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14. 佛陀品 Buddhavaggo (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1. 佛陀品 Buddhavaggo 目录
文喜比丘译
14. 佛陀品
  1. 魔女的故事( dhp_179_180 )
  1. 从天而降的故事( dhp_181 )
  1. 香蒲叶龙王的故事( dhp_182 )
  1. 阿难长老提问的故事( dhp_183_185 )
  1. 烦心比丘的故事( dhp_186_187 )
  1. 施火婆罗门的故事( dhp_188_192 )
  1. 阿难长老提问的故事( dhp_193 )
  1. 众比丘谈话的故事( dhp_194 )
  1. 迦叶十力金塔的故事( dhp_195_196 )

1. 魔女的故事

māradhītaravatthu

“彼之胜利……”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菩提树下时,就魔女而说的。开示发生在舍卫城,后来又为俱卢国(Kururaṭṭha)的摩犍提(Māgaṇḍiya)婆罗门复述了。据说在俱卢国,婆罗门摩犍提他的女儿也叫摩犍提(Māgaṇḍiyā),有着极好的容貌。许多富有的婆罗门以及刹帝力想要得到她,纷纷给摩犍提送去消息:“把女儿给我们。”他则用“你们配不上我女儿”将所有人拒绝了。

后来,有一天,导师在清晨观察世间时,看到婆罗门摩犍提进入了自己的智网,“会发生什么呢?”探求时看到婆罗门夫妇有证得三果的潜质。婆罗门固定在村外事火。导师一早就带着衣钵去到了那个地方。婆罗门看着导师光辉的样貌,心想:“在此世间无人可与此人匹敌,他与我女儿相配,我们要将女儿给此人。”然后对导师说:“沙门,我有一个女儿,由于我没看到配得上她的人,因此我没把她[许配]给任何人,然而你与她相配,我想把女儿给你做妻子。你就在这里待着,直到我把她带来。”导师听了他的话,既没有同意,也没有反对。

婆罗门则回到家中对婆罗门女说:“夫人,今天看到一个和我女儿相配的人了,我们把她[嫁]给他吧。”将女儿打扮一番后,和婆罗门女一起带着她来到[之前]那个地方。大众也出于好奇心[跟着他们]出了[村子]。导师没有站在和婆罗门说话之处,在那里留下脚印后,站在了另一个地方。据说诸佛的脚印只有在他们决意了“让某某看到这个”以后,才会出现在他走过的地方,在其他地方则看不到那[足迹]。

和婆罗门一起来的婆罗门女就问婆罗门:“他在哪里?” “跟他说了‘你留在这里’啊”,正在寻找时,看到了足迹,就指给[婆罗门女]:“这是他的足迹。”她善长于看相,说:“婆罗门,这不是受欲者的足迹。”婆罗门说:“夫人,你看见水杯中的鳄鱼,我看见了那沙门,说了‘我要把女儿给你’,他也认可了。”[婆罗门女]说:“婆罗门,即便你这么说,这也是无烦恼者的足迹。”说完,诵出此偈:

“贪者蹑脚走,瞋者跺脚行,
痴者拖拉步,此为觉者足。”
(《清净之道》1.45;《增支部义注》1.1.260-261;《法句义注》差摩婆帝的故事。)

然后婆罗门对她说:“夫人,莫吵,安静地过来。”他走着就看到了导师,然后指给她看:“这就是那个人。”他走近导师,说:“沙门,我要把女儿给你。”导师没有说“我不需要你的女儿”,[而是]说:“婆罗门,我要告诉你一个真相,听好了。”

“说吧,沙门,我听着。”他回答。[导师]讲述从大出离开始的过往之事。简要言之就是:大士放弃了王位,登上犍陟(kanthaka,菩萨出离时乘坐的马),在车匿的陪同下行大出离,在城门口站着的魔罗说:“悉达多,回去,七天后你的轮宝将出现。”

[菩萨]说:“魔罗,我知道这个,我不需要它。” “那你出家是为了什么?”

“为了一切知智。”

[魔罗]说:“这样的话,从今日起,如果你哪怕动一个欲寻等的念头,我都知道该怎么对付你。”他从此开始跟随大士七年以寻找机会。导师则行了六年苦行,然后以个人的力量在菩提树下洞悉了一切知智,在第五个星期坐在牧羊人的孟加拉国榕树下体会解脱之乐。

此时魔罗[想到:]“我跟随了这么长时间寻找机会,也没有看到此人的任何过失,此人今后脱离我的领域了。”便忧愁地坐在大路上。这时,他的这三个女儿爱欲、不乐、贪正在寻找:“我们的父亲不见了,现在他在哪里?”看到他如此坐着,便靠近他,问:“父亲,您为何痛苦、悲伤?”他将那原委告诉了她们。她们便对他说:“父亲,勿多虑,我们将其置于自己的掌控下,然后把他带来。”

“不可能的,闺女,任何人都无法掌控此人。”

“父亲,我们是女人,现在我们就用欲望的陷阱等将其束缚住,然后带过来,您别担心。”她们靠近导师,说:“沙门,我们供您足下驱使。”世尊既没有在意她们的言语,也没有睁眼看。

魔女又[想到:]“人们的喜好各种各样,有的喜欢少 女,有的喜欢青年的,有的喜欢中年的,有的喜欢老年的,我们要用各式各样的[形态]来诱惑他。”每人以少女等的形象依次变化出少女、未生育的[女性]、生育了一次的女性、生育了两次的女性、中年女性、老年女性各一百个,六次来到导师面前,说:“沙门,我们供您足下驱使。”世尊对此也没有在意,只是住于无上离欲解脱。然后导师对如此般造作的她们说:“去,你们见到了什么,如此努力?在离欲者面前做如此之事不相宜。如来贪等[诸漏]已除。你们能以何方法将其带到自己的掌控下?”说完,诵出此偈:

179.
Yassa jitaṃ nāvajīyati,Jitaṃ yassa noyāti koci loke;
Taṃ buddhamanantagocaraṃ,Apadaṃ kena padena nessatha.

彼之胜利不可败,所败[烦恼]来世无;
无边行境无迹佛,汝以何道而诱惑?

180.
Yassa jālinī visattikā,Taṇhā natthi kuhiñci netave;
Taṃ buddhamanantagocaraṃ,Apadaṃ kena padena nessathā.

彼无贪爱之罗网,可带其往任何处;
无边行境无迹佛,汝以何道而诱惑?

在此[偈颂中],“彼之胜利不败”(Yassa jitaṃ nāvajīyati)是说彼佛陀以诸[圣]道对贪等烦恼所取得的胜利,[那些烦恼]不会再发生,不需要再次取胜,不会成为恶胜。

“不随往”(noyāti)即不会前往,他所战胜的贪等所有烦恼,不会有任何一个烦恼会在以后的世界中再发生,“不跟随”之义。

“无边行境”(anantagocaraṃ)对于有着无边所缘一切知智的[佛陀],无边行境者,“以何种行道”(kena padena),即对于那在贪等行迹中有任何一种行迹者,你们可以通过那种行迹而引诱去。然而佛陀连一种行迹都无,对于那无行迹的佛陀,你们要以何行迹而引诱呢?

在第二首偈颂里,“贪爱”因其“已编织、全覆盖”之义,它有“网”之名,以及“制网者”、“网喻”之名,[称为]“罗网”(jālinī)。由于[贪爱]在色等感官所缘上强烈执取,心意纠缠于其上,因其怀毒、毒花、毒果、服毒之故, [称为]“黏着、渴望”(visattikā)。

意思是,无行迹的佛陀,“他”(Yassa)已没有此等可将其“带往”(netuṃ)“任何处”(kuhiñci)的贪爱,你们要以何行迹将其诱惑?

开示结束时,诸多天神领悟了法。众魔女则于彼处消失。

导师说出此开示后,说:“摩犍提,我过去看到这没有痰等[不净],具备黄金般躯体的三魔女,那时我都没有淫欲。你女儿的身体就像是三十二个部分所充斥的尸体,外表经装饰的粪桶。假设我的脚沾了粪便,而她站在门口,即便如此我也不会用我的脚去触碰她的身体[来擦拭我的脚]。”说完,诵出此偈:

“爱欲|不乐|贪,见彼[三魔女],
我尚无淫欲,今此屎尿身,
又岂能奈何?足触亦不欲!”
(《经集》841;《大义释》70。)

开示结束时,两夫妇都证得了不来果。

第一、魔女的故事[终]。


2. 从天而降的故事

Devorohaṇavatthu

“乐禅修贤者……”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僧伽施

(Saṅkassa)城门时,就众多天与人而说的。开示始于王舍城。

有一次,王舍城的财主在恒河里戏水,为了避免危险以及保护由于失念而掉落的首饰等,他命人用网将周围围起 来。有一棵红檀木生长在恒河上游,根部被恒河水冲刷给冲倒了,沿途被岩石撞成了碎片。从中有一块水壶大小的木块,被岩石打磨,被水浪拍打得很光滑了,一路漂流中被水草覆盖,来到了财主的网中。

财主说:“这是什么?”听到“是木块”后,命人带上 它。考虑到“这是名叫什么[的木头]?”便让人用斧刃削 切。这时出现了里面红檀木的颜色。财主既不是正见者,也不是邪见者,是中间派。他心想:“我家里红檀木多的是,我

要拿它做什么呢?”然后他有了此想法:“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说‘我们是阿罗汉,我们是阿罗汉’,我连一个阿罗汉也没发现。[我要命人将它]安在家里车工轱辘上,让人做成一个钵,再放进网袋中,然后用串接的竹子挂在六十肘[高]的空中,然后我宣布‘如果有阿罗汉,请从空中去拿取此[钵]。’谁若拿到它,我就偕同妻儿皈依他。”

他就依他计划的方式做成了一个钵,用串接的竹子挂起来,说:“谁是这个世间的阿罗汉,就请他从空中去拿取此钵吧。”六师[外道]他们说:“这适合我们,就把它给我们吧。”他回答:“你们从空中去取吧。”

