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婆羅門品 Brāhmaṇavaggo (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 婆羅門品 Brāhmaṇavaggo 目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滿信婆羅門的故事
Pasādabahulabrāhmaṇavatthu
“斷流……”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滿信婆羅門(Pasādabahulabrāhma)而說的。
據說該婆羅門聽了佛陀講法過後心生淨信,在自己家中恒常準備十六位比丘的缽食供養。他在比丘們到來時,拿取 [他們的]缽,然後不論說什麼都以阿羅漢作為稱謂:“阿羅漢們請進!阿羅漢們請坐!”他們當中的凡夫就想:“他認為我們當中有阿羅漢。”漏盡者[則想:]“此人不知道我們是阿羅漢。”這樣他們所有人都感到疑慮而不再去他家。
他便沮喪、不樂[心想:]“為什麼聖尊們不來了呢?”他前去寺院禮敬導師過後,告知了此事。導師呼喚比丘們,然後詢問:“諸比丘,那是怎麼回事?”當他們將該理由告知 [佛陀]時,[佛陀]說:“那麼,諸比丘,你們認可阿羅漢的稱謂嗎?”
“我們不認可,尊者。”
“在這種情況下,對於人們這樣出於信心之語,諸比 丘,因信心而說的緣故[接受其邀請]無罪,然而[該]婆羅門對於阿羅漢有著極度的[敬]愛,因此你們也應斬斷貪欲之流成就阿羅漢。”說完,[佛陀]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努力”(parakkamma),貪欲之流是不能被小小的努力斬斷的,因此要以智相應付出極大努力,奮力而為過後方能將彼流斬斷。
“捨欲”(kāme panuda),除滅兩種[貪欲] [281] 。 “婆羅門”(brāhmaṇa),在此上下文中是指漏盡者。 “諸行……”(Saṅkhārānaṃ),了知了五蘊的滅盡。 “知無為”(akataññū),這樣的話你因知道了非依黃金等任何事物所造作之涅槃,成為知無為者。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一、滿信婆羅門的故事[終]。
2. 眾比丘的故事
Sambahulabhikkhuvatthu
“當依於二法……”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眾多比丘而說的。
一天,住於他方的三十位比丘前來禮敬佛陀,然後坐 下。舍利弗長老看到他們有成就阿羅漢的潛質,於是他走近
導師站著發此問:“尊者,所謂二法,是哪二法呢?”然後導師對他說:“舍利弗,所謂二法者,止與觀。”說完誦出以下偈頌:
在此[偈頌中],“當”(Yadā),意思是當他於兩種立足處,[即]止觀之法上,依越渡至彼岸等之力,彼為漏盡至彼岸者,對於如是知者,那他如貪結等的能將其束縛於輪迴中的所有結都趨於滅盡。
開示結束時,所有那些比丘都證得了阿羅漢。
第二、眾比丘的故事[終]。
3. 魔羅的故事
Māravatthu
“彼之此……”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魔羅而說的。
據說一天,他化為一人靠近導師,然後問道:“尊者,所謂彼岸,何為彼岸?”
導師知道了:“這是魔羅。”便說:“惡魔,彼岸和你有什麼關係?那是離染者才到達[之處]。”然後誦出此偈頌:
在此[偈頌中],“此岸”(pāraṃ)意思是內六處。 “彼岸”(apāraṃ)為外六處。
“此彼岸”(pārāpāraṃ),這兩者。
“不存在”(na vijjati),意思是,他對所有這些都沒有 “我”或者“我的”的執持,對於沒有了那煩惱之愁苦的 “無愁者”(Vītaddaraṃ),與一切煩惱“相脫離者”(visaṃyuttaṃ),我稱其為“婆羅門”(brāhmaṇaṃ)。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三、魔羅的故事[終]。
4. 某婆羅門的故事
Aññatarabrāhmaṇavatthu
“……禪……”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某婆羅門而說的。
據說他這樣想:“導師稱自己的弟子為‘婆羅門’,而我就是婆羅門種姓,我是否也應被如此稱呼呢?”他前往導師處詢問此事。導師說:“我並非以出生種姓來稱呼婆羅門,而是對達到至上義的阿羅漢,我才如此稱呼他。”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禪”(Jhāyiṃ),意思是依兩種禪(止觀)而禪修,於貪染“離染”(virajaṃ),在森林裡獨自而 “坐”(āsīnaṃ),通過四道將十六種應做之事 [282] 完成即“應做皆辦”(katakiccaṃ),因無有諸漏[成為]“無漏者”(anāsavaṃ),“得達”(anuppattaṃ)“至上目標”(Uttamatthaṃ)的阿羅漢,“我以婆羅門”(ahaṃ brāhmaṇaṃ)稱呼彼。
開示結束時,該婆羅門證得了入流果,開示也給在場的人們帶來了利益。
第四、某婆羅門的故事[終]。
5. 阿難長老的故事
Ānandattheravatthu
“照亮白晝……”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鹿母講堂(毘舍佉所建)時,就阿難長老而說的。
據說憍薩羅波斯匿王在大自恣日盛裝打扮,帶著香、花等來到寺院。此時,迦留陀夷(kāḷudāyi)長老坐在集會的週邊入了禪定,他的身體呈令人歡喜的金色。此時月亮升起,太陽落下。阿難長老看到落日和初升的月亮的光輝,然後看國王的身光和長老還有佛陀的身光。其中唯有導師的光超越所有而照耀著。長老禮敬導師,然後說:“尊者,今天我看了這些光輝,唯有您的光輝令我歡喜。您的光輝超越所有而照耀著。”導師便對他說:“阿難,太陽照耀白晝,月亮[照耀]夜晚,國王則在盛裝之時[輝耀],漏盡者在捨離人群入定時輝耀,佛陀則不論晝夜都以五種光輝而照耀。”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照亮白晝”(Divā tapati),[太陽]在白天照耀,而夜晚它的行跡則不可見。
“月亮”(candimā),月亮則在脫離了雲翳等[遮蔽]後在夜間照耀,而非白天。
“武裝”(Sannaddho),國王則在以各式金銀珠寶,用所有飾品裝扮後,在四部軍的圍繞下才輝耀,而不是以一種不起眼的形態存在時。
“禪修”(jhāyī),漏盡者則在遣散了[徒]眾後,[獨自]禪修而輝耀。
“光輝”(tejasā),意思是,正自覺佛陀則以戒的光輝擊破惡戒之輝(力量),以善德的光輝擊破無德之輝,以智慧的光輝擊破愚昧之輝,以福德的光輝擊破非福之輝,以法的光輝擊破非法之輝,以這五種光輝在一切時照耀。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五、阿難長老的故事[終]。
6. 某婆羅門出家人的故事
aññatarabrāhmaṇapabbajitavatthu
“棄惡……”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某婆羅門出家人而說的。
據說有一位婆羅門在外道中出家了,他心想:“沙門喬答摩稱自己的弟子為‘出家人’,而我也是出家人,我是否也應被如此稱呼呢?”然後來到導師面前,就此提問。導師說: “我並非以此說為‘出家人’,而是從煩惱污垢中出家者方為出家人。”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所行寂靜”(samacariyā),意思是平息了所有的不善而行。
“是故(因此)”(tasmā),意思是,由於捨棄了惡[被稱為]婆羅門,平息了諸不善而行,被稱為沙門,因此但凡祛除了自身貪等污垢而行者,他也因祛除彼而稱為出家人。
開示結束時,該婆羅門出家人證得了入流果,開示也給在場的人們帶來了利益。
第六、某婆羅門出家人的故事[終]。
7. 舍利弗長老的故事
Sāriputtattheravatthu
“不[應襲擊]婆羅門……”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舍利弗長老而說的。
據說在某個地方,許多人講述長老之德:“啊!我們的聖尊具備忍力,面對其他人的或罵或打,連怒氣都沒有。”一個懷有邪見的婆羅門就問:“誰是那不生氣者?”
“我們的長老。” “他不會生氣?” “不會的,婆羅門。” “那我要讓他生氣。”
“如果你能夠,那你讓[他]生氣吧。” 他[回答:]“好的,我知道該怎麼做。”
他看到長老進入[村莊]托缽後,從背後走上去在[長老]背部,用手掌猛力給了一擊。長老[都沒想探明]“怎麼回 事?”,看都沒看就走了。婆羅門的整個身體生起了灼熱。
他[心想:]“啊,[是位]具德的聖尊。”拜倒在長老足下說: “請您原諒我,尊者。”當[長老]說“怎麼回事?”時,他回答:“我為了測驗而擊打了您。”
“好的,我原諒你。”
“假如尊者原諒我,請在我家坐,然後接受缽食[供養]吧。”他拿取長老的缽,長老也將缽給了[他]。婆羅門將長老引到家裡,然後以飲食做招待。
人們[得知後]生氣了:“此人打了我們清白無過的聖尊,他免不了[遭受]棍棒,我們就要在這殺了他。”他們手拿土 塊、棍棒等站在婆羅門的家門口。長老起身離開時,將缽給到婆羅門手裡。人們看到他和長老一起走,便說:“尊者,請您拿過您的缽,然後讓婆羅門折返吧。”
“怎麼回事,優婆塞?”“婆羅門打了您,我們知道該怎麼對他。”
“那到底是你們被此人打了,還是我被打了呢?” “是您,尊者。” “他打過後請求我原諒了,你們去吧。”
長老將人們遣散後,讓婆羅門回去了,然後回到了寺 院。比丘們抱怨道:“這算什麼事?舍利弗長老被那個婆羅門打了,竟在他家坐著接受了缽食而來。從打了長老開始,如今他還有什麼羞恥?他將到處去欺負其他的[比丘]。”
導師來了,問:“諸比丘,你們坐在一起談論何事?” 當[他們]回答“[說]這個”時,[導師]說:“諸比丘,無有婆羅門擊打婆羅門,但會是在家婆羅門擊打沙門婆羅門。所謂瞋怒要以不來道而拔除。”說完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襲擊”(pahareyya),知道“我是漏盡婆羅門”時,就不會襲擊漏盡者或其他人或生為婆羅門者。
“勿怒彼”(nāssa muñcetha),意思是,即便是那襲擊漏盡婆羅門者,你們也不要對他發出敵意,因此勿發怒。
“恥哉婆羅門”(Dhī brāhmaṇassa),我斥責襲擊漏盡婆羅門者。
“比其更恥”(tato dhī),誰若報復那襲擊者,對其釋放敵意,相比那個[襲擊者]我更斥責他。
“……殊勝一點點”(etadakiñci seyyo),意思是那漏盡者罵不還口,打不還手,這對那漏盡婆羅門而言並非小殊 勝,不是一點點殊勝,是極其殊勝。
“當於喜愛制止心”(yadā nisedho manaso piyehi),對於易怒者心喜於生嗔怒。其嗔怒甚至連父母,連佛陀等都會冒犯。因此當他對那些[可瞋之事上]制止他的心,抑制受瞋控制所生之心,這對他並非小殊勝。[以上]是[此偈的]含 義。
“傷害意”(hiṃsamano),[即]嗔怒心。
意思是,他依任何原因而起的[嗔怒心],若以不來道連根拔除而止息,“因任何”(tato tato),依任何那些原因[而起]的整個輪轉之苦也就得到了止息。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七、舍利弗長老的故事[終]。
8. 大愛道的故事
mahāpajāpatigotamīvatthu
“彼之身語……”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大愛道(Mahāpajāpatī Gotamī)而說的。
當導師在事情未發生前而頒佈八敬法時,就有如喜裝扮之士欣然引頸接受芬芳的花環一樣,大愛道和隨從們[欣然接受八敬法]而獲得了受具足戒,他們沒有其他的戒師或老師。
後來的某個時候,生起了關於如此獲得受具足戒的長老尼的議論:“大愛道沒有老師、戒師,就自己披上了袈裟。”如此談論過後,有疑惑的比丘尼們就不再和她一起舉行布薩和自恣了。她們也去向導師彙報了此事。導師聽了她們的話後說:“我給了大愛道八敬法,我就是她的老師,我就是她的戒師。不要對沒有了身惡行等的漏盡者生疑。”說完,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惡行”(dukkaṭaṃ),[即]有過失的、會帶來痛苦的、導向惡趣之業。
“於三處”(tīhi ṭhānehi),意思是[他]為了阻止身惡行等通過那身等三[處]進入,而關閉[根]門,我稱彼為婆羅門。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八、大愛道的故事[終]。
9. 舍利弗長老的故事
Sāriputtattheravatthu
“不論從何人……”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舍利弗長老而說的。
據說他自從在尊者阿說示長老處聽聞法證得入流果以 來,當他一聽到“長老住在那個方向”,他就朝那邊合掌禮敬,睡覺都將頭朝向那邊。比丘們[以為:]“懷邪見的舍利弗,如今都還在修禮敬諸方。”他們將此事告訴了導師。導師命人將長老喚來,問:“是真的嗎,舍利弗,據說你還在修禮敬諸方?”當[舍利弗]說“尊者,我是禮敬諸方,還是非禮敬諸方,您知道的”時,[導師]說:“諸比丘,舍利弗並非禮敬諸方,而是自從他在阿說示長老處聞法證得入流果以來,他都禮敬自己的老師。比丘依哪位老師處明瞭法,就應如婆羅門事火一般恭敬地禮敬他。”說完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事火”(aggihuttaṃva),意思是猶如婆羅門供火,會認真地照料,以合掌等[方式]恭敬地行禮敬。對待那可從彼處得知如來所說之法的老師,也應如此般恭敬地禮敬。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九、舍利弗長老的故事[終]。
10. 結髮婆羅門的故事
jaṭilabrāhmaṇavatthu
“非以結髮……”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一結髮婆羅門而說的。
據說他[思維:]“從母親方和父親方我都是生於好出身的婆羅門氏族。如果沙門喬答摩稱呼自己的弟子為婆羅門,那我是否也應被如此稱呼呢?”他便去到導師哪裡,詢問此事。導師對他說:“婆羅門,我並非僅以結髮[而呼婆羅門],並非僅以出生氏族而呼婆羅門,我是對洞悉真理者,方才稱為婆羅門。”說完,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真諦”(saccaṃ),意思是,若人以十六種方式洞悉了四諦 [283] 而住,擁有諦智與九出世間法,他為清淨的婆羅門。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十、結髮婆羅門的故事[終]。
11. 欺詐婆羅門的故事
kuhakabrāhmaṇavatthu
“你何苦……”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重閣講堂時,就一模仿蝙蝠的欺詐婆羅門而說的。
據說他爬上毘舍離城門口的一棵阿江欖仁樹(kakudha),用兩腳抓住樹枝,然後頭朝下倒掛著,說: “給我一百頭黃[牛],給我一些咖哈巴那(錢幣),給我女僕,如果你們不給,[我]從這裡掉下來[摔]死的話,我將令城市毀滅。”
當如來在比丘僧團的簇擁下入城時,比丘們看到了該婆羅門,出來時還看到他在那樣掛著。城民們也以為:“此人從早上開始就這樣掛著,他掉下來死了的話,將令城市毀滅。”他們害怕城市被毀滅,於是“凡是他要的,我們都給”,同意並給了[他所要的東西]。他便下來把所有東西都拿著離開了。比丘們在寺院附近看到他像頭牛一樣在嚎著走,然後認出了他,便問道:“婆羅門,你得到你想要的了嗎?”
