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道品 Maggavaggo (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 道品 Maggavaggo 目錄
|
|
|
|
|
|
|
|
|
|
|
|
1. 五百位比丘的故事
Pañcasatabhikkhuvatthu
“諸道八支[勝]……”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五百位比丘而說的。
據說,當導師前往鄉村遊行,又回到舍衛城時,他們坐在集會堂中,以“從某某村莊到某某村莊的道路平坦,某某村莊的道路不平坦,有碎石,無碎石”等方式,就自己走過的道路而說道路論。
導師見到他們[具備]阿羅漢的親依止,就前去該處,在備好的座位坐著詢問:“諸比丘,你們因為什麼話題而共坐討論?”
當他們說“因為這個[話題]”時,[佛陀]說:“諸比丘,這是外在的道路,比丘應當踐行聖道,如此作的比丘能夠解脫一切苦。”隨後,說出這些偈頌:
在此[偈頌中],“諸道八支[勝]”(maggānaṭṭhaṅgiko),有步行道等及六十二種趣邪見之 道。在所有那些道中,透過正見等八支[聖道]捨斷邪見等八支[邪道]時,以滅為所緣,而於四諦中達成遍知苦等作用的八支[聖]道最殊勝、最上。
“諸諦四句[勝]”(saccānaṃ caturo padā),有出自“實語不生氣”(《法句》224)的真實語,或[出自]“真正的婆羅門、真正的刹帝利”的世俗諦,或[出自]“唯此真實,餘皆空虛”(《法集論》1144;《中部》2.187-188)的見真實,或有以“苦聖諦”等分類的勝義諦。在所有這些諦(真實)中,以應遍知義、應親證義、應捨斷義、應修習義、一以 [250] 通達義、如實通達義,苦聖諦等四句為最殊勝。
“諸法離貪勝”(virāgo seṭṭho dhammānaṃ),根據 “諸比丘,無論多少有為法或無為法,離貪被稱為它們中最勝”(《如是語》90;《增支部》4.34)之語,在一切法中,稱為涅槃的離貪最殊勝。
“兩足具眼[勝]”(dvipadānañca cakkhumā),在以天與人等分類的所有兩足者中,唯有以五眼 [251] 而具眼的如來最殊勝。“ca”(和)字是連接之義,連接非色法。因此,在非色法中,如來也最殊勝、最上。
“為見清淨故”(dassanassa visuddhiyā),凡為道果之見的清淨而被我說為“最殊勝”者,唯此是道,別無其他。
“汝等[當行]之”(etañhi tumhe),因此,你們要踐行它。
“此能迷惑魔”(mārassetaṃ pamohanaṃ),此迷惑魔的[八支聖道]被稱作“惑亂魔”。
“[將作]苦終結”(dukkhassantaṃ),“將終結、結束整個輪迴之苦”的意思。
“已知拔箭道”(aññāya sallakantanaṃ),此[八支聖]道能斷除、粉碎、拔除貪愛之箭等[煩惱]。我並非透過隨聞等而是親自了知後宣說此道。現在,你們能透過[滅除]煩惱的熱忱而獲得“熱忱”,為了證得它,應付出、應踐行正勤精勤。
如來僅僅只是教導者。因此,只要那些依照教而行者以兩種禪(止觀)禪修,他們就能從稱為三地流轉的魔之繫縛中解脫。
開示結束時,那些比丘住立於阿羅漢,開示也給在場大眾帶來了利益。
第一、五百位比丘的故事[終]。
2. 無常相的故事
Aniccalakkhaṇavatthu
“一切行無常……”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五百位比丘而說的。
據說,他們在導師跟前取得業處後,前往阿蘭若中精進 時,未得達阿羅漢,思惟“我們要[請導師]辨別之後再取得業處”,就去到導師跟前。
導師觀察“什麼對他們有益”時,思惟:“這些人在迦葉佛的時代修習無常相兩萬年,因此,只應以無常相而為他們開示一首偈頌。”他說:“諸比丘,欲有等中的一切行以消失義而為無常。”隨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一切行”(sabbe saṅkhārā),生起於欲有等中的諸蘊就在[生起的]各處消失故為“無常”。當以觀慧照見時,那時厭離於此擔負五蘊之苦。厭離[於苦]者,透過遍知苦等通達[四聖]諦。
“此為清淨道”(esa maggo visuddhiyā),“為了清淨、為了淨化,這是道”之義。
開示結束時,那些比丘住立於阿羅漢,開示也給在場大眾帶來了利益。
第二、無常相的故事[終]。
3. 苦相的故事
Dukkhalakkhaṇavatthu
第二首偈頌也是同樣的故事。
