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忿怒品 Kodhavaggo (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 偈颂部份可另参 多版本对读
- 忿怒品 Kodhavaggo 目录
|
|
|
|
|
|
|
|
1. 刹帝力少女罗希尼的故事
Rohinīkhattiyakaññāvatthu
“当舍怒与慢……”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榕树园时,就名叫罗希尼(Rohinī)的刹帝力少女而说的。
据说,有一次,尊者阿那律(Anuruddha)和五百比丘一起去到迦毗罗卫。当时,他的亲族听说“长老来了”后都去到长老面前,除了他的妹妹罗希尼。长老向亲族询问:“罗希尼在哪里?”
“在家里,尊者。” “她为何不来这里?”
“她的身体生了皮肤病,因羞耻而没有来,尊者。”
长老[说:]“你们叫她[来]吧。”命人召唤了[她],在她穿着罩衫到来时,[长老]这么对她说:“罗希尼,你为何不 来?”
“尊者,我的身体得了皮肤病,因此[感到]羞耻而没来。”
“那你不应该做功德吗?”
“我要做什么,尊者?” “你建一栋休憩堂吧。” “拿什么建?” “你没有首饰吗?” “有的,尊者。”
“[值]多少钱?” “会有一万钱。” “那你就用它建造休憩堂吧。” “尊者,我要请谁来建呢?”
长老看了看附近站着的亲族,说:“是你们任务了。” “但是,尊者,你干什么呢?” “我也会在这里。那你们给她运来建材吧。” “好的,尊者。”他们就运来了。
长老在设计休憩堂时对罗希尼说:“建造好两层的休憩堂后,从给楼上安装地板时开始你就不停地打扫楼下,并布置座位,不停地给饮用水罐提供[水]。”
她[说:]“好的。”就用首饰请人建造了一栋两层的休憩堂,然后从给楼上安装地板时开始就做打扫楼下等事。不停有比丘来坐。于是,在她打扫休憩堂期间,她的皮肤病消退了。休憩堂完工后,她邀请了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向以佛陀为首并坐满了整个休憩堂的僧团供养了殊妙的副食和主食。导师用餐结束后,询问:“这是谁布施的?”
“尊者,是我妹妹罗希尼。” “那她在哪呢?” “在家里,尊者。” “叫她来吧。”
她不想来。虽然她不想,但导师还是让人叫她。在她前来礼敬后坐着时,[导师]对她说:“罗希尼,你为何不来?”
“尊者,我的身上有皮肤病,因此羞耻而没来。” “那你知道这[病]是因什么而出现的吗?” “我不知道,尊者。”
“因你的嗔恨出现的这[病]。” “尊者,我做过什么?” “那你听好了。”
于是,导师为她讲述了过去之事。曾经,波罗奈国王的王后对国王的一个舞女产生了嗔恨,她心想:“我要让她尝尝苦头。”让人带来大瘙痒果,然后让人把她叫到自己跟前,以便瞒着她,让人在她的床上以及披风与地毯等里面放上瘙痒粉。像是在嬉戏一般在她身上也撒上。就在那一刻,她的身体到处是肿起来的包包。她抓挠着前去床上躺着,在那里她被瘙痒粉所吞没,生起了更强烈的感受。那时的王后就是罗希尼。
导师引述此过去之事后,说:“罗希尼,那时你造了这个业。确实,即便是少许的嗔恨或嫉妒也不应该有。”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怒”(kodhaṃ),所有的愤怒和九种慢 [230] 都应舍弃。
“结”(saṃyojanaṃ),应超越欲贪结等的所有十种结 [231] 。
“不执”(asajjamānaṃ),不执取。若人以“我的色、我的受”等方式执取名色,当它破灭时则悲伤、难过,这就是执取名色。如此无执取者不难过,就是不执取。意思是,那个如此般不执取的人,因贪等的不存在、没有,苦不会降临在他[身上]。
开始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罗希尼也证得了入流果。就在那一刻,她的身体变为金色。
她从那里死后,投生在了忉利天四位天子的境地之间 [232] ,美丽动人、容貌靓丽。四位天子看到她后都生起了爱意,“投生在我的境界里,投生在我的境界里”他们争吵着来到帝释天帝面前,说:“陛下,我们因此[天女]出现了诉讼,请您仲裁。”
帝释也在见到她后就生起了爱意,便这么说道:“你们从见到此[天女]开始生起了什么样的心?”