“是的,我得到了。”[比丘們]聽了過後進入寺院,將此事告訴了如來。導師說:“諸比丘,他並非現在才做欺詐之 賊,過去生也曾是欺詐之賊。但現在他欺騙了那些愚人,[過去]那時沒能騙得了智者。”說完,在他們的請求下,說出了過去之事。
曾經在一個迦尸 [284] 的村莊住著一個欺詐的苦行者。有一個家庭護持他。白天的時候,有主食或副食,他們都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也給他一份。晚上時,當有[食物]就留出一份,第二天給[他]。後來,一天晚上,他們獲得了一些蜥蜴肉,善烹飪後,從中留出一份,第二天給了他。苦行者吃了那肉以後,就迷上那個味道了,問:“那是什麼肉?”聽到 “是蜥蜴肉”後,他在托缽完就拿著酥油、乳酪、香料等,去到草屋,站在一旁。
在草屋不遠處的一個蟻丘裡住著一隻蜥蜴王。它有時前來禮敬苦行者。那天他[計畫著:]“我要殺了它。”將棍子藏起來,然後坐在離蟻丘不遠的某處,假裝在睡覺。當蜥蜴王從蟻丘出來,前往他那兒時,觀察到了他的樣子,[它覺得] “今天老師的樣子我不喜歡”,於是便掉頭走了。苦行者知道它掉頭了,便丟出棍子要殺它,棍子沒有打中。蜥蜴王則進入到了蟻丘裡,然後從中探出頭來,看著回來的路對苦行者說:
苦行者為了拿自己的東西引誘它,於是這樣說:
聽此過後,蜥蜴王說:“隨你怎麼說,我只想逃跑。”然後誦出此偈:
如此說完後,[又]說道:“我這麼長時間以來都以為你是沙門,如今你卻想要打[殺]我,丟出了棍子,自那[棍子]丟出時,[你]就非沙門。像這樣的愚人何必結髮?何苦[穿]帶蹄羚羊皮?你內心草莽,唯淨於外在。”
導師說完此過去[之事]後,說:“那時的欺詐苦行者就是他,而蜥蜴王就是我。”說完,聯繫了本生,這時[導師]為了顯示蜥蜴智者斥責他的理由,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你何苦結髮”(Kiṃ te jaṭāhi),意思是,喂!愚人!你這樣結髮、穿這帶蹄子的羚羊皮衣,有什麼用?
“內在”(Abbhantaraṃ),意思是,你的內在[充斥著]貪等煩惱之草莽,你只是把外表擦得像象糞、馬糞一樣鋥亮。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十一、欺詐婆羅門的故事[終]。
12. 翅舍瞿曇彌的故事
kisāgotamīvatthu
“著塵堆衣……”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鷲峰山(Gijjhakūṭa)時,就翅舍瞿曇彌(Kisāgotamī)而說的。
那時,據說帝釋[天帝]在初夜結束時,和諸天一起來到導師面前,禮敬完坐於一旁傾聽應銘記之法語。此時,翅舍瞿曇彌[心想:]“我要去見導師。”從空中而來,見到了帝釋,便折返了。他看到她禮敬後折返,便問導師:“那是誰,尊者,前來看了您過後就回去了?”導師[回答:]“大王,她叫翅舍瞿曇彌,是我的女兒,持塵堆衣第一的長老尼。”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消瘦”(kisaṃ),[是說]持塵堆衣者圓滿與自己相應的行道時變得血肉枯竭,筋脈畢現,因此這麼說。
“獨自於林中”(Ekaṃ vanasmiṃ),意思是獨自在林中偏僻處禪修者,我說彼為婆羅門。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十二、翅舍瞿曇彌的故事[終]。
13. 一個婆羅門的故事
ekabrāhmaṇavatthu
“我非……”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一個婆羅門而說的。
據說他[心想:]“沙門喬答摩稱自己的弟子為婆羅門,我也是從婆羅門胎中出生,我是否也應被如此稱呼呢?”他來到導師面前詢問此事。導師便對他說:“婆羅門,我並非僅以從婆羅門胎中出生便如此稱呼[他們],而是那無任何取著者,我稱彼為婆羅門。”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胎中”(yonijaṃ)[即]投生在胎中者。 “投生於母[胎]”(mattisambhavaṃ)[即]投生在[身為]婆羅門女的母親胎中的人。
“說‘朋友’者”(Bhovādi),意思是,他在稱呼[他人]等時先說“朋友(bho),朋友”,假如他是有貪等任何的世間執著者,他[僅]名為說“友”(婆羅門)者(也就是僅懂婆羅門禮儀者)。而對於在貪欲等的四種執取 [285] 上,沒有任何取著者,我稱其為婆羅門。
開示結束時,該婆羅門證得了入流果,開示給在場的人們也帶來了利益。
第十三、一個婆羅門的故事[終]。
14. 郁伽先那財主子的故事
uggasenaseṭṭhiputtavatthu
“……一切結……”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竹林時,就名為郁伽先那(Uggasena)的財主子而說的。
事情[的始末]就在“捨過去當來”(《法句》第 348 偈)的偈頌解釋裡展開說過了。那時導師聽到比丘們說:“尊者,郁伽先那說‘我沒有恐懼’,我覺得他妄稱究竟智(證阿羅漢)。”[導師]說:“諸比丘,像我兒子這樣的斷結者確實沒有恐懼。”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一切結縛”(Sabbasaṃyojanaṃ)是十種結縛 [286] 。
“不恐懼”(na paritassati),不因貪而恐懼。
“我[稱]彼”(tamahaṃ),意思是,對於那超越了貪等執著的“離執者”(Saṅgātigaṃ),也沒有了四種結的“離結縛者”(visaṃyuttaṃ),我稱其為“婆羅門”(brāhmaṇaṃ)。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十四、郁伽先那財主子的故事[終]。
15. 二婆羅門的故事
dvebrāhmaṇavatthu
“切斷帶……”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兩位婆羅門而說的。
據說他們當中,一位有一頭名叫小紅的公牛,另一位有一頭名叫大紅的公牛。一天,他們就“你的牛強壯,我的牛強壯”展開了爭論,然後[提出:]“我們為什麼爭呢,駕駛一下我們就知道了。”在阿致羅筏底河(Aciravati,印度五大河之一)用沙子將車裝滿,然後套上牛。這時,比丘們為了洗澡來到了那裡。婆羅門開動牛[車],車子還沒動,皮帶韁繩就斷了。
比丘們看了後回到寺院,將此事告訴了導師。導師說: “諸比丘,不論誰切斷它,那只是外在的皮帶繩索。然而比丘們應切斷那內在的嗔怒之皮帶與貪愛之皮繩。”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皮帶”(naddhiṃ),[指]具捆縛性質而運作的瞋怒。
“皮繩”(varattaṃ),[指]具束縛性質而運作的貪愛。 “繩索連同馬勒”(sandānaṃ sahanukkamaṃ),意思是,
隨眠馬勒連同六十二種見的繩索,這一切也都斬斷,然後拉開無明之閂的“啟閂者”(Ukkhittapalighaṃ),覺悟了四諦的 “覺者”(buddhaṃ),我稱彼為婆羅門。
開示結束時,五百比丘證得了阿羅漢,開示給在場的人們也帶來了利益。
第十五、二婆羅門的故事[終]。
16. 辱駡婆羅豆婆遮的故事
akkosakabhāradvājavatthu
“辱駡……”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竹林時,就辱駡婆羅豆婆遮(akkosakabhāradvāja)而說的。
他的兄弟婆羅豆婆遮的妻子,名叫嗒囊迦尼(dhanañjānī),是位入流者。她不論是打完噴嚏還是咳嗽完或者絆到了都會自誦感興之語:“禮敬彼世尊、阿羅漢、正自覺者。”
一天,當她在給婆羅門輪流分配食物時絆了一下,她像往常一樣大聲地念誦感興之語。婆羅門(她丈夫)生氣了,說:“她像低種姓的人一樣,不論在哪裡絆到了都稱頌禿頭沙門。”然後[對她]說:“賤人,現在我要去和你導師理論。” 她便對他說:“去吧,婆羅門,我還沒見過有誰能論破世尊的,那[你]去了後,向世尊提問吧。”他去到導師面前,沒有禮敬就站在一旁提問,說出此偈:
然後導師用此偈回答他的提問:
他對導師生起了淨信,然後出家證得了阿羅漢。然後他的弟弟辱駡婆羅豆婆遮聽說我哥哥出家了後,變得憤怒,[前 去]用無理、粗魯的言語辱駡導師。他也被導師用施客之食的譬喻說服 [287] ,然後對導師生起淨信而出家,證得了阿羅漢。他的另外兩位兄弟英俊婆羅豆婆遮(Sundarikabhāradvāja)和畢拎嘎咖婆羅豆婆遮(Biliṅgakabhāradvāja)也生起憤怒,被導師調伏後出家,證得了阿羅漢。
後來的一天,在法堂生起了談論:“賢友,佛德實不思 議,在四兄弟的辱駡下,導師什麼也沒回復,而是成為了他們的依止處。”導師前來問道:“諸比丘,你們坐在一起談論何事?”當[他們]回答“[談論]此事”時,[導師]說:“諸比丘,我依靠自己的忍辱力,對面臨的憤怒而不怒,從而成為眾人的依止處。”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無怒”(aduṭṭho),意思是,對那基於十種辱駡事 [288] 的辱駡語和掌擊等,以及被用枷鎖等束縛等,他以不嗔怒之心,因具備忍辱力的“堪忍力者”(Khantībalaṃ),因具備一再生起的那如軍勢一般的堪忍力而[名為]“[忍]力軍者”(balānīkaṃ),我稱這樣的人為“婆羅門”(brāhmaṇaṃ)。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十六、辱駡婆羅豆婆遮的故事[終]。
17. 舍利弗長老的故事
Sāriputtattheravatthu
“無瞋……”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竹林時,就舍利弗長老而說的。
據說長老和五百比丘一起,在納拉咖村(Nālaka)托缽行腳來到了他母親的家門口。她請他坐下,用食物招待的同時辱駡道:“嘿,吃殘食的,沒得到剩米粥,就在其他人家裡吃那勺背上[沾著的]的酸粥,為了[過這種出家生活],你放棄了八億財產而出家,我們被你毀了,現在吃吧。”在給比丘們缽食時,她也說:“你們讓我兒子成為[你們]自己的小僕 從,現在吃吧。”長老拿了缽食就回到了寺院。這時尊者羅睺羅以缽食向導師提出邀請。導師就問他:“羅睺羅,你們去哪裡了?”
“奶奶的村莊,尊者。” “那你奶奶對你戒師說什麼了?” “奶奶把我戒師給臭駡了一頓。” “她說了什麼?”
