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喜爱品 Piyavaggo (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 偈颂部份可另参 多版本对读
- 喜爱品 Piyavaggo 目录
|
|
|
|
|
|
|
|
|
1. 三出家人的故事
Tayojanapabbajitavatthu
“不应行……”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三位出家人而说的。
据说在舍卫城的一个家庭里,父母有一个喜爱、悦意的儿子。一天家里邀请了一些比丘,在他们做随喜回向时,他(孩子)听了他们的佛法开示,然后就想要出家了。他向父母请求出家,他们不同意。他有了这个想法:“我要在父母不留意的时候出去出家。”然后在他父亲外出的时候就交代[孩子的]母亲:“你把这[孩子]看好。”母亲出去时就交代父亲 [看管好孩子]。后来有一天,父亲外出时,母亲[心想:] “我要把儿子看好。”她[身体]靠在一个门柱上,双脚踏在[另]一个[门柱上],坐在地上纺线。儿子心想:“我要骗过这 [妈妈]然后离去。”他说:“妈妈,你挪开一点点,我要方便一下。”说完,在她缩回双脚时,他出去了,迅速去到寺院,来到比丘们面前请求:“请剃度我,尊者们。”在他们面前出家了。
然后他父亲回来后询问母亲:“我儿子在哪里?”
“夫君,他本来在这里的。”
“我儿子在哪里呢?”他寻找时没有看到,[然后心想:]“一定是去了寺院。”他到了寺院看到儿子出家了便哭泣流泪说:“儿子,你要毁了我么?”然后[想到:]“我儿子出家了,我如今在家里做什么?”他自己也向比丘们请求出家了。然后他母亲也[寻思:]“怎么我儿子和丈夫[去了]这么久?难道去寺院出家了?”寻找他们之时到了寺院,看到两人都出家了[心想:]“他们出家了,我在家有什么意义?”她自己也去到比丘尼住处出家了。
他们出家后却还不能分开,不论是在[比丘]寺院还是比丘尼住处都在一起坐着聊天度日。因此不论比丘还是比丘尼们都被打扰到了。后来,有一天比丘们将他们的行为报告给了导师。导师命人把他们叫来问道:“听说你们这么做,属实吗?”
“属实。”他们回答。
“你们为什么这么做?这与出家人不相应。” “尊者,我们没法分开。”
“自从出家开始这样做就不合适了。不见喜爱者和见到不喜者都是苦。因此对于有情或诸行都不应有任何的喜爱或不喜。”[导师]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不应行”(Ayoge),意思是不应从事的,不如理作意的。往来于妓女等六种不应行处是为这里的不如理作意,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自身致力于不如理作意之事。
“于应行……”(yogasmiṃ),意思是没有致力于与之相反的如理作意[之事]。
“舍弃义利”(Atthaṃ hitvā),意思是舍弃了那从出家开始的增上戒等三学。
“抓取喜爱的”(piyaggāhī),抓取名为五欲的喜爱之事物的人。
“羡慕自努力者”(pihetattānuyoginaṃ),意思是他们这样做,离开教法,成为在家人,然后他们羡慕那些自己努力修行的人,[对方]圆满了戒等,获得人天的恭敬,他们向往:“啊,我也应该像他这样。”
“莫与喜爱者”(Mā piyehi),任何时候乃至片刻,也不要和喜爱的有情或诸行相结交,不喜爱的也如此。为什么呢?和喜爱者分离而见不到,以及因不喜爱者出现而见到[他们]都名为苦。
“故而”(Tasmā),由于这两者都是苦,因此对任何有情或行不要生喜爱。
“爱别离”(piyāpāyo hi),与喜爱的分开、别离。 “不好”(pāpako),坏。
“彼等无系缚者”(Ganthā tesaṃ na vijjanti),他们没有喜爱者,他们舍离了贪身系。他们没有不喜爱者,[也舍离了]瞋身系。当这两者的舍离了,其他的系缚也舍离了。因此 [偈颂的]意思是不要生喜爱和憎恶。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然而那三人[由于]“我们不能分开”就还俗回家了。
