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象品 Nāgavaggo (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 象品 Nāgavaggo 目錄
|
|
|
|
|
|
|
|
1. 自調禦的故事
Attadantavatthu
“[如]象[在沙場]……”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憍賞彌(Kosambī)時,就自己而說的。
故事已在 不放逸品 開篇的偈頌注釋裡詳說了。這[下述內容]確實已在那裡(《法句義注》1.差摩婆帝的故事)說過:
摩犍提對她們無可奈何,[就想:]“我要對沙門喬答摩做應作之事。”她賄賂市民,並吩咐道:“當沙門喬答摩進入城內遊行時,與[你們的]奴僕一起侮辱、謾駡他們,使他們逃跑吧。”不信三寶的邪見者們緊跟著進入城內的佛 陀,用十種罵詈語來侮辱、謾駡佛陀:“你是小偷、你是愚者、你是癡者、你是駱駝、你是公牛、你是驢子、你是墮地獄者、你是墮畜生者、你是無善趣者、你是惡趣有望者。”聽聞那[話]後,尊者阿難如此對導師[說]:“尊者,這些市民侮辱、謾駡我們,我們從這裡[離開]去別處吧。”
“[去]哪裡,阿難?” “另一座城市,尊者。”
“若那裡的人們也侮辱、謾駡,我們又將去哪呢,阿難?”
“從那裡[離開去]另一[座城市],尊者。”
“若那裡的人們也侮辱、謾駡,我們又將去哪呢,阿難?”
“從那裡[離開去]另一[座城市],尊者。”
“阿難,不應如此做。問題在何處生起,就應在那裡平息後,再去其他地方。你被誰責難,阿難?”
“尊者,從奴僕開始的所有人都在責難、謾駡。”
“阿難,我就像是衝鋒陷陣的大象一般,忍受來自四方之箭,[這]是衝鋒陷陣的大象應承受的,如此忍受眾多無德之人的言語是我應承受的。”隨後,[佛陀]開示佛法而說出這些偈頌:
在此[偈頌中],“猶如象”(nāgova),猶如象那樣。 “弓箭射”(cāpato patitaṃ),從弓射出的。
“粗言”(ativākyaṃ),以八種粗俗的言辭 [264] 轉起的過分之語。
“將忍受”(titikkhissaṃ),意思是,正如征戰於沙場的善加調禦的大象忍耐[槍矛]刺擊等,對從弓發出後射中自己之箭不疲於忍受。同樣地,我也將忍受、忍耐像這樣的過分之語。
“實無德”(dussīlo hi),這眾多無德的世間人依自己的喜好發出[過分之]語,出口傷人而行。於那[偈頌]中,唯有中捨地忍受是我的責任。
“眾”(samitiṃ)當去公園、遊樂場等處的大眾中間時,唯有馴服的牛類和馬類才會被套上車軛後牽著[過去]。
“王”(rājā),當乘坐像那樣的車輛前去時,國王只會登上已被馴服的[車乘]。
“人中”(manussesu)唯有以四種聖道而調伏的無煩惱者才是人中最上的。
“若[忍]粗語者”(yotivākyaṃ),意思是,當反復說像這樣的過分之語時,若人能夠忍受而不反擊、不受影響,像這樣的馴服者是優良的。
“騾子”(assatarā),公驢與母馬生的。
“良種”(ājānīyā),馴馬師令其做的事,它都能迅速了知。
“信度”(sindhavā),信度國所產的馬。
“大象”(mahānāgā),名叫昆嘉拉的大象。“調己者”(attadanto),這些騾馬、信度和昆嘉拉唯有已馴服的才是優良的,而非未馴服的。意思是,然而,若人由於以四種聖道調伏自己的緣故,而為調己者、無煩惱者,這人比那 [前述的騾、馬、象]更好,比它們所有都更勝。
開示結束時,拿著賄賂並站在大道、三岔路口後,責難、謾駡[佛陀]的那所有大眾都得達入流果等[果位]。
第一、自調禦的故事[終]。
2. 昔為馴象者比丘的故事
Hatthācariyapubbakabhikkhuvatthu
“絕非[乘]彼[車]……”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一位曾是馴象師的比丘而說的。
據說,有一天,在阿致羅筏底河畔有一位馴象師,他[心想]“我要馴服一頭象”,卻無法令其練習自己想要的內容。那位[比丘]見到後,對站在附近的比丘們說:“賢友們,如果這位馴象師刺擊此象的某某位置,就能迅速令其練習此內容。”那位[馴象師]聽聞他的話,照作之後,使那頭象善加馴服。那些比丘將此事告知導師。導師令人喚來那位比丘並詢問:“據說你如此說,這是真的嗎?”