“[說了]這些,尊者。” “那你戒師說什麼了?” “什麼也沒[說],尊者。”
比丘們聽了過後,在法堂生起談論:“賢友們,舍利弗長老之德實不思議,被他母親如此辱駡,連憤怒都沒有。”導師前來問道:“諸比丘,你們坐在一起談論何事?”當[他們]說 “[談論]這個”時,[導師]說:“諸比丘,漏盡者無嗔怒。”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持苦行”(vatavantaṃ),意思是,[持守]頭陀之戒,具備四種遍清淨的戒故為“具戒德者”(sīlavantaṃ),以無貪之增盛的“無增盛者”(anussadaṃ),通過調伏六根的“調伏者”(Dantaṃ),到達了自我存在之邊際的“最後身者”(antimasārīraṃ),“我稱彼為婆羅門”(tamahaṃ brāhmaṇaṃ)。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十七、舍利弗長老的故事[終]。
18. 蓮花色長老尼的故事
uppalavaṇṇātherīvatthu
“如水於蓮葉……”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蓮花色長老尼而說的。故事在“愚人思如蜜”[這個]偈頌(《法句》第 69 偈)的解釋中廣開講解了。那裡說:
後來的某個時候,大眾在法堂裡生起談論:“漏盡者的心也享受欲樂,親近諸欲,為什麼不親近呢?他們又不是枯樹,也不是蟻丘,只是血肉之軀,因此他們也享受欲樂。”導師前來問道:“諸比丘,你們坐在一起談論何事?”當[他們]說“[談論]此事”時,[導師說:]“諸比丘,漏盡者不享受欲樂,親近諸欲。正如掉落在蓮花葉上的水滴不沾染、不住立,只會滾落。又如錐尖上的芥子不沾染、不住立,只會滾落。如是兩種欲在漏盡者的心上也不沾染、不住立。”導師就此開示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彼不沾染”(Yo na limpati),意思是,如是般,若內心不被兩種欲沾染,在那欲上不住立,“我稱彼為婆羅門”(tamahaṃ brāhmaṇaṃ)。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十八、蓮花色長老尼的故事[終]。
19. 某婆羅門的故事
Aññatarabrāhmaṇavatthu
“若人……苦之……”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某婆羅門而說的。
據說他的一個奴隸在未制戒時(未制定不可剃度逃跑奴隸之戒)逃跑後出家,證得了阿羅漢。婆羅門找尋他沒有找到,後來一天,在[城]門間看到他和導師一起入[城]托缽,然後牢牢抓住[他的]衣服。導師轉過身詢問:“這是怎麼回事,婆羅門?”
“[他是]我的奴隸,友,喬答摩。” “他是負擔已卸者,婆羅門。”
當[導師]說“負擔已卸者”時,婆羅門意識到“[他]是阿羅漢”了。因此他再詢問道:“是這樣嗎,友,喬答摩?”
導師說:“是的,婆羅門,[他是]負擔已卸者。”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苦的”(dukkhassa),[是五]蘊之苦 的,“負擔已卸者”(Pannabhāraṃ),已卸下[五]蘊的負擔,從四種軛 [289] 或一切煩惱“脫離”(visaṃyuttaṃ),“我稱彼為婆羅門”(tamahaṃ brāhmaṇaṃ)。
開示結束時該婆羅門證得了入流果,開示也給在場的人們帶來了利益。
第十九、某婆羅門的故事[終]。
20. 差摩比丘尼的故事
khemābhikkhunīvatthu
“深慧……”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鷲峰山時,就名為差摩(Khemā)的比丘尼而說的。
一天,帝釋天帝在初夜結束時,和諸天一起來到導師面前坐於一旁傾聽應銘記之法語。這時,差摩比丘尼[心生此 念]“我要見導師”而前來,看到帝釋後,就立於空中向導師禮敬過後折返了。帝釋看到後問道:“那是誰,尊者?前來站在空中禮敬導師,然後就折返了。”導師說:“大王,那是我名為差摩的女兒,通達道與非道的大智者。”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深慧”(Gambhīrapaññaṃ),意思是,在深奧的蘊等[之法]的運作上具備智慧,具備法味之智的 “智者”(medhāviṃ)對“此為惡趣之道,此為善趣之道,此為涅槃之道,此非道”如是道與非道通達的“通曉道與非道者”(maggāmaggassa kovidaṃ),所謂阿羅漢之“至上義的隨達者”(Uttamatthamanuppattaṃ),“我稱彼為婆羅門”(tamahaṃ brāhmaṇaṃ)。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二十、差摩比丘尼的故事[終]。
21. 住山谷的底沙長老的故事
pabbhāravāsītissathera
“……不廝混……”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住山坡的底沙長老而說的。
據說他在導師面前習得禪修業處後,進入一片森林尋找適宜的坐臥處,來到山谷的一個山洞裡。一到那裡他的心就獲得了一境性。他思維:“我住在這裡的話將能完成出家的義務。”山洞中住著的天女心想:“來了一位具戒的比丘,和此人同住一處不易。他或許在這裡住一晚就會走。”於是帶著兒子出去了。
長老第二天一早就入村托缽了。一位優婆夷一看到他就產生了對兒子[般]的喜愛,邀請他在家裡入座後,請他用完餐,再請求他依靠自己度過三個月的雨安居。他也[思維到:]“依靠此人,我將能脫離有(輪迴)。”同意後便回到山洞。天女看到他回來,便心想:“一定是有誰邀請了,他將在明天或後天走。”
這樣過了半個多月,[她心想:]“此人是想在這度過雨安居。然而帶著孩子們和具戒者同住一處不易,又不能對他說‘出去’,此人戒上是否有過失呢?”她便用天眼觀察,自他受具足戒以來都沒見到他戒上的過失。[她心想:]“[他的]戒遍清淨,我要做點什麼,讓[他]生起惡名。”
她便附體在護持他的那個家庭的優婆夷的大兒子身上,將他的脖子擰過去,令其兩眼外凸,口中直流口水。優婆夷看到這狀況後,哭喊道:“這是怎麼回事?”然後天女便隱身對她說:“他被我抓住了,我不需要祭品。向經常和你們家來往的長老要一些甘草,然後用它和油一起煮,給這[孩子]做鼻藥,這樣我就放了這[孩子]。”
“不論讓這[孩子]消失或者死去,我都不能向聖尊討要甘草。”
“如果不能討要甘草,你們就叫他給[孩子]的鼻子敷阿魏粉(一種藥)。”
“這個我們也說不了。” “那你就拿他的洗腳水撒在[孩子]頭上。”優婆夷[說:]“這個可以做。”
[用餐]時間到了,她請長老坐下,提供了粥食,在[他]坐著用餐期間把[他的]腳洗了,然後拿了[洗腳]水,問道: “尊者,我可否用這些水灑在孩子的頭上?”當[長老]說 “那你就灑吧”時,她這樣做了。那天女馬上將他(孩子)放了,然後走了,站在了山洞門口。長老也在用完餐後,從座位起來,沒有捨棄禪修業處,念持著三十二行相(三十二身分)離開了。當他來到山洞門口時,那天女說:“大醫生,不要進來這裡。”他就站在那裡問:“你是誰?”
“我是住在這裡的天神。”
長老[心想:]“難道我有做過醫療之事?”從受具足戒之時開始檢查,沒有看到自己的戒有瑕疵或污點,便說:“我未見我有做醫療之事,你為什麼這麼說?”
“你沒見到?” “是的,我沒見到。” “那我告訴你吧。” “好的,你說吧。”
“且不論那久遠所做[之事],就在今天,你是否有用洗腳水給被非人控制的施主的兒子頭頂澆灑呢?”
“是的,灑了。” “你怎麼沒看到此事呢?” “你所說的就是關於這件事?” “是的,我說的就是關於這件事。”
長老心想:“我確實有很好地塑造自身,我確實有依教奉行,天女只不過在我四種遍淨戒中看不到瑕疵或污點,就挑在男孩頭上灑洗腳水這樣的事。”當提到他的戒,他生起了強有力的喜悅。他抑制住那喜悅後,尚未挪動腳步就在原地證得了阿羅漢,然後勸告天女:“你污蔑了像我這般遍清淨的沙門,不要在這森林裡住了,你離開吧。”並誦出此感興之語:
我行實清淨,吾苦行無垢,莫謗清淨者,你出林中去。
他就在那裡度過了三個月,出雨安居後去到導師那,比丘們問他:“賢友,你是否有實現出家義務的頂峰?”他就從住在那山洞開始將所有經過告訴了比丘們。當[比丘們]問: “賢友,天女這麼說時你沒有生氣?”
“沒有生氣。”他回答。比丘們告訴如來:“尊者,此比丘[自]稱究竟智(證阿羅漢),他說當天女這樣說時他都不生氣。”
導師聽了他們的話後說:“諸比丘,我的兒子確實不生氣,他與在家眾或出家眾皆無結交,那不結交者少欲、知足。”說完,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不結交”(Asaṃsaṭṭhaṃ)是通過[與僧俗]沒有見、聞、交談、受用[物品]、身體接觸[之往來]的不結交者。
“兩者”(ubhayaṃ),不與在家眾以及出家眾兩者相結交。
“無著”(Anokasārim),意思是,無執著的修行者,我稱如此般者為婆羅門。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二十一、住山谷的底沙長老的故事[終]。
22. 某比丘的故事
aññatarabhikkhuvatthu
“……棄棍棒……”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某比丘而說的。
據說他在導師面前習得禪修業處後,在一森林裡努力[禪修]證得了阿羅漢。[他心想]“我要將成就告訴導師”,便從那裡出發了。在一個村莊裡有一個女人和丈夫吵架了,[她決定]“我要回娘家”,這時正離家出走,半路上看到他(長老),[她心想:]“我要依著這長老而走。”她緊跟在[他]後面。而長老沒有看到她。
然後她丈夫回到家中沒看到她,[心想]“肯定是回娘家了”,跟上去看到她後[心想]“這個女人獨自沒法在這樣的森林裡前進,是跟誰一起走的呢?”尋找時看到了長老,他以為:“一定這個[比丘]帶著她離開的。”然後他恐嚇長老。這時那女人對他說:“這大德既沒有看到我,也沒有和我交談,不要說他。”他[回答:]“你不打算告訴我[他]帶著你走[的事]?我就要對此人做該對你做的。”憤怒的他,懷著對女人的嗔怒,將長老打了一頓過後,帶著她回去了。長老渾身都腫了。
當他來到寺院,比丘們給他按摩身體時,看到[他的]那些腫塊,比丘們問:“這是怎麼回事?”他將那事情的原委告訴了他們。比丘們就對他說:“賢友,當那人這樣打你時,你有說什麼?或者你是否有生氣?”
“賢友,我沒有生氣。”他回答。[比丘們]去到導師面前將此事告知:“尊者,這比丘在[我們]說‘你生氣嗎?’時,他妄稱‘賢友,我沒有生氣’,他[自]稱究竟智(證阿羅漢)。”導師聽了他們的話後,說:“諸比丘,漏盡者已捨棄棍棒,他們即便被毆打時也不會生氣。”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棄置”(Nidhāya),捨棄了,擱置了[棍棒]。
“於諸戰慄者與鎮定者”(tasesu thāvaresu ca),於因貪而戰慄的戰慄者,以及於因無貪而安定的鎮定者。
“彼不殺”(Yo na hanti),意思是,彼對於如此的一切有情沒有瞋恨,捨棄了棍棒,既不自己殺害任何人,也不讓其他人殺害,我稱彼為婆羅門。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二十二、某比丘的故事[終]。
23. 沙彌們的故事
sāmaṇerānaṃ vatthu
“……無敵對……”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四位沙彌而說的。
據說一個婆羅門女準備了四位比丘的指定食(指定人數的一種飲食供養),她對婆羅門說:“去寺院讓[他們]指定四位大婆羅門,然後請回來。”他去到寺院,說:“請指定四位婆羅門給我。”給了他四位七歲的漏盡沙彌:散積嘉(Saṃkicca)、班迪達(Paṇḍita)、蘇婆迦(Sopāka)、離婆多(Revata)。他們到了。婆羅門女準備好了昂貴的座位,站著,一看到沙彌們便感到生氣,像鹽扔到了爐子裡一 般,吧啦吧啦說:“你去寺院裡,帶來了還沒自己孫子大的四個小孩子!”說完,不讓他們坐在那些座位上,擺了幾張矮的凳子,然後說:“你們坐這上吧。”然後[對婆羅門]說:“去,婆羅門,找幾位年紀大的帶來。”
婆羅門去到寺院後,看到了舍利弗長老,然後[邀請 道:]“來,請您到我家去吧。”將[長老]帶了回來。長老到了後看到沙彌們,便問道:“這些婆羅門[有讓你們]得到缽食嗎?”
當[他們]說“沒有得到”時,他知道了[婆羅門夫婦]只準備了四個人的飯食,[於是說]“將我的缽拿來”拿著缽離開了。婆羅門女問道:“這[長老]說了什麼?”
“[他說]‘應該讓這些坐著的婆羅門得到[缽食],將我的缽拿來’,拿著自己的缽走了。”
“他肯定是不想吃,快去尋找其他的[婆羅門]然後帶來。”
婆羅門去後看到了摩訶目犍連長老,說了同樣的話將他帶回家。他在看到沙彌後也那樣說完拿著自己的缽離開了。於是婆羅門女對婆羅門說:“這些人不想吃,你去到婆羅門談話之處帶一位年老的婆羅門回來。”沙彌們從早上開始就什麼也沒得到,餓著肚子坐著。
這時他們的功德力令帝釋[天帝]的座位熱了起來。他思維後得知他們從早上開始就坐著,[現在]他們疲勞了,[他覺得]“我應該去那”,於是化作一名年老體衰的老婆羅門,在婆羅門談話之處坐在婆羅門中最上的位置。婆羅門看到他後 [心想]“這下婆羅門女要滿意了”,[對他說]“來,我們去 [我]家吧”,將他帶回了家裡。
婆羅門女一看到他就滿心歡喜,將鋪設在兩個座位上的墊子鋪設在了一個座位上,說“聖尊,請坐這裡。”帝釋進入到屋裡,然後五體投地禮敬了四位沙彌,在他們最末的位置,盤腿坐在地上。看到他後婆羅門女對婆羅門說:“啊,你帶來的婆羅門,你帶回來這瘋子,對自己的孫輩行禮敬,這人有什麼用?把他趕走!”帝釋不論是被抓住肩膀、胳膊還是腰帶往外趕時,他都不想起來。婆羅門女於是對他說: “來,婆羅門,你抓住一隻胳膊,我抓住一隻胳膊。”兩個人抓住兩隻手臂,然後推著背從門口弄了出去。而帝釋依舊坐在他[原來]坐的位置,搖動著手臂。他們回來後看到他還坐著,嚇得尖叫了起來。
這時帝釋讓他們知道了自己是帝釋。這時[婆羅門夫婦]給了他們食物。五人獲得食物後,一個人穿過屋頂中央離開了,一個穿過屋頂的前面部分離開,一個[穿過屋頂]後部離開,一個鑽入地下離開,帝釋則從某處離開,他們這樣以五種方式走了。據說從此以後那個房子就有了五孔之宅的名 稱。
沙彌們到達寺院時,比丘們問道:“賢友們,怎麼樣?”
