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25. 比丘品 Bhikkhuvaggo (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文喜比丘译
25. 比丘品
  1. 五位比丘的故事(dhp_360_361)
  1. 猎杀天鹅的比丘的故事(dhp_362)
  1. 俱迦利的故事(dhp_363)
  1. 法乐长老的故事(dhp_364)
  1. 从敌比丘的故事(dhp_365_366)
  1. 五首施婆罗门的故事(dhp_367)
  1. 众比丘的故事(dhp_368_376)
  1. 五百比丘的故事(dhp_377)
  1. 身寂静长老的故事(dhp_378)
  1. 犁氏长老的故事(dhp_379_380)
  1. 跋迦梨长老的故事(dhp_381)
  1. 善心沙弥的故事(dhp_382)

1. 五位比丘的故事

pañcabhikkhuvatthu

“收摄于眼……”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五位比丘而说的。

据说他们每人在眼等五门当中守护其中一门。一天他们聚集在一起争论道:“我守护难以守护的,我守护难以守护 的。”然后[他们商量:]“询问导师过后我们将得知此义。”他们来到导师面前询问:“尊者,我们[分别]守护眼门等,我们各自认为自己所守护之门是难守护的,我们当中到底谁在守护难守护的呢?”

导师没有让一个比丘落败,说:“诸比丘,所有这些都是难守护的,然而你们并非仅如今没有守护五根,过去也曾失守护。[那时]由于失守护且没有执行智者的教导,导致失去了性命。”“什么时候,尊者?”在他们的请求下,[导师]详述了过去《答格西喇本生》 [278] 的故事。当国王全家在罗刹女的控制下失去性命时,被灌顶的大士坐在白伞盖下的王座 上,观察了自己的辉煌成就后[感慨道:]“诸众生实应行此精进。”发出感慨:

“坚守智者教,无返无怖畏;
不落罗刹网,我安于大怖。”(《本生》1.132)

说出了这偈颂后,[导师]联系了本生:“那时你们五人手持武器围绕在为了获取答格西喇之王权而出发的大士周围,在路上前进时,半途中对罗刹女们依五门等生起的色所缘等没有防护,没有执行智者的教诫,落在后面被罗刹女们吃 了,丧失了性命。而对那些所缘善防护,不留意紧跟其后如天人般容颜的罗刹女,安全到达答格西喇后获取王权的国王就是我。”然后说:“诸比丘,比丘应防护一切根门。防护于彼等就能解脱一切苦。”说完,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360.
Cakkhunā saṃvaro sādhu, sādhu sotena saṃvaro;
Ghānena saṃvaro sādhu, sādhu jivhāya saṃvaro.

收摄于眼善,收摄于耳善,
收摄于鼻善,收摄于舌善。

361.
Kāyena saṃvaro sādhu, sādhu vācāya saṃvaro;
Manasā saṃvaro sādhu, sādhu sabbattha saṃvaro;
Sabbattha saṃvuto bhikkhu, sabbadukkhā pamuccatī.

收摄于身善,收摄于语善,
收摄于意善,收摄一切善,
比丘摄一切,解脱一切苦。

在此[偈颂中],“[收摄于]眼”(Cakkhunā)即当比丘来到眼门色所缘领域时,对于可意所缘无染欲,对于不可意所缘不恼怒,没有因漠不关心而生痴,他名为在那[根]门上的收摄者、盖上者、关闭者、守护者。善哉他如此收摄眼。对于耳门等也是同样的方式[来理解]。然而收摄或未收摄并不生起于眼门等,而是得于随后的速行心。那时若生起未收 摄,就会有无信、无忍耐、懈怠、失念、无知这不善心路中的五支。当生起收摄,就会有信、忍、精进、念、智这善心路中的五支。

“收摄于身”(Kāyena saṃvaro),这里(身这个词)既有身净[色]也有身造作,这两者都是身门。其中[身]净门上的收摄、未收摄已说过了。[身]造作之门则是指以此[身]为基础的杀生、偷盗、邪淫。它们伴随不善心路一起生起就是该[身]门的未收摄,在善心路过程中生起离杀生等就是[身门的]收摄。

“[收摄]于语善”(sādhu vācāya),这里也是说的语言上的造作。它们(语造作)与妄语等一同生起就是该门的未收摄,以离妄语而有[语]的收摄。

“收摄于意”(Manasā saṃvaro),在此也是速行心中没有其他伴随悭贪等之心。而在意门速行刹那以悭贪等的生起而为该门的未收摄,无悭贪等则为收摄。

“[收摄]一切善”(sādhu sabbattha),于彼眼门等一切都收摄是善的。至此就说了八种收摄于门,与八种未收摄于门。住立于彼八种门未收摄的比丘不能解整个基于轮回之 苦,而住立于收摄诸门者则可解脱于基于轮回的一切苦。因此说:“比丘摄一切,解脱一切苦”。

开示结束时,那五位比丘证得了入流果,开示也给到场者带来了利益。

第一、五比丘的故事[终]。


2. 猎杀天鹅的比丘的故事

Haṃsaghātakabhikkhuvatthu

“自制于手……”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一位猎杀天鹅的比丘而说的。

据说居住在舍卫城的两位朋友在诸比丘处出家后获得受具足戒,然后大部分时间都一起漫游。一天,他们去了阿致罗筏底河,洗完澡,站在那里一边晒着太阳一边谈论着重要之 语。这时有两只天鹅在空中飞行。于是[其中]一位年轻比丘就抓了一颗石子说:“我要打中[其中]一只小天鹅的眼睛。”另一位[比丘]就说:“你做不到的。”

“且不管这边的眼睛,我要打中另外一边的眼睛。” “这边的都不行。”

“那你等着瞧。”

他拿起第二枚石子抛在天鹅的后面,天鹅听到石子的声音后扭头去看。这时他抓起另一枚圆石子打在了[天鹅]另一边的眼睛上,将这一边的眼睛打了出来。天鹅号叫着滚落下来,掉在了他们的脚下。就在他们旁边站着的比丘们看到[这一幕]后说:“贤友们,你们在佛陀教法中出家后,造了不应做的杀生。”说完将他们带去给导师看。

导师问道:“比丘,听说你们杀生了,是真的吗?”

当他们说“是的,尊者”时,[导师]说:“比丘,为何在如此般导向解脱的教法中出家后这样做?古代的智者在佛陀未出世时,住于社会中都对细微之事心存疑虑,然而你们在如此的佛教中出家后都丝毫没有顾虑。”说完,在他们的请求下说出了过去之事。

曾经在俱卢国(Kuru)的因得巴答城(Indapatta),积财王(Dhanañcaya)统治时,菩萨投生在了他的王后胎中。当他渐渐长大成人,在答格西喇学习了技艺后,父亲让他担任王储,后来父亲去世了,他便成为了国王,他没有破除国王十法,持守俱卢法(kurudhamma)。所谓俱卢法就是五 戒,菩萨将其遍净后进行守护。就像菩萨一般,他的母亲、王后、王储弟弟、婆罗门国师、国土丈量官、车夫、财务官、立法官、宰相、守门人、一个名叫美奴的妓女,这十一人也守护者俱卢法。这时候,羯陵伽王在羯陵伽国(Kaliṅga)的齿城(Dantapura)主政,该国没有降雨。大士的吉祥象名为似眼液(Añjanasannibho,洗眼液为黑色,由于这头大象为纯黑色,故如此称呼),有大福德。[羯陵伽国的]居民认为“当把它带来时将会下雨”,于是告诉了国 王。国王为了将那大象带来而派去了一些婆罗门。他们去了后向大士乞求大象。导师为了说明他们乞求的理由说:

“汝之信与戒,已为人所知,
国王,色如洗眼液[之黑象],
[我们想]带到羯陵伽。”(《本生》3.76)

说了此第三集中的本生。可是即便将大象带来了也还是没有下雨,[国王]认为“那位国王守护俱卢法,因此他的国家下雨”,于是又派出婆罗门和大臣“你们将他所守护的俱卢法写在金叶上带回来吧”。在他们前去请求时,从国王开始所有人都对他们各自的戒有某种疑,“我们的戒不清净”,然后拒绝了。“这个程度没有破戒”,在他们一而再地请求下,讲述了各自的戒。羯陵伽看了带来的写在金叶上的俱卢法后,就马上持守且将其善遍净了。他的国家便有了降雨,国土安稳、食物丰富了。导师说出此过去之事后,做了此本生之联系:

那时的妓女是莲花色,守门人是富楼那, 国土丈量官是迦旃延,立法官是拘律陀,舍利弗是那时的财务官,阿那律是那车夫,婆罗门是迦叶长老,王储是阿难贤者,王后是罗睺罗母亲,玛亚王后是母亲,俱卢国王就是菩萨,你们如此受持本生吧。 “比丘,如此般,过去的智者哪怕是生起小小的疑,都怀疑自己的戒破了,而你在如我般的佛陀教法下出家后,造下杀生之重业。比丘应自制于手、脚、语。”说完,诵出此偈:

362.
Hatthasaṃyato pādasaṃyato, Vācāsaṃyato saṃyatuttamo;
Ajjhattarato samāhito, Eko santusito tamāhu bhikkhu.

自制手与足,自制于言语;
最上之自制,内喜而得定;
独一而知足,是名为比丘。

在此[偈颂中],“自制于手”(Hatthasaṃyato)[意思是]没有玩弄手等[的行为]以及不用手欺辱他人等就是自制于手。第二的[自制于]足也是这样的方式[理解]。关于语则是不造作妄语等,就是自制于语。 “最上之自制”(saṃyatuttamo)意思是自制自身,不做晃动身体、摇动头部、挑动眉毛等[行为]。

“内喜”(Ajjhattarato),乐于名为内在行处的业处修习。

“得定(等引)”(samāhito),善安置[其心]。 “独一而知足”(Eko santusito),独处后,善喜足,从修习观禅开始,对自己的成就感到悦意。以良善的凡夫为 首,所有的有学都对自己的成就感到满意,是知足者,阿罗汉则是完全的知足者。该[偈颂]是关于这个而说的。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二、猎杀天鹅的比丘的故事[终]。


3. 俱迦利的故事

Kokālikavatthu

“制御口……”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俱迦利(Kokālika)而说的。

故事在[以]“于是俱迦利走近世尊”[为开头]的经中(《相应部》1.181,《经集·俱迦利经》,《增支部》第 10 集第 89 经)记载了。其含义应按义注所说的方式而理解。当俱迦利投生到莲华地狱时,[比丘们]在法堂中生起了谈论:“啊!俱迦利比丘由于自己的口而至于毁灭,当他诽谤了两位上首弟子,大地就裂开将其吞没了。”

[这时]导师前来问道:“诸比丘,你们坐在一起谈论何事?”

“关于此事。”[他们]回答。

[导师]说道:“诸比丘,不唯今日,过去俱迦利也因自己的口而致毁灭。”比丘们想要听闻此事而[向导师]请求,在比丘们的请求下,为了说明其义,[导师]说出了过去之事。

曾经在喜马拉雅山地区,有一个湖滩上住了一只乌龟。有两只年轻的天鹅在四处觅食时与其建立起了信任,久相亲厚后,有一天,[天鹅们]问乌龟:“朋友,我们的住处在喜马拉雅心峰(Cittakūṭa)的黄金洞,是一处迷人之所,你要和我们一起去吗?”

“朋友,我如何可去?” “我们将带你去,如果你可以守护好自己的口的话。” “我将好好守护,你们带着我去吧。”

“好的”,说完它们让乌龟紧紧咬住一根棍子,它们自己咬住棍子的两端,然后飞向空中。就在它被天鹅们这样带着时,被一些村童看到了,他们说:“两只天鹅用棍子运着一只乌龟。”就在天鹅飞快地来到了波罗奈城王宫的上方时,乌龟想要说“若我的朋友带着我而行,关你们什么事,顽童。”它松开了咬住的棍子,落在了[王宫的]庭院里,摔成了两半。导师说了此过去之事:

“龟以其言说,实杀于自身,
善持木棍时,言语杀自身。
人中最勤者,汝亦见于此,
善言勿过度,请看此乌龟,
以其多言故,而至于毁灭。” (《本生》2.129-130)

详述了第二集中的这《多言本生》(Bahubhāṇijātaka) [279] 后,[导师]说:“诸比丘,比丘应当控制好嘴,举止稳重,不躁动,内心平静。”说完,诵出此偈:

363.
Yo mukhasaṃyato bhikkhu, mantabhāṇī anuddhato;
Atthaṃ dhammañca dīpeti, madhuraṃ tassa bhāsitaṃ.

比丘制御口,慧言不躁动;
宣示义与法,其言说悦耳。

在此[偈颂中],“制御口”(mukhasaṃyato),[意思是]即便是对奴仆、贱民等也不说“你是贱种,你是恶戒者”等言语,以此来制御于口。

“智能而言说”(mantabhāṇī),“mantā”是智能,习惯伴随其(智能)而言说。

“不躁动”(anuddhato),平静的心。

“宣示义与法”(Atthaṃ dhammañca dīpeti),讲述所说之含义(义注的解释)和开示之法(佛陀所说之经)。

“悦耳”(madhuraṃ),如此般比丘的言语悦耳。若人只是提供含义[的解释],没有巴利[经典],或者只是巴利,没有含义[的解释],或者两者都不提供,他的所说就不名为悦耳。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三、俱迦利的故事[终]。


4. 法乐长老的故事

Dhammārāmattheravatthu

“住法……”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法乐长老(Dhammārāma)而说的。

据说当导师宣布“四个月后我将入般涅盘”时,数千比丘围绕在导师周围转。那里的凡夫比丘们都不能抑制哭泣,漏尽者们则生起了法悚惧。所有人都[心怀疑虑]“我们该怎么办?”成群结队地漫游。然而有一位名叫法乐的比丘不亲近诸比丘。当比丘们问他“怎么了,贤友?”时,他也没有回答。[他心想:]“据说还有四个月导师就要入般涅盘了,我还没有离贪,我要在导师还活着时努力证得阿罗汉。”他便一人独处,省思、思维、忆念导师所说之法。

比丘们向如来汇报:“尊者,法乐对您没有爱意,[当我们忙于]‘据说导师将要入般涅盘了,我们该怎么办?’他都不跟我们来往。”导师命人把他叫来,问道:“据说你这么做,是真的吗?” “是的,尊者。” “什么原因呢?”

“[因为我想着]据说您还有四个月就要入般涅盘了,我还没有离欲,我要在您还在世时努力证得阿罗汉,我在省 思、思维、忆念您所说之法。”

“善哉,善哉”导师对他进行了赞叹,然后说:“诸比丘,其他对我有爱意的比丘也应像法乐一般。用花、香等对我表示恭敬并非是在恭敬我,法随法行才是在恭敬我。”说完,诵出此偈:

364.
Dhammārāmo dhammarato, dhammaṃ anuvicintayaṃ;
Dhammaṃ anussaraṃ bhikkhu, saddhammā na parihāyatī.

住法喜乐法,反复思维法;
念法之比丘,于正法不退。

在此[偈颂中],喜欢止观之法对他来说就像住处一般,故名“法住”(Dhammārāmo)。于此等法欢喜故为“法喜”(dhammarato)。通过对彼法一而再地省思而“反复思维 法”(dhammaṃ anuvicintayaṃ),对彼法思维、作意之义。

“忆念”(anussaraṃ),忆念彼法。

“于正法”(saddhammā),意思是如此般的比丘不会退堕于三十七菩提分之法与九出世间法。

开示结束时,该比丘证得了阿罗汉,开示也给到场的人们带来了利益。

第四、法乐长老的故事[终]。


5. 从敌比丘的故事

Vipakkhasevakabhikkhuvatthu

“[不轻]己所得……”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就一跟随敌对者的比丘而说的。

据说他和提婆达多派系的一个比丘是朋友。[一天]他和比丘们一起托钵完,用餐过后,回来时,被对方看到了,便问他:“你去哪里了?”

“在某某地方托钵。” “你有得到钵食吗?” “有的,得到了。”

“这里我们有大量的供养,在这住几天吧。”

他在对方的言语[邀请]下就在那里住了几天,然后回到了自己的地方。于是比丘们将他汇报给如来:“尊者,此人受用提婆达多所得的利养,他是提婆达多的党羽。”导师命人将他叫来问道:“听说你这样做了,对吗?”

“是的,尊者。我在那投靠一个年轻[比丘]住了几天,但我不认同提婆达多的见解。”

这时世尊对他说:“即便你不认可其见解,然而你但凡看到谁就像认可其见解一般[跟随其]而行。你并非只是如今这么做,过去也是这样。”然后比丘们请求道:“尊者,现在我们自己看到了,然而过去他是如何[表现得]像是认可了[别人的]观点后跟着走呢?请告诉我们。”在比丘们的请求下[导师]说出了过去之事:

“听闻盗贼语,母颜象杀戮,
后闻智者言,妙象诸德复。”(《本生》1.26)

详述了这《母颜象本生》 [280] (Mahiḷāmukhajātaka)后, [导师]说:“诸比丘,比丘应满足于自己的所得,不应希冀他人的所得。希冀他人所得者,禅那、观智、道、果这些法一个也不会生起,而满足于自己所得者,禅那等[诸法]则会生起。”说完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365.
Salābhaṃ nātimaññeyya, nāññesaṃ pihayaṃ care;
Aññesaṃ pihayaṃ bhikkhu, samādhiṃ nādhigacchati.

