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6. 智者品 Paṇḍitavaggo(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1. 智者品 Paṇḍitavaggo 目录
文喜尊者、法护尊者译
6. 智者品
  1. 罗陀长老的故事( dhp_076 )
  1. 阿说示和满宿的故事( dhp_077 )
  1. 车匿长老的故事( dhp_078 )
  1. 摩诃劫宾那长老的故事( dhp_079 )
  1. 智者沙弥的故事( dhp_080 )
  1. 矮小的跋提梨迦长老的故事( dhp_081 )
  1. 咖娜母的故事( dhp_082 )
  1. 五百比丘的故事( dhp_083 )
  1. 如法长老的故事( dhp_084 )
  1. 闻法的故事( dhp_085_086 )
  1. 五百客比丘的故事( dhp_087_088_089 )
 

1. 罗陀长老的故事

Rādhattheravatthu

“若见示过者……”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尊者罗陀(Rādha)长老而说的。

据说他在家时是舍卫城一个贫穷的婆罗门。他寻思完 “我要去比丘们那里生活”,便来到寺院,住在寺院里做除草、打扫僧舍、提供洗脸水等事。比丘们也待他很好,就是不想让他出家。他没能出家,变得憔悴。

一天,导师在清晨观察世界时,看到了该婆罗门,探究 “怎么回事?”时得知“他将成为阿罗汉”。在傍晚,[导师]像是在寺院里散步一般来到婆罗门跟前,说:“婆罗门,你

[每天]都做些什么?”

“为比丘们做大大小小的事务,尊者。”

“他们对你好吗?”(字面义为:有在他们那里获得善待吗?)

“是的,尊者,我只获得了食物,他们没让我出家。”

导师以此缘由召集了比丘僧团,询问此事后,问道:“诸比丘,有没有谁记得此婆罗门的恩惠?”

舍利弗长老说:“尊者,我记得在王舍城托钵时,他给了我一勺自己带来的食物,我记得他的这个恩惠。”

“舍利弗,对你有过如此帮助的人难道不应该让他从苦中解脱吗?”当导师这么说时,他(舍利弗长老)[说:] “好的,尊者,我将剃度他。”然后剃度了该婆罗门。他获得了食堂最靠后的座位,粥饭等都缺乏。

长老带他出去行脚,经常给他教诫:“这是你应该做的,这是你不应该做的。”他很受教,恭敬地听从。他按照指示修行,几天就证得了阿罗汉。长老带他来到导师面前,礼敬后坐下。导师和长老寒暄过后,说:“舍利弗,你的弟子易受教吗?”

“是的,尊者,非常受教,被指出任何过错时,都不曾生气。”

“舍利弗,若获得这样的弟子的话,你会接受多少呢?”

“尊者,很多我也会接受。”

后来有一天,[比丘们]在法堂里生起谈论:“舍利弗长老确实是知恩、感恩之人。忆念起一勺饭的恩惠后,给一个贫穷的婆罗门剃度了。易受教的长老也得到了易受教[的弟子]。”

导师听闻他们的谈话后,说:“诸比丘,不仅如今,过去舍利弗也知恩、感恩。”为说明此事,说了这[本生] 第二集中的《无私心本生》 [141] (Alīnacittajātaka):

“依于无私心,大军变快乐;
不满己王权,憍萨罗被擒。
如此缘成就 [142] ,发精进比丘;
为达离诸缚,培育于善法;
次第而得达,一保证灭尽。”(《本生》1.2.11-12)

“那个时候,念及木匠们将自己的脚治好的恩惠而将纯白小象施与[他们]的独行象就是舍利弗长老”,[导师]如此谈及长老,讲述本生后,又谈到罗陀长老:“诸比丘,比丘应像罗陀一样易受教,被指出过失后,被教诫时,也不应生气,应将给与教诫的人视为指示宝藏的人一般。”说完,做了联系后,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76.
Nidhīnaṃva pavattāraṃ, yaṃ passe vajjadassinaṃ;
Niggayhavādiṃ medhāviṃ, tādisaṃ paṇḍitaṃ bhaje;
Tādisaṃ bhajamānassa, seyyo hoti na pāpiyo.

若见示过者,能责之贤人;
应近此智者,如待示宝人;
亲近此等人,定善而无恶。

在此[偈颂中],“宝藏”(Nidhīnaṃ),埋藏在各地装满黄金、金币等的宝藏。

“指示”(pavattāraṃ),如同一个[指示宝藏的人]——他悲悯生活困苦的穷人,“来,我将指示轻松谋生的方法”将 [穷人]带到藏宝处,然后伸手告诉他“拿取这些[财宝],舒适地过日子吧。”

“指示过失”(vajjadassinaṃ),有两种指示过失者:

(1)“我将借此不当之处或过错[之事]在僧团里向他发难”的寻求过失者,以及(2)为让他得知未知的、复习已知的、希望增长他的戒等[功德],通过观察种种过失而拔济[他]的人(直译为:住立于拔济[他人]的状态的人)。在此指的是这种[指示过失者]。

正如穷人,当[谁]向其显示宝藏,“拿取这些[宝藏] 吧!”哪怕是遭受其威胁、殴打,他也不会忿怒,只会高兴。同样地,当被这样的人见到不当之处或过错,在被其指出时,不应忿怒,而只应喜悦,只应邀请:“尊者,您做得太好了,请您站在老师、戒师的立场再次教诫我。”

“能呵责之人”(Niggayhavādiṃ),一些人见到共住弟子等人的不当之处或过错,[想到]:“此人为我做提供洗脸水等[事]恭敬地侍奉我,倘若我说他,他将不会再服侍我,如此我将有损失。”[这样的]不敢说者即是非呵责者。他在此教法中散布尘垢。然而,见到那样的过失后,根据过失进行斥责、驱逐、施行惩治羯磨(Daṇḍakammaṃ)、把他驱逐出寺院来训练他,此人名为呵责者,就像佛陀。

[佛陀]的确曾如此说:“阿难,一再斥责后,我会说[你],我会不断地说,阿难,那核心将会住立。”(《中部》后五十篇第 3 品第 196 段)

“贤智者”(medhāviṃ),具备法味之智的人。 “此等”(tādisaṃ),对这样的“智者”(paṇḍitaṃ)应结交、应侍奉。

对于“亲近”(bhajamānassa)此等老师的弟子“会更好,无恶” (seyyo hoti na pāpiyo),只会增长,不会衰退。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一、罗陀长老的故事[终]。


2. 阿说示和满宿的故事

Assajipunabbasukavatthu

“应教诫告诫……”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阿说示(Assaji,又译:马师)和满宿(Punabbasuka) [143] 比丘而说的。开示始于鸡咤山(Kīṭāgiri)。

据说,他们两位比丘虽然是上首弟子的弟子,却是无耻的恶比丘。他们与自己的五百恶比丘随众一起住在鸡咤山,做着“[自己]种植小花树,也令人种植”(《律藏》波罗夷(驱摈)第 431 段;《律藏》小品第 21 段)等种种不应做的污家行 为,依靠从中获得的[四]资具维生,令那个住处(寺院)成为了良善比丘们的非住处。

导师听闻此事经过后,为对他们执行驱出羯磨召唤来两位上首弟子及其随众:“舍利弗,你们去,他们当中不按你们的话做的人,你们就对他们执行驱出羯磨,那些[按你们的 话]做的人,你们就教诫、告诫他们。教诫和告诫对于非智者是不喜爱的、不合意的,而对于智者们而言是喜爱的、合意的。”[导师]做了联系后,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77.
Ovadeyyānusāseyya, asabbhā ca nivāraye;
Satañhi so piyo hoti, asataṃ hoti appiyo.

应教诫告诫,制止于不善;
彼受善人爱,但为恶人憎。

在此[偈颂中],“应教诫”(Ovadeyya),“教诫”是在事情发生时进行说导,“告诫”是在事情未发生时通过“你会 [因此]有恶名”等方式[警]示未来;“教诫”是当面说,“告诫”是不在场,[通过]派送信使或书信[进行劝告];“教诫”是说一次,“告诫”是反复地说;教诫也名为告诫;如此应教诫,应告诫。

“[制止]不善”(asabbhā),“应制止不善法,应令立足于善法”之义。

“彼受善人爱”(Satañhi so piyo hoti),这样的人受佛陀等善人的喜爱,而那些未见法、未超越来世、看重利益、为了活命而出家者,对于这些“恶人”(asataṃ)而言,那教诫者、告诫者,是[他们]用“你不是我们的戒师、不是[我们的]老师,你为什么教诫我们?”如此尖锐的语言进行攻击的“可憎者”(appiyo)。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舍利弗和目犍连也去到那里,教诫、告诫那些比丘们。他们当中,有一些人接受教诫后变好了,有一些还俗了,有一些遭受了驱出羯磨。

第二、阿说示和满宿的故事[终]。


3. 车匿长老的故事

Channattheravatthu

“不应交恶友……”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车匿(Channa)长老而说的。

据说该尊者辱骂两位上首弟子:“我和我们主人之子一起行的大出离,那个时候其他人我一个都没看到,现在这些人却到处说着‘我是舍利弗,我是目犍连,我们是上首弟子’。”导师从众比丘那里听闻所发生的事情后,命人叫来车匿长老,进行教诫。他在那一刻沉默了,走后又辱骂长老们。如此直到第三次辱骂时,被导师召来教诫道:“车匿,两位上首弟子是你的善友、至上之人,你要侍奉、结交如此般的善友。”说完,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78.
Na bhaje pāpake mitte, na bhaje purisādhame;
Bhajetha mitte kalyāṇe, bhajetha purisuttame.

