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 攝雜分別品



  <1>  心與心所法,依自性相應,
     彼等次第現,數有五十三(注1)。
     受因及作用、門所緣所依,
     依照心生起,隨宜而相攝。

一、攝受(注2)

  <2>  此中先說攝受,受有樂、苦與不苦不樂的三種。
     又依樂、苦、喜、憂、捨的差別有五種。

     此中樂俱善異身識只有一個,同樣的苦俱不善異熟
     (身識也只有一個)。

     其次喜俱心:有貪根四個(注3)、欲界淨(心)十二個(注4)、
     樂(俱)推度(心)(注5)及笑(心)二個,
     如果十八欲界喜俱心、以及稱為第一(禪)、第二(禪)、
     第三(禪)、第四禪的四十四個(注6)大(色界心)及
     出世間心,共有六十二心。

     關於憂俱心,唯有瞋恚相應的二心,其餘一切五十五(心)(注7)
     唯是捨俱心。

  <3>  樂及苦與捨,是名三種受。
     應知由喜憂,差別成五種。
     樂苦各一處,憂在於二處,
     喜有六十二,捨俱五十五。


二、攝因

  <4>  在攝因中:
       所謂因中,即貪、瞋、癡及無貪、無瞋、無癡的六種。

     此中的五門轉向(心一),二種(前)五識(十)、領受(心二)
     、推度(心三)、確定(心、即意門轉向心一)及笑(心一),
     名為十八無因心。(八十九心除十八無因心),其餘一切七十一心
     唯是有因。

     於此(有因心)中:二種癡心,唯一(癡)因,其餘十種不善心
     (貪根八心,瞋根二心)及十二智不相應欲界淨心,如是二十二心
     則具有二因(注8)。十二智相應欲界淨心及三十五個大(上二界)
     與出世間心,如是四十七心(注9),具足三因(注10)。

  <5>  貪瞋及愚癡,是三不善因。
     無貪無瞋癡,善因無記因(注11)。
     無因十八心。二心唯一因。
     二因二十二。四十七三因。


三、攝作用(注12)

  <6>  在攝作用中:
       所謂作用,即結生、有分、轉向、見、聞、嗅、嘗、觸、
       領受、推度、確定、速行、彼所緣及死的十四種。

     其次應知由結生、有分、轉向、五識處等的區別,則彼等
     (八十九心)的差別處但成十種(注13)。

     此中二捨俱處推度(心)、八大異熟(心)(注14)及九色界、
     無色界異熟(心)共十九心,名為結生、有分及死的作用。

     其次(於無因唯作心中的五門轉向及意門轉向)二(心)
     是轉向作用。

     同樣的(二種前識的各二心及二領受心)是見、聞、嗅、嘗、觸、
     領受(中)的(各一)作用(注15)。

     (無因異熟)三(心)(注16),是推度作用。

     意門轉向(心)於五門中成為確定作用(注17)。

     (以上)除了(世間異熟及)二種轉向(唯作心)之外,
     其餘的善(心二十一)、不善(心十二)、(聖)果(心四)、
     唯作心(十八)共五十五(心)(注18)為速行作用。

     八大異熟(心)及三推度(心)共十一(心)為彼所緣作用。

     次於彼等(八十九心)中,二捨俱推度(心)(注19)、依結生、
     有分、死、彼所緣及推度的差別,有五作用。八大異熟(心),
     依結生、有分、死、彼所緣的差別,有四作用。九個大(上二界)
     異熟(心)(注20),(依)結生、有分及死(的差別)有三作用。
     喜俱推度(心),依推度及彼所緣的差別,有二作用。
     同樣的確定(心,即意門轉向心),依確定、轉向的差別,
     (也有二作用)。其餘一切(五十五)速行(心),三種意界(心)
     、及(二種前)五識(十心,共六十八心),依次發生成為一作用。

  <7>  作用有十四,名為結生等。
     依心生起處,區別為十種。
     六十八二九,八二心次第。
     一二三四五,說示作用處(注21)
四、攝 門

  <8>  在攝門中:
       所謂門,即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及意門六種。

     此如,眼即眼門,同樣的耳等即耳門等,
     但意門是說(轉向之前的)有分。

     此中依五門轉向(心一)、眼識(二)(注22)、領受(心二)(注23)
     、推度(心三)(注24)、確定(心一)(注25)、
     欲界速行(心二十九)(注26)及彼所緣(八)(注27)的差別,
     有四十六(心)於眼門中相應生起。