當他說“是真的,尊者”時,[佛陀]呵責後,說:“愚癡人!馴服象乘或別的[車乘]對你又有何用?乘坐這些車乘確實無法去到從未到達[之處],而透過善加調伏自己則能夠去到從未到達[之處]。因此,只是調伏自己吧!調伏那些[象等車乘]對你有何用呢?”隨後,誦出此偈:
其含義是:通過那些象車等車乘,任何人不能去往連夢中都從未到過的稱為“未達處”的涅槃。那要通過前分的調伏諸根,通過後分聖道修習的善調伏,而馴服的不任性的有慧之人,他去到先前從未去過的那個地方(涅槃),而到達調禦地。“因此,善馴服己者比那[馴服外在車乘者]更殊勝”之義。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得達入流果等[果位]。
第二、昔為馴象者比丘的故事[終]。
3. 老邁婆羅門之子的故事
Parijiṇṇabrāhmaṇaputtavatthu
“[名]護財[之象]……”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舍衛城時,就某位老邁婆羅門之子而說的。
據說,舍衛城中,一位有八十萬財富的婆羅門給四位已成年的兒子成家後,給了他們四十萬[錢]。後來,他的[妻子]婆羅門女去世了,兒子們就商量:
“如果這位[父親]娶來別的婆羅門女,她將憑藉其腹中所生[之子]而分割家庭財產。現在,我們要善待他。”
他們就用勝妙的食物及衣服贍養他,並[為他]做著手足按摩進行服侍。有一天,[兒子們]在他白天休息後蘇醒時,為其按摩手足,接著分別說出他們在居家生活中的困難,然後請求道:“我們以這種方法終生侍奉您,請把剩餘的財富也交給我們吧!”
婆羅門又給了[他們]每人十萬[錢],隨後將除自己所穿衣袍外的所有家庭用具分為四份,分給[他們]。長子服侍了他兩三天。後來有一天,當他沐浴完過來時,站在門口的兒媳這麼說:
“你有多給長子一百或一千[錢]嗎?難道不是所有[兒子]都給二十萬嗎?你就不知道其餘兒子家宅的道路嗎?”
他憤怒[道:]“去你的,混帳!”然後來到別的[兒子]家中。之後,又過了兩三天,他再以這種方式被趕到別的[兒子]家中。如此,當他不得進入[任何]一個[兒子]家時,他就身披白衣而出家,過乞食生活。過了很久,他變得老態龍鐘,因惡劣的食物和睡眠而身體虛弱。他前去乞食回來後,在長凳上側臥著進入睡眠。醒來後,坐著看著自己,未在兒子中見到自己的依靠,思惟:
“據說沙門喬答摩不皺眉頭、面容愉悅、言語怡人、善於寒暄。我來到沙門喬答摩之處後,能得到歡迎。”
他整理好所穿的衣服,拿著乞食容器,拄著拐杖,來到世尊跟前。這[下述內容]已[在相應部]說過(《相應部》 1.200):
那時,某位[曾]有許多財富,[如今卻]身體粗陋、衣衫襤褸的婆羅門來到世尊所在之處後,坐在一旁。導師與坐在一旁的那位[婆羅門]寒暄後,如此說:
“婆羅門,你為何身體粗陋、衣衫襤褸呢?” “喬答摩賢者,我在這有四個兒子,他們與妻子商量後,將我從家中趕出。” “若是如此,婆羅門,學得這些偈頌後,當大眾在集會堂聚會,[你的]兒子們坐在一起時,你說:
他於世尊跟前學得了那些偈頌。在眾婆羅門像那樣集會之日,當盛裝打扮的兒子們進入集會堂,並坐在婆羅門眾中的高貴座位時,他[心想]“我的時機已到”,於是進入集會堂中,舉起手臂說道:“朋友們!我想要為你們宣說偈 頌,諦聽吧!”當他們“說吧,婆羅門,我們聽著”如此說時,他就站著說出[偈頌]。
那個時候,人們有[這種]義務:“若受用父母的財物,卻不贍養父母,就應殺死他。”因此,那些婆羅門子匍匐於父親足下,乞求道:“爹,請給我們活命吧!”
