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12. 自己品 Attavaggo (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1. 自己品 Attavaggo 目录
文喜尊者、法护尊者译
12. 自己品
  1. 菩提王子的故事( dhp_157 )
  1. 释迦子跋难陀长老的故事( dhp_158 )
  1. [假]精勤的底沙长老的故事( dhp_159 )
  1. 王子迦叶母长老尼的故事( dhp_160 )
  1. 大黑优婆塞的故事( dhp_161 )
  1. 提婆达多的故事( dhp_162 )
  1. 致力分裂僧团的故事( dhp_163 )
  1. 咖那长老的故事( dhp_164 )
  1. 小黑优婆塞的故事( dhp_165 )
  1. 自利长老的故事( dhp_166 )
   

1. 菩提王子的故事

Bodhirājakumāravatthu

“若人知自爱……”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倍奢羯罗(Bhesakaḷā)林时,就菩提王子而说的。

据说,他命人在地面上建造了一座如同要飞上天空一般的与众不同的宫殿,命名为果咖弩达(kokanuda,红莲),然后他询问工匠:“你是否有在其他地方建造过如此般的宫殿,又或者这是你的初创工艺?”

“就是初创工艺,殿下。”

[王子]心想:“假如此人给其他人也建造一栋这样的宫殿的话,这宫殿就不足为奇了。我应将此人杀死或砍断其手足或挖出其双眼,这样他就不会给其他人[建造]宫殿了。”

他将此事告诉了自己的好友——名叫复生子的青年。该 [好友]心想:“毫无疑问他将毁了这工匠。既然让我看到了这无价的技艺,就不能让它毁了。我要向他示意。”他来到那 [工匠]面前,询问:“宫殿中你的工作完成了吗?”

“完成了。”

“王子想要杀死你,你保护好自己吧。”

工匠则说:“大人,你做的太好了,告诉了我。对此我会知道该怎么做的。”

“朋友,我的宫殿中的工作完成了吗?”王子询问。 “还没有完成,殿下,剩余很多。” “是什么工作没有完成?” “殿下,我迟些会告诉您。您先命人运些木材来吧。” “什么样的木材?”

“没有心材的干木材,殿下。”

他命人运来后给了[工匠]。这时[工匠]对他说:“殿下,您从现在开始不要来我这里了。”

“为什么?”

“做精细工作时和其他人聊天会对我的工作造成影响。而用餐时我妻子会送来食物。”

“好的。”王子便同意了。

工匠便坐在一个房间里削砍那些木头,制作了一只内部足够坐下自己和妻儿的金翅鸟。然后在用餐时对妻子说:“你把家中所有东西都卖掉,换成黄金和金币吧。”王子则为了让工匠无法离开,安置了守卫将房子包围了。工匠则在鸟完工时对妻子说:“今天你带着所有孩子过来吧。”早餐过后他让妻儿坐在鸟腹中,通过窗户出逃了。

“殿下,工匠跑了!”他在[守卫]他们的哭喊声中走了,落在喜马拉雅山,建造了一座城市,然后得名为木载(Kaṭṭhavāhana)王。

王子[决定]“我要举办宫殿落成典礼”,邀请了导师,然后用四种香涂抹宫殿,并从第一道门开始铺上布地毯。据说他没有子嗣,因此怀着这想法铺设了[地毯]:倘若我能获得儿子或女儿,导师就将踏上这[地毯]。

在导师来到时,他五体投地地礼敬了导师,接过钵后,说:“请进,尊者。”导师没有进入。他第二遍、第三遍又邀请。导师就是没有进入,并看着阿难长老。长老通过眼神示意就明白了[导师]不要踏上地毯,便让他移除那些布匹:“王子,把布匹收起来吧,世尊不会踏上布地毯,如来查看了后人。”

他将布匹收起,请导师进入住所,供养了粥、副食,然后坐在一旁礼敬后说道:“尊者,我作为您的护持者,曾三次皈依,据说来到母胎后皈依了一次,第二次是小时候,第三次是到了懂事时。为何您不踏上我的那布毯呢?”

“王子,那你是思维了什么才铺设的布毯?” “‘假如我会获得儿子或女儿,导师就将踏上我的布毯。’思维了这个,尊者。” “正因此我没有踏上它。”

“尊者,难道我既得不到儿子也得不到女儿吗?” “是的,王子。”

“为什么?” “过去世你曾和妻子一起陷入放逸。” “什么时候,尊者?”

