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法句經》偈頌對照表--〈10 放逸品〉20頌(依支謙譯《法句經》編序)


蘇錦坤 製表

支謙譯《法句經》〈10 放逸品〉20頌
《法句經》(T210)〈10 放逸品〉20頌 《出曜經》(T212)〈4 無放逸品〉16頌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10 不放逸品〉21-32頌
T210-10-001 戒為甘露道,放逸為死徑,不貪則不死,失道為自喪。(1) T212-04-001 戒為甘露道,放逸死徑不貪則不死,失道 為自喪。 (1) PLSu-02-021 不放逸是不死路,放逸是死路,不放逸者不死,放逸者就像死了一樣。(21)
T210-10-002 慧智守道勝,終不為放逸,不貪致歡喜,從是得道樂。(2) T212-04-002 慧智守道勝,終不為放逸,不貪致歡喜,從是得道樂。(2) PLSu-02-022 如是,智者已經清晰地知道了不放逸,他們在不放逸的境界歡樂,在聖者的境界歡樂。(22)
T210-10-003 常當惟念道,自強守正行,健者得度世,吉祥無有上。(3) T212-04-003 常當惟念道,自強守正行,健者得度世,吉祥無有上。(3) PLSu-02-023 他們是禪修者、努力不懈者與永遠的精進者,(這樣的)智者獲得無上離繫的涅槃。(23)
T210-10-004 正念常興起,行淨惡易滅,自制以法壽,不犯善名增。(4) T212-04-007 正念常興起,行淨惡易滅,自制以法壽,不犯善名增。(7) PLSu-02-024 勤奮的、具念的、行為純淨的、行為審慎的、調御而依法謀生的、不放逸的人,他的名譽大增。(24)
T210-10-005 發行不放逸,約以自調心,慧能作錠明,不返冥淵中。(5) T212-04-006 發行不放逸,約己自調心,慧能作錠明,不反入冥淵。(6) PLSu-02-025 藉由勤奮、不放逸、節制與調御自己,智者作為自己不被洪水淹沒的島。(25)
T210-10-006 愚人意難解,貪亂好諍訟,上智常重慎,護斯為寶尊。(6) T212-04-011 修習放逸人,愚人所狎習,定則不放逸,如財主守藏。(11) PLSu-02-026 無知的愚人沉溺於放逸,智者保護不放逸如同他最珍貴的財寶。(26)
T210-10-007 莫貪莫好諍,亦莫嗜欲樂,思心不放逸,可以獲大安。(7) T212-04-013 莫貪莫好爭,亦莫嗜欲樂,思念不放逸,可以獲大安。(13) PLSu-02-027 你們不要沉溺於放逸,不要追求感官欲樂,不放逸的禪修者獲得最大的安樂。(27)
T210-10-008 放逸如自禁,能却之為賢,已昇智慧閣,去危為即安,明智觀於愚,譬如山與地。(8) T212-04-004 放逸如自禁,能却之為賢,已昇智慧堂,去危而即安,明智觀於愚,譬如山與地。(4) PLSu-02-028 智者精進而不放逸,他已登上智慧的高峰而無憂,他觀察這些憂傷的群眾,如同站在高山上觀看地面的愚人。(28)
T210-10-009 居亂而身正,彼為獨覺悟,是力過師子,棄惡為大智。(9)
T210-31-017 不自放逸,從是多悟,羸馬比良,棄惡為賢。 〈31 象喻品〉 (17)

T212-20-003 不恣在放,於眠多覺寤,如羸馬比良,棄惡乃為賢。〈 20 馬喻品〉 (3) PLSu-02-029 在放逸者之中維持不放逸,在睡眠者之中維持警覺,智者(迅速)前進,像一匹快馬將羸馬拋在後頭。(29)
T210-10-010 睡眠重若山,癡冥為所弊,安臥不計苦,是以常受胎。(10) —————— ——————
支謙譯《法句經》〈10 放逸品〉20頌
《法句經》(T210)〈10 放逸品〉20頌 《出曜經》(T212)〈4 無放逸品〉16頌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10 不放逸品〉21-32頌
T210-10-011 不為時自恣,能制漏得盡,自恣魔得便,如師子搏鹿。(11) T212-04-014 不為時自恣,能制漏得盡,自恣魔得便,如師子搏鹿。(14) ——————
T210-10-012 能不自恣者,是為戒比丘,彼思正淨者,常當自護心。(12) —————— ——————
T210-10-013 比丘謹慎樂,放逸多憂愆,變諍小致大,積惡入火焰。(13)
T212-05-014 比丘謹慎樂,放逸多憂愆,結使所纏裹,為火燒已盡。〈5 放逸品〉 (14)
T212-05-017 比丘謹慎樂,放逸多憂愆,變諍小致大,積惡入火焚。〈5 放逸品〉 (17)

PLSu-02-031 致力於不放逸、畏懼放逸的比丘,他如熊熊烈火前進,燒去大、小結縛。(31)
T210-10-014 守戒福致善,犯戒有懼心,能斷三界漏,此乃近泥洹。(14) T212-04-024 若於此正法,不懷放逸意斷生老病死,越苦渡彼岸。 (24) ——————
T210-10-015 若前放逸,後能自禁,是炤世間,念定其宜。(15) —————— PLSu-13-172 先前放逸,日後不放逸的人,他照亮世間就像無雲遮蔽的月亮(照亮世間)。〈13 世間品〉(172)
T210-10-016 過失為惡,追覆以善,是炤世間,念善其宜。(16) T212-17-008 人前為惡,以善滅之,世間愛著,念空其義。〈17 雜品〉(8) PLSu-13-173 將已做的惡行用善覆蔽的人,他照亮世間就像無雲遮蔽的月亮(照亮世間)。〈13 世間品〉(173)
T210-10-017 少壯捨家,盛修佛教,是炤世間,如月雲消。(17)
T210-34-022 儻有少行,應佛教誡,此照世間,如日無曀。〈34 沙門品〉(22)

T212-17-009 少壯捨家,盛修佛教,是照世間,如月雲消。〈17 雜品〉(9) PLSu-25-382 比丘少壯出家,勤修佛陀的教導,如月亮離開雲層的遮蔽而照亮世間。〈25 比丘品〉(382)
T210-10-018 人前為惡,後止不犯,是炤世間,如月雲消。(18) T212-17-007 人前為惡,以善滅之是照世間,如月雲消 。〈17 雜品〉(7) ——————
T210-10-019 生不施惱,死而不慼,是見道悍,應中勿憂。(19) T212-17-011 生不施惱,死而不慼,是見道悍,應中勿憂。〈17 雜品〉(11) ——————
T210-10-020 斷濁黑法,學惟清白,度淵不反,棄倚行止,不復染樂,欲斷無憂。 (20) T212-17-013 斷濁黑法,學惟清白,渡淵不反,棄倚行止,不復染樂,欲斷無憂。〈17 雜品〉(13) PLSu-06-087 已捨棄了黑法,智者應修習白法,已從有家成為無家,智者獨居於難居之處。〈6 智者品〉(87)




蘇錦坤 Ken Su, 獨立佛學研究者 ,藏經閣外掃葉人, 台語與佛典 部落格格主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