于是,一个[天子]说:“我所生起的心如同战鼓一般无法平静。”
第二个[说:]“我的心如同山洪暴发一般迅速转起。”第三个[说:]“我从见到此[天女]开始,我的[心]如同螃蟹的双眼一般[从身体]离去。”
第四个[说:]“我的心如同塔上撑起的旌旗一般无法住立不动。”
于是帝释对他们说:“爱卿们,你们的心只是样貌强猛。而我要是得到她就能活下去,得不到的话我就会死。”
天子们[说:]“大王,您不要死。”把她让给帝释后,他们就离开了。她成了帝释喜爱、合意的[妃子]。当她说“我们去某处玩吧”时,帝释无法拒绝她的话。
第一、刹帝力少女罗希尼的故事[终]。
2. 某位比丘的故事
Aññatarabhikkhuvatthu
“能[制]已生[怒]……”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至上阿罗毘神庙时,就某位比丘而说的。
当导师许可了比丘僧团的住所,王舍城的财主等[人]在 [为僧团]建造住所,一位阿罗毘比丘在建造自己的住所时,看到了一棵中意的树,就开始砍伐。然而,投生在那里一位天女(树神)有一个幼子,她把儿子抱在腰间站着乞求道: “大德,请不要砍倒我的宫殿,我带着儿子,不能没有住的地方而到处流浪。”
他[说:]“我得不到其他像这样[好]的树了。”便没有听从她的话。她[心想]“此人在看到孩子后将停止”就把儿子放在树枝上。那位比丘没能停住举起的斧子,砍在了孩子的手臂上。天女勃然大怒,“我要击杀他”,举起双手后首先想到:“这是位具戒的比丘。倘若我杀了他,我将堕入地狱。其他天神在看到比丘们砍伐自己的树后,‘某天女如此杀了比丘’会以我为榜样杀死比丘们。这是位有主的比丘,我要将他[的行为]告诉[他的]主人。”
她放下双手后,哭着去到导师面前,礼敬后站在一旁。这时,导师对她说:“怎么了,天女?”
“尊者,您的一位弟子对我做了这个,我本想杀死他, [但是]想到这个后,就没杀[他],来到了这里。”她将整个事情经过详细告知了。
导师听闻此后,说:“善哉,善哉,天女,你做得好,如此抑制住如同失控马车般生起的怒火。”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所生”(uppatitaṃ),已生起的。
“犹如[制止]失控马车”(rathaṃ bhantaṃva),如同熟练的车夫制止住高速奔驰的马车后,随其意愿停放。如此 般,若人能够抑制、制止已生起的愤怒。
“我[说]彼[为御]”(tamahaṃ),我说他为御者。
“余人”(itaro jano),而其他为国王、副王等驾车之人只是执缰绳者,不是最好的御者。
开始结束时,天女证得了入流果,开示也给在场大众带来了利益。虽然天女成为了入流者,但她还是站着哭泣。于是,导师问她:“怎么了,天女?”
“尊者,我没有宫殿,现在我要怎么办?”她说。 “好了,天女,勿虑。我给你指示一个宫殿。”在祇陀林香室附近,有一棵树上的天神前些天死去了,[导师]指着它说:“某某地方有棵树离了[主人],你去那里[住]吧。”
她去了那里。从那以后,由于这个[天女]的宫殿是佛陀给的,即便是大威力的天神前来也惊动不了她。导师以此事为起因,为比丘们制定了[禁止砍伐]草木的学处。
第二、某位比丘的故事[终]。
3. 郁多罗优婆夷的故事
Uttarāupāsikāvatthu
“以不怒胜怒……”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在郁多罗家用完餐时针对郁多罗(Uttarā)优婆夷而说的。
此事依次说来是:据说在王舍城有一位名叫富楼那(Puṇṇa)的穷人,他靠给善意财主打工维生。他只有妻子和名叫郁多罗的女儿两位家人。后来的一天,[人们]在王舍城高呼:“请欢庆七日过节。”听闻此后,清晨,善意财主对前来的富楼那说:“伙计,我们的仆从们想要玩乐七日过节。你是要放假玩乐还是要工作呢?” “老爷,节日是给有钱人的。而我家里连明天煮粥的米都没有,节日对我有什么意义呢?我要牵头牛去耕地。” “那你去牵牛吧。”
他牵了一头强壮的牛,取了犁,对妻子说:“夫人,市民们在欢度节日。我因贫穷要去赚钱。今天你也为我煮两份饭带来吧。”然后去了田间。
舍利弗长老则入了七天的灭尽定,在那天出定后观察: “今天我应摄受谁呢?”看到了富楼那进入到自己的智网当中,“此人有信心吗?或者他能摄益(布施)我吗?”经观察得知他有信心并且能行摄益,而且缘于此他会获得大财富。然后便拿着衣钵去到他耕作的地方,站在一个井边看向一丛灌木。