那位父親因內心柔軟而說:“朋友們,不要毀滅我的兒子,他們會贍養我的。”於是,人們對他的兒子說:“朋友們,如果從今以後你們不妥善地照料父親,我們就殺死你們!”
他們深感恐懼。隨後,請父親坐在椅子上,自己將他抬起並帶回家中,用油塗抹[父親]身體,並給其用香粉沐浴 後,喚來[他們的妻子]婆羅門女:“從今以後,請你們妥善照料我們的父親,如果你們陷入放逸,我們就會斥責你們。”說完,奉上勝妙的食物。
婆羅門由於愉悅地進食和舒適地躺臥,兩三天后就有了力氣且諸根飽滿。他看著自己,[心想:]“我的這種成就是因沙門喬答摩才獲得的。”為了[獻上]謝禮,就帶著一套衣料去到世尊跟前,寒暄後在一旁坐著。他將那套布料置於世尊足下,說:“喬答摩賢者,我們婆羅門會尋得老師的學費。喬答摩賢者是我的老師,請接受老師的學費吧!” 世尊以慈湣而接受那[布料],隨後為他開示佛法。開示結束時,婆羅門住立於皈依,因此如此說:“喬答摩賢者,兒子們給我提供四份固定的飯食,我要從那[四份]中供養您兩份。”
當時,導師對他說:“很好!婆羅門,但我們只去喜好之處。”隨後,[將他]遣回。
婆羅門回到家中對兒子們說:“孩子們,沙門喬答摩是我的朋友,我已將兩份固定飯食供養給他。當他到達時,你們切勿忘記。”他們[說]“好的”而答應了。
導師次日前去托缽時,來到長子的家門口。那位[婆羅 門]見到導師,就帶著兒子將他迎進家中,並請其坐在高貴的寶座上,供養了勝妙的食物。
導師次日又來到另一個[兒子]家。他如此依次來到所有 [兒子的]家中。所有[兒子]也都那樣敬奉他。有一天,長子有喜事時,就對父親說:
“爹,誰會帶來吉祥?”
“其他人我不知道,沙門喬答摩是我的朋友。” “若是如此,您邀請他與五百位比丘明天來應供吧!”婆羅門照作了。導師次日在[比丘們的]陪同下來到他家。他請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坐在以青草覆蓋並精心裝飾的家中,並以無水蜜乳粥和勝妙的副食款待。就在用餐間 隙,婆羅門的四個兒子坐在導師跟前說:
“喬答摩賢者,我們照顧我們的父親,沒有疏忽,您看他的身體!”