第一、三出家人的故事[终]。
2. 某家主的故事
Aññatarakuṭumbikavatthu
“从喜爱生……”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某位家主而说的。
据说他在儿子过世时,被丧子之痛所击垮,去到坟场哭泣,无法克制住对儿子的忧伤。导师在早晨观察世界时看到他有证得入流道的潜质,便在托钵后带上一位随行沙门去到他家门口。他听说导师来了[便心想:]“一定是想和我互致问候。”他命人请导师进来,并在家中布置好座位,在导师坐下时他前来坐在一旁。导师便问他:“优婆塞,你为何伤心?”他将丧子之痛告诉了[导师]。
[导师]说:“优婆塞,勿念,这所谓死亡并非只限于某一处、某一人,凡是生命都有,一切众生都是[要死的]。甚至无一行法是永恒的。因此如理省思‘死法死去了,坏法坏灭了’吧,勿悲伤。过去的智者们也在儿子死去时[省思]‘死法死去了,坏法坏灭了’没有忧伤,只是培育死随念。”
“尊者,是谁这么做,什么时候做的,请告诉我。”在他的请求下[导师]为了阐述该义说出了往事:
广开讲解了这第五篇中的《蛇本生》 [227] (Uragajātaka)后[导师]说:“如是过去的智者们在心爱的儿子死去时,没有像你现在这样放弃工作,茶饭不思地哭泣而行,他们以死随念的力量没有悲伤,受用饮食,专心于工作。因此你不要想 ‘我的爱儿死了’。凡忧伤或恐惧生起皆因喜爱而起。”说 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从喜爱……”(Piyato)意思是痛苦的根源、忧愁或恐惧的生起皆因对有情或行的喜爱而生,而那从其中解脱的人就没有这两者。
开示结束时,家主证得了入流果,开示也给到场的人带来了利益。
第二、某家主的故事[终]。
3. 毘舍佉的故事
Visākhāvatthu
“从亲爱生……”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毘舍佉优婆夷而说的。
据说她将一个名为善施(Sudatta)的孙女置于自己的位置,在家中服务比丘僧团。她后来死了。毘舍佉命人为她举行了葬礼,然后无法克制住悲伤,难过伤心地来到导师面 前,礼敬过后坐于一旁。导师便对她说:“毘舍佉,你为什么
难过伤心,脸上挂着泪痕坐着哭泣?”她将那原委告诉了[导师]:“尊者,因为我那喜爱的女孩,她尽职尽责,现在我再也看不到如此般的人了。”
“但是,毘舍佉,在舍卫城有多少人呢?” “尊者,您曾告诉我有七千万人。” “那么如果这么多的人都成为你孙女一般,你想吗?” “想,尊者。”
“那舍卫城每天死多少人?” “很多,尊者。”
“这样的话,你岂不是没有不悲伤的时候了?你岂不要日夜哭泣而行了?”
“是的,尊者,我懂了。”
导师便对她说:“因此不要悲伤,忧悲或恐惧都源于爱。”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从亲爱……”(Pemato)意思是在儿女等上产生了爱,依此而有忧愁生起。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三、毘舍佉的故事[终]。
4. 诸离车子的故事
Licchavīvatthu
“从欲爱……”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毘舍离(Vesālī)附近的重阁讲堂(Kūṭāgārasālā)时,就诸离车子而说的。
据说他们在一个节日里,以互不相同的装饰装扮过后,为了去一个园林而从城市出来。导师为了托钵而入[城]时看到了他们,便对比丘们说:“诸比丘,你们看离车子们,谁没有见过忉利天诸天的,看这些[离车子]。”说完进入了城 市。他们(离车子)则在去往园林时带着一个城市美女(妓女)去了,由于她,[他们]生起嫉妒,互相殴打,导致血流成河一般。然后[其他人]把他们用床抬着而行。
导师则在用完餐后从城里出来。比丘们看到离车子们这样被抬着便对导师说:“尊者,离车诸王早上还装扮得像天子一般从城里出去了,现在因一个女人达此不幸。”导师说: “诸比丘,忧愁或怖畏的生起都是源于贪爱。”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从欲爱……”(Ratiyā)意思是喜爱五欲,由于此……。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第四、离车子的故事[终]。
