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19. 法住品 Dhammaṭṭhavaggo (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1. 法住品 Dhammaṭṭhavaggo 目錄
文喜比丘譯
19. 法住品
  1. 一法官的故事( dhp_256_257 )
  1. 六群比丘的故事( dhp_258 )
  1. 持一感興偈的漏盡長老的故事( dhp_259 )
  1. 矮個子跋提梨迦長老的故事( dhp_260_261 )
  1. 眾比丘的故事( dhp_262_263 )
  1. 訶多的故事( dhp_264_265 )
  1. 某婆羅門的故事( dhp_266_267 )
  1. 外道的故事( dhp_268_269 )
  1. 漁夫的故事( dhp_270 )
  1. 眾具足戒等的比丘的故事( dhp_271_272 )
   

1. 一法官的故事

Vinicchayamahāmattavatthu

“不以……”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一法官(Vinicchayamahāmatta)而說的。

一天,比丘們在舍衛城北門的村中托缽後途經城中返回寺院。這時起了雲,下著雨。他們進入前面的法院裡,看到了法官收取賄賂,然後將[涉案財產的]主人判為非主人,他們心想:“啊,這非法者,我們曾以為‘此人依法判案’。”他們在雨停後回到寺院,禮敬了導師,然後坐在一旁,將此事告知了[導師]。

導師說:“諸比丘,為貪等所驅使,依蠻橫而斷案,不名法住者。而查明罪行,不蠻橫,根據罪行執行審判,是名法住者。”說完,誦出此偈:

256.
Na tena hoti dhammaṭṭho, yenatthaṃ sāhasā naye;
Yo ca atthaṃ anatthañca, ubho niccheyya paṇḍito.

蠻橫而斷案,此非法住者;
合理非合理,智者應裁決。

257.
Asāhasena dhammena, samena nayatī pare;
Dhammassa gutto medhāvī, dhammaṭṭhoti pavuccatī.

如法不蠻橫,公平導他人;
護法之智者,是名法住者。

在此[偈頌中],“以此”(tena)即僅以此般原因。“法住者”(dhammaṭṭho)國王即便依法判案也不名為法住者。“以其”(yena)以其原因。“事”(atthaṃ)已著手應審理之事。“蠻橫方式”(sāhasā naye)立足於貪欲等,憑蠻橫、妄語而審理。那基於貪者,說妄語將[自己的]親戚或朋友,本不是[涉案財物]的主人,而判成是主人。基於瞋,說妄語將 [自己的]仇敵,本是主人,判成非主人。基於癡,收取賄賂後,審判時像分心了一般,這裡那裡到處看,妄稱“此人 勝,彼敗[訴]”將其驅逐。基於恐怖,將勝[訴]判給某個統治階層者,哪怕他已經面臨著敗[訴]了。這就名為以蠻橫而審案。他不名為法住者,是這裡的意思。

“合理與不合理”(atthaṃ anatthañca),真實與非真實的原因。

“兩者應裁決”(ubho niccheyya),智者對合理與不合理兩者進行審理後宣判。

“不以蠻橫”(Asāhasena),不以妄語。 “依法”(dhammena),依據審理之法,而非依據欲等。

“公正地”(samena),依據罪行而審判他人,定為勝[訴]或敗[訴]。

“護法者”(Dhammassa gutto),意思是,他守護法、保護法、具備法味智的智者,他堅持審判之法,是名為法住者。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一、一法官的故事[終]。


2. 六群比丘的故事

Chabbaggiyavatthu

“非以彼為智者……”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六群比丘而說的。

據說他們不論是在寺院食堂還是村中食堂都惹是生非。一天,一些年輕[比丘]和沙彌在村中用餐完畢回來,比丘們問他們:“賢友,食堂怎麼樣?”

