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刀杖品 Daṇḍavaggo (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 偈颂部份可另参`多版本对读 <{filename}../../dhp-contrast-reading/dhp-contrast-reading-chap10%zh.rst>`_
- 棍杖品 Daṇḍavaggo 目录
|
|
|
|
|
|
|
|
|
|
|
1. 六群比丘的故事
Chabbaggiyabhikkhuvatthu
“一切畏棍杖……”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六群比丘而说的。
在某个时候,当十七群比丘维修了一些住处,六群比丘说:“你们出去,我们僧腊更大,这归我们。”
“我们不会给,我们先维修好的。”当他们这么说时,那些比丘把他们打了一顿。十七群比丘被死亡的恐怖所笼罩,放声大哭。导师听到他们的声音后询问:“这是什么[声音]?”
“是这个。”[比丘们]告知。
“诸比丘,从此以后比丘不可这么做,若做者,犯此罪。”制定了打人学处(《律藏·波逸提(忏悔)》第 449 段开始),然后说:“诸比丘,当比丘知道‘同我一样其他人也害怕棍棒,惧怕死亡’后,不应打他人,不应杀害他人。”说完,联系[此事]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一切畏”(Sabbe tasanti),所有众生在棍棒落在自己[身上]时都害怕那棍棒。
“惧死亡”(maccuno bhāyanti),[他们]也害怕死亡。虽然在这个开示的字面上没有例外,但含以上有例外。就好比国王即便让人击鼓行走[宣布]“让所有人集合”,[实际是]集合除国王大臣以外的其他人。同样的,这里虽然说的是 “一切畏惧”,但应知是除了良种的象、良种的马、良种的 牛、漏尽者这四类外的其余[众生]。在这[四种众生]中,漏尽者因舍断了身见,不见会死的有情(在漏尽者眼里只是名色),从而不畏惧;其余三种有身见者因强有力,看不到能成为自己敌手的有情,从而不畏惧。
“勿杀勿令杀”(na haneyya na ghātaye),意思是,如同自己[害怕死亡],其他众生也一样,[因此]既不要殴打其他[有情],也不要令人殴打。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一、六群比丘的故事[终]。
2. 六群比丘的故事-2
Chabbaggiyabhikkhuvatthu
“一切畏[棍杖]……”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六群比丘而说的。
又一次,他们(六群比丘)还是因前面学处中[提到的]打十七群比丘的那个原因,对他们举手[假装要打他们]。这次导师也在听到他们的声音后询问:“这是什么[声音]?”
“是这个。”[比丘们]告知。
“诸比丘,从此以后比丘不可这么做,若做者,犯此罪。” 制定了举手[做打势]学处(《律藏·波逸提(忏悔)》第 454开始),然后说:“诸比丘,当比丘知道‘同我一样,其他人也害怕棍棒;同我一样,其他人也热爱生命’后,不应打他人,不应杀害他人。”说完,联系[此事]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一切爱生命”(sabbesaṃ jīvitaṃ piyaṃ),除漏尽者外,对其余有情而言生命是可爱的、美妙的。而漏尽者对待生或死都是舍心。其余部分和前面的[偈颂]相同。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二、六群比丘的故事[终]。
3. 许多童子的故事
Sabbahulakumārakavatthu
“求乐之生类……”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许多童子而说的。
有一次,导师在进入舍卫城托钵时,在途中看到许多童子在用棍子打一条菜花蛇(字面为“家蛇”,吃老鼠的 蛇),便询问:“童子们,你们在做什么?”
“尊者,我们在用棍子打蛇。”[他们]说。 [导师]又问:“为什么?” “因为怕被咬,尊者。” [他们]说。
[导师]说:“你们[想着]‘我们要让自己安乐’而打此 [蛇],将来无论投生何处都会得不到安乐。想要自己安乐就不应该殴打其他[有情]。”说完,联系[此事]宣说佛法,诵出这些偈颂:
在此[偈颂中],“若以棍”(yo daṇḍena),若人以棍棒或土块等伤害[有情],“后世不得乐”(pecca so na labhate sukhaṃ),此人来世得不到人间之乐、天界之乐、究竟的涅盘之乐。
第二首偈颂中,“后世他能得”(pecca so labhate),意思是,上面所说的三种“快乐”(sukhaṃ),此人在来世都能获得。
开示结束时,那五百位童子都成就了入流果。
第三、许多童子的故事[终]。
4. 衮达搭那长老的故事
Koṇḍadhānattheravatthu
“对人勿粗口……”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衮达搭那(Koṇḍadhāna)长老而说的。
据说从他出家之日起,就有一个女人的形象和他相伴左右。长老看不到她,但大众能看到。当他在村中托钵时,人们给了一份钵食后,说:“尊者,这是给你的,而这是给你女伴的。”说完,又给了第二份。他往昔之业是什么呢?
据说,在迦叶正自觉佛时期,有两位朋友比丘像同胞兄弟一样非常和合。在长寿佛时期,比丘们每一年或每六个月集会举行布萨。因此他们也[因]“我们要去布萨堂”而离开住处。一位投生在忉利天的天女看到了他们,心想:“这[两位]比丘非常和合,能否令他们的关系破裂呢?”她因自己的愚痴,思考过后马上前去。他们中的一位说:“贤友,你稍等一会,我要解手。”那天女化作一个女人的形象,进到长老去的灌木丛中,出来时,一只手整理头发,一只手整理裙子,从他后面出来。长老没有看到她。而站在前面等他的比丘,转身看时,看到了她这么做完正离开。她知道他看到了后就消失了。
当那位[上厕所的]比丘来到自己面前时,另一比丘说: “贤友,你破戒了。”
“贤友,我没这样的事。” “就在刚才,我看到一个年轻女子做着这个[动作]从你后面出来,你怎么说‘我没这样的事’呢?”
他如同被五雷轰顶一般,[说:]“贤友,别毁了我,我没这样的事。”
对方[说:]“我亲眼所见,我要怎么相信你?”
[他们的关系]一刀两断了(字面为‘像棍子断了一样’),然后他离开了。坐在布萨堂,他甚至[说:]“我不与此人一起举行布萨。”另一方对比丘们说:“尊者们,我的戒连小小的污垢都没有。”
他则说:“我亲眼所见。”
天女看到他不愿和对方一起举行布萨,心想:“我造下重业了。”然后说:“尊者,我的圣尊没有破戒,只不过是我为了试探而做出的那个[假像]。您和他一起举行布萨吧。”他相信了站在空中的天女所说的,然后举行了布萨,但他对长老的心不再如从前般柔软了。这就是天女的宿业。那些长老们在命终之后如其意乐投生到了天界。
天女则投生到了无间地狱,在那里受煎熬一个佛间隔的时间后,在此尊佛出世时投生到了舍卫城,长大后在教法中出家获得了受具足戒。从他出家之日起就出现了那样一个女人的形象[跟随他]。因此[人们]给他取名叫衮达搭那(Koṇḍadhāna,近女色者)长老。看到他那样到处行走,比丘们告诉给孤独:“大财主,将这个恶戒者从你寺院赶出去 吧。因为他其他比丘将生起恶名。”
“尊者们,导师不在寺院吗?” “在,优婆塞。” “尊者们,那么导师将会知道[怎么处理]。”
比丘们又前去向毘舍佉那样说。她也以同样的方式回复了他们。比丘们因他们不接受所说的便告诉国王:“大王,衮达搭那长老带着一个女人到处走,引起了所有人的恶名,将他驱逐出您的国土吧。”
“那他在哪,尊者们?”
