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20. 道品 Maggavaggo (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1. 道品 Maggavaggo 目录
法护尊者译
20. 道品
  1. 五百位比丘的故事( dhp_273_276 )
  1. 无常相的故事( dhp_277 )
  1. 苦相的故事( dhp_278 )
  1. 无我相的故事( dhp_279 )
  1. 精勤禅修者底沙长老的故事( dhp_280 )
  1. 猪鬼的故事( dhp_281 )
  1. 颇提那长老的故事( dhp_282 )
  1. 五位大长老的故事( dhp_283_284 )
  1. 金匠长老的故事( dhp_285 )
  1. 大财商人的故事( dhp_286 )
  1. 翅舍瞿昙弥的故事( dhp_287 )
  1. 波罗遮那的故事( dhp_288_289 )

1. 五百位比丘的故事

Pañcasatabhikkhuvatthu

“诸道八支[胜]……”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五百位比丘而说的。

据说,当导师前往乡村游行,又回到舍卫城时,他们坐在集会堂中,以“从某某村庄到某某村庄的道路平坦,某某村庄的道路不平坦,有碎石,无碎石”等方式,就自己走过的道路而说道路论。

导师见到他们[具备]阿罗汉的亲依止,就前去该处,在备好的座位坐着询问:“诸比丘,你们因为什么话题而共坐讨论?”

当他们说“因为这个[话题]”时,[佛陀]说:“诸比丘,这是外在的道路,比丘应当践行圣道,如此作的比丘能够解脱一切苦。”随后,说出这些偈颂:

273.
maggānaṭṭhaṅgiko seṭṭho, saccānaṃ caturo padā,
virāgo seṭṭho dhammānaṃ, dvipadānañca cakkhumā.

诸道八支胜,诸谛四句胜;
诸法离贪胜,两足具眼胜。

274.
eseva maggo natthañño, dassanassa visuddhiyā,
etañhi tumhe paṭipajjatha, mārassetaṃ pamohanaṃ.

为见清净故,唯此道无他;
汝等当行之,此能迷惑魔。

275.
etañhi tumhe paṭipannā, dukkhassantaṃ karissatha,
akkhāto vo mayā maggo, aññāya sallakantanaṃ.

汝等行于此,将作苦终结;
已知拔箭道,我为汝等说。

276.
tumhehi kiccamātappaṃ, akkhātāro tathāgatā,
paṭipannā pamokkhanti, jhāyino mārabandhanā.

汝等当热忱,如来[唯]教者;
行道禅修者,解脱魔系缚。

在此[偈颂中],“诸道八支[胜]”(maggānaṭṭhaṅgiko),有步行道等及六十二种趣邪见之 道。在所有那些道中,透过正见等八支[圣道]舍断邪见等八支[邪道]时,以灭为所缘,而于四谛中达成遍知苦等作用的八支[圣]道最殊胜、最上。

“诸谛四句[胜]”(saccānaṃ caturo padā),有出自“实语不生气”(《法句》224)的真实语,或[出自]“真正的婆罗门、真正的刹帝力”的世俗谛,或[出自]“唯此真实,余皆空虚”(《法集论》1144;《中部》2.187-188)的见真实,或有以“苦圣谛”等分类的胜义谛。在所有这些谛(真实)中,以应遍知义、应亲证义、应舍断义、应修习义、一以 [250] 通达义、如实通达义,苦圣谛等四句为最殊胜。

“诸法离贪胜”(virāgo seṭṭho dhammānaṃ),根据 “诸比丘,无论多少有为法或无为法,离贪被称为它们中最胜”(《如是语》90;《增支部》4.34)之语,在一切法中,称为涅盘的离贪最殊胜。

“两足具眼[胜]”(dvipadānañca cakkhumā),在以天与人等分类的所有两足者中,唯有以五眼 [251] 而具眼的如来最殊胜。“ca”(和)字是连接之义,连接非色法。因此,在非色法中,如来也最殊胜、最上。

“为见清净故”(dassanassa visuddhiyā),凡为道果之见的清净而被我说为“最殊胜”者,唯此是道,别无其他。

“汝等[当行]之”(etañhi tumhe),因此,你们要践行它。

“此能迷惑魔”(mārassetaṃ pamohanaṃ),此迷惑魔的[八支圣道]被称作“惑乱魔”。

“[将作]苦终结”(dukkhassantaṃ),“将终结、结束整个轮回之苦”的意思。

“已知拔箭道”(aññāya sallakantanaṃ),此[八支圣]道能断除、粉碎、拔除贪爱之箭等[烦恼]。我并非透过随闻等而是亲自了知后宣说此道。现在,你们能透过[灭除]烦恼的热忱而获得“热忱”,为了证得它,应付出、应践行正勤精勤。

如来仅仅只是教导者。因此,只要那些依照教而行者以两种禅(止观)禅修,他们就能从称为三地流转的魔之系缚中解脱。

开示结束时,那些比丘住立于阿罗汉,开示也给在场大众带来了利益。

第一、五百位比丘的故事[终]。


2. 无常相的故事

Aniccalakkhaṇavatthu

“一切行无常……”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五百位比丘而说的。

据说,他们在导师跟前取得业处后,前往阿兰若中精进 时,未得达阿罗汉,思惟“我们要[请导师]辨别之后再取得业处”,就去到导师跟前。

导师观察“什么对他们有益”时,思惟:“这些人在迦叶佛的时代修习无常相两万年,因此,只应以无常相而为他们开示一首偈颂。”他说:“诸比丘,欲有等中的一切行以消失义而为无常。”随后,诵出此偈:

277.
sabbe saṅkhārā aniccāti, yadā paññāya passati,
atha nibbindati dukkhe, esa maggo visuddhiyā.

