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阿含、尼柯耶」比較研究論文選集)


蘇錦坤 2022.07.06

廣淨法師是我的大學同學,2005年底,他邀請我擔任隔年春天長老菩提比丘訪台講學時的司機兼翻譯。為了讓我能夠預先了解南傳比丘的生活起居與規矩,他也邀我到美國紐澤西州的牛頓鎮(Newton)同淨蘭若(Bodhi Monastery)參訪,為隔年的接待作準備。

在同淨蘭若參訪期間,我詢問《雜阿含351經》(《相應部12.68經》)「諦觀井水,如實知見而不觸身」,這是「忍而不證」呢?還是「知而未證」呢?菩提比丘起身抽出一本書,裡頭有他三年前的一篇論文,恰巧回答了這一問題。兩天後,我請求菩提比丘授權讓我翻譯此文,最後將這篇翻譯成〈再訪「井水喻」--探索 SN 12.68 Kosambi 拘睒彌經的詮釋〉發表於《正觀》第38期(2006)。

在2006年前後閱讀《佛光阿含藏》的兩冊《附錄》,收有水野弘元的〈《中阿含經》解題〉與〈《增一阿含經》解題〉兩篇文章。水野弘元主張現存的《中阿含經》與《增一阿含經》為同一個人所譯,這是相當不合理的斷言;他的依據主要是出自T2121《經律異相》的《阿含經》引文。當時,剛拿到 CBETA 的「中華電子佛典集成」光碟片,我認為最直接了當的方法就是逐一複查水野弘元所謂的「《經律異相》的《阿含經》引文」;剛查幾條就被文獻呈現的結果嚇了一跳,水野弘元的引述資料有錯,而《經律異相》的《阿含經》引文也有卷數不符、出處錯誤以及今本無此經文等等問題。

最後我將這些異同整理成論文〈寶唱《經律異相》所引之阿含經〉發表於《福嚴佛學研究》第2期(2007),這也成為我論文的固定風格:「不是單一經文得出的猜想或推論,而是出自數量龐大的經文查證所顯現的議題」。

2007年6月白瑞德教授(Rod Bucknell)因「沼田《中阿含》漢譯英計劃」(Numata Project)前往法鼓山,在無著比丘的引薦之下,我前往法鼓山去拜會白瑞德教授。我聽教授說他下午的講題為「《別譯雜阿含經》的結構」,提議他可以依《別譯雜阿含經》的攝頌重建此經的次序,我舉了幾個例子,例如攝頌「拔彌」即是巴利「vammika 蟻垤,螞蟻堆起來的小土堆」的音譯,《別譯雜阿含18經》經文卻翻譯作「巢窟」等等。

白瑞德教授聆聽完以後認為這樣的討論方式很有趣,建議我把這些想法寫成論文。我為難地說,我沒有撰寫論文的經驗,也沒受過教導,不知要怎麼寫。白教授要我先把它寫出來,他願意幫我逐字修改。一位「阿兜仔」教授說要改我的中文稿子,我半信半疑。約略花了十四天,我送出了初稿;白教授也在五天之內給我回答,指出了幾點我皮毛的巴利程度所犯的幼稚園級的錯誤。這篇就是〈《別譯雜阿含經》攝頌的特點〉,發表於《正觀》第45期(2008)。

從2006年到2022年的十六年間,我發表的論文可以區分為三大類:

1.「阿含、尼柯耶」的比較研究

2.跨語言文本「法句經」的比較研究

3.「漢譯佛典文獻學」,主要在校勘、標點、詞義詮釋的範圍

在此感謝我的老師菩提比丘與無著比丘的示範與教導,也特別感謝白瑞德教授激勵我、並且在最關鍵的時刻幫助我走上論文寫作這一條路。當然,如果沒有《福嚴佛學研究》與《正觀》兩份學術期刊願意接納我這門外漢的文章,或許我會只讀而不寫,而不會有長達十六年的塗塗抹抹的寫作生涯。

本書最後,要特別感謝法友 Nanda,如果沒有他的協助,不會有這本書面世。法友 Nanda 獨力設立、維護及主持《府城佛教網》網站(https://nanda.online-dhamma.net/),提供並整理了許多佛教經典及論著,是一個十分方便、寶貴的佛學資料庫。我認識了 Nanda法友之後,透過他訂正了幾條《維基百科》的詞條,也蒙他贈送不少珍貴而稀有的佛教書籍。去年在他協助之下,出版了我個人的第一本書:《法句經 --- 白話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這次,他接受我的邀請,再度協助編印此書,也讓此書在網路上與大家分享。

