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千品 Sahassavaggo (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 偈颂部份可另参 多版本对读
- 千品 Sahassavaggo 目录
|
|
|
|
|
|
|
|
|
|
|
|
|
|
1. 当巴达剃咖的故事
tambadāṭhikacoraghātakavatthu
“虽[诵]一千言……”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就处决强盗的刽子手当巴答剃咖(tambadāṭhika)而说的。据说有四百九十九位强盗以打家劫舍等为生。后来有一个人,眼睛通红,胡须红铜色,去到他们面前说:“我也要和你们一起谋生。”他们将他带到强盗头子那里给他看,然后 说:“他也想住在我们这里。”强盗头子看到他过后心想:“此人残暴,能干出切掉母亲的乳房、弄出父亲喉咙里的血来吃之事。”就拒绝他:“我们这不能收留下他。”他这样被拒绝后还是来了,照顾并讨好了其中一位成员。对方将他带到强盗头子那里请求:“老大,他好样的,对我们有帮助,收编了他吧。”强盗头子就被说服接受了。
后来有一天,市民们和国王的手下一起将这些强盗抓获并带到审判的大臣们那里。大臣命令用斧头将他们砍头。“谁将处决他们呢?”之后[大臣们]寻找愿意处决他们的人,没有找到,就对强盗头子说:“将他们处决过后你将得以活命并获得荣誉。你杀了他们吧。”然而由于他们都是依止他而住 的,他不愿意杀他们。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询问了四百九十九人,所有人都不愿意。最后他们问红眼的当巴答剃咖。“好的。”他接受了,他把他们全部杀了过后捡回一命并获得了荣誉。
同样的方式,[人们]在城南又抓来五百位强盗送到大臣们那里,他们也判其为砍头,他们从强盗头子问起,没有找到任何愿意执行处决的人。[有人提到:]“之前有一天,一个人处决了五百强盗,他在哪里?”
[有人]说:“我们在某某地方见过他。”[大臣]命人将其召来吩咐他:“你将这些人处决了,将得到荣誉。”“好的。”他接受了,他把他们全部杀了过后获得了荣誉。然后人们商议:“这人真好,我们就让他专职处决强盗吧。”然后给了他这个职位,且给他荣誉。他又将从西方和北方带来的各五百位强盗给处决了。就这样处决了从四方带来的两千位强盗。此后他日常都会处决带来的一两人,这样做刽子手做了五十五年。
到他年老的时候已经不能一下将头砍断了,砍两三回令罪犯们饱受折磨。人们就想:“应该换一位刽子手,他令罪犯们饱受折磨,干嘛用他?”就将他解雇了。他之前做处决盗贼的刽子手时,有四件事情没得到过:穿新衣服,喝带鲜奶油的乳粥,以茉莉花做装饰,涂香。在他卸任这天,吩咐[家人]:“你们给我煮好乳粥。”命人拿着新的衣服、茉莉花花 环、香水去到河边,洗完澡后穿上新衣服,戴上花环,涂上香水,然后回到家坐着。然后他们将带鲜奶油的乳粥放置在他面前,然后给他拿来洗手的水。
就在此刻,舍利弗长老从定中出定了。“今天我该去哪里 [托钵]呢?”在他观察托钵去处时看到了这个家中的乳粥,然后思索:“此人会招待我吗?”然后知道了:“这位良家子看到我后会招待我,然后将会获得大利益。”他就穿上袈裟带着钵去到他家门口站着,让他看到自己。
他看到长老后生起了清净的欢喜心,思维到:“我长久以来做处决盗贼的刽子手,杀了许多人,如今我家里准备了乳粥,长老前来站在了我家门口,现在我应该向圣尊做供奉之法。”他挪开前面放着的乳粥,走近长老礼敬过后,请他进入家里,将乳粥倒进钵里,洒上新鲜奶油,然后站着给长老扇风。他因长久以来都没有喝到过,这时变得特别想喝乳粥。长老知道了他的意图过后对他说:“优婆塞,你喝你自己的粥去吧。”他将扇子给到另一个人手里然后就去喝粥了。长老对扇风的人说:“去,给优婆塞扇风吧。”就在那人扇风时他喝粥喝饱了,回来站着给长老扇风。长老用完餐他就帮忙拿着钵。长老开始给他做随喜的开示。他没法将自己的心集中在长老的开示上。长老注意到了,就问:“优婆塞,为什么你不能集中心意在开示上?”
“尊者,我长久以来从事残忍的职业,杀了许多人,一直记起自己的那个业,[因此]不能将心集中在圣尊的开示 上。”
长老心想:“我要哄哄他。”然后[对他说:]“那你是自己想要做的,还是别人让做的?”
“尊者,是国王让我做的。”
“那优婆塞,这样的话你又有什么恶业呢?”
生性愚钝的优婆塞在长老此番言语下,心想:“我没有恶业。”因此[说:]“尊者,请您开示法吧。”
他在长老做随喜时达到了一心,听法时生起了接近入流道的随顺忍。长老做完随喜开示后就走了。优婆塞随着长老走了一程,回来时被一只母夜叉化成的牛撞到胸口撞死了。他死后投生到了兜率天。
比丘们在法堂生起了如是谈论:“处决盗贼的刽子手做了五十五年残忍的业,今天才从中得脱,正在今天供养了长 老,又在今天死去了,他投生去哪里了呢?”
导师过来问:“比丘们,你们坐在一起谈论何事?” “[谈论]这个。”[他们]回答。
“诸比丘,他已经投生在兜率天了。” “尊者,您说什么?他这么长时间以来杀了这么多人,然后投生到了兜率天?”
“是的,诸比丘,他获得了大善友,他听了舍利弗的讲法后生起了随顺智,在此死后投生到了兜率天。”说完后, [佛陀]诵出了此偈:
“尊者,随喜开示并没有很了不起,他造的不善业很大,这么一点[法]如何带来了这么殊胜的利益?”
导师[说:]“诸比丘,为什么?你们不要衡量‘我的讲法是少还是多’。具意义的话哪怕只有一句也是殊胜的。”然后关联[此事]而说法,诵出了此偈:
在此[偈颂中],“即便千[言]”(Sahassamapi),意思是,言语的度量,一千、两千,即便这样以千计的言语,它若是“不具备意义的言语”(anatthapadasaṃhitā),讲述虚空、山岳、森林等,华丽的、不导向解脱的、无意义的话 语,就算很多[句],也是有罪过的。
“一具义语”(Ekaṃ atthapadaṃ),意思是,“但凡”
(yaṃ)是“此为身,此为身至念,已达三明,佛陀的教法已办”这样的一句具义语,“听了后”(sutvā)以贪欲等的止息而“获寂静”(upasammatī)。它成就意义,涅盘相关,阐明蕴、界、处、根、力、觉支、念处,即使只是一句,也更殊胜。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一、当巴达剃咖的故事[终]。
2. 婆酰迦木衣长老的故事
Bāhiyadārucīriyattheravatthu
“即便千句偈……”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婆酰迦木衣长老 [160] (Bāhiyadārucīriyatthera)而说的。
有一次,许多人乘船渡海,随着船在海中破了,[他们]都成为了鱼鳖之食。其中只有一人抓住一块木板,努力游到了输波罗(Suppāraka)港的岸上,他的上衣、下衣都没了。他没看到其他任何[适合的]物品,便用树皮条缠上干木棍做成衣服,然后从一个神庙拿了一个碗,来到了输波罗港。人们看到他后便给了粥饭等,认定“这是一位阿罗汉。”当[人们]供养衣服时,他[觉得:]“如果我穿衣(穿下衣,披上衣),我的名利将衰减。”于是拒绝了那些衣服,只穿着木衣。于是在众人的“阿罗汉,阿罗汉”称呼声中,他生起了这样的寻思:“那些世上的阿罗汉或具备阿罗汉道者,我是他们中的一员。”
于是一位是他“过去血亲”的天神这么思维…… [161]
“过去血亲”,是在过去一起修习过沙门法的人。据说在过去迦叶十力(迦叶佛)的教法衰落时,七位比丘看到沙弥等变[坏]后,生起了悚惧感:“趁教法还没消失,我们要建立自己的依止处。”他们礼敬金塔后进入森林,看到了一座山。
“对生命有依恋者留下,没有依恋者登上这座山吧。”
[他们]说完绑上梯子。所有人都登上了那[座山]。将梯子抛下后,他们修习沙门法。
他们中的僧团长老过了一个晚上就证得了阿罗汉。他在阿耨达湖嚼完龙界的槟榔藤齿木(即刷牙)后,从北俱卢
[洲]带来钵食,对比丘们说:“贤友,你们嚼完此齿木,洗过脸,食用此钵食吧。”
“尊者,我们有这样约定过‘谁第一个证得阿罗汉,其他人就食用他带来的钵食’?”