一切行无常,以慧照见时;
乃厌离于苦,此为清净道。

在此[偈颂中],“一切行”(sabbe saṅkhārā),生起于欲有等中的诸蕴就在[生起的]各处消失故为“无常”。当以观慧照见时,那时厌离于此担负五蕴之苦。厌离[于苦]者,透过遍知苦等通达[四圣]谛。

“此为清净道”(esa maggo visuddhiyā),“为了清净、为了净化,这是道”之义。

开示结束时,那些比丘住立于阿罗汉,开示也给在场大众带来了利益。

第二、无常相的故事[终]。


3. 苦相的故事

Dukkhalakkhaṇavatthu

第二首偈颂也是同样的故事。

那时,世尊知道那些比丘精通于苦相,就说:“诸比丘,一切蕴以逼迫义而只是苦。”随后,诵出此偈:

278.
sabbe saṅkhārā dukkhāti, yadā paññāya passati,
atha nibbindati dukkhe, esa maggo visuddhiyā.

一切行是苦,以慧照见时;
乃厌离于苦,此为清净道。

在此[偈颂中],“苦”(dukkhā),以逼迫义而为苦。其余[内容]与之前的[偈颂]相同。

第三、苦相的故事[终]


4. 无我相的故事

Anattalakkhaṇavatthu

第三首偈颂也是同样的过程。

于此,世尊知道那些比丘往昔精通于无我相,就说: “诸比丘,一切蕴以不受控义而无我。”随后,诵出此偈:

279.
sabbe dhammā anattāti, yadā paññāya passati,
atha nibbindati dukkhe, esa maggo visuddhiyā.

一切法无我,以慧照见时;
乃厌离于苦,此为清净道。

在此[偈颂中],“一切法”(sabbe dhammā),意指五蕴。

“无我”(anattā)的含义是,由于无法施加控制“愿不要衰老,愿不要死亡”,因此,以不受控义而无我、我空无、无主宰、无自主。

其余[内容]与之前的[偈颂]相同。

第四、无我相的故事[终]。


5. 精勤禅修者底沙长老的故事

Padhānakammikatissattheravatthu

“应勤奋时[不勤奋]……”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精勤禅修者底沙长老而说的。

据说,住于舍卫城的五百位良家子在导师跟前出家,并取得业处后前往阿兰若。他们中有一人留在了原地。其余[比丘]于阿兰若中行沙门法时,证达了阿罗汉,就[思惟]“我们要告知导师所获功德”,而再次去到舍卫城。

他们在距舍卫城一由旬的一处村落中托钵而行,一位优婆塞见到[此景],就以粥、饭敬奉。他听完随喜后,又邀请[其]次日应供。

他们当天去到舍卫城,放好衣钵,于傍晚时分来到导师之处,礼敬后坐在一旁。导师与他们极为愉悦地谈话,进行问候。

当时,他们中留在[祇陀林]的朋友比丘思惟:

“导师向他们致以问候时,嘴都不够用了。然而,因我未获道果之故,[导师]不与我交谈。我今天就要证达阿罗汉,并来到导师跟前,让他与我交谈。”

那些比丘也请求导师:“尊者,我们在前来的道路上受一位优婆塞邀请明日[应供],我们破晓时要前往该处。”

然后,他们的朋友比丘彻夜经行时,因昏沉而倒在走道边缘的一块石板上,股骨折断。他大声喊叫。他的那些朋友比丘觉察到声音后,从各处跑来。他们燃起灯烛,就在为他作应作之事时,明相升起了。他们没有机会前往那处村落。

于是,导师对他们说: “诸比丘,你们没有去托钵的村落吗?”

他们[回答:]“是的,尊者。”就将那事情经过告知了[导师]。

导师说:“诸比丘,他不只现在障碍你们的利得,过去也曾作过。”随后,在他们的请求下引述过去:

“若人后欲作,先前应作事;
犹如折鱼木,后来彼忧愁。”(《本生》1.1.71)

如此详细讲述了本生 [252] 。据说,那时的众青年是五百位比丘,懒惰的青年是此比丘,老师则正是如来。

导师引述此佛法开示后,[又]说:“诸比丘,若人在应勤奋时不勤奋,意志消沉,懒惰的他就无法证达禅那等种类的殊胜。”随后,诵出此偈:

280.
uṭṭhānakālamhi anuṭṭhahāno, yuvā balī ālasiyaṃ upeto,
saṃsannasaṅkappamano kusīto,paññāya maggaṃ alaso na vindati.

