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11. 老品 Jarāvaggo (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 偈颂部份可另参`多版本对读 <{filename}../../dhp-contrast-reading/dhp-contrast-reading-chap11%zh.rst>`_

    1. 老品 Jarāvaggo 目录
文喜尊者、法护尊者译
11. 老品
  1. 毘舍佉朋友的故事( dhp_146 )
  1. 西蕊玛的故事( dhp_147 )
  1. 郁多罗长老尼的故事( dhp_148 )
  1. 许多增上慢比丘的故事( dhp_149 )
  1. 国美容喜长老尼的故事( dhp_150 )
  1. 茉莉王后的故事( dhp_151 )
  1. 黑优陀夷长老的故事( dhp_152 )
  1. 感兴的故事( dhp_153_154 )
  1. 大财财主子的故事( dhp_155_156 )

1. 毘舍佉朋友的故事

Visākhāya sahāyikānaṃ vatthu

“何喜何可笑……”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毘舍佉的朋友而说的。

据说在舍卫城有五百位良家子[期待着]“如此,这些女人将不放逸而住”将各自的妻子交给了毘舍佉大优婆夷。当她们去往公园或寺院时,就和她一起去。有一次,当宣布节日“将[举行]七天酒节”时,她们为各自的丈夫准备了谷 酒。他们欢度了七天酒节后,在第八天,随着复工鼓响起,他们离开[家]前去工作了。

那些[妻子们]则[盘算着]“我们在丈夫面前没能喝上 酒,还有剩余的酒,我们要瞒着他们把它喝了。”便来到毘舍佉面前,说:“尊姊,我们想去公园观赏。”

[毘舍佉]说:“好的,姊妹们,那你们做完家务就出发 吧。”她们和她一同前去,把藏的酒拿出来,在公园里喝完,醉醺醺地到处游荡。毘舍佉心想:“这些人所行不当,现在外道们将以此讥嫌我‘沙门乔答摩的女弟子毘舍佉喝了酒到处逛’。”她便对那些女人说:“姊妹们,你们所做不当,我也会生起坏名声,你们的丈夫也会生气,现在你们要怎么办?” “我们将假装生病了,尊姊。”

“那你们将因自己的行为而暴露。”

她们回到家中假装病了。然后,她们的丈夫询问:“谁和谁在哪里?”听到“生病了”后,观察到“这些人一定是喝了剩下的酒”,便把她们打了一顿,让她们尝到了苦头。在另一次节日时,她们又那样想喝酒了,来到毘舍佉面前,说: “尊姊,带我们去公园吧。”

“上次你们就给我带来了坏名声,你们去,我不带你们。”拒绝了她们。

“这次我们不要那么做了(不说去公园)。”她们商量后,又来到她面前说:“尊姊,我们想礼敬佛陀,带我们去寺院吧。”

“姐妹们,现在是合适的,你们去,做一下准备。”她们用篮子装上香、花等,手拎着装满酒的拳壶(muṭṭhivāraka,拳头大小的壶),然后穿上大衣,来到毘舍佉跟前,和她一起进入寺院时,去到一旁,拿着壶把酒喝完,将壶丢掉,坐在法堂里导师的前面。毘舍佉说:“尊者,请为这些人讲法吧。”

她们则在酒精的作用下摇晃着身体,生起了“我们跳舞,我们唱歌”的心。这时,一个魔天心想:“我将附在这些人身上,在沙门乔答摩面前展现出丑态。”然后附在她们身 上。她们中的一些人在导师前面拍手嬉笑,一些人开始跳舞。导师省察“这是怎么了”时,发现了该原因后,[决定:]“现在我将不给魔众有可乘之机。我这么长时间圆满诸波罗蜜不是为了让魔众有可乘之机的。”

为了让她们惊惧,[导师]从眉毛放出[黑色]光芒,[周 围]瞬间变得一片漆黑。她们害怕了,因死亡的恐惧而充满怖畏。她们体内的酒因此消退了。导师从盘腿坐着[的地方]消失,站在须弥山顶,从眉间毫毛放出光芒,立刻如同升起了千轮明月。于是,导师招呼那些女人:“你们不应放逸地来到我面前。你们的放逸让魔天获得了可乘之机,让你们在不适合[做]嬉笑等[行为]的地方做出嬉笑等[行为]。现在你们应为贪爱之火等的熄灭而力行精进。”说完,诵出此偈:

146.
Ko nu hāso kimānando, niccaṃ pajjalite sati;
Andhakārena onaddhā, padīpaṃ na gavesathā.

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
幽暗所覆蔽,何不寻灯明?

在此[偈颂中],“欢喜”(ānando),即愉快满意。

这是说:在此共住的世间中,贪爱等十一种火 [177] “常在燃烧”(niccaṃ pajjalite sati),你们还有什么可笑可欢喜的呢?难道这不是不该有的样子吗?

被八种无明黑暗 [178] 所“覆盖”(onaddhā),你们为何“不寻求”(na gavesathā)、不作破除那黑暗的智慧之灯呢?