蘇錦坤 2022/7/6 謹以此書作為依璿的小禮物

以下,為我的翻譯與寫作總目錄:


蘇錦坤

法鼓文理學院阿含研究小組成員: (2013-)

《新加坡佛學研究學刊》編輯委員: (2014-2017)


《法句經》研究系列:

  1. 〈《法句經》的「四言偈頌」與「五言偈頌」〉,(2014a), 《福嚴佛學研究》 9期23-48頁 (PDF),新竹市,台灣。
  2. 〈〈法句序〉與《法句經》重譯偈頌〉,(2014b), 《正觀》 70期1-56頁 ,南投縣,台灣。
  3. 〈《出曜經》研究〉,(2015a), 《新加坡佛學研究學刊》 2期 , 65-175頁,新加坡佛學院,新加坡。
  1. 〈《法句經》「三言」偈頌的標點與詮釋〉,(2015b), 《正觀》 72期39-88頁 (〈《法句經》「三言」偈頌的標點與試譯〉),南投縣,台灣。
  2. 〈試論「甘肅博物館001號《法句經》寫本」的異讀〉,(2015c), 《福嚴佛學研究》 10期19-39頁 (PDF),新竹市,台灣。
  3. 〈《法句經》的翻譯議題與重譯偈頌〉,(2015d),《吳越佛教》第10輯48-67頁,杭州佛學院,杭州市,中國。( @ 台語與佛典
  4. 〈《法句經》的「校讀」與「誤譯」〉,(2016a), 《法鼓佛學學報》 19期93-158頁摘要 ),法鼓文理學院,新北市,台灣。
  5. 〈《法集要頌經》的翻譯議題〉,(2016b), 《正觀》 79期99-171頁 ,南投縣,台灣。
  6. 〈書評:屈大成《法句經今注今譯》〉,(2017), 《新加坡佛學研究學刊》 4期, 183-189頁,新加坡佛學院,新加坡。
  7. 〈漢、巴《法句經》對應偈頌的相互詮釋〉,(2018), 《福嚴佛學研究》 13期25-63頁 (PDF),新竹市,台灣。
  8. 〈《法句經》(T210)的詮釋與翻譯---以法光法師《法句經之英譯及研究》為例〉,(2019a), 《正觀》 87期89-161頁 ,南投縣,台灣。
  9. 〈《法句經》的初譯偈頌與後譯偈頌〉,(2019b), 《法鼓佛學學報》 24期摘要 ), 1-59頁 ,法鼓文理學院,新北市,台灣。
  10. 〈《法集要頌經》之校對研究〉,(2019c), 《福嚴佛學研究》 14期1-41頁 (PDF),新竹市,台灣。
  11. 《法句經 --- 白話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2021),自費出版書,台灣( 府城佛教網 )。
  12. 《法句經》偈頌比較研究與句型分析---寫在《法句經白話翻譯本與巴利文法分析》出版之後〉,(審稿中)

期刊論文:

  1. 〈寶唱《經律異相》所引之阿含經〉,(2007), 《福嚴佛學研究》 2期91-160頁 (ms doc),新竹市。
  2. 〈《別譯雜阿含經》攝頌的特點〉,(2008), 《正觀》 45期5-80頁 ,南投縣。
  3. 〈《雪山夜叉經》---漢巴經典對照閱讀〉,(2009a), 《正觀》 48期69-142頁 ,南投縣。
  4. 〈《雜阿含經》攝頌初探---兼談印順導師在《雜阿含經》攝頌研究的創見〉,(2009b), 《福嚴佛學研究》 4期89-139頁 (PDF),新竹市。
  5. 〈再探漢巴文獻的〈比丘尼相應〉---對〈《別譯雜阿含經》的比丘尼相應〉一文的回應〉,(2009c), 《正觀》 51期1-30頁 ,南投縣。
  6. 〈《增壹阿含經》攝頌初探〉,(2010a), 《福嚴佛學研究》 5期59-114頁 (PDF),新竹市。
  7. 〈從後說絕---單卷本《雜阿含經》是否將偈頌譯成長行〉,(2010b), 《正觀》 55期5-104頁 ,南投縣。
  8. 溫宗堃、蘇錦坤,(2011a),〈《雜阿含經》字句斠勘〉, 《正觀》 57期37-117頁 ,南投縣,台灣。

24.〈漢譯佛典校勘舉例---兼論印順導師與佛典校勘〉,(2011b), 《福嚴佛學研究》 6期23-72頁 (PDF),新竹市,台灣。

  1. 〈《七處三觀經》研究(1)—《七處三觀1經》校勘與標點---兼對 Tilmann Vetter 與 Paul Harrison 論文的回應〉,(2012a), 《福嚴佛學研究》 7期1-74頁 (PDF),新竹市,台灣。