富楼那看到长老后,就放下犁,五体投地礼敬长老过后, [心想]“想必是需要齿木(牙刷)”,就作净齿木后供养了。这时,长老将钵和滤水器拿出来给了他。他[心想]“想必是需要干净的水”,用它过滤了水过后,供养了。
长老心想:“此人住在别人家后面。倘若我前去他家门 口,他妻子将看不到我。我要在这里[等着],直到她带着食物上路。”他就在那里过了一会,得知她上路了后,就朝城里走去。
她在路上看到长老后,心想:“有时,我有施物,却没看见圣尊;有时,我看见圣尊,却没有施物。而今天我看到了圣尊,也有施物。他会摄受我吗?”她放下餐盒,五体投地地礼敬了长老,说:“尊者,请您别在意这[饭菜]是粗或是 精,请摄受您的仆人吧。”
长老将钵递近后,她用一手持餐盒,一手从中[取出]食物供养,给完一半时,“够了”[长老]用手将钵盖住。她说: “尊者,只有一份,不能分成两份。请您不要摄受您仆人的今生,摄受来世吧。我想毫无保留地供养了。”她全部都放到长老钵里后,发愿道:“愿得获您所见之法分。”
长老说“愿如是”,接着站着做完随喜后,在一个有水的舒适之处,坐下用餐。她也回去寻找米做饭。富楼那则在犁了半咖利沙 [233] 大小的土地后,饥饿难耐,将牛解开,进入一棵树的树荫下坐着,望向道路。
当他妻子带着食物前去,看到他后,她心想:“他饿坏 了,在坐着盼我。倘若他斥责我‘你迟到了很久!’并用[赶牛用的]刺棒打我的话,我所做的[善]业就没有意义了。我要提前告诉他。”然后,她这么说:“夫君,今天请你欢喜吧,不要让我所做的[善]业变得无意义。我今天早上给你送饭的路上看到了法将,把你的食物供养了他,然后又去煮了饭才来的,请你保持内心喜悦吧,夫君。”
他询问:“你说什么,夫人?”再次听闻此事后,他[说:]“夫人,你把我的饭给圣尊真是做得太好了!我也在今天早上供养了他齿木和洗脸水。”他怀着明净之心对[她说的]那话赶到非常欢喜。由于日上三竿才得到食物,他[吃完饭]疲劳得将头枕在她腿上就睡着了。
然后,他早上所犁的土地上[被犁]带起来的泥土全都变成了赤金色,像翅子树花团一样闪闪发亮。他醒来看到后,对妻子说:“夫人,这犁过的地方我看上去都变成了金色。难道是我太晚得到食物眼花了?”
“夫君,我也发现是这样的。”
他起来去到那里,拿一块,在犁头上一敲,知道是金子后,[说:]“啊!我因向圣尊法将做的供养,今天就出现了果报。然而没法把这么多财富藏起来享用。”就用黄金装满妻子带来的餐盒,然后去到皇宫,经国王许可后进入[皇宫],礼敬了国王。当被问及“怎么了,爱卿?”
[他说:]“陛下,今天我犁的地全都变成了黄金,到处都是,应命人运来这些黄金。”
“你是谁?” “我叫富楼那。” “那你今天做了什么?”
“我今天早上供养了法将齿木和洗脸水,我妻子也将我的饭供养了他。”
听闻此后,国王说:“朋友,是你向法将做的供养今天就出现了果报。”然后询问:“爱卿,我要做什么?”
“派数千辆车,让人把黄金运来。”
国王派了车过去。当国王的人[说]“国王的财产”而拿取时,拿到的就都是土块。他们前去告诉国王。[国王] 问: “你们说了什么拿的?”
他们回答:“[我们说]是您的财产。” “不是我的财产,爱卿们,你们去说‘富楼那的财产’然后拿取吧。”
他们那样做了,拿到的就都是黄金。他们全都拿来后,堆在王宫庭院里,有八十肘高。国王命人召集市民,[询问:]“这个城里有谁有这么多黄金?” “没有,陛下。” “那应该给他什么?”
“财主伞盖(财主身份地位的象征),陛下。”
国王[说:]“就叫多财财主吧。”赐给了他财主伞盖连同许多财富。这时,他对国王说:“陛下,我这么长时间都住在别人家里,请您赐我住的地方吧。”
[国王]将之前一位财主的宅址告诉了他:“那你看,那有片明显的灌木,让人把它清理掉,然后[在那]建栋住宅吧。”
他花了几天就在那里请人建造了一栋房子。一并举行乔迁庆典和就职庆典时,向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做了七天的供养。导师为他做随喜时,讲述了次第论。开示结束时,富楼那财主和妻子以及女儿郁多罗三人都成为了入流者。
后来,王舍城财主为自己的儿子向富楼那财主女儿求婚。富楼那财主说:“我不同意。”
[王舍城财主]说:“你别这样。这么长时间你都是依止我们居住才获得的成就。把女儿嫁给我儿子吧。”
“[你儿子]他是邪见者,我女儿不能离开三宝而住。我绝不会把女儿嫁给他的。”
于是,许多财主阶层等的良家子向他求情:“不要坏了和他的亲密关系,把女儿给他吧。”他同意了他们的话,在阿沙荼月圆[日](阴历 6 月月圆日)嫁出了女儿。
她从嫁到夫家时起,就没能获得[机会]亲近比丘、比丘尼,或做布施,或听法。这样过了两个半月时,她询问附近站着的女仆:“现在雨季还剩多久?”
