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5. 愚品 (愚人品) Bālavaggo(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 偈颂部份可另参`多版本对读 <{filename}../../dhp-contrast-reading/dhp-contrast-reading-chap05%zh.rst>`_

    1. 愚品 (愚人品) Bālavaggo 目录
文喜尊者、法护尊者译
5. 愚品 (愚人品)
  1. 某男子的故事( dhp_060 )
  1. 大迦叶长老弟子的故事( dhp_061 )
  1. 阿难陀财主的故事( dhp_062 )
  1. 扒包窃贼的故事( dhp_063 )
  1. 优陀夷长老的故事( dhp_064 )
  1. 三十位波婆城比丘的故事( dhp_065 )
  1. 麻风病人善觉的故事( dhp_066 )
  1. 农夫的故事( dhp_067 )
  1. 善意花匠的故事( dhp_068 )
  1. 莲花色长老尼的故事( dhp_069 )
  1. 瞻部咖长老的故事( dhp_070 )
  1. 蛇鬼的故事( dhp_071 )
  1. 六万铁锤鬼的故事( dhp_072 )
  1. 质多家主的故事( dhp_073_074 )
  1. 阿兰若住者底沙沙弥的故事( dhp_075 )

1. 某男子的故事

Aññatarapurisavatthu

“不眠者夜长……” 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和某男子而说的。

据说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在某个节日里,登上一头名为白睡莲的纯白大象,以国王的大威势右绕城市。当人群出现骚动时,即便用土块、棍棒等进行击打,大众依旧一边逃跑一边扭头观看。据说这是国王善施的果报。

有一个穷人的妻子也站在七层楼的上层,透过一扇打开的窗户,观看了国王后转身离开。对国王而言,[她]犹如一轮满月进入了云中一般。他的心被她所吸引,犹如要从大象上掉下来一般,他迅速绕完城,进入宫中,对一位信赖的大臣说:“在某某地方,你有看到我眺望一栋楼房吗?”

“是的,陛下。” “有看到那里的一个女人?” “看到了,陛下。” “去,弄清楚她有没有丈夫。”

他前去得知她有丈夫后回来禀报国王:“有丈夫的。” 当[国王]说“那就去把他丈夫召来”时,他前去[对那男子]说:“来,朋友,国王召唤你。”

他(那男子)心想:“我要因妻子而生起怖畏了。”由于他无法抗拒国王的命令便前去,礼敬国王后站着。国王便对他说:“今后你就服侍我吧。”

“别,陛下,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向您缴税,就请让我在家过生活吧。”

“我不需要你的税,从今以后你就服侍我。”命人给了他盾牌和武器。据说(国王)他是这么想的:“找到他的任何过失然后杀掉他,我就将夺取他的妻子。”于是该[男子]就怀着死亡的恐惧小心地侍候着那[国王]。

国王没有看到他的过失,欲火炽增,[心想:]“我要给他安立某个过失,然后执行王令(杀死他)。”命人[把他]召来,这么[对他]说:“嘿,你去离这里一由旬远的河里某某地方,在我傍晚沐浴的时候带回来沽沐达花(kumuduppala,白睡 莲)和黎明色(浅红色)的泥土。假如那个时候你没回来,我将对你下令[处死]。”

据说侍从比四种奴仆更低等。用钱买来的奴仆等,说了 “我头痛,我背痛”后就可以休息。侍从则不行,必须去做吩咐的事情。因此,他心想着“我不得不去,沽沐达花连同黎明色泥土出现在龙界,我从哪里获取呢?”同时怀着对死亡的怖畏迅速回到家中,说:“夫人,我的饭好了吗?”

“在灶上,夫君。”

他等不及饭煮熟就让[妻子]用勺子打来酸粥,得到了咖喱菜就连同未熟的饭一起放进篮子里,提着踏上了一由旬的旅途。在他行进的过程中饭就熟了。他将还没吃的饭食拿出一些留着。当他正在吃[剩余部分]的时候看到了一位旅客, [说:]“先生,我留了一些没吃过的饭食,您拿去吃吧。”那 [旅客]拿去吃了。另一人(该男子)吃完后,将一把饭食丢到水里,漱完口后大声宣告三遍,说:“居住在这河域里的 龙、金翅鸟、神明们,请听我说。国王想对我下令[处死]而命令我‘带来沽沐达花连同黎明色泥土’。我布施旅人的饭食有一千倍的功德,布施给水里鱼类有一百倍功德。这么多的福果,我作为功德给你们。请为我带来沽沐达花连同黎明色泥土吧。”

住在那里的龙王听到该声音后,化作一老者去到他面前,问:“你说什么?”在他又那样重复说了一遍后,[龙王]说:“你把那功德给我吧。”他说:“我给[你]。”当[龙王]再次说“给[我]吧”时,他说:“我给[你],先生。”他(老者)这样两三回让他将功德给[自己]后,将沽沐达花连同黎明色泥土给了[该男子]。

国王则想到:“人类诡计多端,假如他通过什么方法获得了,我的事情就办不成了。”他很早就命人将城门关闭,并让人将钥匙带到自己跟前。那位男子则刚好在国王沐浴时赶回来了,因不能进门,便呼叫守门人说:“请将门打开。”

“没法开,国王很早就命人让[我]交出钥匙后带到皇宫里去了。”

该[男子]说:“我是国王的差使,请将门打开。”然后他心想:“不能进门的话我如今就没命了。我将怎么办?”于是他将泥团抛在门楣上,将花插在它上面,然后大声宣布三次说:“嘿,城民们,你们知道我是因国王的命令而去的,国王想要无故加害于我。”然后他思维:“我要去哪里?”然后决定:“比丘们心地柔软,我要去寺院睡一觉。”

这些众生在顺遂的时候都不会注意到比丘的存在,当被痛苦**击败了时就想去寺院,因此他也[想到]“我没有其他保护”而去到寺院,在一个舒适的地方躺下。国王则在那晚没能睡着,思念那女子而欲火中烧。他心想:“天一亮,我就让人将那男子处死,然后带来那女子。”

就在这时,有四位男子投生在六十由旬的铜锅[地狱] 中,正在沸腾的[铜]锅里像米饭一样翻滚着被煮,三万年到达[铜锅]底部后,经三万年又来到了[铜锅]口边缘。他们冒出头后互相看到对方,每人想要诵一首偈颂,没能[诵出],一人说出一个字母就翻转沉入了铜锅。

国王正无法入眠,中夜刚过时听到那声音,内心惊惧,心想:“是我将有生命危险还是我的王后?或者是我的王权将失去?”他整夜都无法合眼。天一亮他就命人召来国师,说:“老师,我在中夜刚过时分听到巨大而恐怖的声音,不知道‘是王权或者王后还是我将有劫难?’因此我召您来。”

“大王,您听到了什么声音?” “老师,‘度(du)’、‘撒(sa)’、‘纳(na)’、‘嗦(so)’,我听到了这些声音。请您推断它们[预示]的结果。婆罗门犹如进入了巨大的黑暗中一般,什么也不知道。害怕说“我不知道”的话“我的名利将会减少”,他便说:“严重啊,大王。”

“怎么了,老师?” “显示您有生命危险。”

他(国王)倍感恐惧说道:“老师,有什么对策吗?” “有的,莫惧,我懂三吠陀。”

“那需要什么?”

“每种[生灵]献祭一百后,您将得以活命,大王。” “要什么呢?” “大象一百、马一百、公牛一百、母牛一百、山羊一百、绵羊一百、鸡一百、猪一百、男童一百、女童一百。”如此每种生命一百个,命他抓取。[国师心想]“如果我只让他抓动物的话,他会说‘他只是为了自己吃而让抓’。”因此他也让抓象、马和人。

国王心想“只要我能活命[就行]”,说道:“你们快去抓取所有的生类。”受命的人们抓取了远超数额的[生类]。在

《憍萨罗相应》中也提到了此事: “彼时,波斯匿王准备了广大的献祭,有五百大公牛、五百小公牛、五百牛犊、五百山羊、五百绵羊被带到祭祀的柱子处,用于献祭。他的那些奴隶、仆人、工人也都因受到惩罚的威胁和恐惧的威胁而泪流满面,哭泣着做着准备工作。”(《相应部》第一有偈篇第 120 段)

大众因各自的儿女亲人而哭泣时,造成了巨大的声响,彷佛天崩地裂一般。茉莉王后听到那声音后,去到国王面前问道:“大王,为何您的诸根不如常,显得很疲惫一般?”

“你是怎么了?茉莉!你都不知道毒蛇在通过我的耳根前进吗?”

“这是怎么回事,陛下?”

“我在夜里听到了这样的声音,我询问国师后听说‘[它们]显示您有生命危险,每种[生灵]献祭一百后,您将得以活命’后[我想]‘我只要我能活命’便命人抓取这些生类。”

茉莉王后说:“您愚昧阿,大王!即便您吃那么多,吃种种饭菜[多达]一陀那(Doṇa,约 1 加仑,近 4 升)的食物,统治着两个国家,而您的智慧却鲁钝。”

“你为何这么说,王后?” “您在哪见过通过他人的死亡来获取他人的生命的?您

为何听取愚蠢的婆罗门的话,在大众身上施加痛苦呢?在有着诸天的世间里的至上之人,于过去[来今]等有着无碍智的导师正住在附近的寺院里。您询问他后,按照他的教诲做 吧。”

国王与茉莉[王后]一起轻车去到寺院。因死亡的怖畏, [国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礼敬导师后,坐在一旁。于是,导师首先说道:“大王,大中午你从何而来?”他只是默默地坐着。

然后,茉莉王后告诉世尊:“尊者,据说国王在刚过中夜时听到[一些奇怪的]声音。于是他将其告诉了国师。国师说‘您将有生命危险,为了防范于此,在每种生类抓取一百个后,用他们喉咙的血进行献祭,然后您将得以活命。’国王命人抓取诸生类,因此我将他带来了这里。”

“是这样吗,大王?” “是这样的,尊者。” “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呢?”

他就按自己所听到的告知了。如来听说这个后成一光明(以甚深之智进行思维)。然后,导师对他说道:“莫惧,大王,你没有危险。是造恶的众生们在表达自己的苦而这么说

[所发出的声音]。” “尊者,那他们做过什么?”

于是,世尊为了告知他们的业(所作所为)而说:“那么,大王,你听好了。”然后说了过去之事:

“在过去人寿两万岁时,迦叶世尊(迦叶佛)出现于世,与两万名漏尽者一起游行前往波罗奈。波罗奈的居民或两人一组,或三人一组,或许多人一组举行对客至[比丘]的布施。那时,有四位拥有四亿财产的财主子成为了朋 友。他们商议道:‘我们家中有大量财富,我们用来做什么呢?’

“‘如此般的佛陀正在[城中]游行,我们要做布施,守护戒律,行礼敬。’[这样的话]连一个说的都没有。

“他们中一人这么说:‘我们要喝着烈酒,吃着鲜美的肉,而游荡 [130] (度日)。这是我们生命的果报。’

“另一人也这么说:‘我们要每日食用带有种种上妙味道的三年期香米饭而游荡(度日)。’

“另一人则这么说:‘我们要让人煮好种种糕点、硬食,食之而度日。’

“另一人则这么说:‘朋友们,我们其他什么也不要做。当说到“我们要给[你]财物”时,没有女子会不想要。因此我们就用财物做诱惑,然后行通奸之事。’

“‘善哉,善哉!’所有人都按照他的说法执行。他们从此以后两万年间就用财富引诱漂亮的女子进行通奸,死后投生到了无间地狱。他们在一两尊佛间隔期间在地狱被煎煮,在那里死后因余业而投生在了六十由旬的铜锅[地狱]中,三万年到达[铜锅]底部后,又经三万年来到了[铜锅]口边缘,每人想说一个偈颂,没能说出,一人说了一个字母就又倒转沉入了铜锅之中。说吧,大王,你最先听到的声音是什么?”

“‘度(du)’,尊者。”

导师为了将他没有说完的偈颂完整地呈现,如此说道:

“我等行邪命,不曾施善士;
未依所拥财,为己造洲屿。”(《本生》1.4.53;《饿鬼事》804)

[佛陀]向国王解释了这首偈颂的含义后,问:“大王,你听到的第二、第三、第四个声音是什么?”

“名为如此……”当[国王这么]说完,[导师]将余下的补全道:

“地狱中煎熬,[整整]六万年;
全部已圆满,何时是终期?”
“无止何来终,终期不可期;你我诸君等,彼时将恶造。”
“从此离去后,若得生为人;我必行慷慨,持戒造诸善。”
(《本生》1.4.54-56;《饿鬼事》第 802、803、805 偈)

[导师]依次说出这些偈颂并作解释后,说:“大王,这就是他们四人每人想说的偈颂。他们没能说出来,一人仅说一个字母就又进入了铜锅里。”

据说从憍萨罗波斯匿王听到那声音以来,他们就一直在往下沉,至今还不足一千年 [131] 。国王听了该开示后生起了大悚惧。他思维:“这通奸之业实属严重,在一个佛世间隔期间在地狱受煎熬死后又投生到六十由旬的铜锅当中,在那里受六万年煎熬后,即便如此,仍不知他们从苦中解脱之时。我也对他人之妻生起爱意,整晚不能入眠。从今以后,我将不再倾心于他人的妻子。”

然后他对如来说:“尊者,今天我知道了夜的漫长。”那位男子也正坐在那里,听到该言论[心想:]“我有了强有力的支助”,对导师说:“尊者,国王今天才知道夜的漫长。而我昨天知道了独自[走]一由旬的漫长。”导师结合二人的谈话说:“一人夜漫长,一人由旬长,然而,愚者轮回长。”随后开示佛法,诵出此偈:

60.
Dīghā jāgarato ratti, dīghaṃ santassa yojanaṃ;
Dīgho bālāna saṃsāro, saddhammaṃ avijānata.

不眠者夜长,倦者由旬长;
不明了正法,愚者轮回长。

在此[偈颂中],“长(dīghā)”,一夜只是那三个夜分(初夜、中夜、后夜),然而对于醒着的人(失眠者)而言它 [显得]很漫长,变得犹如两三倍一般。让自己成为床虱们的食物,直到太阳升起还睡着打滚的大懒汉,以及吃完精美的食物后躺卧在高贵的床铺上的享受欲乐者则不知道那(夜)的漫长。然而,彻夜精进禅修的禅修者,[彻夜]开示佛法的说法者,站在[法]座附近的听法者,患头痛或被切断手足的被[苦]受淹没者,以及夜间赶路的旅客则知道[夜的漫长]。

“由旬(yojana)”,一由旬也就四牛呼,然而对于“疲倦者”(santassa),对于疲劳的人就“很长”(dīghaṃ),像是有两三倍[那么长]。一个走了一天路感到疲劳的人,看到迎面而来的人便询问“距前面的村庄还有多远?”[对方]说 “一由旬”;走一小段[路]后又询问另一人,他也说“一由旬”;又走一小段[路]后询问另一人,他也说“一由旬”。他不断询问,他们都回答“一由旬”。这一由旬确实漫长,在他看来一由旬彷佛两三由旬一般。

“对于愚人(bālānan)”,对于不知此、他世利益,不能终结轮回的愚人们而言,他们不明了那三十七菩提分的正法——了知后能终结轮回,对于[这样的]“不明了正法者,轮回长”(saddhammaṃ avijānataṃ saṃsāro dīgho)。那[轮回]就是因自己的本性而漫长。

[佛陀]也曾说:“诸比丘,此轮回不知起点,前际不得显现。” (《相应部》2.124)。对于不能终结[轮回]的愚人们而言,[轮回]确实极其漫长。

开示结束时,该男子证得了入流果,其余许多人也证得了入流果等。开示给大众带来了利益。

国王礼敬导师后就前去释放了那些捆缚的众生。那些从束缚中解脱的男女们,洗完头前往各自的家时,述说着茉莉 [王后]的德行:“愿我们的茉莉王后殿下长寿,多亏了她我们才得以活命。”

傍晚时分,比丘们在法堂生起谈论:“这茉莉[王后]确实是位智者阿,依靠自己的智慧给与了这么多人命施。”导师坐在香室听到那些比丘们的谈话后,从香室出来,进入法堂,坐在铺设好的座位上,询问:“你们坐在一起谈论何事?”

