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恶品 Pāpavaggo (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 偈颂部份可另参 多版本对读
- 恶品 Pāpavaggo 目录
|
|
|
|
|
|
|
|
|
|
|
|
1. 小一衣婆罗门的故事
Cūḷekasāṭakabrāhmaṇavatthu
“当急速行善……”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小一衣(Cūḷekasāṭaka)婆罗门而说的。
在毘婆尸(Vipassī,毗婆尸)十力时期他曾名为大一 衣,然而如今此人在舍卫城名为小一衣。他只有一件下衣,(他妻子)婆罗门女也只有一件下衣。两人也只有一件上衣,当婆罗门或婆罗门女去往外面时就披上它。
后来有一天当寺院公布有闻法[法会]时,婆罗门说:“亲爱的,[寺院]宣布有法会,你是要白天去听法,还是晚上?由于没有[多余]的上衣了,我们没法一起去。”
婆罗门女[说:]“夫君,我要白天去。”她披上衣就去 了。婆罗门在家中度过白天后,晚上前去,坐在导师前面听法。这时,他的全身生起了五种喜。他想要供养导师,他心想:“倘若我供养这件衣,不论是婆罗门女还是我都将没有上衣了。”于是他生起了千番吝啬之心,又生起一个信施之心。将其压制住后,又生起千番吝啬之心。就这样被他强有力的悭吝所束缚,如同被拿捏了一般,阻碍了信施之心。
就在他思索着“我要供养,我不要供养”期间,初夜已过,中夜已至。在此期间他也不能做出供养。到后夜时,他心想:“我的信施之心和吝啬心一起战斗了两个夜分,我增长这么多悭吝心的话,将不会有从四恶趣出头之日,我要将它供养了。”他克服了千番悭吝后,以信施之心为先行,拿了衣放在导师足下,然后三次大声喊道:“我胜利了!我胜利了!”
憍萨罗国王波斯匿(波斯匿王)在听法时听到那声音,说:“你们去问问他,他说他战胜谁了?”在王差们的询问下,他告知了那情况。国王听闻此后[觉得]“婆罗门做了难能之事,我要帮助他。”命人给了他一套衣服。他将其也供养了如来。国王又以二、四、八、十六[套]加倍地让人给他。他将那些也给了如来。于是国王让人给他三十二套。婆罗门为了避免被责备“他自己没有拿,得到的都送人了”,就给自己一套,给婆罗门女一套,从中拿了两套后,将[其余]三十套都给了如来。而国王在他七次供养时,又想要送[东西给他]了。过去大一衣在六十四套衣中拿了两套,而这[小一衣]则在得到三十二套时拿了两套。
国王命令手下:“我说婆罗门真是难行能行,你们去把我宫中的两条毛毯拿来。”他们照做了。国王命人将两条价值十万的毛毯给了[他]。婆罗门[觉得]“我的身体不配使用这些 [毛毯],它们只适用于佛陀的教法。”他将一条毛毯绑在香室里导师的床上当天蓬,一条绑在经常在他家用餐的比丘所坐的用餐座位上作为天蓬。
国王傍晚去到导师那,认出了那条毛毯,然后询问:“尊者,谁做的供养?” “一衣。”[佛陀]说。
“婆罗门在我净信之处生信了。”说完,[国王命令]“四头大象、四匹马、四千钱、四名女子、四名婢女、四名男子、四个上等村庄”如此每种四个,命人给了他名为“一切四”[的赏赐]。
比丘们在法堂生起谈论:“小一衣的业真是不可思议,刚刚做的善业,今天就带来了果报。”导师前来询问:“诸比丘,你们坐在一起谈论何事?”
“关于此事。”[他们]说。
“诸比丘,倘若这一衣在初夜时能布施我,他会获得每种十六个[的赏赐];倘若他能在中夜时布施我,他会获得每种八个[的赏赐];然而因在后夜末尾布施的,此人[只]得到了每种四个[的赏赐]。造作善业者,不要让生起的心退堕 了,应马上就做。迟缓做的善业,带来成就也迟缓。因此,一生心,立即就应把善业做了。”说完,做了联系后,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急速行”(Abhittharetha),“应速速、快快而做”之义。对于在家人,当生起心念“我要做布施行筹食等中的某种善业”时,应让其他人得不到机会,“我先!我先!”这样迅速去做。对于出家人在履行对戒师的义务等事上,不给其他人机会,应“我先!我先!”迅速去做。
“恶心”(pāpā cittaṃ),应于身恶行等恶业上或不善心的生起上,以全力制止心。
“迟缓修[福]者”(Dandhañhi karoto),若人“我要布施,我不布施,会不会给我带来成功呢?”这样如同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走一样地迟缓修福,像那一衣一般让千番悭吝心获得了机会。于是,他的“心喜于恶”(pāpasmiṃ ramatī mano),心只有在做善业时才乐于善,脱离那[善业]后就会倾向于恶。
偈颂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一、小一衣婆罗门的故事[终]。
2. 尸利耶婆长老的故事
Seyyasakattheravatthu
“若人作恶行……”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尸利耶婆(Seyyasaka)长老而说的。
他是黑优陀夷(Lāḷudāyi) [165] 长老的共住弟子,将自己 [内心]的不快向对方讲述后,被其怂恿[做]第一条僧伽婆尸沙(僧残)的行为(手淫出精),每当生起不快他就做那件事(《律藏·波罗夷(驱摈)》第 234 段)。导师听闻他的行径后,召唤并询问他:“据说你这么做?” “是的,尊者。”[他]说。
“为何造[这样的]重业?不应当!愚痴人!”
[导师]以种种方式训斥他过后,制定了学处,然后说: “这样的业,在今生或来世都只会带来苦。”做了联系后,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这首[偈颂]的含义是,倘若“人”(puriso)一旦造恶的话,瞬间意识到“这不适当,粗恶”后,就“不要屡屡为 之”(na naṃ kayirā punappunaṃ)。他“于彼”(tamhi)生起意欲或喜爱的话,将其摒弃后也不应做。为什么?
