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爱欲品 Taṇhāvaggo (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 偈颂部份可另参 多版本对读
- 爱欲品 Taṇhāvaggo 目录
|
|
|
|
|
|
|
|
|
|
|
|
1. 一条金鱼的故事
Kapilamacchavatthu
“[所行放逸]人……”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一条金鱼而说的。
据说在过去迦叶佛灭度时,有两位良家兄弟出离后在 [佛]弟子那里出家了。其中的兄长叫善来(Sāgata),弟弟叫迦毗罗(Kapila,黄褐色)。他们的母亲名叫萨蒂尼(Sādhinī),妹妹名叫达巴娜(Tāpanā,燃烧)。她们也在比丘尼处出家了。在他们如此出家时,两兄弟向老师和戒师履行了大小义务而住,一天他们问道:“尊者,在此教法中有多少义务?”
“有[学习]经教的义务和观禅的义务,两种义务。”兄长听了后[决定]:“我要圆满观禅的义务。”在老师和戒师面前住满了五个僧腊,获得了直到阿罗汉的禅修业处后,进入一片森林,通过精进证得了阿罗汉。
弟弟[则认为]:“我还年轻,等老了我将圆满观禅的义务。”他着手经教的义务,学会了三藏。由于他的教理[丰富],有大批的跟随者,依靠追随者他有了利养。他因陶醉于多闻而[变得]骄傲,被利养的贪所征服,自认为非常有智慧,对于别人所说的许可的他却说成是“不许可的”,不许可的却说成是“许可的”,有过失的却[说成]“无罪的”,无罪的却说成是“有过失的”。
良善的比丘们说完他“贤友迦毗罗,不要这样说”,然后即便举出法与律进行教诫时,他都说“你们知道什么,空拳般的人”等话,辱骂、轻视而行。后来比丘们也将此事告诉了他的哥哥善来长老。他[哥哥]也来到他面前教诫他:“贤友迦毗罗,对于像你这样的人而言正确的行道是教法的寿命,因此不要这样说‘摒弃修行,反对诸适宜[之法]’[这样的 话]。”
他连哥哥的话都没有接受。即便如此,长老还是教诫了他两三次,他没有接受教诫,[长老]知道了“他不会照我的话做”,于是长老说完“那么,贤友,你将会因你的所作所为而为人所知(臭名昭著)”就离开了。从此以后其他的良善比丘也都放弃他了。
他成为了恶行者,被恶行者所围绕而度日。一天,在布萨堂中[他心想]“我将诵波罗提木叉”,拿着扇子坐在法座上,然后问道:“贤友们,有多少比丘聚集在此[听诵]波罗提木叉?”[由于想到]“为何要给此人回答?”比丘们保持沉默。他看到后说:“贤友们,没有法或律,听不听波罗提木叉有什么关系?”说完他从座而起。他如此令迦叶世尊的教理教法衰落。善来长老就在那天涅盘了。迦毗罗在寿命终结时投生到了大无间地狱。他的母亲和妹妹也以他为榜样堕落了,责骂、侮辱良善的比丘们,然后也投生到了那里(无间地狱)。
那时,有五百人洗劫村庄等,靠盗窃为生,被村民们追赶,逃跑中进入了一片阿兰若,在那里没有找到任何可躲避的地方,看到了一个住阿兰若的比丘,礼敬过后,他们说:“尊者,请成为我们的庇护所。”长老说:“你们没有戒等庇护 所,你们所有人都持守五戒吧。”
“好的。”他们同意后,持守了[五]戒。
于是长老教诫他们:“现在你们是持戒者了,即便是性命因缘你们也不要破戒,不要起恶念。”
“好的。”他们同意了。
后来那些村民们来到了那个地方,到处搜寻时看到了那些盗贼,然后将他们全部杀死了。他们死后投生到了天界,盗贼首领成为了[这些]天神的首领。他们在两尊佛期间都继续在天界来回[投生],然后在此佛陀出世时,他们投生在了舍卫城门口的五百个渔民家庭里。天人首领在渔夫头领家中获得结生,其他的则在其他[家中]。如是,他们有一天从获得结生的母胎中出生了。
渔夫头领命人寻找“在这村中是否还有其他男孩也在今天出生了”,知道了那些人的出生后[心想]“这些[孩子]都将成为我儿子的玩伴”,命人给了所有人抚养费。他们所有人也都成为了玩泥巴的朋友,然后逐渐长大了。他们当中渔夫头领的儿子在声望和荣耀上名列第一。
迦毗罗也在两尊佛间隔期间,在地狱中被煎煮,这时,由于余业的力量投生在了阿致罗筏底河中,成为一条金色口臭的鱼。后来的一天,那些朋友们[决定]“我们去捕鱼吧”,拿着网,然后在河中撒[网]。于是那条[金]鱼进入到他们的网里。看到它后,所有渔村居民大声嚷嚷:“我们的儿子们第一次捕鱼就捕到了一条金鱼,现在国王将给与大量财物。”那些朋友们就将鱼丢进一条船里,他们举着船来到国王面前。国王看到后就问:“这是什么?”
“一条鱼,大王。”他们回答。
国王看到金鱼后[心想:]“导师会知道它呈金色的原因。”命人拿着金鱼来到了世尊面前。鱼一张嘴,整个祇陀林都变得极臭。国王向导师问道:“尊者,为什么这条鱼生得金色,又为什么它的嘴巴里发出臭味?”
“大王,在迦叶世尊的教法中,它是名为迦毗罗的比丘,他多闻有大量追随者,被对利养的贪爱所征服,责 骂、侮辱不接受他自己的话的人,令彼世尊的教法衰落。他因该业投生到了无间地狱,如今因余业的果报投生为鱼。然而他长夜教导佛语,讲述佛陀之德,由于该果报它获得了这金色外表。它曾责骂、侮辱众比丘,因此它的口中散发出臭味。要我令它开口说话吗,大王?”
“请您让其开口说话吧,尊者。” 于是导师问它:“你是迦毗罗吗?” “是的,尊者,我是迦毗罗。” “你从哪里来?” “大无间地狱,尊者。” “你的兄长善来去了哪里?”
