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第六:智者品(法句經, Dhammapada, PANDITA-VAGGO, 了參 法師 譯, 文言文版)




智者品 [LChnFn06-01]  PANDITAVAGGO

七六 若見彼智者──能指示過失,並能譴責者,當與彼為友;猶如知識者,能指示寶藏。與彼智人友,定善而無惡。

七七 訓誡與教示,阻(他人)過惡。善人愛此人,但為惡人憎 [LChnFn06-02]

七八 莫與惡友交,莫友卑鄙者。應與善友交,應友高尚士 [LChnFn06-03]

七九 得飲法(水)者,心清而安樂。智者常喜悅,聖者 [LChnFn06-04] 所說法。

八0 灌溉者引水,箭匠之矯箭,木匠之繩木,智者自調御 [LChnFn06-05]

八一 猶如堅固巖,不為風所搖,毀謗與讚譽,智者不為動。 (研讀).

八二 亦如一深池,清明而澄淨,智者聞法已,如是心清淨。 (研讀).

八三 善人離諸(欲),不論諸欲事。苦樂所不動,智者無喜憂。 (研讀).

八四 不因自因他,(智者作諸惡),不求子求財、及謀國(作惡)。不欲以非法,求自己繁榮。彼實具戒行,智慧正法者。

八五 於此人群中,達彼岸 [LChnFn06-06] 者少。其餘諸人等,徘徊於此岸 [LChnFn06-07]

八六 善能說法者,及依正法行,彼能達彼岸,度難度魔境 [LChnFn06-08]

八七 應捨棄黑法,智者修白法,從家來無家,喜獨處不易 [LChnFn06-09]

八八  [LChnFn06-10] 當求是(法)樂。捨欲無所有 [LChnFn06-11] ,智者須清淨,自心諸垢穢。

八九 彼於諸覺支 [LChnFn06-12] ,正心而修習。遠離諸固執 [LChnFn06-13] ,樂捨諸愛著,漏盡 [LChnFn06-14] 而光耀,此世證涅槃。

智者品第六竟〔Pa.n.ditavaggo Cha.t.tho〕


注釋:

[LChnFn06-01]〔註06-01〕 日文譯作「賢品」。
[LChnFn06-02]〔註06-02〕 據故事中說:佛陀叫二位上首弟子,驅逐那些邪惡者,訓誡教示那些可能服從的人,勸阻他的過惡。可是去訓示的人,卻會被邪惡者所憎恨。
[LChnFn06-03]〔註06-03〕 無身語意之惡,而從事於濟度一切眾生者。
[LChnFn06-04]〔註06-04〕 諸佛及諸阿羅漢。
[LChnFn06-05]〔註06-05〕 克制自己的五根(眼、耳、鼻、舌、身)。
[LChnFn06-06]〔註06-06〕 離生死之涅槃。
[LChnFn06-07]〔註06-07〕 生死界。
[LChnFn06-08]〔註06-08〕 生死界。
[LChnFn06-09]〔註06-09〕 「黑法」是惡葉,「白法」是善葉。「無家」是出家。
[LChnFn06-10]〔註06-10〕 此頌與前頌之意是連貫的。
[LChnFn06-11]〔註06-11〕 涅槃。
[LChnFn06-12]〔註06-12〕 「覺支」(Sambodhiyangam)是「七菩提分」或名「七覺支」。即:念覺支(Satisambojjhango),擇法覺支(Dhammavicayasambojjhango),精進覺支(Viriyasambojjhango),喜覺支(Pitisambojjhango),輕安覺支(Passadhisambojjhango),定覺支(Samadhisambojjhango),捨覺支(Upekhasambojjhango)。
[LChnFn06-13]〔註06-13〕 證涅槃而解脫。
[LChnFn06-14]〔註06-14〕 原文Khinasava譯為「滅盡諸漏」或「諸漏已盡」。即滅盡一切煩惱之意。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