应勤奋时不勤奋,年富力强却懒惰;
意志消沉而懈怠,懒人不以慧证道。

在此[偈颂中],“不勤奋”(anuṭṭhahāno),不勤奋、不精进的。

“年富力强”(yuvā balī),虽然处于第一个年龄段的有力之人,却充满懒惰,吃完就躺着。

“意志消沉”(saṃsannasaṅkappamano),伴随三种邪思维而未很好地圆满正思维之心。

“懒惰”(kusīto)不勤奋。

“懈怠”(alaso)之义为,他过于懒惰,未能见到、不能证达、不能获得应以慧而见的圣道。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得达入流果等。

第五、精勤禅修者底沙长老的故事[终]。


6. 猪鬼的故事

Sūkarapetavatthu

“守护语言[善护意]……”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就猪鬼(Sūkarapeta)而说的。

有一天,摩诃目犍连长老与勒叉那(Lakkhaṇa)长老一起从鹫峰山下来时,在一处地方露出微笑。

当被勒叉那长老问及“贤友,你为何微笑”时,[摩诃目犍连长老回答:]“贤友,[现在]并非解答此问题的适当时机,你应当在导师跟前问我。”说完,前去王舍城托钵,接着从托钵处返回,去到竹林,礼敬导师后,坐在一旁。于是,勒叉那长老询问他这件事。

摩诃目犍连长老说:“贤友,我见到一只鬼,它有三牛呼长的身体,其身体类似人类。头则犹如猪[头]。他的脸长有尾巴,从那里涌出虫子。我见到它后,[思惟]‘我从未见过像这样的有情’而露出微笑。”

导师说“确实,诸比丘,弟子们具[天]眼而住”等[语]后又说:“诸比丘,我也在菩提座上见到了这只鬼。出于对他人的悲悯‘若不信我的话,则会对他们不利’而未说。现在,得到了目犍连的证明,我才说出。诸比丘,目犍连所言真实。”

听闻那话后,比丘们询问导师: “尊者,他有什么宿业呢?”

“那诸比丘,谛听!”导师引述过去,讲述它的宿业。在迦叶佛的时代,有两位长老在一座村庄寺院和合而住。他们中一人有六十个僧腊,一人有五十九个僧腊。五十九个僧腊者帮另一人携带衣钵而行,犹如沙弥一般履行大小义务。他们就像同胞兄弟般和合地居住时,来了一位说法者。那时是听闻佛法之日。长老们对他表达友好后说:“善士,请为我们宣说佛法吧!”

他宣说了佛法开示。长老们[心想]“我们得到了说法 者”而满心欢喜。次日,带着他进入附近村庄托钵。在那里用完餐时,请他为人们开示佛法:“贤友,你就从昨天所说之处[开始]再宣说少许佛法吧!”

人们听闻佛法开示后,还邀请[他]次日[应供]。如此, [长老们]带着他每两天[一个地方]在所有托钵的村庄[轮流]托钵。说法者思惟:“这两位[长老]极为柔软,我应当把他们俩赶走,然后住在这座寺院中。”

他傍晚前去侍奉长老的地方,等到比丘们起身离开时,他返回并来到大长老之处,说:“尊者,[我]有些话要说。”

“说吧,贤友。”当[大长老]如此说时,他思惟片刻 说:“尊者,这话会有许多过失。”没有说出来就离开了。他又去到二长老跟前,也这么做了。

他第二天仍这样做。等到第三天,那[两位长老]变得十分好奇时,他来到大长老之处,说:“尊者,我有些话要 说,却不敢在您跟前说。”

“没关系,贤友,说吧!”被长老催促后,他说:“尊者,二长老怎么能与您一起共受用呢?”

“善士,为何这么说?我们就像同胞兄弟一样,我们中一人得到什么[资具],另一人也就得到了。我这么长时间以来从未见过他有无德[之处]。”

“真是这样吗,尊者?” “是的,贤友。”

“尊者,二长老曾这样跟我说:‘善士,你是良家子,你与这位大长老共受用时要[先]全面观察“他知耻且有可喜的戒德”,然后才这么做。’这位[长老]从我来到之日起就如此对我说。”

大长老就在听闻那[话]后,心生忿怒,犹如用棍棒击打的陶器般垮掉了。说法者起身后又去到二长老跟前,同样如此说。那位[二长老]也同样垮掉了。

这么长时间以来,他们[两人]中确实从未有一人独自入 [村]托钵。但次日[他们]就各自入[村]托钵。二长老则先回来,并站在食堂中,大长老后面才来。见到他后,二长老思惟:“我应当接过他的衣钵,还是不接呢?”