導師說:“你們做得很好!贍養父母乃是先賢們的習慣。”隨後,[又說:]
如此詳細開示[本生]十一集中的《贍養母親的象王本生》 [267] (Mātuposakajātaka)(《所行藏》2.1 等;《本生》 1.11.1)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名護財”(dhanapālo nāma),那時迦尸國王派遣馴象師在怡人的象林中抓獲的那頭大象之名。
“發情暴”(kaṭukabhedano),狂暴的發情象。象在發情時,耳後會裂開 [268] ,在那時用鉤棒或槍、叉壓制象時,
[它]自然會變得兇暴。那[名為護財的象]極為兇暴。故說: “發情暴難制”(kaṭukabhedano dunnivārayo)。
“受縛不進食”(baddho kabaḷaṃ na bhuñjati),它被捆縛著帶到象堂後,以彩繡的帷幕圍繞。在地面塗以芬芳[塗 層]上面綁著彩繡的天幕,它站在地上,即使國王以與國王相配的、種種頂級美味食物餵養,它仍不願吃任何[東西]。針對此事而說“受縛不進食”。
“思歸象林”(sumarati nāgavanassa),那[頭大象]思念象林:“我的住處很怡人。”那[頭大象]只是憶念如法地贍養父母之法:“母親由於同兒子分離,而在阿蘭若中受苦。若我不能圓滿贍養父母之法,這食物對我又有何用?”然 而,因為住在那片象林才能圓滿該法,故說:“象思歸象林。”
導師引述自己過去所行後,就在開示時,令那所有[婆羅門之子]淚流滿面,內心柔軟而聆聽。之後,導師知道對他們有益,而闡明[四聖]諦後開示佛法。
開示結束時,婆羅門與兒子、兒媳們一起住立於入流果。
第三、老邁婆羅門之子的故事[終]。
4. 憍薩羅國王波斯匿的故事
Pasenadikosalavatthu
“困倦[暴食]者……”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憍薩羅國王波斯匿而說的。
有一次,國王以與一陀那米飯相配的菜肴用餐。一天,用完早餐之際,他尚未消除餐後的困倦就去到導師跟前,疲憊的身體從這到那反復轉動。雖然被睡眠所征服,卻不能直接躺臥,而是坐在一旁。
當時,導師對他說:“大王,你沒有休息就來了嗎?” “是的,尊者,我從用完餐開始就有了大苦。”
於是,導師對他說:“大王,吃過多食物者有如此之苦。”隨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困倦”(middhī),為昏沉睡眠所征服者。
“暴食”(mahagghaso ca),暴食者如同伸手扶、撐破衣、就地滾、鴉可食 [269] 、吃到吐[這五種暴食者]中的某人一樣。
“飼養”(nivāpapuṭṭho),以穀糠等豬食餵養。家豬從小就被飼養,身體肥碩時也不得離開家。這期間,它們在床下等 [270] 來回翻滾後,就躺著喘氣。
這是說:當人困倦且暴食時,就猶如飼養的肥豬般,不能維持別的姿勢,經常犯困,輾轉反側地睡。那時,他無法作意“無常、苦、無我”這三相。那些不作意[三相]的鈍慧者只會一再入胎,不能從住胎中解脫。
開示結束時,導師以有益於國王的方式[說]:
[佛陀]說完這首偈頌,令年青人鬱多羅(Uttara)學得後,如此告知方法:“你在國王用餐之時,誦出此偈,以那種方法減少食物。”他照作了。
後來,那位[國王]按照最多一吶礪米飯而保持[飯量],變得快樂且身體苗條。他與導師建立親密的關係後,作了七天的無比施。
為[聽聞]隨喜供養而[到場的]大眾得達了許多殊勝。
第四、憍薩羅國王波斯匿的故事[終]。
5. 薩努沙彌的故事
Sānusāmaṇeravatthu
“此[心]過去[隨所願]……”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名叫薩努(Sānu)的沙彌而說的。
據說,他是一位優婆夷的獨生子。當時,她在[兒子]年少時就令他出家。那位[沙彌]從出家之時起就持戒、圓滿行儀,並向老師、戒師、客住者履行義務。每月的初八,他於破曉起身,將水缸架上的水備好,接著清掃聞法堂,敷設座位,並點燈,然後以甜美的聲音呼喚[大眾]聽聞佛法。比丘們知道他的才能,就鼓勵道:“吟誦聖典吧,沙彌!”
“我因心臟的風界而疼痛,或我遭受來自身體的折磨。”他並未如此作任何拒絕,而是登上法座,猶如天河淋落般吟誦聖典。隨後,下來說:“我將吟誦此聖典中的[功德]回向給我的父母。”
他人類的父母不知道所回向的功德。然而,他前一世的母親投生成了母夜叉,她與天人們一起前來,聽聞佛法後 說:“我隨喜沙彌回向的功德,親愛的兒子!”
