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流傳的南北兩傳漢譯本,從<雙要品>到<梵志品>,中間除南傳 沒有<利養品>之外,二十六品之中,頌文雖有少許增減,品類所屬亦有些 微差異,但其分類、次第,約略一致,所以二十六品,南北兩傳可說是同一 原本,其他北傳多了十三品,乃是以後追加的,可見北傳本基本上是由南傳 本擴編而成,但《出曜經》與《法集要頌》之品目,內容則自成一體系,與 南、北傳《法句經》大不相同,茲先就北傳三十九品各品品目及其內容綱要 摘錄如下:<無常品>:無常品的內容,是說世間的人,無論是睡眠的時候,或醒 寤的時候,都被五欲所擾亂;而人命無常,唯有佛道是真實的。 <教學品>:教學品的綱要是,為了要引導世人到達良善的道路,必須 向其說明修學的要道,以便將愚闇的人引入正道。 <多聞品>:這品的內容是,雖然學習佛法,若不多聽聞佛法,即使持 戒也不能完善,反而可能變成痛苦的原因;所以必須殷勤多聞廣學,由廣學 多聞而奉持佛陀的經戒,而達正覺的境地。 <篤信品>:說明「信心」是建立佛道的根本,如果發心的時候,能夠 契合於真理,而信念篤誠的話,就能夠得到善果。 <誡慎品>:這品的內容,是說必須守持戒律,降伏妄心,精進正道, 並引導他人趣入善道;禁止邪惡非聖之事,自己反省而無悔恨,才能符合聖 者之道。 <惟念品>:惟念品的內容,是說如果想要求道而得解脫,必須靜觀氣 息的出入,遠離內心之散亂,並且要思念三寶,思惟三昧。如能晝夜不懈, 不斷精勸修習,必能成就正覺。 <慈仁品>:這品的內容,是說聖者所履行的德行,是普遍而無量的。 <言語品>:這品的內容,是說凡是言說談論,都要符合正理。 <雙要品>:說明不論為善或作惡,都是以心為出發點,所以必須努力, 先調御內心,以之端正身行,使令離開罪過。 <放逸品>:這品的內容,是說要以戒律,戒止身心的放逸,要精進奮 勵,於苦行中,得無上大涅槃樂。 <心意品>:這品的內容,是說「心」雖然是無形無相的,可是,因為 心是善惡的根本,不斷造作的緣故,所以享福報或墮惡道,都是心的作用, 當防心如守城,令心無貪染瞋恚,超諸善惡。 <華香品>:說明因華而有果,日常學道,有正確的生活,就能得到充 滿福報的善果。 <愚闇品>:是說要能夠啟悟愚闇的心,使它能夠遠離痴冥的迷惑,才 是智者所行之道。 <明哲品>:舉出智者修福入道的法門。 <羅漢品>:說能夠避開放逸,棄諸欲望,消滅對世間的執著,心不動 搖,才是聖者的真性。 <述千品>:這品是說,千萬句意義不正確的語言,不及一句有意義的, 能夠聞後得悟的偈語。 <惡行品>:說明如果接近邪惡的人,就會漸漸受其感染。所以要遠離 惡人,才能達到沒有苦惱的聖道。 <刀杖品>:說明如果能知道真理,而住於慈悲之行,則能遠離殺害眾 生的邪惡。 <老耗品>:說明人的生命無常而難保,一旦四大不調,終究必死,所 以必須明瞭這個道理,速修梵行,不要到老邁之時,才後悔莫及。 <愛身品>:說明修習佛道,就能自己獲益,罪過消滅而福報隨身。 <世俗品>:說明世間如夢幻,不斷遷流,人們應該求道,不應放逸, 不從邪見,不作世間所厭惡之人。 <述佛品>:這一品的內容是說明佛的智慧廣大無邊,普遍濟渡群生; 其智慧深遠,猶如明燈一樣,放出光輝,普照世間,做為世間的軌則。 <安寧品>:這品的內容是說,如果能夠遠離怨恨的心,避開不善,就 能夠心安理得,得安樂,不墮惡道。 <好喜品>:這品的內容是說明不可放縱情欲,而追求快樂。能夠自己 控制而不貪欲的話,苦惱自會消滅。 <忿怒品>:說明心懷怨恨,為害不少;反之,若能心懷慈悲,則能得 到天裕,也能受到人愛。 <塵垢品>:說明應當要修清淨之行,不要被俗塵所染污。 <奉持品>:說明要消除惡業,而修梵行,要解說真理正義;智慧明哲 而善解,才是真正的比丘。 <道行品>:說明八正道四聖諦,是度脫的正道。 <廣衍品>:說明善惡都是從小積聚,逐漸成大,所以必須不斷行善。 <地獄品>:說明如果做惡而不自反省,將會受罪惡果報,墮落地獄受 苦。 <象喻品>:以訓象做譬喻,說明攝持三乘,做善事所得到的福報巨大。 <愛欲品>:說明大部分的世間人,都耽著婬欲,纏綿恩愛,自己抱著 煩惱而痛苦,所以要趕快遠離它。 <利養品>:這品的內容,是要我們自己努力遠離貪欲,積聚功德;能 夠思惟端正,不生穢惡,就是有智慧的人。 <沙門品>:說明比丘當奉行正道之教,能自策勵,自省察,則能遠離 諸苦,証悟諸行寂滅寂靜之門,能令世間明耀,如月離翳。 <梵志品>:說明言行端正而入真理之道,身行清淨,才能名為修道之 士。 <泥洹品>:說明如果沒有世俗的執著,由調整心意,而解脫生死苦海, 就能達到常住安穩的涅槃。 <生死品>:說明人類身形之有魂神,身體雖然敗亡,而神魂不滅,隨 其所作,轉生各趣。 <道利品>:說明為人上輩者,應指示善道,引導學人趣向良善之大道。 <吉祥品>:說明如果避開眾惡,自己調伏心意,努力行善,就能夠福 報隨身。(註一)
至於南傳二十六品,品目如下: (一)雙品, (二)不放逸品,(三)心品,(四)華品,(五)愚品, (六)智者品,(七)阿羅漢品,(八)千品,(九)惡品,(十)刀杖品, (一一)老品, (一二)自己品,(一三)世品, (一四)佛陀品, (一五)樂品, (一六)喜愛品,(一七)忿怒品, (一八)垢穢品, (一九)法住品,(二0)道品, (二一)雜品, (二二)地獄品, (二三)象品, (二四)愛欲品,(二五)比丘品, (二六)婆羅門品。
此外,宋中印度沙門天息災譯的《法集要頌》,四卷三十三品: (一)有為品,(二)愛欲品,(三)貪品,(四)放逸品,(五)愛樂品, (六)持戒品,(七)善行品,(八)語言品,(九)業品,(十)正信品, (一一)沙門品,(一二)正道品,(一三)利養品,(一四)怨家品, (一五)憶念品,(一六)清淨品,(一七)水喻品,(一八)華喻品, (一九)馬喻品,(二0)瞋恚品,(二一)如來品,(二二)多聞品, (二三)己身品,(二四)廣說品,(二五)善友品,(二六)圓寂品, (二七)觀察品,(二八)罪障品,(二九)相應品,(三0)樂品, (三一)護心品,(三二)苾芻品,(三三)梵志品。
西晉法炬、法立共譯的《法句譬喻經》,也叫《法句本末經》,或《法 喻經》,品目和次第均與北傳《法句經》相同,惟多了(三)護戒品,(一 四)喻華香品,(一五)喻愛欲品三品,共計四十品(《大正藏》第四冊《法 句譬喻經》〈教學品〉第二與〈護戒品〉第二係重覆,故依序應為四十品), 《法句譬喻經》是解說《法句經》之本末因緣的。
《出曜經》為姚秦竺佛念譯,解說「法集要頌」的本末因緣,共計三十 卷三十三品: (一)無常品,(二)欲品,(三)愛品,(四)無放逸品,(五)念品, (六)戒品,(七)學品, (八)誹謗品,(九)行品,(一0)信品, (一一)沙門品,(一二)道品, (一三)利養品,(一四)忿怒品, (一五)惟念品,(一六)雜品, (一七)水品, (一八)華品, (一九)馬喻品,(二0)恚品, (二一)如來品,(二二)聞品, (二三)我品, (二四)廣衍品,(二五)親品, (二六)泥洹品, (二七)觀品, (二八)惡行品,(二九)雙要品,(三0)樂品, (三一)心意品,(三二)沙門品,(三三)梵志品。
茲將各種譯本之品目列表如後,以便對照:
偈頌(序次) | 南傳法句經 | 北傳法句經 | 法句譬喻經 | 出曜經 | 法集要頌 |
1 | ........ | 無常品 | 無常品 | 無常品 | 有為品 |
2 | ........ | 教學品 | 教學品 | 學品 | 善行品 |
3 | ........ | ........ | 護戒品 | 愛品 | ........ |
4 | ........ | 多聞品 | 多聞品 | 聞品 | 多聞品 |
5 | ........ | 篤信品 | 篤信品 | 信品 | 正信品 |
