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篇: 接近佛法(我的人生道路——阿瞻蘇查自傳)
初次接近佛法
第一次嘗試禪修(bhāvanā/meditation) 的過程是很緩慢的。我一邊閱讀有關禪修的書,一邊等待一股讓我真正能坐下禪修的動力。
工作了兩個月之後,我在偶然的機會下和一位遊客交談,當他知道我對佛法(Dhamma) 的興趣之後,他把一本佛書送給了我,這是我第一本英文的佛書。那是一本只長達20面的書,是一位外國出家人用英文翻譯有關巴利文三藏的書。書本主要著重在討論"無常" (anicca) 的觀念,把佛陀的教義和西方哲學家的看法作比較。我看過之後覺得發人深省。
除了"無常",佛陀也教導"道" (magga),這裡指的是處理人生無常的道路。從這本書,我明白到禪修的重要性。禪修能夠讓你的心平靜,從而能夠接受人生任何的變化和狀況。要是你的心沒有這份平靜,你就沒有能力接受人生的改變。要是有念住(sati) 的話,你就不會受反覆無常的狀況影響。
之後,我寫信到斯里蘭卡請他們提供更多的佛書,他們也在回郵中寄來了這些書籍:《三法印》,《初轉法輪經》,《念處經》。我最依賴念處經,把它當成我學習禪修的老師和良伴。
經裡面說,比丘(bhikkhu)開始學習禪修,應該找一個清幽的地方,好比樹下,樹林或高山上。書裡面建議盤腿,閉上眼睛,有意識地觀注呼吸。即使在禪修時間結束之後,比丘必須繼續對以下四個姿勢時刻保持意識:行、住、坐、臥。另一個可以採用的禪修方法是對身體的32個部位產生反感。修行者也必須觀想一具屍體在不同腐化階段的樣子。比丘也應當觀"受",在感受生起時了解此時的感受,是好的(舒服的),壞的(疼痛的),還是不好不壞的。他更應當觀"受"生起和滅亡的本性。接下來,他觀"無常","苦" (dukkha),"非我" (anattā),便可以輕易地放下,不執著於什麼。
我在沒有實際禪修的狀態下讀了三個月的書。有一天我問自己:『為什麼我不嘗試禪修?" 一旦我發現我在浪費時間之後,我便立即開始禪修,那也是我修習德行的開始。如果我還不立即開始的話,一定又會為了其他的事情分心,要不然就是拖拖拉拉,把禪修訓練一直推遲到下個星期、或下個月,或等其他的事辦完之後才開始。
一開始禪修時,進行觀呼吸練習時容易分心、覺得坐立不安,所以我選擇在正式禪修前,用英語背誦念處經的經文,這樣大概會用上40分鐘的時間。
因此,對於新的禪修者,如果你容易分心的話,除了默念"佛陀、佛陀" (Buddho) 或觀呼吸之外,也可以嘗試誦念經文。誦念經文也是一種禪修的練習方法。誦念經文的時候,可以用平常盤腿的姿勢(不需要合掌,也不用任何特別的坐姿),誦念經文。重點是誦念時要保持念住。你能誦念的越長時間,你能夠靜靜地坐著並保持心(citta)的平靜的時間會越長。默念"佛陀、佛陀"的方法往往在佛號中間露出空隙,讓雜念和身體酸痛的知覺乘虛而入。誦念經文的時候,因為心一直專注在經文上,不去注重身體的感受,酸痛的知覺反而會減少。誦念經文30到40分鐘過後,你將會覺得身體似乎輕了一點。
誦念處經時,你便會了解到佛世尊的教誨。佛世尊教導我們觀身、受、心、法(現象)來修習念住。觀身有四種策略,就是要對人體的四種姿勢保持念住,要清楚知道當下是否在行、住、坐、臥。另外,其他保持念住的對像是觀身體的32個部位,或是對當下的言行舉止有清楚的覺知,例如身體左轉或右轉。這些都會幫助念住的提升。若有念住護持,覺知呼吸或"佛陀、佛陀"的默念,我們的思緒會因此受到控制,心也不會遊蕩。
接下來,當我把專注放在呼吸上時,我的心感到喜悅和平靜。雖然心還不至於處在很深的平靜,但至少它不會漂浮或不安。心反而在禪修感受到身體酸痛時能夠進入更深的平靜。在那瞬間,我很自然的明白我需要一個所緣(用於禪修的專注目標),所以我選擇默念"阿尼察、阿尼察"(Anicca: 無常)。我默念不久後,酸痛便立刻消失,讓心能處於平靜中。我對所緣擁有能改變心境界的潛能感到很神奇。起初,當你感受到無法忍受的酸痛時,心裡的苦便會產生,你會很想把酸痛消滅掉。在那個時候,如果沒有控制心的方法的話,你就不會願意忍受酸痛或繼續禪修。只要默念所緣一會兒便會讓酸痛消失也能讓心平靜。之後,讓心停留在平靜當中直到它自然退出,這才停止禪修去做別的事情。