“在寺院,大王。”
“住在哪个住所?”
“名叫某某[的住所]。”
“那你们去吧,我将会抓他。”
傍晚,他来到寺院,让手下将那住所包围后,朝长老住的地方走去。长老听到巨大的声响后从住所出来,站在[住 所]前面。国王看到了长老身后站着的那个女人的形象。长老得知是国王来了就登上住处坐下 [168] 。国王没有礼敬长老,但那个女人不见了。他在门内和床下寻找也都没看到,就对长老说:“尊者,[刚才]我看到这里有一个女人,她在哪里?”
“我没看到,大王。”
即便[国王]说“刚刚我看到她站在您身后”,[长老]依旧说:“我没看到。”国王心想“这是怎么回事?”就说:“尊 者,请您先从这里出去吧。”当长老出去站在[房间]前面时,那[女人]又站在长老身后。国王看到她后又爬上[僧寮]上层,得知他来了长老就[在房里]坐下。国王又一次到处寻找,没有看到,然后又问长老:“尊者,那女人在哪里?”
“我没看到,大王。” “您说什么呢,尊者?我刚刚才看到就站在您身后。” “是的,大王,大众也说我后面跟着一个女人,但我没有看到。”
国王考虑到“应该是幻象”,再次对长老说:“尊者,请您先从这里下去吧。”当长老下去站在房前时,又看到那[女子]站在他身后,他登上[僧寮]上层就又不见了。当他再次询问长老,长老依旧回答“我没看见”时,国王得出结论“这就是幻象。”然后他对长老说:“尊者,如此不清净的[幻象]跟在您身后,其他人将不会给您任何钵食,今后就常来我家吧,我将用四资具护持您。”向长老提出邀请后他就离开了。
比丘们抱怨道:“贤友们,你们看,国王的恶行,说好 ‘要将他赶出寺院’,[却]来以四资具邀请后走了。”他们也对那长老说:“嘿!恶戒者!现在你是国王[支持的]近女色者了。”虽然之前他什么也不能对比丘们说,[现在]他说:“你们恶戒!你们近女色!你们带着女人到处走!”他们前去禀告了导师:“尊者,衮达搭那长老在被我们说了后,用‘恶戒’等辱骂我们。”导师让人把他叫来询问:“比丘,听说你这样说,是真的吗?”
“是真的,尊者。” “什么原因呢?”
“因为他们跟我说了[这样的话]。” “诸比丘,你们为什么和这[长老]说[那些话]呢?” “因为看到他身后跟着有一个女人,尊者。” “这些人说[你]是看到你和女人一起到处走才说的,你
为什么说呢?他们看到了才说,你都没看到为何跟这些人说 [那些话]?难道不是源于你过去的恶见而引起的这个,现在怎么还执持恶见呢?”
比丘们询问:“尊者,此人过去造了什么?”于是导师为他们讲解了他的宿业,然后说:“比丘,因此恶业你遭受了这个果报。现在你不应再执持如此般的恶见。不要再和比丘们说什么了,像一个破铜锣一样不要发声,这样做的话你将证得涅盘。”说完,联系[此事]宣说佛法,诵出这些偈颂:
在此[偈颂中],“勿说粗恶语”(Māvoca pharusaṃ kañci),对任何人都不要说粗恶语。
“所说的”(vuttā),你说其他人“恶戒”,[他人]也会那样“反过来说[你]”(paṭivadeyyu)。
“愤恨语”(sārambhakathā),过份针锋相对的言语是 “痛苦的”(dukkhā)。
“报复”(paṭidaṇḍā),以身体的攻击等伤害他人者,同样的报复会落在你头上。
“若不动”(Sace neresi),倘若自己能保持不动。 “如同破铜锣” [169] (kaṃso upahato yathā),像一个周围被切除,弄成一个平板放置[在那里]的铜锣(铜锅)一般,就算是用手脚或棍子敲击也不会发出声音。
“已达此”(Esa pattosi),倘若你能做到这样子,圆满此行道,即便现在尚未证得[涅盘],也名为已达彼涅盘。
“于汝无愤恨”(sārambho te na vijjatī),意思是,倘若 [你能]如此,你就没有,也不会有“你恶戒!你们恶戒!”等这样过份的愤恨言辞。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衮达搭那也立足于导师所给的开示证得了阿罗汉。不久后就飞上虚空,第一个取到了[行筹食的]筹符 [170] 。
第四、衮达搭那长老的故事[终]。
5. 持守斋戒的女士们的故事
Uposathikaitthīnaṃ vatthu
“如[牧人]以杖……”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东园时,就毘舍佉等优婆夷的斋戒业而说的。
据说在舍卫城有五百女士在大斋戒日持守斋戒后去到寺院。毘舍佉来到她们中年老的女士处询问:“阿妈,您为何持守斋戒?”
她们说:“愿得天界之成就。”
她询问中年的女士,她们说:“为了解脱与其他女人共事一夫。”(字面为‘为解脱同夫而住’,即希望丈夫不要纳妾。)
她询问年轻的女士,她们说:“为了头胎生儿子。” 她询问少女,她们说:“为了年轻时就嫁入夫家。”听了她们所有人的回答后,毘舍佉将她们带到导师面前,依次告知了[导师]。导师听闻后,说:“毘舍佉,对于此等有情而言,生[老病死]等如同手中持杖的牧牛者一般,生 [将他们]赶到老面前,老[将他们]赶到病面前,病[将他们]赶到死面前,死亡如同以利斧斩斫一般,斩断[他们的]生命。即便如此他们也不想要脱离轮回,而是只渴望[继续]轮回。”说完,联系[此事]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驱赶”(pājeti),能干的“放牧者”(gopālo)用“杖”(daṇḍena)阻止“牛”(gāvo)进入稻田,然后还用它击打,[将它们]带到水草丰茂的牧场。
“驱赶命”(āyuṃ pājenti),它们切断、耗尽命根。 “老死如牧者,命根犹牛群,死亡似牧场。在此,“生”首先将众有情的“命根”送到“老”面前,“老”[送至]“病”面前,“病”[送至]“死”面前,死亡如同以斧斩斫一般将其(命根)切断而去。”这是这里所采取的比喻。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五、持守斋戒的女士们的故事[终]。
6. 蟒蛇鬼的故事
Ajagarapetavatthu
“愚人造恶业……”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就蟒蛇鬼而说的。
在某个时候,摩诃目犍连长老与相(Lakkhaṇa)长老一起从鹫峰山下来,通过天眼看到一只二十五由旬长的蟒蛇鬼。从它头部喷出的火焰奔向尾部,从尾部喷出的火焰奔向头部。两头喷出的[火焰] 奔向中间。[摩诃目犍连]长老见到它后露出微笑。相长老询问发笑的原因,他说:“贤友,[现在]不是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可以在世尊面前问我。”
然后他们在王舍城托完钵,来到导师面前时,相长老[再次]询问,[摩诃目犍连长老]说:“贤友,我在那里看到一个鬼,他的身体是这样,我看到它后[心想]‘我确实从未见过如此般的生命’[因此]露出笑容。”
导师通过说“诸比丘,确实有具[天]眼而住之声闻弟子……”(《律藏·波罗夷(驱摈)》第 228 段;《相应部》2.202),认可了长老的话,然后说:“诸比丘,我在菩提树下时就见过那只鬼,[出于]‘那些不相信我所说之人,会对他们不利’就没有说。现在有了目犍连作为证人,我就说了。”说完,比丘们询问它的宿业,[导师]回答:
在迦叶佛时期,有个叫善吉祥的财主用金砖铺地后,在二十乌萨跋 [171] 大的地方用那么多财富建造了寺院,随后,还是用那么多[财富]举办了供养仪式。一天清晨他去往导师处时,在城门口的一间[公共休息]堂里看到躺着一位盗贼,他用坏色衣连头包住,脚上沾着泥,便说:“这脚上涂泥者一定是晚上到处逛完,白天躺下[睡觉]之人。”
盗贼打开面部[遮挡的衣服]看到财主后,“好的,我将知道对你做什么”[对他]怀恨在心,七次放火烧了[财主的]田地,七次砍掉牛棚里的牛足,七次放火烧了他的房子。他即便[做了]这么多还不能平息怒火,就结交了财主的小仆从,然后询问:“你财主喜爱什么?”