“确实没有,贤友。” “这样的话,如果我们也像您一样生起殊胜的[成就],
我们将自己带来[钵食]食用。”他们不愿[吃]。
第二天,第二位长老证得了不来果。他也那样带来钵食邀请其他人。他们这么说:“尊者,我们有这样约定过‘我们不吃大长老带来的钵食,会吃次长老带来的钵食’?“
“确实没有,贤友。”
“这样的话,在像您一样生起殊胜的[成就]后,以个人的力量能吃到的情况下,我们将食用。”他们不愿[吃]。
他们中证得阿罗汉的比丘入了般涅盘,不来者投生到了梵天界。其余五位长老没能生起殊胜的成就,[身体]枯萎,在第七天死去投生在了天界。
在本尊佛陀出世时,他们从那里死去,投生在个各个家庭中。他们当中的一位成为了弗加沙国王(Pukkusāti,《中部》3.342),一位是童子迦叶(Kumārakassapa《中部》1.249),一位是木衣者(《自说》10),一位是沓婆摩罗子(Dabba Mallaputta,《律藏波罗夷(驱摈)》380,《自说》 79),一位是娑毘耶遍行者(Sabhiya Paribbājaka,《经集》娑毘耶经)。那位投生到梵天界的比丘就是[前面]所提到的那位“过去血亲的天神”。
梵天神对他有了这个想法:“此人曾和我一起绑上梯子登上山修习沙门法,如今持此[错]见而行,将会毁灭。我将让他生起悚惧感。”于是,[梵天神]接近他如此说道:“婆酰迦,你既不是阿罗汉,也不具备阿罗汉之道。你也没有那些会让你[成就]阿罗汉或具备阿罗汉之道的行道(修行)。”
婆酰迦看了看站在空中说话的大梵天神后,心想:“唉,实在是造了重业,我以为‘我是阿罗汉’,此[梵天神]说我 ‘你不是阿罗汉,也非具备阿罗汉之道者。’世上有没有其他的阿罗汉呢?”于是他问那[梵天神]:“如今天界是否有阿罗汉或具备阿罗汉之道者?”
然后天神告诉他:“有的,婆酰迦,在北部地区有城名为舍卫城,如今世尊、阿罗汉、正自觉者正住在那里。婆酰迦,该世尊、阿罗汉就在讲解阿罗汉与成就阿罗汉之法。”
婆酰迦在夜间听了天神的话后,生起悚惧感,就在那一刻出了输波罗港,经过一个晚上就来到了舍卫城。整整一百二十由旬的路仅仅一个晚上就到了。其实他是借助天神的力量前去的,也有人说是借助佛陀的威力。
那一刻导师进入了舍卫城托钵。许多比丘用过早餐,为了摆脱(饭后的)倦怠,正在户外经行。他向他们询问:“现在导师在哪里?”
“世尊入舍卫城托钵了。”他们说完,向他问道:“你是从哪里来的?”
“我来自输波罗。” “什么时候出发的?”
“我昨晚出发的。” “你远道而来,坐下洗个脚,抹上(涂足)油,休息一会吧。当导师回来时你将和他会面。” “尊者,我不知道导师和我(有没有)生命危险。我未在任何地方停留或坐下,一个晚上就[走了]一百二十由旬的路而来,我要见过导师后才休息。”
他这样说完就匆匆进入舍卫城,见到了世尊正以无比的佛陀之威德在托钵。“我终于见到了乔答摩正自觉者。”他一看到[佛陀]就弯腰前往,就在街道中五体投地礼敬过后,紧紧抓住[佛陀的]脚踝,如此说道:“尊者,世尊,请向我说法,善至,请为我说法,这会是我长久的利益和快乐。”然后导师拒绝他道:“婆酰迦,[现在]不是时候,因为我已进入诸家间托钵。”
听闻后,婆酰迦[说:]“尊者,轮回的人在轮回中[又]不是之前没得到过食物,我不知道您或我(有没有)生命危险,请为我说法吧。”
导师第二次又拒绝了。据说他是这样想的:“此人从见到我之时起,整个身体都被持续的喜悦淹没。[人们]在强烈的喜悦下即便听闻佛法也是不能通达的,先让他平缓中舍了。由于仅仅一晚就[走了]一百二十由旬的路而来,他很疲劳,也让此平息先。”因此拒绝了他两次过后,经第三次请求,
[佛陀]就在街道中站着以[以下]方式宣说了佛法:“因此,婆酰迦,在此你应如此而学‘看就将只是看’……”(《自说》 10)
他一听导师的法就断尽了一切漏,证得了连同无碍解的阿罗汉。他便立刻向世尊请求出家。[佛陀]问:“你衣钵齐备吗?”
他回答:“不齐备。”
于是导师对他说:“那你就去寻求衣钵吧。”说完就走了。
“他[过去]在修习两万年的沙门法时[认为]‘作为比丘,获得属于自己的资具后,不用管其他人,理应独自享用’,没有用衣或钵资助过哪怕一位比丘。因此他的神变所成衣钵将不会出现。”知道后,[佛陀]没有通过“善来比丘”给与[他]出家。
正当他寻找衣钵时,一只母夜叉化作母牛前来撞在他胸口,令他丧命了。导师托钵用餐过后,和众多比丘一起出 [城]时看到了丢在垃圾堆上的婆酰迦遗体,于是吩咐比丘们:“诸比丘,你们站到某户人家门口,让人搬来一张床,将这遗体从城里运走荼毗后建塔吧。”比丘们照做了。完成后,他们回到寺院,走近导师,告知自己完成了,然后询问他的趣向。于是世尊告诉他们他已经般涅盘的情况:“诸比丘,我比丘弟子中速通达第一者,为此木衣婆酰迦。”(《增支部》 1.216),将他认定为[速通达]第一[的大弟子]。
于是比丘们向佛陀询问道:“尊者,您说‘婆酰迦证得了阿罗汉’,他什么时候证得阿罗汉的?”
“诸比丘,在他听闻我的讲法之时。” “尊者,您何时为他讲法的?”
“在[我]正在托钵,站在街道中[之时]。” “尊者,您站在街道上所讲的法只有一点点,他是如何通过那么一点[的法]获证殊胜[成就]的呢?”
于是佛陀对他们说:“诸比丘,你们别用‘少或多’来衡量我的法。即便是数千个无用的偈颂也非优,而一个有意义的偈颂则更好。”说完,联系[此]而说法,诵出此偈颂:
这里的“一句偈更优”(ekaṃ gāthāpadaṃ seyyo),意思是哪怕“不逸不死道……犹死”(《法句》第 21 偈)这样的一首偈颂也是更优的。其余部分应如前面[偈颂批注]的方式理解。
讲法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二、婆酰迦木衣长老的故事[终]。
3. 恭达拉给欣长老尼的故事
kuṇḍalakesittherīvatthu
“虽说一百偈……”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恭达拉给欣(kuṇḍalakesiṃ)而说的。
据说在王舍城有一位财主之女,年方十六,美丽端庄、令人喜爱。到了这个年纪的女人会有意于男子,渴望男人。她父母就将她安顿在一栋七层高楼的顶楼一间富丽堂皇的房间里。只给了她一个女仆[照顾她]。
那时有位良家子行窃被抓,被捆缚双手在各个街道被鞭笞[游街]后,被带往刑场。财主之女听到人群的声音后[心想:]“那里发生什么了?”她站在顶楼观察时看到他了, [当即]心生情愫,怀着对他的渴望而茶饭不思、卧床不起。她母亲就问她:“这是怎么了,闺女?”
“如果我得到那个[被呼为]‘盗贼’而被逮捕,正在游街的男子的话,我就活下去。如果得不到我就不活了,我就死在这里。”
“闺女,别这么做,我们会为你找一个出生、种姓、财富都相似的丈夫。”
“我不要其他人,得不到此人我就死。”
母亲无法说服女儿,就告诉了父亲。他也没法说服她。 “怎么办呢?”考虑了过后,就派人给抓住那盗贼前行的官差送去了一包一千[金币的贿赂,请求道:]“拿了这[钱],把那人给我吧。”对方说“好的”,便拿了那些咖哈巴那(金币),然后将其放了,杀了另一人后禀报国王:“大王,盗贼已处决。”财主则[将那男子]给了他女儿。
她从那以后[想着]“我要博取丈夫的欢欣”,佩戴好所有的首饰,亲自为他准备粥等[饮食],几天过后盗贼就想:“什么时候把此人杀了,将她的首饰夺取,然后在某个酒馆卖了吃饭。”“有一个办法”,他想好后躺在床上拒绝进食,她上前问他:“夫君,你[哪里]痛吗?”
“没有的,贤妻。” “那是我父母对你发火了?” “他们没发火,贤妻。”
然后[她问:]“那是怎么了?”
“贤妻,我那天被缚住游街时向住在盗贼崖的天神许诺供奉后才得以活命,你也是我借助他们的威力获得的,我在想‘给天神的那个供奉被我搁置了’,贤妻。”
“夫君,请勿多虑,我会做供奉,你说需要什么?” “干蜜饭和黄檀等五种花。” “好的,夫君,我就去准备。”
她将所有供奉之事准备好以后说:“来吧,夫君,我们出发。”
“这样,贤妻,让你的家眷留下,然后你带上昂贵的衣服把自己盛装打扮一番,我们欢声笑语愉快而行吧。”她如此照做了。当到了那座山的山脚时,他对她说:“贤妻,从这里开始就我们俩走过去,其他人就和车一起回去,供奉之具你自己举着带上吧。”她如此照做了。盗贼抓住她往盗贼崖山上爬。那[山]的一侧人们可以爬上去,另一侧是悬崖。人们在山顶通过那一侧[悬崖]将盗贼抛下,他们会摔成碎片掉到地上。因此称为“盗贼崖”。
她站在那个山顶,然后说:“夫君,你做供奉吧。”他默然。她又说:“夫君,你为何默不作声?”这时他对她说: “我并非要做供奉,只不过是骗你,然后带你过来。”
“为什么,夫君?” “为了将你杀了,然后夺取你的首饰跑路。”
她怖畏于死亡,说:“夫君,我和首饰都是你的财产,为什么这么说?”她一再地乞求:“不要这么做。”他说:“我就要杀了[你]。”
“这样杀了我你能得到什么?将这些首饰拿了,然后放我一命,从此以后就当我‘死了’,或者[让我]做你的婢女,我将为你做事。”说完,诵出此偈:
盗贼听了过后说:“这样做的话,你回去了会告诉你的父母。我就要杀了[你],不要这样大肆哀嚎了。”然后诵出此偈:
她心想:“啊!这事真该死!智慧不是用来煮饭吃的,是用来谋划的,我琢磨一下该怎么对付他。”
然后她对他说:“夫君,在你被[呼为]‘盗贼’而遭逮捕游街时,我告诉父母[我要你],他们花费了一千[金币]将你带来[让我们]成家。从那时起,我就是你的侍女,如今让我好好看看你,礼敬你吧。”
“好的,贤妻,你好好看完礼敬吧。”说完他站在了悬崖边。然后她对他右绕三圈,从四个方位进行礼敬过后,[说:]“夫君,这是我们最后一面,今后你见不到我,我也见不到你了。”然后从前面和后面拥抱[他],[他]放松了警惕,[她绕到]在悬崖边站着的[丈夫]后面站住,用一只手抓住[他的]肩膀,另一只手抓住[他的]后背,[把他]从山崖上抛了下去。他在山谷里被撞成一片片,落到了地上。
住在盗贼崖顶的天神看到他们两人的行为后,对该女子表达了赞赏,诵出此偈颂:
她将盗贼从悬崖上抛下后心想:“假如我回家的话,他们会问‘你丈夫哪去了?’如果我这样回答该提问‘被我杀了’,他们会用言语之矛攻击我‘她真倔强,花了一千[金币]将那人带来,如今她把他杀了’,当[我]说‘他为了首饰想要杀了我’时,他们不会相信,对我来说居家生活已无益了。”她就在那里取下首饰,进入到一片森林,一路行走来到一个女游方僧的修道院,礼敬[她们]过后说:“尊姊,请准许我在你们这里出家。”她们将她剃度了。
她出家后就问:“尊姊们,什么是你们出家生活的终极[目标]?”