“般涅盘了,尊者。”
“那你母亲萨蒂尼在哪里?” “投生在了大无间地狱,尊者。” “还有你的妹妹达巴娜在哪里?” “投生在了大无间地狱,尊者。” “如今你要去哪里?” “还是大无间地狱,尊者。”
说完,它充满了懊悔,用头撞击着船,就在那时死去 了,投生在了地狱中。大众生起了悚惧感,身毛竖立。世尊在这个时候观察了在场大众的心理,然后为说与当时相应之法,说完“法行与梵行,称为最上财”等《经集》中的迦毗罗经(《经集》第 276 偈)后,诵出了这些偈颂:
在此[偈颂中],“放逸而行者”(pamattacārino),以放逸而行之人——放逸的特征是脱离了正念——不论是禅那、观智、道果等都不会增长。意思是,犹如会导致树灭亡的藤蔓网罗、覆盖在树上而增长,他依于六门一再生起的贪爱也如此增长。
“彼生生流转”(So plavatī hurā huraṃ),那被贪爱支配的人,一生又一生地漂泊、流转。就好似什么一样呢?
“林中猴欲求果”(phalamicchaṃva vanasmi vānaro),犹如欲求树上果子的猴子在林中奔跑,这里、那里到处抓取树枝,放了这个抓取另一个,那个放了又抓取另一个,它不会处于可说为“不抓取树枝然后安顿下来”[的状态]。如此般,被贪爱支配的人,一世又一世地奔波着,不会处于可说是“不获取所缘,抵达贪爱的止息”[的状态]。
“谁”(Yaṃ),意思是若有人因那低劣状态而为卑劣[之贪],因其毒食、毒花、毒果、毒受用,于色等[目标]上纠缠、黏着而成为所谓的执著者,被六门之贪所击败,就犹如在雨季须芒草一再被雨淋而生长,那人内在的轮回根本之忧愁也如此般增长。
“难除去”(duraccayaṃ),意思是但凡谁将如以上所说的难超越、难舍弃、难摆脱之贪克服、征服,彼人轮回根本之忧愁即掉落。犹如那掉落于睡莲莲叶之水滴不住立,如此般[他的忧愁]不住立。
“我对你说彼”(Taṃ vo vadāmi),由于彼原因,我对你们说。
“[愿]你们吉祥”(bhaddaṃ vo),意思是愿你们吉祥,不要像迦毗罗一样来到毁灭。
“[贪]根”(mūlaṃ),以阿罗汉道智将此六门之贪根除。好似什么?
“犹需芳根者,[掘取]须芒草”(usīratthova bīraṇaṃ),意思是就如同需要芳香草根的人用一个大铲挖取须芒草,如此般掘断此[贪爱]根。
“莫如流中芦,屡遭魔破坏”(Mā vo naḷaṃva sotova, māro bhañji punappunaṃ),意思是你们不要像河流中生长的芦苇被急速而来的水流[反复冲毁],而被烦恼魔、死魔、天子魔一再地破坏。
开示结束时,五百渔夫子都生起了悚惧感,想要作苦之终结而在导师面前出家了,不久后就实现苦灭,和导师一起受用住于不动定,成为了同一受用者。
第一、一条金鱼的故事[终]。
2. 小猪的故事
Sūkarapotikāvatthu
“犹如根……”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就一头粪堆中的小猪而说的。
据说在某个时候,导师在王舍城托钵时,看到一头猪仔,然后露出笑容。在他笑的时候,阿难长老看到了从[导师]张开的嘴中牙齿发出的光芒,于是他询问[导师]发笑的原因:“尊者,[您]显现笑容的原因是什么?”
于是导师告诉他:“阿难,看到那头猪仔了吗?” “看到了,尊者。”
“她在拘留孙世尊教法时,是一个休憩堂旁边的一只母鸡。她听了一个禅修者诵观禅业处的法音后,从那里死去投生在了王室,成为了名为邬芭蕊(Ubbarī)的公主。后来她进入厕所看到一堆蛆虫后,就在那里她生起了虫聚想,证得了初禅。她在那里活到寿终,然后死去投生在了梵天 界。在那里死后,又因结生之力如今投生在了猪胎中,由于看到了这个原因,我露出笑容。”
听说这个后,以阿难长老为首的比丘们生起了大悚惧。在他们生起悚惧后,导师为了解释贪爱生命的过患,就站在街道中,诵出了这些偈颂:
在此[偈颂中],“……根”(mūle),意思是当某棵树的五部分树根——直接往四个方向的四部分与下面(一共五部分)——没有被切、劈、煮、刺等任何破坏手段伤及,[依旧]坚固强壮。该树即便上面被切断,通过枝[干]会再次生长。如此般,六门的贪随眠没有通过阿罗汉道智破坏、斩断的话,一生又一生中的生[老病死]等种种此等苦,会一而再地生起。
“其……”(Yassa),意思是那人在“执取内在的十八种贪寻 [273] ,执取外在的十八种贪寻”此等贪寻的支配下,在令人愉悦的色等[所缘中]被三十六种[爱]流,漂流着往前走。
“流向愉悦[所缘]”(manāpasavanā)之贪“强大”(bhusā)有力。那人因错误之智,邪见一再生起,变得巨大、强大,没有凭借禅那或观智,被基于贪的念头所带走。
“[爱]流处处流”(Savanti sabbadhi sotā),意思是此等贪爱之流,经由眼门等,在一切的色[声香……]等所缘上流动,一切的色贪……法贪在一切生命形态中流动,故名为处处流。
“藤”(latā),[贪爱]以其像藤蔓一样包裹、纠缠之义而[说其为]“藤”。
“出现后住立”(uppajja tiṭṭhati),[贪爱]依于六门生起后,在色等所缘上住立。
“见彼后”(Tañca disvā),“这些贪正在此生起、出现”看到那贪之藤蔓生起的地方。
“以慧”(paññāya),意思是犹如用刀将林中生长的藤蔓斩断一般,用道智将[贪爱之藤蔓]齐根斩断。
“诸流”(Saritāni),随流,往前。
“可爱的”(sinehitāni),意思是在衣服等上面被生起的爱所支配,故为可爱的,以及被贪爱所润渍的。
“悦意的”(Somanassāni),对于被贪所支配的人而言这样的[所缘]是悦意的。
“他们依着于令人愉悦的[目标]”(Te sātasitā),那些被贪所支配之人依着于愉悦与快乐,成为追求快乐,遍求快乐者。
“彼实”(Te ve),如此般的那些人,他们迈向生老病死,是名为“遭受生老之人”(jātijarūpagā)。
“人”(pajā),此等众生造作爱,因而被渴爱运转中的贪爱所缠缚。
“系缚”(bandhito),就像森林中被猎人捕获的兔子一般恐惧地爬行。
“被结缚所束缚者”(Saṃyojanasaṅgasattakā),被十种结缚 [274] 及贪着等七种执着 [275] 所缚的众生,卡住在其上了。
“长久”(cirāya),意思是长久、长时间地遭受着生等诸苦。
“因此”(Tasmā),意思是由于众生被贪所包围、缠 绕,因此自己发愿、想要离欲,想要出离于贪欲等,想要涅盘的比丘,应以阿罗汉道智除去、驱散、排除彼贪欲。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那只猪仔在那里死后投生在了金地的王族中,在那里死后[投生在了]波罗奈,在那死后投生在了输波罗(Suppāraka)码头的马商家里,在那里死后投生在了咖乌伊拉(Kāvīra)码头的一个水手家里,从那里死后投生在了阿㝹罗陀城(Anurādhapura)一个有权势的家庭里,在那里死后,投生为那南边博堪达村(Bhokkanta)名叫苏玛那(Sumana)家主之女,名字就叫修摩那(Sumanā)。后来她父亲在该村庄被废弃时,去了地伽婆毘国(Dīghavāpi),定居在了大哲村(Mahāmuni)。当度踏咖玛匿国王(Duṭṭhagāmaṇi)的大臣拉昆打咖丁巴拉(Lakuṇḍakaatimbara)因某些事情去到那,看到她后,[和她]举办了隆重的婚礼,然后带着她去了大满村(Mahāpuṇṇa)[居住]。后来居住在郭地山(Koṭipabbata)大寺的摩诃阿那律长老(Mahāanuruddha)在那里托钵 时,站在她家门口看到了她,然后和比丘们说:“贤友们,小猪仔成为了拉昆打咖丁巴拉大臣的妻子,多么神奇啊!”
