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見與空性(莫哥西亞多開示錄)


更新:西元 2025-01-02


中譯聲明: 出於法供養之心,試譯此文以饗法友。此譯文是一暫時性版本,會隨時空因緣儘可能訂正誖誤。囿於所學,請十方賢達不吝來函賜教錯謬與未臻完善處;並祈藉此拋磚引玉,眾法友能共襄盛舉,共同圓滿此譯事。 Nanda 謹識。


據英譯者—鄔達摩比丘交待,此譯文僅能免費與大眾結緣,作為法的禮物(Dhamma Dāna)。你可以在任何媒體上重新編製、重印、翻譯和重新發布這部作品。


1961年10月22日

佛法的涵義極為廣泛,實際上它即是「真理」(sacca)或「正確的作用」。當貪欲與瞋恚生起時,身心便隨之而轉動。貪欲心會創造出貪欲之相(lobha rūpa)等等。在最高層次的內觀禪修中,甚至連骨骼也會變成鉤狀的關節,這一切皆依法(dhamma)的自性而運作。在身體尚未崩解前,心與心所法能對其影響,甚至造成結構改變;佛陀的骨骼因其心性而成為鏈接狀的關節。 [pt01-02-1] 善、不善與無記(abyākatā)法分別創造出其相應的物質形態。因此,這具色身必須隨順法的自然本性。不善法會造作出不善的身體,最後導致於墮入惡趣中等等。

身體是由諸法組合而成的。若將心轉向觀察身體,便能看到善法與不善法的生起,也是無我與無眾生。這僅僅是善、不善的心法及其相應色法的集合。這種見解能驅散導致惡趣的邪見。如果我們不觀察它,就會成為問題。通過如此觀察,我們便成為佛陀的真正弟子。今天,我將傳授關於「無我、無眾生」的空性法教。若沒有此種智慧,邪見將無法消除。

「人」或「眾生」只是語言表述,並無任何實質本性。當你確立這一堅定的見解,邪見的煩惱(diṭṭhi‐āsava見漏)便即止息。而當認知這一切是諸法的集合體時,無明的煩惱(avijjāsava無明漏)也隨之止息。仔細分析法,會發現其是由因緣條件所成的有為法,並且是無常;只能看到不斷的更替與消逝。例如,飲食即是更替,排泄即是消逝。因此,在這具身體中,只有更替與消逝存在,這僅僅是緣起的現象與無常的真相。

Anicca vaṭṭa sankhāra~「諸行無常」;這是五蘊的職責與作用。整天之中,它們皆在履行此職責。持續的更替即是緣起的苦(有為之苦)(saṅkhāra dukkha行苦)。無常的法則會摧毀它。

譬如緬甸有句諺語:「每當鹿生下小鹿,便會被老虎吃掉。」這是無常與苦的實相。每次皆以這樣的方式發生,難道你們的心不會因此而生起厭離嗎?但你們的心卻只專注於世俗的事業,並未關注到五蘊的真相。如果你們將心轉向五蘊,便會渴望結束這緣起的現象與無常。聖者們見到這一點,因而不再對世間有興趣。因此,佛陀說:「無更替與無變化即是涅槃,它是至上的安樂。」

人們對於涅槃有各種各樣的理解,但這些都不是正確的。只有通過直接的體驗,才能知曉涅槃即是無更替與無變化。我希望你們能親見這一點,而非僅僅停留於思維推測。為什麼?因為當你越多地觀察這個生滅的過程,你會越感到厭惡,甚至完全厭離它。

此等更替與變化之過程變得愈來愈快,後來僅見滅去。以此視之為知見之升起:起初,你會看到大量的生起與消逝的現象。隨著持續不斷的努力,心會變得更加敏銳,直到你只看到消逝,而不再看到生起。

經過一段時間後,當你既不見生起,也不見消逝時,便是超越了五蘊的束縛。您無法找到蘊(實際上,心不見蘊)。觀察之心見到或體驗蘊之自由。我為修行者而談論這一些。這是一種內觀的體驗:透過不斷觀察五蘊(khandhas)的壞滅,禪修者逐漸發展出「怖畏智」(bhaya ñāṇa),繼而生起「過患智」(ādīnava ñāṇa)。(① 壞滅 bhanga→ ② 怖畏 bhaya→ ③ 過患 ādīnava;因為觀察壞滅愈多,內心逐漸生起恐怖感;這是開展一種對行蘊的厭離。