“贤女,应依十遍做遍相准备后证入禅那,[或]学习数以千计的教义,这是我们出家生活的终极目标。”
“我还不能证入禅那,那我就学习千数的教义吧,尊姊们。”然后她们让她学习了上千条教义,然后[她们对她说:] “你的学问已纯熟,现在你就在瞻部洲行走,寻找能够回答你提问之人。”将一根蒲桃枝放在她手里,然后送别她:“去吧,贤女,如果有哪位在家男子能够回答你的问题,你就做他的妻子,如果是出家人做到了,你就跟他出家吧。”
她就以蒲桃游方尼之名离开那里后开始行脚,向每个遇到的人提问。无人能与她对答。一听到“蒲桃游方尼从这里来了”人们就纷纷跑了。她沿村沿镇乞食而行,[入村前]在村口做一沙堆,将蒲桃枝插在上面放话:“可与我对答者就踩踏蒲桃枝吧。”然后入村。无人能踏入那里。当蒲桃枝枯萎 了,她就拿另一[新鲜的]蒲桃枝[替换],以这种方式到处行脚,来到了舍卫城,在村口做完沙堆,插上蒲桃枝后,用同样的方式放出话来,然后入村托钵去了。许多年轻的村民围在了蒲桃枝周围。这时,舍利弗长老托钵过后,用完餐,从城里出来,看到那些年轻人围着蒲桃枝站着,就问:“这是什么?”年轻人告诉了长老所发生的事情。
[长老说:]“这样的话,年轻人,你们踩踏这个枝条。” “我们害怕啊,尊者。”
“我将回答提问,你们踩吧。”
他们在长老话语的鼓励下那样做了,踩踏并拔出了蒲桃枝。游方尼回来斥责了那些年轻人后,说:“你们不能与我对答,为什么踩踏我的枝条?”
“圣尊命我们踩踏的。”他们回答。
[她问长老:]“尊者,是您让踩踏我的枝条的?” “是的,姊妹。”
“那请您与我对答。” “好,我将作答。”
在天色渐晚时(傍晚)她为了提问来到长老处,整个城市都引起了轰动。“我们将听闻两位智者的对话。”城民们和她一起前去礼敬了长老,然后坐于一旁。游方尼向长老发 问:“尊者,我要向您提问了。”
“问吧,姊妹。”
她就一千教义进行了提问,长老对所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然后长老问她:“你就这么些问题?还有其他的吗?” “就这么些,尊者。” “你问了许多问题,我也问一个问题,你作答吗?” “我知道的话将回答,您请问吧,尊者。”
长老提问道:“何谓一?”(《小诵经》4.1)
她不知道“这个问题是要以什么作答”,就问:“这个[问题]名为什么,尊者?”
“是佛陀之问,姊妹。”
“也将其[答案]教给我吧,尊者。”
“如果[你]成为我这样的[出家人],我就教[你]。” “那您就给我出家吧。”
长老通知比丘尼们给她剃度。她剃度后获得受具足戒,得名为恭达拉给欣长老尼。几天时间就证得了连同无碍解的阿罗汉。
比丘们在法堂生起了谈论:“恭达拉给欣长老尼没有听多少法,而她已达出家责任的顶峰,据说她是和一个盗贼大战一番,赢了后才来的。”导师前来问道:“诸比丘,你们坐在一起谈论何事?”
“[谈论]此事。”他们回答。
“诸比丘,你们不要衡量‘我的讲法是少还是多’。不具意义的话即便一百句也不优胜,而法句即便是一句也已胜 出。战胜其他的盗贼不算胜利,战胜内在的烦恼之贼才是胜利。”说完[导师]做了关联后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其中的“一百偈”(gāthāsataṃ)意思是若某人宣说数以百计的众多偈。
“不具意义”(anatthapadasaṃhitā),关于描述天空等无意义的话语。
“法句”(dhammapada),成就利益,关涉[五]蕴等[法],“诸游方者,有四种法句。哪四种呢?诸游方者,无贪法句;诸游方者,无瞋法句;诸游方者,正念法句;诸游方者,正定法句。”(《增支部》第四集第 30 经中)如此所说的四种法句中即便是一句法句也是“更优的”(seyyo)。
“谁若[胜]千人千次”(Yo sahassaṃ sahassena),若有某战士在一场“战斗中”(saṅgāme)战胜一千“人”(mānuse)一千回,带来战胜一百万人的胜利,这也并非最卓越的获胜战士。
“胜己一回”(Ekañca jeyyamattānaṃ),谁若在夜间住处、日间住处,于内心禅思业处,通过打败自己的贪等烦恼而战胜自己的话,“彼为战士中最上”(sa ve saṅgāmajuttamo),他是战斗中获胜者中最为殊胜的前线战士。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三、恭达拉给欣长老尼的故事[终]。
4. 问及无益婆罗门的故事
4. 问及无益婆罗门的故事 Anatthapucchakabrāhmaṇavatthu
“[胜]己实……”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问及[什么是]无益[之事]的婆罗门而说的。
据说该婆罗门[心生此想:]“正自觉的佛陀只知利(有益之事),还是也[知]不利(无益之事)呢,我要去问问这个。”他去到佛陀处问:“尊者,您是否只知利,不知不利?”
“婆罗门,我了知利与不利。” “那么,请您为我讲述不利。”导师为他诵出以下偈颂:
婆罗门听了这个后,称赞道:“善哉,善哉,众人之师,众中之尊,您知利与不利。”
“如是,婆罗门,无人如我这般了知利与不利。”随后佛陀探寻了他的志趣后问道:“婆罗门,你从事何等营生?”
“以赌博[营生],友,乔答摩。” “那你[一般]是赢还是输呢?” “输赢都有。”他回答。
“婆罗门,此不足道,击败他人之胜利并非殊胜。若人以战胜烦恼而胜己者,彼之胜利方为殊胜。这样的胜利无人能败之。”说完[导师]做了关联后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确实”(have)是不变词。 “胜利”(jitaṃ),[该词]词性有改变 [162] 。意思是通过打败自身烦恼而战胜自己是殊胜的。
“相较于胜他人”(yā cāyaṃ itarā pajā),意思是那些通过赌博、掠夺、战斗、武力征服而战胜其他人,这样的胜利相较于[战胜自己]之胜利,并非殊胜。为什么彼胜利殊胜,而此胜利非殊胜呢?
因为“自调御……是人之胜利”(attadantassa…pe… tathārūpassa jantuno),这里所说的是,因为此等通过去除烦恼而自行调御之人,他们是通过在身[语、意]等方面恒常进行守护的行者,如此般以守护身[语、意]等而调御之人[所获之胜利],“天神”(devo)、“干达婆”(gandhabbo)、“魔王”(māro)“与梵天”(brahmunā saha)奋力“我要将其胜利转败。其已通过培育起[圣]道所舍断的烦恼,我要使之[再次]生起”,[这样]奋起努力[去做]时,正如被[人用]钱财等 [方式]打败者,可以借助其他人打败那胜利的一方,使其变为失败者,[但要]这样使[自调御者]失败是做不到的。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四、问及无益婆罗门的故事[终]。
5. 舍利弗长老之婆罗门舅父的故事
sāriputtattherassa mātulabrāhmaṇavatthu
“月月……”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就舍利弗长老的婆罗门舅父而说的。
据说长老去他那里问道:“婆罗门,你是否有做任何善业呢?”
“我做了,尊者。” “你做了什么?” “每个月我都供养一千份布施。” “你供养给谁?”