“請別問我們了,婆羅門女從看到我們起就滿腔憤怒,也沒有讓我們坐在準備好的座位上,[對他丈夫說]‘速速去帶一些年老的婆羅門回來’,我們的戒師到了以後看到我們[說完]‘應該讓這些坐著的婆羅門得到[缽食]’就拿著缽離開了。[婆羅門女又對丈夫]說‘你去帶其他的老婆羅門來’,婆羅門帶來了摩訶目犍連長老。他在看到我們後也那樣說完離開了。於是婆羅門女又派婆羅門‘這些人不想吃,你去婆羅門談話之處帶來一個老婆羅門。’他在那裡將化作婆羅門的帝釋帶了回來。當他到了時才給我們食物。”
“[他們]這麼做,你們不生他們的氣嗎?” “我們不生氣。”
比丘們聽了後彙報給導師:“尊者,這些人妄稱‘我們不生氣’,[自]稱究竟智(證阿羅漢)。”導師[說]:“諸比丘,漏盡者即便是對敵對者也不會懷敵意。”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無敵對”(Aviruddhaṃ),意思是在被憎恨所控制的懷敵對的世間大眾中他也以無憎恨而無敵對。在手持刀杖未放棄毆打他人的持杖的人們當中,他冷靜、離暴力。在對五蘊執取為“我的”的人當中,他沒有該執取而無執著,這樣的人我稱為婆羅門。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二十三、沙彌們的故事[終]。
24. 摩訶槃特長老的故事
Mahāpanthakattheravatthu
“彼之貪……”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竹林時,就摩訶槃特(Mahāpanthaka)而說的。
他在據說朱利槃特花了四個月都記不住一首偈時[說:] “你在教法中無能,也從俗家享受中喪失,你如何能住在這 裡,從這裡離開吧。”將他從寺院趕出,然後關上大門。[後來]比丘們生起談論:“賢友們,摩訶槃特做了此事,我想漏盡者們也會生起憤怒。”導師前來問道:“諸比丘,你們坐在一起談論何事?”當[他們]說“關於此事”時,[導師]說:“諸比丘,漏盡者沒有了貪等煩惱,我兒是將義理置於首位、將法置於首位而[這麼]做的。”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針鋒”(āraggā),意思是猶如芥子在針鋒上掉落一般,他的那些貪等煩惱,[以及]那以抹除他人之德為特徵的“輕蔑”[之煩惱]也都掉落了。就像芥子不能在針鋒上住立,如此般在[他們的]心中[這些煩惱]也不住立,我稱彼為婆羅門。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二十四、摩訶槃特長老的故事[終]。
25. 畢陵伽婆蹉長老的故事
Pilindavacchattheravatthu
“和言……”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竹林時,就畢陵伽婆蹉(Pilindavaccha)而說的。
據說該尊者不論是對在家人還是出家人都說“來,賤 人!去,賤人!”等低賤的言語來稱呼。後來有一天,許多比丘彙報給導師:“尊者,尊者畢陵伽婆蹉比丘用低賤之言語稱呼[他人]。”導師命人將其喚來問道:“聽說你畢陵伽婆蹉用低賤的言語稱呼比丘們,是真的嗎?”
“是的,尊者。”當他這麼說時,[導師]作意了該尊者的過去生,然後說:“諸比丘,你們不要抱怨瓦差比丘。諸比 丘,瓦差並非出於瞋恨而用低賤的言語稱呼比丘們。諸比丘,瓦差比丘[過去]連續五百生都投生在婆羅門家庭裡,他長久以來都[對別人]使用這低賤之語。漏盡者不會有粗惡 語,不會有傷害、侮辱他人的言語。我兒只是出於習慣這麼說。”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和言”(Akakkasaṃ)是非粗惡[語]。 “令知”(viññāpaniṃ),讓人知道義理。 “真實”(sacca),真實義。
“不觸怒”(nābhisaje),意思是他的言語不會觸怒他人。漏盡者只說如此之語,因此我稱彼為婆羅門。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二十五、畢陵伽婆蹉的故事[終]。
26. 某長老的故事
Aññatarattheravatthu
“於此[世界中,不論]長[或短]……”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某位長老而說的。
據說在舍衛城有一個懷邪見的婆羅門,他怕[聞到]身上的味道就把上衣脫下來放在一邊,然後面朝家門口坐著。這時一位漏盡者用完餐正往寺院走,看到了那件衣服,四處張望沒有看到任何人,[便以為]“這是無主物”[將其]作意為塵堆[衣](糞掃衣)拿了。這時婆羅門看到了他,罵著走來說:“禿頭沙門,你拿了我的衣。”
“這是你的,婆羅門?” “是的,沙門。”
“我沒看到任何人,以為是塵堆[衣]才拿的,你拿去 吧。”給他後,回到寺院。將此事告訴了比丘們。聽了他的話後比丘們跟他開玩笑:“賢友,[那]衣是長是短,是粗是細呢?”
“賢友們,不論是長是短,是粗是細,我都對它沒有執著,是以塵堆[衣]之想而拿的。”聽說這個後比丘們向如來彙報:“尊者,這比丘說了妄語,[自]稱究竟智(證阿羅漢)。”導師說:“諸比丘,他說的是真實的。漏盡者不拿他人之物。”說完,誦出此偈:
該[偈頌]的意思是,衣服飾物等,不論長或短,珠寶 等,不論大小或價值高低,或美或醜,其人於此世界中不取他人所有物,我稱他為婆羅門。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二十六、某長老的故事[終]。
27. 舍利弗長老的故事
Sāriputtattheravatthu
“……彼無渴望……”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舍利弗長老而說的。
據說長老在五百比丘的圍繞下來到某地的一個寺院,入了雨安居。人們看到長老後,許諾了許多安居施物。在長老自恣過後所有的安居施物都還沒到,他要去導師那裡,就對比丘們說:“當人們為年輕的[比丘們]和沙彌們帶來安居施物時,請你們拿了送來,要不然就送來資訊。”這麼說完就去導師那裡了。
比丘們生起了談論:“我想如今舍利弗長老也還有貪愛。他為了自己的弟子對比丘們說,讓比丘們在人們供養安居施物時,將安居施物送過去或者送去資訊,這樣說了才來的。”
[這時]導師前來問道:“諸比丘,你們坐在一起談論何 事?”當[他們]說“關於此事”時,[導師]說:“諸比丘,我兒沒有貪愛,他是為了讓人們的福德和年輕[比丘]與沙彌的如法所得不失去而這麼說的。”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渴望”(Āsā)[就是]貪愛。 “無渴望”(Nirāsāsaṃ),離貪愛。
“離軛”(visaṃyuttaṃ),意思是,一切的煩惱都脫離了,我稱他為婆羅門。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二十七、舍利弗長老的故事[終]。
28. 摩訶目犍連長老的故事
Mahāmoggallānattheravatthu
“彼已無執著……”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摩訶目犍連長老而說的。
故事和前面的類似。但在這裡導師講述了摩訶目犍連長老沒有貪愛後,誦出了此偈:
在此[偈頌中],“執著”(ālayā)即貪愛。
“了知而無疑”(aññāya akathaṃkathī),對於八事如實了知後,就對八事沒有了疑惑。 “抵達於不死”(Amatogadhamanuppattaṃ),意思是他沉浸[於止觀定境]後到達於不死之涅槃,我稱他為婆羅門。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二十八、摩訶目犍連長老的故事[終]。
29. 離婆多長老的故事
Revatattheravatthu
“……彼於此[不著]福與……”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東園時,就離婆多長老而說的。
故事在“村落或阿蘭若”(《法句》第 98 偈)的偈頌注釋中詳述了。(《法句義注》)在那裡提到:
又有一天,比丘們生起談論:“哎呀,沙彌的利養真不得了,哎呀,[他的]福德[真不得了],獨自一人為五百比丘造了五百間尖頂僧寮。”導師前來問道:“諸比丘,你們坐在一起談論何事?”當[他們]說“是這個”時,[導師說:] “諸比丘,我兒既沒有[造作]福也不[做]惡 [290] ,他已捨棄兩者。”[導師]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兩者”(ubho)意思是捨棄了福與惡兩者。
“執著”(saṅgam),貪等的執著。
“逃脫”(upaccagā),超越。意思是他沒有了輪迴之根的憂而為無憂,內在沒有貪染之垢而為無垢,離污穢而清 淨,我稱他為婆羅門。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二十九、離婆多長老的故事[終]。
30. 月光長老的故事
Candābhattheravatthu
“如月……”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月光長老(Candābha)而說的。
關於此事依次說來是:過去一位住在波羅奈的商人[決定]“我要去鄉下獲取旃檀”,帶著許多的衣服、飾品乘著五百輛車去到了鄉下,在村口駐紮下來,詢問森林裡的放牛娃:“在這村裡有誰在山腳工作?” “是的,有。” “他叫什麼名字呢?” “名叫某某。” “那他妻子孩子們叫什麼呢?” “[名叫]這個和這個。” “他家在哪裡呢?” “在某某地方。”
他根據他們所給的提示,坐在一輛舒適的車上去到了他家門口,然後從車上下來,進入家裡呼喚那女子:“某某。”她[以為]“一定是我們的一位親戚”,迅速前來鋪設了座位。他在那坐下後說了[男主人的]名字然後問道:“我朋友在哪 裡?”
“去森林裡了,先生。” “我兒子名叫某某,我女兒名叫某某,在哪裡呢?”把所有[人]的名字都說了一遍進行詢問,然後[將禮品]給[她,說]:“你把這些衣服飾物給他們吧,當我朋友從森林裡回來時你也把這衣服飾物給他吧。”她對他致以崇高的敬意。當丈夫回來時她說:“夫君,此人從一來到開始就說出了所有人的名字,然後給了這個和這個。”他也對他做了應有的表示。
晚上[商人]坐在床上問他:“朋友,你在山腳行走時經常看到什麼呢?”
“其他我沒看到,但看到了許多紅色枝條的樹。” “很多樹?”
“是的,很多。” “那你把它們指給我看看吧。”
[商人]和他一起前去,砍了紅旃檀木裝滿五百輛車,然後商人回去時對他說:“朋友,我家在波羅奈的某地。請時不時來我那裡,其他的禮品我不需要,就帶來紅木吧。”“好的。”說完就時不時帶著紅木去他那裡,[商人]也給了他大量錢財。
後來某個時候,在迦葉十力入了般涅槃建金塔時,這個人帶了大量的旃檀木來到波羅奈。然後他的商人朋友命人將許多旃檀研磨成粉裝滿一缽,然後[說]:“來,朋友,趁著還在煮飯,我們去建塔之處然後回來。”帶著他去了那裡做了旃檀的供奉。他這位住鄉下的朋友也用旃檀在塔中做了一月輪。這就是他的過去之業。
他在那死後投生到了天界,在一兩尊佛之間的時期都在那裡度過,在[如今]這尊佛出世時,他投生在了王舍城一個富裕的婆羅門家中。在他的肚臍眼周圍出現了一個月輪般的光圈,因此人們給他取名叫月光(Candābha)。據說這是他在佛塔做旃檀圓盤[供養]的果報。婆羅門們心想:“我們帶著此人可以在世間糊口。”
他們讓他坐在一輛車上,說“誰用手觸摸這人身體,他就會獲得如此的權利財富”而四處漫遊。人們給了一百或一千錢後就能用手觸摸他的身體。他們這樣一路隨行來到了舍衛城,在城市和寺院間[的某處]住下了。在舍衛城有五千萬的聖弟子,他們在飯前做完供養,飯後拿著香、花、衣服、藥品等前去聽法。婆羅門看到他們便問:“你們去哪裡?”
“去導師那裡聽法。” “你們過來,去那裡幹什麼?無人像我們的月光婆羅門這般有威力的。觸摸他的身體就能獲得這樣的[成就]。你們來看看他。”
“你們的月光婆羅門能有什麼威力?我們的導師才是大威力者。”他們互相誰也不能說服誰。
“去了寺院後,我們就能知道是月光還是我們的導師更有威力。”
[婆羅門]他們帶著他(月光)前去了寺院。導師在他來到自己面前時就讓[他肚子上的]月光消失。他在導師面前就像炭籃子中的烏鴉一般。當他們把他帶到一旁,[他身上的]光芒又出現了。再帶到導師面前,光芒就消失了。如此去了三回,看到光芒消失的月光心想:“我想此人知道令光芒消失的咒語。”他向導師詢問道:“您知道什麼令光芒消失的咒語嗎?”
“是的,我知道。” “那就請教給我吧。” “不能給未出家者。”
[於是]他跟婆羅門們說:“當我在此學會了咒語,我將會是整個瞻部洲的第一人。你們就在這裡[等著],我出家後,將花幾天學習咒語。”他向導師請求出家,受具足戒了。於是[導師]教他三十二身分,他問:“這是什麼?”
“這是作為咒語的預備應誦習的。”婆羅門們也時不時來問:“你學會咒語了嗎?”