6 | ........ | 誡慎品 | 戒慎品 | 戒品 | 持戒品 |
7 | ........ | 惟念品 | 惟念品 | 惟念品 | 憶念品 |
8 | ........ | 慈仁品 | 慈仁品 | 誹謗品 | 語言品 |
偈頌(序次) | 南傳法句經 | 北傳法句經 | 法句譬喻經 | 出曜經 | 法集要頌 |
9 | ........ | 言語品 | 言語品 | 行品 | 業品 |
10 | 雙品 | 雙要品 | 雙要品 | 雙要品 | 相應品 |
11 | 不放逸品 | 放逸品 | 放逸品 | 無放逸品 | 放逸品 |
12 | 心品 | 心意品 | 心意品 | 心意品 | 護心品 |
13 | 華品 | 華香品 | 華香品 | 華品 | 華喻品 |
14 | 愚品 | 愚闇品 | 愚闇品 | ........ | ........ |
15 | 智者品 | 明哲品 | 明哲品 | 觀品 | 觀察品 |
16 | 阿羅漢品 | 羅漢品 | 羅漢品 | ........ | 羅漢品 |
偈頌(序次) | 南傳法句經 | 北傳法句經 | 法句譬喻經 | 出曜經 | 法集要頌 |
17 | 千品 | 述千品 | 述千品 | 水品 | 水喻品 |
18 | 惡品 | 惡行品 | 惡行品 | 惡行品 | ........ |
19 | 刀杖品 | 刀杖品 | 刀杖品 | 雜品 | 清淨品 |
20 | 老品 | 老耗品 | 老耗品 | 恚品 | 嗔恚品 |
21 | 自己品 | 愛身品 | 愛身品 | 我品 | 己身品 |
22 | 世品 | 世俗品 | 世俗品 | 沙門品 | 苾芻品 |
23 | 佛陀品 | 述佛品 | 述佛品 | 如來品 | 如來品 |
24 | 樂品 | 安寧品 | 安寧品 | 樂品 | 樂品 |
偈頌(序次) | 南傳法句經 | 北傳法句經 | 法句譬喻經 | 出曜經 | 法集要頌 |
25 | 喜愛品 | 好喜品 | 好喜品 | 親品 | 善友品 |
26 | 忿怒品 | 忿怒品 | 忿怒品 | 忿怒品 | 怨家品 |
27 | 垢穢品 | 塵垢品 | 塵垢品 | ........ | ........ |
28 | 法住品 | 奉持品 | 奉持品 | ........ | 愛樂品 |
29 | 道品 | 道行品 | 道行品 | 道品 | 正道品 |
30 | 雜品 | 廣衍品 | 廣衍品 | 廣演品 | 廣說品 |
31 | 地獄品 | 地獄品 | 地獄品 | 念品 | 貪品 |
32 | 象品 | 象喻品 | 象品 | 馬喻品 | 馬喻品 |
偈頌(序次) | 南傳法句經 | 北傳法句經 | 法句譬喻經 | 出曜經 | 法集要頌 |
33 | 愛欲品 | 愛欲品 | 愛欲品 | 欲品 | 愛欲品 |
34 | ......... | 利養品 | 利養品 | 利養品 | 利養品 |
35 | 比丘品 | 沙門品 | 沙門品 | 沙門品 | 沙門品 |
36 | 波羅門品 | 梵志品 | 梵志品 | 梵志品 | 梵志品 |
37 | ......... | 泥洹品 | 泥洹品 | 泥洹品 | 圓寂品 |
38 | ......... | 生死品 | 生死品 | ......... | ......... |
39 | ......... | 道利品 | 道利品 | ......... | ......... |
40 | ......... | 吉祥品 | 吉祥品 | ......... | ......... |
(註 釋):
(註一):參看《法句》,妙心叢書(二),台南小東山妙心寺,
慈恩婦女會民國八十年五月恭印,《北傳法句》經前提要
8-13頁。
回到論文目錄
回到南傳法句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