南傳大藏經 (巴利大藏經) 經藏 中部 經文說明 通妙譯 元亨寺
- Mūlapaṇṇāsa 根本五十經篇 (MN 1 ~ MN 50)
- Majjhimapaṇṇāsa 中分五十經篇 (MN 51 ~ MN 100)
- Uparipaṇṇāsa 後分五十經篇 (MN 101 ~ MN 152)
Mūlapaṇṇāsa 根本五十經篇
Mūlapariyāyavaggo 根本法門品 (MN 1 ~ MN 10) | Sīhanādavaggo 獅子吼品 (MN 11 ~ MN 20) | Opammavaggo 譬喻法品 (MN 21 ~ MN 30) |
Mahāyamakavaggo 雙大品 | Cūḷayamakavaggo 雙小品 (MN 41 ~ MN 50) |
Majjhimapaṇṇāsa 中分五十經篇
Gahapativaggo 居士品 (MN 51 ~ MN 60) | Bhikkhuvaggo 比丘品 (MN 61 ~ MN 70) | Paribbājakavaggo 普行者品 (MN 71 ~ MN 80) |
Rājavaggo 王品 (MN 81 ~ MN 90) | Brāhmaṇavaggo 婆羅門品 (MN 91 ~ MN 100) |
Uparipaṇṇāsa 後分五十經篇
Devadahavaggo 天臂品 (MN 101 ~ MN 110) | Anupadavaggo 不斷品 (MN 111 ~ MN 120) | Suññatavaggo 空品 (MN 121 ~ MN 130) |
Vibhaṅgavaggo 分別品 (MN 131 ~ MN 142) | Saḷāyatanavaggo 六處品 (MN 143 ~ MN 152) |
Mūlapaṇṇāsa 根本五十經篇
Mūlapariyāyavaggo 根本法門品
MN 1 根本法門經 | MN 2 一切漏經 | MN 3 法嗣經 | MN 4 怖駭經 | MN 5 無穢經 | MN 6 願經 | MN 7 布喻經 | MN 8 削減經 | MN 9 正見經 | MN 10 念處經 |
一 MN 1 根本法門經 (Mūlapariyāyasuttaṁ)
北傳 中阿一0六、想經(大正藏一、五九六頁。)樂想經(大正藏一、八五一頁。)
本經,如其名,說一切法之根本法門,因為凡夫最初不熟知一切法,對一切法,抱種種 之悅樂想。解脫之阿羅漢,熟知一切法,有滅盡貪、瞋、癡故,而無患這些事。又如來 知喜是苦之根本,滅一切渴愛而成正覺者。
二 MN 2 一切漏經 (Sabbāsavasuttaṁ)
北傳 中阿一0、漏盡經(大正藏一、四三一頁。)一切流攝守因經(大正藏一、八 一三頁。)增阿四0、六、淨諸漏(大正藏二、七四0頁。)
本經,說滅一切漏(煩惱)之方法,這大約分為依見滅,和依知滅,依其見滅者,即捨 邪見;依知滅者,此分為六種,說由防護、用、忍、避、除、修習而捨離。
三 MN 3 法嗣經 (Dhammadāyādasuttaṁ)
北傳 中阿八八、求法經(大正藏一、五六九頁。)增阿一八、三法施(大正藏二、 五八七頁。)
本經,分為兩部,前部是佛陀為諸比丘說法,即對諸比丘,汝等乃予之法的相續者.猶 在頻臨饑渴之時,教其不能就財而捨法。後部是舍利弗為諸比丘說法;比丘應遠離住, 惡法之捨離住,因此教其應學習八支聖道。(北傳中阿含在前部與後部連接處,世尊因 背痛,略說後而休養,有舍利弗代為廣說之一文,圓滑地使兩部連結著。)
四 MN 4 怖駭經 (Bhayabheravasuttaṁ)
北傳 增阿三一、一(大正藏二、六六五頁。)
本經,教其閑林獨坐,由精進於禪定,可得解脫之經,此、亦示與婆羅門生漏(Janusson in)之對談,彼遂為佛陀之信者。
五 MN 5 無穢經 (Anaṅgaṇasuttaṁ)
北傳 中阿八七、穢品經(大正藏一、五六六頁。)求欲經(大正藏一、八三九頁。) 增阿二五、六、結(大正藏二、六三二頁。)
本經,關於穢之有無,說四種人,前之大半是舍利弗對諸比丘說法,最後是舍利弗和大 目犍連之對談。
六 MN 6 願經 (Ākaṅkheyyasuttaṁ)
北傳 中阿一0五、願經(大正藏一、五九五頁。)
本經若比丘有種種願望者,為充實其願望,教以應先受戒而守之。
七 MN 7 布喻經 (Vatthasuttaṁ)
北傳 中阿九三、水淨梵志經(大正藏一、五七五頁。)梵志許水淨經(大正藏一、 八四三頁。)增阿一三、五孫陀利(大正藏二、五七三頁。)後半,雜阿一一八五(大 正藏二、三二一頁。)別雜九九(大正藏二、四0八頁。)
本經,人心被穢者,易墮惡趣。心淨可豫期於善趣。恰如污穢之布,不能染上鮮明的顏 色,布清淨時,教其染上群明之色。其次,說其心穢是甚麼,最後說人,心應當清淨, 以教誡婆羅門孫達利迦婆羅多越奢(Sundarika-bharadvaja)身體之沐浴其最重要是 心之沐浴。
八 MN 8 削減經 (Sallekhasuttaṁ)
北傳 中阿九一、周那問見經(大正藏一、五七三頁。)
本經最初對長老大周那之言,捨離諸見,以示根本法。其次以五部門,說明應削減諸惡 欲,以至究竟涅槃的方法。其五門者:第一削減;第二、對於善法發心:第三、惡欲法 之回避:第四、昇高善處之法;第五、達究竟涅槃之法。
九 MN 9 正見經 (Sammādiṭṭhisuttaṁ)
北傳 後半,增阿四九、五(大正藏二、七九七頁。)
本經是關於得正見、達正法之方法,諸比丘問,舍利弗答,其次以詳說諸部門。一、知 不善和不善之根本、善和善的根。二、知食和其集、滅、道。三、知苦和其集、滅、道。 四、--一五、對老死以下、生、有、取、欲、受、觸、六處、名色、識、行、無明之 一一,知自己和其集、滅、道。一六、知漏和其集、滅、道。
十 MN 10 念處經 (Satipaṭṭhānasuttaṁ)
北傳中阿九八、念處經(大正藏一、五八二頁。) 巴利 長部二二、大念處經(南傳七、但其十八--二一本經缺,其他全合。)
本經為得一乘之究竟解脫涅槃而說四念處者。
Sīhanādavaggo 獅子吼品
MN 11 師子吼小經 | MN 12 師子吼大經 | MN 13 苦蘊大經 | MN 14 苦蘊小經 | MN 15 思量經 | MN 16 心荒蕪經 | MN 17 林藪經 | MN 18 蜜丸經 | MN 19 雙想經 | MN 20 想念止息經 |
十一 MN 11 師子吼小經 (Cūḷasīhanādasuttaṁ)
北傳 中阿一0三、師子吼經(大正藏一、五九0頁。)
本經是世尊對諸比丘教說:「汝等於此教團唯為沙門而非外道。」作大師子吼吧!而且 教其理由,外道雖有同樣的目標,但彼等完全不知取,不能為沙門;關於取、及渴愛、 受、觸、六處、名色、識、行、無明,以說之。
十二 MN 12 師子吼大經 (Mahāsīhanādasuttaṁ)
北傳 身毛喜堅經(大正藏一七、五九一頁。)增阿四六、四、力(大正藏二、七七 六頁。)增阿五0、六(大正藏二、八一一頁。)雜阿六八四(大正藏二、一八六頁。) 增阿三一、八(大正藏二、六七0頁。) 信解智力經 (大正藏一七、七四七頁。)
本經曾入佛門、後轉入外道之善星者,因誹謗世尊,舍利弗聞之以告世尊,世尊乃說法。 其內容,初舉如來之類句、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及四生、五趣、涅槃道之詳說。佛亦 說:如外道所為之種種苦行、貪穢行、嫌厭行、獨住行、不淨食行、叢林住行、捨行、 少食行、祭祀、火祭等,而且此等,不是達最上知見之道。最後以示如來雖老,其智慧 辯才,不衰退。
十三 MN 13 苦蘊大經 (Mahādukkhakkhandhasuttaṁ)
北傳 中阿九九、苦陰經(大正藏一、五八七頁。)苦陰經(大正藏一、八四頁。) 增阿二一、九、苦除(大正藏二、六0四頁。)
本經是諸比丘,或時行乞之際,或於外道園,聞彼等,對沙門瞿曇和我等,於欲、色、 受之教說,言無何等之區別,因以告世尊,世尊乃說法,即,彼等和世尊之間,有甚大 的差別,對於欲、色、受、其各各之味、患,出離等之說明。