26.〈《七處三觀經》結構與譯者---兼對 Paul Harrison 論文的回應〉,(2012b), 《正觀》 62期99-192頁 ,南投縣,台灣。

  1. 〈初期漢譯佛典疑難詞釋義〉,(2013a), 《福嚴佛學研究》 8期123-185頁 (PDF),新竹市,台灣。
  2. 〈漢譯佛典新式標點舉例〉,(2013b), 《正觀》 66期39-111頁 ,南投縣,台灣。
  3. ‘The Uddānas and Structural Aspects of the Ekottarika-āgama’, (2013c). Research on the Ekottarika-āgama (Taishō 125) (or @ another site),195-233頁,法鼓文理學院,新北市,台灣。
  4. 〈「讚佛偈」--兼論《雜阿含經》、《別譯雜阿含經》與《相應部》異同〉,(2014), 《法鼓佛學學報》 15期摘要 ), 67-108頁 ,法鼓文理學院,新北市,台灣。
  5. 〈屈大成〈姉崎正治有關《雜阿含》整編之研究〉讀後感〉,(2016a) ,發表於學術網站: @ academia.edu@ 台語與佛典
  6. 〈試論對照目錄的「對應經典」與「參考經典」---以《中阿含》為例〉,(2016b) , 《正觀》 76期105-196頁 ,南投縣,台灣。
  7. 〈初期漢譯佛典「一詞多譯」現象的探討及省思〉,(2016d) , 《福嚴佛學研究》 11期75-116頁 (PDF),新竹市,台灣 。
  8. 〈王建偉、金暉《雜阿含經校釋》書評〉,(2016c) , 《新加坡佛學研究學刊》 3期, 65-90頁 ,新加坡佛學院,新加坡。
  9. 〈寫本與默誦---《別譯雜阿含經》的翻譯議題〉,(2019a), 《新加坡佛學研究學刊》 5期, 41-91頁 ,新加坡佛學院,新加坡。
  10. 〈晝度樹與合歡花 --- 悼念辛島靜志教授〉,(2019b), 《新加坡佛學研究學刊》 5期, 133-135頁 ,新加坡佛學院,新加坡。
  11. Su, Ken, (2020a), ‘Notes on the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or of the Shorter Chinese Saṃyukta-āgama (T 100)’, Research on the Saṃyukta-āgama , Dhammadinnā, Bhikkhunī (ed.), pp. 843-880, DILA, New Taipei City, Taiwan.
  12. 〈初期漢譯佛典疑難詞釋義(2)〉,(2020b), 《福嚴佛學研究》 15期121-145頁 (PDF),新竹市,台灣。
  13. 〈《大正藏》頁底註的訛誤---以第一、二冊為主〉,(2021a), 《正觀》 97期79-109頁 ,南投縣,台灣。

40.〈反思辛島靜志〈說一切有部法義「篡入」法藏部《長阿含經》的漢譯《十上經》〉一文的論點〉,(2021b), 《正觀》 99期63-126頁 ,南投縣,台灣。

  1. 〈皇帝的生日禮物:翻譯的童話故事〉,(2022a), 《元智全球在地文化報》79期 ( 下載 PDF ),頁1,桃園市,台灣。
  2. 〈佛教與翻譯〉,(2022b),《元智全球在地文化報》79期 ( 下載 PDF ),頁2,桃園市,台灣。
  3. 〈書評:陳世峰、紀贇翻譯《佛教文獻學十講》〉,(審稿中)。
  4. 〈《阿毘曇八犍度論》〈偈跋渠〉與《阿毘達磨發智論》的偈頌釋譯與比較研究〉,(審稿中)。

翻譯文章:

  1. 菩提比丘 Bhikkhu Bodhi:

    1.1 〈再訪「井水喻」--探索 SN 12.68 Kosambi 拘睒彌經的詮釋〉, 《正觀》第38期137-169頁 ,2006年九月。

    1.2 〈二十一世紀僧伽的挑戰〉, 《福嚴會訊》第11期 ,2006年七月。

    1.3〈《中部尼柯耶》閱讀地圖〉 ( @ academia.edu@ 府城佛教網

    1.4 〈離苦得樂--佛陀之道〉 ( @ 台語與佛典

    1.5 〈Transcendental Dependent Arising A Translation and Exposition of the Upanisa Sutta〉 ( English @ accesstoinsight 英文)

  2. 無著比丘 Bhikkhu Anālayo:

    2.1 〈巴利口誦傳統的形式與功能〉,(2006) ,《第一屆巴利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2006年九月,台灣,嘉義縣,南華大學。 ( @ academia.edu )

    2.2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藉助四阿含解讀巴利經典 I〉,(2007a), 《正觀》第42期115-134頁 ,2007年九月。

    2.3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藉助四阿含解讀巴利經典 II〉,(2007b), 《正觀》第43期23-42頁 ,2007年十二月。

    2.4 〈中阿含比較研究摘要〉,(2007c), 《福嚴佛學研究》 第二期2007年五月 (.doc),新竹市,台灣。

    2.5 〈巴利與漢譯經典中天使(Devadūta)的意涵〉,(2008a), 《福嚴佛學研究》 第三期2008年五月 (.doc),新竹市,台灣。

    2.6 〈誰說的法、誰說的話〉,(2008b), 《正觀》第47期5-27頁 ,2008年十二月。

    2.7 〈《優陀那》的結集〉,(2008c),《第二屆巴利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2008年十月,台灣,中和放生寺與南華大學協辦。 ( @ 台語與佛典 )

    2.8 〈註釋書對阿含經文的影響〉,(2009), 《正觀》第48期1-48頁 ,2009年三月。

    2.9 〈諸部《阿含經》中的「受」〉,(2011 ), 《香光莊嚴》 106期 88-101頁 ,2011年9月。

    2.10 〈初期佛教婦女的證悟解脫---四眾弟子與比丘尼僧團的建立〉,(2013), 《福嚴佛學研究》 8期1-48頁 (PDF),新竹市,台灣。

    2.11 〈初期佛教文獻中的「醫療」〉,(2015), 《福嚴佛學研究》 10期1-18頁 (PDF),新竹市,台灣。

    2.12 〈巴利《優陀那》結集的發展〉,(2017), 《新加坡佛學研究學刊》 4期, 153-181頁 ,新加坡佛學院,新加坡。(Bhikkhu Anālayo 原作:‘The Development of the Pāli Udāna Collection’, Journal of Indian and Buddhist Studies, Bukkyo Kenkyū, 《佛教研究》, Vol. 37, pp. 39-72, Tokyo, Japan.)。 ( @ academia.edu 修訂)

  3. 封興伯 Oskar von Hinüber

    3.1 〈《相應部》的〈有偈品〉研究〉,(2021) , 《福嚴佛學研究》 16期103-138頁 (PDF),新竹市,台灣;(Oskar von Hinüber 原作:“The Sagātha-vagga in the Saṃyutta-nikāya: Formation and Vedic Background” 收錄於法鼓文理學院於西元2020年出版的論文集《雜阿含研究》Research on the Saṃyukta-āgama, Bhikkhunī Dhammadinnā(ed.), pp. 3-51)。

    3.2 〈巴利《中部》與梵文《中阿含》的優婆離偈頌〉,(2021)。(Oskar von Hinüber 原作:“Upāli’s Verses in the Majjhimanikāya and Madhyamāgama”,於1982年刊印在Indological and Buddhist Studies. Volume in Honour of Professor J.W. de Jong on his Sixtieth Birthday,第243-251頁。

    3.3 〈上座部註釋書的翻譯:其宗旨、方式以及預設的讀者範圍〉,(2022)。(Oskar von Hinüber 原作:“Translating the Theravāda Commentaries: Why, How, for Whom?”,收錄於 Alice Collett 編輯的 Translating Buddhism: Historical and Contextual Perspectives, 2021:109-126, Suny Press, New York, USA。

  4. 白瑞德 Rod Bucknell:

    4.1 〈回溯印度語系原典〉,(2017), 《新加坡佛學研究學刊》 4期, 141-152頁 ,新加坡佛學院,新加坡。(Rod Bucknell 原作:‘Taking Account of the Indic Source-Text’, Translating Buddhist Chinese, Problems and Prospects, Konrad Meisig (Editor), pp. 3-10)。


  1. 翻譯書籍:

    5.1 《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無著比丘著,釋自鼐、釋恆定、蘇錦坤、陳布燦、王瑞鄉翻譯,香光書鄉出版社出版,2013年元月。( 二版

    5.2 《法句經 --- 白話文版,含巴利文法分析》 ,(2021),自費出版書,台灣( 府城佛教網 )。


作者簡介

蘇錦坤 Ken Su, 獨立佛學研究者 ,藏經閣外掃葉人, 台語與佛典 部落格格主)

蘇錦坤曾在2006年長老菩提比丘與無著比丘訪台期間,擔任臨時侍者及翻譯,之後致力於譯介歐美佛教學者的論文。目前致力於一般民眾的佛教文獻學推廣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