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第四章 《道德經》概述

第三節 河上公《老子章句》與王弼《老子注》思想之比較


  《老子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學術名著,歷代注釋者甚多。河上公的《老
子章句》與王弼的《老子注》,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兩部《老子》注
本。

  茲就兩書作者、時代、主要思想略作比較探討。 壹、關於《河上公老子章句》   一、《河上公老子章句》 之作者與年代   《河上公老子章句》相傳為河上丈人或河上公所撰。西漢司馬遷最早提 到河上丈人,《史記樂毅略傳》稱:

  「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 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 蓋公。」

  據史書記載,上述河上丈人的弟子樂瑕公、樂臣公、蓋公,皆係戰國末 至西漢初年的著名隱士,遊學齊國,以黃老之學顯名於世。戰國後期的齊 國,正是黃老道家學派興盛之地。河上丈人作為黃老學派的一位祖師,蓋亦 為戰國時人。

  然而司馬遷述河上丈人之生平事跡已「不知其所出」。至於河上丈人為 《老子》書作章句,不僅司馬遷未曾提到,班固《漢書藝文志》不曾著錄, 現存漢代的所有典籍亦從未有言及之者。

  漢末魏晉之際,又有人提到河上丈人。《太平御覽》卷五一0引魏嵇康 (公元223~262年)《高士傳》云:

  「河上公者,不知何國人也,謂之丈人。隱德無言,無德而稱焉。安丘 先生等從之,脩其黃老業。」

  又《太平御覽》卷五0七引魏晉皇甫謐(公元二五~二八一年)《高士 傳》云:

  「河上丈人者,不知何國人也。明老子之術,自匿姓名,居河之濱,著 《老子章句》,故世號曰河上丈人。當戰國之末,諸侯交爭,馳說之士咸以 權勢相傾,唯丈人隱身修道,老而不虧。傳業於安期生,為道家之宗焉。」

  皇甫謐已提到戰國時河上丈人著《老子章句》這說明至遲在魏晉之際該 書已傳世。   東漢時期,受古文經學影響,章句之體風行。河上公《老子章句》在文 體上正反應當時學風。而自魏王弼(公元226~249年)注解《周易》、《老 子》之後,魏晉玄學新風大興,而經學章句之風衰謝,因此《河上章句》之 作理應在王弼之前。

  從思想內容來看,河上公《老子章句》基本上是以黃老學之「元氣說」 來解釋老子思想的,而「元氣說」盛行的時期只是在東漢時代,例如當時的 王充等人都是著名的元氣論者(註一)。此與魏晉玄學家以哲學本體論解釋 《老子》有所不同,更不同於東晉南朝以後道教徒以羼雜佛學義理的重玄哲 學疏解《老子》。

  據孔穎達《禮記正義》稱:東漢學者馬融注《周禮》,始採用「就經為 注」形式,改變以前經文與注文分開的形式、河上公《章句》在形式上正是 「就經為注」的,應成書於馬融(公元七九─一六六年)之後。

  總之,《河上公老子章句》應成書於西漢之後,魏晉之前,大約在東漢 中後期,應是黃老學者偽託戰國時河上丈人所作。

  二、《河上公章句》之流傳

  河上公《老子章句》雖出於東漢時代,然其廣泛傳布,則與東晉南朝以 來神仙道教的發展有關。

  晉代著名道教學者葛洪在《神仙傳》一書中,編造神人河上公傳授漢文 帝《老子章句》的神話故事,雖情節荒誕離奇,卻為後來的道教徒深信不 疑。

  東晉後期至南朝齊梁間,道教在江南各地迅速發展,不少貴族門閥士人 信仰道教,偽託神仙真人降授的大批道經被編造出來,並形成傳習這些道經 的道教門派。南北朝以至隋唐之際,以《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 《老子想爾注》為主,加上一些有關的符圖、儀式書和神仙傳記,組成了道 教經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即《太玄部》道經。