莫轻己所得,莫羡他所得;
羡他之比丘,不得获定力。

366.
Appalābhopi ce bhikkhu, salābhaṃ nātimaññati;
Taṃ ve devā pasaṃsanti, suddhājīviṃ atanditaṃ.

比丘虽得少,而不轻己得;
诸天称赞彼,净命不懈怠。

在此[偈颂中],“己所得”(Salābhaṃ),自己所获之利得。摒弃了次第行乞食[的如法谋生方式],以错误的谋生方式活命,是名轻视、蔑视、厌恶己所得。因此应当通过不这么做而不轻己所得。

“羡他所得”(nāññesaṃ pihayaṃ)意思是不要羡慕他人的所得。

“不得获定力”(samādhiṃ nādhigacchati),对于他人所得心生羡慕,对他们的袈裟等物品陷入渴望的比丘不会获得安止定或近行定。

“不轻己得”(salābhaṃ nātimaññati),即便是所得微少,也平等地在高等的与低下的家庭间次第地行乞食,[这样的]比丘名为不轻己所得。

“彼实”(Taṃ ve)意思是对于如此般生命高尚、净命的比丘,依靠自己的腿而活命,不懈怠、不懒惰者,诸天赞叹、赞美他。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五、从敌比丘的故事[终]。


6. 五首施婆罗门的故事

Pañcaggadāyakabrāhmaṇavatthu

“一切……”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五首施婆罗门而说的。

据说他在谷物还在稻田时就将田中第一份[稻谷]布施 了,在打谷场时将打谷场的第一份[稻谷]布施了,在打谷场仓库时将打谷场仓库的第一份[稻谷]布施了,在小煮锅中时将所煮的第一份[食物]布施了,当[食物]盛在碗里时,将碗中的第一份[食物]布施了。他做此五种首先的布施,还没有布施给前来的人他就不吃。因此他得名为“五首施者”(Pañcaggadāyaka)。

导师看到他和[他的妻子]婆罗门女有证得三果的潜质,于是在[这个]婆罗门用餐时前去,站在[他家]门口。而他在门口面朝屋内坐着吃饭,没有看到导师站在门口。而婆罗门女在为他提供食物时看到了导师,她心想:“这婆罗门在五个场景下要布施完第一份[食物]才吃,如今沙门乔答摩来了,站在门口。如果婆罗门看到他后将会把自己的饭食拿着供养了,我不能再煮[一份]。”

于是她[决定]“这样他将看不到这沙门乔答摩了”,将背朝向导师,弯着腰站在婆罗门后面来挡住那[导师],就像要用手挡住满月一般。这样站着时她[寻思]“他走了没有呢?”用余光去看导师。导师依旧站在那里。她怕婆罗门听到就没有[在原地]说:“您往前走吧。”她退后一点轻轻地 说:“您往前走吧。”导师摇了摇头[回答]:“我不会走的。”当世间导师、佛陀摇着头说“我不会走”时,她忍不住大声笑了起来。这时导师在屋前发出光芒。婆罗门虽然背对着坐着,在听到婆罗门女的笑声和看到六色光芒后,看到了导师。诸佛不论是在村中还是阿兰若,没有向具足[证悟]之因者显现自己就不会离开。

婆罗门看到导师后说:“娘子,我要被你毁了,没有告诉我王子前来站在了门口,你造了重业。”说完带着吃了一半的饭食来到导师面前说:“友,乔答摩,我在五个情形下没有首先布施我就不食用。我把这[食物]从中分开,其中一部分食物已经吃过了,一部分是剩下的,您会接受我的这[剩下的]食物吗?”导师没有说“我不需要你剩下的食物”,而是说: “婆罗门,最先的食物对我而言是适合的,中间分开剩下一半的食物也[适合我],即便是最后的一团之食也适合我。婆罗门,我们如同受他施鬼一般[不挑食]。”说完,诵出此偈:

“依他施活者,不论前中后;
不赞亦不谤,知彼为贤哲。”(《经集》219)

婆罗门听完此后有了净信心说:“实在是奇妙啊,名为[瞻部]洲之主的王子没有说‘我不需要你的剩饭’,[而是]这样说。”他就站在门口向导师提问:“友,乔答摩,您称呼自己的弟子为比丘,从哪种意义而言名为比丘?”导师寻思着 “什么样的法适合此人呢?”,[然后知道了]“此二人在迦叶佛时期听过讲述‘名与色’,应当不离‘名色’而为他们说法。”[导师于是]说:“婆罗门,对诸名与色无喜、无执、无忧者名为比丘。”说完,诵出此偈:

367.
Sabbaso nāmarūpasmiṃ, yassa natthi mamāyitaṃ;
Asatā ca na socati, sa ve bhikkhūti vuccatī.

于一切名色,彼无拥有想;
失去亦无忧,彼实名比丘。

在此[偈颂中],“一切”(Sabbaso),对于一切的,以受为首的四[名蕴]与色蕴[组成的]五蕴之名色。

“拥有”(mamāyitaṃ),他没有“我”或“我的”之执取。

“失去也不忧”(Asatā ca na socati),当彼名色来到破灭时,他不会忧愁焦虑于“我的色尽了……我的识尽了”,他 [只是]见到“我的坏灭[属性]之法尽了。”

“彼实”(sa ve),意思是如此般对于即便存在的名色等也没有“拥有想”,对于消失的[名色]也不忧愁,他名为比丘。

开示结束时,夫妻二人都证得了不来果,开示给在场的人们也带来了利益。

第六、五首施婆罗门的故事[终]。


7. 众比丘的故事

Sambahulabhikkhuvatthu

“慈住……”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许多比丘而说的。

某个时候,尊者摩诃迦旃延(Mahākaccāna)住在阿盘提(Avanti)地区的鹗巢(Kuraraghara)城附近的巴瓦达山(Pavatta),有一个名叫俱胝耳(Koṭikaṇṇa Soṇa)的优婆塞,听了长老讲法后生起了信心,想在长老面前出家。长老说:“索纳,一生[一日]一食,独居修梵行,难也。”即便他被拒绝了两次,但非常想要出家,生起努力第三次向长老请求后出家了,在南路(印度南边的一个地方)只有很少的比丘,过了三年才获得受具足戒。他想要面见导师,于是向戒师请求许可,并带上他给的信息一路到了祇陀林,礼敬导师后,[互相]致以问候,导师准许他[和自己一起]住在香室。他在夜间大部分时候都在室外度过,[后]夜时分进入香室,在分配给自己的坐卧处上度过该夜分,清晨时分在导师的邀请下将所有十六[篇]八偈经(《经集》772 开始)以诵经的方式诵出。在他念诵结束时世尊非常高兴,赞叹道:“善哉,善哉,比丘。”听了导师的赞叹声后,地居诸天、龙、金翅 鸟……直到梵天界都一起表示赞叹。

这时长老的母亲大优婆夷,住在离祇陀林一百二十由旬远的鹗巢城的家中,家中的天神们也大声地表示赞叹。优婆夷于是对那[赞叹者]说:“是谁在赞叹?”

“是我,姊妹。” “你是谁?” “住在你家的天神。”

“你此前没有赞叹过我,今天为什么给予[赞叹]?” “我不是在赞叹你。”

“那你是在赞叹谁?” “你的儿子俱胝耳。” “我儿子做了什么?”

“你儿子今天和导师一起住在香室,讲说佛法,导师听了你儿子的法后欢喜地赞叹。因此我对他进行赞叹。听到佛陀的赞叹后,从地居天开始直到梵天界都一起表示赞 叹。”

“大德,到底是我儿子向导师说法,还是导师给我儿子讲呢?”

“你儿子给导师讲。”

当天神这么说时,优婆夷生起了五种喜,遍布全身。然后她有了这想法:“如果我儿子和导师一起住在香室,然后当面给导师讲法,他也将可以为我说[法],当儿子回来时,要让其说法,我将听闻法。”当导师给予赞叹时,索纳长老[觉得]“这是我将戒师的信息告知[导师]的时候了”,向导师请求准许在边地以五人[举行]受具足戒(《律藏·大品》第 259 段)等的五个愿望。然后在导师处住了几天后,“我要去见戒师”向导师请辞,随后离开祇陀林,一路回到了戒师处。

第二天[迦旃延]长老带着他一起托钵时,来到了他母亲优婆夷的家门口。她看到儿子后很高兴地礼敬了,在恭敬地供养完食物后,问道:“儿子,据说你和导师一起住在香室,还给导师讲法了,是真的吗?”

