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13. 世品 Lokavaggo (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1. 世品 Lokavaggo 目录
文喜尊者、法护尊者译
13. 世品
  1. 年轻比丘的故事( dhp_167 )
  1. 净饭王的故事( dhp_168_169 )
  1. 五百位修观比丘的故事( dhp_170 )
  1. 无畏王子的故事( dhp_171 )
  1. 清扫长老的故事( dhp_172 )
  1. 指鬘长老的故事( dhp_173 )
  1. 织工女儿的故事( dhp_174 )
  1. 三十位比丘的故事( dhp_175 )
  1. 少女旃遮的故事( dhp_176 )
  1. 无比施的故事( dhp_177 )
  1. 给孤独子咖拉的故事( dhp_178 )
 

1. 年轻比丘的故事

Daharabhikkhuvatthu

“[勿行]卑劣法……”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某位年轻比丘而说的。

据说某位长老和一位年轻比丘一起在清晨时去到毘舍佉家。毘舍佉家里恒常准备了五百比丘的粥。长老在那里喝完粥后,让年轻比丘坐下,然后自己去了另一家。

那个时候,毘舍佉的孙女在替祖母服务比丘们。她在给那位比丘过滤水时,看到水罐中自己的面容后笑了,年轻比丘看到她也笑了。她看到他发笑后,说:“断头在笑。”于是年轻比丘对她骂道:“你才断头,你爸妈也都是断头。”她哭着来到厨房祖母跟前,问及“这是怎么了,姑娘”时,她告知了此事。

[毘舍佉]她来到年轻比丘跟前,说:“尊者,别生气。这并非不尊重剔除头发指甲、穿割截衣、拿着从中切开的钵托钵而行的圣尊。” [196]

年轻[比丘说:]“是的,优婆夷,你知道我们是剔除头发等的。这[姑娘]把我比作‘断头’进行辱骂合适吗?”

毘舍佉既不能说服年轻[比丘],也不能说服女孩儿。这时长老回来了,询问:“这是怎么了,优婆夷?”听闻此事后,对年轻[比丘]教诫道:“走开!贤友!这不是辱骂剔除头发指甲、[穿]割截衣、拿着从中切开的钵托钵而行的[比丘],你闭嘴吧。”

“是,尊者,您为何不斥责自己的女施主,却斥责我呢?用‘断头’辱骂我就合适?”

这时,导师前来询问:“这是怎么了?”

毘舍佉告知了此事的来龙去脉。导师看到该青年有证得入流果的因缘后,心想:“我应顺从这青年。”便对毘舍佉说:“毘舍佉,难道你的女孩只因剔除头发等[的原因]而用断头来辱骂我的弟子就合适吗?”

年轻人顿时起身抬手合掌,说:“尊者,这个问题只有您善了知,我的戒师和优婆夷都不善理解。”导师知道年轻人符合自己的家族传统(与解脱者传统相应)后,说:“对欲乐目标发笑是低劣之法,不应从事低劣法,不应与放逸共住。”说完,诵出此偈:

167.
hīnaṃ dhammaṃ na seveyya, pamādena na saṃvase,
micchādiṭṭhiṃ na seveyya, na siyā lokavaḍḍhano.

勿行卑劣法,勿住于放逸;
莫执持邪见,不增长世俗。

在此[偈颂中],“卑劣法”(hīnaṃ dhammaṃ),五欲之法。甚至是骆驼、公牛都不应从事该卑劣法。它导致投生低劣的地狱等处,故名卑劣,“不应从事”(na seveyya)它。 “勿住于放逸”(pamādena na saṃvase),也[不要]与以失去正念为特征的放逸[共住]。

“勿执持”(na seveyya),也不应执取邪见。

“增长世俗”(lokavaḍḍhano),这样做的人,他是增长世俗者。因此通过不这样做就是不增长世俗。

开示结束时,那位年轻人证得了入流果,开示也给在场大众带来了利益。

第一、年轻比丘的故事[终]。


2. 净饭王的故事

Suddhodanavatthu

“奋起[勿放逸]……”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榕树园时,就父亲而说的。

在某个时候,导师初次回到迦毗罗卫城(Kapilapura)在亲族们的欢迎下到达了榕树园。然后为了破除亲族的傲慢,在空中变化出宝石经行道后,在那里一边经行一边说法。亲族们有了净信心,以净饭王为首礼敬了[佛陀]。在那个亲族集会中还降下了花雨。随着大家对此生起谈论,[导师说]:“诸比丘,不止如今,过去在我亲族的集会中也曾降下花雨。”说完,讲述了《维山塔拉本生》(Vessantarajātaka)(《本生》2.22.1655)。

听完开示离开的亲族中,竟无一人邀请导师。国王则[想着]“我儿子不来我家,能去哪里呢?”便没有邀请就走了。然而他回去后,命人在宫中备好了两万比丘的粥,并布置了座位。

第二天,导师入城托钵时,考虑“过去诸佛到了父亲的城市后是直接进入亲人家中还是次第托钵游行呢?”发现 “他们是次第托钵游行”,于是他就从第一个家庭开始托钵游行。

罗睺罗(Rāhula)的母亲坐在宫殿上层见到这一幕后,将所发生的事情禀告了国王。国王一边整理衣服一边迅速出去,然后礼敬了导师,[说:]“儿子,你为何要毁了我,你托钵游行令我感到极为羞耻。你在这座城市中应乘金轿托钵游行。你为何要令我感到羞耻呢?”

