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 《本生經》中的舍利弗(尊者舍利弗的一生 The Life of Sāriputta)


第五部 《本生經》中的舍利弗

可以預料到,舍利弗尊者經常出現在佛陀前生的故事集——《本生經》中。在這些故事裡,佛陀和舍利弗,扮演了許多不同的角色。在某些故事中,舍利弗是老師,佛陀是學生,如在《須師摩王本生經》(Susima Jātaka 163)、《小難提耶猿本生經》(Cula Nandiya Jātaka 222)、《驗德本生經》(Silavimamsa Jātaka 305)、《伽藍第雅青年本生經》(Karandiya Jātaka 356)及《大護法本生經》(Maha Dhammapala Jātaka 447)。然而,在上述最後提到的經典中,佛陀雖然是學生,卻給當老師的舍利弗上了寶貴的一課:不要無分別地為那些不想受戒的人授予五戒,也不要為不想守戒的人授戒。

在多生中,舍利弗出生為人,而佛陀則生為動物,如在《小難提耶猿本生經》、《駿馬本生經》(Bhojajaniya Jātaka 23)、《愚者本生經》(Dummedha Jātaka 122)以及《羽毛本生經》(Romaka Jātaka 277)。在《羽毛本生經》中,舍利弗是一位有智慧的苦行者,教導彼時為鷓鴣的佛陀。

在另外的故事中,角色剛好相反,如《古井本生經》(Jarudapana Jātaka 256)、《糠腹辛頭馬本生經》(Kundakakucchi Sindhava Jātaka 254)(後者,見下文),在那些經典中,舍利弗生為動物而佛陀出生為人。有時則如《羚羊本生經》所述(Kurungamiga Jakata 206),雙方都是動物。

接下來是《本生經》的摘要,在這些經典中顯示出舍利弗尊者前世的性格。

˙ 《瑞相鹿本生經》(Lakkhana Jātaka 11):兩隻雄鹿中,聰明的舍利弗帶領他的鹿群,從危險的旅程中安全地回到山上;然而他愚笨的兄弟(提婆達多)卻失去了所有的鹿。

˙ 《駿馬本生經》(Bhojajaniya Jātaka 23):佛陀是匹上乘的戰馬,而舍利弗是騎士,他奉命捉拿七位有敵意的國王。由於戰馬的耐力及犧牲精神,他完成了任務。

˙ 《吐毒本生經》(Visavanta Jātaka 69):舍利弗是一條蛇,牠寧死也不願,從被咬傷者的身上吸回自己的毒。此經是在當舍利弗這位大弟子,放棄吃他最喜歡的餐餅,也從不反悔其所做的決定時說的。

˙ 《超千本生經》(Parosahassa Jātaka 99):舍利弗為一位隱士的學生,他能夠了解簡短而難解的話語;這說明了,他的心智具有洞察力。

˙ 《愚者本生經》(Dummedha Jātaka 122):舍利弗當時是波羅奈(Benares)的國王,能夠欣賞他所看到的卓越事物;佛陀那時是隻上等的白象,提婆達多則是摩揭陀(Magadha)的國王,他本來擁有那隻白象,後來卻因嫉妒而失去了它。

˙ 《王訓本生經》(Rajovada Jātaka 151):舍利弗和摩訶目犍連,兩位都是有權勢國王的戰車御駕者。有一天兩人在窄道相遇,彼此都希望對方能讓路,後來他們同意以舉稱他們各自國王的德行,來決定誰該讓路;舍利弗的國王就是佛陀,舍利弗以顯示他主人的德行,優於另一位國王,而贏得這場比賽;因為他的國王不僅以德報德,也以德報怨。

˙ 《無私心本生經》(Alinacitta Jātaka 156):舍利弗此世是,一隻展現其感恩德行的象。

˙ 《羚羊本生經》(Kurungamiga Jātaka 206):舍利弗此世生為一隻啄木鳥,而摩訶目犍連是隻從獵人(提婆達多)手中救了佛陀生命的烏龜(佛陀那時是羚羊)。後來,啄木鳥救出了被囚禁的烏龜。