“名为此事。”他们回答。

“诸比丘,茉莉[王后]不仅现在凭借自己的智慧给与了众人命施,过去也曾给与。”说完,[佛陀]为阐明此事说出了过去之事:

过去,在波罗奈城,国王之子来到一棵榕树前,向投生在那里的[树]神请求:“我主天王,在这瞻部洲又一百位国王、一百位王后。假如我在父亲过世后获得王位,我将用他们喉咙的血[向您]献祭。”

他在父亲过世时获得了王位,[他思维:]“依靠神的力量我获得了王位,我要向他献祭。”于是他带着大军出发,征服了一位国王后,和他一起又[征服了]下一位……下一位。征服所有国王后,她带着[他们]连同王后一起出发时,最年轻的国王郁伽先那(Uggasena)的王后名叫法施(Dhammadinnā),有孕在身,将她放了后,来到了[那榕树下],[决定]“我要让这么多人喝下毒饮后杀死他们。”他命人清理树下。

树神心想:“这国王抓了这么多国王,他以为依靠我取得的这[王位],想要用他们喉咙的血向我献祭。如果他杀害这些人的话,瞻部洲的国王族系将断绝,我的树下也将变得肮脏,我能否阻止此事呢?”他思索时发现“我办不到”,于是来到另一位[树]神处告知了此事,询问:“你能办到吗?”她也拒绝了,[然后询问]另一位……另一位……,拜访了整个轮围世界的[树]神后,他们都拒绝了,于是他去到四大天王面 前,他们也拒绝道:“我们办不到,但我们的大王在福德和智慧上都远超我们,你向他询问吧。”

他接近帝释[天帝],告知此事后,说:“天帝,你们若无动于衷的话,他将断绝刹帝力的族系,请您庇护之。”

帝释[天帝]说:“我也不能阻止他,但我告诉你方法。”然后将方法告知:“去,你在国王的视线里穿上红色的衣服,从自己的树出来,展现出要离开的样子。然后那国王[心里会想]‘[树]神走了,我要让他留下’会用种种方式请求。然后你对他说‘你曾以“我将带来一百位国王连同王后,然后用他们喉咙的血[向您]献祭”向我祈祷。[现在]却放了郁伽先那国王的王后而来,我将不会接受像这样的妄语者的献祭。’”

“当这样说时,国王将会把她召来。她对国王说法后,将给与这么多人命施。”因这个原因,帝释[天帝]告知了这个方法。[树]神照做了。国王也召来了她。她前来后,只礼敬了坐在众王外围的自己的国王(她丈夫)。

“在我这众王之长站立时,她[竟然只]礼敬了自己的丈夫——所有人中的最年幼者!”[国王]对她动怒了。然后她对他说:“我跟你有什么关系呢?而这位是我的夫君,赐予主权者,不礼敬他,我为何要礼敬你呢?”

树神就在大众的注视下说:“如是,夫人,如是,夫人。”然后用一捧鲜花敬奉她。然后国王又说:“假如你不礼敬我,那我王权的施与者,如此大威力的[树]神,你为何不礼敬呢?”

“大王,你是通过自己的福德抓获的诸王,不是[树]神抓来给[你]的。”

树[神]再次说:“如是,夫人,如是,夫人。”说完,以同样的方式对她作敬奉。

她又对国王说:“你说‘[树]神抓来这么多国王给我’,现在你[树]神的左上方,树被火烧了。如果有如此大威力,她为何不能扑灭那火呢?”

树[神]再次说:“如是,夫人,如是,夫人。”说完,以同样的方式对她作敬奉。

她一边说一边站起来,又哭又笑。于是国王对她说:“你疯了?”

“为何陛下这么说?” “像我这样的人不是疯女人。”

于是[国王说:]“你为何又哭又笑呢?” “听好了,大王。我过去曾是一名良家女。居住在丈夫家时,看到丈夫的好友前来做客,想要给他做饭,就给了婢女钱,[命她]‘带些肉回来’。她没有获得肉,回来说‘没有肉了。’我就把屋后躺着的母山羊头砍了,做了饭。我因砍了一头母山羊的头而在地狱中受煎熬后,因余业遭受了它身毛数量的断头[之苦]。你杀了这么多人后,何时能从苦中解脱呢?我如此念及你的苦而哭。”说完,她[诵出]此偈:

“切断一[羊]喉,我受毛数[死];
切断众人喉,你将会如何?刹帝力。”

于是[国王问:]“你为何笑呢?” “因高兴于‘我已从那苦中解脱’,大王。”

树[神]再次说:“如是,夫人,如是,夫人。”说完,用一束鲜花对她作敬奉。

国王[心想:]“我真是造了重业。据说此人杀了一头母山羊后在地狱中[受完煎熬],因余业遭受了它身毛数量的断头[之苦]。我[要是]杀了这么多人后,何时才能获得安稳 呢?”

他释放了所有国王,然后向比自己年长者行礼敬,向比自己年幼者合掌,请求所有人的原谅后,将他们送回了各自的领地。

导师说完这佛法开示后,说:“诸比丘,如此般,茉莉王后不唯今日凭借自己的智慧给与大众命施,过去也曾给与。”然后联系过去[说:]“那时的波罗奈国王就是憍萨罗国[王]波斯匿,法施是王后茉莉,树神就是我。”如此联系了过去后,又开示佛法:

“诸比丘,杀生是不应作的,杀生者实长夜悲痛。”说完,诵出此偈:

“此世他悲哀,死后也悲哀;
造作恶事者,两处皆悲哀;
见己染污业,他悲他苦恼。”(《法句》第 15 偈)

“众生若知此,痛苦之缘由;
将无杀生者,杀生者实悲。”(《本生》1.1.18)

第一、某男子的故事[终]。


2. 大迦叶长老弟子的故事

Mahākassapattherasaddhivihārikavatthu

“若行者未得……”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舍卫城祇陀林时,就大迦叶长老的同住弟子而说的。此开示始于王舍城。

据说,长老曾依止王舍城住在毕钵罗窟,有两位同住弟子服侍他。他们中的一人恭敬地履行着义务,[另]一人则将前者所作的种种事当成好像自己做的一般[向长老]展示,在得知[前者将]洗脸水、齿木准备好了后,就[对长老]说: “尊者,洗脸水、齿木我已备好,请您洗脸吧。”在洗脚、沐浴等之时他也这么说。另一人心想:“此人总是把我做的种种事情当作自己做的一般[向长老]展示,好的,我将对他做应作且适宜之事。”

就在对方吃完饭睡觉时,他烧好洗澡水装在一个水壶 里,放在浴室后面,烧水壶里则留下一吶砺(约四分之一升)的水,冒着蒸汽。另一人在黄昏时醒来,看到冒出的蒸汽后,[以为:]“水一定是烧好了放在浴室里。”他就迅速前去礼敬长老,说:“尊者,浴室里水烧好了,您洗澡吧。”说完就和长老一起进入浴室。长老没有看到水便问:“水在哪 里,贤友?”

年轻人去到火堂里,将水勺伸进烧水壶中,得知是空 的。“您看[这]恶人的所作所为,把一个空壶放在灶台上后去了哪里?我以为‘水[煮好]在浴室里了’所以通知您。”他就一边讥嫌着一边拿着水壶去渡口[打水]。

另一人则从浴室后面将水提来放在浴室里。长老心想: “[刚才]这个年轻人说‘我已经将水煮好放在浴室了,尊 者,您来洗澡吧’,现在一边讥嫌着一边拿着水壶去了渡口 [打水],这是怎么回事?”通过[神通]探寻得知“这么久以来那个年轻人都将这位年轻人所作的服务当作自己做的一般进行展示。”

当傍晚他回来坐着时,[长老]对他教诫道:“贤友,作为比丘只有确实是自己做的事情才说‘[我]做了’,而非[自己]未做的。你刚才说‘[我]把[热]水放在浴室了,去洗澡吧,尊者’,在我进入浴室站着时,你又拿着水壶一边讥嫌着去[打水]。对于出家人而言不应有这样的行为。”

他对长老怀恨在心:“看长老的行为,因[洗澡]水这么大点事就这么说我。”第二天他没和长老一起入[村]托钵。长老和另一人一起去了某个地方。他在他们外出时来到长老一位护持者的家里。

“长老在哪里,尊者?”被问时,他说:“长老不舒服,就坐在寺院里。”

“那么尊者,需要什么呢?”

“说让你们给这样的食物。”他们就按照他说的准备好给 [他]了。他在半路就将那食物吃了,然后回去寺院。长老则在所到的地方获得了大块上好的布料,给了和自己同去的年轻人。该[年轻人]将其染好后给自己做成了上下衣。

长老第二天去到那位护持者家里,当对方说“尊者,[昨天]听说您不舒服,我们按照年轻人所说的方式准备了食物[给您]送去了,您吃完后舒服了吗?”时,长老保持沉默。但在回到寺院后,在那位年轻人礼敬完坐着时,[长老]这么说:“贤友,据说你昨天做了此事。这对于出家人而言是不适宜的,不应为了吃而作暗示。”

他生气了,对长老怀有愤怒,[心想:]“前一天因为一点水就说我妄语,今天因我在[他]自己的护持者家里吃了一把吃的,就说我‘不应为了吃而作暗示’。布料也给了自己的侍者,长老的业真的重啊。我将知道该对他做什么。”

第二天在长老入村[托钵]时,他自己留在寺院里,用棍子将餐具都打碎,然后给长老的茅草屋放了一把火,那些没有烧着的就用木槌打破,然后逃离了[那里]。他死后投生到了大无间地狱。

众人生起谈论说:“据说长老的共住弟子不能忍受教诫,生气把茅草屋烧了,然后跑了。”

后来有一位比丘离开王舍城,想要见导师,去到了祇陀林。他礼敬导师后,和导师互致问候。然后[导师]询问:“你从哪里来?”

“来自王舍城,尊者。”

“我儿大迦叶还堪忍吗?”

“堪忍,尊者,但有一位共住弟子只因教诫就生气了,烧了茅草屋跑了。”

导师说:“他并非仅现在听了教诫后生气,过去也那样发怒。他并非仅现在破坏僧寮,过去也曾破坏。”然后说出过去之事:

“过去在波罗奈梵授王治国时,在喜马拉雅区域有一只辛吉拉鸟(siṅgila),它搭建鸟巢后居住。然后有一天,天下着雨,一只猴子冷得瑟瑟发抖,来到了那个地方。辛吉拉看到它后,诵出偈颂:

“猴子!

头及手与足,你与人无异;
然而何以故,你无有房屋?”(《本生》1.4.81)

猴子心想:“虽然我有手与足,但我没有谋划建造房屋的智慧。”它想要告知这个道理,说了这个偈颂:

“辛吉拉!

头及手与足,我与人无异;
人之上等智,于彼我则无。”(《本生》1.4.82)

于是辛吉拉对它责备道:“像你这样怎么会有居家生活呢?”并诵出这两首偈颂:

“心不稳固者,轻躁有恶性;
常无好德行,不会有快乐。”
“请尽力而为,克服于习性;
建立一屋巢,抵御风与寒。
猴子!”(《本生》1.4.83-84)

猴子[觉得:]“这家伙说我心不稳、心轻躁、出卖朋 友、没有德行,现在我要向它展示出卖朋友的样子!”它便将鸟窝捣毁并撒弃。鸟则在它抓住鸟窝的时候从一侧飞走了。

导师说了这个开示后,联系本生:“那个时候的猴子就是 [现在]破坏僧寮的比丘,辛吉拉鸟就是[现在的] 迦叶。”联系完本生后,[导师]说:“诸比丘,如此般,他不仅是现 在,过去也在被教诫时生气,毁坏了住所。我儿迦叶与其和这样的愚人一起居住,还不如独居。”说完,诵出此偈:

61.
Carañce nādhigaccheyya, seyyaṃ sadisamattano;
Ekacariyaṃ daḷhaṃ kayirā, natthi bāle sahāyatā.

若行者未得,胜我等我者;
宁坚决独行,不与愚人交。

这里的“行走”(caraṃ),不要取[四]威仪的行走,应知是心行,寻求善友之义。

“[不得]胜我等我者”(seyyaṃ sadisamattano),若未获得在戒定慧之德上超越我或与我相似者。

“独行”(Ekacariyaṃ),在他们当中(胜我者和等我者中)当获得了胜过[自己]的[善友],则[自己的]戒等会增 长,当获得了类似[自己]的[善友],则[自己的戒等]不会衰退。然而当与[较自己]低劣者一起住、一起(在法上和物质上)共受用的话,[自己的]戒等会衰退。因此说:“如此之人不应亲近,不因结交,不应侍奉,除非是出于同情,除非是出于悲悯。”(《人施设论》121;《增支部》第 3 集第 26 经)

因此,如果出于悲心“此人依靠我将会增长戒等”,不从那人期待任何东西而能够摄受他,这是善的。

如若不能,“应坚决独行”(Ekacariyaṃ daḷhaṃ kayirā),应坚定独处,在所有威仪(行住坐卧)中独自而住。何以故?

“愚中无交情”(natthi bāle sahāyatā),所谓交情,是小戒、中戒、大戒,十种[应]谈论之事、十三头陀支功德、观禅功德、四道、四果、三明、六通。依止愚人没有此等相交往的功德。

开示结束时,客比丘证得了入流果,其他还有许多人成就了入流果等。开示给大众带来了利益。

第二、大迦叶长老弟子的故事[终]。


3. 阿难陀财主的故事

Ānandaseṭṭhivatthu

“我有子[与财]……”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舍卫城时,就阿难陀财主而说的。

据说在舍卫城有一位名叫阿难的财主,坐拥四亿财产,非常吝啬。他每半个月将亲属召集到一起,对名叫根祥 (Mūlasirī)的儿子,在三方面进行教诫:“不要认为这四亿财产很多;已有的财富不要给出去,应创造新的财富;就算是一块钱、一块钱地花也只是浪费。因此[有偈颂说:]

“得见眼药尽,及蚁作积聚;
睹蜂积蜜后,智者[知]居家。”

后来,他还没有将自己的五大宝藏告诉儿子,[这位]执着财产而被悭吝之垢染污的[财主]就去世了。就在那城市的某个入口附近,有个村庄里居住着一千个旃陀罗(贱民)家庭。他投生在那里的一个旃陀罗女腹中。国王听说他过世 后,命人召来他儿子根祥,立他为[新的]财主。

那一千个旃陀罗家庭是通过一起做有薪水的工作而维 生。自从他投生以来就没有获得过薪水,连超过维生之量的饭团都没有[获得]。他们[商量:]“虽然我们依旧做着工作,但连饭团都没得到。我们中一定是有个晦气鬼。”[依次

将人群]一分为二,直到他父母单独[被分出来],才分辨出: “这个家庭里出现了晦气鬼。”他们将他母亲赶走了。

她自从怀上他以来就连维生之量的[食物]都很难获得。后来她把儿子生下来了。他的手、脚、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均长得不端正(字面为“都没长在正常的位置上”)。他就这样根肢畸形,像泥鬼一般极其丑陋。即便如此,母亲也没有放弃他。[母亲]对所怀的孩子有着强烈的爱。

在她艰辛地抚养他期间,在带着他出去的日子里就什么也得不到,当把他留在家里,她独自出去的日子里就能获得薪水。后来,当他有能力乞食活命时,她将一个乞讨的碗放到他手里,[说:]“儿子,我们因你受尽了苦,现在我不能抚养你了。在这个城市里有为穷人和旅客等准备的餐食,你到那里乞食维生吧。”将他遣走了。

当他挨家挨户前进时,来到了他做阿难陀财主时所居住的地方,然后想起了前世,于是进入自己家中。[经过]前三扇门时没人注意到[他],在第四道门时,根祥财主的儿子们看见了,他们被吓哭了。于是财主的下人们对他[说:]“出去!晦气鬼!”把他打一顿,撵了出去,丢在了垃圾堆上。

导师和随行沙门阿难长老一起托钵而行,来到了那个地方。他看到长老后,经长老询问,他告知了事情的经过。长老让人唤来根祥。这时聚集了一大群人。导师呼叫根祥,询问道:“你认识这人吗?”