不应交恶友,莫近卑劣者;
应结交善友,应友最上士。

这首[偈颂]的含义是,“恶友”(pāpamittā)是沉迷于身恶行等不善法之人。“卑劣者”(purisādhama)是入室抢劫等事或二十一种邪行 [144] 等不当之事上的怂恿者。恶友和卑劣者这两种人都不应结交、不应侍奉,而反过来的善友、善人,则应结交、应侍奉。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然而车匿长老听闻该教诫后依旧像从前那样辱骂、谩骂比丘们。他们又告诉了导师。导师说:“诸比丘,在我在世时你们无法调伏车匿,而在我般涅盘时,你们将调伏他。”在[佛陀]入般涅盘时,尊者阿难说:“尊者,我们应如何与车匿长老相处?”

[佛陀]指示:“阿难,应给与车匿比丘梵罚。”

他(车匿)在导师般涅盘时,听闻阿难长老告知的梵罚后痛苦、悲伤,三次昏厥倒地,祈求:“尊者,不要毁了我。”然后正确圆满义务,不久就证得了连同无碍解的阿罗汉。

第三、车匿长老的故事[终]。


4. 摩诃劫宾那长老的故事

Mahākappinattheravatthu

“饮用法水者……”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摩诃劫宾那(Mahākappina)长老而说的。

此事次第说来是:据说过去,在莲华上佛足下发完愿的尊者摩诃劫宾那,在轮回中轮回时投生在波罗奈附近的一个织工村庄里,成为了织工的首领。那时,有一千位辟支佛 佛,他们[每年]八个月居住在喜马拉雅山,然后雨季四个月住在民间。有一次他们下到波罗奈附近,然后派遣八位辟支佛去国王面前:“你们去乞求建造住所的工人吧。”但那时是国王举办农耕节的时候。他听说“据说辟支佛们来了”后,马上出去,询问了来意后,说:“尊者们,今天没空,明天是我们的农耕节,我将在第三天处理[你们的事]。”说完,没有邀请辟支佛[应供]就进去了。辟支佛们[商量]“我们去其他地方吧”,便离开了。

此时,织工首领的妻子因某事前往波罗奈,看到那些辟支佛后,礼敬并询问:“尊者们,为何圣尊们非时而来?”他们讲述了来龙去脉。听闻那事情经过后,[这位]具备信心与智慧的女子邀请说:“尊者们,明天[来]接受我们的钵食[供养]吧。”

“我们人很多的,姊妹。” “有多少,尊者?” “一千位。”

“尊者们,在这个村庄里住了一千名织工。每个将供养一份钵食,请接受钵食吧,我还会为你们建造住所。”

辟支佛们接受了。她进入村庄后大声宣布:“我见到了一千位辟支佛,做了邀请,你们为圣尊们布置座位,准备粥饭等[食物]吧。”她让人在村庄中央搭起了天蓬,布置好座位。第二天,请辟支佛们入座后,用殊妙的副食和主食进行招待,在用餐结束时她带着那个村庄的所有女性,和她们一起礼敬了诸位辟支佛,[请求:]“尊者们,请答应[接下来]三个月住[在这里]吧。”获得他们的允诺后,她又到村中大声宣布:“女士们、先生们,每个家庭出一个人,拿上斧头、凿 子,到森林里运来木材,为圣尊们建造住所吧。”

村民们听到她的话后,每人一个,[为五百辟支佛]建造了连同夜间住处和日间住处的一千座草屋。他们[怀着想法] “我要恭敬地照顾[尊者],我要恭敬地照顾[尊者]”,照顾着在各自草屋中过雨安居的辟支佛。出雨安居的时候,“你们为在各自草屋中过完雨安居的独居佛准备衣料吧!”经她的鼓 励,[他们]给每位辟支佛供养了价值一千[钱]的衣。辟支佛们出了雨安居,做完随喜就离开了。

村民们做完此功德,死后投生到了忉利天,成为了一群天子。他们在那里体验天界的幸福后,在迦叶佛时期,投生在了波罗奈的一众富有家庭中。织工首领成为了富人首领之子。他妻子也成了富人首领的女儿。她们所有 [妻子]也都在长大嫁人时嫁到了[富人之子]他们各自家里。后来的一天,寺院里宣布有讲法。那些富人在听说“导师将讲法”后全部[决定]“我们要听法”,和[他们的]妻子一起来到寺院。在他们进入寺院的刹那间,下起了雨。那些有出家众和他们家相来往者或在沙弥等中有亲戚者,他们就进入那些人的僧舍。然而,那些没有这样的[熟人]的,不能进入任何[僧舍],就只能待在寺院中间。于是,富翁首领对他们说:“看看我们的窘境吧,良家子应对此感到羞耻。”

“老爷,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由于没有亲密信赖之处,才遭此窘境。我们把所有财产聚集起来建造僧舍吧。”

“好的,老爷。”

首领出了一千[钱],其他人各给了五百,女性各二百五十。他们将这些钱财收集起来,开始为导师建造名为大僧舍的住所,连同一千栋尖顶僧房。由于建造工作很庞大,钱财不够了,他们又按照之前支付的钱财的一半进行布施。僧舍完工时举行了住所的供养仪式,对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做了七天的大布施,给两万比丘附赠了衣。

富人首领的妻子做的与众不同,她凭借自己的智慧“我要对导师做更多的供养”,就拿了价值一千[钱]的一块阿诺嘉(Anojā)花色的布料和一筐阿诺嘉花,在做随喜的时候,用阿诺嘉花供养导师,并将那块布料放在导师足下,发愿:“尊者,愿无论投生何处,我的身体都如阿诺嘉花的颜色,愿我的名字也叫阿诺嘉。”导师[说]“愿如是”,做了随喜。

他们所有人都随寿命而住世后,从那里死去投生到了天界,在此尊佛陀出世时,从天界死去,富人首领投生在了鸡冠城(Kukkuṭavatī)的皇族中,成年时名叫摩诃劫宾那王(Mahākappina)。其余人则投生在一众大臣家。富人首领的妻子投生到了摩达国(Madda)奢羯罗(Sāgala)城的皇族中,她的身体为阿诺嘉花色。他们就给她取名叫阿诺嘉。她成年后嫁到了摩诃劫宾那王家中,成为了阿诺嘉王后。其余女子也都投生到了一众大臣家中,成年后都嫁到了那些大臣子家里。

他们所有人都享受与国王相似的荣华富贵。当国王登上盛装打扮的大象出游时,他们也那样出游。在他骑马或驾车出游时,他们也那样出游。就这样,他们凭借一起造下的福德的威力,一起享受福报。国王还有“强健”(Bala)、“强载”(Balavāhana)、“花”(Puppha)、“花载”(Pupphavāhana)、“善达”(Supatta)五匹马。其中的善达马国王自己骑,其余的四匹马给了信使。清晨,国王在他们吃完饭后就派他们出去:“你们去,出游两三由旬,得知佛、法、僧出世就将[这]快乐的消息带来给我。”他们从四个大门出去,游经三由旬后,没有获得消息就返回。

有一天,国王骑上善达马,在一千名大臣的陪同下前往公园,看到五百位形色疲劳的商人进入城中,[他心想:] “这些人旅途劳顿,我一定可以从他们那听到某个好消息。”把他们叫来询问:“你们从哪里来?”

“陛下,据离这里一百二十由旬的地方,有一座城市名叫舍卫城,我们从那来。”

“那在你们地区有什么新闻发生吗?” “陛下,其他的没有,但佛陀出世了。”

就在那一刻,国王的身体生起五种喜,愣住片刻后询问:“兄弟,你们说什么?”

“陛下,佛陀出世了。”

第二次、第三次国王依旧那样[愣住片刻]后,第四次询问:“你们说什么?”

“陛下,佛陀出世了。” “兄弟们,我给你们十万[钱]。还有其他什么消息吗?”

“有的,陛下,法出现了。”

国王听闻后也像前面一样,三次[愣住片刻]后,第四次 [听]说“法出现了”时,说:“这[个消息],我也给你们十万 [钱]。还有其他消息吗,兄弟们?”

“有的,陛下,僧团出现了。”

国王听闻此后也[愣住]三次后,第四次听到“僧团[出现了]”时,说:“这也给你们十万[钱]。”说完,看了看一千位大臣,询问:“兄弟们,你们怎么办?”