“给尼干陀们,尊者。” “发愿什么?” “梵天界,尊者。”
“这是[通往]梵天界之道吗?” “是的,尊者。”
“谁这么说的?” “老师们跟我说的,尊者。”
“你不知[通往]梵天界之道,你的老师们也不知道,唯独 [我的]导师知道,来吧,婆罗门,我请他告诉你[通往]梵天界之道。”
[长老]将他带到导师面前,然后[说:]“尊者,这位婆罗门这么说……”[长老]将所发生的之事告诉了[导师],然后[请求:]“实为善哉,您[若]为他宣说[去往]梵天界之道。”
导师问[婆罗门]:“是这样吗,婆罗门?” “是的,友,乔答摩。”他回答。 “婆罗门,你如此做布施哪怕一百年,也不如顷刻间以净信心(恭敬心)瞻视我弟子或施以一匙之量的施食果报来得大。”说完[导师]做了关联后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以一千”(sahassena)是指以一千份财物。“谁人布施百年”(yo yajetha sataṃ samaṃ),若谁百年中每月布施世间众人一千份施物,“于一修己者”(Ekañca bhāvitattānaṃ),若谁对一位来到门口的具备殊胜戒德等的增进自身之人——最低限度为入流者,最高为漏尽者——供奉以一匙之食或滋身之量之食或一片粗布,“彼”(yaṃ)相较于另一个的“百年布施”(vassasataṃ hutaṃ),“该敬奉更优”(Sāyeva pūjanā seyyo),无上优胜之义。
开示结束时,该婆罗门证得了入流果,其余许多人也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五、舍利弗长老之婆罗门舅父的故事[终]。
6. 舍利弗长老之外甥的故事
sāriputtattherassa bhāgineyyavatthu
“若人一百年……”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就舍利弗长老的外甥而说的。
长老也去到他那里问道:“婆罗门,你是否有做善业呢?”
“有的,尊者。” “你做了什么?” “每月杀一牲畜做火供。” “你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据说这是[通往]梵天之道。” “谁这么说的?”
“我的老师们[告诉]我的,尊者。”
“你不知[通往]梵天界之道,你的老师们也不知道,来吧,我们去导师那里。”
[长老]将他带到导师面前,然后将所发生的之事告诉了 [导师],然后说:“尊者,请您为此人宣说[通往]梵天界之道。”
导师问[婆罗门]:“是这样吗?” “是这样,友,乔答摩。”他回答。
“婆罗门,如此做火供哪怕一百年,也不如顷刻间敬奉我弟子。”说完[导师]做了关联后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人”(jantu)是众生的同义语。 “林中侍奉火”(aggiṃ paricare vane),他为了追求无垢之状态而进入林中侍奉火。[偈颂]剩余部分与上一首相同。
开示结束时,该婆罗门证得了入流果,其余许多人也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六、舍利弗长老之外甥的故事[终]。
7. 舍利弗长老的婆罗门朋友的故事
Sāriputtattherassa sahāyakabrāhmaṇavatthu
“任何供与赠……”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就舍利弗长老的婆罗门朋友而说的。
长老也去到他那里问道:“婆罗门,你是否有做任何善业呢?”
“有的,尊者。” “你做了什么?” “我行献祭。”
据说那个时候行献祭要耗费大量资财。从这里往后长老像前面[故事中]的方式提问过后,将其带到导师面前,将所发生的之事告诉了[导师],然后说:“尊者,请您为此人宣说 [通往]梵天界之道。”
导师问[婆罗门]:“是这样吗?” “是这样,友,乔答摩。”他回答。
“婆罗门,你整年向世间大众行献祭做布施,还不如以敬信心礼敬我的弟子所生起的善心的四分之一。”说完[导师]做了关联后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任何”(Yaṃ kiñci)是说全面[供奉]没有任何遗漏。“供奉”(yiṭṭhaṃ),通常在婚庆等日所做的布施。“惠赠”(hutaṃ),为客人而准备的礼物,以及相信业果而做的布施。“整年行施与”(Saṃvaccharaṃ yajetha),在一整年中用以上所说的方式,不间断地对全世界的世俗大众做布施。“求福者”(puññapekkho),希求福德者。“于正直者”(ujjugatesu),最低为入流者,最高为漏尽者。这是说:以敬信心向这样的[正直者]的身躯行礼敬,[前面那人整年]所做的一切布施还不及该礼敬善心之果报的四分之一,因此礼敬正直者更殊胜。
开示结束时,该婆罗门证得了入流果,其余许多人也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七、舍利弗长老的婆罗门朋友的故事[终]。
8. 延寿童子的故事
Āyuvaḍḍhanakumāravatthu
“习惯礼敬者……”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长跳城(Dīghalaṅghika)的森林僧寮时,就长寿童子而说的。
据说在长跳城居住有两位婆罗门,他们出家为外道,然后修了四十八年苦行。[后来]他们中的一位心生此念:“[如此下去]我将没有后嗣,我要离去。”便将他所修苦行[的功 德]售卖给了其他人,然后用一百头牛和一百枚咖哈巴那钱币获得一位妻子,组建了家庭。后来他妻子生下了一个儿子。
后来他的那位[修苦行的]朋友外出,再次回到这个城市。他听到他的到来后,带着妻儿来见他的朋友。到了以后,他将儿子交到孩他妈手里,然后自己行礼敬,然后孩他妈也将儿子递到孩他爸手里,然后礼敬。[在他们礼敬时]他(苦行 者)说:“愿你们长寿。”但在儿子礼敬时他却默不作声。他向其问道:“尊者,为什么在我们礼敬时[您]有说‘愿你们长寿’,这[小孩]礼敬时您什么也不说?”
“这[孩子]有一劫难,婆罗门。” “他还能活多久,尊者?” “七天,婆罗门。”
“有办法防止吗,尊者?” “我不知道防止的办法。” “那谁可能会知道呢,尊者?” “沙门乔答摩可能会知道,你去他那里问吧。” “去那里的话,我怕[我们从事的]苦行衰损。”
“如果你爱你的儿子的话,就不要想苦行衰损,去他那问吧。”
他去到导师面前,亲自礼敬了。导师说:“愿你长寿。”当他夫人礼敬时[导师]也如此对她说了[祝福],在[他们的]儿子礼敬时则默然。他照前面的方式向导师询问,导师也做了同样的回答。
据说该婆罗门不知道一切知智,就将一切知智与自己的咒语相比拟,他不知道防止[儿子劫难]的方法,婆罗门就向导师问道:“尊者,那么,有办法可以防止吗?”
“可以的,婆罗门。” “要怎么样呢?”
“如果你在你家门口搭一遮阳棚,在其中间摆一长椅,在它周围设八个或十六个座位,然后请我的弟子坐在上面,七天里不间断地做护卫,就可以办到。这样他的劫难就会消失。”
“友,乔答摩,我可以搭建遮阳棚等,但您的弟子我如何请得到?”
“当你做好这些[准备]了,我将派遣我的弟子。” “善哉,友,乔答摩。”
他在自己家门口将所有事情都办好后来到导师面前。导师将比丘们派去,他们去了后就在那里坐下,男孩则被安排躺在椅子上,比丘们在七天七夜里不间断地诵护卫经,第七天晚上导师来了。就在他到来时,整个轮围世界的天神们也都齐聚一堂。
有一个名叫阿瓦汝达咖(Avaruddhaka)的夜叉,侍奉多闻天王十二年后,获得许可:“七天后你可以抓走这个男孩。”因此他也来了,[在一旁]站着。然而当导师来到那里,大威力的天神们也在那里聚集时,小威力的天神则一再往后撤,得不到位置,后撤了十二由旬。[夜叉]阿瓦汝达咖也这样跟着往后撤。导师则诵护卫经,诵了一整晚。过了七天阿瓦汝达咖没能得到男孩。在第八天明相升起时,男孩被带往礼敬导师。导师说:“愿你长寿。”
“那么,友,乔答摩,孩子能活多久?”
“一百二十岁,婆罗门。”
他们就给他起名为“延寿童子”。
随着他长大,有五百位优婆塞跟随他而行。后来有一天比丘们在法堂里生起谈论:“看,贤友们,延寿童子据说本来在第七天就会死,如今他能活一百二十岁了,有五百位优婆塞围绕着而行,我想存在令这些众生延寿的办法。”导师来 了,问道:“诸比丘,你们坐在一起谈论何事?”
他们回答:“[谈论]这个。”
“诸比丘,不仅仅是延寿,若此诸有情礼敬、敬重有德者,四方面获增长,远离危难,依其寿而住世。”说完[导师]做了关联后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习惯礼敬者的”(abhivādanasīlissa),意思是对于有礼敬的习惯之人,经常行礼敬之事之人。
“尊敬于长者”(vuḍḍhāpacāyino),对于在家人而言是对即便当天出家的小沙弥也行礼敬,对于出家人而言则是对出家者或受具足戒者中的上座、德高者行礼敬,“时常”(niccaṃ)通过礼敬来敬奉之义。
“四法得增长”(cattāro dhammā vaḍḍhanti),伴随着寿命的增长,寿增多久,其他方面也同样增长。[例如]某人所做的善业可致五十岁的寿命,在他二十五岁时将有一命 难,他礼敬的习惯会消除[该命难],他就依其寿而存活,他的容貌等也伴随寿命而增长。超过这[五十岁的寿命]也是同样的。对于没有障难阻碍寿命者而言就无增寿之说。
开示结束时,延寿童子和五百优婆塞都证得了入流果,其余许多人也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八、延寿童子的故事[终]。
9. 散积嘉沙弥的故事
9. 散积嘉沙弥的故事 Saṃkiccasāmaṇeravatthu
“若人活百岁……”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散积嘉沙弥而说的。
据说在舍卫城有三十位良家子听了导师的讲法后,献身教法而出家了。他们受具足戒五个僧腊后,去到导师面前,听说有教理的义务和修观的义务两个义务,[他们心想]“我们年老方出家”就没有努力去履行教理的义务,想要完成修观的义务。他们让[导师]讲解了通往阿罗汉的禅修业处后,向导师请求:“尊者,我们要去一处阿兰若。”
导师问:“你们要去哪个地方?” “名为某某。”他们回答。
[导师]知道了:“在那里,他们将因一个吃残食者而遇到危险,但散积嘉沙弥去的话[危险]将会消除,然后他们将圆满出家的义务。”
散积嘉沙弥是舍利弗长老的沙弥,年龄为七岁。据说他妈妈是舍卫城一个富有家庭的女儿。在她还怀着他时,她突然死于某个疾病。在她被火葬时除了胎盘外其余的都烧掉了。然后人们将其胎盘从火葬堆上取下来,用矛刺了两三处地方。矛头刺中了胎儿的一个眼角。这样将胎盘刺了以后,他们将其扔在火葬堆上,用火炭盖住,然后离开了。胎盘被烧掉了,然而在火葬堆上出现了一个金像般的男婴,犹如躺在莲花里一般。对于最后生的有情,即便是须弥山盖住他,还未达阿罗汉就不会丧命。
第二天,[人们怀着]“我们要去熄灭火葬的柴堆”[的想法]前来,看到那样躺着的男婴后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这么多木柴烧完了,整个尸体都烧掉了,婴儿没烧掉,将发生什么?”
