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婆罗门品 Brāhmaṇavaggo (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 偈颂部份可另参 多版本对读
- 婆罗门品 Brāhmaṇavaggo 目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满信婆罗门的故事
Pasādabahulabrāhmaṇavatthu
“断流……”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满信婆罗门(Pasādabahulabrāhma)而说的。
据说该婆罗门听了佛陀讲法过后心生净信,在自己家中恒常准备十六位比丘的钵食供养。他在比丘们到来时,拿取 [他们的]钵,然后不论说什么都以阿罗汉作为称谓:“阿罗汉们请进!阿罗汉们请坐!”他们当中的凡夫就想:“他认为我们当中有阿罗汉。”漏尽者[则想:]“此人不知道我们是阿罗汉。”这样他们所有人都感到疑虑而不再去他家。
他便沮丧、不乐[心想:]“为什么圣尊们不来了呢?”他前去寺院礼敬导师过后,告知了此事。导师呼唤比丘们,然后询问:“诸比丘,那是怎么回事?”当他们将该理由告知 [佛陀]时,[佛陀]说:“那么,诸比丘,你们认可阿罗汉的称谓吗?”
“我们不认可,尊者。”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人们这样出于信心之语,诸比 丘,因信心而说的缘故[接受其邀请]无罪,然而[该]婆罗门对于阿罗汉有着极度的[敬]爱,因此你们也应斩断贪欲之流成就阿罗汉。”说完,[佛陀]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努力”(parakkamma),贪欲之流是不能被小小的努力斩断的,因此要以智相应付出极大努力,奋力而为过后方能将彼流斩断。
“舍欲”(kāme panuda),除灭两种[贪欲] [281] 。 “婆罗门”(brāhmaṇa),在此上下文中是指漏尽者。 “诸行……”(Saṅkhārānaṃ),了知了五蕴的灭尽。 “知无为”(akataññū),这样的话你因知道了非依黄金等任何事物所造作之涅盘,成为知无为者。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一、满信婆罗门的故事[终]。
2. 众比丘的故事
Sambahulabhikkhuvatthu
“当依于二法……”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众多比丘而说的。
一天,住于他方的三十位比丘前来礼敬佛陀,然后坐 下。舍利弗长老看到他们有成就阿罗汉的潜质,于是他走近
导师站着发此问:“尊者,所谓二法,是哪二法呢?”然后导师对他说:“舍利弗,所谓二法者,止与观。”说完诵出以下偈颂:
在此[偈颂中],“当”(Yadā),意思是当他于两种立足处,[即]止观之法上,依越渡至彼岸等之力,彼为漏尽至彼岸者,对于如是知者,那他如贪结等的能将其束缚于轮回中的所有结都趋于灭尽。
开示结束时,所有那些比丘都证得了阿罗汉。
第二、众比丘的故事[终]。
3. 魔罗的故事
Māravatthu
“彼之此……”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魔罗而说的。
据说一天,他化为一人靠近导师,然后问道:“尊者,所谓彼岸,何为彼岸?”
导师知道了:“这是魔罗。”便说:“恶魔,彼岸和你有什么关系?那是离染者才到达[之处]。”然后诵出此偈颂:
在此[偈颂中],“此岸”(pāraṃ)意思是内六处。 “彼岸”(apāraṃ)为外六处。
“此彼岸”(pārāpāraṃ),这两者。
“不存在”(na vijjati),意思是,他对所有这些都没有 “我”或者“我的”的执持,对于没有了那烦恼之愁苦的 “无愁者”(Vītaddaraṃ),与一切烦恼“相脱离者”(visaṃyuttaṃ),我称其为“婆罗门”(brāhmaṇaṃ)。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三、魔罗的故事[终]。
4. 某婆罗门的故事
Aññatarabrāhmaṇavatthu
“……禅……”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某婆罗门而说的。
据说他这样想:“导师称自己的弟子为‘婆罗门’,而我就是婆罗门种姓,我是否也应被如此称呼呢?”他前往导师处询问此事。导师说:“我并非以出生种姓来称呼婆罗门,而是对达到至上义的阿罗汉,我才如此称呼他。”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禅”(Jhāyiṃ),意思是依两种禅(止观)而禅修,于贪染“离染”(virajaṃ),在森林里独自而 “坐”(āsīnaṃ),通过四道将十六种应做之事 [282] 完成即“应做皆办”(katakiccaṃ),因无有诸漏[成为]“无漏者”(anāsavaṃ),“得达”(anuppattaṃ)“至上目标”(Uttamatthaṃ)的阿罗汉,“我以婆罗门”(ahaṃ brāhmaṇaṃ)称呼彼。
开示结束时,该婆罗门证得了入流果,开示也给在场的人们带来了利益。
第四、某婆罗门的故事[终]。
5. 阿难长老的故事
Ānandattheravatthu
“照亮白昼……”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鹿母讲堂(毘舍佉所建)时,就阿难长老而说的。
据说憍萨罗波斯匿王在大自恣日盛装打扮,带着香、花等来到寺院。此时,迦留陀夷(kāḷudāyi)长老坐在集会的外围入了禅定,他的身体呈令人欢喜的金色。此时月亮升起,太阳落下。阿难长老看到落日和初升的月亮的光辉,然后看国王的身光和长老还有佛陀的身光。其中唯有导师的光超越所有而照耀着。长老礼敬导师,然后说:“尊者,今天我看了这些光辉,唯有您的光辉令我欢喜。您的光辉超越所有而照耀着。”导师便对他说:“阿难,太阳照耀白昼,月亮[照耀]夜晚,国王则在盛装之时[辉耀],漏尽者在舍离人群入定时辉耀,佛陀则不论昼夜都以五种光辉而照耀。”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照亮白昼”(Divā tapati),[太阳]在白天照耀,而夜晚它的行迹则不可见。
“月亮”(candimā),月亮则在脱离了云翳等[遮蔽]后在夜间照耀,而非白天。
“武装”(Sannaddho),国王则在以各式金银珠宝,用所有饰品装扮后,在四部军的围绕下才辉耀,而不是以一种不起眼的形态存在时。
“禅修”(jhāyī),漏尽者则在遣散了[徒]众后,[独自]禅修而辉耀。
“光辉”(tejasā),意思是,正自觉佛陀则以戒的光辉击破恶戒之辉(力量),以善德的光辉击破无德之辉,以智慧的光辉击破愚昧之辉,以福德的光辉击破非福之辉,以法的光辉击破非法之辉,以这五种光辉在一切时照耀。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五、阿难长老的故事[终]。
6. 某婆罗门出家人的故事
aññatarabrāhmaṇapabbajitavatthu
“弃恶……”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某婆罗门出家人而说的。
据说有一位婆罗门在外道中出家了,他心想:“沙门乔答摩称自己的弟子为‘出家人’,而我也是出家人,我是否也应被如此称呼呢?”然后来到导师面前,就此提问。导师说: “我并非以此说为‘出家人’,而是从烦恼污垢中出家者方为出家人。”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所行寂静”(samacariyā),意思是平息了所有的不善而行。
“是故(因此)”(tasmā),意思是,由于舍弃了恶[被称为]婆罗门,平息了诸不善而行,被称为沙门,因此但凡祛除了自身贪等污垢而行者,他也因祛除彼而称为出家人。
开示结束时,该婆罗门出家人证得了入流果,开示也给在场的人们带来了利益。
第六、某婆罗门出家人的故事[终]。
7. 舍利弗长老的故事
Sāriputtattheravatthu
“不[应袭击]婆罗门……”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舍利弗长老而说的。
据说在某个地方,许多人讲述长老之德:“啊!我们的圣尊具备忍力,面对其他人的或骂或打,连怒气都没有。”一个怀有邪见的婆罗门就问:“谁是那不生气者?”
“我们的长老。” “他不会生气?” “不会的,婆罗门。” “那我要让他生气。”
“如果你能够,那你让[他]生气吧。” 他[回答:]“好的,我知道该怎么做。”
他看到长老进入[村庄]托钵后,从背后走上去在[长老]背部,用手掌猛力给了一击。长老[都没想探明]“怎么回 事?”,看都没看就走了。婆罗门的整个身体生起了灼热。
他[心想:]“啊,[是位]具德的圣尊。”拜倒在长老足下说: “请您原谅我,尊者。”当[长老]说“怎么回事?”时,他回答:“我为了测验而击打了您。”
“好的,我原谅你。”
“假如尊者原谅我,请在我家坐,然后接受钵食[供养]吧。”他拿取长老的钵,长老也将钵给了[他]。婆罗门将长老引到家里,然后以饮食做招待。
人们[得知后]生气了:“此人打了我们清白无过的圣尊,他免不了[遭受]棍棒,我们就要在这杀了他。”他们手拿土 块、棍棒等站在婆罗门的家门口。长老起身离开时,将钵给到婆罗门手里。人们看到他和长老一起走,便说:“尊者,请您拿过您的钵,然后让婆罗门折返吧。”
“怎么回事,优婆塞?”“婆罗门打了您,我们知道该怎么对他。”
“那到底是你们被此人打了,还是我被打了呢?” “是您,尊者。” “他打过后请求我原谅了,你们去吧。”
长老将人们遣散后,让婆罗门回去了,然后回到了寺 院。比丘们抱怨道:“这算什么事?舍利弗长老被那个婆罗门打了,竟在他家坐着接受了钵食而来。从打了长老开始,如今他还有什么羞耻?他将到处去欺负其他的[比丘]。”
导师来了,问:“诸比丘,你们坐在一起谈论何事?” 当[他们]回答“[说]这个”时,[导师]说:“诸比丘,无有婆罗门击打婆罗门,但会是在家婆罗门击打沙门婆罗门。所谓瞋怒要以不来道而拔除。”说完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袭击”(pahareyya),知道“我是漏尽婆罗门”时,就不会袭击漏尽者或其他人或生为婆罗门者。
“勿怒彼”(nāssa muñcetha),意思是,即便是那袭击漏尽婆罗门者,你们也不要对他发出敌意,因此勿发怒。
“耻哉婆罗门”(Dhī brāhmaṇassa),我斥责袭击漏尽婆罗门者。
“比其更耻”(tato dhī),谁若报复那袭击者,对其释放敌意,相比那个[袭击者]我更斥责他。
“……殊胜一点点”(etadakiñci seyyo),意思是那漏尽者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这对那漏尽婆罗门而言并非小殊 胜,不是一点点殊胜,是极其殊胜。
“当于喜爱制止心”(yadā nisedho manaso piyehi),对于易怒者心喜于生嗔怒。其嗔怒甚至连父母,连佛陀等都会冒犯。因此当他对那些[可瞋之事上]制止他的心,抑制受瞋控制所生之心,这对他并非小殊胜。[以上]是[此偈的]含 义。
“伤害意”(hiṃsamano),[即]嗔怒心。
意思是,他依任何原因而起的[嗔怒心],若以不来道连根拔除而止息,“因任何”(tato tato),依任何那些原因[而起]的整个轮转之苦也就得到了止息。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七、舍利弗长老的故事[终]。
8. 大爱道的故事
mahāpajāpatigotamīvatthu
“彼之身语……”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大爱道(Mahāpajāpatī Gotamī)而说的。
当导师在事情未发生前而颁布八敬法时,就有如喜装扮之士欣然引颈接受芬芳的花环一样,大爱道和随从们[欣然接受八敬法]而获得了受具足戒,他们没有其他的戒师或老师。
后来的某个时候,生起了关于如此获得受具足戒的长老尼的议论:“大爱道没有老师、戒师,就自己披上了袈裟。”如此谈论过后,有疑惑的比丘尼们就不再和她一起举行布萨和自恣了。她们也去向导师汇报了此事。导师听了她们的话后说:“我给了大爱道八敬法,我就是她的老师,我就是她的戒师。不要对没有了身恶行等的漏尽者生疑。”说完,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恶行”(dukkaṭaṃ),[即]有过失的、会带来痛苦的、导向恶趣之业。
“于三处”(tīhi ṭhānehi),意思是[他]为了阻止身恶行等通过那身等三[处]进入,而关闭[根]门,我称彼为婆罗门。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八、大爱道的故事[终]。
9. 舍利弗长老的故事
Sāriputtattheravatthu
“不论从何人……”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舍利弗长老而说的。
据说他自从在尊者阿说示长老处听闻法证得入流果以 来,当他一听到“长老住在那个方向”,他就朝那边合掌礼敬,睡觉都将头朝向那边。比丘们[以为:]“怀邪见的舍利弗,如今都还在修礼敬诸方。”他们将此事告诉了导师。导师命人将长老唤来,问:“是真的吗,舍利弗,据说你还在修礼敬诸方?”当[舍利弗]说“尊者,我是礼敬诸方,还是非礼敬诸方,您知道的”时,[导师]说:“诸比丘,舍利弗并非礼敬诸方,而是自从他在阿说示长老处闻法证得入流果以来,他都礼敬自己的老师。比丘依哪位老师处明了法,就应如婆罗门事火一般恭敬地礼敬他。”说完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事火”(aggihuttaṃva),意思是犹如婆罗门供火,会认真地照料,以合掌等[方式]恭敬地行礼敬。对待那可从彼处得知如来所说之法的老师,也应如此般恭敬地礼敬。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九、舍利弗长老的故事[终]。
10. 结发婆罗门的故事
jaṭilabrāhmaṇavatthu
“非以结发……”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一结发婆罗门而说的。
据说他[思维:]“从母亲方和父亲方我都是生于好出身的婆罗门氏族。如果沙门乔答摩称呼自己的弟子为婆罗门,那我是否也应被如此称呼呢?”他便去到导师哪里,询问此事。导师对他说:“婆罗门,我并非仅以结发[而呼婆罗门],并非仅以出生氏族而呼婆罗门,我是对洞悉真理者,方才称为婆罗门。”说完,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真谛”(saccaṃ),意思是,若人以十六种方式洞悉了四谛 [283] 而住,拥有谛智与九出世间法,他为清净的婆罗门。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十、结发婆罗门的故事[终]。
11. 欺诈婆罗门的故事
kuhakabrāhmaṇavatthu
“你何苦……”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重阁讲堂时,就一模仿蝙蝠的欺诈婆罗门而说的。
据说他爬上毘舍离城门口的一棵阿江榄仁树(kakudha),用两脚抓住树枝,然后头朝下倒挂着,说: “给我一百头黄[牛],给我一些咖哈巴那(钱币),给我女仆,如果你们不给,[我]从这里掉下来[摔]死的话,我将令城市毁灭。”
当如来在比丘僧团的簇拥下入城时,比丘们看到了该婆罗门,出来时还看到他在那样挂着。城民们也以为:“此人从早上开始就这样挂着,他掉下来死了的话,将令城市毁灭。”他们害怕城市被毁灭,于是“凡是他要的,我们都给”,同意并给了[他所要的东西]。他便下来把所有东西都拿着离开了。比丘们在寺院附近看到他像头牛一样在嚎着走,然后认出了他,便问道:“婆罗门,你得到你想要的了吗?”