“对他来说没有其他什么比香室更喜爱的了。”
听说后,[决定]“好的,我将在烧了香室后让怒火平 息。”在导师入村托钵时,他将饮用水罐、洗用水罐打碎后,放火烧了香室。财主听说“据说香室起火了”后赶来,在正燃烧时赶到了,看着燃烧的香室,连一毛端的忧愁都没有,弯曲左臂,用右手热烈地鼓掌。于是站在旁边的人问他:“老爷,[您]花了这么多钱建造的香室,着火时您为何鼓掌?”
他回答:“朋友,因[失]火等[缘故],我得以在不共的佛陀教法中存下这么多财富,[想到]‘我将获得[机会]再次花这么多钱为导师建造香室’而高兴得鼓掌。”他又花那么多钱请人建造了香室,然后向有两万随从[比丘]的导师做了布施。看到这一幕后,盗贼心想:“我不杀死此人,就不能使他气馁。好吧!我将杀死他。”他在下衣里绑了一把匕首,在寺院里游荡了七天都没找到机会。
大财主则向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做了七天供养后,礼敬导师,说:“尊者,有个人七次焚烧我的田地,七次在[我的]牛棚中砍断牛脚,七次烧毁我的家宅,现在一定又是他将香室烧了,我将此供养功德首先回向给他。”
听到这个后,盗贼[心想:]“我确实造下了重业,他对如此有罪的我连愤怒都没有,还在此次供养中将功德首先回向给我。我伤害了此人,我不向如此般的人请求原谅的话,天谴都会降临在我头上。”他前去拜倒在财主足下,说:“请您原谅我,老爷。”
“这是为何?”[财主]说。 “老爷,如此不适宜之事是我做的,对此,请您原谅我。”
于是,财主向他询问了所有的[事情]:“你对我做了这个和这个?”
“是的,是我做的。”[他]回答。
[财主]询问:“你我素未谋面,为何对我生气,要这么做?”
他让财主回忆有一天从城里出去时所说过的话,然后说:“因此原因我生起了愤怒。”财主回想起了自己说过的话,向盗贼请求原谅:“是的,兄弟,是我说的,对此,请原谅我。”然后说:“起来吧,兄弟,我原谅你,你去吧,兄弟。”
“倘若老爷原谅我,请让我连同妻儿在[您]家中做奴仆吧。”
“兄弟,你因我说了那么些话就做了如此般的破坏,[就算]住在[我]家里也不能一起说什么,我不需要你住在我家里。我原谅你,你走吧,兄弟。”
盗贼造下该业后,命终时投生到了无间地狱,长夜在那里受煎熬后,因余报如今在鹫峰山中受煎熬。
导师如此讲述了他的宿业后,说:“诸比丘,愚人在造作恶业时不了知。而后在因自己所造的业而受苦时,自己犹如自己的林火一般。”说完,联系[此事]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造]恶业”(Atha pāpāni),意思是, “愚人”(bālo)不仅因愤怒而造作诸恶,甚至他在造作时还 “不了知”(na bujjhati)[其果报]。造恶者并非不知道“我在造恶”。是因不知道“这个业有这样的果报”而说“不了知”。
“因自”(Sehi),意思是“愚痴者”(dummedho)、缺乏智慧者,他因属于自己的那些“业”(kammehi)而投生地狱,“像火烧般受煎熬”(aggiḍaḍḍhova tappati)。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六、蟒蛇鬼的故事[终]。
7. 摩诃目犍连长老的故事
Mahāmoggallānattheravatthu
“若以棍[冒犯]……”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 时,就摩诃目犍连(Mahāmoggallāna,大目犍连)长老而说的。
在某个时候,外道们聚集在一起商量:“贤友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沙门乔答摩出现了广大的名闻利养吗?”
“我们不知道,那你们知道吗?” “是的,我们知道。是因一个叫摩诃目犍连的[弟子]而出现的。他去到天界后,向诸天询问所造的业,然后回来告诉人们‘他们做了这个后获得如此般的成就’。也向投生地狱者询问其业后,回来告诉人们‘他们做了这个后遭受如此般的苦’。人们听了他的话后,带来大量名闻利养。倘若我们能杀死他,那名闻利养将出现在我们[这里]。”
他们所有人一致[认为]:“需要一个方法,不管做什么我们都要杀死他。”鼓动自己的护持者后获得了一千钱,然后召来犯了命案后正在流窜的强盗,[说:]“一位名叫摩诃目犍连的长老住在黑岩,请你们去那里杀掉他!”把钱给了他们。强盗们因贪图钱财就同意了:“我们会杀死长老的”
他们前去将长老的住处包围了。长老得知被他们包围了后,就从锁孔出去逃走了。那天,他们没有看到长老。又一天,他们前来包围了[长老住所]。长老得知后,破开屋顶飞向了空中。就这样,他们在月初和月中都没能抓住长老。然而,到了月末之时,长老知道自己所造业的拖拽后(导致他不能生起神通),就没有逃离。强盗们前来抓住长老,将他打至骨头碎如碎米大小。然后,他们以为他死了,将他抛在一片灌木上,便离开了。
长老[决定]“我将在见过导师后般涅盘”,将自己的身体以禅那的[力量]进行包裹,令其结实后,从空中来到导师面前,顶礼导师后,说:“尊者,我将入涅盘。”
“你要般涅盘,目犍连?” “是的,尊者。”
“去哪里[般涅盘]?” “黑岩地区,尊者。”
“若是如此,目犍连,为我说法然后再走吧。像你这样的弟子我如今再也见不到了。”
他说:“我会这么做的,尊者。”他礼敬了导师,然后飞上空中,就如般涅盘那天的舍利弗长老一样,展示了种种神通后,说法,礼敬导师后,前往黑岩森林般涅盘了。
“据说长老被强盗谋杀了。”这个消息传遍了整个瞻部洲。未生怨王为了寻找强盗派出了密探。那些强盗在一个酒馆里喝醉后,其中一个拍打另一个的背,令他跌倒。后者威胁他道:“嘿!坏蛋!你为什么拍我后背?”
“喂!可恶的强盗,是你最先打的摩诃目犍连长老吗?”
“你难道不知道是我打的吗?”
当听到他们说“我打的,我打的”的话后,那些密探将他们全部抓获,禀告了国王。国王命人召来强盗,询问:“你们杀死了长老?”
“是的,陛下。” “谁指使你们的?” “裸行沙门,陛下。”
国王命人将五百裸行沙门抓获,和五百强盗一起埋在王宫庭院中一个车轴深的坑中,用稻草覆盖后点上火。当得知他们烧着后,让人用铁犁将所有人犁成碎片。
比丘们在法堂生起谈论:“摩诃目犍连长老遭遇了与自己不相应的死亡。”导师前来询问:“诸比丘,坐在一起谈论何事?”