“陛下,您怎么办?” “兄弟们,我听说‘佛出世、法出现、僧出现’以后就不会再回去了,我要去找导师,在他面前出家。” “陛下,我们也要和您一起出家。”

国王命人在金蝶上刻下字后对商人们说:“阿诺嘉王后将会给你们三十万[钱],你们就这样对她说‘国王说将王权给你,你怎么喜欢就怎么享受荣华富贵吧。’如果她问你们‘国王在哪里?’请你们告知‘他说完我要去找导师出家后就走了’。”大臣们也这样给各自的妻子送去消息。国王送走商人后,登上马,在一千名大臣的围绕下,即刻出发了。

导师在那一天清晨观察世间时,看到了摩诃劫宾那王及其随从,[得知:]“这位摩诃劫宾那在商人那里听说三宝出世了后,为他们的话支付了三十万[钱],然后舍弃了王位,在一千名大臣的围绕下,想找我出家,明天他将出家,他将和随从一起证得连同无碍解的阿罗汉。我要去迎接他。”

次日,[导师]如同前去迎接小村长的转轮王一般,独自拿着衣钵,出迎了一百二十由旬的道路,坐在月分(Candabhāgā)河边一棵榕树下散发着六色光芒。国王也在前进时遇到了一条河流,他询问:“这叫什么[河]?”

“名叫阿巴拉差(Aparacchā),陛下。” “它的范围是多少,兄弟?” “深一牛呼,宽两牛呼,陛下。” “这里有船或筏吗?”

“没有,陛下。”

“在我们寻找船[筏]等期间,生会走向老,老[走向] 死。我没有疑惑,为三宝而出离,愿以他们(三宝)的威力让这水对我如同非水(愿其成为陆地)。”他省思三宝功德后,随念着佛陀 “彼世尊是阿罗汉、正自觉者……”和随从一起骑着千匹马踏上水面。信度马像在石头上前进一般,连马蹄尖都没弄湿。

他穿过那条[河]后,往前走又看到一条河,然后询问: “这叫什么[河]?”

“名叫黑河(Nīlavāhinī),陛下。”

“它的范围是多少?” “深和宽都是半由旬,陛下。”

其余[对话]和之前相同。他看了那河后,“法是世尊所善说……”随念着法往前。越过它以后,往前走时,又看到另一条河,询问:“这叫什么[河]?”

“名叫月分,陛下。” “它的范围是多少?” “深和宽都是一由旬,陛下。”

其余的[对话]和前面一样。看到这条河后,“世尊的弟子僧团是善行道者……”随念着僧团往前。在他越过那条河流继续往前走时,看到了从导师身体发出的六色光芒。榕树的枝条、树杈和树叶如同黄金所成一般。国王心想:“这光芒既不是月亮的,也不是太阳的,也不是天、魔、梵天、龙、金翅鸟等任何一个的,一定是我为导师而来,已经被大乔答摩佛看到了。”

他立刻从马背上下来,弯着腰跟随光芒来到导师面前,如同浸泡在雄黄水中一般进入佛光之中,和一千位大臣礼敬了导师,然后坐在一旁。导师为他次第说法,开示结束时,国王和随从们一起证得了入流果。于是所有人都起身请求出家。导师在探究“这些良家子的神变所成衣钵会出现吗?”时得知“这些良家子供养过一千位辟支佛一千件袈裟,在迦叶佛时期还供养过两万比丘两万件袈裟,他们出现神变所成衣钵不稀奇。”[佛陀]便伸出右手说:“来,诸比丘,善修梵行以灭苦吧。”他们[的形象]立刻变成了持有八种[出家人]用具,有六十个僧腊的长老一般。他们升上空中又下来礼敬导师,然后坐着。

那些商人去到王宫,让人告知[他们]是国王派来的后,王后说:“让他们来吧。”他们进入[王宫],礼敬后站在一 旁。然后王后问他们:“朋友们,你们因何而来?”

“是国王派我们来您这的,说请您给我们三十万[钱]。” “朋友们,你们说的数目非常大,你们为国王做了什么?国王因什么事对你们心生欢喜,让给这么多钱的?” “王后,我们没有做其他事,只不过告诉了国王一个消息。”

“那朋友们,能告诉我吗?” “可以的,王后。” “那朋友们,请说吧。”

“王后,佛陀出世了。”

她在听闻此事后也像前面[国王]那样身体充满喜悦,愣住三次,第四次听说“佛陀”后[说:]“朋友们,国王为这句话给了[你们]多少[钱]?”

“十万,王后。” “朋友们,听了这样的消息后国王给你们十万是不合适的,我则要将我的三十万薄礼给你们。你们还告诉国王其他什么了吗?”

“这个……和这个……”他们将其他两个消息也告知 了。王后像之前一样身体充满喜悦,愣住三次,第四次听说后,让人每个[消息]给了三十万。就这样他们一共获得了一百二十万。然后王后问他们:“朋友们,国王在哪里?”

“王后,他[说完]‘我要找导师出家’就走了。” “他有给我们送来什么消息吗?”

“他说把所有权力都移交给您,说你怎么欢喜就怎么享受荣华富贵。”

“大臣们在哪里呢,朋友们?”

“他们也[说完]‘我们要和国王一起出家’就走了。”她将大臣们的妻子召来,[说:]“姐妹们,你们的丈夫[说完]‘我们要和国王一起出家’就走了。你们怎么办?” “他们给我们送来了什么消息吗,王后?”

“他们说已将自己的财富留给你们,说请你们随意享用那财富。”

“那王后您要怎么办?”

“姐妹们,那国王在听到消息后,就站在路上用三十万 [钱]礼敬了三宝,像[吐]痰一般舍弃了富贵,[说]‘我要出家’而出离了,而我在听闻三宝的消息后用九十万礼敬了三宝。富贵不仅仅对国王而言是苦,对我而言也是苦的。谁要跪着用嘴接住国王吐出的痰呢?我不需要富贵,我也要去找导师出家。”

“王后,我们也要和您一起出家。” “如果你们能够的话,善哉,姐妹们。” “我们能,王后。” “善哉,姐妹们,那就来吧。”

她命人准备好一千辆车,登上车和他们一起出发后,在途中看到第一条河,像国王那样询问后,听闻了所有的情 况,然后说:“你们找找国王走的道路。”

“我们没看到信度马的足迹,王后。” “国王为三宝而出离,想必是以真实语立誓后走的。我也是为了三宝而出离,就凭借他们(三宝)的威力让这水不要像水。”她随念三宝功德后,发动一千辆马车。水面变得像石面一般,车轮的最外围都没有湿。[她们]以这个方法渡过了另外两条河。

当导师知道她们来了,[用神通]让坐在自己面前的比丘们消失(不可见)。她们走着走着,也看到从佛陀身上发出的六色光芒,她们同样地思维过后,来到导师身边,礼敬后站在一旁询问:“尊者,为您而出离的摩诃劫宾那,我想他已经到这里了,他在哪里,请您指示给我们。”

“你们先坐吧,你们会在这里看到他的。” “据说我们将会坐在这里见到丈夫”,她们所有人都满意地坐下了。导师为她们次第说法,说法结束时,阿诺嘉王后和随从们证得了入流果。摩诃劫宾那长老和随从们在听闻为她们准备的开示时证得了连同无碍解的阿罗汉。就在那一刻导师让她们看到了已证得阿罗汉的比丘们。据说在她们到达的那一刻就看到自己的丈夫身穿袈裟,剃光了头,她们会培育不起心一境性,从而不能证得道果,因此,在她们建立起不动摇的信心时,才让她们看到那些已证得阿罗汉的比丘 们。

她们看到他们后,五体投地地礼敬完,说:“尊者们,你们至此已达到了出家义务的顶峰。”然后他们礼敬了导师,站在一旁请求出家。据说在[她们]这么说时,有一些人说“导师想着莲花色的到来”。导师对那些优婆夷说:“你去你舍卫城比丘尼住处出家吧。”她们依次途经各地而行,途中大众持来供养品并[表达]尊敬,走了一百二十由旬后,在比丘尼住处出家,然后证得了阿罗汉。

导师则带着一千名比丘从空中到了祇陀林。在那里尊者摩诃劫宾那总是在夜间住处和日间住处等地发出感慨:“真快乐啊!真快乐啊!”比丘们告诉世尊:“尊者,摩诃劫宾那总是发出感慨‘真快乐啊!真快乐啊!’我们觉得他是针对自己的欲乐和国王之乐而说的。”导师命人把他叫过来,[问:]

“劫宾那,据说你就欲乐、国王之乐而发出感叹,属实吗?”

“尊者!世尊知道我是否就其而感慨。”

导师[说:]“诸比丘,我儿并非就欲乐、国王之乐而发出感叹。我儿是生起了法乐、法喜,他是就不死大涅盘而发出的感慨。”[导师]联系[此事],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79.
Dhammapīti sukhaṃ seti, vippasannena cetasā;
Ariyappavedite dhamme, sadā ramati paṇḍito.