     同樣的依五門轉向及耳識等(注28)的差別,也有四十六(心)於
     耳門等相應生起。

     於一切五門中的五十四心(注29),唯是欲界(心)。

     其次於意門中:依意門轉向(心一),速行(心)五十五(注30)
     及彼所緣(十一)的差別,有六十七心(相應生起)。

     有結生、有分及死的作用的十九(心)(注31)、是離(諸根)門
     而生起(即不從任何門而生起)。

     次於彼等(八十九心)中,(二種前)五識(十)、及
     大(上二界速行心)、出世間速行(心二十六)共三十六(注32)(心)
     ,如是依次適當地(於六門中)唯從一門(注33)生起。

     其次三意界(注34)從五門生起。
     樂俱推度(心一)、確定(心一)、欲界速行(心二十九、
     共三十一心)從六門生。

     捨俱推度(心二)、大異熟(心八)、從六門生與離門生(注35)。
     大(上二界)異熟(心九)唯離(諸根)門生。

  <9>  心生由一門,五門與六門,
     六門或離門,及離一切門,
     如次三十六,三與三十一,
     十種及九種,作五類顯示(注36)
五、攝所緣

  <10> 於攝所緣中,所緣有六種,即色所緣、聲所緣、香所緣、味所緣、
     觸所緣及法所緣。

     此中色即色所緣,同樣的聲等(注37)即聲等所緣。
     其次法所緣又攝淨(色)、細色、心、心所、涅槃、施設
     (名言和概念)六種。

     此中一切從眼門(所生之)心,唯以色為所緣,而此(所緣必定)
     唯是現在的。如是從耳門等(所生之)心,亦唯以聲等(為所緣),
     此等(所緣)也唯是現在的。其次意門心的六種所緣,或為現在、
     過去、未來,甚至離時的(涅槃、施設等),
     均適當也相應以為所緣。

     被稱為結生、有分與死的離門(心)的所緣亦有六種,
     大多是於過去有之末(即前生臨死時),由六門攝門的現在、
     或過去、或施設(概念)的稱為業、業相和趣相(注38)。

     彼等(色等、現在等、業等所緣諸心)中、眼識(耳識、鼻識、舌識
     、身識)等,隨其次第唯以色(聲、香、味、觸)等一一為所緣。
     三意界(領受心二、五門轉向心一)以色(聲、香、味、觸)
     等五為所緣。

     其餘(十一)欲界異熟(心)(注39)與笑(心),
     唯以欲界的一切為所緣。(十二)不善(心)及
     (八個)智不相應(注40)(共二十個)欲界速行(心),
     除去出世間,以其餘的一切為所緣。(四個)智相應欲界善(心)
     及(一個)稱為第五禪的神通善(心共五心),
     除阿羅漢道(與阿羅漢)果,以其餘的一切為所緣。
     (四個)智相應欲界唯作(心)和(第五禪的)唯作神通(心)
     及確定(心),普遍於一切所緣。

     在第二(識無邊處)和第四(非想非非想處)
     的無色界(心)中(注41),只以大(無色界)為所緣。

     其餘(二十一個)大(上二界)心等(注42),
     以一切施設(假法)為所緣。

     出世間(八)心(注43),以涅槃為所緣。

 
  <11> 二十五心緣小界,
     六心緣無色界境,
     二十一心緣名言,
     八心唯緣涅槃境,
     二十心中離無上,
     五心除最上道果,
     六心普緣一切境,
     如是相攝有七類(注44)
六、攝所依

  <12> 於所依(注45)中:所依,即眼、耳、鼻、舌、身及
     心所依處(注46)六種。

     此等(所依),於欲界中得有一切,於色界無鼻(舌、身)等三,
     於無色界一切都不顯現。

     此中五識界(注47),如其次第、各別依止五淨所依(注48)而轉起。
     稱為五門轉向(心)及(二)領受(心)的意界,
     唯依止心所依處而轉起。其餘稱為意識界的推度(心三)、
     大異熟(心八)、瞋恚(心)二、初道(心一),笑(心一)、
     及色界(心十五),唯依止心所依處而轉起。
     其餘的善、不善、唯作(心)及無上(出世間心)有依止
     (心所依處)或不依止(心所依處而轉起),無色界異熟(心四)
     ,則不依止心所依處(而轉起)。

  <13> 欲界七識(注49)依六事,
     色界四種(注50)三所依(注51),
     無色中一意識界,
     應知彼唯不依止(注52),
     四十三心(注53)有依止,
     四十二心(注54)生起時,
     或有依止或無依,
     無色異熟無依止。


  攝阿毗達摩義論攝雜分別品第三竟。


  〔注 釋〕

  1. 心所法五十二,一切心法合為一,故說五十三。

  2. 說明受的問題,參考 Visuddhi-magga 460~461頁
   (華宇版,下冊39~40頁)“受蘊”。

  3. 貪根四個是:喜俱邪見相應無行、喜俱邪見相應有行、
    喜俱邪見不相應無行、喜俱邪見不相應有行。

  4. 欲界淨心十二個:即喜俱智相應無行、喜俱智相應有行、
    喜俱智不相應無行、喜俱智不相應有行的四個,
    於欲界善心、異熟心、唯作心中各有四個,便成十二個。

