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23. 象品 Nāgavaggo (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法护尊者译
23. 象品
  1. 自调御的故事( dhp_320_322 )
  1. 昔为驯象者比丘的故事( dhp_323 )
  1. 老迈婆罗门之子的故事( dhp_324 )
  1. 憍萨罗国王波斯匿的故事( dhp_325 )
  1. 萨努沙弥的故事( dhp_326 )
  1. 巴威雅咖象的故事( dhp_327 )
  1. 许多比丘的故事( dhp_328_330 )
  1. 魔罗的故事( dhp_331_333 )
 

1. 自调御的故事

Attadantavatthu

“[如]象[在沙场]……”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憍赏弥(Kosambī)时,就自己而说的。

故事已在 不放逸品 开篇的偈颂注释里详说了。这[下述内容]确实已在那里(《法句义注》1.差摩婆帝的故事)说过:

摩犍提对她们无可奈何,[就想:]“我要对沙门乔答摩做应作之事。”她贿赂市民,并吩咐道:“当沙门乔答摩进入城内游行时,与[你们的]奴仆一起侮辱、谩骂他们,使他们逃跑吧。”不信三宝的邪见者们紧跟着进入城内的佛 陀,用十种骂詈语来侮辱、谩骂佛陀:“你是小偷、你是愚者、你是痴者、你是骆驼、你是公牛、你是驴子、你是堕地狱者、你是堕畜生者、你是无善趣者、你是恶趣有望者。”听闻那[话]后,尊者阿难如此对导师[说]:“尊者,这些市民侮辱、谩骂我们,我们从这里[离开]去别处吧。”

“[去]哪里,阿难?” “另一座城市,尊者。”

“若那里的人们也侮辱、谩骂,我们又将去哪呢,阿难?”

“从那里[离开去]另一[座城市],尊者。”

“若那里的人们也侮辱、谩骂,我们又将去哪呢,阿难?”

“从那里[离开去]另一[座城市],尊者。”

“阿难,不应如此做。问题在何处生起,就应在那里平息后,再去其他地方。你被谁责难,阿难?”

“尊者,从奴仆开始的所有人都在责难、谩骂。”

“阿难,我就像是冲锋陷阵的大象一般,忍受来自四方之箭,[这]是冲锋陷阵的大象应承受的,如此忍受众多无德之人的言语是我应承受的。”随后,[佛陀]开示佛法而说出这些偈颂:

320.
ahaṃ nāgova saṅgāme, cāpato patitaṃ saraṃ,
ativākyaṃ titikkhissaṃ, dussīlo hi bahujjano.

我如阵中象,堪忍离弦箭;
我将忍粗语,人实多无德。

321.
dantaṃ nayanti samitiṃ, dantaṃ rājābhirūhati,
danto seṭṭho manussesu, yotivākyaṃ titikkhati.

驯兽可入众,堪任为王乘;
若忍粗言者,人中最调伏。

322.
varamassatarā dantā, ājānīyā ca sindhavā,
kuñjarā ca mahānāgā, attadanto tato varaṃ.

骡子驯服胜,骏马信度胜;
昆嘉拉象胜,调己者尤胜。

在此[偈颂中],“犹如象”(nāgova),犹如象那样。 “弓箭射”(cāpato patitaṃ),从弓射出的。

“粗言”(ativākyaṃ),以八种粗俗的言辞 [264] 转起的过分之语。

“将忍受”(titikkhissaṃ),意思是,正如征战于沙场的善加调御的大象忍耐[枪矛]刺击等,对从弓发出后射中自己之箭不疲于忍受。同样地,我也将忍受、忍耐像这样的过分之语。

“实无德”(dussīlo hi),这众多无德的世间人依自己的喜好发出[过分之]语,出口伤人而行。于那[偈颂]中,唯有中舍地忍受是我的责任。

“众”(samitiṃ)当去公园、游乐场等处的大众中间时,唯有驯服的牛类和马类才会被套上车轭后牵着[过去]。

“王”(rājā),当乘坐像那样的车辆前去时,国王只会登上已被驯服的[车乘]。

“人中”(manussesu)唯有以四种圣道而调伏的无烦恼者才是人中最上的。

“若[忍]粗语者”(yotivākyaṃ),意思是,当反复说像这样的过分之语时,若人能够忍受而不反击、不受影响,像这样的驯服者是优良的。

“骡子”(assatarā),公驴与母马生的。

“良种”(ājānīyā),驯马师令其做的事,它都能迅速了知。

“信度”(sindhavā),信度国所产的马。

“大象”(mahānāgā),名叫昆嘉拉的大象。“调己者”(attadanto),这些骡马、信度和昆嘉拉唯有已驯服的才是优良的,而非未驯服的。意思是,然而,若人由于以四种圣道调伏自己的缘故,而为调己者、无烦恼者,这人比那 [前述的骡、马、象]更好,比它们所有都更胜。