于是导师为他揭示了过去之事:

过去,数百人乘坐一条大船渡海。船在大海中破了。一对夫妻抓住一块木板,然后进入一个岛中。其余人则都死在了那[大海]里。在那个岛上住着一大群鸟。他们没看到其他能吃的,因饥饿就把鸟蛋放到火炭上烤了吃。当那些[鸟蛋]不够[吃]时就抓雏鸟来吃。他们在人生的青年、中年和晚年都这样吃。他们都没有在[任何]一个[人生]时期处于不放 逸,并且他们中连一个也都没有处于不放逸。

导师揭示了他的这过去之业后,说:“王子,倘若你那 时,哪怕在一个生命阶段和妻子处于不放逸,你也会在一个人生阶段有儿子或女儿。甚至是,倘若你们中有哪怕一人不放逸,缘于他也会有儿子或女儿。王子,自认为爱惜自己的人确实应在三个人生阶段都不放逸地保护自己。这样做不到的话,就应在一个人生阶段保护[自己]。”说完,诵出此偈:

157.
Attānañce piyaṃ jaññā, rakkheyya naṃ surakkhitaṃ;
Tiṇṇaṃ aññataraṃ yāmaṃ, paṭijaggeyya paṇḍito.

若人知自爱,其应善保护;
三时中一时,智者应自护。

在此[偈颂中],“时”(yāmaṃ),导师以自己对法的自在和说法的善巧,将[人生]三时(人生的三个阶段)中的一个比作是[夜间]时分 [189] 来开示,因此这里的含义要这样理 解:

倘若知“自爱”(Attānañce piyaṃ),“其应善保护”(rakkheyya naṃ surakkhitaṃ),他怎样算保护好了,就应那样保护他[自己]。对此,倘若是在家人,[想着]“我要保住自己”,即便是住进上层殿楼中善守护的房间里,有了保护而住,[也不算善保护],作为出家人,即便是住在善防护、门窗紧闭的山洞中,也并非保护自己。

然而,作为在家人尽力行布施、持戒等福行,或者[身 为]出家人努力履行大小义务、作意教理,则名为护己者。不能在三时中这样[做]的话,智者会在某一时中照顾好自己。倘若作为在家人,在[生命]第一阶段因追求玩乐而不能行善,就应在中年时不放逸地行善。倘若在中年时,他因养育妻儿不能行善,就应在老年时行[善]。通过这样做也算是护己者。而不能这样做的人,不名为自爱者,他只是以恶趣作为归宿。

倘若出家人,他在早年从事念诵、忆持、教导[教理],履行大小义务而陷于放逸,在中年时就应不放逸地修习沙门法。倘若他在中年时因询问早年所学习教理的义注抉择以及因与非因而陷于放逸,他就应在晚年时不放逸地修习沙门 法。通过这样做也名为护己者。而不能这样做的人,不名为自爱者,他只会苦于追悔。

开示结束时,菩提王子证得了入流果,开示也给在场大众带来了利益。

第一、菩提王子的故事[终]。


2. 释迦子跋难陀长老的故事

Upanandasakyaputtattheravatthu

“首先应令己……”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释迦子跋难陀(Upananda)而说的。

据说,这位长老擅长于讲法。许多比丘在听闻他关于少欲等的开示后,用三衣供养他,然后他们受持了头陀支。他们舍出的资具他就拿走了。在一次临近雨季时,他去到一个地方。当时,那个寺院里的一些小沙弥因喜欢佛法开示就对他说:“尊者,您在这里入雨安居吧。”

他询问:“这里能获得多少件安居衣?”他们说:“一人一件衣料。”

他把鞋子放在那里,然后去了另一间寺院。到了第二间寺院后,他询问:“这里能获得多少[安居衣]?”

“两件衣料。”

当他们这么说,他就将拐杖放在[那里]。他去到第三间寺院,询问:“这里能获得多少[安居衣]?”当[他们]说“三件衣料”时,他将水壶放在了那里。去到第四间寺院后,询问:“这里能获得多少[安居衣]?” 当[他们]说“四件衣料”时,他[说]:“好的,我将住在这里。”他就在那里入了雨安居,然后给居士和比丘们讲法。他们用许多布料和衣供养了他。

出了安居后他给其他寺院也送去信息:“我放了资具[在你们那],因此应获得安居物(衣料),请将我的那[份]送 来。”让人把所有的[资具]都带来后,装满一车出发了。

这时,在一个寺院里有两位年轻的比丘,他们获得了两件衣料和一块羊毛毯子,“衣归你,毯子是我的”他们因无法分配而坐在路边争吵。他们看到那位长老前来,便说:“尊 者,请您给我们做分配吧。”

“你们自己分配。”

“我们无法[分配],尊者,就请您为我们分配吧。” “那你们会遵从我的话吗?” “当然,我们会遵从。”

“那就好”将两件衣料给了他们,然后[说]“这[毛毯]适合我们说法者盖”,便带着昂贵的毛毯离开了。年轻比丘们懊悔地来到导师跟前,告知了此事。导师说:“诸比丘,他不光现在拿走你们的物品,让你们懊悔,过去也做过。”说完,引述了过去之事:

曾经,有“沿岸行”和“深水行”两只水獭,它们获得了一条大鲑鱼,“头是我的,尾巴归你”它们落入争执,无法进行分配时,看到一头豺,它们说:“舅父,请为我们分配这个吧。”

“我被国王安排在审判员的位置上,在那里坐了很久,是来散步的,现在我没有空。”

“舅父,别这样,就为我们分配吧。” “你们会遵从我的话吗?” “我们会遵从,舅父。”

“那就好。”他将[鱼]头切下来放在一边,尾巴放在一 边。做完后,说:“孩子们,你们当中沿岸行的就拿尾巴,深水行的,头归它。而者中间部分就是我裁决者的。”它们被告知:

“尾归沿岸行,头归深水行;
而此中间块,将属于法官。”(《本生》1.7.33)

说完这首偈颂后,带着中间部分走了。它们则懊悔地站着望着它。导师揭示了这段往事后,让那些比丘知道:“此人过去也如此让你们懊悔。”然后斥责跋难陀:“比丘,教诫他人者,首先要让自己立于[与教导相应的]适宜处。”说完,诵出此偈:

158.
Attānameva paṭhamaṃ, patirūpe nivesaye;
Athaññamanusāseyya, na kilisseyya paṇḍito.

首先应令己,确立于适当;
而后教他人,智者方无诟。

在此[偈颂中],“确立于适当”(patirūpe nivesaye),应具备相应的德行。这是说:想要以少欲等德行或圣种行道等教导他人者,他应“首先应令己”(Attānameva paṭhamaṃ)具备那德行。如此具备后,他才以那些德行

“教导他人”(Athaññamanusāseyya)。自己都没有在那上面确立,只是教导他人,就会从他人那里获得诟病从而玷污[自己]。让自己在那[德行]上面确立后再教导,就会从他人那里获得赞叹,因此没有污点。这样做的“智者方无诟”(na kilisseyya paṇḍito)。

开示结束时,那些比丘证得了入流果,开示也给大众带来了利益。

第二、释迦子跋难陀长老的故事[终]。


3. [假]精勤的底沙长老的故事

Padhānikatissattheravatthu

“自应……”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假]精勤的底沙(Padhānikatissa)长老而说的。

据说,他在导师面前获得业处后,带着五百比丘在森林里入了雨安居。他教诫[他们]道:“贤友们,你们在活着的佛陀面前获得了业处,请不放逸地修习沙门法吧。”然后自己去躺下睡觉。

那些比丘初夜经行,中夜进入住所。他在一觉醒来时,去到他们面前,说:“你们怎么[想着]‘我们要躺下睡觉’进来了?快出去修习沙门法。”然后自己又那样去睡觉了。其他人中夜在外面经行完,后夜时进入住所。他又一次醒来后去到他们面前,把他们撵出住所后,自己又那样去睡觉了。

当他总是这样做时,那些比丘既不能作意诵[经]也不能作意业处,心开始变异了。“我们的老师极度地发勤精进,让我们检查他一下”在他们检查时看到了他的行为,于是他们说:“我们完蛋了,贤友们!我们的老师空喊口号!”

他们非常地困倦,连一位比丘都没能生起殊胜的成就。他们出了安居后,去到导师面前,导师[向他们]寒暄道:“诸比丘,你们是否有不放逸地修习沙门法?”他们告知了此事。导师说:“诸比丘,不光如今,过去此人也曾妨碍你们。”说完,在他们的祈请下,广开讲解了这《非时鸣叫公鸡本生》 [190] (Akālarāvikukkuṭajātaka)。

“成长无父母,住无师之家;
此公鸡不知,适时与非时。”(《本生》1.1.119)

“那个时候的那只公鸡就是这位[假]精勤的底沙长老,这五百比丘就是那些年轻人,举世闻名的老师就是我。”导师讲解完此本生后,说:“诸比丘,教诫他人者应善调御自己。如此的教诫才是善调御的调伏。”说完,诵出此偈:

159.
Attānañce tathā kayirā, yathāññamanusāsati;
Sudanto vata dametha, attā hi kira duddamo.

如何教他人,自应如是行;
自调方调人,自身实难调。

这[首偈颂的]含义是:凡是比丘说“应在初夜等[时分]经行”[进行]教诫他人者,当自己对经行等严格遵守了—— “如何教他人,自应如是行”(Attānañce tathā kayirā, yathāññamanusāsati),这样的话“自调方调人”(Sudanto vata dametha),凡是要用什么德行教导他人,先用其将自己善调伏后才调御他人。