具戒的比丘受有諸天[與人]的世間所喜愛。天人們對那位沙彌猶如大梵天及火聚般有恥、有敬,並且記住了 他。
他們看見那位母夜叉也對沙彌恭敬地禮敬。她們在為聞法而集會時,[稱呼她為]“薩努母,薩努母”,並分給母夜叉最好之座、最好之水、最好之食。有大威力的夜叉們看見她後,也避開道路,[或]從座位起身。
後來,沙彌貪戀榮華,就在諸根成熟後,為不樂所折磨。他無法祛除不樂,留著長長的頭髮和指甲,穿著骯髒的上下衣,不告知任何人,就帶著衣缽獨自一人回到母親家。優婆夷見到兒子,禮敬後說: “兒子,你從前都與老師、戒師或小沙彌們一起來
這裡,為何今天獨自一人而來呢?”
他就告知了[自己的]不滿。那位元優婆夷雖然以種種方式顯示居家生活的過患,雖然勸誡兒子,卻仍無法令他信服。 “或許應讓他考慮自己的本性。”就未將其遣回。她說: “兒子,你就留下等我為你準備粥、飯,喝完粥、用完餐 後,我將取來可意的衣並供養給你。”說完給他安排好座位。
沙彌坐著。優婆夷只用片刻就做好了粥與副食並供養給他。之後,[她心想]“我要準備飯”,就在不遠處坐著淘米。
那個時候,那位母夜叉觀察“沙彌在哪,他是否獲得了飯食”時,知道他坐在[那裡]想要還俗,“沙彌會在有大威力的眾天人中給我帶來恥辱,我要去阻止他還俗”,她就前去附上他的身體,令[其]脖子轉動後,流著唾液倒在地上。
優婆夷見到兒子的那種突變後,趕緊前去抱住兒子,令他躺在自己懷裡。隨後,整個村莊的居民前來舉行祭神[儀式]等。而優婆夷則悲泣著誦出這些偈頌:
聽聞優婆夷的話後[母夜叉說]:
如此說出[偈頌]後,[夜叉]又說:
“如此造惡後,即使像鳥一樣飛起而逃,你也無法擺脫[苦]。”說完,那位母夜叉釋放了沙彌。
他睜開雙眼,見到母親的頭髮亂作一團並氣喘吁吁地哭泣,又看到整個村莊的居民聚在一起。他不知道自己被夜叉控制,[就心生疑惑:]“我之前在椅子上坐著,母親坐在我的不遠處淘米,現在我卻躺在地上,這是怎麼回事?”於是躺著對母親說:
於是母親為向他揭示捨棄物欲和煩惱欲而出家後又為還俗而回來的過患,便說:
如此說完,她將居家生活視如熱灰和地獄,揭示居家的過患而說:
“兒子,為了你好。我正是[出於]‘我們這個小兒子被燃燒’而猶如從家中運出財物一般,將[你]從家中帶出。你在佛陀的教法中出家,卻又想在居家生活中被燃燒。往前衝,成為我們的保護吧!”當時,她為表達“我們要向何人責備此事,要怪罪誰”而對他誦出此偈:
當母親述說時,他省思那[話]後說:“俗家對我無用!”當時,其母歡喜道:“善哉!親愛的兒子。”並奉上勝妙的食物。隨後詢問:“兒子,你今年多大?”得知[他]已滿二十]歲,就準備了三衣。他衣缽齊備而得以受具足戒。
之後,導師制伏那新近受具足戒者的心,令其生起精進後,說:“由於此心長久往返於種種所緣時,不控制[它的]飄蕩就沒有安穩;因此,猶如以鉤棒制伏發情之象,應奮力制伏心。”隨後,誦出此偈:
其含義是:此心在此以前以貪愛等為因而渴求於色等所緣,在哪裡他的欲望生起,就在那[煩惱]的推動下,在隨其意樂[享受]那裡的欲樂而快樂度日,就那樣飄蕩,隨其所樂地長久遊蕩。猶如稱為馴象師的聰慧持鉤者以鉤棒制伏狂暴的發情象,今天我也要透過如理作意而制伏[遊蕩的心],我不允許其超出[控制]。