开示结束时,拿着贿赂并站在大道、三岔路口后,责难、谩骂[佛陀]的那所有大众都得达入流果等[果位]。

第一、自调御的故事[终]。


2. 昔为驯象者比丘的故事

Hatthācariyapubbakabhikkhuvatthu

“绝非[乘]彼[车]……”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一位曾是驯象师的比丘而说的。

据说,有一天,在阿致罗筏底河畔有一位驯象师,他[心想]“我要驯服一头象”,却无法令其练习自己想要的内容。那位[比丘]见到后,对站在附近的比丘们说:“贤友们,如果这位驯象师刺击此象的某某位置,就能迅速令其练习此内容。”那位[驯象师]听闻他的话,照作之后,使那头象善加驯服。那些比丘将此事告知导师。导师令人唤来那位比丘并询问:“据说你如此说,这是真的吗?”

当他说“是真的,尊者”时,[佛陀]呵责后,说:“愚痴人!驯服象乘或别的[车乘]对你又有何用?乘坐这些车乘确实无法去到从未到达[之处],而透过善加调伏自己则能够去到从未到达[之处]。因此,只是调伏自己吧!调伏那些[象等车乘]对你有何用呢?”随后,诵出此偈:

323.
na hi etehi yānehi, gaccheyya agataṃ disaṃ,
yathāttanā sudantena, danto dantena gacchati.

绝非乘彼车,能达未到处;
若善驯服己,调者至[涅盘]。

其含义是:通过那些象车等车乘,任何人不能去往连梦中都从未到过的称为“未达处”的涅盘。那要通过前分的调伏诸根,通过后分圣道修习的善调伏,而驯服的不任性的有慧之人,他去到先前从未去过的那个地方(涅盘),而到达调御地。“因此,善驯服己者比那[驯服外在车乘者]更殊胜”之义。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得达入流果等[果位]。

第二、昔为驯象者比丘的故事[终]。


3. 老迈婆罗门之子的故事

Parijiṇṇabrāhmaṇaputtavatthu

“[名]护财[之象]……”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舍卫城时,就某位老迈婆罗门之子而说的。

据说,舍卫城中,一位有八十万财富的婆罗门给四位已成年的儿子成家后,给了他们四十万[钱]。后来,他的[妻子]婆罗门女去世了,儿子们就商量:

“如果这位[父亲]娶来别的婆罗门女,她将凭借其腹中所生[之子]而分割家庭财产。现在,我们要善待他。”

他们就用胜妙的食物及衣服赡养他,并[为他]做着手足按摩进行服侍。有一天,[儿子们]在他白天休息后苏醒时,为其按摩手足,接着分别说出他们在居家生活中的困难,然后请求道:“我们以这种方法终生侍奉您,请把剩余的财富也交给我们吧!”

婆罗门又给了[他们]每人十万[钱],随后将除自己所穿衣袍外的所有家庭用具分为四份,分给[他们]。长子服侍了他两三天。后来有一天,当他沐浴完过来时,站在门口的儿媳这么说:

“你有多给长子一百或一千[钱]吗?难道不是所有[儿子]都给二十万吗?你就不知道其余儿子家宅的道路吗?”

他愤怒[道:]“去你的,混账!”然后来到别的[儿子]家中。之后,又过了两三天,他再以这种方式被赶到别的[儿子]家中。如此,当他不得进入[任何]一个[儿子]家时,他就身披白衣而出家,过乞食生活。过了很久,他变得老态龙钟,因恶劣的食物和睡眠而身体虚弱。他前去乞食回来后,在长凳上侧卧着进入睡眠。醒来后,坐着看着自己,未在儿子中见到自己的依靠,思惟:

“据说沙门乔答摩不皱眉头、面容愉悦、言语怡人、善于寒暄。我来到沙门乔答摩之处后,能得到欢迎。”

他整理好所穿的衣服,拿着乞食容器,拄着拐杖,来到世尊跟前。这[下述内容]已[在相应部]说过(《相应部》 1.200):

那时,某位[曾]有许多财富,[如今却]身体粗陋、衣衫褴褛的婆罗门来到世尊所在之处后,坐在一旁。导师与坐在一旁的那位[婆罗门]寒暄后,如此说:

“婆罗门,你为何身体粗陋、衣衫褴褛呢?” “乔答摩贤者,我在这有四个儿子,他们与妻子商量后,将我从家中赶出。” “若是如此,婆罗门,学得这些偈颂后,当大众在集会堂聚会,[你的]儿子们坐在一起时,你说:

“生彼心高兴,而欲彼富足;
彼等与妻谋,犹如犬拦猪。
恶卑劣罗刹,口说‘父亲’语;
却以子形象,抛弃老迈父。
犹如拒绝给,无用老马食;
愚人之老父,于他家乞食。
较我不孝子,拐杖实更善;
杖能阻凶牛,亦能挡恶狗。
暗境置于前,深水得立足;
凭借杖威力,纵倒亦能起。”(《相应部》1.200)

他于世尊跟前学得了那些偈颂。在众婆罗门像那样集会之日,当盛装打扮的儿子们进入集会堂,并坐在婆罗门众中的高贵座位时,他[心想]“我的时机已到”,于是进入集会堂中,举起手臂说道:“朋友们!我想要为你们宣说偈 颂,谛听吧!”当他们“说吧,婆罗门,我们听着”如此说时,他就站着说出[偈颂]。

那个时候,人们有[这种]义务:“若受用父母的财物,却不赡养父母,就应杀死他。”因此,那些婆罗门子匍匐于父亲足下,乞求道:“爹,请给我们活命吧!”

那位父亲因内心柔软而说:“朋友们,不要毁灭我的儿子,他们会赡养我的。”于是,人们对他的儿子说:“朋友们,如果从今以后你们不妥善地照料父亲,我们就杀死你们!”

他们深感恐惧。随后,请父亲坐在椅子上,自己将他抬起并带回家中,用油涂抹[父亲]身体,并给其用香粉沐浴 后,唤来[他们的妻子]婆罗门女:“从今以后,请你们妥善照料我们的父亲,如果你们陷入放逸,我们就会斥责你们。”说完,奉上胜妙的食物。

婆罗门由于愉悦地进食和舒适地躺卧,两三天后就有了力气且诸根饱满。他看着自己,[心想:]“我的这种成就是因沙门乔答摩才获得的。”为了[献上]谢礼,就带着一套衣料去到世尊跟前,寒暄后在一旁坐着。他将那套布料置于世尊足下,说:“乔答摩贤者,我们婆罗门会寻得老师的学费。乔答摩贤者是我的老师,请接受老师的学费吧!” 世尊以慈愍而接受那[布料],随后为他开示佛法。开示结束时,婆罗门住立于皈依,因此如此说:“乔答摩贤者,儿子们给我提供四份固定的饭食,我要从那[四份]中供养您两份。”

当时,导师对他说:“很好!婆罗门,但我们只去喜好之处。”随后,[将他]遣回。

婆罗门回到家中对儿子们说:“孩子们,沙门乔答摩是我的朋友,我已将两份固定饭食供养给他。当他到达时,你们切勿忘记。”他们[说]“好的”而答应了。

导师次日前去托钵时,来到长子的家门口。那位[婆罗 门]见到导师,就带着儿子将他迎进家中,并请其坐在高贵的宝座上,供养了胜妙的食物。

导师次日又来到另一个[儿子]家。他如此依次来到所有 [儿子的]家中。所有[儿子]也都那样敬奉他。有一天,长子有喜事时,就对父亲说:

“爹,谁会带来吉祥?”

“其他人我不知道,沙门乔答摩是我的朋友。” “若是如此,您邀请他与五百位比丘明天来应供吧!”婆罗门照作了。导师次日在[比丘们的]陪同下来到他家。他请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坐在以青草覆盖并精心装饰的家中,并以无水蜜乳粥和胜妙的副食款待。就在用餐间 隙,婆罗门的四个儿子坐在导师跟前说:

“乔答摩贤者,我们照顾我们的父亲,没有疏忽,您看他的身体!”

导师说:“你们做得很好!赡养父母乃是先贤们的习惯。”随后,[又说:]

“因彼象不在,熏陆 [265]
水梅 [266] 得生长。”

如此详细开示[本生]十一集中的《赡养母亲的象王本生》 [267] (Mātuposakajātaka)(《所行藏》2.1 等;《本生》 1.11.1)后,诵出此偈:

324.
dhanapālo nāma kuñjaro,kaṭukabhedano dunnivārayo,
baddho kabaḷaṃ na bhuñjati,sumarati nāgavanassa kuñjaro.

