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19. 法住品 Dhammaṭṭhavaggo (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1. 法住品 Dhammaṭṭhavaggo 目录
文喜比丘译
19. 法住品
  1. 一法官的故事( dhp_256_257 )
  1. 六群比丘的故事( dhp_258 )
  1. 持一感兴偈的漏尽长老的故事( dhp_259 )
  1. 矮个子跋提梨迦长老的故事( dhp_260_261 )
  1. 众比丘的故事( dhp_262_263 )
  1. 诃多的故事( dhp_264_265 )
  1. 某婆罗门的故事( dhp_266_267 )
  1. 外道的故事( dhp_268_269 )
  1. 渔夫的故事( dhp_270 )
  1. 众具足戒等的比丘的故事( dhp_271_272 )
   

1. 一法官的故事

Vinicchayamahāmattavatthu

“不以……”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一法官(Vinicchayamahāmatta)而说的。

一天,比丘们在舍卫城北门的村中托钵后途经城中返回寺院。这时起了云,下着雨。他们进入前面的法院里,看到了法官收取贿赂,然后将[涉案财产的]主人判为非主人,他们心想:“啊,这非法者,我们曾以为‘此人依法判案’。”他们在雨停后回到寺院,礼敬了导师,然后坐在一旁,将此事告知了[导师]。

导师说:“诸比丘,为贪等所驱使,依蛮横而断案,不名法住者。而查明罪行,不蛮横,根据罪行执行审判,是名法住者。”说完,诵出此偈:

256.
Na tena hoti dhammaṭṭho, yenatthaṃ sāhasā naye;
Yo ca atthaṃ anatthañca, ubho niccheyya paṇḍito.

蛮横而断案,此非法住者;
合理非合理,智者应裁决。

257.
Asāhasena dhammena, samena nayatī pare;
Dhammassa gutto medhāvī, dhammaṭṭhoti pavuccatī.

如法不蛮横,公平导他人;
护法之智者,是名法住者。

在此[偈颂中],“以此”(tena)即仅以此般原因。“法住者”(dhammaṭṭho)国王即便依法判案也不名为法住者。“以其”(yena)以其原因。“事”(atthaṃ)已着手应审理之事。“蛮横方式”(sāhasā naye)立足于贪欲等,凭蛮横、妄语而审理。那基于贪者,说妄语将[自己的]亲戚或朋友,本不是[涉案财物]的主人,而判成是主人。基于瞋,说妄语将 [自己的]仇敌,本是主人,判成非主人。基于痴,收取贿赂后,审判时像分心了一般,这里那里到处看,妄称“此人 胜,彼败[诉]”将其驱逐。基于恐怖,将胜[诉]判给某个统治阶层者,哪怕他已经面临着败[诉]了。这就名为以蛮横而审案。他不名为法住者,是这里的意思。

“合理与不合理”(atthaṃ anatthañca),真实与非真实的原因。

“两者应裁决”(ubho niccheyya),智者对合理与不合理两者进行审理后宣判。

“不以蛮横”(Asāhasena),不以妄语。 “依法”(dhammena),依据审理之法,而非依据欲等。

“公正地”(samena),依据罪行而审判他人,定为胜[诉]或败[诉]。

“护法者”(Dhammassa gutto),意思是,他守护法、保护法、具备法味智的智者,他坚持审判之法,是名为法住者。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一、一法官的故事[终]。


2. 六群比丘的故事

Chabbaggiyavatthu

“非以彼为智者……”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六群比丘而说的。

据说他们不论是在寺院食堂还是村中食堂都惹是生非。一天,一些年轻[比丘]和沙弥在村中用餐完毕回来,比丘们问他们:“贤友,食堂怎么样?”

“尊者们,不要问了,六群比丘们说‘唯有我们是贤能的,唯有我们是智者,我们要揍这些人,在[他们]头上倒上垃圾,然后把他们赶出去’,说完抓住我们的后背,然后倾倒垃圾,在食堂里惹是生非。”比丘们去到导师面前,将此事告知。导师说:“诸比丘,说话多、欺辱他人者,我不说其为智者,唯有平静无敌意、无恐惧者,我说其为智者。”说完,诵出此偈:

258.
Na tena paṇḍito hoti, yāvatā bahu bhāsati;
Khemī averī abhayo, paṇḍitoti pavuccatī.

不仅因多言,彼即为智者;
安稳无敌意,无怖名智者。

在此[偈颂中],“仅因”(yāvatā),[并非]仅仅由于他在僧团中等处说话多,就名为智者。意思是,那自身安稳,没有五种敌意的无敌意者、无畏者,他来到大众中没有怖畏,他名为智者。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二、六群比丘的故事[终]。