第六天尼干陀若提子(Nigaṇṭho nāṭaputto)派弟子们 [前去]:“你们去,这样和财主说:‘我们老师正适合,不要为了一点小事就腾空而行,你就把那钵给我吧。’”他们去了就跟财主这样说了。财主回答:“能够从空中去取得就去拿吧。”

若提子想自己去,就向弟子们示意:“当我抬起一只手和一只脚就好像要起飞一样,你们就对我说:‘老师,您做什 么?不要为了一只木钵向大众展示隐秘的阿罗汉之德。’说完抓住我的手和脚,拽落在地上。”他去到那里向财主说:“大财主,那个钵适合[给]我,其他人不适合,请不要以[这样]微不足道的理由就想我飞到空中,把钵给我吧。”

[财主回答:]“尊者,请飞到空中拿取吧。”

然后若提子[就说:]“那你们让开,让开!”把弟子们都弄到一旁,然后[说:]“我要腾空了。”抬起一只手和一只 脚。然后弟子们就对他说:“老师,你在做什么?因一只卑贱、低劣木钵的缘故向大众展示隐秘之德有什么意义?”他们抓住他的手脚,拽落在地上。他对财主说:“大财主,这些人不允许[我]飞,把钵给我吧。”

[财主回答:]“请飞到空中拿取吧,尊者。”

如此般,外道们努力了六天,依旧没有得到那个钵。在第七天,尊者摩诃目犍连(Mahāmoggallāna)和尊者宾头卢(Piṇḍolabhāradvāja)[决定]“我们去王舍城托钵吧”而出发了,当他们站在一块岩石上披覆袈裟时,[听 到]一些醉汉谈论着:“嘿,之前六师在世上到处游走[宣称] ‘我们是阿罗汉’,而当王舍城财主如今第七天命人将钵挂起来,宣布‘如果有阿罗汉,请从空中拿取’时,连一个[敢说]‘我是阿罗汉’腾空而起的也没有。如今我们知道世上没有阿罗汉了。”

听了该谈论后尊者摩诃目犍连对尊者宾头卢说:“贤友跋拉夺迦,你听到了这些人的话吧?这说得像是在考证佛陀的教法一样。你有大神通,有大威力。你去,从空中去拿取那钵。”

“贤友摩诃目犍连,你是大神通第一者,你去拿取它,若你不拿,我就去拿。”

“你拿吧,贤友。”当[摩诃目犍连]这么说时,尊者宾头卢进入神足第四禅,然后[从禅定中]出起,用脚尖切割出三牛呼大小的石板,像棉花一样把它升上空中,然后在王舍城上方绕行七回。它就像是三牛呼大小的城市的一个盖子一样出现[在人们视线中]。城市的居民们惊恐于“岩石罩住我们,然后逮住我们”,纷纷用簸箕等盖在头上,然后到处藏匿。[绕行]第七回时,长老将石板弄碎了,然后自己现身。大众看到长老后,说:“尊者宾头卢,您将岩石稳住然后抓住,没让我们全部死去。”长老用脚趾将岩石踢走,它回到了原来所在的位置。长老站在了财主的屋子上面。财主看到这一幕,匍匐在地,说“请下来吧,大师。”然后请从空中降下的长老坐下,命人取下钵,装满四甜品,给了长老。长老拿了钵后,朝寺院方向去了。然后那些去了森林里的人和在空屋里面的人,没有看到那神通。他们聚集起来跟在长老后面[请求:]“尊者,请也向我们展示神通。”长老就为他们一波又一波人展示神通后,到了寺院。

导师听到跟随他一道的大众吵吵闹闹的声音后问:“阿难,那是什么声音?”

“尊者,宾头卢飞到空中拿了旃檀木钵,那是他那里的声音。”[导师]听了过后,命人把跋拉夺迦唤来,问:“据说你这样做了,是真的吗?”

“是真的,尊者。”他回答。

“跋拉夺迦,你为什么这样做?”把长老责备一番后,命人把那钵打碎,做成眼药粉给众比丘,并为众弟子制定了不可[于在家人面前]施展神通的学处(《律藏·小品》.252)。

外道门听说了“据说沙门乔答摩命人打碎了那钵,然后为众弟子制定了不可施展神通的学处”,[便商量:]“沙门乔答摩的弟子即便是性命之因也不会违犯制定的学处,沙门乔答摩也将守护它。现在我们得到机会了。”他们便在城市街道间行走发布公告:“我们为了守护自己之德,之前没有为了木钵向大众展示自己之德。沙门乔答摩的弟子为了一个钵就向大众展示自己之德。沙门乔答摩以自己之智命人打碎了钵,制定了学处,现在我们就要与他一起施展神通。”

频婆娑罗王听了该言论后,去到导师处[问:]“尊者,据说您为众弟子制定了不可施展神通的学处?” “是的,大王。”

“如今外道们说要与您一起施展神通,现在您怎么办?”

“他们施展的话,我也将施展,大王。” “您不是制定了学处吗?”

“大王,我并非为自己制定的学处,那只是为我的弟子们制定的。”

“[您]所制定的戒律是给除您以外的其他人的,尊者?”

“那么,大王,在此我反问你:‘大王,那你国内是否有花园?’”

“有的,尊者。”

“大王,假如大众在你花园里吃芒果等,该怎么对他们?”

“惩罚,尊者。” “那你能吃吗?”

“是,尊者,对我没有惩罚,我可以享用自己的财产。” “大王,正如你的[王]令在三百由旬的国土内行使,自己的花园里吃芒果等没有惩罚,其他人则有,如此般,我的 [威]令也在万亿轮围世界中行使,所制定的学处对自己没有违犯一说,对其他人则有。我将施展神通。”

外道们听说这话以后商讨道:“现在我们完了,据说沙门乔答摩只是为弟子们制定的学处,不是给自己。据说他自己想要施展神通,我们该怎么办呢?”国王询问导师:“尊者,您什么时候施展神通?”

“四个月后的阿沙荼月(āsāḷhi [202] )的满月日(阴历 6 月月圆日),大王。”

“您将在哪里施展呢,尊者?” “舍卫城附近,大王。”

“为何导师要指定如此遥远的地方呢?” “因为那里是一切诸佛施展大神通之处,以及也为了召集大众才指定远处。”外道们听了这些话后说:“据说四个月后,沙门乔答摩会在舍卫城施展神通,现在我们不能让他跑了,我们要一路跟随,大众看到我们后会问‘这是怎么回事?’然后我们就对他说:‘我们曾说要和沙门乔答摩一起施展神通。他在逃跑,我们不让他逃跑,我们紧随其后。’”

导师在王舍城托钵后出来,外道们就在他后面出来,住在他出来后用餐之处。第二天在他住的地方用早餐。当人们问他们“这是怎么回事?”时,他们就用之前想好的方式回答。大众也[想着]“我们要看神通”而紧紧跟随。导师次第而行到达了舍卫城。外道们也和他一起到了,唆使信众后获得了十万[钱],然后命人建造了一座稀有的大厅,用蓝莲花覆盖,“我们将在这里施展神通”[说完]坐下来。

憍萨罗波斯匿王来到导师面前[说:]“尊者,外道们建造了一座大厅,我也要为您建造一座大厅。”

“够了,大王,我有建造大厅的人。” “尊者,除了我还有谁能建造?” “帝释天帝。”

“那么尊者,您将在哪里施展神通呢?” “甘达芒果树下,大王。”

外道们听说“据说他将在芒果树下施展神通”后,通知自己的护持者,将一由旬范围之内的芒果树拔除扔到森林 里,哪怕是当天才长出来的芒果苗。导师在阿沙荼月的满月日进入到城里。国王的一个名叫甘达(Kaṇḍa)守园人看到一个带酸味的篮子里有一个很大的熟芒果,他将被它的气味、味道[所吸引]而围绕它到处飞的乌鸦赶走,为了给国王吃将其带着出发时,半路上看到了导师,他心想:“国王吃了这个芒果后可能会给我八个或十六个咖哈巴那(钱币),那不够我一生的生计。然而如果我将这个给导师的话,它必定将是我长久的利益。”

他就将这个成熟的芒果献给导师。导师看着阿难长老,长老便把四天王供养导师的钵拿出来,放在他手上。导师将钵送上前接过那成熟的芒果,然后示意他想坐在那里。长老敷展好袈裟给[导师]。当导师坐在那的时候,长老过滤了 水,将芒果压榨,做成果汁给了[导师]。

导师喝完芒果汁便对甘达说:“就在这里刨土把这个芒果种子种下吧。”他如此照做了。导师在它上面洗了手。就当[导师]洗完手时,一棵树干有犁头大小,高五十肘的芒果树长起来了,它有五个五十肘长的大枝,四个方向各一个,往上一个。它当即就被花果所覆盖,处处都是一簇簇成熟的芒果。后来的比丘们吃了熟芒果,然后就离开了。

国王听说了“据说长了一棵这样的芒果树”,便设置了看守:“不要让任何人砍伐它。”由于它是甘达所种下的因此就得名为“甘达芒果树”。一些醉汉也吃了芒果,然后 说:“嘿,邪恶的外道们[听说]‘据说沙门乔答摩要在甘达芒果树下施展神通’你们就把一由旬内,连当天长出来的芒果苗也[不例外]都拔除了。这才是甘达芒果树。”说完用吃剩的芒果种子打他们。

帝释[天帝]命令风云天子:“将外道们的大厅用风拔起丢在粪地里。”他如此照做了。太阳天子也接受到命令: “降下太阳曼陀罗,烧着[它]。”他照做了。再次命令风云天子:“起旋风!”当他这么做时,外道们汗流浃背的身上撒上了一层尘垢。他们就像红土块一般。雨[天子]也收到命令:“降下大[雨]滴!”他如此照做了。然后他们的身体犹如有斑点的母牛一般。尼干陀他们感到羞愧,面面相觑都跑了。在他们这样逃跑时,富兰那迦叶(Purāṇakassapa) [203] 的一个农夫护持者[心想:]“现在是我的圣尊们显示神通的时候了,我要去看神通[表演]。”他将牛放了,拿着早上带来装粥的壶和绳子前往时,看到了那样逃跑的富兰那,[他问 道:]“尊者,现在我[怀着想法]‘我要看圣尊们的神通[表演]’而来,你们去哪里呢?”