“大王,我并非要羞辱你,我只是遵循自己家族的传统。”

“儿子,难道我的种姓是托钵维生的种姓?” “大王,那并非你的种姓,而是我的种姓。数千位佛陀

他们都是托钵维生。”说完,[导师]开示佛法,诵出这些偈颂:

168.
uttiṭṭhe nappamajjeyya, dhammaṃ sucaritaṃ care,
dhammacārī sukhaṃ seti, asmiṃ loke paramhi ca.

奋起勿放逸,应行善行法;
今生与来世,法行者乐住。

169.
dhammaṃ care sucaritaṃ, na naṃ duccaritaṃ care,
dhammacārī sukhaṃ seti, asmiṃ loke paramhi ca.

应行善行法,不行彼恶行;
今生与来世,法行者乐住。

在此[偈颂中],“奋起”(uttiṭṭhe),应在起来(起床)后,站在他人家门口,接受钵食。

“勿放逸”(nappamajjeyya),舍弃托钵义务后,寻求殊妙饮食是名为起来放逸,而次第乞食则名为不放逸。这样做 [就是]“奋起不放逸”。

“法”(dhammaṃ),舍弃不当的寻求后,次第而行,是对乞食法的“善行而行”(sucaritaṃ care)。

“乐卧”(sukhaṃ seti),只是在开示里这么说,意思是,这位如此行乞食法的“法行者”(dhammacārī)在此世间以四种威仪快乐而住。(开示里虽然说的是“乐卧”,但实际含义是“乐住”。)

“不[行]彼恶行”(na naṃ duccaritaṃ),行于妓女[处]等非行处 [197] 是行恶行的乞食法(即实行错误的乞食法)。不如此行后“应行善行法,不行彼恶行”(dhammaṃ care sucaritaṃ, na naṃ duccaritaṃ care)。其余部分的含义已经说过了。

开示结束时,国王证得 入流果,开示也给在场大众带来了利益。

第二、净饭[王]的故事[终]。


3. 五百位修观比丘的故事

Pañcasatavipassakabhikkhuvatthu

“[视]如水上浮沤……”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五百位修观的比丘而说的。

据说,他们在导师面前习得业处后,进入森林,经过一番努力没有什么成就,[决定]“[请导师]辨别后,我们将学习[新的]业处”,在回导师身边的路上,他们一边修习海市蜃楼业处一边往回走。就在他们进入寺院的刹那,天下起了 雨。他们在各处站着,看到面前因雨水冲刷出现又破灭的水泡后,获取了[禅修]所缘:“这自身在生起、灭去之义上也如同水泡。”

导师坐在香室,看到那些比丘后,如同与他们[当面]交谈一般,放出光芒,诵出此偈:

170.
yathā pubbuḷakaṃ passe, yathā passe marīcikaṃ,
evaṃ lokaṃ avekkhantaṃ, maccurājā na passatī.

视如水上浮沤,视如海市蜃楼;
如是看待世间,死王不得见之。

在此[偈颂中],“海市蜃楼”(marīcikaṃ),光线[的折射所产生]。它们从远处[看]虽然出现房子的影像等,对走近的人而言则是不可触及、空无的。因此,如同“水上浮沤(水泡)”(pubbuḷakaṃ)因生起后破灭,只应以空无等性质来视之,对蕴等世间也如此“看待者,死王见不到他”(avekkhantaṃ, maccurājā na passatī),是[这偈颂]的含义。

开示结束时,那些比丘就站在原地证得了阿罗汉。

第三、五百位修观比丘的故事[终]。


4. 无畏王子的故事

Abhayarājakumāravatthu

“请来观此世间……”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就无畏王子(Abhayarājakumāra)而说的。

据说,他平定完边疆回来,他父亲频婆娑罗(Bimbisāra)对他很满意,赐给他一个能歌善舞的舞女,并给他七天的王权。他七天都待在家中享受王权没有外出。第八天,他去到河边,洗完澡,进入一个公园,就像山达帝大臣 [198] 一样坐着观看那位女子歌舞。她也在那一刻如同山达帝大臣的舞女一般因[心]绞痛而死去。

王子因她的过世而生起悲伤,[想到]“除了导师,没人能为我消除此悲伤”,他便去到导师跟前,说:“尊者,请您为我消除悲伤。”

导师安慰他过后,说道:“王子,在无始轮回中,当此女子就如此般死去时,你为她哭泣所流眼泪不可计量。”知道他的悲伤被开示减轻了后,[导师]说:“王子,莫悲伤,这是愚人沉没之处。”说完,诵出此偈:

171.
etha passathimaṃ lokaṃ, cittaṃ rājarathūpamaṃ,
yattha bālā visīdanti, natthi saṅgo vijānataṃ.