開示結束時,為聽聞佛法而前來的許多天人與薩努一起領悟了法。
那位尊者學得三藏佛語,成為了大說法者。他活滿一百二十歲,震動整個瞻部洲後,般涅槃了。
第五、薩努沙彌的故事[終]。
6. 巴威雅咖象的故事
Pāveyyakahatthivatthu
“樂於不放逸……”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憍薩羅國王名叫巴威雅咖(Pāveyyaka)之象而說的。據說,那頭象在年幼時擁有大力。後來,受歲月的洗禮後,它進入一個大湖,深陷於淤泥而無法自拔。大眾見到它後,生起議論:“即便像這樣的象也陷入這種虛弱的狀態。”
國王聽說那件事後,吩咐馴象師:“去吧,師傅,將那頭象從淤泥中拉出來。”他前去在該處展示戰場前線[情景]後,令人敲響戰鼓。性格高傲的大象迅速起身並站陸地。
比丘們見到那件事後,告知了導師。導師說:“諸比丘,那頭象將自己從陷入的泥潭險境中拔出了。而你們則沖入煩惱的險境。因此,如理精進後,也從那裡將你們自己拔出來吧!”隨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不放逸”(appamādaratā),你們要樂於不失念!
“自心”(sacitta),守護自己的心不違越於色等所緣。
“險境”(duggā)之義為:正如那頭大象陷入淤泥 時,以鼻子、足發力而將自己拔出後,站於陸地。同樣地,你們也要將自己從煩惱的險境中救拔出來,使[自己]站在涅槃的陸地上。
開示結束時,那些比丘住立於阿羅漢。
第六、巴威雅咖象的故事[終]。
7. 許多比丘的故事
Sambahulabhikkhuvatthu
“若得智者伴……”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巴利雷雅咖(Pālileyyaka)附近的護密林(Rakkhitavanasaṇḍa)時,就許多比丘而說的。
故事乃是出自雙品中“他人不了知”這首偈頌的注釋。這[下述內容]已[在憍賞彌的故事中]說過(《法句義注》1.5.憍賞彌的故事):
如來由大象侍奉而住於該處之事在整個瞻部洲已眾所周知。來自舍衛城的給孤獨、大優婆夷毘舍佉諸如此等高貴門第給阿難長老派去使者:“尊者,請讓我們見見導師吧!”
住於他方的五百位比丘也在出雨安居時,來到阿難長老之處請求道:“賢友阿難,我們許久未在世尊面前聽聞佛法開示了。賢友阿難,我們若能在世尊面前聽聞佛法開示就太好了!”
長老帶著那些比丘去到該處,思惟:“與這麼多比丘一起來到獨住三個月的世尊之處是不適合的。”他就將那些比丘留在外面,獨自一人來到導師之處。
[大象]巴利雷雅咖見到他後,捲起木棒沖來。導師看見它,說:“避開!避開!巴利雷雅咖,不要阻攔,這是佛陀的侍者。”它就將木棒丟在原地,並請求接過[長老的]衣缽。長老沒有給。
大象思惟:“如果他已學得行儀,就不會將自己的資具放在導師所坐的石板上。”長老將衣缽放在地上。具足行儀者不會將自己的資具放在尊長的座位或床榻上。
長老禮敬導師後坐在一旁。導師詢問:“你是獨自一人過來嗎?”聽說是與五百位比丘一起過來,就又問:“他們在哪呢?”