3. 持一感兴偈的漏尽长老的故事

Ekudānakhīṇāsavattheravatthu

“不因……”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一位名为一偈长老的漏尽者而说的。

据说他一个人在一片森林里独居,他只熟知一个感兴偈:

“心高不放逸,学牟尼静道;
寂静恒具念,是人无忧恼。”
(《律藏·波逸提(忏悔)》第 153 段,《自说》第 37 偈)

据说他在布萨日独自发布听法宣告,然后诵此偈。诸天随喜之声犹如大地崩裂一般。后来在一个布萨日,有两位持三藏的比丘,各有五百比丘相随,他们来到他的住处。他看到他们后就很开心,说:“你们来到这里真好,今天我们将听你们讲法。”

“然而贤友,这里有谁想听法吗?” “有的,尊者,在听法之日,这片树林里充满了诸天随喜的声音。”

他们中的一位三藏持者诵法,一个开示。然而连一个天神也没有表示随喜。他们问:“贤友,你说在听法日这个树林里天神们会发出很大的随喜声,这怎么回事呢?”

“尊者,其他日子里,充满了随喜声,但今天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那么,贤友,你就讲法吧。”

他拿过扇子,坐上座位,就说出了那个偈颂。天神们大声地随喜。于是随行比丘们便对天神们抱怨:“住在这个树林的天神看脸而随喜,三藏比丘们说了这么多连任何赞美之词都没有说,一位年老的长老说了一个偈就大声随喜。”他们去到寺院向导师报告了此事。

导师说:“诸比丘,我不说那学很多或说很多者为持法者,而那仅学一个偈后得解诸[圣]谛者,彼为持法者。”说完,开示佛法,诵出此偈:

259.
Na tāvatā dhammadharo, yāvatā bahu bhāsati;
Yo ca appampi sutvāna, dhammaṃ kāyena passati;
Sa ve dhammadharo hoti, yo dhammaṃ nappamajjatī.

不因多言故,即为持法者;
彼虽闻少许,而由身见法;
于法不放逸,彼实持法者。

在此[偈颂中],“因”(yāvatā),不只因他以学习、忆持、诵习等方式[能]说许多[法]就是持法者,而只是名为传承的守护者、传统的保持者。

“彼虽少分”(Yo ca appampi),若人虽听闻少许,但他通过亲证法与义成为法随法行者,通过名身彻知苦等,得见四谛之法,他实为持法者。

“彼于法不放逸”(yo dhammaṃ nappamajjatī),意思是,谁若也发起精进,“今天,就在今天”想要通达,而于法不放逸,他也是持法者。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三、[持]一感兴偈的漏尽长老的故事[终]


4. 矮个子跋提梨迦长老的故事

Lakuṇḍakabhaddiyattheravatthu

“不以其为长老……”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矮个子的跋提梨迦(Bhaddiya)长老而说的。

一天这位长老前去侍奉导师,在他离开时,有三十位林住比丘看到了他。他们前来,礼敬了导师,然后坐在一旁。导师看到他们有证得阿罗汉的因缘,就问他们这个问题:“你们有看到一位长老从这里离开吗?”

“没看到,尊者。” “你们看到了什么呢?”

“尊者,我们看到了一位沙弥。” “诸比丘,那不是沙弥,他就是长老。” “[他]非常小啊,尊者。”

“诸比丘,我不因年老坐在长老之座就说是‘长老’。而是那彻知诸[圣]谛后,住于对大众无害的状态者,彼名为长老。”说完,诵出这些偈颂:

260.
Na tena thero so hoti, yenassa palitaṃ siro;
Paripakko vayo tassa, moghajiṇṇoti vuccati.

不因彼白头,即成为长老;
彼之年岁长,称为老愚夫。

261.
Yamhi saccañca dhammo ca, ahiṃsā saṃyamo damo;
Sa ve vantamalo dhīro, thero iti pavuccatī.

彼人具真实,具法且无害;
克己自调御,离垢之贤者,实名为长老。

在此[偈颂中],“年老”(Paripakko),是成熟的,已达老年的意思。

“老愚夫”(moghajiṇṇo),内在没有作为长老之法,名为空年长。

“彼具真谛与法”(Yamhi saccañca dhammo ca),这人通过十六种方式 [248] 彻知而有四种圣谛,以及以智慧亲证了而有九种出世间法。

“无害”(ahiṃsā),无害的状态。这只是开示[这么说],实则是有修习四无量[心]的意思。

“克己调御”(saṃyamo damo),就是戒与守护根门。 “已离垢秽者”(vantamalo),通过道智舍离垢秽者。 “贤者”(dhīro),具备坚毅者。 “长老”(thero),意思是,由于他具备这些坚定的因素而称为“长老”。