“关于此事。”[他们]回答。
“诸比丘,目犍连遭遇了和今生不相应的死亡,但遭遇了和他过去曾造的业恰好相应的死亡。”
“那么,尊者,他的宿业是什么?”[比丘们]询问。
[导师]展开讲述道:曾经,有一位住在波罗奈的良家子,独自做着舂米、做饭等工作照顾父母。后来,他的父母对他说:“儿子,你一个人辛苦地做着里里外外的工作,我们要给你娶一个姑娘。”
他拒绝道:“妈!爸!我不需要这样的[妻子]。只要你们还活着,我就会亲自照顾你们。”他们一再向他请求,然后[给他]娶了一个姑娘。她仅仅照顾了他们几天就连见都不想见他们了。她[向丈夫]抱怨:“不能和你父母住在一起。”看他没有接受自己的话,她便在他外出时,将一些枣椰树皮和稀饭沫撒得到处都是。当他回来询问:“这是怎么回事?” 时,她说:“这是这些瞎眼的老人做的,他们把整个家弄得一片狼藉,不能和这[二老]一起住在一个地方了。”
在她一再向他诉说下,如此般圆满了波罗蜜的有情也和父母闹掰了。他[说:]“好的,我会知道该对他们做什么。”让他们吃完饭后,[说:]“妈!爸!在某某地方你们的亲戚盼望你们过去,我们去那里吧。”将他们扶上车,带着他们前进,当到达一片森林中时,他[说:]“爸爸,您握住缰绳,牛会根据鞭子的指引前进,这个地方有强盗居住,我下去了。”
他将缰绳交到父亲手里,下去后,往前走,然后改变声音,发出出现强盗的声音。父母听到声音后,以为“强盗出现了”,喊道:“儿子,我们老了,你照顾好自己就行。”即便父母在这么喊,他还是[装]作强盗的声音将他们打死,丢弃在森林后回来了。
导师讲述了他的这个宿业后,说:“诸比丘,目犍连做完这么些业后,数十万年在地狱中受煎熬,因余报,一百世里这样被打得粉身碎骨而死。如此,目犍连和五百强盗一起获得了与自己的业相应的死亡。冒犯无过者,不幸和灾难就会从十个方面降临。”说完,联系[此事]宣说佛法,诵出这些偈颂:
在此[偈颂中],“于诸无害者”(adaṇḍesu),对于没有身暴力等的漏尽者。
“于诸无过者”(appaduṭṭhesu),于对他人和自己都没有过失者。
“十事中一事”(Dasannamaññataraṃ ṭhānaṃ),十种痛苦之因中的某一种。
“受”(Vedanaṃ),头病等“剧烈”(pharusaṃ)[苦]受。
“破财”(jāniṃ),失去来之不易的财产。
“残缺”(bhedanaṃ),断手等身体上的残缺。
“重”(Garukaṃ),或偏瘫、独眼、跛脚、曲手、麻风病等种种重病。
“心错乱”(cittakkhepaṃ),发疯。
“灾祸”(upasaggaṃ),或剥夺荣誉、撤去将军职务等 “来自国王”(Rājato)的灾祸。
“受诬告”(abbhakkhānaṃ),或对未曾见、未曾闻、未曾想过[的事],“惨遭”(dāruṇaṃ)“这件入室抢劫的案子或这件欺君犯上之事是他所为”如此般的诬陷。
“或痛失亲属”(Parikkhayaṃ va ñātīnaṃ),或失去能够庇护自己的亲属。
“破灭”(pabhaṅguraṃ),危脆的状态,腐烂的状态。意思是,他家中的谷物变得腐烂,黄金成木炭,珍珠变棉 籽,钱币成瓦片等,两足、四足的[人畜]瞎的瞎,跛的跛,等等。
“火焚毁”(aggi ḍahati),即便没有其他人放火,一年中也都会有两三次受雷击引起的火焚烧,或者自燃起火焚烧。
“地狱”(nirayaṃ),现世在这十个方面遭受某种[灾祸]后,为显示未来必定会遭遇的而说“投生于地狱”。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七、摩诃目犍连长老的故事[终]。
8. 多财比丘的故事
Bahubhaṇḍikabhikkhuvatthu
“非裸行……”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一位多财物的比丘而说的。
据说,一位住在舍卫城的富翁在妻子过世后出家了。他出家时,请人为自己建造了僧房、火房、储物间,用酥油、蜂蜜、油等装满所有的储物间后才出家。而且他出家后还召来自己的仆从,让其根据[自己]喜好煮食而食。他有了很多财产和资具。他晚上穿一套衣服,白天穿另一套。白天住在寺院周边另一处[住所]。
一天,巡视寺院住处的比丘们看到他在晾晒衣和铺盖,就问:“这些是谁的,贤友?”
“我的。”他说。 “贤友,世尊听许三衣,而你在如此少欲的佛陀教法中出家,却有如此多的资具。”他们把他带到导师面前,告知:“尊者,此比丘有过多的财物。”
导师询问:“这属实吗,比丘?” “属实,尊者。”他回答。
[导师]说:“比丘,为何我为少欲而说法,你却拥有如此多的物品?”
他被这么[一说]就生气了,[说:]“那我现在就把这些丢弃。”他丢掉上衣,穿一件衣站在人群中。于是,导师帮助他[说道:]“比丘,你曾经不是寻求惭愧者吗?即便是身为水罗刹时,也追求惭愧住了十二年。为何如今在如此严肃的佛陀教法中出家,却丢掉上衣舍弃惭愧站在四众之中呢?”他听了导师的话后唤起了惭愧,披上了那件衣,礼敬导师,坐在一旁。比丘们为了弄清楚他[过去]的情况,向世尊请求。世尊讲述了过去之事:
曾经,菩萨投生于波罗奈国王的王后腹中。在给他取名之日,他们给他取名为水牛王子(Mahiṃsakumāra)。他的弟弟名为月王子(Candakumāra)。他们母亲去世后,国王另立了一位王后。她也生下一个儿子,他们为他取名为日王子(Sūriyakumāra)。
见到他后,国王满意地[对王后]说:“我要许给你儿子一个愿望。”她则说:“陛下,我将会在想要的时候接受。”在儿子长大时,她对国王说:“陛下在我儿子出生时,曾许一个愿望,如今请把王位传给我儿子吧。”
“我的[另外]两个儿子如日中天,我不能把王位给他。”国王拒绝了。即便如此,她还是一再地请求,[国王]见此, [心想:]“此人可能会对我儿子不利。”便召来[两位]儿子,派遣[他们]:“儿啊!我在日王子出生时,曾许[他]一个愿 望。如今他母亲请求王位,我不想给他。他母亲可能会对你们不利,你们去森林里住,在我死后回来获取王位吧。”
他们礼敬父亲后,从宫殿下来时,被正在王宫庭院玩耍的日王子看见了,他得知该原因后和他们一同离开了。在他们进入喜马拉雅山时,菩萨离开道路在一棵树下坐下,对日王子说:“弟弟,你去这湖里洗完澡,喝饱水,然后用莲叶也给我们带些水过来吧。”
然而,一个水罗刹从毘沙门天 [172] [天王]那里获得了这处湖泊。毘沙门天还曾对他说:“除了知天法者外,其他潜入此湖泊者,你都可以吃了他们。”从那以后,他用天法询问了那些下到那个湖里的人后,不知道的就吃了。日王子也未经考察就下到那湖里,那[罗刹]询问:“你知道天法吗?”