名护财之象,发情暴难制;
受缚不进食,象思归象林。

在此[偈颂中],“名护财”(dhanapālo nāma),那时迦尸国王派遣驯象师在怡人的象林中抓获的那头大象之名。

“发情暴”(kaṭukabhedano),狂暴的发情象。象在发情时,耳后会裂开 [268] ,在那时用钩棒或枪、叉压制象时,

[它]自然会变得凶暴。那[名为护财的象]极为凶暴。故说: “发情暴难制”(kaṭukabhedano dunnivārayo)。

“受缚不进食”(baddho kabaḷaṃ na bhuñjati),它被捆缚着带到象堂后,以彩绣的帷幕围绕。在地面涂以芬芳[涂 层]上面绑着彩绣的天幕,它站在地上,即使国王以与国王相配的、种种顶级美味食物喂养,它仍不愿吃任何[东西]。针对此事而说“受缚不进食”。

“思归象林”(sumarati nāgavanassa),那[头大象]思念象林:“我的住处很怡人。”那[头大象]只是忆念如法地赡养父母之法:“母亲由于同儿子分离,而在阿兰若中受苦。若我不能圆满赡养父母之法,这食物对我又有何用?”然 而,因为住在那片象林才能圆满该法,故说:“象思归象林。”

导师引述自己过去所行后,就在开示时,令那所有[婆罗门之子]泪流满面,内心柔软而聆听。之后,导师知道对他们有益,而阐明[四圣]谛后开示佛法。

开示结束时,婆罗门与儿子、儿媳们一起住立于入流果。

第三、老迈婆罗门之子的故事[终]。


4. 憍萨罗国王波斯匿的故事

Pasenadikosalavatthu

“困倦[暴食]者……”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憍萨罗国王波斯匿而说的。

有一次,国王以与一陀那米饭相配的菜肴用餐。一天,用完早餐之际,他尚未消除餐后的困倦就去到导师跟前,疲惫的身体从这到那反复转动。虽然被睡眠所征服,却不能直接躺卧,而是坐在一旁。

当时,导师对他说:“大王,你没有休息就来了吗?” “是的,尊者,我从用完餐开始就有了大苦。”

于是,导师对他说:“大王,吃过多食物者有如此之苦。”随后,诵出此偈:

325.
middhī yadā hoti mahagghaso ca,niddāyitā samparivattasāyī,
mahāvarāhova nivāpapuṭṭho,punappunaṃ gabbhamupeti mando.

困倦暴食者,嗜睡辗转卧;
如饲养大猪,钝者屡入胎。

在此[偈颂中],“困倦”(middhī),为昏沉睡眠所征服者。

“暴食”(mahagghaso ca),暴食者如同伸手扶、撑破衣、就地滚、鸦可食 [269] 、吃到吐[这五种暴食者]中的某人一样。

“饲养”(nivāpapuṭṭho),以谷糠等猪食喂养。家猪从小就被饲养,身体肥硕时也不得离开家。这期间,它们在床下等 [270] 来回翻滚后,就躺着喘气。

这是说:当人困倦且暴食时,就犹如饲养的肥猪般,不能维持别的姿势,经常犯困,辗转反侧地睡。那时,他无法作意“无常、苦、无我”这三相。那些不作意[三相]的钝慧者只会一再入胎,不能从住胎中解脱。

开示结束时,导师以有益于国王的方式[说]:

“具足正念人,取食知其量;
彼苦受微少,缓衰护天年。”(《相应部》1.124)

[佛陀]说完这首偈颂,令年青人郁多罗(Uttara)学得后,如此告知方法:“你在国王用餐之时,诵出此偈,以那种方法减少食物。”他照作了。

后来,那位[国王]按照最多一吶砺米饭而保持[饭量],变得快乐且身体苗条。他与导师建立亲密的关系后,作了七天的无比施。

为[听闻]随喜供养而[到场的]大众得达了许多殊胜。

第四、憍萨罗国王波斯匿的故事[终]。


5. 萨努沙弥的故事

Sānusāmaṇeravatthu

“此[心]过去[随所愿]……”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名叫萨努(Sānu)的沙弥而说的。

据说,他是一位优婆夷的独生子。当时,她在[儿子]年少时就令他出家。那位[沙弥]从出家之时起就持戒、圆满行仪,并向老师、戒师、客住者履行义务。每月的初八,他于破晓起身,将水缸架上的水备好,接着清扫闻法堂,敷设座位,并点灯,然后以甜美的声音呼唤[大众]听闻佛法。比丘们知道他的才能,就鼓励道:“吟诵圣典吧,沙弥!”

“我因心脏的风界而疼痛,或我遭受来自身体的折磨。”他并未如此作任何拒绝,而是登上法座,犹如天河淋落般吟诵圣典。随后,下来说:“我将吟诵此圣典中的[功德]回向给我的父母。”

他人类的父母不知道所回向的功德。然而,他前一世的母亲投生成了母夜叉,她与天人们一起前来,听闻佛法后 说:“我随喜沙弥回向的功德,亲爱的儿子!”