开示结束时,那五百女子都证得了入流果。导师知道她们都建立起了不动的信心后,就从须弥山顶下来,坐在佛座上。这时,毘舍佉对他说:“尊者,酒是个邪恶的东西。这些如此般的女士[喝了酒]坐在如您般的佛陀前,连威仪都不能保持,起来拍手,开始嬉笑、唱歌、跳舞等。”

导师说:“是的,毘舍佉,这酒就是邪恶的。因它,曾有许多有情遭受了不幸和灾难。”

“尊者,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呢?”[毘舍佉]说。

[导师]为了向她详细讲解[事情]起源,说出了过去之事,讲述了《陶壶本生》 [179] (Kumbhajātaka,《本生》 1.16.33)。

第一、毘舍佉朋友的故事[终]。


2. 西蕊玛的故事

Sirimāvatthu

“观此粉饰[身]……”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就西蕊玛(Sirimā)而说的。

据说她是王舍城一名美丽的妓女。在一个雨季中,她冒犯了善意财主的妻子——富楼那财主的女儿——郁多罗(Uttarā)优婆夷。郁多罗想要让她[对三宝]生信,便在导师和比丘僧团在自己家中用完餐时,让她向导师请求原谅。那天,她听闻了十力(佛陀)的餐食随喜:

“以无忿胜忿,以善胜不善;
以施胜悭吝,以实胜妄语。”(《本生》1.2.2;《法句》第 223 偈)

在偈颂结束时,她证得了入流果。这里是这个[事情]的梗概,详细内容则将在忿怒品随喜偈的注释中清楚地[讲述]。如此证得入流果的西蕊玛邀请了十力,第二天做了大供养,[然后]固定每天向僧团供养八位比丘的饮食(八票食)。从那以后,恒常有八位比丘前去她家。

“请接受酥油,请接受牛奶……”说完,她给他们钵里盛满,一个人获得的量都够三四个人[吃]。她每天以十六钱的花销供养钵食。后来,有一天,一位比丘在她家吃了八票食后,来到三由旬远的一间寺院。傍晚时,坐着服务长老的 [比丘们]问他:“贤友,你在哪里获取钵食而来?”

“我吃了西蕊玛的八票食[而来]。”

“她所供养的[食物]做的令人满意吗,贤友?”

他对她称赞道:“她的食物没得说,她供养的[食物]做得非常可口,一个人得到的量够三四个人[吃]。然而,相较于她的布施,她的外貌更胜一筹。她是如此、如此般的一个女人。”

当时,一位比丘听到对她的赞美后,还没见过就生起了爱意,[心想:]“我应去见她。”告知了自己的僧腊后,询问那位比丘轮到哪里了,当听说“贤友,明天你将作为僧团长老在那个家庭获得八票食”后,马上带着衣钵出发,在天蒙蒙亮时进入取筹屋 [180] (Salākagga)站着[取筹],作为僧团长老获得了她家的八票食。

就在昨天那位比丘吃完离开时,她的身体生起了疾病。因此她卸下首饰躺下。然后,她的婢女看到获得八票食而前来的比丘们,便通知了[她]。她因无法亲手接过钵请[他们]入座或供养饮食,就吩咐婢女们:“姐妹们,你们接过钵,请圣尊们入座喝粥,然后供养副食,在饭时[用食物]盛满钵后给[他们]吧。”

她们[说:]“好的,夫人。”她们请比丘们进来喝完粥,供养了副食,在饭时用食物盛满钵后,通知了她。她说:“扶我过去,我要礼敬圣尊们。”然后被她们扶着带到比丘们跟 前,颤抖着身体礼敬了比丘们。

那位比丘看到她后心想:“她生着病都如此靓丽,她没病时盛装打扮该有多漂亮呢?”于是他许多千万年积累的烦恼涌现心头,他变得痴心一片,不思饮食,带着钵回到寺院,盖上钵,放在一旁,铺开衣躺着。当时,即便一位朋友比丘劝他吃也不行,他绝食了。

就在那天傍晚时分,西蕊玛去世了。国王给导师送去消息:“尊者,耆婆(耆婆)的妹妹西蕊玛去世了。”导师听到后给国王回信:“不要给西蕊玛火化,放在坟场保护起来,不要让乌鸦和狗啃食。”国王照做了。连续过了三天,在第四天,尸体肿胀了。蛆虫从九孔中涌出。整个身体破裂,像一个米饭缸子一样。国王命人在城里击鼓游行[宣布:]“除了看家的孩子外,不来观看西蕊玛者,罚八钱。”派人给导师送去信息:“愿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来看西蕊玛。”导师通知比丘们:“我们将去看西蕊玛。”

那位年轻比丘四天中,没有接受任何人的话,只是绝食躺着。钵里的食物腐烂了,钵中生起了污垢。这时,那位朋友比丘走近他,说:“贤友,导师现在要去看西蕊玛。”他虽然如此饿了,但一提到“西蕊玛”就迅速起来说:“你说什么?”

“导师去看西蕊玛,你也要去吗?”

“是的,我要去。”他将食物倒掉,洗完钵放进钵袋里,然后和比丘僧团一起过去了。

导师在比丘僧团的围绕下站在一侧,比丘尼僧团、国王随从、优婆塞群体、优婆夷群体也都各站在一侧。导师询问国王:“这是谁,大王?”

“尊者,是耆婆的妹妹西蕊玛。” “这是西蕊玛?”