“如今我将不再接过[他的衣钵]。”他如此思惟后,又使心柔软:“算了!我先前从未如此,我不应忽略自己的义务。”随后来到长老之处,说:“尊者,把衣钵给我吧!”对方打一弹指[说:]“走开,难教者,你不适合再接过我的衣钵。”

当[二长老]说“好的,尊者,我也思惟‘不会再接过您的衣钵了’”时,[大长老]说:“下座贤友,你认为我对这座寺院还有任何执着吗?”

对方也说:“那么尊者,您认为我对这座寺院还有任何执着吗?这是你的寺院。”然后他就拿着衣钵离开了。另一位长老也离开了。他们两人就连同一条道路都不走,一人选取了靠后门的道路,一人则[走]靠前面的[道路]。

说法者[对他们说:]“尊者们,别这样做,别这样做。”

“留步吧,贤友!”当[长老]如此说时,他返回了。那位[说法者]次日进入附近村庄,人们问:“尊者,[那两位]尊者在哪?”他说:“贤友们,别问了,和你们常相往来的 [两位长老]昨天起了纠纷离开了,即使在我请求之下,他们仍未能返回。”那些人中的愚人沉默了。

“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们从未见过尊者们有任何错乱,想必是因此人,他们才有灾祸。”智者们则[如此作意]后,内心不悦。那些长老也未在所到之处获得内心的快乐。

大长老思惟:“啊,下座比丘真是造了重业!刚刚见到客住比丘就说:‘不要与大长老共受用。’”

另一位[长老]也思惟:“啊,大长老真是造了重业!刚刚见到客住比丘就说:‘不要与此人共受用。’”

他们既不诵习[圣典],也不作意[业处]。他们一百年后前往西方的一座寺院。他们到达了同一个住所。大长老进入 [住所]并坐在床上时,另一人也进来了。大长老就在见到后认出了他,无法忍住泪水。

另一人也认出了大长老,双目含泪地思惟:“我是说还是不说呢?”随后,[心想:]“那话不[说出口]不与信相应。”他礼敬长老后,说:“尊者,这么长时间以来,我拿着您的衣钵游行,您曾经见过我的身门等[三门]中有任何不适当吗?”

“从未见过,贤友。”

“那您为何对说法者说‘不要与此人共受用’呢?” “贤友,我并未如此说,据说你曾在我[和他]之间这样说。”

“尊者,我也没有说过。”

他们在那一刻知道:“必定是那位[说法者]想要离间我们才如此说。”就彼此忏悔了过失。他们一百年间内心都不得安定,而在那天变得和合。“走吧,我们去将他从那座寺院赶走”,他们出发后次第前往那座寺院。

说法者见到长老后,上前来接衣钵。长老弹指道:“你不适合住在这座寺院。”他无法停留,立刻离开逃走了。

当时,那位[说法者]所行的两万年沙门法也无法保住[自己],他就从那里死去后投生于无间地狱,于一个[两尊]佛陀 [出现]的间隔饱受煎熬。现在,以在鹫峰山中所说的身体而受苦。

导师引述它的这项宿业后,又说:“诸比丘,比丘当有身等的寂静性。”随后,诵出此偈:

281.
vācānurakkhī manasā susaṃvuto, kāyena ca nākusalaṃ kayirā,
ete tayo kammapathe visodhaye,ārādhaye maggamisippaveditaṃ.

守护语言善护意,不应以身造不善;
当净化此三业道,应喜仙人所示道。

其含义是,透过避免四种语恶行来守护语,透过不生起贪婪等而妥善地防护意,舍断杀生等[身恶行],从而不以身造作不善。应当如此净化三种业道。

当如此净化时,要对八支圣道感到喜悦,它们被寻求戒蕴等的佛陀等仙人所教导。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得达入流果等。第六、猪鬼的故事[终]。


7. 颇提那长老的故事

Poṭṭhilattheravatthu

“禅修[生广慧]……”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名叫颇提那(Poṭṭhila)的长老而说的。

据说,他在七佛的教法中都忆持三藏,并为五百位比丘说法。导师思惟:“这位比丘连‘我要解脱自己之苦’这种心都没有,我要令他生起悚惧。”

从那时起,每当那位长老前来侍奉自己时,[导师总是]说:“来吧,空无的颇提那。礼敬吧,空无的颇提那。坐 吧,空无的颇提那。”等他起身离开时,[导师也]说:“空无的颇提那走了。”

他思惟:“我忆持了导师所说的三藏,并为五百比丘—— [有]十八大群——说法。虽然如此,导师却屡次说我‘空无的颇提那’。必定是因为没有禅那等[殊胜法],导师才如此说我。”

他生起悚惧,[心想:]“现在我要进入阿兰若行沙门法。”就独自备好衣钵,于破晓时在所有人后面,与学得法后离开的比丘们一起离开了。坐在僧舍中诵习者并没有认出他是老师。

那位[颇提那]走了一百二十由旬的道路,在一个阿兰若住处住有三十位比丘,他来到该处礼敬僧团长老,说:“尊 者,请做我的依止吧。”

“贤友,你是说法者,应该我们依止你学习,为何这么说呢?”