饮用法水者,心净安乐眠;
智者常乐于,圣者所说法。

在此[偈颂中],“饮用法水者”(dhammapīti),“饮法者,饮用法[水]”的意思。这所谓的法不能像粥等一样用碗来喝,而是通过以名身触证、缘取、体证九种出世间法,以遍知、通达等[方式]彻知苦圣谛等,名为饮法[水]。

“安乐卧”(Sukhaṃ seti),这只是开示中这么[说]而已,[实际]意思是四威仪中都安乐而住。

“明净”(Vippasannena),无染,离随烦恼。

“圣者所说[法]”(Ariyappavedite),佛陀等圣者所教导的念处等诸菩提分法。

“常乐于”(Sadā ramati),这样的饮法者,住于明净心,具备智慧,恒常欢喜、极喜[于法]。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成为了入流者等。

第四、摩诃劫宾那长老的故事[终]。


5. 智者沙弥的故事

Paṇḍitasāmaṇeravatthu

“[治水者]引水……”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智者沙弥而说的。

据说,在过去,迦叶佛在两万漏尽者的围绕下来到了波罗奈。人们考虑了自己的能力后,八个人一起或十个人一起供养客至施(给新来比丘的食物供养)等。有一天,导师在用餐结束时这样做随喜:

“优婆塞,在此有一些人[认为]‘只应供养自己的东 西,鼓励其他人[供养]做什么呢?’他只是自己做供养,不鼓励其他人。他无论投生到哪里,都会获得财富的成就,不会有随从的成就。一些人鼓励他人[供养],自己不供养。他无论投生到哪里,都会获得随从的成就,不会有财富的成就。一些人自己不供养,也不鼓励他人。他无论投生到哪里,既不会有随从的成就,也不会有财富的成就,靠吃残食维生(成为乞丐)。一些人自己供养,也鼓励他人[供养]。他无论投生到哪里,都会有财富的成就和随从的成就。”

听到这个后,站在附近的一位有智慧的男子心想:“我现在要那样做,让我将来有两种成就。”他礼敬导师后说:“尊者,请接受我明日的钵食[供养]。”

“你想要多少位比丘?” “尊者,您有多少随从?” “两万名比丘。”

“尊者,您和所有人都来接受我明天的钵食[供养]吧。”导师同意了。他进入村庄,到处行走告诉[大家]:“大娘,大伯,明天我邀请了以佛陀为首的僧团。你们能供养多少比丘就供养多少吧。”[人们]考虑了各自的能力后,说: “我将供养十位,我二十位,我一百位,我五百位……”他将所有人的话从头到尾登记在一片叶子上。

那个时候,在那个村子里,有一个因非常贫穷而以“赤贫者”为人所知之人。那[智者]看到对方迎面而来,[就说:]“朋友赤贫者,我明天邀请了以佛陀为首的僧团,市民们明天将做供养。你将请多少位比丘用餐呢?”

“老爷,比丘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富人才需要比丘,我连明天煮粥的一管米都没有。我打工维生,比丘对我有什么用?”

劝导者应该是有经验的。因此他在对方说“没有”时,并没有保持沉默,他这么说:“朋友赤贫者,在这个城市里,有许多人吃完美食,穿上精美的衣服,睡在用种种饰品装饰的豪华床铺上,享受荣华富贵。而你白天做完工,连肚子都填不饱。发生这种情况,你还不知道‘我因过往未曾修福,才什么也得不到。’”

“我知道,老爷。”

“那为什么现在不做功德呢?你年富力强,难道不应该赚完钱,力所能及地做布施吗?”

他就在这谈话期间生起了悚惧感,说:“也为我在叶子上登记一位比丘吧。我将会在赚些薪水以后供养一位比丘的钵食。”

对方则[觉得]“一位比丘干嘛登记呢”,就没有登记。赤贫者回到家后,对妻子说:“夫人,明天市民们将供养僧团饮食,倡导者也[鼓励]我,说‘你供养一人的钵食吧’。我们也供养一人的钵食吧?”这时,他的妻子没有说“我们贫困,为什么你要答应?”而是说:“夫君,你做得好,我们过往就是什么也没供养,如今才变得贫困。我们俩都赚取工资,然后供养一人的钵食吧,夫君。”说完,两人都从家里出发,到了工作的地方。

看到他后,大财主问:“朋友赤贫者,你要做工?” “是的,老爷。”

“你要做什么?” “您让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那我明天将请两三百位比丘用餐,来,你[帮我]劈柴吧。”拿了锛子、斧头给他。赤贫者牢牢系好腰带,特别卖力地劈柴,放下锛子就拿起斧子,放下斧子就拿起锛子。于是财主对他说:“朋友,你今天干活非常卖力,是什么原因呢?”

“老爷,我明天要请一位比丘用餐。”

听闻此后,财主心生欢喜,寻思:“此人确实做了难能之事。他没有[因]‘我是穷人’就保持沉默,而是说‘我要在赚取工资后请一位比丘用餐。’”

财主夫人也看到了他(赤贫者)的妻子,询问:“姐妹,你要做什么工作?”

“您让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财主夫人]把她带到舂米堂,让人给了她簸箕、杵等。她像在跳舞一样兴高采烈地舂米、筛米。这时,财主夫人问她:“姐妹,你非常高兴地干着活,是什么原因呢?”

“夫人,做完这份工作,我们就要请一位比丘用餐。”听闻此后,财主夫人也对她感到欢喜:“这确实是位难行能行的人。”

当赤贫者劈完柴时,财主[说]“这是你的工资”,让人给了他四吶砺米,“这是我高兴给你的”,又让人给了四吶砺。他回到家中对妻子说:“我打完工得到了米,这就有了饭。你去用获得的薪水换来生酥、油、香料吧。”财主的夫人也让人给了她一杯酥油、一碗生酥、一些香料和一吶砺精米。如 此,两人就有了九吶砺米。

他们[想到]“我们有了可供养的物品了”满心欢喜,一早就起来了。妻子对赤贫者说:“夫君,你去找些菜叶回来。”他在市场没看到菜叶就去到河边,[因]“今天我将能够供养圣尊食物”而兴高采烈地一边唱着歌,一边采摘菜叶。撒下大网后站着的渔夫[心想]“应该是赤贫者的声音”,把他叫过去询问:“你特别高兴地唱着歌,是有什么原因呢?”

“我在采摘菜叶,朋友。” “你[采了]要做什么?” “我要请一位比丘用餐。”

“比丘过得可好了,他怎么会吃你的菜叶?”

“朋友,我该怎么做,[才能]用我自己获得的菜叶请[比丘]用餐呢?”

“那你来吧。” “我要做什么,朋友?”

“你抓住这些鱼,做成价值一巴达(Pāda)、半[巴达] 、一咖哈巴那钱的各份吧。”

他照做了。包好的那些鱼都被市民们为了各自所邀请的比丘[买]走了。在他处理所有的鱼的时候,[比丘]托钵时间到了。他估计了时间后,说:“我要走了,朋友,比丘们要来了。”

“还有鱼吗?” “没有了,朋友,都卖完了。”

“这样的话,我给自己在沙子里埋了四条鲑鱼,你想请比丘用餐的话,就把这些拿走吧。”[渔夫]把那些鱼给了他。

那天,导师在清晨观察世界时,看到赤贫者进入了自己的智网,探究“将会发生什么”时[得知]“赤贫者[决定] ‘我要请一位比丘用餐’,昨天和妻子一起做了工”,[然后]思维“他会[分配]得到哪位比丘呢?”推测出:“人们获取叶子上登记的比丘后,将请他们在各自家里入座。赤贫者除了我以外,将得不到其他比丘。”

据说诸佛对穷人怀有[格外的]悲悯。因此导师在清早照料完身体后,[想着]“我将摄受赤贫者”,进入香室坐下。在赤贫者拿了鱼进入家中时,帝释[天帝]的黄毯石座热了。他观察“是什么原因”时[想到]“昨天,赤贫者[决定]‘我要供养一位比丘钵食’就和自己的妻子一起赚取了工资,他将获得哪位比丘呢?”“他没有[得到]其他比丘,但导师[决定]‘我要摄受赤贫者’而坐在香室。赤贫者会用自己烹制的粥饭、蔬菜供养如来。我要是去赤贫者家里[帮忙]烹饪就好了。”

[帝释天帝]便化身来到他家附近,询问:“有什么需要做的劳务吗?”赤贫者看到他后说:“朋友,你要做什么工作?”