“是的,尊者。”

“那就让人在城中击鼓游行[宣布]‘出一千[钱]就可以得到西蕊玛。’”国王照做了。连一个说“嗯”或“唔”的人都没有。国王告诉导师:“没人要,尊者。”

“那么,大王,把价格降低吧。”

国王就让人击鼓游行[宣布] “出五百[钱]就可以得到”,没看到任何人要,就让人击鼓游行[宣布]:“二百五十……二百……一百……五十……二十五咖哈巴那钱……十咖哈巴那钱……五咖哈巴那钱……一咖哈巴那钱……半个咖哈巴那钱……一巴达(Pāda)……一摩沙迦(Māsaka)……出一硬币(Kākaṇika)就能得到西蕊玛。”没有任何人想要 她。[国王]派人击鼓游行[宣布]:“免费拿走吧。”连说 “嗯”或“唔”的人都没有。

国王说:“尊者,即使免费也没人要。”导师说:“看吧,诸比丘,大众所喜爱的女人,在这城里过去要支付一千[钱]才能得到[她]一天,如今免费都没人要。如此般[美丽的]色 [身]衰败了。看吧,诸比丘,[这]病苦的身体。”说完,诵出此偈:

147.
Passa cittakataṃ bimbaṃ, arukāyaṃ samussitaṃ;
Āturaṃ bahusaṅkappaṃ, yassa natthi dhuvaṃ ṭhitī.

观此粉饰身,带疮骨所撑;
疾病多思量,绝非常存者。

在此[偈颂中],“粉饰”(cittakataṃ),做装扮,意思是用衣服、首饰、花鬘、胭脂等进行装饰。

“身”(bimbaṃ),在适合长等的地方就长出长等的肢体的身体。(这个身体该长什么样的器官就长出了什么样的器 官。)

“带疮的”(arukāyaṃ),有九个疮口的疮身。 “[骨]支撑”(samussitaṃ),由三百块骨头支撑。

“病”(Āturaṃ),一切时刻都需要通过威仪等保护的恒病[之身]。(行住坐卧四威仪需要时时变换,以保健康。)

“众思量”(bahusaṅkappaṃ),大众[对其]有许多思量。

“无有久存者”(yassa natthi dhuvaṃ ṭhitī),意思是,它没有长存的性质或稳定的性质,它必定是破灭、离散、毁灭之法,你们看这[身体]吧。

开示结束时,八万四千有情领悟了法,那位比丘也证得了入流果。

第二、西蕊玛的故事[终]。


3. 郁多罗长老尼的故事

Uttarātherīvatthu

“衰老……”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名为郁多罗(Uttarā)长老尼的比丘尼而说的。

据说长老尼有一百二十岁,[某天]托完钵,获得了钵 食,在街道上见到一位比丘,就用钵食邀请,他没有拒绝,在他拿取时,她全部都给了他,从而[那天]她没有进食。第二天,第三天也同样就在那个地方看到那位比丘,然后把食物[全部]给了他,她[又]没进食。然而,第四天,在他托钵时,在一个狭窄的地方遇到了导师,在她倒退时踩在自己垂下的衣服上,不能保持[平衡]就跌倒了。导师来到她面前,说:“姐妹,你老朽的身体不久就将毁坏。”说完,诵出此偈:

148.
Parijiṇṇamidaṃ rūpaṃ, roganīḷaṃ pabhaṅguraṃ;
Bhijjati pūtisandeho, maraṇantañhi jīvitaṃ.

此衰老色身,朽坏之病巢;
腐身必毁坏,生命终归死。

这[首偈颂]的含义是:姐妹,你的“这个”(idaṃ)所谓身体的“色[身]”(rūpaṃ)因年老而“衰老”(Parijiṇṇam)。

它因作为一切疾病居存地之义而为“病巢”(roganīḷaṃ)。正如即便是小豺也被叫做“老豺”,即便是嫩的心叶青牛胆也被叫做“腐藤”。同样,即便是当天出生,黄金肤色的身体,因总是流出[不净]之义,腐朽而[被称为] “朽坏”(pabhaṅguraṃ)。

你的这个有着腐败的身体“会毁坏”(Bhijjati),应知不久就会毁坏。为什么?“生命终归死” (maraṇantañhi jīvitaṃ),由于一切有情的生命都是以死亡为终点,[所以这么]说。

开示结束时,那位长老尼证得了入流果,开示也给大众带来了利益。

第三、郁多罗长老尼的故事[终]。


4. 许多增上慢比丘的故事

Sambahulaadhimānikabhikkhuvatthu

“此等[鸽色骨]……”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许多有增上慢的比丘而说的。

据说有五百位比丘在导师面前获取业处后,进入一片森林,精进努力生起禅那后[想着]“我们通过不现起烦恼而完成了出家义务,我们要去将自己所获的功德告诉导师”而回来了。

当他们到达[寺院]外的大门口时,导师对阿难长老说: “阿难,那些比丘不用进来见我,让他们去坟场,然后从那回来见我。”长老前去将此事告诉了他们。他们没有说:“坟场对我们有什么用?”[认为]“有远见的佛陀一定是看到了原因。”

他们去了坟场,在那里观看尸体,对于放了一两天的那些尸体,他们生起了厌恶,对那些刚放置的新鲜尸体,他们生起了贪爱。那一刻,他们知道了自己还有烦恼。导师就坐在香室放出光芒,如同在那些比丘面前讲述一般,说:“诸比丘,你们见到如此般的骨聚后生起爱染不相应吧?”说完,诵出此偈:

149.
Yānimāni apatthāni, alābūneva sārade;
Kāpotakāni aṭṭhīni, tāni disvāna kā ratī.

犹如葫芦瓜,散弃于秋季;
此等鸽色骨,见之有何乐?