“月亮和太阳是名天法。”
“你不懂天法。”于是[罗刹]将他拉入水里,置于自己的住处中。菩萨则看到他迟迟[未归],就派月王子去。他也被那[罗刹]询问:“你知道天法吗?”他说:“四方名为天法。”水罗刹也将他拉进水里,还是那样安置。当菩萨[发现]他也迟迟[未归]时,[觉得]“应该是有障碍”,亲自前去,只看到两人下去的足迹,明白了“这湖是有罗刹占据的”,绑好剑,拿着弓站着。
罗刹看到他不下来,就化作一个在森林里干活的人的模样前来,说:“贤者,你旅途劳顿,为何不下到这湖里洗个澡,喝完水,吃些莲藕,戴上花再走呢?”菩萨一看到他就知道:“这就是那夜叉。”就[对他]说:“是你抓走了我的兄弟?”
“是的,是我抓的。” “为什么[这么做]?”
“我得到了许可[抓]下到这湖里的人。” “那所有[下湖]的人你都得到许可[抓]了吗?” “除了懂天法者外,其他人我都获得了[许可]。” “那你需要天法?”
“是的,需要。” “我将讲述。” “那你说吧。”
“不能以肮脏的身体讲述。”
夜叉给菩萨洗完澡,请他喝了水并装扮一番后,让他盘腿坐上装饰好的天蓬中央,自己则坐在他脚下。于是菩萨对他说:“请仔细聆听。”然后诵出此偈:
夜叉听了这个开示后,净信地对菩萨说:“智者,我对你生信了,我给你一个兄弟,我带哪个来?”
“你把年幼的带来吧。” “智者,你只是知道天法,却不实践他们。” “为什么?”
“因为[你]舍下年长的,让带来年幼的,不尊重年长。” “夜叉,我知道天法,也实践它们。我们正是因这[小弟弟]才进入这片森林。他母亲为了他向我们的父亲乞求王位,然而我们父亲没有满足[她的]这愿望,然后为了保护我们准许我们住在森林里。这个[小]王子没有回去,和我们一起来了。若[我们]说‘他在森林里被一只夜叉吃了’任何人都不会相信。因此,我害怕被谴责,才让[你]带他来。”
夜叉对菩萨生起净信后[说:]“善哉,智者,您不仅懂天法,也实践天法。”将[他的]两个兄弟都带来给了[他]。于是,菩萨向他讲述了作为夜叉的过患后,给他授了五戒。菩萨在该[夜叉]周全的守护下住在那片森林中,在父亲去世后,带着夜叉回到波罗奈获取了王位,然后立月王子为副王,日王子为将军,命人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给夜叉建造了庙宇,让他获得尽可能多的供奉。
导师讲了这个开示后,联系本生:“那时的罗刹就是多财比丘,日王子是阿难,月王子是舍利弗,而水牛童子正是我。”导师如此讲述了本生过后,说:“比丘,你过去像这样寻求天法时,具足惭与愧。如今在四众当中以这样的方式站在我面前说‘我少欲’,所行不当。并非舍弃衣服就是沙 门。”说完,联系[此事]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非断食”(nānāsakā),[拆解为]na (非) anāsakā(断食),意思是并非拒绝饮食[能净化]。 “卧地”(thaṇḍilasāyikā),睡地上。
“尘垢[污身]”(rajojallaṃ),通过涂泥而在身上积聚污垢。
“发勤蹲踞”(ukkuṭikappadhānaṃ),通过保持蹲踞而发起精进。
这是说:若有人[以为]‘如此我将圆满名为出世间的净化’,而从事裸行等任何[苦行],他只会增长邪见罢了,他只有疲劳的份。即便是很好地持守这些[行为],由于没有度脱基于八事之疑惑 [173] ,从而不能“净化未度疑之人”(sodhenti maccaṃ avitiṇṇakaṅkhaṃ)。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八、多财比丘的故事[终]。
9. 山达帝大臣的故事
Santatimahāmattavatthu
“即使严饰身……”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山达帝(Santati)大臣而说的。
据说有一次,他为憍萨罗国王波斯匿平定完边境的叛乱后回来。于是,国王对他很满意,赐他七天的王权,并送了他一名能歌善舞的女子。他喝了七天酒。第七天,他盛装打扮,登上象背,优雅地前去浴场时,在城门中间看到正入城托钵的导师,他还是在象背上优雅地前进着,[朝导师]点了点头,[表示]礼敬后就走了。导师露出笑容。阿难长老询问:“尊者,您为何露出微笑?”[导师]解释微笑的原因: “你看,阿难,山达帝大臣今天会盛装打扮来到我面前,在四句偈结束时证得阿罗汉,然后将坐在七棵棕榈树高的空中般涅盘。”
大众听到和长老一起谈话的导师的话。在那里,邪见者们心想:“你们看沙门乔答摩的行为,脱口而出,说今天这个如此醉醺醺的人会随其装扮来到他面前闻法后入般涅盘。就在今天我们将逮到他妄语。”正见者们心想:“诸佛真是大威力!今天我们将得睹佛陀的风采和山达帝大臣的风采。”
山达帝大臣白天在浴场的水中嬉戏过后,前去花园,坐在餐厅里。那女子下到舞台中央,开始表演歌舞。她为了展示曼妙的身姿,七天里没怎么进食。那天,她正在表演歌舞时,腹中如刀绞,心肌梗死了(字面为“心脏被切开了”)。她就在那一刻张开嘴巴,睁着眼睛死去了。山达帝大臣说: “你们给她检查一下。”当[他们]说“死了,大人”,他被巨大的悲伤所笼罩,就在那一刻,他七天里所喝的酒如同热锅上的水滴一般[迅速]消散了。
他[心想:]“除了如来,没人能为我消除此悲伤。”傍晚时分,他在军士的陪同下来到导师面前,礼敬后,这么说: “尊者,我因‘我生起了如此般的悲伤,您将能为我消除它’而来,请做我的皈依处吧。”
这时,导师对他说:“你已来到可消除你悲伤的人面前。 [过去]这个女人就以这种方式死去时,你[为她]哭泣所流眼泪远超四大海的海水。”说完,诵出此偈:
偈颂结束时,山达帝大臣证得了阿罗汉,然后观察自己的寿行,得知所剩无几了后,对导师说:“尊者,请允许我般涅盘。”虽然导师知道他[过去世]所造的业,但考虑到:“为逮到我妄语而聚集的邪见者将得不到机会,[因]‘我们将得睹佛陀的风采和山达帝大臣的风采’而聚集的正见者在听闻此人所造之业后,将恭敬地造作诸功德。”便[对他]说:“那你就为我讲解你所造的业吧,不要站在地上讲,请停在七棵棕榈树高的空中讲吧。”
他[回答:]“好的,尊者。”礼敬导师后,飞上一棵棕榈树的高度,然后下来礼敬导师,[这样]次第飞至七棵棕榈树高的空中盘腿坐下,说:“尊者,请听我的宿业。”然后说道:
距今九十一劫的毘婆尸佛(Vipassī,毗婆尸)时期,我出生在盘头摩底(Bandhumatī)城中的一个家庭里,心想:“什么工作不用切砍、伤害其他[众生]?”经考虑发现了弘法的工作,从那以后我就做着那工作鼓励大众,到处行走宣传:“你们做功德吧!布萨日等[日期]受持斋戒吧!做布施吧!听法吧!没有其他什么等同于佛宝等,你们敬奉三宝吧!”