“自调伏实难”(attā hi kira duddamo),这自身是真难调伏,因此他如何调伏好自己,才那样调御[他人]。

开示结束时,那五百位比丘也证得了阿罗汉。

第三、精勤的底沙长老的故事[终]。


4. 王子迦叶母长老尼的故事

Kumārakassapamātutherīvatthu

“自为自依怙……”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王子迦叶(Kumārakassapa)长老的母亲而说的。

据说她是王舍城财主的女儿,从懂事开始就[向父母]请求出家。然而,即便她反复乞求,也不得从父母面前出家。长大后嫁到夫家,成为了一名贤慧的妻子 [191] 住在家中。不久后她就怀上了。她不知道[自己]怀上了,取悦丈夫后请求出家。于是他隆重地将她带到比丘尼住处,因不知情,让她在提婆达多(Devadatta)派系的比丘尼中出了家。

后来比丘尼们得知她怀孕后,问:“这是怎么回事?” “尊姊们,我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但]我的戒确实没有问题。”

比丘尼们将她带到提婆达多面前,询问:“这位比丘尼以信而出家,我们知道此人怀孕了,我们不知道[怀孕的]时间,现在我们该怎么办?” “不要让我所教导的比丘尼生起恶名。”提婆达多只考虑了这么多就说:“你们[把她]逐出僧团吧。”

听闻此后,那年轻的[比丘尼说:]“尊姊们,别赶走 我,我并非认定提婆达多出的家,来,请你们把我带到祇陀林导师面前吧。”

她们带着她去到祇陀林,禀告了导师。导师虽然知道 “她在俗家时怀上的”,但为了避免非议,就命人召来憍萨罗国王波斯匿、大给孤独、小给孤独、毘舍佉优婆夷和其他大家族后,吩咐优婆离(Upāli)长老:“你去,在四众中澄清此年轻比丘尼的事。”

长老在国王面前唤来毘舍佉,将此诤事移交给她。她用屏风围起来后,在屏风里面检查了她的手、足、肚脐,最后是腹部,然后计算了月份日期过后,得知“此人是在家时怀上的”后,将此事告知了长老。于是长老在集会中认定了她的[戒]清净。后来她诞下一名在莲华上佛足下发过愿的大威力的儿子 [192]

一天,国王从比丘尼住处附近经过时听到孩子的啼哭声,便询问:“这是什么[声音]?”

“陛下,一位比丘尼生了一个儿子,这是他的声音。”国王便将那孩子带到自己宫中,给了一位奶妈。在命名

那天,给他起名为迦叶,由于是当王子养大的,因此就以 “王子迦叶”而为人知。他在游乐场将[其他]孩子打了,当他们说“我们被没爹没妈的人打了”时,他来到国王面前,询问:“陛下,他们说我是‘没爹没妈的人’,请告知[谁是]我母亲?”

国王指着奶妈说:“这是你母亲。” “这不是我母亲,我母亲另有其人,请把她告诉我。” 国王心想“骗不了这[孩子]了”,[就说:]“儿子,你母亲是位比丘尼,你是我从比丘尼住处带回来的。”

他听到这么多后就生起了悚惧感,说:“父亲,请让我出家吧。”国王[说:]“好的,孩子。”隆重地让他在导师面前出家了。他获得了受具足戒,以“王子迦叶长老”而为人知。他在导师面前获得业处后,进入森林,经过一番努力后没能生起殊胜的成就,[心想]“我将[请导师]再次辨别[适合的]业处后,习得[它]。”他去到导师面前,住在盲林(Andhavana)。

这时,有位在迦叶佛时期和他一起修习过沙门法的比丘,证得不来果后投生在了梵天界,他从梵天界而来,问了十五个问题,然后派遣[他]:“这些问题除了导师无人能解。你去导师面前学习它们的含义吧。”他照做了,在[导师]回答完问题时,他证得了阿罗汉。

然而,从他离开之日起,他比丘尼母亲就流着眼泪过了十二年。当她因苦于与儿子分别而泪流满面地托钵时,在一条街道中看到了长老,她为了抓住他,一边大声喊着“儿 子!儿子!”,一边奔跑的时候跌倒了。她的乳房流着奶水,爬起来,湿着衣服上前抓住长老。他心想:“倘若此人在我面前获得甜言蜜语的话就完了。我要硬生生地和她交谈。”于是对她说:“你[出家]游行在做什么?连爱执都断除不了!”

她心想:“长老的话真硬啊。”便说道:“你说什么,儿 子?”当他又那样说了过后,她心想:“我因此人十二年间止不住眼泪,而他竟然如此铁石心肠,他对我有什么用呢?”她斩断对儿子的爱,当天就证得了阿罗汉。

后来,[比丘们]在法堂中生起谈论:“贤友们,提婆达多将如此般具备亲依止(潜质)的王子迦叶和长老尼逐出后,导师却成了他们的支助,佛陀真是悲悯世间啊。”导师前来询问:“诸比丘,坐在一起谈论何事?”

