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參考資料

錄自《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本電子檔案經〝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授權使用】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梵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藏Hphags-paces-rab -kyi pha-rol-tu phyin-pa rdo-rje gcod-pa theg-pacheg-pachen-pohimdo)


  • 備註:本測試版之梵、藏文拼字,因上、下等特殊符號未能解決;故僅供參考。


    一卷。姚秦.鳩摩羅什譯,略稱《金剛經》。收在《大正藏》第八冊。為 我國佛教史上,極受歡迎,廣為國人所諷誦與研讀,且具有甚多靈異效驗傳說 的經典。

    按『金剛』為寶石名,具、堅、利、明三義;『般若』即智慧,亦含實相 、觀照、、文字三義。亦即以金剛之堅,無可破壞,喻實相般若雖經多劫,流 浪六道生死之巷,猶未曾生滅,未曾虧損。以金剛之利,無物不摧,喻觀照般 若縱橫無盡,擘開塵世之迷妄,照破森羅萬象之正體正味,顯破雜然紛然之諸 法本體本性。以金剛之明能投光於闇夜,喻以文字般若縱橫表現實相與觀照之 理義。按此金剛般若,在佛不增,眾生不減。然就佛而言,其效用彰顯;就眾 生言,其用不彰,故生聖人與凡夫之差別。又,波羅蜜係梵語paramita之音譯 ,意為到達彼岸。故古來譯為到彼岸、度或彼岸到。亦即乘般若智慧之舟,自 迷界之生死此岸,抵達悟界之涅槃彼岸。

    此上之經題解釋,係就羅什所譯而解。若依梵語原典經名為《Vajracche- dikaprajnaparamita》,則應譯如玄奘所譯之《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因此,自梵語文法看來,金剛與般若不能視為同格之名詞。換言之,Vajrach- edika(能斷金剛)意為斷金剛或碎金剛。因而,玄奘曰:「菩薩以分別為煩 惱,而分別煩惱類如金剛。唯此經所詮無分別慧,乃欲明能除斷,故云能斷金 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本經一經之要旨,可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為例。相 傳禪宗六祖慧能即因此八字而徹底大悟。

    此經與玄奘譯《大般若經》第九會第五七七卷<能斷金剛分>同本。又, 此經自羅什初譯以來,凡有五譯,即(1)《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魏.天竺三藏 菩提流支譯。(2)《金剛般若波蜜經》,陳.天竺三藏真諦譯。(3)《金剛能斷 般若波羅蜜經》,隋.大業年中三藏笈多譯。 (4)《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5)《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唐.三藏沙 門義淨譯。

    註釋方面,在印度,除彌勒所造八十偈釋本之外,尚有無著《金剛般若論 》、世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功德施《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 名論》,以及未被漢譯的師子月、月官等人所撰的論釋。在中國,從東晉到民 初,各家撰述不絕,主要有後秦.僧肇《金剛經註》、隋.吉藏《金剛經義疏 》、隋.智顗《金剛經疏》、唐.慧淨《金剛經註疏》、唐.智儼《金剛經略 疏》、唐.窺基《金剛經贊述》、惠能《金剛經解義》、《金剛經口訣》、唐 .宗密《金剛經疏論纂要》等書。近人註釋亦有印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等多種。

    本經於西元1836年,始由喬馬.格洛斯(Csoma Korosi)藉由藏譯,將其大 意介紹予歐洲學界。翌年,史蜜特(Schmidt) 發表譯自藏譯之德譯本。其後, 於1864年,尚有英國比爾(Beal)將羅什譯本譯成英文。1881年,穆勒(F.M.Mu- ller)出版梵文原典,氏更於1894年將之譯成英文。此外,1891年,德.阿列( De.Harles)以穆勒出版之梵本為基礎,對校藏、漢、滿三本,加上法譯而刊行 於世。



    §回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中華佛教百科全書》電子測試版】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電子測試版製作(04.26.'95) Lau, Hsin-Nan歡迎指教!

  • 回到府城佛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