  5. “樂俱推度”,原文 Sukha-santraa 等于
    Somanassa-santraa喜俱推度心。

  6. 四十四心是:色界初禪有善、異熟、唯作及出世間四道四果共十一心,
    如是二禪十一心、三禪十一心、四禪十一心,共四十四心。

  7. 五十五心:貪根中四個捨俱心、癡根中二個捨俱心、
    無因善異熟心中除樂俱身識及喜俱推度心的其餘六個捨俱心
     (捨俱眼識、捨俱耳識、捨俱鼻識、
       捨俱舌識、捨俱領受心、捨俱推度心)。
    無因不善異熟心中除苦俱身識的其餘六個捨俱心
    (名如善異熟心中所列),無因唯作心中除笑心的其餘二捨俱心。
    欲界淨心中的十二個捨俱心(善心中四個、有因善異熟心中四個、
    有因唯作心四個),及第五禪二十三個捨俱心
    (色界善、異熟、唯作三個、無色界十二個、出世間八個)。

  8. 二十二心具二因,即貪根八心具貪、癡二因,瞋根二心具瞋、癡二因,
    十二個智不相應欲界淨心具無貪、無瞋二因
    (因智不相應故沒有無癡因)。

  9. 四十七心是:十二智相應欲界淨心,色界十五心、無色界十二心、
         出世間八心。

  10. 三因是:無貪、無瞋、無癡。

  11. 無貪、無瞋、無癡,在善心中為三善因;
    但在異熟、唯作的淨心中則為無記因。

  12. 關於心的作用,參考 Visuddhi-magga 457 頁以下
    (華宇版,下冊34~39頁)。並可參考曇摩結:
    《八十九心的十四作用與心識活動》,見本書《附錄》。

  13. 十種是:結生、有分、轉向、前五識處(見、聞、嗅、嘗、觸)、
    領受、推度、確定、速行、彼所緣及死。

  14. 八大異熟心,即指八個有因善異熟心。

  15. 各二心、各一作用;即二個眼識(善異熟、不善異熟)為見作用,
    二耳識為聞作用,二鼻識為嗅作用,二舌識為嘗作用,
    二身識為觸作用,二領受心為一領受作用。

  16. 三心,即善異熟善俱推度心、善異熟捨俱推度心 及
        不善異熟捨俱推度心。

  17. 意門轉向心,有識知(色、聲等)六所緣的特相。依其作用。
    則於五(根)門及意門中有確定、轉向的(二種)作用。
    即意門轉向心所緣之境,如果是從五根門而來的,即起確定作用。
    故說於五門中,成為確定作用。

  18. 五十五速行心:

      即

       二十一善心(欲界八個、色界五禪五個、
             無色界四個、出世間四道四個)、
       十二不善心(貪根八個、瞋根二個、癡根二個)、
       四異熟心(出世間四聖果)、
       十八唯作心(二十唯作心中除去五門轉向及意門轉向二個)

      共五十五心。

  19. 二個捨俱推度心:即無因善異熟心中的捨俱推度心 及
             無因不善異熟心中的捨俱推度心。

  20. 九大異熟心:即色界五禪五個,無色界四個。

  21. (一)六十八心(五十五速行心、一五門轉向心、二領受心、
            十個二種五識)唯一個作用與一處;
    (二)二心(喜俱推度心及意門轉向心)有兩個作用與二處;
    (三)九心(色界五個異熟心、無色界四個異熟心)
          有三個作用與三處;
    (四)八心(八個有因善異熟心)有四個作用與四處;
    (五)二心(兩個捨俱推度心)有五個作用與五處。

  22. 眼識二:即善異熟和不善異熟二。

  23. 領受心二:即善異熟和不善異熟二。

  24. 推度心三:即善異熟二、不善異熟一。

  25. 確定:即意門轉向心。

  26. 欲界速行心二十九:即善心八、不善心十二、唯作心八、笑心一。

  27. 彼所緣八:即欲界八個大異熟心。彼所緣作用心共有十一個,
         因三個推度心前已別列,所以這裏只提八個。

  28. 耳識等的等字,是指鼻、舌、身三。

  29. 五十四心,即如上述的四十六心,加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各二個,
    共成五十四。

  30. 五十五速行心,見本品注十八。

  31. 十九:即捨俱推度心二、大異熟心八、色界及無色界異熟心九個。

  32. 三十六心:即二種前五識十、色界及無色界速行心十八
         (即善心九、唯作心九)及出世間八心。

  33. 從一門生:即二種五識中的二個眼識從一眼門生,兩個耳識從一耳門生
     ,兩個鼻識從一鼻門生,兩個舌識從一舌門生,兩個身識從一身門生
     ,以及二十六個速行心從一意門生。