5. 拒女童子的故事
Anitthigandhakumāravatthu
“从欲乐……”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拒女童子(Anitthigandhakumāra,他受不了女人的气味)而说的。
据说他是从梵天界死后投生在舍卫城一大富之家,从他出生之日起他就不想靠近女人,当被女人抱住时,他就哭泣。用布把他包住后[才能]喂奶。他长大后,当父母说:“孩子,我们要给你成家。”
“我不需要女人。”他拒绝了。在[父母]一再请求下,他命人叫来五百位金匠,然后命人给了一千个大赤金币,让他们建造一个极其漂亮的实心女人雕像。“孩子,你不结婚的话家族将不能延续,我们要给你带来一位女孩。”当父母再次说时,他把那金雕像展示给[他们]:“那如果你们给我带来这样一位女孩的话,我就照你们的话做。”
他父母便命人召来一些知名的婆罗门,派遣他们:“我们儿子有大福报,一定是曾和这样一位女孩做了福德,你们去,拿着这金像,带一个这样的女孩回来。”他们[说:]“好的。”他们行走着来到了摩达国(Madda)的奢羯罗城(Sāgala)。在这个城市里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十六岁女孩。父母让她单独住在一栋七层楼的顶楼。那些婆罗门则[计划着]:“如果这里有这样一个女孩,看到这[雕像]的人们就会说‘这[雕像]和某某家的女儿一样漂亮。’”他们将雕像放在去往渡口(洗澡处)的路上,然后坐在一旁。
后来那女孩的保姆给那女孩洗完澡后,她自己也想洗 澡,来到渡口看到那雕像以为“[是]我女儿”,[便说着:] “你这没教养的,我刚给你洗完澡出来,你比我还先到这里。”她用手打了过后就知道是固体、坚硬的,她说:“我还以为是我女儿,这是谁呢?”
婆罗门们便问她:“女士,你女儿这个样子?” “这个哪能和我女儿相比?” “那么请把你女儿给我们看看。”
她和他们一起回到家中,告诉了主人。他们(两位主 人)和婆罗门们互相问候,然后叫女儿下来,让她站在楼下金雕像旁。女儿光彩夺目,金雕像顿时失色了。婆罗门们将那[雕像]给了他们(女儿父母),然后接受了女孩,前去通知拒女童子的父母。他们高兴地说:“你们去,迅速把她接来。”送去了很多礼物。
[拒女]童子也听到了她的消息:“据说有一个比金雕像还要漂亮的女孩。”他一听到这消息就产生了爱意,说:“迅速带来。”她则在登上车运送的途中,由于极其娇嫩,在车辆的颠簸下生起了风病,死于途中。童子则不停地问:“到了吗?”在他充满爱意的询问下,他们没有马上告诉他,拖延了几天才将那实情告知。“我没能和如此般的女人相会!”他生起的忧愁犹如一座山,忧愁之苦将其淹没了。
导师看到了他有[证悟]的潜质,便在托钵时来到他家门口。他父母便将导师请入家中,恭敬地招待以饮食。导师用餐过后问道:“拒女童子在哪里?”
“那边,尊者,他绝食了,坐在内室。” “叫他吧。”
他前来礼敬了导师,然后坐在一旁。导师说:“童子,你为何生起了如此强烈的忧伤?”
“是的,尊者,听到‘如此般的女子死在了途中’后生起了强烈的忧伤,我连饭都不想了。”导师于是对他说:“童子,那你可知道你的忧伤是因何而起的?”
“我不知道,尊者。”
“童子,由于欲望强烈的忧伤生起,忧愁或怖畏都源于欲望。”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从欲乐”(Kāmato)意思是由于事欲、烦恼欲,源于这两种欲乐[生忧愁怖畏]。
开示结束时,拒女童子证得了入流果。
第五、拒女童子的故事[终]。
6. 某婆罗门的故事
Aññatarabrāhmaṇavatthu
“从渴爱生……”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某婆罗门而说的。
据说他是持邪见者,一天他去到河边清理田地。导师看到他有[证悟]的潜质后,来到了他面前。他即便看到了导师也没有表示礼敬,而是保持沉默。导师首先开口,对他说: “婆罗门,你在做什么?”
