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15. 乐品 Sukhavaggo (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1. 乐品 Sukhavaggo 目录
文喜尊者、法护尊者译
15. 佛陀品
  1. 平息亲族争斗的故事( dhp_197_199 )
  1. 魔罗的故事( dhp_200 )
  1. 憍萨罗国王战败的故事( dhp_201 )
  1. 某位良家女的故事( dhp_202 )
  1. 一位优婆塞的故事( dhp_203 )
  1. 憍萨罗波斯匿的故事( dhp_204 )
  1. 底沙长老的故事( dhp_205 )
  1. 帝释的故事( dhp_206_208 )
 

1. 平息亲族争斗的故事

Ñāātikalahavūpasamanavatthu

“[我等]实乐[活]……”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释迦族中时,为平息亲族间的争斗而说的。

据说释迦族与拘利族在罗希尼(Rohiṇī)河——位于迦毗罗卫城(迦毗罗卫城)与拘利城之间——设立了一个大坝,种植庄稼。

然后,在逝毖咤月 [221] (jeṭṭha),当庄稼枯萎时,两城中居住的农夫聚集在一起。在那里,拘利城居民说:“这水流向两边的话,既不够你们用,也不够我们用。但我们的庄稼只要浇一次水就要成熟了。这水,你们给我们吧!”

另一方则说:“我们不能在你们仓库装满[粮食]的情况下,拿着赤金、蓝宝石、黑色钱币,手拿篮子、麻袋等到你们家门口走访。我们的庄稼也只要浇一次水就成熟了。这 水,你们给我们吧!”

“我们不给!”

“我们也不给!”

这样越吵越凶后,一人起来打了另一人一下,他也[打 了]另一人,就这样互殴,侮辱了[对方]王族的起源后,令争论扩大。

拘利族的农夫们说:“你们去把迦毗罗卫的居民抓走 [222] ,那些像狗、豺等一样和自己的姊妹同居者,他们的象、马、盾牌和武器能把我们怎么样?”

释迦族的农夫也说:“你们现在去把麻风病的孩子抓走,那些无庇护、无居所,像动物一样住在枣树下者,他们的象、马、盾牌和武器能把我们怎么样?”

他们前去告诉了负责安排此事的大臣,大臣告诉了王族。于是释迦族[说]:“我们将让[他们]看看与姊妹同居者的坚定与力量。”他们做好战斗准备出发了。

拘利族也[说]:“我们将让[他们]看看住枣树下者的坚定与力量。”他们做好战斗准备出发了。

导师则在清晨观察世间时看到了亲族,心想:“我不去 的话,这些人将灭亡,我应当前去。”便独自一人从空中前去盘腿坐在罗希尼河中央的上空中。亲族们看到导师后,丢掉武器行礼敬。于是导师对他们说:“这是争吵什么,大王?”

“我们不知道,尊者。” “现在谁会知道?”

“副王会知道……将军会知道”他们以这种方式直到询问了农奴,他们说:“尊者,由水引发的争斗。”

“水有什么价值,大王?” “价值甚微,尊者。”

“刹帝力有什么价值,大王?” “刹帝力无价,尊者。”

“不适宜,你们因微不足道的水而令无价的刹帝力灭亡。”

他们沉默了。于是,导师招呼他们:“大王,为何如此做?我不出现的话,今天将血流成河,你们所行不当。你们怀五种敌意 [223] 而住,我无敌意而住,你们苦于烦恼而住,我离苦而住。你们努力追求五欲而住,我无欲无求而住。”说完,诵出这些偈颂:

197.
susukhaṃ vata jīvāma, verinesu averino,
verinesu manussesu, viharāma averino.

我等实乐活,怨恨中无怨;
怨恨之人中,我等无怨住。

198.
susukhaṃ vata jīvāma, āturesu anāturā,
āturesu manussesu, viharāma anāturā.

我等实乐活,苦痛中无痛;
苦痛之人中,我等无痛住。

199.
susukhaṃ vata jīvāma, ussukesu anussukā,
ussukesu manussesu, viharāma anussukaṃ.