  由於河上公《老子章句》為道教徒所重視,成為他們必須傳授修習的經 典之一,於是在社會上流傳日漸廣泛。到了南北朝末至隋唐之際,不信道教 的僧人儒士也頗引述《河上公章句》。如:梁元帝《金樓子立言篇》、北周 釋甄鸞《笑道論》並引《河上公序》,梁皇侃《論語義疏》引《河上注》 文。隋蕭吉《五行大義》、唐初陸德明《經典釋文》、釋法琳《辨正論》、 李善《文選注》、馬總《意林》,以及魏徵《群書治要》等書,也都引述 《河上公注》文字。

  據《唐六典國學所教授經》記載:唐初官方學校教授《老子》所用課本 即為《河上公章句》,直至開元七年,才以唐玄宗《御注道德經》取代《河 上注》。開元初,學者劉知幾指《河上注》謂:「不經之鄙言,流俗之虛 語。」上書稱《老子》無《河上公注》,請廢《河上注》而存《王弼注》。 宰相宋璟、博士司馬貞等共黜其言,請二家兼行,玄宗下詔認可。由此可見 《河上注》在當時影響之大。

  唐以後,《河上注》與《王弼注》同為《道德經》的主要注本,一直廣 為流傳。

  三、《河上公章句》之主要思想

  《河上公章句》作為東漢黃老學者的著作,其主要內容是以漢代流行的 黃老學派「無為治國」、「清靜養生」的觀點解釋《老子》經文。天道與人 事相通,治國與治身之道相同,二者皆本於清虛無為的自然之道,這是《河 上公章句》的基本思想。

  由於時代的影響,河上公《老子注》最突出的一點,是採「元氣」、 「精氣」之說,揉和起來解釋老子的「道」,是漢代黃老學的進一步發揮。 如《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 抱陽,沖其以為和。」《河上公注》云:

  「道始所生者一,一生陰與陽也,陰陽生和、清、濁三氣,分為天地人 也。天地人共生萬物,天施地化,人長養之也。萬物無不負陰而向陽,回心 而就日。萬物之中皆有元氣,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 空虛與氣通,故得久生也。」

  在解釋第二章「生而不有」時,《河上注》云:   「元氣生萬物而不有。」   而第十章的《河上注》則云:   「道生萬物,無所取有。」   顯然《河上公章句》是把「道」與「元氣」等同看待的。然而,有時 《河上公注》本也把「道」說成是「精氣」。在解釋《老子》第二十一章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時,《河上注》云:

  「道唯窈冥無形,其中有精,實神明相薄,陰陽交會也。言逆精氣,神 妙甚真,非有餘也。」   《老子》第二十五章的「天法道」,《河上注》云:   「道法清淨不言,陰行精氣,萬物自然生長。」   解釋「天道」,第四十七章《河上注》云:   「天道與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氣相貫。」

  基於上述觀點,《河上公章句》以天道自然無為的法則論述治國與治身 之道,則曰:「聖人治國與治身同也。」(第三章)。治國的目的在於安定 人民,致國太平長久,其要點於愛惜民財,不為奢泰淫侈,嗜武濫刑。治身 的目的在於身心清靜安寧,達到長生久壽,其要旨在於愛氣養神,除情去 欲,不為煩勞放縱。治國與治身並舉,皆在於效法自然,「無為養神,無事 安民」。故《河上公章句》云:   「治身者愛氣則身全,治國者愛民則國安。治身者呼吸精氣,無令耳聞 也;治國者布施德惠,無令下知也。」(第十章)   「治身者當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虛,神乃歸之也。治國者,寡能 眾, 弱共扶強也。」(第十一章)   「聖人守大道,則天下萬民移心歸往之也。治身則天降神明,往來於己 也。萬民歸往而不傷害,則國安家寧而致太平矣。治身不害神民,則身安而 大壽也。用道治國則國安民昌,治身則壽命延長,無有盡時也。」(第三十 五章)   「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不勞煩也。」(第四 十三章)   「人能知止足則神祿在於已,治身者神不勞,治國者民不擾,故可長 久。」(第四十四章)   「治國者當愛惜民財,不為奢泰;治身者當愛惜精氣,不為放逸。夫獨 愛民財,愛精氣,則能先得天道也。」(第五十九章)   「治國煩則下亂,治身煩則精散。」(第六十章)   「治身治國安靜者易守持也。」(第六十四章)   「治國者刑罰酷深,民不聊生,故不畏死也。治身者嗜欲傷神,貪財殺 身,民不知畏之也。」(第七十四章)