“我不认识。” “他是你的父亲阿难。”

“阿难陀财主,将你的五大宝藏告诉儿子吧。”[导师]让其告知后,令[原来]不相信的[根祥]生信了。他皈依了导师。[导师]为他讲述佛法,诵出此偈:

62.
puttā matthi dhanammatthi, iti bālo vihaññati,
attā hi attano natthi, kuto puttā kuto dhanaṃ.

我有子与财,愚人因此苦;我尚无有我,何来子与财?
它的含义是,“‘我有儿子,我有财富’愚人”

(puttā me atthi, dhanaṃ me atthi, iti bālo),[愚人]因儿子的贪爱和财产的贪爱而遭受伤害、遭受焦虑、遭受苦。焦虑于“我没了儿子”,焦虑于“正在失去[儿子]”,焦虑于“将失去[儿子]”。对于财富也是同样的。他以这六种方式受折磨。[想 到]“我要抚养儿子”而日以继夜地在水路、陆路等处以种种方式努力[工作]而遭受艰辛。[想到]“我要创造财富”而经营农商等而遭受艰辛。

对于如此般的遭受艰辛者“我尚无有我”(attā hi attano natthi),他不能令因这辛劳而受苦的自己变得快乐,即便还活着,对于他而言自己都没有自我(“无我”的意思是不能主宰)。当他躺在临终病床上,被如火焰[灼烧]一般的濒死感受所折磨时,[感觉]肌腱在被切断,骨骼在破碎,睁开眼睛看到今生,闭上眼睛看到来世。[此时]对他而言,[这个身体]即便每天被沐浴两次,进食三次,以香、花鬘装饰,终生照料,[此时]也不能作为同伴而庇护[自己]免受[以上临终的]痛苦,所以我的“自我”确实不存在。

“何来子与财”(kuto puttā kuto dhanaṃ),儿子或财富在那时又能做什么呢?阿难陀财主没有给任何人任何东西,为儿子将财富保存着。对于之前躺在临终病床上,或如今遭受此苦的他而言,儿子在哪里,财富在哪里呢?儿子或财富在那时消除了什么痛苦,或者带来了什么快乐呢?

开示结束时,八万四千有情领悟了法。开示给大众带来了利益。

第三、阿难陀财主的故事[终]。


4. 扒包窃贼的故事

Gaṇṭhibhedakacoravatthu

“愚人……”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两位]扒包的窃贼而说的。

据说他们两位朋友和前去听法的大众一起来到祇陀林,一位听闻了佛法开示,一位则寻找着自己可以窃取之物。他们中的那位听法者证得了入流果,另一人则获得了[别人]绑在衣服边缘上的五个摩沙迦(māsaka、钱)。那[偷来的钱]让他家里有了煮熟的饭菜,另一个家里则没有煮[东西]。于是盗贼朋友(前者)便和妻子一起对他开玩笑说: “你太过聪明了,以致自己家里连煮饭的钱都没有获得。”对方则[心想:]“此人真是蠢到认为自己是智者。”

他为了将所发生的事情告诉导师,便和亲人们一起去到祇陀林,然后告诉了[导师]。导师为他说法,诵出此偈:

63.
Yo bālo maññati bālyaṃ, paṇḍito vāpi tena so;
Bālo ca paṇḍitamānī, sa ve ‘bālo’ti vuccati.

愚人自知愚,故而为智者;
愚人自谓智,实称真愚夫。

在此[偈颂中],“但凡愚人……”(Yo bālo),但凡愚闇不聪明的人[觉得]“我是愚人”,认为、知道自己的愚蠢和无知的状态,“他因此”(tena so),就此原因,此人“亦为智者”或如同智者一般。因为当他知道“我是愚人”时,他就会亲近、承事其他的智者。从而,为了让他成为智者[其他智者]就进行教诫、教导,在采纳该教诫后,他就成为了[和他们一样的]智者甚至更有智慧。

“彼实是愚人”(sa ve bālo),但凡愚人[觉得]“其他有谁像我一样的多闻、说法、持戒、行头陀?”如此认为自己是智者,他就不会亲近、承事其他智者,从而既不会学习教理也不会圆满修行,就会一直是愚人。他就如同那位扒包的窃贼一般。因此说:“彼实称愚人”(sa ve ‘bālo’ti vuccati)。

开示结束时,另一人的亲戚们与大众一起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四、扒包窃贼的故事[终]。


5. 优陀夷长老的故事

Udāyittheravatthu

“愚人虽毕生……”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优陀夷(Udāyi)长老而说的。

据说他在大长老们都回去了时去到法堂,坐在法座上。然后有一天,一些客来比丘看到了他,以为“这一定是位多闻的大长老”,询问了一些关于蕴[处界]等的问题,[发现他]什么也不知道,便责备道:“这是谁啊?和佛陀同住一个寺 院,连蕴、界、处都不知道。”然后他们将此事告诉了如来。导师为他们说法,诵出此偈:

64.
Yāvajīvampi ce bālo, paṇḍitaṃ payirupāsati;
Na so dhammaṃ vijānāti, dabbī sūparasaṃ yathā.

愚人虽毕生,亲近贤智者;
彼不了知法,如勺尝汤味。

这首[偈颂]的含义是,所谓“愚人”(bālo)就是那种人——即便他终生亲近、承事智者,他也不知道“这是佛 语,有这么多的佛语”这样的教理之法,或“此是行,此是住,此是正行,此是行处,此有过,此无过,此应亲近,此不应亲近,此应通达,此应体证”这样的行道、通达之法。

好似什么呢?如勺尝汤味”(dabbī sūparasaṃ yathā)。犹如勺子,就算是在种种汤汁中搅拌到坏掉,它也不知道汤的味道:“这个咸,这不咸,这个苦,这个碱性的,这个辣,这个酸,这不酸,这个涩”。如此般,愚人就算终生承事智 者,他也不懂前面所说种类的法。

开示结束时,客比丘们的心从诸漏中解脱了。第五、优陀夷长老的故事[终]。


6. 三十位波婆城比丘的故事

Tiṃsamattapāveyyakabhikkhuvatthu

“慧者虽[须臾]……”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三十位来自波婆 [132] (Pāvā)的比丘而说的。

据说当他们在木棉林寻找一位[盗取财物后逃离]的女子时,世尊第一次向他们说法。那时所有人就成为了善来比丘,成为了持神变所成衣钵者。当他们持守十三头陀支过了很久以后,又前往拜见导师,听闻了“[轮回的]前际不可 知”的开示后,他们就在那一座上证得了阿罗汉。

比丘们在法堂生起谈论:“啊!这些比丘明了法何其速也!”导师听到后,说道:“诸比丘,不仅如今,曾经这三十位朋友是群嗜酒的赌徒,在《猪鼻本生》 [133] 中(Tuṇḍilajātaka,《本生》1.6.88)他们听了大鼻的开示后,迅速明白了法,于是持守了五戒。现在他们正是依靠那个因缘在座上就证得了阿罗汉。”然后[佛陀继续]讲法,诵出此偈:

65.
Muhuttamapi ce viññū, paṇḍitaṃ payirupāsati;
Khippaṃ dhammaṃ vijānāti, jivhā sūparasaṃ yathā.

慧者虽须臾,承事于智者;
即速了知法,如舌尝汤味。

该[偈颂]的含义是:“慧者”(viññū),有智慧的人“即便须臾间”(Muhuttamapi ce)对其他“智者行承事”(paṇḍitaṃ payirupāsati),在其面前学习、提问的过程中就“迅速理解”(Khippaṃ vijānāti)教理之法。然后请[智者]讲解业处后,努力修行的过程中,犹如舌净色未受损之人为了辨识味道,一将[食物]放置于舌尖便能知道咸[淡]等味 道,如此般,智者也很快便理解了出世间法。

开示结束时,许多比丘证得了阿罗汉。第六、三十位波婆城比丘的故事[终]。


7. 麻风病人善觉的故事

Suppabuddhakuṭṭhivatthu

“愚人乏智慧……”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就麻风病人善觉(Suppabuddha)而说的。麻风病人善觉的故事收录在《自说》中(第 43 经)。

那时,麻风病人善觉坐在人群外围听闻世尊说法后证得了入流果,他想要将自己获得的功德告知导师,因不敢挤进集会中,便在大众礼敬完导师,伴导师行走[一段路]后返回[各自家里]时,前往寺院。

此刻,帝释天帝知道了“这个麻风病人善觉想要公开自己在导师教法中获得的功德”,[他决定:]“我要测试一下他。”于是前去站在空中这么说:“善觉,你是贫穷之人、可怜之人。我将给你无边的财富,请你说‘佛非佛,法非法,僧非僧,我受够了佛,我受够了法,我受够了僧。’”

善觉向他问道:“你是谁?” “我是帝释。”

“愚冥之人!不知羞耻!你不配与我谈话,你说我贫穷、可怜、悲惨,我既不贫穷也不可怜,我是得达快乐者、拥有大财富者:

“信财和戒财,惭与愧之财;
闻财与施财,慧乃第七财。”
“谁有此等财,不论男与女;即不名贫穷,彼命不空过。”(《增支部》第 7 集 5-6)

“我有这七圣财。凡有此七财者,诸佛与诸辟支佛不称其为‘穷人’。”

帝释听了他的言论后,他于中途放弃了那个[想法],去到导师面前,告知了整个对话。于是,世尊对他说:“帝释,即便是一百位或一千位类似帝释者,也不能让麻风病人善觉说出‘佛非佛’或‘法非法’或‘僧非僧’。”

麻风病人善觉也来到导师面前,和导师互致问候,欢喜地告知了自己所获得的功德后,从座位上起身离开了。在他离开不久后,被一头小母牛夺走了生命。据说她是一个母夜叉,她在数百世中化作母牛夺取了良家子卜孤萨地 (Pukkusati)、木衣者婆酰迦(Bāhiya)、刽子手当巴答剃咖 (Tambadāṭhika)、麻风病人善觉(Suppabuddha)这四人的生命。

据说他们在过去曾是四位财主子,将城中的一位高级妓女带到花园里,白天享受完快乐,晚上这么商量:“这里没有其他人,我们把给她的一千钱还有她所有的首饰都夺走,然后杀了她再走吧。”

她听到他们的谈话后[心想:]“这些无耻之人,和我一起享完乐,现在想要杀了我,我将知道该怎么对付他们。”在被他们杀害时,她起誓:“愿我成为母夜叉,如同这些人杀害我,同样地,我也能杀死他们。”因该[誓愿]的结果,她杀死了这些人。

许多比丘将他的死讯告诉了世尊后,询问:“他[投生]去了哪里?什么原因他成为一名麻风病人?”

导师告诉他们,他因证得了入流果,投生到了忉利天,[过去]他在见到达伽罗尸弃(Tagarasikhi)辟支佛后, [向其]吐痰,然后做左绕(不敬的行为),长久在地狱中受煎熬后,因其余业,现在变成了麻风病人。[佛陀继续]说:“诸比丘,这些众生自己对自己做着有极其痛苦果报之业而行[于世]。”说完联系[此事]进一步说法,诵出此偈:

66.
Caranti bālā dummedhā, amitteneva attanā;
Karontā pāpakaṃ kammaṃ, yaṃ hoti kaṭukapphalaṃ.

愚人乏智慧,待己如敌行;
造作于恶业,其业有苦果。

在此[偈颂中],“行”(Caranti),在四威仪中只做着不善业而行。

“愚人”(bālā),不明了今生和来世利益者,名为此处的愚人。

“乏智慧”(dummedhā),没有智慧。

“待己如敌”(amitteneva attanā),把自己当作敌人一般怀有敌意。

“苦果”(kaṭukapphalaṃ),苦果、痛苦的果报。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七、麻风病人善觉的故事[终]。


8. 农夫的故事

Kassakavatthu

“彼作业非善……”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一位农夫而说的。

据说他在舍卫城附近耕种了一块田。一些盗贼通过下水道进入城市,在一个富人家里挖了一条隧道,取得大量黄 金、金币后,依旧通过那条下水道出来。有一位盗贼瞒着他们将一个装有一千枚金币的袋子放在腰包里,然后去到那块田里,和他们一起将财物瓜分了,当他带着[钱财]离去时,没有留意到装有一千枚金币的袋子从腰包里掉落了。

那一天,导师在黎明时分观察世界时,看到那位农夫进入了自己的智网,探寻“将会怎么样?”时,看到了此事:这位农夫早晨将会去耕地。财物的主人们沿着盗贼的足迹前来,看到从腰包掉落的那个有一千枚金币的钱包后,将会抓住他。除了我,他将不会有其他证人。他有[证得]入流道的潜质,我应去往那里。

早上,那位农夫前去耕地了。导师以阿难长老为随行沙门来到了那里。农夫见到导师后,上前礼敬了世尊,然后又开始耕地。导师什么也没有和他说,就去到装有一千枚金币的钱包掉落之处,看到后,对阿难长老说:“看,阿难,毒蛇。”

“看见了,尊者,有剧毒。”

农夫听到该谈话后心想:“那是我适时和非时行走之处,据说那里有毒蛇。”当导师说完那么多,离开时,他[决定] “我要杀了它”,带着驱车杖前去,看到了装有一千枚金币的钱包,“导师应该是就此而说的”带着它回去了。由于缺乏经验,就将其放在一边用尘土遮盖后,又继续耕地。

天亮时,人们发现盗贼在家里所作之事后,顺着脚印前进,来到了那片田,在那里看到了盗贼们分赃之处,然后看见了农夫的足迹。他们沿着他的足迹走,看到了放钱包的地方,移除尘土后,拿着钱包[说:]“你打家劫舍完,假装在这耕地!”恐吓一番后,暴打一顿,然后带去给国王看。国王听到所发生的事情后,下令将他处以死刑。

王差将他双手捆缚在后面,鞭笞着将他带到了刑场。他在被鞭打时,其他什么话也没说,[只是]边走边说:“‘看,阿难,毒蛇。’‘我看到了,世尊,有剧毒。’”王差们便问他:“你只是讲述着导师和阿难长老的对话,那是为什么 呢?”

“只有见到国王后我才会说。”他们便将他带到国王面前,并讲述了所发生的事情。国王问他:“你为什么这么说?”

他说:“陛下,我并不是盗贼。”然后从为了去耕地[从家里] 出发开始,将整个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国王。国王听到他的话后:“此人指认世间至上之人——导师——为目击证人,不适合将他治罪,我要弄清楚该怎么处理此事。”在傍晚时 分,带着他来到导师面前,向导师询问:“世尊,您是否有和阿难长老一起到过这位农夫耕种的地方?”