“积恶则招苦”(dukkho pāpassa uccayo)。恶的积累、增长在今生或来世都只会带来苦。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二、尸利耶婆长老的故事[终]。
3. 娜嘉天女的故事
Lājadevadhītāvatthu
“若人作福德……”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 时,就娜嘉天女(Lājadevadhītā,炒米天女)而说的。故事起源于王舍城。
尊者大迦叶(大迦叶)尊者住在毕钵罗窟(Pippaliguhā)时,禅定七日后出定,以天眼观察托钵之 处,看到一照看稻田的女子抓住稻穗在制作炒米,“她具信还是无信?”经探究得知“具信”。“她能否帮助我?”经思索得知“自信的良家女将帮助我,完了她将获得大成就。”然后他披上衣,拿着钵,站在稻田附近。良家女一看到长老就心生净信,身体生起五种喜,说“稍等,尊者”,带着炒米迅速前来倒在长老钵里,五体投地礼敬后,发愿:“尊者,愿[得享]您所见之法分。”长老以“愿如是”做了随喜。她则在礼敬长老后,思索着自己的布施返回了。
然而在她沿着田埂走的路上,有一个洞穴,里面躺着一条剧毒的蛇。长老的小腿被袈裟覆盖,它没能咬到。另一人(那女子)正思索着[所做的]布施返回,到达了那个地方。蛇从洞而出,将其咬了后,令其当场跌倒。她以净信心死 去,犹如从睡梦中醒来一般投生到了忉利天一座有三十由旬的黄金天宫中,三牛呼的身体被一切饰品所装饰。她穿着一条十二由旬的天裙,和一件上衣,有一千名天女随从。
为显示她的宿业,天宫门口垂下装满黄金炒米的金碗。她站在门口查看了自己的成就,以天眼探究“我是做了什 么,获得的此成就?”得知“我依靠给圣尊大迦叶长老供养炒米的果报获得的该[成就]。”
她通过如此一点点[善]业获得了如此般的成就后,心想:“我不应放逸于布施,我要为圣尊做大小服务来巩固这个成就。”她清早就拿着黄金扫帚和垃圾篓前去打扫长老的僧 舍,并准备了饮用水和洗用水。长老看到这[被清扫的地面和灌满的水罐]后,以为“一定是某个年轻[比丘]或沙弥做的。”第二天,她也那样做了,长老也那样以为了。然而,第三天,长老听到她扫地的声音并看到从锁眼等处照射进来的身光后,打开门询问:“这是谁在扫地?”
“是我,尊者,您的侍女娜嘉天女。” “我没有叫这个名字的侍女。”
“尊者,我在守护稻田时,[向您]供养了炒米后,以净信心返回时,被蛇咬死,再生于忉利天界。我因圣尊而获得了此成就,如今也[打算]‘我要为您做大小服务以巩固[我的]成就’而来,尊者。”
“昨天和前天也是你打扫的这里,也是你准备的饮用水、洗用水?”
“是的,尊者。”
“去吧,天女。你已经做了的服务就做了,以后不要来这里了。”
“尊者,请您不要毁了我,请让我为您做服务以巩固我的成就吧。”
“走吧,天女。不要让未来的说法者拿着彩扇坐着说 ‘据说一位天女来为大迦叶长老做过大小服务,并提供了饮用水、洗用水。’以后不要来这里了,回去吧。”
她一再地请求:“尊者,请您不要毁了我。”
长老心想“此[天女]不听我的话”,弹指[说道:]“你真不知分寸!”她无法留在那里了,就飞上空中合掌[说:]“尊者,请您别毁了我所获得的成就,请让我巩固吧。”她哭着站在空中。
导师正坐在祇陀林中的香室中,听到她的哭声后,发出光芒,如同坐在天女面前讲述一般说道:“天女,行自制是我儿迦叶的责任,而观察了‘这确实是需要的’而后修福是渴望福德者的责任。造作福德无论今生还是来世都是快乐的。”[导师]做了联系后,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这首[偈颂]的含义是,若“人做福德”(puriso puññaṃ kareyya),防止[生心]“我做了一次福德,这么多就够了”后,要“屡屡”(punappunaṃ)而为。即便在他没有做[福德]的时刻,也要于彼福德作“志欲”(chandaṃ)、喜爱、努力。为什么?
“集福为乐”(sukho puññassa uccayo),福德的积累、增长,在此世和来世都会带来快乐,因此是乐。
开示结束时,天女就站在四十五由旬高的[空中]证得了入流果。
第三、娜嘉天女的故事[终]。
4. 给孤独财主的故事
Anāthapiṇḍikaseṭṭhivatthu
“恶人亦见恶……”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给孤独而说的。
给孤独在佛陀教法中专门为寺院(祇陀林寺,又名祇 园)耗散了家财五亿四千万,在导师住在祇陀林期间,他每日去隆重服侍三次,在他前去时[想到]“沙弥或年轻的 [比丘]会望着我的手‘他有带什么来呢’”便从未空手而去。清晨去的时候就让人带上粥前去,早餐过后就[带上]酥油、鲜奶油等药品 [166] ,傍晚时则让人带上花、香、[药用]涂香等前去。他如此恒常日日做供养并守护戒。
后来[他的]财产趋向耗尽。商人们从他手中借了一亿八千万的债,他家祖传的一亿八千万黄金埋藏在河边,被河水冲破堤岸,带进了海里。如此,他的财富逐渐趋向耗尽。即便如此,他依旧供养僧团,但不能制作殊妙的饮食做供养 了。有一天,导师对他说:“家主,你家还做供养吗?”
“供养的,尊者,那碎米粥伴以酸粥。”
于是导师对他说:“家主,不要想‘我做的布施粗劣’,当心胜妙时,对佛陀等所做的布施并非粗劣,况且你供养了 [四双]八辈的圣者。而我在[身为]维拉玛(Velāma)时期,让整个瞻部洲休假,然后举行大供养期间,连三皈依者都没有获得,应受供养者是如此难得。因此不要想‘我做的布施粗劣。’”说完,为他讲述了维拉玛经(Velāmasutta)(《增支部》9.20)。
当时,有位天女住在他家门房上,当导师和导师弟子进入[给孤独]家中时,因他们的威力,她无法待在那里,[她心想]“我要破坏家主[和他们]的关系,让这些人不入此家。”虽然她[早就]想要说这个,但在他兴盛时,什么也不能说,如今[她以为]“此人贫穷了,他将会接受我的话”,夜间她进入财主的华贵卧室,伫立于空中。财主看到她后,说:“这是谁?”