十四 MN 14 苦蘊小經 (Cūḷadukkhakkhandhasuttaṁ)
北傳 中阿一00、苦陰經(大正藏一、五八六頁。)苦陰因事經(大正藏一、八四 七頁。)釋摩訶男本四子經(大正藏一、八四八頁。)
本經是佛陀對釋迦族之摩訶那摩說法,其趣旨大體上唯是智的了解,沒有體驗者,即沒 有用處。又離繫派之徒,雖重體驗,但錯誤其趣旨和方法,所以結果還是沒有用,舉佛 陀和離繫派之徒間的問答。
十五 MN 15 思量經 (Anumānasuttaṁ)
北傳 中阿八九、比丘講經(大正藏一、五七一頁。)受歲經(大正藏一、八四二頁。)
本經是大目犍連,向諸比丘說法的。其內容,首先是舉難教者和易教者之性質條件。其 次,如自思量而受他之愛好、欣悅者、說應修養和發心,最後自觀察,若有惡不善之法 者,當勞力捨離此,已捨離者,以其喜悅,由善法之學習,教應更精進。
十六 MN 16 心荒蕪經 (Cetokhilasuttaṁ心頑固經)
北傳 中阿二0六心穢經(大正藏一、七八0頁。)增阿五一、四(大正藏二、八一七頁。)
本經舉五心之荒野和五心之束縛,有此之時,於佛法不得增長、興隆、成滿。以捨斷此 之時,得增長、興隆、成滿無疑。其次說四如意足和勤勇。成就以上十五者,說可達正 覺涅槃。(北傳增阿,缺終之四如意足和勤勇。)
十七 MN 17 林藪經 (Vanapatthasuttaṁ)
北傳 中阿一0七、一0八林經(大正藏五九六、五九七頁。)
本經是比丘依林藪、村落、都市、國土、乃至人而信時。有無得念、定、漏盡、無上安 穩,應以決定去就,教之不應受生活資具之易得與否之左右。北傳之第一部份大致一樣, 第二部份,念乃至無上安穩,換為「出家之義」但其趣旨結果是同一。
十八 MN 18 蜜丸經 (Madhupiṇḍikasuttaṁ)
北傳 中阿一一五、密丸經(大正藏一、六0三頁。)增阿四0、一0、甘露法味(大 正藏二、七四三頁。)
本經乃世尊略說後,大迦旃延之詳解的經,首先釋迦族之Dandapani(執杖者)向世尊, 問世尊之說如何?世尊言,予說此說之時,任何人都不至於論爭,又答與至一切之妄想 不生起來。其次,又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問為如是說及至其方法。迷執想分生起之 依處滅時,略說要一切惡不善滅,而入室。於此諸比丘,請大迦旃延詳解此說,迦旃延 乃詳解之,後得世尊之稱可。
十九 MN 19 雙想經 (Dvedhāvitakkasuttaṁ)
北傳 中阿一0二、念經(大正藏一、五八九頁。)
本經是說世尊成佛前,修行中之功夫的一種體驗,即除去欲、患、害意等及雙雙相對立 之想,滅前者,自然令後者不生,舉說種種之譬喻。
二十 MN 20 想念止息經 (Vitakkasaṇṭhānasuttaṁ止息尋思經)
北傳 中阿一0一、增上心經(大正藏一、五八八頁。)
本經是說實增上心(禪心)之五階段,其五者:一、不善法之想生時,要念反對此的善 想。二、猶惡不善法想之生,便審查其想之患。三、猶惡不善法想之生,對此等不作一 切憶、思念。四、猶惡不善之想生者,即念其行止息。五、而且猶惡不善之想生者,即 行禪定之方法。
Opammavaggo 譬喻法品
MN 21 鋸喻經 | MN 22 蛇喻經 | MN 23 蟻垤經 | MN 24 傳車經 | MN 25 撒餌經 | MN 26 聖求經 | MN 27 象跡喻小經 | MN 28 象跡喻大經 | MN 29 心材喻大經 | MN 30 心材喻小經 |
二十一 MN 21 鋸喻經 (Kakacūpamasuttaṁ)
北傳 中阿一九三牟犁破群那經(大正藏一、七四四頁。)增阿五0、八(大正藏二、 八一三頁。)
本經是長老牟犁破群那和比丘尼常常遇會,因人之非難,卻大忿怒,無論如何場合亦不 應瞋恚,為教其應常住慈心,喻娑羅樹林之保護,喻吠提希伽(vedahika)及其女用人, 喻大地非地者,喻以草炬令煮沸恆河之水者,喻貓皮,喻鋸子等說。
二十二 MN 22 蛇喻經 (Alagaddūpamasuttaṁ)
北傳 中阿二00、阿黎吒經(大正藏二、七六三頁。)增阿四三、五船筏(大正藏 二、七五九頁。)
本經乃阿利吒比丘,對世尊所說之障礙法,因生起實際上不障礙之惡見,而呵責之。其 次,學法者,應理解其真意義,教以捕蛇之喻。其次,渡脫者,不可執著法,以說筏喻。 其次,於非實有者,不應焦勞,教之一切無常,應解脫之,舉解脫之種種喻。又如來非 是虛無論者,說聖者之階梯等。(北傳之中阿大體上一致,增阿唯筏喻之處合致。)
二十三 MN 23 蟻垤經 (Vammikasuttaṁ)
北傳 蟻喻經(大正藏一、九一八頁。)雜阿一、0七九(大正藏二、二八二頁。) 別雜一八(大正藏二、三七九頁。)增阿三九、九婆蜜(大正藏二、七三三頁。)
本經,或天對鳩摩羅迦葉尊者提出蟻垤之謎而去之緣故,比丘請佛陀解釋,佛陀即解釋 此。
二十四 MN 24 傳車經 (Rathavinītasuttaṁ)
北傳 中阿九、七車經(大正藏一、四二九頁。)增阿三九、一0、七車經(大正藏 二、七三三頁。)
本經是世尊聞名出生地諸比丘之夏安居的狀況始。經之中心,是敘舍利弗和和曼多羅尼 子(mantani-putta)之法談的狀況。其法談的內容,比丘梵行住者,不為得戒清淨, 亦不為得心清淨,乃至不為得知見清淨,唯為得涅槃。然而離此等即不得涅槃,以說七 傳接車之喻。
二十五 MN 25 撒餌經 (Nivāpasuttaṁ)
北傳 中阿一七八 師經(大正藏一、七八一頁。)
本經乃世尊於諸比丘,對 師之撒餌,喻四種鹿群,對沙門、婆羅門說世間誘惑的心得。
二十六 MN 26 聖求經 (Pāsarāsisuttaṁ﹙Ariyapariyesanasuttaṁ﹚)
傳北傳 中阿二0四、羅摩經(大正藏一、七七五頁。)參考本事經卷四(大正藏一 七、六七九頁。)
本經,諸比丘聚集於羅車伽庵之談法時,世尊亦往說,關於聖求和非聖求。其次,世尊 說自己之出家至初轉法輪之自敘傳。於此自敘傳中,對出家當時的狀況,於修行時代, 就學於阿羅羅伽羅摩仙或鬱陀伽羅摩弗仙之事,在鬱毘羅之闍那(Sena)村獨坐成道, 梵天勸請,至鹿野苑初轉法輪等狀況,有相當詳細的說示,(與北傳中阿含的大體一致, 缺梵天勸請之段。於初轉法輪的內容,有捨二邊就中道一節。本事經,唯聖求非聖求而 已。)
二十七 MN 27 象跡喻小經 (Cūḷahatthipadopamasuttaṁ)
北傳 中阿三0、象跡喻經(大正藏一、四六四頁。)
本經是婆羅門生漏(janussonin)遇到出家者卑盧帝伽(Pilotika),卑盧帝伽從世尊之 偉大,以四種象跡喻教之。而後訪問世尊,更聞殊勝的象跡喻,次,教以戒防護諸根、 念、知、四禪、憶宿命智、生死智、漏盡皆。說於此歸依佛門為在家信者。(北傳唯缺 憶宿命智和生死智,其他皆一致。)
二十八 MN 28 象跡喻大經 (Mahāhatthipadopamasuttaṁ)
北傳 中阿三0、象跡喻經(大正藏一、四六四頁。)
本經是舍利弗向諸比丘說的,其內容,一切動物之足跡如包含於象跡;一切善法色攝於 四聖諦。說四聖諦,其中特別說明苦諦,於此有關五取蘊、四大等,重要之說。
二十九 MN 29 心材喻大經 (Mahāsāropamasuttaṁ)
北傳 增阿四三、四(大正藏二、七五九頁。)
本經是提婆達多死後不久之時,因提和不妄出家行者最後之目的,以喻說求心材(木村 中心之硬部)者。
三十 MN 30 心材喻小經 (Cūḷasāropamasuttaṁ)
北傳無此經。
本經是婆羅門濱加羅庫奢(pingalakoccha)問世尊,如六師外道之各自稱,實際上其 自己有作證嗎?世尊答:其問題暫置之,以聞予之說。大體和前經同樣趣旨之說。
Mahāyamakavaggo 雙大品
MN 31 牛角林小經 | MN 32 牛角林大經 | MN 33 牧牛者大經 | MN 34 牧牛者小經 | MN 35 薩遮迦小經 | MN 36 薩遮迦大經 | MN 37 愛盡小經 | MN 38 愛盡大經 | MN 39 馬邑大經 | MN 40 馬邑小經 |
三十一 MN 31 牛角林小經 (Cūḷagosiṅgasuttaṁ)