那時,世尊知道那些比丘精通於苦相,就說:“諸比丘,一切蘊以逼迫義而只是苦。”隨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苦”(dukkhā),以逼迫義而為苦。其餘[內容]與之前的[偈頌]相同。
第三、苦相的故事[終]
4. 無我相的故事
Anattalakkhaṇavatthu
第三首偈頌也是同樣的過程。
於此,世尊知道那些比丘往昔精通於無我相,就說: “諸比丘,一切蘊以不受控義而無我。”隨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一切法”(sabbe dhammā),意指五蘊。
“無我”(anattā)的含義是,由於無法施加控制“願不要衰老,願不要死亡”,因此,以不受控義而無我、我空無、無主宰、無自主。
其餘[內容]與之前的[偈頌]相同。
第四、無我相的故事[終]。
5. 精勤禪修者底沙長老的故事
Padhānakammikatissattheravatthu
“應勤奮時[不勤奮]……”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精勤禪修者底沙長老而說的。
據說,住於舍衛城的五百位良家子在導師跟前出家,並取得業處後前往阿蘭若。他們中有一人留在了原地。其餘[比丘]於阿蘭若中行沙門法時,證達了阿羅漢,就[思惟]“我們要告知導師所獲功德”,而再次去到舍衛城。
他們在距舍衛城一由旬的一處村落中托缽而行,一位優婆塞見到[此景],就以粥、飯敬奉。他聽完隨喜後,又邀請[其]次日應供。
他們當天去到舍衛城,放好衣缽,於傍晚時分來到導師之處,禮敬後坐在一旁。導師與他們極為愉悅地談話,進行問候。
當時,他們中留在[祇陀林]的朋友比丘思惟:
“導師向他們致以問候時,嘴都不夠用了。然而,因我未獲道果之故,[導師]不與我交談。我今天就要證達阿羅漢,並來到導師跟前,讓他與我交談。”
那些比丘也請求導師:“尊者,我們在前來的道路上受一位優婆塞邀請明日[應供],我們破曉時要前往該處。”
然後,他們的朋友比丘徹夜經行時,因昏沉而倒在走道邊緣的一塊石板上,股骨折斷。他大聲喊叫。他的那些朋友比丘覺察到聲音後,從各處跑來。他們燃起燈燭,就在為他作應作之事時,明相升起了。他們沒有機會前往那處村落。
於是,導師對他們說: “諸比丘,你們沒有去托缽的村落嗎?”
他們[回答:]“是的,尊者。”就將那事情經過告知了[導師]。
導師說:“諸比丘,他不只現在障礙你們的利得,過去也曾作過。”隨後,在他們的請求下引述過去:
如此詳細講述了本生 [252] 。據說,那時的眾青年是五百位比丘,懶惰的青年是此比丘,老師則正是如來。
導師引述此佛法開示後,[又]說:“諸比丘,若人在應勤奮時不勤奮,意志消沉,懶惰的他就無法證達禪那等種類的殊勝。”隨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不勤奮”(anuṭṭhahāno),不勤奮、不精進的。
“年富力強”(yuvā balī),雖然處於第一個年齡段的有力之人,卻充滿懶惰,吃完就躺著。
“意志消沉”(saṃsannasaṅkappamano),伴隨三種邪思維而未很好地圓滿正思維之心。
“懶惰”(kusīto)不勤奮。
“懈怠”(alaso)之義為,他過於懶惰,未能見到、不能證達、不能獲得應以慧而見的聖道。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得達入流果等。
第五、精勤禪修者底沙長老的故事[終]。
6. 豬鬼的故事
Sūkarapetavatthu
“守護語言[善護意]……”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竹林時,就豬鬼(Sūkarapeta)而說的。
有一天,摩訶目犍連長老與勒叉那(Lakkhaṇa)長老一起從鷲峰山下來時,在一處地方露出微笑。
當被勒叉那長老問及“賢友,你為何微笑”時,[摩訶目犍連長老回答:]“賢友,[現在]並非解答此問題的適當時機,你應當在導師跟前問我。”說完,前去王舍城托缽,接著從托缽處返回,去到竹林,禮敬導師後,坐在一旁。於是,勒叉那長老詢問他這件事。
摩訶目犍連長老說:“賢友,我見到一隻鬼,它有三牛呼長的身體,其身體類似人類。頭則猶如豬[頭]。他的臉長有尾巴,從那裡湧出蟲子。我見到它後,[思惟]‘我從未見過像這樣的有情’而露出微笑。”
導師說“確實,諸比丘,弟子們具[天]眼而住”等[語]後又說:“諸比丘,我也在菩提座上見到了這只鬼。出於對他人的悲憫‘若不信我的話,則會對他們不利’而未說。現在,得到了目犍連的證明,我才說出。諸比丘,目犍連所言真實。”
聽聞那話後,比丘們詢問導師: “尊者,他有什麼宿業呢?”