“大财主,我是住在你的第四道门房上的天女。为劝告你而来。”
“那你说吧。”
“大财主,你不考虑未来,在沙门乔答摩教法中耗散了大量财富,如今变贫穷了还不舍弃他,这样下去,过几天就会连衣食都没有了。沙门乔答摩对你有什么用呢?请避免过度慷慨,然后从事工作,创造财富吧。”
“这就是你对我的告诫?” “是的,财主。”
“去,即便是一百个、一千个、十万个你这样的人,也动摇不了我。你所言不当,干嘛住在我家里?速速从我家出去。”
她听了入流圣者的话后无法停留,便带着孩子们出去 了。然而出去后她没得到其他住处[就决定]“请求财主原谅后,我将还住在那里。”她来到守城天子处,讲述了自己犯下的过错后,说:“来,你把我带到财主面前,请他原谅我,让他给我住处吧。”
对方说:“你说的不合适,我不敢去他前面。”拒绝了 她。她来到四大天王面前,他们也拒绝了,然后她来到帝释天帝面前,讲述了那事情经过后,更真切地请求:“陛下,我没有住处,手抱着孩子们孤苦地游荡,请您让[财主]给我住的地方吧。”
他便对她说:“我也不能因你的缘故跟财主说,但我将告诉你一个方法。”
“善哉,陛下,请说吧。”
“你去,扮作财主的代理人,以自己的力量让商人们将从财主手里借走并登记了的一亿八千万财富还清,然后装满 [财主的]空室。有一亿八千万财富冲进了大海,某某地方还另有一亿八千万的无主[财富],全部收集起来后,装满他的空室,做完[这些]处罚后,请求他的原谅吧。”
她[说:]“好的,陛下。”她按照所说的方法全部做完后,再次在给孤独华贵的卧室里,放着光站在空中。
“这是谁?”[财主]说。
“我是曾住在你[家]第四道门房的愚痴天女,我因愚痴在您面前说过的那些话,请您原谅我。按照帝释对我说的话,已将五亿四千万财产收集并填满了[您家]空房,做了[对自己的]惩罚,我[现在]因没有住处而疲劳。”
给孤独心想:“这天女说‘我做了[对自己的]惩罚’,也承认了自己的过错,我要把她[带]给佛陀看。”他将其带到导师面前,禀告了她所做的一切。天女以头顶礼佛足,[说:]“尊者,我因愚痴不知您的功德,说了恶语,请您原谅我。”请导师原谅后,再请大财主原谅。
导师以善恶业的果报向财主和天女教诫:“在此,家主,当恶业未成熟,即便是恶人也见好运,而当他的恶业成熟 了,那时[恶人]就唯见恶[运]。当善[业]尚未成熟,即便善人也见诸恶,而当他的善[业]成熟时,他就唯见善。”说完,做了联系,宣说佛法,诵出这些偈颂:
在此[偈颂中],“恶人”(Pāpo),是从事身恶行等恶业的人。他也体验因过去善行威力带来的快乐而“见好运”(bhadraṃ passatī)。
“恶业尚未熟”(yāva pāpaṃ na paccati),当他的那恶业在今生或来世还没带来果报。
然而“当”(Yadā)他的那[恶业]在今生或来世带来果报,“于是”(atha)他在今生遭受种种折磨,来世遭受恶趣之苦时“恶人即见恶”(atha pāpo pāpāni passati)。
第二首偈颂则是从事身善行等善业的“善人”(Bhadro),他也会因过去恶行的力量而导致遭受苦[从而] “见到恶”(pāpaṃ passatī)。
“善业尚未熟”(yāva bhadraṃ na paccati),当他的那善业还没在今生或来世带来果报,然而“当”(Yadā)那[善业]带来果报时,“于是”(atha)他在今生体验利养、恭敬之乐,在来世也体验天界之乐,该“善人则见好” (bhadro bhadrāni passatī)。
开示结束时,那位天女住立于入流果,开示也给在场大众带来了利益。
第四、给孤独财主的故事[终]。
5. 不保护资具的比丘的故事
Asaññataparikkhārabhikkhuvatthu
“于恶勿轻忽……”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一位不规整用具的比丘而说的。
据说他不论在外面用完床、椅等任何用具后,就丢在原地。用具被风、雨、白蚁等损毁。在比丘们说他“贤友,难道不应该将用具收起来吗?”时,他说完“我所做的微不足道,贤友们,对那无心[之过],请勿生气”后,依旧我行我素。比丘们将他的行为告诉了导师。
导师让人把他叫来,询问:“比丘,听说你这样做,是真的吗?”即便是在导师的询问下,他依旧那样无所谓地说: “世尊,我所做的那[事情]不是微不足道吗?那不是有意的,请别生气。”于是导师对他说:“比丘不应如此而为之,不应轻视恶业为‘少许’。放置于露天的开口容器,在天下雨时,虽然不会因一个雨滴而装满,然而当一再降雨时则满 矣。同样地,造恶之人逐渐造下大恶聚。”说完,做了联系后,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勿轻”(Māvamaññetha),不可轻视。 “恶”(pāpassa),对于恶。
“微小不招[报]”(na mandaṃ āgamissati),意思是不要这样轻视于恶:我做的恶业一点点,它何时会成熟呢?