“尊者,别这么做,请做我的依止。”

其实他们所有人都是漏尽者。当时,大长老[觉得]“他因所学而有傲慢”,就派他到二长老跟前。二长老也那样对他说。

所有[上座比丘]都以这种方法将他派到[更下座比丘处],他因此而被派到正做针线活的最下座的七岁沙弥跟前。他的傲慢如此被他们除去了。

那位消除傲慢的[颇提那]在沙弥跟前双手合掌说: “善士,请做我的依止。”

“啊!老师,您为何这样做,您年长且多闻,应该是我在您跟前学习些许[佛法]。”

“别这样做,善士,请做我的依止。” “尊者,如果您能遵从教诫,我将做您的依止。” “我会的,善士。如果[您]说‘进入火中吧’我就进入火中。”

于是,那位[沙弥]将不远处的一个湖泊指示给他,并说:“尊者,您就穿着衣服进入那片湖泊吧。”

那位[沙弥]虽然知道他穿着很昂贵的双层衣,要观察“他究竟是否遵从教诲”,而这么说。长老只藉由[那]一句话就进入水中。

当其袈裟下摆浸湿之际,[沙弥]对他说:“来吧,尊者。”然后,[颇提那]又只藉由[那]一句话过来站着。[沙弥]对他说:

“尊者,一座蚁丘上有六个洞,蜥蜴透过该处的一个洞进入内部,想要抓住那[蜥蜴]的人封堵其他五洞后,破开第六洞,只透过那入口而抓住[它]。同样地,您也将六门所缘中的其余五门关闭,令[禅修]业生起于意门吧!”

对多闻的比丘而言,只凭借这么多[话]就犹如点燃了灯烛一般。他[说]:“善士,[教]这么多就可以了。”将智投入[观照]不净所生之身体后,致力于沙门法。

导师就坐在一百二十由旬的距离[外]观察着那位比丘,思惟:“应该让这位比丘自己住立于广慧。”随后,就像[当面]与他一起谈话般放出光明,诵出此偈:

282.
yogā ve jāyatī bhūri, ayogā bhūrisaṅkhayo,
etaṃ dvedhāpathaṃ ñatvā, bhavāya vibhavāya ca,
tathāttānaṃ niveseyya, yathā bhūri pavaḍḍhati.

禅修生广慧,不修广慧失;
知增不增长,如此两种道;
应依增慧道,而令己住立。

在此[偈颂中],“禅修”(yogā),如理作意于三十八种所缘。

“广慧”(bhūri),这是像大地那样宽广的慧之名。 “失”(saṅkhayo),消失。

“如此两种道”(etaṃ dvedhāpathaṃ),这禅修与不禅修。

“增不增长”(bhavāya vibhavāya ca),增长与不增长。 “以[增慧道]”(tathā),如何能增长这名为宽广的慧,就如此令自己住立之义。

开示结束时,颇提那长老住立于阿罗汉。

第七、颇提那长老的故事[终]。


8. 五位大长老的故事

Pañcamahallakattheravatthu

“伐欲[不伐木]……”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许多大长老而说的。

据说,那些[长老]身为在家人时,是舍卫城大富的家主,并彼此互为朋友。他们一起作福德时,听闻了导师的佛法开示,[心想:]“我们老了,居家生活对我们又有何用?”就向导师乞求出家,随后出了家。然而,因年老而不能学习佛法,便在寺院边上令人建造了茅屋,在一起居住。即使在前去托钵时,他们通常也只到妻儿的家中应供。

他们中有一人之前的妻子名叫玛度拉帕吉咖(Madhurapācikā,蜜厨),她是他们所有人的护持者。因此,他们所有人都带着自己得到的食物,坐在她家用餐。她也向他们供养备好的菜肴。[后来]她患上某种疾病去世了。

当时,那些年老的长老们在朋友长老的茅屋中集会,他们彼此抱住脖子,一边哀叹“玛度拉帕吉咖优婆夷去世了”,一边哭泣。

比丘们也从周围跑来询问:“这是怎么了,贤友们?”他们说:“尊者,我们朋友先前的妻子去世了,她非常关照我 们。现在,又能从哪里得到像这样的[女施主]呢?正因如 此,我们才哭泣。”

比丘们在法堂中生起议论。导师抵达后询问:“诸比丘,你们现在因何话题而共坐?”当他们说“因为这个[话题]”时,[佛陀]引述过去:“诸比丘,不只是现在,过去他们也投生于鸦胎,并在出没于海边时,因被海浪卷入海中死去的雌鸦而哭泣、悲叹后,[心想]‘我们要把它取出来’,就用喙汲取着大海[之水]而疲累。”

“下颚实疲累,口中亦干燥;
汲[水]未完成,大海仍涨满。”(《本生》1.1.146)

详尽开示此《乌鸦本生》 [253] (Kākajātaka)后,又对那些比丘说:“诸比丘,缘于贪、嗔、痴之林,你们经受此苦,应当砍断此林。如此,你们将无苦。”随后,诵出这些偈颂:

283.
vanaṃ chindatha mā rukkhaṃ, vanato jāyate bhayaṃ,
chetvā vanañca vanathañca, nibbanā hotha bhikkhavo.