“那諸比丘,諦聽!”導師引述過去,講述它的宿業。在迦葉佛的時代,有兩位長老在一座村莊寺院和合而住。他們中一人有六十個僧臘,一人有五十九個僧臘。五十九個僧臘者幫另一人攜帶衣缽而行,猶如沙彌一般履行大小義務。他們就像同胞兄弟般和合地居住時,來了一位說法者。那時是聽聞佛法之日。長老們對他表達友好後說:“善士,請為我們宣說佛法吧!”
他宣說了佛法開示。長老們[心想]“我們得到了說法 者”而滿心歡喜。次日,帶著他進入附近村莊托缽。在那裡用完餐時,請他為人們開示佛法:“賢友,你就從昨天所說之處[開始]再宣說少許佛法吧!”
人們聽聞佛法開示後,還邀請[他]次日[應供]。如此, [長老們]帶著他每兩天[一個地方]在所有托缽的村莊[輪流]托缽。說法者思惟:“這兩位[長老]極為柔軟,我應當把他們倆趕走,然後住在這座寺院中。”
他傍晚前去侍奉長老的地方,等到比丘們起身離開時,他返回並來到大長老之處,說:“尊者,[我]有些話要說。”
“說吧,賢友。”當[大長老]如此說時,他思惟片刻 說:“尊者,這話會有許多過失。”沒有說出來就離開了。他又去到二長老跟前,也這麼做了。
他第二天仍這樣做。等到第三天,那[兩位長老]變得十分好奇時,他來到大長老之處,說:“尊者,我有些話要 說,卻不敢在您跟前說。”
“沒關係,賢友,說吧!”被長老催促後,他說:“尊者,二長老怎麼能與您一起共受用呢?”
“善士,為何這麼說?我們就像同胞兄弟一樣,我們中一人得到什麼[資具],另一人也就得到了。我這麼長時間以來從未見過他有無德[之處]。”
“真是這樣嗎,尊者?” “是的,賢友。”
“尊者,二長老曾這樣跟我說:‘善士,你是良家子,你與這位大長老共受用時要[先]全面觀察“他知恥且有可喜的戒德”,然後才這麼做。’這位[長老]從我來到之日起就如此對我說。”
大長老就在聽聞那[話]後,心生忿怒,猶如用棍棒擊打的陶器般垮掉了。說法者起身後又去到二長老跟前,同樣如此說。那位[二長老]也同樣垮掉了。
這麼長時間以來,他們[兩人]中確實從未有一人獨自入 [村]托缽。但次日[他們]就各自入[村]托缽。二長老則先回來,並站在食堂中,大長老後面才來。見到他後,二長老思惟:“我應當接過他的衣缽,還是不接呢?”
“如今我將不再接過[他的衣缽]。”他如此思惟後,又使心柔軟:“算了!我先前從未如此,我不應忽略自己的義務。”隨後來到長老之處,說:“尊者,把衣缽給我吧!”對方打一彈指[說:]“走開,難教者,你不適合再接過我的衣缽。”
當[二長老]說“好的,尊者,我也思惟‘不會再接過您的衣缽了’”時,[大長老]說:“下座賢友,你認為我對這座寺院還有任何執著嗎?”