“水罐”(udakumbhopi),意思是,正如天下雨时,任何开口放置[在外]的陶器,即便是水滴一点一滴地落下,也能逐渐将其“灌满”(pūrati),如此般,愚人即便一点一点积累、造作、增长恶,“其恶亦满盈”(pūrati pāpassa)。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导师也制定了学处“在露天铺设床铺后,不收回者,犯此罪。” (《律藏·波逸提(忏悔)》108-110)。
第五、不保护资具的比丘的故事[终]。
6. 猫爪财主的故事
Biḷālapādakaseṭṭhivatthu
“于福勿轻忽……”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猫爪(Biḷālapādaka)财主而说的。
在某个时候,舍卫城居民组团供养以佛陀为首的僧团。有一天,导师在做随喜时这么说:
“优婆塞,在此,一些人自己做供养,不鼓励其他人。他无论投生到哪里,都会获得财富的成就,不会有随从的成就。一些人自己不做供养,[但]鼓励他人,他无论投生到哪里,都会获得随从的成就,不会有财富的成就。一些人自己不供养,也不鼓励他人。他无论投生到哪里,既不会有随从的成就,也不会有财富的成就,成为流浪吃残食者(乞丐)。一些人自己供养,也鼓励他人[供养],他无论投生到哪里,都会有财富的成就和随从的成就。”
这时一位有智慧的男子听到这开示后,心想:“这因缘真是不可思议!我现在要做会带来有两种成就的业。”然后他在导师起身离开时,说:“尊者,请接受我明日的钵食[供养]。”
“那你想要多少位比丘?” “所有比丘,尊者。”
导师同意了。他进入村庄,到处行走高声宣布:“大娘,大伯,我邀请了以佛陀为首的僧团明天[来应供]。能供养多少比丘就请提供为多少人煮粥等的米等[食材]吧。我们将在一个地方煮好后供养。”
这时,一位财主看到他来到自己商店门口,[内心]对他生气:“此人不邀请自己力所能及的比丘,却到处走动煽动整个村子[做供养]。”[对他说:]“把你带的碗拿出来吧。”用三根手指捏了一点米给[他],同样地[给了]绿豆和扁豆。他从此就有了“猫爪财主”的称谓。在他给酥油、糖等的时候,他将一小匣子探入罐子里,放到一个角落,让其一点一滴渗进去,然后给一点点。优婆塞将其他的供养放到一起,这位[财主]的单独拿着。那财主看到他的行为后,心想:“这人为什么把我的供养单独拿着?”他便派了一个年轻仆人紧跟在他后面:“去,搞清楚此人到底要做什么。”
那位[组织供养者]走后,[想着]“愿财主有大果报”,在要做粥、饭、糕点的所有器皿里撒下[财主的]一两粒米以及绿豆、扁豆,以及点滴的油、糖等。年轻仆人回去[将看到的]告诉了财主。听闻此后,财主心想:“倘若他要在人群中羞辱我,只要他一提我的名字,我就打死他。”
第二天,他在下衣里绑了一把匕首,然后前去站在食堂里。那个人在招待了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用餐过后,对世尊说:“尊者,我鼓励大众做的这个供养,在那里被激励的人们根据各自的能力或多或少布施了米等,愿他们所有人都有大果报。”听到这个后那位财主心想:“我[怀着]只要他提到我的名字‘某某用指尖捏了米等布施了’,我就杀死此人[的想法]而来。然而此人帮助了所有人后,说‘不论是那些用吶砺等容器量取后布施的人,还是那些用手指捏取后布施的人,愿全部都有大果报。’我若不向这样的人请求原谅,我的脑袋将遭天谴。”
他拜倒在其足下,说:“请原谅我,先生。”
当对方说“这是怎么了?”他告知了所有的经过。看到那行为后,导师向组织供养者询问:“这是怎么了?”组织者讲述了从前一天开始的整个事情经过。于是佛陀询问:“是这样吗,财主?”
“是的,尊者。”[财主]回答。
“优婆塞,不应轻视福德为‘一点点’,向如我般的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做了供养后,不要轻视‘[福德]一点点’。有智慧的人在做福德时,如同敞开口的罐子逐渐装满[雨]水,他也逐渐充满福德。”说完,做了联系后,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这首[偈颂]的含义是,有智慧的人做了福德后,不应这样“轻视”(Māvamaññetha)、小瞧福德:“我做的[善业]一点点,‘微小的[福德]将不会带来’(na mandaṃ āgamissati)果报,如此微小之业哪里会给我带来[果报]呢?或者,我哪里会看到它[成熟]?这[善业]何时会成熟呢?”
正如连续“落下的水滴”(Udabindunipātena),会“装满”(pūrati)敞开口放置的陶罐,如此般,“贤人”(Dhīro)有智慧的人“即便一点一点”(thokaṃ thokampi)积累福 德,“其福德亦盈满”(puññassa pūrati)。
开示结束时,那位财主证得了入流果,开示也给在场大众带来了利益。
第六、猫爪财主的故事[终]。
7. 多财商人的故事
Mahādhanavāṇijavatthu
“如商人……”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多财商人而说的。
据说五百名强盗寻找机会在这位商人家里[下手],没有获得机会。后来,商人将五百辆车满载货物后,让人通知比丘们:“我要去某地经商,想要去那里的圣尊们可以出发了,路上不会因钵食而疲劳。”听闻此后,五百比丘和他一起上路了。那些强盗也[因]“据说那商人出发了”而赶去守在森林里。
商人则前去,在森林入口处的一个村庄住下了,两三天都在整顿牛、车等,并且一直给比丘们提供钵食。当他逗留了很久,强盗们就派了一个人:“你去,弄清楚他出发的日期后回来。”他去到那个村庄向一位好友询问:“商人会在什么时候离开?”
“两三天后。”他说完,问道:“但你为什么问[这个]?”
于是对方告诉他:“我们五百强盗为了[打劫]他守在森林里。”
另一人(他朋友),[说:]“那么你去吧,他很快就出发了。”将他打发走了。[然后]他(那位朋友)思维:“我是阻止强盗还是阻止商人呢?”[然后想到]“强盗跟我有什么关系,有五百名比丘正依靠商人生活,我要向商人示意。”他去到那[商人]面前询问:“你们什么时候走?”
“第三天。”[对方]说。
“你们按我的话做吧,据说有五百名强盗守在森林里等你们,你们先不要去。” “你如何得知的?”
“他们当中有一个是我的朋友,通过他对我的谈话得知的。”
“那我还从这出发干什么,我要掉头回家去。”
当那[商人]逗留了很久,被那些强盗派出的人又前来,向那位朋友询问后,听说了那经过后,前去告诉强盗们:“据说他要掉头回家了。”听到这个后,强盗们从那里出发,在另一条道上等着。当那[商人]逗留了很久时,那些强盗们又派人去到那位[朋友]那里。他得知他们在那里等着后,又告诉了商人。
商人[心想:]“反正现在我也不缺什么,这样的话,我既不去那边,也不去这边,我就待在这里。”他去到比丘们跟前说:“尊者们,听说强盗们在路上等着想要打劫我,在听说 ‘他又要返回了’后,[现在]他们在另一条道上等着。我哪里都不去,我要在这里待一段时间。想住这里的的大德们请住这里,像走的请随意。”比丘们[说:]“这样的话,我们要回去。”向商人请辞后,第二天去到舍卫城,礼敬导师后坐 下。
导师询问:“诸比丘,你们没有和多财商人一起去吗?” “是的,尊者。强盗们为了打劫多财商人盘踞在[前后的]两条道路上,因此他待在原地,我们则向他请辞后回来了。”
“诸比丘,多财商人避开有强盗的道路,如同惜命的人避开致命的毒药。比丘在知道‘三有如同被强盗盘踞的道路’后,应避免[造]恶。”说完,做了联系后,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险”(bhayaṃ),应恐惧的,意思是,因被盗贼盘踞而有恐怖。这说的是:如同“少同伴”(appasattho)的多财物的商人避开有危险的“道路”(maggaṃ),如同“惜命者”(jīvitukāmo)避开致命的“毒药”(Visaṃ),如此般,有智慧的比丘即便是轻微的“恶”(pāpāni)也应避免。
开示结束时,那些比丘证得了连同无碍解的阿罗汉,开示也给在场大众带来了利益。
第七、多财商人的故事[终]。
8. 鸡友猎人的故事
Kukkuṭamittanesādavatthu
“手若无伤口……”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就名为鸡友(Kukkuṭamitta)的猎人而说的。
据说在王舍城有一个财主的女儿成年了,住在一栋七层楼的顶楼,一间华丽的卧室中,为了保护[她],[父母]给安排了一位侍女。在她和父母一同生活期间的有一天傍晚,她通过窗户往街道上看去,看到了一位名叫鸡友的猎人。他带着五百张网和五百根矛捕猎为生。他杀了五百头野兽,用它们的肉装满一辆大车后,[此刻]他正坐在车头进城卖肉。
她对他一见钟情,将一件礼物给到侍女手里,派遣她: “你去,把礼物给他,然后弄清楚他离开的时间后回来。”侍女前去将礼物给他后,询问:“你什么时候走?”