  《河上公章句》雖論述治國治身之道,但其重點卻在治身養生。因《河 上公注》出自東漢時代,當時道教已經開始流行,故其思想深受道教養生 術、長生術思想之影響。道家養生學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形體的鍛鍊修養, 達到戰勝疾病衰老,長生久壽,甚而不死成仙。《河上公章句》乃直接以黃 老養生思想來解釋《老子》。

  《河上公章句》認為治身的方法在於調節鼻口呼吸,使呼吸輕柔緩慢。 故曰:   「鼻口呼吸喘息,當綿綿微妙,若可存,復若可無有。用氣當寬舒,不 當急疾勤勞也。」(第六章)   「人能抱一使不離於身,則長存。一者道始所生,太和之精氣也。專守 精氣使不亂,則形體應之而柔順。......治身者呼吸精氣,無令耳聞也......治身 天門謂鼻孔,開謂喘息,闔謂呼吸也。」(第十章)   再者,《河上公章句》認為長生的方法,關鍵在於固守其精氣,如:   「愛精重施,髓滿骨堅。」(第三章)   「治身者當愛惜精氣而不為放逸。......人以氣為根,以精為蒂。如樹根 不深則拔,果蒂不堅則落。言當深藏其氣,固守其精,使無漏泄。深根固蒂 者,乃長生久視之道。」(第五十九章)   關於延年益壽,保養精神之道,《河上公章句》云:   「人之所以有生者,以有精神。精神託空虛,喜清靜。飲食不節,忽道 念色,邪僻滿腹,為伐本厭神。」(第七十二章)   人之精神易受外界聲色財貨誘惑,產生嗜欲貪念,使精神勞動,離形而 去,如此則生命危矣。故延年益壽之道在於除情欲,保持五藏空虛,使精神 寧靜。《河上公章句》云:   「人能除情去欲,節滋味,清五藏,則神明居之也。」(第五章)   「人能養神則不死也。神謂五藏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 精,脾藏志。五藏盡傷,則五神去矣。」(第六章)   「人載魂魄之上得以生,當愛養之。喜怒亡魂,卒驚傷魄。魂在肝,魄 在肺。美酒甘肴,腐人肝肺。故魂靜志道不亂,魄安得壽延年也。」(第十 章)   「治身者當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虛,神乃歸之也。」(第十一章)   總之,只要固守住精氣,使之「不放逸」、「不漏泄」,則能獲致長 生。王充《論衡.道虛篇》云:「世或以老子之道為可以度世,恬澹無欲, 養精愛氣。」此「養精愛氣」及「養生」、「長生」之思想,正是《河上公 章句》得以上承漢代黃老道家之學,下啟魏晉神仙道教,深受後世道教徒重 視之主因。

貳、關於王弼之注《老子道德經》

一、王弼生平及其家學淵源

  王弼,三國時魏山陽人。《三國志.鍾會傳》後,附記王弼云:   「初會弱冠,與山陽王弼並知名。弼好論儒道,辭才逸辨,注易及老 子;為尚書郎,年二 十餘卒。」裴松之注云:   「弼字輔嗣,何劭為其傳曰:『弼幼而察惠,年十餘好老氏,通辯能 言。......弼注老子,為之指略,致有理統,著道略論,注易往往有高麗 言。......正始十年,曹爽廢,以公事免。其秋,遇癘疾亡,時年二十四,無 子,絕嗣。』」   由史書之資料看來,王弼當生於黃初七年,卒於正始十年,王弼年十餘 即好老氏,可謂早有夙慧。雖壽命只二十四歲,卻論述頗多,在短短生命中 散發出如是光采,乃一青年哲學家。   就其家學淵源而言,王弼之祖父王凱,乃王粲之族弟,王粲乃建安七子 之一。王粲死後,家藏蔡邕所贈萬卷圖書,皆歸所有,所得助益甚多。其外 曾祖劉表與族祖王粲,皆荊州學派之泰斗。而荊州學派之特色有四:一、重 易,二、涉玄,三、尚簡,四、標新。凡此對王弼之求學背景,大有關係。 加以王弼之個性篤好老子之自然玄遠,又靈敏察慧,具若干藝術家之浪漫精 神,遂使其建立自己之思想體系。