“我不知道您的心,所以就[將他們]留在外面而過來。”當[長老]如此說時,[佛陀]說:“把他們喚來吧!”長老照作了。導師與那些比丘們作寒暄後,那些比丘說:“尊者,世尊既有佛陀的嬌貴,又有刹帝利的嬌貴。您三個月獨自站立和坐著而行了難事,想必無人[為您]履行大小義務,也無人提供洗臉水等。”當如此說時,[佛陀]說: “諸比丘,巴利雷雅咖象為我履行了一切義務。得到像這樣的朋友,獨自一人住也是適合的。得不到[像這樣的朋友]則一人獨行更好。”隨後,說出象品中的這些偈頌:
在此[偈頌中],“智者”(nipakaṃ),具足成熟智慧的。 “善住賢明”(sādhuvihāri dhīraṃ),賢善而住的智者。 “諸險難”(parissayāni),其義為,得到像那樣的以慈心而住的同伴後,克服了“獅子、老虎等顯式的危險及貪 怖、嗔怖、癡怖等潛在的危險”這所有危險,與他一起歡喜並現起正念而行、住。
“[如]王[捨]疆土”(rājāva raṭṭhaṃ),就像捨棄國家而走的大生(Mahājanaka)王 [271] 。這說的是,正如征服土地的國王[出於]“這王權乃是大放逸之因。建立王權對我又有何用?”而捨棄所征服的國家,獨自一人進入大森林,出家為苦行者後,獨自一人行於四種威儀,如此獨自而行。
“象[獨行]林中”(mātaṅgaraññeva nāgo)之義為,正如“我與大象、母象、小象和象崽混住在一起。我吃著切斷了尖的草,他們吃掉我折斷的枝條,我喝著被弄渾濁的水。當我渡河的時候,母象們會跳入水中來摩擦我的身體。因而我想遠離象群,獨居而住。”(《律藏·大品》467;《感慨》 35)如此省思後,這頭因離開而得名馬湯格(Mātaṅga)的大象捨棄這片阿蘭若中的[象]群,獨自快樂地行於一切威儀, [出家人]也應如此獨自行。
“一人”(ekassa),對出家人而言從出家之時起就樂於獨處,一人獨行更好。
“愚中無同伴”(natthi bāle sahāyatā),“小戒、中戒、大戒、十種談論 [272] 、十三種頭陀支、觀智、四種[聖]道、四種[聖]果、三明、六神通、不死的大般涅槃”這些[法]即是同伴。依靠愚人無法獲得那[些法],是故愚人中沒有同伴。
“獨[自一人]”(eko),因此理由獨自行於一切威儀,即使微小之惡也不作。意思是,正如那[頭象]無為、無愛 染,在此林中馬湯格象快樂地行於所欲之處。[出家人]應如此獨自而行,即使微小之惡也不要做。
導師為比丘們宣說了此佛法開示,揭示此義:“所以,你們未得到適當同伴,就只應獨行。”
開示結束時,那五百位比丘全都住立於阿羅漢。
第七、許多比丘的故事[終]。
8. 魔羅的故事
Māravatthu
“臨事得友樂……”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喜馬拉雅山區域的阿蘭若僧寮時,就魔羅而說的。
據說,那時諸王虐待人民而行使王權。當時,人民在非法之王的國度中飽受刑罰虐待,世尊見到[此景]後,以悲心如是思惟:
“究竟能否不傷害、不引起傷害,不征服、不引起征 服,不憂傷、不引起憂傷,依法為王呢?”惡魔得知世尊的念頭後,心想:“沙門喬答摩思惟‘究竟能否[依法]為 王’。他必是想做國王,此王位是放逸之因,當他為王時,我就有機可乘了。我要去令他產生追求。”就來到導師之處說:
“尊者,請世尊不傷害、不引起傷害,不征服、不引起征服,不憂傷、不引起憂傷,依法為王吧!請善至依法為王吧!”
於是導師對他說:“惡魔!你見到我的什麼[事],你為何如此說我?”