北傳 中阿一八五、牛角林經(大正藏一、七三九頁。)
本經最初是阿那律陀(Anuruddha),難提(Nandiya)金毘羅(kimbila)三長老, 於牛角林很和好的修行,敘皆得漏盡。次,詣訪佛陀,知其實狀,被稱讚,鬼夜叉及諸 天亦皆讚歎,佛陀教鬼夜叉喜此三人,宣述以明心憶持者,皆得利益幸福。
三十二 MN 32 牛角林大經 (Mahāgosiṅgasuttaṁ)
北傳 中阿一八四、牛角婆羅林經(大正藏一、七三六頁。)生經一六、比丘各誌經 (大正藏三、八0頁。)增阿三七、三(大正藏二、七一0頁。)
本經是大目犍連、大迦葉、阿那律陀(Anuruddha)、阿難、離婆多、舍利弗之諸大德, 為牛角娑羅林之自然風光更使增輝,應住如何之比丘,對此各自述其意見,而以其告世 尊,得世尊之稱讚,世尊自己對此亦述一說等之記敘。其各各之意見,皆示其各自之特 徵。
三十三 MN 33 牧牛者大經 (Mahāgopālakasuttaṁ)
北傳 雜阿一、二四九(大正藏二、三四二頁。)增阿四九、(大正藏二、七四頁。) 牧牛經(大正藏二、五四六。)
本經是世尊,譬喻牧牛者,令擁護增長牛群,必要之十一法。比丘於此法、律、應致增 長興隆成滿,以說十一法。(和北傳雜阿大約一致,其他大意雖同,其內容有不少差異 之處。)
三十四 MN 34 牧牛者小經 (Cūḷagopālakasuttaṁ)
北傳 雜阿一、二四八(大正藏二、三四二頁。)增阿四三、六(大正藏二、七六一。)
本經是世尊,喻往昔摩揭陀人牧牛者之愚癡和智慧,以牛群各渡恆河之失敗和成功者。 說修行者亦應選擇其導者。
三十五 MN 35 薩遮迦小經 (Cūḷasaccakasuttaṁ)
北傳 雜阿一一0薩遮(大正藏二、三五頁。)增阿三七、一0薩遮(大正藏二、七 一五頁。)
本經是離繫派徒薩遮迦,說完全被世尊所論破。大言沒有人能勝自己之論時,遇佛弟子 阿說示,聞無我、無常之說,大抱不快之念,後率五百離車(Licchalvi)人,往世尊之 處,和世尊問答,由世尊說五蘊無我,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彼遂至沈默。(北傳兩經 大意一致,終之處有少異,特別是增阿,示有彌勒佛之信仰。)
三十六 MN 36 薩遮迦大經 (Mahāsaccakasuttaṁ)
北傳無此經。
本經亦述說伏繫派之薩遮迦,和前經同。但其內容,最初有關身修習、心修習者,於此 述信奉薩遮迦之難陀瓦奢(Nanda-Vaccha)奇沙山揭奢(Kisa-Sankiccha),末伽梨 瞿舍梨(Makkhali-Gosala)所行之苦行(此苦行有等於長部之加葉師子吼經等。)次 述世尊出家至坐金剛座之狀況。次以鑽木起火之三喻。次,世尊之坐禪、苦行、絕食之 情況(同中部師子吼大經),次說得正道、解脫。
三十七 MN 37 愛盡小經 (Cūḷataṇhāsaṅkhayasuttaṁ)
北傳 雜阿五0五、愛盡(大正藏二、一三三頁。)增阿一九、三斷盡(大正藏二、 五九三頁。)
本經,最初帝釋天來世尊之處,問愛盡解脫之法,世尊教之。二、目犍連試帝釋天是否 了解,而昇問三十三天。三、帝釋在答之前,以誇天界之最勝殿。為匡其憍慢,目犍連 以足拇指,震駭最勝殿。帝釋恐怖而具答前問。五、目犍連歸世尊之處,述其所確認。 北傳雜阿有至右之第三段增阿和本文大意相同,但應注意的,有關多說空。)
三十八 MN 38 愛盡大經 (Mahātaṇhāsaṅkhayasuttaṁ)
北傳 中阿二0一、嗏帝經(大正藏一、七六六頁。)
本經是比丘嗏帝主張,識流轉之邪見是佛說,世尊以誡之,且與諸比丘對談,匡正彼誤 解。其內容是識緣生之事、食因緣、十二因緣、得知見者之態度,說苦蘊之集、與滅等。
三十九 MN 39 馬邑大經 (Mahā-assapurasuttaṁ馬城大經)
北傳 中阿一八二、馬邑經(大正藏一、七二四頁。)增阿四九、八(大正藏二、八 0一頁。)
本經是世尊在鴦伽國之馬邑聚落時之說法,對於說真沙門之法。
四十 MN 40 馬邑小經 (Cūḷa-assapurasuttaṁ馬城小經)
北傳 中阿一八三、馬邑經(大正藏一、七二五頁。)
本經亦同前經於馬邑說法,對於沙門之正道。
Cūḷayamakavaggo 雙小品
MN 41 薩羅村婆羅門經 | MN 42 鞞蘭若村婆羅門經 | MN 43 有明大經 | MN 44 有明小經 | MN 45 得法小經 | MN 46 得法大經 | MN 47 思察經 | MN 48 憍賞彌經 | MN 49 梵天請經 | MN 50 魔呵責經 |
四十一 MN 41 薩羅村婆羅門經 (Sāleyyakasuttaṁ)
北傳 沒有此經。
本經乃薩羅村之婆羅門居士眾,問世尊,死後生于惡趣、善趣之差別有何因?世尊以答 此,詳細地說,因其為非法行、非正道行,或為法行、正道行也。
四十二 MN 42 鞞蘭若村婆羅門經 (Verañjakasuttaṁ)
北傳 沒有此經。
本經乃鞞蘭若村婆羅門居士眾,來舍衛城,從世尊所聞,其內容與前經完全同樣。
四十三 MN 43 有明大經 (Mahāvedallasuttaṁ)
北傳 中含二一一.大拘稀羅經(大正藏一、七九0頁)雜含二五一(大正藏二、六0頁。)
本經乃大拘稀羅問,舍利弗答之問答經。內容有相當嚴密之法論。北傳中含, 問者與答者剛相反。內容大體上一致。雜含之間者與答和巴利文一致但其內容, 甚為簡單。
四十四 MN 44 有明小經 (Cūḷavedallasuttaṁ)
北傳中含二一0.法樂比丘尼經(大正藏一、七八八頁。)
本經亦和前經,同為弟子問之問答經。問答者是優婆塞毘舍佉和比丘尼法授。問答內容, 乃個體與五取蘊之關係,對個體常住論者之批評。應特別注意八支聖道有為說,關于想、 受滅說,隨眠論等。和北傳之內容大體一致,但問者非是優婆塞而是優婆夷。
四十五 MN 45 得法小經 (Cūḷadhammasamādānasuttaṁ受法經)
北傳 中含一七四.受法經(大正藏一、七一一頁。)
本經乃世尊,對現在之生活和未來之果報關係之四種(現在樂未來苦,現在苦未來苦, 現在苦未來樂,現在樂未來亦樂。)給于詳細的敘述。
四十六 MN 46 得法大經 (Mahādhammasamādānasuttaṁ受法大經)
北傳 中含一七五.受法經(大正藏一、七一二頁。)
本經乃最初人所欲之法衰退,人所不欲之法增廣,有其反對者,是依如何之理由而說。 其次與前同樣問題,但以前經之不同方法敘述之。
四十七 MN 47 思察經 (Vīmaṁsakasuttaṁ觀察經)
北傳 中含一八六.求解經.(大正藏一、七三二頁。)
本經乃如何是如來,說明對于如來性之吟味方法。
四十八 MN 48 憍賞彌經 (Kosambiyasuttaṁ)
參照北傳增含二四.八(大正藏二、六二六頁o)
本經乃世尊教誡憍賞彌諸比丘之諍論,導于和合一致,教以六法。其次以導不共凡夫之 聖果,教以聖見之七支。雖與漢譯憍賞彌之諸比丘諍論同。其他則有很大之差異。彼等 不容易聽世尊之教誡。因此世尊以往昔之長壽王故事教誠之。
四十九 MN 49 梵天請經 (Brahmanimantanikasuttaṁ)
北傳 中含七八.梵天請佛經(大正藏一、五四七頁。)
本經乃世尊匡正一梵天婆伽之邪見和慢心。梵天及出現其間之惡魔對談問答,遂屈伏梵 天惡魔之敘述。
五十 MN 50 魔呵責經 (Māratajjanīyasuttaṁ呵責魔經)
北傳 中含一三一.降魔經(大正藏一、六二O頁。)弊魔試目連經(大正藏一、八 六四頁。)魔嬈亂經(大正藏一、八六四頁。)
本經乃敘述大目犍連以種種方法對治惡魔。
Majjhimapaṇṇāsa 中分五十經篇
Gahapativaggo 居士品
MN 51 乾達羅迦經 | MN 52 八城經 | MN 53 有學經 | MN 54 哺多利經 | MN 55 耆婆經 | MN 56 優婆離經 | MN 57 狗行者經 | MN 58 無畏王子經 | MN 59 多受經 | MN 60 無戲論經 |
五十一 MN 51 乾達羅迦經 (Kandarakasuttaṁ)
北傳 沒有此經。