“优婆夷,你从哪里听到这个的?” “儿子,当住在这个家里的天神大声地赞叹后,我问

‘这是谁?’[天神]说‘是我’,然后如此、如此说起。听了那[消息]后我想‘如果我儿子向导师讲法了,他也可以对我讲。’”

然后她对他说:“儿子,既然你当面给导师说法,你也可以向我说法。某日举行听法[法会],我要听你说法,儿子。”他同意了。

[那天]优婆夷供养了比丘僧团,在致敬后,[怀着]“我要去听我儿子说法”[的想法],只留了一个女仆看家外,将其他随从都带着来到城中为听法而搭建的帐篷里,听登上装饰过的法座的儿子讲法。

这时九百位盗贼正在该优婆夷家走动着寻找机会。然而她家被七道围墙包围,就像七道门廊,在那[每道围墙]之间都拴有凶猛的狗。在屋顶水流掉落处开了槽,里面灌满了 铅。在白天被[阳光]的热量[加热],就像被煮化了一般,晚上就变得坚硬。还在地上没有间断、密密麻麻地埋了大量铁锥。有了这样的保护,当优婆夷在家时,那些盗贼得不到机会。这一天他们知道她出去了,挖了地道,然后从[灌]铅的壕沟和铁锥的下面穿过进入到屋里。然后他们派强盗首领去

到她面前[并吩咐他]:“如果她听说我们进来了这里,掉头要往家这边来的话,你就用剑将她击杀。”他去了后,站在优婆夷旁边。

盗贼们还在屋里点了灯,然后打开了钱仓的门。女仆看到盗贼们后,前往优婆夷处告知:“夫人,许多盗贼进到家里了,打开了钱仓的大门。”

“让盗贼们拿他们自己看到的钱吧,我在听我儿子讲法,不要打扰我[听]法,你回家去吧。”把她送走了。盗贼们搬空了钱仓,然后打开了银库。[女仆]她又前来将此事告知了[优婆夷]。

“盗贼们自己想要什么就让他们拿吧,不要打扰我[听 法]。”优婆夷又把她送走了。盗贼们将银库也搬空后打开了金库。[女仆]她又一次前去将此事告诉了优婆夷。这时优婆夷对她说:“姑娘,你几番来到我面前,我都说了‘盗贼们喜欢什么就让他们拿,我在听我儿子说法,不要打扰我。’你都不听我的话,一而再地来。现在如果你还来,看我怎么收拾你,回家去吧。”把她打发走了。

盗贼首领听了她的话后[心想]:“如果将这样一位女士的财产拿走,头顶将遭雷劈。”他去到盗贼们那里说:“快把优婆夷的财产还回去。”他们将钱币重新装满了钱仓,将金银重新装满了金库、银库。据说根据法性,法行者为法所护。因此说:

“法护法行者,守法致快乐,
守法之利益,不堕于恶趣。”(《长老偈》第 303 偈,《本生》10.102)

盗贼们也都前来站在听法之处。长老在讲法过后,夜晚变得明亮时从座位上下来。这时,强盗首领拜倒在优婆夷足下说:“请您原谅我,夫人。”

“这是怎么回事,伙计?” “我对您起了瞋心,想要杀害您而站在[您旁边]。” “伙计,那我原谅你。”

其他强盗也这么说,当她说“伙计们,我原谅[你们]”时,他们说:“夫人,如果您原谅我们,请让您儿子允许我们在他那里出家。”她礼敬了儿子然后说:“儿子,这些强盗因我的德行和你的讲法而变得净信,从而请求出家。请您剃度他们吧。”

“好的”长老说完现场就让他们将穿的衣服的边缘[装 饰]割截掉,再用红棕色的土进行染色,然后让他们出家,建立起戒。在受具足戒时,为他们一一分别教授了禅修业处。他们九百位比丘分别获得了业处,[一共]九百个业处。然后他们爬上一座山,每人在一树荫下坐着修习沙门法。导师正坐在一百二十由旬远的祇陀林寺,观察了那些比丘后,根据他们的习性拟定了要讲述之法,然后发出光芒,就像当他们的面坐着一般诵出这些偈颂:

368.
Mettāvihārī yo bhikkhu, pasanno buddhasāsane;
Adhigacche padaṃ santaṃ, saṅkhārūpasamaṃ sukhaṃ.

慈住之比丘,净信于佛教;
得至诸行息,安乐寂静境。

369.
Siñca bhikkhu imaṃ nāvaṃ, sittā te lahumessati;
Chetvā rāgañca dosañca, tato nibbānamehisi.

比丘汲此舟,汲已行轻快;
斩断贪瞋矣,汝将至涅盘。

370.
Pañca chinde pañca jahe, pañca cuttari bhāvaye;
Pañcasaṅgātigo bhikkhu, oghatiṇṇoti vuccati.

断五舍弃五,外加培育五;
越五着比丘,名渡瀑流者。

371.
Jhāya bhikkhu mā pamādo, Mā te kāmaguṇe ramessu cittaṃ;
Mā lohaguḷaṃ gilī pamatto, Mā kandī dukkhamidanti dayhamāno.

比丘请修禅,切莫行放逸;
汝心莫喜欲,勿逸吞铁丸;
莫待被烧时,哀嚎此真苦。

372.
Natthi jhānaṃ apaññassa, paññā natthi ajhāyato;
Yamhi jhānañca paññā ca, sa ve nibbānasantike.

无慧者无禅,无禅者无慧;
兼具禅与慧,彼实近涅盘。

373.

Suññāgāraṃ paviṭṭhassa, santacittassa bhikkhuno;
Amānusī ratī hoti, sammā dhammaṃ vipassato.

入于空屋中,比丘心平静;
于法正等观,而有过人乐。

374.
Yato yato sammasati, khandhānaṃ udayabbayaṃ;
Labhatī pītipāmojjaṃ, amataṃ taṃ vijānataṃ.

随时于诸蕴,观照其生灭;
得获喜与乐,知者之不死。

375.
Tatrāyamādi bhavati, idha paññassa bhikkhuno;
Indriyagutti santuṭṭhi, pātimokkhe ca saṃvaro.

此中慧比丘,此等为先行;
知足护诸根,守波罗提木叉。

376.
Mitte bhajassu kalyāṇe, suddhājīve atandite;
Paṭisanthāravutyassa, ācārakusalo siyā;
Tato pāmojjabahulo, dukkhassantaṃ karissatī.

净命不懈怠,结交此善友;
待人应友善,正行有善巧;
由此多喜乐,将令苦终结。

在此[偈颂中],“慈住者”(Mettāvihārī),修习慈心业处,通过慈心引发第三禅(根据经教法)或第四禅(根据论教法)后而住,是名为慈住者。

“净信”(pasanno),他于佛陀教法净信,就是有信心地认可之义。

“寂静境”(padaṃ santaṃ),它是涅盘之谓。如此般的比丘到达、体证寂静的,因一切行的止息而息灭诸行的,因最上之乐而得名为“安乐”的涅盘。

“比丘汲此舟”(Siñca bhikkhu imaṃ nāvaṃ),比丘啊,将此名为自身之舟的邪寻思之水丢弃、汲出吧。

“汲出后你将行得轻快”(sittā te lahumessati),如同在大海中充满水的船,堵住缺口后,将水汲出,就变得轻快了,不会在大海中沉没,迅速前往好的港湾。如此般,当你那充满邪寻思之水的自身之船,在通过收摄眼门等来堵住缺口,然后通过汲出已生起的邪寻思之水而变得轻快,不会在轮回中沉没,迅速去往涅盘。

“斩断”(Chetvā),斩断贪瞋之束缚。将这些斩断后,证得阿罗汉,然后你将去往、前往无余涅盘,[以上]是[此偈的]含义。

“断除五”(Pañca chinde),如同男子用刀[切断]脚上捆缚的绳索一般,应凭借前三[圣]道切断导向下界恶趣的下五分结。

“舍弃五”(pañca jahe),如同男子[切断]脖子上捆缚的绳索一般,应以阿罗汉道舍弃、抛弃、斩断导向上面天界的上五分结。

“外加培育五”(pañca cuttari bhāvaye),为了舍弃上分结,应更培育信等五根。

“超越五执着”(Pañcasaṅgātigo),如此[培育]后,以超越贪、瞋、痴、慢、邪见五种执着的越五着比丘,“称为越渡瀑流者”(oghatiṇṇoti vuccati)即名为越渡四种瀑流者。 [以上]是[此偈的]含义。