她听了该谈话后忆起了过去世,获得了宿命智。即刻她便生起了悚惧感,向丈夫请求后,盛大地在五力长老尼(Pañcabalakā)处出家后,在底沙大寺(Tissamahāvihāra)听了《大念处经》的讲解后证得了入流果。后来在泰米尔人入侵时,她去了亲戚所居住的博堪达村(Bhokkanta),住在那里时在咖拉大寺听了《蛇喻经》后证得了阿罗汉。
在她入般涅盘那一天,在比丘和比丘尼们的询问下向比丘尼僧团讲述了这整个连续的经历,然后在比丘僧团中,经住在蔓达拉若玛(Maṇḍalārāma)的《法句》诵者摩诃底沙长老(Mahātissa)的共同认可下讲出了这顺与不顺的十三 世:“我曾投生为人,在那死后成为一只母鸡,在那世被一只鹰断了头,投生在了王舍城,出家成为遍行女修士,后来投生到了初禅天,在那死后投在生了一个财主家,不久就死去,去了猪胎中,在那里死后[投生]到了金地,在那里死后 [投生]到了波罗奈,在那死后[投生]到了输波罗码头,在那里死后[投生]到了咖乌伊拉码头,在那里死后[投生]到了阿㝹罗陀城,在那里死后[投生]到了博堪达村。”然后说: “如今[我]厌倦了[轮回]而出家,证得了阿罗汉。你们所有人也请以不放逸而成就吧。”说完,激励了四众后,入了般涅盘。
第二、小猪的故事[终]。
3. 还俗比丘的故事
Vibbhantabhikkhuvatthu
“彼离欲林……”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就一还俗比丘而说的。
据说大迦叶长老的一位同住者(弟子)证得四禅 后,在他金匠舅舅家中看到一异性的生殖器后,就在那里生起欲染之心还俗了。后来人们将懒惰不想做工作的他赶出了家门。[随后]他结交了恶友以偷盗为生。后来有一天,他被抓到了,双手被牢牢地绑在背后,在各个四衢街道被鞭笞(示众)后,被带往行刑场。[大迦叶]长老入[城]托钵时,看到了他被带经南门,[长老]命人将其松绑,然后问 道:“你再次省思之前熟练的禅修业处吧。”
他借助该教诫获得了忆念,又一次进入了第四禅。随后[官差们]用茅吓唬他:“[把你]带到刑场后,我们将杀死你。”他没有恐惧和害怕。随后在他各个方向站着的人们,即便举着剑、矛、长枪等武器,他也不害怕。人们看到后感到很惊讶,大声嚷嚷:“朋友们,你们看,此人在数百手持武器的人当中,既不害怕也不颤抖,好神奇啊!”他们将此事告知了国王。国王听了其原委后说:“放了他。”他们又去到导师面前,将此事告知。导师发出光芒为其讲说佛法,诵出此偈:
它的含义是,有人舍弃了居家生活下名为阿赖耶(栖息所、执着)的“欲林”,因出家而平息了欲望,志向与名为天住的苦行林,脱离了所谓居家系缚的贪欲之林,[如今]他又跑向那所谓居家系缚的贪欲之林。你们来看那人,此人脱离了居家系缚,[如今]又跑向居家之系缚。
听了此开示后,那盗贼在众官差当中,坐于茅尖之上就开始[禅观]生灭,注意于[无常、苦、无我]三相后,彻知了诸行,证得了入流果。体验着等至之乐升上空中,通过虚空来到导师面前,礼敬导师后,在包含国王的人群中就证得了阿罗汉。
第三、还俗比丘的故事[终]。
4. 监狱的故事
Bandhanāgāravatthu
“彼非坚固……”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一监狱而说的。
据说在某个时候,有许多打家劫舍、拦路抢劫、杀人越货的盗贼被带到了憍萨罗国王面前。国王命人将他们用枷 锁、绳子、铁链捆绑起来。然后有三十位乡村比丘想要见导师而前来,见到并礼敬了[导师]。第二天,他们在舍卫城托钵时来到了监狱,看到了那些盗贼。托钵结束后,在傍晚时分,他们来到导师处询问道:“尊者,今天我们托钵时,在监狱看到许多盗贼被枷锁等所束缚,遭受着巨大的痛苦。他们如今要斩断束缚后逃离是做不到的。尊者,是否有比他们的束缚更牢固的其他束缚呢?”
