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法句經》偈頌對照表--〈3 Citta 心意品〉33-43頌(依蘇錦坤漢譯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編序)


蘇錦坤 製表

Dhammapada〈3 Citta 心意品〉33-43頌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 〈3 Citta 心意品〉33-43頌(蘇錦坤漢譯) 《法句經》(T210) 〈11 心意品〉12頌(支謙譯) 《出曜經》(T212) 〈32 心意品〉46頌 《法集要頌經》(T213) 〈31 護心品〉 45頌
PLSu-03-033 智者調直顫抖、不穩定、難護、難調御(難禁)的心,像製箭者調直他的箭一樣。(033) T210-11-001 意使作笱,難護難禁,慧正其本,其明乃大。(1) T212-32-009 智者能自正,猶匠搦箭直,有恚則知恚,有恚知有恚。(9) T213-31-009 智者能自正,如匠搦箭直,有恚則知恚,有恚知有恚。(9)
PLSu-03-034 就像從水中被丟擲到乾燥陸地的魚不斷顫動(以求生)一樣,心也顫動著以求脫離魔羅的領域。(034) —————— T212-32-002 如魚在旱地,以離於深淵,心識極惶懅,魔眾而奔馳。(2) T213-31-002 如魚在旱地,以離於深淵,心識極惶懼,魔眾而奔馳。(2)
PLSu-03-035 難以調御、善變、隨欲游移的心,能調御此心極佳,調御此心能帶來快樂幸福。(035) T210-11-002 輕躁難持,唯欲是從,制意為善,自調則寧。(2) T212-32-001 輕難護持,為欲所居,降心為善,以降便安。(1) T213-31-001 心輕難調伏,為欲所居 懷,降 心則為善,以降便輕安。 (1)
PLSu-03-036 微細、難見、隨欲游移的心,智者!你們應護衛此心,調御此心能帶來快樂幸福。(036) T210-11-003 意微難見,隨欲而行,慧常自護,能守即安。(3) T212-32-004 我今論此心,無牢不可見,我今欲訓誨,慎莫生瑕隙。(4)(參考) T213-31-004 今我論此心,無堅不可見,我今欲訓誨,慎莫生瑕隟。(4) (參考)
PLSu-03-037 心遠逝、獨行、無形體、住於洞窟,將調御此心的人,他們能解脫魔羅的繫縛。(037) T210-11-004 獨行遠逝,覆藏無形,損意近道,魔繫乃解。(4) T212-34-056 遠逝獨遊,隱藏無形,難降能降,是謂梵志。(56) T213-33-055 遠逝獨遊行,隱藏無形影,難降能自調,是名為梵志。〈33 梵志品〉(55)
PLSu-03-038 心無住息的人、不了解正法的人、信心不堅定的人,他們無法成就圓滿的智慧。(038) T210-11-005 心無住息,亦不知法,迷於世事,無有正智。(5) T212-32-018 心無住息,亦不知法,迷於世事,無有正智。(18) T213-31-017 心不住止息,亦不知善法,迷於出世事,無有正知見。(17)
PLSu-03-039 心無貪欲的人,心無困惑的人,已捨棄「罪與福」的人,保持醒悟的人,這樣的人沒有怖畏恐懼。(039) T210-11-006 念無適止,不絕無邊,福能遏惡,覺者為賢。(6)
T212-29-006 人不損其心,亦毀意以善永滅惡,不憂墮道。(6)
T212-32-015 念無適止,不絕無邊,福能遏惡,覺者為賢。〈32 心意品〉(15)

T213-28-006 人不損其心,亦不毀其意,以善永滅惡,不憂隨惡道。〈28 罪障品〉(6)
PLSu-03-040 已知此身如陶甕,已建立心如(守)城,你們應以智慧與魔羅作戰,你應善護戰勝(魔羅)的成果,你應成為毫無繫著。(040) T210-11-012 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12) T212-32-025 觀身如空瓶,安心如立城,以叡與魔戰,守勝勿復失。(25) T213-31-024 觀身如空瓶,安心如丘城,以慧與魔戰,守勝勿復失。(24)
PLSu-03-041 啊!這個身體不久將躺在地上,被棄置於地、沒有意識,像一塊無用的木頭。(041) T210-11-009 有身不久,皆當歸土,形壞神去,寄住何貪。(9) T212-01-033 是身不久,還歸於地,神識已離,骨幹獨存。〈1 無常品〉(33) T213-31-035 四大聚集身,無常詎久留,地種散壞時神識空何用? (35)
PLSu-03-042 仇敵對仇敵、冤家對冤家所作的事,向於邪惡的心對他所做的(傷害)比那更嚴重。(042) —————— —————— ——————
PLSu-03-043 導向正(法)的心所能替他作的(事)更為佳善,不是父母或其他親戚能替他作的事所能相比。(043) T210-11-011 是意自造,非父母為,可勉向正,為福勿回。(11) T212-32-010 是意自造,非父母為,除邪就定,為福勿迴。(10) T213-31-010 是意皆自造,非干父母為,除邪就正定,為福勿洄澓。(10)




蘇錦坤 Ken Su, 獨立佛學研究者 ,藏經閣外掃葉人, 台語與佛典 部落格格主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