“是的,我得到了。”[比丘们]听了过后进入寺院,将此事告诉了如来。导师说:“诸比丘,他并非现在才做欺诈之 贼,过去生也曾是欺诈之贼。但现在他欺骗了那些愚人,[过去]那时没能骗得了智者。”说完,在他们的请求下,说出了过去之事。
曾经在一个迦尸 [284] 的村庄住着一个欺诈的苦行者。有一个家庭护持他。白天的时候,有主食或副食,他们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也给他一份。晚上时,当有[食物]就留出一份,第二天给[他]。后来,一天晚上,他们获得了一些蜥蜴肉,善烹饪后,从中留出一份,第二天给了他。苦行者吃了那肉以后,就迷上那个味道了,问:“那是什么肉?”听到 “是蜥蜴肉”后,他在托钵完就拿着酥油、奶酪、香料等,去到草屋,站在一旁。
在草屋不远处的一个蚁丘里住着一只蜥蜴王。它有时前来礼敬苦行者。那天他[计划着:]“我要杀了它。”将棍子藏起来,然后坐在离蚁丘不远的某处,假装在睡觉。当蜥蜴王从蚁丘出来,前往他那儿时,观察到了他的样子,[它觉得] “今天老师的样子我不喜欢”,于是便掉头走了。苦行者知道它掉头了,便丢出棍子要杀它,棍子没有打中。蜥蜴王则进入到了蚁丘里,然后从中探出头来,看着回来的路对苦行者说:
苦行者为了拿自己的东西引诱它,于是这样说:
听此过后,蜥蜴王说:“随你怎么说,我只想逃跑。”然后诵出此偈:
如此说完后,[又]说道:“我这么长时间以来都以为你是沙门,如今你却想要打[杀]我,丢出了棍子,自那[棍子]丢出时,[你]就非沙门。像这样的愚人何必结发?何苦[穿]带蹄羚羊皮?你内心草莽,唯净于外在。”
导师说完此过去[之事]后,说:“那时的欺诈苦行者就是他,而蜥蜴王就是我。”说完,联系了本生,这时[导师]为了显示蜥蜴智者斥责他的理由,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你何苦结发”(Kiṃ te jaṭāhi),意思是,喂!愚人!你这样结发、穿这带蹄子的羚羊皮衣,有什么用?
“内在”(Abbhantaraṃ),意思是,你的内在[充斥着]贪等烦恼之草莽,你只是把外表擦得像象粪、马粪一样锃亮。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十一、欺诈婆罗门的故事[终]。
12. 翅舍瞿昙弥的故事
kisāgotamīvatthu
“着尘堆衣……”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鹫峰山(Gijjhakūṭa)时,就翅舍瞿昙弥(Kisāgotamī)而说的。
那时,据说帝释[天帝]在初夜结束时,和诸天一起来到导师面前,礼敬完坐于一旁倾听应铭记之法语。此时,翅舍瞿昙弥[心想:]“我要去见导师。”从空中而来,见到了帝释,便折返了。他看到她礼敬后折返,便问导师:“那是谁,尊者,前来看了您过后就回去了?”导师[回答:]“大王,她叫翅舍瞿昙弥,是我的女儿,持尘堆衣第一的长老尼。”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消瘦”(kisaṃ),[是说]持尘堆衣者圆满与自己相应的行道时变得血肉枯竭,筋脉毕现,因此这么说。
“独自于林中”(Ekaṃ vanasmiṃ),意思是独自在林中偏僻处禅修者,我说彼为婆罗门。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十二、翅舍瞿昙弥的故事[终]。
13. 一个婆罗门的故事
ekabrāhmaṇavatthu
“我非……”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一个婆罗门而说的。
据说他[心想:]“沙门乔答摩称自己的弟子为婆罗门,我也是从婆罗门胎中出生,我是否也应被如此称呼呢?”他来到导师面前询问此事。导师便对他说:“婆罗门,我并非仅以从婆罗门胎中出生便如此称呼[他们],而是那无任何取著者,我称彼为婆罗门。”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胎中”(yonijaṃ)[即]投生在胎中者。 “投生于母[胎]”(mattisambhavaṃ)[即]投生在[身为]婆罗门女的母亲胎中的人。
“说‘朋友’者”(Bhovādi),意思是,他在称呼[他人]等时先说“朋友(bho),朋友”,假如他是有贪等任何的世间执著者,他[仅]名为说“友”(婆罗门)者(也就是仅懂婆罗门礼仪者)。而对于在贪欲等的四种执取 [285] 上,没有任何取著者,我称其为婆罗门。
开示结束时,该婆罗门证得了入流果,开示给在场的人们也带来了利益。
第十三、一个婆罗门的故事[终]。
14. 郁伽先那财主子的故事
uggasenaseṭṭhiputtavatthu
“……一保证……”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就名为郁伽先那(Uggasena)的财主子而说的。
事情[的始末]就在“舍过去当来”(《法句》第 348 偈)的偈颂解释里展开说过了。那时导师听到比丘们说:“尊者,郁伽先那说‘我没有恐惧’,我觉得他妄称究竟智(证阿罗汉)。”[导师]说:“诸比丘,像我儿子这样的断结者确实没有恐惧。”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一保证缚”(Sabbasaṃyojanaṃ)是十种结缚 [286] 。
“不恐惧”(na paritassati),不因贪而恐惧。
“我[称]彼”(tamahaṃ),意思是,对于那超越了贪等执着的“离执者”(Saṅgātigaṃ),也没有了四种结的“离结缚者”(visaṃyuttaṃ),我称其为“婆罗门”(brāhmaṇaṃ)。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十四、郁伽先那财主子的故事[终]。
15. 二婆罗门的故事
dvebrāhmaṇavatthu
“切断带……”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两位婆罗门而说的。
据说他们当中,一位有一头名叫小红的公牛,另一位有一头名叫大红的公牛。一天,他们就“你的牛强壮,我的牛强壮”展开了争论,然后[提出:]“我们为什么争呢,驾驶一下我们就知道了。”在阿致罗筏底河(Aciravati,印度五大河之一)用沙子将车装满,然后套上牛。这时,比丘们为了洗澡来到了那里。婆罗门开动牛[车],车子还没动,皮带缰绳就断了。
比丘们看了后回到寺院,将此事告诉了导师。导师说: “诸比丘,不论谁切断它,那只是外在的皮带绳索。然而比丘们应切断那内在的嗔怒之皮带与贪爱之皮绳。”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皮带”(naddhiṃ),[指]具捆缚性质而运作的瞋怒。
“皮绳”(varattaṃ),[指]具束缚性质而运作的贪爱。 “绳索连同马勒”(sandānaṃ sahanukkamaṃ),意思是,
随眠马勒连同六十二种见的绳索,这一切也都斩断,然后拉开无明之闩的“启闩者”(Ukkhittapalighaṃ),觉悟了四谛的 “觉者”(buddhaṃ),我称彼为婆罗门。
开示结束时,五百比丘证得了阿罗汉,开示给在场的人们也带来了利益。
第十五、二婆罗门的故事[终]。
16. 辱骂婆罗豆婆遮的故事
akkosakabhāradvājavatthu
“辱骂……”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就辱骂婆罗豆婆遮(akkosakabhāradvāja)而说的。
他的兄弟婆罗豆婆遮的妻子,名叫嗒囊迦尼(dhanañjānī),是位入流者。她不论是打完喷嚏还是咳嗽完或者绊到了都会自诵感兴之语:“礼敬彼世尊、阿罗汉、正自觉者。”
一天,当她在给婆罗门轮流分配食物时绊了一下,她像往常一样大声地念诵感兴之语。婆罗门(她丈夫)生气了,说:“她像低种姓的人一样,不论在哪里绊到了都称颂秃头沙门。”然后[对她]说:“贱人,现在我要去和你导师理论。” 她便对他说:“去吧,婆罗门,我还没见过有谁能论破世尊的,那[你]去了后,向世尊提问吧。”他去到导师面前,没有礼敬就站在一旁提问,说出此偈:
然后导师用此偈回答他的提问:
他对导师生起了净信,然后出家证得了阿罗汉。然后他的弟弟辱骂婆罗豆婆遮听说我哥哥出家了后,变得愤怒,[前 去]用无理、粗鲁的言语辱骂导师。他也被导师用施客之食的譬喻说服 [287] ,然后对导师生起净信而出家,证得了阿罗汉。他的另外两位兄弟英俊婆罗豆婆遮(Sundarikabhāradvāja)和毕拎嘎咖婆罗豆婆遮(Biliṅgakabhāradvāja)也生起愤怒,被导师调伏后出家,证得了阿罗汉。
后来的一天,在法堂生起了谈论:“贤友,佛德实不思 议,在四兄弟的辱骂下,导师什么也没回复,而是成为了他们的依止处。”导师前来问道:“诸比丘,你们坐在一起谈论何事?”当[他们]回答“[谈论]此事”时,[导师]说:“诸比丘,我依靠自己的忍辱力,对面临的愤怒而不怒,从而成为众人的依止处。”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无怒”(aduṭṭho),意思是,对那基于十种辱骂事 [288] 的辱骂语和掌击等,以及被用枷锁等束缚等,他以不嗔怒之心,因具备忍辱力的“堪忍力者”(Khantībalaṃ),因具备一再生起的那如军势一般的堪忍力而[名为]“[忍]力军者”(balānīkaṃ),我称这样的人为“婆罗门”(brāhmaṇaṃ)。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十六、辱骂婆罗豆婆遮的故事[终]。
17. 舍利弗长老的故事
Sāriputtattheravatthu
“无瞋……”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就舍利弗长老而说的。
据说长老和五百比丘一起,在纳拉咖村(Nālaka)托钵行脚来到了他母亲的家门口。她请他坐下,用食物招待的同时辱骂道:“嘿,吃残食的,没得到剩米粥,就在其他人家里吃那勺背上[沾着的]的酸粥,为了[过这种出家生活],你放弃了八亿财产而出家,我们被你毁了,现在吃吧。”在给比丘们钵食时,她也说:“你们让我儿子成为[你们]自己的小仆 从,现在吃吧。”长老拿了钵食就回到了寺院。这时尊者罗睺罗以钵食向导师提出邀请。导师就问他:“罗睺罗,你们去哪里了?”
“奶奶的村庄,尊者。” “那你奶奶对你戒师说什么了?” “奶奶把我戒师给臭骂了一顿。” “她说了什么?”