“请修禅,比丘”(Jhāya bhikkhu),比丘,你应以两种禅(止观)而修禅,于身业等莫放逸而住。

“欢喜”(ramessu),你的心不要欢喜于五欲。

“莫[吞]铁丸”(Mā lohaguḷaṃ),放逸的特相为舍弃了正念。行放逸的放逸者,在地狱中吞食铁丸。因此我对他说:“不要成为放逸者,然后吞食铁丸,不要[等到]在地狱中烧烤时,哭着说‘这真苦啊!’”[以上]是[此偈的]含义。

“无禅”(Natthi jhānaṃ),精进之智可引发禅那,对于那无慧者,没有禅那。

“无慧”(paññā natthi),对于没有禅定的人,就没有 “得定的比丘如实知、见”所说特相之智慧。

“具备禅与慧者”(Yamhi jhānañca paññā ca),某人此两者都有,他就站在了涅盘前,[以上]是[此偈的]含义。

“进入空屋者”(Suññāgāraṃ paviṭṭhassa),对于在任何一处僻静处,没有舍弃禅修业处,作意业处而坐着的人。

“心平静”(santacittassa),对于心已平息者。

“正[观]”(sammā),对于透过因、缘而观法者,生起名为观的过人之喜、以及名为八定的天界之喜。[以上]是[此偈的]含义。

“随时观照”(Yato yato sammasati),在三十八种所缘上工作(禅观)时,以任何的方式,在饭前等自己喜欢的任何时候,或喜欢的业处上禅观“[五蕴]生灭”(udayabbayaṃ)通过五蕴的二十五特相之生,与二十五特相之灭[进行禅观]。

“喜乐”(pītipāmojjaṃ),如此对[五]蕴之生灭进行禅观时,获得法喜与法乐。

“不死”(amataṃ),那有因之名与色清楚显现、现起后,出现的喜乐引发的不死涅盘就是那知者、智者的不死。 [以上]是[此偈的]含义。

“在这里此为最先”(Tatrāyamādi bhavati),在此以此为先,以此为前行事。

“对于此慧者”(idha paññassa),对于此教法中的智慧比丘。现在为了显示“彼为先”所说的前行之事,而说了 “护诸根”等。四种遍净戒为前行之事。在此,“护诸根”(Indriyagutti)是收摄诸根。

“知足”(santuṭṭhi),于四资具知足。这说的是活命遍净戒与资具依止戒。

“波罗提木叉”(pātimokkhe),说的是完全持守作为最高之戒的所谓波罗提木叉。

“结交善友”(Mitte bhajassu kalyāṇe),意思是避免[结交]工作懈怠的不适宜之友,结交有好的生活方式的净命者,依靠脚力(托钵)而谋生的不懈怠、不懒惰的善友,与之往来。

“待人友善”(Paṭisanthāravutyassa),意思是以物质款待和以法款待[朋友],具备这样习性的为待人友善者。应成为待人友善的人。

“善巧于正行”(ācārakusalo),戒行以及执行大小义务上,于此应成为有善巧的聪明能干者的意思。

“由此多喜乐”(Tato pāmojjabahulo),意思是由于待人友善和行为善巧而生法喜,而有众多的喜乐,然后他将终结整个轮回之苦。

当导师如此讲述这些偈颂时,每当一个偈颂结束时,就有一百位比丘证得连同无碍解的阿罗汉,然后升上空中。[最后]所有的这些比丘都从空中穿越一百二十由旬的荒漠,一边赞叹着导师的金身,而礼敬其足。

第七、众比丘的故事[终]。


8. 五百比丘的故事

Pañcasatabhikkhuvatthu

“如同茉莉花……”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五百比丘而说的。

据说他们在导师面前获取禅修业处后,在森林中修习沙门法时看到清早开放的茉莉花在傍晚从茎上脱落,于是[他们决定]“我们要在花从茎上脱落前就脱离贪等”而努力着。导师看到那些比丘们后说:“诸比丘,比丘应像花从茎上脱离一般,努力脱离于苦。”说完,[导师]就坐在香室放出光芒,诵出此偈:

377.
Vassikā viya pupphāni, maddavāni pamuñcati;
Evaṃ rāgañca dosañca, vippamuñcetha bhikkhavo.

如同茉莉花,枯萎而凋谢;
比丘应如是,舍弃贪与瞋。

在此[偈颂中],“茉莉”(Vassikā),茉莉花。 “枯萎”(maddavāni),干枯。这说的是:如同茉莉花,前一天开放的花,第二天就从先前的树上脱离,从茎上掉落,如此般你们也应将贪等污垢舍弃。

开始结束时,所有的那些比丘都证得了阿罗汉。

第八、五百比丘的故事[终]。


9. 身寂静长老的故事

Santakāyattheravatthu

“身寂静……”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身寂静长老(Santakāya)而说的。

据说他手与足都没有任何躁动,身体不动摇,自身寂 静。据说长老他是从狮子胎中[投生]过来的。据说[那]母狮子在哪天获取食物后,就进入金、银、珊瑚、珠宝[所成]的洞穴中的某个洞穴,躺在一片雄黄板上的雌黄粉上七天,第七天起来观察所躺的地方,如果看到尾巴、耳朵或四肢移动导致雄黄、雌黄粉弄乱了,[它就告诉自己]“这不与你的身份或家族相应”,手不动脚也不动,也不伸展身不吃东西再躺七天,当粉没有被弄乱时,[它就告诉自己]“这和你的出生家族相应”,从窝里出来伸展身体,瞭望诸方,作三声狮子 吼,然后前去觅食。这比丘就是从这样的母狮胎中而来。

看到他的身行后比丘们告诉导师:“尊者,我们从未见过像身寂静长老这样的比丘。他坐在那里手不动脚也不动,也不伸展身体。”听了这个后,导师说:“诸比丘,比丘应如身寂静长老一般身[语意]等平静。”说完,诵出此偈:

378.
Santakāyo santavāco, santavā susamāhito;
Vantalokāmiso bhikkhu, upasantoti vuccati.

身静及语静,平静而善定;
舍世利比丘,是谓寂静者。

在此[偈颂中],“身静”(Santakāyo),没有杀生等[即是]身静,没有妄语等[即是]“语静”(santavāco),没有贪婪等就是[心]“平静”。

身等三[门]都善安定就是“善定”(susamāhito)。

以四种[圣]道舍弃了世间物质快乐的“舍世利比丘”(Vantalokāmiso bhikkhu),平息了内在的贪等而名为“寂静者”(upasantoti),[以上]是[此偈的]含义。

开示结束时,该长老证得了阿罗汉,开示给在场的人们也带来了利益。

第九、身寂静长老的故事[终]。


10. 犁氏长老的故事

Naṅgalakulattheravatthu

“自策励……”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一位犁氏长老(Naṅgalakula)而说的。

据说有一位穷人靠为他人做工维生,一位比丘看到他穿着旧衣裳,举着一把犁在往前走,就这样对他说:“你这样过生活,为什么不出家呢?”

“尊者,我这样生活,谁会让我出家呢?” “如果你要出家,我将让你出家。” “善哉,尊者,如果您让我出家,我就出家。”

于是该长老把他带到祇陀林,然后亲手给他洗了澡,让他站在一界堂里,剃度了他。然后他将他穿的旧衣和犁一起挂在界堂旁的一树枝上。他从受具足戒时就得名为犁氏长老。他依靠因佛陀而出现的供养过生活时烦躁了,不能排遣[心中 的]烦躁就[对自己说]“如今我不要穿这以信而布施的袈裟行走了”,去到那棵树下,自己教诫自己:“没羞耻,不害臊,生起了想要穿着这个[破衣裳]还俗做工过活[之心]。”当他这样教诫自己时,他[烦躁的]心变得微弱了。他便回去了。几天后他又烦躁了,然后依旧这样教诫自己,他的心又回转 了。他以这样的方式,每当烦躁时就去那里教诫自己。后来

比丘们看到他经常去那里就问:“贤友,犁氏长老你为什么去那里?”他说:“我去老师那,尊者。”几天后他就证得了阿罗汉。

比丘们就和他开玩笑说:“贤友,犁氏长老,你好像没有用你的行走之道了,你不去老师那里了。”

“是的,尊者,我还有结交[之心]时我去[那里],而现在斩断那结交[之心]了,因此我不去了。”比丘们听了后,向导师报告此事:“他说了不实之语,[自]称究竟智(证阿罗汉)。”导师说:“是的,诸比丘,我儿自我激励后已达出家义务的顶峰。”说完开示佛法,诵出此偈:

379.
Attanā codayattānaṃ, paṭimaṃsetha attanā;
So attagutto satimā, sukhaṃ bhikkhu vihāhisi.

自对自策励,自对自反省;
正念自防护,比丘安乐住。

380.
Attā hi attano nātho, ko hi nātho paro siyā;
Attā hi attano gati;
Tasmā saṃyamamattānaṃ, assaṃ bhadraṃva vāṇijo.

自为自庇护,余谁可庇护?
自为自皈依,
是故自摄护,如商待良马。

在此[偈颂中],“策励自己”(codayattānaṃ),自己斥责自己,提醒自己。

“反省”(paṭimaṃsetha),自己对自己进行反省。

“彼”(So),比丘,你如是保护自己即“自防护者”(attagutto),成为具备正念的“具念者”(satimā),你将在所有的威仪中快乐而住,这是其含义。

“庇护”(nātho),支持,支持。

“其余谁可为庇护?”(ko hi nātho paro),意思是由于不能借助其他生命造作善业,或培育通往天界之道,或成就亲证[圣]果,因此其他谁可作为庇护所呢?