在此[偈颂中],“散弃”(apatthāni),被抛弃的。 “秋季里”(sārade),如同秋天时,被风吹日晒后到处散落的葫芦瓜。

“鸽色”(Kāpotakāni),鸽子的颜色(白色)。

“见了它们”(tāni disvāna),意思是,看到那些如此般的骨头,对你们而言有什么可喜爱的呢?不是连一点欲爱都不应生起吗?

开示结束时,那些比丘就站着证得了阿罗汉,一边赞颂着世尊,回来礼敬。

第四、许多增上慢比丘的故事[终]。


5. 国美容喜长老尼的故事

Janapadakalyāṇī rūpanandātherīvatthu

“此城骨所建……”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国美容喜(Rūpanandā)长老尼而说的。

据说,有一天她心想:“我长兄舍弃王位出家后,成为了世间的至上之人——佛陀,他儿子罗睺罗童子也出家了,我丈夫也出家了,我母亲也出家了,我这么多亲人都出家了,我还在家做什么呢?我要出家。”她去到比丘尼住处,怀着对亲人的爱执而出家,而非出于信心。她因非常貌美而以“容喜”为人所知。

在听说“导师说‘色无常、苦、无我,受……想…… 行……识无常、苦、无我’”后,她[担心]“他会对如我这般美丽、赏心悦目的容颜都指出过失”,就没有去和导师会面。舍卫城居民会在清晨做完布施,持守布萨,穿上白色上衣,傍晚时分,手拿香、花等聚集在祇陀林听闻佛法。比丘尼僧团也对导师的讲法生起意欲,去到寺院听法。听闻法后,入城时,[大家]一边讲述着佛陀之美德一边进入[舍卫城]。

在有四种评判标准的世人当中,只有极个别的有情见到如来不生欢喜。注重容颜者在看到如来有着[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金身后生起欢喜。注重声音者在听到导师基于许多百生[积累相应波罗蜜]才有的德音——具备八支的说法之音后生起欢喜。注重艰苦朴素者缘于他简朴的衣着等而生欢喜。注重法者则对“十力有像这样的戒、这样的定、这样的慧,世尊在戒等功德上是无比的,无人与之匹敌”而生起欢喜。他们讲述如来功德,嘴巴都不够用了。

容喜在比丘尼和优婆夷面前听到对如来的赞叹后,心想:“他们对我兄长高度赞叹。即便是讲述我容颜的过失一整天,他又能讲多少呢?我要是和比丘尼一起去,不让[他]看到自己,见了如来听完法后再回来如何呢?”她就告诉比丘尼们:“我今天也要去听法。”

“容喜真是很久了才想要去亲近导师,今天导师将会因此人以种种方式做精彩的佛法开示。”比丘尼们高兴地带着她出发了。她从出发时就想好:“我不要让[他]看到我。”

“今天容喜将会来亲近我,什么样的开示会对她有益 呢?”导师思维过后,做出决定:“她注重容貌,对自己有很强的爱执,如同以刺挑刺一般,就以容貌来破除她对容貌的骄傲,会对她有益。”

在她进入寺院时,[导师]就用神通创造出一名非常美 丽、盛装打扮的十六岁红衣女子,拿着扇子站在自己面前扇风。该女子只有导师和容喜能看到。她和那些比丘尼一起进入寺院后,站在比丘尼后面五体投地礼敬了导师,然后坐在比丘尼中间,从脚尖开始打量着导师。她看到导师相好庄严、随形好光彩夺目、一寻身光所包围的身体后,望着[导师]满月般富贵的面庞时,瞅到了站在[导师]附近的女人形象。她看了看那女子然后反观自身,便将自身轻视如同金色天鹅王前面的雌乌鸦一般。

从她看到神变所成的形象时起,她的双眼就来回[打量着],“此人的头发真漂亮,额头真漂亮”她的心深深地被那每个身体部分的美貌所吸引,对那个身体生起了强烈的爱 执。

导师知道她着迷于那[女子]后,一边宣讲佛法,一边让那个形象超过十六岁,令其看起来有二十岁[的样子]。容喜看到后[感觉]“这容貌不似之前了”,有一点点离染的心了。导师逐步让那个女子展现出生育了一次的样子,中年妇女的样子,年老色衰的老年妇女的样子。她也逐步[感觉]“这个 [容貌]也消失了,这个[容貌]也消失了”,当年老色衰时,她对其变得离染,看到其牙齿脱落、头发发白、弯腰驼背、曲如椽木、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后,她彻底离染了。这时导师让那[女子]显示出被疾病所征服的样子。就在那一刻,她丢掉拐杖和扇子,哭喊着跌倒在地,掉入自己的大小便中,来回打滚。容喜在看到这一幕后极度离染了。导师则令那女子展现出死亡。她就在顷刻间变得肿胀,九孔流脓,且渗出蛆虫,乌鸦等聚集起来进行抢夺。

容喜则在看到这一幕后,[心想]“这女子就在此地到达衰老,到达疾病,到达死亡,我的这个身体也如此般将来到衰老、疾病、死亡”,她见到了自身的无常。见到了无常也就见到了苦和无我。于是,三有[对她]如同火宅,如同绑在脖子上的尸体。她倾心于业处。导师知道她见到了无常后,观察“她能否仅凭自己就建立起自己的立足处呢”,想到“她不行,需要获得外缘”,便为利益她而宣说佛法:

“[容]喜请观身,病不净腐臭;
溢出及流漏 [181] ,愚人所希冀。
“如此彼亦同,如彼此亦同 [182]
以空观诸界,勿再来世间;
于诸有离染,彼将寂静行。”