“[说了]这些,尊者。” “那你戒师说什么了?” “什么也没[说],尊者。”
比丘们听了过后,在法堂生起谈论:“贤友们,舍利弗长老之德实不思议,被他母亲如此辱骂,连愤怒都没有。”导师前来问道:“诸比丘,你们坐在一起谈论何事?”当[他们]说 “[谈论]这个”时,[导师]说:“诸比丘,漏尽者无嗔怒。”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持苦行”(vatavantaṃ),意思是,[持守]头陀之戒,具备四种遍清净的戒故为“具戒德者”(sīlavantaṃ),以无贪之增盛的“无增盛者”(anussadaṃ),通过调伏六根的“调伏者”(Dantaṃ),到达了自我存在之边际的“最后身者”(antimasārīraṃ),“我称彼为婆罗门”(tamahaṃ brāhmaṇaṃ)。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十七、舍利弗长老的故事[终]。
18. 莲花色长老尼的故事
uppalavaṇṇātherīvatthu
“如水于莲叶……”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莲花色长老尼而说的。故事在“愚人思如蜜”[这个]偈颂(《法句》第 69 偈)的解释中广开讲解了。那里说:
后来的某个时候,大众在法堂里生起谈论:“漏尽者的心也享受欲乐,亲近诸欲,为什么不亲近呢?他们又不是枯树,也不是蚁丘,只是血肉之躯,因此他们也享受欲乐。”导师前来问道:“诸比丘,你们坐在一起谈论何事?”当[他们]说“[谈论]此事”时,[导师说:]“诸比丘,漏尽者不享受欲乐,亲近诸欲。正如掉落在莲花叶上的水滴不沾染、不住立,只会滚落。又如锥尖上的芥子不沾染、不住立,只会滚落。如是两种欲在漏尽者的心上也不沾染、不住立。”导师就此开示佛法,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彼不沾染”(Yo na limpati),意思是,如是般,若内心不被两种欲沾染,在那欲上不住立,“我称彼为婆罗门”(tamahaṃ brāhmaṇaṃ)。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十八、莲花色长老尼的故事[终]。
19. 某婆罗门的故事
Aññatarabrāhmaṇavatthu
“若人……苦之……”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某婆罗门而说的。
据说他的一个奴隶在未制戒时(未制定不可剃度逃跑奴隶之戒)逃跑后出家,证得了阿罗汉。婆罗门找寻他没有找到,后来一天,在[城]门间看到他和导师一起入[城]托钵,然后牢牢抓住[他的]衣服。导师转过身询问:“这是怎么回事,婆罗门?”
“[他是]我的奴隶,友,乔答摩。” “他是负担已卸者,婆罗门。”
当[导师]说“负担已卸者”时,婆罗门意识到“[他]是阿罗汉”了。因此他再询问道:“是这样吗,友,乔答摩?”
导师说:“是的,婆罗门,[他是]负担已卸者。”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苦的”(dukkhassa),[是五]蕴之苦 的,“负担已卸者”(Pannabhāraṃ),已卸下[五]蕴的负担,从四种轭 [289] 或一切烦恼“脱离”(visaṃyuttaṃ),“我称彼为婆罗门”(tamahaṃ brāhmaṇaṃ)。
开示结束时该婆罗门证得了入流果,开示也给在场的人们带来了利益。
第十九、某婆罗门的故事[终]。
20. 差摩比丘尼的故事
khemābhikkhunīvatthu
“深慧……”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鹫峰山时,就名为差摩(Khemā)的比丘尼而说的。
一天,帝释天帝在初夜结束时,和诸天一起来到导师面前坐于一旁倾听应铭记之法语。这时,差摩比丘尼[心生此 念]“我要见导师”而前来,看到帝释后,就立于空中向导师礼敬过后折返了。帝释看到后问道:“那是谁,尊者?前来站在空中礼敬导师,然后就折返了。”导师说:“大王,那是我名为差摩的女儿,通达道与非道的大智者。”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深慧”(Gambhīrapaññaṃ),意思是,在深奥的蕴等[之法]的运作上具备智慧,具备法味之智的 “智者”(medhāviṃ)对“此为恶趣之道,此为善趣之道,此为涅盘之道,此非道”如是道与非道通达的“通晓道与非道者”(maggāmaggassa kovidaṃ),所谓阿罗汉之“至上义的随达者”(Uttamatthamanuppattaṃ),“我称彼为婆罗门”(tamahaṃ brāhmaṇaṃ)。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二十、差摩比丘尼的故事[终]。
21. 住山谷的底沙长老的故事
pabbhāravāsītissathera
“……不厮混……”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住山坡的底沙长老而说的。
据说他在导师面前习得禅修业处后,进入一片森林寻找适宜的坐卧处,来到山谷的一个山洞里。一到那里他的心就获得了一境性。他思维:“我住在这里的话将能完成出家的义务。”山洞中住着的天女心想:“来了一位具戒的比丘,和此人同住一处不易。他或许在这里住一晚就会走。”于是带着儿子出去了。
长老第二天一早就入村托钵了。一位优婆夷一看到他就产生了对儿子[般]的喜爱,邀请他在家里入座后,请他用完餐,再请求他依靠自己度过三个月的雨安居。他也[思维到:]“依靠此人,我将能脱离有(轮回)。”同意后便回到山洞。天女看到他回来,便心想:“一定是有谁邀请了,他将在明天或后天走。”
这样过了半个多月,[她心想:]“此人是想在这度过雨安居。然而带着孩子们和具戒者同住一处不易,又不能对他说‘出去’,此人戒上是否有过失呢?”她便用天眼观察,自他受具足戒以来都没见到他戒上的过失。[她心想:]“[他的]戒遍清净,我要做点什么,让[他]生起恶名。”
她便附体在护持他的那个家庭的优婆夷的大儿子身上,将他的脖子拧过去,令其两眼外凸,口中直流口水。优婆夷看到这状况后,哭喊道:“这是怎么回事?”然后天女便隐身对她说:“他被我抓住了,我不需要祭品。向经常和你们家来往的长老要一些甘草,然后用它和油一起煮,给这[孩子]做鼻药,这样我就放了这[孩子]。”
“不论让这[孩子]消失或者死去,我都不能向圣尊讨要甘草。”
“如果不能讨要甘草,你们就叫他给[孩子]的鼻子敷阿魏粉(一种药)。”
“这个我们也说不了。” “那你就拿他的洗脚水撒在[孩子]头上。”优婆夷[说:]“这个可以做。”
[用餐]时间到了,她请长老坐下,提供了粥食,在[他]坐着用餐期间把[他的]脚洗了,然后拿了[洗脚]水,问道: “尊者,我可否用这些水洒在孩子的头上?”当[长老]说 “那你就洒吧”时,她这样做了。那天女马上将他(孩子)放了,然后走了,站在了山洞门口。长老也在用完餐后,从座位起来,没有舍弃禅修业处,念持着三十二行相(三十二身分)离开了。当他来到山洞门口时,那天女说:“大医生,不要进来这里。”他就站在那里问:“你是谁?”
“我是住在这里的天神。”
长老[心想:]“难道我有做过医疗之事?”从受具足戒之时开始检查,没有看到自己的戒有瑕疵或污点,便说:“我未见我有做医疗之事,你为什么这么说?”
“你没见到?” “是的,我没见到。” “那我告诉你吧。” “好的,你说吧。”
“且不论那久远所做[之事],就在今天,你是否有用洗脚水给被非人控制的施主的儿子头顶浇洒呢?”
“是的,洒了。” “你怎么没看到此事呢?” “你所说的就是关于这件事?” “是的,我说的就是关于这件事。”
长老心想:“我确实有很好地塑造自身,我确实有依教奉行,天女只不过在我四种遍净戒中看不到瑕疵或污点,就挑在男孩头上洒洗脚水这样的事。”当提到他的戒,他生起了强有力的喜悦。他抑制住那喜悦后,尚未挪动脚步就在原地证得了阿罗汉,然后劝告天女:“你污蔑了像我这般遍清净的沙门,不要在这森林里住了,你离开吧。”并诵出此感兴之语:
我行实清净,吾苦行无垢,莫谤清净者,你出林中去。
他就在那里度过了三个月,出雨安居后去到导师那,比丘们问他:“贤友,你是否有实现出家义务的顶峰?”他就从住在那山洞开始将所有经过告诉了比丘们。当[比丘们]问: “贤友,天女这么说时你没有生气?”
“没有生气。”他回答。比丘们告诉如来:“尊者,此比丘[自]称究竟智(证阿罗汉),他说当天女这样说时他都不生气。”
导师听了他们的话后说:“诸比丘,我的儿子确实不生气,他与在家众或出家众皆无结交,那不结交者少欲、知足。”说完,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不结交”(Asaṃsaṭṭhaṃ)是通过[与僧俗]没有见、闻、交谈、受用[物品]、身体接触[之往来]的不结交者。
“两者”(ubhayaṃ),不与在家众以及出家众两者相结交。
“无着”(Anokasārim),意思是,无执着的修行者,我称如此般者为婆罗门。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二十一、住山谷的底沙长老的故事[终]。
22. 某比丘的故事
aññatarabhikkhuvatthu
“……弃棍棒……”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某比丘而说的。
据说他在导师面前习得禅修业处后,在一森林里努力[禅修]证得了阿罗汉。[他心想]“我要将成就告诉导师”,便从那里出发了。在一个村庄里有一个女人和丈夫吵架了,[她决定]“我要回娘家”,这时正离家出走,半路上看到他(长老),[她心想:]“我要依着这长老而走。”她紧跟在[他]后面。而长老没有看到她。
然后她丈夫回到家中没看到她,[心想]“肯定是回娘家了”,跟上去看到她后[心想]“这个女人独自没法在这样的森林里前进,是跟谁一起走的呢?”寻找时看到了长老,他以为:“一定这个[比丘]带着她离开的。”然后他恐吓长老。这时那女人对他说:“这大德既没有看到我,也没有和我交谈,不要说他。”他[回答:]“你不打算告诉我[他]带着你走[的事]?我就要对此人做该对你做的。”愤怒的他,怀着对女人的嗔怒,将长老打了一顿过后,带着她回去了。长老浑身都肿了。
当他来到寺院,比丘们给他按摩身体时,看到[他的]那些肿块,比丘们问:“这是怎么回事?”他将那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他们。比丘们就对他说:“贤友,当那人这样打你时,你有说什么?或者你是否有生气?”
“贤友,我没有生气。”他回答。[比丘们]去到导师面前将此事告知:“尊者,这比丘在[我们]说‘你生气吗?’时,他妄称‘贤友,我没有生气’,他[自]称究竟智(证阿罗汉)。”导师听了他们的话后,说:“诸比丘,漏尽者已舍弃棍棒,他们即便被殴打时也不会生气。”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弃置”(Nidhāya),舍弃了,搁置了[棍棒]。
“于诸战栗者与镇定者”(tasesu thāvaresu ca),于因贪而战栗的战栗者,以及于因无贪而安定的镇定者。
“彼不杀”(Yo na hanti),意思是,彼对于如此的一切有情没有瞋恨,舍弃了棍棒,既不自己杀害任何人,也不让其他人杀害,我称彼为婆罗门。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二十二、某比丘的故事[终]。
23. 沙弥们的故事
sāmaṇerānaṃ vatthu
“……无敌对……”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四位沙弥而说的。
据说一个婆罗门女准备了四位比丘的指定食(指定人数的一种饮食供养),她对婆罗门说:“去寺院让[他们]指定四位大婆罗门,然后请回来。”他去到寺院,说:“请指定四位婆罗门给我。”给了他四位七岁的漏尽沙弥:散积嘉(Saṃkicca)、班迪达(Paṇḍita)、苏婆迦(Sopāka)、离婆多(Revata)。他们到了。婆罗门女准备好了昂贵的座位,站着,一看到沙弥们便感到生气,像盐扔到了炉子里一 般,吧啦吧啦说:“你去寺院里,带来了还没自己孙子大的四个小孩子!”说完,不让他们坐在那些座位上,摆了几张矮的凳子,然后说:“你们坐这上吧。”然后[对婆罗门]说:“去,婆罗门,找几位年纪大的带来。”
婆罗门去到寺院后,看到了舍利弗长老,然后[邀请 道:]“来,请您到我家去吧。”将[长老]带了回来。长老到了后看到沙弥们,便问道:“这些婆罗门[有让你们]得到钵食吗?”
当[他们]说“没有得到”时,他知道了[婆罗门夫妇]只准备了四个人的饭食,[于是说]“将我的钵拿来”拿着钵离开了。婆罗门女问道:“这[长老]说了什么?”
“[他说]‘应该让这些坐着的婆罗门得到[钵食],将我的钵拿来’,拿着自己的钵走了。”
“他肯定是不想吃,快去寻找其他的[婆罗门]然后带来。”
婆罗门去后看到了摩诃目犍连长老,说了同样的话将他带回家。他在看到沙弥后也那样说完拿着自己的钵离开了。于是婆罗门女对婆罗门说:“这些人不想吃,你去到婆罗门谈话之处带一位年老的婆罗门回来。”沙弥们从早上开始就什么也没得到,饿着肚子坐着。
这时他们的功德力令帝释[天帝]的座位热了起来。他思维后得知他们从早上开始就坐着,[现在]他们疲劳了,[他觉得]“我应该去那”,于是化作一名年老体衰的老婆罗门,在婆罗门谈话之处坐在婆罗门中最上的位置。婆罗门看到他后 [心想]“这下婆罗门女要满意了”,[对他说]“来,我们去 [我]家吧”,将他带回了家里。
婆罗门女一看到他就满心欢喜,将铺设在两个座位上的垫子铺设在了一个座位上,说“圣尊,请坐这里。”帝释进入到屋里,然后五体投地礼敬了四位沙弥,在他们最末的位置,盘腿坐在地上。看到他后婆罗门女对婆罗门说:“啊,你带来的婆罗门,你带回来这疯子,对自己的孙辈行礼敬,这人有什么用?把他赶走!”帝释不论是被抓住肩膀、胳膊还是腰带往外赶时,他都不想起来。婆罗门女于是对他说: “来,婆罗门,你抓住一只胳膊,我抓住一只胳膊。”两个人抓住两只手臂,然后推着背从门口弄了出去。而帝释依旧坐在他[原来]坐的位置,摇动着手臂。他们回来后看到他还坐着,吓得尖叫了起来。
这时帝释让他们知道了自己是帝释。这时[婆罗门夫妇]给了他们食物。五人获得食物后,一个人穿过屋顶中央离开了,一个穿过屋顶的前面部分离开,一个[穿过屋顶]后部离开,一个钻入地下离开,帝释则从某处离开,他们这样以五种方式走了。据说从此以后那个房子就有了五孔之宅的名 称。
沙弥们到达寺院时,比丘们问道:“贤友们,怎么样?”