“故而”(Tasmā),由于自己是自身的引导者、支持 者、皈依处,因此就像想要凭借良种马获取收益的商人为它将不平的[放牧]所行处弄平,一天给它洗三次澡、喂三次[草料]来调御、照顾它,如此般,你也要通过令未生之不善不让生,令因失去正念而已生之不善舍断,而调御、保护自己,如此般将成就初禅等,获取世间、出世间的成就,[以上]是 [此偈的]含义。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十、犁氏长老的故事[终]。


11. 跋迦梨长老的故事

Vakkalittheravatthu

“多喜乐……”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就跋迦梨长老(Vakkali)而说的。

据说该尊者出生在舍卫城一个婆罗门家中,成年时看到入[城]托钵的如来,观察了导师庄严的身体后,不满足于看导师庄严的身体,[心想]“这样我就能时常看到如来了”,在导师面前出家后,在哪里能看到十力他就站在哪里,忽略了诵念[经文]和作意禅修业处等,只是望着导师度日。导师知道他的智慧尚未成熟,就什么也没说,[后来]知道“现在他的智慧成熟了”,便对他说:“跋迦梨,你为何看这腐臭之身?跋迦梨,见法者则见我,见我者则见法。”(《相应部》3.87)说完进行了教诫。

他即便被这样教诫了,还是不能放弃看导师去其他地方。这时导师觉得他:“这比丘不得到悚惧感是不会明白的。”在接近雨安居时[导师]去了王舍城,入雨安居那天导师[将他]赶走了:“离开,跋迦梨,离开,跋迦梨。”他[心想:]“导师不与我交谈。”由于三个月不能站在导师面前[他心想]“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我要跳崖”,爬上了鹫峰山。

导师知道他疲倦了,[心想]“这比丘不能在我面前得到安慰的话,将失去道果的亲依止”,[于是]放出光芒显现自己 [的影像]。他看到导师后巨大的忧愁就消失了。如同用洪水充满干涸的湖一般,导师为了令长老生起了强有力的喜乐,诵出了此偈:

381.
Pāmojjabahulo bhikkhu, pasanno buddhasāsane;
Adhigacche padaṃ santaṃ, saṅkhārūpasamaṃ sukhaṃ.

多喜乐比丘,净信于佛教;
得至诸行息,安乐寂静境。

它的意思是,自然具备许多快乐的比丘,认同欢喜于佛教,他如此对佛陀教法有净信,将到达名为寂静境、诸行止息之快乐的涅盘。说完此偈后,导师向跋迦梨伸出手,说了这些偈颂:

“来,跋迦梨,不要怕,请看如来。我将拔济你,如溺泥中象。”
“来,跋迦梨,不要怕,请看如来。我将释放你,如罗睺所持日。”
“来,跋迦梨,不要怕,请看如来。我将释放你,如罗睺所持月。”

他[心想:]“我看到十力了,他还用‘来……’呼我。”他生起了强有力的喜悦。“怎么过去呢?”没有看到去的路,面朝导师他升到了空中,他第一只脚还站在山上时,省思着导师所说的偈颂,然后在空中抑制住[内心的]喜悦,证得了连同无碍解的阿罗汉。他礼敬着如来,[从空中]下来,站在导师旁边。

后来导师将他置于信解第一[大弟子]的位置。

第十一、跋迦梨长老的故事[终]。


12. 善心沙弥的故事

Sumanasāmaṇeravatthu

“彼实……”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东园时,就善心沙弥(Sumanasāmaṇera)而说的。此事依次说来是这样的:

在莲华上佛时期,有一位良家子看到导师在四众弟子中将一位比丘置于天眼第一的位置,他想要获得该成就,便邀请了导师,对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做了七天的大供养,然后发愿:“尊者,愿我也在未来某一尊佛陀的教法中成为天眼第一者。”导师观察了十万个劫,知道了他的愿会满足,于是回答:“你将成为十万劫后的乔答摩佛陀教法中名为阿那律的天眼第一者。”他听了这个回答后,就像明天就能实现了一般念着该成就。在导师入般涅盘时,他向比丘们请教了天眼的准备工作,然后在七由旬的金塔周围造了数千烛台,做了灯烛的供奉。从那里死后投生到了天界,在人天中轮回了十万劫后,在这个劫中投生在了波罗奈一个穷人家,依靠善心财主,为其运草维生。他的名字叫运食(Annabhāra)。善心财主在那个城市里经常做大供养。

一天,一位名为至上(Upariṭṭha)的辟支佛在香醉山从灭尽定中出定,思维到:“今天我要饶益谁呢?”然后知道了:“今天我应饶益运食,现在他要从森林中运草回家。”他带着衣钵以神通前往,出现在了运食面前。运食看到他手里拿着空钵便问道:“尊者,是否有得到钵食呢?”

“我将从大福德者那里获得。”他回答。 “那么,尊者,稍等一会。”他放下草担子,迅速前往家中,询问妻子:“夫人,有没有给我留饭?”

“有的,夫君。”当[他妻子]这么说时,他迅速回来拿了辟支佛的钵,[心想:]“[此前]当我想要供养时没有可供的东西,当有可供的东西时没有接受者。而今我看到了接受者也有可供的东西,这实在是我的利益啊。”他去到家中将饭食装进钵里,然后带回来交到辟支佛手里,[说]:

“愿以此布施,我不再贫穷;
世世皆不[闻],‘没有’之言语。”

他发愿道:“尊者,愿我脱离如此糟糕的生命,不要听闻 ‘没有’之语。”辟支佛说:“愿如此,大福者。”说完做了随喜便离开了。一位住在善心财主伞盖中的天神说:“啊,[这]供养是最上的供养,善安立于至上[辟支佛]处。”进行了三次赞叹。财主于是问他:“我这么长时间做布施难道你都没见到?”

“我不是对你的布施给予赞叹,而是对运食为至上[辟支佛]所做的钵食供养起了信心,我对他做随喜。”

[财主]他心想:“实在是神奇啊,朋友,我这么长时间做布施,都没有能够让天神给予赞叹。依靠我过生活的运食仅仅通过一次钵食[供养]就令其给予了赞叹。我要给予他相应的施物后将那钵食[供养功德]归我所有。”然后命人把他唤来问道:“今天你有做什么布施?”

“是的,先生,我今天供养了至上辟支佛一份饭食。” “来,朋友,拿了[这]咖哈巴那钱,然后把那钵食给我。”

“我不给,先生。”

他一直涨到一千钱,即便一千钱对方也还是不给。于是 [财主]对他说:“好吧,朋友,如果钵食你不给,就拿了[这]一千[钱]把功德给我。”

他[回答]:“和圣尊商量过我才知道。”迅速来到辟支佛处问道:“尊者,善心财主给了一千[钱],[向我]乞求供养您的钵食功德,我该怎么做?”

于是辟支佛给了他一个比喻:“智者,就好比在一个有一百个家庭的村庄,有一个家庭点了一盏灯,其他家庭用他们自己沾了油的灯芯在[那个家庭]点着后带走的话,应该说第一盏灯的灯光有还是没有了?”