我等实乐活,欲求中无求;
欲求之人中,我等无求住。

在此[偈颂中],“善快乐”(susukhaṃ),很快乐。这是说:那些以打家劫舍等方式维生的在家人,或者以行医等[邪命] [224] 方式谋生的出家人,他们说“我们快乐地生活”,与他们相比,我们才是真的善快乐而生活。

我们在怀五种敌意的人们中无敌意,在苦于烦恼的人们当中因无烦恼而离苦,在努力追求五欲的[人们]当中,因无彼等追求而无欲无求。[偈颂的]其余内容显而易见。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一、平息亲族争斗的故事[终]。


2. 魔罗的故事

Māravatthu

“我等实乐活……”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五堂(Pañcasālā)婆罗门村时,就魔罗而说的。

一天,导师见到五百童女有证得入流道的因缘后,便依止那个村庄而住。那些女孩在一个节日里前往河边沐浴,梳妆打扮一番后,开始往村里走。导师则进入那个村庄托钵。这时,魔王控制了整个村庄的居民的身体,让导师连一勺饭也没有获得,然后站在村口对拿着如洗净的钵离开的导师说:“沙门,获得钵食了吗?”

“恶魔,是你让我得不到钵食的?” “尊者,那你就再入进入[村庄托钵]吧。”

据说他是这样[打算的]:“倘若他再进去,我将控制所有人的身体,在他前面拍掌嬉笑。”

这时,那些女孩们到达了村口,见到导师,礼敬后,站在一旁。魔罗则对导师说:“尊者,您没获得钵食也会受饥饿之苦吧。”导师说:“恶魔!今天,即便我什么也没得到,也会像流光天(光音天)伟大的梵天神一般以喜乐度日。”说 完,诵出此偈:

200.
susukhaṃ vata jīvāma, yesaṃ no natthi kiñcanaṃ,
pītibhakkhā bhavissāma, devā ābhassarā yathā.

我等实乐活,任何障碍无;
我等喜为食,恰似流光天。

在此[偈颂中],“对我们[而言]那些”(yesaṃ no),对于我们而言,那些作为障碍义的贪爱等任何[烦恼],我们一种也没有。

“喜为食”(pītibhakkhā),如同流光天的[梵]天神以喜悦为食,他们只以喜乐度日,我们亦如是。恶魔!意思是,我们什么也没得到后,会以喜悦为食。

开示结束时,五百童女都证得了入流果。

第二、魔罗的故事[终]。


3. 憍萨罗国王战败的故事

Kosalarañño parājayavatthu

“胜利[召]怨敌……”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憍萨罗国王战败而说的。

据说他在迦尸(Kāsi)国的村庄附近与外甥未生怨[王]交战,三次被对方击败,第三次[落败]时,他心想: “我连乳臭未干的孩子都打不赢,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他绝食卧于床榻。

于是,他的事迹在整个城内传开。比丘们禀告导师:“尊者,据说国王在迦尸国的村庄附近,三次被打败,他如今败北而归,[想到]‘我连乳臭未干的孩子都打不赢,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就绝食卧于床榻。”

导师听了他们的话后,说:“诸比丘,即便获得胜利也会召来憎恨,而败北者则会痛苦而卧。”说完,诵出此偈:

201.
jayaṃ veraṃ pasavati, dukkhaṃ seti parājito,
upasanto sukhaṃ seti, hitvā jayaparājayaṃ.

胜利召憎恨,败者住苦恼;
胜败两俱舍,寂静住安乐。

在此[偈颂中],“胜利”(jayaṃ),战胜他人者会召来憎恨。

“败北者”(parājito),被他人击败后,[想着]“何时我才能见敌人之后背?(看到敌人败北而逃的背影)”痛苦地躺着。意思是,在一切威仪中都痛苦而住。

“寂静者”(upasanto),平息了内在一切贪等烦恼的漏尽者,舍弃胜败后安乐而卧。意思是,在一切威仪中都快乐而住。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