导师说:“诸比丘,那束缚算什么,那基于财产、谷物、妻儿等名为贪的烦恼束缚,比那些[盗贼的束缚]要牢固百 倍、千倍、十万倍。即便是对于这如此强大、难斩断的束缚,古代的智者们也将其斩断后,进入喜马拉雅山出家了。”然后讲述了过去之事:
曾经在波罗奈,梵授王统治时,菩萨投生在了一个贫穷人家里。在他长大后父亲去世了。他靠做工赡养母亲。后来他母亲在他不情愿的情况下将一个人家女儿跟他成亲了,之后[他母亲]去世了。他妻子也怀上了。他不知道她怀上 了,便说:“夫人,你靠做工过生活吧,我要出家去。”
[他妻子]说:“夫君,我不是怀上了么,等我生产完, [你]看到儿子后再出家吧。”
“好的。”他同意了。当她生产完时,他请求道:“夫 人,你平安生产了,现在我要出家去。”这时她对他说:“等到了儿子断奶时吧。”然后她又怀上了。他心想:“要获得她的同意后再走是做不到的,我将不告诉她,然后逃走去出家。”他没有告知她,就在晚上起来逃走了。
然后城市的守卫将他抓住了。“大人,我是赡母者,请放了我吧。”他请他们放了自己,然后在一个地方住了下来,出家为隐士,获得了神通,游戏禅那而住(享受禅悦)。他就住在那里发此感慨:“即便是如此般难以斩断的妻儿之束缚、烦恼之束缚,也已被我斩断了。”导师说完这过去之事,发表完那感慨后,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贤者”(dhīrā)是佛陀为首的智者们。用铁制成的名为锁链的那“铁制的[束缚]”(āyasaṃ),以及名为枷锁的那“木制的[束缚]”(dāruja),以及那“芦 苇”(pabbajaṃ)或其他植物纤维等制成绳子后做的“绳子的束缚”,由于它能够用剑等斩断,不说是牢固的,这是其含义。
“迷恋”(Sārattarattā),已着迷、染欲,因浓厚的欲望而贪染之义。
“于珠宝首饰”(maṇikuṇḍalesu),对于珠宝以及耳环(首饰),或对于装饰有珠宝的耳环(首饰)。 “彼为坚固”(Etaṃ daḷhaṃ),那些迷恋珠宝首饰的人,他们的那贪欲与欲求妻儿者之贪,智者称该烦恼之束缚为坚固的。
“拽落”(Ohārinaṃ),拉住后[将人]往下带到四恶道,带至下[界],[故为]“拽落”。
“松弛”(sithilaṃ),捆缚之处不会切割外皮、内皮和肉,不会流血,甚至都不知道被捆住了,还让人在陆路、水路等处做诸事业,[故名]松弛的[束缚]。
“难脱离”(duppamuñcaṃ),一旦因贪生起了烦恼之束缚,就像被乌龟咬住的地方一样难以挣脱,[故名]难脱离。
“即便如此也切断”(Etampi chetvāna),即便这牢固的烦恼之束缚,也用智剑斩断,无兴趣,舍离欲乐而[出家]行脚,出离、出家之义。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四、监狱的故事[终]。
5. 差摩长老尼的故事
Khemātherīvatthu
“彼[入]欲染……”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就频婆娑罗王名为差摩(Khemā,安稳)的王后而说的。
据说源于她在莲华上佛足下所发的愿,她极其漂亮、端庄。她听说“据说导师讲述身体的过患”后就不想去导师那里。国王知道她自负于[美丽的]外貌,就命人制作了赞美关于竹林[景色]的歌谣,然后让人通过舞者等展示[给她看]。她听了那些歌声后,竹林对她而言就好像从未曾见、从未曾听闻[之处]一般。她问道:“你们唱的是关于哪个园林?”
“王后,就是您的竹林。”
当他们这么说时,她就想去[竹林]园林了。导师知道她来了,就坐在人群中开示佛法,然后变化出一个极其漂亮的女人拿着扇子站在自己的侧面扇风。差摩王后也一进来就看到了那女人,然后她心想:“他们说‘佛陀讲述身体的过患’,站在他面前扇风的那个女人,我都丝毫不如她,我从未见过如此[美丽]的女人相貌,我想他们是不实地诽谤导师。”
然后她都没有听导师讲法的声音,只是站着看那女人。导师知道了她对那身体生起了许多爱意,就让那身体显现出第一个年龄阶段[的样貌]等,后面以同样的方式[显示其他年龄阶段的样貌],在结束时变成只有骨头,展示[给她看]。差摩看了这之后,心想:“这如此般[美丽]的身体瞬间就来到了败坏,这身体里确实没有实质。”导师观察到了她的心理状态便说:“差摩,你曾以为‘这身体里存在实质’,现在你看这无实质的状态。”说完,诵出此偈:
偈颂结束时,她证得了入流果。然后导师对她说:“柯玛,此等众生为贪所染,为瞋所坏,为痴所昏,不能跨越自己的贪爱之流,就黏滞在那里。”说完,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似蛛网”(makkaṭakova jālaṃ)即犹如蜘蛛结网后,躺在中间的圆心处,迅速前去刺穿掉入在边上的蚱蜢或苍蝇,吸取他们的汁液,然后再回到原处躺下。众生们正如此般为贪所染,为瞋所坏,为痴所昏,掉入自己制造的贪爱之流,他们不能从中跨越,如此难跨越。
“贤者将彼斩断后离去”(Etampi chetvāna vajanti dhīrā),意思是智者们将彼束缚斩断后,无期待、无执着,以阿罗汉道将一切苦舍弃后而去,离开。
开示结束时,差摩证得了阿罗汉,开示也给大众带来了利益。导师对国王说:“大王,差摩应出家还是入般涅盘呢?”
