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 第 八 章: 為世間幸福--傳道宣言
三歸依三唱
從很早的二千五百多年的古昔起,到現在為止,由不知有幾百億的佛教徒, 不斷地被口誦的三歸依,正式被釋尊定為佛教徒的標誌,信仰的自白,受戒的方 式是在距離最初的說法以後不久的事。
那時,釋尊還耽在婆羅捺的鹿野苑。想遵照釋尊教示而希望出家的人,漸漸 多起來,如有希望出家的人,弟子的比丘們,就帶他去見釋尊,直接從釋尊接受 許可,可是釋尊卻以為這種方法是又不方便,又不合道理。
『現在比丘們,將來自各方面的希望出家的人,帶來見我,請我准許他們出 家,接受出家之戒。可是,因此使比丘們,和希望出家的人們都同樣要做無謂的 勞累。我,當然應該准許比丘們,能自己准許人們出家,為他們授戒。』
釋尊這樣想,不久招集比丘們,將這些事告訴他們。並將准許出家的資格, 給與他們。那些事,明顯地告訴我們,佛教的僧伽,是怎麼樣的人們的集合,是 怎麼樣的機構的集團。上面說,因釋尊的教示,五個比丘們得到覺悟的開眼時, 經典記載說:『那時在這世間有六個阿羅漢。』而,那六個人之一,就是釋尊本 身。又,耶舍和他的朋友們,相繼得到釋尊教示開眼見法時,經也記載說:『那 時,在這個世間有六十一個阿羅漢。』而釋尊也同樣是六十一人中之一。這意味 著這個叫做佛教僧伽的集團,沒有人能獨自一個人,為統率者而君臨於這個集團 。就是釋尊本身也同樣不能因為他是『由天上之父派來這個世間的。』而對於眾 人主張他的特別地位的存在。如說特別的一點,只是他是在這些眾人中,對於法 最初開眼的人,而由他的教示,眾人也得到對於法開眼,他也只是『真正覺醒者 』中的一人。跟他一樣,他們也有資格,教示人們,引導人們入於這個道。
『比丘們,我現在一個人靜靜地坐著,心裡想:你們帶著來自各方希望出家 的人來見我,要我給他們授戒。因此,你們疲倦,希望出家的人們也疲倦。所以 我寧願准許你們授戒,並派你們到各地方去。
比丘們,你們使人們出家,為他們授戒,你們這樣做就好了。首先剃光他們 的鬍鬚和頭髮,讓他們著袈裟,將上衣的一端掛在肩上,讓他們向你們的腳禮拜 ,蹲下來合掌,並讓他們這樣地唱念──我願歸依佛陀,我願歸依正法,我願歸 依聖眾。──這樣,讓他兩次、三次,這樣地唱念。比丘們,我准許你們用這種 三歸依,使人們出家,使人們受戒。』
這些事意味著,經釋尊啟蒙的人們,爾後全部,負有從事宣布正法之道的義 務。所有的人們得知道這個正法,應該是所有人們的福氣和利益。那麼,這種正 法並不是釋尊一個人可以私有的,也不應該只止於這些人之間而已的。要使有更 多的人知道這個法,要使有更多的人進入於真正幸福之道才好。於是現在六十一 個聖者,全部成為擔負正法宣布任務的人,即將被派往眾人當中去。當他們出發 之際,釋尊餞行他們的話語如下開:
傳道宣言
『比丘們,我擺脫人們的一切韁繩,你們也同樣擺脫人們的一切韁繩。比丘 們,你們現在,要為多數人們的利益和幸福、憐愍世間,要為他們的利益和幸福 ,去巡迴諸國。一條路不可兩個人同走。
比丘們,開頭也是善,中間也是善,終結也是善,你們所講說的,要兼有著 真正的道理和表現的法才好。要教示人們以能普遍於一切的,清淨的修行才好。 雖然生來就稟有垢污很少的生活,因為聽不到真正的法而滅亡的人們也有,他們 如聽到法必能將它信受。比丘們,我也同樣要為法的宣傳,現在起前往優樓頻螺 的將軍村。』
我們看到釋尊所發出的傳道宣言。將這個宣言分析的結果,可以知道它含有 下開那樣的種種要素。