听到我的声音后,佛陀的父亲盘头摩底大王召见我,询问:“爱卿,你在游行做什么呢?”
“陛下,我在游行讲述三宝功德,然后鼓励大众造福业。”[他]说。
“你坐在什么上游行呢?”[国王]问我。 “只是步行,陛下。”我回答。
“爱卿,你不应如此游行,佩戴此花环后坐在马背上游行吧。”给了我一个如同珍珠项链般的花环,和一匹已驯服的马。
后来,在我以国王赏赐的荣耀继续那样游行宣传时,又被召见询问:“爱卿,你在游行做什么?”
“还是[弘法],陛下。”[我]说。 “爱卿,马也与你不相称,坐在这个上面游行吧。”给了一辆四匹信度马拉的马车。
第三次听到我的声音后,国王又召见我,询问:“爱卿,你在游行做什么?”
“还是[弘法],陛下。”[我]说。 “爱卿,马车也与你不相称。”给了我大量的财物,和华贵的饰品,还给了一头大象。我便盛装打扮坐在象背上做了八万年弘法工作。那么长时间我的身体发出旃檀香味,我的嘴里散发出莲花香。这是我所造的业。
他如此讲述完自己的宿业后,就坐在空中入火界三昧,然后般涅盘了。身体冒出火焰,将血肉烧尽,剩下如茉莉花一般的舍利。导师展开一块洁净的布,舍利落在那上面。[导师]将它们倒进钵中,命人在大十字路口建塔:“大众礼敬后将有福分。”
比丘们在法堂里生起谈论:“贤友们,山达帝大臣在偈颂结束时证得了阿罗汉,就盛装坐在空中般涅盘了。到底应该称他为沙门还是婆罗门呢?”导师前来询问:“诸比丘,坐在一起谈论何事?”
“关于此事。”[他们]说。
“诸比丘,我儿子既可以称为沙门,也可以称为婆罗门。”说完,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严饰”(Alaṅkato),以衣物、严身之具装饰[其身]。该[偈颂]的意思是,即便是以衣饰等装饰之 人,若在身等[方面]“能平等而行”(samaṃ careyya),通过止息渴爱等而“寂静”(Santo),通过调伏诸根而“已调御”(danto),通过四道定性而“已决定”(niyato),以最上行而“行梵行”(brahmacārī),因舍弃身暴力等,“于一切生灵舍暴力”(Sabbesu bhūtesu nidhāya daṇḍaṃ)。
“彼”(so),如此般,他弃诸恶故,可称为“婆罗门”(brāhmaṇo),因平息诸恶故,也可称为“沙门”(samaṇo),因摧毁烦恼故,也可称为“比丘”(bhikkhu)。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九、山达帝大臣的故事[终]。
10. 破衣底沙长老的故事
Pilotikatissattheravatthu
“以惭防护者……”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一位破衣(Pilotika)长老而说的。
在某个时候,阿难长老看到一位身穿一件破衣,拿着碗乞食的年轻人,便[对他]说:“出家难道不比你这样过流浪生活强?”
“尊者,谁会给我出家呢?”[他]说。
“我将剃度你。”把他带走,亲自给他洗了个澡,教他业处,然后剃度了他。
他将那件破衣展开查看,甚至都没找到任何一处能够做滤水器的,便将其和碗一起放在某个树枝上。他出家后获得了受具足戒,受用因佛陀而出现的利养恭敬,穿着昂贵的衣服游行,身体变得粗壮,然后生起了疲厌:“我为何穿着人们信施 [的衣]游行,我要穿自己的破衣。”他来到那个地方拿着破 衣,“无惭者,无愧者,你就舍弃如此般的衣服,穿上这块破布,拿着碗去乞讨吧!”他就以此为所缘,自己给自己教诫,一经教诫他的心就平复了。他将那块破布依旧保存在那里,然后扭头去往寺院。
他过几天又生起疲厌,还是那样说完回来,[过几天]又那样。比丘们看到他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来回走,便询问:“贤友,你去哪里?”
他说:“我去老师那里,贤友。”就以这种方式以自己的破衣为所缘克制自己,几天后就证得了阿罗汉。比丘们说: “贤友,怎么现在不去老师那里了,那不是你常去的道路 吗?”
“贤友,在和老师有系缚时我去[那里],然而现在我斩断了系缚,因此不去它那里了。”
比丘们告诉如来:“尊者,破衣长老[自]称究竟智(证阿罗汉)。”
“他说了什么,诸比丘?” “这个,尊者。”
听说这个后,导师说:“是的,诸比丘,我儿子有系缚时去老师那里,而如今他的系缚斩断了,通过自我克制证得了阿罗汉。”说完,诵出这些偈颂:
在此[偈颂中],以惭来阻止内在生起的不善寻,[名为] “以惭防护”(Hirīnisedho)。
“世间谁”(koci lokasmiṃ),这样的人难得,在世间只 “存在”(vijjati)一些。
“若人[避]昏睡”(Yo niddaṃ),不放逸地修习沙门法,除灭自己生起的睡眠,从而醒觉,[是名] “避[昏睡]”(apabodheti)。
“如[避]鞭”(kasāmiva),如同“良马”(bhadro asso)避开要落在自己身上的鞭子,不让其落在自己身上。意思是,像这样避免睡眠的人是难得的。
这是第二首偈颂的大意:[当人想到]“诸比丘,如同良马因放逸而引来鞭打,我也受鞭笞”而后生起热忱,请你们也如此般“生起热忱、悚惧”(Ātāpino saṃvegino bhavātha)。
成为如此[的人]后,再成为世间-出世间两种“信”(Saddhāya)、四种清净戒、身心精进、八种等至的定、其特相为了知因、非因的“法抉择”(dhammavinicchayena)的具足者。因成就三明或八明以及十五种行 [176] 而“具足明行”(Sampannavijjācaraṇā)。通过现起念而成为“现念者”(patissatā),然后你们将除遣这许多的轮回之苦。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十、破衣底沙长老的故事[终]。
11. 快乐沙弥的故事
Sukhasāmaṇeravatthu
“[治水者]引水……”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快乐沙弥(Sukhasāmaṇera)而说的。
在过去,波罗奈财主有个名叫香童子(Gandhakumāra)的儿子。在他父亲去世时,国王召见并安慰他,然后以很高的礼遇封他为财主。他从那以后就以“香财主”而为人知。后来,他的管家打开金库大门,[将财宝]拿出来给他看:“主人,这里,这么多是你父亲的财富,这么多是你祖父等的。”
他看着那堆财宝说:“他们怎么没有拿着这些财富离去?”
“主人,拿着财富离去,无有此事,众生唯有带着自己所造的善、不善业离去。”
他心想:“他们蠢得把积累的财富舍弃后离去,而我要带着走。”这样思维过后,他没有想:“我要做布施,或我要做供奉。”而是想:“我要把这一切吃完再走。”他花了十万命人打造了一间水晶浴室,给了十万让人制作一块水晶浴板,给了十万制作座椅,给了十万制作餐具,给了十万建造餐厅,给了十万为餐具打造餐桌,花十万让人在房子上打造狮笼窗户,为自己[每天]的早餐支付了一千钱,晚餐也是一千。
而在月圆日,他让人支付了十万饭钱,在吃那一餐的那天,再花十万装扮城市,命人击鼓游行[宣布]:“请[大家去]观看香财主用餐。”大众床迭着床(搭成看台)聚集在一起。他则坐在价值十万的浴室里的价值十万的浴板上,用十六罐香水沐浴后,打开那狮笼窗户,坐在那[价值十万的]座椅上。然后让人将餐具放在那餐桌上,盛上价值十万的饭食。他在舞者的围绕下如此豪华地享用那顿饭食。
后来,一个村民为了获取薪金,在车上装载上木材,去到城中,住在一个朋友家里。而那个时候是月圆日。[有人]在城中击鼓游行:“[大家]去看香财主用餐的风采吧。”于 是,他的朋友问他:“朋友,你见过香财主用餐的风采吗?”