导师这样为[容]喜讲述了这些偈颂。[容]喜通过随念开示[内容]运用智慧后,证得了入流果。接着,[导师]为了让她住立于三种更高道果的观禅,而讲述空业处:“[容]喜,不要以为这个身体里有实质,这里面确实连细微的实质都没有,这只是三百块骨头撑起的骨城而已。”说完,诵出此偈:

150.
Aṭṭhīnaṃ nagaraṃ kataṃ, maṃsalohitalepanaṃ;
Yattha jarā ca maccu ca, māno makkho ca ohito.

此城骨所建,涂以血与肉;
内藏老与死,傲慢及贬抑。

它的含义是:正如为了储存前食(pubbaṇṇa,主要谷物:七谷)、后食(aparaṇṇa,次要谷物:其余谷豆),而搭起木材,用藤蔓缠绕,涂以泥土,建造名为城堡的外在家 宅。如此般,此内在也是用三百块骨头搭建,用肌腱缠绕,涂以血肉,覆盖以皮肤,为储存以老为特相的衰老、以死为特相的死亡、缘于具备[好的]身高等[而有的]以自负为特相的傲慢、抹杀[他人]善行为特相的贬抑而“建的城”(nagaraṃ kataṃ)。身心的病就存储在如此般的这个[身体]里,在这上面没有任何值得抓取的东西。

开示结束时,那位长老尼证得了阿罗汉,开示也给大众带来了利益。

第五、国美容喜长老尼的故事[终]。


6. 茉莉王后的故事

Mallikādevīvatthu

“[盛饰王车]亦必朽……”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茉莉王后(Mallikā,末利)而说的。

据说有一天,她进入浴室洗完脸,弯下腰开始清洗小 腿。和她一起进去的有一条爱犬。它看到她那样弯下腰后,就开始进行非法的亲热。她保持不动,接受[它的]接触。国王则在宫殿楼上通过窗户观察时看到了这一幕,他从那里[下来],到达时,说:“滚!贱人!你怎么能这么做?”

“我做了什么,陛下?” “和狗亲热!” “绝无此事,陛下!”

“我亲眼所见,我不会相信你的。滚!贱人!” “大王,任何人进入这间浴室后,[其他人]从这个窗户观看的话一个就会变成两个。”她说了妄语。 “陛下,倘若您不相信我 [183] ,您就进入这间浴室,我来透过这个窗户观察你。”

国王生性愚钝,相信了她的话,然后进入浴室。那王后则站在窗户边上观看,说:“愚蠢啊,大王,你怎么跟一头母山羊亲热?”

“夫人,我没做这样的事。”即便[国王]这么说,她依旧说:“我亲眼所见,我不会相信你的。”

听闻此后,国王相信了:“确实是进入这间浴室后,一个会显现出两个来。”

茉莉心想:“这国王因愚钝被我骗了。我造了恶,还以不实之事指责此人,导师也将知道我的这个事情,两位上首弟子、八十大弟子也将知道。我真是造了重业啊!”

据说她是国王做无比施的同伴,在那[无比施]中,一天所布施的财富价值有一亿四千万。[供养]给如来的白伞盖、座椅、[钵]台、洗足台,这四样东西的价值不可估量。她在去世时没有忆起如此般的大布施,[而是]想着那件恶业去世,投生到了无间地狱。

国王对她极其喜爱。他被巨大的悲伤所笼罩,命人为她举行完葬礼,[想着]“我要去询问她的投生之所”去到导师面前。导师[用神通]令他想不起前来的目的。他在导师跟前听了应忆念之佛法开示后,进宫时才想起来:“我说要去询问茉莉投生之所,去到导师跟前给忘了,明天我将再去询问。”第二天他又去了。导师则连续七天让他想不起来。

她则在地狱中煎熬了七天,第八天从那里死去,投生到了兜率天(兜率天)。那为什么导师要让他想不起来呢?由于她是他极其喜爱、合意的人,因此在听到她投生地狱后,会持有邪见“倘若如此般的具足信心者都投生地狱了,我还做布施做什么呢?”然后在撤销宫中对五百比丘做出的固定钵食[供养]后,他会投生地狱。因此导师令他在七天中都想不起来。

第八天托钵时,[导师]亲自去到皇宫门口。国王听到 “导师来了”后,出来拿着钵,开始登上宫殿。导师表示出要坐在停车堂里的样子。国王就请导师坐在那里,然后提供了粥、副食,礼敬后,坐着[说:]“尊者,我[几次想着] ‘我要询问茉莉王后的投生之所’去了后就忘了。尊者,她到底投生到哪里了?”

“在兜率天,大王。”

“尊者,她不投生兜率天的话,其他还有谁能投生[兜率天]呢?尊者,没有女子如同她这般的了。在她坐的地方等(行住坐卧中),‘明天我要供养导师这个,[为导师]做这 个’[这样]安排完供养,就没有其他事情了。尊者,自从她去世后,我就不能支撑身体了。”

于是导师对他说:“勿多虑,大王,这是一切[有情]的定法。”说完,询问:“大王,这车是谁的?”

