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十章第七節

錄自《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本電子檔案經〝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授權使用】


《金剛般若》,漢譯的先後共有六本。這裏,依鳩摩羅什(Kumarajiva)所 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為主,因為是現存最早的譯本。《初期大乘佛教之 成立過程》,推定《金剛般若》為「原始大乘經」。《金剛般若》的成立,是 相當早的,但不可能那樣的早。般若法門的主流,無疑的是《大般若波羅蜜多 經》的前五分。如上面所說的,般若從『原始般若』,而演進為『下品般若』 、『中品般若』、『上品般若』;這不但是般若法門的開展過程,也可以表示 初期大乘的發展情形。從這一觀點來說,《金剛般若》中,足以代表早期的有 :

(1)以佛的入城、乞食、飯食、敷座而坐為序起,與「下品般若」的「漢 譯本」,「月十五日說戒時」一樣,充分表示了佛在人間的平常生活。

(2)《金剛般若》著重在「無相」(離相)法門,如說:「凡所有相,皆 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於一切相,應如是知 ,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無相」,與 「原始般若」的「無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唐譯五分本」), 稱之為「離相門」一樣。般若與「空」,本沒有必然的關係,「空」是在般若 發展中重要起來的。《金剛般若》說「無相」而沒有說「空」,可說保持了「 原始般若」古風。

(3)《金剛般若》的菩薩行,著重在「無我」,如說:「若菩薩有我相、人 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 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實無有法 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若菩薩通達無 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 勝前菩薩所得功德。」在習慣於大乘我法二空,小乘我空的學者,對於菩薩行 而著重「無我」,可能會感到相當難解。<中論>的<觀法品>,由無我我所 ,悟入「寂滅無戲論」,如說:「滅我我所著故,得一切法空無我慧,名為入 。「印度古傳的般若法門,是以「無我」悟入實相的。「原始般若」並舉菩薩 與般若,闡明菩薩與般若的不可得。菩薩(我)與般若(法)的不可得(空) ,原理是完全一樣的。《金剛般若》著重「無我」,也說「無法相,亦無非法 相」,不是但說「無我」的。般若淵源於傳統佛教的深觀,《金剛般若》保持 了「原始般若」的特色。不過依其他方面來考察,《金剛般若》與「中品般若 」的成立,大約是同一時代。所以《金剛般若》的特重「無我」,可能是為了 適應誘導多說無我的傳統佛教。

《金剛般若》有早期的成分,但決不是早期集成的。讚歎持經--聽聞、受 持、書寫、讀、誦、為他人說的功德,一層層的校量,與「下品般若」相近。 但《金剛般若》說佛有五眼,菩薩莊嚴國土,都出於「中品般若」。全經分為 二大段,也與「中品般若」的兩次囑累一樣。尤其是《金剛般若》說:「譬如 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譬如人身長大」。「大身」 ,出於「中品般若」的序分:「於三千大千國土中,其德特尊,光明色像,威 德巍巍。......譬如須彌山王,光色殊特,眾山無能及著。」《金剛般若》的 「大身」,與菩薩的「受記」、「莊嚴國土」,及「受記」、「度眾生」、「 莊嚴國土」為一類,應該是菩薩的「大身」。一般所說的法身大士,有證得法 性所起的大身。「下品般若」所說的不退菩薩相貌,是修得不退的人間身。僅 有得「心情淨、身清淨」,沒有「凡夫身中八萬戶蟲」,是無漏身,也不是大 身。般若的原義,菩薩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薩,得「報得波羅 蜜」、「報得五神通」,「成就眾生」,「莊嚴國土」,重於利他行。《金剛 般若》著重菩薩的「受記」、「度眾生」、「莊嚴國土」,與「中品般若」( 不退菩薩以上)的重利他行相合。還有,「原始般若」以來,著重自證的內容 ,「以法性為定量」,是一般所不能信解,不免要驚怖疑畏的。「中品般若」 所以到處以二諦來解說;一切教說,不是第一義,第一義是不可施設的,一切 但是世俗施設的假名。《金剛般若》說:「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 名一切法。」這樣形式的三句,《金剛般若》多有這樣的語句。第一句舉法-- 所聽聞的,所見到的,所修學的,所成就的;第二句約第一義說「即非」,第 三句是世俗的假名。《金剛般若》的三句,相信是「中品般若」的二諦說,經 簡練而成為公式化的。從這些看來,《金剛般若》的成立,最早也是「中品般 若」集成的時代。

從「原始般若」到「上品般若」,有一貫的重心,那就是著重菩薩行,菩 薩行以般若波羅蜜為主。由於菩薩的遍學一切道,所以從般若而六波羅蜜,而 萬行同歸。菩薩是如實知一切法的,所以從陰而入、界、諦、緣起,有為無為 法;從菩薩行而共世間行,共二乘行;從菩薩忍而三乘果智。《金剛般若》是 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或譯作「發趣菩薩乘者」),也是菩薩 行,但重在大菩薩行,更著重在佛的體認。如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是離一切相的。「不可以身相見如來」;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如來不應以具 足諸相見」;「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 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是不能於色聲相中見的。「如來者,無所從來,亦 無所去」--佛是不能從威儀中見的。佛是說法者,其實是「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如來無所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佛是度眾生者 ,其實「實無眾生如來度者」。如來有五眼,能知一切眾生心,而其實「諸心 皆為非心,是名為心」。《金剛般若》著重在如來,這是教化眾生的,也是菩 薩所趣向的。舍利造塔供養,是對佛的信敬懷念;以舍利塔象徵佛,是傳統佛 教的一般事實。從「下品」到「上品般若」,是重「法」的,所以比較起來, 寧可取《般若經》而不取舍利塔。《金剛般若》卻說:「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 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在在處處若有 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 ,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金剛般若》 以為經典與佛塔一樣,是重法而又重 佛(塔)的一流(與《法華經》相同)。在部派佛教中,法藏部 (Dharmaguptah)說:「以無相三摩地,於涅槃起寂靜作意,入正性離生」;「 於窣堵波興供養業,獲廣大果」。《金剛般若》的特性,與法藏部是非常接近 的。〔參考資料〕印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印度佛教思想史》;呂 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能斷金剛般若經講要》;字井伯壽《大乘佛典 研究》;副島正光《般若經典基礎的研究》;南條文雄《梵文金剛經講義》 。


※ 其他參考資料 -- 上海崇華堂原版版本前言


§回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中華佛教百科全書》電子測試版】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電子測試版製作(04.26.'95) Lau, Hsin-Nan歡迎指教!

  • 回到府城佛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