“关于此事。”他们说。

“诸比丘,不光如今我成为这些人的支助,过去我也曾是他们的支助。”说完,详细讲解了这《榕树[鹿]本生》 [193] (Nigrodhajātaka [194] ):

“应依止榕[鹿],不应依枝[鹿];
榕[鹿]足下死,胜依枝[鹿]活。”(《本生》1.1.12;1.10.81)

“那时的枝鹿是提婆达多,它的随从就是提婆达多的党羽,所轮到的雌鹿是长老尼,儿子是王子迦叶,而为怀孕的雌鹿放弃生命前去[赴死]的榕树鹿王即是我。” 联系完本生后,揭示长老尼斩断对儿子的爱后,以自己作为自己的支助:“诸比丘,由于他人不能成为自己投生天界或获证[圣]道的支助,因此自己才是自己的庇护者,其他人又能做什么呢?”说完,诵出此偈:

160.
Attā hi attano nātho, ko hi nātho paro siyā;
Attanā hi sudantena, nāthaṃ labhati dullabhaṃ.

自为自依怙,他人何可依?
唯自善调伏,获难得所依。

在此[偈颂中],“依怙”(nātho),依靠。

这是说:由于当自己依靠自己行善后,可以去到天界,可以培育[圣]道,可以作证[圣]果。因此自己才是“自己的”(attano)依靠。“他人谁是”(paro ko siyā)谁人的依靠呢?

只有“自己善调伏” (Attanā hi sudantena)远离恶行才能“获难得依怙”(dullabhaṃ nāthaṃ)——所谓阿罗汉果。这里的“获难得依怙”是说的[证得]阿罗汉。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四、王子迦叶母长老尼的故事[终]。


5. 大黑优婆塞的故事

Mahākālaupāsakavatthu

“恶实由己造……”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名叫大黑(Mahākāla)的入流者优婆塞而说的。

据说他在每个月八天里持守布萨,然后在寺院里彻夜听法。然后,一天夜里,一些盗贼闯入一个家宅,拿取了财物。主人因铜碗的声音吵醒,追赶着他们。他们就把拿取的财物丢弃后逃跑。主人还是追赶他们,他们就四散而逃。而一个[盗贼]选择了往寺院的道路。大黑在夜里听完佛法后,清晨在池边洗脸。[盗贼]将财物扔在他前面就跑了。紧跟盗贼前来的人们看到财物后,“你闯入我家拿走财物后,表现得像听法者一样”把他抓住打死,然后丢下[尸体]走 了。

随后,清晨带着饮用水罐前来的小沙弥看到他后,说:“在寺院中听完开示躺着的优婆塞获得了不相称的死亡。”他们告诉了导师。导师说:“是的,诸比丘,大黑在今生获得了不相称的死亡,但他获得了和过去所做之业相称[的死亡]。”在他们的祈请下,[导师]讲述了他的宿业:

过去,在波罗奈国王的领地里有一个遥远的村庄,在它通往森林的入口处有强盗出没。国王在那森林入口处安排了一名军士。他收取费用后将人们从这边带到另一边,[再]从另一边带回这边。

后来,有一个人让自己美貌的妻子登上一辆小车后去到那个地方。军士一看到那女士就生起了爱意。虽然[那男子]说:“大人,带我们穿过森林吧。”

[军士]说:“现在不是时候,[明天]清晨我会带[你们]过去。”

男子说:“还有时间,大人,就现在带我们[过去]吧!” “掉头吧,朋友,在我们家里将会有吃的和住的。”

他不想回去。对方给手下们示意,让[他的]车掉头后,即便他不愿意,还是在门房里给他住下,并命人准备了食 物。然而,在军士家里有颗宝珠。他让人将其放入那[男子]的车中,然后黎明前让人发出盗贼闯入的声音。然后下人们向军士报告:“主人,宝珠被盗贼拿走了。”

军士在村口设置了守卫,吩咐道:“你们搜查从村里出来的人。”另外那位[男子]则在清晨装配好车出发了。随后,守卫在检查他的车时看到了自己放的宝珠,便恐吓他:“你拿了宝珠逃跑!”把他打一顿后,“大人,我们抓到了盗贼”带给村长看。村长[说:]“我的属下在家里[给他]提供了住处和食物,他还拿走宝珠,你们抓住这个恶人!”让人把他打死后丢弃了。

这是[大黑]他的宿业。他从那里死去后,投生到了无间地狱,在那里长夜受煎熬后,因余报,百生中都这样被打死。导师如此指出大黑的宿业后,说:“诸比丘,如此般,正是[他们]自己所造之恶业,在四恶趣中摧残着此诸有情。”说完,诵出此偈:

161.
Attanā hi kataṃ pāpaṃ, attajaṃ attasambhavaṃ;
Abhimatthati dummedhaṃ, vajiraṃvasmamayaṃ maṇi.

恶实由己造,自生自为源;
复摧残愚人,如金刚摧宝。

在此[偈颂中],“如金刚石[摧]宝”(vajiraṃvasmamayaṃ maṇi),就如同钻石对宝石。这是 说:就像石质的、源于石头的钻石雕刻那石质的宝石——[钻石]自己所出现之处的——宝石,弄成一片一片、一块一块,做成废品。

同样地,“实为自己所造”(Attanā hi kataṃ)自身所生 “源于自己的”(attasambhavaṃ)恶在四恶趣中“摧残”(Abhimatthati)切削、摧毁“愚人”(dummedhaṃ)——缺乏智慧之人。

开示结束时,在场的比丘们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五、大黑优婆塞的故事[终]。


6. 提婆达多的故事

Devadattavatthu

“彼之极无德……”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就提婆达多(提婆达多)而说的。

有一天,比丘们在法堂里生起谈论:“贤友们,提婆达多恶戒、本性邪恶,因恶戒之因的贪爱增长故,笼络了未生怨 [王],产生了大量的名闻利养,然后唆使未生怨弑父,还和他一起努力以种种方式谋害如来。”导师前来询问:“诸比丘,坐在一起谈论何事?” “关于此事。”[他们]说。

“诸比丘,他不止如今,过去提婆达多也努力以种种方式谋害我。”说完,讲述了《羚鹿本生》 [195] (Kuruṅgamigajātaka)等(《本生》1.2.111-2)。[接着] 说:“诸比丘,极其恶戒之人因恶戒的缘故生起的贪爱[将其]投入地狱等[恶趣]中,如同藤蔓包裹娑罗树后[令其]毁灭。”说完,诵出此偈:

162.
Yassa accantadussīlyaṃ, māluvā sālamivotthataṃ;
Karoti so tathattānaṃ, yathā naṃ icchatī diso.

彼之极无德,如藤覆娑罗;
彼对己所为,如敌之所欲。

在此[偈颂中],“极其恶戒”(accantadussīlyaṃ),完全无戒德。

在家众从出生起就做着十不善业道,出家人从受具足戒之日起就犯着重罪,名为极其恶戒。而这里说的是那两三生中的恶戒者,随着他[在轮回中]前往时带来的恶戒性而言的。“恶戒性”应知在此是恶戒者依六门所生的渴爱。

“如藤覆娑罗”(māluvā sālamivotthataṃ),如同藤蔓覆盖娑罗树时,当天下雨时,[它的]叶子接受到水份后,以毁坏力将整个[树]包裹,如此般,那[恶戒之]人所谓渴爱的恶戒如此将自身覆盖、包裹而住。如同被藤蔓摧毁的树倒在地上,被那所谓恶戒之渴爱所摧毁之人堕入诸恶趣。意思 是,他对自己做着那想要对其不利的敌人所想做的。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六、提婆达多的故事[终]。


7. 致力分裂僧团的故事

Saṅghabhedaparisakkanavatthu

“[不善事]易做……”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就[提婆达多]致力分裂僧团而说的。

一天,提婆达多正在致力于分裂僧团,看到了尊者阿难在托钵,便告知了自己的意图。听闻此后,长老去到导师面前,如此对世尊说:“尊者,今天午前我穿好衣,带着衣钵进入王舍城托钵。尊者,提婆达多看到我在王舍城托钵。看到后,他就走近我,走近后这么对我说‘贤友阿难,从今往后,现在,我要别于世尊,别于比丘僧团另行布萨和僧团羯磨。’世尊,今天提婆达多将破僧,将举行布萨和僧团羯磨。”当[长老]这么说时,导师:

“善士行善易,恶人行善难;
恶人作恶易,圣人作恶难。”(《自说》第 48 偈)

发出这首感慨后,[导师说:]“阿难,对自己不利之事易做,有益之事则难为。”说完,诵出此偈:

163.
Sukarāni asādhūni, attano ahitāni ca;
Yaṃ ve hitañca sādhuñca, taṃ ve paramadukkaraṃ.

不善事易作,而于己无益;
善及有益事,彼实最难行。

这[首偈颂]的含义是:那些“不善的”(asādhūni)、有过的、只会导向恶趣“对自己无益”(attano ahitāni ca)的事,它们“容易做”(Sukarāni)。

而“那”(Yaṃ)导向善趣、对自己“有益”(hitañca)、因无过之义而“良善的”(sādhuñca)、只会导向善趣和导向涅盘的事,如同要将向东流去的恒河倒转向西一般极其难做。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