“還沒學會。”他幾天就證得了阿羅漢,當婆羅門們前來詢問時,他說:“你們走吧,我如今獲得了不復返之法。”比丘們向如來彙報:“尊者,此人妄語,[自]稱究竟智(證阿羅漢)。”導師說:“諸比丘,如今我兒月光是漏盡者了,他所說真實。”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無垢”(vimalaṃ)是[如月亮]沒有雲等的污垢。
“乾淨”(suddhaṃ),沒有煩惱污穢。 “明淨”(vippasannam),明淨的心。 “無濁”(anāvilaṃ),他沒有了煩惱。
“滅盡有之喜”(Nandībhavaparikkhīṇaṃ),意思是滅盡了於三有之貪,我稱彼為婆羅門。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三十、月光長老的故事[終]。
31. 尸婆羅長老的故事
Sīvalittheravatthu
“於此……”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曲拘利(Kuṇḍakoliya)附近的懷曲林(Kuṇḍadhāra)時,就尸婆羅長老(Sīvali)而說的。
在某個時候名為蘇巴瓦沙 [291] (Suppavāsā)的拘利族(Koliya)女子懷孕七年後,難產七日,被痛苦、急劇、劇烈的感受所觸。
她通過這三種省思忍受著痛苦,他命丈夫前去導師處。
當他以她的話向導師表示敬意時,導師說:“願拘利族之女蘇巴瓦沙快樂,健康地產下健康之子。”當導師這麼說之時,她就輕鬆健康地產下了健康的兒子。然後邀請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做了七天的大供養。她兒子也從出生之日起開始就帶著濾水器為僧團過濾水。他後來出離[俗家]而出家,證得了阿羅漢。
有一天比丘們在法堂生起了談論:“你們看,賢友們,如此般具備阿羅漢潛質的比丘在這麼長時間裡在母親胎中遭受痛苦,還有其他誰[遭受痛苦]更多的?此人確實克服了許多苦。”導師前來問道:“諸比丘,你們坐在一起談論何事?”當他們說“關於此事”時,[導師]說:“是的,諸比丘,我兒解脫了如此多之苦,如今自證涅槃而住。”說完,誦出此偈:
這含義是:若比丘穿過此貪欲之險道、煩惱之難行處、輪迴流轉、未徹知四聖諦之癡,穿過四種瀑流到達彼岸,以兩種禪(止、觀)而入禪,以無貪愛而不動搖,以無疑惑而無疑,以無執取而無取著後,以煩惱的止息而涅槃,我稱彼為婆羅門。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三十一、尸婆羅長老的故事[終]。
32. 雅海長老的故事
Sundarasamuddattheravatthu
“於此世[捨欲]……”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雅海長老(Sundarasamudda)而說的。
據說一個名叫雅海童子的良家子出生在舍衛城一個擁有四億財富的顯赫之家中。一天飯後他看到許多人們為了聽法拿著香、花等前往祇陀林,他問道:“你們去哪裡?”
“為了去導師那裡聽法。”[他們]回答。
“我也要去。”說完和他們一起前去,然後坐在人群的週邊。導師得知他的根性後次第而說法。“住於在家無法實踐如拋光的螺貝般[遍淨]的梵行。”由於導師的說法他想要出家 了。當人群離去時他向導師請求出家,聽說“沒有獲得父母許可如來不讓出家”,回到家裡後,就像良家子護國等一般,通過極大的努力才讓父母同意了。然後在導師面前出家,並獲得了受具足戒。“我為什麼要住在這裡?”於是他離開那裡,去了王舍城,以乞食度日。
一天他住在舍衛城的父母在一個節日看到他年輕的朋友們打扮的漂漂亮亮在玩耍,悲歎道:“我們的兒子現在難獲得此[快樂]了。”這時一個交際花(高級妓女)來到他家,看到他母親在坐著哭,於是問道:“阿媽,為什麼哭?”
“我想起兒子而哭。” “那他在哪裡,阿媽?” “在比丘們那裡出家了。” “讓他還俗不合適嗎?” “合適,但他不想,離開這裡去了王舍城。” “假如我能讓他還俗,你們怎麼對我?” “我們將讓你成為這個家中的女主人。” “那就請給我一些費用吧。”
她拿了費用,和一大群人一起去了王舍城,在觀察了他托缽的路線後,在那[途中]獲取了一個房子,一早準備好美味的食物,當長老進來托缽時,給與缽食。幾天後[她對長老說]:“尊者,請您就坐在這裡用餐吧。”[一邊]去拿[他的] 缽。他把缽給了[她]。然後提供給他美味的食物,說:“尊者,這裡托缽很方便。”幾天後讓他坐在陽臺吃飯。然後她用餅籠絡了一些小孩子,[對他們說:]“你們在長老來的時候過來,即便是被我阻止,你們也依舊到這裡揚起灰塵。”
第二天他們在長老用餐時,即便是被她阻止,還是揚起灰塵。她第二天[對長老說:]“尊者,即便是我不讓,孩子們也不聽我的話在這裡揚起灰塵。請您到屋內坐吧。”讓他坐在屋內,用餐了幾天。然後她又籠絡孩子們:“請你們即便是被我阻止,也要在長老用餐時製造巨大的聲響。”他們那樣照做了。
次日,她說:“尊者,這個地方非常吵,孩子們即便是被我阻止也還是不聽我的話,請您到樓上坐吧。”當長老同意 了,他讓長老在前面,往樓上爬時將[身後]樓裡的門都關 上。即便長老是嚴格的次第乞食沙門,但在味道的貪愛束縛下,聽從了她的話爬上了七層的樓房。她讓長老坐下。
“友,圓臉(Puṇṇamukha),女人有四十種方式勾引男人,她打哈欠,彎腰,[做]妖嬈姿勢,[表現出]害羞,用指甲碰觸指甲,兩腳相疊,用棍子在地上劃,讓孩子往上跳、往下跳,逗弄,令逗弄,親吻,令親吻,吃,令吃,給與,乞求,模仿[對方的]行為,高聲說話,低聲說話,公開說 話,私下說話,跳舞,唱歌,演奏,哭泣,表現優雅,打扮,大聲笑,張望,扭腰,搖動生殖器,張開大腿,合上大腿,露出乳房,露出腋窩,露出肚臍眼,閉眼,揚眉,咬嘴唇,吐舌頭,脫衣,穿衣,解開頭髮,繫上頭髮。”(《本生》 2.21.300)如此展示了女性的風騷、女性的優雅後,站在他面前說了此偈頌:
“啊,我實造了未經考慮的重業啊”,長老生起了大悚懼。此時導師正坐在四十五由旬遠的祇陀林,看到了此事,然後露出笑容。這時阿難長老問他:“尊者,是何因,是何緣,您顯露笑容?”
“阿難,在王舍城的七層樓房裡,雅海比丘和一交際花在進行戰鬥。”
“尊者,那誰會贏,誰會輸呢?”
導師[說]:“阿難,雅海將會贏,交際花會輸。”說了長老[將取得]的勝利後,[導師]就坐在那裡發出光芒,說:“比丘,於兩種欲望勿期盼,捨斷吧。”說完,誦出此偈:
其含義是:若有人在此世間捨棄了兩種欲,成為無家者而雲遊,他滅盡了欲與有,我稱其為婆羅門。
開示結束時,該長老證得了阿羅漢,然後以神通力飛向空中,穿透屋頂,稱讚著導師之身而來,禮敬了導師。法堂裡生起了談論:“賢友們,雅海長老幾乎要毀於舌識之味,而導師成為了他的支助。”導師聽到該談論後說:“諸比丘,不光如今,過去他被味貪所縛時,我也曾給他支助。”說完在他們的請求下,為說明該事,而說出了過去之事:
[導師]詳述了[《本生》]第一冊中的《風鹿本生》 [292] (Vātamigajātaka)。然後做了本生的聯繫:“那時的風鹿就是雅海,誦出此偈令它得脫的大臣 [293] 就是我。”
第三十二、雅海長老的故事[終]。
33. 闍祇羅長老的故事
Jaṭilattheravatthu
“……此世貪愛……”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竹林時,就闍祇羅長老(Jaṭila)而說的。
關於此事依次說來是:據說曾經在波羅奈有兩位在家兄弟,種植了很大一片甘蔗地。有一天弟弟去到甘蔗地裡[心想]“我要給哥哥一根[甘蔗],我自己一根”,便[砍了]兩根甘蔗,為了不讓汁流出來,將被砍的位置包起來拿著。據說這時沒有榨甘蔗的機器,[而是]將頭或者根切掉,抬起來時,就像從濾水器中流出水一樣,讓汁液自己流出來。在他從地裡拿了甘蔗回來時,香醉山的一位辟支佛從定中出定了,“今天我要饒益誰呢?”在探尋時看到他進入到自己的智網,知道了可以利益到他,然後帶著衣缽以神通前去,站在他面前。
他看到辟支佛後,內心歡喜,將上衣[脫下來]鋪在地上一高處,“尊者,請您坐這裡吧。”讓辟支佛坐下後,[對辟支佛說:]“請將缽給我。”他將甘蔗包住的地方解開,然後放在缽上,汁液流下來裝滿了一缽。辟支佛就在那裡把[甘蔗]汁喝了。[弟弟]心想:“實在太好了,聖尊喝了我的甘蔗汁。如果哥哥讓我給錢,我就給[他]錢。如果讓給[他分享]功德,我就給[他]功德。”[他又對辟支佛說:]“尊者,請將缽給我。”將第二根甘蔗也解開,供養了甘蔗汁。“我為哥哥從地裡帶來另一根甘蔗,他就可以吃了。”據說他連這樣的欺詐之心都沒有。
辟支佛喝完第一份甘蔗汁後,想要把這[第二份]甘蔗汁和其他[辟支佛]一起分享,於是拿了後就坐著[沒有繼續喝]。弟弟知道了他的情況後,五體投地進行了禮敬,然後發願:“尊者,願以我這供養最上[甘蔗]汁的果報,讓我體驗人天的快樂,最後證得您所證之法。”辟支佛對他說:“願如是。”並用“願如你所欲……” [294] 這兩首偈進行了隨喜。然後就在他的注視下,決意後,從空中去了香醉山,將那[甘蔗]汁給了五百辟支佛。
他看了該神變後,去到哥哥面前,當被問及“你去哪裡了?”時,[他回答:]“我去看甘蔗地了。”哥哥說:“哪有像這樣去甘蔗地的?不應該帶一兩根甘蔗回來嗎?”
他說:“是的,兄弟,我拿了兩根甘蔗,但看到了一位辟支佛,我把我的甘蔗汁供養了,[心想]‘或者給[哥哥]錢,或者給[他]功德’,我把你的甘蔗汁也供養了。你到底是要拿錢還是功德?”
“那辟支佛做什麼了?” “喝了我的甘蔗汁,然後帶著你的甘蔗汁從空中去了香醉山,分給了五百辟支佛。”
他聽了弟弟的話後,馬上全身充滿著歡喜,發願道:“借此[功德]僅願我得達辟支佛所證之法。”這樣弟弟發了三個 願,而哥哥只用一句話發願阿羅漢。這是他們的過去之業。
他們依壽命而住後,從那裡死後投生到了天界,度過了一個兩尊佛間隔的時間。在他們還在天界時,毘婆尸佛出現於世。他們也從天界下來,投生在槃頭摩底(Bandhumatī)城一個家庭中,兄長還是兄長,弟弟還是弟弟。他們當中, [父母]給哥哥取名為“賽那”(Sena),弟弟則叫“不敗”(Aparājita)。
當他們成年時,[父母]給他們成了家,這時賽那家主聽到槃頭摩底城的弘法者在喊“佛寶、法寶、僧寶出現於世 了,你們供養吧,做功德吧。今天初八,今天十四,今天十五,你們行布薩吧。你們聽法吧。”看到大眾在飯前做了供養,在飯後為了聽法而前往,他便問:“你們去哪裡?”當他們說“去導師那聽法”時,[他說]“我也去”和他們一起去了,然後坐在人群邊緣。
導師知道他的意向後,次第而講法。他聽了導師的法後很想出家,於是向導師請求出家。導師對他說:“你有需要向其征得同意的親戚嗎?”