[他们]带着婴儿去到村中一相士处询问。相士说:“如果这男孩在家的话,家族直到第七代都将贫穷,假如他出家,将有五百沙门随行。”由于他的眼角被矛所伤因此他们给他起名为散积嘉(Saṃkicca)。他后来就以“散积嘉”而为人知。
他的亲戚们[怀着想法]“好吧,当他长大了,我们就让他在圣尊舍利弗那出家”,将其抚养。他七岁的时候听男孩们说:“你在你妈妈肚子里时你妈妈就死了,当她的身体火化了你却没有被烧掉。”然后他就告诉亲戚们:“听说我的出生如此恐怖,我为何还住于在家,我要出家去。”
“好的,亲爱的。”他们将其带到舍利弗长老处,“尊者,请剃度这个[男孩]”,将其给了[舍利弗尊者]。长老教完皮五法的禅修业处后剃度了[他]。他一落完发就证得了连同无碍解的阿罗汉。这就是散积嘉沙弥。
导师知道“[散积嘉]去的话[比丘们的]那危险将平息,并且他们的出家义务也将圆满”,就[对他们]说:“诸比丘,你们见了你们的长兄舍利弗长老后再去吧。”
“好的。”说完,他们去到长老那里,当[长老]说:“怎么了,贤友们?”
[他们回答:]“我们在导师那里获得禅修业处后想去一森林,然后征求许可,导师就对我们说:‘你们见了你们的长兄后再去吧。’因此我们来到这里。”
长老[心想:]“导师应该是看到了这些的某个事因后[才把他们]派来这里。那会是什么呢?”观察时知道了那因由,就说:“那贤友,你们有沙弥吗?”
“没有,贤友 [163] 。” “如果没有,你们带上这散积嘉沙弥去吧。”
“够了,贤友,沙弥会是我们的麻烦,林住者要沙弥做什么呢?”
“贤友,此人不会给你们带来麻烦,而是你们会给此人带来麻烦。导师将你们送到我这里也是想要让沙弥和你们一起去。你们带上此人去吧。”
“好的。”他们同意了。算上沙弥一共三十一人,向长老辞别后,离开寺院踏上旅途,过了一百二十由旬远,来到了一个有一千户的村庄。
人们看到他们后,心生欢喜,恭敬地招待了他们,然后问:“尊者,你们要去哪里?”
“但凡舒适之处,贤友。”[比丘们]如此回答时,人们拜倒在[他们]足下请求:“尊者,若尊者们依止此处度过雨安 居,我们将受持五戒,持守布萨。”长老同意了。然后人们为他们建造了夜间住处、日间住处、经行道、草屋,并且 “今天我来,明天我来”努力地服务。
入雨安居那天,长老做了约定:“贤友们,我们在一尊健在的佛陀面前获得禅修业处,没有其他行道的具足可取悦佛陀,并且我们的恶道之门还敞开着,因此除了早晨托钵时和傍晚服务长老时以外,其他时候不要两两一起,若有谁生病,就敲钟,我们就去他那里[为他]做药。于其他的夜间或日间时分,我们将不放逸地在禅修业处上努力。”
当他们做了如此的约定而住时,有一个依靠女儿生活的穷人,[由于]那个地方生起了饥荒,想要投靠另一个女儿过生活,踏上了路途。长老他们也在村里托完钵,在回住处的途中,在一条河里洗完澡,坐在沙滩上用餐。这时,那个[穷]人来到了那里,站在一旁。长老便问他:“你去哪里?”他告知了那原委。长老对他生起了悲心,说:“优婆塞,你很饿了,去,拿片树叶,我们每人将给你一饭团。”在他拿来树叶时,他们将自己所吃的饭菜揉到一起,每人给了一个饭团。据说通常是这样,对于在吃饭时前来的人,布施食物的比丘不给最好的那部分,就像自己吃那样或多或少施与。因此他们也是如此施与。他用完餐礼敬了长老,问道:“尊者,圣尊们是受了什么邀请吗?”
“没有邀请,优婆塞,人们每天供养这样的食物。”
他心想:“我们就算从一起来就不停劳作,也得不到这样的食物,我为何还去其他地方呢,我就和这些人一起生活好了。”就对他们说:“我想做大小诸义务然后住在圣尊们这 里。”
“好的,优婆塞。”
他和他们一起去到他们的住处,很好地履行着大小义务,令比丘们非常地满意。两个月后他想念女儿了,[他心想:]“如果我问圣尊们,他们不会放我走,我要不辞而别。”他没告诉他们就离开了。据说他所犯下的唯一重大的过失,就是这次没有告知比丘们就离开。
然而在他所行的路上有一片森林。那里有五百名强盗向天神祈愿:“凡是进入这片森林者,我们会将其杀害,然后用他的血肉向您献祭。”他们在那住了七天了。在第七天,强盗首领爬上一棵树观望时,看到了他正前来,就向强盗们发送了信号。当他们知道他已进入森林里,就将其包围了,然后抓住他,并牢牢捆住。然后他们用上钻木生火并收集了一些木头,点了一大堆火,再削制长矛。他看到他们的此等行为便问:“先生,这地方既没有猪,也没看到鹿等[其他牲畜],你们为什么做这个?”
“我们要把你杀了,然后用你的血肉献祭天神。”
他出于对死亡的恐怖,没有想到比丘们[对他的]那些帮助,只是想要保全自己的性命,便这样说:“先生,我是个食残食者,靠吃剩饭而生长,食残食者是低等人,然而在某某地方住有三十一位比丘,他们是从各地出离[世俗]而出家的刹帝力。你们将他们杀了做献祭,你们的天神会更高兴。”强盗们听了后觉得:“他说的很对,为什么要用这个低等人呢?我们要杀了那些刹帝力做献祭。”[然后对他说:]“来,指出他们的住处。”他指出那道路后,他们来到那里,在寺院中间没有看到比丘,他们便问他:“比丘们在哪里?”由于[在那里]住了两个月,知道他们的约定,便这么说:“他们坐在自己的日间住处和夜间住处,去敲那个钟,[听到]钟声他们都将集合。”强盗首领敲了钟。
比丘们听到钟声后,[觉得]“非时敲钟,一定是谁生病了。”他们前往寺院中间,依次坐在准备好的石板上。僧团长老看到强盗们,便问:“优婆塞,是谁敲了那钟?”强盗首领回答:“是我,尊者。”
“什么原因?”
“我们和林中天神有一承诺,我们要抓一个比丘去献祭给他。”
听到这个后,大长老比丘说:“贤友们,当弟兄们有什么事情发生,长兄应处理,我将为你们放弃自己的生命和这些人一起去,不要让全部人遇险,你们不放逸地行沙门法吧。”
下一位长老则说:“尊者,长兄的任务应由年幼的兄弟来承担,我将去,你们不要放逸。”
[大家挨个]说“就我[去吧],就我[去吧]”,以这样的方式他们三十人都依次站出来。然而他们既不是同一个母亲的儿子,也不是同一个父亲的[儿子],也不是已离染者,他们只是为了其他人的利益而依次放弃生命。他们当中连一个会说“你去”的人也没有。
散积嘉沙弥听了他们的谈话后说:“尊者们,你们留下,我为你们去献身。”他们说:“贤友,我们就是全部一起被杀了也不会派你一个人去的。”
“为什么,尊者?”
“贤友,你是法将舍利弗长老的沙弥,如果我们把你派去,长老将责备我们‘把我的沙弥带去交给了强 盗。’我们将无法克服该指责,因此我们不会派你去。”
“尊者,佛陀将你们派到我戒师那里,我戒师派我和你们一起,正是看到了这个原因才派的,你们留下吧,就我去。”他礼敬完三十位比丘后说:“尊者们,如果我有什么过失,请原谅。”然后就离开了。此刻比丘们生起了大悚惧,眼里充满了泪水,内心激动。大长老对强盗们说:“优婆塞,这个男孩看到你们生火、削制长矛、铺展叶子时会害怕,把这[孩子]安顿在一旁,你们再做这些工作。”
强盗带着沙弥走了,[把他]安顿在一旁,然后做所有的[准备]工作。事情都完成时,强盗首领抽出一把刀,走近沙弥。沙弥正坐着入禅定。强盗首领将刀转动 着,朝沙弥的肩膀砍去,然后刀弯了,[弯得]刀刃碰到了刀刃,他以为“没有砍正”,又将其弄直,然后砍去,[结果]刀像一片棕榈树叶一样卷到了刀背。
此时的沙弥就是用须弥山压过去也不能将其杀害,更何况用刀。看到该奇迹后强盗首领心想:“以前我的刀对石柱或木桩就像砍竹笋一样,如今一次弯了,一次卷得像棕榈树叶一样。这无意识的刀都知道此人之德,我有意识却不知道。”
他将刀扔到地上,然后俯身在其足下问道:“尊者,我们因钱财而进入森林,即便是一千人远远地看到我们也会发抖,两三人则[会吓得]说不出话来。然而您没有害怕,您的脸色如熔炉里的黄金,如盛开的翅子树花一般辉耀,是什么原因呢?”说着,他诵出此偈:
沙弥从禅定中出定,给他讲法:“首领贤友,对于漏尽者而言自身就如顶在头上的负担一般,他在其破灭时唯有高兴,无有恐怖。”说完,诵出此偈:
听了他的话后[强盗首领]看了看五百强盗说:“你们将怎么办?”
