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與文


  台灣、中國、乃至於整個華人地區,語文不分的問題普遍存在,到處都是「說中文、說英文、說日文」的說法, 網路上充斥的、大學裡開課的課名都像「英語應用文、商用英語寫作、英語閱讀能力」那樣語文不分,使得內行人既氣惱又無可奈何,因此海外也免不了有教講華語的「中文學校」,大眾傳播裡不乏「00 中文廣播電台、00 視中文台」。

  其實, 出之於口的叫作「語」,筆之於書的才是「文」,本來是再清楚不過的,但是因為大家以訛傳訛,結果,連中文系所的師生中, 搞不懂「語」和「文」分別者也所在多有。

  原來,這個「語、文」混淆的來源,可能是 English ,英文或英語,原文都是 English ,本來就沒有像「中文、華文」和「漢語、華語」的分別,始作俑者也許是一時不察,又也許是覺得無所謂,因此也就說起「英文」、寫起「英語」來, Chinese 也漸漸受影響,說「中文」的就越來越多了。

  每次聽到人家開口「說中文」,都有好心更正,但是耳聞眼見,在在都是這種「語病」和「文病」的氾濫,也只好默默祈禱,希望以後不會變本加厲,出現說「廣東文、上海文或閩南文」的情形發生,大家不說「華語、日語、英語」也只好由他去也。

  不過話說回來,從事文字工作的人,也許不見得個個都有能力促進文字的進化,那麼,盡點心力稍稍阻擋文字的退化,也是事所當為,所以,奉請大家師以授徒,長以教幼,嘗試「說華語、說英語、說日語」,改學「英文應用文」、商用「英文寫作」,促進「英語聽力」,和「英文閱讀」能力,讓教「講中國話」的學校變成「華語學校」,大眾傳播界增設「華語電(視)台」,加播「華語節目」,千萬別再鬧出現華語雜誌了。

  這點「正名」的要求,實在不是吹毛求疵,想想看,譯事之難,千百倍於是,既然要從事翻譯,做的就是文字推敲的工作,宜有別於懶得判別、或無法分別到底是語還是文者。

  嚴復 [1] 先生說到「定名之難」 [2] ,有謂:「一名之立,旬月踟躕,我罪我知,是存明哲。」

  旨哉斯教。


[1]嚴復( 1853- 1921) ,字又陵,又字幾道,福建閩侯人,清末啟蒙思想家、翻譯家, 「譯事三難,曰信、曰達、曰雅。」即是他的名句。
[2]嚴復,《天演論》「譯例言」。

取材自:《英漢對譯實務與習作:中英文讀、寫、譯的新視野》(2版); Pp. 22 第一章 翻譯工作綜談; 1.2 中文表達能力 ;作者: 葉乃嘉;出版社:五南;台灣 ;出版日期:2012/10/08;ISBN:9789571167473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64618

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256007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wxtwCgAAQBAJ&pg=PT30&lpg=PT30&dq=%E8%AA%9E+%E6%96%87+%E4%B8%8D%E5%88%86&source=bl&ots=nVNbTJfGOb&sig=59QVlCSWGSxwl9sVPeIQg_FathY&hl=zh-TW&sa=X&ved=0ahUKEwj7zqTNtenPAhXqy1QKHU5iDGYQ6AEIKTAC#v=onepage&q=%E8%AA%9E%20%E6%96%87%20%E4%B8%8D%E5%88%86&f=false

or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wxtwCgAAQBAJ&printsec=frontcover&dq=isbn:957114648X&hl=zh-TW&sa=X&ved=0ahUKEwim5rOU0unPAhWpilQKHek1DDIQ6AEIHDAA#v=onepage&q&f=false


  • 語:
      1. 說話、談論、議論。《說文解字.言部》:「語,論也。」《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去後看莊、老,更與王語,便足相抗衡。」
      1. 以言辭表達。用口頭表達的話。如:「語言」、「語無倫次」。唐.岑參〈逢入京使〉詩:「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宋.蘇軾《東坡志林.卷二.道釋.付僧惠誠游吳中代書十二》:「信筆書紙,語無倫次,又當尚有漏落者,方醉不能詳也。」

取材自: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21 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11658&q=1&word=%E8%AA%9E#col4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臺灣學術網路十四版(正式七版)2024 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dictView.jsp?ID=41738&q=1 及教育部《萌典》 https://www.moedict.tw/%E8%AA%9E

  • 文:
      1. 文字。《史記.卷八七.李斯列傳》:「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書,治離宮別館,周遍天下。」《文明小史》第三四回:「毓生又會想法,把人家譯就的西文書籍,東抄西襲,作為自己譯的東文稿子。印出來,人家看得佩服,就有幾位維新朋友,慕名來訪他。」
      1. 文章。《後漢書.卷八○.文苑列傳下.禰衡》:「衡攬筆而作,文無加點,辭采甚麗。」《紅樓夢》第一回:「晚生也或可去充數沽名,只是目今行囊路費一概無措,神京路遠,非賴賣字撰文即能到者。」
      1. 泛指各種文書、文件。《西遊記》第三回:「只見那美猴王睡裡見兩人拿一張批文,上有『孫悟空』三字,走近身,不容分說,套上繩,就把美猴王的魂靈兒索了去,踉踉蹌蹌,直帶到一座城邊。」《儒林外史》第四○回:「蕭雲仙看了邸抄,接了上司行來的公文,只得打點收拾行李,回成都府。」

取材自: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21 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11525&q=1&word=%E6%96%87#order1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臺灣學術網路十四版(正式七版)2024 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dictView.jsp?ID=19114&q=1 及教育部《萌典》 https://www.moedict.tw/%E6%96%87


語是語(音),文是文(字),兩者不同概念;語音透過文字系統,就可寫成文字。

例如:

  1. "韓語"可以透過"諺文"寫成韓文;
  2. "日語"可以透過"假名"寫成日文;
  3. "英語"可以透過"盧恩Runes"寫成英文;
  4. 韓語、日語、華語、台語、客語、越南語可以透過"漢字系統"寫成韓文、日文、華文、台文、客文、越南文;
  5. 巴利語 Pāḷi 則可以分別透過 "錫蘭文、緬甸文、泰國文、寮國文、高棉文"寫成各該國之巴利文;
  6. 台語、客語、越南語、南島語、巴利語 Pāḷi、英語則可以透過"拉丁字母系統"寫成台文、客文、越南文、南島文(原住民族語文)、巴利文、英文。
韓語 日語 華語 台語 客語 越南語 南島語 巴利語 Pāḷi 英語
諺文 假名   拉丁字母系統
漢字系統 錫蘭文 緬甸文 泰國文 寮國文 高棉文 盧恩Runes
韓文 日文 華文 台文 客文 越南文 南島文(原住民族語文) 巴利文 英文
gí  、bûn
gú  、bûn
語ㆣㄧ、文ㆠㄨㄣˊ

language flowchart

取材自: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22230534076037050&set=p.122230534076037050 (樂暢走標漢醫師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51111510540 ) ←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610647431937109&id=100089755723578&set=a.108576608810863 (羽兔盒 Feather Rabbit Box 面冊: https://www.facebook.com/frabbitbox) ← Aiuanyu 愛灣語 (面冊: https://www.facebook.com/Aiuan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