“有的,尊者。” “那你就征得同意後再來吧。”
他去到弟弟面前說:“這家裡的所有財產都是你的了。” “那您呢,大哥。”
“我要去導師那裡出家。” “大哥,你說什麼呢?當母親去世了我把您當母親一般,父親去世了我把您當父親一般。這家裡有大量財富,住家裡也能做福德,您不要這麼辦啊。”
“我在導師那聽了法,不能履行居家生活中的事務了,我只[想]出家。你回去吧。”他讓弟弟回去後,在導師那出家獲得受具足戒,不久後就證得了阿羅漢。弟弟則[想]:“我要向兄長的出家表示禮敬。”向以佛陀為首的僧團做了七天的供養 後,禮敬了兄長說:“尊者,您已作證生已盡,而我束縛於五欲中不能離俗而出家。請為我講解住於在家相應的大福德之事。”
長老對他說:“善哉,善哉,智者。為導師建造香室吧。”
“好的。”他同意後,命人運來種種木材,命人將其削製成柱子等,然後命人將其中之一用黃金裝飾,其中之一用白銀裝飾,其中之一用珠寶裝飾,所有[木材]都用七寶所飾,用它們建造了一間香室,再覆蓋上用七寶裝飾的瓦。在建造僧寮時,與他自己同名也叫不敗的外甥前來,說:“我也想建造[僧寮],舅舅請您也將功德[分享]給我吧。”
“我不給,親愛的,我不和其他人一起做。”
他在請求了很多回後沒有獲得功德[分享],[心想]“在香室前應該有一間袞嘉拉堂(kuñjarasāla,一豪華的殿堂)”,便命人建造了一間七寶所成的袞嘉拉堂。他在這尊佛陀出世時投生為了門答咖(Meṇḍaka,公羊)財主。
七寶所成的香室有三個大窗戶。家主不敗在它們前面的下方命人建造了三個用石灰粉刷過的池塘,然後注滿四種香水,命人種上五種顏色的花。當導師在裡面坐著時,風會將花粉撒在他身上。香室的頂部是一個赤金造的壺,頂端是珊瑚所造,下面是寶石貼磚。它就像一個跳舞的孔雀一般光彩奪目而住立。[所用到的]七寶中需要敲下來的部分被敲下來後,將所有[敲下來]剩餘的部分都用來在香室周圍灑滿齊膝深的地面。
家主不敗這樣建造完香室後,前往長老哥哥處說:“尊者,香室完成了,我希望它被使用,據說因使用而有大功 德。”[長老]他來到導師面前說:“尊者,這家主為您建造了香室,現在他希望[您]使用[它]。”導師從座位起來前往香室,環繞香室後,站在門口看著周圍的寶石堆。這時家主對他說:“請進吧,尊者。”導師依舊那樣站著,到第三次[請他進去]時,看向他的長老兄長。他只是通過觀察便明白了,對弟弟說:“來,弟弟,你對導師說:‘保護[之事]只歸我[來 做],您怎麼舒服怎麼住。’”他聽了這話後,五體投地禮敬了導師然後說:“尊者,猶如人們進入樹下後毫不在意地離開,或者如同渡過河後毫不在意地將筏子拋棄,請您如此般無有顧慮而住吧。”
導師為什麼站著[不進去]呢?據說他是這樣想的:“諸佛處餐前餐後都有很多人來,我們無法阻止他們帶著這些寶物離開,‘僧舍處鋪了這麼多寶物,連自己的護持者拿都不阻 止’,家主[這樣]對我生氣後會去往惡趣。”由於這個原因[佛陀]站著[不進入]。而當他說“尊者,保護[之事]只歸我[來做],您住吧”時就進去了。
家主在四周設置守衛後,對人們說:“夥計們,用口袋、籃子、袋子帶著[寶物]走的你們就阻止,用手抓著走的就不要阻止。”也命人在城市裡通知:“我在香室僧舍鋪撒的七 寶,在導師處聽完法後走時,窮人請[抓]滿兩手而拿取,富有的則可用一手拿取。”
據說他是這樣想的:“具信者將僅僅想聽法而去。無信者則因貪圖財富而去,聽法後將從苦中解脫。”因此為了所有人的利益而這麼宣告。大眾按照他說的方式拿取眾寶物。當鋪撒的寶物耗盡了他就[再次]命人鋪撒齊膝深,一直[鋪撒了]三回。
在導師足下(踏足處)命人放置了一塊南瓜大小的無價寶石。據說他是這樣想的:“當和導師身體的金色光芒一起被看到時,[人們]不會對寶石的光芒感到滿意。”因此他如此設置。大眾看到[寶石]也確實不感到滿意。
後來有一天,一位持邪見的婆羅門[心想著]“據說導師足下放置了一塊昂貴的寶石,我要拿走它”而去到寺院,進入到為禮敬導師而前來的大眾中。家主通過他前進的方式發覺“[此人]想要拿取[那塊無價]寶石”,便心想:“啊,真希望他不要拿。”[那婆羅門]他就像在禮敬導師一般,將手靠近 [導師的]雙足,然後抓住寶石放到袋子裡離開了。
家主內心沒法對他感到歡喜。在講法結束時他前往導師處說:“尊者,我三次在香室周圍鋪撒齊膝深的七寶,對拿取它們的人我沒有嫌惡,心只是越來越歡喜。然而今天動了 ‘啊,真希望這婆羅門不要拿走寶石’的念頭後,對他拿走寶石內心無法感到歡喜。”導師聽了他的話後[說]:“優婆塞,你無法阻止別人拿走自己的財產?”教了[他]一個方 法。他採用導師教的辦法,禮敬了導師,然後發願:“從今開始,願不論是數百的國王或強盜都不能迫使我後拿走我的財產,乃至是一根線頭,願我的財產也不被火燒,也不被水沖走。”導師則對他[說]:“願如是。”進行了隨喜。
他在做香室的供養儀式時,在寺院裡對六百八十萬比丘做了九個月的大供養,供養結束後給所有人供養了三衣。僧團中最年幼者的衣料[都]價值一千[錢]。他如此般終生做福德,從那裡死後投生到了天界,那麼長時間都在人天間輪 回,然後在此尊佛陀出世時在王舍城一個財主家獲得了結生,在母胎中住了九個半月。在他出生那天整個城市裡的所有武器都熾然發光,所有人身上穿戴的[珠寶]飾品都像燃燒起來了一樣發光,城市中一片光明。
財主清晨去服侍國王,然後國王問道:“今天所有的武器都熾然發光,城市中一片光明,你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嗎?”
“我知道,大王。”
“是什麼原因,財主?” “您的一個奴僕出生在了我家裡,是他的福德之光導致這樣的。”
“他會成為盜賊嗎?”
“不會這樣的,大王,有福德的眾生做了決意而已。” “那麼,應好好地照顧他,這是給他的奶水錢。”命人每天給他一千[錢]。
由於令整個城市都成為一盞燈一般,在給他取名之日, [父母]便給他取名叫“焦諦咖”(Jotika,燈炬)。當他成年,為了給他建造房子而平整地面時,帝釋的住處(座位)開始發熱。帝釋探究“這是怎麼回事”時,知道了“他們在為焦諦咖建造房屋地基”,[他心想]“他是不會住這些人建造的房子的,我應該去那裡”,他便化作一個木工前往說:“你們在做什麼?”
“我們在為焦諦咖建造地基。”
“你們走吧,他不會住你們建造的房子的。”說完他看向一片十六畝(Karīsa)大小的土地,[那片土地]頓時就變得像遍禪圓相一樣平整。他又思維“願這個地方破土而升起一棟七寶所成的七層大廈”,然後看向[那裡],頓時就升起了一棟那樣的大廈。又思維“願包圍這[大廈]升起七道七寶所成的圍牆”然後看向[那裡],如此般的圍牆升起了。當他思維 “願它們周圍升起劫樹(kapparukkha,滿願樹)”後看向[那裡],如此般的劫樹就升起了。“願大廈四角升起四個寶壺。”他想完看向[那裡],一切如其所想。其中一個寶壺有一由旬,一個有三牛呼(四分之三由旬),一個半由旬,一個一牛呼那麼大。菩薩所出現的眾寶壺壺口是相同的尺寸,下面是和大地一般大。焦諦咖所出現的寶壺壺口尺寸沒有說,所有 [寶壺]像開口的棕櫚果一樣完美地出現。大廈的四角出現了四根小棕櫚樹幹一般大的金質甘蔗。它們的葉子是七寶所成,樹幹為金質。據說這些都是過去的業所顯現的。
在七道門的入口處有七個夜叉守護著。第一道門是名為亞瑪果利(Yamakoḷī)的夜叉和他的一千夜叉隨從一起守 護。第二道[門]是名為蓮花(Uppala)的夜叉和他的兩千隨從夜叉一起[守護]。第三道[門]是名為跋耆拉(Vajira)的夜叉和他的三千隨從夜叉一起[守護]。第四道[門]是名為跋耆拉巴護(Vajirabāhu)的夜叉和他的四千隨從夜叉一起[守 護]。第五道[門]是名為咖薩堪達(Kasakanda)的夜叉和他的五千隨從夜叉一起[守護]。第六道[門]是名為咖達塔(Kaṭattha)的夜叉和他的六千隨從夜叉一起[守護]。第七道[門]是名為低薩穆喀(Disāmukha)的夜叉和他的七千隨從夜叉一起[守護]。就這樣大廈的裡裡外外都有森嚴的守衛。
當頻婆娑羅王聽說“據說焦諦咖出現了一棟七寶所成的七層大廈,有七道圍牆和七道大門入口,[還]出現了四個寶壺”後,給他送去了財主傘蓋(財主身份的象徵)。他便得名為焦諦咖財主。和他一起造福業的女子投生到了北俱盧[洲](Uttarakuru)。天神們將她從那裡帶來讓她坐在一豪華的私房中。
她來時拿了一管米和三塊火石。他們一生都靠那一管米煮飯。據說假如他們想要用[那管中的]米裝滿一百車,[裝完後]那管米依舊有一管。煮飯時將米倒進鍋裡然後將它們放在火石上,火石馬上就會燃燒起來,在飯煮熟時火就熄滅了。通過此標識(火的熄滅)他們就知道飯熟了。當煮咖喱菜等時也是同樣的方式。他們就這樣通過火石來煮食物。他們以寶石的光明而生活,不知火光或燈光。
“焦諦咖據說有此等成就”,他在整個瞻部洲都廣為人 知。大眾坐著車子等前來觀看。焦諦咖財主命人煮了北俱盧洲的米飯給所有來訪者。他命令:“讓他們從劫樹處拿取衣服,拿取飾品。”他命令:“將一牛呼寶壺的口打開,讓他們拿取足夠的財富。”即便是整個瞻部洲的居民來拿走財富,寶壺連一指之量[的財富]都不會減少。據說這是他將七寶當沙子鋪設在香室周圍的果報。
就這樣大眾根據[各自的]意願拿取衣服飾品和財富而 去,頻婆娑羅王雖然想要看他的大廈,在大眾前來時沒有獲得機會。後來當想要拿[東西]走的人漸漸少了,國王對焦諦咖的父親說:“我想看看你兒子的大廈。”他說完“好的,大王”就去告訴兒子:“兒子,國王想看你的大廈。”
“好的,爸爸,讓他來吧。”
國王在大量隨從的陪同下去了那裡。在第一扇門那裡打掃完倒垃圾的女僕將手給國王,國王以為“是財主的妻子”而沒將手放在她的胳膊上。同樣地在其他的那些門口也以為那些女僕“是財主的妻子”而害羞,沒將手放在她們的胳膊上。焦諦咖前來迎接並禮敬後,轉到後面說:“您先走,大王。”[透明的]寶石地面對國王來說就像是一個百人深的深淵一般。他以為“此人為了抓我挖了陷阱”而不敢落腳。焦諦咖[說:]“大王,那不是陷阱,您跟在我後面吧。”他到了前面。國王便踩著他踏過的地面從底層開始參觀大廈。
這時童子未生怨也抓住父親的手指一邊走一邊想: “啊,我父親真是個大笨蛋,一個家主住著七寶所成的大 廈,他是國王住的[卻]是木頭房子,我一旦成為國王就不讓此人住在這大廈裡。”
國王登上頂層時也到了吃早飯的時間了。他呼喚財主: “大財主,我們就在這裡吃早餐吧。”
“我知道,大王,已經為您準備好了食物。”
他(國王)用十六壺香水洗完澡後,坐在財主的涼亭中為他(自己)所準備的寶石制的寶座上。然後在給他提供了洗手的水後,命人將奶粥盛在一個價值十萬的金碗中擺在其前面。國王以為是主食開始要吃。財主[說]“大王,這不是主食,這是奶粥。”命人將主食盛在另一個金碗中,放在前一個碗上。據說從那[前一個碗]升上的熱量讓它吃起來更美味。國王吃著美味的食物不知限量。於是財主禮敬他然後抬手合掌說:“大王,夠了,就這麼多吧,再多就不能消化 了。”國王對他說:“家主你怎麼說得[好像]重視自己的飯食?”
“大王,沒有那回事,您的所有軍士都將[食用]這飯食和咖喱菜。然而我是擔心[留下]惡名。”
“是什麼原因呢?”
“如果[明天]大王的身體倦怠的話,我害怕[人們會說] ‘昨天國王在財主家吃飯了,一定是財主做了什麼’[這樣的]話,大王。”
“那就把飯拿走,拿水來吧。”
國王用完餐後,所有國王的隨從都吃同樣的飯食。國王和財主坐著愉快地聊天,他對財主說:“怎麼這家裡沒有財主夫人?”
“是有的,大王。” “她在哪呢?”
“她坐在豪華的私房裡,不知道大王來了。”
雖然國王早上就和隨從一起來了,但她對他的到來並不知情。因此財主[覺得]“國王想見我的妻子”到她那裡說: “國王來了,你不應該去見國王嗎?”她躺著說:“夫君,國王是什麼人?”
“國王是我們的統治者。”當他[這麼]說時,她不高興地稱:“我們的福業實在是做得糟糕啊,還有人是我們的統治 者。我們沒有信而做的福業,果報成熟後其他人成為我們的統治者。我們一定是沒有信而做的布施,這是它的果報。”然後她說:“現在我該怎麼做,夫君?”
“帶著棕櫚扇給國王扇風吧。”
在她帶著扇子去給國王扇風時,國王頭巾上的氣味觸到她的眼睛,然後她的眼睛淚如雨下。看到這一幕國王對財主說:“大財主,女人見識少,我想她害怕‘國王要拿走我丈夫的所得’而哭泣,你安慰她‘我不要你的所得’。” “她不是在哭,大王。” “那這是怎麼回事?”