听到这个后,国王合掌放在头顶说:“是我祖父的,尊者。”

“这是谁的?” “我父亲的,尊者。” “这辆车又是谁的?” “我的,尊者。”

在他如此回答后,导师说:“大王,您祖父的车子样貌不及您父亲的车,您父亲的车不及您的车。像这样的木头都会变得陈旧,更何况自身呢?大王,唯有善人之法不老朽,有情则无有不老者。”说完,诵出此偈:

151.
Jīranti ve rājarathā sucittā,
Atho sarīrampi jaraṃ upeti;
Satañca dhammo na jaraṃ upeti,
Santo have sabbhi pavedayantī.

盛饰王车亦必朽,此身老迈亦当尔;
然善人法不老朽,善人德士相传诵。

在此[偈颂中],“确实”(ve)是不变词。

“盛饰”(sucittā),用七宝和其他车辆装饰品很好地装饰的御用马车也会“老化”(Jīranti)。

“身体也”(sarīrampi),不光是车辆,这精心照料的身体也会来到牙齿脱落等的“至老迈”(jaraṃ upeti)。

“善士”(Satañca),而诸佛等善人们的九种出世间法不会有任何损坏而名为“不趋向老朽”(na jaraṃ upeti)。 “传诵”(pavedayantī),意思是,如此般的“善士”(Santo)——佛陀等,与“诸有德者”(sabbhi)——诸智者共相传诵。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六、茉莉王后的故事[终]。


7. 黑优陀夷长老的故事

Lāḷudāyittheravatthu

“此寡闻[之人]……”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黑优陀夷长老(Lāḷudāyi)而说的。

据说他去到举办喜事的家庭后,就以“他们站在墙外……” [184] 的方式讲述不吉(丧葬)[之语],去了举办丧事的家庭,应讲述“墙外……”时,则以“布施与法行……” [185] 的方式讲述祝福偈或“所有此他世财富……”的《宝经》 [186]

如此般,他在各处,[想着]“我要讲述某[法]”而当讲述了另一[法]时还不知道“我在讲述另一[法]”。比丘们听闻他的讲述后禀报导师:“尊者,为什么黑优陀夷前往举办喜事和丧事之处,应将某[法]时却讲述另一个?”

导师说:“诸比丘,他不只是如今才这么讲,过去也在该讲某个时却讲了另一个。”然后引述过去:

曾经,在波罗奈,火施(Aggidatta)婆罗门的儿子名叫月施童子(Somadattakumāra),是国王的侍从。国王对他喜爱有加。婆罗门则依靠耕种维生。他有两头牛,其中一头死了。婆罗门对儿子说:“亲爱的月施,为我向国王乞求一头牛带回来吧。”

月施心想:“倘若我向国王乞求,将显得我轻贱。”便说:“父亲,您自己向国王乞求吧。”

[他父亲]说:“那样的话,儿子,你带我去吧。”

[月施]心想:“此婆罗门愚钝,连‘往前走’等话都不知道,该说一事时却说另一事,我要训练好再带他去。”他带其到了一个名叫须芒草丛的墓地,扎了几束草,[给它们]命名后,依次指给父亲“这是国王,这是副王,这是将军”,然后说:“您去到王宫后,要这样前进,这样后退,这样称呼国 王,这样称呼副王,这样称呼将军。到了国王面前后说‘胜利!大王!’然后这样站着,诵出这个偈颂,[向他]索要牛吧。”便教他偈颂:

“大王!我有二公牛,依之而耕田,
陛下,其中一头亡,
请赐第二头,刹帝力。”

他花了一年把这个偈颂记下来了,告诉儿子记下了,[儿子]说:“那父亲您带上一些礼物过来吧,我会提前过去站在国王旁边。”

“好的,儿子。”他拿着礼物,在月施站在国王旁边时,鼓起勇气去到王宫。国王满心欢喜地[向他]问候:“爱卿,你很久没来了,坐在这个座位上说吧,需要什么。”他说出这个偈颂:

“大王,我有二公牛,依之而耕田,陛下,其中一头亡,请取第二头,刹帝力。”

即便国王说:“爱卿,你在说什么?你再说一遍。”他还是说了那个偈颂。国王知道他说错了,笑道:“月施,我想你家里有很多牛!”

[菩萨(月施)]说:“您赏赐过后就会有很多,陛下。” [国王]满意于菩萨[所说],御赐婆罗门十六头牛、饰品和居住的村庄,然后以很高的荣誉送走了婆罗门。

导师讲述了这个开示后,联系本生:“那时的国王是阿难,婆罗门是黑优陀夷,月施则是我。”然后说:“诸比丘,他不止如今,过去就因自己的孤陋寡闻而在该说一事时说了另一事。寡闻之人如同牛一般。”说完,诵出此偈:

152.
Appassutāyaṃ puriso, balibaddova jīrati;
Maṃsāni tassa vaḍḍhanti, paññā tassa na vaḍḍhatī.

此寡闻之人,如公牛生长;
彼之肌肉增,智慧无成长。

在此[偈颂中],“寡闻”(Appassutāyaṃ),此人未曾听闻一部或两部五十[经] [187] ,乃至数品,或最低限度一篇或两篇经文都未曾听闻。然而获取业处后努力修习者则是多闻者。

“如公牛生长”(balibaddova jīrati),如同公牛变老、长大时,既不是为了母亲,也不是为了父亲,也不是为了其他亲属的利益而生长,只是毫无意义地变老。如此般,此人也是既不做对戒师的义务,也不做对老师的义务,也不做对客至者的义务,也不乐于禅修,只是毫无意义地变老。