“尊者,世尊確實已善修習四神足。世尊願意時,將喜馬拉雅山王決意為‘黃金’,它就會變為黃金。我也將用那財富,作應作之事。因此,您將能依法為王。”當他如此說時,[佛陀說:]
[佛陀]以這些偈頌令生悚懼後,[又]說:“惡魔!你的教誡是一種,我的[教誡]則是另一種。[雖]不能與你以法交流,我也要如此教誡。”隨後,說出這些偈頌:
在此[偈頌中],“臨事”(atthamhi)之義為,出家人遇上縫製袈裟等事或止息爭論等事時,在家人遇上耕種等事或被依靠強有力的群體者擊敗等事時,若有人能完成或平息該事,有像這樣的朋友則是快樂的。
“知足樂”(tuṭṭhī sukhā)之義為,因為在家人不以 [自己的]財物而滿足,從而致力於打家劫舍等[惡行],出家人也致力於種種不同類型的邪求,所以他們不能獲得快樂。因此,以無論少或多,對的自己的所得感到知足,這種[知足]即是樂。
“具福”(puññaṃ),就在死亡時,唯有依所發的願望而作的福德是樂。
“諸”(sabbassa),於此世間,唯有稱作捨斷一切輪迴之苦的阿羅漢是樂。
“孝母親”(matteyyatā),正確地對待母親。 “孝順父親”(petteyyatā),正確地對待父親。
以此兩者說的只是贍養父母。父母知道兒子們不贍養後,就將自己的財富埋在地裡,或施捨給他人。“他們不贍養父母”,如此對他們的責難會增長,他們身體崩解後也會投生於糞屎地獄(ūthaniraya)。
若人恭敬地贍養父母,他們既能獲得[父母]他們的財 物,又能得到讚譽,身體崩解後將投生於天界。因此,將此二者稱為樂。
“恭敬沙門”(sāmaññatā),正確地對待出家人。 “敬婆羅門”(brahmaññatā),正確地對待已棄除諸惡的佛陀、辟支佛、[佛]弟子們。此兩者是說用四資具護持他們,這[護持沙門、婆羅門]也被說為世間之樂。
“持戒”(sīlaṃ),摩尼耳環、紅服飾等裝飾確實只處在那個[相應]年齡段時才美妙。年輕人的裝飾在老年時不美 妙,或者老人的裝飾在年輕時也不美妙。[若如此,人們會說]“我想這人精神錯亂”,只會生起[這樣的]責難而帶來麻煩。
然而,不論對年輕人還是老年人,五戒、十戒等種類的戒在一切年齡段都只會是美妙的。[見到這種人後,人們會 說:]“啊!這人持戒!”如此,以所產生的讚譽只會帶來愉悅。故說“持戒至老樂”(sukhaṃ yāva jarāsīlaṃ)。
“樹立信仰”(sukhā saddhā patiṭṭhitā),世間、出世間這兩種信仰被不動搖地樹立。
“得到智慧樂”(sukho paññāya paṭilābho),得到世間、出世間之慧是快樂的。
“不造諸惡”(pāpānaṃ akaraṇaṃ)之義為,透過殺死煩惱敵而不作諸惡在世間是快樂的。
開示結束時,許多天人領悟了法。
第八、魔羅的故事[終]。
第二十三品象品釋義終。
- 偈頌部份可另參 多版本對讀
- 目錄 (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備註:
[264] | Anariyavohāra,直譯為非聖言辭,為八種: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聞言未聞、未聞言聞、覺言不覺、不覺言覺、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就是就“見聞覺知”四方面的妄語。 |
[265] | Sallakī,薰陸,一種有香味的樹。 |
[266] | Kuṭaja,水梅,一種藥草。 |
[267] | 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455 篇),菩薩是森林中一頭照顧母親的大象。後遇到一個在森林中迷路的人,菩薩將他帶領出去,然而他是一惡人,將菩薩行蹤告知國王,國王命人將菩薩帶回王宮,菩薩因母親在森林中無人照顧而拒絕進食,國王備受感動,於是設定村落給菩薩永久照顧母親。 |
[268] | 大象發情期間耳朵後面腺體會流出一種液體。 |
[269] | 吃撐到烏鴉可以從他口中啄食,也就是胃和食道都裝滿了。 |
[270] | 當時可能豬圈就在人的臥室等下面。 |
[271] | 出自本生第 539 篇《大生王本生》(Mahājanakajātaka)。 |
[272] | 十種論:少欲論、知足論、遠離論、獨處論、精進論、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知見論。 |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