第三、憍萨罗国王战败的故事[终]。


4. 某位良家女的故事

Aññatarakuladārikāvatthu

“无[火]如贪爱……”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某位良家女而说的。

据说她父母给她安排了婚事,在新婚之日邀请了导师。导师在比丘僧团的围绕下去到那里坐下。这位新娘则为比丘僧团做过滤水等[服务],挨个前行。她的丈夫则站着盯着她看。当他在贪欲驱使下观看时,内心生起了烦恼。被无知所征服的他,既不服务佛陀,也不服务八十大长老。而是伸出手,生起心念:“我要抓住这新娘。”

导师发现他的意图后,就让他看不到那女子。他没看到[新娘]就站着望向导师。导师在他站着看向[自己]后,对他说:“少年,无火如贪欲之火,无罪如嗔恨之罪,无苦如负担五蕴之苦,无乐如涅盘之乐。”说完,诵出此偈:

202.
natthi rāgasamo aggi, natthi dosasamo kali,
natthi khandhasamā dukkhā, natthi santiparaṃ sukhaṃ.

无火如贪爱,无罪如嗔恚;
无苦如诸蕴,无乐胜寂静。

在此[偈颂中],“无[火]如贪爱”(natthi rāgasamo),没有其他的火能够像贪欲一样,看不出烟、焰、火炭,只在内在燃烧,就能[把人]化为一把灰。

“罪”(kali),也没有其他罪等同于嗔恨。 “如诸蕴”(khandhasamā),[这个复合词拆分为:]

“khandhehi”(与诸蕴)+“samā”(等同)。没有其他的苦像负担[五]蕴之苦[这么苦]。

“胜寂静”(santiparaṃ),也没有其他快乐超过涅盘。意思是,其他的快乐只是快乐,涅盘则超越了快乐(是最上的快乐)。

开示结束时,新娘与新郎都证得了入流果。这个时候,世尊让他们互相见到了对方。

第四、某位良家女的故事[终]。


5. 一位优婆塞的故事

Ekaupāsakavatthu

“饥饿[最大病]……”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阿罗毘(Āḷavī)时,就一位优婆塞而说的。

一天,导师坐在祇陀林香室,清晨时观察世间,看到了阿罗毘的一个穷人,得知他有[证悟]的因缘后,就和五百比丘一起前往阿罗毘。

阿罗毘的居民邀请了导师。那位穷人在听说了“据说导师来了”后,也作意“我要到导师面前听法。”就在那一天,他的一头牛跑丢了。他心想:“我是去找牛还是听法呢?”然后[决定]“我找完牛再听法”,一大早就离开了家里。

阿罗毘的居民则请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坐下,招待饮食后,为了[听闻]随喜开示,而[帮导师]拿着钵。导师[心 想:]“我因那位[穷人]走了三十由旬的路而来,他为了找牛进入了森林,我要在他到来时才开示法。”便保持沉默。

那个人在白天找到牛后,赶进牛群中,然后[想着]“即便没有其他事(没有讲法)了,我也要去礼敬导师。”虽然饥肠辘辘,他也没有想要回家,迅速来到导师面前,礼敬导师后,站在一旁。

在他站立之时,导师对负责供养的人说:“还有给比丘僧团剩余的任何食物吗?”

“尊者,都还有。” “那就给这个人食物吧。”

那[负责人]就让他坐在导师所吩咐的地方,然后用粥、副食、主食恭敬地招待了他。他用完餐,漱了口。据说,除了此处外,在三藏里,没有其他地方[记载佛陀]为来往的人安排饮食的。他消除苦恼后,心变得安定了。于是导师为他讲述了次第论并讲解了[四]圣谛。他在开示结束时证得了入流果。导师也在做完随喜后,从座位起身离开了。大众护送导师走一段后返回了。

比丘们就在和导师一起前进时抱怨道:“你们看,贤友们,导师的行为,平日里没有这样的事。而今天,看到一个 [在家]人后,安排并让人拿粥等[食物]给他。”

导师转身站着问道:“你们说什么,诸比丘?”听说此事后,[导师]说:“是的,诸比丘,我[途经]三十由旬荒野而 来,是看到那位优婆塞的[圣道]因缘后才来的。他十分饥饿,从清晨起,他就在森林里找牛。[我]思维了‘他遭受着饥饿之苦,即便是[向他]讲法,他也不能通达’才这么做 的。无病如同饥饿之病。”说完,诵出此偈:

203.
jighacchāparamā rogā, saṅkhāraparamā dukhā,
etaṃ ñatvā yathābhūtaṃ, nibbānaṃ paramaṃ sukhaṃ.

