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論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南無婆伽梵,阿羅漢.三藐三菩陀
清淨道論--序 論
經中這樣說: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據說:世尊在舍衛城時「於夜分中,來一天子,為除自己的疑惑 ,提出這樣的問題:
這問題的大意是:「結」是締結,與愛網同義。因為上下於色等所緣境界而屢屢生起愛著 ,猶如竹叢中的竹枝糾纏而稱為枝網,故名為結。因為對於自物他物,或於自身他身,或 於內處及外處 [00-003] 而生愛著,故說「內結與外結」。以如是生起愛著,故說「人為結 縛結」。譬如竹叢為枝結所纏,一切有情為愛網所纏結,這便是人被結纏、纏縛、締結的 意思。 [002]由於這個結的問題,所以「瞿曇我問汝「。瞿曇是稱呼世尊的姓。「誰當解此結」 ,是問誰能解此纏縛於三界之內的堅牢之結。
天子這樣問了之後,那位於諸法中得無礙智行者、天中之天、帝釋中之勝帝釋、梵天 中之勝梵天、證四無畏、具十力、得無障智及慧眼的世尊,為答此義而說此偈:
此中:「清淨」,是除了一切垢穢而究竟清淨的涅槃。到達清淨的道路為清淨道。「 道」,是至彼的方便。這便是現在我要解說的清淨道。
有些地方,清淨道只是毗缽舍那(觀)的意思。所謂:
有些地方,是念住等的意思。所謂:「諸比丘,有情的清淨……作證涅槃的一乘之道 ,即四念住。」 [00-009] 四正勤等亦然。
但在這裏,佛陀解答天子的問題,是以戒等的意義來顯示的。現在來略釋本論最初的 頌意:
「住戒」,即安住於戒中。這裏指圓滿(受持)戒律的人而稱為住戒者,所以圓滿戒 律便是住戒的意義。「人」是有情。「有慧人」,是由業生三因結生的慧 [00-010] ,為有慧者。「修習心與慧」,是修習三摩地(定)和毗缽舍那(觀)的意思。這裏是用「心 」字來顯示三摩地,以「慧」字而名毗缽舍那。「有勤」,是有精進的人。因為精進可以 燒盡一切煩惱,故稱為熱(勤),具此熱力的人稱為有勤。「有智」,智名為慧,即具有 那智慧的意思。這句(有智的智)是指含藏慧。在解答問題的這個頌文裏,曾有三次說到 慧:第一(有慧人的慧)為生慧(生來的慧),第二(修習心與慧的慧)為觀慧,第三(有 勤智的智)是主導一切所作的含藏慧 [00-011] 。見輪迴而生怖畏者為「比丘」。「彼當 解此結」,「彼」,是具備此戒及由心字所顯示的三摩地與三種慧和勤等六法的比丘。 [004]譬如一人立於大地上,舉起最利的刀而斬除大竹叢一樣,他則站於戒地上,以精進力策勵於 含藏慧之手,舉起由定石磨得很利的觀慧之劍,而解除斬斷及摧毀使他自己(的諸蘊)相 續沉淪的一切愛結。他在修(四沙門)道的剎那叫做解結;在證(四沙門)果的剎那,他 便是天界和人界最上應供的解結者。所以世尊說:
頌中所說「有慧人」的慧,不是現在所能造作的,那是出宿世業力所成就的。「有勤 」,是說常作精勤的人。「有智」.,是有正智的行者。「心慧」,即止觀。這便是說有勤 智的比丘,既持戒而又修止觀的意思。當知在這一頌,世尊是用戒定慧三門顯示清淨道的。
進一層說,這頌也是闡明三學,三種善教,為三明等的近依(強因),避二邊(極端 )而行中道,超越惡趣等的方便,以三相而斷煩惱,違犯等的對治,三雜染的淨化,以及 為須陀洹等的原因。怎樣闡明的呢?