本經乃普行者乾達羅迦和御象者子倍沙來世尊處,見善導引比丘眾之狀態而感嘆為始。 次世尊說四念處,更說四種人。
五十二 MN 52 八城經 (Aṭṭhakanāgarasuttaṁ)
北傳 中含二十七.八城經(大正藏一、八0二頁。)十支居士八城人經(大正藏一、 九一六頁。)
本經八城人第十者,問阿難,佛說法中於一法有得解脫者耶?對此阿難答,教以四禪、 四無量心、及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之三處。 北傳 兩譯,皆謂此事以世尊入滅後。且加上非想非非想處為十二門。其他大體一致。
五十三 MN 53 有學經 (Sekhasuttaṁ)
本經始于迦毘羅拔兜城之釋迦族新造講堂。請世尊初入堂,世尊應諾,初入堂而說法。 其次世尊因背痛休息,阿難代為說法。敘阿難說法,其內容是戒成就,護根門、守食之 節度、警寤、七正法具足、四禪。
北傳 雖無正相當於此經,初之新講堂入堂式,在雜阿含卷四十三(大正藏二、三一六 頁。)之部份相合。其次阿難說法之部份,北傳為大目犍連之說法,其內容亦不同。
五十四 MN 54 哺多利經 (Potaliyasuttaṁ)
北傳 中含二O三.哺多利經(大正藏一、七七三頁。)
本經敘元外道之信徒,居士哺多利,聞世尊之說法,成為世尊之信徒。說法之內容,即 八法(不殺生,不偷盜,實語,不兩舌,不貪欲,不瞋恚,不忿惱,不過慢。)及欲之 七喻(骸骨、肉塊、炬火坑、夢、借財、樹果。)與北傳大約一致。
五十五 MN 55 耆婆經 (Jīvakasuttaṁ)
北傳 沒有此經。
本經乃述耆婆迦問食肉事,世尊對此回答,比丘若為自己所備,以見、聞、思之肉不得 受。又比丘于食不得貪著。
五十六 MN 56 優婆離經 (Upālisuttaṁ)
北傳 中含一三三.優婆離經(大正藏一、六二八頁。)
本經乃述離繫派之徒,長苦行者及同派之居士優婆離,受世尊的教化而成為佛弟子。離 繫派之師若提子、知之而吐血。與北傳大體一致,但至後面記述,若提子其後往波瓦國 而死。
五十七 MN 57 狗行者經 (Kukkuravatikasuttaṁ)
北傳 沒有此經。
本經乃世尊對牛行者(學牛之行動能得解脫)芬那及狗禁行者(學狗之動作可得解脫。) 仙尼耶,說業之果報。其結果芬那成在家信者,仙尼耶即為比丘而後成為阿羅漢。
五十八 MN 58 無畏王子經 (Abhayarājakumārasuttaṁ)
北傳 無此經
本經敘述元離繫派之信者無畏王子,來世尊處問答,被世尊所論破而歸依佛。
五十九 MN 59 多受經 (Bahuvedanīyasuttaṁ)
北傳 雜阿含四八五(大正藏二、一二三頁。) 巴利文、相應部三六--一九般奢康伽經(南傳藏一五)幾乎同一文。
本經乃尊者優陀夷與建築師般奢康伽之間,關於受、二受、三受起諍論。阿難聞之、以 求世尊判定。世尊對阿難說,其內容,如來以種種方便說:唯執語言之表面,即引起相 互諍論,要注意有過誤。又對於樂,亦說種種之樂。 與巴利文相應部似同一文。北傳是優陀夷與頻婆娑羅王之論諍,而共往世尊處請教。說 法的內容,重在受的說明,對受的份類即有多少的差異。
六十 MN 60 無戲論經 (Apaṇṇakasuttaṁ)
北傳 沒有此經。
本經是世尊對薩羅村之婆羅門居士眾所說的,其內容是關於無戲論。其無戲論之法者, 可以說是消滅多支多樣之戲論,以實踐根本中道之意義。若有善實修此無戲論法之時, 亦即消滅邪見,依於正見之實修時也。當時舉說種種之戲論而揚止之。其種種之戲論 者:一、善惡業果報之有、無,二、有作用說及無作用說,三、無因論與有因論,四、 無色界之有無,五、涅槃之有無等。最後與中部第五十一經乾達羅迦經之四種人,大約 同樣。另外,關於本經之戲論,參照長部第二經之沙門果經等。
Bhikkhuvaggo 比丘品
MN 61 菴婆蘗林教誡羅睺羅經 | MN 62 教誡羅睺羅大經 | MN 63 摩羅迦小經 | MN 64 摩羅迦大經 | MN 65 跋陀利經 | MN 66 鶉喻經 | MN 67 車頭聚落經 | MN 68 那羅伽波寧村經 | MN 69 瞿尼師經 | MN 70 枳吒山邑經 |
六十一 MN 61 菴婆蘗林教誡羅睺羅經 (Ambalaṭṭhikarāhulovādasuttaṁ)
北傳 中阿一四.羅云經(大正藏一、四三六頁。)
本經是世尊以水盤之譬喻,王象之譬喻教誡羅喉羅。說法之要點,應時常反省,以淨化 身、口、意之行。大綱與北傳雖然一致,但文意即有所不同。又,王象之譬喻的後面, 有相當於巴利文法句經三O六、三0八之偈,又最後亦有偈。
六十二 MN 62 教誡羅睺羅大經 (Mahārāhulovādasuttaṁ)
北傳 之增阿一七.一羅云(大正藏二、五八一頁。)
本經亦是世尊教誡羅喉羅的。其說法之內容是於五蘊之無我觀及地、水、火、風、空之 說明,其如實觀察,應不執著於心者:四無量心、不淨觀、無常觀、入出息念等。大綱 相似北傳本,而次序及內谷,有相當的差異。
六十三 MN 63 摩羅迦小經 (Cūḷamālukyasuttaṁ)
北傳 中阿二二一.箭喻經(大正藏一、八0四頁。)箭喻大經(大正藏一、九一七 頁。)
本經是摩羅迦子對世尊,如果世尊不說世界之常無常等之諸論,自己便還俗。世尊即教 之此議論,因為不是導至止覺涅槃,故予不說之。予說四諦之法,是可以導至正登涅槃。 說有名的毒箭之喻。與北傳大約一致。
六十四 MN 64 摩羅迦大經 (Mahāmālukyasuttaṁ)
北傳 中阿二O五.五下分結經(大正藏一、七七八頁。)
本經是有關摩羅迦子受持五下分結之教而言。世尊質其意義,且應阿難之請,說明五下 分結,并說明其捨離之道。與北傳本之大綱雖是一致,但後面,巴利文沒有二譬喻。即 於水流作筏而渡;芭蕉任切之,節節無實。
六十五 MN 65 跋陀利經 (Bhaddālisuttaṁ)
北傳 中阿一九四.跋陀和利經(大正一、七四六。)
本經是世尊,最初制定一坐食,跋陀利比丘不順從此。而後,後悔敘懺罪容赦。其次, 世尊因此:應從師教,於順次必須處罰療治,即敘調馬法之喻說。與北傅之中含大綱一 致,和增含四九七(大正藏二、八00頁。)唯前部相合而已。
六十六 MN 66 鶉喻經 (Laṭukikopamasuttaṁ)
北傳 中阿一九二.迦樓烏陀夷經(大正藏一、七四0頁。)
本經因優陀夷讚歎世尊之教用心周到。世尊教其應脫離一切縛,因此,喻鶉縛於朽蔓而 至死,王象雖縛於強固之革索,亦容易切斷。貧人被貪財所縛,富者捨富財而出家等喻。 其次,說關於縛與離縛有四種人;有非聖與聖之二樂,及從初禪,次弟至滅盡定完全無 縛,和北傳的大意相合,字句有不少差異之處。
六十七 MN 67 車頭聚落經 (Cātumasuttaṁ)
北傳 增阿四五.二(大正藏二、七七0頁。)舍利弗摩目犍連遊四衢經(大正藏二、 八六頁。)
本經分為二部,前半是世尊在車頭聚落時,舍利弗和目犍連率五百比丘來見世尊,因比 丘等太過攪鬧而被世尊所叱,令離去之,以此,聚落之眾人或婆婆梵天主,為比丘等求 情容赦。其時,世尊對舍利弗和目犍連說,汝等二人與我,應擁護比丘眾等。後半是說, 入水者有四種怖(波、漩、渦、鮫)之喻;說出家者有四種怖(忿躁、飽食、五種欲分、 女人。)此部分和巴利文增支部四之一二二同文。北傳之增阿與此部份不同,別譯此部 分全缺
六十八 MN 68 那羅伽波寧村經 (Naḷakapānasuttaṁ)
北傳 中阿七七.娑雞帝三族姓子經(大正藏一、五四四頁。)
本經是世尊在那羅伽波寧村時,以嘉讚阿那律陀和其他甚多善家男子,樂出家修行,離 欲、不善,說應得喜樂及此之真實。其次,如來是煩惱滅盡之身,然而,故說行四依之 行。次,記別如來之弟子死後之往生處,而示其理由。北傅,說處是在娑雞帝,而依此 為經名,大綱雖合,但處有差異。
六十九 MN 69 瞿尼師經 (Goliyānisuttaṁ)
北傳 中阿二六.瞿尼師經(大正藏一、四五四頁。)
本經是舍利弗,因名為瞿尼師之林住比丘,而向諸比丘說法,其內容以示林住比丘來僧 伽中時,應有態度、行儀、作法及其他之心得。次舉一般比丘應遵守修行之數項。北傳 大綱和南傳相合,但二三頁有出入,且最後有結頌。