“有的,大王。” “你们在那里看见什么了吗?” “一个有一千枚金币的钱包,大王。” “看见后你们说了什么呢?” “这样[说过],大王。”

“尊者,假如此人没有指认您这样的证人,他就没命了。然而,他复述了您说过的话,因此得以活下来。”导师听闻此后,说:“是的,大王,我也就说了这么多就走了。智者不应做那做后会后悔之事。”然后[导师]联系[此事]宣讲佛 法,诵出此偈:

67.
Na taṃ kammaṃ kataṃ sādhu, yaṃ katvā anutappati;
Yassa assumukho rodaṃ, vipākaṃ paṭisevatī.

做已生追悔,彼作业非善;
悲泣泪满面,承受其果报。

在此[偈颂中],“彼作业非[善]”(Na taṃ kammaṃ),那种能够[导致]投生地狱等[恶趣],引生痛苦的业,做了以后,回忆时,一想起就会后悔、悲伤,该业“非善”(Na sādhu)、不美好、没有利益。

“彼之[果报]泪满面”(Yassa assumukho),[造作者]会泪流满面而哭泣着承受其果报。

开示结束时,农夫优婆塞证得了入流果,在场的比丘们也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八、农夫的故事[终]。


9. 善意花匠的故事

Sumanamālākāravatthu

“彼业为之善……”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就名叫善意(Sumana)的花匠而说的。

据说他每天早晨为频婆娑罗王准备八管茉莉花,获取八钱。后来的一天,在他拿着那些花入城时,世尊在大比丘僧团的围绕下,发出六色光芒,以伟大的佛威,广大的佛陀之荣光进入城里托钵。世尊有时用衣服罩住六色光芒,像寻常托钵僧一样游行,例如行走三十由旬的路去见指鬘时,有时则放出光芒,例如进入迦毗罗卫(Kapilavatthu)等之时。

那一天他也是从身体散发着六色光芒,以伟大的佛威,广大的佛陀之荣光进入王舍城。花匠看到世尊如同金像般的身体后,观察到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生起了净信心,心想:“我该如何对导师做殊胜之行呢?”没有看到其他东西,心想:“我要用这些花敬奉世尊。”然后又想到:“这些是固定给国王的花,国王没有得到这些[花]的话,会命人捆缚我,或命令处死我,或将我从国中驱逐,我该怎么办呢?”

然后他想到:“让国王杀了我,或捆缚我,或将我从国中驱逐吧。虽然给他的话,他会给我此生维持生计的钱财,然而敬奉导师能在许多千万劫中为我带来利益与快乐。”他为了如来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趁我的净信心还没有退失,我要立即做此敬奉。”他欢喜踊跃地敬奉了导师。怎样[做]的?首先,他用两捧花抛洒在如来上方,它们在上方成为一个华盖保持着,然后再抛洒两捧,它们在右手边落下作为一个花幕保持着,又抛洒两捧,它们在后面落下,也那样保持着,再抛洒两捧,它们在左手边落下,也那样保持着。

这样,八吶砺[花]变为八捧,在四方环绕如来。前方则是通行的门。花的梗在内,花瓣朝向外面。世尊如同被银盘包围一般前进着。虽然花没有心,它们依靠有心者而如同有心一般没有破损,没有掉落,和导师一起前进,停留在[导师]所停留的地方。

导师的身体发出千道闪电般的光芒。从前面、后面、右边、左边及头顶连续发出的光芒中,没有一道当面跑走的,全部都右绕导师三圈后,变成小棕榈树干大小,从前面跑 掉。整个城市都被震撼了。城内九千万,城外九千万,一亿八千万人中,甚至没有一个男子或女子不拿着钵食出来[供养]。

大众做着狮子吼,挥舞着上千件衣服,前往导师面前。导师为了彰显花匠的功德,走在三牛呼大的城市中锣鼓喧天的道路上。花匠全身充满五种喜。他伴如来走了一小段路 后,如同浸泡在雄黄水中一般进入佛光中,礼赞导师后,拿着空空如也的篮子回到了家中。妻子问他:“花在哪里?”

“我供奉给导师了。” “那现在你怎么向国王交代?”

“让国王杀了我,或捆缚我,或将我从国中驱逐吧。我舍弃生命,对导师做了供奉,所有花成为八捧,出现了如此般的敬奉。大众一边发出着千般欢呼,一边和导师一起走。那欢呼的声音就在那个地方。”他的妻子因愚昧无知,对如此般的奇迹没有生起信心,将他责备、臭骂一番后[说:]“国王是残暴之人,一旦发怒就会通过砍断手脚等制造诸多不利,你所作之事也会对我带来不利。”便带着儿子们来到王宫,国王召见并询问:“这是怎么了?“

她说:“我丈夫用给您的花供奉了导师,空着手回到家 后,我询问‘花在哪里?’他这么说,我责骂他过后[说]‘国王是残暴之人,一旦发怒就会通过砍断手脚等制造诸多不利,你所作之事也会对我带来不利’,然后抛弃了他来到这里。他所作的事,不论好坏,都只是他的,您要知道我已经抛弃他了,陛下。”

国王在第一次[和佛陀]相见时就证得了入流果,是一位具信、有净信的圣弟子。国王心想:“这女人真是愚昧无知,对此般功德都没有生起净信。”他假装生气:“夫人,你说什么?他把该给我的花做了供养?” “是的,陛下。”

“你将其抛弃做的很好,用我的花做了供养,我会知道该怎么处置他的。”将她打发走后,[国王]迅速来到导师面前,礼敬后陪导师一起散步。导师知道国王心有净信,在行经敲锣打鼓的街道后来到了宫门处。国王接过钵,想要请导师进门,但导师显示出就要坐在王宫庭院的样貌。国王知道后“你们迅速搭建天蓬”顷刻间令人搭起了天蓬。那导师何故不入王宫呢?

据说他心里的想法是这样的:“假如我进到里面坐着的 话,大众会看不到我,不能令花匠的功德众所周知。而我坐在国王庭院中的话,大众将会看得到,花匠的功德也会为人所知。”只有诸佛能够让具徳者的功德众所周知,其他人则悭吝于谈论具徳者的功德。

四个花幕保持在四方。大众围绕着导师。国王用上妙饮食招待了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导师用餐结束时做了随喜开示,四个花幕依旧如前一般围绕着,[导师在]做着狮子吼(欢呼声)的大众的围绕下前往寺院。国王伴导师走[一段]返回后,命人召来花匠询问:“你是怎么样把给我的花奉献导师的?”

花匠说:“‘让国王处死我或将我从国中驱逐吧’我[这样]舍弃生命后做了供奉,陛下。”

国王说:“你是个伟人。”然后从皇宫拿出八头大象、八匹马、八个男仆、八个女仆、八套极好的饰品和八千咖哈巴那钱,还有盛装打扮的八个女人和八个上等村庄,给了[他]这每种都有八样的赏赐。

阿难长老寻思:“从今天早上起,[大众]持续着千般狮子吼[的欢呼声]和挥舞着上千件衣服,花匠的果报会是什么?”他向导师询问。于是导师对他说:“阿难,别以为‘这花匠造了少量[善]业’,此人为我舍弃生命后做了敬奉。他的心如此对我起净信后:

“十万劫当中,不将往恶趣;
住立人天后,后当成辟支佛,
其名为善意,是彼业果报。”

导师回到寺院进入香室时,那些花掉落在了门口。傍晚时,比丘们在法堂生起谈论:“花匠的业确实不可思议啊,为一尊活着的佛陀舍弃生命做了鲜花的供奉后,顷刻间就获得了每种都有八个的[赏赐]。”导师从香室出来,通过三条通道中的一条来到法堂,在佛座上坐下,询问:“诸比丘,你们坐在一起谈论何事?”

“关于这个。”

“是的,诸比丘,那种做了后不追悔的业,每当想起时就生起喜悦,这样的业就应该做。”[导师]结合[此事]开示佛法,诵出此偈:

68.
Tañca kammaṃ kataṃ sādhu, yaṃ katvā nānutappati;
Yassa patīto sumano, vipākaṃ paṭisevatī.

彼业为之善,作已无追悔;
欢喜又悦意,体验其果报。

在此[偈颂中],“做完它后”(yaṃ katvā),那种能带来人天成就和涅盘成就,引生快乐之业,做了后不追悔,然后在今生,每当回忆起来时,就会充满喜悦之情,变得欢喜踊跃,未来欢喜愉悦地体验果报,“该业为之善” (Tañca kammaṃ kataṃ sādhu),是好的。

开示结束时,八万四千有情领悟了法。

第九、善意花匠的故事[终]。


10. 莲花色长老尼的故事

Uppalavaṇṇattherīvatthu

“思如蜜……”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莲花色(Uppalavaṇṇā)长老尼而说的。

据说,她在莲华上佛足下发愿后,于十万劫中造作诸功德期间,她都在天与人中轮回。在此尊佛陀出世时,她从天界投生到了舍卫城一位财主家里。由于容色如同青莲蓓蕾,就给她取名为莲花色。在她长大成人时,整个瞻部洲的国王和财主都给财主(她父亲)送来信息:“请把女儿[嫁]给我们。”没有不送去信息的。

因此财主寻思:“我没法令所有人满意,但我要用某种方法[解此困境]。”他叫来女儿,说:“女儿,你能出家吗?”由于她是最后生者 [134] ,那话[对她而言]就如同精炼油(一种药用油)灌顶一般。因此她对父亲说:“我会出家,爸爸。”

在为她做了大量供养后,他将她带到比丘尼的住处令其出家了。在她出家后不久,轮到她在布萨堂中值日。她点完灯,打扫完布萨堂,取了灯焰的相,站着反复观看时,生起了火遍为所缘的禅那,然后就以此为[观禅]基础证得了连同无碍解和神通的阿罗汉。

后来,她在国中行脚后回来,进入盲林(Andhavana)。那时还没有禁止比丘尼住阿兰若。于是,[人们]为她在那里建造了僧寮,铺设了床并用帘子围起来。她为了进入舍卫城托钵而出发了。

然而,她舅父的儿子名叫难陀青年(Nandamāṇava),从她在家时起就迷恋她。在听说她离开了后,在长老尼回来前去了盲林,进入那僧寮,藏在床下。长老尼回来后进入孤 邸,掩上门,由于从外面的太阳光下进来,视线尚昏暗,在

她刚坐到床上,[难陀青年]就从床下出来,上了床。“愚人,不要坏了[我的戒]!愚人,不要坏了[我的戒]!”就在长老尼的阻止下,他强行做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然后离开了。

这时,大地彷佛不能承受他的罪恶一般破为两半,他掉入地中,投生到了大无间地狱。长老尼也将此事告诉了比丘尼们。比丘尼告诉了比丘们。比丘告诉了世尊。听闻此后导师对比丘们说:“诸比丘,但凡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中的任何愚人在做恶业时,如同人们在吃着蜜、糖等什么甜味[物品]一般,满心欢喜、兴高采烈地做着。”[导师]联系[此事]开示佛法,诵出此偈:

69.
Madhuvā maññati bālo, yāva pāpaṃ na paccati;
Yadā ca paccati pāpaṃ, bālo dukkhaṃ nigacchati.

恶业未成熟,愚人思如蜜;
一旦恶成熟,愚人便受苦。

在此[偈颂中],“如蜜”(Madhuvā),对于在造作邪恶的不善业的愚人而言,那[恶]业如同蜜,如同甜味,如同喜 悦、迷人、悦意[的事物]一般。如此,他认为那[恶业]如同蜜一般。

“只要”(yāva),不论多久,“恶业未成熟”(pāpaṃ na paccati),在当下或未来尚未带来果报,他就那样认为。

“一旦”(Yadā ca),但是,当他在今生被种种方式折磨时,未来在地狱等中体验大苦时,他的那恶业就成熟了。这时,那愚人就遭受、知道、领略到那苦了。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后来的某个时候,大众在法堂中生起谈论:“我想漏尽者也享受欲乐,从事爱欲。他们为何不从事呢?他们又不是枯木,也不是蚁丘,也是血肉之躯,因此他们也享受欲乐,从事爱欲。”

导师前来询问:“诸比丘,你们坐在一起谈论何事呢?”

“关于这个。”

“诸比丘,漏尽者不会享受欲乐,不会从事爱欲。正如水珠掉落在莲叶上,不沾染,不伫立,只会掉落,又如针尖上的芥子,不沾染,不伫立,只会掉落。如此般,两种欲(事欲、烦恼欲)在漏尽者的心中也不沾染,不伫立。”[导师]做了联系后说法,诵出这首婆罗门品中的偈颂:

“如水坠莲叶,芥子置锥尖;
不着欲乐者,我谓婆罗门。”(《法句》第 401 偈)

它的含义将会在婆罗门品中阐明。导师召来憍萨罗国王波斯匿:“大王,在此教法中,良家女如同良家子一般,也舍弃了大量的亲族和财产而出家,住在阿兰若中。她们如此生活时,充满爱欲的恶人们恐怕会因卑劣、傲慢的冲动而伤害她们,也会造成梵行的障难。因此,应当在城中为比丘尼僧团建造住处。”

“好的。”国王同意后,命人在城市的一侧为比丘尼僧团建造了住处。从此以后,比丘尼就只居住在村中了。

第十、莲花色长老尼的故事[终]。


11. 瞻部咖长老的故事

Jambukattheravatthu

“[愚人]月月间……”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就瞻部咖(Jambuka)活命者而说的。

据说过去在迦叶佛时期,某位居住在村中的家主为一长老建设了一所住所,[长老]居住在那里的期间,他就用四资具护持他。长老一直在他家用餐。后来,有一位漏尽比丘白天托钵时,来到了他家门口。家主看到他,对他的威仪生起信心,请他进入家里,并恭敬地用殊妙的饮食招待了他。然后[说:]“尊者,请把这块布料染好[做成下衣]穿上吧。”供养了一大块布料,说:“尊者,您的头发长了,我要带来一位理发师为您理发,还要请人为您搬来一张睡觉的床。”

一直在他家应供往来的那位比丘看到家主对他的恭敬后,内心不快,心想:“他对这个刚看到的[比丘]如此恭敬,而对一直在他家应供的我却没有。”他便回了住所。另一人也和他一起前往,然后将家主供养的布料染好穿上。家主则带了一位理发师回来,让他给长老理完发,让人铺设好床铺,说:“尊者,您就睡这张床吧。”说完,向两位长老都发出第二天[应供]的邀请后,他便离开了。

同住者无法忍受[家主]对他的恭敬。于是,傍晚时,他去到那长老躺卧的地方,通过四种方式辱骂了长老:“外来的贤友,你与其在家主家受用饮食,不如吃粪;与其让家主带来的理发师剃头,不如用棕榈果壳拔除头发;与其穿家主供养的衣服,不如赤裸而行;与其躺在家主带来的床上,不如睡地上。”

长老心想:“不要让这个愚人因我而毁灭。”放弃了[饮 食]邀请,一大早就起来去了喜欢的地方。常住者则在清晨,在寺院里完成了应作的义务,在托钵时,怀着“客住者现在还在睡觉,敲钟声会吵醒他”这个想法,就用指甲背在钟上敲了敲,然后入村托钵去了。

家主则准备好了供养品,望向长老们前来的道路,看到常住者后询问:“尊者,长老在哪里?”这时,常住者对他 说:“贤友,啥也别说了。你亲近的[长老],昨天从你离开时起就进入房间睡觉,清晨我起来打扫住所的声音,给饮用水罐和洗用水罐注水的声音,敲钟的声音都没引起他的注意。”

家主心想:“我的圣尊具备如此般的威仪,是不会到这个时间还在睡觉的。一定是看到我对他的恭敬后,这位大德说了什么。”他因自己是一名智者的缘故,恭敬地伺候他用完 餐,将他的钵妥善清洗过后,用种种美味的饮食盛满,说: “尊者,如果您见到我的圣尊,请将此钵食给他吧。”

对方接过后心想:“他若是吃到如此般的钵食,将会执着此地。”在途中他将那钵食倒掉了,然后去到长老的住处,在那里查看时没有见到那位[长老]。

由于造了这么些[恶]业,即便行了两万年的沙门法也保护不了他。在他寿命终结时,他死去投生到了无间地狱,在一个佛间隔期间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后,在此尊佛陀出世时,投生在王舍城一个饮食丰富的家庭里。