“神通对你有什么意义?把这水壶和绳子给[我]。”他带上农夫给的水壶和绳子去了河边,用绳子将壶绑在自己的脖子上,羞愧得什么也没说就沉入了河中,冒出水泡,死了,投生到了无间地狱 [204]

帝释[天帝]在空中建造了宝石经行道,它的一端在轮围界的东方边缘,一端在轮围界的西方边缘。当[站满]三十六由旬的人群聚集起来,日影变长时(午后),导师[寻思]“现在是施展神通之时了”,便从香室出来,站在前面。这时一位具备神通名为“主妇”的三果优婆夷,她走近导师说:“尊 者,有像我这样的女儿在,就不用劳烦您了,我将施展神通。”

“你将如何施展呢,主妇?”

“尊者,我将某处轮围界内部大地变为水,犹如水鸟一般潜入,然后在轮围界东方边界处现身,如此在轮围界的西方、北方、南方[现身],如此在[轮围界]中间[现身]。当大众看到我后说‘那是谁?’时,[其他人]将会说‘她名叫主妇,那只是一个女[弟子]的威力,那佛陀的威力将会是什么样子呢?’这样外道们将会连看都没看您就逃跑掉。”

这时导师对她说:“主妇,我知道你能够施展这样的神通,然而这聚会不是针对你而起的。”然后拒绝了。

“导师没有准许我,一定是还有其他人能施展比我更胜一筹的神通。”她[这样想],然后站在一旁。导师则心想: “像这样,[众弟子]他们的德行也将众所周知。像这样他将在三十六由旬的大众中做狮子吼。”便也问其他人:“你们将施展什么样的神通呢?”他们就站在导师面前做狮子吼:“将施展如此般与如此般的[神通],尊者。”

据说他们当中的小给孤独(Cūḷa anāthapiṇḍika)心想 “有像我这样的不来优婆塞儿子在,不劳烦导师”,便说: “尊者,我将施展神通。”[导师]问道:“你将怎么施展?”

“尊者,我先化身为十二由旬大的梵天身,然后在这集会中以下大雨时打雷般的声音,以所谓梵天击掌 [205] 而击掌。大众问:‘那是什么声音?’[会有人]说:‘据说是小给孤独的梵天击掌之声。’外道们[会说:]‘小给孤独有如此的威力,那佛陀的威力会是什么样子?’他们将会连看都没看您就逃跑掉。”

“我知道你的威力。”导师也对他这样说,没有同意[他]施展神通。

然后一位证得无碍解的七岁沙弥尼,据说名叫吉拉(Cīrā),她礼敬导师后,说:“尊者,我将施展神通。” “你将怎么施展呢,吉拉?”

“尊者,我将把须弥山(Sineru)、轮围山(Cakkavāḷapabbata)以及喜马拉雅山(Himavanta)运来,依次放在这个地方,然后我将像天鹅一般从这些地方离去,无执着而行。大众看到我后问:‘这是谁?’[有人会]说: ‘是吉拉沙弥尼。’外道们[会认为:]‘七岁的沙弥尼有如此的威力,那佛陀的威力会是什么样子?’他们将会连看都没看您就逃跑掉。”应知道从她开始其他人也以[上面]已经提到的这样的话[向佛陀进行了请求]。世尊也对他们说 “我知道你的威力”,没有准许[他们]施展神通。

然后一个证得无碍解的阿罗汉,名叫纯陀(Cunda)的七岁沙弥,他礼敬了导师,说:“世尊,我将施展神通。”然后[导师]问:“你要怎么施展?”他回答:“尊者,我将抓住象征瞻部洲的大瞻部(莲雾)树的树干,晃动它,获取莲雾果,给这里的会众吃,并带来昼度树 [206] 花礼敬您。”导师[说:]“我知道你的威力。”拒绝了他施展神通。

这时莲花色长老尼礼敬了导师,说:“尊者,我将施展神通。”当被问及“你将怎么施展?”时,她说:“尊者,我先显示四周十二由旬的随从,其周围被[这里]三十六由旬的会众所围绕,然后[我]将化作轮围界之王前来礼敬您。”导师[说:]“我知道你的威力了。”也拒绝了她来施展神通。

然后摩诃目犍连长老礼敬世尊后说:“尊者,我将施展神通。”[导师]问:“你将怎么施展?”他说:“尊者,我将把须弥山王置于牙间,然后像豆子、芥菜籽一样咀嚼。”

“你还施展其他的吗?” “我将把这大地像垫子一样卷起来,然后放在指间。” “你还将施展其他的吗?”

“我会像陶工的轮子一样转动大地,然后给大众吃地味(大地中的营养素)。” “你还将施展其他的吗?”

“我将把大地放在左手,然后用右手把这些众生放到另一个洲。”

“你还将施展其他的吗?” “我将把须弥山做成伞柄一样,然后把大地举起来放在它上面,就像手持伞的比丘一样,一只手拿着它在空中经行。”导师说:“我知道你的威力。”也拒绝了他来施展神通。他[寻思着:]“我想导师知道谁能施展比我更胜一筹的神通。”然后站在一旁。

这时导师对他说:“目犍连,这聚会不是针对你起的。我的责任与众不同,没有其他人可以背负我的重担。现在我有能力承担这个负担,这并非不可思议。在我投生为畜生时,也没有别人能够替我承担我的负担。” “什么时候呢,尊者?”在长老的询问下,[导师]说出了过去之事:

“随彼负载重,随彼路泥泞,
一旦阿黑轭,它将重负载。”

讲解了这《黑公牛本生》 [207] (Kaṇhajātaka [208] 《本生》1.1.29)后,又就该事讲述了:

“应仅说爱语,切勿出恶言,
口说爱语者,[牛]负其重荷,
彼既得财富,且因此快乐。”

广开讲述了这《欢喜满本生》 [209] (Nandivisālajātaka,《本生》1.1.28)。说完后导师登上宝石经行道,东方有十二由旬 [210] 的会众,同样地,西方、北方和南方[也都有十二由旬的会众]。

世尊就在二十四由旬的会众中间施展了双神变。根据巴利这[双神变]应如此被了知(《无碍解道》1.116):什么是如来的双神变智?在此如来施展不与弟子共的双神变,从上身生火焰,从下身生流水;从下身生火焰,从上身生流水;从身体前面[生火焰],从身体后面[生流水];从身体后面……,从身体前面……;从右眼[生火焰],从左眼[生流 水];从左眼……,从右眼……;从右耳……,从左耳……;从左耳……,从右耳……;从右鼻孔……,从左鼻孔……;从左鼻孔……,从右鼻孔……;从右肩……,从左肩……;从左肩……,从右肩……;从右手……,从左手……;从左手……,从右手……;从右肋……,从左肋……;从左肋……,从右肋……;从右脚……,从左脚……;从左脚……,从右脚……;从每根手指……,从指间……;从指间……,从每根手指……;从每个毛孔生火焰,从每根汗毛生流水;从每根汗毛生火焰,从每个毛孔生流水;有六种色彩:青色、黄色、红色、白色、深红、极光亮。世尊经行时,化佛在站立、坐着、躺卧……化佛躺卧,世尊经行、站立、坐着。这就是如来的双神变智。世尊在那经行道上经行后施展了此神通。

他通过火遍等至(定)的力量从上身生火焰,通过水遍等至的力量从下身生流水。然而所说的“从上身、从下身”是为了显示“非从生流水之处生火焰,非从生火焰之处生流水”,[其余]所有的句子都是这样的方式。火焰与那流水不相混杂,同样流水不与火焰[混杂]。据说这两者都上升至梵天界然后再跌落至轮围界的边缘。所说“六种颜色”是他的六色光芒犹如从壶中倾泻出金水一般,如同从机器中排出的金溶液一般,从一个轮围界内部上升,触达梵天界,然后掉转,被轮围界的边缘接住。一个轮围界内部就如同一栋椽木弯曲的菩提屋,全然光亮。

这一天导师经行完,施展神通期间还时不时向大众宣说佛法。宣说[佛法]时没有让大众无法休息,给与了他们休息的机会。那时大众都鼓掌欢呼,在那鼓掌欢呼兴起之时,导师观察那么多会众的心,一个个以十六种行相 [211] 而了知[他 们]心的状态。诸佛的心是如此迅速地运转。凡信悦于什么法和什么样的神通者,[导师]就根据他们的志趣而说法,及施展神通。在如此宣说佛法和施展神通时,大众领会了佛法。

导师在该会众中没看到有其他人能够领会自己的心意并提出问题的,于是便创造了一个化佛。他提问导师解答,导师提问他解答。

在世尊经行时,化佛就做站立等其他事,在化佛经行时,世尊则做站立等其他事。为了显示此义,说了“化[佛]经行”等语。看到导师如此施展神通,听了讲法后,那会众中有两亿生命领悟了法。

当导师施展神通时,他思索:“过去诸佛施展完此神通后在哪里度过雨安居呢?”然后看到了“前往忉利天[过]雨安居,然后为母亲讲解阿毗达摩藏。”然后他抬起一只脚踏在持双山顶(Yugandhara),再抬起另一只脚踏在须弥山顶。如此六百八十万由旬[远]的地方,三脚两步就到了。不要认为导师是延长了他的脚而后行走。实则是在他脚抬起来时,那些山来到他的脚下接住[他的脚],在导师踏在[那些山上]时,诸山升起并住立在它们各自[原来]的位置。

帝释[天帝]看到导师后心想:“导师想在橙毯石座上度过这雨安居,众多天神将护持。然而若导师在那里入雨安居,其他诸天都没法用手指出[他所在之处]。这橙毯石座有六十由旬长,五十由旬宽,十五由旬高,导师即便坐上去也将空空如也。”导师得知了他的心意,便抛出自己的僧伽梨覆盖住石座。帝释寻思:“袈裟抛出后覆盖住了[座位],但[导师]自身将只坐一点点地方。”导师得知了他的心意,就像一个身穿巨大尘堆衣者坐在矮凳上一般,将袈裟罩住橙毯石座而坐下。

大众则在此时寻找导师,但没有看到他,就如月亮落山了,太阳落山了一般。大众悲叹地说出此偈:彼至心峰给拉萨 [212] ,亦或已达持双山? 我等不见正觉佛,世间长者人中牛。

其他人则[认为]:“导师乐远离,他一定是羞于‘我对如此的会众施展了如此般的神通’去了其他国度或地区,我们现在肯定是看不到他了。”他们悲叹地诵出此偈:

喜乐远离之贤者,不再来于此世间,
我等不见正觉佛,世间长者人中牛。

他们问摩诃目犍连:“尊者,导师在哪里?”虽然他自己知道,但怀着“愿其他人之德也为人所知”的意图说道: “你们问阿那律吧。”他们便如此向长老询问:“尊者,导师在哪里?”