“从未见过,朋友。” “那么,来,我们去。有人在这城里击鼓游行[宣布]。
我们去观看那[财主]的大富贵。”住城里的[朋友]就带着村民去了。大众也床迭着床,爬上去观看。村民一闻到饭菜香就对城里的[朋友]说:“我对这餐盘中的饭团生起了渴望。”
“朋友,别期望这个,得不到的。” “朋友,得不到我就不活了。”
[城里的朋友]无法劝阻他,就站在人群边缘大喊三次:
“我礼敬您,老爷!” “这是谁?”[财主]说。 “是我,老爷。” “这是怎么啦?”
“这里有个农村人,对你餐盘里的饭团生起了渴望。请您给一个饭团吧。”
“[他]得不到的。”
(城里的朋友对村民说:)“怎么样,朋友,你听到了吧?”
“我听到了。但是,只有得到我才要活命,得不到我就要死了。”
那[城里的朋友]又喊道:“老爷,这人说得不到就要死了,请让他活下去吧。”
“喂!一个饭团也要值一百、两百。人人都来要,个个都给的话,我还吃什么?”
“老爷,这个人得不到就要死啦,您让他活吧。” “不能白给。要是他得不到就活不下去的话,让他在我家做三年工,这样我就给他一盘饭食。”
村民听到这个后,对朋友说:“就这样,朋友。”然后他抛下妻儿[说:]“为了一盘饭我要去做三年工。”他来到财主家。他做工期间认真地做着每项职责。大家都知道他做着家里的、阿兰若的、夜里的、白天的一切应做的工作。整个城市都知道他被称为“饭食工”。然后,在他[工期]圆满之日,厨师[对财主]说:“老爷,饭食工工期已满,他做了难能之事。三年工作期间,一件搞砸的工作都不曾有。”
于是财主让人给他(厨师)两千钱作为自己的早晚餐[费用],给他(饭食工)的早餐一千,一共三千[钱],说:“你们今天[按照]为我料理的方式给他做吧。”说完,除了一个名叫如意宝的爱妻以外,又对其他人说:“今天你们就围绕他 [服务]吧。”说完,将一切都给了饭食工。他就在那间浴室中坐在那块座板上用财主的洗澡水洗完澡,穿上财主的衣服,坐在他的座椅上。财主也命人在城里击鼓游行:“饭食工在香财主家里做了三年工,获得了饭食,[大家]去看他用餐的成就吧。”
大众爬上堆栈的床观看,村民(饭食工)所望之处都引起骚动。舞者围绕他站着,[仆人们]将[食物]盛在餐具里摆在他面前。然后,在他洗手之际,香醉山中的一位辟支佛从七天的禅定中出定后,观察“今天我要去哪里托钵”时,看到了饭食工。然后他探索“此人做了三年劳工,获得了一盘饭食,他是否有信呢?”得知“他有”后,思维:“有些人虽然有信但也不能做护持,他能否资益我呢?”然后得知:“他能,并且通过对我行资益将获得大财富。”
[辟支佛]即披上衣,带着钵,飞上空中,穿过人群中间来到他面前站着,让他看到自己。他看到辟支佛后心想:“我过去由于没有布施,才为了一盘饭食而在别人家里做了三年劳工。如今这饭食能护我一昼夜,但倘若我将它供养圣尊,它将护我许多百亿劫。我要将它供养圣尊!”
他做了三年劳工后获得的一盘饭食,一个饭团都没有入口就摒弃贪欲,亲手举起餐盘来到辟支佛跟前,将餐盘放到另一个人手里,五体投地礼敬后,以左手持餐盘,右手将食物撒到辟支佛钵里。当食物还剩一半的时候,辟支佛用手盖住钵。于是饭食工对他说:“尊者,就一个人的份,不能分成两份,请不要摄护我今生,请只摄护我的未来生。我要毫无保留地全部供养了。”
一点不给自己做保留的布施名为无余施,它有大果报。他那样做了,全部都布施了,礼敬后,说:“尊者,我为了一盘食物辛苦地在别人家里做了三年劳工。现在愿我无论投生何处都只有快乐,愿能获得您所见之法分。”
辟支佛做随喜[说:]“愿如是。愿如同如意宝,满你一切愿,愿你心愿如满月般圆满。”
“愿你所欲求,一切得成就;一切愿圆满,如十五月圆。愿如你所欲,迅速得成就;一切愿圆满,恰似如意珠。”
说完伴随着决意“让此大众站着望着我直至抵达香醉 山”从空中前往香醉山。大众就站着望着他。他到达那里后将那钵食分给了五百位辟支佛。所有人都获得了足够自己的量。不应想“少许的钵食怎么够[分]?”[佛]说有四种不可思议(《增支部》4.77),这就是[其中的]辟支佛境界[不可思议]。大众看到[那位辟支佛]将钵食分给众辟支佛后,发出千番喝彩,如同百道惊雷之声。
听到这个后香财主心想:“我想饭食工没能保住我给的福利,因此大众聚集在一起大声嘲笑他。”他为了弄清楚此事经过,派人们去[查看]。他们回来后,说:“老爷,一众有成就者(众辟支佛),他们这样……”说完,告知那事情的经过。听到这个后,财主被五种喜触及身体,[心想]“他确实做了难能之事,我这么长时间保有如此般的财富[却]什么布施都没能做。”财主把他召来询问:“听说你做了此事,是真的?”
“是的,老爷。”[饭食工]说。
[财主]说:“来,你拿走一千[钱],把你布施的功德给我吧。”他那样做了(分享功德给财主)。财主也将自己所有的财产从中分割给了他。
[卓越的布施]有四种成就:对象成就、资具成就、思成就、殊胜功德成就。在此,能入灭尽定的阿罗汉或三果应供者名为对象成就;如法、正当得来的资具名为资具成就;布施前、布施时、布施后三个时段都怀着悦俱智相应的心,名为思成就;应供者刚从等至(灭尽定)中出定名为殊胜功德成就。
而此人的应供者为漏尽的辟支佛,他在做工后获得的资具是如法得来的,三个时段都是遍清净的心,从[灭尽]定中出定的辟支佛是殊胜功德者,四个成就都满足。以其威力当生就会获得大财富。因此他在财主那里获得了财富。后来,国王也听说了此人所做之事,将他召来后,给了一千[钱]获得了[他分享的]功德,然后满意地赏赐了一大堆财物,封他为财主。给他取名为饭食工财主。
他和香财主成为了朋友,一起吃喝直至寿终,从那里死去投生到了天界,在一两尊佛间隔期间享受完天福后,在此尊佛陀出世时,他投生在舍卫城舍利弗长老的一位护持者家里。后来,他母亲接受了孕期护理,过了几天,她生起强烈的渴望:“我要是能供养连同五百比丘的舍利弗长老百味之食,然后穿上染色衣,拿着金碗,坐在最后的座位,吃那些比丘剩余的[食物]就好了。”
她那样做了过后,消除了渴望。她也在其余的节庆日做了和那同样的布施,然后产下儿子,取名那天,她对长老说:“尊者,请您给我儿子授戒吧。”长老问:“他的名字是什么?”