“请别问我们了,婆罗门女从看到我们起就满腔愤怒,也没有让我们坐在准备好的座位上,[对他丈夫说]‘速速去带一些年老的婆罗门回来’,我们的戒师到了以后看到我们[说完]‘应该让这些坐着的婆罗门得到[钵食]’就拿着钵离开了。[婆罗门女又对丈夫]说‘你去带其他的老婆罗门来’,婆罗门带来了摩诃目犍连长老。他在看到我们后也那样说完离开了。于是婆罗门女又派婆罗门‘这些人不想吃,你去婆罗门谈话之处带来一个老婆罗门。’他在那里将化作婆罗门的帝释带了回来。当他到了时才给我们食物。”
“[他们]这么做,你们不生他们的气吗?” “我们不生气。”
比丘们听了后汇报给导师:“尊者,这些人妄称‘我们不生气’,[自]称究竟智(证阿罗汉)。”导师[说]:“诸比丘,漏尽者即便是对敌对者也不会怀敌意。”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无敌对”(Aviruddhaṃ),意思是在被憎恨所控制的怀敌对的世间大众中他也以无憎恨而无敌对。在手持刀杖未放弃殴打他人的持杖的人们当中,他冷静、离暴力。在对五蕴执取为“我的”的人当中,他没有该执取而无执着,这样的人我称为婆罗门。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二十三、沙弥们的故事[终]。
24. 摩诃盘特长老的故事
Mahāpanthakattheravatthu
“彼之贪……”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就摩诃盘特(Mahāpanthaka)而说的。
他在据说朱利盘特花了四个月都记不住一首偈时[说:] “你在教法中无能,也从俗家享受中丧失,你如何能住在这 里,从这里离开吧。”将他从寺院赶出,然后关上大门。[后来]比丘们生起谈论:“贤友们,摩诃盘特做了此事,我想漏尽者们也会生起愤怒。”导师前来问道:“诸比丘,你们坐在一起谈论何事?”当[他们]说“关于此事”时,[导师]说:“诸比丘,漏尽者没有了贪等烦恼,我儿是将义理置于首位、将法置于首位而[这么]做的。”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针锋”(āraggā),意思是犹如芥子在针锋上掉落一般,他的那些贪等烦恼,[以及]那以抹除他人之德为特征的“轻蔑”[之烦恼]也都掉落了。就像芥子不能在针锋上住立,如此般在[他们的]心中[这些烦恼]也不住立,我称彼为婆罗门。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二十四、摩诃盘特长老的故事[终]。
25. 毕陵伽婆蹉长老的故事
Pilindavacchattheravatthu
“和言……”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就毕陵伽婆蹉(Pilindavaccha)而说的。
据说该尊者不论是对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说“来,贱 人!去,贱人!”等低贱的言语来称呼。后来有一天,许多比丘汇报给导师:“尊者,尊者毕陵伽婆蹉比丘用低贱之言语称呼[他人]。”导师命人将其唤来问道:“听说你毕陵伽婆蹉用低贱的言语称呼比丘们,是真的吗?”
“是的,尊者。”当他这么说时,[导师]作意了该尊者的过去生,然后说:“诸比丘,你们不要抱怨瓦差比丘。诸比 丘,瓦差并非出于瞋恨而用低贱的言语称呼比丘们。诸比丘,瓦差比丘[过去]连续五百生都投生在婆罗门家庭里,他长久以来都[对别人]使用这低贱之语。漏尽者不会有粗恶 语,不会有伤害、侮辱他人的言语。我儿只是出于习惯这么说。”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和言”(Akakkasaṃ)是非粗恶[语]。 “令知”(viññāpaniṃ),让人知道义理。 “真实”(sacca),真实义。
“不触怒”(nābhisaje),意思是他的言语不会触怒他人。漏尽者只说如此之语,因此我称彼为婆罗门。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二十五、毕陵伽婆蹉的故事[终]。
26. 某长老的故事
Aññatarattheravatthu
“于此[世界中,不论]长[或短]……”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某位长老而说的。
据说在舍卫城有一个怀邪见的婆罗门,他怕[闻到]身上的味道就把上衣脱下来放在一边,然后面朝家门口坐着。这时一位漏尽者用完餐正往寺院走,看到了那件衣服,四处张望没有看到任何人,[便以为]“这是无主物”[将其]作意为尘堆[衣](粪扫衣)拿了。这时婆罗门看到了他,骂着走来说:“秃头沙门,你拿了我的衣。”
“这是你的,婆罗门?” “是的,沙门。”
“我没看到任何人,以为是尘堆[衣]才拿的,你拿去 吧。”给他后,回到寺院。将此事告诉了比丘们。听了他的话后比丘们跟他开玩笑:“贤友,[那]衣是长是短,是粗是细呢?”
“贤友们,不论是长是短,是粗是细,我都对它没有执着,是以尘堆[衣]之想而拿的。”听说这个后比丘们向如来汇报:“尊者,这比丘说了妄语,[自]称究竟智(证阿罗汉)。”导师说:“诸比丘,他说的是真实的。漏尽者不拿他人之物。”说完,诵出此偈:
该[偈颂]的意思是,衣服饰物等,不论长或短,珠宝 等,不论大小或价值高低,或美或丑,其人于此世界中不取他人所有物,我称他为婆罗门。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二十六、某长老的故事[终]。
27. 舍利弗长老的故事
Sāriputtattheravatthu
“……彼无渴望……”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舍利弗长老而说的。
据说长老在五百比丘的围绕下来到某地的一个寺院,入了雨安居。人们看到长老后,许诺了许多安居施物。在长老自恣过后所有的安居施物都还没到,他要去导师那里,就对比丘们说:“当人们为年轻的[比丘们]和沙弥们带来安居施物时,请你们拿了送来,要不然就送来信息。”这么说完就去导师那里了。
比丘们生起了谈论:“我想如今舍利弗长老也还有贪爱。他为了自己的弟子对比丘们说,让比丘们在人们供养安居施物时,将安居施物送过去或者送去信息,这样说了才来的。”
[这时]导师前来问道:“诸比丘,你们坐在一起谈论何 事?”当[他们]说“关于此事”时,[导师]说:“诸比丘,我儿没有贪爱,他是为了让人们的福德和年轻[比丘]与沙弥的如法所得不失去而这么说的。”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渴望”(Āsā)[就是]贪爱。 “无渴望”(Nirāsāsaṃ),离贪爱。
“离轭”(visaṃyuttaṃ),意思是,一切的烦恼都脱离了,我称他为婆罗门。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二十七、舍利弗长老的故事[终]。
28. 摩诃目犍连长老的故事
Mahāmoggallānattheravatthu
“彼已无执着……”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摩诃目犍连长老而说的。
故事和前面的类似。但在这里导师讲述了摩诃目犍连长老没有贪爱后,诵出了此偈:
在此[偈颂中],“执着”(ālayā)即贪爱。
“了知而无疑”(aññāya akathaṃkathī),对于八事如实了知后,就对八事没有了疑惑。 “抵达于不死”(Amatogadhamanuppattaṃ),意思是他沉浸[于止观定境]后到达于不死之涅盘,我称他为婆罗门。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二十八、摩诃目犍连长老的故事[终]。
29. 离婆多长老的故事
Revatattheravatthu
“……彼于此[不着]福与……”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东园时,就离婆多长老而说的。
故事在“村落或阿兰若”(《法句》第 98 偈)的偈颂注释中详述了。(《法句义注》)在那里提到:
又有一天,比丘们生起谈论:“哎呀,沙弥的利养真不得了,哎呀,[他的]福德[真不得了],独自一人为五百比丘造了五百间尖顶僧寮。”导师前来问道:“诸比丘,你们坐在一起谈论何事?”当[他们]说“是这个”时,[导师说:] “诸比丘,我儿既没有[造作]福也不[做]恶 [290] ,他已舍弃两者。”[导师]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两者”(ubho)意思是舍弃了福与恶两者。
“执着”(saṅgam),贪等的执着。
“逃脱”(upaccagā),超越。意思是他没有了轮回之根的忧而为无忧,内在没有贪染之垢而为无垢,离污秽而清 净,我称他为婆罗门。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二十九、离婆多长老的故事[终]。
30. 月光长老的故事
Candābhattheravatthu
“如月……”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月光长老(Candābha)而说的。
关于此事依次说来是:过去一位住在波罗奈的商人[决定]“我要去乡下获取旃檀”,带着许多的衣服、饰品乘着五百辆车去到了乡下,在村口驻扎下来,询问森林里的放牛娃:“在这村里有谁在山脚工作?” “是的,有。” “他叫什么名字呢?” “名叫某某。” “那他妻子孩子们叫什么呢?” “[名叫]这个和这个。” “他家在哪里呢?” “在某某地方。”
他根据他们所给的提示,坐在一辆舒适的车上去到了他家门口,然后从车上下来,进入家里呼唤那女子:“某某。”她[以为]“一定是我们的一位亲戚”,迅速前来铺设了座位。他在那坐下后说了[男主人的]名字然后问道:“我朋友在哪 里?”
“去森林里了,先生。” “我儿子名叫某某,我女儿名叫某某,在哪里呢?”把所有[人]的名字都说了一遍进行询问,然后[将礼品]给[她,说]:“你把这些衣服饰物给他们吧,当我朋友从森林里回来时你也把这衣服饰物给他吧。”她对他致以崇高的敬意。当丈夫回来时她说:“夫君,此人从一来到开始就说出了所有人的名字,然后给了这个和这个。”他也对他做了应有的表示。
晚上[商人]坐在床上问他:“朋友,你在山脚行走时经常看到什么呢?”
“其他我没看到,但看到了许多红色枝条的树。” “很多树?”
“是的,很多。” “那你把它们指给我看看吧。”
[商人]和他一起前去,砍了红旃檀木装满五百辆车,然后商人回去时对他说:“朋友,我家在波罗奈的某地。请时不时来我那里,其他的礼品我不需要,就带来红木吧。”“好的。”说完就时不时带着红木去他那里,[商人]也给了他大量钱财。
后来某个时候,在迦叶十力入了般涅盘建金塔时,这个人带了大量的旃檀木来到波罗奈。然后他的商人朋友命人将许多旃檀研磨成粉装满一钵,然后[说]:“来,朋友,趁着还在煮饭,我们去建塔之处然后回来。”带着他去了那里做了旃檀的供奉。他这位住乡下的朋友也用旃檀在塔中做了一月轮。这就是他的过去之业。
他在那死后投生到了天界,在一两尊佛之间的时期都在那里度过,在[如今]这尊佛出世时,他投生在了王舍城一个富裕的婆罗门家中。在他的肚脐眼周围出现了一个月轮般的光圈,因此人们给他取名叫月光(Candābha)。据说这是他在佛塔做旃檀圆盘[供养]的果报。婆罗门们心想:“我们带着此人可以在世间糊口。”
他们让他坐在一辆车上,说“谁用手触摸这人身体,他就会获得如此的权利财富”而四处漫游。人们给了一百或一千钱后就能用手触摸他的身体。他们这样一路随行来到了舍卫城,在城市和寺院间[的某处]住下了。在舍卫城有五千万的圣弟子,他们在饭前做完供养,饭后拿着香、花、衣服、药品等前去听法。婆罗门看到他们便问:“你们去哪里?”
“去导师那里听法。” “你们过来,去那里干什么?无人像我们的月光婆罗门这般有威力的。触摸他的身体就能获得这样的[成就]。你们来看看他。”
“你们的月光婆罗门能有什么威力?我们的导师才是大威力者。”他们互相谁也不能说服谁。
“去了寺院后,我们就能知道是月光还是我们的导师更有威力。”
[婆罗门]他们带着他(月光)前去了寺院。导师在他来到自己面前时就让[他肚子上的]月光消失。他在导师面前就像炭篮子中的乌鸦一般。当他们把他带到一旁,[他身上的]光芒又出现了。再带到导师面前,光芒就消失了。如此去了三回,看到光芒消失的月光心想:“我想此人知道令光芒消失的咒语。”他向导师询问道:“您知道什么令光芒消失的咒语吗?”
“是的,我知道。” “那就请教给我吧。” “不能给未出家者。”
[于是]他跟婆罗门们说:“当我在此学会了咒语,我将会是整个瞻部洲的第一人。你们就在这里[等着],我出家后,将花几天学习咒语。”他向导师请求出家,受具足戒了。于是[导师]教他三十二身分,他问:“这是什么?”