具戒的比丘受有诸天[与人]的世间所喜爱。天人们对那位沙弥犹如大梵天及火聚般有耻、有敬,并且记住了 他。

他们看见那位母夜叉也对沙弥恭敬地礼敬。她们在为闻法而集会时,[称呼她为]“萨努母,萨努母”,并分给母夜叉最好之座、最好之水、最好之食。有大威力的夜叉们看见她后,也避开道路,[或]从座位起身。

后来,沙弥贪恋荣华,就在诸根成熟后,为不乐所折磨。他无法祛除不乐,留着长长的头发和指甲,穿着肮脏的上下衣,不告知任何人,就带着衣钵独自一人回到母亲家。优婆夷见到儿子,礼敬后说: “儿子,你从前都与老师、戒师或小沙弥们一起来

这里,为何今天独自一人而来呢?”

他就告知了[自己的]不满。那位优婆夷虽然以种种方式显示居家生活的过患,虽然劝诫儿子,却仍无法令他信服。 “或许应让他考虑自己的本性。”就未将其遣回。她说: “儿子,你就留下等我为你准备粥、饭,喝完粥、用完餐 后,我将取来可意的衣并供养给你。”说完给他安排好座位。

沙弥坐着。优婆夷只用片刻就做好了粥与副食并供养给他。之后,[她心想]“我要准备饭”,就在不远处坐着淘米。

那个时候,那位母夜叉观察“沙弥在哪,他是否获得了饭食”时,知道他坐在[那里]想要还俗,“沙弥会在有大威力的众天人中给我带来耻辱,我要去阻止他还俗”,她就前去附上他的身体,令[其]脖子转动后,流着唾液倒在地上。

优婆夷见到儿子的那种突变后,赶紧前去抱住儿子,令他躺在自己怀里。随后,整个村庄的居民前来举行祭神[仪式]等。而优婆夷则悲泣着诵出这些偈颂:

“半月第八日,及十四、十五;
迎随斋戒日,具足于八支。
“近住斋戒者,实践于梵行;
夜叉不害彼,我闻漏尽说。
我今却见证,夜叉戏萨努。”(《相应部》1.239)

听闻优婆夷的话后[母夜叉说]:

“半月第八日,及十四、十五;
迎随斋戒日,具足于八支。
近住斋戒者,实践于梵行;
夜叉不戏弄,汝所闻为善。”(《相应部》1.239)

如此说出[偈颂]后,[夜叉]又说:

“醒后告萨努,此夜叉之语;
明里及暗里,皆勿造恶业。
若人造恶业,或令他人作;
纵汝飞空逃,亦不能脱苦。”(《相应部》1.239)

“如此造恶后,即使像鸟一样飞起而逃,你也无法摆脱[苦]。”说完,那位母夜叉释放了沙弥。

他睁开双眼,见到母亲的头发乱作一团并气喘吁吁地哭泣,又看到整个村庄的居民聚在一起。他不知道自己被夜叉控制,[就心生疑惑:]“我之前在椅子上坐着,母亲坐在我的不远处淘米,现在我却躺在地上,这是怎么回事?”于是躺着对母亲说:

“或哭泣亡者,或哭未见人;
见我尚存活,母亲何故哭?”(《长老偈》44;《相应部》1.239)

于是母亲为向他揭示舍弃物欲和烦恼欲而出家后又为还俗而回来的过患,便说:

“或哭泣子亡,或活而未见;
若弃舍诸欲,却又回此处;
亦哭泣此子,虽生彼实死。”(《相应部》1.239)

如此说完,她将居家生活视如热灰和地狱,揭示居家的过患而说:

“儿已出热灰,却欲再跌入;
儿已脱地狱,却欲再堕入。”(《相应部》1.239)

“儿子,为了你好。我正是[出于]‘我们这个小儿子被燃烧’而犹如从家中运出财物一般,将[你]从家中带出。你在佛陀的教法中出家,却又想在居家生活中被燃烧。往前冲,成为我们的保护吧!”当时,她为表达“我们要向何人责备此事,要怪罪谁”而对他诵出此偈:

“快跑祝你好,我们能怨谁;
财从火取出,汝又欲燃烧。”(《相应部》1.239)

当母亲述说时,他省思那[话]后说:“俗家对我无用!”当时,其母欢喜道:“善哉!亲爱的儿子。”并奉上胜妙的食物。随后询问:“儿子,你今年多大?”得知[他]已满二十]岁,就准备了三衣。他衣钵齐备而得以受具足戒。

之后,导师制伏那新近受具足戒者的心,令其生起精进后,说:“由于此心长久往返于种种所缘时,不控制[它的]飘荡就没有安稳;因此,犹如以钩棒制伏发情之象,应奋力制伏心。”随后,诵出此偈:

326.
idaṃ pure cittamacāri cārikaṃ,
yenicchakaṃ yatthakāmaṃ yathāsukhaṃ,
tadajjahaṃ niggahessāmi yoniso,
hatthippabhinnaṃ viya aṅkusaggaho.