饥为最大病,诸行最大苦;
如实知此已,涅盘最上乐。

在此[偈颂中],“饥为最大病”(jighacchāparamā rogā),由于其他病治疗一次就痊愈或部分消除,然而饥饿永远需要治疗,因此这[饥饿]相比其他病最为[严重]。

“诸行”(saṅkhāra),五蕴。

“知此后”(etaṃ ñatvā),“无病如饥饿,无苦如负担诸蕴”如实了知此事后,智者作证涅盘。

“涅盘最上乐”(nibbānaṃ paramaṃ sukhaṃ),意思是,它(涅盘)是所有快乐中最好、最高的快乐。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五、一位优婆塞的故事[终]。


6. 憍萨罗波斯匿的故事

Pasenadikosalavatthu

“无病最上利……”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憍萨罗国王波斯匿而说的。

在某段时间里,国王[每天]吃一陀那(Doṇa,近 4 升)米[煮]的米饭,并配以相匹配的菜肴。一天,他用过早餐,没有消除饭后的睡意就去到导师跟前,形色疲惫,左右挪动着[身体]。虽然困得不行,但不能直接躺下,就坐在一旁。

这时,导师对他说:“大王,没休息就来了?” “是的,尊者,吃完饭我就很苦。”

于是,导师对他说:“大王,吃太多就会有这样的苦。”然后,诵出此偈:

“困倦暴食者,嗜睡辗转卧;
如饲养大猪,钝者屡入胎。”(《法句》第 325 偈)

用这首偈颂教诫过后,[导师]进一步教诫:“大王,应适量而食。适量而食者才安乐。”诵出此偈:

“恒具正念人,取食知其量,
彼苦受微少,缓衰护寿元。”(《相应部》1.124)

国王记不住偈颂,就对站在附近的外甥——善见(Sudassana)青年说:“你记住这首偈颂吧,孩子。”他记住那首偈颂后,向导师询问:“我要做什么,尊者?”

于是,导师对他说:“你在国王吃最后一个饭团时说这个偈颂吧。国王考虑其含义后就会舍弃那个饭团。你就按那个饭团中米的数量,在[下次]给国王煮饭时减少那么多米。”

他[说:]“好的,尊者。”

不论晚上还是早上,当国王吃最后一个饭团时,他就诵出那首偈颂,然后按照他舍弃的那个饭团中米的数量减少[下一餐的]米。国王也在听了他的偈颂后,每次让人给他一千[钱]。后来,国王保持最多一吶砺(Nāḷi,管:约四分之一升)的饭量,变得舒服和苗条了。

后来,有一天,他去到导师面前,顶礼导师后,说道: “尊者,现在我舒服了,不论是追赶鹿或者马,我都能抓住了。过去我和外甥交战,现在我把女儿金刚公主(Vajirakumārī)嫁给了外甥,[和他交战的]那个村庄也作为浴粉金送给她了。和他之间的争斗平息了,因这个原因我也变得快乐了。前些天,我家祖传的国王摩尼宝没了,他现在又回到了[我]手里, 因这个原因我也变得快乐了。由于想和您弟子们[建立]信任,将您亲族的女儿娶到了我家,因这个原因我也变得快乐了。”

导师说:“大王,无病是最上的利益,也没有像[知足]这样的财富——满足于所得到的,没有像信任这样最好的亲人,没有等同涅盘的快乐。”说完,诵出此偈:

204.
ārogyaparamā lābhā, santuṭṭhiparamaṃ dhanaṃ,
vissāsaparamā ñāti, nibbānaparamaṃ sukhaṃ.