从他能用双脚走路时起他就既不睡床上,也不愿吃饭,只吃自己的粪便。[父母怀着]“他因年幼无知[这么]做。” [的想法]将他抚养。即便年龄大了他也不愿穿衣服,赤裸着到处走,睡地上,只吃自己的粪便。他父母[商量]“这和居家生活不相应,完全无羞耻的人与那些活命者相应。”将他带

到他们面前,“请给这位男孩出家吧”交给了[他们]。于是,他们让他出了家。

在出家时,他们将他放在齐脖子的深坑中,在两个肩膀上放上木板,他们坐在上面用棕榈果壳拔除[他的]头发。他父母邀请他们翌日[去应供]后就离开了。

第二天,活命者对他说:“来,我们入村去。” “你们去吧,我要留在这里。”他不想[去]。然后,他们一再劝说,他还是不愿意[去]。他们就把他留下后出发了。他知道他们走了后,就打开粪坑的盖板,下去用双手将粪便做成一团一团吃起来。活命者为他从村里送来食物,他也不愿[吃]。即便[他们]反复[劝]说,他[依旧坚持:]“我不需要这个,我已经得到食物了。”

“你在哪里获得的?” “就在这里获得的。”

同样地,在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他们即便也对他说了很多,“我就要在这里”他也不愿去村中。活命者们[商议:]“这个人每天既不愿入村[托钵],也不愿拿取我们弄过来的食物,说‘我就在这里获得了[食物]’,他究竟在做什 么?我们要调查他。”他们在前往村里时,留下一两个调查他的人后,[其他人]就出发了。他们[两人]假装走在后面,然后藏起来。他得知他们已经走了,就如前那样下到粪坑里,吃起了粪。

另外[留下的两人]看到他的行为后,告诉了活命者们。听闻此后,活命者们[商量:]“[他的]业真重啊!假如沙门乔答摩的弟子知道的话,会[以]‘活命者们吃粪’传播我们的恶名。此人与我们不相应。”将他从自己身边赶走了。他被他们赶走了。在大众上厕所的地方有一块岩石平面。在它上面有个大水坑,石面就是大众上厕所的地方。他去到那里,晚上吃完粪便,在人们前来方便时,用一只手倚靠在石面的一端上,抬起一只脚放到[另一条腿的]膝盖上,面朝上风的方向,张开嘴站着。大众见到他后上前礼敬,询问:“尊者,为什么圣尊张着嘴站着?”

“我是食风者,我没有其他食物。” “那你为什么把一只脚放到膝盖上站着呢?”

“我是勇猛的苦行者,严苛的苦行者。我用两只脚踩在地上,大地会震动,因此我抬起一只脚放在膝盖上站着。我白天晚上都只站着度日,不坐,不卧。”

大部分人只因言语就会相信,因此“真不可思议啊,有如此般的苦行者,我们从未见过”鸯伽(Aṅga)国和摩揭陀(Magadha)国的大部分居民被震撼到了,每月前来提供大量供养品。他[说:]“我只吃风,不吃其他食物。吃其他东西会毁了我的苦行。”他们带来的[食物]他什么也不想吃。

人们一而再地恳求:“尊者,请不要毁了我们,如同您这般的勇猛苦行者受用[我们的供品],会给我们带来长久的利益与快乐。”对他来说其他的食物并不可意。然而迫于大众的恳求他就用香茅草尖[沾了一点]他们带来的酥油、蜜糖等放在舌尖上,然后[说]“你们走吧,这么多就足够给你们[带 来]利益和快乐了。”把他们打发走了。他就这样裸体、吃粪、拔发、睡地上度过了五十五年。

诸佛恒常会在黎明时观察世间。因此,有一天世尊黎明观察世间时,这位瞻部咖活命者出现在了[佛陀的]智网中。“将会发生什么?”导师沉思过后,看到了他有证得无碍解阿罗汉的因缘。知道了:“我做了这个等[事]后,将诵出一个偈颂,在偈颂结束时会有八万四千有情领悟法。大众将依靠这位良家子获得安稳。”

第二天,[导师]在王舍城托完钵返回时,对阿难长老说:“阿难,我要去瞻部咖活命者那里。”

“尊者,您就独自去吗?” “是的,就我[去]。”

这样说完,导师在日影渐长时(下午)前往他那里。诸天寻思:“导师在傍晚前往瞻部咖活命者那里,他住在被大小便和齿木染污的恶心的石面上,应让天空下雨。”他们以自己的威力就在那顷刻间让天下起了雨。石面上的不净都[冲]干净了。然后又在它上面下起了五色花雨。导师在傍晚到了瞻部咖活命者处,发声道:“瞻部咖。”

瞻部咖心想:“这究竟是哪个恶人在叫我‘瞻部咖’?”便说:“是谁?”

“我是一沙门。” “什么事,大沙门?”

“请给我一个住的地方,[让我]今天在此[住]一晚。” “大沙门,这里没有住的地方。”

“瞻部咖,别这样,请给我一个住的地方[过]一晚。出家人渴望[伴随]出家人,人与人,牲畜和牲畜。”

“那你是出家人?” “是的,我是出家人。”

“如果你是出家人,你的葫芦瓶在哪?烟供勺在哪?祭祀线在哪?”

“这些我有,但是[由于]‘分别拿着行走不方便’,我就在内心里携带着[它们]行走。”

他生气了:“你要带着这些行走。”

于是导师对他说:“好了,瞻部咖,别生气。告诉我一个住的地方吧。”

“大沙门,这里没有住的地方。”

在他住的地方不远处有一个山洞,导师指着那,说:“哪个山洞有谁住?”

“没有任何人,大沙门。” “那就把它给我吧。” “你自便吧,大沙门。”

导师在山洞中铺设好坐具坐下。初夜时,四大天王照亮四方而前来服侍导师。瞻部咖看到光亮后,心想:“那是什么光?”中夜时分,帝释天王来了。瞻部咖看到他后心想: “这个人是谁?”后夜时,能用一根手指照亮一个轮围世 界,两根手指能照亮两个,十根手指能照亮十个轮围世界的

大梵天王照亮着整片森林而来。瞻部咖看到他后也心想:“这又是谁?”

清晨,他来到导师面前,问候过后询问导师:“大沙门,

[昨晚]照亮着四方来到您跟前的是谁?” “是四大天王。”

“什么原因[而来]?” “为了服侍我。” “难道您胜过了四大天王?”

“是的,瞻部咖,[我是]比天王们还伟大之王。”

“那中夜时来的又是谁?” “是帝释天帝,瞻部咖。” “什么原因[而来]?” “也是为了服侍我。”

“难道您还胜过了帝释天王?”

“是的,瞻部咖,我也在帝释之上,他就像是我的医护人员、净人、沙弥一般。”

“后夜时照亮整个森林而来的是谁?” “他就是当世上的婆罗门等打完喷嚏、摔一跤后说‘礼敬大梵天’的那位大梵天。” “难道你还在大梵天之上?”

“是的,瞻部咖,我确实是超越了大梵天之梵天。” “你真不可思议,大沙门。而我在这里住了五十五年,他们一位都没来服侍过我。我作为食风者,只站着度过了这么长时间,他们还从未来服侍过我。”

这时,导师对他说:“瞻部咖,你欺骗着世上的愚昧大 众,连我也想欺骗了。你不是五十五年都在吃粪,睡地上,裸体游行,用棕榈果壳拔除头发吗?然而你还欺骗世间说 ‘我是食风者,只用一只脚站立,不坐,不卧。’你还想欺骗我。过去你就因邪恶之见的缘故,这么长时间以来遭受了食粪、睡地上、裸体游行、被用棕榈果壳拔除头发[这样的恶果],如今又执取邪恶之见。”

“那我[曾经]做过什么,大沙门?”

导师便告知了他曾经所作之事。他就在导师讲述时生起了悚惧感,惭与愧现起,他就蹲坐着。老师便抛给他一件浴衣。他将其穿上后,礼敬导师,然后坐在一旁。导师为他讲述次第论(布施、持戒、生天、欲乐过患和出离功德),然后开示佛法。开示结束时,他证得了连同无碍解的阿罗汉,礼敬导师后,从座而起,请求出家和受具足戒。

至此,他过去的[不善]业已耗尽。他在用四种方式辱骂那位漏尽的大长老后,在无间地狱中受煎熬直到大地增加了一由旬又三牛呼,然后因余报五十五年中在那里过这种怪诞的[生活]。因此他的[恶]业耗尽了。然而他那修行两万年沙门法的果报并未毁坏。因此导师伸出右手,说:“来吧,比 丘,善修梵行以作苦之终结吧。”就在当下,他在家人的特征消失了,成为了一位具足八种[出家人]资具,有着六十个僧腊的大长老一般。

据说那天是鸯伽[国]和摩揭陀[国]的居民拿着供养品来 [礼敬]他的日子。因此,两国居民带着供养品前来看见了导师,心想:“是我们的圣尊瞻部咖伟大,还是沙门乔答摩呢?”然后又想到:“如果沙门乔答摩更伟大的话,[圣尊]他应该去沙门乔答摩那里,然而因瞻部咖活命者更伟大,所以沙门乔答摩来到了这[圣尊]面前。”

导师知道大众的想法后说:“瞻部咖,你来断除你的护持者们的疑惑吧。”他说:“尊者,我也正期待如此。”然后进入四禅,出[定]后飞上一棕榈树高的空中说:“尊者,世尊是我的导师,我是弟子。”然后下来礼敬过后,又飞上两棵棕榈树高、三棵棕榈树高,如此直到七棵棕榈树高的空中,然后下来让大家知道自己是弟子。大众看到这个后心想:“佛陀确实不可思议、功德无与伦比啊。”

导师和大众交谈,这样说道:“这个人这么长久以来用香茅草尖[蘸取]你们带来的供养品放在舌尖上[说]‘我在圆满苦行’而住在这里。即使以此方法圆满苦行一百年,相较于如今他因对[用餐]时间或餐食有疑而不吃的断食善心,他那苦行连十六分之一[功德]都不及。”[佛陀]联系[此事]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70.
Māse māse kusaggena, bālo bhuñjeyya bhojanaṃ;
Na so saṅkhātadhammānaṃ, kalaṃ agghati soḷasiṃ.

愚人月月间,唯食草端食;
不及知法者,十六分之一。

这首[偈颂的]含义是,假如“愚人”(bālo)——未完全理解于法、缺乏戒等功德的外道中(字面为‘在[邪]见的领域中’)的出家人——[想着]“我要圆满苦行”,而“在每个月用香茅草尖”(Māse māse kusaggena)从钵中取[一点]食物吃,一百年间[这样]“吃食物的话”(bhuñjeyya bhojanaṃ),[其功德]“不及知法者十六分之一”(Na so saṅkhātadhammānaṃ, kalaṃ agghati soḷasiṃ)。所谓“知法者”就是已了知法、已测度法者。他们当中最低限度是入流的知法者,最高为漏尽者。“相较于这些知法者,那愚人[的功德]不及其十六分之一”[这是]就个人角度而说的。而它在此的意思是:那[愚人]如此圆满苦行一百年的思,相较那知法者们因对时间或餐食有疑而不吃[这样的]一次断食善思,他(愚人)长夜生起之思[的功德]不及那[断食]之思的十六分之一。

这是说:将那知法者之思的果报分成十六份,然后每一份又各分成十六份,其中一份的果报还比那愚人苦行[的果报]更大。

开示结束时,八万四千有情领悟了法。第十一、瞻部咖长老的故事[终]。


12. 蛇鬼的故事

Ahipetavatthu

“恶业非即熟……”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就某只蛇鬼而说的。

一天,一千位结发者中的尊者相长老(Lakkhaṇa)和摩诃目犍连长老[决定]“我们将去王舍城托钵”,从鹫峰山往下走。他们中的尊者摩诃目犍连长老看见一只蛇鬼,然后面露微笑。于是,相长老便问他发笑的原因:“贤友,你为何面露微笑?”

长老说:“相贤友,[现在]不是[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可以在世尊面前问我。”

当他们在王舍城托完钵,来到世尊面前坐下时,相长老询问:“贤友目犍连,你下鹫峰山时面露微笑,在我询问微笑的原因后,你说‘你可以在世尊面前问我’,现在你说说那原因吧。”

长老说:“贤友,我是看见一只鬼才露出微笑的。他的身体是这个样子:它的头像人头,身体剩余部分如同蛇一般。它名叫蛇鬼。它的尺寸有二十五由旬,从它的头部生起的火焰去往尾部,从尾部生起的火焰直达头部,从中间生起的去往两边,两边生起的下到中间。”据说就两个鬼的身体有二十五由旬,其他的都是三牛呼大。就这只蛇鬼和乌鸦鬼是二十五由旬,其中这就是蛇鬼。乌鸦鬼也是摩诃目犍连在鹫峰山顶看到它正在被燃烧,说了这首偈颂来询问它过去的业:

“汝舌五由旬,头有九由旬;
汝身甚高大,二十五由旬;
因造何种业,遭受此等苦?”

然后鬼告诉他:

“尊者目犍连,我曾随意食,
为迦叶大仙,僧团所运食。”

诵完偈颂后说:“尊者,在迦叶佛陀时期,许多比丘进入村中托钵。人们看到众长老后亲切地请他们在休憩堂坐下,洗完脚,为其涂上[涂足]油,请他们喝完粥,施与副 食,然后在等待[僧团]托钵期间,坐着听法。讲法结束时,他们拿着长老们的钵在各自家里装满种种上味饮食后,再带来。那个时候我是一只乌鸦,坐在休憩堂屋顶上面,看到这一幕后,我从有一个人拿着的钵中,三次塞满嘴拿取了三个饭团。虽然该钵食既不是僧团物,也还没有指定布施给僧团,也不是比丘们取完剩下的。是人们从各自家中带来的食品,只不过是指定给僧团带来的。我从中拿取了三个饭团,就是我的往昔之业。我死后因那个业的果报在无间地狱中受煎熬,然后因那余[报],现在投生在鹫峰山成为一乌鸦鬼,遭受此苦。”这是乌鸦鬼的故事。

而长老在这里说:“我见到蛇鬼后露出微笑。”这时,导师起身为他作证:“诸比丘,目犍连说的是真的。我也在获得正觉之日见过它,然而出于对他人的悲悯‘那些不相信我所说之人,会对他们不利’就没有说。”在相相应中(《相应部》2.202 等)也[记载了]在摩诃目犍连见到[那些鬼] 时,导师为他作证,说了诸故事案例。这个[故事]他也是那样说出来的。

听闻此后,比丘们询问它的宿业。导师向他们讲述道: “在过去,[人们]在波罗奈附近的河边为一位辟支佛建造了一间草屋。他住在那期间,固定去城里托钵。市民们也早晚都手拿香、花等前去服侍辟支佛。一个住在波罗奈的人在那路边种了一块地。大众在早晚前去服侍辟支佛时,会踩踏经过那片地。即便农夫[说]“不要踩踏我的地!”进行阻止,也依旧不能阻止。

“于是他有了这个念头:‘如果这个地方没有了辟支佛的草屋,他们就不会踩踏我的地了。’他在辟支佛入城托钵的时候,将[他的]餐具打碎,并烧了草屋。辟支佛看到那火以后,安然离开了。大众拿着香、花前来,看到烧掉的草屋后说:‘我们的圣尊哪去了?’他也和大众一起前去了,他就站在大众中这么说道:‘我烧了他的草屋。’“‘抓住[他],因为这个恶人,我们见不到辟支佛了。’ [大众]用棍棒等将他打死了。他投生到了无间地狱,他在地狱里受煎熬直到大地抬升了一由旬,然后因余报投生成为了鹫峰山的蛇鬼。”

导师讲述了它的这个往昔之业后,[说:]“诸比丘,恶业如同那牛奶。正如牛奶不会一挤出来就转变,业也不会一造下就成熟。然而当它成熟时,那时候[造恶者]就因如此般的痛苦而悲伤。”[导师]作完联系后开示佛法,诵出此偈:

71.
Na hi pāpaṃ kataṃ kammaṃ, sajjukhīraṃva muccati;
Ḍahantaṃ bālamanveti, bhasmacchannova pāvako.

恶业非即[熟],鲜乳不速凝;
如灰覆炭火,炽然随愚人。

在此[偈颂中],“鲜牛乳”(sajjukhīraṃva),从母牛乳房中流出来的热牛奶不会在刹那间就转变、变异。这是说,如同这刚挤出来的牛奶不会刹那间就转变、变异、失去原本的状态。当[牛奶]挤出到容器里盛着时,只要那里面没有放入酪等酸,只要没有被放到酪容器等酸的容器中,它就不会失去原本的状态,之后才会失去。

同样的,恶业也不会一做就成熟。如果[一做就]成熟的话,就没有任何人敢造恶业了。只要善业带来的诸蕴还存续着,它们就会保护他。[恶业]会在它们(善业引生的诸蕴)毁坏后,在恶趣中出现的诸蕴中成熟。成熟时,“炽燃随愚人”(Ḍahantaṃ bālamanveti)。好似什么?