此心过去随所愿,随欲随所乐游荡;
我今如理制此心,如象师制发情象。

其含义是:此心在此以前以贪爱等为因而渴求于色等所缘,在哪里他的欲望生起,就在那[烦恼]的推动下,在随其意乐[享受]那里的欲乐而快乐度日,就那样飘荡,随其所乐地长久游荡。犹如称为驯象师的聪慧持钩者以钩棒制伏狂暴的发情象,今天我也要透过如理作意而制伏[游荡的心],我不允许其超出[控制]。

开示结束时,为听闻佛法而前来的许多天人与萨努一起领悟了法。

那位尊者学得三藏佛语,成为了大说法者。他活满一百二十岁,震动整个瞻部洲后,般涅盘了。

第五、萨努沙弥的故事[终]。


6. 巴威雅咖象的故事

Pāveyyakahatthivatthu

“乐于不放逸……”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憍萨罗国王名叫巴威雅咖(Pāveyyaka)之象而说的。据说,那头象在年幼时拥有大力。后来,受岁月的洗礼后,它进入一个大湖,深陷于淤泥而无法自拔。大众见到它后,生起议论:“即便像这样的象也陷入这种虚弱的状态。”

国王听说那件事后,吩咐驯象师:“去吧,师傅,将那头象从淤泥中拉出来。”他前去在该处展示战场前线[情景]后,令人敲响战鼓。性格高傲的大象迅速起身并站陆地。

比丘们见到那件事后,告知了导师。导师说:“诸比丘,那头象将自己从陷入的泥潭险境中拔出了。而你们则冲入烦恼的险境。因此,如理精进后,也从那里将你们自己拔出来吧!”随后,诵出此偈:

327.
appamādaratā hotha, sacittamanurakkhatha,
duggā uddharathattānaṃ, paṅke sannova kuñjaro.

当乐不放逸,防护于自心;
如象陷泥潭,自拔出险境。

在此[偈颂中],“不放逸”(appamādaratā),你们要乐于不失念!

“自心”(sacitta),守护自己的心不违越于色等所缘。

“险境”(duggā)之义为:正如那头大象陷入淤泥 时,以鼻子、足发力而将自己拔出后,站于陆地。同样地,你们也要将自己从烦恼的险境中救拔出来,使[自己]站在涅盘的陆地上。

开示结束时,那些比丘住立于阿罗汉。

第六、巴威雅咖象的故事[终]。


7. 许多比丘的故事

Sambahulabhikkhuvatthu

“若得智者伴……”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巴利雷雅咖(Pālileyyaka)附近的护密林(Rakkhitavanasaṇḍa)时,就许多比丘而说的。

故事乃是出自双品中“他人不了知”这首偈颂的注释。这[下述内容]已[在憍赏弥的故事中]说过(《法句义注》1.5.憍赏弥的故事):

如来由大象侍奉而住于该处之事在整个瞻部洲已众所周知。来自舍卫城的给孤独、大优婆夷毘舍佉诸如此等高贵门第给阿难长老派去使者:“尊者,请让我们见见导师吧!”

住于他方的五百位比丘也在出雨安居时,来到阿难长老之处请求道:“贤友阿难,我们许久未在世尊面前听闻佛法开示了。贤友阿难,我们若能在世尊面前听闻佛法开示就太好了!”

长老带着那些比丘去到该处,思惟:“与这么多比丘一起来到独住三个月的世尊之处是不适合的。”他就将那些比丘留在外面,独自一人来到导师之处。

[大象]巴利雷雅咖见到他后,卷起木棒冲来。导师看见它,说:“避开!避开!巴利雷雅咖,不要阻拦,这是佛陀的侍者。”它就将木棒丢在原地,并请求接过[长老的]衣钵。长老没有给。

大象思惟:“如果他已学得行仪,就不会将自己的资具放在导师所坐的石板上。”长老将衣钵放在地上。具足行仪者不会将自己的资具放在尊长的座位或床榻上。

长老礼敬导师后坐在一旁。导师询问:“你是独自一人过来吗?”听说是与五百位比丘一起过来,就又问:“他们在哪呢?”

“我不知道您的心,所以就[将他们]留在外面而过来。”当[长老]如此说时,[佛陀]说:“把他们唤来吧!”长老照作了。导师与那些比丘们作寒暄后,那些比丘说:“尊者,世尊既有佛陀的娇贵,又有刹帝力的娇贵。您三个月独自站立和坐着而行了难事,想必无人[为您]履行大小义务,也无人提供洗脸水等。”当如此说时,[佛陀]说: “诸比丘,巴利雷雅咖象为我履行了一切义务。得到像这样的朋友,独自一人住也是适合的。得不到[像这样的朋友]则一人独行更好。”随后,说出象品中的这些偈颂:

328.
sace labhetha nipakaṃ sahāyaṃ, saddhiṃcaraṃ sādhuvihāri dhīraṃ,
abhibhuyya sabbāni parissayāni, careyya tenattamano satīmā.

