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法句經》偈頌對照表--〈13 愚闇品〉21頌(依支謙譯《法句經》編序)


蘇錦坤 製表

支謙譯《法句經》〈13 愚闇品〉21頌
《法句經》(T210)〈13 愚闇品〉21頌 《出曜經》(T212) 無相當品名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5 愚人品〉
T210-13-001 不寐夜長,疲惓道長,愚生死長,莫知正法。(1) T212-01-019 不寐夜長,疲惓道長,愚生死長,莫知正法。〈1 無常品〉(19) PLSu-05-060 醒寤者的夜晚漫長,疲倦者的「由旬」漫長,不知正法的愚者,他的生死輪迴漫長。(60)
T210-13-002 癡意常冥,逝如流川,在一行彊,獨而無偶。(2) —————— ——————
T210-13-003 愚人着數,憂戚久長,與愚居苦,於我猶怨。(3) —————— ——————
T210-13-004 有子有財,愚惟汲汲,我且非我,何憂子財?(4) T212-01-038 有子有財,愚惟汲汲,命非我有,何有子財?〈1 無常品〉(38) PLSu-05-062 愚者常憂慮:「我有子女,我有財富。」我且無有,何況子女財產?(62)
T210-13-005 暑當止此,寒當止此,愚多預慮,莫知來變。(5) T212-01-036 暑當止此,寒雪止此,愚多豫慮,莫知來變。〈1 無常品〉(36) PLSu-20-286 愚者如此想:「雨季我將居住此處,冬季、夏季我將居住彼處」,他不知(將來的)障礙、危險。〈20 道品〉(286)
T210-13-006 愚曚愚極,自謂我智,愚而勝智,是謂極愚。(6)
T212-01-039 愚蒙愚極,自謂我智,愚而稱智,是謂極愚。〈1 無常品〉(39)
T212-26-017 愚者自稱愚,當知善黠慧,愚人自稱智,是謂愚中甚。〈26 親品〉(17)

PLSu-05-063 知道自己愚蠢的愚人,以此,他就像是一位智者;愚者而自認為聰明,他確實是所謂的「愚者」。(63)
T210-13-007 頑闇近智,如瓢斟味,雖久狎習,猶不知法。(7) T212-26-012 愚者盡形壽,承事明智人,亦不知真法,如瓢斟酌食。〈26 親品〉(12) PLSu-05-064 假使愚者終身親近、承侍智者,他不知正法,就像湯勺(經常舀湯)而不知味。(64)
T210-13-008 開達近智,如舌甞味,雖須臾習,即解道要。(8) T212-26-013 智者斯須間,承事賢聖人,一一知真法,如舌知眾味。〈26 親品〉(13) PLSu-05-065 假使聰明者短暫地親近智者,他(能)迅速知法,有如舌知味。(65)
T210-17-002 凡人為惡,不能自覺,愚癡快意,令後欝毒。〈17 惡行品〉(2)
T210-13-009 愚人施行,為身招患,快心作惡,自致重殃。〈13 愚闇品〉(9)

T212-10-015 凡人為惡,不能自覺,愚癡快意,後受欝毒。〈10 行品〉(15) PLSu-05-066 愚者的作為像是自己的仇敵,作了會招來惡果的惡行。(66)
T210-13-010 行為不善,退見悔悋,致涕流面,報由宿習。(10) T212-10-016 夫人行惡,還自熾然,啼泣流面,後受其報。〈10 行品〉(16) PLSu-05-067 所作行為不善,這些行為導致懊悔,它的後果帶來淚流滿面與哭泣。(67)
支謙譯《法句經》〈13 愚闇品〉21頌
《法句經》(T210)〈13 愚闇品〉21頌 《出曜經》(T212) 無相當品名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5 愚人品〉
T210-13-011 行為德善,進覩歡喜,應來受福,喜笑玩習。(11) —————— PLSu-05-068 所作行為良善,這些行為不會導致懊悔,它的後果帶來歡笑與喜悅。(68)
T210-13-012 過罪未熟,愚以恬惔,至其熟時,自受大罪。(12)
T210-17-005 妖孽見福,其惡未熟,至其惡熟,自受罪虐。〈17 惡行品〉(5)

T212-29-018 愚者自謂正,猶惡未成熟,惡以成熟滿,諸苦亦復熟。〈29 惡行品〉(18) PLSu-05-069 當惡業尚未成熟時,愚者認為所作如蜜一般甜,一旦惡(果)成熟,愚者就承受苦(報)。(69)
T210-13-013 愚所望處,不謂適苦,臨墮危地,乃知不善。(13) —————— ——————
T210-13-014 愚惷作惡,不能自解,殃追自焚,罪成熾燃。(14) —————— PLSu-10-136 愚者作惡時不自覺為惡,愚者受業報煎熬,痛苦如火燒身。〈10 刀杖品〉(136)
T210-13-015 愚好美食,月月滋甚,於十六分,未一思法。(15) —————— PLSu-05-070 即使一個愚人能月復一月,只食用一片香茅草葉尖的少許食物,他苦行的回報也不及已解證法義者的十六分之一。(70)
T210-13-016 愚生念慮,至終無利,自招刀杖,報有印章。(16) —————— ——————
T210-13-017 觀處知其愚,不施而廣求,所墮無道智,往往有惡行。(17) —————— ——————
T210-13-018 遠道近欲者,為食在學名,貪倚家居故,多取供異姓。〈13 愚闇品〉(18)
T210-33-005 遠道順邪,貪養比丘,止有慳意,以供彼姓。〈33 利養品〉(5)

T212-14-003 愚人貪利養,求望名譽稱,在家自興嫉,常求他供養。〈14 利養品〉(3) PLSu-05-073 愚人希求不恰當的恭敬、在比丘眾當中的敬重、得到最佳的居住處、從各個家庭得到供養。(73)
T210-13-019 學莫墮二望,莫作家沙門,貪家違聖教,為後自匱乏。〈13 愚闇品〉(19)
T210-33-006 勿猗此養,為家捨罪,此非至意,用用何益?〈33 利養品〉(6)

T212-14-004 勿猗此養,為家捨罪,此非至意,用用何益?〈14 利養品〉(4) ——————
T210-13-020 此行與愚同,但令欲慢增,利求之願異,求道意亦異。〈13 愚闇品〉(20)
T210-33-007 愚為愚計,欲慢用增,異哉失利,泥洹不同。〈33 利養品〉(7)

T212-14-005 愚為愚計想,欲慢日用增,異哉失利養,泥洹趣不同。〈14 利養品〉(5) PLSu-05-074 「家主和遊方眾都必需認為一切都只是我的功勞,希望無論他們想作任何事務,都會只遵循我的意願。」愚人如此思慮,他的貪欲與慢將如此增長。(74)
T210-33-008 諦知是者,比丘佛子,不樂利養,閑居却意。〈33 利養品〉(8)
T210-13-021 是以有識者,出為佛弟子,棄愛捨世習,終不墮生死。〈13 愚闇品〉(21)

T212-14-006 能諦知是者,比丘真佛子,不樂著利養,閑居却亂意。〈14 利養品〉(6) PLSu-05-075 「有一(道路)是引向世間利得,有一(道路)是導向涅槃。」如此,比丘、佛陀的聲聞弟子完全了解這個(道理)之後,他不應因別人對他恭敬而喜悅,他應獨居修道。(75)




蘇錦坤 Ken Su, 獨立佛學研究者 ,藏經閣外掃葉人, 台語與佛典 部落格格主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