“尊者們,不要問了,六群比丘們說‘唯有我們是賢能的,唯有我們是智者,我們要揍這些人,在[他們]頭上倒上垃圾,然後把他們趕出去’,說完抓住我們的後背,然後傾倒垃圾,在食堂裡惹是生非。”比丘們去到導師面前,將此事告知。導師說:“諸比丘,說話多、欺辱他人者,我不說其為智者,唯有平靜無敵意、無恐懼者,我說其為智者。”說完,誦出此偈:

258.
Na tena paṇḍito hoti, yāvatā bahu bhāsati;
Khemī averī abhayo, paṇḍitoti pavuccatī.

不僅因多言,彼即為智者;
安穩無敵意,無怖名智者。

在此[偈頌中],“僅因”(yāvatā),[並非]僅僅由於他在僧團中等處說話多,就名為智者。意思是,那自身安穩,沒有五種敵意的無敵意者、無畏者,他來到大眾中沒有怖畏,他名為智者。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二、六群比丘的故事[終]。


3. 持一感興偈的漏盡長老的故事

Ekudānakhīṇāsavattheravatthu

“不因……”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一位名為一偈長老的漏盡者而說的。

據說他一個人在一片森林裡獨居,他只熟知一個感興偈:

“心高不放逸,學牟尼靜道;
寂靜恒具念,是人無憂惱。”
(《律藏·波逸提(懺悔)》第 153 段,《自說》第 37 偈)

據說他在布薩日獨自發佈聽法宣告,然後誦此偈。諸天隨喜之聲猶如大地崩裂一般。後來在一個布薩日,有兩位持三藏的比丘,各有五百比丘相隨,他們來到他的住處。他看到他們後就很開心,說:“你們來到這裡真好,今天我們將聽你們講法。”

“然而賢友,這裡有誰想聽法嗎?” “有的,尊者,在聽法之日,這片樹林裡充滿了諸天隨喜的聲音。”

他們中的一位三藏持者誦法,一個開示。然而連一個天神也沒有表示隨喜。他們問:“賢友,你說在聽法日這個樹林裡天神們會發出很大的隨喜聲,這怎麼回事呢?”

“尊者,其他日子裡,充滿了隨喜聲,但今天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

“那麼,賢友,你就講法吧。”

他拿過扇子,坐上座位,就說出了那個偈頌。天神們大聲地隨喜。於是隨行比丘們便對天神們抱怨:“住在這個樹林的天神看臉而隨喜,三藏比丘們說了這麼多連任何讚美之詞都沒有說,一位年老的長老說了一個偈就大聲隨喜。”他們去到寺院向導師報告了此事。

導師說:“諸比丘,我不說那學很多或說很多者為持法者,而那僅學一個偈後得解諸[聖]諦者,彼為持法者。”說完,開示佛法,誦出此偈:

259.
Na tāvatā dhammadharo, yāvatā bahu bhāsati;
Yo ca appampi sutvāna, dhammaṃ kāyena passati;
Sa ve dhammadharo hoti, yo dhammaṃ nappamajjatī.

不因多言故,即為持法者;
彼雖聞少許,而由身見法;
於法不放逸,彼實持法者。

在此[偈頌中],“因”(yāvatā),不只因他以學習、憶持、誦習等方式[能]說許多[法]就是持法者,而只是名為傳承的守護者、傳統的保持者。

“彼雖少分”(Yo ca appampi),若人雖聽聞少許,但他通過親證法與義成為法隨法行者,通過名身徹知苦等,得見四諦之法,他實為持法者。

“彼於法不放逸”(yo dhammaṃ nappamajjatī),意思是,誰若也發起精進,“今天,就在今天”想要通達,而於法不放逸,他也是持法者。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三、[持]一感興偈的漏盡長老的故事[終]


4. 矮個子跋提梨迦長老的故事

Lakuṇḍakabhaddiyattheravatthu

“不以其為長老……”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矮個子的跋提梨迦(Bhaddiya)長老而說的。

一天這位長老前去侍奉導師,在他離開時,有三十位林住比丘看到了他。他們前來,禮敬了導師,然後坐在一旁。導師看到他們有證得阿羅漢的因緣,就問他們這個問題:“你們有看到一位長老從這裡離開嗎?”

“沒看到,尊者。” “你們看到了什麼呢?”