“半个月,夫人。”
她给父亲送去信息:“你们为何把我投进如此般的监狱 中?还不如给我打上烙印,宣布成他人的婢女。也不应该把我嫁给这样的邪见家庭。从到来时起,见比丘僧团等福德[之事]我一件都没能做过。”
“我女儿真是受苦了。”于是[她]父亲表达了不快后,请人送去一万五千钱,[告诉她:]“在这城市里有一个名叫西蕊玛(Sirimā)的妓女。她每天收一千钱。你用这些钱把她请来服侍丈夫,然后你自己做诸功德吧。”
她让人请来西蕊玛,说:“朋友,你拿了这些钱后,在这半个月里照顾你的朋友吧。”
“好的。”西蕊玛同意了。
她就带着西蕊玛去到丈夫跟前。她丈夫看到西蕊玛后,问:“这是怎么了?”
“夫君,这半个月让我朋友服侍你吧。而我在这半个月想做供养和听法。”
他看到那漂亮的女子后,生起了爱意,[说]“好的”,同意了。郁多罗便邀请了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尊者,这半个月,请不要去其他地方,就在这里接受钵食吧。”获得导师的同意后,她[心想]“从现在起,直到大自恣日,我都将能服务导师及听闻佛法了。”她心满意足地在厨房里安排着所有事务:“你们这样煮粥,你们这样做糕饼。”
后来,她丈夫[心想]“明天是自恣日”,便站在朝向厨房的窗户边观望,[心想]“那傻瓜在做什么?”他看到那财主女儿大汗淋漓,灰头土脸地在做着安排。“真是个傻瓜,在如此般的地方,不享受这幸福,[想着]‘我要服侍秃头沙门’满心欢喜地走动。”他笑完就离开了。
在他离开时,他旁边站着的西蕊玛[心想:]“他看到什么了发笑?”就通过那窗户看去,看到了郁多罗,她心想: “此人看到这[女人]后笑了,他一定是和她亲热了。”据说她虽然作为外人住在那家里半个月,享受着那财富,却没意识到自己是个外人了,以为“我是女主人”了。
她对郁多罗怀恨在心,[想着]“我要让她生起痛苦。”就从楼上下来,进入厨房,在煎糕饼的地方舀起一勺煮沸的酥油朝郁多罗泼去。郁多罗看到她走来后,[想着]“我的朋友帮了我的忙,轮围界很狭窄,梵天界很低矮,而我朋友之德广大。我多亏了她才获得[机会]做布施和听法。倘若我对她有嗔怒,就让这油烫到我,倘若没有,就不要烫到我。”便对她散播慈爱。
西蕊玛泼在她头上的沸腾酥油彷佛变成了冷水一般。于是,西蕊玛[以为]“这一定是凉了”,[又]盛满一勺拿来。郁多罗的侍女们看到后,恐吓道:“走开!顽劣之人!你不应用煮沸的酥油泼我们的夫人。”她们从各处起身,用拳脚暴打一顿后,[把她]丢在地上。即便郁多罗阻止也无济于事。
随后,郁多罗阻止了所有站在她身上的侍女,“你怎么做如此重的[恶业]呢?”教诫完,用温水给西蕊玛沐浴,并涂上精炼的油。此刻,她意识到自己是个外人,心想:“我造了重业。我仅因丈夫对她笑,就将煮沸的油泼她身上。此人没有命令侍女‘把她抓住’。还在[她们]伤害我时,阻止了所有的侍女,然后给我做了应做的[照顾]。倘若我不请求此人的原谅,我的头会裂成七片。”
她匍匐在她脚下,说:“夫人,请您原谅我。” “我是有父之女。父亲原谅[你]我就原谅。” “好的,夫人。我会向你父亲富楼那财主请求原谅。” “富楼那是我轮回的生父,而我出离轮回的生父原谅你的话,我就会原谅你。”
“然而,谁是您出离轮回的生父呢?” “佛陀。”
“我跟他不熟。”
“我将做[安排],导师明天会带着比丘僧团来这里。你有什么供养品就拿来这里,向他请求原谅吧。”
她[说:]“好的,夫人。”起身回到自己家中。吩咐五百女眷准备好种种副食和菜肴。次日,带着那供养品来到郁多罗家中,站着不敢[将食物]放入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钵 中。郁多罗就将其全部接手安排了。用餐结束时,西蕊玛和随从一起拜倒在导师足下。
于是,导师向她询问:“你有什么罪过?” “尊者,我昨天做了此事。然后我朋友阻止了伤害我的
侍女们,帮助了我。我知道她的德行后,向她请求原谅,然后她对我说[佛陀]您原谅的话她就原谅。”
“是这样吗,郁多罗?” “是的,尊者。我朋友在我头上泼了煮沸的酥油。” “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轮围界很狭窄,梵天界很低矮,而我朋友之德广大。
我多亏了此人才获得[机会]做布施和听法。倘若我对她有嗔怒,就让这[油]烫到我,倘若没有,就不要烫到我。’我这样思维后就向此人散播慈爱,尊者。”
导师说:“善哉,善哉。郁多罗,如此战胜愤怒是合适的。应以不愤怒战胜愤怒,应以不辱骂、不恶口战胜辱骂和恶口,应以布施自己的财产战胜强烈的悭吝,应以真实语战胜妄语。”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以不怒”(akkodhena),愤怒之人应通过变得不愤怒而获胜。
“不善”(asādhuṃ),恶人应通过变得良善而获胜。 “悭吝”(kadariyaṃ),应以舍离自己财产之心战胜强烈的悭吝。应以真实语战胜妄语。