“您頭巾的氣味讓她流淚了。此人沒有見過燈光和火光,僅借助寶石之光吃、坐和睡。大王一定是坐於燈光下吧?”“是的,財主。”
“那麼,大王,從今開始請借助寶石之光而坐吧。”然後給他如南瓜般巨大的無價之寶石。國王參觀了[財主的]家 後,說:“焦諦咖實在是大富貴。”然後就回去了。至此為焦諦咖的來歷。
現在該說闍祇羅的生平了。在波羅奈有一個財主的女兒長得很漂亮,在她十五六歲時,為了保護她,[父母]給了一位女僕,讓她住在一棟七層樓頂樓的高貴臥室中。一天她在打開窗戶往外觀望時被一位在空中飛行的持咒語者看到 了,他生起了愛意,從窗戶進入後和她一起發生了親密關係。她和他一起同住不久後懷孕了。後來那女僕看到了她便問:“小姐,這是什麼?”
“好了,別告訴任何人。”因她的話,女僕感到害怕就沒有聲張。十個月後她產下一個兒子,她命人拿來一個新盆,然後將男孩放在那裡面,再把它合上,上面放上一些花環,吩咐女僕:“你把這個頂在頭上,放到恒河裡,當被問及‘這是什麼?’時你就說‘是我女主人做的供養。’”她如此照做了。
在恒河下游有兩位婦女正在洗澡,看到那個盆被水漂著,一個說“那盆是我的”,一個說“那裡面的東西是我的”。當盆到了,[她們]將其帶到岸上放下,打開看到一個男孩後,一個說:“因為[我]說過‘盆是我的’,男孩就是我的。”一個說:“因為[我]說過‘裡面的東西是我的’,男孩是我的。”她們爭吵著去了法院,告知此事後大臣們無法判定,便去到國王那裡。國王聽了她們的話後說:“你拿走男孩,你拿走盆。”
那位拿走男孩的是摩訶迦旃延長老的一位護持者。因此她[懷著想法]“我將讓這[小孩]在長老處出家”而將男孩撫養。在他出生這天給他將胎垢弄乾淨後沒有再洗澡,於是他的頭髮就捲曲了,因此她們就給他取名為闍祇羅(Jaṭila,結髮)。在他能用腳走路時,長老進入那個家庭中托缽。優婆夷請長老坐下,然後提供了食物。長老看到男孩後問:“優婆夷你獲得了一個男孩?”
“是的,尊者,我[想著]‘我將要讓這個男孩在您那裡出家’而撫養,您剃度他吧。”便將他給了[長老]。長老[回答]“好的”帶著他走時觀察“此人是否有享受在家榮華富貴的福業呢?”[得知]“是大福報的眾生,將會有大富貴,目前他還年幼,智慧也尚未成熟。”思維過後將他帶到答格西喇一個護持者家中。
護持者禮敬了長老後站著,看到那男孩便問道:“尊者,您得到一個男孩了?”
“是的,優婆塞,他將會出家。他尚且年幼,就[先]留在你這裡吧。”
“好的,尊者。”他將其當做兒子一樣照顧。他家中有[存了]十二年的大量貨物。他要到另一個村子去時將所有的那些貨物都搬到商店裡,讓男孩坐在店裡,告訴他每件的價格:“這一件和這一件獲得這麼多財物後就[賣]給[顧客]。”說完就離開了。
這一天,城市的守護天神讓那些需要乃至辣椒、小茴香子之量的物品的人們都前往他的商店。[小男孩]他一天之內就將囤積了十二年的貨物賣掉了。家主回來後在看到商店裡什麼都沒有了,就說:“孩子你把所有商品都弄丟了?”
“我沒有弄丟,都按照您說的方式賣掉了,這是[賣掉]什麼東西的資金,這是什麼東西的。”家主很高興,[心想:] “珍稀之人啊,不論在哪裡他都能生存。”將自己家裡已成年的女兒給了他[做妻子],然後命令人們:“你們給他建一個房子。”在房子完成時[對他]說:“你們去,住在自己家裡。”
在他進入房子時,當一隻腳方才踏過門檻,房子後部的地面就裂開,升起一座八十肘高的金山。國王聽說“據說闍祇羅童子家裡的地面裂開升起一座金山”後,派人給他送去財主傘蓋(任命他為財主)。他便得名為闍祇羅財主。
他有三個兒子,在他們成年時他有了出家之心,[他心 想:]“如果有和我們同等財富的財主家庭的話,他們會允許 [我]出家。要是沒有,他們將不許可。在瞻部洲有沒有和我們同等財富的家庭呢?”為了探尋此事他命人製作了一個金磚、一個金鞭、一雙金鞋,交到[手下]人手裡,“你們去,帶著這些就像在尋找什麼一樣,在瞻部洲巡遊,知道了有沒有和我們同等財富的財主之家後就回來。”把他們派送出去了。
他們在巡遊時來到了跋提梨迦城,然後門答咖財主看到了他們,問道:“朋友們,你們為何而漫遊?”
他們說:“我們為了看一些東西而漫遊。” “這些人拿著這些東西,不是為了看什麼而漫遊,是在調查國內而漫遊。”他知道後便說:“朋友們,你們到我家後面看看吧。”他們在那八畝大的地方看到如前所說的破開大地出現的一些金山羊,有大象、馬、公牛王那麼大,互相背靠背。他們在其中遊覽後出來了。財主於是問他們:“朋友們,你們漫遊所尋找的東西看到了嗎?”
他們說:“看到了,先生。” “那你們就走吧。”他將他們送走了。
他們從那裡走了,[回來後]自己的財主對[他們]說:“朋友們,是否有看到和我們相同財富的財主家庭呢?”
“先生,您的[財富]算什麼,跋提梨迦城的門答咖財主有如此般的財富。”他們將所有的經歷告知了。聽了這個後財主很高興,[心想:]“已經找到一個財主家庭了,是否還有其他的[大財富財主]呢?”於是給了他們一張價值十萬的羊毛毯,派遣他們:“朋友們,你們去,尋找另一個[這樣的]財主家庭。”
他們到了王舍城,在離焦諦咖財主家不遠的地方,堆了一堆木頭,點著火,然後站著。當被人問及“這是做什麼?”時,他們說:“我們有一張昂貴的羊毛毯,沒有買家,我們拿著它行走的話害怕盜賊,因此我們要將其燒毀後再走。”
這時焦諦咖財主看到了他們,問道:“這些人在做什麼?”聽說此事後,命人把他們叫過去,問道:“價值多少的羊毛毯?”
“價值十萬。”他們回答。
[財主]命人給了十萬[錢],然後[說]“你們[把它]給清掃完大門丟垃圾的女僕。”交到了他們手裡。[女僕]她獲得毛毯後哭著來到財主面前說:“主人,我有過錯的話不是應該打我麼,為什麼給我送來一條這樣的粗毛毯?我如何能穿或者披這個呢?”
“我送給你不是這個目的。你可以把它捲起來放在床 腳,當你睡覺時用香水洗完腳,用它來擦腳。我給你是為了這個目的。你這樣做也不行嗎?”
“我這樣做是可以的。”她拿著回去了。
那些人看到該行為後去到自己財主面前,當被問及“朋友們,你們看到[和我們同樣大富的]財主家庭了嗎?”[他們回答:]“主人,您有的算什麼,王舍城的焦諦咖財主有如此般的財富。”告知他[焦諦咖]家裡的所有財富後,告訴了他那事情的經過。財主聽了他們的話後歡喜[地想到:]“現在我能出家了。”他去到國王面前,說:“我想出家,大王。”
“好的,大財主,你出家吧。”
他回到家中,將兒子們叫來,把一鑲滿鑽石的金柄斧頭放到長子手裡說:“兒子,[用這個斧子]到後院金山取團金 子。”他帶著斧子去了,然後砍在金山上就像砍在石板上一樣。[財主]從他手裡拿過斧子交到二兒子手裡,派[他]去,他砍在金山上也跟砍在石板上一樣。然後[財主]將它交到小兒子手裡,派[他]去。他拿了它劈砍時就像砍在土堆上一 樣。這時財主對他說:“來,兒子,這就可以了。”然後把另外兩個大兒子叫過來說:“這金山不是為你們而出現的,僅僅
是為我和[你們的]小弟而出現的,你們和他一起享用吧。”為什麼那[金山]僅為他們而出現,又為什麼闍祇羅在出生時被扔進水裡?只是自己[過去]所造的業罷了。
在為迦葉佛建造佛塔時,一位漏盡者來到佛塔處觀察,然後詢問:“朋友們,為什麼塔的北面沒有建起 來?”
他們回答:“黃金不夠。”
“我入城去鼓勵[人們捐贈],你們恭敬地做事吧。”他這樣說完就進入城中,“女士們,男士們,你們的佛塔有一面黃金不夠,你們知道[捐贈]黃金哦。”激勵完大眾,他來到一個金匠家裡。金匠正坐著和妻子在爭吵。這時長老對他說:“你們建造的那一邊佛塔黃金不夠,你應知道這個。”他由於生妻子的氣而說:“把你導師丟到水裡,然後走吧。”這時她對他說:“你做了極其魯莽之事啊,你對我生氣就罵我或打我,為什麼對過去、未來、現在的佛陀懷敵意?”金匠即刻生起了悚懼感,說:“請原諒我,尊者。”說完拜倒在長老足下。
“朋友,你沒對我說什麼,你應請求導師的原諒。” “我怎麼做才能被原諒呢,尊者?”
“做三瓶金花擺在放置舍利的地方,然後弄濕衣服和頭髮,請求[諸佛的]原諒,朋友。”
“好的,尊者。”說完他就為了製作金花將三個兒子中的大兒子叫來,說:“來,兒子,我對導師說了惡語,因此我要製作這些花放在放舍利的地方,然後請求原諒,你也和我一起吧。”他[說:]“不是我讓你說的惡語,你自己做吧。”[大兒子]他不想做。他把二兒子叫來說了同樣的話,他也做了同樣的回答,不想做。他把小兒子叫來說了同樣的話,他說: “父親的事情是兒子的責任。”然後和父親一起製作[金]花。
金匠做完三瓶一張手那麼大的花後放在擺舍利的地方,然後弄濕衣服和頭髮,請求導師的原諒。
這就是他七次在出生時被扔進水裡[的原因]。這是他的最後一生,由於那個原因此生他也被扔進了水裡。他那兩個大兒子在製作金花時不想和他一起做,由於這個原因金山不為他們而生,闍祇羅和小兒子一起做的,所以[金山]為他們而生。他囑咐了兒子們後就去到導師那出家了,幾天就證得了阿羅漢。後來某個時候,導師和五百比丘一起托缽來到他兒子們的門口,他們供養了以佛陀為首的僧團半個月的飲 食。
比丘們在法堂生起談論:“賢友闍祇羅,你如今還對八十肘的金山和兒子們有貪愛嗎?”
“賢友們,我對他們沒有了貪和慢。”
比丘們說:“這闍祇羅長老說了虛妄[語],[自]稱究竟智(證阿羅漢)。”導師聽了他們的談話後說:“諸比丘,我兒對他們沒有了貪和慢。”然後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這[偈頌的]含義是:彼捨棄此世間六門的貪與慢,然後不欲求在家生活,無家而雲遊。滅盡貪愛與有的貪有滅盡者,我稱他為婆羅門。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三十三、闍祇羅長老的故事[終]。
34. 焦諦咖長老的故事
Jotikattheravatthu
“於此[棄]貪愛……”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竹林時,就焦諦咖(Jotika)而說的。
未生怨童子(Ajātasattukumāra)在與提婆達多成為一夥後,殺害父親取得王位,[後來決定]“我要獲取焦諦咖財主的大廈”,做好了戰鬥準備出發了。[然而]在看到了寶石牆壁上隨行人員和自己的影子後認為“家主做好了戰鬥準備,帶著武裝力量出來了”,而不敢靠近。
財主則在那一天持守了布薩(齋戒),一大早用完早餐就去了寺院,坐在導師面前聽法。守護第一道大門的夜叉,名叫亞瑪果利(Yamakoḷi),它看到該[情況]後,[大喊] “哪裡跑!”擊潰了[未生怨的]隨從,然後從各個方向追擊。國王便來到了寺院。
這時財主看到他後就說:“怎麼回事,陛下?”然後從座位上起來。
“家主,你怎麼命令了你的人跟我打仗,然後[自己]來到這裡像在聽法一般坐著?”
“陛下去奪取我的房子了?” “是的,我去了。”
“沒有我的同意的話,一千位國王也不能奪取我的房子,陛下。”
[國王]他生氣[地說]:“那你是要當國王?” “我不是[要當]國王。但是我的財產沒有我的同意,不論是國王還是盜賊連我衣服邊上的須線也得不到。” “那我如何能獲取你的同意呢?” “那麼大王,在我這十個手指上有二十個印章戒指,我不把它們給你。如果你可以就拿取吧。”
那國王蹲坐在地上然後跳起來上到十八肘高之處,停下來,[又]跳起來上到八十肘高之處。即便他有這麼大的力 量,四處轉動也不能將一個圖章戒指拉下來。財主於是對他說:“請敷展你的上衣,陛下。”說完將手指下垂,二十個圖章戒指都脫落了。這時財主對他說:“陛下,像這樣,我的財產沒有我的同意是得不到的。”
由於國王的行為他生起了悚懼感,於是說:“請允許我出家,陛下。”國王想到“此人出家了我將很容易獲取他的大 廈”,於是就說了一句話:“你出家吧。”他在導師處出家後,不久就證得了阿羅漢,得名為焦諦咖長老。在他證得阿羅漢那一刻他的所有財產都消失了,他那名為棉柔身(Satulakāyī)的妻子也被天神們帶[回]了北俱盧[洲](Uttarakuru)。
後來有一天,比丘們呼喚並問他:“賢友焦諦咖,你還對那大廈和女人(妻子)有貪愛嗎?”