對方也說:“那麼尊者,您認為我對這座寺院還有任何執著嗎?這是你的寺院。”然後他就拿著衣缽離開了。另一位長老也離開了。他們兩人就連同一條道路都不走,一人選取了靠後門的道路,一人則[走]靠前面的[道路]。
說法者[對他們說:]“尊者們,別這樣做,別這樣做。”
“留步吧,賢友!”當[長老]如此說時,他返回了。那位[說法者]次日進入附近村莊,人們問:“尊者,[那兩位]尊者在哪?”他說:“賢友們,別問了,和你們常相往來的 [兩位長老]昨天起了糾紛離開了,即使在我請求之下,他們仍未能返回。”那些人中的愚人沉默了。
“這麼長時間以來,我們從未見過尊者們有任何錯亂,想必是因此人,他們才有災禍。”智者們則[如此作意]後,內心不悅。那些長老也未在所到之處獲得內心的快樂。
大長老思惟:“啊,下座比丘真是造了重業!剛剛見到客住比丘就說:‘不要與大長老共受用。’”
另一位[長老]也思惟:“啊,大長老真是造了重業!剛剛見到客住比丘就說:‘不要與此人共受用。’”
他們既不誦習[聖典],也不作意[業處]。他們一百年後前往西方的一座寺院。他們到達了同一個住所。大長老進入 [住所]並坐在床上時,另一人也進來了。大長老就在見到後認出了他,無法忍住淚水。
另一人也認出了大長老,雙目含淚地思惟:“我是說還是不說呢?”隨後,[心想:]“那話不[說出口]不與信相應。”他禮敬長老後,說:“尊者,這麼長時間以來,我拿著您的衣缽遊行,您曾經見過我的身門等[三門]中有任何不適當嗎?”
“從未見過,賢友。”
“那您為何對說法者說‘不要與此人共受用’呢?” “賢友,我並未如此說,據說你曾在我[和他]之間這樣說。”
“尊者,我也沒有說過。”
他們在那一刻知道:“必定是那位[說法者]想要離間我們才如此說。”就彼此懺悔了過失。他們一百年間內心都不得安定,而在那天變得和合。“走吧,我們去將他從那座寺院趕走”,他們出發後次第前往那座寺院。
說法者見到長老後,上前來接衣缽。長老彈指道:“你不適合住在這座寺院。”他無法停留,立刻離開逃走了。
當時,那位[說法者]所行的兩萬年沙門法也無法保住[自己],他就從那裡死去後投生於無間地獄,於一個[兩尊]佛陀 [出現]的間隔飽受煎熬。現在,以在鷲峰山中所說的身體而受苦。
導師引述它的這項宿業後,又說:“諸比丘,比丘當有身等的寂靜性。”隨後,誦出此偈:
其含義是,透過避免四種語惡行來守護語,透過不生起貪婪等而妥善地防護意,捨斷殺生等[身惡行],從而不以身造作不善。應當如此淨化三種業道。
當如此淨化時,要對八支聖道感到喜悅,它們被尋求戒蘊等的佛陀等仙人所教導。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得達入流果等。第六、豬鬼的故事[終]。
7. 頗提那長老的故事
Poṭṭhilattheravatthu
“禪修[生廣慧]……”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名叫頗提那(Poṭṭhila)的長老而說的。
據說,他在七佛的教法中都憶持三藏,並為五百位比丘說法。導師思惟:“這位比丘連‘我要解脫自己之苦’這種心都沒有,我要令他生起悚懼。”
從那時起,每當那位長老前來侍奉自己時,[導師總是]說:“來吧,空無的頗提那。禮敬吧,空無的頗提那。坐 吧,空無的頗提那。”等他起身離開時,[導師也]說:“空無的頗提那走了。”
他思惟:“我憶持了導師所說的三藏,並為五百比丘—— [有]十八大群——說法。雖然如此,導師卻屢次說我‘空無的頗提那’。必定是因為沒有禪那等[殊勝法],導師才如此說我。”
他生起悚懼,[心想:]“現在我要進入阿蘭若行沙門法。”就獨自備好衣缽,於破曉時在所有人後面,與學得法後離開的比丘們一起離開了。坐在僧舍中誦習者並沒有認出他是老師。
那位[頗提那]走了一百二十由旬的道路,在一個阿蘭若住處住有三十位比丘,他來到該處禮敬僧團長老,說:“尊 者,請做我的依止吧。”
“賢友,你是說法者,應該我們依止你學習,為何這麼說呢?”