七十 MN 70 枳吒山邑經 (Kīṭāgirisuttaṁ)
北傳 中阿一九五.阿濕貝經(大正藏一、七四九頁。)
本經是對居枳吒山邑之阿濕貝及弗那婆修二比丘行非時食,世尊為之說法,其趣旨,第 一,佛不說任何受皆一概受之,說應吟味一一之受而取捨之,第二,對任何比丘亦不說 一概不放逸,於此說明具分解脫、慧解脫、身證、見到、信解、隨法行、隨信行之七人。 北傳之大綱雖是一致,但有不少差異之處。
Paribbājakavaggo 普行者品
MN 71 婆蹉衢多三明經 | MN 72 婆蹉衢多火喻經 | MN 73 婆蹉衢多大經 | MN 74 長爪經 | MN 75 摩犍提經 | MN 76 刪陀迦經 | MN 77 善生優陀夷大經 | MN 78 沙門文祁子經 | MN 79 善生優陀夷小經 | MN 80 鞞摩那修經 |
七十一 MN 71 婆蹉衢多三明經 (Tevijjavacchasuttaṁ)
北傳 沒有此經。
本經是釋尊對婆蹉姓之普行者(外道出家行者)說佛教之三明,勝過婆羅門之三明(三 吠陀。)其三明者,即憶宿命智、天眼智、漏盡智。
七十二 MN 72 婆蹉衢多火喻經 (Aggivacchasuttaṁ) (婆蹉衢多火[喻]經)
北傳 雜阿九六二.(大正藏二、二四五頁。)別雜一九五.(大正藏二、四四四頁。)
本經同前之普行者婆蹉姓對於世尊之說法,遂歸依佛門為信者,說法之內容是世界之 常、無常、有邊、無邊、命(靈)即身、命身各別,如來死後是否存在等,關於此等種 種之意見,因為無益於正覺涅槃,故謂不執此見,唯如實知五蘊及其集、滅而解脫。解 脫者,是不以語表現此死後之往生,以火之燃和消失喻之。關於本經之內容,以參照長 部第一梵綱經等。北傳之內容甚簡單,其大意為一致。
七十三 MN 73 婆蹉衢多大經 (Mahāvacchasuttaṁ)
北傳 雜阿九六四.(大正藏二、二四六頁。)別雜一九八(大正藏二、四四六頁。)
本經是前經之婆蹉姓普行者,從世尊說善不善,且知世尊之弟子,在家出家皆成就此法, 遂為佛教之比丘後,成為阿羅漢,北傳之大綱與此合致。
七十四 MN 74 長爪經 (Dīghanakhasuttaṁ)
北傳 雜阿九六九.(大正藏二、二四九頁。)別二O三(大正藏二、四四九頁,)
本經普行者長爪,受世尊之說法,遂為信者。說法之內容,一、不應執著於見,及身 受等。北傳大綱與此合致,但終了之處,長爪成為佛教之比丘。
七十五 MN 75 摩犍提經 (Māgaṇḍiyasuttaṁ)
北傳 中阿一五三.鬚閑提經(大正藏一、六七O頁。)
本經是普行者摩犍提,被世尊所說伏,遂為佛教之比丘而成為阿羅漢。說法之內容,於 五種欲份,應制御五根,以世尊自己在家時之實例,如生於天界者,不羨望人間之樂。 以及癩病者之喻,不離欲者,即不得心之寂靜,及有盲人之喻。北傳大綱和此合致。
七十六 MN 76 刪陀迦經 (Sandakasuttaṁ)
北傳 沒有該當此經的。
本經是尊者阿難和外道刪陀迦之問答的經。刪陀迦逐知佛法之殊勝,以至令自己之徒眾 歸入佛教。於問答,阿難舉四種非梵行、四種不與安息之梵行,以示得達佛教之正善行 的梵行。四種非梵行中,舉出理論家之說,或詭辨論者之說等,關於此點,以見長部第 一經之梵綱經、第二經之沙門果經;中部經第六十經無戲經等之外道說,是很重要的經 典。
七十七 MN 77 善生優陀夷大經 (Mahāsakuludāyi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二O七,箭毛經(大正藏一、七八三頁。)
本經乃普行者善生優陀夷,對六師外道,不受其弟子之尊敬,其弟子叛離而尊敬、信順 世尊,對其理由,舉少食、衣食住之少欲知足、遠離之五種,世尊謂非此五種,以示其 次之五項,即:最上戒蘊之成就,自證自知,最上慧蘊之成就,沈於苦者,即說苦、集、 滅、道之聖諦,及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八解脫、 八勝處、十偏處、四禪、知身是色所成、四大所成、父母所成而無常變壞。說他身化作, 神通智、天耳智、他心智、宿命智、天眼智、漏盡智之行道。
七十八 MN 78 沙門文祁子經 (Samaṇamuṇḍika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一七九、五支物主經(大正藏一、七二O頁。)
本經乃工匠般奢康迦(五支),於沙門文祁子普行者聞於身不為惡業,言不惡口,念不 惡念,不生惡命,成就四種之人,為最上之沙門。詣世尊之處,以間其義,世尊說行不 善戒,善戒,不善念,善念之其自己之集、滅,以到其滅,成就無學之十法者,始是最 上之沙門。
七十九 MN 79 善生優陀夷小經 (Cūḷasakuludāyi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二0八,箭毛經(大正藏一、七八三頁。)
本經是普行者善生優陀夷,言我無病死後有色光,為其師之教。對此,世尊說比此更優 異之色光有很多多而論破之。其次優陀夷言其師之教:「證得一向樂之世界的修行,是 不殺生、不與取、不邪淫、不妄語及行其他之苦行。」對此,世尊言非其一向樂而論破 之。其行道為第三禪,以所證得之舉第四禪。說比丘修梵行之目的,是為戒、諸根之防 護、念、知(此等省略、參考中部第二十七經)四禪、憶宿命智、有情生死智、天眼智、 漏盡智、解脫、解脫智見。優陀夷歸依三寶,願求出家時,說其隨從徒眾,以唱異議反 對。
八十 MN 80 鞞摩那修經 (Vekhanasa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二0九鞞摩那修經(大正藏一、七八六頁。)
普行者鞞摩那修,言我無病、死後有色光,對此[世尊]說如前經有比此更優異之色光 多多而論破之。其次說五種之欲、欲樂、最上樂,宣說知此者唯阿羅漢時,鞞摩那修罵 詈世尊。世尊說從佛之教而行者,以到自知自見,由無明得解脫。鞞摩那修,遂歸依佛。
Rājavaggo 王品
MN 81 陶師經 | MN 82 賴吒恕羅經 | MN 83 大天捺林經 | MN 84 摩偷羅經 | MN 85 菩提王子經 | MN 86 鴦掘摩經 | MN 87 愛生經 | MN 88 鞞訶提經 | MN 89 法莊嚴經 | MN 90 普棘刺林經 |
八十一 MN 81 陶師經 (Ghaṭikāra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六三、鞞婆陵耆經(大正藏一、四九九頁。)
本經乃對世尊之微笑,而阿難請問開始,世尊乃說本生譚。迦葉佛之世,其奉事者伽帝 伽羅(陶師)令其友人周帝婆羅於迦葉佛之處出家因緣,及迦尸王之雨期安居招待迦葉 佛緣,世尊敘述伽帝伽羅之告王之奉事狀況。
八十二 MN 82 賴吒恕羅經 (Raṭṭhapāla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一三二,賴吒恕羅經(大正藏一、六二三頁。)
本經敘述喻蘆吒第一之良家子,賴吒恕羅聞世尊說法而出家之因緣。出家後成為阿羅 漢,以訪其生家,對舊妻美裝之出迎而受食供養後,求彼岸者,如何之美飾亦不得惑, 而述其意義之偈。次於拘牢婆王之鹿苑,由王問老、病、財、親族之四衰亡者而出家, 此四衰亡,汝皆無任何一項,為何而出家?對此引世尊之說法,說此世間非堅固、無護、 無所有、無滿足。於最後述此四種意義而說偈。
八十三 MN 83 大天捺林經 (Maghadevasuttaṁ麻嘎碟瓦經)
北傳漢譯 中阿含六七、大天捺林經(大正藏一、五一一頁。)
本經乃世尊對阿難說本生譚,大天王和其子孫六萬四千代,到最後之尼彌王,依大大王 所定之相續方法,以白髮之生緣而出家,於大天捺林,修四梵住,死後生梵天界。世尊 說彼唯生梵天界,導正覺、涅槃之八聖道,始是善之相續法。
- 八十四 MN 84 摩偷羅經 (Madhurasuttaṁ)
北傳漢譯 雜阿含五四八、摩偷羅經(大正藏二、一四二頁。)