第七、致力分裂僧团的故事[终]。


8. 咖那长老的故事

Kālattheravatthu

“愚人[依恶见]……”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咖那(Kāla)长老而说的。

据说在舍卫城有一位女士如母亲般护持着这位长老。她的邻居家们在导师那里听闻佛法后回来,赞叹道:“佛陀真是不可思议,佛法开示真是美妙。”该女士听了他们的谈论后,告诉长老:“尊者,我也想听导师的佛法开示。”

他阻止了她:“别去那里。”

第二天,又一天,直到第三次被他阻止,她还是想听。为什么他要阻止她呢?据说他是这样想的:“在导师那听完法后将破坏对我[的信心]。”

一天清晨,她用过早餐,持守了布萨(受持八戒)并嘱咐女儿:“闺女,好好招待圣尊。”然后去了寺院。她女儿则在那比丘前来时招待了他,当他问及“大优婆夷在哪里”,她说:“去寺院听法了。”他一听到这个,腹中生热,热恼[于]“现在她坏了对我的[信心]”。他迅速前去,看到她正在导师跟前听法后,对导师说:“尊者,这女子迟钝,不懂微妙的开示,不要给她讲关于蕴等的微妙开示,应给她讲施论或戒论。”

导师明白他的用意后,说:“你这愚人,因恶见而阻碍佛陀的教法!你是在努力害自己!”说完,诵出此偈:

164.
Yo sāsanaṃ arahataṃ, ariyānaṃ dhammajīvinaṃ;
Paṭikkosati dummedho, diṭṭhiṃ nissāya pāpikaṃ;
Phalāni kaṭṭhakasseva, attaghātāya phallatī.

愚人依恶见,妨碍阿罗汉;
如法活命者,圣者之教法;
实如竹结籽,结果致自毁。

这[首偈颂]的含义是:“那愚昧”(Yo dummedho)之人因害怕自己的恭敬会减少,“依于恶见”(pāpikaṃ diṭṭhiṃ nissāya),当[他人]说“我们要去听法,我们要去布施”时 阻止[他们],从而“妨碍了”(Paṭikkosati)“阿罗汉、圣者、如法活命者的”(arahataṃ ariyānaṃ dhammajīvinaṃ)——佛陀的——“教法”(sāsanaṃ)。

对他而言那妨碍[的行为]和那些恶见,如同“竹之籽”(kaṭṭhakassa Phalāni)之于竹子一样。因此,如同竹子结了籽,“结果致自毁”(attaghātāya phallatī),结籽只是毁了自己,如此般,他也是结果毁了自己。[导师]说完又[说了]这[偈颂]:

“结果毁芭蕉,竹子及芦苇;
恭敬毁恶人,如骡之怀胎。”(《律藏·小品》335;《增支部》4.68)

开示结束时,优婆夷证得了入流果,开示也给在场大众带来了利益。

第八、咖拉长老的故事[终]。


9. 小黑优婆塞的故事

Cūḷakālaupāsakavatthu

“自己作[恶]……”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小黑(Cūḷakāla)优婆塞而说的。

一天,和大黑故事里所说的一样,一群挖地道的盗贼被主人追赶。那优婆塞(小黑)夜里在寺院听完法,清晨从寺院出来,正回去舍卫城。盗贼们将财物丢在他前面后逃跑 了。人们看到他后,[说:]“此人夜间行完窃,然后表现得像听法者一样,抓住他!”然后他们暴打他。

汲水的婢女们正前往渡口,看到他后[说:]“你们走开,老爷们,此人不会做这样的事!”他们把他放了。他去到寺院,告诉比丘们:“尊者,我[差点]被人们杀死了,多亏了汲水的婢女们才捡回一命。”众比丘将此事告诉了如来。导师听闻他们的话后,说:“诸比丘,小黑优婆塞既因汲水婢女,也因自己未作[恶]而捡回一条命。此诸有情自己造作恶业后,[投生]地狱等[恶趣]中,他们只因自己而染污,而行善后去往善趣和涅盘,他们只因自己而净化。”说完,诵出此偈:

165.
attanā hi kataṃ pāpaṃ, attanā saṃkilissati,
attanā akataṃ pāpaṃ, attanāva visujjhati,
suddhī asuddhi paccattaṃ, nāñño aññaṃ visodhaye.

自己作恶矣,将染污自己;
自己不作恶,净化于自己;
净不净由己,孰能净他人?