“老板,我是全能型的,没有我不会的技术,我懂得准备粥饭等。”

“朋友,我需要你帮忙,但我们没有任何报酬可支付你。”

“那要做的是什么[工作]呢?” “我想请一位比丘用餐,希望给他准备粥饭。” “如果你是要供养比丘钵食,那我就不需要薪水,这难道不是我的功德吗?” “这样的话,善哉,朋友,进来吧。”

他进到其家中,让其拿出油、米等,然后[说]“你去,把自己分到的比丘带回来吧。”把他遣走了。组织供养的人则按照叶子上登记的[人数]给他们各个家庭派去[应供的]比 丘。赤贫者来到他面前,说:“请把分给我的比丘给我。”他在那一刻想起来,说:“我忘了[登记]你的比丘了。”赤贫者如同被万箭穿心一般(字面为“如同被长矛刺腹一般”),举臂痛哭:“老爷,为什么要毁了我?我昨天在你的鼓励下和妻子赚了一天的钱,今天一大早就为了[获取]菜叶在河边来回 [寻觅]后而来。你给我一位比丘。”

人们凑过来询问:“这是怎么了,赤贫者?”他告知了此事。他们询问组织者:“朋友,据说你鼓励此人‘你赚了钱供养一位比丘钵食吧’是吗?” “是的,大德们。”

“你犯了大错啊,你安排了这么多比丘,一个比丘也没给他。”他因他们的话而羞愧难当,对那[赤贫者]说:“朋友赤贫者,你不要毁了我,我因你的缘故而异常苦恼。人们根据叶子上登记的[数目]带走了各自分配得的比丘,将坐在自己家里的比丘带来给[你],没这样的事。但导师洗完脸就坐在香室,国王、王子、将军等人正坐在[外面]盼着导从香室出来,[预想着]‘我们要接过导师的钵然后[回]去’。诸佛对穷人有[格外的]悲悯,你去到寺院里,向导师礼敬[说]‘尊者,我是个穷人,请您摄受我吧。’假若你有福,就一定能获得[同意]。”

他去到寺院里。国王、王子等人在其他日子里都是看到他在寺院里吃残食,便对他说:“赤贫者,还没到饭时,你来做什么?”

“大人,我知道还没到饭时。我是来礼敬导师的。”他一边说一边走,将头放在香室的门坎上,五体投地礼敬了[导师],说:“尊者,在这座城市里,比我更穷的人没有了,请您支持我,摄受于我。”

导师打开香室的门,拿出钵放在他手上。他彷佛获得了转轮王的殊荣一般。国王、王子等人面面相觑。导师给的钵任何人都不能够通过权力拿走。但他们这么说:“朋友赤贫者,把导师的钵给我们吧,我们会给你这么多钱财。你一个穷人就拿钱吧,钵对你有什么用呢?”

赤贫者说:“我不会给任何人,我不需要钱财,我只要请导师用餐。”其他人在向他请求过后,没有得到钵就回去了。但国王寻思着:“即便用钱财诱惑,赤贫者也不给出导师的 钵。而导师亲自给的钵,任何人都夺不走。此人的供养品会有多少呢,在此人供养之时,我要将导师带回家,供养我准备的食物。”便跟着导师一起去了。

帝释天帝也煮好了粥、副食、饭、蔬菜等,铺设了适合导师坐的座位,然后坐着[等待导师到来]。赤贫者将导师引到[家门口]说:“请进,尊者。”他住的房子很矮,不弯腰就不能进。诸佛不会弯腰进入房子,在他们进入房子时,要么大地下沉,要么房子上升。这是他们[过去]善施的果报。等 [他们]再次出来离开时,一切又如故。因此导师就站着进入了房子,坐在帝释铺设的座位上。

在导师坐下时,国王说:“朋友赤贫者,即便是在我们请求时,你也没有给出导师的钵,我们要看看你为导师准备了什么样的供养品呢?”这时,帝释将他的粥、副食等打开给 [大家]看。它们的香味遍满整个城市。国王看了看粥等,对世尊说:“尊者,我计划‘赤贫者的供养品会有多少呢,在此人供养之时,我要将导师带回家,供养我准备的食物’而来的。[但实际上]如此般的食物我未曾见过,[如今]我站在这里赤贫者会难办,我走了。”他礼敬导师后离开了。

帝释则在供养导师粥等后,恭敬地侍候着。导师在用餐结束做完随喜后,从座位起身离开了。帝释向赤贫者示意,他拿过钵,跟导师一起走。帝释转身,站在赤贫者家门口朝空中望去。即刻,从空中下了七宝雨,将他家里所有容器都装满后,充斥着整个房子。他家里没有了空间。他妻子抱着孩子站在外面。他送走导师,返回,看到孩子在外面,便询问:“这是怎么了?” “夫君,我们整个房子都被七宝装满了,没有进去的空间了。”

他心想:“我的供养今天就带来了果报。”然后去到国王面前,礼敬后,[国王]问“你怎么来了?”他说:“陛下,我家充满了七宝,您拿走那些财富吧。”国王寻思:“对佛陀所做的供养,今天就达到了顶峰。”然后对他说:“你需要什么?”

“用来运输财宝的一千辆车,陛下。”

国王派了一千辆车将财富运来后,让人铺在皇宫庭院里,有棕榈树那么高的一堆。国王让城中[居民]集合,问道:“在这城里还有谁有这么多财富吗?”

“没有,陛下。” “对待如此的大财富者应该怎么办呢?” “应授予财主之位,陛下。”

国王给他很大荣誉后,将他立为财主。然后将过去一位财主的宅址告诉他:“找人将那里长的灌木清理后,建造房屋住下吧。”[人们]为他将那个地方清理、平整过后,挖地时,挖出了一个挨一个的宝瓶。当他告诉国王,[国王]说:“因你的福德出现的,你就拿去吧。”他建好房子后,向以佛陀为首的僧团做了七天大布施。从那以后他也尽行寿做功德,命终后投生到了天界。

在一佛间隔期间享受天福后,在此尊佛陀出世时,从那里死去,投生在舍卫城舍利弗长老的一个护持者财主家女儿的腹中。在他父母得知已怀孕后,做了孕期护理。后来他母亲生起了这样的热望:“我要是能用鲑鱼供养以法将(舍利 子)为首的五百比丘,然后穿上染衣,坐在最后的座位上,吃那些比丘们剩余的饭食就好了。”她告诉父母,如此做了过后,热望就平息了。

从那以后,在七次庆典里,他们也为她用鲑鱼招待了以法将为首的五百比丘。应知一切都如底沙童子的故事中所说那样。这是他在[身为]赤贫者时所供养鲑鱼的等流。

在给他取名的那天,他父母对长老说:“尊者,请给您仆人授戒吧。”

长老问:“这孩子叫什么名字?” “尊者,自从怀上这孩子开始,这个家里迟钝、愚笨的人都变聪明了,因此要给我儿子取名为智者。”长老授了戒。从出生之日起,他母亲就生心:“我将不要破坏我儿子的志 愿。”他七岁时,对母亲说:“妈妈,我要到长老那出家。”

“善哉,儿子,我曾作意我不会破坏你的志愿。”说完,邀请了长老,请其用餐后,[说:]“尊者,您的仆人想要出家,我会在傍晚时把这[孩子]带到寺院。”送走长老后,召集亲人们:“我们今天就对我儿子做在俗时应行的恭敬吧。”表达了极大的恭敬后,把他带到寺院,交给长老:“尊者,请您剃度这个[孩子]吧。”

长老告诉他出家的辛苦后,他说:“尊者,我将遵从您的教诲。”

“那就来吧。”将他头发弄湿,告知皮五法业处后,就给他出家了。他的父母也在寺院住了七天,期间[每天]用鲑鱼供养了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第七天傍晚,他们回到自己家中。长老在第八天入村时,带着他去了,[他]没有和比丘僧团一起去。什么原因呢?他穿衣持钵和威仪还不雅观,而且长老在寺院里有要做的义务。

长老会在比丘僧团入村时,巡视整个寺院,将未打扫的地方打扫了,将饮用水、洗用水灌进空水罐里,将没有摆放好的床椅等摆放整齐,随后才入村。这也是为了让外道们进入空寺院后,没有机会说‘你们看沙门乔答摩弟子的坐处。’因此在照料了整个寺院后才入村。因此,那天也比较晚才让沙弥拿了衣钵,入村托钵。

沙弥和戒师一起走在路上时看到一条水渠,询问 “尊者,这是什么?”

“是条水渠,沙弥。” “[人们]用这个做什么?”

“从各处引来水,供给自己的农作物。” “尊者,难道水有心吗?” “没有,贤友。”

“像这样的无心之物也可以引到自己希望之处,尊者?”

“是的,贤友。”

他心想:“倘若连这样无心之物他们都能将其引到自己希望之处完成工作的话,为何有心者却不能将这颗心置于自己的控制下修习沙门法呢?”

然后他走到前面,看到做箭的人在把箭杆放在火上烤,然后用眼角瞄着弄直它,便询问:“尊者,这是些什么人?”

“是做箭者,贤友。” “那他们在做什么呢?”

“他们在用火烘烤后将箭杆弄直。” “这[箭杆]有心吗,尊者?” “无心,贤友。”

他心想:“倘若他们能把无心的[箭杆]放在火上烤了过后弄直,为何有心者却不能控制住自己的心,然后修习沙门法呢?”

然后他走到前面看到人们在将木材削成轮辐、轮辋、轮轱等,询问:“尊者,这些是什么人?”

“是木匠,贤友。” “他们在做什么?”