“这是作为咒语的预备应诵习的。”婆罗门们也时不时来问:“你学会咒语了吗?”
“还没学会。”他几天就证得了阿罗汉,当婆罗门们前来询问时,他说:“你们走吧,我如今获得了不复返之法。”比丘们向如来汇报:“尊者,此人妄语,[自]称究竟智(证阿罗汉)。”导师说:“诸比丘,如今我儿月光是漏尽者了,他所说真实。”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无垢”(vimalaṃ)是[如月亮]没有云等的污垢。
“干净”(suddhaṃ),没有烦恼污秽。 “明净”(vippasannam),明净的心。 “无浊”(anāvilaṃ),他没有了烦恼。
“灭尽有之喜”(Nandībhavaparikkhīṇaṃ),意思是灭尽了于三有之贪,我称彼为婆罗门。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三十、月光长老的故事[终]。
31. 尸婆罗长老的故事
Sīvalittheravatthu
“于此……”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曲拘利(Kuṇḍakoliya)附近的怀曲林(Kuṇḍadhāra)时,就尸婆罗长老(Sīvali)而说的。
在某个时候名为苏巴瓦沙 [291] (Suppavāsā)的拘利族(Koliya)女子怀孕七年后,难产七日,被痛苦、急剧、剧烈的感受所触。
她通过这三种省思忍受着痛苦,他命丈夫前去导师处。
当他以她的话向导师表示敬意时,导师说:“愿拘利族之女苏巴瓦沙快乐,健康地产下健康之子。”当导师这么说之时,她就轻松健康地产下了健康的儿子。然后邀请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做了七天的大供养。她儿子也从出生之日起开始就带着滤水器为僧团过滤水。他后来出离[俗家]而出家,证得了阿罗汉。
有一天比丘们在法堂生起了谈论:“你们看,贤友们,如此般具备阿罗汉潜质的比丘在这么长时间里在母亲胎中遭受痛苦,还有其他谁[遭受痛苦]更多的?此人确实克服了许多苦。”导师前来问道:“诸比丘,你们坐在一起谈论何事?”当他们说“关于此事”时,[导师]说:“是的,诸比丘,我儿解脱了如此多之苦,如今自证涅盘而住。”说完,诵出此偈:
这含义是:若比丘穿过此贪欲之险道、烦恼之难行处、轮回流转、未彻知四圣谛之痴,穿过四种瀑流到达彼岸,以两种禅(止、观)而入禅,以无贪爱而不动摇,以无疑惑而无疑,以无执取而无取着后,以烦恼的止息而涅盘,我称彼为婆罗门。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三十一、尸婆罗长老的故事[终]。
32. 雅海长老的故事
Sundarasamuddattheravatthu
“于此世[舍欲]……”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雅海长老(Sundarasamudda)而说的。
据说一个名叫雅海童子的良家子出生在舍卫城一个拥有四亿财富的显赫之家中。一天饭后他看到许多人们为了听法拿着香、花等前往祇陀林,他问道:“你们去哪里?”
“为了去导师那里听法。”[他们]回答。
“我也要去。”说完和他们一起前去,然后坐在人群的外围。导师得知他的根性后次第而说法。“住于在家无法实践如抛光的螺贝般[遍净]的梵行。”由于导师的说法他想要出家 了。当人群离去时他向导师请求出家,听说“没有获得父母许可如来不让出家”,回到家里后,就像良家子护国等一般,通过极大的努力才让父母同意了。然后在导师面前出家,并获得了受具足戒。“我为什么要住在这里?”于是他离开那里,去了王舍城,以乞食度日。
一天他住在舍卫城的父母在一个节日看到他年轻的朋友们打扮的漂漂亮亮在玩耍,悲叹道:“我们的儿子现在难获得此[快乐]了。”这时一个交际花(高级妓女)来到他家,看到他母亲在坐着哭,于是问道:“阿妈,为什么哭?”
“我想起儿子而哭。” “那他在哪里,阿妈?” “在比丘们那里出家了。” “让他还俗不合适吗?” “合适,但他不想,离开这里去了王舍城。” “假如我能让他还俗,你们怎么对我?” “我们将让你成为这个家中的女主人。” “那就请给我一些费用吧。”
她拿了费用,和一大群人一起去了王舍城,在观察了他托钵的路线后,在那[途中]获取了一个房子,一早准备好美味的食物,当长老进来托钵时,给与钵食。几天后[她对长老说]:“尊者,请您就坐在这里用餐吧。”[一边]去拿[他的] 钵。他把钵给了[她]。然后提供给他美味的食物,说:“尊者,这里托钵很方便。”几天后让他坐在阳台吃饭。然后她用饼笼络了一些小孩子,[对他们说:]“你们在长老来的时候过来,即便是被我阻止,你们也依旧到这里扬起灰尘。”
第二天他们在长老用餐时,即便是被她阻止,还是扬起灰尘。她第二天[对长老说:]“尊者,即便是我不让,孩子们也不听我的话在这里扬起灰尘。请您到屋内坐吧。”让他坐在屋内,用餐了几天。然后她又笼络孩子们:“请你们即便是被我阻止,也要在长老用餐时制造巨大的声响。”他们那样照做了。
次日,她说:“尊者,这个地方非常吵,孩子们即便是被我阻止也还是不听我的话,请您到楼上坐吧。”当长老同意 了,他让长老在前面,往楼上爬时将[身后]楼里的门都关 上。即便长老是严格的次第乞食沙门,但在味道的贪爱束缚下,听从了她的话爬上了七层的楼房。她让长老坐下。
“友,圆脸(Puṇṇamukha),女人有四十种方式勾引男人,她打哈欠,弯腰,[做]妖娆姿势,[表现出]害羞,用指甲碰触指甲,两脚相迭,用棍子在地上划,让孩子往上跳、往下跳,逗弄,令逗弄,亲吻,令亲吻,吃,令吃,给与,乞求,模仿[对方的]行为,高声说话,低声说话,公开说 话,私下说话,跳舞,唱歌,演奏,哭泣,表现优雅,打扮,大声笑,张望,扭腰,摇动生殖器,张开大腿,合上大腿,露出乳房,露出腋窝,露出肚脐眼,闭眼,扬眉,咬嘴唇,吐舌头,脱衣,穿衣,解开头发,系上头发。”(《本生》 2.21.300)如此展示了女性的风骚、女性的优雅后,站在他面前说了此偈颂:
“啊,我实造了未经考虑的重业啊”,长老生起了大悚惧。此时导师正坐在四十五由旬远的祇陀林,看到了此事,然后露出笑容。这时阿难长老问他:“尊者,是何因,是何缘,您显露笑容?”
“阿难,在王舍城的七层楼房里,雅海比丘和一交际花在进行战斗。”
“尊者,那谁会赢,谁会输呢?”
导师[说]:“阿难,雅海将会赢,交际花会输。”说了长老[将取得]的胜利后,[导师]就坐在那里发出光芒,说:“比丘,于两种欲望勿期盼,舍断吧。”说完,诵出此偈:
其含义是:若有人在此世间舍弃了两种欲,成为无家者而云游,他灭尽了欲与有,我称其为婆罗门。
开示结束时,该长老证得了阿罗汉,然后以神通力飞向空中,穿透屋顶,称赞着导师之身而来,礼敬了导师。法堂里生起了谈论:“贤友们,雅海长老几乎要毁于舌识之味,而导师成为了他的支助。”导师听到该谈论后说:“诸比丘,不光如今,过去他被味贪所缚时,我也曾给他支助。”说完在他们的请求下,为说明该事,而说出了过去之事:
[导师]详述了[《本生》]第一册中的《风鹿本生》 [292] (Vātamigajātaka)。然后做了本生的联系:“那时的风鹿就是雅海,诵出此偈令它得脱的大臣 [293] 就是我。”
第三十二、雅海长老的故事[终]。
33. 阇祇罗长老的故事
Jaṭilattheravatthu
“……此世贪爱……”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就阇祇罗长老(Jaṭila)而说的。
关于此事依次说来是:据说曾经在波罗奈有两位在家兄弟,种植了很大一片甘蔗地。有一天弟弟去到甘蔗地里[心想]“我要给哥哥一根[甘蔗],我自己一根”,便[砍了]两根甘蔗,为了不让汁流出来,将被砍的位置包起来拿着。据说这时没有榨甘蔗的机器,[而是]将头或者根切掉,抬起来时,就像从滤水器中流出水一样,让汁液自己流出来。在他从地里拿了甘蔗回来时,香醉山的一位辟支佛从定中出定了,“今天我要饶益谁呢?”在探寻时看到他进入到自己的智网,知道了可以利益到他,然后带着衣钵以神通前去,站在他面前。
他看到辟支佛后,内心欢喜,将上衣[脱下来]铺在地上一高处,“尊者,请您坐这里吧。”让辟支佛坐下后,[对辟支佛说:]“请将钵给我。”他将甘蔗包住的地方解开,然后放在钵上,汁液流下来装满了一钵。辟支佛就在那里把[甘蔗]汁喝了。[弟弟]心想:“实在太好了,圣尊喝了我的甘蔗汁。如果哥哥让我给钱,我就给[他]钱。如果让给[他分享]功德,我就给[他]功德。”[他又对辟支佛说:]“尊者,请将钵给我。”将第二根甘蔗也解开,供养了甘蔗汁。“我为哥哥从地里带来另一根甘蔗,他就可以吃了。”据说他连这样的欺诈之心都没有。
辟支佛喝完第一份甘蔗汁后,想要把这[第二份]甘蔗汁和其他[辟支佛]一起分享,于是拿了后就坐着[没有继续喝]。弟弟知道了他的情况后,五体投地进行了礼敬,然后发愿:“尊者,愿以我这供养最上[甘蔗]汁的果报,让我体验人天的快乐,最后证得您所证之法。”辟支佛对他说:“愿如是。”并用“愿如你所欲……” [294] 这两首偈进行了随喜。然后就在他的注视下,决意后,从空中去了香醉山,将那[甘蔗]汁给了五百辟支佛。
他看了该神变后,去到哥哥面前,当被问及“你去哪里了?”时,[他回答:]“我去看甘蔗地了。”哥哥说:“哪有像这样去甘蔗地的?不应该带一两根甘蔗回来吗?”
他说:“是的,兄弟,我拿了两根甘蔗,但看到了一位辟支佛,我把我的甘蔗汁供养了,[心想]‘或者给[哥哥]钱,或者给[他]功德’,我把你的甘蔗汁也供养了。你到底是要拿钱还是功德?”
“那辟支佛做什么了?” “喝了我的甘蔗汁,然后带着你的甘蔗汁从空中去了香醉山,分给了五百辟支佛。”
他听了弟弟的话后,马上全身充满着欢喜,发愿道:“借此[功德]仅愿我得达辟支佛所证之法。”这样弟弟发了三个 愿,而哥哥只用一句话发愿阿罗汉。这是他们的过去之业。
他们依寿命而住后,从那里死后投生到了天界,度过了一个两尊佛间隔的时间。在他们还在天界时,毘婆尸佛出现于世。他们也从天界下来,投生在盘头摩底(Bandhumatī)城一个家庭中,兄长还是兄长,弟弟还是弟弟。他们当中, [父母]给哥哥取名为“赛那”(Sena),弟弟则叫“不败”(Aparājita)。
当他们成年时,[父母]给他们成了家,这时赛那家主听到盘头摩底城的弘法者在喊“佛宝、法宝、僧宝出现于世 了,你们供养吧,做功德吧。今天初八,今天十四,今天十五,你们行布萨吧。你们听法吧。”看到大众在饭前做了供养,在饭后为了听法而前往,他便问:“你们去哪里?”当他们说“去导师那听法”时,[他说]“我也去”和他们一起去了,然后坐在人群边缘。
导师知道他的意向后,次第而讲法。他听了导师的法后很想出家,于是向导师请求出家。导师对他说:“你有需要向其征得同意的亲戚吗?”