“沒有了,賢友們。”當他這麼說時,[比丘們]報告給導師:“尊者,這人說了虛妄[語],[自]稱究竟智(證阿羅漢)。”導師說:“諸比丘,我兒確實對那[財產、女人]沒有了貪愛。”說完,誦出此偈:
此偈頌的含義應如上面結髮長老的故事中所說的方式理解。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三十四、焦諦咖長老的故事[終]。
35. 舞者子長老的故事
Naṭaputtakattheravatthu
“捨棄……”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竹林時,就一位舞者子(Naṭaputtaka)而說的。
據說他曾作為一名舞者四處巡演時,聽了導師的講法後出家了,證得了阿羅漢。[一天]在他和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一起入[城]托缽時,比丘們看到一個舞者子在表演,便問道:“賢友,此人正在做你曾做的表演,你對這個還有喜愛嗎?”
當他回答“沒有了”時,[比丘們]報告[導師]:“尊者,這人說了虛妄[語],[自]稱究竟智(證阿羅漢)。”導師聽了他們的話後說:“諸比丘,我兒超越了一切結。”然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人間軛”(mānusakaṃ yogaṃ)是人的壽命和五欲。
“天軛”(dibbaṃ yogaṃ)也是這個道理。 “超越”(upaccagā),意思是,若人捨棄了人類的軛,然後超越了天界的軛,他脫離了一切的四種軛,我稱他為婆羅門。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三十五、舞者子長老的故事[終]。
36. 舞者子長老的故事
Naṭaputtakattheravatthu
“捨棄愛……”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竹林時,就一位舞者子而說的。
故事和前面類似。不過這裡導師說:“諸比丘,我兒捨棄了喜愛與憎惡而住。”然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喜愛”(ratiṃ),歡喜於五欲。 “憎惡”(aratiṃ),不喜林中住。
“清涼”(sītibhūtaṃ),寂靜。 “無執著”(nirūpadhiṃ),無煩惱。
“勇者”(vīraṃ),意思是,那如此般戰勝了一切蘊世間而住的勇敢者,我稱之為婆羅門。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三十六、舞者子長老的故事[終]。
37. 婆耆舍長老的故事
Vaṅgīsattheravatthu
“彼知……死……”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婆耆舍長老(Vaṅgīsa)而說的。
據說在王舍城住了一個名叫婆耆舍的婆羅門,他通過敲擊死者的頭[骨]便知道:“這是一個已投生地獄者的頭,這是 [已投生]畜生胎中者的,這是[已投生]鬼界者的,這是[已投生]人間的,這是已投生天界的人的頭。”
一些婆羅門心想“可以帶著此人在世上混飯吃”,於是拿了兩件紅衣服給他穿上,帶著他在國中行走,告訴人們:“這個名叫婆耆舍的婆羅門敲擊死人頭骨後就知道[他們的]投生地,你們[向他]詢問自己親人的投生地吧。”人們根據各自的財力或者給十個咖哈巴那錢,或者二十,或者一百,詢問親人們的投生地。
他們一路來到了舍衛城,駐紮在祇陀林不遠處。早餐後他們看到人們手裡拿著香花等前去聽法,便問道:“你們去哪裡?”
“[去]寺院聽法。”[他們]回答。
他們說:“去那裡幹什麼?沒有誰像我們的婆耆舍婆羅門的,他敲擊死人頭骨後就知道[他們的]投生地,你們[向他]詢問自己親人的投生地吧。”
人們說:“婆耆舍知道什麼?沒有人像我們老師這般。”然後另一方又說:“沒有人像婆耆舍這般。”由於[雙方]越說越多。[於是人們說:]“來,現在我們將知道你們的婆耆舍或[我們的]導師的知識。”帶著他們來到了寺院。導師知道了他們的到來後,讓人帶來了[分別]投生在了地獄、畜生、人間、天界的[四人的]四個頭骨,第五個是一位漏盡者的頭骨,然後命人依次擺好。在[他們]到達時向婆耆舍問道:“聽說你敲擊死者的頭骨後就知道[他們的]投生地?”
“是的,我知道。” “這是什麼人的頭?”
他敲擊那[頭骨]後說:“投生地獄者的。”
“善哉,善哉。”導師對他給予了讚歎。其他的三個頭顱也在詢問後都一一無誤地回答了,[導師]同樣地給予了贊歎,然後指著第五個頭顱問道:“這是誰的頭?”他也對其進行了敲擊,[卻]不知道投生處。導師便問他:“婆耆舍,你不知道嗎?”
“是的,我不知道。”當他這麼說時,[導師]說:“我知道。”婆耆舍便向導師請求道:“請您教我此口訣。”
“不能教給未出家者。”
他心想:“在學會這個口訣後我將是整個瞻部洲的第一 人。”於是他將那些婆羅門遣散:“你們就在那裡住幾天,我將要出家。”然後他來到導師面前出家,獲得受具足戒,成為了婆耆舍長老。導師便教給他三十二身分的禪修業處,說:“念誦這口訣的預備[口訣]吧。”他在念誦那個[口訣]期間,婆羅門們時不時問他“你學會口訣沒有?”
他說:“你們稍等,我正在學。”幾天後就證得了阿羅漢,當婆羅門們再問時,他說:“朋友們,現在我不能[和你們一起]去了。”聽說這個後比丘們向導師彙報:“尊者,這人說了虛妄[語],[自]稱究竟智(證阿羅漢)。”
導師說:“諸比丘,別這麼說,諸比丘,現在我兒善巧於死亡與結生了。”然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彼知”(yo vedi),意思是,彼對眾生的一切死與結生清楚地知道,因不被[煩惱]黏住故[名]“無執著”(Asattaṃ),因[隨法]修行而善往故[名]“善至”(sugataṃ),覺悟四聖諦故[名]“覺者”(buddhaṃ),我稱他為婆羅門。
“彼之”(Yassa),意思是,這些天神等不知道他的去處。諸漏已盡故[名]“漏盡者”(Khīṇāsavaṃ),遠離於煩惱故[名]“阿羅漢”(arahantaṃ),我稱彼為婆羅門。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三十七、婆耆舍長老的故事[終]。
38. 法施長老尼的故事
Dhammadinnattherīvatthu
“彼……”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竹林時,就名為法施(Dhammadinna)的比丘尼而說的。
一天,她在俗家時,丈夫毘舍佉(Visākha)優婆塞在導師面前聽了法後證得了不來果,他心想:“我應讓法施接收所有的財產。”此前他回來時看到法施站在窗邊張望就會笑。然而那天他回來都沒有看站在窗口的[法施]。她心想:“這是怎麼回事?好吧,吃飯時我會知道[怎麼回事]。”
吃飯時她提供了飯食。他在往日會說:“來,我們一起吃吧。”然而那天他靜靜地吃。她心想:“他一定是因什麼原因生氣了。”毘舍佉舒服地坐著時呼喚她然後說:“法施,這家裡的所有財產你都接收了吧。”
她心想:“生氣的人不會給與財產,這是怎麼回事呢?”於是問道:“你怎麼了,夫君?”
“我從今以後什麼也不管了。”
“你丟棄的唾液誰要接收?如果這樣的話請你允許我出家。”
“好的,夫人。”他同意了,然後隆重地將她帶到比丘尼住處出家了。她受具足戒後得名為法施長老尼。她想要安靜,於是和比丘尼們一起去到鄉下,住在那不久就證得了連同無礙解的阿羅漢,然後[心想]“現在願親人們可依靠我造作福 業”,又一次回到了王舍城。
優婆塞聽說她回來了,[為了弄清楚]“她為什麼回來了”前去比丘尼住處,禮敬長老尼後坐在一旁。他心想:“不適合問‘你不滿[出家生活]了嗎,尊姊?’我要問她一個問題。”他問了一個入流道的問題,她將其解答了。優婆塞以這種方式對其他[聖]道也進行了提問,當提問超過[自身境界]的問題時,她說:“你過頭了,賢友,毘舍佉。想知道的話你去導師那詢問這個問題吧。”他禮敬了長老尼,然後起身去了導師處,將整個對話告訴了導師。導師說:“我女兒法施說得很對,我若回答這問題也會如此回答。”然後宣說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於前”(pure),意思是,於過去諸蘊。 “於後”(pacchā),於未來諸蘊。
“於中”(majjhe),於當下諸蘊。
“什麼也沒有”(natthi kiñcanaṃ),他於這些處沒有任何所謂的貪執。沒有任何貪欲等的“什麼都沒有者”(Akiñcanaṃ),什麼執取都沒有的“無取著者”(anādānaṃ),我稱彼為婆羅門。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三十八、法施比丘尼的故事[終]。
39. 指鬘長老的故事
Aṅgulimālattheravatthu
“……牛王……”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指鬘長老(Aṅgulimāla)而說的。
故事在“慳吝不生天”(《法句》第 177 偈)的偈頌解釋中說過了。
那裡說到:比丘們詢問指鬘:“指鬘賢友,看到擎著傘蓋站著的粗暴大象你害怕嗎?”
“不害怕,賢友。”
他們前去向導師說:“尊者,指鬘[自]稱究竟智(證阿羅漢)。”導師說:“諸比丘,我兒指鬘不會害怕。像我兒這樣的比丘,頭牛中的漏盡公牛王,他們不會害怕。”然後誦出此 偈:
它的含義是:如公牛王一般不害怕故[名]“公牛王”(Usabhaṃ),至上之義故[名]“高貴”(Anejaṃ),具足勇氣的“勇者”(vīraṃ),追求廣大的戒蘊等故[名]“大仙”(mahesiṃ),戰勝了三魔羅而為“勝利者”(vijitāvinaṃ),洗淨了煩惱而為“純淨者(已沐浴者)”(nhātakaṃ),依四諦而覺悟的“覺者”(buddhaṃ),我稱他這樣的人為婆羅門。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三十九、指鬘長老的故事[終]。
40. 天利婆羅門的故事
Devahitabrāhmaṇavatthu
“[知]前世住處……”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天利婆羅門(Devahitabrāhmaṇa)的提問而說的。
某個時候世尊患了風病,派優波摩那長老(Upavāṇa)去天利婆羅門處獲取熱水。他去了後將導師生病的情況告知了,然後乞求熱水。婆羅門聽了這個後很高 興,[心想]“這實在是我的利益,佛陀為了要熱水派了此弟子來我這裡”,讓人拿了一擔熱水和一包糖給了優波摩那長老。長老拿了然後前往寺院,用熱水給導師洗了澡,用熱水和糖攪拌了給導師喝,那疾病即刻消失了。
婆羅門心想:“應向誰布施有大果報呢?我要去詢問導師。”他去到導師面前詢問此事,說出此偈:
導師對他說:“如此般婆羅門的布施有大果報。”然後為了向婆羅門解釋說了此偈:
其含義是:他清楚了知前世,以天眼看見二十六層天界和四種惡趣,並且到達了名為生已盡的阿羅漢,證知了應知之法,徹知了應徹知[之法],捨棄了應捨棄[之法],體證了應體證[之法],達到有之盡,得達圓滿成就,以漏盡智達寂默的牟尼,一切煩惱的止息者、住於阿羅漢道智之梵行生活而圓滿了一切應圓滿者,我稱彼為婆羅門。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該婆羅門也滿心歡喜皈依了,宣稱為優婆塞。
第四十、天利婆羅門的故事[終]。
第二十六品婆羅門品釋義終。
- 偈頌部份可另參 多版本對讀
- 目錄 (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備註:
[281] | 事欲和煩惱欲。 |
[282] | 通過四道於四聖諦分別以遍知(苦)、捨斷(集)、作證(滅)、修習(道)而通達,名為十六種應作之事。 |
[283] | 通過四道於四聖諦分別以遍知(苦)、捨斷(集)、作證(滅)、修習(道)而徹知。 |
[284] | 緬甸版為 kāsikagāma(迦尸的村莊),迦尸是印度古國名。Pts 版為 kasigāma(務農村莊)。 |
[285] | 四種取:欲取、[邪]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
[286] | “十種結”見第二品的註腳 91。 |
[287] | 導師問他,如果你以食物待客,客人不受,這些食物最終歸誰?他回答,還是歸他自己。導師回答,同樣的,你以惡語罵我,我不受,最終歸你。於是他被導師折服。出自《相應部》第 7 相應第 2 經。 |
[288] | 在律藏波逸提(懺悔) 2 的經分別中有介紹十種辱駡事,分別涉及對方的種姓、姓名、家庭、職業、技術、疾病、身體特徵、煩惱、罪等。 |
[289] | 欲軛、有軛、邪見軛、無明軛。 |
[290] | 阿羅漢不造善業與惡業,唯作而已。 |
[291] | 佛陀八十大弟子中勝妙布施第一的在家女弟子。 |
[292] | 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14 篇),該長老當時是一頭品種為風鹿的鹿,它經常去往國王的御花園。後來國王(菩薩)想捕獲它,於是守園人刪闍耶(Sañjaya)就用蜂蜜塗抹在園中的草上,鹿吃了過後生起對味覺的貪愛,不再去其他地方,只來御花園。逐漸它也對守園人失去了警惕,產生了信任。於是守園人在前面撒下沾有蜂蜜的草一步一步將它引到了皇宮裡面。當人們將宮門關閉時,它才驚 覺,見到眾人後,四處奔逃。國王說完上面這首偈頌後便讓人把它放回了森林。 |
[293] | 在該本生中誦出該偈頌的菩薩並非大臣,而是國王。 |
[294] | 願你所欲求,一切得成就;一切願圓滿,如十五月圓。願如你所欲,迅速得成就;一切願圓滿,恰似如意珠。 |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