因此这么说:“以不怒胜怒……真实[胜]妄语”
开示结束时,西蕊玛与五百个[侍]女一起证得了入流果。 [234]
第三、郁多罗优婆夷的故事[终]。
4. 摩诃目犍连长老提问的故事
Mahāmoggallānattherapañhavatthu
“实语[不发怒]……”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摩诃目犍连长老的提问而说的。
有一次,长老去天界游历,站在一位大威力天女的宫殿门口。当对方来到自己面前,礼敬后站着时,长老这么对她说:“天女,你有大成就。你是造了什么业获得此[成就] 的?”
“尊者,请不要问我。”
据说天女羞耻于自己的微小的[善]业,故而这么说。但当长老说“你就说吧”时,她说道:“尊者,我既没有布施,也没有做供奉,也没有听法,只是守护了真实[语]。”
长老去到其他天宫门口,询问其他前来的天女。她们也是那样隐瞒,当无法拒绝长老时,其中一个首先说:“尊者,我并未曾造布施等[善业]。但是,在迦叶佛时期,我是他人的婢女,我的那位主人极其野蛮、粗暴。总是拿木棍或木板打破[我的]头。当我生起愤怒时,我就责备自己‘这是你的主人,他有权利[给你]打上烙印或切掉[你的]鼻子等,你不要生气。’便不生气了。因此我获得了这个[天界的]成就。”
另一位说:“尊者,我是在守护一片甘蔗地时,供养了一位比丘一根甘蔗。”
另一位供养了一个柿子。 另一位供养了一根黄瓜。另一位供养了一颗雷蒙子。另一位[供养了]一根莲藕。
另一位[供养了]一把楝树叶……她们以这样的方式告知了各自所做的微小布施后,说:“我们通过这样、这样的原因获得了这成就。”
长老听闻她们所造之业后,走近导师,询问:“尊者,是否仅通过说真实语、消除愤怒、供养一颗柿子等很微小的布施就能获得天界的成就呢?”
“目犍连,你为何问我呢,天女们不是和你说了此事吗?”
“是的,尊者,我觉得通过这么多[的善业]就能获得天界的成就。”
于是,导师对他说:“目犍连,即便只是守护真实,即便只是舍弃发怒,即便是做微小的布施也能去往天界。”说 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实语”(saccaṃ bhaṇe),应真实描述,应真实而说,意思是应住立于真实。
“不发怒”(na kujjheyya),不应对他人动怒。
“乞求者”(yācito),[这里的]乞求者是指具戒的出家人。他们即使没有乞求[说]“请给吧”,只是站在门口,然而意思就是在乞求。具戒者们如此乞求后,即便是只有少量施物时,也应该布施[那]少许[施物]。
“凭借此三[因]”(etehi tīhi),意思是,在这三个[因]当中,凭借一个因就可以去往天界。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四、摩诃目犍连长老提问的故事[终]。
5. 佛父婆罗门的故事
5. 佛父婆罗门的故事 Buddhapitubrāhmaṇavatthu
“无害之[牟尼]……”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沙祇(Sāketa)附近的安阇那林(Añjanavana)时,就比丘们所问的问题而说的。
据说,世尊在比丘僧团的围绕下进入沙祇托钵时,一位住在沙祇的年老婆罗门正从城中出来,他在城门口看到十力后,匍匐在[导师]足下,紧紧抓住[导师]的足踝,[说:]“儿啊,儿子在父母年老时不应该照顾吗?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不让我们看到[你]自己?你已看到了我,也来看看 [你]母亲吧。”他拉着导师去到自己家里。
导师去到那里后,和比丘僧团一起坐在备好的座位上。婆罗门女前来后,也匍匐在导师足下,说:“儿啊,这么长时间你去哪里了?不应该在父母年老时照顾[他们]吗?”然后让儿女都礼敬[导师]:“你们来,礼敬兄长。”
他们两人满心欢喜地用饮食款待了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后,说:“尊者,您就固定在这里接受钵食[供养]吧。”
“诸佛不会固定在一个地方接受钵食。”
他们说:“这样的话,尊者,当有人邀请您时,请派他们来我们这里[告知]吧。”
导师从那以后,当[人们]前来邀请时,他就派他们“你们去通知婆罗门。”他们前去告诉婆罗门[夫妇]:“我们邀请了导师明天[应供]。”
婆罗门第二天就从自己家中带上饭盒和菜盒,去到导师坐的地方。而当没有其他人邀请时,导师就在婆罗门家里用餐。他们俩用自己的施物恒常供养如来,并听法,[在此期间]他们证得了不来果。
比丘们在法堂生起谈论:“贤友们,婆罗门知道如来的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诃摩耶(Mahāmāyā)。他明知还和婆罗门女一起称如来为‘我们的儿子’。导师也那样承认了。到底是什么原因?”