“他们在拿木材做车辆等的轮子等,贤友。” “那这些[木材]有心吗,尊者?” “无心,贤友。”

于是他生起想法:“倘若他们可以拿无心的原木材料制成车轮等,为何有心者不能将自己的心控制住,然后修习沙门法呢?”他明白这些道理后,[对长老说:]“尊者,倘若您能拿着自己的衣钵,我就要回去了。”长老没有让这样的心生起:“这新出家的小沙弥跟在我后面这么说。”[而是] 说:“拿来吧,沙弥。”接过了自己的衣钵。沙弥也在礼敬完戒师返回时,说:“尊者,给我带饭时,就带鲑鱼吧。”

“我要在哪里获得呢,贤友?” “尊者,以自己的福报得不到的话,您将以我的福报获得。”

长老[担心]“小沙弥坐在外面恐怕会有危险”就把[自己僧寮的]钥匙给他,说:“你打开我房间的门,进去坐吧。”

他照做后,置智慧于肉身之上,坐着审视自身。于是,因他的功德力,帝释的座位开始发热。他探究“这是什么原因”时知道了“智者沙弥将戒师的衣钵交还后,[因] ‘我要修沙门法’而回去了,我也应该去那里。”于是召来四大天王,说:“你们去把寺院周围树林里的鸟都赶走,整个守护起来。”然后对月天子[说:]“你牵制住月轮。”对日天子说:“你牵制住日轮。”说完,他亲自前去站在[门口]拉绳处守护着。寺院里连枯叶掉落的声音都没有。沙弥的心达到了心一境性,他在一顿饭期间就通过审视自身证得了三 果。

长老[想着:]“沙弥坐在寺院里,在某某家里能够为他得到食物。”去到一个[对长老]敬爱有加的护持者家里。那[家庭],当天获得了鲑鱼,他们正坐着盼望长老的到来。他们看到长老前来后,“尊者,您来的太好了”,请长老进入家中,供养了粥、副食等,然后提供了有鲑鱼的钵食。长老表现出要带走的样子。人们说:“您吃吧,尊者,您还会得到带回去的饭食的。”在长老用餐结束时,他们用带鲑鱼的食物装满钵,给了[长老]。

长老[想到]“我的沙弥饿了”迅速回去。导师在那天清早就用完餐,去到寺院里如此思维:“智者沙弥将戒师的衣钵给[舍利弗]后,[想着]‘我要修习沙门法’而返回了,他出家的义务有没有完成呢?”探究时得知他证得了三果,省察“他有没有证得阿罗汉的潜力”时,看到“他有”,探究“他能否在饭前就证得阿罗汉”时,知道了“他将能够。”于是导师生起想法:“舍利弗在带着沙弥的饭迅速赶回来,会对他造成障碍,我要坐在门口守护,然后向他询问问题,在他回到问题时,沙弥将证得连同无碍解的阿罗汉。”

[导师]因此前去,站在门口,向赶到的长老询问了四个问题,[长老]一一回答了所问的问题。这是那些问题和答案——据说导师对他说:“舍利弗,你获得了什么?” “食物,尊者。”

“食物产生什么,舍利弗?” “受,尊者。”

“受产生什么,舍利弗?” “色,尊者。” “色又产生什么,舍利弗?” “触,尊者。”

这里的意思是:饥饿者所吃的食物消除他的饥饿后,带来舒服的感受。对于因食物而快乐的人,伴随乐受的生起他的身体具足荣色。就这样受产生色。再者,快乐者因食生色的力量生起快乐和愉悦,[觉得]“现在,我生起了快乐”,无论卧或坐,他都获得乐触。

在[长老]如此回答这四个问题时,沙弥证得了连同无碍解的阿罗汉。导师便对长老说:“去吧,舍利弗,把饭给你的沙弥吧。”长老去敲门,沙弥出来,从长老手中接过钵,放在一旁,然后用扇子给长老扇风。长老便对他说:“沙弥,你吃饭吧。” “那您呢,尊者?” “我吃过了,你吃吧。”

七岁的男孩在出家后第八天的那一刻犹如绽放的蓝莲花一般,证得了阿罗汉,一边省思着应省思的内容(饭时省 思),一边坐下,然后用餐。在他洗完钵收藏时,月天子放开了月轮,日天子放开了日轮。四大天王解除了四方的守护,帝释天帝解除了在拉绳处(门口)的守护。太阳从[天空]中央滑落而去。比丘们嘟囔道:“[日]影变得非常长了,太阳从中央滑落而去,且沙弥现在才吃完,这是怎么回事?”

导师知道此事后前来询问:“诸比丘,在谈论什么?” “这个,尊者。” “是的,诸比丘,有福德之人在修习沙门法时,月天子牵制住月轮,日天子牵制住日轮,四大天王在寺院附近森林里守护四方,帝释天帝守护在拉绳处(门口),连我‘作为佛陀’都不能坐视不理,前来在门口为我儿子作守护。看到治水者通过水渠引来水、造箭者弄直箭、木工削木材,取这么多所缘后,智者调御自己而获证阿罗汉。”说完做了联系后,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80.
Udakañhi nayanti nettikā, usukārā namayanti tejanaṃ;
Dāruṃ namayanti tacchakā, attānaṃ damayanti paṇḍitā.

治水者引水,箭工矫直箭;
木匠斧正木,智者自调御。

在此[偈颂中],“水”(Udakaṃ),将大地上隆起的地方挖掉,低洼处填平后,或建造水渠,或安置木槽,将水引到自己希望的地方,[名为]“治水者”(nettikā)。 “箭”(tejanaṃ),就是箭矢。

这说的是,治水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将水“引导”(nayanti);“制箭者”(usukārā)也在烘烤后将箭“矫直”(namayanti),把箭弄直。“木匠”(tacchakā)也为了[制作]轮辋等而削凿“斧正木材”(Dāruṃ namayanti),根据自己的意愿弄直或弄弯。

如此,取这么多所缘后,“智者”(paṇḍitā)通过引生入流道等而“自调御”(attānaṃ damayanti),而证得阿罗汉者则名为终极调御者。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五、智者沙弥的故事[终]。


6. 矮小的跋提梨迦长老的故事

Lakuṇḍakabhaddiyattheravatthu

“犹如坚盘石……”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矮小的跋提梨迦(Lakuṇḍakabhaddiya)长老而说的。

据说[尚为]凡夫的沙弥等人看到长老后,就抓住他的脑袋、耳朵或鼻子,说:“叔叔,在教法里不感到厌烦吗,感到高兴吗?”长老从不对他们生气,不愤怒。[比丘们]在法堂生起谈论:“贤友们,你们看,沙弥等看见矮小的跋提梨迦后,即便如此地捉弄他,他也从不对他们生气,不发怒。”导师前来询问:“你们在谈论什么,诸比丘?” “此事,尊者。”

“是的,诸比丘,漏尽者确实不会生气,不发怒。他们坚如盘石,不动,不摇。”[导师]说完,做了联系后,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81.
Selo yathā ekaghano, vātena na samīrati;
Evaṃ nindāpasaṃsāsu, na samiñjanti paṇḍitā.

犹如坚盘石,不为风所动;
如是毁誉中,智者不为动。

在此[偈颂中],“毁誉”(nindāpasaṃsāsu),虽然这里只说了两种世间法,但含义上应该以八种 [145] 来理解。

犹如“坚实”(ekaghano)没有孔洞的“岩石”(Selo)一般,东风等各种“风不能动摇[它]”(vātena na samīrati),它不会移动,不晃动,如此般,即便是被八种世间法所笼罩,“智者不为所动”(na samiñjanti paṇḍitā),不会受愤怒的影响或随贪的影响而动摇。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六、矮小的跋提梨迦长老的故事[终]。


7. 咖娜母的故事

Kāṇamātuvatthu

“犹如[深]水湖……”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咖娜母(Kāṇamātu)而说的。故事[也]收录在律藏(波逸提(忏悔)第 230 段)。

在那个时候,咖娜为了不让女儿空手回去,做了糕饼, [却]四次供养给了四位比丘,那个时候,导师依此事件制定了学处 [146] 。(因她迟迟未回)咖娜的丈夫迎娶了另一位妻子,咖娜听说此事后,每次见到比丘们就非难、辱骂:“这些人毁了我的居家生活。”[因此]比丘们不敢走那条街道。

导师知道该事件后,去到那里。咖娜母亲礼敬了导师,请他在铺设好的座位上入座,供养了粥、嚼食。导师用过早餐,询问:“咖娜在哪里?”

“尊者,她见到您后,因羞愧,站着在哭泣。” “什么原因?”

“尊者,她非难、辱骂比丘们,所以看到您后就羞愧得站着哭泣。”

于是导师让人把她叫过来,[询问:]“咖娜,为什么你看到我后,变得羞愧,躲起来哭泣?”

于是她母亲将她所做的事情告知了。导师便对她说:“但是咖娜母,我的弟子是拿了你给的东西,还是没给的?”

“给了的,尊者。” “倘若我弟子在托钵时,来到你家门口,接受了你给的东西,他们有什么过错呢?” “尊者,圣尊们没有过错,只是她的错。”

导师对咖娜说:“咖娜,听说我的弟子托钵时来到[你]家门口,然后你妈妈供养了糕饼给他们,那在此我弟子们有什么过错呢?”

“尊者,圣尊们没有过错,只是我的错。”她向导师礼敬后,请求原谅。于是导师向她次第说法,她便证得了入流 果。导师从座位起来,前往寺院途中经过王宫庭院。国王看到后,询问[身边的人]:“好像是导师?”