无病最上利,知足最上财;
信任最上亲,涅盘最上乐。

在此[偈颂中],“无病最上利”(ārogyaparamā lābhā),无病的状态是最好的利得。对于病人而言,即便是存在的利得也是无得,因此对于无病者,他的一切利得都已到来。因此这么说:“无病最上利。”

“知足最上财”(santuṭṭhiparamaṃ dhanaṃ),对于在家人或出家人,满足于自己所获得的、属于自己的财产,名为知足,相比其他财产,[它]是最好的财产。

“信任最上亲”(vissāsaparamā ñāti),不论父亲或母亲,没有信任,他就不是亲人。而那些有信任的非亲属,即便他是没有[亲缘]关系的人,也是最好、最上的亲人。因此说:“信任最上亲。”

没有快乐等同于涅盘,因此说:“涅盘最上乐”(nibbānaparamaṃ sukhaṃ)。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六、憍萨罗[国王]波斯匿的故事[终]。


7. 底沙长老的故事

Tissattheravatthu

“已饮远离味……”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毘舍离(毘舍离)时,就某位比丘而说的。

当导师说“诸比丘,四个月后我将般涅盘”时,导师身边有七百位比丘陷入恐慌,漏尽者生起法悚惧,凡夫们忍不住流泪。比丘们组成成群结队进行商讨:“我们该怎么办?”

这时,有位比丘名叫底沙长老,[他心想:]“导师说四个月后将般涅盘,我尚未离染,我应在导师还在世时获证阿罗汉。”便在四威仪中独自而住。他不去亲近诸比丘,也不和任何人一起商讨。于是比丘们对他说:“贤友底沙,为什么你这样做?”他对他们的话充耳不闻。

他们将他的行为禀告导师后,说:“尊者,底沙长老对您无敬爱。”导师让人召唤他,询问道:“底沙,你为何这样做?”当他告知了自己的意图时,[导师]予以赞叹:“善哉,底沙。”然后说:“诸比丘,底沙这样的人才是对我有敬爱。用香、花鬘等做供养其实不是在恭敬我,只有法随法行才是在恭敬我。”说完,诵出此偈:

205.
pavivekarasaṃ pitvā, rasaṃ upasamassa ca,
niddaro hoti nippāpo, dhammapītirasaṃ pivaṃ.

已饮远离味,以及寂静味;
饮法喜味者,离焦躁无恶。

在此[偈颂中],“远离味”(pavivekarasaṃ),从远离所生之味,意思是,独处之乐。

“已饮”(Pitvā),在做苦遍知等的时候,通过亲证所缘而得饮了[远离味]。

“以及寂静味”(Upasamassa cā),得饮烦恼止息的涅盘之味后。

“离焦躁”(Niddaro hoti),通过得饮这两种味而[得 证]漏尽的比丘,因内在没有了贪爱的焦躁等,从而既无焦躁也无恶。

“饮法喜味”(Rasaṃ pivaṃ),饮用因九种出世间法而出现的喜悦之味者,也无焦躁且无恶。

开始结束时,底沙长老证得了阿罗汉,开示也给大众带来了利益。

第七、底沙长老的故事[终]。


8. 帝释的故事

Sakkavatthu

“善哉见[圣者]……”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维卢瓦(Veḷuva)村时,就帝释[天帝]而说的。

在导师舍弃寿行后,生起血痢之病。帝释天帝得知后,心想:“我应去导师那里做照顾病患[的服务]。”便舍去三牛呼大的身体,走近导师,用双手按摩[导师之]足。导师便对他说:“这是谁?”

“是我,尊者,帝释。”

“你为何而来?” “为照顾您的病,尊者。”

“帝释,对诸天而言,人类的气味百由旬之外就犹如脖子上挂着的死尸一般。你去吧,我有照顾病患的比丘。”

“尊者,我在八万四千由旬开外就闻到您的戒香而来,我就要服侍[您]。”

给导师装排泄物的便盆他连别人用手碰触都不让,放在头上运出去时,连面色都不改,好像在运送一个香盆一样。如此照顾导师,在导师安稳时才离开。

比丘们生起谈论:“帝释对导师真是爱敬啊!舍弃如此般的天界成就,连面色都不改,像运送一个香盆一样,用头[顶着]运送导师的便盆,而做服侍。”导师听闻他们的谈话后, [说:]“诸比丘,这帝释天帝对我的爱敬并非不可思议。这帝释天帝因为我而在舍弃衰老帝释的形态后成为了入流者,成为了年轻的帝释。当他被死亡的怖畏所威胁,以五髻干闼婆(Gandhabba、乐神)天子为先遣人员而来时,我对坐在因达娑罗树洞窟天众中的他说:

“‘凡你所欲问,尽管向我提,为汝施住者 [225] ,我将一一答。’(长部》2.356) “说完,宣说佛法,除遣他的疑惑。开示结束时,一亿四千万生命领悟了法。帝释也在座上就证得了入流果,变成了年轻的帝释。我如此对他帮助良多。他对我的爱敬并非不可思议。诸比丘,得见圣者即是快乐,与他们同住一处也快乐。而与愚人一起,这一切皆苦。”说完,诵出这些偈颂:

206.
sāhu dassanamariyānaṃ, sannivāso sadā sukho,
adassanena bālānaṃ, niccameva sukhī siyā.

善哉见圣者,共住常快乐;
不见愚者故,彼即恒快乐。

207.
bālasaṅgatacārī hi, dīghamaddhāna socati,
dukkho bālehi saṃvāso, amitteneva sabbadā,
dhīro ca sukhasaṃvāso, ñātīnaṃva samāgamo.

结交于愚人,长久处忧悲;
与愚如与敌,共住时时苦;
结交贤者乐,如同会亲族。

208.
tasmā hi dhīrañca paññañca bahussutañca, dhorayhasīlaṃ vatavantamariyaṃ,
taṃ tādisaṃ sappurisaṃ sumedhaṃ, bhajetha nakkhattapathaṃ va candimaṃ.

是故应结交,贤智多闻者,
惯于担重荷,苦修之圣人,
此等善智士,如月顺星道。

在此[偈颂中],“善”(sāhu),好,妙。

“共住”(sannivāso),不仅仅只是见到他们,和他们一起在一个地方[行住]坐[卧]等,获得[机会]为他们履行大小义务,也都是好的。

“结交于愚人”(bālasaṅgatacārī hi),谁若与愚人结 交。“长久”(dīghamaddhāna),“来,我们去做打家劫舍等 [事]”他在愚昧友人的号召下,和其同一志向,做那些[恶行],而遭受砍手等[灾祸],从而长久悲伤。

“常”(sabbadā),意思是,如同和手持剑的敌人或毒蛇等一起共住恒常是痛苦的,和愚人一起[共住]也是一样。

“结交贤者乐”(dhīro ca sukhasaṃvāso),在此[复合词拆分为],“sukho”(快乐)+“saṃvāso”(共住),因此是 “快乐住”(sukhasaṃvāso),意思是,和智者一起共住一处是快乐的。为什么?

“如同会亲族”(ñātīnaṃva samāgamo),就如同亲族相聚是快乐的,如此[与智者共住]也快乐。

“是故”(tasmā hi),由于与愚人共住苦,与智者共住乐,因此对于具足坚定智慧的贤者、具足世间出世间智慧的智者、具足教理与实证的多闻者、习惯于负荷导向阿罗汉的重担的惯于负重者、具足戒以及具足头陀支的具足苦修者、远离诸烦恼的圣者,对于如此般的善士、耀眼的智者 [226] ,应如月亮行于无垢星道之虚空一般,应如此与之结交、恭敬往来。[这是这个偈颂]的含义。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八、帝释的故事[终]。

第十五品快乐品释义终。



  • 目录 (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备注:

[221]印度热季的第三个月。
[222]这里缅甸版巴利原文为“tumhe kapilavatthuvāsike gahetvā gajjatha”其中的 “gajjatha”是打雷的意思,含义上讲不通,对应 pts 版是“gacchatha”(走),比较合理,因此根据此意翻译。
[223]根据《相应部》(37.14)中的五憎经,五种憎怨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
[224]出家人通过给在家人治病而谋生属于邪命,但可以给出家同修治病,乃至是出于悲悯给自己的净人或在寺院里生病的旅客提供一定的医药也是可以的。
[225]Vāsava,帝释天帝过去做人时曾布施住所,因此被称为施住者
[226]“耀眼的智者”(sobhanapaññaṃ)根据 pts 版翻译。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