由欲生惧故,伐欲不伐树;
伐欲林欲丛,比丘无渴望。

284.
yāva hi vanatho na chijjati,aṇumattopi narassa nārisu,
paṭibaddhamanova tāva so,vaccho khīrapakova mātari.

倘若男对女,有纤欲未断;
彼具黏着心,如牛犊恋母。

在此[偈颂中],“不[伐]树”(mā rukkhaṃ),当导师说 “伐林”时,对那些出家不久者而言,他们[会认为]“导师令我们拿起锛子等[工具]砍伐森林”而生起想砍伐森林[之 心]。于是[导师出于]“我是针对贪爱等烦恼林而说的,并非树木”防止[比丘误解],而对他们说:“不[伐]树。”

“欲林[生惧]故”(vanato),即“正如由自然界的树林而产生狮子等怖畏。同样地,生等怖畏也由烦恼之林而产 生”之义。

在“伐欲林丛”(vanañca vanathañca)中,大树称作森林,小树住立于此林故名树丛。或者先长出的树为森林,后繁殖的树为树丛。

同样地,大到引发生命的烦恼为欲林,在生命期间带来果报的[烦恼]是欲丛。先前生起的[烦恼]为欲林,随后相继生起的为欲丛。那两者皆应以第四道智断除。故说:“伐欲林欲丛,比丘无渴望。”

“无欲林”(nibbanā hotha),再没有烦恼。

“倘若[男对女],有纤欲未断”(yāva hi vanatho),这句之义是,男人对女人,只要有这纤毫的烦恼之欲尚未断 除,他就犹如喝奶的牛犊对母牛那样有黏着心、执着心。

开示结束时,那五位大长老全都住立于入流果,开示也给在场大众带来了利益。

第八、五位大长老的故事[终]。


9. 金匠长老的故事

Suvaṇṇakārattheravatthu

“斩断[自情爱]……”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舍利弗长老的共住弟子而说的。

据说,一位容貌过人的金匠子在舍利弗长老跟前出了 家。长老思惟:“年青人充满贪爱。”于是为防止他的贪爱而给与不净业处。然而,那[业处]不适合他。因此,他进入阿兰若精进三个月期间,就连心一境性都未得到。

于是,他又来到长老跟前。“贤友,你现起业处了吗?”当长老如此说时,他告知了那经过。于是,长老对他说:“不应因未成就业处就放弃。”随后,又给他善巧地开示该业处。

他第二次仍无法生起任何殊胜[法],就前去告知长老。于是,长老又有理有喻地宣讲该业处。[不久]他又再次前去讲述[自己]未能成就[该]业处。长老思惟:“实修的比丘自身有贪欲等时,知道有,没有时,知道没有。这位禅修的比丘已修习业处,而非未修习,已行道,而非未行道。然而,我不知道他的意乐,他想必是佛陀才能教导之人。”

于是,傍晚时分带着他来到佛陀之处,告知了那一切经过:“尊者,此人是我的共住弟子,我以此原因而给与他这种业处。”

当时,导师对他说:“诸佛圆满波罗蜜并震动一万个世间界后,得达了一切知。这有情意乐随眠智只是诸佛的领 域。”随后,观察“此人从什么样的家庭出家”时,知道是“金匠家”。接着,观察过去生时,见到他连续五百生都投生在金匠家,思惟:“此青年长久以来从事金匠工作时,[想着]‘我要制作翅子树花、莲华等’而反复捶打赤金。因此不净可厌的业处不适合他。唯有可意的[业处]是适合的。”于是,将长老遣回:“舍利弗,这位被你给与业处并疲累四个月的比丘,你将见到他就在今天饭后得达阿罗汉。你回去吧!”之后,以神通变现出了车轮大小的金红莲,令花瓣与茎梗犹如要滴下水滴一般,并递给[他]:“比丘,将这朵红莲拿着放在寺院边缘的沙堆,在其前面结跏趺坐,修习预作:‘红、红。’”

那位[比丘]从导师手中接过红莲内心就明净了。他去到寺院边缘,堆起沙子,将红莲梗插入该处,在前面结跏趺坐时,致力于预作:“红、红。”就在那一刻,他镇伏了[五] 盖,生起了近行禅那。

初禅紧随那[近行禅那]而生起,以五种行相得达自在后 [254] ,就坐着证达第二禅等而得自在。随后,坐着以第四禅游戏禅那。导师得知他生起禅那,“这人能够以自己的法性而生起上等的殊胜(道果)吗?”如此观察时,知道“他不能”,就决意:“令那朵红莲枯萎。”那[花]犹如用手揉捏过的红莲般枯萎,变成了黑色。

他从禅那出来观察那朵[花],[思惟:]“这朵红莲怎么就老化了呢?当无执取之物都如此被衰老征服,有执取者也不用说。此[身]也会被衰老征服。”他如此见到了无常相。

就在见到那[无常相]时,同样也见到苦相和无我相。对他而言三有看起来像在炽燃,像是挂在颈部的尸体。

就在那一刻,他的不远处有童子们进入一片湖泊,折断白莲后,在陆地上堆成一堆。他注视着水中及地面的白莲。当时,水中的白莲对他而言美妙异常,看起来犹如在滴水一般,另一些(地上的白莲)则顶部已然枯萎。他更好地见到了无常相等:“连无执取之物都已如此被衰老袭击,有执取者又怎能不会被袭击呢?”