若得智者伴,善住并贤明;
克服诸险难,悦意与彼行。

329.
no ce labhetha nipakaṃ sahāyaṃ, saddhiṃcaraṃ sādhuvihāri dhīraṃ,
rājāva raṭṭhaṃ vijitaṃ pahāya, eko care mātaṅgaraññeva nāgo.

不得智者伴,善住并贤明;
如王舍疆土,林中象独行。

330.
ekassa caritaṃ seyyo, natthi bāle sahāyatā,
eko care na ca pāpāni kayirā,appossukko mātaṅgaraññeva nāgo.

宁可独自行,愚中无同伴;
独行不作恶,如象隐深林。

在此[偈颂中],“智者”(nipakaṃ),具足成熟智慧的。 “善住贤明”(sādhuvihāri dhīraṃ),贤善而住的智者。 “诸险难”(parissayāni),其义为,得到像那样的以慈心而住的同伴后,克服了“狮子、老虎等显式的危险及贪 怖、嗔怖、痴怖等潜在的危险”这所有危险,与他一起欢喜并现起正念而行、住。

“[如]王[舍]疆土”(rājāva raṭṭhaṃ),就像舍弃国家而走的大生(Mahājanaka)王 [271] 。这说的是,正如征服土地的国王[出于]“这王权乃是大放逸之因。建立王权对我又有何用?”而舍弃所征服的国家,独自一人进入大森林,出家为苦行者后,独自一人行于四种威仪,如此独自而行。

“象[独行]林中”(mātaṅgaraññeva nāgo)之义为,正如“我与大象、母象、小象和象崽混住在一起。我吃着切断了尖的草,他们吃掉我折断的枝条,我喝着被弄浑浊的水。当我渡河的时候,母象们会跳入水中来摩擦我的身体。因而我想远离象群,独居而住。”(《律藏·大品》467;《感慨》 35)如此省思后,这头因离开而得名马汤格(Mātaṅga)的大象舍弃这片阿兰若中的[象]群,独自快乐地行于一切威仪, [出家人]也应如此独自行。

“一人”(ekassa),对出家人而言从出家之时起就乐于独处,一人独行更好。

“愚中无同伴”(natthi bāle sahāyatā),“小戒、中戒、大戒、十种谈论 [272] 、十三种头陀支、观智、四种[圣]道、四种[圣]果、三明、六神通、不死的大般涅盘”这些[法]即是同伴。依靠愚人无法获得那[些法],是故愚人中没有同伴。

“独[自一人]”(eko),因此理由独自行于一切威仪,即使微小之恶也不作。意思是,正如那[头象]无为、无爱 染,在此林中马汤格象快乐地行于所欲之处。[出家人]应如此独自而行,即使微小之恶也不要做。

导师为比丘们宣说了此佛法开示,揭示此义:“所以,你们未得到适当同伴,就只应独行。”

开示结束时,那五百位比丘全都住立于阿罗汉。

第七、许多比丘的故事[终]。


8. 魔罗的故事

Māravatthu

“临事得友乐……”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喜马拉雅山区域的阿兰若僧寮时,就魔罗而说的。

据说,那时诸王虐待人民而行使王权。当时,人民在非法之王的国度中饱受刑罚虐待,世尊见到[此景]后,以悲心如是思惟:

“究竟能否不伤害、不引起伤害,不征服、不引起征 服,不忧伤、不引起忧伤,依法为王呢?”恶魔得知世尊的念头后,心想:“沙门乔答摩思惟‘究竟能否[依法]为 王’。他必是想做国王,此王位是放逸之因,当他为王时,我就有机可乘了。我要去令他产生追求。”就来到导师之处说:

“尊者,请世尊不伤害、不引起伤害,不征服、不引起征服,不忧伤、不引起忧伤,依法为王吧!请善至依法为王吧!”

于是导师对他说:“恶魔!你见到我的什么[事],你为何如此说我?”

“尊者,世尊确实已善修习四神足。世尊愿意时,将喜马拉雅山王决意为‘黄金’,它就会变为黄金。我也将用那财富,作应作之事。因此,您将能依法为王。”当他如此说时,[佛陀说:]

“彼山成黄金,纯净且闪耀;
一山变为二,人猷不知足;
智者如是知,当平等而行。”
“有情若见苦之源,是人怎会屈于欲?
了知执取为世缚,有情舍断此而学。”(《相应部》1.156)

[佛陀]以这些偈颂令生悚惧后,[又]说:“恶魔!你的教诫是一种,我的[教诫]则是另一种。[虽]不能与你以法交流,我也要如此教诫。”随后,说出这些偈颂:

331.
atthamhi jātamhi sukhā sahāyā, tuṭṭhī sukhā yā itarītarena,
puññaṃ sukhaṃ jīvitasaṅkhayamhi, sabbassa dukkhassa sukhaṃ pahānaṃ.