“友,乔答摩,我在清理田地。”
导师这么说完就走了。第二天在他前来犁地时[导师]又来到他面前,问:“婆罗门,你在做什么?”
“我在犁田,友,乔答摩。”
[导师]听完就走了。一天后以及随后[导师]又这样前去询问。
“友,乔答摩,我在播种……在浇水……在防护。”[导师]听完就走了。后来有一天,婆罗门对导师说:“友,乔答摩,您自从我清理田地之日起就来了。如果我的稻谷丰收,我也将与您分享,没有给您我自己就不吃,现在,从此以后您就是我的朋友了。”后来过了一些时候,他的稻谷长势很 好,[他心想:]“我的稻谷丰收了,明天我就要收割了。”在他要收割的那一晚,下起来大雨,把所有稻谷都冲走了,田地像被削了一番一般。然而导师在第一天就知道了“那稻谷将不会丰收”。
“我要去看看田地。”婆罗门一大早就去看到了空空如也的田地,生起了强烈的忧愁,心想:“沙门乔答摩在我清理田地第第一天开始就来了,我也曾对他说‘这稻谷收获时我也将与您分享,没有给您我自己就不吃,现在,从此以后您就是我的朋友了’,然而我那心愿没有达成。”他拒绝进食躺在床上。然后导师来到他家门口。他听说导师来了后,说:“把我朋友请进来,请他坐这里。”[他的]随从照办了。
导师坐下来问道:“婆罗门在哪里?” “躺在内室里。”[随从]回答道。
“叫他[过来]。”[导师]命人叫他,他前来坐在一旁, [导师]对他说:“怎么了,婆罗门?”
“友,乔答摩,您从我清理田地之日起就来了。我也曾对您说‘稻谷丰收时,我将与您分享’。我的那心愿没有实现,因此我生起了忧愁,连饭我都不感兴趣了。”
导师问道:“婆罗门,那你可否知道源于什么你的忧愁生起?”
“我不知道,友,乔答摩,那你知道吗?”他回答。 “是的,婆罗门,忧愁或恐怖源于贪爱而生起。”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从贪爱”指源于六门的贪爱,源于那贪爱生起[忧愁恐怖]的意思。
开示结束时,婆罗门证得了入流果。
第六、某婆罗门的故事。
7. 五百童子的故事
Pañcasatadārakavatthu
“具足戒与见……”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就路上[遇到的]五百童子而说的。
有一天,在一个节庆日,导师和八十大长老一起,在五百比丘的陪同下进入王舍城托钵,看到有五百童子举着装有饼的篮子从城里出来,前往园林。他们礼敬了导师就离开 了,乃至没有对一个比丘说:“您拿点饼吧。”在他们离去时导师对比丘们说:“诸比丘,你们想吃饼吗?”
“尊者,饼在哪里呢?” “难道你们没看到那些童子举着装饼的篮子过去了?” “尊者,这样的童子不会给任何[比丘]饼。” “诸比丘,虽然他们没有用饼邀请你我,但是作为饼主人的比丘正从后面来了,[我们]会吃了饼然后上路。”诸佛对任何人都没有嫉妒或瞋恨,因此说完这以后就带着比丘僧团坐在一棵树的树荫下。
童子们看到大迦叶长老从后面走来后,[对他]生起了喜爱,欢喜[之情]迅速充满了身体。他们将篮子放下,然后五体投地礼敬了长老,连同饼和篮子一起举着对长老说: “请拿吧,尊者。”这时长老对他们说:“那是导师带着比丘僧团坐在树下,你们带着礼物去分享给比丘僧团吧。”
“好的,尊者。”他们转头和长老一起前去供养了饼,站在一旁看着,在[比丘们]用餐过后供养了水。比丘们嘟囔道:“童子们看脸给钵食,没有用饼询问佛陀和一众大长老,看到大迦叶长老后连同篮子一起带来了。”
导师听到他们的谈话后说:“诸比丘,像我儿大迦叶这样的比丘受天人喜爱,他们也用四资具供养他。”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具足戒与见”(Sīladassanasampannaṃ)是具足四种遍净戒以及伴随道果的正见。
“住法”(dhammaṭṭhaṃ),住于九种出世间法,意思是体证出世间法。
“知真谛”(saccavedinaṃ),以十六行相体 [229] 证四谛,因此依谛智而知真谛。
“履践于己业”(Attano kamma kubbānaṃ),所谓己业是[戒定慧]三学,[这句话的]意思是圆满它们。
“世人[爱]彼”(taṃ jano),意思是世间大众喜爱这样的人,想要见,想要礼敬,想要以资具供养[这样的人]。
开示结束时,所有的那些童子都证得了入流果。
第六、五百童子的故事[终]。
8. 一不来者长老的故事
Ekaanāgāmittheravatthu
“欲求……”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一位不来者长老而说的。
一天同住者们问该长老:“尊者,您有什么特别的成就吗?”长老羞愧于“不来果在家人都有证得,我要在证得阿罗汉时再和他们说”,他什么也没有说就死了,投生在了净居天。然后他的同住者们哭泣哀悼完,来到导师面前,礼敬导师,哭着坐在一旁。导师便对他们说:“诸比丘,你们为何哭泣?”