导师得知“现在,业处对这位比丘而言已变得清晰”,就在香室中坐着放出光明,照在他的面部。当他观察“这究竟是什么”时,导师犹如来到[他的]面前站着一般。他起身双手合掌。当时,导师认为适合于他,就诵出此偈:

285.
ucchinda sinehamattano, kumudaṃ sāradikaṃva pāṇinā,
santimaggameva brūhaya, nibbānaṃ sugatena desitaṃ.

斩断自情爱,如手折秋莲;
涅盘善至示,故当修寂道。

在此[偈颂中],“斩断”(ucchinda),以阿罗汉道斩断。 “秋”(sāradikaṃ),在秋天生长的。 “寂道”(santimaggaṃ),趣向涅盘的八支[圣]道。 “当修”(brūhaya),要增长。

其含义是:涅盘乃是善至所教示,是故要修习那[涅盘]之道。

开示结束时,那位比丘住立于阿罗汉。

第九、金匠长老的故事[终]。


10. 大财商人的故事

Mahādhanavāṇijavatthu

“[雨季]我住此……”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大财商人而说的。

据说,他用以红花染色的布装满了五百辆车,从波罗奈前来舍卫城从事贸易。抵达河边后,[心想]“我要在明天渡河”,于是在原地卸下车[轭]住下了。

夜间出现大云后下起了雨。一连七天,河流涨满了水。市民也玩乐度过了七天的节日。商人用红花染色的布没有卖完。他思惟:

“我远道而来。如果再回去,必会耽搁时间。不论雨季、凉季还是热季,我都住在此处做贸易,将那些[布]卖掉。”

导师前去城中托钵时,得知他的心思而露出微笑。阿难长老询问微笑的原因,[佛陀]说:

“阿难,你见到大财商人了吗?” “是的,尊者。”

“他不知自己有生命危险,还打算今年住在此处卖掉货物。”

“尊者,他会有危险?”

导师说:“是的,阿难,他活完七日,就将落入死神口中。”随后,说出这些偈颂:

“今日当热忱,谁知明将死?
不与死军约,此事绝无有。
“如此热忱住,日夜不懈者,
彼一夜贤者,寂静牟尼说。”(《中部》3.272)

“尊者,我要去告诉他。” “放心去吧,阿难!”

长老去到货车所在之处托钵。商人以食物敬奉长老。当时,长老对他说:

“你要在此处住多久?”

“尊者,我远道而来。如果再回去,必会耽搁时间。我今年要住在此处卖掉货物再走。”

“优婆塞,生命危险是难知的,当行不放逸。” “尊者,[我]会有生命危险吗?” “是的,优婆塞,你的寿命将只能维持七天。”

他心生悚惧,邀请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后,做了七天大供养。随后,为[听闻]随喜而接过钵。导师为他作随喜时说:“优婆塞,智者不应思惟‘我要在此处过雨季等,我要从事这样那样的工作。’他只应思惟自己的生命危险。”随后,诵出此偈:

286.
idha vassaṃ vasissāmi, idha hemantagimhisu,
iti bālo vicinteti, antarāyaṃ na bujjhati.

雨季我住此,凉热季住此;
愚人如是思,不觉于危险。

在此[偈颂中],“雨季[我住]此”(idha vassaṃ),雨季四个月我要住在此处做着这样那样的[工作]。

“凉热季[住此]”(hemantagimhisu),凉季和热季也 [打算]“四个月里我要住在此处做着这样那样的[工作]”。如此,愚人不知今生与来世的利益而如是思惟。

“危险”(antarāyaṃ),他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危险:“我会在某时、某地或某个年龄段死亡。”

开示结束时,那位商人住立于入流果,开示也给在场大众带来了利益。

商人送别导师返回后,“我像是患上了头病”而躺在床上,就在躺卧时死去,随即投生于兜率天界。

第十、大财商人的故事[终]。


11. 翅舍瞿昙弥的故事

Kisāgotamīvatthu

“醉心子与畜……”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翅舍瞿昙弥而说的。

“若人活百岁,未见不死道;
不如活一日,得睹不死道。”(《法句》第 114 偈)

在千品中为解释[上述]偈颂详细讲解了[此翅舍瞿昙弥的]故事。

当时,导师说:“翅舍瞿昙弥,你有得到一指之量的芥末子吗?”