“尊者,別這麼做,請做我的依止。”
其實他們所有人都是漏盡者。當時,大長老[覺得]“他因所學而有傲慢”,就派他到二長老跟前。二長老也那樣對他說。
所有[上座比丘]都以這種方法將他派到[更下座比丘處],他因此而被派到正做針線活的最下座的七歲沙彌跟前。他的傲慢如此被他們除去了。
那位消除傲慢的[頗提那]在沙彌跟前雙手合掌說: “善士,請做我的依止。”
“啊!老師,您為何這樣做,您年長且多聞,應該是我在您跟前學習些許[佛法]。”
“別這樣做,善士,請做我的依止。” “尊者,如果您能遵從教誡,我將做您的依止。” “我會的,善士。如果[您]說‘進入火中吧’我就進入火中。”
於是,那位[沙彌]將不遠處的一個湖泊指示給他,並說:“尊者,您就穿著衣服進入那片湖泊吧。”
那位[沙彌]雖然知道他穿著很昂貴的雙層衣,要觀察“他究竟是否遵從教誨”,而這麼說。長老只藉由[那]一句話就進入水中。
當其袈裟下擺浸濕之際,[沙彌]對他說:“來吧,尊者。”然後,[頗提那]又只藉由[那]一句話過來站著。[沙彌]對他說:
“尊者,一座蟻丘上有六個洞,蜥蜴透過該處的一個洞進入內部,想要抓住那[蜥蜴]的人封堵其他五洞後,破開第六洞,只透過那入口而抓住[它]。同樣地,您也將六門所緣中的其餘五門關閉,令[禪修]業生起於意門吧!”
對多聞的比丘而言,只憑藉這麼多[話]就猶如點燃了燈燭一般。他[說]:“善士,[教]這麼多就可以了。”將智投入[觀照]不淨所生之身體後,致力於沙門法。
導師就坐在一百二十由旬的距離[外]觀察著那位比丘,思惟:“應該讓這位比丘自己住立於廣慧。”隨後,就像[當面]與他一起談話般放出光明,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禪修”(yogā),如理作意於三十八種所緣。
“廣慧”(bhūri),這是像大地那樣寬廣的慧之名。 “失”(saṅkhayo),消失。
“如此兩種道”(etaṃ dvedhāpathaṃ),這禪修與不禪修。
“增不增長”(bhavāya vibhavāya ca),增長與不增長。 “以[增慧道]”(tathā),如何能增長這名為寬廣的慧,就如此令自己住立之義。
開示結束時,頗提那長老住立於阿羅漢。
第七、頗提那長老的故事[終]。
8. 五位大長老的故事
Pañcamahallakattheravatthu
“伐欲[不伐木]……”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許多大長老而說的。
據說,那些[長老]身為在家人時,是舍衛城大富的家主,並彼此互為朋友。他們一起作福德時,聽聞了導師的佛法開示,[心想:]“我們老了,居家生活對我們又有何用?”就向導師乞求出家,隨後出了家。然而,因年老而不能學習佛法,便在寺院邊上令人建造了茅屋,在一起居住。即使在前去托缽時,他們通常也只到妻兒的家中應供。
他們中有一人之前的妻子名叫瑪度拉帕吉咖(Madhurapācikā,蜜廚),她是他們所有人的護持者。因此,他們所有人都帶著自己得到的食物,坐在她家用餐。她也向他們供養備好的菜肴。[後來]她患上某種疾病去世了。
當時,那些年老的長老們在朋友長老的茅屋中集會,他們彼此抱住脖子,一邊哀歎“瑪度拉帕吉咖優婆夷去世了”,一邊哭泣。
比丘們也從周圍跑來詢問:“這是怎麼了,賢友們?”他們說:“尊者,我們朋友先前的妻子去世了,她非常關照我 們。現在,又能從哪裡得到像這樣的[女施主]呢?正因如 此,我們才哭泣。”
比丘們在法堂中生起議論。導師抵達後詢問:“諸比丘,你們現在因何話題而共坐?”當他們說“因為這個[話題]”時,[佛陀]引述過去:“諸比丘,不只是現在,過去他們也投生於鴉胎,並在出沒於海邊時,因被海浪捲入海中死去的雌鴉而哭泣、悲歎後,[心想]‘我們要把它取出來’,就用喙汲取著大海[之水]而疲累。”
詳盡開示此《烏鴉本生》 [253] (Kākajātaka)後,又對那些比丘說:“諸比丘,緣於貪、嗔、癡之林,你們經受此苦,應當砍斷此林。如此,你們將無苦。”隨後,誦出這些偈頌:
在此[偈頌中],“不[伐]樹”(mā rukkhaṃ),當導師說 “伐林”時,對那些出家不久者而言,他們[會認為]“導師令我們拿起錛子等[工具]砍伐森林”而生起想砍伐森林[之 心]。於是[導師出於]“我是針對貪愛等煩惱林而說的,並非樹木”防止[比丘誤解],而對他們說:“不[伐]樹。”