二、王弼玄學思想之時代背景

  魏晉玄學發生於魏正始年間(公元240~249年),蓋其時政治思想更 替,政客爭權鬥爭,兩漢王朝經歷動亂已然崩潰,而一統局面又無能為力, 是故魏、蜀、吳三國鼎立,各據一方。值此大亂世,易於造成奇異風生,新 潮澎湃,民不聊生,欲求寄託,遂使老莊思想復活。

  此一時期中,清談之士,多抱持「放誕生活」之態度,混雜儒道之言, 又隨意擷取某家一二語任意發揮。所謂「正始玄風」正是以遠離社會現實之 玄談形式,企圖從理論上探討如何擺脫現實之矛盾,於是以直捷簡明地闡述 義理之玄學理論,取代兩漢神學及陰陽五行讖緯之荒誕迷信;把自然無為絕 對化、抽象化,以道家思想為主,調和儒家思想,將宗教式的教條,提升為 思辨性的論理。王弼則是當時玄學貴無派的主要理論家。

  王弼今存的著作,主要有《老子道德經注》、《周易注》、《老子指 略》、《周易略例》及一部分《論語釋疑》佚文。其中以《老子道德經注》 及《老子指略》最能表現王弼的玄學思想。三、王弼《老子注》之主要思想   王弼生當曹魏時期,深受「正始玄風」思潮之影響,其思想兼涵法、 名、儒、墨諸家而以道家為最高理則,所以對道家之學說,頗能作較有系統 之講述。《晉書.王衍傳》曰:「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莊立論, 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為本。無也者,開物成務,無往而不存者也。陰陽 恃以化生,萬物恃以成形,賢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無之為用,無 爵而貴矣。」(註二)

  王弼之思想,頗能掌握老子之方向,其基本論點是以「道」為實有,又 視「道」與「無」為同一事。「無」與「有」的關係,則是本體論上所指事 物的體用關係。對於《老子》言「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之說,王 弼在《論語釋疑》即云:「道者,無之稱也。無不通也,無不由也。況之曰 道,寂然無體,不可為象。」(註三)

  至於《老子》「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王弼注:「凡有皆始 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 亭之毒之,為其母也。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 以,玄之又玄也。」(第一章)「道」一方面是「無」,一方面則是現象共 循之規律,有其超越性。所謂「為其母」,乃指「道」在萬物之存在過程 中,永有決定作用,支配作用,如母之於子也。

  既然「道」是超越現象之「實有」,又是現象之根源,因此,「道」不 能再由其它實有生出,而為最高之實有,故是「先天地生」。在注《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時,王弼云:「混然不可得而知,而萬物由之以 成,故曰混成也;不知其誰之子,故先天地生。」(第二十五章)   「道」體是虛空的,然而作用卻不窮竭。《老子》「道沖而用之,或不 盈,淵兮似萬物之宗。」王弼注云:「沖而用之,用乃不窮;滿以造實,實 來則溢;故沖而用之,又復不盈。其為無窮,亦已極矣。形雖大不能累其 體,事雖殷不能充其量;萬物舍此而求生,主其安在乎﹖不亦淵兮似萬物之 宗乎﹖」(第四章)

  「道」之體為「無」,其作用乃「無為」。《老子》「天地不仁,以萬 物為芻狗。」王弼注云:

  「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 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則物不具存,則不足以 備載矣。」(第五章)

  由注中亦可窺知王弼善於發揮老子純任自然,自由發展之基本精神。又 如《老子》「道法自然」王弼注:

  「道不違自然, 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與 自然無所為。」(第二十五章)所謂「道法自然」即是「道」的運行和作用 是順任自然的。

  王弼把握住老子「順自然」、「因物之性」的基本觀念以作注,此類觀 念散佈於全書。如:《老子》「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跡(?),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王弼注云:

  「順自然而行,不造ㄈ始;......順物之性,不別不析;......因物之數,不 假形也;因物自然,不設不施......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 制物也。」(第二十七章)又如《老子》「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 愚之。」王弼注云:

  「明謂多見巧詐,蔽其樸也。愚謂無知,守其真,順自然也。」(第六 十五章)

  老子「非以明民,將以愚之」,多被誤解為愚民政策。讀王弼此一注 「愚謂無知,守其真,順自然也。」當可明瞭老子絕非主張愚民政策,在老 子哲學中,「愚」含有「真」、「樸」、「自然」等特定意義。老子之 基本精神「順自然」而已矣。

  就形上學觀念而論,老子論「道」,是以三義為主:(一)萬物無常, 而「道」為常;(二)「道」超越現象界,具無限性;(三)「道」支配現 象界,運行於萬象之中。王弼注老,即扣緊了老子哲學上之基本觀念,並加 以闡釋。王弼所採用之方法,乃魏晉玄學家所通用之「辨名析理」,所謂 「辨名」即分辨一個名詞之意義;再分析此一名詞所代表之概念,則為「析 理」。王弼運用此方法,不僅精確地解釋老子哲學名詞之原意,更精闢地發 揮了老子哲學之義涵,是老子《道德經》古註中第一流之作品。

參、小結

  在眾多《道德經》古本中,流傳最廣的要算是河上本和王弼本。河上本 為普遍民間所使用,王弼本則為一般學者所推崇。兩注本各有特色,亦有其 各方面顯著之差異,今綜述如下:

一、關於作者方面:

  《河上公章句》之作者--河上公--為何許人,河上注本成於何時, 如今皆為難解之謎。司馬遷述其生平即已「不知其所出」,現存漢代所有典 籍亦未曾提及《河上公章句》。稍後,漢末魏晉之際,又有人提到河上丈 人。《太平御覽》引《高士傳》皆曰:「不知何國人也。」只能據此文獻資 料之記載及章句之文體、元氣論之內容,以推論《河上公章句》成書於西漢 之後,魏晉之前,大約在東漢中後期,應是黃老學者偽託戰國時期河上丈人 所作。

  關於王弼之生平事略,史書《三國志.魏書》有明確記載,又有何劭為 其作傳。王弼是三國時魏山陽人,生於黃初七年,卒於正始十年,正當「正 始玄風」之時代,其思想體系之建立,有其家學淵源之影響,由於「幼而察 惠,年十餘好老氏,通辯能言。」成為魏晉玄學之主要創始者之一,是知名 之理論家。

二、河上注與王弼注之思想特色

  《河上公章句》本於清虛無為的自然之道注老,其思想特色歸納為三: (一)採「元氣」、「精氣」之說,揉和起來解釋老子的「道」,是漢代黃 老學之發揮。

(二)以天道自然無為的法則論述治國與治身之道。治國之目的在於安定人 民,致國太平長久;治身之目的在於身心清靜安寧,達於長生久壽。治國與 治身並舉,皆在於效法自然。

(三)直接以道家養生學、長生術之思想來注解《老子》。重點在於治身養 生,通過形體的鍛煉修養,長生久壽,甚而不死成仙。如:(1)調節呼吸。(2) 固守精氣。(3)除情去欲。凡此皆帶著相當濃厚之方士思想。

  王弼《老子注》之思想特色如下:

(一)明確掌握老子之思想方向,基本論點是以「道」為實有,又視「道」 與「無」為同一事,「無」與「有」則是體用的關係,提出了以「無」為 本,以「有」為末的本體論哲學。