开示结束时,那些比丘们证得了阿罗汉。

第四、矮个子跋提梨迦长老的故事[终]。


5. 众比丘的故事

Sambahulabhikkhuvatthu

“不因善言辞……”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众多比丘而说的。

某个时候,一些长老看到年轻[的比丘]和沙弥们给自己的老师做染衣等服务,他们心想:虽然我们也善于语 法,但我们什么[利养]也没有。如果我们去导师面前这样说 “尊者,我们善于语法,请您指示年轻[比丘]和沙弥们‘哪怕在其他人处学会了法后,没有在这些[长老]面前获认可就不要诵习。’”如此一来我们的利养恭敬就会增加。

他们来到导师面前这样说了。导师听了他们的话后知道:“在此教法中,只有从传承[佛法]的角度,可以这么说,但这些人是依于利养恭敬。”于是说:“我不因[你们]有口才就说你们是贤良的,而那些通过阿罗汉道根除了嫉妒等法的人,那才是贤良的。”说完,诵出此偈:

262.
Na vākkaraṇamattena, vaṇṇapokkharatāya vā;
Sādhurūpo naro hoti, issukī maccharī saṭho.

不因善言辞,或以貌如花;
嫉妒悭伪者,成为贤良人。

263.
Yassa cetaṃ samucchinnaṃ, mūlaghaccaṃ samūhataṃ;
Savantadoso medhāvī, sādhurūpoti vuccatī.

斩断于此者,根绝拔除之;
彼离瞋智者,是名贤良人。

在此[偈颂中],“不因善言辞”(Na vākkaraṇamattena),[不因]仅仅会说具备语法特征的话。 “或因貌如莲花”(vaṇṇapokkharatāya vā),或因相貌令人喜爱。

“[贤良]人”(naro),嫉妒他人成就者、具备五种悭吝者、虚伪的欺诈之人,不因此等原因(貌美、善言辞)就名为贤良人。

“[除灭]于此者”(Yassa cetaṃ),意思是,对于那已通过阿罗汉道智将嫉妒等染污连根斩断、根绝、拔除了的人,他舍离了瞋,具足法味智,称为贤良人。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五、众比丘的故事[终]。


6. 诃多的故事

Hatthakavatthu

“不因剃头[即是]沙门……”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舍卫城时,就诃多(Hatthaka)而说的。

据说他在[跟人]提议辩论后,说“你们在某某时间来某某地方,我们将辩论”,然后他便提前去到那里,说“看,外道们由于怕我,没有来,这就是他们的失败”等等,到处[跟人]提议辩论后,以一个[谎言]掩饰另一个。

导师听说“据说诃多这么做”以后,命人把他叫来,问道:“诃多,据说你这么做,是真的吗?”

“是真的。”他回答。 “为什么你要这么做呢?如此妄语者,不仅因光头[穿袈裟]等[外在形象]就名为沙门。那根除了大小诸恶者,彼方为沙门。”说完,诵出此偈:

264.
Na muṇḍakena samaṇo, abbato alikaṃ bhaṇaṃ;
Icchālobhasamāpanno, samaṇo kiṃ bhavissati.

无戒妄语者,光头非沙门;
具足欲与贪,如何是沙门。

265.
Yo ca sameti pāpāni, aṇuṃ thūlāni sabbaso;
Samitattā hi pāpānaṃ, samaṇoti pavuccatī.

若人平息于,粗细一切恶;
诸恶息灭故,是名为沙门。

在此[偈颂中],“以光头”(muṇḍakena),仅因剃了头。 “无戒”(abbato),没有戒与头陀支的持守。 “说妄语”(alikaṃ bhaṇaṃ),说虚妄语者,对于未获得的目标具有欲,对于已得的具有贪恋,如何名为沙门呢? “息灭”(sameti),意思是,若人平息了大大小小的诸恶,由于平息了彼[诸恶]而称为沙门。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六、诃多的故事[终]。