“欲林[生懼]故”(vanato),即“正如由自然界的樹林而產生獅子等怖畏。同樣地,生等怖畏也由煩惱之林而產 生”之義。
在“伐欲林叢”(vanañca vanathañca)中,大樹稱作森林,小樹住立於此林故名樹叢。或者先長出的樹為森林,後繁殖的樹為樹叢。
同樣地,大到引發生命的煩惱為欲林,在生命期間帶來果報的[煩惱]是欲叢。先前生起的[煩惱]為欲林,隨後相繼生起的為欲叢。那兩者皆應以第四道智斷除。故說:“伐欲林欲叢,比丘無渴望。”
“無欲林”(nibbanā hotha),再沒有煩惱。
“倘若[男對女],有纖欲未斷”(yāva hi vanatho),這句之義是,男人對女人,只要有這纖毫的煩惱之欲尚未斷 除,他就猶如喝奶的牛犢對母牛那樣有黏著心、執著心。
開示結束時,那五位大長老全都住立於入流果,開示也給在場大眾帶來了利益。
第八、五位大長老的故事[終]。
9. 金匠長老的故事
Suvaṇṇakārattheravatthu
“斬斷[自情愛]……”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舍利弗長老的共住弟子而說的。
據說,一位容貌過人的金匠子在舍利弗長老跟前出了 家。長老思惟:“年青人充滿貪愛。”於是為防止他的貪愛而給與不淨業處。然而,那[業處]不適合他。因此,他進入阿蘭若精進三個月期間,就連心一境性都未得到。
於是,他又來到長老跟前。“賢友,你現起業處了嗎?”當長老如此說時,他告知了那經過。於是,長老對他說:“不應因未成就業處就放棄。”隨後,又給他善巧地開示該業處。
他第二次仍無法生起任何殊勝[法],就前去告知長老。於是,長老又有理有喻地宣講該業處。[不久]他又再次前去講述[自己]未能成就[該]業處。長老思惟:“實修的比丘自身有貪欲等時,知道有,沒有時,知道沒有。這位禪修的比丘已修習業處,而非未修習,已行道,而非未行道。然而,我不知道他的意樂,他想必是佛陀才能教導之人。”
於是,傍晚時分帶著他來到佛陀之處,告知了那一切經過:“尊者,此人是我的共住弟子,我以此原因而給與他這種業處。”
當時,導師對他說:“諸佛圓滿波羅蜜並震動一萬個世間界後,得達了一切知。這有情意樂隨眠智只是諸佛的領 域。”隨後,觀察“此人從什麼樣的家庭出家”時,知道是“金匠家”。接著,觀察過去生時,見到他連續五百生都投生在金匠家,思惟:“此青年長久以來從事金匠工作時,[想著]‘我要製作翅子樹花、蓮華等’而反復捶打赤金。因此不淨可厭的業處不適合他。唯有可意的[業處]是適合的。”於是,將長老遣回:“舍利弗,這位被你給與業處並疲累四個月的比丘,你將見到他就在今天飯後得達阿羅漢。你回去吧!”之後,以神通變現出了車輪大小的金紅蓮,令花瓣與莖梗猶如要滴下水滴一般,並遞給[他]:“比丘,將這朵紅蓮拿著放在寺院邊緣的沙堆,在其前面結跏趺坐,修習預作:‘紅、紅。’”
那位[比丘]從導師手中接過紅蓮內心就明淨了。他去到寺院邊緣,堆起沙子,將紅蓮梗插入該處,在前面結跏趺坐時,致力於預作:“紅、紅。”就在那一刻,他鎮伏了[五] 蓋,生起了近行禪那。
初禪緊隨那[近行禪那]而生起,以五種行相得達自在後 [254] ,就坐著證達第二禪等而得自在。隨後,坐著以第四禪遊戲禪那。導師得知他生起禪那,“這人能夠以自己的法性而生起上等的殊勝(道果)嗎?”如此觀察時,知道“他不能”,就決意:“令那朵紅蓮枯萎。”那[花]猶如用手揉捏過的紅蓮般枯萎,變成了黑色。
他從禪那出來觀察那朵[花],[思惟:]“這朵紅蓮怎麼就老化了呢?當無執取之物都如此被衰老征服,有執取者也不用說。此[身]也會被衰老征服。”他如此見到了無常相。
就在見到那[無常相]時,同樣也見到苦相和無我相。對他而言三有看起來像在熾燃,像是掛在頸部的屍體。
就在那一刻,他的不遠處有童子們進入一片湖泊,折斷白蓮後,在陸地上堆成一堆。他注視著水中及地面的白蓮。當時,水中的白蓮對他而言美妙異常,看起來猶如在滴水一般,另一些(地上的白蓮)則頂部已然枯萎。他更好地見到了無常相等:“連無執取之物都已如此被衰老襲擊,有執取者又怎能不會被襲擊呢?”