导师听到他们的谈话后,说:“诸比丘,他们俩都是在称自己的儿子为‘儿子’。”说完,引述了过去之事:
“诸比丘,过去,这婆罗门连续五百生是我的父亲,五百生是我的叔父,五百生是我的伯父。那婆罗门女也连续五百生是我的母亲,五百生是我的叔母,五百生是我的伯母。如此,我一千五百生在婆罗门手里长大,一千五百生在婆罗门女手里长大。”[向比丘们]指出了[自己]三千生是他们的儿子后,说出这些偈颂:
导师依止那个家庭住了三个月。他们两人都作证阿罗汉,然后般涅盘了。然后,人们向他们表达了大恭敬,将两人都放入一个尖顶灵柩台中,运往[火葬场]。导师也在五百比丘僧团的围绕下和他们一起去了火葬场。
“据说是佛陀的父母”,[听说此后]大众也出来了。 导师进入到火葬场旁的一个大厅里,站着。人们礼敬导师后站在一旁,和导师寒暄:“尊者,您不要忧虑于您的父母过世了。”
导师没有否认他们[说]:“你们别这么说。”[而是]观察了会众的倾向后,宣说与此刻相应的法:
讲述了此《老经》(Jarāsutta)。开示结束时,八万四千有情领悟了法。比丘们不知道婆罗门和婆罗门女般涅盘了,询问道:“尊者,他们来世是什么?”
导师说:“诸比丘,这样的无学牟尼没有来世。这样的人到达永恒、不死的大涅盘。”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牟尼”(munayo),依照牟尼之行道证得了道果的无学牟尼。
“以身”(kāyena),这只是开示这么说,[实际]意思是,通过[身口意]三门善防护。
“不死”(accutaṃ),永恒的。
“处”(ṭhānaṃ),不动之处,长久之处。
“[至]该处”(yattha),去到涅盘后,没有伤心、没有忧愁、没有苦难,意思是,他们去了那样的地方。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五、佛父婆罗门的故事[终]。
6. 婢女本娜的故事
- 婢女本娜的故事
Puṇṇadāsīvatthu
“恒常醒觉者……”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鹫峰山时,就王舍城财主名叫本娜(Puṇṇā)的婢女而说的。
据说,有一天,[主人]给了她很多稻子[让她]舂米。她晚上还在点着灯舂米,为了休息就汗流浃背地站在外面风 中。那个时候,沓婆摩罗子(Dabbamallaputta)是给比丘们分配住处的执事。当比丘们听完法去往各自住处时,他为给他们指路就[用神通]点亮手指走在他们前面照明。
本娜通过那光明看到比丘们在山上行走,她心想:“我是被自己的苦所迫,这个时候都还不能睡觉,大德们是什么原因不睡觉呢?”然后认为:“一定是某位比丘生病了,或因蛇出现了意外。”
[次日]清晨,她拿着碎米用水蘸湿,在手掌上做成饼,然后在火炭上煎好,放到腰包(用下衣在腰间卷成的包)里,[打算]“我要在[去]渡口[打水]的路上吃”,便拿着水罐朝渡口出发了。
导师也为了入村托钵走上了那条道路。她看到导师后心想:“平日里即便看到导师我也没有施物,有施物时没看到导师。现在我既有施物,导师也在面前。倘若他不计较[食物 的]粗或精而接受的话,我要供养这饼。”她就把水罐放在一旁,礼敬了导师,说:“尊者,请您接受此粗劣的布施,摄受我吧。”
导师看了看阿难长老,他就拿出[四大]天王供养的钵,递上去接受饼。本娜将其放在导师钵里,然后五体投地礼敬后说:“尊者,愿我得见您所见之法。”
“愿如是。”导师就站着做了随喜。
本娜又思维:“虽然导师摄受我,接受了饼,但他不会吃这[粗劣的饼]。肯定会在前面给乌鸦或狗,然后去国王或王子家中吃殊妙的饮食。”
导师也[思维]:“她在想什么?”知道她的心思后,看了看阿难长老,示意要坐下。长老就铺设好袈裟[作为座位]给了[导师]。导师就坐在城外用餐。整个轮围界的天神如同挤蜂巢一般,将有益于天与人的营养素注入那[饼]上。本娜也站着观看。吃完后,长老提供了水。导师吃完对本娜说:“本娜,为何你蔑视我的弟子?”
