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篇: 成長(我的人生道路——阿瞻蘇查自傳)



早年

這一生的開始是在1947年11月2日。

我的父親來自泰國的素攀武里府(泰國中部的行政區),並在曼谷認識我的母親。由於我祖父在我父親很小的時候便去世,加上我祖母沒有能力供他上學;所以我的父親便沒有機會受教育。因為這樣,為了討生活,哪裡有工作機會,他就得搬遷到那個地方去。由於父母親常因為工作而居無定所,照顧我對他們來說很不容易。在我滿兩歲的時候,父親便把我交給住在素攀武里府的祖母撫養。

和祖母一塊生活的童年回憶是很愉快的。其實,因為和父母一年內只見上一兩回,所以我並不想念他們。說實在的,我也不怎麼認識他們。大家都曉得,孩童對於人生也只能接受,而我和祖母一起生活的日子,是讓我感覺到最舒服的。後來,當我回想起,對我人生頗有影響力的人的時候,我發現祖母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她堅持吃長素,所以我也是吃素食長大的。當我請她讓我吃有肉類的麵條時,她便會建議我吃白粥拌花生。

祖母在市場販售供奉祖先神明所用的素粽子,我也常跟著他,身穿白衣褲,在素食會觀賞華人傳統戲曲。長期和上了年紀的人一起生活,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了我的性格。我愛清靜的個性,無疑是受了祖母的薰陶。我的個性可以形容為和藹,親切和內向——這都應該是在,和我祖母一起生活時便形成的。

我覺得我的童年和其他的小孩沒有什麼不同。我也是常常和朋友一起打球,或玩一些鄉村小孩玩的遊戲。但我的行為是有節制的,因為我不會做違背佛教戒律的事。因為我不喜歡殺生,所以我拒絕去釣魚。我也拒絕偷取他人的錢財,因為如果這樣做的話,我會覺得很不自在。我很早就了解到,對別人說謊之後會讓自己不安,因為自己心裡明白自己的所作所為。

和祖母生活的日子,我也會去賣豬肉包、餃子、泰式油條和彩券中獎號碼名單,賺一些外快買零食和玩具給自己。對於這項事情,我是從容面對,觀察能夠賺一點外快的機會,也很自得其樂地想像怎麼去經營。

我只有一個小我九歲的妹妹。因為年齡的差距,她並沒有跟我一樣跟祖母同住。當她出世時,我已經到曼谷上學了。後來我到美國留學,她到曼谷的朱拉隆功大學上大學。因為這樣,我們兩個沒有機會建立起要好的兄妹情。她對佛法的認識和理解有限,因為這些不是由父母遺傳的,而是基於個人所累積的善業。所以,雖然我們是同一位母親所生,慣例上我們稱作兄妹,但在修行的精神上我們不算真正的兄妹。


上學

當我到了上學的年齡,我便在素攀武里府的一間鄰裡公立學校,開始就讀一年級。過了一年,因為祖母的華族背景,她把我轉到一間華校上小學。問題是,我又得從一年級開始。

我在九或十歲時念完了三年級。那一年學期結束後,由於父母在芭達雅有了固定的建築工作,他們便接我過去和他們同住。雖然和祖母生活的日子很好,但能夠和自己的父母一家人團聚並一起生活,我也感到很高興。

搬到芭達雅不久,我的父親碰到一位,在基督復臨安息日教會學校(簡稱基督學校)任教的女老師,而那位老師建議父親,把我送到基督學校在曼谷的校舍。父母在商量之後便決定,在新學期開始時讓我到曼谷上學。因為這樣,照理說我的年齡是應該上四年級了,但因為之前我上的是華校,我又得從新開始──回到一年級。所以和其他同年紀的孩子相比,我已經慢他們很多了,因為我上了三年的一年級。

在新學校就讀了一年之後,我便獲准升到三年級。過後,我讀完了三年級,我又直接升到六年級了。這讓我和同班同學的年齡距離有所拉近。

當我在曼谷讀書的同時,我的父母在芭堤雅開了一家餐廳。每逢週末和放假,我便會去餐廳幫忙,當侍應生、服務顧客,有的時候甚至還會帶旅客觀光。回想起這一段日子,這正是讓我認識上班生活的真相的機會。

雖然我就讀的曼谷學校是基督教辦的,我發現他們的宗教信仰,和對不良行為的克制,跟佛教的五戒有很多相似之處,例如不殺生,不偷盜,和不妄語。學校供應的飯食是素食,素食也是許多佛教徒的用餐選擇。雖然相同之處不少,但有些根本的分別,特別是在佛教裡,禪修有著了脫種種苦的潛能。

正當我覺得我的學業上了軌道時,在一次泰國教育部對學校的檢查後,發現學校在某些法律需求上不合格,因此學校被令關閉三個月。當學校重開的時候,我注意到的改變不是在課程,而是學生的穿著。之前,和其他私立學校一樣,這裡的學生都能隨意穿著,但現在的規定是,要和一般正規的學校一樣,上衣一定要是白色,還要標著學生的名字,校褲也要和正規學校一樣。


改信基督教的問題

在我就讀基督教學校的時候,學校對於改信基督教的學生會給予優惠,那就是這類的學生只必須付一半的學費。為了幫忙家裡減輕負擔,起初我幾乎決定要利用這個機會。在那個時候我還沒有認真地研究佛學(我的一家人沒有對我傳達宗教的訊息也甚至沒有到佛教寺院去),因此我對改信基督教的可能做了一番考慮。

我沒有立刻給予答案。後來,當校方問我是否同意改信基督教時,我決定拒絕。雖然對家庭的經濟有利益,但這不能勝過我無法相信基督神的存在和其他基督教義的理由。經過了不少的考慮和猶豫不決,我覺得我還是必須對自己誠實。我得說不。用金錢的利益來決定宗教信仰對我來說是太大的一種妥協——這幾乎是一種欺騙。


發現佛法

在我很小的時候,大概是12歲那年,我發現到了佛法。這項人生經驗讓我對生死徹底改觀。我在基督學校的一位同學過世,而他的棺材是開著的,方便我們探視遺容。我所看到的立即並深刻地烙印在我的腦海裡,那就是有一天我會和他一樣——我的家人也會,大家都會。

離開了葬禮之後,我一直思考著死亡的問題。當然,我還沒有徹底地接受死亡,在某些程度上也懼怕它,但是我已經在開始把它當成是一件自然、平常的事,一件大家都遲早要面對的事。我發現我一點都沒有感覺到傷心或難過。我用很邏輯的方式思維,好比一位科學家以不偏袒的心研究經濟的起落。

因為這樣,這項發現讓我能夠克服執著和貪愛。但是,在那個時候,我的執著與貪愛還不能徹底地消除,因為我的心還沒有具備時時刻刻保持專注和思維的能力。



本傳統中文體版取材自: 同名(《我的人生道路》) 簡體中文版 PDF 〔2016, 1月; 譯自 2014, 11月 阿瞻 蘇查 (Ajahn Suchart Abhijāto) 英文版 My Way- An Autobiography by Ajahn Suchart Abhijā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