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法句經》偈頌對照表--〈8 Sahassa 千品〉100-115頌(依蘇錦坤漢譯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編序)


蘇錦坤 製表

Dhammapada〈8 Sahassa 千品〉100-115頌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 〈8 千品〉100-115頌(蘇錦坤漢譯) 《法句經》(T210) 〈16 述千品〉16頌(支謙譯) 《出曜經》(T212) 〈25 廣演品〉20頌 《法集要頌經》(T213)〈24 廣說品〉 22 頌
PLSu-01-100 一句義句勝過不具意義的千言萬語,聽聞義句之後能導致寂靜。(100) T210-16-001 雖誦千言,句義不正,不如一要,聞可滅意。(1) T212-25-002 雖誦千章,法義具足,聞一法句,可從滅意。(2) ——————
PLSu-01-101 即使說了千首偈頌而不具意義,不如一首聽聞之後能導致寂靜的偈頌。(101) T210-16-002 雖誦千章,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行可度。(2) T212-25-001 雖誦千章,不義何益?寧解一句,聞可得道。(1) ——————
PLSu-01-102 若有人能說百首偈頌而不具意義,不如一句聽聞之後能導致寂靜的法句。(102) T210-16-003 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3) —————— T213-24-001 雖說百伽陀,句義不周正,不如解一句聞乃得解脫。 (1)
PLSu-01-103 雖然有人能於戰鬥當中戰勝千萬個敵人,但是能戰勝單個自己的人才算是戰鬥中的最高勝利者。(103) T210-16-004 千千為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為戰中上。(4) T212-24-003 千千為敵,一夫勝之,莫若自伏,為戰中勝。〈24 我品〉(3) T213-23-003 千千而為敵,一夫能勝之,莫若自伏心,便為戰中勝。〈23 己身品〉 (3)
PLSu-01-104 戰勝自己強過戰勝他人,調伏自己的,總是自我調御的。(104) T210-16-005 自勝最賢,故曰人雄,護意調身,自損至終。(5) T212-24-004 自勝為上,如彼眾生,自降之士,眾行具足。〈24 我品〉(4) T213-23-004 自勝而為上,如彼眾生心,自降為大士,眾行則具足。〈23 己身品〉 (4)
PLSu-01-105 戰勝自己強過戰勝他人,不是天,不是犍達婆,不是魔羅和梵天,能戰勝這樣調伏自己的,總是自我調御的人。(105) T210-16-006 雖曰尊天,神魔梵釋,皆莫能勝,自勝之人。(6) T212-24-005 非天犍沓和,非魔及梵天,棄勝最為上,如智慧比丘。〈24 我品〉(5) T213-23-005 非天彥達嚩,非魔及梵天,棄勝最為上,如智慧苾芻。〈23 己身品〉 (5)
PLSu-01-106 假如有人能於百年中每月奉獻犧牲一千次,能對自我修習者僅禮敬一瞬間的人,他勝過祭祀了百年的人。(106) T210-16-007 月千反祠,終身不輟,不如須臾,一心念法,一念道福,勝彼終身。(7) —————— T213-24-032 月月常千祀,終身而不輟,不如須臾間,一心念真法,一念福無邊,勝彼終身祀。〈24 廣說品〉(32)
PLSu-01-107 假如有人能於林中奉火百年,不如有人須臾之間恭敬一自我修習的人,這種供養(恭敬)勝過百年的祭祀。(107) T210-16-008 雖終百歲,奉事火祠,不如須臾,供養三尊,一供養福,勝彼百年。(8) —————— T213-24-033 雖終百歲壽,奉事祀火神,不如須臾間,供養佛法僧,一念供養福,勝彼終身祀。〈廣說品 24〉(33)
PLSu-01-108 求功德者於世間獻貢任何祭品或犧牲供品滿一年,它全部也達不到對正直者禮敬(功德)的四分之一。(108) T210-16-009 祭神以求福,從後觀其報,四分未望一,不如禮賢者。(9) T212-25-018 若人禱神祀,經歲望其福,彼於四分中,亦未獲其一。(18) T213-24-021 若人禱神祀,經歲望其福,彼於四分中,亦不獲其一。(21)
PLSu-01-109 常禮敬有戒德的人,尊敬年長的人,他的四種狀態會增長:年壽、儀容體態、體力、安樂。(109) T210-16-010 能善行禮節,常敬長老者,四福自然增,色力壽而安。(10) —————— ——————
Dhammapada〈8 Sahassa 千品〉100-115頌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 〈8 千品〉100-115頌 《法句經》(T210) 〈16 述千品〉16頌 《出曜經》(T212) 〈25 廣演品〉20頌 《法集要頌經》(T213)〈24 廣說品〉 22 頌
PLSu-01-110 如果有人活了一百歲,未遵守戒律、心志也不安定,不如只活了一日,卻守戒而修禪的人。(110) T210-16-011 若人壽百歲,遠正不持戒,不如生一日,守戒正意禪。(11) T212-25-003 雖復壽百年,毀戒意不定,不如一日中,供養持戒人。(3) T213-24-004 若人壽百歲,毀戒意不息,不如一日中,供養持戒人。(4)
PLSu-01-111 如果有人活了一百歲,無智慧、心志也不安定,不如只活了一日,卻有智慧而修禪的人。(111) T210-16-012 若人壽百歲,邪偽無有智,不如生一日,一心學正智。(12) T212-25-004 雖壽百年,無慧不定,不如一日,黠慧有定。(4) ——————
PLSu-01-112 如果有人活了一百歲,怠惰不精進;不如只活了一日,卻堅毅而精進。(112) T210-16-013 若人壽百歲,懈怠不精進,不如生一日,勉力行精進。(13) T212-25-005 雖復壽百年,懈怠不精進,不如一日中,精進不怯弱。(5) T213-24-005 若人壽百歲,懈怠劣精進,不如一日中,勇猛行精進。(5)
PLSu-01-113 如有人活了一百歲,而不了解生滅法,不如只活了一日而了解生滅法。(113) T210-16-014 若人壽百歲,不知成敗事,不如生一日,見微知所忌。(14) T212-25-006 雖復壽百歲,不知生滅事,不如一日中,曉了生滅事。(6) T213-24-006 若人壽百歲,不觀生滅法,不如一日中,而解生滅法。(6)
PLSu-01-114 如有人活了一百歲,不見甘露道,不如生長一日而見甘露道。(114) T210-16-015 若人壽百歲,不見甘露道,不如生一日,服行甘露味。(15) T212-25-013 (雖復壽百歲,不知甘露跡,如一日中,)察甘露行跡。(13) T213-24-015 若人壽百歲,不見甘露句,不如一日中,得服甘露味。(15)
PLSu-01-115 如有人活了一百歲,不見最上法,不如生長一日而得見最上法。(115) T210-16-016 若人壽百歲,不知大道義,不如生一日,學惟佛法要。(16) —————— T213-24-013 若人壽百歲,不見最上句,不如一日中得見最上道。 (13)




蘇錦坤 Ken Su, 獨立佛學研究者 ,藏經閣外掃葉人, 台語與佛典 部落格格主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