  34. 三意界:即兩個領受心及一個意門轉向心。

  35. 從六門生與離門生:兩個捨俱推度心和八個大異熟心,
    在彼所緣作用時,從六門生。但是他們在結生、有分、死的作用時,
    不從任何門而生(離門生)。

  36. 五類:

     第一類:三十六心(二種五識十、上二界及出世間速行心二十六)
         從一門生。
     第二類:三心(領受心二、意門轉向心一)從五門生。
     第三類:三十一心(樂俱推度心一、確定心一、欲界速行心二十九)
         從六門生。
     第四類:十心(捨俱推度心二、大異熟心八)從六門或離門生。
     第五類:九心(色界無色界異熟心九)不從任何門生。


  37. 聲等的等字,即指香、味、觸。


  38. 這一段文,原文不很清楚,茲引其他三種英譯本文以作參考。

  (1)Compendium of Philosophy by Shwe zan Aung P.120

      其次,被稱為結生、有分與死的離門(心)也有六種境,
    通常它們是在前生之末(臨死時)由六門而被攝取(為所緣的);
    他們無論是現在或過去事物的對象、或者是概念(施設)它們即名為
    業、業相和趣相。

  (2)A Manual of Abhidhamma by Naarada Vol. 1. P.174
      被稱為結生、有分與死的離門心的生起,以前述的六種為所緣,
    它們大多數是在前生之末經過六門而被攝取的現在或過去所緣
    或者概念。 它們即名為業、業相和趣相。

  (3)The Abhidhamma Philosophy by J. Kashyap Vol. l. p.111
      有結生、有分和死的作用的心稱為離門,
    此等心的所緣可能全是在前生轉死之時的現在或過去的經驗,
    此等所緣也可能是一種概念(施設),不是(1)前生所作的業,
    就是(2)與業有關的工具(業相),或(3)等候他的趣相。

    (關於業、業相和趣相,參考本論第五品第十二段;或參考
     Visudhi-magga 548~550 頁)。(華宇版,下冊187 頁以下)

  39. 其餘十一個,即指八個大異熟及三個推度心。

  40. 八個智不相應,即欲界善心中的四個及唯作心中的四個。

  41. 第二、第四的無色界心,即色無邊處有善、異熟、唯作三。
    非想非非想處有善、異熟,唯作三,共有六心。

  42. 其餘二十一個大心,即色界十五心加無色界空無邊處三心和
    無所有處三心。

  43. 出世間八心,即四道、四果。

  44. 七類:

     第一類:二十五心(二十三欲界異熟心及五門轉向心和笑心),
         以小(欲界為所緣)。
     第二類:六心(識無邊處及非想非非想處的善、異熟、唯作各三心)
         唯以無色界為所緣。
     第三類:二十一心(色界十五心加空無邊處及無所有處的善、異熟、
         唯作各三心)唯以名言(施設)為所緣。
     第四類:八出世間心(四道、四果)唯以涅槃為緣。
     第五類:二十心(十二個不善心加四個欲界智不相應善心 及
         四個智不相應唯作心),除了無上出世間之外,
         以其餘一切為所緣。
     第六類:五心(四個欲界智相應善心及第五禪的神通善心),
         除了阿羅漢道與阿羅漢果以外,以其餘一切為所緣。
     第七類:六心(四個欲界智相應唯作心、一個第五禪的唯作神通心
         及一個確定心),普緣一切境。

  45. 所依,原文 Vatthu ,可譯為事、所依、依處及基等之義。

  46. 心所依處( Hadaya-Vatthu),原文 Hadaya ,即心臟,舊譯肉團心。

  47. 五識界:即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

  48. 五淨所依:即眼、耳、鼻、舌、身所依。

  49. 七識界:即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界、意識界。

  50. 色界四種:即眼識、耳識、意界、意識界。

  51. 三所依:即眼所依、耳所依、心所依處。

  52. 無色界中只有一意識界,沒有其它的心,
    此意識界不依止任何處而獨自存在。

  53. 四十三心:即欲界異熟心二十三個、無因唯作心兩個
         (五門轉向心、笑心)、瞋恚心兩個、須陀洹道心一個、
         色界心十五個。
  54. 四十二心:即欲界善心八個、不善心(除二瞋恚)十個、唯作心八個、
         意門轉向心一個、無色界善心四個、無色界唯作心四個、
         出世間心(除須陀洹道心)七個。


PS:本品可參考《附錄》之
《八十九心的十四作用與心識活動》


※※※本 Htmled 版權屬十方法界,歡迎複製流傳;※※※
※※※法義尊貴,請勿商品化流通!※※※


  • 回到上一頁(論文目錄)

  • 回到南傳法句經。

  • 回到府城佛教網
  • 歡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