请来观此世间,犹如盛饰王车;
愚人沉沦其中,智者毫无执着。

在此[偈颂中],“来看”(passathimaṃ),就王子而说。 “此世间”(imaṃ lokaṃ),这所谓蕴世间等的自身。 “盛饰”(cittaṃ),[此自身]犹如用七宝等装饰的王车一般,用衣服、饰物等进行装饰。

“愚人[沉沦]其中”(yattha bālā),愚人如此沉沦在那自身之中。

“智者”(vijānataṃ),意思是,明智者在这[自身]上,贪等的执着里,他一种执着也没有。

开示结束时,王子证得了入流果,开示也给在场大众带来了利益。

第四、无畏王子的故事[终]。


5. 清扫长老的故事

Sammajjanattheravatthu

“若人先[放逸]……”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清扫(Sammajjana)长老而说的。

据说,他不论清晨傍晚,没有时间限制,总是在打扫。一天,他拿着扫帚去到在日间住处打坐的离婆多(Revata)长老跟前,说:“这个大懒汉,吃完人家的信施,来坐着,为何他不拿个扫帚打扫某个地方呢?”长老心想“我要给他教诫”,[就说:]“过来,贤友。”

“怎么了,尊者?” “你去洗个澡,然后过来。”

他照做了。于是长老让他坐在一旁,对他教诫道:“贤 友,比丘不应一切时都清扫。只在清晨清扫完,然后托钵,托钵回来后,坐在夜间住处或日间住处诵习三十二行相(三十二身分),着手于自身的坏灭,然后傍晚起身做清扫。不要总是清扫,也要给自己留出机会[禅修]。”

他遵照长老的教诲,不久就证得了阿罗汉。[后来]各处变得肮脏。于是比丘们对他说:“贤友,清扫长老,到处都是垃圾,你怎么不打扫了?”

“尊者,我放逸时曾那样做,现在我不放逸了。” 比丘们禀告导师:“这位长老[自]称究竟智(阿罗汉果)。”

导师说:“是的,诸比丘,我儿去过去放逸时清扫度日,而如今以道果之乐度日,不清扫了。”说完,诵出此偈:

172.
yo ca pubbe pamajjitvā, pacchā so nappamajjati,
somaṃ lokaṃ pabhāseti, abbhā muttova candimā.

若人先放逸,而后不放逸;
彼耀此世间,如月出云翳。

这[首偈颂]的含义是:“若人先前”(yo ca pubbe)因履行大小义务或诵习[经典]等而“放逸”(pamajjitvā),“而 后”(pacchā)以道果之乐度日而“不放逸”(nappamajjati)。

如同从云等“出来”(mutto)的月亮照耀空间世间, “他”(so)以道智照耀“此”(imaṃ)蕴等世间,令一片光明。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五、清扫长老的故事[终]。


6. 指鬘长老的故事

Aṅgulimālattheravatthu

“若[作]恶业已……”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指鬘(Aṅgulimāla,鸯掘摩罗)长老而说的。

故事应从《指鬘经》(aṅgulimālasutta,《中部》2.347等)中了解。长老在导师面前出家后证得了阿罗汉。于是尊者指鬘去到僻静处独处享受解脱之乐。他在那时,发此感慨(《感兴》偈):

“若人先放逸,而后不放逸;
彼耀此世间,如月出云翳。”

以[此]等方式发出感慨后,以无余依涅盘界而般涅盘。比丘们在法堂中生起谈论:“贤友们,长老投生到哪里了?”导师前来询问:“诸比丘,你们坐在一起谈论何事?”

“尊者,谈论关于指鬘长老的投生之处。”[他们]说。 “诸比丘,我儿已般涅盘。” “尊者,他杀了这么多人后般涅盘了?”

“是的,诸比丘,他之前未获得一位善友,因此造了这么多恶行。而后因获得了善友的支持变得不放逸。因此他的那不善业已被善业所覆盖。”说完,诵出此偈:

173.
yassa pāpaṃ kataṃ kammaṃ, kusalena pidhīyati,
somaṃ lokaṃ pabhāseti, abbhā muttova candimā.

若作恶业已,覆之以善者;
彼耀此世间,如月出云翳。

在此[偈颂中],“以善”(kusalena),针对阿罗汉道而说。其余部分显而易见。

开示结束时,许多比丘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六、指鬘长老的故事[终]。


7. 织工女儿的故事

Pesakāradhītāvatthu

“[世人多]盲目……”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至上阿罗毘(Aggāḷavi)神庙(Cetiya,塔、神庙)时,就一位织工之女而说的。

有一天,阿罗毘(Āḷavī)的人们在导师抵达阿罗毘时进行了邀请,并举行布施。导师用餐结束时做随喜道:“请如此修习死随念:‘我的生命非永恒,我的死亡是确定的,我不免一死,我的生命以死亡为终点,生命确实是不确定的,死亡是必然的。’那些不修习死随念者,他们在[生命的]最后时 刻,犹如见到毒蛇后[手里]无杖的人一般,会因恐惧而惊叫而亡。而那些修习了死随念的人,他们犹如远远看到蛇后,拿着棍子[将其]挑开的人一般,他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不惊慌。因此请修习死随念。”

听闻这个开示后,其他人依旧忙于自己的事情。然而有一位十六岁的织工女儿[想着]“佛陀的话不可思议,我应修习死随念。”她昼夜都修习着死随念。导师则在离开那里后去了祇陀林。那个女孩则修习了三年的死随念。

后来,有一天,导师在黎明观察世间时看到那女孩进入到自己的智网,探寻“会发生什么”时,得知“这个女孩从听了我的开示那天起,修了三年死随念,现在我前去那里,询问这女孩四个问题后,在她回答时,在四个点上[对她]给与赞叹后,我将诵出这个偈颂。她会在偈颂结束时证得入流果。缘于她开示也会对大众有益。”于是[导师]便和五百随行比丘离开祇陀林,次第前往至上阿罗毘寺。