一、(三學) 這裏的戒是闡明增上戒學;定是增上心學;慧是增上慧學。
二、(三種善教) 戒是闡明初善;所謂:「何為初善法?即是極淨戒」 [00-012] ,又如「諸惡莫作」 [00-013] 等語,都是說明以戒教為首的;復次得無後悔之德故為善 [00-014] 。 [005]定則闡明中善;如「眾善奉行」 [00-015] 等語,是說明定教為中;又得有 神變等德故為善。慧是闡明後善教,如「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00-016] 等語,是說明 以慧為最上及最後;又因那慧對於好惡的事物視為平等故為善。所謂:
三、(為三明等的近依) 戒是闡明為三明的近依(強因),因為只有依於戒的成就 而得通達三明的。定是闡明為六神通的近依,因為只有依於定的成就而得六神通的。慧是 闡明為無礙解的近依。因為只有依於慧的成就而得達四無礙解,不是由於別的原因所成就 的。
四、(避二邊而行中道) 戒是闡明迴避稱為沉溺欲樂的極端行為。定是闡明迴避稱 為自苦的極端行為。慧是闡明行於中道之教。
五、(超越惡趣等的方便) 戒是闡明超越惡趣的方便。定是超越欲界的方便。慧是 超越一切有的方便。
六、(以三相而斷煩惱) 戒是闡明以彼分斷而斷煩惱 [00-018] ,定是以鎮伏斷而斷煩惱 [00-019] ,慧是以正斷而斷煩惱 [00-020] 。
七、(違犯等的對治) 戒是諸惑違犯 [00-021] 的對治。定是纏的對治,慧是隨眠的對治。
[006]
八、(三雜染的淨化) 戒是闡明惡行雜染的淨化。定是愛雜染的淨化,慧是惡見雜 染的淨化。
九、(為須陀洹等的原因) 戒是闡明為須陀洹果及斯陀含果的原因。定是阿那含果 的原因。慧是阿羅漢果的原因。因為證得須陀洹的人稱為戒圓滿者,斯陀含果亦然。證阿 那含果的稱為定圓滿者。證阿羅漢果的稱為慧圓滿者。
因為這樣,故說此頌也是闡明三學、三種善教、為三明等的近依、避二邊而行中道、 超越惡趣等的方便,以三相而斷煩惱、違犯等的對治,三雜染的淨化,以及為須陀洹等的 原因的九類並其他像這樣約三德 [00-022] 。
※這是序論。
附註
[00-001] |
|
[00-002] | 同上。 |
[00-003] | 內處(ajjhattikaayatana)即眼耳鼻舌身意。外處(baahiraayatana)即色聲香味觸法。 |
[00-004] | 大寺住者(Mahaavihaara vaasii),即『西域記』所說的「摩詞毗訶羅住部」。 大寺在當時錫蘭的首都阿努羅陀補羅(Anuraadhapura),覺音住在該寺造論及作三藏的注疏。 南傳的佛教即是屬於大寺派的。 |
[00-005] | Thag. 676; Dhp. 277, 法句經道行品(大正四.五六九a)。 |
[00-006] | Dhp, 372.法句經沙門品(大正四.五七三a)。 |
[00-007] | M. III, 262; S. I, 24, 55, 『雜阿含』五九三經(大正二.一五八c)。 |
[00-008] | S. I, 53, 『雜阿含』一三一六經(大正二.三六一c)。 |
[00-009] | D. II, 290, 『中阿含』九八經(大正一.五八二b),『增一阿含』卷五(大正二.五六八a),『雜阿含』六0七經(大正二,一七一a)。 |
[00-010] | 業生三因結生(kammaja-tihetukapa.tisandhii),是由無貪、無瞋、無痴的三因善業所生的。參考底本四五七頁。 |
[00-011] | 含藏慧(paarihaariyapa~n~naa),主導所作,如取定境、發問、發奮教育等。 |
[00-012] | S. V, 143;165, 『雜阿含』六二四經(大正二.一七五a)。 |
[00-013] | D. II, 49; Dhp, 183, 法句經佛品(大正四.五六七b)。 |
[00-014] | 因具戒律則不作後悔的罪惡。 |
[00-015] | D. II, 49; Dhp, 183, 法句經佛品(大正四.五六七b)。 |
[00-016] | D. II, 49; Dhp, 183, 法句經佛品(大正四.五六七b)。 |
[00-017] | Dhp. 81; Thag, 643; Mil. 386。法句經明哲品(大正四.五六四a)。 |
[00-018] | 彼分斷(tada'ngappahaana),分分而斷,以各種善而對治各種惡,如以燈破暗一樣。 |
[00-019] | 鎮伏斷(Vikkhambhanappahaana)以初禪的近行定等而伏斷煩惱。 |
[00-020] | 正斷斷(samucchedappahaana)以四沙門道而決定斷煩惱。 |
[00-021] | 違犯是惡行。 |
[00-022] | 其他三德為三遠離(viveka)、三善根、三解脫門、三無漏根。 |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