“为了给母亲说阿毗达摩藏,去忉利天橙毯石座上入了雨安居。”

“他什么时候回来呢,尊者?” “三个月讲完阿毗达摩藏后的大邀请日。” “没看到导师我们就不走。”他们便在那里安营寨在了。

据说他们就[住于]露天。他们这么多人,[但]看不到身体排泄物,[因为]大地裂开吞没了,整个地面都很干净。导师一开始就交代了目犍连长老:“目犍连,你要给这些会众讲法,小给孤独将提供食物。”

因此在那三个月里小给孤独就给那些会众提供了滋身的粥饭、副食、槟榔、油、香、花和装饰品,目犍连给他们讲法,回答了前来观看神通者的提问。导师则为了给母亲讲解阿毗达摩,在一万个轮围界的诸天的围绕下,在橙毯石座上入了雨安居。因此说:

“于忉利天,当佛至上人,
住于昼度树,橙毯石座上,
十方世界中,聚集之诸天,
敬奉正觉佛,住立诸山顶,
天人中无谁,如佛般辉耀,
超越一切天,正觉佛辉耀。”(《饿鬼事》317-319)

[导师]如此坐着,以自己身体的荣光超越了诸天,他的母亲从兜率天天宫前来坐在了他的右侧。天子因达咖(Indaka)也前来坐在了右侧。安估若(Aṅkura)坐在左侧,当有大威力的诸天聚集起来时,他[不得不]离开,然后在十二由旬远的地方获得了位置,因达咖则坐在原处。

导师看了两者后,想让[大家]知道在他自己的教法中供养应受供养者的大果报,他这么说:“安估若,你在长达一万年的时间里,建造了十二由旬的灶台做了大布施。如今[你]来到我的集会,在十二由旬处获得了位置,这是什么原因呢?”说完,又说了此[偈颂]:

“正觉之佛陀,顾视安估若,以及因达咖,为赞应供者,讲述如下语:”

“安估若长期,你行大布施,
坐得如此远,请来我跟前。”(《饿鬼事》321-322)

该声音传到了地面,全部的会众都听到了。所说如: “经觉者鼓励,安估若说此:

我所施何益?应施属徒劳?
夜叉因达咖,所施为少许,
光辉胜于我,如月处星辰。”(《饿鬼事》323-324)

在这里,“施”(dajjā) [213] [意思]是“布施了”(datvā)。这样说完后,导师对因达咖说:“因达咖,你坐在我的右侧,为什么你没有离去而[能一直]坐着?”

“尊者,犹如在肥沃的土地上播下少量种子的农人一般,我获得了具应供[之德]者。”为说明应供[一事],他说:

“如于贫瘠地,即便播多种,
果实不丰盛,农人不悦意,
如是施众多,给予恶戒者,
果报不丰厚,施主不悦意。
如同于沃土,虽播少许种,
水流善灌溉,果实悦农意,
如是于诸等,持戒具德士,
虽做少许事,该福大果报。”(《饿鬼事》325-328)

那他(因达咖)过去曾做了什么呢?据说他在阿那律长老入村托钵时,给了他一勺自己所带的钵食。那时他[所 做]的福德产生了比安估若一万年间建造延绵十二由旬的灶台做布施更大的果报。因此他如是说。他这样说完,导师[说]:“安估若,布施应审视而施,如此犹如在那肥沃的土地上播种有大果报。而你没有这样做,因此你的布施没有产生大果报。”为彰显此义[又说了]:

“布施应审视,施何大果报,
审视而布施,善至所称赞,
于此生命界,彼诸应供者,
于彼作布施,具有大果报,
犹如将种子,植于肥沃地。”(《饿鬼事》329-330)

说完后,继续说法,诵出此偈:

“杂草毁田地,贪欲毁于人,
故施离贪者,具有大果报。
杂草毁田地,瞋恨毁于人,
故施离瞋者,具有大果报。
杂草毁田地,愚痴毁于人,
故施离痴者,具有大果报。
杂草毁田地,希冀毁于人,
故施离冀者,具有大果报。”

开示结束时,安估若和因达咖都证得了入流果,开示也给大众带来了利益。

然后导师在诸天的集会中坐着,开始为母亲讲述关于 “善法、不善法、无记法”的阿毗达摩藏。如此在三个月中没有间断地说了阿毗达摩藏。在讲解过程中,到了托钵时候便创造一尊化佛[令其]“到我回来时讲这么多法”,然后前往喜马拉雅,嚼了槟榔树齿木并在阿耨达湖中洗了脸,从北俱卢[洲]持来钵食坐在大娑罗树旁用餐。舍利弗长老去到那 里,履行对导师的义务。导师用餐过后,[对舍利弗长老说]:“舍利弗,今天我讲解了这么多的法,你跟你自己的弟子比丘们讲吧。”为长老讲解了[那些法]。

据说有五百个良家子因双神变而生起信心,在长老面前出家了。[导师]是针对他们,而对长老这么说的。说完就去了天界,从化佛讲完之处开始亲自说法。长老也去给那些比丘们讲法。在导师还住在天界期间他们就成为了持七论者。据说他们在迦叶佛时期是小蝙蝠,他们挂在一个山洞时,有两个长老经行完在背诵阿毗达摩,它们听了那声音便取了那声音之相。它们不知道“这些是蕴,这些是界”,仅仅是抓取那声音之相,在那里死去投生到了天界,在两尊佛之间的时间里它们享受着天界的成就,从那里死去后投生在了舍卫城的诸家之中。因双神变生起净信而在长老面前出 家,成为了最先诵持七论者。导师也这样讲了三个月的阿毗达摩。讲法结束时有八千亿天神领悟了法,摩诃摩耶(Mahāmāya,摩耶夫人)证得了入流果。

那三十六由旬的会众[意识到]“距今七天后是大邀请 日”,他们走近摩诃目犍连长老,说:“尊者,应知道导师下来的日子,我们不见到导师是不会走的。”尊者摩诃目犍连听了这话后说:“好的,贤友。”就在该处他潜入地中去到须弥山山脚,然后决意“让人们看到我上去”,他就像点缀着摩尼宝珠的红色毛毯一般,外表引人注目,在须弥山中上升。人们则看着他“上升了一由旬,上升了两由旬”。长老则上去后以头顶礼导师之足,这样说:“尊者,会众想看了您才走,您将在什么时候下去?”

“目犍连,你的长兄舍利弗在哪里?” “尊者,他在僧伽施城(Saṅkassa)入了雨安居。” “摩诃目犍连,我将在七天后大邀请日下降在僧伽施城的城门口,想见我的就去那里。从舍卫城到僧伽施城门有三十由旬,这么远的路途中没有食物,你告诉他们‘持守布萨,你们就像去旁边寺院听法一样来吧’。”

长老[说]:“好的,尊者。”前去如此告知了。导师出了雨安居,自恣过后对帝释说:“大王,我将踏上去往人间的旅途。”帝释建造了黄金的、宝石的、白银的三个阶梯。它们的末端建在僧伽施城的城门口,顶端则在须弥山顶。它们当中右边的金制阶梯上是给诸天的,左边银制阶梯上是给大梵诸天的,中间的宝石阶梯上是给如来的。

在天神降临时,导师也站在须弥山顶,施展了双神变,然后往上看,直到诸梵天界都一览无遗,他往下看,直到无间地狱都一览无遗,他往四方、四随方看,数十万的轮围界一览无遗。诸天看见人类,人类也看见诸天,所有一切都面对面看见。世尊放出六色光芒。那一天,看到佛陀荣光的三十六由旬的会众无一不发愿成佛。诸天从金阶梯下来,大梵天从银阶梯下来,佛陀从宝石阶梯下来。干闼婆天子五髻(Pañcasikha)拿着一把淡黄色的琵琶站在右侧,以干闼婆悦耳的天界琴音向导师致敬着下来。车夫摩头罗(Mātali)站在左边,拿着天界的香、花环、花向导师致敬后下来。大梵天举着伞,须夜摩天(Suyāma,夜摩天主)拿着[牦牛]尾扇。导师和这些随从一起下来,站在了僧伽施城门口。舍利弗长老也来了,礼敬了导师。由于舍利弗长老之前没有见过导师以如此的佛陀之荣光降临,因此他:

“我前所未见,亦未从人闻,
如是妙语师,兜率天 [214] 而来。”
(《经集》第 961 偈,《大义释》第 190 偈)

说了这些[偈颂]表达了自己的喜悦,然后说:“尊者,现在所有的人天都渴望[成为]您,发愿[成为]您。”这时导师对他说:“舍利弗,具足如此之德的佛陀自受人天喜爱。”然后讲法诵出此偈:

181.
Ye jhānapasutā dhīrā, nekkhammūpasame ratā;
Devāpi tesaṃ pihayanti, sambuddhānaṃ satīmataṃ.

乐禅修贤者,喜出离寂止;
天人亦爱彼,正念正觉者。

在此[偈颂中],“彼乐于禅修者”(Ye jhānapasutā),即在禅思于相(观)与禅思于所缘(止)这两种禅上通过转向、入[禅]、住[于禅]、出[禅]、省察而实践、从事[禅修]的人。