阿罗毘居民听说导师来了,就前往该寺院做了邀请。那时,那位少女也听说了导师的到来,“据说我的父亲、大师、老师、面如满月的大乔答摩佛陀来了”她满心欢喜地想到: “上次见到金色的导师是三年前了,现在我将能[再次]见到他的金身和听闻他甜蜜殊胜之法。”

然而,父亲在前往[纺织]厅时对她说:“女儿,我给别人纺了一块布,还有一张手没完成,今天我将要完成它。你快点给我绕个纺锤带来。”

她心想:“我想听导师的法,而父亲这么对我说。我是去听导师的法还是绕好纺锤给父亲带去呢?”于是她想到:“不带去纺锤的话父亲会打我、揍我。因此绕好纺锤给他后我再去听法。”便坐在小凳子上绕纺锤。

阿罗毘居民则在以饮食招待了导师过后,拿着钵,为了 [听闻]随喜开示而站着。导师[则因]“我因那良家女走了三十由旬的路而来,然而她现在没有空。我将在她得空时做随喜开示。”便保持沉默。当导师如此保持沉默时,在有着诸天的世间,没有任何人敢对他说什么。

那个女孩则在绕完纺锤放在篮子中去往父亲那时,站在人群外围看着导师。导师也抬头见到了她。她仅因[导师的]注视就明白了:“导师在如此的人群中坐着看向我是希望我过去,希望我来到自己身边。”她放下纺锤篮子,去到导师面 前。

那为什么导师要看向她呢?据说他是这样想的:“她就从这里走了的话,以凡夫身死去,未来将不确定。来到我这里再走的话,证得入流果后,未来是确定的,将投生兜率天宫。”据说她那天难逃一死。

她就在[导师]以注视示意下,走近导师,进入六色[佛]光中,礼敬后站在一旁。就在她礼敬了——在如此般的人群中沉默坐着的——导师后,在她站着的那一刻,[导师]对她说:“姑娘,你从哪来?”

“我不知道,尊者。” “你要到哪去?” “我不知道,尊者。” “你不知道?” “我知道,尊者。” “你知道?” “我不知道,尊者。”

导师询问了她这四个问题。大众讥嫌道:“喂!你们看!这织工之女不经思考地(字面为‘随心所欲’)跟佛陀交谈。当被此[导师]问及‘你从哪里来’时,她不应该说‘从织工家来’吗?当被问到‘你到哪里去’时,她应该说‘纺织厅’。”

导师让大众安静下来后,询问:“姑娘,当[我]说‘你从哪里来’时,你为什么说‘我不知道’?”

“尊者,您知道我从织工家里来。当您问我‘你从哪里来’时您是在问‘你从哪里投生来到这里的’,然而我不知道 ‘我从哪里投生到这里的’。”

于是导师[说]“善哉,善哉!姑娘,我所问的问题正是你所回答的”,给与[她] 第一次赞叹后,进一步又问道: “[我]再问‘你到哪里去’后,你为什么说‘我不知道’?”

“尊者,你知道我是拿着纺锤篮子去纺织厅。您是问 ‘从此[世]离开后,你将投生哪里’,而我不知道从此[世]死后‘我将投生去哪里?’”

“我所问的问题正是你所解答的。”于是导师第二次给与她赞叹,又进一步询问:“那为什么问‘你不知道?’后你说 ‘我知道’?”

“尊者,我知道死亡[是必然的],因此我那样说。” “我所问的问题正是你所解答的。”于是导师第三次给与她赞叹,又进一步询问:“那为什么询问‘你知道?’后,你说‘我不知道’?”

“尊者,我知道我的死亡[是必然的],但我不知道‘我将在夜里、白天、上午等的某个时间死去’,因此我那样说。”

“我所问的问题正是你所解答的。”于是导师第四次给与她赞叹,然后对会众说:“你们不知道此人所说的这么些[含义],你们就只是讥嫌。没有慧眼者,就是愚盲之人。有慧眼者,就是具眼者。”说完,诵出此偈:

174.
andhabhūto ayaṃ loko, tanukettha vipassati,
sakuṇo jālamuttova, appo saggāya gacchatī.

世人多盲目,少有具观者;
如鸟脱罗网,鲜有到天界。

在此[偈颂中],“世人多盲目”(andhabhūto ayaṃ loko),此世间的大众因无慧眼而盲目。

“此[世间]少有”(tanukettha),[这是复合词,拆分为:]“此[世间]”+(ettha)“少有”(tanuko),通过无常等“修观”(vipassati)的人不多。

“出罗网”(jālamuttova),如同熟练的捕鸟者撒下网 后,捕捉鹌鹑时只有一些从网中逃脱,其余的则都进入网中。同样的,被死网覆盖的有情,很多去往恶趣,只有“少数”(appo)一些有情“去到天界”(saggāya gacchatī),到达善趣或涅盘,是[这偈颂]的含义。

开示结束时,少女证得了入流果,开示也给大众带来了利益。

她拿着纺锤篮子来到父亲那里,他则坐着在打盹。她没注意到,在她递上纺锤篮子时,篮子撞到梭子尖上,发出声音掉落了。他[被吵]醒后,就凭借保有的印象拉动梭尖。梭尖向前撞在那女孩胸口。她就在当场死去,投生到了兜率天。他父亲查看她时,发现她全身是血,倒下死了。于是他生起了巨大的悲伤。