從舍利弗尊者證得究竟涅槃開始,他就希望放下五蘊的重擔。因為扛著這個沉重的五蘊負擔,絲毫無法感到任何的快樂與解脫。因此,他渴望放下這個重擔,進入涅槃。

然而,你們卻不是這樣。你們樂於背負這樣的重擔,到處奔波,卻看不出其中的過患,甚至對做「搬運工」(coolie 苦力)感到開心。這樣的差異不是很明顯嗎?這就像扛著一個灼熱的重擔不放,而貪愛(tanhā)總是想要更大的負擔。如果你有許多孩子,就像多背了幾袋米,與搬運工無異。那些在港口工作的搬運工甚至不願讓別人搶走工作(因為這是關係到收入的競爭)。有些在家居士祈求佛像庇佑時,所求的也不過是長壽、美貌、福報、善趣等,這無異於在崎嶇的道路上背負重擔。

舍利弗尊者提到,即使到了世界末日,他寧可承受須彌山的重量(若其有之),但卻不願再承受這副五蘊的重擔。涅槃正是行蘊(saṅkhāra)與無常(anicca)的終結。「諸行止息即是安樂」(Tesaṃ vūpasamo sukho)。行蘊與無常正是我們要觀照的,意即五蘊的生起與壞滅。當完全不再見到這些現象時,即是抵達涅槃的第一個階段;如初轉法輪經所述,意即見法(Dhamma)。凡未見無常者,依然處於盲目與顛狂之中。應當多多觀察它們,直至恢復成為「正常的人」。

佛陀曾說:「消滅自身的苦,越快越好。」就像一間房裡有四堆糞便,若拖延清理,氣味只會更加難聞。當修行者證入涅槃時,雖然業報身仍在,但其內心已不再認為身體是「我」。這是因為那些會導致眾生墮入惡道的煩惱已經根除。佛陀在果定(fruition state)中,甚至無法覺知到自己的身體。禪修者自身的體驗,與旁人對其身體的認知完全不同。如果有人尚未斷除煩惱,他身上的「氣味」是他人所難以忍受的。在第一次結集前,大迦葉尊者曾提到阿難尊者時說:「我們中間有一頭臭公羊。」(當時阿難尚在須陀洹(Sotāpaññā)果位,即初果聖者。)這對凡夫而言並無影響,但對聖者卻極為明顯。「諸行無常」,即是生滅的自然法則。「Anicca vaṭṭa sankhārā, Uppada‐vaya‐dhammino; Uppajjitava nirujjhanti, Tesam vupasamo sukkho。」「諸行真實無常,其本質是生滅法;凡生起者,必定滅去,止息之處即是安樂。」

比如說涅槃無有五蘊,有人或會誤以為涅槃是一種虛無(nothingness)。然而,涅槃絕非虛無。例如,當你患有潰瘍時,痛苦無比;渴望痊癒(所有人皆如此)。這種狀態下,你的身體便是疾病(rogato)的所在,包含潰瘍等。聖者的智慧能夠看見這些病灶所在。一旦治癒後,你會感到滿足與安樂,這便是「無病」的狀態。同理,涅槃的安樂即是煩惱與負擔的止息。

知道「無病」的狀態,即是道智(Magga Ñāṇa);隨後便證入果智(Phala Ñāṇa)。涅槃的存在,使得道智與果智得以生起,因此涅槃是真實存在的(atthi)。

(禪師引用佛陀曾在《自說經》(Udāna 優陀那)中之開示:)「比丘們,有未生、未成、未造、未成形之境。若無此未生、未成、未造、未成形之境,那麼從已生、已成、已造、已成形之中,便無可能得解脫。但正因為有此未生、未成、未造、未成形之境,解脫才得以現前。」 [pt01-02-2]


備註

[pt01-02-1]因為凡夫與其他聖者不一定會改變,這是少數;重點在活著時就已改變。
[pt01-02-2]優陀那73經/與涅槃有關經第三(8.巴吒釐村品)(莊春江譯) Ud.73/3. Tatiyanibbānapaṭisaṃyuttasuttaṃ, https://agama.buddhason.org/Ud/Ud73.htm; Ud 8:3 Unbinding (3) (Nibbāna Sutta), https://www.dhammatalks.org/suttas/KN/Ud/ud8_3.html

更新:西元 2025-01-02


譯自 英譯文

據英譯者—鄔達摩比丘交待,此譯文僅能免費與大眾結緣,作為法的禮物(Dhamma Dāna)。你可以在任何媒體上重新編製、重印、翻譯和重新發布這部作品。

中譯聲明:出於法供養之心,試譯此文以饗法友。此譯文是一暫時性版本,會隨時空因緣儘可能訂正誖誤。囿於所學,請十方賢達不吝來函賜教錯謬與未臻完善處;並祈藉此拋磚引玉,眾法友能共襄盛舉,共同圓滿此譯事。 Nanda 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