“我没有蔑视,尊者。” “那你看到我弟子后,说了什么?” “‘我受此苦所迫没有睡觉,大德们为何没有睡觉呢?一定是谁生病了,或因蛇出现了意外。’我思维了这么多,尊者。”
导师听了她的话后,说:“本娜,你是因受苦所迫没有睡觉,而我的弟子们因恒常保持醒觉而不睡。”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昼与夜修学”(ahorattānusikkhinaṃ),对于昼夜都在修习[戒定慧]三学的[人]。
“志取于涅盘”(nibbānaṃ adhimuttānaṃ),对于志向于涅盘者。
“[诸漏]趋灭没”(atthaṃ gacchanti),意思是,对于像这样的人,一切漏都走向灭没、消失、不存在。
开示结束时,本娜站着证得了入流果,开示也给在场大众带来了利益。导师以炭烤的碎米饼用完餐,就回了寺院。
比丘们在法堂中生起议论:“贤友们,[真是]难能之事,佛陀以本娜所供养的炭烤碎米饼用餐。”导师前来,询问道:“诸比丘,你们坐在一起谈论何事?”
“关于这个。”他们说。
[佛陀]说:“诸比丘,不只是现在,过去我也曾吃她所给的碎米。” [236] 说完,引述过去之事:
[导师]详细讲解了这篇《碎米信度马驹本生》 [237] (Kuṇḍakasindhavapotakajātaka)。
第六、婢女本娜的故事[终]。
7. 阿杜拉优婆塞的故事
Atulaupāsakavatthu
“古来即如此……”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名叫阿杜拉(Atula,无比)的优婆塞而说的。
他是舍卫城的一位优婆塞,有五百优婆塞随从。一天,为了听法,他带着那些优婆塞去到寺院。他们想在离婆多长老面前听法,就礼敬了长老,然后坐下。然而这位尊者如喜好独行的狮子般独处。因此他没有跟他说任何话。
他愤怒于“这长老什么也不说”,起身去到舍利弗长老面前,站在一旁。长老说:“你们为何而来?”
“尊者,我带着这些优婆塞为了听法走近离婆多长老,该长老什么也没对我说。因此我对他生气后,来了这里,请您为我说法吧。”
于是长老说:“那就请坐吧,优婆塞们。”然后讲了很多阿毗达摩。
优婆塞也生气:“阿毗达摩过于精细,长老讲了许多阿毗达摩,这些对我们有何意义?”
然后带着随从去到阿难长老跟前。当长老也问“什么 事,优婆塞?”时,他[说:]“尊者,我们为了听法走近离婆多长老,在他跟前连声打招呼的话都没得到,我们就生气了,去到舍利弗长老跟前,他则为我们讲了许多过于精细的阿毗达摩。‘这些对我们我们有何意义?’也对他生气后来到了这里。尊者,请您为我们说法吧。”
“那你们就坐下听好了。”长老只为他们浅显易懂地讲了少许佛法。他们也对长老生气,然后去到导师跟前,礼敬后,坐在一旁。于是,导师对他们说:“优婆塞们,你们为何而来?”
“为了听法,尊者。” “那你们已经听到法了?”
“尊者,我们首先走近离婆多长老,他什么也没和我们说,对他生气后,我们走近舍利弗长老,他为我们讲了许多阿毗达摩,没能记住,生气后走近阿难长老,他只给我们讲了一点点法,也对他生气,然后来了这里。”
导师听了他的话后,说:“阿杜拉,自古以来这就是惯常之事,不论是沉默者,或者话多者,还是话少者都受批评。没有完全只应被批评或完全只应受赞扬的人。即便是国王也被一些人批评,被一些人赞扬。即便是大地、日月、虚空等,以及坐在四众中宣说佛法的佛陀,也受一些人批 评,受一些人赞扬。盲愚者的批评或赞扬无关紧要,而被有学识的智者批评是[真的]批评,赞扬是[真的]赞扬。”说完,诵出这些偈颂:
在此[偈颂中],“古来即如此”(porāṇametaṃ),这是古来之事。
“阿杜拉”(atula),以名字称呼那位优婆塞。
“此非今日事”(netaṃ ajjatanāmiva),这批评或赞叹不是今日才有,并非是现在才出现一样。
“默然坐[遭责]”(tuṇhimāsīnaṃ),他们批评[沉默坐着的人]:“为什么他像个哑巴一样,像个聋子一样,像个一无所知者一样,沉默不语地坐着?”