“喜出离寂止”(nekkhammūpasame ratā)不要认为这里是指出家的出离,而是说喜烦恼寂止的涅盘。

“天神也”(Devāpi)即天人和人都喜爱他们,想要[成为]他们。

“具念者”(satīmataṃ)即对具备如此之德的那些具念的正自觉者,他们(其他见之者)渴望、想要成佛“啊,我们要成佛!”。[以上]是[此偈]的含义。

开示结束时,多达三亿的[生命]了解了法,与长老同住的五百比丘证得了阿罗汉。

据说所有的佛陀都是在施展完双神变后在天界度过雨安居,然后下降在僧伽施城门口。在该处[佛陀]右脚站立之处是名为不动佛塔的地方。导师站在该处,询问了关于凡夫境界的问题,凡夫们回答了自己境界内的提问,然后对于入流者境界的提问无法回答。像这样从入流者开始对一来者等境界[内的提问]不能作答,其他的大弟子对摩诃目犍连境界 [内的提问]不能作答,摩诃目犍连对舍利弗境界[内的提 问]不能作答,舍利弗对佛陀境界[内的提问]不能作答。他从东方开始看向所有的方向,所有的地方都一览无遗了。往上直至梵天界,下至地面的八方的天与人,以及夜叉、龙、金翅鸟,合掌说道:“尊者,此问题无人能答,请就此探究吧。”佛陀令舍利弗困惑[的提问]:什么是此

“于法解悟者(指阿罗汉),及此众有学,
彼等之行止,我请问智者,阁下请回答。”
(《经集》第 1044 偈《小义释》阿耆多学童所问第 7 偈)

[导师知道]:听了此佛陀领域之提问,他对于问题无疑是[关于]“导师问我到达有学、无学的行道”,然而对于要从蕴等哪一个作为入手处来讲解此行道‘我不能把握住导师的意图’他对我的意图有疑惑,我不给出[讲解的]方式的话他是不能讲解的,我将告诉他[讲解的]方式。为了告知[讲解 的]方式,[导师]说:“舍利弗,你理解‘此众生’了吗?”据说他[导师]是这样想的:“舍利弗把握住我的意图后,将根据蕴而讲解。”当告知了[讲解的]方式,长老便理解了该问题的一百种、一千种、十万种[讲解的]方式。他立足于导师给的[讲解]方式,解答了该问题。

据说除了佛陀外其他没有谁能达到舍利弗长老的智慧。因此长老站在导师前,然后做狮子吼:“尊者,即便是全世界都下着雨,我也能计算并写出‘这么多滴落在大海里,这么多滴落在地上,这么多滴落在山上’。”导师也对他说: “舍利弗,我知道[你]能计算出。”没有谁与尊者同等智慧 者,因此他说:

恒河沙尽,大海水尽,
地面尘尽,我智无尽。

这说的是:尊者,具足智慧的世界之怙主,如果我每回答一个问题就投出一粒沙或一滴水或一粒尘,对于诸提问以百[种]、千[种]、十万[种方式]回答,将恒河里的沙子等在每个[回答]时投出,恒河之沙等迅速将尽,而我答问无尽。

如此大智慧的比丘对于佛陀境界内的提问也不见其首尾,立足于导师给出的[解答]方式后才解答提问。

听闻此后,比丘们生起了谈论:“那所提之问,一切人都不能作答,唯有法将舍利弗一人作答。”导师听到该谈论后,说:“并非仅如今舍利弗回答了大众都答不上来的问题,过去他也解答了[这样的问题]。”然后为了说出过去之事 [215]

“超千人来集,无智哭百年;
不如一智者,可解所说义。”(《本生》1.1.99)

广开讲解了此本生。

第二、从天而降的故事[终]。


3. 香蒲叶龙王的故事

Erakapattanāgarājavatthu

“得获人身难……”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波罗奈附近的七师利沙树下时,就香蒲叶龙王(Erakapattanāgarāja)而说的。

据说他过去在迦叶佛教法中是一位年轻的比丘,[一 天]在恒河中登上一条船,然后在[船]行驶时他抓住了一丛香蒲中的一片叶子,在船快速行驶时也没有松手,弄断了一香蒲叶子走了。他[认为]“这是一小事”没有忏罪便住在森林里修行了两万年。临终时彷佛有一香蒲叶子缠住了他的脖子,他想要忏罪但没有看到其他的比丘,便生起追悔“我的戒不清净”,从那里死后投生成为了一[躯干有]独木舟那么大的龙王,就名为香蒲叶[龙王]。

它一投生就看到自身,然后[想到]“我修了这么长时间的沙门法,投生成了吃青蛙的畜生”,充满了忧伤。后来它有了一个女儿,然后在恒河中的一片水域抬起它巨大的头冠,将女儿放在上面,让她唱歌跳舞。据说它是这样想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如今当有佛出世的话,我将得闻他出现[的消 息]。若有谁[正确]与我对歌(用歌声响应歌的内容),我将把许多龙界的财宝连同女儿给他。”它每半个月的布萨日就将它女儿放在头冠上。她就站在那里跳舞,唱这首歌:

于何统摄称为王?王于何行统治?
如何为清净?如何称愚人?

整个瞻部洲的居民[想着]“我们要获取龙女”纷纷前去依据各自的智力进行对歌。他们都被它拒绝了。她这样每半个月站在[父亲]头冠上歌唱,一直度过了两尊佛[出世]的间隔。后来我们的导师出现于世,一天早晨在他观察世界时一开始看到香蒲叶[龙王]然后是名为郁多罗(Uttara)的一年轻人进入了他的智网,他思维“将会发生什么呢?”,然后看到“今天是香蒲叶[龙王]将女儿放在头冠上跳舞的日子,那位郁多罗年轻人在获得我教给他响应的歌后将成为入流者,然后将带着歌去到龙王处。它听了那[歌]后知道‘佛陀出世了’就将来我这里,我将在它到来时向广大会众诵说偈颂,偈颂结束时将有八万四千生命领悟了法。”

他便去到了那里,在离波罗奈不远有七棵师利沙树,他在其中一棵的树下坐下。

瞻部洲的居民带着回应的歌聚集在一起,导师看到了不远处走着的年轻人郁多罗,便说:“你过来,郁多罗。”

“什么事,尊者?” “你先过来这里。”

他便前往礼敬了[导师],然后坐下,[导师]问道:“你要去哪里?”

“香蒲叶[龙王]女儿唱歌的地方。” “那你知道响应的歌吗?” “我知道,尊者。”

“那你说说看。”

然后他将其以自己理解的方式说出来时,[导师对他说:]“郁多罗,那不是对答的歌,我将告诉你对答的歌,你记住它去吧。”

“好的,尊者。”

导师便对他说:郁多罗,当龙女唱时,你就用这歌进行响应:

都摄六根是为王,喜欲者为王统治,
无欲无求为清净,求欲者称为愚人。

龙女的歌曲含义是:

“于何统摄称为王?”:统摄了什么名为王? “王于何行统治?”:国王如何行使统治权? “如何为清净?”:该王如何才名为清净者?对答的歌的含义是:

“统摄六门名为王”:谁统摄了六门,一个门也不被色等所打败,是人名为王。

“求欲者为王所统治”:谁对那些感官目标喜爱,他就是为王所统治的求欲者。

“无欲者……”:不喜欲望者则名为清净者。 “喜欲者……”:喜欲望者称为愚人。

导师教给他这对答的歌后,[又对他说:]郁多罗,当你唱这首歌时,她将用下面这首歌来回应[你的]这首歌:

愚人被何而冲走?智者如何摈弃?
如何离轭?请答我之问。

然后你唱这个歌回复她:

愚人被洪流冲走,智者摈弃诸轭。
卸下一切轭,是名为离轭。

它的意思是:愚人被欲流等四种洪流冲走,智者结合正精进而将彼洪流摈弃。他将所有欲轭等卸下称为离轭。

郁多罗一记下这回应之歌就证得了入流果。他成为了入流者,带着那偈颂前去了,说:“嘿,我带来了对答的歌,请给我让路。”然后踩过密密麻麻站着的人群的膝盖而前行。龙女正站在父亲的头冠上跳舞,唱歌:“于何统摄称为王?”郁多罗便唱出了回应的歌:“统摄六门名为王。”龙女又对他的歌回唱:“[愚人]被何而冲走?”在她唱歌回应时郁多罗便说了这首偈颂:“[愚人]被洪流冲走。”

龙王一听到这个就知道佛陀出世了,[它心想:]“我在两尊佛的期间都没有听到过这样的语句,世间一定是有佛出世了。”它满心欢喜地用龙尾拍打着水,兴起了大浪,冲跨了两岸。这边和那边乌萨巴(Usabha) [216] 这么大地方的人掉进了水里。它将这么多的人放置在它的头冠上,举起放到陆地上。它走近郁多罗问道:“先生,导师在哪里?”

“坐在一棵树下,大王。”

它[说:]“来吧,先生,我们去吧。”它和郁多罗一起前往了。大众也和它一起去了。龙王前去后,进入到六色光芒中,礼敬了导师,然后站在一旁哭泣。导师便对它说:“这是怎么了,大王?”