於它的最初,所說的是釋尊和他的弟子們的自覺宣言。講說聖者之道的人必 須是聖者。講說人間自覺之道的人必須是自覺者。釋尊曾經說,沒有比不是聖者 ,卻像聖者那樣行動的人更卑鄙。對於五個比丘最初試作說法時,他所說的頭一 句話就是這種覺者的自覺,所以現在,將要提著這種人間自覺,廣泛地宣傳於人 們之間時,我們(釋尊和弟子們)全部都是很適合的。必須宣明我們就是阿羅漢 (arhat=deserving應供)。
其次所說的,是這種傳道的目的。傳道,不用說就是提著自己的自覺內容, 廣泛地宣傳於人們之間。你們必須抱著確信這個,能同時利益人們,並能為人們 帶來幸福,而不要盲目的引導。不可像『盲人引導盲人,同陷於地獄。』那樣。 為著要能不這樣,就自己來說,他的自覺必須有明的意識。同時就對機來說,對 於以他們的利益和幸福為目的,必須有澈底的意識。『因為憐愍世間,顧念他們 的幸福和利益,所以我們要將這個自覺之道帶給人們。』釋尊順便地這樣說。而 又追加說:『不要兩個人走同一條路。』他的這句話,對於我們,給與很深的銘 感。
我們知道耶穌.基督,頭一次要派他的十二使徒前往傳道福音時,對他們所 說的話。他於那裡極口說:『兩個人為一起』、『對於眾人要留神』。並說:『 我差你們去,如同羊進入狼群。』又教示說:『所以,你們要靈巧像蛇。』較諸 那些話語,我們不能不覺得深為銘感。釋尊的傳道宣言,是多麼地充滿著和平和 良善,是多麼地洋溢著對於人們的純粹愛情,而這種和平,良善和愛情,就結晶 為『不要兩個人走同一條路』的這一句話。
我又想起釋尊的『世間與我爭,可是我卻不與世間爭。』的話語。據釋尊所 理解,這個世界的存在方式,不是對立性的,寧可說,是相依性的。而相依性纔 是緣起本質。如果這樣的話,不應該以怨恨、恐怖、瞋恚與世間的人們相對。『 我不與世間爭』,是由來自這種世界觀的人生態度,是徹底的和平主義。而因為 有這種徹底的人生態度,所以對於佛者來說,就不需要『對於眾人們留神』,就 不需要『像蛇那樣靈巧』。因此,進入於狼群的,必須要兩個人一起,但是,佛 者卻教示我們『不要兩個人走同一條路』。因為,沒有什麼須要用恐怖去警戒, 唯有唱念所在,希望能多一個人聽法,對於法開眼。
說法的理想
又,這個傳道宣言,很簡明地說明釋尊所懷抱的說法理想。『 比丘們,開始是善,中間是善,終結也是善,你們要講說兼有真正道理和表現的 法。』所明示的說法理想,可以與希臘人的雄辯方式平行,而與耶穌.基督的說 教態度相對。
希臘人很愛好雄辯,是人們所周知的。據說那些雄辯,是合理的精神和藝術 的精神的產物。而因為他們的聽眾是有著卓越素質的人群,所以辯者必須對他們 付出充分的敬意,那些,特別是在雅典雄辯家的演說,以不興奮而又冷靜做他們 的結語方式來表示它。以權威對聽眾的人,會只以強有力的話語做他的結論而強 制聽眾。又,想訴諸聽眾感情的人,會在高潮的興奮中結束他的敘述。可是,能 在沒有興奮的冷靜中敘述結論的雅典的雄辯,才是辯者對聽眾的理性與高水準表 敬意。
現在,釋尊所說的說法理想,也是這種方式。他說,『必須具備著真正的道 理和表現』。那是與希臘的雄辯,必須因應合理的精神和藝術的精神相同。又他 說,『開始是善,中間是善,終結也是善。』那是意味著要始終一貫地以理論的 ,而且確切的表現,來喚起聽眾的理性。不是在開始時即將結語攤出的,也不將 眾人捲入高潮興奮中。而是要初、中、後一貫地,以兼有理路和表現,冷靜地以 理性向理性說述。那是釋尊所親自實行,也是他對弟子們要求的說法方式。