他[想到]“其他人不能平息我的悲伤”,哭着去到导师面前,告知此事后,说:“尊者,请您为我平息悲伤。”导师安慰他过后,说:“勿悲伤,优婆塞,在无始轮回中,你就在女儿这样死去时,所流的眼泪远超四大海的海水。”说完,讲述了无始[轮回]论。他的悲伤减轻了,向导师请求出家,获得受具足戒不久就证得了阿罗汉。

第七、织工女儿的故事[终]。


8. 三十位比丘的故事

Tiṃsabhikkhuvatthu

“天鹅[飞]日道……”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三十位比丘而说的。

一天,三十位随处住的比丘来拜访导师。阿难长老在前来为导师履行义务时看到了那些比丘,[他心想]“我要在这些[比丘]和导师问候完时[才进去]履行义务。”他便站在门口。导师则和他们一起寒暄完,为他们讲述了应铭记之法。听闻此后,他们所有人都证得了阿罗汉,然后飞起来从空中走了。

当他们迟迟[未出],阿难长老走近导师,询问:“尊者,刚刚进来了三十位比丘,他们在哪?”

“走了,阿难。” “通过哪条路[走的],尊者?” “从空中,阿难。” “尊者,难道他们漏尽了?”

“是的,阿难,他们在我面前听完法后证得了阿罗汉。”那一刻,一群天鹅从空中飞来。导师说:“阿难,谁若善

修习四神足 [199] ,他就能像天鹅一样乘空而行。”说完,诵出此偈:

175.
haṃsādiccapathe yanti, ākāse yanti iddhiyā,
nīyanti dhīrā lokamhā, jetvā māraṃ savāhiniṃ.

天鹅飞日道,神通可行空;
贤者胜魔众,出离于世间。

这[首偈颂]的含义是,这些“天鹅在太阳道之虚空”(haṃsādiccapathe ākāse)飞行。那些善修习神足者,他们也能“以神通行于”(yanti iddhiyā)虚空中。

“贤者”(dhīrā)智者“战胜伴有魔军的魔”(savāhiniṃ māraṃ jetvā)从此轮回世间“出离”(nīyanti),到达涅盘, [以上]是[偈颂的]含义。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八、三十位比丘的故事[终]。


9. 少女旃遮的故事

Ciñcamāṇavikāvatthu

“[超越]一法……”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少女旃遮(Ciñcā)而说的。

在[佛陀]觉悟早期,随着弟子广布,无数的诸天与人获证圣位,十力之德广宣流布,生起了大量的利养、恭敬。外道则如日出时的萤火虫一般明闻利养损减。

“只有沙门乔答摩是佛陀(觉者)吗?我们也是佛陀。只有供养他有大果报吗?供养我们也有大果报。请你们也供养我们,恭敬我们。”即便他们站在街道上如此向人们宣讲,却依旧得不到利养、恭敬。于是他们私下聚集在一起思索:

“我们要用什么方法让沙门乔答摩的群体里生起恶名,从而破坏其利养恭敬。”

这时,舍卫城一位名叫少女旃遮的游方女有着最上等的姿色、光彩照人、宛如天女。她的身体散发着光芒。于是[外道中]一个有坏点子的人这么说:“我们凭借少女旃遮让沙门乔答摩生起恶名后破坏他的利养恭敬。”

“这是个办法!”他们同意了。于是当她去到外道僧园,礼敬后站着时,外道们不跟她交谈。她[心想]“我有什么过错吗?”直到第三次说完“我礼敬圣尊们”,她说道:“圣尊们,我到底有什么过错,为什么你们不与我交谈?”

“姐妹,你不知道沙门乔答摩在恼害我们,损害我们的利养恭敬吗?”

“我不知道,圣尊们,那在此有什么是我该做的呢?” “姐妹,倘若你希望我们安乐,就凭借自己让沙门乔答摩生起恶名,破坏他的利养恭敬吧。” “好的,圣尊。这是我的责任,请你们放心。”说完,她就离开了。

凭借女性所善于的伪装,从那时起,在舍卫城居民听完佛法开示从祇陀林出来时,她就穿着胭脂虫色(红色)的衣服,手持香、花鬘等朝祇陀林走去。当被问及“你这个时候去哪里?”她就说:“我去哪关你们什么事?”然后她住在祇陀林附近的外道僧园里。

[第二天]清晨,当居士们[想着]“我们要去做[清晨的]首次礼敬”从城里出来时,她表现得好像在祇陀林里住了[一晚]一般进入城市。当被问及“你[昨晚]住哪里?”她说: “我住哪里关你们什么事?”被问了一个半月后,[她回答:]“我在祇陀林和沙门乔答摩同住一间香室。” “这是不是真的?”她令凡夫们生起了疑惑。三四个月后,她用旧衣服缠住腹部,看起来像怀孕了,上面穿上红色衣服,[说]“因沙门乔答摩怀有了身孕。”令愚人们相信了。八九个月后,她在腹部绑上一个木盘,上面穿上红色衣服,并用牛下颚骨将手背、脚背打肿,显得诸根疲劳。然后在傍晚时分,当如来坐在装饰好的法座上讲法时,她去到法堂,站在如来前面[说:]