“彼之肌肉增”(Maṃsāni tassa vaḍḍhanti),好比[因] “这[头牛]不能负担轭、犁等”而放归阿兰若的牛,只是在那里游荡吃喝,增长着肌肉,同样地,此人也被戒师等放逐,依靠僧团获得四资具后,从事催吐、下泻等[调理],照顾身体,他的肌肉增长,变得身体结实。

“彼之智慧”(paññā tassa),意思是,世间和出世间的智能连一指之量都“不增长”(na vaḍḍhatī),然而依于六门的贪爱和九种慢 [188] 却像森林中的灌木一般增长。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七、黑优陀夷长老的故事[终]。


8. 感兴的故事

Udānavatthu

“轮回许多生……”这佛法开示是导师坐在菩提树下时,自发感慨而说,后来经阿难长老的询问而讲述的。

据说他坐在菩提树下,在太阳尚未落山时,击败了魔军,在初夜时分破除了遮蔽宿住[智]的黑暗(获得了宿命 通),在中夜时净化了天眼(证得天眼通),后夜时,基于对诸有情的悲悯,沉入缘起智,以顺逆的方式触证它,在黎明时分现正觉后,说出了这首数十万佛陀都不舍有感而发的偈颂:

153.
Anekajātisaṃsāraṃ, sandhāvissaṃ anibbisaṃ;
Gahakāraṃ gavesanto, dukkhā jāti punappunaṃ.

轮回许多生,寻找造屋者;
流转未发现,苦哉再再生。

154.
Gahakāraka diṭṭhosi, puna gehaṃ na kāhasi;
Sabbā te phāsukā bhaggā, gahakūṭaṃ visaṅkhataṃ;
Visaṅkhāragataṃ cittaṃ, taṇhānaṃ khayamajjhagā.

已见造屋者,不再造家屋;
你椽皆破坏,房梁已摧毁;
心已离行作,已达诸爱尽。

在此[偈颂中],“寻找造屋者”(Gahakāraṃ gavesanto),意思是,我在寻找建造此名为自身之家宅的贪爱工匠期间,为了[获得]那觉悟之智——以此智慧见到它(贪之工匠)——而在燃灯[佛]足下发愿,这么长时间“轮回许多生”(Anekajātisaṃsāraṃ)——以许多十万生计算的这个轮回,“未找到”(anibbisaṃ),因未获得、未得到该智,而“奔走于”(sandhāvissaṃ)轮回中,一世又一世地反复前往。

“苦哉再再生”(dukkhā jāti punappunaṃ),这是表明寻找造屋者的原因。意思是,由于一而再地进入这混杂着老病死的生是苦的,未见那[造屋者]它就不会停止,因此为寻找那[造屋者]而流转。

“已见”(diṭṭhosi),我如今通过通达一切知智已见到[造屋者]。

“不再造家屋”(puna gehaṃ na kāhasi),你(贪爱)将不会在此轮回中再为我建造名为自我的屋宅。

“你椽皆破坏”(Sabbā te phāsukā bhaggā),你的所有剩余的烦恼之椽都已被我破坏。

“房梁已摧毁”(gahakūṭaṃ visaṅkhataṃ),你所建造的这自我屋宅的屋顶——名为无明——也已被我摧毁。

“心已离行作”(Visaṅkhāragataṃ cittaṃ),现在我的心已通过观照禅修所缘而达到、进入离行作的涅盘。

“已达诸爱尽”(taṇhānaṃ khayamajjhagā),我已证得渴爱灭尽的阿罗汉。

第八、感兴的故事[终]。


9. 大财财主子的故事

Mahādhanaseṭṭhiputtavatthu

“又未修[梵行]……”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仙人降处(Isipatana)的鹿野苑时,就大财财主子(Mahādhanaseṭṭhiputta)而说的。

据说他投生在波罗奈一个有着八亿财富的家庭中。他的父母心想:“我们家里有大量财富。我们将交给我们的儿 子,让[他]怎么舒服怎么享用,无需做其他工作。”他们只教他跳舞、唱歌、演奏乐器。就在那座城市里,另一个有八亿财富的家庭则生了一个女儿。她的父母也那样想,只教她跳舞、唱歌、演奏乐器。

长大后,[双方父母]给他们成了亲。后来,他们的父母都去世了。两份八亿财富到了一个家庭里。财主子一天去侍奉国王三次。后来,这个城里的一些混混心想:“假如这财主子沉溺于饮酒,我们将会好过,我们要让他沾上酒瘾。”

他们带着酒,将副食、肉和盐块绑在衣服边上,拿着根茎[食物],坐在财主子从王宫回来的道路上观望,看到他走来了,就饮酒,将盐块投入嘴里,然后咀嚼根茎,说:“老爷,祝您长命百岁,财主子,愿我们可以依靠您吃喝[度日]。”

他听到他们的话后,询问跟在后面的小仆人:“这些人在喝什么?”

“一种饮料,老爷。” “它令人陶醉?”

“老爷,在这有情世间,没有什么像这个这么值得饮用的了。”

他[说:]“这样的话,那我也应该饮用。”他让人一点一点带来喝。于是,不久后,那些混混得知他染上酒瘾了,就围绕在他周围。在他外出时有一大帮随从。他[开始]让人花一百、两百钱买酒来喝,这样逐步地在[行住]坐等地方堆上一堆钱,一边喝酒一边这样花[钱]:“你们用这些[钱]买来花鬘,用这些买来香。此人擅长赌博,此人擅长跳舞,此人擅长唱歌,此人擅长演奏,这个给一千[钱],这个给两千”。不久他就将自己的八亿财富花完了。

当[仆人]说“老爷,您的财富用完了”时,[他问:] “我妻子的没有了吗?”