(二)把握老子「無為」、「順自然」之觀念,充分發揮老子純任自然,自 由發展之基本精神。

(三)採「辨名析理」之方法以注老,更精闢地發揮了老子之哲學義涵。

  總之,《河上公章句》與王弼《老子注》在思想上各有其特色,因此河 上本普遍為民間所採用,王弼本則為一般學者所推崇,皆流傳廣遠而各有其 影響之範疇。

  《老子》一書,今盛行於世者,有王弼注本與河上公章句本,而河上公 章句本今存於世者,以宋建安虞氏家塾本較佳,而本文概以道藏經中道德真 經註之王弼註與河上公註為準,而輔以其它種版本。蓋文屢經傳抄,訛誤難 免,舉其大要,約有如下:(一)有形近而誤者-─如第一章:「非常名」 河注:「......外如愚頭→頑」。(二)有脫字而誤者:如第五十三章:「是 謂盜夸」河注:「百姓而君有餘者......」(道藏本有「百姓不足而君有餘 者......」)。(三)有壞字而誤者。(四)有涉上文而誤者。(五)有涉下 注而衍者。(六)有涉正文而衍者。(七)有二字互倒而誤者。(八)有不 明文義而妄加者。(九)有不明避諱而妄改者......。

(註 釋):

  • (註一):《論衡‧論死篇》:「人未生,在元氣之中,既死,復歸元 氣。元氣荒忽,人氣在其中。」

  • (註二):參照馮友蘭《中國哲學史》p.604

  • (註三):參照馮友蘭《中國哲學史》p.607

    ****************************************************************   王弼本、及河上公本之參差,附錄於后,以為參考。   第三章 王 弼: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河上公: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第四章 王 弼:淵兮似萬物之宗。       河上公:淵乎似萬物之宗。   第五章 王 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河上公:天地不仁,以萬物為 狗。       王 弼:虛而不掘。       河上公:虛而不屈。   第十三章 王 弼: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        河上公:何謂寵辱。辱為下。   第十四章 王 弼:是謂惚恍。        河上公:是謂忽恍。   第十五章 王 弼:熟能濁以靜之徐清。        河上公:熟能濁以止靜之徐清。        王 弼: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河上公: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第十六章 王 弼:吾以觀復。        河上公:吾以是觀其復。   第十七章 王 弼: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        河上公:有不足焉有不信焉,猶兮其貴言。   第廿十章 王 弼: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        若無止。        河上公:純純兮,眾人昭昭。我獨悶悶,忽兮其若海,標兮         若無止。   第廿一章 王 弼:道之為物,唯恍唯惚。        河上公:道之為物唯怳唯忽。        王 弼: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河上公: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第廿二章 王 弼:窪則盈。        河上公:窊則盈。   第廿四章 王 弼:企者不立......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        河上公:跂者不立......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   第廿五章 王 弼:寂兮寥兮獨立不改。        河上公: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   第廿六章 王 弼:......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河上公:......而以身輕於天下。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第廿七章 王 弼:善行無轍 ......善數不用壽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            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河上公:善行者無轍跡......善計不用壽策,善閉者無關鍵而             不可開,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        王 弼: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河上公:知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卅章  王 弼:善有果而已。        河上公:善者果而已。   第卅一章 王 弼:不得已而用之恬澹為上。        河上公: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第卅二章 王 弼:道常無名天下莫能臣也。        河上公: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王 弼: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河上公:夫亦將知之,知之所以不殆。   第卅五章 王 弼:用之不足既。        河上公:用之不可既。   第卅六章 王 弼:將欲歙之,必固張之......魚不可脫於淵。        河上公:將欲翁之,必固張之......魚不脫於淵。   第卅七章 王 弼: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河上公: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第卅八章 王 弼: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              華......。        河上公: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            華......。   第卅九章 王 弼: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谷無以盈將恐竭。......故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此非以賤為本耶......故            致數譽無譽。......珞珞如石。        河上公: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谷無以靈將恐竭。......故            貴必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此其以賤為本耶......            