在你站立的時候,一定要保持念住。在還未站立之前,你就應該用念住覺知要站立的念頭,而在整個站立的過程保持念住。你可以用人體的四個姿勢作為觀人體的禪修訓練。在要去行禪時,或站立、行走、躺下時都要時時保持念住。行走的時候,你也可以選擇誦念經文,因為這樣可以幫助到不讓心漂浮。同樣的,在行、站、坐和臥的姿勢都可以誦念經文。
對我來說,因為我閱讀的是英文的佛書,書中的佛法很容易理解。英文的佛書用簡單的詞彙,不像泰文佛書裡常用的宮廷詞彙。例如,"吃飯" (eat)這個詞不管是用在什麼身分的人都好(佛陀或乞丐),大家都可以了解這個詞。這是比較簡單易懂的方法。相反的,因為我對宮廷和宗教的詞彙不熟悉,我常常會被這些詞彙感到困惑。要是你能夠閱讀英文的話,你會發現英文版的佛書會比較容易理解。
對佛法的著迷
關於布施(dāna),因為我所擁有的很有限,所以便沒有付出很多的必要,但我還是會幫助有需要的人。當我還是在家人的時候,我不曾在出家人早晨托缽的時間供養食物也沒有到過寺院。我也不明白寺院是怎麼運作的。我懂的佛法也是從書本裡讀來的。我沒有用布施累積福德的原因,是因為我沒有什麼可以給的。我所擁有的也只夠維持自己一個人的生活。但我對在布施方面不能付出很多不是很在意,因為我一直都在幫助其他人。我從來不是一個自私的人,只要我可以辦到的,我都樂意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我明白我已經具備一顆布施的心,因為我從來都不會對自己所擁有的感覺到要佔有或不捨得,也沒有很多金錢和物質的享受。
至於五戒,我不殺生,說謊或偷竊。我一直都把戒律放在心上,從來都不敢破戒。我的個性不允許我做這些事,倘若我真的做了的話,我一定會覺得心裡很難受。
如今我缺乏的就只是禪修的修行。所以我便不斷禪修、練習保持念住,讓心平靜了之後再用全部的精神去思考三相(無常、苦、非我)(ti-lakkhaṇa)。我就這樣一點一點地嘗試,直到我覺得自己的方法正確了。修習更深入的時候,我很清楚地明白所有的一切都是那麼沒有意義的。
電影預告片
擁有一顆平靜的心超越擁有百萬的身家。平靜的心比金錢更值錢,因為無論一個人有多富有,都不能用錢換來一顆平靜的心。
本來我對宗教是沒有任何興趣的。身為自由派,我覺得宗教老土,也因為發現相信宗教的人迷信,愚昧地相信不能被證實的,所以自己也遲疑於相信宗教。有些宗教要人們在不經證明的情況下相信它,但佛教不一樣。
佛教所教的是可以被證實的。佛教的教義是,苦的根本原因是慾望,所以想要停止苦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慾望拋棄。我便跟著佛陀所教的,而當我一停止慾望時,苦也就停止了。因此,我對佛法堅信不疑,因為它能在我被苦攻擊的時候幫助我。
在研究任何宗教的時候,你一定要時時注意到那個宗教對心的影響。如果它能讓(心所受的)苦減少的話,那麼它是有用的。根據我的觀察,只有佛教可以徹底地把苦消除,其他的宗教卻只能在某個程度上做到這一點。
在我決定辭掉工作之前,我已經看過了預告片,這便是佛法微妙的力量。要不然,我是不可能做出這樣的決定。佛教的預告片,指的是當心能夠因為反覆念一個所緣,而可以完全讓身體的酸痛完全消失。每當酸痛產生時,只要反覆的默念一個所緣,不用多久,痛的感覺就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輕盈、如釋重負、安寧的感覺。曾經因為劇烈的酸痛受盡煎熬,現在卻可以利用默念所緣超越酸痛。
不過,預告片終歸只是一個樣本,並非電影本身。預告片似乎在提示我禪修會有怎樣的收成,也在提示我已經走在正途上。這就是我一生中在尋找但不知道它藏在哪裡的東西。把它找到以後,我領悟到要獲得收成需要時間和一心一意。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決定選擇這條路。