“有的,老爷。” “那就把它拿来。”

那[份财富]也这样被他花完了,逐渐地将田地、园林、庭院、车乘等,乃至是餐具、铺盖、毯子、坐具等所有自己的财产都卖掉,[用于]吃喝。在他年老的时候,那些买了他家房子的人,将他从家里赶了出去。他就带着妻子住在别人家墙脚,拿一块瓦片乞讨,开始吃人们的剩饭。

后来有一天,导师看到他站在休憩堂门口接受小沙弥施与的剩饭后露出微笑。于是阿难长老询问[导师]微笑的原因。导师讲述微笑的原因:“阿难,你看,这大财财主子,在这座城市里花完两份八亿财富,带着妻子在行乞。倘若此人在年轻时没有浪费财富,从事事业的话,就会成为这个城市中的首富,而他要是出家的话,就会证得阿罗汉,他的妻子则会证得不来果;倘若他在中年时没有浪费财富,从事事业的话,就会成为第二富,要是出家的话就会成为不来者,他的妻子则会证得一来果;倘若他在晚年时没有浪费财富,从事事业的话,就会成为第三富,要是出家的话就会成为一来者,他的妻子则会证得入流果。然而如今,他既失去了在家的财富,也失去了沙门的[利益],衰落得如同干涸湖泊中的鹭鸶鸟一般。”说完,诵出这些偈颂:

155.
Acaritvā brahmacariyaṃ, aladdhā yobbane dhanaṃ;
Jiṇṇakoñcāva jhāyanti, khīṇamaccheva pallale.

少壮不得财,又未修梵行;
如湖边老鹭,无鱼而颓丧。

156.
Acaritvā brahmacariyaṃ, aladdhā yobbane dhanaṃ;
Senti cāpātikhīṇāva, purāṇāni anutthunaṃ.

少壮不得财,又未修梵行;
卧如离弦箭,悲叹于过往。

在此[偈颂中],“未修”(Acaritvā),没有过梵行生活。 “少壮”(yobbane),也没有在能够令未现起的财富现起、守护已现起的财富时获得财富。

“无鱼”(khīṇamacche),像他们这样的愚人,如同在因无水而无鱼的“湖中”(pallale)羽毛褪尽的老鹭一般颓丧。这是说:如同湖中没有水,这些人没有住处;如同鱼尽了,这些人的财富没有了;如同羽毛褪尽的老鹭不能飞走,他们如今不能通过水路、陆路等建立财富。因此,他们如同羽毛褪尽的鹭鸶一般,只能被困于此,颓丧着。

“离弦[箭]”(cāpātikhīṇāva),从弓发出,意思是从弓射出的[箭]。这是说:如同从弓射出的箭,按照其速度飞行后坠落,没有人把它捡起来,它就在那里成为白蚁的食物。

如此般,这些人也因度过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如今因不能提升自己了,将走近死亡。因此说:卧如离弦箭。

“悲叹于过往”(purāṇāni anutthunaṃ),“我们曾这样吃喝”躺着悲叹、哀悼、伤感于过去所做的吃喝玩乐等事。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九、大财财主子的故事[终]。

第十一品老品释义终。


  • 偈颂部份可另参`多版本对读 <{filename}../../dhp-contrast-reading/dhp-contrast-reading-chap11%zh.rst>`_

  • 目录 (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备注:

[177]十一种火:贪、嗔、痴、老、病、死、愁、悲、苦、忧、恼。
[178]即对八事的疑:佛、法、僧、[三]学、前际(过去世)、后际(未来世)、前后际、缘起之法。——《法集论》
[179]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512 篇)记载了曾经在喜马拉雅山中,有一棵树的三叉枝中有一个陶壶大小的树洞,雨水和周围的野果、鹦鹉衔来的稻米等落入其 中,在太阳光的加热下成为了酒。一些鸟前来饮用后短暂迷醉昏睡后又离开。森林中的其他动物也如此。一个林住者看到后也前来饮用,并杀死醉倒在地的鸟和鸡,然后烤来吃。后来他伙同一苦行者一起喝酒吃肉,并用竹筒将酒带到一城市给国王喝,后来他们学会自己酿酒,在这个城市贩卖。城中人饮酒后变得放逸,这个城市逐渐衰落。然后,他们又去到沙祇城如法炮制,导致该地也衰落。然后,他们又来到舍卫城。当身为帝释天帝的菩萨看到舍卫城的国王(阿难尊者的过去世)在饮酒时,预料如果此王饮酒整个瞻部洲都将灭亡,于是他化身下来向国王讲解饮酒的过患。国王便不再饮酒。
[180]僧团抽签的地方,抽签以决定轮流去接受某些饮食邀请的名单。
[181]从上面的孔溢出不净,下面的孔也到处流出不净。——《长老尼偈义注》
[182]此为自己的身体,彼为那个化现的女人身体。
[183]根据 pts 版以及缅语的依词释,这句原文应该少了一个否定词 na。
[184]《小诵》7.1 的《墙外经》;《饿鬼事》14 。
[185]《小诵》5.7;《经集》266。
[186]《小诵》6.3;《经集》266。
[187]《中部》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前两部分各五十经,第三部分五十二经。
[188]“九种慢”的定义,见第五品的脚注 136。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