他说:“今天卖完肉后,会在[明天]清晨从某道门出去,然后离开。”侍女听了他所说的后,回来告诉了她。财主女儿将自己要带的衣服、首饰准备好,在清晨穿上脏衣服,带着水罐,[装作]和婢女们一起去渡口的样子出去了,去到那个地方,站着盼望他的到来。他也在清晨驾车出[城]了。她跟在他后面往前走。他看到她后,说:“我不知道你是谁家的女儿,不要跟着我,姑娘。” “你不要叫我,我随我本性而来,你保持沉默,驾好自己的车吧。”
他一再阻止她。于是她对他说:“先生,当幸运降临时不应阻拦。”当他得知她义无反顾而来的原因后,让她登上车,然后[继续]前进。她父母到处派人寻找后,没有找到,[以 为]“一定是死了”,就做了亡者食[进行祭奠]。他们一起生活,接连生下七个儿子,在儿子们成年时给他们成了家。
然后有一天,导师在黎明观察世间时,看到鸡友和儿 子、儿媳进入到自己的智网中,探究“这是怎么了”时,看到他们十五人都有入流道的因缘。[导师]便清早拿着衣钵来到他设网[捕猎]的地方。那天网中连一只野兽都没有捕获。导师在他的网旁边留下足印后,坐在前面一片灌木的树荫下。鸡友清早拿着弓前往设网的地方,从头开始检查网,网中连一只捕获的野兽也没看到,然后看到了导师的足迹。
于是他想:“谁把我捕获的野兽放了!”他怀着对导师的愤怒前往,看到坐在灌木下的导师,[心想]“必定是此人放了我的猎物,我要杀死他”,拉起弓。导师让他拉起弓,但让他射不出箭。他既不能射出箭也不能放下,就像肋骨破裂了一般,从嘴里流着口水,疲惫地站着。然后他的儿子们回到家中,说:“我们父亲迟迟[未归],这是怎么回事?”
母亲派[他们] :“儿子,你们去父亲那[看看]。”他们带着弓前去,看到父亲站在那里,[以为]“这一定是我们父亲的敌人。”七人都拉起弓,因佛陀的威力,他们就像他们的父亲一样站着。然后他们的母亲说:“怎么我的儿子们也迟迟[不归]呢?”就带着七个儿媳一同前往,看到他们那样站着,观察“这些人是拉弓对着谁站着?”看到了导师,然后她举起胳膊大喊:“别杀我父亲,别杀我父亲!”鸡友听到这声音后,心想:“糟糕了,这是我岳父,我真是犯了大错了。”他的儿子们心想:“这是我们的外祖父,真是犯了大错了。”
鸡友生起了慈心“这是我岳父。”他的儿子们也生起慈心 “我们的外祖父。”于是他们的财主女母亲对他们说:“你们赶紧丢掉弓,请求我父亲的原谅。”导师知道他们的心柔软 了,就让他们放下了弓。他们全都向导师礼敬后,请求原谅 [说]“请原谅我们,尊者”,然后坐在一旁。于是导师向他们讲述次第论。开示结束时,鸡友连同儿子和儿媳们,包括自己在内的十五人都证得了入流果。导师托完钵,用餐过后,回了寺院。这时阿难长老向他询问:“尊者,您去哪里了?”
“鸡友那里,阿难。”
“尊者,您让他成为了不杀生者了吗?” “是的,阿难。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十五人,建立起不动摇的信心,并对三宝无有疑惑后,成为了不杀生者。”
比丘们说:“尊者,难道他的妻子没有[包括在内]吗?” “是的,诸比丘,她在家做姑娘时就证得了入流果。” 比丘们生起讨论:“据说鸡友的妻子在少女时期就证得了入流果,去到他家后有了七个儿子。那么长时间里当他丈夫说‘拿来弓,拿来箭,拿来匕首,拿来矛,拿来网’时,她都把它们提供了。他也带上她给的[工具]去杀生,难道入流者也杀生?”
导师前来,询问:“诸比丘,坐在一起谈论何事?”
“关于此事。”
“诸比丘,入流者不杀生,她只不过[想着]‘我履行丈夫的命令’而那样做的。她无心‘让他拿着这个去那里杀 生’。手上没有伤口,那毒药就不能伤到拿着它的手。同样地,没有不善心,不造恶者,即便是拿出弓等给[别人]也无恶。”[导师]联系[此事]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若无”(nāssa),没有的话。 “可拿”(hareyya),可以拿。为什么?
因为“无伤毒不侵”(Nābbaṇaṃ visamanveti),手上没有伤口,毒就不能影响手。同样地,即便是拿出弓等给[别人],因没有不善心,就因“没有做”(akubbato)恶而“无恶”(pāpaṃ natthi)。如同毒之于无伤手一般,他的心不随恶。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后来,比丘们生起谈论:“鸡友和儿子、儿媳证得入流道的过去因缘到底是什么?为何投生到猎人家?”导师前来询问:“诸比丘,坐在一起谈论何事?”