“有的,尊者。” “那你就征得同意后再来吧。”
他去到弟弟面前说:“这家里的所有财产都是你的了。” “那您呢,大哥。”
“我要去导师那里出家。” “大哥,你说什么呢?当母亲去世了我把您当母亲一般,父亲去世了我把您当父亲一般。这家里有大量财富,住家里也能做福德,您不要这么办啊。”
“我在导师那听了法,不能履行居家生活中的事务了,我只[想]出家。你回去吧。”他让弟弟回去后,在导师那出家获得受具足戒,不久后就证得了阿罗汉。弟弟则[想]:“我要向兄长的出家表示礼敬。”向以佛陀为首的僧团做了七天的供养 后,礼敬了兄长说:“尊者,您已作证生已尽,而我束缚于五欲中不能离俗而出家。请为我讲解住于在家相应的大福德之事。”
长老对他说:“善哉,善哉,智者。为导师建造香室吧。”
“好的。”他同意后,命人运来种种木材,命人将其削制成柱子等,然后命人将其中之一用黄金装饰,其中之一用白银装饰,其中之一用珠宝装饰,所有[木材]都用七宝所饰,用它们建造了一间香室,再覆盖上用七宝装饰的瓦。在建造僧寮时,与他自己同名也叫不败的外甥前来,说:“我也想建造[僧寮],舅舅请您也将功德[分享]给我吧。”
“我不给,亲爱的,我不和其他人一起做。”
他在请求了很多回后没有获得功德[分享],[心想]“在香室前应该有一间衮嘉拉堂(kuñjarasāla,一豪华的殿堂)”,便命人建造了一间七宝所成的衮嘉拉堂。他在这尊佛陀出世时投生为了门答咖(Meṇḍaka,公羊)财主。
七宝所成的香室有三个大窗户。家主不败在它们前面的下方命人建造了三个用石灰粉刷过的池塘,然后注满四种香水,命人种上五种颜色的花。当导师在里面坐着时,风会将花粉撒在他身上。香室的顶部是一个赤金造的壶,顶端是珊瑚所造,下面是宝石贴砖。它就像一个跳舞的孔雀一般光彩夺目而住立。[所用到的]七宝中需要敲下来的部分被敲下来后,将所有[敲下来]剩余的部分都用来在香室周围洒满齐膝深的地面。
家主不败这样建造完香室后,前往长老哥哥处说:“尊者,香室完成了,我希望它被使用,据说因使用而有大功 德。”[长老]他来到导师面前说:“尊者,这家主为您建造了香室,现在他希望[您]使用[它]。”导师从座位起来前往香室,环绕香室后,站在门口看着周围的宝石堆。这时家主对他说:“请进吧,尊者。”导师依旧那样站着,到第三次[请他进去]时,看向他的长老兄长。他只是通过观察便明白了,对弟弟说:“来,弟弟,你对导师说:‘保护[之事]只归我[来 做],您怎么舒服怎么住。’”他听了这话后,五体投地礼敬了导师然后说:“尊者,犹如人们进入树下后毫不在意地离开,或者如同渡过河后毫不在意地将筏子抛弃,请您如此般无有顾虑而住吧。”
导师为什么站着[不进去]呢?据说他是这样想的:“诸佛处餐前餐后都有很多人来,我们无法阻止他们带着这些宝物离开,‘僧舍处铺了这么多宝物,连自己的护持者拿都不阻 止’,家主[这样]对我生气后会去往恶趣。”由于这个原因[佛陀]站着[不进入]。而当他说“尊者,保护[之事]只归我[来做],您住吧”时就进去了。
家主在四周设置守卫后,对人们说:“伙计们,用口袋、篮子、袋子带着[宝物]走的你们就阻止,用手抓着走的就不要阻止。”也命人在城市里通知:“我在香室僧舍铺撒的七 宝,在导师处听完法后走时,穷人请[抓]满两手而拿取,富有的则可用一手拿取。”
据说他是这样想的:“具信者将仅仅想听法而去。无信者则因贪图财富而去,听法后将从苦中解脱。”因此为了所有人的利益而这么宣告。大众按照他说的方式拿取众宝物。当铺撒的宝物耗尽了他就[再次]命人铺撒齐膝深,一直[铺撒了]三回。
在导师足下(踏足处)命人放置了一块南瓜大小的无价宝石。据说他是这样想的:“当和导师身体的金色光芒一起被看到时,[人们]不会对宝石的光芒感到满意。”因此他如此设置。大众看到[宝石]也确实不感到满意。
后来有一天,一位持邪见的婆罗门[心想着]“据说导师足下放置了一块昂贵的宝石,我要拿走它”而去到寺院,进入到为礼敬导师而前来的大众中。家主通过他前进的方式发觉“[此人]想要拿取[那块无价]宝石”,便心想:“啊,真希望他不要拿。”[那婆罗门]他就像在礼敬导师一般,将手靠近 [导师的]双足,然后抓住宝石放到袋子里离开了。
家主内心没法对他感到欢喜。在讲法结束时他前往导师处说:“尊者,我三次在香室周围铺撒齐膝深的七宝,对拿取它们的人我没有嫌恶,心只是越来越欢喜。然而今天动了 ‘啊,真希望这婆罗门不要拿走宝石’的念头后,对他拿走宝石内心无法感到欢喜。”导师听了他的话后[说]:“优婆塞,你无法阻止别人拿走自己的财产?”教了[他]一个方 法。他采用导师教的办法,礼敬了导师,然后发愿:“从今开始,愿不论是数百的国王或强盗都不能迫使我后拿走我的财产,乃至是一根线头,愿我的财产也不被火烧,也不被水冲走。”导师则对他[说]:“愿如是。”进行了随喜。
他在做香室的供养仪式时,在寺院里对六百八十万比丘做了九个月的大供养,供养结束后给所有人供养了三衣。僧团中最年幼者的衣料[都]价值一千[钱]。他如此般终生做福德,从那里死后投生到了天界,那么长时间都在人天间轮 回,然后在此尊佛陀出世时在王舍城一个财主家获得了结生,在母胎中住了九个半月。在他出生那天整个城市里的所有武器都炽然发光,所有人身上穿戴的[珠宝]饰品都像燃烧起来了一样发光,城市中一片光明。
财主清晨去服侍国王,然后国王问道:“今天所有的武器都炽然发光,城市中一片光明,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我知道,大王。”
“是什么原因,财主?” “您的一个奴仆出生在了我家里,是他的福德之光导致这样的。”
“他会成为盗贼吗?”
“不会这样的,大王,有福德的众生做了决意而已。” “那么,应好好地照顾他,这是给他的奶水钱。”命人每天给他一千[钱]。
由于令整个城市都成为一盏灯一般,在给他取名之日, [父母]便给他取名叫“焦谛咖”(Jotika,灯炬)。当他成年,为了给他建造房子而平整地面时,帝释的住处(座位)开始发热。帝释探究“这是怎么回事”时,知道了“他们在为焦谛咖建造房屋地基”,[他心想]“他是不会住这些人建造的房子的,我应该去那里”,他便化作一个木工前往说:“你们在做什么?”
“我们在为焦谛咖建造地基。”
“你们走吧,他不会住你们建造的房子的。”说完他看向一片十六亩(Karīsa)大小的土地,[那片土地]顿时就变得像遍禅圆相一样平整。他又思维“愿这个地方破土而升起一栋七宝所成的七层大厦”,然后看向[那里],顿时就升起了一栋那样的大厦。又思维“愿包围这[大厦]升起七道七宝所成的围墙”然后看向[那里],如此般的围墙升起了。当他思维 “愿它们周围升起劫树(kapparukkha,满愿树)”后看向[那里],如此般的劫树就升起了。“愿大厦四角升起四个宝壶。”他想完看向[那里],一切如其所想。其中一个宝壶有一由旬,一个有三牛呼(四分之三由旬),一个半由旬,一个一牛呼那么大。菩萨所出现的众宝壶壶口是相同的尺寸,下面是和大地一般大。焦谛咖所出现的宝壶壶口尺寸没有说,所有 [宝壶]像开口的棕榈果一样完美地出现。大厦的四角出现了四根小棕榈树干一般大的金质甘蔗。它们的叶子是七宝所成,树干为金质。据说这些都是过去的业所显现的。
在七道门的入口处有七个夜叉守护着。第一道门是名为亚玛果利(Yamakoḷī)的夜叉和他的一千夜叉随从一起守 护。第二道[门]是名为莲花(Uppala)的夜叉和他的两千随从夜叉一起[守护]。第三道[门]是名为跋耆拉(Vajira)的夜叉和他的三千随从夜叉一起[守护]。第四道[门]是名为跋耆拉巴护(Vajirabāhu)的夜叉和他的四千随从夜叉一起[守 护]。第五道[门]是名为咖萨堪达(Kasakanda)的夜叉和他的五千随从夜叉一起[守护]。第六道[门]是名为咖达塔(Kaṭattha)的夜叉和他的六千随从夜叉一起[守护]。第七道[门]是名为低萨穆喀(Disāmukha)的夜叉和他的七千随从夜叉一起[守护]。就这样大厦的里里外外都有森严的守卫。
当频婆娑罗王听说“据说焦谛咖出现了一栋七宝所成的七层大厦,有七道围墙和七道大门入口,[还]出现了四个宝壶”后,给他送去了财主伞盖(财主身份的象征)。他便得名为焦谛咖财主。和他一起造福业的女子投生到了北俱卢[洲](Uttarakuru)。天神们将她从那里带来让她坐在一豪华的私房中。
她来时拿了一管米和三块火石。他们一生都靠那一管米煮饭。据说假如他们想要用[那管中的]米装满一百车,[装完后]那管米依旧有一管。煮饭时将米倒进锅里然后将它们放在火石上,火石马上就会燃烧起来,在饭煮熟时火就熄灭了。通过此标识(火的熄灭)他们就知道饭熟了。当煮咖喱菜等时也是同样的方式。他们就这样通过火石来煮食物。他们以宝石的光明而生活,不知火光或灯光。
“焦谛咖据说有此等成就”,他在整个瞻部洲都广为人 知。大众坐着车子等前来观看。焦谛咖财主命人煮了北俱卢洲的米饭给所有来访者。他命令:“让他们从劫树处拿取衣服,拿取饰品。”他命令:“将一牛呼宝壶的口打开,让他们拿取足够的财富。”即便是整个瞻部洲的居民来拿走财富,宝壶连一指之量[的财富]都不会减少。据说这是他将七宝当沙子铺设在香室周围的果报。
就这样大众根据[各自的]意愿拿取衣服饰品和财富而 去,频婆娑罗王虽然想要看他的大厦,在大众前来时没有获得机会。后来当想要拿[东西]走的人渐渐少了,国王对焦谛咖的父亲说:“我想看看你儿子的大厦。”他说完“好的,大王”就去告诉儿子:“儿子,国王想看你的大厦。”
“好的,爸爸,让他来吧。”
国王在大量随从的陪同下去了那里。在第一扇门那里打扫完倒垃圾的女仆将手给国王,国王以为“是财主的妻子”而没将手放在她的胳膊上。同样地在其他的那些门口也以为那些女仆“是财主的妻子”而害羞,没将手放在她们的胳膊上。焦谛咖前来迎接并礼敬后,转到后面说:“您先走,大王。”[透明的]宝石地面对国王来说就像是一个百人深的深渊一般。他以为“此人为了抓我挖了陷阱”而不敢落脚。焦谛咖[说:]“大王,那不是陷阱,您跟在我后面吧。”他到了前面。国王便踩着他踏过的地面从底层开始参观大厦。
这时童子未生怨也抓住父亲的手指一边走一边想: “啊,我父亲真是个大笨蛋,一个家主住着七宝所成的大 厦,他是国王住的[却]是木头房子,我一旦成为国王就不让此人住在这大厦里。”
国王登上顶层时也到了吃早饭的时间了。他呼唤财主: “大财主,我们就在这里吃早餐吧。”
“我知道,大王,已经为您准备好了食物。”
他(国王)用十六壶香水洗完澡后,坐在财主的凉亭中为他(自己)所准备的宝石制的宝座上。然后在给他提供了洗手的水后,命人将奶粥盛在一个价值十万的金碗中摆在其前面。国王以为是主食开始要吃。财主[说]“大王,这不是主食,这是奶粥。”命人将主食盛在另一个金碗中,放在前一个碗上。据说从那[前一个碗]升上的热量让它吃起来更美味。国王吃着美味的食物不知限量。于是财主礼敬他然后抬手合掌说:“大王,够了,就这么多吧,再多就不能消化 了。”国王对他说:“家主你怎么说得[好像]重视自己的饭食?”
“大王,没有那回事,您的所有军士都将[食用]这饭食和咖喱菜。然而我是担心[留下]恶名。”
“是什么原因呢?”
“如果[明天]大王的身体倦怠的话,我害怕[人们会说] ‘昨天国王在财主家吃饭了,一定是财主做了什么’[这样的]话,大王。”
“那就把饭拿走,拿水来吧。”
国王用完餐后,所有国王的随从都吃同样的饭食。国王和财主坐着愉快地聊天,他对财主说:“怎么这家里没有财主夫人?”
“是有的,大王。” “她在哪呢?”
“她坐在豪华的私房里,不知道大王来了。”
虽然国王早上就和随从一起来了,但她对他的到来并不知情。因此财主[觉得]“国王想见我的妻子”到她那里说: “国王来了,你不应该去见国王吗?”她躺着说:“夫君,国王是什么人?”
“国王是我们的统治者。”当他[这么]说时,她不高兴地称:“我们的福业实在是做得糟糕啊,还有人是我们的统治 者。我们没有信而做的福业,果报成熟后其他人成为我们的统治者。我们一定是没有信而做的布施,这是它的果报。”然后她说:“现在我该怎么做,夫君?”
“带着棕榈扇给国王扇风吧。”
在她带着扇子去给国王扇风时,国王头巾上的气味触到她的眼睛,然后她的眼睛泪如雨下。看到这一幕国王对财主说:“大财主,女人见识少,我想她害怕‘国王要拿走我丈夫的所得’而哭泣,你安慰她‘我不要你的所得’。” “她不是在哭,大王。” “那这是怎么回事?”