“大沙门,你还在给大众讲法,你声音悦耳,两唇相 触。而我因你有了身孕,腹部隆起,你既不知道为我[安排]产房,也不亲自为我制作酥油、油等[补品],也不告诉护持者中的憍萨罗国王、给孤独或毘舍佉优婆夷的任何一位‘你

对这位少女旃遮做应做的[照顾]吧。’你只知道享受,不知道[为我做]孕期护理。”

她如同拿着粪块努力要污染月亮一般,在大众中辱骂如来。如来停下开示,如狮子吼一般,说:“姐妹,你所说的如实或不如实只有我和你知道。”

“是的,大沙门,此事你和我知道。”

此刻,帝释的座位热了。他思维得知“少女旃遮在以不实之事辱骂如来。”“我要去澄清此事。”他和四位天子一起前来。天子们变作小老鼠,同时咬断绑木盘的细绳,风将[她的]外衣吹起,木盘掉落在她脚背上,切掉了两脚脚尖。

人们[骂道:]“呸!贱人!你辱骂佛陀!”将唾沫吐在她头上,然后手拿土块、棍棒等将她赶出了祇陀林。在她离开导师视线时,大地裂开一条缝,火焰从无间地狱升起。她如同裹着良家所施的毛毯一般[被火焰包裹]前往投生在了无间地狱。[于是]外道们的利养恭敬[进一步]衰减了,十力的则极大增长了。

第二天,在法堂中生起谈论:“贤友们,少女旃遮在以不实之事辱骂了如此德行卓越、最上应供的佛陀后,到达了大破灭。”导师前来询问道:“诸比丘,你们坐在一起谈论何事?”

“[谈论]此事。”他们回答。

“诸比丘,不止如今,过去此女也以不实之事辱骂我后到达破灭。”说完,展开讲解此[本生]十二集中的《大红莲本生》(Mahāpadumajātaka)(《本生》1.12.106):

“未见于他人,大小一切过;
王者未自察,不应施惩罚。”

那时,她和菩萨大红莲王子的母亲同事一夫,是国王的王后。她以非法引诱大士(菩萨)后没有遂意,于是自己把自己弄得形态异常,表现出生病的样子,然后告诉国王:“你儿子令不愿意[行非法]的我变得如此失态。”生气的国王令人将大士抛下盗贼崖。

这时,住在山中的天神接住了他,然后把他放在龙王的头冠上。龙王把他带到龙宫,分他一半王权。他在那里住了一年后,想要出家,到喜马拉雅地区出家后成就了禅那、神通。后来一位在森林中行走的人见到他后,告诉了国王。国王去到他跟前,寒暄过后得知了整个事情的经过,便以王权邀请大士。大士教诫说:“王权于我无用,但请您不要破坏十种王法,舍弃不应行[之法]后,依法治国吧。”

国王从座位起来,哭泣一番,回城的路上询问大臣:“因为谁令我和具备如此正行的儿子分离了?”

“因为王后,陛下。”

国王便让人把她脚朝上抓住丢下盗贼崖,然后进入城 中,依法治国。那时的大红莲王子是[现在的]导师,母亲的

同夫者(菩萨后妈)是少女旃遮。导师阐明此事后,说:“诸比丘,舍弃一法——真实语——后,住于虚妄语,不顾来世者,他无恶不作。”说完,诵出此偈:

176.
ekaṃ dhammaṃ atītassa, musāvādissa jantuno,
vitiṇṇaparalokassa, natthi pāpaṃ akāriyaṃ.

超越一法后,虚妄语之人;
放弃于来世,彼无恶不作。

在此[偈颂中],“一法”(ekaṃ dhammaṃ),真实。

“对于虚妄语者”(musāvādissa),他的十句话里,一句真的都没有,对于如此般的虚妄语者。

“对于放弃后世者”(vitiṇṇaparalokassa),对于舍弃后世者。这样的人,人间的成就、天界的成就和最后涅盘的成就,这三种成就他都见不到。

“无恶[不作]”(natthi pāpaṃ),对像他这样的人而言,不存在说这种恶业是他不做的。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九、少女旃遮的故事[终]。


10. 无比施的故事

Asadisadānavatthu

“悭吝不[生天]……”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无比施而说的。

有一次,导师游行完,在五百比丘的陪同下进入祇陀林。国王去到寺院邀请了导师,第二天准备好客至施后,号召市民们:“请你们[来]观看我的布施。”市民们前来观看了国王的布施后,次日[他们也]邀请了导师,准备好供养品后,送信给国王:“陛下,也请您来观看我们的布施。”

国王观看了他们的布施后,[心想]“这些人做了比我更殊胜的布施,我将再做布施。”次日,他又准备了供养品。市民们在看了那[新的布施]后,次日又准备了。就这样,国王赢不了市民,市民也赢不了国王。

于是,在第六轮[比赛]时,市民成百上千倍地增加[供 养],他们所准备的供养,无人能说“在这些供养品中这个没有。”国王见此,“倘若我不能做超过这些人的供养,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便躺着思维对策。

这时,茉莉王后走近他,询问:“大王,为何如此躺着?为何你貌似诸根疲劳?”