本經乃大迦旃延對摩偷羅王阿翁提子之所說,指責婆羅門無有最高種姓之理由,而說四 姓之平等。王表白要歸依大迦旃延時,言勿歸依找,以歸依世尊,而歸依於三寶。
八十五 MN 85 菩提王子經 (Bodhirājakumārasuttaṁ)
本經乃菩提王子供養世尊時,言由苦得樂。對此,世尊詳述當時之苦行(和中部第二十 六經同文,於本經即省略之。)說其不正確,次問自出家以完成目的,如來教主要多少 期間,對此,說五種精勤支。
八十六 MN 86 鴦掘摩經 (Aṅgulimālasuttaṁ指鬘經)
北傳漢譯 佛說鴦掘摩經(大正藏二、五O八頁。)別譯雜阿含一六、(大正藏二、 三七八頁。)增一阿含三一、六(大正藏二、七一九頁。)
本經乃對兇賊鴦掘摩(指鬘)之所述,鴦掘摩持武器後行欲打世尊,反由世尊之示現神 通力,而歸依世尊。其次拘薩羅王波斯匿,舉兵欲拘捕鴦掘摩時,遇世尊,聞世尊之隨 從沙門就是鴦掘摩,而讚歎世尊調伏兇賊鴦掘摩。次說鴦掘摩救護難產苦之婦人,而熱 心精勤成為阿羅漢。有時行乞中之鴦掘摩,因受眾人之投土圓、棒、礫而頭傷流血,衣 破缽壞,世尊告以受現世之業報,要忍耐。最後鴦掘摩自述轉心偈。北傳漢譯之佛說鴦 掘鬘經,即最接近巴利文。
八十七 MN 87 愛生經 (Piyajātika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三一六、愛生經(大正藏一、八00頁。)
本經乃對一居士悲泣其愛子之死,說愁、悲、苦、憂、惱乃由愛而生。拘薩羅王之妃末 利,遣那利鴦伽婆羅門,以問世尊,如何諸人,由肉親之死而悲嘆?
八十八 MN 88 鞞訶提經 (Bāhitika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二四一、鞞訶提經(大正藏一、七九七頁。)
本經乃阿難為波斯匿王而說。詳說如智者所難詰之身、口、意三行,智者所不難詰之身、 口、意三行,波斯匿王聞之而喜,遂以鞞提訶衣(外衣)布施阿難。
八十九 MN 89 法莊嚴經 (Dhammacetiya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二一三、法莊嚴經(大正藏一、七九五頁。)
本經是波斯匿王向行最勝之恭敬,為表示親愛之時,以問其所以,世尊之弟子僧伽,喜 悅、和樂肅靜,雖有反駁世尊的,聽了說法,即成為弟子願求出家成就梵行。王之雇傭 工匠對王所行之恭敬,以恭敬世尊,及自己和世尊同樣是剎帝利、拘薩羅人,所以俱有 八十歲等說。
九十 MN 90 普棘刺林經 (Kaṇṇakatthala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二一二、一切智經(大正藏一、七九二頁。)
本經是波斯匿王向世尊問有關一切智、四姓差別、諸天、梵天,對此,世尊所述其解答。 於中有阿難與將軍鞞留羅之問答。
Devadahavaggo 天臂品
MN 101 天臂經 | MN 102 五三經 | MN 103 如何經 | MN 104 舍彌村經 | MN 105 善星經 | MN 106 不動利益經 | MN 107 算數家目犍連經 | MN 108 瞿默目犍連經 | MN 109 滿月大經 | MN 110 滿月小經 |
一〇一 MN 101 天臂經 (Devadaha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一九、尼乾經(大正藏一、四四二頁。)
本經乃世尊對比丘等指尼乾主張由苦行到一切苦滅之說的矛盾,只要從尼乾之說,其精 進、精勤是無意義的。於昔因諸行向念,修習捨、以到滅苦。說得戒、諸根之防護、念、 智、四禪、憶宿命智、有情生死智、漏盡智(中部第二十七經參照)之行道,才是有效 的精進、精勤。
一〇二 MN 102 五三經 (Pañcattayasuttaṁ)
本經關於說未來我,即死後有想、死後無想、死後非有想非無想、死後斷滅、現在涅槃 之五說和初之三,包括於死後存在之一項,以五說為三說,故有此經之名。其內容,世 尊詳述此等(現世涅槃除外),說如來超越此。次,對於過去,舉四種之說,言如來超 越此,更順次超越遠離之喜、無染污之樂、不苦不樂之受、及我寂滅、無取著觀,而說 對六觸處之集、滅、味、患、離,如實知而解脫。和長部第一經之梵網經,俱有關於過 去,未來之諸說,為重要的資料。
一〇三 MN 103 如何經 (Kintisuttaṁ)
本經乃世尊對諸比丘問,汝等我如何思耶?以如何為經名。內容是世尊說,僧伽和合, 應修學所說之法,對於文和義生起異說時,應如何處。
一〇四 MN 104 舍彌村經 (Sāmagāma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一九六、周那經(大正藏一、七五二頁。)
本經乃尼乾子死去,尼乾派生起論諍而分裂,沙彌周那住舍彌村以告阿難。阿難和周那 諸世尊之處,憂慮世尊滅後僧伽生論諍而申白世尊,對此,世尊分付六諍根、四諍事, 又生論諍時,應以七滅諍,及說應行持六可念法。
一〇五 MN 105 善星經 (Sunakkhattasuttaṁ)
北傳漢譯 佛說身毛喜堅經(大正藏一七、五九一頁。) 本經乃離車族子善生問比丘之所證自認,對此,世尊應其問而說。其內容,對於五種欲、 世間欲、不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正涅槃。
一〇六 MN 106 不動利益經 (Āneñjasappāyasuttaṁ不動適應經)
北傳漢譯 中阿含七五、淨不動道經(大正藏一、五四二頁。)
本經乃世尊對諸比丘說,順次度脫暴流。始於打勝現世、來世之欲、欲想所起之障礙, 以達心靜不動、不動利益行道。次,滅不動想,以無所有處利益行道。次,滅無所有處 想,以非想非非想處利益行道。更說超越非想非非想處之取著,於無取著時般涅槃,無 取著之心解脫,即是聖解脫。
一〇七 MN 107 算數家目犍連經 (Gaṇakamoggallāna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一四四、算數目犍連經(大正藏一、六五二頁。)法炬譯數經(大 正藏一、八七五頁。)
本經於一般世間,或外道之修行,亦有依次而學、所行、道,說佛教之修行亦如此等。 即(一)具戒,(二)守護六根門,(三)食之知量,以取正思惟食,(四)專修警寤, (五)成就念與正知,(六)於林中、樹下、山上等獨坐之修行,(七)由其修行以遠離 五蓋,(八)四禪之修習。而教以此順次修行、佛道修行者,應有最終理想之無上安穩 的境地、現世樂住之生活。然者,受如此之教誡,如何有得涅槃,有不得涅槃?這完全 依修行者之問題。為此世尊,忠實於世尊之教誡者,希專心與之共住,為本經之結束。
一〇八 MN 108 瞿默目犍連經 (Gopakamoggallānasuttaṁ牧牛者目犍連經)
北傳漢譯 中阿含一四五、瞿默目犍連經(大正藏一、六五三頁。)
本經乃佛滅後不久,摩羯陀王未生怨,疑縕逝尼王燈光,令修復國都王舍城之關聯,內 容是阿闍世王之大臣禹舍和阿難起問答之經。此中阿難說現在世尊之教誡,沒有像世尊 在世之具足,亦無依世尊之遺言,於佛滅後,推進教團為眾人所歸仰對像的上座,但唯 以「法」為所依,是教團善和合之因。其法即舉十不喜法。而右之次,乃大臣禹舍問阿 難獨住可適耶開始,阿離吏道說佛陀是禪定者,而善斷五蓋,欣賞禪定,又勸於四禪定。
一〇九 MN 109 滿月大經 (Mahāpuṇṇamasuttaṁ)
北傳漢譯 雜阿含二、二六(大正藏二、一四頁。)
本經初於五取蘊為欲之本,說五取蘊和取之關係,對五取蘊之欲貪之相違性,諸蘊之所 為蘊的意義、諸蘊之施設,有身見之有無時,五蘊之味、患、出離、識身和外之一切相 之間,無我心、我所心、慢等,得明知及見、無我之作業、及業果之受,所以是緣起之 種種問題。
一一〇 MN 110 滿月小經 (Cūḷapuṇṇamasuttaṁ)
北傳漢譯 出雜阿含二、二六,請參照。
本經乃世尊解說不正士之不正士及正士之認識,正士之正士及不正士之認識,不正士具 足之不正法,正士具足之正法。
