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中部第 98 經, 婆舍多經,MN 98: Vāseṭṭha Sutta 蕭式球 譯


九十八.婆舍多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伊車能伽村的密林。一些十分著名、有大壇場的婆羅門如闡基婆羅門、多盧迦婆羅門、薄拘娑提婆羅門、吒奴蘇尼婆羅門、杜帝耶婆羅門等也是住在伊車能伽村。

  這時候,婆舍多年青婆羅門和婆羅墮闍年青婆羅門一起散步時,生起了這個問題: “怎樣才是一個婆羅門呢?”

  婆羅墮闍說: “一個人要出生於純正的血統,父系母系追溯上七代都沒有跟其他種姓雜配,七代的婆羅門種姓都不受質疑。這樣才是一個婆羅門。”

  婆舍多說: “一個人要具有戒行,具有信願。這樣才是一個婆羅門。”

  婆羅墮闍不能說服婆舍多,婆舍多也不能說服婆羅墮闍。於是婆舍多對婆羅墮闍說: “婆羅墮闍賢者,喬答摩沙門是釋迦族人,從釋迦族出家,他和人數眾多的比丘僧團一起,在拘薩羅遊行說法,現在來到這裏了。喬答摩賢者聲名遠播,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婆羅墮闍賢者,讓我們去喬答摩沙門那裏問他,當他為我們解說時,我們便受持那個義理吧。”

  婆羅墮闍回答婆舍多: “賢者,好的。”

  於是,婆舍多和婆羅墮闍一起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些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婆舍多以偈頌對世尊說:

“吾習三吠陀,
我所隨之師,
名薄拘娑提;
他隨多盧迦。

吾說三吠陀,
圓滿無障礙;
文辭與吟誦,
幾與師近同。

請瞿曇解說:
何謂婆羅門。
吾二說不一:
婆羅墮闍說,
要視乎出身;
我說視乎業。

兩人各不能,
說服於對方。
故來問賢者,
聞名等正覺。

明月轉滿時,
人向其合掌;
瞿曇亦如是,
受眾人禮敬。

我等因不知,
故來問瞿曇,
世間具眼者:
何謂婆羅門,
或視乎出身?
或視乎於業?”

  世尊以偈頌對婆舍多說:

“我將為你們,
逐一細解說,
出生有不同,
眾生各有異。

草木人皆知,
是無情識者;
由此而出生,
此中是同類。

昆蟲與螞蟻,
飛蛾與蝴蝶;
由此而出生,
此中是同類。

四足之動物,
形體大或小;
由此而出生,
此中是同類。

無足長身形,
腹部著地行;
由此而出生,
此中是同類。

魚兒人皆知,
生活於水中;
由此而出生,
此中是同類。

雀鳥人皆知,
展翅空中飛;
由此而出生,
此中是同類。

因出生不同,
種類各相異;
在人中出生,
均屬一類別。

髻髮與頭首,
眼耳與口鼻,
口唇與眉毛,
實同一類別。

肩頸與胸部,
腹部與背部,
臀部與陰部,
實同一類別。

雙手與雙足,
指頭與指甲,
大腿與小腿,
外相與聲音,
從出生而有,
實同一類別。

各個人身中,
找不到不同;
若說不同者,
只在於名稱。

婆舍多汝知,
以牛維生者,
此人是農夫,
不是婆羅門。

婆舍多汝知,
以工藝維生,
此人是工匠,
不是婆羅門。

婆舍多汝知,
以買賣維生,
此人是商人,
不是婆羅門。

婆舍多汝知,
侍奉人維生,
此人是傭人,
不是婆羅門。

婆舍多汝知,
以偷盜維生,
此人是賊人,
不是婆羅門。

婆舍多汝知,
以箭藝維生,
此人是士兵,
不是婆羅門。

婆舍多汝知,
以祭祀維生,
此人是祭師,
不是婆羅門。

婆舍多汝知,
以權治國土,
此人是國王,
不是婆羅門。

婆羅門所說:
純血統出身,
此是婆羅門。
但我作是說:
無取無所有,
此是婆羅門;