“多言者[遭责]”(bahubhāṇinaṃ),他们批评[话多的人]:“为什么他像被风吹打的棕榈叶一样,哒哒哒哒[个没 完],他的话没有休止。”
“适言[亦遭责]”(mitabhāṇimpi),他们批评[说话适量的人]:“为什么他惜字如金,说一两句就默不作声了?”意思是,如此,在这世间没有人在所有方面都无可指责。“过去[将来]无”(na cāhu),过去没有,未来也不会有。
“智者若”(yaṃ ce viññū),意思是,愚人的批评或赞扬无关紧要,而那智者日复一日进行考查,得知批评的原因或赞扬的原因后,他们才赞扬。他们赞扬具备无瑕之[戒]学与无瑕之活命方式的行为无瑕疵者,以及具备法味智的智 者,具备世间、出世间智慧与四种遍净戒的慧与戒具足者。他如同金无杂质,堪受捶打和打磨的瞻部金币 [238] ,谁又有资格批评他呢?
“诸天”(devāpi),不论诸天或有智慧的人类都会通过护持来称赞、赞扬该比丘。
“梵天亦[赞]”(brahmunāpi),意思是,不仅诸天与人,一万个轮围世界里的大梵天也都称赞他。
开示结束时,五百位优婆塞也都证得了入流果。
第七、阿杜拉优婆塞的故事[终]。
8. 六群比丘的故事
- 六群比丘的故事
Chabbaggiyavatthu
“[当护]身恶行……”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就六群比丘而说的。
一天,导师住在竹林,那些六群比丘双手拿杖,穿着木屐在石板上经行,发出咔哒咔哒的声音。导师听到后,询 问:“阿难,这是什么声音?”
“六群比丘穿着鞋子经行时的咔哒咔哒声。”
[导师]听说后,就制定了学处:“比丘应防护身等。”说完,开示佛法,诵出这些偈颂:
在此[偈颂中],“[当护]身恶行”(kāyappakopaṃ),应防护三种身恶行。
“[应]以身防护”(kāyena saṃvuto),防止恶行进入身门后,就是已防护、已关闭[身]门了。由于在舍断身恶行后应行身善行,要做这两者,因此说:“舍断身恶行,以身行善行”(kāyaduccaritaṃ hitvā, kāyena sucaritaṃ care)。
在接下来的偈颂中也是以这个方式[理解]。
“贤者以身护”(kāyena saṃvutā dhīrā),意思是,智者不以身体做杀生等事,不以语说妄语等,不以意生起贪婪等而防护。他们在此世界中,是善防护者、善守护者、善保护者、善闭[根]门者。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八、六群比丘的故事[终]。
十七品忿怒品释义终。
- 偈颂部份可另参 多版本对读
- 目录 (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备注:
[230] | “九种慢”的定义,见第五品的脚注 136。 |
[231] | “十种结”见第二品的脚注 91。 |
[232] | 一般来说,天女会投生在某位天子的境界中,她投生在哪位天子的境界里,她就属于那位天子。 |
[233] | Karīsa,咖利沙,约一英亩。 |
[234] | 西蕊玛随后的故事请见第十一品中“西蕊玛的故事”。 |
[235] | 只是看他一眼,心意就住立在他身上,也生起欢喜心,他[现在]的身体虽然未曾见过,但因过去的爱意,而对他完全信任。——根据本生义注的解释。 |
[236] | 根据这里的引用,菩萨往昔也曾食用该女士所给的碎米,但根据本生记载当时食用她碎米的信度马是舍利弗尊者的过去生,或许是有不同的版本流传。 |
[237] | 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254 篇,Kuṇḍakakucchisindhavajātaka),菩萨是一马商。当时有一贫穷的老妪养了一匹信度马(舍利弗尊者的过去生),她像对待儿子一样养育它,喂它碎米、米汤、剩饭、草料。后来被菩萨看到,以高价收购了。菩萨为了测验它是否知道自己的能力,一开始也喂它碎米等,它知道自己的能力,也知道菩萨知道它的能力,于是拒绝食用,菩萨便给它上等饮食待遇,后向国王展示它的惊人速度。 |
[238] | Jambonadanikkha,旧译阎浮金,据说是生自 eugenia 树,掉落到瞻部河的一种黄金。 |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