故致數車無車。......落落如石。   第四十章  王 弼:天下萬物生於有。         河上公:天下萬物生之於有。   第四十一章 王 弼:夷道若纇......太白若辱。         河上公:夷道若類......大白若辱。   第四十三章 王 弼:無有入無間。         河上公:無有入於無間。   第四十章章 王 弼:是故甚愛必大費。         河上公:甚愛必大費。   第四十五章 王 弼:清靜以為天下正。         河上公:清靜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王 弼: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不出戶知天              下。         河上公:禍莫大於不知足......不出戶以。   第四十八章 王 弼: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河上公:及其有事,不可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王 弼:聖人在天下歙歙。         河上公:聖人在天下怵怵。   第五十章  王 弼:以其生生之厚。         河上公:以其生生之厚也。   第五十一章 王 弼:夫莫之命常自然......育之亭之毒之。         河上公: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育之成之熟之。   第五十二章 王 弼:沒其不殆。         河上公:沒身不殆。   第五十三章 王 弼:服文綵......是謂盜夸非道也哉。         河上公:服文彩......是謂盜誇,盜誇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王 弼:善建不拔......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河上公:善建者不拔......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   第五十五章 王 弼:蜂躉虺蛇不螫......未來牝牡之合而全作......終日號             而不嗄和之至也。         河上公:毒蟲不螫......未來牝牡之合而酸作......終日號而嗌             不嗄和之至。   第五十六章 王 弼:解其分,......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河上公:解其分,......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   第五十六章 王 弼: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河上公: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第五十七章 王 弼:人多伎巧......法令滋彰。         河上公:人多技巧......法物滋彰,我無 情而民自清。   第五十八章 王 弼:其民淳淳......善復為妖......其日固久...... 而不             劌......光而不耀。         河上公:其民醇醇......善伏為訞......其固日久......簾而不             害......光而不耀。   第五十九章 王 弼:重積德則無不克......是謂深根固祗。         河上公:重積德則無不剋......是謂深根固蔕。   第六十章  王 弼: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其神不傷人。         河上公:其神不傷人。   第六十一章 王 弼: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             者宜為下。         河上公:小國以下大國則聚大國......夫兩者各得其所欲故             大者宜為下。   第六十三章 王 弼: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         河上公:古之所貴此道者何不日以求得。   第六十三章 王 弼:是以聖人終不為大......夫輕諾必寡信......故終無難             矣。         河上公:是以大人終不為大......夫輕諾必寡信......故終無難。   第六十四章 王 弼:其脆易泮......是以聖人無為..是以聖人欲不欲......         河上公:其脆易破......聖人無為......是以聖人終不欲......   第六十五章 王 弼: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         河上公: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   第六十六章 王 弼: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         河上公:是以聖人處民上而不重。   第六十七章 王 弼: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河上公:天下皆謂我大似不肖......天將救之以善以慈衛之。   第六十八章 王 弼:善為士者不武......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             下......是謂配天古之極。         河上公: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善勝敵者與爭......是謂配天             古極也。   第六十九章 王 弼:攘無臂扔無敵......哀者勝矣。         河上公:攘無臂仍無敵......則哀勝也。   第七十二章 王 弼:無狎其所居......。         河上公:無狎狹所居......。   第七十三章 王 弼:勇於敢則殺......此兩者或利或害。         河上公:勇於敢則殺......知此兩者......   第七十四章 王 弼:常有司殺者,殺夫司殺者是大匠斲。         河上公:常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是謂大匠斲。   第七十七章 王 弼: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柳之......孰能有餘以奉天             下......         河上公:天之道其猶張弓乎......孰能以有餘奉天下......   第七十八章 王 弼:天下莫柔弱於水......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             勝剛......         河上公:天下柔弱莫過於水......以其無以易之,故柔勝             剛,弱勝強......



  • 回到上一頁(論文目錄)

  • 回到南傳法句經。

  • 回到府城佛教網
  • 歡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