˙ 《小難提耶猿本生經》(Cula Nandiya Jātaka 222):舍利弗是位有智慧的婆羅門教師,他勸告學生(提婆達多)不要惡口、殘暴及使用暴力,但他的勸告是徒勞的。

˙ 《糠腹信度馬本生經》(Kundakakucchi Sindhava Jātaka 254):舍利弗此世是匹很奇妙的馬,被生為馬商的佛陀所擁有,牠幫助了先前擁有牠的貧困老婦人。

˙ 《古井本生經》(Jarudapana Jātaka 256):舍利弗是龍王,幫助當時是商人的佛陀,運送後者所發現的寶藏。

˙ 《虎本生經》(Vyaggha Jātaka 272):前世生為夜叉的拘迦利迦(Kokalika)比丘,他無法和舍利弗,及摩訶目犍連共住,但也不能沒有他們。

˙ 《羽毛本生經》(Romaka Jātaka 277):舍利弗是位有智慧的苦行僧,教導當時是鷓鴣的佛陀。

˙ 《正中本生經》(Abbhantara Jātaka 281)及˙ 《美翼烏王本生經》(Supatta Jātaka 292):這是舍利弗上一生的故事。羅睺羅的母親為一比丘尼,羅睺羅請求舍利弗尊者,去拿加糖的芒果汁,以作為其母腸胃脹氣的藥,舍利弗照著做了。在˙ 《美翼烏王本生經》中她生了另一種病,舍利弗就去取和奶油一起煮,並以紅魚(rohita-maccha)調味的粥。

˙ 《薩維哈大臣本生經》(Sayha Jātaka 310):阿難此世是位國王,派遣一位宮中的大臣薩維哈(舍利弗)到他年青時的一位朋友(佛陀)那兒。這位朋友已經出家,國王想勸他回宮中擔任祭司,但這位朋友沒有接受。

˙ 《堪忍宗本生經》(Khantivadi Jātaka 313):那時,佛陀是位有智慧的堪忍宗傳道(Khantivadi)苦行者,他被迦藍浮王(Kalabu,提婆達多)所淩虐,當時,身為該國軍隊總司令的舍利弗,曾替佛陀裹傷。

˙ 《肉本生經》(Mamsa Jātaka 315):舍利弗是一位獵人,而佛陀是商人的兒子。佛陀稱獵人為友,並以慈悲的言詞赢得了他的好感,說服他放棄殘忍的職業。

˙ 《色高本生經》(Vannaroha Jātaka 361):在舍利弗和摩訶目犍連的最後一世,當他們獨居在僻靜之地時,有一位乞丐跟隨著他們,吃他們剩下的食物,並試圖挑撥離間,但卻未成功。兩人對乞丐的毀謗,只是一笑置之,並請他離開。本生經描述了,在前世發生的類似情況,當時那位乞丐是一隻豺狼,而舍利弗和摩訶目犍連,則分別是獅子和老虎。

˙ 《棉樹頂本生經》(Kotisimbali Jātaka 412):舍利弗,在這一生中化身為金翅鳥王,卡路達斯(Garudas (supanna-raja)),他拯救了一棵樹,而這棵樹,是樹神佛陀的住所。

˙ 《康哈提帕耶那道士本生經》(Kanha Dipayana Jātaka 444):舍利弗是苦行僧,木釘曼達宇耶(Ani Mandaviya),因被誣告而被國王用刺刑處死;但他知道,這是過去惡業的果報,因此平靜地承受折磨,並且毫無怨恨。當時佛陀是他的師兄,名為康哈提帕耶那(Kanha Dipayana),他在「真理之行」(真言)中承認,除了苦行的第一個星期外,他一直都是,勉強過著苦行的生活。

˙ 《大蓮華王子本生經》(Maha Paduma Jātaka 472):舍利弗化身為山神,救了佛陀的性命;而當時的佛陀,是大蓮華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