“尊者,请剃度她吧,入涅盘就算了。”她出家后成为了女上首弟子。
第五、差摩长老尼的故事[终]。
6. 郁伽先那的故事
Uggasenavatthu
“前际放下……”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就郁伽先那(Uggasena)而说的。
据说有五百位演员每年或每半年来王舍城为国王表演七日,然后获得许多金银,期间投掷的礼物不计其数。大众站在堆栈的床等上面观看演出。后来有一个杂技演员的女儿,她爬上一根竹竿,在它上面翻跟斗,在它末端的空中来回走动着跳舞、唱歌。这时名为郁伽先那的财主子和朋友一起站在堆栈的床上看到了那[表演],对她的举手投足产生了爱 意,回到家中后[心想:]“如果能得到她我就活下去,得不到的话我就死在这里。”躺在床上绝食了。当父母询问“孩子,你有什么不舒服吗?”时,他说:“如果我能得到那演员之女我将活下去,得不到的话我就死在这里。”
“孩子,别这样做,我们将给你带一位在家庭和财富上与我们相匹配的女孩过来。”即便[父母]这么说,他也还是那样说,然后躺着。他父亲多加乞求也不能将其说服,于是叫来他的一位朋友给了一千咖哈巴那钱,给[演员父亲]送去信息:“拿了这些钱,然后把你女儿给我儿子。”
[那女孩父亲]他说:“我不能拿了钱把[女儿]给[你],但如果他得不到这[女孩]就不能活的话,那就让他和我们一起巡游,我将把女儿给他。”父母将此事告诉了儿子。他说: “我要和他们一起去巡游。”说完不顾父母的请求,[从家中]离去了,来到了演员处。[演员父亲]他将女儿给了他,然后就和他一起行走于村镇都市中表演杂技。
她则由于和他一起生活,不久就有了一个儿子。当她逗 [儿子]玩时,她就说:“守车人的儿子,搬运工的儿子,什么都不懂的人的儿子。”他也为他们将车子停泊到位后,在所在之处为牛群搬来草料,将表演处需要的物品举起来搬运[过 去]。该女子逗儿子玩时就是针对这些而这样说。他知道了她的歌是关于自己的,于是问道:“你说的是针对我?”
“是的,针对你。” “如果这样,我将要跑了。” “你走不走关我什么事?”
她一而再地唱着那歌。据说她是恃于自己的美貌和所拥有的财富,对他一点也不在意。他心想:“此女人是依恃于什么而如此的骄傲呢?”他以为:“是仗着[杂技表演]技艺,那好,我将学习杂技。”于是他去到丈人那里,学习了他所知道的技艺,然后在村镇等之间表演杂技,依次来到了王舍城。他命人宣告:“七天后,财主子郁伽先那将为市民们表演杂 技。”
市民们命人床迭着床搭好,在第七天聚集在一起。他则爬上一根六十肘长的竹杆,站在它的顶部。那一天,导师在早晨观察世间时,看到他进入到了他的智网,“会发生什么 呢?”通过思维知道了:“[他通告了]‘明天财主子我将会表演杂技’,他将站在竹竿顶端,为了看他表演大众将聚集在一起。在那里我将宣说四句之偈,听此后,八万四千生命将领悟法,郁伽先那也将证得阿罗汉。”
导师在第二天观察了时间过后,在比丘僧团的陪同下进入王舍城托钵。郁伽先那并没有注意到导师入城了,他为了 [让大众]发出欢呼声,用手指向大众示意,然后在竹竿顶部的支撑下,在空中翻了七个跟斗,然后落下站在竹竿顶部。这时导师正进入城中,他[用神通]让大众没有看郁伽先那,只是看向自己。郁伽先那看了人群后[发现]“大众没有在看我”,他感到伤心,心想:“我这一年表演一次的杂技,在导师入城时,大众没有看我,只是看着导师。我的杂技表演确实是徒劳无用的。”
导师知道了他的心思,招呼摩诃目犍连:“去,目犍连,你跟财主子说‘[导师]说让表演杂技’。”长老前去,站在竹竿下,对财主子说了此偈颂:
“请看演员子,伍咖大威力,请为众表演,令众笑开怀。”
他听了长老所说后开心地[以为]“导师想看我的表演”,就站在竹竿顶上说了此偈:
他这样说完后,从竹竿顶部跃向空中,空翻十四回后落下,站在了竹竿顶部。这时导师对他说:“郁伽先那,一名智者应通过舍弃对过去、未来、现在的诸蕴的执着而解脱生[老病死]等。”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放下前面的”(Muñca pure)是放下对于过去诸蕴的执着、欲求、粘结、热望、占有、抓取、执 持、贪爱。
“后来的”(pacchato),也放下对于未来的诸蕴的执着等。
“中间的”(Majjhe),也放下对当下的[诸蕴]的那些[执着等]。
“有之越渡者”(bhavassa pāragū),意思是,有了如此 [的心态后],对于三种有通过胜智、遍知、舍断、禅修、体证而成为越渡者、到彼岸者。对分为蕴、界、处等的一切 行,心获解脱而住,不再来[遭受]生老死。
开示结束时,八万四千众生领悟了法。长者子也站在竹竿顶端就证得了连同无碍解的阿罗汉,然后从竹竿上下来,来到导师面前,五体投地地礼敬导师后,请求出家。于是导师伸出右手说:“善来,比丘。”他即刻就成为了持八种[出家]用具,有六十个僧腊的长老一般。
比丘们问他:“贤友郁伽先那,当你从六十肘高的竹竿上下来时,没有害怕吗?”
“我没有害怕,贤友。”当他这么回答时,他们告诉导师:“尊者,郁伽先那说‘我没有害怕’,他说了虚妄[语], [自]称究竟智(证阿罗汉)。”导师说:“诸比丘,像我儿子郁伽先那这样斩断了结缚的比丘不会恐惧,不会颤抖。”说完诵出婆罗门品中的此偈: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领悟了法。
又一天,比丘们在法堂生起谈论:“贤友们,为何如此般具备阿罗汉潜质的比丘竟因一个杂技演员之女而和杂技演员们一起游走演出,[他]是如何具备证得阿罗汉的潜质的?”导师前来问道:“诸比丘,你们坐在一起谈论什么?”