“那您呢,老大?”
“兄弟们!我看了如此的奇迹后,已无住于在家之心,我将在圣尊面前出家。”
“我们也将这么办。” “善哉,兄弟们。”
随后五百强盗礼敬了沙弥并请求出家。他就用他们的刀将[他们的]头发剃了,并将衣服割截了,然后用棕色土进行染色(染成袈裟),让他们将这些袈裟穿上后,授予十戒。然后带着他们前行时,心生此念:“如果我没见长老就走的话,他们将无法行沙门法。自从我被强盗们抓住离开时,他们没有哪个能忍住不流泪,他们想着‘沙弥死了没’将不能使禅修业处现前,因此我要见过他们才走。”
他在五百比丘的围绕下去往那里,展示自己,他们舒心了,问:“善男子,散积嘉,你获生了?”
“是的,尊者,这些人想要杀我,没能杀成,依我之德而起净信,闻法后出家了,我[想着]‘我要见你们’而来,请勿放逸地修习沙门法,我要去导师那里了。”他礼敬了比丘们,然后带着其他[新出家者]去了戒师那。
当[他戒师]问:“散积嘉,你有弟子了?” “是的,尊者。”将那经过告诉了[戒师]。长老说:“去吧,散积嘉,去见导师吧。”
“好的。”礼敬了长老,然后带着他们去到导师处,导师也说:“散积嘉,你有弟子了?”
“是的,尊者。”将那经过告诉了[导师]。
导师询问[那些比丘]:“是这样吗,诸比丘?” “是的,尊者。”他们回答。
“诸比丘,你们曾做强盗,相比以恶戒而活百年,如今依戒而活哪怕一天也更殊胜。”说完[导师]做了关联后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恶戒”(dussīlo)是没有戒。“具戒者的”(sīlavantassa),意思是相较于恶戒者活一百年,以两种禅(止、观)而修禅的持戒者哪怕活一天甚至一片刻也更 好、更殊胜。
开示结束时,那五百比丘证得了连同无碍解的阿罗汉。这个开示也给到场的大众带来了利益。
后来某个时候,散积嘉获得了受具足戒,有了十个僧腊后,收了一个沙弥。该[沙弥]是他的外甥,名为信解沙弥(Adhimuttasāmaṇera)。在他足岁时,长老叫他: “我要给你受具足戒,去[你的]亲属那里问得[你的]年龄后过 来。”把他送走了。
在他去往父母所在地的途中,有五百位强盗正在为做献祭而行杀戮。他为他们说法,他们心生欢喜,对他说:“我们在这里的事您别跟任何人讲。”[把他]放了。[然后]他看到了迎面而来的父母,正走在[去往强盗的]那条路上,为了守护真实[语],他连[父母]他们也没有告知[前面有强盗]。在他们(他的父母)被强盗压迫时,他们哭号着:“你肯定也遇到了强盗,却没有告诉我们。”[强盗们]听了[他父母的]悲叹之声后,知道他连父母也没有告知,[对他生起了]净信心,他们都请求出家。他也像散积嘉沙弥一样,将他们全部剃度了,然后带到戒师那里,[戒师]让他们去导师那,然后将该经过讲述[给导师]。导师问:“诸比丘,是这样吗?”
当[他们]回答“是的,尊者”,[导师]如前一般做了联系,然后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这也就是所说的信解沙弥的故事。
第九、散积嘉沙弥的故事[终]。
10. 喀陆憍陈如长老的故事
khāṇukoṇḍaññattheravatthu
“若人活百岁……”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喀陆憍陈如长老(khāṇukoṇḍañña)而说的。
据说该长老在导师面前获得禅修业处后,住在一个森林里证得了阿罗汉。“我要告诉导师。”[他怀着此念]从那里出发,在路上由于疲劳就从道路下来,坐在一块石板上面入了禅定。这时,一个五百人的强盗团伙打劫完,根据各自的力量打包了财物包裹顶在头上,正走着,走了很远疲劳了,“我们走了很远了,在这石头上休息吧。”于是从路上下来去到石板处,看到了长老,以为“那是个树桩”。一个强盗就将包裹放在长老的头上,其他人也将包裹靠在他身上放着。就这样五百强盗用上百个包裹围住长老,他们自己也坐下入睡了。
黎明时分,他们醒来,拿了各自的包裹,然后看到长老后以为是“非人”,纷纷逃跑。这时长老对他们说:“你们别怕,优婆塞,我是出家人。”他们拜倒在长老足下[说:]“请您原谅,尊者,我们以为是个树桩。”长老原谅了他们。然后强盗首领说:“我要在圣尊处出家。”其他人也说:“我们也要出家。”所有人同一志愿向长老请求出家。长老就和散积嘉沙弥一样将他们所有人都剃度了。从此后[长老]就以喀陆憍陈如 [164] 而为人知。
他和这些比丘们一起去到导师面前,导师说:“憍陈如,你获得弟子了?”他将那经过告诉了[导师]。导师问:“是这样吗,诸比丘?”
“是的,尊者。我们以前从未见过其他如此有威力者,因此我们出家了。”当他们这么说时,[导师回答:]“诸比丘,相比依靠如此愚昧之事而活百岁,如今你们具足智慧而生存,这样哪怕是生活一天也更殊胜。”然后导师就此开示佛法,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愚昧”(duppañño)是缺乏智慧[之义]。
“具慧者的”(paññavantassa),有慧者的。其余[部分]和之前的[偈颂]相似。
开示结束时,五百比丘都证得了连同无碍解的阿罗汉。开示给在场的大众也带来了利益。
第十、喀陆憍陈如长老的故事[终]。
11. 萨巴达萨长老的故事
sappadāsattheravatthu
“若人活百岁……”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萨巴达萨长老(Sappadāsa)而说的。
据说在舍卫城有一个良家子听了导师讲法后出家了,获得受具足戒后的某个时候,(对出家生活)感到烦躁,他想到: “像我这样的良家子不适合过居家生活,出家对我来说还不如死了。”然后他一边思索着自杀的方式一边到处游荡。
后来的一天早晨,比丘们用完餐,来到寺院,看到火房里有条蛇,就把它丢进一个壶里,然后把壶盖上,带着从寺院出去。那烦躁的比丘也用完餐了,看到了前来的比丘们,便问:“这是什么,贤友?”
当他们回答:“蛇,贤友。”
这个[比丘便问:]“你们要怎么办?”
[他们回答:]“我们要把它扔了。”
听了他们的话以后[他心想:]“我要用这[条蛇]把我咬死。”[便对他们说:]“拿来,让我把它扔了。”
他从他们手中接过壶,在一个地方坐下来,让那蛇咬自己。[结果]蛇不想咬[他]。他把手伸进壶里,然后到处搅动,将毒蛇的嘴掰开,把手指伸进去,蛇还是不咬他。他[以为:]“这不是条毒蛇,是条家蛇(吃老鼠的无毒蛇)。”他把它放了然后回到寺院。比丘们问他:“贤友,你把蛇丢了吗?”
“贤友,那不是毒蛇,是家蛇。”
他们说:“就是毒蛇,贤友,它胀大颈部簌簌作响(吐信子),我们很困难地把它抓住,你怎么这么说呢?”
“贤友,我即便让它咬我自己,把手指伸进它口里它也不咬。”比丘们听了以后说不出话来了。后来有一天,他从澡堂拿了两三片刀片去到寺院,将一片放在地上,用一片给比丘们剃头发。他将地上的剃刀拿起[然后想到:]“我要用这个自刎。”站在一棵树下将剃刀刀口靠近脖子放在喉管上,然后省思自己自出家以来的戒,就如无垢的月轮和纯净的宝珠聚一般,发现戒没有[任何]垢染。他见到这个,全身弥漫着喜悦。他抑制住喜悦然后培育观智,证得了连同无碍解的阿罗汉,然后带着剃刀进入到寺院里。
这时比丘们问他:“你去哪里了,贤友?”
“我[怀着]‘我要用这剃刀割喉自杀’的想法而去了,贤友。”
于是[他们问:]“那为什么你没死?”
“如今我已是不持刀者了。我[怀着]‘我要用此刀割喉’[的想法],以智剑斩断了所有烦恼。”比丘们[认为]“此人在做不实的阿罗汉宣称”,告诉了世尊。世尊听了他们的话后说:“诸比丘,漏尽者是不会自杀的。”
“尊者,您说此人‘是漏尽者’,如此具备阿罗汉潜质的人又怎么会[对比丘生活]烦躁?他是如何成就阿罗汉潜质的?为何那蛇不咬他?” “诸比丘,由于那蛇是他过去第三生的仆人,对它主人的身体它咬不了。”导师将一个[问题的]原因告诉了他们。从此以后该比丘就得名为“萨巴达萨”(Sappadāso,蛇仆者)。
据说在迦叶佛时期,有一个良家子听了导师讲法后,生起了悚惧感而出家,获得了受具足戒,后来某个时候他[心中]生起了不快,告诉了他的一个朋友比丘。他(这个朋友比丘)经常向他讲述在家生活的过患。听了[他的话]后另一人(那个心生不快者)对教法感到欢喜了,然后坐在一个石水池边清洗在他不快乐时弄脏了的沙门用具。他的朋友就坐在他旁边。然后他对那[朋友]这么说:“贤友,我本来[打算]我还俗的话就把这些用具给你。”
他(朋友比丘)生起了贪心,然后想:“此人出家或还俗对我来说有什么关系,如今我要得到[他的]用具。”他从此开始就用“贤友,如今我们活着有什么意义?我们这样拿着钵去其他人家里托钵,不[像从前一般]带着妻儿们聊天。”等等言论来讲述在家生活的好处。
他听了该[比丘]的言论后又烦躁不满了,然后心想:“此人当我说‘我[对出家生活]感到烦躁了’时一开始说在家生活的过患,现在则屡屡讲述[在家生活]的好处。是什么原因呢?”思维得知:“是出于对这些沙门用具的贪爱。”然后自己回心转意了。
他在迦叶佛时期令一个比丘生起烦躁不满,故而如今生起了不快。他在那个时候修行了两万年的沙门法,所以现在具备了证得阿罗汉的潜质。
那些比丘在世尊处听了此[等]因由后,又继续追问: “尊者,据说这比丘在拿着刀片对着喉管站着时就证到了阿罗汉,阿罗汉道可以在如此片刻间就发生吗?”
