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始般若」到「上品般若」,有一貫的重心,那就是著重菩薩行,菩
薩行以般若波羅蜜為主。由於菩薩的遍學一切道,所以從般若而六波羅蜜,而
萬行同歸。菩薩是如實知一切法的,所以從陰而入、界、諦、緣起,有為無為
法;從菩薩行而共世間行,共二乘行;從菩薩忍而三乘果智。《金剛般若》是
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或譯作「發趣菩薩乘者」),也是菩薩
行,但重在大菩薩行,更著重在佛的體認。如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是離一切相的。「不可以身相見如來」;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如來不應以具
足諸相見」;「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
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是不能於色聲相中見的。「如來者,無所從來,亦
無所去」--佛是不能從威儀中見的。佛是說法者,其實是「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如來無所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佛是度眾生者
,其實「實無眾生如來度者」。如來有五眼,能知一切眾生心,而其實「諸心
皆為非心,是名為心」。《金剛般若》著重在如來,這是教化眾生的,也是菩
薩所趣向的。舍利造塔供養,是對佛的信敬懷念;以舍利塔象徵佛,是傳統佛
教的一般事實。從「下品」到「上品般若」,是重「法」的,所以比較起來,
寧可取《般若經》而不取舍利塔。《金剛般若》卻說:「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
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在在處處若有
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
,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金剛般若》 以為經典與佛塔一樣,是重法而又重
佛(塔)的一流(與《法華經》相同)。在部派佛教中,法藏部
(Dharmaguptah)說:「以無相三摩地,於涅槃起寂靜作意,入正性離生」;「
於窣堵波興供養業,獲廣大果」。《金剛般若》的特性,與法藏部是非常接近
的。〔參考資料〕印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印度佛教思想史》;呂
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能斷金剛般若經講要》;字井伯壽《大乘佛典
研究》;副島正光《般若經典基礎的研究》;南條文雄《梵文金剛經講義》
。
§回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中華佛教百科全書》電子測試版】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電子測試版製作(04.26.'95) Lau, Hsin-Nan歡迎指教!
回到府城佛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