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法句經》偈頌對照表--〈7 Arahant 阿羅漢品〉90-99頌(依蘇錦坤漢譯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編序)


蘇錦坤 製表

Dhammapada〈7 Arahant 阿羅漢品〉90-99頌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 〈7 阿羅漢品〉90-99頌(蘇錦坤漢譯) 《法句經》(T210) 〈15 羅漢品〉10頌(支謙譯) 《出曜經》(T212) 無對應的品 《法集要頌經》(T213) 無對應的品
PLSu-07-090 已經完成旅程的人、斷離憂愁的人、各方面均已解脫的人,和捨斷所有束縛的人,他不再有苦惱。(090) T210-15-001 去離憂患,脫於一切,縛結已解,冷而無煖。(1) T212-30-030 行路無復憂,終日得解脫,一切結使盡,無復有眾惱。〈30 雙要品〉(30) T213-29-029 行路無復憂,終日得解脫,一切結使盡,無復有眾惱。〈29 相應品〉 (29)
PLSu-07-091 具念者努力不懈,不喜有家,如雁離棄湖泊池塘,不顧念任何居所。(091) T210-15-002 心淨得念,無所貪樂,已度癡淵,如鴈棄池。(2) T212-18-001 心淨得念,無所貪樂,已度癡淵,如鴈棄池。〈18 水品〉(1) T213-17-001 淨心常憶念,無所有貪愛,已度愚癡淵,如鵝守枯池。〈17 水喻品〉 (1)
PLSu-07-092 那些不積存物品、錢財的人,那些飲食知量的人,那些常行於空、無相解脫境界的人,他們所行的境界如鳥飛虛空無跡可尋。(092) T210-15-003 量腹而食,無所藏積,心空無想,度眾行地,如空中鳥,遠逝無礙。(3)
T212-30-025 若人無所依,知彼所貴食,空及無相願,思惟以為行。〈30 雙要品〉(25)
T212-30-026 鳥飛虛空,而無足跡,如彼行人,說言無趣。〈30 雙要品〉(26)

T213-29-024 若人無所依,知彼所貴食,空及無相願,思惟以為行。 〈29 相應品〉(24)
T213-29-025 鳥飛於虛空,而無足跡現,如彼行行人,言說無所趣。 〈29 相應品〉(25)

PLSu-07-093 那位於食物不貪著的人,那位諸漏已盡的人,那位常行於空、無相解脫境界的人,他所行的境界如鳥飛虛空無跡可尋。(093) T210-15-004 世間習盡,不復仰食,虛心無患,已到脫處,譬如飛鳥,暫下輒逝。(4) T212-25-027 諸能斷有本,不依於未然,空及無相願,思惟以為行。 (27)
T213-29-028 如鳥飛虛空,而無有所礙,彼人獲無漏,空無相願定。 〈29 相應品〉(28)
T213-29-026 諸能斷有本,不依於未然,空及無相願,思惟以為行。 〈29 相應品〉(26)

PLSu-07-094 他的諸根寂靜,如被御者調伏的馬,捨斷我慢、已得漏盡,為天所敬欽羨。(094)
T210-15-005 制根從正,如馬調御,捨憍慢習,為天所敬。 (5)
T210-31-016 從是住定,如馬調御,斷恚無漏,是受天樂。〈31 象喻品〉(16)

T212-20-002 從是住定,如馬調御,斷恚無漏,是受天樂。〈20 馬喻品〉(2) T213-19-003 從是得住定,如馬善調御,斷恚獲無漏,如馬能自調,棄惡至平坦,後受生天樂。 〈19 馬喻品〉(3)
PLSu-07-095 他這樣的賢人,如大地一般不懷敵意,堅固如因陀羅石柱,如沒有污泥的湖泊,他已不再輪迴生死。(095)
T210-15-006 不怒如地,不動如山,真人無垢,生死世絕。 (6)
T210-36-024 受辱心如地,行忍如門閾,淨如水無垢,生盡無彼受。〈36 泥洹品〉(24)

T212-18-012 忍心如地,不動明澄清泉,智者無亂。〈18 水品〉(12) T213-17-013 忍心如大地,不動如虛空,聞法喻金剛,獲味免輪迴。〈17 水喻品〉 (13)
PLSu-07-096 這樣的依正智而解脫者、寂止者,他的身口意都已寂靜。(096) T210-15-007 心已休息,言行亦止,從正解脫,寂然歸滅。 T212-32-034 息則致歡喜,身口意相應,以得等解脫,比丘息意快,一切諸結盡,無復有塵勞。〈32 心意品〉(34) T213-31-034 自則致歡喜,身口意相應,以得等解脫,苾芻息意快,一切諸結盡,無復有塵勞。〈31 護心品〉 (34)
PLSu-07-097 不盲信、知涅槃,斷除繫縛、斬斷一切未來有的因、斷除一切期望的人,他是至高無上的人。(097) T210-15-008 棄欲無着,缺三界障,望意已絕,是謂上人。 T212-30-023 無信無反復,穿牆而盜竊,斷彼希望意,是名為勇士。〈30 雙要品〉(23) T213-29-022 無信無反復,穿牆而盜竊,斷彼希望意,是名為勇士。〈29 相應品〉 (22)
PLSu-07-098 (無論是)在村莊或阿蘭若,在溪谷或高地,阿羅漢所居之處,總是愉悅可意。(098) T210-15-009 在聚在野,平地高岸,應真所過,莫不蒙祐。 T212-30-018 在村閑靜,高岸平地應真所 過,莫不蒙祐。〈30 雙要品〉(18) ——————
PLSu-07-099 阿蘭若是個快樂的地方,但是眾人卻不以為樂,而離欲者將會樂居此處,因他們不是尋求貪欲者。(099) T210-15-010 彼樂空閑,眾人不能,快哉無婬,無所欲求。 T212-30-017 空閑甚可樂,然人不樂彼,無欲常居之,非欲之所處。〈30 雙要品〉(17) T213-29-017 空閑甚可樂,然人不樂彼,無欲常居之,非欲之所處。〈29 相應品〉 (17)




蘇錦坤 Ken Su, 獨立佛學研究者 ,藏經閣外掃葉人, 台語與佛典 部落格格主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