“是的,诸比丘,对于已激发起精进的比丘来说,在他抬起脚往地上踏时,脚还没触地,阿罗汉道就生起了。怠惰者活一百年,还不如激发精进者活片刻。”然后导师就此开示佛法,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怠惰者”(kusīto),是把时光耗费在欲寻等三寻上的人。“劣精进者”(hīnavīriyo),不精进者。“励力行精进”(vīriyamārabhato daḷhaṃ),开始投入在能令两种禅(止观)生起的稳固精进者。余下[内容]和前面的[偈颂]相似。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十一、萨巴达萨长老的故事[终]。
12. 波罗遮那长老尼的故事
paṭācārātherīvatthu
“若人活百岁……”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波罗遮那长老尼(Paṭācārā)而说的。
据说她是舍卫城一位坐拥四亿财富的财主之女,长相美丽。在她十六岁时,为了保护她,被[父母]安置在了一栋七层楼的顶楼。即便如此,她还是和自己的一位年轻仆人一起犯错(行淫)了。
后来她父母答应了一个相同阶层家庭出生的青年,定好了婚期。在那[婚期]临近时,她告诉那年轻男仆:“据说他们要将我[嫁]给某某家庭,当我到了夫家,你就是为我拿着礼物而来,也进不去那里。如果你爱我,现在就用什么方式带着我逃走吧。”
他[回答:]“好的,贤女。那明天早上我就去到城门口的某某地方,你就通过什么方式出去,然后去那里吧。”说完,第二天他就站在了约定的地点。她也一大早就穿上脏衣服,披头散发,用谷壳撒在身上,拿着水罐和女仆一起外出一般,从家里出来,去到了那个[约定的]地方。
他带着她去了一个很远的村庄,建好了房屋,在森林里开垦了一片田地,带回来木柴、菜叶等。他妻子则用水罐取水,亲手做洗衣做饭等事,品味自己恶业之果。然后她怀孕了。当胎儿足月时她便向丈夫请求:“在这里我没有任何援助,对父母而言儿女都是心头肉,把我送到他们那里,我要在那里生产。”
“贤女,你说什么呢?看到我,你父母会用种种方式惩罚我的,我不能去那里。”他拒绝了。她一而再地请求也没有得到[同意]前往,便在他去森林里时,告诉了周围邻居:“假如他回来后没看到我,问‘[她]去哪里了?’,请你们告诉 [他]我回自己家里了。”说完,关上家门出发了。他则在回来后没看到她,询问邻居,听说了那情况后[决定]“我要让她回来”,跟上去看到她后,用种种方式请求也没能让她折返。然后,当她到了某个地方时被产痛所袭。她进入一片灌木,说:“夫君,我产痛了。”说完躺在地上,痛得打滚,产下了一个男孩。[她想到]“我回娘家的目的已经完成”,于是又和他回到家里一起过日子。
她过了一段时间又怀孕了。当她胎儿足月后,她像上次一样请求丈夫,没有获得前去[的许可],于是她将儿子抱在怀里就出发了。当他(她丈夫)跟上来说“你站住”时,她不想回去。就在他们往前走时,出现了非时大雨云,周围银蛇般的闪电像要烧着了一般,雷雨交加好似要破碎[虚空]一般,天空中下起了倾盆大雨了。这个时候她产痛了。她对丈夫说:“夫君,我产痛了,忍不住了。帮我找一处避雨处吧。”
他拿着随身携带的斧头到处寻找[木材],看到一个蚁丘上长了灌木,就去砍伐。蚁丘里出来一条毒蛇把他咬了。顿时他的身体里面就像被火焰烧着了一样,开始发青,然后就在那里倒下了。他妻子则在巨大的痛苦中盼着他回来,没有看到他就把另一个儿子生下来了。
两个儿子不能忍受那疾风骤雨,大声地啼哭着。她将他们俩放在胸间,以两膝和两手支地,保持这个姿势度过了一整晚。[她的]整个身体毫无血色,就像一片枯黄的树叶一 般。明相升起时,她将那个肉片色(红扑扑)的[小]儿子抱在怀里,另一个牵在手里,说:“来,宝贝,你们的爸爸走了。”然后顺着她丈夫去的路往前走时,看到了他(她丈夫)在蚁丘死后倒下的发青且僵硬的尸体,“由于我的缘故,我丈夫死在了路上!”她哭泣、哀悼着前行。
由于下了一整夜的雨,她看到阿致罗筏底河被齐膝深、齐腰深、齐胸深的河水所充满。她不敢带着两个不懂事的儿子一起下水,便把大儿子放在这边岸上,带着另一个[小儿 子]去到对岸,然后铺上断树枝,将[小儿子]放下,“我要去另一个那边了”,将小儿子留下,她没法[安心地]过河,一步三回头地往前走。当她到了河中间时,一只鹰看到了那小孩子,以为“是块肉”,从空中俯冲下来。她看到它朝儿子冲下来,就举起双手大喊三声“簌簌”。老鹰离得太远没有听到那声音,就抓住男孩朝空中飞走了。
站在这边岸上的儿子看到妈妈在河中间举起双手大声 喊,以为“她在唤我”,迅速下到水中。于是她的小儿子被鹰抓走了,大儿子被水冲走了。“我的一个儿子被老鹰抓走了,一个儿子被水冲走了,我丈夫死在路上了”她哭泣、哀悼着往前走时,看到一个从舍卫城来的人,便问:“您住在哪里,先生?”
“我住在舍卫城,女士。”
“在舍卫城某某街有这样一个名为某某的家庭,您知道吗,先生?”
“我知道,女士,但那个[家庭]你就不要问了,如果有其他认识的就问吧。”
“其他的与我无关,我就问这个[家庭],先生。”
“女士,你自己让[我]不得不说的,现在,有看到下了一整晚的雨吗?”
“我看到了,先生,正是我被淋了一整夜的雨,不是其他人。随后我将告诉您我淋雨的事,请先告诉我那里的那个财主家的情况。”
“女士,今天晚上财主、财主夫人和财主儿子三人被倒塌的房子压[死]了,他们正在一个火葬堆上火葬。可以看到那个烟,女士。”
这个时候她不知道她的衣服掉了,她疯了,就像刚出生一般(赤身裸体),哭泣、哀悼着:
她踉踉跄跄地边走边悲泣着。人们看到她后[喊她]“疯女人,疯女人”,拿起垃圾、尘土倒在她的头上,用土块打 她。导师正在祇陀林大寺八群人中坐着讲法,看到曾发[大弟子]愿且圆满了十万劫波罗蜜的她前来了。据说她在莲华上佛时期,看到莲华上导师抓住一个持律长老尼的手臂,犹如将其置于[忉利天的]欢喜园一般,立她为[持律]第一[的大弟子],于是她发愿、立志:“我也要在一尊如您一般的佛陀前获得持律第一长老尼[之称号]。”莲华上佛展开未来分智,知道了[她的]愿会成就,便回答:“在未来名为乔答摩佛的教法里,她将成为名叫波罗遮那的持律第一的长老尼。”
导师看到那已立志愿,已发愿的她从远处而来,思维 到:“除我以外,其他没有谁能成为此人的依止处了。”然后 [以神通]令她朝寺院走来。人们看到她以后说:“不要让这个疯女人来这里。”导师说:“你们走开,不要阻止她。”在她来到了附近时[对她]说:“建立正念,姊妹。”就在此刻,她借助佛陀的威力获得了正念。这时她注意到穿的衣服都掉了,生起了羞怯,便蹲坐着。
这时一个人丢给她一件上衣。她将其穿上后,走近导 师,对导师金色之足行五体投地之礼敬,[说:]“尊者,请您作为我的保护所,作为我的依止处。我的一个儿子被鹰抓走,一个儿子被水冲走,丈夫死在了路上,父母和兄弟被屋所埋,正一起被火葬。”
导师听了她的话后,说:“波罗遮那,勿多虑,你已经来到了堪能成为你的庇护所、皈依处、依止处之人面前了。正如你如今一个儿子被鹰抓走,一个儿子被水冲走,丈夫死在了路上,父母和兄弟被屋所埋,如此般在这轮回中儿子等死去时,你哭泣所流的眼泪比四大海的海水还多。”说完,诵出此偈:
导师如此以“无始[轮回中]的……”比喻讲述时,她的忧愁变少了。知道她的忧愁变少了以后,导师又对她说:“波罗遮那,去往来世者,名为儿子等[亲人]不能成为庇护所、避难处、皈依处,因此即便是拥有[儿子等]的人他们也没有 [皈依处等]。然而智者净化戒以后,应尽快净化自己的涅盘之道。”说完,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开示结束时,波罗遮那烧尽了如大地尘数般的烦恼,成就了入流果,其他许多人也证得了入流果等。她在成为入流者后便向导师请求出家。导师将其送至比丘尼处,给她出家了。她获得了受具足戒,由于她曾不穿衣服到处走,因此就以 “波罗遮那”(paṭācārā)而为人知。
有一天她用水罐取水洗脚时,将水泼洒,那[水]流了一小段就断了。第二次泼洒时比前一次去得远了一点。第三次泼洒比前一次又更远了。她就取其为[禅观]所缘,划分了三个年龄段做思维:如我第一次泼水般,此诸众生在人生初期就死了,比那去得更远的,犹如第二次泼的水,在中年就死了,比那去得更远的,犹如第三次泼的水,在老年死了。
导师坐在香室放出光芒,犹如站在她面前讲述一般,说:“正如此,波罗遮那,不见五蕴生灭而活百岁,不如见五蕴生灭者活一日乃至一刹那。”然后导师就此开示佛法,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未见生灭”(apassaṃ udayabbayaṃ),是没有依二十五相见过五蕴的生灭。
“见生灭”(passato udayabbayaṃ),见到了那些[五蕴]的生起与灭去,相比另一个的生命,[他]即便只活一日也更殊胜。
开示结束时,波罗遮那证得了连同无碍解的阿罗汉。
第十二、波罗遮那长老尼的故事[终]。
13. 翅舍瞿昙弥的故事
kisāgotamīvatthu
“若人活百岁……”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翅舍瞿昙弥(kisāgotamī)而说的。
据说在舍卫城有一位财主,他家四亿财产变成了木炭。财主看到后生起忧愁,拒绝进食,卧床不起。他的一个朋友来到家里问:“朋友,你为何忧愁?”他听闻所发生的的事情后[说:]“朋友,勿忧,我知道一个办法,你照做吧。”
“怎么办,朋友?”