“关于此事。”[他们]说。
“诸比丘,过去[人们]在筹备迦叶十力的舍利塔时,他们曾这么说‘要用什么泥土,什么水给这佛塔呢?’然后他们想到‘将用雌黄、雄黄为土,芝麻油[当]水’。”他们将雌黄、雄黄捣碎,用芝麻油搅拌,粘合成砖,饰以黄金,砌在里面。表面则砌以实心金砖,每一块都价值十万。
当存放舍利的塔完工时,他们思维:“安放舍利时需要大量财物,我们让谁当大施主呢?”这时,一位住在村庄的财主[说:]“我来做大施主。”安放舍利时,他放入一千万黄 金。看到这一幕后,老百姓们说闲话:“那城里的财主只知道积累财富,在[建造]如此般的佛塔时,不能成为大施主。而村里的财主放入千万财富后成为了大施主。”
那[城里的财主]听到他们的话后[说:]“我将供养两千万成为大施主。”他供养了两千万。另一方则“我就要成为大施主。”他供养了三千万。这样接连增长,城里的[财主]供养了八千万。然而村里的[财主]只有九千万财富,城里的[财 主]有四亿财富。因此村里的[财主]心想:“倘若我供养九千万,此人将会说‘我供养一亿’,于是将会发现我没有财产了。”他就这样说:“我将供养这么多财富,并且我将连同妻儿做塔的仆役。”他带着七个儿子、七位儿媳、妻子,连同自己奉献给了佛塔。
城里的[财主心想:]“财富可以挣,然而此人奉献出了妻儿和自己,就让他成为大施主吧。”[人们]立村里的财主为大施主。这样,他们十六人都成为了佛塔的仆人。但百姓们让他们成为了自由人。即便如此,他们也终身照料佛塔,从那里死后投生到了天界。他们在一个佛间隔期间住在天界,在此尊佛陀出世时,他们当中的妻子从天界死后投生在王舍城,成为了一位财主的女儿。她还是少女就证得了入流果。
然而未见圣谛者的结生是粗重的,他的丈夫在轮回时投生去了一个猎人家庭。当财主女儿一见到他就被曾经的爱意所笼罩。对此[佛陀]亦曾说:
她就因曾经的爱意来到猎人家里。她的儿子们也从天界死后投生到了她的腹中,她的儿媳们也都投生在各处,成年后都嫁到了他们家中。如此,他们所有人在那时照顾了佛塔后,都以该业的威力证得了入流果。
第八、鸡友猎人的故事[终]。
9. 携狗猎人国咖的故事
Kokasunakhaluddakavatthu
“若[犯]无过者……”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名叫国咖(Koka,狼)的带狗猎人而说的。
据说,有一天上午,他拿着弓在一群狗的围绕下前往森林,途中看到一个入村托钵的比丘,他生气了,心想“我看到晦气鬼了,今天将一无所获”,然后走了。长老则在村中托钵用餐过后,又往寺院走去。猎人则在森林里游走过后,什么也没得到,回来时又看到了长老,[他心想]“今天看到这个晦气鬼后,我去到森林里什么也没得到,现在又出现在我面前,我要放狗咬他”,他向狗示意,然后放了出去。
长老则乞求:“不要这样做,优婆塞。”
他说:“我今天因和你打了个照面而一无所获,[现在]你又迎面而来,我就要让[狗]咬你。”说完他怂恿那些狗。长老迅速爬到一棵树上,在一人高的地方坐下。狗围着树转。猎人上前[说]“你就是爬上树也逃不掉”,用箭尖刺向他的脚底板。长老只是乞求他:“请不要这样做。”猎人不顾他的乞求,一再地刺去。长老在一只脚底板被刺时将它抬起,放下第二只脚,在那[第二只脚]被刺时,又抬起它。就这样,他不顾长老的祈求,只是刺向[长老的]两只脚。
长老的身体像在被火把灼烧一般。长老被[苦]受所萦绕,无法现起正念,穿的袈裟掉落了也没意识到。它落下时将国咖从头到脚包住了。那些狗以为“长老掉下来了”,便钻进袈裟里撕咬吞食自己的主人,只剩下骨头。狗从袈裟中出来后站在外面。这时长老将一根枯枝掰断丢向它们。那些狗看到长老后知道“我们咬的是主人”,便进了森林。
长老生起了疑虑:“他进入我的袈裟后丧命了,我的戒有没有破?”他从树上下来,来到导师面前,告知了整个事情的经过,然后询问:“尊者,那位优婆塞因我的袈裟而丧命,我的戒是否没破,我还是沙门吗?”导师听闻他的话后,说:“比丘,你的戒没有破,你还是沙门。他冒犯了无过失者而致毁灭。不止如今,过去他也曾冒犯无过失者,而致毁灭。”说完,为了说明此事,引出过去[之事]:
据说,曾经有位医生为了行医在村中游走,没有获得任何工作,饥肠辘辘地离开了。他在村口看到许多孩童在玩 耍,[他寻思:]“让这些人被蛇咬了,然后再治好他们,我将获得食物。”他指着树洞中探出头躺着的一条蛇说:“嘿!孩子们,这是一只小啄木鸟,你们抓住它。”于是一个男孩牢牢抓住蛇的颈部拉出来,发现它是蛇后,哭喊着将它抛到站在不远处的医生头上。蛇缠住医生的脖子,然后狠狠地咬 他,令他命丧当场。如此,这国咖过去也在冒犯无过恶者后导致毁灭。导师引述此过去之事后,联系[此事],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无过者”(appaduṭṭhassa),对自己和一切有情无嗔恨者。
“人”(narassa),有情。 “犯”(dussati),冒犯。
“清净的”(suddhassa),即无过错者。 “人”(posassa),这也是“有情”的另一种说法。 “无染”(anaṅgaṇassa),没有烦恼。
“归”(pacceti),返回。
“逆风”(paṭivātaṃ),如同一个人想要打一个[和他]逆风站着的人,而[向他]“投掷细尘”(khitto sukhumo rajo),只会回到此人,仅落在他身上。同样地,若人以手打等[方式]冒犯无过者,那“恶”(pāpaṃ)会在今生或来世在地狱等中果报成熟时,以苦果的形式回到“该愚人”(tameva bālaṃ),这就是[这偈颂的]含义。
开示结束时,该比丘证得了阿罗汉,开示也给在场大众带来了利益。
第九、携狗猎人国咖的故事[终]。
10. 亲近珠宝匠家的底沙长老的故事
Maṇikārakulūpakatissattheravatthu
“一些生母胎……”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亲近珠宝匠家的底沙(Tissa)长老而说的。
据说该长老在一个珠宝匠家里应供了十二年。这个家庭中的夫妻像父母一样照顾着长老。后来有一天,那珠宝匠坐在长老前面切肉。这时,憍萨罗国王波斯匿王派人送去一颗宝石:“让他将这个洗净穿孔后送回来。”珠宝匠用带血的手接过它后,放在一个盒子上,然后进去洗手。
然而这个家庭养了一只鹭鸶鸟。它闻到血腥味,以为是块肉,就当着长老的面将那颗宝石吞了。珠宝匠回来没看到宝石,就依次询问了妻儿:“谁拿了宝石?”他们回答:“我们没拿。”他心想:“一定是长老拿了。”就和妻子商量:“一定是长老拿了宝石。”
她说:“夫君,别这么说。这么久以来我们从未见过长老的任何过失,珠宝不会是他拿的。”
珠宝匠询问长老:“尊者,这个地方的摩尼宝是被您拿了?”