临事得友乐,所得知足乐;
命终具福乐,舍断诸苦乐。

332.
sukhā matteyyatā loke, atho petteyyatā sukhā,
sukhā sāmaññatā loke,atho brahmaññatā sukhā.

世间孝母乐,孝顺父亲乐;
敬奉沙门乐,敬婆罗门乐。

333.
sukhaṃ yāva jarāsīlaṃ, sukhā saddhā patiṭṭhitā,
sukho paññāya paṭilābho, pāpānaṃ akaraṇaṃ sukhaṃ.

持戒至老乐,树立信仰乐;
得到智慧乐,不造诸恶乐。

在此[偈颂中],“临事”(atthamhi)之义为,出家人遇上缝制袈裟等事或止息争论等事时,在家人遇上耕种等事或被依靠强有力的群体者击败等事时,若有人能完成或平息该事,有像这样的朋友则是快乐的。

“知足乐”(tuṭṭhī sukhā)之义为,因为在家人不以 [自己的]财物而满足,从而致力于打家劫舍等[恶行],出家人也致力于种种不同类型的邪求,所以他们不能获得快乐。因此,以无论少或多,对的自己的所得感到知足,这种[知足]即是乐。

“具福”(puññaṃ),就在死亡时,唯有依所发的愿望而作的福德是乐。

“诸”(sabbassa),于此世间,唯有称作舍断一切轮回之苦的阿罗汉是乐。

“孝母亲”(matteyyatā),正确地对待母亲。 “孝顺父亲”(petteyyatā),正确地对待父亲。

以此两者说的只是赡养父母。父母知道儿子们不赡养后,就将自己的财富埋在地里,或施舍给他人。“他们不赡养父母”,如此对他们的责难会增长,他们身体崩解后也会投生于粪屎地狱(ūthaniraya)。

若人恭敬地赡养父母,他们既能获得[父母]他们的财 物,又能得到赞誉,身体崩解后将投生于天界。因此,将此二者称为乐。

“恭敬沙门”(sāmaññatā),正确地对待出家人。 “敬婆罗门”(brahmaññatā),正确地对待已弃除诸恶的佛陀、辟支佛、[佛]弟子们。此两者是说用四资具护持他们,这[护持沙门、婆罗门]也被说为世间之乐。

“持戒”(sīlaṃ),摩尼耳环、红服饰等装饰确实只处在那个[相应]年龄段时才美妙。年轻人的装饰在老年时不美 妙,或者老人的装饰在年轻时也不美妙。[若如此,人们会说]“我想这人精神错乱”,只会生起[这样的]责难而带来麻烦。

然而,不论对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五戒、十戒等种类的戒在一切年龄段都只会是美妙的。[见到这种人后,人们会 说:]“啊!这人持戒!”如此,以所产生的赞誉只会带来愉悦。故说“持戒至老乐”(sukhaṃ yāva jarāsīlaṃ)。

“树立信仰”(sukhā saddhā patiṭṭhitā),世间、出世间这两种信仰被不动摇地树立。

“得到智慧乐”(sukho paññāya paṭilābho),得到世间、出世间之慧是快乐的。

“不造诸恶”(pāpānaṃ akaraṇaṃ)之义为,透过杀死烦恼敌而不作诸恶在世间是快乐的。

开示结束时,许多天人领悟了法。

第八、魔罗的故事[终]。

第二十三品象品释义终。


  • 目录 (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备注:

[264]Anariyavohāra,直译为非圣言辞,为八种: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言未闻、未闻言闻、觉言不觉、不觉言觉、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就是就“见闻觉知”四方面的妄语。
[265]Sallakī,熏陆,一种有香味的树。
[266]Kuṭaja,水梅,一种药草。
[267]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455 篇),菩萨是森林中一头照顾母亲的大象。后遇到一个在森林中迷路的人,菩萨将他带领出去,然而他是一恶人,将菩萨行踪告知国王,国王命人将菩萨带回王宫,菩萨因母亲在森林中无人照顾而拒绝进食,国王备受感动,于是设定村落给菩萨永久照顾母亲。
[268]大象发情期间耳朵后面腺体会流出一种液体。
[269]吃撑到乌鸦可以从他口中啄食,也就是胃和食道都装满了。
[270]当时可能猪圈就在人的卧室等下面。
[271]出自本生第 539 篇《大生王本生》(Mahājanakajātaka)。
[272]十种论:少欲论、知足论、远离论、独处论、精进论、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知见论。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