導師得知“現在,業處對這位比丘而言已變得清晰”,就在香室中坐著放出光明,照在他的面部。當他觀察“這究竟是什麼”時,導師猶如來到[他的]面前站著一般。他起身雙手合掌。當時,導師認為適合於他,就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斬斷”(ucchinda),以阿羅漢道斬斷。 “秋”(sāradikaṃ),在秋天生長的。 “寂道”(santimaggaṃ),趣向涅槃的八支[聖]道。 “當修”(brūhaya),要增長。
其含義是:涅槃乃是善至所教示,是故要修習那[涅槃]之道。
開示結束時,那位比丘住立於阿羅漢。
第九、金匠長老的故事[終]。
10. 大財商人的故事
Mahādhanavāṇijavatthu
“[雨季]我住此……”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大財商人而說的。
據說,他用以紅花染色的布裝滿了五百輛車,從波羅奈前來舍衛城從事貿易。抵達河邊後,[心想]“我要在明天渡河”,於是在原地卸下車[軛]住下了。
夜間出現大雲後下起了雨。一連七天,河流漲滿了水。市民也玩樂度過了七天的節日。商人用紅花染色的布沒有賣完。他思惟:
“我遠道而來。如果再回去,必會耽擱時間。不論雨季、涼季還是熱季,我都住在此處做貿易,將那些[布]賣掉。”
導師前去城中托缽時,得知他的心思而露出微笑。阿難長老詢問微笑的原因,[佛陀]說:
“阿難,你見到大財商人了嗎?” “是的,尊者。”
“他不知自己有生命危險,還打算今年住在此處賣掉貨物。”
“尊者,他會有危險?”
導師說:“是的,阿難,他活完七日,就將落入死神口中。”隨後,說出這些偈頌:
“尊者,我要去告訴他。” “放心去吧,阿難!”
長老去到貨車所在之處托缽。商人以食物敬奉長老。當時,長老對他說:
“你要在此處住多久?”
“尊者,我遠道而來。如果再回去,必會耽擱時間。我今年要住在此處賣掉貨物再走。”
“優婆塞,生命危險是難知的,當行不放逸。” “尊者,[我]會有生命危險嗎?” “是的,優婆塞,你的壽命將只能維持七天。”
他心生悚懼,邀請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後,做了七天大供養。隨後,為[聽聞]隨喜而接過缽。導師為他作隨喜時說:“優婆塞,智者不應思惟‘我要在此處過雨季等,我要從事這樣那樣的工作。’他只應思惟自己的生命危險。”隨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雨季[我住]此”(idha vassaṃ),雨季四個月我要住在此處做著這樣那樣的[工作]。
“涼熱季[住此]”(hemantagimhisu),涼季和熱季也 [打算]“四個月裡我要住在此處做著這樣那樣的[工作]”。如此,愚人不知今生與來世的利益而如是思惟。
“危險”(antarāyaṃ),他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危險:“我會在某時、某地或某個年齡段死亡。”
開示結束時,那位商人住立於入流果,開示也給在場大眾帶來了利益。
商人送別導師返回後,“我像是患上了頭病”而躺在床上,就在躺臥時死去,隨即投生於兜率天界。
第十、大財商人的故事[終]。
11. 翅舍瞿曇彌的故事
Kisāgotamīvatthu
“醉心子與畜……”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翅舍瞿曇彌而說的。
在千品中為解釋[上述]偈頌詳細講解了[此翅舍瞿曇彌的]故事。
當時,導師說:“翅舍瞿曇彌,你有得到一指之量的芥末子嗎?”