“是的,陛下。”

便派遣[他们:]“你们去,告诉[导师]我要来礼敬。”

[国王]走近站在王宫庭院的导师,礼敬后询问:“尊者,您去哪里了?”

“咖娜母家里,大王。” “为什么[去],尊者?”

“听说咖娜非难、辱骂比丘们,我因此而去。” “那么,尊者,您让她变得不再辱骂了吗?” “是的,大王,已经让她变得不再辱骂比丘且成为了出世间财富的主人。”

“好的,尊者,您让她成为出世间财富的主人,我则要让她成为世间财富的主人。”说完,国王礼敬了导师,然后回去,派了一辆有顶棚的豪华车辆,把咖娜召来。用一切装饰品给她打扮过后,立她为长女,说:“谁能照顾我女儿就带走 [她]吧。”这时,一位事务总管大臣[说:]“我将照顾陛下的女儿。”将她带到自己家中,赋予她[家中的]所有自主权后,说:“你随意做福德吧。”

从那以后,咖娜在四个门安排了人[招待出家人],需要她亲自照顾的比丘和比丘尼,就是找都找不到。咖娜准备好并放置在家门口的嚼食和噉食如洪水一般转起。比丘们在法堂生起谈论:“贤友们,之前四位年老的长老令咖娜懊悔,即便她变得如此懊悔,导师也令她获得了信心成就。导师再次让她家门口成为了值得比丘们亲近的地方。现在要[她亲自]照顾的比丘或比丘尼找都找不到。佛陀真是功德不可思议啊。”

导师前来询问:“诸比丘,你们坐在一起谈论何事?” “关于此事。”

“诸比丘,不止如今那些年老的比丘们让咖娜懊恼,过去他们也曾做过。不止如今我让咖娜成为了听我话者,过去也曾做过。”说完,在想听此事的比丘们的请求下, [导师]详细讲解了这篇《猫本生》 [147] (Babbujātaka):

“凡有一猫处,则有第二只;
第三与第四,此为彼猫窝。”(《本生》1.1.137)

然后对本生做了联系:“四位年老的比丘就是那时的四只猫,老鼠就是咖娜,珠宝匠就是我。”[导师]又说:“诸比 丘,如此般,在过去,伤心、烦心、闹心的咖娜也因我的话而变得内心明净,如同清澈的水湖一般。”说完后,做了联系,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82.
Yathāpi rahado gambhīro, vippasanno anāvilo;
Evaṃ dhammāni sutvāna, vippasīdanti paṇḍitā.

犹如湖深邃,澄净而无浊;
如是诸智者,闻法获明净。

在此[偈颂中],“湖”(rahado),即便是四部军下入也不能搅动的如此般的水体,且整个有八万四千由旬深的蓝色大海,名为湖。它下面四万由旬范围之处的水被鱼搅动,上面也是这么大范围的地方的水因风而搅动,中间四千由旬范围之处的水静止不动。这就是“深邃的湖”(gambhīro rahado)。

“如是[闻]法”(Evaṃ dhammāni),开示的法。这说的是:如同湖因不被搅动而“澄净”(vippasanno),因不动而 “无浊”(anāvilo),如此般,听闻我开示之法后,通过入流道等力量成就心离染污而“智者变明净”(vippasīdanti paṇḍitā),证得阿罗汉则是彻底的明净。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七、咖娜母的故事[终]。


8. 五百比丘的故事

Pañcasatabhikkhuvatthu

“善士舍一切……”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五百位比丘而说的。

开示始于毘兰若城(Verañjā)。初获觉悟的世尊去到维阮伽,在维阮伽婆罗门的邀请下和五百比丘一起[在那里]入雨安居。维阮伽婆罗门被魔所障,连一天都没有念及导师。毘兰若城还发生了饥荒,比丘们在毘兰若城内、城外托钵都没有获得钵食,而变得疲劳。马商们为他们提供了每人一粑铊(Pattha,约一升)的马麦[作为]食物。

看到他们疲劳,摩诃目犍连长老想要让他们吃地味,以及想进北俱卢[洲](Uttarakuru)托钵,被导师拒绝了。比丘们甚至没有一天为钵食而焦虑,只是舍弃欲求而住。

导师在那里住完三个月后,通知了维阮伽婆罗门[自己将启程],在他恭敬地做敬奉时,让他建立了皈依。从那离开后 [导师]次第游履,在某个时候到达了舍卫城,住在了祇陀林。舍卫城的百姓为导师做了客至食[供养]。那个时候有五百名吃残食的人依靠比丘们住在寺院里。他们吃完比丘们剩下的殊妙饮食,睡醒起来去到河边咆哮、奔跑、打拳击、游戏,不论是在寺院里还是寺院外都表现出行为不端。

比丘们在法堂生起谈论:“你们看,贤友们,这些食残食者饥馑时在维阮伽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异常,然而如今吃了如此般殊妙的饮食后展现出种种丑态。而比丘们在维阮伽也平静的度过了,现在也平静安定而住。”导师前往法堂询问: “诸比丘,在谈论什么?”

“此事。”

“过去这些人投生在驴胎中,成为五百头驴子。人们将五百头良种信度马饮用完新鲜葡萄汁后剩余的残渣兑水压榨后,再用帆布过滤,得到名为‘寡水’的没什么味道的低劣 [饮品],它们喝了后犹如喝醉了酒一般到处叫唤。”说完,详细讲述了此《寡水本生》 [148] (Vālodakajātaka):

“寡水乏味劣汁,驴子饮之迷醉;
信度饮此妙汁,未曾展现陶醉;大王!
劣出生所养育,饮少许即迷醉;
常负重良家生,饮上味不陶醉。”(《本生》1.2.65)

“如此,诸比丘,善男子舍弃世间法后,不论是快乐之时还是困苦之时都无变异。”做了联系后,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83.
Sabbattha ve sappurisā cajanti,
Na kāmakāmā lapayanti santo;
Sukhena phuṭṭhā atha vā dukhena,
Na uccāvacaṃ paṇḍitā dassayantī.

善士舍一切,不谈诸欲求;
智者逢苦乐,不显示波动。

在此[偈颂中],“一切处”(Sabbattha),在五蕴等的一切法上。

“善士”(sappurisā),良善之人。

“舍”(cajanti),通过阿罗汉道智灭除欲贪而舍弃了[一切]。

“诸欲求”(kāmakāmā),对诸欲的渴望、欲因、欲缘。

“善士不谈论”(Na lapayanti santo),佛陀等善士既不自己谈论欲因,也不引起别人谈论。那些入[村]托钵的[比 丘]基于欲求而谈论“优婆塞,你的妻儿安乐吗?在两足、四足上(人畜上)因王贼等有什么危险吗?”等等,就是名为他们自己谈论。而如此说完,“是的,尊者,我们一切都好,没有任何危险,现在我们家里饮食丰盛,您就住这里吧”,使其邀请自己,就是引起谈论。而善士这两种都不会做。

“智者逢苦乐”(Sukhena phuṭṭhā atha vā dukhena),开示只[说了]这[两种情况],其实是在八种世间法的触及下,在顺境、逆境的影响下,或者赞美、毁誉的影响下,“智者不表现出”(paṇḍitā na dassayantī )“波动”(uccāvacaṃ)(字面为“高下”,即欢喜和沮丧)。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八、五百位比丘的故事[终]。


9. 如法长老的故事

Dhammikattheravatthu

“不因己……”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如法(Dhammika)长老而说的。

据说在舍卫城有一位优婆塞,他如法、正直地过着居家生活。[后来]他想出家了,一天,和妻子坐在一起愉快地谈论道:“夫人,我想出家。”

“这样的话,夫君,等到我腹中的孩子出生后吧。”

他等到孩子能走路时,再次向她请求,[她]说:“夫君,等到这[孩子]长大后吧。”[他心想:]“征不征求此人许可对我有什么区别呢?我要去解脱自己的苦。”便离开,然后出家了。他获取业处后,精进努力完成了自己出家的义务,为了见他们(妻儿),他又去到舍卫城,向儿子讲述了法。他儿子也出离,然后出家了,且在出家后不久就证得了阿罗汉。他先前的妻子也[想到:]“我为了他们才过的居家生活,他们两人都出家了,如今在家生活对我有什么意义?我要出家。”便出离,然后出家了,且在出家后不久就证得了阿罗汉。

后来有一天,[比丘们]在法堂生起谈论:“贤友们,如法优婆塞自己立足于法,出离后出家并证得了阿罗汉,他的妻儿也有了支助。”

导师前来,询问:“诸比丘,你们坐在一起谈论何事?” “关于此事。”

“诸比丘,智者既不应为自己,也不应为他人追求成功,如法者只应依靠法。”做了联系后,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84.
Na attahetu na parassa hetu,
Na puttamicche na dhanaṃ na raṭṭhaṃ;
Na iccheyya adhammena samiddhimattano,
Sa sīlavā paññavā dhammiko siyā.