“如灰覆炭火”(bhasmacchannova pāvako)。如同被灰烬覆盖的无焰火炭,因被灰烬覆盖,即便踩踏时也不会被灼烧。然而,当灰烬被烧热后,热量就会将皮肤等灼烧,直到脑髓。如此般,谁若造了恶业,它(恶业)就会在第二生或第三生[在他]投生地狱等之时,跟随烧灼那愚人。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成为了入流者等。

第十二、蛇鬼的故事[终]。


13. 六万铁锤鬼的故事

Saṭṭhikūṭapetavatthu

“唯引生不利……”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竹林时,就六万铁锤鬼而说的。

和前面一样,摩诃目犍连长老和相长老一起从鹫峰山下来时,在某个地方面露微笑。当被问及微笑原因后,长老说:“你可以在世尊面前问我。”托完钵,来到导师面前,礼敬后,坐在一旁时,又被问及,[长老]说:“贤友,我看见一只鬼,身体有三牛呼大,在它头上有六万把燃烧的铁锤,反复掉落后抬起,在捶打着他的头,每当打破后又复原,此生我从未见过这样的生命。我见到它露出了微笑。”

“铁锤六万把,遍布一切处;
砸向尔头首,击碎头颅顶。”(《饿鬼事》第 808、810、813 偈)等等

《饿鬼事》中的[这偈颂]就是针对这只鬼说的。导师听闻长老的谈论后,说:“诸比丘,该有情我坐在菩提树下时就见过了,出于对他人的悲悯‘那些不相信我所说之人,会对他们不利’就没有说。而现在有了目犍连作为证人,我就说了。”听闻此后,比丘们询问它往昔之业。导师向他们讲述道:

“过去在波罗奈(Bārāṇasī,如今的瓦腊纳 西)城中,有一个跛子精于投石。他坐在城门口一棵榕树下投掷石子,将它的树叶打破。当村童们对他说“[打破树叶]为我们显示大象的形象吧,为我们显示马的形象吧”时,他就展示了[他们]希望的所有形象,然后在他们那里获得了副食等。后来有一天,国王前往公园时来到那个地方。孩童们将跛子放在[榕树]垂下的树根间,然后跑掉了。国王在日中时进到树下,大大小小的孔洞光影打在身上,他[心想]“这是怎么回事?”朝上看时,看到了树叶上大象等影像,询问: “这是谁做的?”

“跛子[做的]。”

听闻后,将他召来说:“我的国师话特别多,即便是[我]说一点点,他都说很多来烦我,你能否投掷一吶砺(Nāḷi,筒)的羊粪到他嘴里?”

“我能的,陛下。您找人拿来羊粪,然后和国师一起坐在屏风里,我将会知道该怎么做。”

国王便照做了。另一人(跛子)用剪刀尖在屏风上打了个孔。当国师和国王一起交谈时,[国师]一张嘴,他就将羊粪一颗颗投入他的口中。国师将进到嘴里的[羊粪]都吞了下去。当羊粪用完了,跛子摇动屏风。国王看到他的示意,知道羊粪用完了,就说:“老师,当我和您一起谈话时,我没法结束谈话。您话多到连吞了一吶砺的羊粪也没能住嘴。”

婆罗门陷入了沉默,从此以后他就再也不能开口与国王谈话了。国王想到跛子的恩德,就召来他[说:]“多亏了 你,让我获得了安乐。”满意地赏赐他每种有八个的财物,还给了他位于城市四方的四个上等村庄。得知此事后,国王的法义顾问大臣诵出此偈:

“此技或彼技,一切皆为善;
看!跛子依投掷,获四方村落。”(《本生》1.1.107)

那个时候的那位大臣就是现在的世尊。有一个人看到跛子获得了成功,便想到:“这人是个跛子,依靠这项技术获得了大成功,我也应学习它。”他来到其面前,礼敬后说道: “老师,请您传授我这个技术吧。”

“小子,不能传授。”

他被其拒绝后,[心想:]“好吧,我要取悦他。”在给他做按摩手足等[服务]很长时间后,赢得了他的好感,然后一而再地请求。跛子[觉得]“此人对我帮助良多”,无法拒绝 他,就传授他技术,然后说:“小子,技术你已学成,现在你要去做什么呢?”

“我要去外面测验[我的]技术。” “你要怎么做?” “我要击杀牛或者人。”

“小子,杀死一头牛有一百罚[金],杀死一个人有一千 [罚金]。你就算连同妻儿也无法支付该[罚金]。别毁了[自 己]。你去找那打了没有处罚的,像那无父无母者,用某个做测试吧。”

他[说:]“好的。”将石子放在[下衣卷成的]腰包里,四处游走寻找这样的人。看到一头母牛后[觉得]“这个是有主的”,没敢打,见到一个人后[觉得]“这个有父母”,没敢 打。

那个时候,有位名叫善眼(Sunetta)的辟支佛住在那个城市附近的一个草屋里。他见到该[辟支佛]正入[城]托钵站在城门中间,[心想:]“这个人没有父母,打他没有惩罚,我要打他来测试我的技术。”他瞄准辟支佛的右耳孔后,投出石子。它穿过右耳孔从左边穿出,[辟支佛]生起了苦受。辟支佛不能去托钵了,从空中回到草屋入了般涅盘。

当辟支佛没来时,人们心想“一定是生什么病了”,便前往那里,看到他入了般涅盘后恸哭、悲泣。他看到了前往的大众,也去到那里,认出辟支佛后,说:“这个人入[城]托钵时,在我对面的城门中,我在测试自己的技艺就击打了他。”人们[喊道:]“是这个恶人打了辟支佛,抓住[他] ,抓住[他]!”将他打一顿后,就在那里杀死了他。

他投生在无间地狱,受煎熬直到大地增长了一由旬,才以余[报]投生为鹫峰山山顶上的六万铁锤鬼。导师讲述了他的这个往昔之业后,[说:]“诸比丘,当愚人有了技术或权力时,伤害就会现起。愚人得到技术或权力后,只会做对自己不利的事。”[导师]做了联系后开示佛法,诵出此偈:

72.
Yāvadeva anatthāya, ñattaṃ bālassa jāyati;
Hanti bālassa sukkaṃsaṃ, muddhamassa vipātayaṃ.

愚人获学识,唯引生不利;
害愚人善分,破碎其头首。

在此[偈颂中],“只会”(yāvadeva),是划定界限意义上的不变词(起限定作用)。

“学识”(ñattaṃ),知道的意思。他所知道的技术,或依靠权力、名望、成功而为人所知,成为知名[人士]、著名 [人士],就是他的那[学识]。技术或权力等,只会给愚人带来不利。他只会依靠它给自己造作不利。

“害”(Hanti),毁坏。

“善分”(sukkaṃsaṃ),善的部分。愚人的技术或权力的出现,只会引起善的部分被毁灭。

“头首”(muddha),是智慧之名。

“破碎”(vipātayaṃ),被毁坏。毁坏他的幸福,摧毁、破坏名为智慧的头首,杀害[他的善分]。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十三、六万铁锤鬼的故事[终]。


14. 质多家主的故事

Cittagahapativatthu

“愚人务虚名……”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善法(Sudhamma)长老而说的。开示始于马奇咖三答 (Macchikāsaṇḍa),终于舍卫城。

在马奇咖三答城,一位名为质多(Citta)的家主看到五比丘中的大名长老在托钵,对他的威仪生起信心,然后拿过钵将他请入家中招待以饮食。用餐结束听闻佛法开示时,他证得了入流果,成为了信心不动摇者。他想将自己的一个名叫安拔达咖(Ambāṭaka)林的园林用作僧园。将水洒在长老手上(布施仪式)进行了赠与。就在那一刻,[说出] “佛教已住立”,滴水[仪式]结束后,大地震动。大财主在园林里建造了一所大寺院,为四方而来的比丘们敞开大门。马奇咖山答一位名叫善法的大长老成为了常住者。

后来,两位上首弟子听闻质多的美德后,想要摄受他而来到了马奇咖山答。质多家主听闻他们的到来后,走了半由旬路前往迎接,然后将他们带到自己的寺院,履行了对客住者的义务,然后向法将[舍利弗尊者]请求:“尊者,我欲听闻些许佛法开示。”长老对他说:“优婆塞,我们远道而来,形色疲劳。但你还是听一点吧。”为他讲述了佛法。

他一听长老的法就证得了不来果。他礼敬了两位上首弟子,邀请道:“尊者们,明天请和一千比丘一起来我家接受钵食吧。”然后邀请了常住的善法长老:“尊者,您也和两位长老一起来吧。”

“此人后邀请我”他生气拒绝了,即便[家主]一再请求他也还是拒绝了。优婆塞[说完]“请您出席,尊者”就离开了。第二天在自己家中准备了大供养。善法长老在黎明时分寻思:“家主到底为上首弟子们准备了什么样的供养呢?我明天要去看看。”清早就拿着衣钵来到他家门口。虽然家主对他说:“请坐吧,尊者。”

他还是说:“我不坐,我要去托钵。”然后看了看为上首弟子们准备的供样品,想要羞辱家主,说:“家主,你的供样品很丰盛,但这里少了一样东西。”

“是什么呢,尊者?” “芝麻饼,家主。”

说完,他被家主以乌鸦的譬喻责备后愤然说:“家主,这是你家,我要走了。”即便[家主]三次挽留,他还是离开了,去到导师面前,将质多和自己的谈话告诉了[导师]。导师

[说:]“你用卑劣的方式羞辱了具信、净信的优婆塞。”指出他的过失后,令[僧团]对他举行下意羯磨 [135] (paṭisāraṇīya- kamma),派遣他: “去,向质多家主请求原谅。”

他去到那里即便说:“家主,那只是我的过错,请你原谅我。”但[家主说:]“我不原谅。”被他拒绝后尴尬,不能取得原谅。 [136] 他又回到导师身边。导师虽然知道“优婆塞将不会原谅他”,[出于]“此人傲慢,先让他走三十由旬的路回来 [以消除他的慢心]”,没有告诉[他]请求原谅的方法就派他前去了。

在他回来时,他已消除了傲慢,便给他派了一位同伴,说:“去,和此人一起去请求优婆塞的原谅。”

“沙门不应产生‘我的寺院,我的住所,我的优婆塞,我的近视女’[这样的]傲慢或嫉妒。这样做,只会增长欲望、傲慢等烦恼。”[导师]做了联系后宣说佛法,诵出此偈:

73.
Asantaṃ bhāvanamiccheyya, purekkhārañca bhikkhusu;
Āvāsesu issariyaṃ, pūjā parakulesu ca.

愚人务虚名,僧中为领导;
寺中掌权势,受他家供养。

74.
Mameva kata maññantu, gihī pabbajitā ubho.
Mamevātivasā assu, kiccākiccesu kismici;
Iti bālassa saṅkappo, icchā māno ca vaḍḍhati.

愿僧俗共知,此皆由我建;
应作不应作,愿我皆掌控;
愚人作此想,欲与慢增长。

在此[偈颂中],“虚”(Asantaṃ),愚痴的比丘追求不实的赞誉,[例如]“没有信的沙门希望‘愿人们认为我具信。’”按照“恶欲”(阿毗达摩《分别论》851)的注释中所说的方式,愚人追求这种不实的赞誉:“无信、恶戒、少闻、离独处、怠惰、念未现起、无定、恶慧、漏未尽的沙门,[渴望]‘人们要是知道我——此人具信、持戒、多闻、远离、发勤精进、念现前、已得定、具慧、漏已尽——就好了。’”

“领导”(purekkhāraṃ),[有众多]随从。“要是整个寺院的比丘都围绕我,向我请教问题而住就好了。”住立于如此的欲求后,渴望成为比丘中的领导者。

“寺中”(Āvāsesu),对于僧团住所中那些位于寺院中间的好住所,就分配给自己的朋友(字面义为同见者)、同伴

(字面义为共受用者)等比丘:“你们住这里吧。”自己也受用更好的住所。其余的客来比丘就安排在边远、下等的住 所,甚至是有非人占据的[住所]:“你们住这里吧。”[愚人]渴望在寺院里有[这样的]权力。

“受他家供养”(pūjā parakulesu ca),在既不是父母也不是亲族的其他人家里,“这些人要是只供养我,不供养其他人就好了”这样渴望四资具的供养。

“皆知由我建”(Mameva kata maññantu),那愚人生起意图:“凡是寺院里建造的布萨堂等任何建筑,‘所有的都是我们长老所为’如此希望在家人和出家人两者都认为所完成的工作都是靠自己才完成的。”

“我掌控”(Mamevātivasā),他希望“愿在家人和出家人全都受我掌控。需要车、牛、锛子、斧等,乃至粥要热了后才喝,对于这样的该做不该做,或大或小的应做的事 务,任何一件都要在我的掌控下。只有问过我后他们才去做。”

“这么[想的]愚人的”(Iti bālassa),对于生起那些渴望和这样意图的愚人,无论是他的观智或者道果都不会增 长。他只会像月亮升起时大海涨潮一般,唯独依六门中生起的渴爱和九种慢 [137] 会增长。

开示结束之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善法长老则在听闻此教诫后,礼敬导师,从座位起身,作右绕后,和那位陪同比丘一起前去,在优婆塞的视线内忏完罪,请优婆塞原谅。该优婆塞也反过来请求原谅:“尊者,我原谅[您]。如果我有过错,请您原谅我。”[善法长老]遵从导师给的教诫,几天就证得了连同无碍解的阿罗汉。

优婆塞则想到:“我还没见到导师就证得了入流果,还没见到[导师]就住立于不来果,我应当去见导师。”他命人置备了满载芝麻、米、酥油、糖、布及覆盖物(如毯子)等的五百辆车,然后通知了比丘僧团以及比丘尼僧团,还有优婆塞和优婆夷们:“想见导师的就来吧,不会有食物等的缺乏。”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和优婆夷各有五百人和他一起出发了。

他为他们以及自己的随从,[一共]三千人,按照三十由旬的路程充分准备了粥饭等[物资]。在得知他出发了后,诸天在每一由旬都建造了营地,用天界的粥、硬食、饭食、饮料等招待大众,任何人都不缺乏任何东西。如此在诸天的护持下,每日前进一由旬,经一个月到了舍卫城,五百辆车依旧满载如故。他一边分发着诸天和人们带来的礼物,一边前行。

导师对阿难长老说:“阿难,今天日影渐长时(下午)质多家主将会在五百优婆塞的围绕下前来礼敬我。”

“尊者,那在他礼敬您时会有什么神变吗?” “会有的,阿难。”

“是什么呢,尊者?”