“没有得到,尊者,据说整个村庄死者甚至多过[活人]。”

当时,导师对她说:“你以为‘只有我儿子死了’。这是一切有情的亘古[不变]之法,死王犹如洪水般将不满足的一切有情卷走,[将他们]冲入苦海。”随后,开示佛法,诵出此偈:

287.
taṃ puttapasusammattaṃ, byāsattamanasaṃ naraṃ,
suttaṃ gāmaṃ mahoghova, maccu ādāya gacchati.

心意执着人,醉心子与畜;
如洪流睡村,死亡所携去。

在此[偈颂中],“醉心子与畜”(taṃ puttapasusammattaṃ),得到具足容色与力量的儿子及牲畜后,“我的儿子容貌过人、具足力量、贤智、能胜任一切工作,我的牛容貌超群、健康、堪能背负许多重物,我的母牛有许多奶”,那如此沉醉于儿子和牲畜之人。

“心意执着人”(byāsattamanasaṃ naraṃ),得到黄金、钱币等及衣、钵等中的任何一种后,渴求比那[所得]更殊胜[之物]而有执着之心的人;或于眼识等的所缘中,或于 [以上]所说种类的资具中,得到任何[物品]后,由于执着于它们而有执着之心的人。

“睡村”(suttaṃ gāmaṃ),进入睡眠的有情部类。 “[如]洪流[冲睡村]”(mahoghova),含义是,正如幽深、宽广、巨大的大河等洪流冲走像这样的整个村庄,甚至连狗都不留下,同样地,上述的人也被死神抓走。

开示结束时,翅舍瞿昙弥住立于入流果,开示也给在场大众带来了利益。

十一、翅舍瞿昙弥的故事[终]。


12. 波罗遮那的故事

Paṭācārāvatthu

“子父[及亲友]……”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波罗遮那(Paṭācārā)而说的。

“若人活百岁,未曾见生灭;
不如活一日,得睹于生灭。”(《法句》第 113 偈)

在千品中为解释[上述]偈颂详细讲解了[此波罗遮那的]故事。

当时,导师得知波罗遮那的忧愁减弱,说:“波罗遮那,对去往来世者而言,儿子等既不能作为庇护所或藏身处,又不能作为皈依处。因此,即使有[儿子等],那些[庇护所等]也不存在。智者应在清净戒后,净化自己的趣向涅盘之道。”随后,开示佛法,说出这些偈颂:

288.
na santi puttā tāṇāya, na pitā nāpi bandhavā,
antakenādhipannassa, natthi ñātīsu tāṇatā.

子父及亲友,非为庇护存;
无亲族能救,为死所控者。

289.
etamatthavasaṃ ñatvā, paṇḍito sīlasaṃvuto,
nibbānagamanaṃ maggaṃ, khippameva visodhaye.

知此缘由后,智者防护戒;
当迅速净化,趣涅盘之道。

在此[偈颂中],“为庇护”(tāṇāya),作为庇护所,作为立足处。

“亲友”(bandhavā),除儿子与父母外的其余亲友。 “为死所控者”(antakenādhipannassa),被死亡所掌控的。

在生命期间,即使儿子等透过提供饮食等和完成出现的事务而成为庇护所,但在死亡时,[他们]也不能以任何方法庇护其免于一死,所以[他们]不能作为庇护所、藏身处。故说:“无亲族能救”(natthi ñātīsu tāṇatā)。

“此缘由”(etamatthavasaṃ),含义是,如此,他们中的一人对另一人不能作为庇护,知道这不能的理由后,智者以护四种遍净戒而防护,并应迅速净化趣向涅盘的八支[圣]道。

开示结束时,波罗遮那住立于入流果,其他许多人也得达了入流果等。

第十二、波罗遮那的故事[终]。

第二十品道品释义终。



  • 目录 (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备注:

[250]唯有通过道智来通达四圣谛。
[251]佛陀的五眼:肉眼、天眼、慧眼、佛眼、普眼(samantacakkhu,即一切知智)。
[252]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71 篇),菩萨为一著名的老师,有五百弟子跟他学艺。一天,他的弟子前去森林收集木柴。他们当中有一懒惰的青年,见一棵大鱼木树,以为是棵枯树,于是他打算先在树下睡一会,然后再爬上去弄些木柴下来带回去。他一觉睡着了,等其他人捆好木柴要回去时,用脚把他踢醒。他便睡眼朦胧地爬上树,采集树枝时将眼睛伤了,于是他一手捂住眼睛,一手折了一些嫩枝,下来捆好,将他的嫩枝放在其他人的干柴堆上面。第二天有个家庭要举行婆罗门诵经仪式,邀请了菩萨。菩萨便让弟子们第二天清早煮一些粥路上吃,然后一起去接受供养。第二天他们让婢女早起为他们煮粥,婢女从柴堆最上面拿了那捆湿柴,怎么也点不着火,最后太晚了,以致这些弟子们不能跟随老师出发。
[253]在本生中这一篇名为 Samuddakākajātaka(《海乌鸦本生》,本生第 146 篇)。
[254]禅那五自在:入定自在、住定自在、出定自在、转向自在、省察自在。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