7. 某婆罗门的故事

Aññatarabrāhmaṇavatthu

“非因[乞食]即是比丘……”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某婆罗门而说的。

据说他在外道中出家,于托钵时心想:“沙门乔答摩称呼自己托钵的弟子为‘比丘’,我也应被称为‘比丘’。”他去到导师面前说:“友,乔答摩,我也是托钵为生,你也称我为 ‘比丘’吧。”于是导师对他说:“婆罗门,我并非仅以托钵就称[他人]为比丘。奉行腥臭法者不名为比丘。然而思维一切诸行而行者,彼名为比丘。”说完,诵出此偈:

266.
Na tena bhikkhu so hoti, yāvatā bhikkhate pare;
Vissaṃ dhammaṃ samādāya, bhikkhu hoti na tāvatā.

仅于他乞食,彼不为比丘;
奉行腥臭法,即非为比丘。

267.
Yodha puññañca pāpañca, bāhetvā brahmacariyavā;
Saṅkhāya loke carati, sa ve bhikkhūti vuccatī.

若人修梵行,舍弃福与恶;
思量行于世,彼实为比丘。

在此[偈颂中],“仅以”(yāvatā),即不仅以在他人处行乞食,就名为比丘。

“腥臭”(Vissaṃ),腥臭法,奉行腥臭味的身业等法而行者,不名为比丘。

“彼[于]此[教法中]”(Yodha),彼于此教法中,以道梵行舍弃、摒除了福与恶这两者后,成为梵行者。

“以思量”(Saṅkhāya),以智慧[思量]。 “于世间”(loke),意思是,于蕴世间等,“此等为内在诸蕴,此等为外在[诸蕴]”,如此了知一切法而行,他以彼智破除诸烦恼而名为比丘。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七、某婆罗门的故事[终]。


8. 外道的故事

titthiyavatthu

“不因沉默故……”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一些外道而说的。

据说他们在就餐处以此等方式为人们说完祝福语才离 开:“祝安稳,祝快乐,祝增寿,某某地方有泥,某某地方有荆棘,这样的地方不应去。”然而在[佛陀]觉悟后的早期,还没有规定随喜等[行仪]时,比丘们在食堂没有为人们做随喜就离开。人们抱怨:“在外道那里我们听得到祝福语,然而尊者们一言不发地离开。”

比丘们将此事告诉了导师。导师给与了许可:“诸比丘,从今开始,在食堂等处你们怎么喜欢就怎么做随喜吧,向坐于近处者讲法,说法吧。”他们照做了。人们听了随喜[开示]等,便开始努力地邀请比丘们,然后表示恭敬。外道们则抱怨道:“我等出家人默然,沙门乔答摩的弟子在食堂等处大说特说。”

导师听说此事后,说:“诸比丘,我不仅以沉默就说其为 ‘牟尼’ [249] 。有的人其实是无知才不说,有的人是由于不自信,有的人出于吝啬‘不要让其他人得知我这重要的义理’。

因此并非仅以沉默就是牟尼,而是止息了恶的人才名为牟尼。”说完,诵出此偈:

268.
Na monena munī hoti, mūḷharūpo aviddasu;
Yo ca tulaṃva paggayha, varamādāya paṇḍito.

269.
Pāpāni parivajjeti, sa munī tena so muni;
Yo munāti ubho loke, muni tena pavuccatī.

愚痴无知者,不因默然故;
即得为牟尼,智者如持秤;
取胜弃恶故,彼僧为牟尼;
彼知两世间,因此称牟尼。

在此[偈颂中],“不因默然”(Na monena),确实来说,通过所谓牟尼之行道,即以道智而了知,名为牟尼(智者),但这里说的“默然”指的是沉默的状态而已。

“愚痴的状态”(mūḷharūpo),本质上无用的人。 “无知者”(aviddasu),无智之人。这样的人即便沉默

不语也不名为牟尼。“或者说空虚无智之人,不因沉默而名为牟尼”之义。

“彼如持秤”(Yo ca tulaṃva paggayha),就好似拿了一杆秤后,如果超过了就拿走[多余的部分],如果不足就添加。如此般,就如拿走那多余的一般,将恶拿走、摒弃,犹如将不足的补足一般,圆满善。这样做即拿取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之殊胜、最上[之法],摒弃诸不善法。

“彼为牟尼”(sa munī),“他名为牟尼”之义。 “彼因此为牟尼”(tena so muni),那为什么他是牟尼?意思是,因以上所说的原因,他是牟尼。

“彼知两世间”(Yo munāti ubho loke),犹如将[东西]放在秤上称量一般,彼人于此蕴等世间以“此等为内在诸 蕴,此等为外在的”此等方式知此[内在与外在]两[世间]之义。