国王说:“王后,你现在不知道?” “我不知道,陛下。”

他向她告知了此事。于是,茉莉对他说:“陛下,勿虑,您何曾见过或听说过,大地的统治者——国王被市民打败的呢?我将为您安排供养。”她想为他安排无比施,就这样说: “大王,请让人用优质的娑罗树木板为五百比丘在内圈建一个坐的天篷,其余人则坐在外圈。命人建造五百把白伞盖,五百头大象站着拿着它们举在五百比丘头顶。请人建造八条或十条赤金船,把它们放在天蓬中间。每两位比丘之间坐一个研磨香的公主(刹帝力少女)。每两位比丘之间,站一个拿扇子的给他们扇风。其余的公主将研磨的香拿去丢进金船里。她们当中的一些公主拿一束青莲花搅拌丢进金船的香,令香气能被闻到。市民们既没有公主,也没有白伞盖和大 象。通过这些因素,将打败市民,您这样做吧,大王。”

国王[说:]“善哉,王后。你所说甚好。”他就按照她所说的全部照办了。然而,缺一位比丘的大象。于是,国王对茉莉说:“夫人,缺一位比丘的大象,我们怎么办?”

“陛下,没有五百头大象?”

“有的,王后,剩下的是粗野的象。看到那些比丘后它们会像飙风一样凶猛。”

“陛下,我知道一个地方,粗野小象拿着伞盖[可以]站在那里。”

“我们要把它安置在哪里呢?” “圣尊指鬘身边。”

国王照做了。小象把尾巴夹在两腿之间,耷拉着双耳,闭着眼睛站着。大众都看着大象[说:]“如此凶猛的象表现成这样!”

国王用饮食招待了以佛陀为首的僧团后,礼敬导师,说:“尊者,在此次供养中,许可之物或不许可之物 [200] ,一切我都供养您。”在那此供养中,一天就花费了一亿四千万[财富]。而且,给导师的白伞盖、座椅、[钵]台、洗足台,这四件物品价值不可估量。没有人能够再像这样对佛陀做供养,因此它以“无比施”而为人知。据说这[无比施]所有佛陀都只有一次,而且全都是女人安排的。

国王有黑暗(Kāḷa)与明亮(Juṇha)两位大臣。他们当中的黑暗寻思到:“真是王室的损失,一天就浪费了一亿四千万。这些人吃了这供养后,会回去躺着睡觉。真是王室的损失!”

明亮则想:“国王的布施真是善施!不身为国王是做不了这样的布施的。[国王]没有[说]功德不给一切有情,我要随喜这布施。”

导师在用餐结束时,国王为了[听闻]随喜而拿着钵。导师心想:“国王如发动洪水一般做了大布施。大众能否生起净信心呢?”他看到那些大臣的心思后,得知:“倘若我做与国王的布施相匹配的随喜,黑暗的头颅将破成七片,明亮将证得入流果。”知道后,出于对黑暗的悲悯,只对——做了如此般布施站着的——国王说了一个四句话的偈颂,就从座位起来,回去了寺院。

比丘们询问指鬘:“贤友,你看到粗野的大象拿着伞盖站着不害怕吗?”

“我不怕,贤友。”

他们走近导师,说:“尊者,指鬘声称究竟智(得阿罗汉)。”

导师说:“诸比丘,指鬘确实不害怕。漏尽牛王中的头牛——像我儿这般的比丘不会害怕。”说完,诵出婆罗门品中的这首偈颂:

“高贵勇牛王,胜利之大仙,
无欲净觉者,我谓婆罗门。”
(《法句》第 422 偈,《经集》第 651 偈)

国王则忧愁了:“我给如此般的会众做了布施后,导师没有给站着的我做相应的随喜,只是说了个偈颂就从座位起身走了。一定是我没有对导师做适当的布施,而是做了不适当的布施。一定是没有布施许可的物品,或者布施了不许可的物品。导师应该对我生气了。这确实是无比施,应该做与布施相匹配的随喜。”

他去到寺院礼敬导师后,这么说:“尊者,到底是我没有做与应施之物相应的布施,还是没有布施与布施相应的许可之物,只布施了不许可之物呢?”

“这是怎么了,大王?” “您没有给我做与布施相应的随喜。”

“大王,你所做的布施是适当的。这名为无比施,对于一尊佛,只能做一次,难以再做这样的布施。”

“但是,尊者,为什么您没有为我做与布施相应的随喜呢?”

“因为会众不清净,大王。”

“尊者,会众到底有什么过失呢?”

于是导师向他讲述了两位大臣的心思,并告知是出于对黑暗的悲悯,才没有做[相应的]随喜。国王询问[黑暗]:“黑暗,据说你有这样思维,属实?”

“属实。”

“我没拿你的东西,我是和我的妻儿一起用我自己的东西供养,对你有什么恼害呢?走开吧,朋友,我已经赏赐你的东西,给了就给了,但请你离开我的国土。”把他逐出国土后,命人召来明亮,询问:“据说你有这样思维,属实?”

“属实。”

“善哉,舅父,我很高兴。请你接受我的侍从,并以我布施的方式做七天布施吧。”将七天的王权移交过后,他对导师说:“尊者,您看,愚人的所作所为,在我做如此的布施 时,给与打击。”

导师说:“是的,大王。愚人在别人布施时不随喜,注定以恶趣为归宿。而贤者随喜他人的布施后,注定会投生天界。”说完,诵出此偈:

177.
na ve kadariyā devalokaṃ vajanti, bālā have nappasaṃsanti dānaṃ,
dhīro ca dānaṃ anumodamāno, teneva so hoti sukhī paratthā.