“在他前来礼敬我时,在八咖利沙(Karīsa,约一英亩)的范围内,将会降下齐膝深密集的五色天花雨。”

听闻该谈话后,市民们[传言:]“据说如此大福德的质多家主今天将会前来礼敬导师,据说将会出现如此般的神变。我们也要见到那大福德者。”他们拿着礼品站在道路的两侧。在他们来到寺院附近时,五百比丘首先到达。

“姐妹们,你们随后去。”质多家主让大优婆夷们留下,

在五百优婆塞的围绕下来到导师身边。[人们]不会站或坐在诸佛正对面的位置,也不会这里、那里[杂乱无章],他们静静地站在通往佛陀的道路两边。质多家主走上了佛陀所走的大道。[这位]证得三果的圣弟子所望向之处都引起了震动。大众看着[他心想]“据说那就是质多家主。”

他来到导师面前,进入六色佛光之中,握住导师两个脚踝行了礼敬。就在那时,下起了前面提到的花雨,响起了千番喝彩。他在导师身边住了一个月,在居住期间,他请以导师为首的整个比丘僧团坐在寺院里,[向他们]做了大供养。和自己一同前来的人们也被他安排在寺院里进行照顾。他甚至都没有一天需要从自己的车里拿任何东西,只用诸天和人们带来的礼品就完成了供养和所有的工作。

他礼敬导师后说:“尊者,我[决定]‘我要向您做供养’而来的期间,在路上花了一个月,这里也住了一个月,没有 [机会]去拿我带来的任何礼品,这么长时间只用诸天和人们带来的礼品就做了供养。即便我在这里住一年,也将不会有机会供养我自己的供养品。我希望清空了车子再走,请您告诉我一个储藏的地方。”

导师对阿难长老说:“阿难,让人弄一片空的区域给优婆塞。”长老照做了。据说[储食]净地是为质多家主而许可的 (Kappiyabhūmi)(《律藏·大品》第 295 段)。优婆塞则又和与自己一同前来的三千人以及[五百]空车一起上路了。诸天和人们出现[在他面前,说:]“大德,您清空车子完成了前来的任务。”他们用七宝将车子装满。他就用带给自己的礼物护持着大众回去。

阿难长老礼敬导师后,说:“尊者,他来您这里花了一个月才到,在这里也住了一个月,这么长时间他只是用诸天和人们带来的礼物就做了大供养。现在清空了五百辆车,据说要花一个月回去,诸天和人为他而前来,[说]‘大德,您清空车子完成了前来的任务’,用七宝将五百辆车装满。据说他又将用带给自己的礼物护持着大众回去。尊者,他只有来您这里[人天]对他的恭敬供养才会出现,还是他去其他地方也会出现呢?”

“阿难,来我这里或者去其他地方[人天]对他的[恭敬供养]都会出现。该优婆塞是具信者、有慧者、持戒者,这样的人无论去到哪里,他的利得、恭敬都会在那里出现。”说完 后,导师诵出这首杂品中的偈颂:

“具戒有信心,得财及随从;
随彼至何处,处处受敬奉。”(《法句》第 303 偈)

其含义会在该处阐明。当[导师]这么说时,阿难长老询问质多的往昔之业。于是导师告诉他:

“阿难,他在莲华上世尊足下发愿后,十万劫间在人天轮回,在迦叶佛时期他投生在一个猎人家庭里。在他长大后的一天,天下着雨,他拿着矛前去森林捕猎,寻找猎物时看到一个山洞里坐着一位[用袈裟]将头部裹住的比丘,[他心想:]‘有一位圣尊,一定是在坐着修习沙门法,我要给他带来食物。’他迅速回到家中,让人将昨天带回来的肉在一个炉子上煮好,在[另]一个炉子上煮好饭。[这时]看到其他托钵的比丘后,也将他们的钵拿了,请他们坐在布置好的座位上,让人准备好钵食,吩咐其他人:‘你们招待圣尊们吧!’然后将[煮好的]钵食放在篮子里,带着前往的途中采了种种花,用叶子包住,来到长老坐的地方,说:‘尊者,请摄受 我。’拿过钵,装满后放到长老手里,用那些花做了供养,然后发愿:‘正如我用这美味的钵食连同鲜花的供养让您的心欢喜,如此般,愿无论投生到哪里,[人们]都带来千份礼物让我的心欢喜,[同时]愿降下五色花雨。’他终身行善然后投生到了天界,在他投生之处下起了齐膝深的天花雨。今生,在他出生之日以及来到这里时,为他降下的花雨以及[人天]为他带来的礼品,以及为他用七宝装满车辆,都是那个业的果报。”

第十四、质多家主的故事[终]。


15. 阿兰若住者底沙沙弥的故事

Vanavāsītissasāmaṇeravatthu

“一道导利养……”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祇陀林时,就阿兰若住者底沙(Tissa)长老而说的。开示始于王舍城。

据说舍利弗长老的父亲万甘德(Vaṅganta)婆罗门的朋友是一位名叫大军(Mahāsena)婆罗门,住在王舍城。有一天,舍利弗长老托钵时,出于对他的怜悯,来到他家门口。他是一位财富耗尽的穷人。他[寻思:]“我儿子一定是来我家门口托钵来了,而我贫穷,我想他不知道我是个穷人,没有任何可布施的东西。”他无法面对长老就躲了起来。第二天,长老又来了,他还是那样躲了起来。即便他想着“无论得到任何东西,我都将供养”却没有获得[任何东西]。

后来有一天,他在一处婆罗门诵[吠陀]的地方得到了一块粗布和一碗乳饭,带回家后忆念长老:“我应该把这钵食供养给长老。”长老也在那一刻从定中出定,看到了该婆罗门, [心想:]“婆罗门获得了可布施的东西,在期待我的到来,我应该去那里。”他披上僧伽梨,拿着钵,站在他门口,让他看到自己。

婆罗门看到长老就内心欢喜明净。于是上前礼敬,致以问候,请他在家里入座,拿了乳粥倒在长老钵里。长老接受了一半后,用手将钵盖住。这时,婆罗门对他说:“尊者,这乳粥只有一个人的量,请摄受我的来世,不要摄受今生,我想毫无保留地供养。”全部倒进了[长老钵里]。长老就在那里食用了。在长老用餐结束时,他又将那布料供养了,礼敬后这么说:“尊者,愿我也得获您所见之法。”长老[以]“愿如是,婆罗门。”为他作完随喜,从座位起身离开,次第而行回到了祇陀林。

在穷困之时所做的布施尤其令人欢喜,婆罗门也在做完那个布施后,内心明净、欢喜,对长老生起了强烈的敬爱。他怀着对长老的敬爱死去,投生到了长老在舍卫城的一位护持者家里。就在那一刻他的母亲得知“我的腹中怀上了[胎儿]”,然后告诉了丈夫。他为她做了孕期护理。

她忌口了过热、过冷、过酸等食物后,安乐地怀着胎儿期间,生起了这样的欲求:“我要是能邀请以舍利弗长老为首的五百比丘就好了,请他们坐在家中供养以纯奶粥,我也穿上染色的衣服,拿着金碗坐在最后面的座位上,吃这么多比丘剩余的乳粥。”

据说她想穿染色的衣服是腹中儿子会在佛陀教法中出家的预兆。她的家人们[认为]“我们女儿的欲望如法”,就以舍利弗长老为僧团长老,向五百比丘供养了纯乳粥。她则穿上一件染色[下]衣,披上一件染色[上]衣,拿着金碗坐在最后面的座位上,吃了剩余的乳粥,欲望便止息了。

从她怀上孩子期间,以及十个月后分娩时,[家人]所举办的庆典上,都向舍利弗为首的五百比丘布施了浓乳粥。据说这是男孩之前做婆罗门时布施乳粥的等流[果]。在生日庆典那天,[家人们]一大早就将那男孩沐浴、打扮好,让他躺在豪华床铺上价值十万的毛毯之上。他睡在那里看到了长老 [心想:]“这是我曾经的老师,我依靠长老获得的这个成 就,我理应对此人做一个布施。”

当人们带他去受戒时,他用小拇指缠住那毛毯不放。“手指上缠着毛毯”他们试图将其拿开,他就哭。亲人们[说] “你们走开,别让孩子哭!”就连同毛毯一起带过去了。在他礼敬长老的时候,手指从毛毯上松开,毛毯掉在了长老脚下。亲人们没有说“小孩子不懂事[这么]做的”,[而是]说: “我们儿子供养的,是舍予之物,尊者。”然后又说:“尊者,请您为您的仆人授戒吧——他用价值十万的毛毯做了供养。”

“这孩子叫什么名字?” “尊者,他与圣尊同名,将给他取名底沙。”据说长老在家时名叫优波提舍青年。

孩子的母亲心想:“我不应破坏儿子的意向。”如此为男孩举办了取名庆典,又在他进食庆典、穿耳洞庆典、穿衣庆典、束发髻庆典上也都向舍利弗长老为首的五百比丘供养了浓蜜乳粥。男孩长大到七岁的时候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到长老那出家。”

“善哉,儿子,之前我就已经作意‘我不应破坏儿子的意向’,出家吧,儿子。”命人邀请长老后,向前来的长老供养了钵食,然后说:“尊者,您的仆人说‘我要出家’,我们会在傍晚带他来寺院。”送走了长老,傍晚时分,以广大的敬意将儿子带到寺院,交给了长老。长老与其交谈:“底沙,出家辛苦,需要温暖的时候得到寒冷,需要凉爽的时候得到炎热,出家生活艰难,而你是娇生惯养的。”

“尊者,我能一切都按照您所说的做。” “善哉!”长老说完,以厌恶作意教给他皮五法的业处,给他剃度了。其实应该讲述整个的三十二种行相(即不净想中的三十二身分),不能全部讲述的话就应讲述皮五法业处。这是一切佛陀都不舍弃的业处。依靠“头发”等每一部分证得阿罗汉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计其数。不胜任的比丘则在人出家时破坏了[他们]证得阿罗汉的因缘。因此长老在讲述完业处进行剃度后,给他授了十戒。

父母在为儿子做出家供养期间,在寺院里供养了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七天的浓蜜乳粥。比丘们抱怨道:“我们不能总是吃浓蜜乳粥的。”他父母在第七天傍晚回到了家中。沙弥在第八天与比丘们一起入[城]托钵。舍卫城的居民们[传言]“据说沙弥今天将入[城]托钵,我们要供养他。”他们用五百块布料做成布垫,带上准备好的五百份钵食站在路对面行布施。第二天,他们又来到寺院附近的树林做[同样 的]供养。就这样,沙弥两天中获得了一千块布料和一千份钵食,供养给了比丘僧团。据说这是他做婆罗门时供养粗布的果报。于是比丘们给他取名为“施钵食的底沙”。

又一天,沙弥在寺院里行走时,看到比丘们在火房等各处取暖,他便询问:

“尊者们,你们为什么坐着取暖呢?” “我们苦于寒冷,沙弥。” “尊者,冷的时候要披毛毯啊。它能抵御寒冷的。”

“沙弥,你有大福报,能获得毛毯,我们哪来的毛毯呢?”

“那么,尊者们,需要毛毯的和我一起来吧。”让人通知了整个寺院里[的人]。

于是比丘们[说:]“我们和沙弥一起去拿毛毯。”一千位比丘因一个七岁的沙弥出发了。他连“这么多比丘我要从哪里获得毛毯呢?”这样的心都没有生起,就带着他们朝城里出发了。善供养的布施确实有如此的威力。他在城外挨家挨户行走时获得了五百条毛毯,然后进入城中。人们从各处带来毛毯。

有一个人从一个市场门口走过时看到一个店家摆了五百条毛毯坐在那里,他询问:“嗨!有个收集毛毯的沙弥过来了,把你的毛毯藏起来吧。”

“那他是拿取施与的还是未施与的呢?” “他拿取施与的。”

“这样的话如果我愿意,我就会给,否则我就不给。你走吧。”[店主]把他打发走了。

吝啬的愚人在举行如此般的布施时心怀吝啬,如同见到无比施的吝啬鬼黑暗(《法句》第 177 偈)一般投生于地狱。店主心想:“此人根据自己的性格过来对我说‘把你的毛毯藏起来吧’,我说‘如果他拿取施与的,那么我的东西我愿意就给,不愿意就不给’,然而眼前的东西不布施的话,会生起尴尬,把我自己的东西藏起来没有过错。这五百条毛毯中有两条价值十万[钱],我应该把这[两条]藏起来。”他将那两条毛毯对折捆起来,塞到那些[毛毯]中间藏起来。

沙弥则和一千名比丘到了那个地方。店主一见到沙弥就生起了对儿子的爱意,全身都充满了爱意。他心 想:“毛毯随它去吧,看到此人我就是心头肉也都应该给。”

他拿出那两条毛毯,放在沙弥脚下,礼敬后说:“尊者,愿享您所见之法分。” 沙弥也为他做了随喜:“愿如是。”

沙弥在城里也获得了五百条毛毯。就这样在一天中就获得了一千条毛毯,供养给了一千位比丘。于是他们给他取名为“施毛毯的底沙长老”。就这样,在取名日布施的毛毯 [的功德],在他七岁的时候[令他]获得了一千条毛毯。除了佛陀教法外,没有其他哪个地方,像这样布施少许有很多[回报],布施多,[回报]更多。因此,世尊说:

“诸比丘,此比丘僧团就是那种比丘僧团,施少[回报]多,施多有更多。”(《中部》后分五十经·146 经)

如此,沙弥通过一条毛毯的果报,七岁时获得了一千条毛毯。在他住在祇陀林期间,不停有亲族施主前来谈话。他心想:“我因住在这里,亲族施主们来谈话时,又不得不谈,由于和他们一起谈话的障碍,不能为自己建立立足处。就让我在导师面前习得业处后,进入森林吧。”

他走近导师,礼敬后请[导师]讲解了直到阿罗汉的业处,礼敬戒师过后,带着衣钵从寺院出发了。“如果我住在附近的寺院,亲族们将会来找我。”于是,他便走了一百二十由旬的路,然后经过一个村庄大门口,见到一位老人,向他询问:“大优婆塞,在这个地区有没有可供居住的森林道场呢?”