“尊者,我们的戒师去世了。” “好了,诸比丘,勿多虑,这是常法。”
“是的,尊者,我们也知道。然而我们问戒师[有没有]特别的成就,他什么也没有说就死了,我们为此而痛苦。” 导师说:“诸比丘,勿多虑,你们的戒师证得了不来果,他是羞于‘在家人都证得这个,我要在证得阿罗汉后再和他们说’,因此什么也没对你们说就死了,投生在了净居天。宽心吧,诸比丘,你们的戒师已达心离诸欲。”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志于”(Chandajāto)是以欲达成之[意志]力而生起欲,付诸努力。
“离言说”(anakkhāte)就是涅盘。它不可说“是什么做的或是青[黄赤白]此等样貌”,是故名为离言说。
“心应充满”(manasā ca phuṭo siyā),应以下三道与果之心遍布、充满。
“心离缚”(appaṭibaddhacitto),以不来道之力,心于诸欲已离缚。
“上流者”(uddhaṃsoto),意思是,如是般的比丘投生在无烦天后,从那起以结生之力[次第]去往色究竟天是名上流者,你们的戒师是如此般的。
开示结束时,那些比丘证得了阿罗汉果,开示也给大众带来了利益。
第八、一不来者长老的故事。
9. 难提的故事
Nandiyavatthu
“久住异乡……”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仙人降处(Isipatana)时,就难提(Nandiya)而说的。
据说在波罗奈一个具信的家庭里有一个名叫难提的儿子。他随顺父母,[也]具足信、侍奉僧团。后来当他成年时,他父母想要把对面舅舅家名叫雷瓦蒂(revatī)的女儿带来[给他做妻子]。然而她没有信,没有布施的习惯,难提不想要她。后来他母亲就对雷瓦蒂说:“闺女,你在此家中将比丘僧团坐的地方涂抹[清洁],设置好座位,摆好凳子,在比丘们到来时接过钵,请[他们]坐下,用滤水器将水过滤,然后在[他们]用餐过后[帮他们]洗钵,这样将[获得]我儿子的喜爱。”她照做了。
然后[他母亲]告诉儿子:“她已经易受教了。”当他[说] “好的”同意了时,[父母]选定日子然后[给他]举行了婚 礼。难提便对她说:“如果你侍奉僧团、父母和我的话,这样你就可以在这家里住,不要放逸。”“好的。”她同意了。几天时间她就变得具备信了一般。她侍奉着丈夫,生下了两个儿子。当难提的父母去世了,她就掌管了家中的一切。
难提也从父母去世开始成为了大施主,设立了对比丘僧团的[固定]供养,也在家门口设立给穷人和旅客的施食。后来他听了导师讲法,考虑到供养住所的功德,便在仙人降处的大寺中建造了一栋有四个房间的四室大厅。再命人布置上床椅等,在该住所完成后,向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做了供养,然后给如来施水。伴随着施水落在导师手中,在忉利天出现了一栋四面八方都有十二由旬,垂直高一百由旬,七宝所成,带有成群天女的天宫。
后来有一天,摩诃目犍连长老去天界游览,站在那天宫附近,向朝他走来的天子们问道:“那栋有成群天女围绕的天宫是为谁而出现?”然后天子们告诉他那宫殿的主人,说:“尊者,那名为难提的居士子命人在仙人降处建造了一个住所,给了导师,那宫殿为他而出现。”天女们也看到了摩诃目犍连长老,她们从宫殿下来,然后说:“尊者,我们将是难提的侍女,而投生到这里。然而没有看到他,我们很烦躁。为了[让他]来这里,请您跟他说,就犹如打破一个瓦钵后获取一金钵,舍弃人间的成就后获取天界的成就。”
长老从那里回来,来到导师面前询问:“尊者,是否[某人]尚在人间,[他]所做的善[业]的天界成就就产生了呢?”