[他说:]“在自己的店铺前铺上席子,将那些木炭堆在上面,[你]坐着就像在出售一般。前来的人们当他们这么说:‘其他人出售衣服、油、蜜、糖等,你却坐着出售木炭。’你就对他们说:‘我不卖自己的东西,怎么办呢?’
“若有人这么说:‘其他人出售衣服、油、蜜、糖等,你却坐着出售黄金。’你就对他说:‘哪里有黄金?’
“当他说:‘这个。’
“[你就说:]‘那你把它给我。’然后用手接受。这样给到你手上就会变成黄金。她如果是个女孩,就将她带到你家给儿子[做妻子],然后将四亿财产交给她管理,你就使用她所给与的。如果是个男孩,就将你家里适龄的女儿给他[做妻子],然后将四亿财产交给他管理,你就使用他所给与的。”
他[说:]“好主意。”将木炭堆在自家店铺前,[他]坐着就像在售卖一般。对于那些对他说“其他人出售衣服、油、蜜、糖等,你为什么坐着出售木炭?”的人,他就回答他们说:“我不卖自己的东西,怎么办呢?”
后来,一个名叫瞿昙弥(Gotamī)的女孩,她因身体瘦弱而以翅舍瞿昙弥(kisāgotamī,消瘦的瞿昙弥)而为人知, 她是一个落魄家庭的女儿。那天她因自己的某项事情去到集市门口,看到那财主,便这样说:“先生,为什么其他人出售衣服、油、蜜、糖等,你却坐着出售黄金?”
“姑娘,哪里有黄金?”
“你坐在那里拿着的不是吗?” “那你把它给我,姑娘。”
她抓了满满一把,一放到他手里,就变成了黄金。然后财主就问她:“姑娘,你家在哪里?”
她说:“名为某某[的地方]。”
知道了她没有结婚后,[财主]收起财产,然后将其带回给自己儿子[做妻子],让她接管了四亿的财产。所有的[木 炭]就都变成了黄金。后来某个时候她怀孕了。十个月后她生下一个儿子,[然而]在他能走路时便死了。她之前未曾见过死亡,她不允许[其他人]将他拿出去火葬,[说:]“我要为我儿子寻求药物。”将[儿子的]尸体抱在怀里,挨家挨户询问:“你们是否知道[可治疗]我儿子的药物?”人们对她说: “女士,你疯了,到处为死去的儿子询问药物。”“我一定能找到知道我儿子所需药物的人!”她怀着这样的想法到处走。一个有智慧的人看到了她,他心想:“我的这个姑娘一定是第一次生孩子,以前没见过死亡,我应该帮助此人。”然后
[对她]说:“姑娘,我不懂药,但我知道懂药的人。” “谁懂,先生?”
“姑娘,导师懂,去问他吧。”
“我要去了,先生,我会问,先生。”说完,她来到导师面前,礼敬导师过后立于一旁,问道:“尊者,据说您知道我儿子需要的药?”
“是的,我知道。” “应求得什么?”
“应求得手指所捏之量的芥末子。”
“我去要,尊者。应去什么家庭获取呢?” “在从未死过儿女的家庭。”
“好的,尊者。”她礼敬完导师,就将死去的儿子抱在怀里,进入村庄,站在第一户人家门口说:“这家里是否有芥末子呢?听人说那可以给我儿子做药。”
当他们回答“有的”时,[她说:]“那就请给[一些] 吧。”当他们拿来芥末子给[她]时,她问道:“这个家里从来没有任何儿女过世吧?大娘。”
“你说什么,姑娘?活着的是少数,死去的才是多数。”当他们这么说时,[她回答:]“那你们拿着你们的芥末子吧,它不是我儿子的药。”她还了回去。她以这种方式从第一家开始走着到处询问。她连一家的芥末子也没得到,在傍晚时她心想:“哦,我的所作所为真是离谱,我以为‘只有我死了儿子’,其实整个村子里死去的人比活着的都要多。”
她这样思维时,执爱儿子的柔软心变得坚强了。她将儿子丢弃在森林里,然后去了导师那,礼敬后站立于一旁。导师便对她说:“你有得到一指捏之量的芥末子吗?”
“没有得到,尊者。整个村子里死去的人比活着的还要多。”
然后导师对她说:“你以为‘只有我死了儿子’。对众生而言此为常法,死王就如洪水般将尚未圆满意愿的众生冲进恶趣之海。”说完后,[导师]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偈颂结束时,翅舍瞿昙弥便证得了入流果,其余许多人也证得了入流果等。
她便向导师请求出家,导师将其带到比丘尼处给她出 家。她获得了受具足戒,以翅舍瞿昙弥长老尼而为人知。一天,到了[布萨日],她在布萨堂点了灯坐着,她看到灯光的生起和灭去后,她以此为[禅观]所缘:“如此般,此等众生也生起和灭去,只有到达涅盘才不被了知。”
导师正坐在香室,放出光芒,犹如坐在她面前讲述一 般,说:“正如此,瞿昙弥,此等众生如灯光一般生起和灭去,只有到达涅盘才不被了知。如是,相较于未见涅盘而活百岁者,得见涅盘者哪怕只活刹那间也更殊胜。”然后导师就此开示佛法,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不死道”(amataṃ padaṃ),意思是脱离死亡不死大涅盘。[偈颂]其余部分和前面的相同。
开示结束时,翅舍瞿昙弥就在座上证得了连同无碍解的阿罗汉。
第十三、翅舍瞿昙弥的故事[终]。
14. 多子长老尼的故事
bahuputtikattherīvatthu
“若人活百岁……”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多子长老尼而说的。
据说在舍卫城一户人家里有七个儿子、七个女儿。他们所有人在成年后都成了家,依他们自己的本性快乐生活。后来他们的父亲去世了。大优婆夷在没了丈夫后也没有分家 产。孩子们对她说:“妈妈,我们的父亲没了,您要家产做什么?难道我们不能照顾您吗?”她听了他们的话后没有说话。在他们一而再地说了过后,[她心想:]“孩子们会照顾我,独自保有家产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于是]将所有财产在[他们]当中分了,给了[儿女们]。
过了几天,大儿媳妇对她说:“哎呀,我们的老夫人,好像给了‘我的大儿子’双份一样,只来这个家里[住]。”[接下来]其他的儿媳妇也都这么说。[然后]从大女儿开始,在她们家里时,她们也都这么对她说。她被[儿女们]嫌弃,[心 想:]“我为何要住在他们那,我要过比丘尼的生活。”她去到比丘尼住处,请求出家。她们给她出家了。她获得受具足戒后,以“多子长老尼”而为人知。她[心想:]“我是年老了才出家,不应放逸。”
她在为比丘尼们做着大小诸义务时,[想着:]“我要整晚修习沙门法”,就在楼下用手抓住一根柱子,拉着它修习沙门法。在经行时[担心]“在黑暗处,我的头可能会撞到树或者什么东西”,便用手抓住那棵树,拉着它修习沙门法。“我只修习导师所教导的法。”[这样]省思了法过后,仅仅留心于法,而修习沙门法。
这时,导师就坐在香室里,放出光芒,就像坐在[她]面前对她讲一般,说:“多子,相比于不思、不见我所说之法而活百岁者,见到我所说之法而活哪怕片刻间也更殊胜。”说 完,导师就此开示佛法,诵出此偈:
在此[偈颂中],“至上法”(dhammamuttamaṃ)是九出世间法,彼即至上法。相比于那没有见到这至上法者,他即便活一百岁,而对于得见、彻知该法者,哪怕只活一天,哪怕一刹那,也是活得比他更殊胜(jīvitaṃ seyyo)。
偈颂结束时,多子长老尼证得了连同无碍解的阿罗汉。
第十四、多子长老尼的故事[终]。
第八品千品释义终。
- 偈颂部份可另参 多版本对读
- 目录 (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