他们回答:“关于此事。”
“诸比丘,这两者都是他[自己]造下的。”然后为了说明此事,讲述了过去之事:
据说在过去建造迦叶十力的金塔期间,居住在波罗奈的良家子们将众多主食、副食放在车上,[怀着想法]“我们要去做工”前往佛塔处,在路上他们看到一位长老正入[城]托钵。[他们当中]一位良家女看到长老后就对丈夫说: “夫君,圣尊在托钵,我们的车上有很多主食、副食,你把他钵拿来,我们供养钵食吧。”他将其钵拿来后,用主食、副食将其装满,然后交到长老手中,然后二人均发愿:“尊者,愿我们可得享您所见之法。”那位长老是一位漏尽者,因此他观察时,知道了他们的愿会成功,于是露出笑容。那女子看到这个后对丈夫说:“我们的圣尊笑了,他恐怕是位演员。”丈夫也对她说:“应该是这样,夫人。”说完就离开了。这就是他们过去之业。
他们在那直到寿终后投生到了天界,从那里死去,那女子投生在了杂耍家庭,男子则投生在了财主家。他因用“应该是这样,夫人”回复她而和杂技演员们同行。他凭借给漏尽长老供养钵食而证得阿罗汉。那杂技演员之女也[决定] “我丈夫去哪里,我就也去哪里”而出家,然后证得了阿罗汉。
第六、郁伽先那的故事[终]。
7. 小弓箭手智者的故事
Cūḷadhanuggahapaṇḍitavatthu
“寻思所扰人……”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小弓箭手智者而说的。
据说一名年轻的比丘在取筹堂拿取自己的食筹后,带着行筹粥去到休憩堂饮用。在那里没有得到水,为了要水他前往一家庭。那里的一个女孩看到他便生起了爱意,说:“尊 者,当您再想喝水时就请来这里吧。”从此以后,每当他没有得到水就去那里。她接过他的钵给了饮用水。在这样前往时,她也给他粥。后来的一天,[她]让他就坐在那里然后给了他钵食,并且靠近他坐着谈到:“尊者,这家里什么[人]都没有,我们孤单得连个访客都没有。”他在几天里都听她[这么]说了过后,心躁动了。
后来的一天,一些来访的比丘看到他便问:“贤友,你怎么面黄肌瘦的?”当他回答“我烦躁,贤友们”时,他们把他带到老师、戒师面前。他们也将其带到导师那里,并将此事告知了[导师]。导师问道:“比丘,听说你烦躁不满,是 吗?”
“是的,尊者。”他回答道。
“你为什么在像我这样一位发起精进的佛陀的教法中出家后,没有令人说你“是入流者”或“一来者”,让人说成 “[对梵行生活]不满者”,你造业很重啊。”说完,问道:“你为什么烦躁不满呢?”
“尊者,有一位女士这么对我说……”他回答。 “比丘啊,她这么做并不奇怪。她在过去抛弃了整个瞻部洲最有智慧的弓箭手,对一个仅一面之缘的人生起爱意,然后导致那[弓箭手丈夫]失去性命。”说完,为了讲述那原委,[导师]在比丘们的请求下说出了在过去:
[他作为]聪明的小弓箭手时,他在答格西喇一位名震四方的老师面前习得技艺后,由于老师对他很满意,便将女儿给了他[做妻子]。在他带着她前往波罗奈时,在一个森林入口用四十九支箭杀死了四十九位盗贼,箭用尽时抓住了盗贼首领,将其摁在地上,说:“夫人,拿剑来。”她就在那刻对看见的盗贼起了爱意,将剑柄交到了盗贼手里。然后盗贼宣告了弓箭手智者之死。在盗贼带着她前进时[他心想]:“此人看到其他人后也会像对待自己丈夫一样将我杀死,此人对我有何用?”当他看到一条河后,让其留在此岸,带着她的东西[过河,说]:“你就在这,等我将东西送过去。”就在那知道[对方]将其抛弃了后[她说]: “婆罗门,
[盗贼回答道:]
“夫人!
详述了这《本生》第五章的《小弓箭手智者本生》后, [导师]说:“那时的小弓箭手智者就是你,那个女子就是现在的那个女孩,我就是那化作豺前去谴责她的帝释天帝。”然后教诫他:“那女子如此对一个顷刻间看到的[盗贼]怀有爱意,而夺取了整个瞻部洲第一智者的性命。切断对那女子生起的贪而住吧,比丘。”教诫后,[导师]进一步讲说佛法,诵出这两首偈颂:
在此[偈颂中],“对于寻思所扰者”(Vitakkamathitassa),即对于被欲寻等寻思所扰乱之人。 “对于重贪者”(Tibbarāgassa),即对于强烈贪欲者。 “对于随观净相者”(subhānupassino),即对于诸可爱所缘,被抓取净相等[心之习性]所支配,将心投向于随观美丽的[事物]之人,对于他……。
“诸贪”(taṇhā),对于这样的人禅那等一样都不会增长,但是六门之贪则会进一步增长。
“彼实”(Esa kho),此人在制作坚牢的贪爱之束缚。 “[乐]于平息诸寻思”(Vitakkūpasame),[他乐于]名为平息邪思维等的基于十种不净之初禅。
“恒念”(sadā sato),彼深乐于此后,他恒常具念地念于培育那不净禅。
“彼将做终结”(byanti kāhiti),此比丘将止息基于三有而生之贪。
“魔罗缚”(mārabandhana),意思是,他也将斩断所谓三有轮转的魔罗缚。
开示结束时,该比丘证得了入流果,开示也给到场者带来了利益。
第七、小弓箭手智者的故事[终]。
8. 魔罗的故事
Māravatthu
“已达究竟……”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魔罗而说的。
在某一天的非时(晚上),许多长老进入祇陀林寺,来到罗睺罗的住处,令他起床[出去找住处]。他没找到其他可住之处便在如来的香室前睡下了。此时该尊者刚证得阿罗汉还没有僧腊(戒龄为 0)。住在他化自在天的魔罗看到那尊者睡在香室前后就想:“沙门乔答摩的痛指(儿子)睡在外面,自己睡在香室里,当手指受折磨时自己也会遭罪。”他化作一头巨大的象王,前来用象牙将长老的头围住,然后发出巨大的象鸣声。导师正坐在香室,知道了那是魔罗,便说:“魔罗,像这样的[大象]即便十万头也不能让我儿子生怖畏。我儿子实为无怖畏者、离贪者、大精进者、大智慧者。”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已达终点”(Niṭṭhaṅgato),意思是对此教法中的出家人而言阿罗汉名为终点,他已到达该[终点]。
“无怖畏”(asantāsī),因内在没有了贪爱、恐惧等,而为无怖畏者。
“已断有箭”(Acchindi bhavasallāni),一切导致诸有之箭也已斩断。
“[最后]身”(samussayo),这是他的最后身(最后一世)。
“无执取”(anādāno),于诸蕴等没有执取。 “精通语言与文句”(niruttipadakovido),意思是对于语言和其余的文句以四无碍解而精通。 “通晓文字之组合,以及前后之次第”(Akkharānaṃ sannipātaṃ, jaññā pubbāparāni ca),知道名为字母音节之组合的字母全体。通过前面的字母知道后面的字母,以及通过后面的字母就知道前面的字母。“通过前面的字母知道后面的字母”意思是当开头部分出现了,即便中间和结尾没有出现,他也知道:“对于这些字母,中间是这样的,结尾是这样的。”“通过后面的字母就知道前面的字母”的意思是当结尾出现了,即便开头和中间没有出现,他也知道:“对于这些字母,中间是这样的,开头是这样的。”当中间出现了他也知 道:“对于这些字母,开头是这样的,结尾是这样的。”如此般大智慧。