“您头巾的气味让她流泪了。此人没有见过灯光和火光,仅借助宝石之光吃、坐和睡。大王一定是坐于灯光下吧?”“是的,财主。”
“那么,大王,从今开始请借助宝石之光而坐吧。”然后给他如南瓜般巨大的无价之宝石。国王参观了[财主的]家 后,说:“焦谛咖实在是大富贵。”然后就回去了。至此为焦谛咖的来历。
现在该说阇祇罗的生平了。在波罗奈有一个财主的女儿长得很漂亮,在她十五六岁时,为了保护她,[父母]给了一位女仆,让她住在一栋七层楼顶楼的高贵卧室中。一天她在打开窗户往外观望时被一位在空中飞行的持咒语者看到 了,他生起了爱意,从窗户进入后和她一起发生了亲密关系。她和他一起同住不久后怀孕了。后来那女仆看到了她便问:“小姐,这是什么?”
“好了,别告诉任何人。”因她的话,女仆感到害怕就没有声张。十个月后她产下一个儿子,她命人拿来一个新盆,然后将男孩放在那里面,再把它合上,上面放上一些花环,吩咐女仆:“你把这个顶在头上,放到恒河里,当被问及‘这是什么?’时你就说‘是我女主人做的供养。’”她如此照做了。
在恒河下游有两位妇女正在洗澡,看到那个盆被水漂着,一个说“那盆是我的”,一个说“那里面的东西是我的”。当盆到了,[她们]将其带到岸上放下,打开看到一个男孩后,一个说:“因为[我]说过‘盆是我的’,男孩就是我的。”一个说:“因为[我]说过‘里面的东西是我的’,男孩是我的。”她们争吵着去了法院,告知此事后大臣们无法判定,便去到国王那里。国王听了她们的话后说:“你拿走男孩,你拿走盆。”
那位拿走男孩的是摩诃迦旃延长老的一位护持者。因此她[怀着想法]“我将让这[小孩]在长老处出家”而将男孩抚养。在他出生这天给他将胎垢弄干净后没有再洗澡,于是他的头发就卷曲了,因此她们就给他取名为阇祇罗(Jaṭila,结发)。在他能用脚走路时,长老进入那个家庭中托钵。优婆夷请长老坐下,然后提供了食物。长老看到男孩后问:“优婆夷你获得了一个男孩?”
“是的,尊者,我[想着]‘我将要让这个男孩在您那里出家’而抚养,您剃度他吧。”便将他给了[长老]。长老[回答]“好的”带着他走时观察“此人是否有享受在家荣华富贵的福业呢?”[得知]“是大福报的众生,将会有大富贵,目前他还年幼,智慧也尚未成熟。”思维过后将他带到答格西喇一个护持者家中。
护持者礼敬了长老后站着,看到那男孩便问道:“尊者,您得到一个男孩了?”
“是的,优婆塞,他将会出家。他尚且年幼,就[先]留在你这里吧。”
“好的,尊者。”他将其当做儿子一样照顾。他家中有[存了]十二年的大量货物。他要到另一个村子去时将所有的那些货物都搬到商店里,让男孩坐在店里,告诉他每件的价格:“这一件和这一件获得这么多财物后就[卖]给[顾客]。”说完就离开了。
这一天,城市的守护天神让那些需要乃至辣椒、小茴香子之量的物品的人们都前往他的商店。[小男孩]他一天之内就将囤积了十二年的货物卖掉了。家主回来后在看到商店里什么都没有了,就说:“孩子你把所有商品都弄丢了?”
“我没有弄丢,都按照您说的方式卖掉了,这是[卖掉]什么东西的资金,这是什么东西的。”家主很高兴,[心想:] “珍稀之人啊,不论在哪里他都能生存。”将自己家里已成年的女儿给了他[做妻子],然后命令人们:“你们给他建一个房子。”在房子完成时[对他]说:“你们去,住在自己家里。”
在他进入房子时,当一只脚方才踏过门坎,房子后部的地面就裂开,升起一座八十肘高的金山。国王听说“据说阇祇罗童子家里的地面裂开升起一座金山”后,派人给他送去财主伞盖(任命他为财主)。他便得名为阇祇罗财主。
他有三个儿子,在他们成年时他有了出家之心,[他心 想:]“如果有和我们同等财富的财主家庭的话,他们会允许 [我]出家。要是没有,他们将不许可。在瞻部洲有没有和我们同等财富的家庭呢?”为了探寻此事他命人制作了一个金砖、一个金鞭、一双金鞋,交到[手下]人手里,“你们去,带着这些就像在寻找什么一样,在瞻部洲巡游,知道了有没有和我们同等财富的财主之家后就回来。”把他们派送出去了。
他们在巡游时来到了跋提梨迦城,然后门答咖财主看到了他们,问道:“朋友们,你们为何而漫游?”
他们说:“我们为了看一些东西而漫游。” “这些人拿着这些东西,不是为了看什么而漫游,是在调查国内而漫游。”他知道后便说:“朋友们,你们到我家后面看看吧。”他们在那八亩大的地方看到如前所说的破开大地出现的一些金山羊,有大象、马、公牛王那么大,互相背靠背。他们在其中游览后出来了。财主于是问他们:“朋友们,你们漫游所寻找的东西看到了吗?”
他们说:“看到了,先生。” “那你们就走吧。”他将他们送走了。
他们从那里走了,[回来后]自己的财主对[他们]说:“朋友们,是否有看到和我们相同财富的财主家庭呢?”
“先生,您的[财富]算什么,跋提梨迦城的门答咖财主有如此般的财富。”他们将所有的经历告知了。听了这个后财主很高兴,[心想:]“已经找到一个财主家庭了,是否还有其他的[大财富财主]呢?”于是给了他们一张价值十万的羊毛毯,派遣他们:“朋友们,你们去,寻找另一个[这样的]财主家庭。”
他们到了王舍城,在离焦谛咖财主家不远的地方,堆了一堆木头,点着火,然后站着。当被人问及“这是做什么?”时,他们说:“我们有一张昂贵的羊毛毯,没有买家,我们拿着它行走的话害怕盗贼,因此我们要将其烧毁后再走。”
这时焦谛咖财主看到了他们,问道:“这些人在做什么?”听说此事后,命人把他们叫过去,问道:“价值多少的羊毛毯?”
“价值十万。”他们回答。
[财主]命人给了十万[钱],然后[说]“你们[把它]给清扫完大门丢垃圾的女仆。”交到了他们手里。[女仆]她获得毛毯后哭着来到财主面前说:“主人,我有过错的话不是应该打我么,为什么给我送来一条这样的粗毛毯?我如何能穿或者披这个呢?”
“我送给你不是这个目的。你可以把它卷起来放在床 脚,当你睡觉时用香水洗完脚,用它来擦脚。我给你是为了这个目的。你这样做也不行吗?”
“我这样做是可以的。”她拿着回去了。
那些人看到该行为后去到自己财主面前,当被问及“朋友们,你们看到[和我们同样大富的]财主家庭了吗?”[他们回答:]“主人,您有的算什么,王舍城的焦谛咖财主有如此般的财富。”告知他[焦谛咖]家里的所有财富后,告诉了他那事情的经过。财主听了他们的话后欢喜[地想到:]“现在我能出家了。”他去到国王面前,说:“我想出家,大王。”
“好的,大财主,你出家吧。”
他回到家中,将儿子们叫来,把一镶满钻石的金柄斧头放到长子手里说:“儿子,[用这个斧子]到后院金山取团金 子。”他带着斧子去了,然后砍在金山上就像砍在石板上一样。[财主]从他手里拿过斧子交到二儿子手里,派[他]去,他砍在金山上也跟砍在石板上一样。然后[财主]将它交到小儿子手里,派[他]去。他拿了它劈砍时就像砍在土堆上一 样。这时财主对他说:“来,儿子,这就可以了。”然后把另外两个大儿子叫过来说:“这金山不是为你们而出现的,仅仅
是为我和[你们的]小弟而出现的,你们和他一起享用吧。”为什么那[金山]仅为他们而出现,又为什么阇祇罗在出生时被扔进水里?只是自己[过去]所造的业罢了。
在为迦叶佛建造佛塔时,一位漏尽者来到佛塔处观察,然后询问:“朋友们,为什么塔的北面没有建起 来?”
他们回答:“黄金不够。”
“我入城去鼓励[人们捐赠],你们恭敬地做事吧。”他这样说完就进入城中,“女士们,男士们,你们的佛塔有一面黄金不够,你们知道[捐赠]黄金哦。”激励完大众,他来到一个金匠家里。金匠正坐着和妻子在争吵。这时长老对他说:“你们建造的那一边佛塔黄金不够,你应知道这个。”他由于生妻子的气而说:“把你导师丢到水里,然后走吧。”这时她对他说:“你做了极其鲁莽之事啊,你对我生气就骂我或打我,为什么对过去、未来、现在的佛陀怀敌意?”金匠即刻生起了悚惧感,说:“请原谅我,尊者。”说完拜倒在长老足下。
“朋友,你没对我说什么,你应请求导师的原谅。” “我怎么做才能被原谅呢,尊者?”
“做三瓶金花摆在放置舍利的地方,然后弄湿衣服和头发,请求[诸佛的]原谅,朋友。”
“好的,尊者。”说完他就为了制作金花将三个儿子中的大儿子叫来,说:“来,儿子,我对导师说了恶语,因此我要制作这些花放在放舍利的地方,然后请求原谅,你也和我一起吧。”他[说:]“不是我让你说的恶语,你自己做吧。”[大儿子]他不想做。他把二儿子叫来说了同样的话,他也做了同样的回答,不想做。他把小儿子叫来说了同样的话,他说: “父亲的事情是儿子的责任。”然后和父亲一起制作[金]花。
金匠做完三瓶一张手那么大的花后放在摆舍利的地方,然后弄湿衣服和头发,请求导师的原谅。
这就是他七次在出生时被扔进水里[的原因]。这是他的最后一生,由于那个原因此生他也被扔进了水里。他那两个大儿子在制作金花时不想和他一起做,由于这个原因金山不为他们而生,阇祇罗和小儿子一起做的,所以[金山]为他们而生。他嘱咐了儿子们后就去到导师那出家了,几天就证得了阿罗汉。后来某个时候,导师和五百比丘一起托钵来到他儿子们的门口,他们供养了以佛陀为首的僧团半个月的饮 食。
比丘们在法堂生起谈论:“贤友阇祇罗,你如今还对八十肘的金山和儿子们有贪爱吗?”
“贤友们,我对他们没有了贪和慢。”
比丘们说:“这阇祇罗长老说了虚妄[语],[自]称究竟智(证阿罗汉)。”导师听了他们的谈话后说:“诸比丘,我儿对他们没有了贪和慢。”然后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这[偈颂的]含义是:彼舍弃此世间六门的贪与慢,然后不欲求在家生活,无家而云游。灭尽贪爱与有的贪有灭尽者,我称他为婆罗门。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三十三、阇祇罗长老的故事[终]。
34. 焦谛咖长老的故事
Jotikattheravatthu
“于此[弃]贪爱……”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就焦谛咖(Jotika)而说的。
未生怨童子(Ajātasattukumāra)在与提婆达多成为一伙后,杀害父亲取得王位,[后来决定]“我要获取焦谛咖财主的大厦”,做好了战斗准备出发了。[然而]在看到了宝石墙壁上随行人员和自己的影子后认为“家主做好了战斗准备,带着武装力量出来了”,而不敢靠近。
财主则在那一天持守了布萨(斋戒),一大早用完早餐就去了寺院,坐在导师面前听法。守护第一道大门的夜叉,名叫亚玛果利(Yamakoḷi),它看到该[情况]后,[大喊] “哪里跑!”击溃了[未生怨的]随从,然后从各个方向追击。国王便来到了寺院。
这时财主看到他后就说:“怎么回事,陛下?”然后从座位上起来。
“家主,你怎么命令了你的人跟我打仗,然后[自己]来到这里像在听法一般坐着?”
“陛下去夺取我的房子了?” “是的,我去了。”
“没有我的同意的话,一千位国王也不能夺取我的房子,陛下。”
[国王]他生气[地说]:“那你是要当国王?” “我不是[要当]国王。但是我的财产没有我的同意,不论是国王还是盗贼连我衣服边上的须线也得不到。” “那我如何能获取你的同意呢?” “那么大王,在我这十个手指上有二十个印章戒指,我不把它们给你。如果你可以就拿取吧。”
那国王蹲坐在地上然后跳起来上到十八肘高之处,停下来,[又]跳起来上到八十肘高之处。即便他有这么大的力 量,四处转动也不能将一个图章戒指拉下来。财主于是对他说:“请敷展你的上衣,陛下。”说完将手指下垂,二十个图章戒指都脱落了。这时财主对他说:“陛下,像这样,我的财产没有我的同意是得不到的。”
由于国王的行为他生起了悚惧感,于是说:“请允许我出家,陛下。”国王想到“此人出家了我将很容易获取他的大 厦”,于是就说了一句话:“你出家吧。”他在导师处出家后,不久就证得了阿罗汉,得名为焦谛咖长老。在他证得阿罗汉那一刻他的所有财产都消失了,他那名为棉柔身(Satulakāyī)的妻子也被天神们带[回]了北俱卢[洲](Uttarakuru)。
后来有一天,比丘们呼唤并问他:“贤友焦谛咖,你还对那大厦和女人(妻子)有贪爱吗?”