悭吝不生天,愚不赞布施;
贤者随喜施,因此后世乐。

在此[偈颂中],“悭吝”(kadariyā),强力的悭吝。 “愚人”(bālā),不知今生与来世者。

“贤者”(dhīro),智者。

“后世乐”(sukhī paratthā),“他藉由那”(teneva so)随喜布施的功德在来世享受天界成就时是快乐的。

开示结束时,明亮证得了入流果。开示也给在场大众带来了利益。明亮成为入流者后,就以国王布施的方式做了七天供养。

第十、无比施的故事[终]。


11. 给孤独子咖拉的故事

Anāthapiṇḍakaputtakālavatthu

“较一统大地……”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名叫咖拉(Kāla)的给孤独之子而说的。

据说,财主具备如此般的信心,他作为其儿子,既不想去导师那里,也不想在[导师]前来家中时见[导师],也不想听法,还不想为僧团服务。即便父亲说“儿子,不要这样 做”,他也不听他的话。于是,他父亲心想:“此人抓取这样的见解过下去,将会以无间地狱为归宿。然而我儿子在我眼皮底下去往地狱是不合适的。在此世间,没有以施与财物打不动的有情,我要用财物打动他。”

于是,[财主]对他说:“儿子,你持守布萨后前往寺院,听完佛法回来,我将给你一百钱。”

“您会给吗,父亲?”

“我会给,儿子。”

他直到获得了三次确认后,持守了布萨,然后去到寺院。然而他没有听闻佛法,在一个舒适的地方睡一觉后, [第二天]清晨就回家了。于是财主说“我儿子持守了布萨,你们快拿粥等给他”,让人拿了[食物]给他。

“没拿到钱我就不吃。”他拒绝了拿来的食物。于是他父亲不忍他受苦,就让人给了钱。他用手拿到那[钱]后就吃饭了。

第二天,财主派遣他:“儿子,你站在导师面前,学会一句法回来的话,我将给你一千钱。”

他去到寺院后,站在导师前面,才学了一句就想跑了。于是,导师令他记不住。他没记住那一句就[想着]“我要再学一句”而站着听。据说只有[怀着]“我要学会”[的心]聆听才是恭敬地聆听,也只有对于这样的聆听者,法才会带来入流道等[成就]。他也[怀着]“我要学会”[的心]聆听。导师则又让他没能记住。他就[想着]“我要再学一句”而站着听,证得了入流果。

他次日和以佛陀为首的僧团一起进入舍卫城。大财主看到他,心想:“今天我儿子的表现令人欢喜。”他则想着: “啊!但愿我父亲今天不要在导师面前给我钱,愿他隐瞒我为了钱持守布萨的事。”导师已经知道了昨天他为了钱持守的布萨。

大财主让人供养了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粥,然后也让人给儿子提供了。他坐下后,只是默默地喝粥,咀嚼副食,吃饭。大财主在导师用餐结束时,令人将一千钱财放在儿子面前,说:“儿子,我跟你说过‘我会给一千[钱]’,然后让你持守了布萨,[把你]送去了寺院。这是你的一千[钱]。”他看到在导师面前给钱便羞愧地说:“我不用钱。”即便[父亲]说“拿着吧,儿子”,他也不拿。

于是,他父亲礼敬导师后,说:“尊者,今天我儿子的表现令人欢喜。”

“为什么呢,大财主?”[导师]说。

“我前些天对他说‘我会给你一百钱’然后把他派去寺院。第二天没拿到钱就不想吃饭。而今天,即便给钱都不想要了。”

导师说:“是的,大财主。今天你儿子的入流果[成就]比转轮王的成就、天界梵天界的成就都更殊胜。”说完,诵出此偈:

178.
pathabyā ekarajjena, saggassa gamanena vā,
sabbalokādhipaccena, sotāpattiphalaṃ varaṃ.

较一统大地,或得生天上;
主宰全世界,入流果更胜。

在此[偈颂中],“较一统大地”(pathabyā ekarajjena),相比于转轮王的统治。

“或得生天上”(saggassa gamanena vā),相比去到二十六层天界 [201]

“主宰全世界”(sabbalokādhipaccena),不是在这么样的一个世界,[而是]统治有着龙、金翅鸟、天宫鬼的全世界。

“入流果更胜”(sotāpattiphalaṃ varaṃ),意思是,由于在这么多地方行统治后也不能脱离地狱等[恶趣之苦],而入流者关闭了恶趣之门,即便是最弱者也不有第八有的投 生,因此入流果是更殊胜、最上的。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十一、给孤独子咖拉的故事[终]。

十三品世间品释义终。



  • 目录 (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备注:

[196]意思是:尊者你从上到下到处都是“断的”,所以说你“断头”并非不敬。
[197]根据《分别论》比丘的非行处有:妓女、寡妇、[大龄]未婚女、般哒咖(黄门)、比丘尼、酒肆,或与国王、大臣、外道弟子作不当交往而住,或与那些对三宝无信仰的家庭亲近往来。
[198]见本书第十品第 9 个故事《山达帝大臣的故事》。
[199]四神足:欲、勤、心、观。
[200]对比丘而言,像牲畜、黄金、侍女等是不适合接受的供养,属于不许可之物,但在这里国王只是用他们作为陪衬来彰显供养的殊胜。
[201]二十六层天:欲界六层天、色界十六层、无色界四层。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