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道論與清淨道論的比較研究
請網友注意:此文尚未完整校對過;先掛上暫供參考。 若需精確引用請自行與紙本校讀!
解脫道論與清淨道論的比較研究
長井真琴 著
解脫道論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二冊,相傳為阿羅漢優波底沙所造,梁.扶南三藏僧伽婆 羅所譯。此一優波底沙究為何人?此書成立於何時?其與覺音(BUddhaghOSa)所著之 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又有何種關係?關於這些問題,僅就個人研究的結果略作 討論。
一 著作者及其年代
本書一開始有「禮世尊應供正遍知」語,此與現存巴利佛典中,開頭所謂的總禮文「 Namo tassa bhagavato s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相當。漢譯的佛典雖然 很多,而具備此類形式,除善見律毘婆沙一開始的「南無諸佛」外,其他可見此類例子的 並不多。最初,我看到本書時,即懷疑此書的原本為巴利本;因此,此書所說的優波沙底 ,並不是一般所稱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的異名。而應為師子國在摩哂陀以後,師資相承系 統中所出現的一位名叫Upatissa的龍象。根據南條目錄,本書是西紀五百年時僧伽婆羅 (Sa'mghapaala)所譯。此僧伽婆羅的傳記如次:
一
「沙門僧伽婆羅,梁言眾鏡,亦云僧養。扶南國人也。幼而穎悟早附法律,雖經論具 探而偏習對法,聲聞漸布垂譽海南。具足已後,廣精律藏。勇意觀方樂崇開化,聞齊國弘 法,隨舶至都,住正觀寺。為天竺沙門求那跋陀弟子,復從跋陀研精方等。未盈炎煥,博 涉多通,乃解數國書語。值齊曆亡墜,道教陵夷。婆羅靜潔身心,外絕交,故擁室柄閑養 素資業。大梁御寓搜訪術能,以天藍五年被勒徵召,於梁都磊光殿、華林園、正觀寺、白 雲館、扶南館等五處傳譯。即以天藍五年景戌至普通元年庚子,譯文殊般若等經十部。」 (大正藏五五冊、五三七頁)
由此可知,其人為扶南國人(暹邏),精通經律論三藏,是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的弟子 。他懂得數國語文,並譯出文殊般若等十部經。而解脫道論譯於天監十四年(西元五0五 年)梁都「建業」的占雲館。關於其師求那跋陀羅(Gunabhadra)是何許人,傳記所載 如下:
「沙門求那跋陀羅,宋言功德賢,中印度人也。以大乘學故,世號摩訶衍。本婆羅門 種,幼學正明諸論,天文書算醫方呎術靡不博貫,後遇見雞心,尋誼茂悟,乃深崇佛法焉 。其家世外道,禁絕沙門,乃捨家潛遁,還求師匠。即落髮改服,專志學業,人受具戒, 博通三藏。(中略)跋陀前到師子諸國,皆傳送資供。既有緣東方,乃隨舶汎海,中途風 止,淡水復竭,舉舶憂惶。跋陀日:可同心並方念十力佛,稱觀世音,何往不盛。乃密誦 呎經,懇到禮懺,俄而信風暴至,密雲降雨,一舶蒙濟,其誠感如此。元嘉十二年乙亥( 西元四百三十五年)至廣州。」(大正藏五五冊、五二九頁)
因此,由於跋陀曾前往師子國,對於該國著名的龍象優波底沙、及其著作必然熟知; 跋陀將該著作帶往中國,並由其弟子僧伽婆羅加以譯出,這是可以想像的。
現在進一步來談本書的作者阿羅漢使波底沙(梁言大光),如果以其為佛陀的大弟子 舍利弗則決非正確。這是顯然可見的。事實上,舍利弗不會有那樣的著作是毋庸談論的事 。此外,我認為舍利弗不必即是此優波底沙;因為使波底沙可以是指某阿闡梨的通稱。當 然,舍利弗在出家前稱為優波提沙(UpatiSSa)。他曾與日楗連一起初見佛陀,當佛陀 見二人從遠處來時,曾說:「KOlita(拘律陀)與UpatiSSa(使波提含)向此走來。」 (參照Vinaya.Pitaka十I,P.42|S.B.E.XmP.149)然而本書約五通品有「長老舍 利弗多」,卷未亦有「如長老舍利弗」的文字記載,可見優波底沙並不是指舍利弗。如此 看來,我認為此使波底沙當是指師子國中,師資相承系統中的UpatiSSa 善見律昆婆
五 ... ... ... -- 待續 --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