“彼实最后身”(Sa ve antimasārīro),意思是此为[他]住身之终点。他依靠透彻掌握之智而具备尊贵的义、法、辞、辩四无碍解以及戒蕴等,而为大智者。根据“舍利弗,心解脱者我称其确实为大士”之语(《相应部》5.377),心解脱故,称其为大士。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恶魔也因“沙门乔答摩知道我了”而消失在该处。
第八、魔罗的故事[终]。
9. 优波迦活命者的故事
Upakājīvakavatthu
“征服于一切……”这佛法开示是导师在路上就优波迦(Upaka)活命外道而说的。
某个时候,导师在证得一切知智的菩提树下度过了七个星期,然后带着自己的衣钵,为了在波罗奈转动法轮,而踏上了十八由旬远的道路,在途中见到了优波迦活命者。他也看到了导师,然后询问道:“贤友,你诸根明净,肤色光洁明亮,你依止谁而出家?谁是你的老师?你意乐何法?”导师对他说:“我无戒师或老师。”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征服于一切”(Sabbābhibhū),即一切三界之法都已征服故为“征服一切者”。
“一切知”(sabbavidū),了知一切四个层次之法 [276] 。
“于一切法”(Sabbesu dhammesu),对于一切的三界诸法没有贪、[邪]见等之染着。 “舍离一切”(Sabbañjaho),舍离一切三界诸法而住。 “贪尽解脱者”(taṇhakkhaye vimutto),因贪的灭尽而带来所谓爱尽之阿罗汉无学而获解脱的解脱者。 “自证”(Sayaṃ abhiññāya),凭借自己知道了应知的种种法。
“指认谁”(kamuddiseyyaṃ),我当指认谁“此是我戒师或老师”呢?
开示结束时,优波迦活命者既没有随喜也没有否认,而是摇摇头吐了吐舌头,选了一条小路去了某处猎人居住的地方。
第九、优波迦活命者的故事[终]。
10. 帝释提问的故事
Sakkapañhavatthu
“一切布施……”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帝释天帝而说的。
在某个时候,忉利天的诸天聚集在一起,提出了四个问题:“诸布施中何施最胜?诸味中何味最胜?诸喜悦中何喜悦最胜?为何说贪尽为最胜?”连一个可以回答这些问题的天神都没有。一个天神[问]另一个天神,他又问其他的,如此互相询问,他们在十万个轮围世界中奔走了十二年。这么长时间里也没有弄明白问题的含义,于是十万个轮围世界的天神们齐结在一起来到四大天王面前。
“朋友们,为何大量天神齐结一处?”[四天王]问道。 “提出四个问题后,我们不能断定,故来到你们这。” “那些问题是什么呢,朋友们?”
“‘于施、味、喜中,何等施、味、喜为最胜?为何说贪的灭尽为最胜?’我们不能断定这些问题故而前来。”
“朋友们,我们也不知道此等之义,但我们的大王在千人思维后,对[他们]所思之义,他片刻就知道了。他在智慧和福德上是我们当中的佼佼者,我们去他那里吧。”他们便带着天众去到帝释天帝处,他也问道:“朋友们,为何大量天神齐结一处?”他们将此事原委告知了他。
“朋友们,这些问题的含义其他人也不能得知,它们是佛陀的领域。”他问道:“导师现在住在哪里呢?”当听说在祇陀林,[他说:]“我们去他那里吧。”他和天众一起在夜间照亮了整个祇陀林后,走近导师,礼敬后站于一旁。
“大王,为何大量天神聚集而来?”[导师]说。 “尊者,天众中生起了此等疑问,无有他人能知其含义,请您为我们宣说其义。”
导师说:“善哉,大王,我正是为了断除像你等之人的疑而圆满了诸波罗蜜,舍弃了大量财富,然后洞悉一切知智。对于你们的问题[答案是],诸布施中法布施最胜,诸味中法味最胜,诸喜悦中法喜最胜,贪的灭尽导向阿罗汉故而为最胜。”说完诵出以下偈颂:
在此[偈颂中],“法施[胜]一切施”(Sabbadānaṃ dhammadānaṃ),[意思是]假如轮围界内部直到梵天界都无间坐满佛、辟支佛、漏尽者(阿罗汉),若供养他们如香蕉嫩芽一般[柔软]的袈裟,[相比之下]在该会众中以四句之偈做随喜才是最胜的。该供养不值该偈[功德]的十六分之一。讲法、诵法、听闻法[的功德]是如此巨大。谁大量听法,他就有巨大的功德。对[上面所提到的]如此般的会众,即便是用可口的团食将钵装满后进行供养,即便是用酥油、油等将钵装满,进行药品的供养,即便是建造数千如大寺这样的寺 院,以及铜殿 [277] 这样的大厦,然后进行住所的供养,即便是给孤独长者等对寺院所做的奉献,相较于乃至四句之偈的随喜,所进行的法布施才是更胜、最优的。为什么呢?成办如此般的功德,是在听完法后才实施的,不是未听[法就能做]。如果此等众生未曾闻法,即便是一勺之量的粥、一匙之量的饭也都不会供养。因此相较于[其他]一切布施,法布施最胜。唯除诸佛和诸辟支佛外,哪怕是具备智慧,当整个劫都在下雨时,能够计算出雨滴数目的舍利弗等人,都不能依自己的法性证得入流果等,要听了阿说示长老等的讲法后,才能证得入流果等。依靠导师的讲法才作证弟子波罗蜜。也是由于此原因,大王,法施为最胜。因此说:“法施胜一切 施”(Sabbadānaṃ dhammadānaṃ jināti)。
一切的香、味等,哪怕是味道中最胜的诸天的天食之 味,也是堕入轮回受苦之因罢了。然而名为三十七菩提分与九出世间法的法味,那才是一切味中之最胜。因此说:“法味胜一切味”(Sabbarasaṃ dhammaraso jināti)。
凡那些儿子之喜、女儿之喜、财富之喜、女子之喜、歌舞音乐之喜及种种不同之喜,它们也只不过是堕入轮回受苦之因罢了。然而那讲述法、听闻法、读诵法所产生的内在之喜悦,带来的欢喜,引起泪流,引起身毛竖立,可令自己的轮回终结,究竟阿罗汉。因此一切喜中如此般的法喜为最 胜。因此说:“法喜胜一切喜”(Sabbaratiṃ dhammarati jināti)。
依贪尽而生之阿罗汉战胜了整个轮回之苦,因此贪尽胜一切。因此说:“贪尽胜一切苦”(Taṇhakkhayo sabbadukkhaṃ jinātī)。
当导师如此讲述此偈之含义时,有八万四千生命领悟了法。帝释也在听了导师的讲法后,礼敬了导师,然后这么说:“尊者,如此最胜之法施功德为何没让[分享]给我们?从今以后请让比丘僧团在开示后将功德[分享]给我们吧,尊者。”导师听了他的话后,命比丘僧团集合在一起,然后说: “诸比丘,从今开始,不论是大的法会、普通法会、近坐谈法,乃至是做完随喜[开示],请将功德[分享]给一切众生。”
第十、帝释提问的故事[终]。
11. 无子嗣财主的故事
Aputtakaseṭṭhivatthu
“财富害[愚人]……”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一位无子嗣的财主而说的。
据说在听到他的死讯后,憍萨罗波斯匿王问:“无子嗣者的财产归谁?”听到“[归]国王”后他花了七天命人从[财主]家中搬财产到皇家[仓库],然后来到导师面前。当[导师]问:“喂,大王,大中午你从哪里来?”