Anupadavaggo 不斷品
MN 111 不斷經 | MN 112 六淨經 | MN 113 善士經 | MN 114 應習不應習經 | MN 115 多界經 | MN 116 仙吞經 | MN 117 大四十經 | MN 118 入出息念經 | MN 119 身行念經 | MN 120 行生經 |
一一一 MN 111 不斷經 (Anupadasuttaṁ)
北傳漢譯無此經。
本經是世尊讚歎舍利弗而語諸比丘。舍利弗有種種勝慧,觀不斷之法觀。不斷之法 觀者,即次第修習九次第定,以超越解脫出離下位定而至上位定,亦出離最後之滅 盡定。舍利弗觀此法觀,於聖戒,定、慧、解脫,得自在究竟,以讚說正是世尊之 法嗣。
一一二 MN 112 六淨經 (Chabbisodhana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一八七,說智經(大正藏一,七三二頁。)
本經,對自說所作已辦,最後解脫者,行種種之質問,完全能解答時,對是人,說 讚歎隨喜。其質問云何為解脫四說(見、聞、覺、識、)五取蘊、六界耶?云何對 內外之諸相,以除我、我所見耶?解答對最後之質問,敘述由在家而出家之動機, 出家後之戒、定、慧、解脫之道程,結說佛道之修行法,真是興味深長而且重要。
一一三 MN 113 善士經 (Sappurisa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八五,真人經(大正藏一,五六一頁。)是法非法經(大正藏 一,八三七頁。)
本經乃有出身之富貴大族,或以自己之名聲利得、多聞持律說法,諸頭陀、諸禪定 等,自誇而蔑他即非善士法,此不得於解脫。不自讚毀他,真正行道,說為善士法。
一一四 MN 114 應習不應習經 (Sevitabbāsevitabbasuttaṁ)
北傳漢譯無此經。
本經於身行、語行、意行、心生、想得、見得、自體得,各應習與不應習等二種, 由世尊說後,舍利弗以世尊之略說,一一廣說分別,敘述由世尊之讚歎。
一一五 MN 115 多界經 (Bahudhātuka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一八一,多界經(大正藏一,七二三頁。)佛說四品法門經(大 正藏一七,七一二頁。)
本經,說界善巧、處善巧、處非處善巧。云界者,即十八界、六界(地、水、火、 風、空、識,)六界(樂、苦、喜、憂、捨、無明,)六界(欲之出離、恚、無恚、 害、無害,)三界(欲、色、無色,)二界(有為、無為。)云處者,即六內外處, 緣起者,即十二緣起,處非處者,即以契合道理和不契合道理。
一一六 MN 116 仙吞經 (Isigilisuttaṁ)
北傳漢譯 增一阿含三八、七,仙人崛經(大正藏二,七二三頁。)
本經,世尊住王舍城之伊西義利山,為諸比丘敘述此伊西義利山,昔五百之獨覺皆 入此山,及說其等獨覺一部分之名。
一一七 MN 117 大四十經 (Mahācattārīsaka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一八九、聖道經(大正藏一,七三五頁。)
本經無學之十法為八正道和正知、正解脫,以述正定為中心,為其方便之前七正道, 正定為結果而說正智、正解脫。如第一之正見時,有正見、依正見而邪見滅、惡不 善法隨滅、善法起之四門,同樣,其他之九法亦各有四門,十法即有四十法門,而 成為經名。
一一八 MN 118 入出息念經 (Ānāpānassatisuttaṁ)
北傳漢譯 佛說治意經(大正藏一,九一九頁。)
本經乃諸大弟子和新學弟子等共集修行時,世尊對彼等,其比丘眾中,皆有己得阿 羅漢者、得其他之諸沙門果者、得三十七道品、四無量心、不淨想、無常想者,更 依修習入出息念,說當得四念處、七覺支、明解脫,其次詳說此等之修行法。即敘 述入出息念之所謂十六特勝及如其各四個之次第,修各身受心法之四念處、由四念 處之各各以圓滿七覺支,由七覺支成就明和解脫。
一一九 MN 119 身行念經 (Kāyagatāsatisuttaṁ身至念經)
北傳漢譯 中阿含八一、念身經(大正藏一,五五四頁。)
身行念乃指四念處中之身行念,本經是說此身行念之修習法和功德。修習即舉前經 依入出息之十六特勝的初四個,時常依正知、依十不淨觀,於身體依地、水、火、 風之界差別觀、依四禪定者。身行念修習之結果,諸善法生,以示種種之譬喻,最 後敘述十種功德。
一二〇 MN 120 行生經 (Saṅkhārupapatti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一六八、意行經(大正藏一,七00頁)
本經說具足信、戒、聞、施、慧者,於來世隨自己之願求,得生剎帝利、婆羅門等 人中之善趣、或六欲天、色界、無色界之諸天。
Suññatavaggo 空品
MN 121 空小經 | MN 122 空大經 | MN 123 希有未曾有法經 | MN 124 薄拘羅經 | MN 125 調御地經 | MN 126 浮彌經 | MN 127 阿那律經 | MN 128 隨煩惱經 | MN 129 賢愚經 | MN 130 天使經 |
一二一 MN 121 空小經 (Cūḷasuññatasuttaṁ小空經)
北傳漢譯 中阿含一九0,小空經(大正藏一,七三六頁。)
本經是佛陀為阿難說明空定。空定,因為想念生煩惱而空之,是次第無其想念的方 法。所要空的,是色想、人想、地想、四無色處想、六處身想等,於其等之諸想: 欲漏、有漏、無明漏成為空時,說可得真解脫。
一二二 MN 122 空大經 (Mahāsuññatasuttaṁ大空經)
北傳漢譯 中阿含一九一、大空經(大正藏一,七三八頁。)
本經乃世尊對比丘等說種種遠離獨住之功德,而當住於內成就空,以得四禪定,更 於外和內外作意空,於行住坐臥有正知,不沈諸戲論,行少欲知足乃至解脫知見等 之有益論,避不善尋求善尋,捨五欲,對五取蘊,斷我見我慢。最後獨住之攪擾為 修行者之苦,述諸弟子應親近佛陀。
一二三 MN 123 希有未曾有法經 (Acchariya-abbhuta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三二、未曾有法經(大正藏一,四六九頁。)
本經乃阿難依世尊命令,以說佛之希有未曾有法。希有未曾有者,佛乃最後有之菩 薩,生於都率天,於入胎、降誕等之種種時候,言所現不可思議之事。可見為一部 分為後來佛傳之先驅。
一二四 MN 124 薄拘羅經 (Bākulasuttaṁ)
北博漢譯 中阿含三四、薄拘羅經(大正藏一,四七五頁。)
本經多為薄拘羅和其友阿支羅迦葉的問答。迦葉說薄拘羅之出家後,以至般涅槃, 受持種種嚴肅希有未曾有法之修行。
一二五 MN 125 調御地經 (Dantabhūmi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一九八、調御地經(大正藏一,七五七頁。)
本經是王子奢耶闍那懇請沙彌阿東羅和提說法,以遇王子之反對,自己沒有自信, 其是非請問佛陀。佛陀以臂喻說於欲中不能修行,繼續修行者,如次第調御野象, 以諄諄示修行之階梯。
一二六 MN 126 浮彌經 (Bhūmijasuttaṁ)
北傳漢譯 一七三、浮彌經(大正藏一,七O九頁。)
本經乃尊者浮彌受王子奢耶闍那的質問,自己所作之回答,於世尊之處乞求批評, 世尊更從其回答的事,以譬喻廣演詳說之。
一二七 MN 127 阿那律經 (Anuruddha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七九、有勝天經(大正藏一,五四九頁。)
本經乃由工匠般奢康伽所招請的阿那律,依彼質問,而說明無量心解脫之差異,在 其席之真迦旃延,更對阿那律尋問生天者之清淨與雜染之差異的理由。對此以作解 說。
一二八 MN 128 隨煩惱經 (Upakkilesa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七二、長壽王本起經(大正藏一,五三二頁。)增一阿含二四、 八(大正藏二、六二六頁。)