“尊者,自从我儿子结生以来,在这家里就没有发生过任何苦,因此将给他取名为快乐童子。”[她]说。[长老]就给他取了这个名字,然后授了戒。那时他母亲生起了这样的心念:“我将不会破坏我儿子的志愿。”她在他的穿耳庆典等[日期]也那样做了布施。
小孩子在七岁时说:“妈妈,我想在长老那里出家。” 她说:“善哉,儿子,我不会破坏你的志愿。”便邀请了
长老,请其用餐后,[说:]“尊者,我儿子想要出家,我会在傍晚时把这[孩子]带到寺院。”送走长老后,召集亲人们: “我们今天就对我儿子做在俗时应做的事吧。”说完,给儿子装扮一番,隆重地把他带到寺院,交给长老。
长老则对他说:“孩子,出家辛苦,你能乐于[出家]吗?”他说:“尊者,我将遵从您的教诲。”[长老]教授业处后,就给[他]出家了。他的父母也因他出家在寺院做了七天供养,用百味之食供养了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第七天]傍晚,他们回到自己家中。第八天,长老在比丘僧团入村 时,在寺院里做完应做的义务后,让沙弥拿着衣钵,入村托钵了。
在路上沙弥看到水渠等,像智者沙弥一样发 问。长老也为他那样解答了。沙弥听说了那些原因后,说:“如果您能拿着自己的衣钵的话,我想要回去。”长老没有破坏他的意愿,“沙弥,把我的衣钵拿来吧”,当[长老]接过衣钵时,他礼敬了长老。回去时,他说:“尊者,给我带饭时,请带百味之食吧。”
“我要从哪里获得它呢?” “如果不能以自己的福报获得的话,以我的福德您将能获得,尊者。”
于是长老将钥匙给他后就入村托钵了。他则回到寺院 后,打开长老的房门,进入并关上门,然后坐着将智慧置于自身之上。他的功德力令帝释[天帝]的座位发热了。帝释观察“这是怎么回事”时,看到了沙弥,心想:“快乐沙弥将自己戒师的衣钵交还后,[因]‘我要修沙门法’而回去了,我应该去那里。”于是召来四大天王,派遣说:“爱卿,你们去把寺院周围树林里发出噪音的鸟都赶走吧。”
他们那样做了后,在四周进行守护。[帝释]命令日月[天子]:“你们抓住自己的宫殿保持[不动]。”他们也那样做了。他自己也守护在门口。寺院变得寂静无声了。沙弥通过心一境(定)培育了观禅,然后证得了三种道果。
长老在观察“沙弥说了‘请您带百味之食’,我从谁家能获得呢”时,看到了一个有意向的护持者家,便去到那里。“尊者,您今天来的太好了。”他们欢喜地接过钵,请[长老]坐下,供养了粥、副食,他们请求长老开示直到饭时,长老便为他们讲述了值得忆持之开示,省察时间过后,结束了开示。于是他们供养了长老百味之食,看到长老想要带着它走,便[对长老说:]“请吃吧,尊者,我们还会给您另外一份。”请长老吃完后,又给了一满钵。长老带着它[心想]“我的沙弥饿了”快速地往寺院赶。
那天,导师在清晨出去[托钵]过后,就坐在香室观察: “今天快乐沙弥将戒师的衣钵交还后,[想着]‘我要修习沙门法’而返回了,他的义务有没有完成呢?”看到他证得了三种道果后,又进一步省察时[发现]“此人能够在今天证得阿罗汉,然而舍利弗正带着饭[想着]‘我的沙弥饿了’迅速赶来,若他在此人还没证得阿罗汉时把饭带来,会对此人造成障碍,我应前去在门口守护。”思考完,[导师]离开香室,站在[沙弥]门口守护着。
长老也把食物带来了。于是[导师]按照前面[智者沙弥故事中]所说的方式询问了他四个问题。在问题回答结束 时,沙弥证得了阿罗汉。导师招呼长老:“去吧,舍利弗,把食物给你的沙弥吧。”长老上前敲门,沙弥则出来,履行了对戒师的义务后,[长老]说:“你用餐吧。”得知长老不需要食物后,刚刚证得阿罗汉的七岁童子在低的座位上省思着(饭时省思)用完餐,然后把钵洗了。
这个时候,四大天王解除了守护。日月[天子]也放开了宫殿。帝释也解除了在拉绳处(门口)的守护。太阳从天空中滑过。比丘们说:“看上去到下午了,且沙弥现在才用完餐,怎么今天上午很长,下午短呢?”
导师前来询问:“诸比丘,在谈论什么?” “尊者,今天上午很长,下午短,且沙弥现在才用完餐,然后太阳就在空中滑过。”[他们]说。
“诸比丘,当有福德之人在修习沙门法时是这样的。今天四大天王在周围守护,日月[天子]抓住宫殿不动,帝释天帝守护在拉绳处(门口),我也守护在门口。今天快乐沙弥看到水渠引水、造箭者弄直箭、木工制作轮子等后,调御自己而获证阿罗汉。”说完,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善行者”(subbatā)为易受教者,意思是容易被教诫、劝诫。其余部分就按照前面[智者沙弥故事中]所说的方式[理解]。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十一、快乐沙弥的故事[终]。
第十品棍杖品释义终。
- 偈颂部份可另参 多版本对读
- 目录 (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备注:
[168] | 现在东南亚比丘的住所很多是单间独栋的吊脚楼小屋,推测长老的也类似。 |
[169] | kaṃso 实际是铜锅或铜碗之类的容器,但在此用“铜锣”似乎更能表意。 |
[170] | 据《增支部》第一集第 211 段记载衮达搭那(kuṇḍadhāna)长老是八十大弟子中取筹第一的大弟子。根据该部分的义注记载,有次佛陀接受了住在远方的给孤独长者女儿大须摩提(Mahā Subhaddā)的邀请(这个故事在本书第 21 品第 8 个故事中有记载,但邀请者是给孤独长老的二女儿小须摩提),阿难尊者宣布 “今天佛陀要去远处托钵,请凡夫不要取筹,请五百漏尽者取筹”,衮达搭那作为阿罗汉中的一员,第一个率先取筹,因此获得了“取筹第一”的大弟子称号。 |
[171] | Usabha,长度单位,1 乌萨跋等于 140 腕尺。 |
[172] | Vessavaṇa,多闻天王、毘沙门天王。 |
[173] | 对八事的疑:佛、法、僧、[三]学、前际(过去世)、后际(未来世)、前后际、缘起之法。——《法集论》 |
[174] | “前际”是过去所生的烦恼,即宿业。“后际”是未来将生起的渴爱等烦恼。“中间……”是若不执取当前色等诸法,你将证得阿罗汉。——《经集义注》青年所问义释 68) |
[175] | 按照兰卡版这里是 nindaṃ,也就是“若人避讥嫌,如良马避鞭”。 |
[176] | 三明为宿住明(宿命通)、死生明(天眼通)、漏尽明;八明为观智、意所成神变和六神通;十五种行为持戒、防护诸根、于食知量、实行警寤、 信、念、惭、愧、多闻、精进、慧、四种禅那。 |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