“尊者,我曾是一位如您般的佛陀的弟子,修习了两万年的沙门法,那沙门法也没有能够令我出离于[结生],由于弄断了一小小的香蒲叶,获得了恶趣结生,投生在了以腹爬行者(龙、蛇)之所,在一个两佛之间隔中一次人身也没有得到,未曾听闻正法,未见如您般的佛陀。”导师听了它的讲述后说:“大王,人身难得,同样的得闻正法[难],同样的佛世[难遇],这是要通过辛劳才获得的。”然后讲说佛法,诵出此偈:

182.
Kiccho manussapaṭilābho, kicchaṃ maccāna jīvitaṃ;
Kicchaṃ saddhammassavanaṃ, kiccho buddhānamuppādo.

得获人身难,必死生命难;
得闻正法难,诸佛出世难。

该[偈颂的]含义是,由于是通过巨大的努力、大量的善业获得的,因此说得人身困难、稀有。

要不停地做耕种等事才能维持生计,故而短暂且必死无疑的生命的生活也是困难的。即便许多劫也难遇到一个说法者,因此得闻正法也难。经过大量的努力成功发愿且圆满了愿的[佛陀]是数百亿劫也难出现的,所以诸佛出世也难,极其的难。

开示结束时,八万四千生命领悟了法。龙王也本应在那天获得入流果,然而它是畜生便没有获得。它在投生、换 皮、深度睡眠、与同类交配、死亡这五种情形下会作为龙身而疲劳,当它没有这些疲劳时才能[化作]人形而行走。

第三、香蒲叶龙王的故事[终]。


4. 阿难长老提问的故事

Ānandattherapañhavatthu

“诸恶莫做……”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阿难长老的提问而说的。

据说长老在日间[禅修]住处坐着时思维:“导师对于七佛的父母、寿长、菩提[树]、弟子集会、上首弟子集会、首要的护持弟子,这一切都有讲过,然而没有说过布萨。他们也如此[行]布萨呢,还是不同?”他走近导师就此询问。

由于那些佛陀[举行布萨]的时间不同,[但]教导没有差别。毘婆尸佛每七年举行一次布萨,一天里给的教诫就足够[接下来的]七年了。尸弃[佛]与毘舍婆[佛]每六年举行一次布萨,拘留孙[佛]与拘那含牟尼[佛]每年[举行],迦叶十力[佛]每六个月举行一次布萨,一天给予的教诫就足够[接下来的]六个月了。因此导师讲解了他们这时间上的差异后,“他们的教诫偈就是这个”,说完为了显示他们所有[佛]都是同样的布萨,宣说了此偈:

183.
Sabbapāpassa akaraṇaṃ, kusalassa upasampadā;
Sacittapariyodapanaṃ, etaṃ buddhāna sāsanaṃ.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此诸佛教。

184.
Khantī paramaṃ tapo titikkhā,
Nibbānaṃ paramaṃ vadanti buddhā;
Na hi pabbajito parūpaghātī,
Na samaṇo hoti paraṃ viheṭhayanto.

忍耐是最高苦行,诸佛称涅盘最上;
伤他实非出家人,恼他者不是沙门。

185.
Anūpavādo anūpaghāto, pātimokkhe ca saṃvaro;
Mattaññutā ca bhattasmiṃ, pantañca sayanāsanaṃ;
Adhicitte ca āyogo, etaṃ buddhāna sāsanaṃ.

不责不伤害,护波罗提木叉;
饮食知适量,居住边远处;
致力增上心,此为诸佛教。

在此[偈颂中],“一切恶”(Sabbapāpassa)是一切的不善业。“具足[诸善]”(upasampadā)是指对于从出家开始到阿罗汉道的诸善业,培育令生起以及圆满已经生起的。

“净化自心”(Sacittapariyodapanaṃ),净化自心的五盖。

“此诸佛教”(etaṃ buddhāna sāsanaṃ),一切的佛陀都如此告诫。

“忍耐……”(Khantī),那安忍即名为忍耐,这在此教法中是最高的苦行。

“诸佛称涅盘最上”(Nibbānaṃ paramaṃ vadanti buddhā),佛、辟支佛、随佛[觉悟者],此三觉者都称涅盘是最上的。

“非出家人”(Na hi pabbajito),用手等加害、恼害其他人的“伤人者”不名为出家人。

“非沙门”(Na samaṇo),同样地,恼害其他人者也不是沙门。

“不责备”(Anūpavādo),不责备也不指使其他人责备[他人]。

“不伤害”(anūpaghāto),不伤害也不指使其他人伤害[他人]。

“于波罗提木叉”(pātimokkhe),最上首的戒。 “克制”(saṃvaro),禁制。

“知适量”(Mattaññutā),知量的情形就是知道限度。 “边远的”(panta),单独的。 “增上心”(Adhicitte),八定名为增上心。 “致力于”(āyogo),努力。

“此”(etaṃ),这是一切佛陀的教导。

这里的不责备是指语上的戒,不伤害是身的戒,“护波罗提木叉”说的是戒,是指[护]波罗提木叉戒和根律仪。“知适量”说的是活命清净以及资具依止戒,“边远的坐卧处”指有益的坐卧处。“增上心”是指八定。如此这首偈颂谈及了三学。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四、阿难长老提问的故事[终]。


5. 烦心比丘的故事

Anabhiratabhikkhuvatthu

“雨金钱……”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一个烦心比丘而说的。

据说他在教法中出家获得了受具足戒,“去某某地方学习[经文的]念诵”便被戒师派到那里去了。后来他父亲生病了。他 [父亲]想见儿子了,没有找到能去叫他的人,由于担心儿 子,他悲伤念叨着到了临终时刻,“你将这个作为我儿子的衣钵金”,把一百个咖哈巴那[钱币]放到小儿子手里后就死了。小儿子在年轻[比丘]回来时伏倒在他足下,边滚边哭:

“尊者,父亲悲伤地念叨着你离世了,他把一百咖哈巴那[钱币]给到了我手里,我怎么处理它?”年轻[比丘]拒绝了: “我不需要咖哈巴那[钱币]。”后来他寻思:“我为何在其他人家里托钵过活呢,靠那一百咖哈巴那[钱币]就足够生活了,我要还俗。”他被不乐所折磨,放弃了诵习[经典]和[修习]禅修业处,[外貌]像得了黄疸一般。

年轻的沙弥便问他:“如今怎么了?”当他说“我烦躁”时,他们[将此事]告诉了老师和戒师。他们便把他带到导师处,告诉了导师[所发生的的事情]。导师问:“你确实烦躁吗?”

“是的,尊者。”他回答。 “为什么如此呢,你是有什么生活依靠吗?” “是的,尊者。”

“你有什么?”

“一百个咖哈巴那[钱币],尊者。” “那你先从那里弄点砾石来,计算过后我们将知道‘这么多[钱]够不够过生活’。”他拿来了砾石。然后导师对他说:“饮食要留出五十[钱],两头牛要四十[钱],这么多用于种子、轭、犁、锄头、刀、斧。”这样计算[发现]那一百咖哈巴那不够。导师便对他说:“比丘,你的钱很少,你如何依靠它们满足贪欲呢?过去[我]做转轮王,拍拍手就能在十二由旬的地方下齐腰深(本生中记载是齐膝深)的宝石雨,直到三十六位帝释[天帝]过世,做了这么长时间的天王,死时都没有满足贪欲就死去了。”在他的请求下[导师]说出了过去之事,详述了《真言王本生》 [217] (Mandhātujātaka,《本生》 1.3.22):

“日月之所及,诸方皆照耀,
地上诸生类,皆真言仆从。”

在这偈颂后又说了这两首偈颂:

186.
Na kahāpaṇavassena, titti kāmesu vijjati;
Appassādā dukkhā kāmā, iti viññāya paṇḍito.

即便雨金钱,诸欲不满足;智者了知欲,乐少而苦多。

187.
Api dibbesu kāmesu, ratiṃ so nādhigacchati;
Taṇhakkhayarato hoti, sammāsambuddhasāvako.

即便于天欲,彼亦不希求;
正觉者弟子,乐于灭贪欲。

在此[偈颂中],“雨金钱(咖哈巴那)”(kahāpaṇavassena),他(真言王)击掌后,就会下七宝 雨,就是这里所谓的“雨金钱”。即便如此[他的]事欲、烦恼欲也不存在满足一说。贪欲是如此的难满足。

“少量”(Appassādā),如梦一般的少许快乐。

“苦”(dukkhā) [218] ,在“苦蕴”等[经]中[提到],以即将到来的苦的力量,痛苦实甚多。

“了知此”(iti viññāya),了知了如此般的诸欲。

“即便于天界[诸欲]”(Api dibbesu),即便如尊者萨密谛(Samiddhi)一般被邀请以天界的欲乐,[正觉者弟子]也不会对彼等欲乐生欢喜。

“乐于灭贪欲”(Taṇhakkhayarato),他只对阿罗汉境界与涅盘生喜乐,希求彼而住。

“正觉者弟子”(sammāsambuddhasāvako),通过听闻正觉佛所说法而“出生”的禅修比丘。

开示结束时,该比丘证得了入流果,开示也给在场的人们带来了利益。

第五、烦心比丘的故事[终]。


6. 施火婆罗门的故事

Aggidattabrāhmaṇavatthu

“众人皈依……”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坐在沙堆上名为施火(Aggidatta)的憍萨罗国王的国师而说的。

据说他本是大憍萨罗[国王]的国师(波斯匿父亲的国师)。当[国王的]父亲过世时,憍萨罗波斯匿王[觉得] “[他是]我父亲的国师”,于是便恭敬地将他任命为该职位,在他前来侍奉自己时前往迎接,“老师,请坐这里”命人给他 [与自己]同样的座位。国师心想:“这国王对我非常恭敬,然而诸王不会一直都有恭敬心。与相同年纪的[人]一起的王乐实为快乐,而我年老了,我应出家。”他请求国王同意他出家后,命人在城内鸣鼓而行,在七天内做布施将自己的一切财产散尽,然后他在外道中出家了。有一万人追随他而出家了。他和他们一起在鸯伽国(Aṅga)、摩揭陀国(Magadha)、俱卢国(Kururaṭṭha)境内住下了,并给予此教诫:“伙伴们,当你们谁生起欲寻等时,就每人从河里运一袋沙倒在这里。”

“好的”他们同意了。在生起欲寻等时,他们就那样做。一段时间以后就有了一个大沙丘,一条名叫蛇伞(Ahichatto)的龙王占据了它。鸯伽和摩揭陀居民以及俱卢国的居民每个月都用大量供养品供养他们。然后施火给他们这个教诫:“你们皈依山,皈依森林,皈依园林,皈依树,如此你们将解脱一切苦。”他也用这个教诫教他自己的弟子。

菩萨也已经出家证得了正觉,这时正住在舍卫城附近的祇陀林。清晨他观察世间时,发现施火婆罗门和他的弟子们进入到自己的智网当中,知道“所有这些人都具备了证得阿罗汉的潜质”。傍晚时分[佛陀]对摩诃目犍连说:“目犍连,你有看到施火婆罗门让大众生不当之信吗?你去给他们教诫。”

“尊者,那有很多人,我一个人不能的。如果您也去的话将可行。”

“目犍连,我也会去。你先去。”

长老先行之时思维到:“他们人多势众,如果我在他们所有人聚集之处说任何话,所有人都会群起[而攻之]。”他便用自己的[神通]力下起了倾盆大雨。他们在大雨下纷纷起来进入各自的草屋当中。长老站在施火婆罗门的草屋门口,喊: “施火。”他听到长老的声音后[心想:]“在这个世界上没人能直呼我的名字的,是谁在喊我名字呢?”他便以顽固的慢心说:“是谁?”