“有的,尊者。” “那么请告诉我道路吧。”

老优婆塞一看到他便生起了对儿子的爱。于是,他没有仅仅站在原地告知,[而是说]“来吧,尊者,我来告诉你。”拉着他走了。在沙弥和他一同前往的途中看到种种鲜花、水果点缀的树木和山坡,他询问:“优婆塞,这个地方叫什么?优婆塞,这个地方叫什么?”在优婆塞向其讲述那些地方的名字时,他们到达了森林道场,优婆塞说:“尊者,这是个舒适之处,您就住这里吧。”然后询问他的名字:“尊者,您怎么称呼?” “我名叫阿兰若住者底沙,优婆塞。”

“明天您应该来我们村庄托钵。”说完他就回了村里,告诉人们:“阿兰若住者底沙来到[我们的]寺院了,你们为他准备粥饭等[供养品]吧。”

沙弥一开始只是叫底沙,自从获得了施钵食的帝 思、施毛毯的底沙、阿兰若住者底沙三个名称后,七年间他获得了四个名称。

第二天清晨,他进入那个村庄托钵。人们供养钵食后进行了礼敬。沙弥[回礼]说:“愿你们快乐,愿你们解脱诸苦。”没有一人能够在供养他钵食后就返回家里,所有人都站着看向[他]。他则只拿取了足够自己[吃]的量。整个村庄的居民都拜倒在他脚下说:“尊者,若您这三个月住在这里的 话,我们将获得三皈依,持守五戒,行[每个]月的八关斋 戒,请您答应住在这里吧。”他考虑到益处后,给了他们允诺,然后固定在那里托钵。

每当受到礼敬时,他只说完“愿你们快乐,愿你们解脱诸苦”两句话就走了。他在那里度过了第一个月和第二个 月,在第三个月期间,他证得了连同无碍解的阿罗汉。他的

戒师在自恣结束,出雨安居时来到导师面前,礼敬后说:“尊者,我要去底沙沙弥处。”

“去吧,舍利弗。”

他带着自己的五百随行比丘出发时,对[目犍连]说: “贤友目犍连,我要去底沙沙弥那里。”

“贤友,我也去。” 摩诃目犍连长老也与五百比丘一起出发了。

以这样的方式,大迦叶长老(Mahākassapa)、阿那律(Anuruddha)长老、优婆离(Upāli)长老、富楼那(Puṇṇa)长老……所有的大弟子各与五百比丘一起出发了。所有的大弟子的随行人员一共有四万名比丘 [138] 。他们走了一百二十由旬的路,来到了[那个]托钵的村庄。一直以来护持沙弥的优婆塞在[村子]门口看到[他们],便迎上去礼敬。舍利弗长老就问他:“优婆塞,这个地方有没有一个森林道场?”

“有的,尊者。”

“有比丘 [139] 还是没有比丘呢?” “有比丘,尊者。” “住那里的[比丘]名叫什么?” “阿兰若住者底沙,尊者。” “那就给我们指示道路吧。” “你们是谁,尊者?” “我们来沙弥那里。”

优婆塞观察后,认出了以法将为首的所有大弟子,他浑身充满不间断的喜悦,“稍等,尊者们”他迅速进入村庄,大声通告:“以舍利弗为首的八十大弟子,这些圣尊们,和各自的随从们一起来沙弥这里了。你们赶快拿着床、椅子、敷具、灯、油等物出发吧。”

人们马上拿着床等跟随长老们一起进入了寺院。沙弥认出了比丘僧团,接过几位大长老的衣钵,履行了[对客比丘]的义务。正当他在为长老们安排住处,安置衣钵时,天黑了。舍利弗长老对优婆塞们说:“你们走吧,优婆塞,对你们来说天已黑了。”

“尊者,今天是听法的日子,我们不走,我们要听法,此前都没有听法[的机会]。”

“这样的话,沙弥,点燃灯,宣布听法时间吧。”他如此照做了。然后长老对他说:“底沙,你的护持者们说‘我们想听法’,你为他们讲法吧。”优婆塞们齐刷刷站起来,说:“尊者,我们的圣尊除了‘愿你快乐,愿你解脱诸苦’这两句以外,不懂得讲其他法。请给我们安排其他讲法者吧。”

[长老得知:]“即便沙弥已经证得了阿罗汉,但他从未为他们讲法。”这时,戒师便对他说:“沙弥,‘如何快乐,怎样才能解脱诸苦?’为我们讲解这两句的含义吧。”

他[回答:]“好的,尊者。”他手握彩扇,登上法座,从五部尼柯耶中引出义与理,如同在四大洲下着瓢泼大雨的大云一般,详述着蕴、处、界、菩提分法,以阿罗汉为顶点而做了开示,然后说:“尊者,如此般,证得阿罗汉是为快乐,证得阿罗汉就从诸苦中解脱了。其他人则不能解脱于生等苦和地狱等之苦。”

“善哉,沙弥,你讲的很好,现在你诵经吧。”他也诵了经。明相升起时,沙弥的护持者分成了两派。一些人生气了:“我们此前确实没见过这么粗鲁的人。他如此会讲法,为何这么长时间以来对像父母一样照顾他的人们连一句法也不讲?”一些人则满意于:“确实是我们的收获,这样的大德我们还不知道他有没有德就护持了他,现在才在他面前听闻了法。”

佛陀则在那天清晨观察世间时,看到阿兰若住者底沙的护持者们进入了自己智网之中,省察“将会发生什么?”时得知了此事:“阿兰若住者底沙的护持者,有一些满意,有一些生气,对我儿子沙弥生气的将会有地狱的份,我应该去那里。当我到达时,他们所有人都会对沙弥生起慈心,从而解脱诸苦。”

那些人们邀请比丘僧团后,回到村庄,搭起天篷,准备好粥饭等,布置好座位,坐着望向僧团前来的道路。比丘们在照料完身体所需后,在托钵时间,入村托钵时,询问沙弥:“底沙,你要和我们一起去还是晚些去?”

“我会在我出发的时间前去,你们走吧,尊者们。”

比丘们带着衣钵入[村]了。导师就在祇陀林披覆好衣,带着钵,一个心识刹那就前去,站到了比丘们的前面,显现出自己。“佛陀来了”整个村庄都喧闹了起来。人们兴高采烈地邀请以佛陀为首的僧团落座,给完粥后,供养了副食。在饭食还没结束时,沙弥进入到村中。村民们拿出钵食,恭敬地供养给他。他拿取足够的量后,走近导师奉上钵。导师[说]“拿来吧,底沙”,伸出手,接过钵,[说] “看,舍利弗,你的沙弥的钵”,给长老看。长老从导师手中接过钵,给了沙弥,说:“去吧,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用餐吧。”

村民们招待了以佛陀为首的僧团后,向导师礼敬,请求随喜[开示]。导师在做随喜时,这么说:“优婆塞们,这确实是你们的收获,你们依靠与自家来往的沙弥见到了舍利弗、目犍连、迦叶、阿那律等八十大弟子。我也因与你们家来往的[沙弥]才前来,你们也正因此人才见到佛陀,是你们的收获,你们的好收获。”

人们心想:“确实是我们的收获啊,我们能够见到能取悦于佛陀和比丘僧团的我们的圣尊,还获得机会供养他。”[原本]对沙弥生气的人满意了,[原本]满意的人更加有信心了。随喜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导师从座位起身离开了。人们陪导师走[一段]后礼敬导师,然后返回。

导师和沙弥一起并排走,“沙弥,这个地方叫什么,这个地方叫什么?”[导师]在之前优婆塞指给他看的那些地方一边询问一边走。沙弥也一边回答“尊者,这里名叫某某,这里名叫某某”一边走。导师来到他住的地方后,登上山顶,站在那里能看到大海。导师问沙弥:“底沙,站在山顶四处眺望,你看到了什么?”

“大海,尊者。”

“看到大海后,你想什么?” “‘我痛苦时哭泣所流眼泪应该远超四大海’,尊者,我想这个。”

“善哉,善哉,底沙,是这样的。每个众生痛苦时所流眼泪的确远超四大海。”说完这个,又诵出此偈:

“相比四大海,悲苦所袭人,
泪水尤更多,朋友,你何故放纵?”

然后[导师]又问他:“底沙,你住在哪里?” “在这个山坡,尊者。”

“那你住在那里时,想什么?” “我会想‘我因死亡在这里舍弃的身体不计其数’,尊者。”

“善哉,善哉,底沙,是这样的。这些众生,在大地上,没有哪里不曾躺下后死去。”说完后,讲述了这[本生]第二集中的《伍巴萨喇格本生》 [140] (Upasāḷakajātaka):

“名为伍巴萨喇格(Upasāḷaka),一万四千[次之多];
皆在此处被荼毗,世间无有不死处。
凡有[圣]谛与法者,无害、克制及调伏;
亲近于此诸圣者,彼于世间为不死。”(《本生》1.2.31-32)

那些在大地上弃尸而死的众生,没有哪个是死在之前为曾死过的地方。然而,像阿难长老这样的人,则在未曾死过的地方入了般涅盘。

据说,阿难长老在一百二十岁时,观察寿行时得知要入灭了,告知[大众:]“七日后,我将般涅盘。”听闻此事后,罗希尼(Rohiṇī)河两岸居民中,此岸的居民说:“我们为长老做了大量护持工作,他将在我们这边入般涅盘。”对岸的[居民]也说:“我们为长老做了大量护持工作,他将在我们这边入般涅盘。”

长老听闻他们的话后寻思:“两岸的居民都是我的护持者,不能说这些人没有护持。如果我在此岸般涅盘的话,对岸的居民为了获得舍利将与他们发生争执。假如我在对岸入般涅盘的话,此岸的居民也将那样做。若生起争执,将因我而起,若平息,也将由我来平息。”于是他说:“此岸的居民是我的护持者,对岸的居民也是我的护持者,没有人不是我的护持者。让此岸的居民集合在此岸,对岸的居民[集合]在对岸吧。”

七天后,他盘坐在河中央七棵棕榈树高度的空中,向大众讲法后,通过决意“让我的舍利在[河]中间破碎,一部分落到此岸,一部分落到对岸”,就坐着入了火界定,[身上]生起了火焰。舍利在在[河]中间破碎后,一部分落到了此岸,一部分落到了对岸。因此众人开始哭泣,哭声如同大地崩裂,比导师般涅盘时的哭声还要悲痛。人们痛哭、悲泣了四个月,“接过导师衣钵的[长老]还在世时,对我们来说如同导师在世时一般,如今我们的导师般涅盘了!”他们哭嚎着到处游荡。

导师继续问沙弥:“底沙,住在这茂密的森林里,你有因豹子等声音而害怕吗,还是没有害怕呢?”

“我不害怕,世尊。听到那些声音后,我只生起了阿兰若之乐。”然后说了六十首偈颂讲述了对阿兰若的赞美。然后导师呼叫他:“底沙。”

“怎么了,尊者?”

“我们要走了,你要[跟着]去还是要返回?”

“我的戒师要带我去的话我就去,[让我]回的话我就返回,尊者。”

导师和比丘僧团一起出发了。而沙弥的意向只是要返回,长老知此后,说:“底沙,如果想回去,就回去吧。”他礼敬导师和比丘僧团后就回去了。导师就前往了祇陀林。

比丘们在法堂生起谈论:“阿兰若住者底沙沙弥确实做了难能之事,从结生起,他的亲人们就在七次庆典上供养了五百比丘浓蜜乳粥,出家的时候在寺院里供养了以佛陀为首的比丘僧团为时七天的浓蜜乳粥。出家后,第八天进入村庄,两天获得了一千块布料和一千份钵食。又一天,获得了一千条毛毯。这样在这里居住期间,出现了他的广大利养和恭敬,如今舍弃了如此的利养恭敬,进入森林,以混合食维生。底沙沙弥真是一位行难能之事的人。”

导师前来询问:“诸比丘,你们坐在一起谈论什么呢?”

“[谈论]这个。”

“是的,诸比丘,这一个引生利养,另一个是趣向涅盘之道。‘如此我将获得利养’[以此目的]通过持守阿兰若住等头陀支来守护利养之因的比丘,四恶道之门就为他保持敞开。而通过趣向涅盘的行道,舍弃已生起的名闻利养,进入森林,精进努力[的比丘]可证得阿罗汉。”[导师]做了联系后,讲述佛法诵出此偈:

75.
Aññā hi lābhūpanisā, aññā nibbānagāminī;
Evametaṃ abhiññāya, bhikkhu buddhassa sāvako;
Sakkāraṃ nābhinandeyya, vivekamanubrūhaye.

一道导利养,一道趣涅盘;
如是了知后,佛弟子比丘,
不应喜名利,应增长远离。

在此[偈颂中],“一道导利养,一道趣涅盘”(Aññā hi lābhūpanisā, aññā nibbānagāminī),一个是引生利养,另一个是导向涅盘的行道。引生利养的比丘需要做一些不善业,要做一些身不正行等[恶业]。当做了某些身不正行等[恶业]之时,利养就出现。手不弯曲只是直直地下放到一碗乳粥当中,抬起来时手上只有粘在手上那么多的[粥],然而[将手]弯曲后放下去再抬起来就会提着乳粥饭团出来,这就是造作身不正行等之时利养就产生了。这就名为非法利养的引生。

然而以“依报成就、身穿袈裟(作为出家人)、多闻、[有]随众、住阿兰若”这样的原因而生起的利养是如法的。正在圆满趣向涅盘的行道的比丘应舍弃身不正行等[不善]。非盲应如盲,非哑应如哑,非聋应如聋,应无谄、无诳。

“如是[知]彼”(Evametaṃ),如是了知那引生利养的行道和导向涅盘的行道后,“佛陀的”(buddhassa)(因觉悟了一切有为、无为法而[称为]佛陀)“声闻弟子比丘”(bhikkhu sāvako)(因闻[法]而生或因需要听闻教诫、告诫而[称为]声闻弟子)不应欢喜于不如法的四资具供奉,也不要拒绝如法的[供养],应增长身远离等远离(vivekamanubrūhaye)。

这里的身远离是身体的独处。心远离是八定。依着远离是涅盘。它们当中,身远离是除遣群聚,心远离是除遣烦恼的牵涉,依着远离是除遣有为法的牵涉。身远离是心远离的缘,心远离是依着远离的缘。有此说:

“身体远离、乐出离者的身远离,遍净心、已达完全清净者的心远离,已达离造作的无执着之人的依着远离。”(《大义释》.150)

“此三种远离,应培育,应增长,应具足而住”之义。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

第十五、阿兰若住者底沙沙弥的故事[终]。

第五品愚人品释义终。



  • 目录 (巴利《法句义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备注:

[130]这里的“我们将游荡”(vicarissāmā)可能只是“度日”的意思。
[131]由此可以推断此故事编辑的年代约佛灭后不到一千年。
[132]末罗国(Malla)的一个城市。
[133]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388 篇),菩萨投生于猪胎,名为大鼻。它还有一同胞兄弟名为小鼻。兄弟俩从小被一老妇人饲养,老妇人待他们如儿子。后来一群嗜酒的赌徒得知后想要花钱从老妇人手中买过来食用。老妇人一开始不同意,后被灌醉后答应出售小鼻。小鼻得知后大为惊恐。于是菩萨以慈爱为其说法,声音响彻波罗奈方圆十二由旬,包括国王在内的波罗奈居民都前来听法,没来的也都在家里驻足倾听。随后菩萨给包括国王在内的一切听众都授以五戒。
[134]今生注定要证阿罗汉的人。
[135]一种僧团惩戒羯磨,针对冒犯在家众的比丘,只有当他取得对方的谅解后才能解除。
[136]根据《律藏·小品》中的记载,他第一次独自去没好意思说出口,然后回到佛陀身边,佛陀又派一位比丘陪同他一起前去,并提前告知如果对方不原谅的话该怎么办,然后便前去取得了质多家主的原谅。和这里的故事情节有所不同。
[137]基于出身、种姓、家庭、容貌、财富、学识、工作、技艺等方面有这九种慢:对于比我优秀者,觉得我更优、我等同、我不如,对于和我等同者,觉得我更优、我等同、我不如,对于不如我者,觉得我更优、我等同、我不如。——《分别论》第 866 段开始。
[138]根据《增支部》记载,80 大弟子中只有 47 个名号是比丘,其中还有好几个名号是同一人,其余是 13 位比丘尼和 20 位在家弟子。因此这里的“四万名随行比丘”应理解为一种故事的修辞手法,并非实数。
[139]这里的比丘是托钵僧的意思。
[140]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166 篇),一位名叫伍巴萨喇格的婆罗门告诉他儿子将来要在一个没有火葬过其他人的干净之处给自己进行火葬。他儿子不知道哪里有这样的地方,于是婆罗门亲自爬上山顶将一个处于三座山峰之间的地方指给 他。当时菩萨是一名有神通的出家人,得知他们的意图后告诉那位年轻人,他父亲过去投生于该处,同样名为伍巴萨喇格,就在这个地方火葬了一万四千次,在大地之上无一处未曾火化尸体,无一处未曾作坟地,找不到一处未曾弃置头骨。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