“尊者,我們看到了一位沙彌。” “諸比丘,那不是沙彌,他就是長老。” “[他]非常小啊,尊者。”

“諸比丘,我不因年老坐在長老之座就說是‘長老’。而是那徹知諸[聖]諦後,住於對大眾無害的狀態者,彼名為長老。”說完,誦出這些偈頌:

260.
Na tena thero so hoti, yenassa palitaṃ siro;
Paripakko vayo tassa, moghajiṇṇoti vuccati.

不因彼白頭,即成為長老;
彼之年歲長,稱為老愚夫。

261.
Yamhi saccañca dhammo ca, ahiṃsā saṃyamo damo;
Sa ve vantamalo dhīro, thero iti pavuccatī.

彼人具真實,具法且無害;
克己自調禦,離垢之賢者,實名為長老。

在此[偈頌中],“年老”(Paripakko),是成熟的,已達老年的意思。

“老愚夫”(moghajiṇṇo),內在沒有作為長老之法,名為空年長。

“彼具真諦與法”(Yamhi saccañca dhammo ca),這人通過十六種方式 [248] 徹知而有四種聖諦,以及以智慧親證了而有九種出世間法。

“無害”(ahiṃsā),無害的狀態。這只是開示[這麼說],實則是有修習四無量[心]的意思。

“克己調禦”(saṃyamo damo),就是戒與守護根門。 “已離垢穢者”(vantamalo),通過道智捨離垢穢者。 “賢者”(dhīro),具備堅毅者。 “長老”(thero),意思是,由於他具備這些堅定的因素而稱為“長老”。

開示結束時,那些比丘們證得了阿羅漢。

第四、矮個子跋提梨迦長老的故事[終]。


5. 眾比丘的故事

Sambahulabhikkhuvatthu

“不因善言辭……”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眾多比丘而說的。

某個時候,一些長老看到年輕[的比丘]和沙彌們給自己的老師做染衣等服務,他們心想:雖然我們也善於語 法,但我們什麼[利養]也沒有。如果我們去導師面前這樣說 “尊者,我們善於語法,請您指示年輕[比丘]和沙彌們‘哪怕在其他人處學會了法後,沒有在這些[長老]面前獲認可就不要誦習。’”如此一來我們的利養恭敬就會增加。

他們來到導師面前這樣說了。導師聽了他們的話後知道:“在此教法中,只有從傳承[佛法]的角度,可以這麼說,但這些人是依於利養恭敬。”於是說:“我不因[你們]有口才就說你們是賢良的,而那些通過阿羅漢道根除了嫉妒等法的人,那才是賢良的。”說完,誦出此偈:

262.
Na vākkaraṇamattena, vaṇṇapokkharatāya vā;
Sādhurūpo naro hoti, issukī maccharī saṭho.

不因善言辭,或以貌如花;
嫉妒慳偽者,成為賢良人。

263.
Yassa cetaṃ samucchinnaṃ, mūlaghaccaṃ samūhataṃ;
Savantadoso medhāvī, sādhurūpoti vuccatī.

斬斷於此者,根絕拔除之;
彼離瞋智者,是名賢良人。

在此[偈頌中],“不因善言辭”(Na vākkaraṇamattena),[不因]僅僅會說具備語法特徵的話。 “或因貌如蓮花”(vaṇṇapokkharatāya vā),或因相貌令人喜愛。

“[賢良]人”(naro),嫉妒他人成就者、具備五種慳吝者、虛偽的欺詐之人,不因此等原因(貌美、善言辭)就名為賢良人。

“[除滅]於此者”(Yassa cetaṃ),意思是,對於那已通過阿羅漢道智將嫉妒等染汙連根斬斷、根絕、拔除了的人,他捨離了瞋,具足法味智,稱為賢良人。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五、眾比丘的故事[終]。


6. 訶多的故事

Hatthakavatthu

“不因剃頭[即是]沙門……”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舍衛城時,就訶多(Hatthaka)而說的。

據說他在[跟人]提議辯論後,說“你們在某某時間來某某地方,我們將辯論”,然後他便提前去到那裡,說“看,外道們由於怕我,沒有來,這就是他們的失敗”等等,到處[跟人]提議辯論後,以一個[謊言]掩飾另一個。

導師聽說“據說訶多這麼做”以後,命人把他叫來,問道:“訶多,據說你這麼做,是真的嗎?”