“是我,婆罗门。” “你说什么?”

“请你告诉我一个今晚我可以在这住的地方。” “这里没有住处了,一人一个草屋。”

“施火,人去往人处,牛去往牛处,出家人去往出家人处,别这样,给我一个住处。”

“那你是出家人?” “是的,我是出家人。”

“如果是出家人,你的佉梨用具(khāribhaṇḍa) [219] 在哪里?你有什么出家用具?”“我有[出家]用具,然而分别拿着它们到处走不方便,我就让好友拿着,然后我四处行脚,婆罗门。”

“你要拿着它再行脚。”他对长老生气了。

然后长老对他说:“施火,不要生我们的气,请告诉我一个住处。”

“这里没有[空余]住处。” “那么谁住在那沙丘上?” “一龙王。” “你把那里给我吧。”

“不能给,这对它而言非同小可。” “没关系,你就给我吧。” “那你好自为之。”

长老朝沙丘走去。龙王看到他走来了[便寻思着:]“这沙门过来了,他不知道我的存在,我要喷烟杀死他。”它喷出烟。

“这龙王以为‘只有我能喷烟,其他人不能’”长老自己也喷烟。从两者身体生的烟都上升直到梵天界。两者的烟都没有恼害到长老,只恼害到了龙王。龙王无法忍受烟的冲击便[喷出]火。长老也入了火界定,和它一起[喷]火。火[也]上升直达梵天界。两者[的火]都没有恼害到长老,只恼害到了龙王。然后它的整个身体像用火把点着了一般。

隐士们看了后心想:“龙王把沙门烧了,实在是个好沙 门,不听我们的话毁了。”长老降服了龙王,令其温顺无毒,然后便坐在沙丘上。龙王盘绕在沙丘上,将头冠变成尖顶屋内部大小,罩在长老的上方。早上,隐士们[寻思着]“让我们看看沙门是死了还是没死”,去到长老处,看到他坐在沙丘顶上,他们便合掌赞美道:“沙门,是否有受到龙王的侵扰呢?”

“你们没看到它站着举着头冠罩在在我上面?”

他们围着长老站着[说:]“实在是不可思议啊,朋友,沙门将如此般的龙王降服了。”这时导师来了。长老看到导师便起来礼敬。隐士们便问他:“此人比你还要伟大?”

“这是世尊导师,我是他的弟子。”

导师坐在沙丘顶上,隐士们[谈论着:]“弟子的威力都如此,那他的威力该如何?”他们抬手合掌称赞导师。导师呼唤施火[婆罗门],说:“施火,说一说你是怎么给弟子众和信众做教诫的。”

“‘你们皈依这山,你们皈依森林、园林、树,皈依此等后解脱一切苦。’我这样给他们教诫。”

“施火,非皈依此等解脱一切苦,而是皈依佛法僧后解脱整个轮回之苦。”导师说完,诵出此偈:

188.
Bahuṃ ve saraṇaṃ yanti, pabbatāni vanāni ca;
Ārāmarukkhacetyāni, manussā bhayatajjitā.

众人恐惧故,皈依于诸山,
及皈依森林,园林与神树。

189.
Netaṃ kho saraṇaṃ khemaṃ, netaṃ saraṇamuttamaṃ;
Netaṃ saraṇamāgamma, sabbadukkhā pamuccati.

彼非安稳依,彼非至上依;
皈依于彼者,不脱一切苦。

190.
Yo ca buddhañca dhammañca, saṅghañca saraṇaṃ gato;
Cattāri ariyasaccāni, sammappaññāya passati.

若人皈依佛,皈依法及僧;
依于正智慧,得见四圣谛。

191.
Dukkhaṃ dukkhasamuppādaṃ, dukkhassa ca atikkamaṃ;
Ariyaṃ caṭṭhaṅgikaṃ maggaṃ, dukkhūpasamagāminaṃ.

苦与苦之集,以及苦之离;
八圣道一并,导向苦止息。

192.
Etaṃ kho saraṇaṃ khemaṃ, etaṃ saraṇamuttamaṃ;
Etaṃ saraṇamāgamma, sabbadukkhā pamuccatī.

此为安稳依,此为至上依;
皈依于此者,解脱一切苦。

在此[偈颂中],“众”(Bahuṃ)就是许多。“诸山……”(pabbatāni)意思是人们由于各自怀有的恐惧,想要从恐惧中解脱,以及想要获得儿子等而去皈依四处的山,如吞仙山(isigili)、广山(vepulla)、毘婆罗山(vebhārā)等诸山,以及大林(mahāvana)、牛角娑罗林(gosiṅgasālavana)等诸森林,以及竹园(veḷuvana)、耆婆芒果园(jīvakambavana)等诸园林,以及优填那支提(udenacetiya)、乔答摩神树(gotamacetiya)等神树。

“彼非[安稳]依”(Netaṃ saraṇaṃ),意思是所有这些皈依处都既非安稳也非最上,依靠此[皈依]那些[受制于]生[老病死]等诸法的众生一个也不能解脱于生[老病死]等一切苦。

“若人”(Yo ca),指出此非安稳、非至上的皈依处后, [接下来]为了显示安稳、至上的皈依处而谈。它的意思是:若家主或出家人通过以“彼世尊亦即是阿罗汉、正自觉者……”为开头的佛、法、僧随念业处的最胜力,皈依佛法 僧,他的这皈依也因礼敬其他外道等[行为]而失去、动摇。为了显示唯有通过圣道而获得的皈依是不动摇的,故说:“依于正智慧,得见四圣谛”(Cattāri ariyasaccāni, sammappaññāya passati)。若有谁通过得见彼诸圣谛之力量获得了皈依,该皈依为安稳及至上的,此人依靠此皈依会脱离乃至整个轮回之苦,因此说“此为安稳依”(Etaṃ kho saraṇaṃ khemaṃ)。

开示结束时,所有的那些隐士都证得了连同无碍解的阿罗汉,他们礼敬导师后请求出家。导师则从袈裟中伸出手来说: “来吧,诸比丘,修行梵行吧。”就在这一刻他们成为了持八种[出家]用具有六十个僧腊的长老一般。

这一天是所有鸯伽和摩揭陀居民以及俱卢国居民拿着供品前来[供养]的日子。他们带着供品前来,看到所有隐士都出家了,他们心想:“是我们的施火婆罗门更伟大还是沙门乔答摩更伟大呢?”然后他们认为:“沙门乔答摩前来[拜访施火]了,[所以]施火更伟大。”导师察觉到了他们的心思便 说:“施火,断除大众之疑。”他[回答:]“这正是我所想做的。”他以神通力来回七回飞上空中然后落下礼敬导师,然后说:“尊者是我导师,我是世尊的弟子。”表示[自己]是弟子。

第六、施火婆罗门的故事[终]。


7. 阿难长老提问的故事

Ānandattherapañhavatthu

“……难得……”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阿难长老的提问而说的。

据说有一天,长老在日间[禅修]住处坐着时思维:“导师说‘良种象生于六牙族或布萨族,良种马生于信度族或雨云王族,良种公牛生于南路’,讲述了良种象等的产地等,那么人杰(良种人)生于何处呢?”他来到导师面前,礼敬后坐于一旁,就此发问。

导师说:“阿难,人杰非随处而生,唯生于直线长三百由旬,宽二百五十[由旬],周长九百由旬的中部区域(佛经中的中土)。他们即便出生,也非随处家庭而出生,而是生于某富贵的刹帝力与婆罗门家族中。”说完,诵出此偈:

193.
Dullabho purisājañño, na so sabbattha jāyati;
Yattha so jāyatī dhīro, taṃ kulaṃ sukhamedhatī.

人杰实难得,彼非随处生;
贤人所生处,家族即蒙幸。

在此[偈颂中],“难得”(Dullabho)指人杰实难得,不像良种象等那样容易有,他不出生于所有的边地或低贱之 家。在中部区域也只出生于大众都恭敬、文明之处的某个刹帝力或婆罗门家庭中。

如此出生时,“贤人生何处”(Yattha so jāyatī dhīro)指至上智慧的佛陀,“家族即蒙幸”(taṃ kulaṃ sukhamedhatī),[家族]即获得快乐之义。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七、阿难长老提问的故事[终]。


8. 众比丘谈话的故事

Sambahulabhikkhuvatthu

“诸佛[出世]乐……”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众比丘的谈话而说的。

一天,五百比丘坐在集会堂,生起谈论:“贤友们,在这世上何为快乐?”

其中有人说“无有等同王乐者”,有人说[无有]等同欲乐者,有人说“无有[其他快乐]等同吃良米、肉等食物的快乐”。导师去到他们的坐处,问道:“诸比丘,你们坐在一起谈论何事?”