截斷諸結縛,
內心無掛慮,
離束縛之繫,
此是婆羅門;

解除諸韁繩,
拿起無明閂,
得覺悟之人,
此是婆羅門;

受罵受加害,
內心無瞋恚,
具有安忍力,
此是婆羅門;

無怨具信戒,
調伏不自大,
持此最後身,
此是婆羅門;

不沾染五欲,
如芥置針尖,
亦如水中蓮,
此是婆羅門;

遍知一切苦,
我想已盡除,
離重擔之繫,
此是婆羅門;

具有深智慧,
辨正道邪道,
取得究竟義,
此是婆羅門;

不樂在家行,
出家而不染,
於居所無欲,
此是婆羅門;

放下諸棒杖,
強弱俱不害,
亦不教人害,
此是婆羅門;

人惱己不惱,
人亂己寂滅,
人執己不執,
此是婆羅門;

我慢與仇怨,
貪瞋皆不染,
如芥置針尖,
此是婆羅門;

說話有意義,
使人心歡喜,
真實不惱亂,
此是婆羅門;

不偷盜欺世,
無論任何物,
不予皆不取,
此是婆羅門;

此世與他世,
俱無有愛戀,
離愛戀之繫,
此是婆羅門;

不滯著棲所,
具智無搖擺,
證得不死道,
此是婆羅門;

惡行與福德,
兩者皆超越,
無垢無哀傷,
此是婆羅門;

如明月無翳,
內心常歡喜,
諸有已盡除,
此是婆羅門;

越過輪迴障,
走出愚癡蔽,
禪定不動搖,
已達至彼岸,
得無取湼槃,
此是婆羅門;

出家無家庭,
諸貪欲已斷,
諸欲有已盡,
此是婆羅門;

出家無家庭,
諸渴愛已斷,
諸有愛已盡,
此是婆羅門;

斷除人結縛,
亦斷天結縛,
離天人之繫,
此是婆羅門;

捨棄愛與怨,
無依得清涼,
伏世之大雄,
此是婆羅門;

善逝得覺悟,
知眾生生死,
沒有下一生,
此是婆羅門;

阿羅漢滅後,
天人乾達婆,
不知其蹤跡,
此是婆羅門;

於過去現在,
將來亦如是,
無取無所有,
此是婆羅門;

大雄大仙人,
壯牛勝利者,
除染之覺者,
此是婆羅門;

能知過去生,
見天界地獄,
生已到盡頭,
此是婆羅門。

在世間之中,
出身有多種,
依世人習慣,
名稱有不同,

無知無見者,
妄自而稱說:
純血統出身,
是為婆羅門。

實非因血統,
而是由於業,
而成婆羅門;
或非婆羅門。

以業之緣故,
而有諸農夫,
工匠與商人、
及傭人之分;

以業之緣故,
而有諸賊人,
士兵與祭師、
及國王之別。

智者對於業,
有如實知見:
知業之果報,
亦知緣起法,

知業轉世間,
知業轉眾生;
眾生受業縛,
輪迴轉不息。

婆舍多汝知,
勤修梵行者,
調伏有節制,
三明皆具足,

寂靜無後有,
此是婆羅門。
梵天與帝釋,
亦知此中義。”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婆舍多和婆羅墮闍對他說: “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取材自: 巴利文佛典翻譯 《中部》 第51-第100經 (PDF) (香港,「志蓮淨苑」-文化)

原先連結: http://www.chilin.edu.hk/edu/report_section_detail.asp?section_id=60&id=367

出現錯誤訊息:

Microsoft OLE DB Provider for ODBC Drivers error '80004005'
[Microsoft][ODBC Microsoft Access Driver]General error Unable to open registry key 'Temporary (volatile) Jet DSN for process 0x6a8 Thread 0x568 DBC 0x2064fcc Jet'.

/edu/include/i_database.asp, line 20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