不因己及他,不为子财国,
不欲以非法,谋求己繁荣,
彼实具戒者,有慧如法士。

在此[偈颂中],“不因己”(Na attahetu),智者不因自己或他人而造恶。

“不欲子”(Na puttamicche),意思是[智者]不会通过恶业来谋求儿子、财富或王国,即便是谋求这些也不会造恶。

“自己的繁荣”(samiddhimattano),自己的繁荣,他也 “不会以非法谋求”(adhammena na iccheyya),“为了成功他也不会造恶”之义。

“彼具戒”(Sa sīlavā),“如此般的人,他只会是具戒者、有慧者、如法者,而非其他”之义。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九、如法长老的故事[终]。


10. 闻法的故事

Dhammassavanavatthu

“众人中少许……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闻法而说的。

据说在舍卫城有一个街道的居民和合一致,组团做了供养后,举行通宵的闻法[法会],但他们却不能通宵闻法。一些人对欲乐起了执着,就又回家去了,一些人执着于嗔恨,一些人执着于骄慢,一些人落入了昏沉睡眠,就坐在那里睡觉,不能听[法]。

第二天,比丘们得知此事后,在法堂进行谈论。导师前来询问:

“诸比丘,你们坐在一起谈论何事?” “关于此事。”

“诸比丘,此等众生大多执着于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执着诸有而住,鲜有超越者。”[导师]做了联系后,宣说佛法,诵出这些偈颂:

85.
Appakā te manussesu, ye janā pāragāmino;
Athāyaṃ itarā pajā, tīramevānudhāvati.

众人中少许,得达于彼岸;
而此其余人,奔波于此岸。


86.
Ye ca kho sammadakkhāte, dhamme dhammānuvattino;
Te janā pāramessanti, maccudheyyaṃ suduttaraṃ.

凡于善说法,依法实践者,
彼将至彼岸,越难越魔域。

在此[偈颂中],“少许”(Appakā),一点点,不多。 “至彼岸者”(pāragāmino),至涅盘之彼岸者。

“而此其余人”(Athāyaṃ itarā pajā),而这其余之人,只在有身见的此岸“奔波”(anudhāvati),意思是这类[人]更多。

“善说”(sammadakkhāte),正确宣说的,善说的。 “法”(dhamme),开示的法。

“法行者”(dhammānuvattino),听闻那[善说之]法 后,圆满了与之相应的行道,通过亲证道果[而成为的]法行者。

“将去往彼岸”(pāramessanti),这样的人,他们将去往涅盘的彼岸。

“魔域”(maccudheyyaṃ),名为烦恼魔的魔之住处的三地轮转(欲界、色界、无色界)。

“难越”(suduttaraṃ),“那些法行之人,他们将在渡过、越过这难渡过、难越过的魔域后,到达涅盘的彼岸”之义。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十、闻法的故事[终]。


11. 五百客比丘的故事

Pañcasataāgantukabhikkhuvatthu

“[智者]弃黑法……”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五百位客比丘而说的。

据说在憍萨罗(Kosala)国中有五百位比丘度过了雨安居,出雨安居后[他们决定]“我们要去拜见导师”,前往祇陀林,礼敬导师后,坐在一旁。导师观察了他们相反的性格后宣说佛法,诵出这些偈颂:

87-88.
Kaṇhaṃ dhammaṃ vippahāya, sukkaṃ bhāvetha paṇḍito;
Okā anokamāgamma, viveke yattha dūramaṃ.
Tatrābhiratimiccheyya, hitvā kāme akiñcano;
Pariyodapeyya attānaṃ, cittaklesehi paṇḍito.

智者弃黑法,应修习白法;
从家至无家,难喜之远离;
应乐希冀之,舍欲无所有;
智者当净化,自心诸烦恼。


89.
Yesaṃ sambodhiyaṅgesu, sammā cittaṃ subhāvitaṃ;
Ādānapaṭinissagge, anupādāya ye ratā;
Khīṇāsavā jutimanto, te loke parinibbutā.

凡于诸觉支,如理善修心;
彼等无执取,乐于舍取着;
漏尽具光耀,此世般涅盘。

在此[偈颂中],“黑法”(Kaṇhaṃ dhammaṃ),身恶行等种种的不善法,“[将其]完全舍弃”(vippahāya),放弃 后,“应修于白[法]”(sukkaṃ bhāvetha),“有智慧的”(paṇḍito)比丘从出家开始直到[生起]阿罗汉道,应培育身善行等种种白法。如何[培育]?

“从家而至无家”(Okā anokamāgamma),“执着”被称为“家”,所谓“无家”(anokaṃ)即无执着,意思是从执着(家)中出离后,应缘于、倾心于名为无执着的涅盘,怀着对它的渴望,而培育[诸白法]。

“应希冀乐于其处”(Tatrābhiratimiccheyya),于彼名为无执着的远离、涅盘——难以被这些众生所喜爱的,在那里应寻求[能生]喜爱。

“舍诸欲”(hitvā kāme),意思是舍弃事欲、烦恼欲,成为“无所有者”(akiñcano)后,应渴望乐于远离。

“于心诸烦恼”(cittaklesehi),于五盖,“应净化自己”(attānaṃ Pariyodapeyya),应令其净化,应使之完全清净之义。

“于诸觉支”(sambodhiyaṅgesu),于诸菩提分(七觉支)。

“如理善修心”(sammā cittaṃ subhāvitaṃ),合理地,有步骤地,好好地培育、增进心。

“舍取着”(Ādānapaṭinissagge),所谓“取着”就是抓取。[舍取着的]意思是,在对四种取着 [149] 丝毫不执取后, “彼等乐于”(ye ratā)无执取——对那(取着)的舍弃。

“具光辉”(jutimanto),有威力者,“以阿罗汉道智之光辉照耀蕴等种种之法而住”之义。

“彼等于世间”(te loke),在此蕴世间等当中,“般涅盘”(parinibbutā)是从证得阿罗汉起,依烦恼轮转的耗尽的有余依[涅盘],和最后心识灭尽的蕴轮转耗尽的无余[涅盘]两种般涅盘而般涅盘。“如无燃料的灯一般,到达无概念施设的状态(涅盘中无种种概念名称的施设)”之义。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十一、五百位客比丘的故事[终]。

第六品智者品释义终。



  • 目录 (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备注:

[141]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156 篇),森林里一头大象(舍利弗尊者过去生)脚被木刺所穿而日渐消瘦,后经一群木匠帮助,拔出木刺恢复了健康,为报答木 匠,它日常为他们搬运木头、工具等,木匠则一人给它一饭团。待它年老时,它将自己的纯白小象(罗陀长老过去生)赠与木匠,以履行自己的义务。后来国王得知森林中有一高贵白象,便将白象引入国都,作为国王的乘用象。当时菩萨投生在皇后胎中,尚未出生国王即驾崩,大家害怕白象伤心,没有告知它国王的死讯。这时邻国憍萨罗国王闻讯引兵来袭,七日后菩萨出生,因无大将,菩萨的大军不敌憍萨罗国王大军。于是大家将国王的死讯和菩萨是国王之子以及当前的困境告诉白象,白象便将憍萨罗国王活捉置于菩萨前。后来菩萨七岁即位,名为无私心国王。
[142]如同大军因无私心王子而快乐,在白象领导下打败敌人,有佛陀、佛弟子这样的善友,获得了这样的善缘的善男子,应精勤努力灭一保证。
[143]此二人是六群比丘中的六位首领中的二人。
[144]施药、施日用品、充当信使等二十一种结交在家众的邪命方式。
[145]世间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146]波逸提(忏悔) 34:前往俗家的比丘,受到饼或干粮邀请时最多可以接受两三满钵。
[147]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137 篇),该女子本为一富商之妻,因执着财富死后投生为鼠,住于财宝堆之上,她的家人后来也都死了,最后整个村子都荒废了。菩萨当时为一石匠,来到这个地方开采石头。老鼠屡屡见到菩萨,生起爱着,想到自己有非常多的财产,和菩萨相识后可以给他财富换肉吃。于是一天,它给菩萨衔来一金币,告诉了菩萨自己的想法,菩萨收下金币然后给它带来一些肉。往后每日它都为菩萨衔来一金币,菩萨每日也都给它一些肉。后来它被一只猫抓 获,它问猫“你是要一日食肉还是日日食肉?”于是它们达成协议,猫放它一条生路,它每日将肉一分为二,给猫一份。后来它又被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猫抓住,同样达成协议,它将肉一分为五,自己吃一份,另外四份给四只猫。但不久即因食物不足而身体瘦弱。当菩萨得知后,为它将一水晶挖空,让它钻入其中,教它用言语辱骂前来的猫。猫被激怒后飞扑过去,撞在水晶上心脏破裂而亡。如此四猫死后,老鼠再无恐惧,每日衔来二三枚金币给菩萨。
[148]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183 篇),当时发生叛乱,国王派人带五百匹信度马和四部军前去镇压,回来时国王命人用鲜榨葡萄汁给马喝,剩下的葡萄渣则加水过滤后给五百头驴喝。五百匹信度马喝完后静静地站立在马厩中,而驴子喝完后则醉了,在王宫庭院内四处游走鸣叫。
[149]四种取:欲取、[邪]见取、戒禁取、我语取。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