“我没有拿,优婆塞。” “尊者,这里没有其他人,一定是您拿了。请把摩尼宝给我吧。”
当长老不承认时,他又对妻子说:“就是长老拿了宝石,我要逼问他。”
她[说:]“夫君,不要毁了我们,就算是我们成为奴隶也好过这样说长老。”
他[说:]“就算我们所有人都成为奴隶也抵不上宝石的价值。”他拿来绳子捆住长老的头,然后用棍子击打。长老的头和耳鼻都流出鲜血,眼睛也都肿了出来,他痛得晕了过去,倒在地上。鹭鸶因血腥味前来喝血。这时珠宝匠因对长老生起的嗔恨[说:]“你来做什么?”一脚把它踢开。它一下就被[踢]死了,躺着[不动了]。
长老见此[说:]“优婆塞,你且松开我头上的绳子,然后看看这鹭鸶死了没有。”
他对长老说:“你也会像它一样死去的。” “优婆塞,是这只[鸟]吞了那颗宝石。倘若它没死,我是死也不会告诉你宝石[的下落]。”
珠宝匠将它的肚子剖开见到了宝石,心怀悚惧颤抖着拜倒在长老足下,说:“尊者,请您原谅我,我因不知情而[这么]做。”
“优婆塞,既不是你的错,也不是我的错,只是轮回的错,我原谅你。”
“尊者,倘若您原谅我,请您还像以前一样坐在我家接受钵食[供养]吧。”
“优婆塞,从今以后我将不会再进入别人家的房屋中,正是进入[别人]家中才[引起]的这过失。从此以后,只要双脚还能走,我就只会站在[施主]家门口接受钵食。”说完,受持了头陀支,诵出此偈:
说完这[首偈颂],长老不久后就因那次病痛而般涅盘了。鹭鸶投生在了珠宝匠妻子腹中。珠宝匠死后投生到了地狱。珠宝匠妻子因对长老的柔软心而投生到了天界。比丘们向导师询问他们的未来,导师说:“诸比丘,在此,一些[众生]投生在母胎,一些[众生]造作了恶业投生地狱,一些为善者投生于天界,而漏尽者般涅盘。”说完,联系[此事],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母胎”(Gabbham),在此只是意指人类母胎。这[偈颂的]其余部分,含义显而易见。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十、亲近珠宝匠家的底沙长老的故事[终]。
11. 三组人的故事
Tayojanavatthu
“非虚空海中……”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三组人而说的。
据说在导师住在祇陀林期间,许多比丘为了见导师而前来,期间他们进入一个村庄托钵。当他们到达时,村民们带他们到休憩堂坐下,供养了粥、副食,在等待托钵期间坐着听闻佛法。那个时候,饭已煮好,正在加热羹、菜时,一个女人的锅中窜出火苗,冲向屋顶,一把茅草从中窜出,燃烧着飞向空中。这时一只乌鸦正从空中经过,在那里将头伸入 [茅草],被茅草缠住,烧着后,掉在村庄中央。比丘们看到这一幕后[说:]“真是业重啊,你们看,贤友们,乌鸦受到的果报。它曾造的业除了导师还有谁会知道?我们要向导师询问它的业。”他们想好后出发了。
另一些比丘们也为了见导师而登上船,在大海中航行时,船不动了。人们[认为]“这里应该是有晦气鬼”,就举行了抽签。船长的老婆正值年轻,貌美端庄。抽签抽到了她。 [人们]说:“再抽一次。”直到抽了三次,三次都抽中了她。人们看着船长的脸[问:]“怎么办,先生?”船长说:“不能为了一个女人毁了大家,把她丢进水里吧。”当她被抓住要丢进水里时,她因害怕死亡而哭喊。船长听到后,[说:]“她穿着饰物死有什么意义,把所有饰品脱下,用一块破布给她穿上,然后丢下去吧。但我不能看到她飘在水上,因此为了让我看不到她,就用一个装满沙子的罐子绑在她脖子上再丢进海里吧。”他们照做了。她就在掉落之处被鱼鳖吞没了。
比丘们得知这事情经过后[说:]“这女子曾造的业除了导师其他还有谁会知道?我们要向导师询问她的业。”他们到了目的地后,从船上下来,离开了。
另有七位比丘也为了见导师而出发,傍晚时,进入一所寺院,询问住处。在一个山洞里有七张床。他们刚好分到那个[住处]。他们住在那里,晚上一块尖顶屋大小的石头滚来堵在了山洞门口。同住的比丘们[商量:]“我们将客住比丘引到这山洞里,这大石堵住了洞口,我们移开它吧。”他们将周围七个村庄的居民召集起来,努力[搬移]时,连晃动一下位置都做不到。里面的比丘也在努力。即便如此,七天都不能挪动岩石。客住比丘在七天里因饥饿遭受了巨大的痛苦。
第七天,岩石自动滚走了。比丘们出来后心想:“除了导师还有谁会知道我们的这个恶[业]?我们要去询问导师。”然后离开了。他们和前面的[比丘]在途中相遇,所有人一起来到导师面前,礼敬后坐在一旁,和导师互致问候,然后依次询问了他们各自所见、所经历的事情的原因。
导师也如此依次为他们解说:“诸比丘,首先,那只乌鸦只是经历了自己[对他人]所造过的业。曾经,在波罗奈城中一位农夫在训练自己的牛,没法驯服。他的那头牛前进一点点就躺下,把它打起来还是前进一点点就又躺下。他努力过后,因无法驯服它而充满愤怒,[说]‘今后你就舒服地躺着吧!’像做稻草堆一样,用稻草缠住它的脖子,然后放火。
牛就地被烧死了。诸比丘,这乌鸦那时造下那个恶业,它因该[业]的果报长夜在地狱中受煎熬后,因余报七次投生为乌鸦,都那样在空中被烧死。
“诸比丘,那女子也只是经历了自己[对他人]所造过的业。她曾经是波罗奈城中一位家主的妻子,亲自做取水、舂米、做饭等所有家务。她家有条狗,在她做所有家务时,它就坐着看她。在她给田间[丈夫]带饭时、为了木柴和叶子(柴叶/菜叶)去森林时,它也和她一起去。看到这一幕青年们嘲笑道‘嘿,带狗的猎人出去了,今天我们将有肉吃了。’她因他们的话而感到羞耻,用土块、棍棒等打跑它,狗扭头又跟过来。