“没有了,贤友们。”当他这么说时,[比丘们]报告给导师:“尊者,这人说了虚妄[语],[自]称究竟智(证阿罗汉)。”导师说:“诸比丘,我儿确实对那[财产、女人]没有了贪爱。”说完,诵出此偈:
此偈颂的含义应如上面结发长老的故事中所说的方式理解。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三十四、焦谛咖长老的故事[终]。
35. 舞者子长老的故事
Naṭaputtakattheravatthu
“舍弃……”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就一位舞者子(Naṭaputtaka)而说的。
据说他曾作为一名舞者四处巡演时,听了导师的讲法后出家了,证得了阿罗汉。[一天]在他和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一起入[城]托钵时,比丘们看到一个舞者子在表演,便问道:“贤友,此人正在做你曾做的表演,你对这个还有喜爱吗?”
当他回答“没有了”时,[比丘们]报告[导师]:“尊者,这人说了虚妄[语],[自]称究竟智(证阿罗汉)。”导师听了他们的话后说:“诸比丘,我儿超越了一保证。”然后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人间轭”(mānusakaṃ yogaṃ)是人的寿命和五欲。
“天轭”(dibbaṃ yogaṃ)也是这个道理。 “超越”(upaccagā),意思是,若人舍弃了人类的轭,然后超越了天界的轭,他脱离了一切的四种轭,我称他为婆罗门。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三十五、舞者子长老的故事[终]。
36. 舞者子长老的故事
Naṭaputtakattheravatthu
“舍弃爱……”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就一位舞者子而说的。
故事和前面类似。不过这里导师说:“诸比丘,我儿舍弃了喜爱与憎恶而住。”然后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喜爱”(ratiṃ),欢喜于五欲。 “憎恶”(aratiṃ),不喜林中住。
“清凉”(sītibhūtaṃ),寂静。 “无执着”(nirūpadhiṃ),无烦恼。
“勇者”(vīraṃ),意思是,那如此般战胜了一切蕴世间而住的勇敢者,我称之为婆罗门。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三十六、舞者子长老的故事[终]。
37. 婆耆舍长老的故事
Vaṅgīsattheravatthu
“彼知……死……”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婆耆舍长老(Vaṅgīsa)而说的。
据说在王舍城住了一个名叫婆耆舍的婆罗门,他通过敲击死者的头[骨]便知道:“这是一个已投生地狱者的头,这是 [已投生]畜生胎中者的,这是[已投生]鬼界者的,这是[已投生]人间的,这是已投生天界的人的头。”
一些婆罗门心想“可以带着此人在世上混饭吃”,于是拿了两件红衣服给他穿上,带着他在国中行走,告诉人们:“这个名叫婆耆舍的婆罗门敲击死人头骨后就知道[他们的]投生地,你们[向他]询问自己亲人的投生地吧。”人们根据各自的财力或者给十个咖哈巴那钱,或者二十,或者一百,询问亲人们的投生地。
他们一路来到了舍卫城,驻扎在祇陀林不远处。早餐后他们看到人们手里拿着香花等前去听法,便问道:“你们去哪里?”
“[去]寺院听法。”[他们]回答。
他们说:“去那里干什么?没有谁像我们的婆耆舍婆罗门的,他敲击死人头骨后就知道[他们的]投生地,你们[向他]询问自己亲人的投生地吧。”
人们说:“婆耆舍知道什么?没有人像我们老师这般。”然后另一方又说:“没有人像婆耆舍这般。”由于[双方]越说越多。[于是人们说:]“来,现在我们将知道你们的婆耆舍或[我们的]导师的知识。”带着他们来到了寺院。导师知道了他们的到来后,让人带来了[分别]投生在了地狱、畜生、人间、天界的[四人的]四个头骨,第五个是一位漏尽者的头骨,然后命人依次摆好。在[他们]到达时向婆耆舍问道:“听说你敲击死者的头骨后就知道[他们的]投生地?”
“是的,我知道。” “这是什么人的头?”
他敲击那[头骨]后说:“投生地狱者的。”
“善哉,善哉。”导师对他给予了赞叹。其他的三个头颅也在询问后都一一无误地回答了,[导师]同样地给予了赞叹,然后指着第五个头颅问道:“这是谁的头?”他也对其进行了敲击,[却]不知道投生处。导师便问他:“婆耆舍,你不知道吗?”
“是的,我不知道。”当他这么说时,[导师]说:“我知道。”婆耆舍便向导师请求道:“请您教我此口诀。”
“不能教给未出家者。”
他心想:“在学会这个口诀后我将是整个瞻部洲的第一 人。”于是他将那些婆罗门遣散:“你们就在那里住几天,我将要出家。”然后他来到导师面前出家,获得受具足戒,成为了婆耆舍长老。导师便教给他三十二身分的禅修业处,说:“念诵这口诀的预备[口诀]吧。”他在念诵那个[口诀]期间,婆罗门们时不时问他“你学会口诀没有?”
他说:“你们稍等,我正在学。”几天后就证得了阿罗汉,当婆罗门们再问时,他说:“朋友们,现在我不能[和你们一起]去了。”听说这个后比丘们向导师汇报:“尊者,这人说了虚妄[语],[自]称究竟智(证阿罗汉)。”
导师说:“诸比丘,别这么说,诸比丘,现在我儿善巧于死亡与结生了。”然后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彼知”(yo vedi),意思是,彼对众生的一切死与结生清楚地知道,因不被[烦恼]黏住故[名]“无执着”(Asattaṃ),因[随法]修行而善往故[名]“善至”(sugataṃ),觉悟四圣谛故[名]“觉者”(buddhaṃ),我称他为婆罗门。
“彼之”(Yassa),意思是,这些天神等不知道他的去处。诸漏已尽故[名]“漏尽者”(Khīṇāsavaṃ),远离于烦恼故[名]“阿罗汉”(arahantaṃ),我称彼为婆罗门。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三十七、婆耆舍长老的故事[终]。
38. 法施长老尼的故事
Dhammadinnattherīvatthu
“彼……”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就名为法施(Dhammadinna)的比丘尼而说的。
一天,她在俗家时,丈夫毘舍佉(Visākha)优婆塞在导师面前听了法后证得了不来果,他心想:“我应让法施接收所有的财产。”此前他回来时看到法施站在窗边张望就会笑。然而那天他回来都没有看站在窗口的[法施]。她心想:“这是怎么回事?好吧,吃饭时我会知道[怎么回事]。”
吃饭时她提供了饭食。他在往日会说:“来,我们一起吃吧。”然而那天他静静地吃。她心想:“他一定是因什么原因生气了。”毘舍佉舒服地坐着时呼唤她然后说:“法施,这家里的所有财产你都接收了吧。”
她心想:“生气的人不会给与财产,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问道:“你怎么了,夫君?”
“我从今以后什么也不管了。”
“你丢弃的唾液谁要接收?如果这样的话请你允许我出家。”
“好的,夫人。”他同意了,然后隆重地将她带到比丘尼住处出家了。她受具足戒后得名为法施长老尼。她想要安静,于是和比丘尼们一起去到乡下,住在那不久就证得了连同无碍解的阿罗汉,然后[心想]“现在愿亲人们可依靠我造作福 业”,又一次回到了王舍城。
优婆塞听说她回来了,[为了弄清楚]“她为什么回来了”前去比丘尼住处,礼敬长老尼后坐在一旁。他心想:“不适合问‘你不满[出家生活]了吗,尊姊?’我要问她一个问题。”他问了一个入流道的问题,她将其解答了。优婆塞以这种方式对其他[圣]道也进行了提问,当提问超过[自身境界]的问题时,她说:“你过头了,贤友,毘舍佉。想知道的话你去导师那询问这个问题吧。”他礼敬了长老尼,然后起身去了导师处,将整个对话告诉了导师。导师说:“我女儿法施说得很对,我若回答这问题也会如此回答。”然后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于前”(pure),意思是,于过去诸蕴。 “于后”(pacchā),于未来诸蕴。
“于中”(majjhe),于当下诸蕴。
“什么也没有”(natthi kiñcanaṃ),他于这些处没有任何所谓的贪执。没有任何贪欲等的“什么都没有者”(Akiñcanaṃ),什么执取都没有的“无取著者”(anādānaṃ),我称彼为婆罗门。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三十八、法施比丘尼的故事[终]。
39. 指鬘长老的故事
Aṅgulimālattheravatthu
“……牛王……”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指鬘长老(Aṅgulimāla)而说的。
故事在“悭吝不生天”(《法句》第 177 偈)的偈颂解释中说过了。
那里说到:比丘们询问指鬘:“指鬘贤友,看到擎着伞盖站着的粗暴大象你害怕吗?”
“不害怕,贤友。”
他们前去向导师说:“尊者,指鬘[自]称究竟智(证阿罗汉)。”导师说:“诸比丘,我儿指鬘不会害怕。像我儿这样的比丘,头牛中的漏尽公牛王,他们不会害怕。”然后诵出此 偈:
它的含义是:如公牛王一般不害怕故[名]“公牛王”(Usabhaṃ),至上之义故[名]“高贵”(Anejaṃ),具足勇气的“勇者”(vīraṃ),追求广大的戒蕴等故[名]“大仙”(mahesiṃ),战胜了三魔罗而为“胜利者”(vijitāvinaṃ),洗净了烦恼而为“纯净者(已沐浴者)”(nhātakaṃ),依四谛而觉悟的“觉者”(buddhaṃ),我称他这样的人为婆罗门。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三十九、指鬘长老的故事[终]。
40. 天利婆罗门的故事
Devahitabrāhmaṇavatthu
“[知]前世住处……”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天利婆罗门(Devahitabrāhmaṇa)的提问而说的。
某个时候世尊患了风病,派优波摩那长老(Upavāṇa)去天利婆罗门处获取热水。他去了后将导师生病的情况告知了,然后乞求热水。婆罗门听了这个后很高 兴,[心想]“这实在是我的利益,佛陀为了要热水派了此弟子来我这里”,让人拿了一担热水和一包糖给了优波摩那长老。长老拿了然后前往寺院,用热水给导师洗了澡,用热水和糖搅拌了给导师喝,那疾病即刻消失了。
婆罗门心想:“应向谁布施有大果报呢?我要去询问导师。”他去到导师面前询问此事,说出此偈:
导师对他说:“如此般婆罗门的布施有大果报。”然后为了向婆罗门解释说了此偈:
其含义是:他清楚了知前世,以天眼看见二十六层天界和四种恶趣,并且到达了名为生已尽的阿罗汉,证知了应知之法,彻知了应彻知[之法],舍弃了应舍弃[之法],体证了应体证[之法],达到有之尽,得达圆满成就,以漏尽智达寂默的牟尼,一切烦恼的止息者、住于阿罗汉道智之梵行生活而圆满了一切应圆满者,我称彼为婆罗门。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该婆罗门也满心欢喜皈依了,宣称为优婆塞。
第四十、天利婆罗门的故事[终]。
第二十六品婆罗门品释义终。
- 偈颂部份可另参 多版本对读
- 目录 (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备注:
[281] | 事欲和烦恼欲。 |
[282] | 通过四道于四圣谛分别以遍知(苦)、舍断(集)、作证(灭)、修习(道)而通达,名为十六种应作之事。 |
[283] | 通过四道于四圣谛分别以遍知(苦)、舍断(集)、作证(灭)、修习(道)而彻知。 |
[284] | 缅甸版为 kāsikagāma(迦尸的村庄),迦尸是印度古国名。Pts 版为 kasigāma(务农村庄)。 |
[285] | 四种取:欲取、[邪]见取、戒禁取、我语取。 |
[286] | “十种结”见第二品的脚注 91。 |
[287] | 导师问他,如果你以食物待客,客人不受,这些食物最终归谁?他回答,还是归他自己。导师回答,同样的,你以恶语骂我,我不受,最终归你。于是他被导师折服。出自《相应部》第 7 相应第 2 经。 |
[288] | 在律藏波逸提(忏悔) 2 的经分别中有介绍十种辱骂事,分别涉及对方的种姓、姓名、家庭、职业、技术、疾病、身体特征、烦恼、罪等。 |
[289] | 欲轭、有轭、邪见轭、无明轭。 |
[290] | 阿罗汉不造善业与恶业,唯作而已。 |
[291] | 佛陀八十大弟子中胜妙布施第一的在家女弟子。 |
[292] | 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14 篇),该长老当时是一头品种为风鹿的鹿,它经常去往国王的御花园。后来国王(菩萨)想捕获它,于是守园人删阇耶(Sañjaya)就用蜂蜜涂抹在园中的草上,鹿吃了过后生起对味觉的贪爱,不再去其他地方,只来御花园。逐渐它也对守园人失去了警惕,产生了信任。于是守园人在前面撒下沾有蜂蜜的草一步一步将它引到了皇宫里面。当人们将宫门关闭时,它才惊 觉,见到众人后,四处奔逃。国王说完上面这首偈颂后便让人把它放回了森林。 |
[293] | 在该本生中诵出该偈颂的菩萨并非大臣,而是国王。 |
[294] | 愿你所欲求,一切得成就;一切愿圆满,如十五月圆。愿如你所欲,迅速得成就;一切愿圆满,恰似如意珠。 |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