“沒有得到,尊者,據說整個村莊死者甚至多過[活人]。”
當時,導師對她說:“你以為‘只有我兒子死了’。這是一切有情的亙古[不變]之法,死王猶如洪水般將不滿足的一切有情卷走,[將他們]沖入苦海。”隨後,開示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醉心子與畜”(taṃ puttapasusammattaṃ),得到具足容色與力量的兒子及牲畜後,“我的兒子容貌過人、具足力量、賢智、能勝任一切工作,我的牛容貌超群、健康、堪能背負許多重物,我的母牛有許多奶”,那如此沉醉於兒子和牲畜之人。
“心意執著人”(byāsattamanasaṃ naraṃ),得到黃金、錢幣等及衣、缽等中的任何一種後,渴求比那[所得]更殊勝[之物]而有執著之心的人;或於眼識等的所緣中,或於 [以上]所說種類的資具中,得到任何[物品]後,由於執著於它們而有執著之心的人。
“睡村”(suttaṃ gāmaṃ),進入睡眠的有情部類。 “[如]洪流[沖睡村]”(mahoghova),含義是,正如幽深、寬廣、巨大的大河等洪流沖走像這樣的整個村莊,甚至連狗都不留下,同樣地,上述的人也被死神抓走。
開示結束時,翅舍瞿曇彌住立於入流果,開示也給在場大眾帶來了利益。
十一、翅舍瞿曇彌的故事[終]。
12. 波羅遮那的故事
Paṭācārāvatthu
“子父[及親友]……”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波羅遮那(Paṭācārā)而說的。
在千品中為解釋[上述]偈頌詳細講解了[此波羅遮那的]故事。
當時,導師得知波羅遮那的憂愁減弱,說:“波羅遮那,對去往來世者而言,兒子等既不能作為庇護所或藏身處,又不能作為皈依處。因此,即使有[兒子等],那些[庇護所等]也不存在。智者應在清淨戒後,淨化自己的趣向涅槃之道。”隨後,開示佛法,說出這些偈頌:
在此[偈頌中],“為庇護”(tāṇāya),作為庇護所,作為立足處。
“親友”(bandhavā),除兒子與父母外的其餘親友。 “為死所控者”(antakenādhipannassa),被死亡所掌控的。
在生命期間,即使兒子等透過提供飲食等和完成出現的事務而成為庇護所,但在死亡時,[他們]也不能以任何方法庇護其免於一死,所以[他們]不能作為庇護所、藏身處。故說:“無親族能救”(natthi ñātīsu tāṇatā)。
“此緣由”(etamatthavasaṃ),含義是,如此,他們中的一人對另一人不能作為庇護,知道這不能的理由後,智者以護四種遍淨戒而防護,並應迅速淨化趣向涅槃的八支[聖]道。
開示結束時,波羅遮那住立於入流果,其他許多人也得達了入流果等。
第十二、波羅遮那的故事[終]。
第二十品道品釋義終。
- 偈頌部份可另參 多版本對讀
- 目錄 (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備註:
[250] | 唯有通過道智來通達四聖諦。 |
[251] | 佛陀的五眼:肉眼、天眼、慧眼、佛眼、普眼(samantacakkhu,即一切知智)。 |
[252] | 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71 篇),菩薩為一著名的老師,有五百弟子跟他學藝。一天,他的弟子前去森林收集木柴。他們當中有一懶惰的青年,見一棵大魚木樹,以為是棵枯樹,於是他打算先在樹下睡一會,然後再爬上去弄些木柴下來帶回去。他一覺睡著了,等其他人捆好木柴要回去時,用腳把他踢醒。他便睡眼朦朧地爬上樹,採集樹枝時將眼睛傷了,於是他一手捂住眼睛,一手折了一些嫩枝,下來捆好,將他的嫩枝放在其他人的乾柴堆上面。第二天有個家庭要舉行婆羅門誦經儀式,邀請了菩薩。菩薩便讓弟子們第二天清早煮一些粥路上吃,然後一起去接受供養。第二天他們讓婢女早起為他們煮粥,婢女從柴堆最上面拿了那捆濕柴,怎麼也點不著火,最後太晚了,以致這些弟子們不能跟隨老師出發。 |
[253] | 在本生中這一篇名為 Samuddakākajātaka(《海烏鴉本生》,本生第 146 篇)。 |
[254] | 禪那五自在:入定自在、住定自在、出定自在、轉向自在、省察自在。 |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