“[谈论]此事。”他们回答。

“诸比丘,说什么呢?所有这些快乐都隶属于轮回之苦。在此世间,佛陀出世、听闻佛法、僧团和合愉悦,此方为快乐。”说完,诵出此偈:

194.
Sukho buddhānamuppādo, sukhā saddhammadesanā;
Sukhā saṅghassa sāmaggī, samaggānaṃ tapo sukho.

诸佛出世乐,宣说正法乐,
僧团和合乐,和合修行乐。

在此[偈颂中],“诸佛出世”(buddhānamuppādo)[意思是]当诸佛出世时,大众跨越贪等之荒漠,因此诸佛出世是至上之乐。由于宣说正法后,具备生[老病死]等之法的众生解脱于生等,因此“宣说正法乐”(saddhammadesanā sukhā)。

“和合”(sāmaggī),[僧众]同心,此即为快乐。志同道合者可以学习佛语,可以持守头陀支,可以行沙门法,因此说“和合修行乐”(samaggānaṃ tapo sukho)。因此[佛陀]说:“诸比丘,只要比丘们和合地聚会,和合地出罪,和合地行僧团事务,诸比丘,则可期待比丘们的增长而非衰败。”(《长部》2.136)

开示结束时,那些比丘证得了阿罗汉,开示也对大众有益。

第八、众比丘谈话的故事[终]。


9. 迦叶十力金塔的故事

Kassapadasabalassa suvaṇṇacetiyavatthu

“……应礼者……”这佛法开示是导师在游方时,就迦叶十力[佛]的金塔而说的。

如来出了舍卫城,一路前往波罗奈的途中,在大比丘僧团的围绕下到了都题(Todeyya)村附近的某个神庙。善至坐在该处,命佛法司库(阿难尊者)前去不远处叫唤正在干农活的一个婆罗门。那婆罗门来到后,没有礼敬如来,只是礼敬了神庙然后站着。善至问道:“你怎么看待此处的,婆罗门?”

“我礼敬我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塔庙所在处,友,乔答摩。”

“你礼敬此处做得好,婆罗门。”善至让他感到欢喜。比丘们听了后生起了疑惑:“什么原因世尊如此称赞他呢?”为了除遣他们的疑,如来说了《中部》的《陶工经》(《中 部》2.282),然后用神通在空中创造了一个一由旬高的迦叶十力金塔和另一个金塔,展示给大众,然后说:“婆罗门,更应礼敬像这样的应礼敬者。”然后以《大般涅盘经》(《长部》2.206)中所述方式解释了佛陀等四种值得为之建塔者,然后分别讲述了舍利塔、指定塔、受用物塔三种塔。并诵出此偈:

195.
Pūjārahe pūjayato, buddhe yadi ca sāvake;
Papañcasamatikkante, tiṇṇasokapariddave.

礼敬应礼者,诸佛及弟子,
已离于诸盖,超越忧悲者。

196.
Te tādise pūjayato, nibbute akutobhaye;
Na sakkā puññaṃ saṅkhātuṃ, imettamapi kenacī.

礼敬于此等,寂灭无畏者;
无人可测度,功德为几许。
(《譬喻经·长老譬喻》1.10.1-2)

这里的值得礼敬的“应礼者”(Pūjārahā)是应该礼敬的意思。

“礼敬应礼者”(Pūjārahe pūjayato),通过顶礼等[方式]以及用四资具敬奉彼。

“诸佛”(buddhe)等是显示[谁是]应礼敬者。“诸佛”,诸正自觉者。

“以及”(yadi)是“yadi vā”以及的意思,这里指的是诸辟支佛与[佛]弟子。

“已离于诸盖”(Papañcasamatikkante),超越了贪、见、慢之诸盖。

“超越忧悲者”(tiṇṇasokapariddave),超越了忧愁与悲伤,意思是其人已超越忧悲此两者。这些是显示应礼敬者[的特征]。

“彼”(Te),佛陀等。

“如此等”(tādise),具备[以上]所说[之德]者。

“寂灭”(nibbute),平息了贪等。他们不会对任何地方的存在或目标产生恐惧,无处有怖畏,他们是“无畏者”(akutobhaye)。

“功德不可测度”(Na sakkā puññaṃ saṅkhātuṃ),要测度[这礼敬的]功德是做不到的。若有人[问]“怎么说呢?”

“任何人[不可测度]此为这么多”(imettamapi kenacī),任何人来[测度]“这是这么多,这是这么多”,“api”在语法上应结合在此,[意思是]任何人来测度[都是不可能的]。在此,“人”指婆罗门等。“测度”:通过三种测度方式:判定(估算)、称量、填注。“判定”:是通过“这是这么多”这样的方式判断。“称量”:托在秤上[称量]。“填 注”:是通过注入阿达(aḍḍha)、巴萨达(pasata)、粑铊(pattha)、吶砺(nāḷi) [220] 等[量具进行度量]。

任何都不能通过这三种测度方式计算礼敬佛陀等的功德果报,[该功德]无边。在[以下]两处行礼敬如何区分[其差 异]?首先对健在的佛陀等供养礼敬之功德不可度量,其次对像他们一般因烦恼的灭尽而蕴灭尽的寂灭者礼敬[功德]也不可度量。因此《天宫故事》(Vimānavatthu)[中说]:

“在世及已灭,心同果报同,
心愿为其因,众生往善趣。”(《天宫故事》第 806 偈)

开示结束时,该婆罗门成为了入流者。一由旬的金塔在空中住立了七天,一大群人在七天中以种种方式礼敬了佛 塔。然后不同见解者们产生了见解的分歧。以佛陀的威力该佛塔回到了它原来的位置,此时该处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石塔。在那[礼敬佛塔的]人群中有八万四千生命领悟了法。

第九、迦叶十力金塔的故事[终]。

第十四品佛陀品释义终。

第一日诵[经文]终。



  • 目录 (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备注:

[202]有的地方作 āsāḷha。
[203]六师外道之一。
[204]他是持无作业论的邪见者,因此死后投生在了无间地狱。
[205]梵天一只手横在胸前用手掌拍打另一只手的肘部。
[206]忉利天的一棵树。
[207]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29 篇),菩萨投生为一头黑牛,被一老妪(后来的莲花色)视如儿子般养大,然而老妪贫困,菩萨便寻找机缘欲做工赚取费用报答老妪。一天一商队首领子带着五百辆牛车来到一不平之地,他的牛群不能拉车通 过,所有车连接到一起也不能通过。商队首领子为一识牛之人,见到菩萨知道它可以牵引众车通过。于是与菩萨商议以一千金为酬帮其车乘通过此地。菩萨以一己之力一次令五百车全都通过,带着一千金回到家中给了老妪。
[208]法句义注里是 kaṇhausabhajātaka,但本生里是 Kaṇhajātaka。
[209]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28 篇),菩萨是一头名为欢喜满的牛,被一婆罗门视如儿子般养大,身有大力。于是它想要用自己的身力报答婆罗门,它便告诉婆罗门,让他和一位财主打赌,说自己的牛可以拉动一百辆车,赌一千金。那天婆罗门用砂石装满一百车,排成一列绑在一起,然后让牛站在最前面套上车轭,然后婆罗门举起刺棒喊道:“走!欺瞒者!运!欺瞒者!”菩萨听到他如此称呼自己,心中不乐,于是驻足不前。婆罗门便输掉了一千金,回家忧愁而卧。于是菩萨告诉他自己不动的原因,让他再次和财主打赌,赌注两千金,不要再以“欺瞒者”称呼自己。于是第二次婆罗门对它说:“走!贤者!运!贤者!”菩萨便一次拉动一百辆车为婆罗门赢得了两千金。
[210]应该是十八由旬才对,前面有提到整个会众有三十六由旬。
[211]有贪心、离贪心、有嗔心、离嗔心、有痴心、离痴心、昏沉心、散乱心、广大心、不广大心、有上心、无上心、有定心、无定心、解脱心、不解脱心。
[212]心峰(Cittakūṭa)、给拉萨(Kelāsa)都是喜马拉雅山中的山名。
[213]所施为少许(dajjā dānaṃ parittakaṃ),这句里面的“dajjā”不常见,因此义注在这里专门解释这个词其实就是“datvā”。
[214]佛陀此时是从忉利天下来,根据《大义释》这里的“从兜率天而来”指的是导师此生是从兜率天投生到人间的。
[215]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99 篇,Parosahassajātaka,《超千本生》),菩萨是一名成就禅定、神通的出家仙人,有五百弟子。在一个雨季里他的大弟子(后来的舍利弗尊者)带着一半弟子外出了。这时菩萨寿命终尽,临终时,身边弟子们问他有何成就,他回答“什么也没有”,然后便投生到了流光天(光音天)。据说菩萨即便成就了无色界定也不会投生无色界天。于是弟子们便以为他们的老师什么成就也没有,在火葬场未对他作敬奉。当大弟子回来得知老师已逝,便问其他人有没有问老师的成就,当大家告知后,他告诉大家老师并非什么成就也没有,而是成就了无所有处定。大家对此并不相信,于是菩萨从梵天界下来站在空中用以下这首偈颂赞叹他的大弟子之智。
[216]140 肘的长度。
[217]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258 篇),菩萨是劫初一名叫真言王的转轮王,拥有七宝和四神通,一拍手就能令天降七宝齐膝深。他做童子游戏了八万四千年,又做了八万四千年的王储,接着做了八万四千年转轮王,寿命不可限量。然而这依旧不能令他的欲贪满足,于是他登上轮宝和随从前往四天王天,四天王以香、花迎接,让出统治权。他长久统治四天王天亦不能满足欲贪,于是去到忉利天。帝释天帝让出一半统治权,与他一同统治天界。帝释天帝三千六百万年的寿命终尽之后另一帝释天帝出现,如此经过三十六位帝释天帝,真言王依旧以人身在忉利天行统治。然而他的欲贪依旧不满足,生心欲杀帝释天帝独自行统治。然而贪爱为衰败之源,他因此显现出衰老,从天界堕落人间,不久即死去,留下遗 言:真言王做转轮王统治了两千岛屿围绕的四大洲,又长久统治四天王天,又于三十六位帝释天帝的寿命期间统治了天界,贪欲未能满足。
[218]另一种解释是:在诸苦蕴等中,以即将到来的苦的力量,痛苦实甚多。
[219]隐士的用具。
[220]这些都是容积度量单位/工具。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