本經是世尊在憍賞彌時,其他之諸比丘,互相起諍論,世尊以鎮靜之,但諸比丘言 自為解決,唯詠教誡之數偈而去。即阿那律等三人,為坐禪修行而至森林,為彼等 不起隨煩惱等,通過自己三昧修行法的經驗,以述種種的說明。
一二九 MN 129 賢愚經 (Bālapaṇḍita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一九九、癡慧地經(大正藏一,七五九頁。)佛說泥犁經(大 正藏一,九O七頁。)
本經乃世尊說賢者和愚者的受報。即愚者於現世有三種苦,死後生於地獄,對地獄 畜生,說明其種種相狀。又雖由惡趨沒即生於人中,亦是生於卑賤下劣之家。其次, 賢者於現世有三種喜樂,來世生天上之善趣。述天上之樂,非地上之轉輪聖王之勝 樂程度所能比較的。以詳說輪王之七寶,或其四禪變。說由天沒生於人中時,賢者 乃生於富貴之大家。
一三〇 MN 130 天使經 (Devadūta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六四、大使經(大正藏一,五0三頁。)鐵城泥梨經(大正藏 一,八二六頁。)閻羅王五使者經(大正藏一,八二八頁。)增一阿含二三,四、 大子經(大正藏二、六七四頁。)
本經乃說,若身、口、意之三業淨善者,死後生於天界或人界之善趣,不善業者, 死後生於餓鬼畜生、地獄。生地獄者,閻魔王問,生前不見持生、老病、刑罰、死 之五天使勸勵善業否?因不善業故,告以應對地獄受懲治,如是令獄卒等,引其罪 人往種種之地獄,詳述其苦之狀況。
Vibhaṅgavaggo 分別品
MN 131 一夜賢者經 | MN 132 阿難一夜賢者經 | MN 133 大迦旃延一夜賢者經 | MN 134 盧夷強耆一夜賢者經 | MN 135 小業分別經 | MN 136 大業分別經 |
MN 137 六處分別經 | MN 138 總說分別經 | MN 139 無諍分別經 | MN 140 界分別經 | MN 141 諦分別經 | MN 142 施分別經 |
一三一 MN 131 一夜賢者經 (Bhaddekarattasuttaṁ)
北傳漢譯 無此經。
一夜賢者,乃今日一日之現在不懈怠而真正精進之賢者的意義。於此有一夜賢者偈, 這相當有名,以下至一三四經,皆與此偈有關。本經以說此偈,繼而解說分別之。
一三二 MN 132 阿難一夜賢者經 (Ānandabhaddekaratta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一六七、阿難說經(大正藏一、六九九頁。)
本經乃阿難為諸比丘,說明一夜賢者偈,而後佛陀更為阿難解釋。
一三三 MN 133 大迦旃延一夜賢者經 (Mahākaccānabhaddekaratta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一六五、溫泉林天經(大正藏一,六九六頁。)
本經乃比丘三彌提住溫泉精舍時,一天神來問彼知一夜賢者之說,但彼不知道,於 是彼以此問佛。佛唯說其偈,不為解釋而去。諸比丘不知此偈之詳義,因而請大迦 旃延為之說明,大迦旃延向諸比丘詳釋之,後諸比丘以此義報告佛陀,佛陀讚歎大 迦旃延之解釋。
一三四 MN 134 盧夷強耆一夜賢者經 (Lomasakaṅgiyabhaddekaratta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一六六、釋中禪室尊經(大正藏一,六九八頁。)尊者經(大 正藏一,八八六頁。)
本經乃栴檀天子來比丘盧夷強耆之許問一夜賢者之說,彼不知,天子亦唯知偈而已。 此比丘請佛解釋,佛為之詳說。
一三五 MN 135 小業分別經 (Cūḷakammavibhaṅga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一七O、鸚鵡經(大正藏一,七0三頁。)分別善惡報應經(大 正藏一,八九五頁。)兜調經(大正藏一,八八七頁。)鸚鵡經(大正藏一,八 八八頁。)佛為首加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大正藏一,八九一頁。) 本經乃世尊因婆羅門之青年耆婆之問,一一說明人生之短壽、長壽、多病、無病、 醜美、權勢之有無、貧富貴賤、生利鈍差別之原因。
一三六 MN 136 大業分別經 (Mahākammavibhaṅga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一七一、分別大業經(大正藏一,七0六頁。)
本經乃比丘三彌提與一外道出家之問答,其旨以白世尊,佛陀教三彌提對外道之回 答,唯是片面而非完整的真理,更分別說明業與其報的關係。即行善業,來世有受 善趣之樂報和受惡趣之苦。雖作惡業而有生善趣和墮惡趣,其等之關係如何的發生, 給於一一的說明。
一三七 MN 137 六處分別經 (Saḷāyatanavibhaṅga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一六三,分別六處經(大正藏一,六九二頁。)
本經如其名,以分別六處等。即六內處、六外處、六識身、六觸身、十八意行、二 十六有情句、三念住等,對此一一詳細的說明。
一三八 MN 138 總說分別經 (Uddesavibhaṅga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一六三,分別六處經(大正藏一,六九四頁。)
佛向諸比丘,對於內外持心之方法,略說而去。諸比丘欲知其詳細之意義而質問大 迦旃延。大迦旃延,對佛之略說一一細釋之,諸比丘後往佛處,以告其事由,佛乃 讚賞大迦旃延之說明。
一三九 MN 139 無諍分別經 (Araṇavibhaṅga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一六九,拘樓瘦無諍經(大正藏一,七O一頁。)
本經乃佛說不起諍論,種種修行之條件,更解說其等。
一四〇 MN 140 界分別經 (Dhātuvibhaṅga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一六二、分別六界經(大正藏一,六九O頁。)
佛乞宿陶師家一夜。其處既宿弗區沙提(弗加沙)比丘,其比丘出家未見過佛,雖佛進來亦不 知是佛。佛與此比丘坐禪共過其夜,因此比丘甚是熱心,為彼詳說六界、六觸處、 十八意行、四住處等。比丘依其說明,感知對方是自己絕對歸依之佛陀,以謝自己 之不明和失禮,願授與具足戒。佛告其無衣者不能授與具足戒,彼出行求衣,彼於 途中,被暴走牛所殺。諸比丘以此詣報佛,佛乃以彼比丘之進境及來世趣以示諸比 丘等。
一四一 MN 141 諦分別經 (Saccavibhaṅga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三一、分別聖諦經(大正藏一,四六七頁。)佛說四諦經(大 正藏一,八一四頁。)增一阿含二七,一(大正藏二,六四三頁。)
佛略說四聖諦後,讚歎舍利弗、目犍連二人,以獎勵親近此二人而離去。舍利弗為 諸比丘,詳細說明四聖諦。
一四二 MN 142 施分別經 (Dakkhiṇāvibhaṅgasuttaṁ)
北傳漢譯 中阿含一八0,瞿曇彌經(大正藏一,七二一頁。)
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親手織之新衣施佛,佛說應施於僧伽。阿難憐愍佛姨母,勸 應接受。因此事,世尊對阿難說十四種對人施,即上施佛,下至施畜生類之十四種, 其施功德極大,說有德施布者,更是無數無量倍,更有七種之僧類施,說此僧伽施 之功德,比前之十四種之個人施之布施更大。最後說明分別由施者與受者而施之清 淨時及不然之四種差別。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