“它是她过去第三生的丈夫,因此无法斩断对她的爱。无始轮回,没有人不曾是[自己的]妻子或丈夫,而[有情]对不远的[过去]生中的亲人有着强烈的爱执。因此那狗无法离开她。她对它感到恼怒,在给田里的丈夫送粥时,把一根绳子放在腰间出发了。狗和她一起去了。她将粥给了丈夫后,带着空罐子来到一处水源,用沙子装满罐子,看了看附近,对站着的狗发出声音。狗[心想]‘真是[等了]很久了,我今天听到了甜言蜜语。’它摇着尾巴向她走去。她牢牢抓住它的脖子,将绳子的一端绑在罐子上,另一端绑在狗脖子上,然后让罐子朝水里滚去。狗随罐子落入水中,然后就死在了那里。她因该业的果报长夜在地狱中受煎熬后,因其余报,一百世中脖子上绑着装满沙的罐子,被丢进水中而亡。
“诸比丘,你们也只是经历了自己[对他人]所造过的 业。曾经,有七个牧童住在波罗奈城,有一片森林区域,他们每隔七天在那里放一次牛,一天他们[在那]放完牛回来时,看到一只大蜥蜴,然后跟着它。蜥蜴逃进了一个蚁丘 中。而那个蚁丘有七个洞。男孩们[说:]‘我们如今抓不到它了,我们明天来抓。’他们每人折来一把树枝,七个人将七个洞口堵住,然后离开了。第二天,他们忘了那只蜥蜴,在其他地方放牛。第七天他们带着牛前来看到那个蚁丘后想起来了。‘那只蜥蜴怎么样了?’他们将各自封上的洞口打开。蜥蜴已经生无可恋,剩下皮包骨颤抖着出来了。他们看到它,心生怜悯,‘别杀它,它已经饿了七天’,抚摸它的背后 [说]‘安乐地去吧’,将它放了。他们因没有杀死蜥蜴,故而没在地狱中受煎熬。但他们七人一起,在十四世中,每一世都要挨饿七天。诸比丘,你们七位在做牧童时造了那个业。”导师如此回答了他们所提的问题。
后来一位比丘对导师说:“尊者,难道造了恶业后,就算飞上空中,潜入海中,进入山中也不能逃脱吗?”导师说: “正是这样,诸比丘,在虚空等处,没有一个地方能待在那里逃脱恶业的。”说完,联系[此事]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这首[偈颂的]含义是,倘若任何人[想着]“以此方式我将逃脱恶业”,不论是坐在“虚空中”(antalikkhe),还是潜入八万四千由旬深的大海中,还是坐在山中,都不能“逃 脱”(mucceyya)恶业。在大地的东[南西北]等区域中,甚至没有一毛端的空间,站在那里可以逃脱恶业的。
开示结束时,那些比丘证得了入流果等,开示也给在场大众带来了利益。
十一、三组人的故事[终]。
12. 释迦族善觉的故事
Suppabuddhasakyavatthu
“非虚空[海中]……”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榕树园时,就释迦族善觉 [167] (Suppabuddha)而说的。
“此人抛弃我女儿后离去,以及在我儿子出家后站在他的对立面”,据说他因这两个原因而对导师怀恨在心。一天他 [想着]“今天我将不让他去受邀之处用餐”,便挡住去路,坐在街道中喝酒。
这时,导师在比丘僧团的围绕下来到了他那个地方。[人们]告诉他:“导师来了。”他说:“你们告诉他从前面走,他没我年长,我不会给他让路的。”即便是被反复劝说,他也还是那样说完坐着。导师没能从舅父面前通过,就从那里返回了。他(善觉)也派去一个探子:“你去,听听他说什么,然后回来。”导师在回去时露出微笑,阿难长老询问:“尊者,
[您]为何露出微笑?” “阿难,你看到善觉了吗?” “我看见了,尊者。”
“他因没给像我这样的佛陀让路而造下重业,七天后他将在[他家]楼下楼梯的底部处陷入大地。”
探子听到这个谈话后去到善觉面前,[善觉]询问:“我外甥回去时说了什么?”[探子]将听到的告知了他。善觉听到他的话后,说:“现在我外甥的言论确实没有问题,他说什么就都必定发生什么。即便如此,现在我将以妄语指责他。他没有以非限定的方式说我‘他七天后将陷入大地。’[而是] 说‘他将会在楼下楼梯的底部处陷入大地。’从现在开始,我将不去那个地方,当[我]没在那个地方陷入大地,我将以妄语指责他。”
他让人将自己的生活所需都搬到七层楼上,然后移除楼梯,将门关闭,每扇门都安排两位力士:“倘若我因疏忽想下去,你们就拦住我。”说完,坐在第七层楼华贵的卧室里。导师听闻此事后,说:“诸比丘,善觉不唯独是在殿楼上,就算是让他飞上天空坐在虚空中,或者让他乘船进入大海,或是让他进入山中,佛陀所说都无有二致,他将只会在我所说的地方陷入大地。”说完,联系了[此事]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站在那里不会被死亡征服”(yatthaṭṭhitaṃ nappasaheyya maccū),在世上不存在这样的地方——哪怕是毛端大小——站在那里不会被死亡征服、打败。其余部分和前面的[偈颂]相同。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在挡住导师托钵道路后的第七天,善觉楼下的御马躁动不安,到处踢墙。他坐在楼上听到它的声音后询问:“这是怎么了?”
“是御马躁动不安。”
而那匹马只有在见到善觉后才会安静下来。于是他想要控制住它,从坐的地方起身,来到门前,门自动打开了,楼梯也出现在了本身所在的位置。站在门口的力士抓住他的脖子朝楼下丢去。以这样的方式,七层楼的门都自动打开,楼梯都出现在原处,各处的力士都抓住他的脖子朝楼下丢去。于是当他一到达楼下楼梯的底部,大地就裂开吞没了他,他前往投生到了无间地狱。
十二、释迦族善觉的故事[终]。
第九品恶品释义终。
- 偈颂部份可另参 多版本对读
- 目录 (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