这[首偈颂]的含义是:任何人“自己造作了”(attanā kataṃ)不善业,他将在四恶趣中遭受痛苦而“污染自己”(attanā saṃkilissati)。

而“自己不作恶”(attanā akataṃ pāpaṃ),他则去往天界乃至涅盘而“净化自己”(attanāva visujjhati)。

名为善业的“清净”(suddhī)和名为恶业的“不净”(asuddhi)只对造作[该业]的“个人”(paccattaṃ)自身产生果报。

“他人不能净化其他人”(nāñño aññaṃ visodhaye),是说既不能净化,也不能染污[他人]。

开示结束时,小黑证得了入流果,开示也给在场大众带来了利益。

第九、小黑优婆塞的故事[终]。


10. 自利长老的故事

Attadatthattheravatthu

“[亦莫忽]自利……”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自利(Attadattha)长老而说的。

导师在[即将]入般涅盘时,说:“诸比丘,我将在四个月后般涅盘。”生起悚惧的七百凡夫比丘不离导师左右,共相商讨:“贤友们,我们该怎么办呢?”而自利长老则思维:“导师说四个月后将般涅盘,我尚未离染,我要在导师还在世时为证得阿罗汉而努力。”

他没有去比丘们那里。于是众比丘对他说:“贤友,为何你既不来我们这,也不做任何商讨?”然后把他带到导师面前,禀告:“尊者,此人这样做。”

“为什么你这样做呢?”当导师也[这么]问他时,[他 说:]“尊者,您说四个月后将般涅盘,我要在您尚在世时为了证得阿罗汉而努力。”导师给与他赞扬后,说:“诸比丘,谁若敬爱我,就应像这自利长老一般。香[花]等不是对我的恭敬,法随法行才是恭敬我。因此其他人也应像自利[比丘]那样。”说完,诵出此偈:

166.
attadatthaṃ paratthena, bahunāpi na hāpaye,
attadatthamabhiññāya, sadatthapasuto siyā.

利他事虽多,亦莫忽自利;
明了自利者,当勤求自利。

这[首偈颂]的含义是:在家人即便是为了他人上千[钱]的利益也不会抛弃自己一枚硬币的利益。他自己的利益,即便是一枚硬币也可以给他带来副食或主食,而非他人的利益。

然而在此,并不是说的这个,而是将业处作为首要而说的。因此[决定]“我不要疏忽了自己的利益”的比丘不应舍弃僧团修缮佛塔等事务或对戒师等的义务。只有圆满了胜正行者才能作证圣果等。因此这也是自利。

然而,十分精进的修观者,当他发愿今天或明天就要通达,他应连对戒师等的义务都舍弃,只做自己的事。如此般 “了知自利后”(attadatthamabhiññāya),考虑到“这是我自己的利益”后,“当勤求自利”(sadatthapasuto siyā),应在那自己的利益上努力用功。

开示结束时,那位长老证得了阿罗汉,开示也给在场大众带来了利益。

第十、自利长老的故事[终]。

第十二品自己品释义终。



  • 目录 (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备注:

[189]这里的“时”(yāmaṃ)一般指夜晚三个时分(初夜、中夜、后夜)中的一个时分,佛陀在此指的是人生三个阶段中的一个。
[190]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119 篇),菩萨为波罗奈一著名的老师,教授五百弟子。他们养了一只报晓的公鸡,每天大家闻鸡起床,学习技艺。后来鸡死了,他们从坟场又找来一只。但这只鸡在坟场长大,不知道该何时打鸣,有时半夜鸣叫,有时天亮了才鸣叫,使得这些弟子无法正常学习技艺,于是他们便将其宰杀了。
[191]Patidevatā:字面为像对待天神一样对待丈夫的女子。
[192]他曾在莲华上佛足下发愿成为妙说(cittakathika)第一的大弟子。
[193]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12 篇),菩萨和提婆达多同为金色鹿王,各有五百只鹿为眷属,菩萨名为榕树鹿王,提婆达多名为枝鹿。当时国王好食鹿肉,时常令人们放下工作去猎杀鹿,于是人们将这两群鹿赶入国王御花园,每日由国王的厨师持弓箭猎杀一头给国王。国王看到两头黄金色的鹿王,命令不要猎杀这两头。鹿群每当看到弓箭由于害怕而四处奔逃,每天有两三头鹿因受伤而死。于是菩萨和枝鹿商量决定两个鹿群中轮流每日派一头鹿主动赴死,提前排好顺序,以免更多鹿受伤。一天轮到枝鹿群的一头怀孕母鹿赴死,它向枝鹿请求等它生产过后它们母子会分两次去赴死,当前换其他鹿去,枝鹿没有同意。于是它又向菩萨请 求,菩萨便亲自代它赴死。国王得知后大为感动,不但没有杀它还答应从此不再杀鹿,不光不杀鹿,一切有情都不再猎杀。母鹿产子后用以上这首偈颂告诉儿子不要去枝鹿那里,要依止榕树鹿王而生活。
[194]实际是 Nigrodhamigajāta。
[195]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206 篇),菩萨是一头鹿,它有一只啄木鸟和一只龟两位好友。一天菩萨落入猎人(后来的提婆达多)设计的圈套中,在啄木鸟和龟的帮助下得以脱险。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