“尊者,[应该说]更亮了。”

“正如此,智者,不论是一勺粥还是一匙饭食,将自己钵食[供养的]功德分享给其他人时,给了多少人就增加多少份。你供养了一份钵食,然后通过将功德分享给财主,就有了两份钵食[功德],一份属于你,一份属于他。”

“非常好,尊者。”他礼敬辟支佛后,前往财主处,然后说:“拿取功德吧,先生。”

“那你就拿取这些咖哈巴那钱吧。” “我不是出售钵食[供养功德],我是出于信将功德给您。”

“你出于信而给,我也对你的功德表示恭敬,拿取吧,朋友。从此以后不要亲自干活了,在街道上建一所房子住 吧。你需要什么就都到我这里拿取。”

对从灭尽定出定者的供养在当天就会带来了果报。因此国王也在听说这个事情后,命人把运食唤来,获取[他的]功德后,给了大量的财富,然后封他为财主。他成为了善心财主的朋友,毕生做功德,死后投生到了天界。然后在人天间轮回,在此尊佛陀出世时,投生在了迦毗罗卫城(Kapilavatthu)释迦族一个叫无尽施(Amitodana)的家中,[父母]给他取名叫阿那律(Anuruddha)。他是释迦族大名的弟弟,导师叔父的儿子,他特别的娇嫩有大福报。

据说有一天六位刹帝力以饼为赌注玩弹球时,阿那律输了,派人去母亲处取饼。她用饼将一个大金碗装满后,派人送了过去。[阿那律]吃完饼继续玩时,他[又]输了,同样派人去[取饼]。这样送了三回饼后,第四次时[他]母亲送去消息:“现在饼没有了。”听了她[传来]的话后,由于从来没有听过“没有”这句话,他以为“现在一定是有种饼叫 ‘没有’”,于是派人“去拿来‘没有饼’”。

然后[那人]对他母亲说:“夫人,说让您提供‘没有饼’。”

“我儿子没听说过‘没有’之语,怎么让他知道什么是没有呢?”于是洗了一个金碗,然后用另一个金碗盖住, “来,亲爱的,把这个给我儿子。”派人送了过去。

这时城市的守护天神心想:“我们的主人在作为运食时供养至上辟支佛后发了愿‘愿不要听到没有之语’。如果我们知道此事后坐视不理的话,[我们的]头会裂为七瓣。”于是他们用天界的饼装满了那个碗。那人将碗带来后放在他们面前打开。它们的香味弥漫了整个城市。将饼往嘴里一放,[味道]就充斥着七千味蕾。阿那律心想:“妈妈此前不爱我。此前都没有给我做过这‘没有饼’。”他前往母亲那里这么说:“妈妈,你不爱我吗?”

“儿子,说什么呢?我爱你胜过我的眼睛和心脏。” “如果你爱我,为什么以前没有给我这样的‘没有饼’?”

她问那[送去空碗]的人:“亲爱的,碗里面有什么吗?”

“是的,夫人,碗里满是饼,我以前都没见过这样的[饼]。”

她心想:“我儿子是造过福德之人,一定是天神给他送了天界的饼。”

他也对妈妈说:“妈妈,我以前没吃过这样的饼,从今以后我只吃‘没有饼’。”

从那以后每当[阿那律]说“我想吃饼”时,她就洗一个金碗然后用另一个盖住送过去,天神就[用饼]将碗装满。就这样他在家期间不知道“没有”这句话的意思,然后吃着天界的饼。

当释迦族家家户户的童子为了给导师做随从而出家时,释迦族的大名[对弟弟]说:“兄弟,我们家里还没有谁出家,要么你应出家,要么是我。”他说:“我过于娇嫩不能出家。”

“那你就学习劳作吧,我将出家。” “这劳作是什么呢?”

他连食物从哪里来的都不知道,又怎么会知道什么是劳作呢,因此他这么说。

有一天阿那律、跋提梨迦(Bhaddiya)、金毘罗(Kimila)三人在讨论“饭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当中金毘罗说:“来自仓库。”据说有一天他看到稻谷被装进仓库里,因此他以为“饭生自仓库”才这么说。这时跋提梨迦对他说“你不知道。饭来自锅里。”据说有一天他看到饭从锅里盛出来,以为“这[饭]在这里出现”,因此这么说。阿那律对他们俩说:“你们不知道。饭来自一肘高的大金碗。”据说他既没有见过打稻谷也没有见过煮饭,只见过盛在金碗里放到面前的饭。因此他以为“这[饭]就来自碗里”,从而这么说。如此连饭从哪里来都不知道的大福报之良家子,又怎么会知道什么是劳作呢。

“来,阿那律,我教你在家[要做]的事,首先应该犁田……”他听了哥哥以这样的方式说了无穷无尽的劳作后[觉得]“在家生活对我来说没有意义”,向母亲请求后和以跋提梨迦为首的五个释迦族童子一起舍离了[在家生活],前往在欢喜芒果园的导师处出家了。出家后他正行道而修行依次证得了三明,能够在一座之内通过天眼观看一千个世界,犹如观看掌中余甘子一般。然后说了感兴之语:

“过去生我知,天眼已净化,
达三明神通,已行佛陀教。”(《长老偈》332,562)

然后观察“我是做了什么才得到这成就的?”时,知道了“曾在莲华上佛足下发愿”,然后又知道了“在轮回中时,某某时候在波罗奈依靠善心财主生活时,曾名为运食……”于是说:

“我曾是运食,贫穷运草人,
将钵食施与,至上[辟支佛]。”

然后他心想:“那时给了我[一千]咖哈巴那钱后获取了我给至上[辟支佛]钵食功德的朋友善心财主,他投生到那里了呢?”他看到:“在云驾(Viñjha)森林中的一个山脚有一个市镇名叫文荼(Muṇḍa),那里有位名叫大文荼(Mahāmuṇḍa)的优婆塞,他有大善心和小善心两个儿子,他们当中的小善心就是他投生的。”看到后他心想:“我去那里的话[对他]有没有帮助呢?”探寻时他看到了这个:“我去那里的话,他将会在七岁时离俗出家,在落发时就会证得阿罗汉。”看到后,虽然接近雨安居了,他还是通过空中前往,落在村口。

优婆塞大文荼也是长老过去[生]的好友。他在长老托钵时看到穿着袈裟的长老后,对儿子大善心说:“儿子,我的圣尊阿那律长老来了,没有其他人给拿钵,你就去拿钵吧,我去铺设座位。”他照做了。优婆塞在家中恭敬地用饮食招待了长老后,[向长老]取得同意[在这里度过]三个月的雨安居,长老也同意了。

然后他三个月如一日般地照顾了长老[整个雨安居],在大邀请日拿来三衣、糖、油、米等放在长老足下,说:“您拿取吧,尊者。”

“够了,优婆塞,我不需要这些。” “那么,尊者,这是安居施供养品,您会拿取它吗?” “我不拿,优婆塞。”

“您为什么不拿呢,尊者?”

“我那里没有帮忙作净的沙弥。” “尊者,那我儿子大善心将成为沙弥。” “优婆塞,我不需要大善心。” “尊者,那请您剃度小善心出家吧。”

长老[说]“好的”,同意后给小善心剃度了。他在剃完头时就证得了阿罗汉。长老和他一起在那里住了半个月后[说] “我要去见导师”,向他的亲戚们请辞后就从空中去了,落在喜马拉雅山的森林僧寮[旁]。长老如常般激发起精进,当他在该处前夜、后夜经行时腹中生风了。看到他憔悴的样子沙弥问道:“尊者,你生什么病了?”

“我腹中生风。” “您以前什么时候也发生过吗,尊者?” “有的,贤友。” “怎么康复的呢,尊者?”

“获得阿耨达湖(无热恼湖)的水就康复了,贤友。” “尊者,那我[去]带来。”

“你能做到吗,沙弥?” “可以,尊者。”

“那在阿耨达湖有一条名叫般那咖(Pannaga)的龙王认识我,告诉它后,带一罐水来当药。”

“好的”,他礼敬了戒师后升上空中去了[那]五百由旬远的地方。

那一天龙王在跳舞龙的围绕下想去水中嬉戏玩耍。它看到沙弥的到来后感到愤怒:“这秃头沙门在我头顶洒下足下之尘而行,一定是为了阿耨达湖之水而来,我现在不要给他水。”它像一个大盘子盖住一口锅一般躺着,用它的头冠盖住了五十由旬的阿耨达湖。沙弥看到龙王的行为后就知道了:“它生气了。”然后说了此偈:

毒猛大威力,龙王听我言,与我一壶水,我为药而来。龙王听了这,说了此偈: 在此之东面,有大河恒河;奔流向大海,汝于彼取水。

听到这个后沙弥心想:“这龙王不想给我[水],我要使用武力,令其知道[我的]威力,征服此[龙王],然后获取水。”于是说:“大王,戒师就是让我到阿耨达湖取水,因此我就要在此取,走开,不要阻碍我。”说完,诵出此偈:

我将取此水,仅需此之水;汝若有能力,龙王且阻止。龙王于是对他说:

沙弥汝若有,勇力与气概;
我喜尔之言,持我之水去。

沙弥于是对它说:“如是,大王,我拿了。” “能办到你就拿吧。”[龙王]说。

“那你善知之。”三次获取同意后,心想:“我应当在展示佛教之威力后取水。”于是前往空居天处。天人们前来礼敬了[他]说:“什么事,尊者?”然后站着。

他说:“在那阿耨达湖湖面,龙王将与我一战,你们去那观看胜败吧。”他以这种方式前往四护世者(四天王)、帝释、须夜摩天(Suyāma,夜摩天主)、散都西达(SanTusita天主)、他化自在天,告知了此事。从那里又依次去往梵天界,各处的梵天神们前来礼敬后站着询问:“什么事,尊者?”他将此事告知了。他这样除了无想天和无色界梵天外,刹那间走遍一切[天界]通知了[此事]。听了他的话后一切诸天在阿耨达湖湖面,犹如面粉投入管中一般,没有空隙地布满天空,集合在一起。当诸天集合了时,沙弥站在空中对龙王说:

毒猛大威力,龙王听我言,
与我一壶水,我为药而来。

于是龙对他说:

沙弥汝若有,勇力与气概;
我喜尔之言,持我之水去。

他三次获得龙王许可后,就站在空中化作十二由旬之梵天身,从空中降下,踩在龙王的头冠上将其往下压。犹如有力的男子踩踏皮革一般将龙王的头冠踏下,成为平勺一般的头冠容器。龙王头冠凹下之处激起了棕榈树那么高的水流。沙弥就在空中将水罐装满了。天众们进行了喝彩。

龙王感到丢脸,然后对沙弥生气了,它的眼睛[红 得]像大红花(扶桑花、朱槿花)。它[决定:]“此人召集了诸天,获得水后,让我丢尽了脸。我要抓住他,然后把他的手放进我嘴里然后挤压他的心脏,或者抓住他的双脚丢到恒河对岸。”于是迅速追赶。在追赶之时却赶不上他。沙弥前往将水放到戒师手里说:“请喝吧,尊者。”龙王也从后面来到了,说:“阿那律尊者,沙弥拿了我没有给的水回来,您不要喝。”

“是这样吗,沙弥?” “您喝吧,尊者,这是我带来的已施之水。”

长老知道“漏尽沙弥不会有妄语”,就把水喝了。顿时他的疾病就消失了。龙又对长老说:“尊者,沙弥召集了所有的天众后令我丢脸了,我要弄碎他的心脏,或抓住他的双脚扔到恒河对岸。”

“大王,沙弥有大威力,你无法和他斗的,请求他的原谅然后走吧。”

它自己也已知道沙弥的威力,只不过出于羞愧而追来。于是它听从长老的话向他请求原谅,然后与他结为朋友,“从此以后当需要阿耨达湖水时你们不需要来了,给我送个信,我就带来给[你们]。”说完就走了。长老也带着沙弥出发了。

导师知道长老来了,就坐在鹿母讲堂望着长老的到来。比丘们看到长老来了,也都上去迎接,接过[长老的]衣钵。一些人抓住并摇动沙弥的头、耳朵、胳膊,然后说:“沙弥,小兄弟,[对出家生活]不烦躁吗?”导师看到他们的行为后心想:“这些比丘的行为实在是严重,他们抓住沙弥如同抓住毒蛇的脖子一般,今天我应让大家知道沙弥之德。”

长老前来礼敬了导师,然后坐下。导师和他互致问候,然后对阿难长老说:“阿难,我想用阿耨达湖水洗脚,给沙弥们一个水罐,让他们取水来。”长老在寺院里集合了五百沙弥,他们当中善心沙弥最小。长老对最大的沙弥说:“沙弥,导师想用阿耨达湖水洗脚,你拿着水罐去取水来吧。”

“我办不到,尊者。”他不想。

长老对其他的也依次询问,他们也都那样说,然后拒绝了。难道那里没有漏尽沙弥?有,但他们[因]“这不是我们的‘花篮’(任务),是善心沙弥的”而不想去。凡夫们则因自己办不到而不想。最后轮到善心了,[长老对他]说:“沙弥,导师想用阿耨达湖水洗脚,你拿着水罐去取水来吧。”

“导师让去取我就去。”他礼敬了导师,然后说:“尊者,听说您让我从阿耨达湖取水来?” “是的,善心。”

毘舍佉为[寺院]住所建造了[六十个]厚实的赤金刻纹水罐,他用手从中拿取了一个可存六十壶水的大水罐。然后[心想]“我不需要将它举起来放在肩上”,便下垂着飞向空中,朝喜马拉雅山方向去了。

龙王看到沙弥从远处而来,便迎上去用肩膀扛着水罐,[说]:“尊者,您有像我这样的仆人,怎么还亲自来,需要水时为什么没有送信来呢?”它自己用水罐装着水举起 来,然后说:“尊者,您在前面,我来运。”

“你留步,大王,我是受了佛陀的命令。”让龙王回去了,然后用手抓住水罐的沿口,从空中回来了。这时导师看到回来的他,便对比丘们说:“诸比丘,你们看,沙弥的优雅,在空中如同天鹅王一般耀眼。”他则将水罐放下后,礼敬了导师,站[在旁边]。这时导师对他说:“你几岁了,善心?”

“我七岁,尊者。”

“善心,那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比丘了。”说完,给了他传承之受具足戒。

据说就两位沙弥在七岁时获得受具足戒:这位善心和苏婆迦(Sopāka)。

当他如此般受具足戒时,[比丘们]在法堂中生起了谈论:“不可思议啊,贤友们,年轻的沙弥有如此般的威力,之前没见过这么大威力的。”[这时]导师前来问道:“诸比丘,你们坐在一起谈论何事?”

“关于此事。”他们说。

“诸比丘,在我教法中,即便是年轻人,正当行道的话也会获得如此的成就。”说完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382.
Yo have daharo bhikkhu, yuñjati buddhasāsane;
Somaṃ lokaṃ pabhāseti, abbhā muttova candimā.

比丘实年轻,实践佛陀教;
照耀此世间,如月出云翳。

在此[偈颂中],“实践”(yuñjati),努力、奋斗。 “照耀”(pabhāseti),意思是该比丘如同从云等中出来的月亮照耀世间一般,以自己的阿罗汉道智照耀蕴等的世间,[使之]同一光亮。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十二、善心沙弥的故事[终]。

第二十五品比丘品释义终。


  • 目录 (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备注:

[278]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96 篇),菩萨为波罗奈国王的幼子,上有众多兄长,在服务了辟支佛后,他向辟支佛求问后得知他在本国无王权之分,但他前往一百二十由旬外的健陀罗国呾叉始罗城的话,可在七天后获得王权。前往的途中有片被母夜叉(母夜叉)占据的森林,她们变化出村落、豪华的厅堂,以甜言蜜语迷惑来者,与之行不净行后食之。对于好色者以色诱惑,对于喜好声音、香、味、触者,则一一以对应之法引诱。辟支佛告诉菩萨,如果他能守护诸根,持有正念而行,他将在第七天在呾叉始罗城获得王权。于是菩萨告别双亲,带着辟支佛给的守护沙和守护线出发了。还有五位随从与之同行。然而这五人一人喜好 色,一人喜好声……香、味、触,虽经菩萨提前告诫,他们仍旧抵挡不住夜叉女的诱惑,途中一一被迷惑而遭其食啖。最后只剩菩萨一人守护诸根,正念而行。一夜叉女则扮作一美貌女子紧随其后,遭人询问就谎称是菩萨之妻。菩萨则向人们解释她不是自己妻子而是吃人的夜叉女。当他们来到呾叉始罗城后,被国王看到,国王迷上了夜叉女,于是将其迎娶入宫,不久夜叉女则叫来众夜叉将国王以及王宫内的人畜吞食殆尽。当人们打开宫门看到满地白骨才想起菩萨的话。于是人们敬服于菩萨的意志坚定和智慧,拥立他为新国王。
[279]实际是《龟本生》(Kacchapajātaka,本生第 215 篇)。
[280]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26 篇),该比丘当时为国王的一头吉祥象,具备德与行,不伤害任何人。后来一群盗贼数夜间都来到它的象厩旁商量如何行窃,并互相告诫作为盗贼不要有德行,要残忍、凶狠。大象听到后以为他们在教导自己,于是开始变得残暴,用象鼻将接连前来的喂象人都卷起来摔死。国王得知后就让身为国王大臣的菩萨前去调查。菩萨得知是盗贼们夜间前来商量导致大象学坏 了,于是便请一些有德的沙门婆罗门坐在象厩里讲述戒论。大象听闻过后便学好了,又变得温顺如昔。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