“因此称牟尼”(muni tena pavuccatī),意思是,因此原因就称为牟尼。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成就了入流果等。

第八、外道的故事[终]。


9. 渔夫的故事

Bālisikavatthu

“以[杀生]故彼非圣者……”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一名叫圣者的渔夫而说的。

一天导师看到他有证得入流道的潜质后,在舍卫城北门村中托钵完,在比丘僧团的陪同下从彼处回来。这时,那渔夫正拿着渔具钓鱼,看到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后,他扔了钓竿然后站着。导师在他不远处转身站着询问舍利弗长老等的名字:“你叫什么名字?”那些[比丘们]也以“我叫舍利子”,“我叫目犍连”将各自的名字说了出来。

渔夫心想:“导师在询问所有人的名字,我想他也会询问我的名字。”导师知道了他的意欲后便问道:“优婆塞,你的名字是什么?”

“尊者,我叫圣者。”他回答。

“优婆塞,如此杀生者不名为圣者,圣者住立于对大众无伤害。”说完,诵出此偈:

270.
Na tena ariyo hoti, yena pāṇāni hiṃsati;
Ahiṃsā sabbapāṇānaṃ, ariyoti pavuccatī.

以其杀生故,彼非是圣者;
于一切生类,无害名圣者。

在此[偈颂中],“无害”(Ahiṃsā),是不伤害。这就是说,凡是伤害诸生命者,以此原因彼非圣者。意思是那通过对一切生类不以手掌等进行伤害,为慈心修习等的稳固而远离伤害[他人]者,彼称为圣者。

开示结束时,渔夫证得了入流果,开示也给在场者带来了利益。

第九、渔夫的故事[终]。


10. 众具足戒等的比丘的故事

Sambahulasīlādisampannabhikkhuvatthu

“不仅以持戒……”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许多具足戒等[美德]的比丘而说的。

据说他们当中有的比丘这样想:“我们具足戒;我们持头陀;我们多闻;我们住边远住处;我们获得了禅那;对于我们而言阿罗汉不难得,一旦我们想,当天就能证得阿罗汉。”其中那些不来者们,他们也这么想:“如今对我们而言阿罗汉不难得。”

一天,他们所有人都去到导师面前,礼敬导师后坐下。导师问道:“诸比丘,你们是否已达出家义务的顶点?”他们这么说:“尊者,我们是这样这样的,因此我们思维‘当我们想,片刻我们就能证得阿罗汉’而度日。”

导师听了他们的话后,说:“诸比丘,作为比丘只是遍净了戒等或只是证得了不来者之乐,不应说‘我们的生命之苦只有一点点了’。只要尚未证得漏尽就不要生起‘我已快乐了’的心。”说完,诵出此偈:

271.
Na sīlabbatamattena, bāhusaccena vā pana;
Atha vā samādhilābhena, vivittasayanena vā.

272.
Phusāmi nekkhammasukhaṃ, aputhujjanasevitaṃ;
Bhikkhu vissāsamāpādi, appatto āsavakkhaya.

不仅以持戒,又或以多闻;
亦或以得定,或住边远处;
我证出离乐,非凡夫所及;
未达于漏尽,比丘莫自满。

在此[偈颂中],“以具足戒之量”(īlabbatamattena),即以[具足]四种遍净戒或十三头陀支的程度。

“或以多闻”(bāhusaccena),以学会了三藏的程度。

“以得定”(samādhilābhena),以证得八定。 “出离之乐”(nekkhammasukhaṃ),不来者之乐。或以“我触证了那不来之乐”这样的程度。

“非凡夫所及”(aputhujjanasevitaṃ),凡夫们不能体验,唯有圣者可体验。

“比丘啊”(Bhikkhu),称呼他们当中的某一位。 “莫自满”(vissāsamāpādi),莫陷入自满。这就是说,比丘只是具足此戒等[功德],尚未证得名为诸漏已尽的阿罗汉之比丘不要陷入自满:“我们的[生命之]‘有’只有微小的一点点了。”正如一点点粪便也是臭的,如此般一点点生命存在也都是苦的。

开示结束时,那些比丘证得了阿罗汉,开示也给在场者带来了利益。

第十、众具足戒等的比丘的故事[终]。

第十九品法住品释义终。



  • 目录 (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备注:

[248]通过四道分别以遍知(苦)、舍断(集)、作证(灭)、修习(道)而彻知四圣谛。
[249]Muni,牟尼,源于 mona(默然、有智慧),常用来指出家人。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