“目犍连,你不是亲自在天界看到了难提出现在天界的成就吗?你怎么问我呢?”
“如是,尊者,产生了。”
于是导师对他说:“目犍连,你为什么这么说呢?正如长久离家的儿子或兄弟从外地回来,站在了村口。谁看到后,迅速回到家里告知‘谁回来了’,于是他的亲人们兴高采烈地迅速出来,欢迎他[说]:‘你回来啦,亲爱的!身体健康吧,亲爱的?’同样的,男子或女子在此[世]为善,离开此世间去往来世,‘我在前面,我在前面’,天神们会带着十种天界礼物来欢迎他。”[导师]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久住异乡”(Cirappavāsiṃ),即长久没有住在一起。
“从远方平安归”(dūrato sotthimāgataṃ),完成贸易或王差后获得收益,创造了财富,平安地从远处归来。
“亲朋与友人”(Ñātimittā suhajjā ca),有亲属关系的亲人和互相联系的朋友以及怀有善意的友人。
“欢喜其归来”(abhinandanti āgataṃ),看到他回来了,仅仅用语言或进行合掌,或通过赠送种种礼物来欢迎归家者。
“亦如此”(Tatheva),同样地,造福者“从此世去到来世”(asmā lokā paraṃ gataṃ),福德充当父母的角色,带着天界的长寿、美丽、快乐、名望、主权,天界的色、声、香、味、触,这十种礼物来欢喜迎接[他]。
“如亲[迎接]喜爱者”(piyaṃ ñātīva),意思是,如同此世中其他亲人对待喜爱的亲人归来一般。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九、难提的故事[终]。
第十六品喜爱品释义终。
- 偈颂部份可另参 多版本对读
- 目录 (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备注:
[227] | 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354 篇),菩萨是一名依靠务农为生的婆罗门,有一位妻子,一对儿女,一个儿媳和一个女仆,六人融洽地生活在一起,在菩萨的教诫下他们都修习布施、持戒、遵守布萨,并昼夜不放逸地修习死随念。一 天,菩萨和儿子一起去田间劳作,一条毒蛇将他儿子咬死了。当他发现后,并没有哭泣,只是将他的尸体放在一棵树下,思维无常。然后请人给妻子送去信息,告诉她不用像往常那样送两个人的饭,送一个人的饭即可,并且让家里四人都穿上干净衣服手持香、花而来。他妻子听闻消息后便知道儿子死了,平静地叫上其余家人一起手持香、花来到菩萨劳作之处。菩萨用餐过后,他们便用木柴将其尸体火化,期间无一人落泪,他们只是作意死随念。他们的德行惊动了帝释天帝,帝释天帝便前来发问,令他们作狮子吼,然后以七宝充满他们的家。 |
[228] | Pts 版巴利是 dhammaṭṭhaṃ saccavādinaṃ:住法说真谛。 |
[229] | 根据《清净道论》:(1)逼 迫义,(2)有为义,(3)热恼义,(4)变易义,这是苦的如实之义;(5)增益义,(6)因 缘义,(7)结缚义,(8)障碍义,这是集的如实之义;(9)出离义,(10)远离义,(11)无为义,(1 2)不死义,这是灭的如实之义;(13)出义,(14)因义,(15)见义,(16)增上义,这是道的如实之义。 |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