而,這種說法的理想,與耶穌的行為相互對照,也使我們覺得很有趣。耶穌 教示他的弟子們,要派他們前往傳道時,說,你們唯有『前去宣傳說,「天國近 了」。』只將他們所應該說的內容指示他們而已。又,假如被送到祭司們、國王 們面前,他教他們『你們不要思慮怎樣說話,或說甚麼話,到那時候,必賜給你 們當說的話,因為不是你們自己說的,乃是你們父的靈在你們裡頭說的。』在那 裡,完全找不到理性向理性講說的氣氛,講的人只為靈所充滿,只要將『嘴裡的 話說出來』就好,人們陡然地被推出於選擇之前,讓他們選擇應不應該接受這個 福音,所以,福音書的記者們,也將接觸耶穌說教的人們感想誌載著:『他說話 不像學者,像有權柄的人那樣。』又人們對於他的說教彼此覺得驚訝說:『他是 什麼人?』、『所說的是什麼話?』那與釋尊的理想的是完全不同的。
最後,這個傳道的宣言,也就說法的對機有所敘述,『雖然稟受污穢很少的 生活,卻因為不聞正法而滅亡的人們也有。他們,如聞法必將它信受。』那是說 說法的對機,首先應該選擇的是怎麼樣的人。不用說,釋尊的道對於所有的人們 ,是普遍開放的道,不因門第、貧富和賢愚而有所差別。不過,在聽眾這一邊, 卻有容不容易理解它的分別,這樣是不得已的。
有一次,釋尊用三種田的譬喻,將它這樣說。那是他與某部落長所作的問答 ──『世尊,雖然對於所有的人秉著慈悲之心,和利益所有的人的心,可是您的 說法,對於某些人們很詳細,對於某些人們,卻不那麼詳細,是為什麼呢?』
『部落長,你於這種場合怎麼想?假定這裡有一個農夫,他有三種田。其一 是很好美田,另外一個是中等田,還有一個是惡質沙地,含有鹽分。他想對於那 些田播種的時候,從那一種田開始呢?』
部落長聽他這樣說,只好回答他說:『那個農夫一定會首先在最好的田播種 。』
現在釋尊,當他要派他的弟子們前往傳道之際告訴他們,應該首先播種法的 種子的美田,是怎麼樣的人們。那是『稟受污穢很少的人們』。年輕的受世間的 污穢污染很少,教養和知性都同樣卓越的人們。不久相繼前來投靠釋尊教團的人 們,就是這種人們。
在某樹林中
『比丘們,我也是為著要宣傳法,從現在起要往優留毗羅的西 那尼村。』
這個傳道宣言的最後話語,是釋尊親自說他的今後的行程。優留毗羅,不用 說,是他曾經鞏固他的金剛不壞之座,而成就大覺的地方。它的附近,有尼連禪 那河的清冽河流在流著,在菩提樹的樹蔭中有涼風微動著,而且距離被摩揭陀國 的山脈所圍繞的都城王舍城也不太遠。他首先,在那裡尋找五個比丘,然後到達 於這個婆羅捺的鹿野苑,現在復又想走原路再回到他所過來的地方,以新興國家 摩揭陀為中心,去傳播正法的種子。
由鹿野苑到優樓頻螺,路程約一百哩。釋尊在他的途中,走進離開道路的森 林中,在一棵樹下歇息。在那裡,偶然碰到三十個年輕人,教化他們使他們成為 遵行正法的人。
那一天,這些年輕人,各各帶各人的太太,相率來這個森林遊玩。其中只有 一個人,因尚未結婚,所以帶妓女同去。可是在他們忘我地遊玩時,(經典誌載 :『放逸地遊玩著』)該妓女乘機將他們的貴重物品竊走。稍頃,知道失竊的他 們,大驚,尋找該妓女,在森林中走來走去,忽然,看到在一棵樹下坐著的釋尊 姿容,便走近前問他說,
『尊者,你有沒有看到一個女人?』
『年輕人,你們找女人做什麼?』
於是他們,隨即說出它的原由,並說他們是在尋找竊走他們物品的女人。那 時,釋尊問他們的話語,完全出乎他們的意料。
『你們,是怎麼樣打算?尋找女人的事,與尋找你們自己的事,是那一項要 緊?』
他們那時,一定有著心虛被人完全擊中的感覺。因為,他們在前些時間是忘 卻自己,不顧一切地遊玩者。因此,那個女人,乘機將他們的貴重物品竊走。等 他們發覺到時,他們便驚慌地、拚命地在森林中走來走去尋找女人。據經典所誌 載,他們都是良家子弟,並不是無教養的年輕人。他們也偶爾自我反省,也會覺 得自己本身的樣子是可恥的。所以他們不得不回答說:
『那還用說,尋找自己是更要緊的。』於是釋尊說:『那麼,你們都坐下吧 !我現在想為你們,講說教法。』於是讓他們都坐好,像以往那樣,循著次第說 法。
講說施捨,講說戒,講說生天的事,又講說人們欲望的種種災厄。而等到他 們心中湧起了,想奮起而建立良好人生,厭棄污穢的人生,喜歡清淨的人生時, 釋尊纔更進而為他們,說他的說法的根幹的四種觀察(四諦)。於是,他們也同 樣,因為他們心情像白布那樣,所以能立刻接受正法的渲染,能得到沒有污穢的 觀法眼睛。
三個迦葉
到達優樓頻螺的釋尊,在那裡碰到叫做迦葉的三個兄弟的修行者 ,教化他們,使他們與他們的弟子們一千人,一起出家。他們兄弟中,長兄叫做 優樓頻螺.迦葉,在那時已經為事火外道的統率者,擁有五百名弟子。於那一點 ,他與過去的歸依者不同。
釋尊訪問迦葉,要求在他的火堂過夜。他雖然立即容納他的要求卻告訴他: 『火堂有青龍,也許會加害於你也說不定。』因為他內心藏有修行者的競爭意識 ,並有你這個沙門能做什麼的傲慢邪意。於古經典將它做客觀的『神通比賽』, 描寫這個外道的邪意被擊碎的經過。那天夜晚,他看火堂被火焰充沛的樣子,所 以他就想『那個沙門終於會被青龍殺害』。可是,於翌早,迦葉卻接到釋尊出示 收復龍蛇的缽子說:『這是你的龍』。有的說,因釋尊的神通,使迦葉們不能燃 火舉行祭儀。又有的說,釋尊指摘迦葉在心中所思念的,讓他嚇了一跳。我們想 ,釋尊是反對亂顯神通奇蹟的人,所以並不是喜歡作『神通比賽』。古代的人們 往往將優越的人格威力,做神通解釋。特別是印度的古代人們,相信神通是聖者 的資格之一。這個傾向,在這裡產生一連的神通故事。如我們不折不扣地將它理 解的話,反而看不到事情的真相。那些,寧可說是釋尊的高度人格威力壓倒迦葉 ,以外沒有別的。
可是,那個迦葉,雖然深深地感到釋尊的人格威力,卻依然很固執地,以為 『那個沙門還不及我』,而很絕望地妄執著自己的優越。他的心,不像耶舍,和 耶舍的年輕朋友,和森林中的年輕人們那樣坦白。不坦白的心情,連應該相信的 都不肯相信,應該容納的道理也不斷地拒絕。對於那種人,必須用衝擊。必須用 『喝』粉碎他的固執心情。
『迦葉,你還不是聖者。你不知道聖者之道是什麼。』
釋尊嚴肅而冷靜的指出實情時,被堅閉著的迦葉的心,突然啟開。傲然的他 的態度,也很脆弱地崩壞下去。他俯伏於釋尊面前,捧著他的腳膜拜,並對他說 :『我願世尊能允許我,在你的身邊出家修行。』
對於釋尊,教化擁有很多弟子的人,這是頭一次。這種場合,他的弟子們要 怎麼辦呢?當然,他們也要依照他們的所信,決定他們的去留。於是他對迦葉說 :『迦葉,你是五百人的上首。你要告訴他們,讓他們照他們的意思去做。』於 是迦葉往他們那裡,告以它的原由,他們也說願與他一起在釋尊底下修行。於是 釋尊,這時又有了五百名隨徒。
迦葉的兩個弟弟,住在比他更下游地域,看見祭祀火的祭器,被漂流到下游 來。那是,長兄的迦葉那些人,在決定追隨釋尊時,投在水中的祭器。弟弟的迦 葉們,看見它,『兄長的身上沒有意外的事就好』,所以趕快前往哥哥處看時, 發現他們已經變為釋尊隨徒。
『哥哥,你以為這個道是優越的嗎?』
『是的,弟弟們,這個纔是優越的道。』
而他們也同樣,將祀火的祭具投在水中,與他們的弟子們一起,請釋尊准許 他們做他的隨徒。兩個迦葉的弟子,一共有五百人。
於這一舉,一千人的修行者們,因釋尊的教示而改宗,聳動了世人的耳目, 同時,也對於佛教僧伽的發展畫了一個時代。但是,這樣大量的改宗者成為一團 ,投入於基礎還沒有充分鞏固的佛教僧伽,一定會給它帶來某些影響。它的影響 是好還是壞,經典關於它,沒有任何的明白說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