他回答:“尊者,这舍卫城的财主、一位家主,死了,我将那无子嗣者的财产搬运到王宫内后而来。”整个经过可在经(《相应部》1.130)中得知。
据说当用金碗盛上种种上妙饮食给他时,[他会说]“人们吃此等[食物]?为什么你们和我一起在这家里[如此般]取乐?”将呈上食物者用土块、棍棒等打跑。“这才是人们该吃的。”他吃着碎米粥佐以酸粥。当人们给他带来悦意的衣服、车乘、伞盖之时,他也将持来的那些人们用土块、棍棒等打跑,然后穿麻布[衣],靠一辆老旧的车辆出行,持一把叶子做的伞。当国王如此汇报时,导师说出了他的过去之业:
大王,在过去,该财主,家主,命人向一位名为达咖拉尸弃(Tagarasikhī)的辟支佛提供钵食。“给沙门钵食吧”,说完他就起身离开了。据说当这个无信之愚人如此说完离开时,他那具净信的妻子[心想:]“我实在是很久没从他口中听说‘给’之语了,今天我要圆满我的心愿,供养钵食。”她拿了辟支佛的钵,盛满美味的饮食后给了[辟支佛]。
在财主返回时看到了辟支佛[便问:]“怎么样,沙门,你得到什么了吗?”他拿过钵看到了美味的钵食,然后后悔了,他这样想:“这美味的钵食给仆人或工人吃会更好。他们吃了这个后会给我干活,而他走了后吃了将睡大觉,我这钵食浪费了。”而且他还为了财产的缘故将他兄弟的独子杀死 了。
据说他(侄子)拉着他(财主)的手指边走边说“这是我父亲的车,这是他的牛”等等。然后该财主对他[琢磨着]:“他目前这么说,然而等此人长大时,这个家里的财产谁将守护呢?”他将其(侄子)引到一片森林,在一灌木下抓住他的脖子,像对一个球根一样将其脖子撕裂杀害,然后就[将尸体]抛弃在该处。这是他的过去之业。因此说:
大王,该财主,家主曾安排给达咖拉尸弃辟支佛钵食,凭借该业的果报他七回出生在善趣天界,该业的余业令其在此舍卫城做了七回财主。大王,该财主,家主在供养后追悔 ‘这美味的钵食应给仆人或工人吃’,该业的果报令他的心不倾向于享用好的食物,不倾向于享有好的衣服,不倾向于享用好的车乘,不倾向于享用好的五欲。而大王,他为了财产的缘故杀死他兄弟的独子,该业的果报令其数百年、数千 年、数十万年在地狱中被煎煮,该业的余报令其在这第七生没有子嗣,财产被充了王库。然而,大王,该财主,家主的过去的福德耗尽了,没有积累新的福德。大王,如今,财主,家主在大号叫地狱中被煎煮。(《相应部》1.131)
国王听了导师的话后说:“尊者,实为重业啊,有如此多的财富,既没有自己享用,也没有在住在附近寺院如您般的佛陀处造下福业。”导师说:“是这样,大王,愚人在获得财富后不追求涅盘,然而依财富生起的贪长夜地伤害着他们。”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但不[害]求彼岸者”(no ca pāragavesino),即那追求涅盘彼岸之人,财富不害彼。“就如[害]他人一般[害]自己”(aññeva attanaṃ),意思是,依财富而生起的贪就像害他人一般害死愚人自己。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十一、无子嗣财主的故事[终]。
12. 安估若的故事
Aṅkuravatthu
“杂草毁[田地]……”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橙毯石座时,就安估若(Aṅkura)而说的。故事在偈颂“彼禅修贤者”(《法句》第 181 偈)[的义注中]广开讲解了。
所说的该[故事]谈到了因达咖。据说他在阿那律长老入村托钵时将自己带来的一勺之量的钵食给了[长老]。他[所做]的这个福德产生了比安估若一万年间建造延绵十二由旬的灶台[布施饮食]所做布施更大的果报。因此这么说。导师这样说:“安估若,布施应审视而施,如此犹如在那肥沃的土地上播种有大果报。而你没有这样做,因此你的布施没有产生大果报。”为彰显此义[又说了]:
说完后,继续说法,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杂草毁”(Tiṇadosāni)即当稗子等杂草生长起来,会毁了先谷(七谷的统称)次谷(豆子)之田地,它导致那些[谷物]不能丰收。如此般,众生内在的贪生起时也会毁了众生,因此对他们所做的布施没有大果报。而对诸漏尽者的供养则有大果报。因此说:“杂草毁田地,贪欲毁于人;故施离贪者,具有大果报。”其余的偈颂也是同样的道理。
开示结束时,安估若和因达咖都证得了入流果,开示也给大众带来了利益。
第十二、安估若的故事[终]。
第二十四品贪欲品释义终。
- 偈颂部份可另参 多版本对读
- 目录 (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