我懷著憧憬走上佛法的道路,我也相信自己能夠把這條路走好。凡是喜愛佛法的人都會理解出家是最理想的生活道路。佛陀指出了這條路,而出家人的職責就是禪修。要是真正探討佛陀的教誨的話,不難發現佛陀主要的教義是禪修,而禪修的修習就是戒、定(心的安穩和平靜)、慧三學。
辭掉工作
我在決定為了禪修把工作辭掉之前,已經有一些三摩地(Samādhi)的經驗了。禪修久了之後身體的肌肉會覺得酸痛,但只要默念"無常、無常"一陣子,就可以從痛楚中解脫。這是因為心所處在的是一個深的境界,不會被痛的感受糾纏。我對於原本浮躁的心能夠那麼輕易平靜感到驚訝,從而明白到一切有為的東西都逃不開變化與衰敗的常規。
少了對金錢和物質的關心,並安於隨便地在街邊攤或飯店填飽肚子,我便能專注於我最關心的:那就是這顆浮躁、不安穩、常被外界干擾到情緒,而需要改進的心。
一旦開始禪修之後,我感到快樂也知道走的是正確的道路。我的真正目標是得到快樂。世界上其他的東西對我來說都沒有興趣,因為我看到即使是富有的人對自己的人生也不滿意。他們要面對的是混亂和充滿問題的人生。我不想和任何人有過節。我追求的是能夠做回自己、過自己想要的人生的自由,所以我估計這是最適合我的道路。
只要我不是在禪修(例如工作)時,當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發生時,我的心便會處於動盪中。因為腦海裡思緒不斷,要讓心平靜下來就很困難了。所以,我學到的一點就是工作是會讓心浮躁的障礙。一個修行者若想要追求平靜和快樂,他就必須放下工作。
但是,如果他還須要工作來養活自己的話,那他就得先存夠未來生活所需的資金。一旦把這筆錢儲蓄下來,他就有離開工作的選擇。
而我自己的狀況是,我從六個月的工作儲蓄了6000泰銖。我相信這將足夠我一年下來的生活費。所以我便辭了職。
當我遞上辭職信的時候,冰淇淋餐廳老闆以為我是想藉此要求更高的薪水。當他向我詢問的時候,我否認這一點,並澄清說,目前我有機會鑽研佛法和禪修,我發現工作和禪修水火不容,而我已經決定過一個修習禪修的生活。經過許多工作經驗,看到了世間所能帶來的快樂,也旅遊了好些地方,但這些都沒有帶來心的平靜。我希望能夠有多一點平靜,所以決定用一年的時間投入禪修,然後再評估成效。如果成效令我滿意的話,我便會出家。要是成效不理想的話,我便會返回工作,放棄禪修。我知道我只能選其中一個。
想要一邊工作一邊禪修,好比把熱水和冷水混在一起,它會變得不冷不熱,只是溫溫的。這和在禪修有所進步的同時但卻保留工作是一樣的。佛法的領悟便不會達到預期的成功,因為這兩樣事情是完全對立的。到了我必須抉擇的時候,我決定辭掉工作,用一年的時間禪修。
我在離職的一個月前(11月)通知老闆。就這樣,在餐廳工作了六個月之後,我在1973年的12月31日上了最後的一天班。
辭職後的決意
我決意不會去滿足感官上的慾望,那就是說不透過五根(眼,耳,鼻,舌,身)尋找快樂。我會把所有的時間投入在禪修,並依照四念處修習覺察的力量。
我早期的禪修都是單獨進行的,由於從禪修中能夠體會到心的平穩,因此便有想把更多的時間花在禪修的決心。在這一年的禪修中,我向自己承諾不做無謂的事,一天也只進食一次。一天的時間安排上,除了禪修和行禪外,就是閱讀佛書。我不會再像從前一樣,從外在的世界尋找快樂。從前,一起床以後,第一個念頭就是想往外跑,去去海邊或任何地方都好。現在,我只會待在家裡禪修。如果外出的話,那只是為了找一個清幽的地方,換一個新的安靜環境。這個地方可能是沙灘的一個角落、也可能是在周圍的小島過夜。我下定決心在這一年內維持這樣的生活規律。
- 本書 目錄
本傳統中文體版取材自: 同名(《我的人生道路》) 簡體中文版 PDF 〔2016, 1月; 譯自 2014, 11月 阿瞻 蘇查 (Ajahn Suchart Abhijāto) 英文版 My Way- An Autobiography by Ajahn Suchart Abhijā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