“是真的。”他回答。 “為什麼你要這麼做呢?如此妄語者,不僅因光頭[穿袈裟]等[外在形象]就名為沙門。那根除了大小諸惡者,彼方為沙門。”說完,誦出此偈:

264.
Na muṇḍakena samaṇo, abbato alikaṃ bhaṇaṃ;
Icchālobhasamāpanno, samaṇo kiṃ bhavissati.

無戒妄語者,光頭非沙門;
具足欲與貪,如何是沙門。

265.
Yo ca sameti pāpāni, aṇuṃ thūlāni sabbaso;
Samitattā hi pāpānaṃ, samaṇoti pavuccatī.

若人平息於,粗細一切惡;
諸惡息滅故,是名為沙門。

在此[偈頌中],“以光頭”(muṇḍakena),僅因剃了頭。 “無戒”(abbato),沒有戒與頭陀支的持守。 “說妄語”(alikaṃ bhaṇaṃ),說虛妄語者,對於未獲得的目標具有欲,對於已得的具有貪戀,如何名為沙門呢? “息滅”(sameti),意思是,若人平息了大大小小的諸惡,由於平息了彼[諸惡]而稱為沙門。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六、訶多的故事[終]。


7. 某婆羅門的故事

Aññatarabrāhmaṇavatthu

“非因[乞食]即是比丘……”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某婆羅門而說的。

據說他在外道中出家,於托缽時心想:“沙門喬答摩稱呼自己托缽的弟子為‘比丘’,我也應被稱為‘比丘’。”他去到導師面前說:“友,喬答摩,我也是托缽為生,你也稱我為 ‘比丘’吧。”於是導師對他說:“婆羅門,我並非僅以托缽就稱[他人]為比丘。奉行腥臭法者不名為比丘。然而思維一切諸行而行者,彼名為比丘。”說完,誦出此偈:

266.
Na tena bhikkhu so hoti, yāvatā bhikkhate pare;
Vissaṃ dhammaṃ samādāya, bhikkhu hoti na tāvatā.

僅於他乞食,彼不為比丘;
奉行腥臭法,即非為比丘。

267.
Yodha puññañca pāpañca, bāhetvā brahmacariyavā;
Saṅkhāya loke carati, sa ve bhikkhūti vuccatī.

若人修梵行,捨棄福與惡;
思量行於世,彼實為比丘。

在此[偈頌中],“僅以”(yāvatā),即不僅以在他人處行乞食,就名為比丘。

“腥臭”(Vissaṃ),腥臭法,奉行腥臭味的身業等法而行者,不名為比丘。

“彼[於]此[教法中]”(Yodha),彼於此教法中,以道梵行捨棄、摒除了福與惡這兩者後,成為梵行者。

“以思量”(Saṅkhāya),以智慧[思量]。 “於世間”(loke),意思是,於蘊世間等,“此等為內在諸蘊,此等為外在[諸蘊]”,如此了知一切法而行,他以彼智破除諸煩惱而名為比丘。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七、某婆羅門的故事[終]。


8. 外道的故事

titthiyavatthu

“不因沉默故……”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一些外道而說的。

據說他們在就餐處以此等方式為人們說完祝福語才離 開:“祝安穩,祝快樂,祝增壽,某某地方有泥,某某地方有荊棘,這樣的地方不應去。”然而在[佛陀]覺悟後的早期,還沒有規定隨喜等[行儀]時,比丘們在食堂沒有為人們做隨喜就離開。人們抱怨:“在外道那裡我們聽得到祝福語,然而尊者們一言不發地離開。”

比丘們將此事告訴了導師。導師給與了許可:“諸比丘,從今開始,在食堂等處你們怎麼喜歡就怎麼做隨喜吧,向坐於近處者講法,說法吧。”他們照做了。人們聽了隨喜[開示]等,便開始努力地邀請比丘們,然後表示恭敬。外道們則抱怨道:“我等出家人默然,沙門喬答摩的弟子在食堂等處大說特說。”

導師聽說此事後,說:“諸比丘,我不僅以沉默就說其為 ‘牟尼’ [249] 。有的人其實是無知才不說,有的人是由於不自信,有的人出於吝嗇‘不要讓其他人得知我這重要的義理’。

因此並非僅以沉默就是牟尼,而是止息了惡的人才名為牟尼。”說完,誦出此偈:

268.
Na monena munī hoti, mūḷharūpo aviddasu;
Yo ca tulaṃva paggayha, varamādāya paṇḍito.

269.
Pāpāni parivajjeti, sa munī tena so muni;
Yo munāti ubho loke, muni tena pavuccatī.

愚癡無知者,不因默然故;
即得為牟尼,智者如持秤;
取勝棄惡故,彼僧為牟尼;
彼知兩世間,因此稱牟尼。

在此[偈頌中],“不因默然”(Na monena),確實來說,通過所謂牟尼之行道,即以道智而了知,名為牟尼(智者),但這裡說的“默然”指的是沉默的狀態而已。

“愚癡的狀態”(mūḷharūpo),本質上無用的人。 “無知者”(aviddasu),無智之人。這樣的人即便沉默

不語也不名為牟尼。“或者說空虛無智之人,不因沉默而名為牟尼”之義。

“彼如持秤”(Yo ca tulaṃva paggayha),就好似拿了一桿秤後,如果超過了就拿走[多餘的部分],如果不足就添加。如此般,就如拿走那多餘的一般,將惡拿走、摒棄,猶如將不足的補足一般,圓滿善。這樣做即拿取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殊勝、最上[之法],摒棄諸不善法。

“彼為牟尼”(sa munī),“他名為牟尼”之義。 “彼因此為牟尼”(tena so muni),那為什麼他是牟尼?意思是,因以上所說的原因,他是牟尼。

“彼知兩世間”(Yo munāti ubho loke),猶如將[東西]放在秤上稱量一般,彼人於此蘊等世間以“此等為內在諸 蘊,此等為外在的”此等方式知此[內在與外在]兩[世間]之義。

“因此稱牟尼”(muni tena pavuccatī),意思是,因此原因就稱為牟尼。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成就了入流果等。

第八、外道的故事[終]。


9. 漁夫的故事

Bālisikavatthu

“以[殺生]故彼非聖者……”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一名叫聖者的漁夫而說的。

一天導師看到他有證得入流道的潛質後,在舍衛城北門村中托缽完,在比丘僧團的陪同下從彼處回來。這時,那漁夫正拿著漁具釣魚,看到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後,他扔了釣竿然後站著。導師在他不遠處轉身站著詢問舍利弗長老等的名字:“你叫什麼名字?”那些[比丘們]也以“我叫舍利子”,“我叫目犍連”將各自的名字說了出來。

漁夫心想:“導師在詢問所有人的名字,我想他也會詢問我的名字。”導師知道了他的意欲後便問道:“優婆塞,你的名字是什麼?”

“尊者,我叫聖者。”他回答。

“優婆塞,如此殺生者不名為聖者,聖者住立於對大眾無傷害。”說完,誦出此偈:

270.
Na tena ariyo hoti, yena pāṇāni hiṃsati;
Ahiṃsā sabbapāṇānaṃ, ariyoti pavuccatī.

以其殺生故,彼非是聖者;
於一切生類,無害名聖者。

在此[偈頌中],“無害”(Ahiṃsā),是不傷害。這就是說,凡是傷害諸生命者,以此原因彼非聖者。意思是那通過對一切生類不以手掌等進行傷害,為慈心修習等的穩固而遠離傷害[他人]者,彼稱為聖者。

開示結束時,漁夫證得了入流果,開示也給在場者帶來了利益。

第九、漁夫的故事[終]。


10. 眾具足戒等的比丘的故事

Sambahulasīlādisampannabhikkhuvatthu

“不僅以持戒……”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許多具足戒等[美德]的比丘而說的。

據說他們當中有的比丘這樣想:“我們具足戒;我們持頭陀;我們多聞;我們住邊遠住處;我們獲得了禪那;對於我們而言阿羅漢不難得,一旦我們想,當天就能證得阿羅漢。”其中那些不來者們,他們也這麼想:“如今對我們而言阿羅漢不難得。”

一天,他們所有人都去到導師面前,禮敬導師後坐下。導師問道:“諸比丘,你們是否已達出家義務的頂點?”他們這麼說:“尊者,我們是這樣這樣的,因此我們思維‘當我們想,片刻我們就能證得阿羅漢’而度日。”

導師聽了他們的話後,說:“諸比丘,作為比丘只是遍淨了戒等或只是證得了不來者之樂,不應說‘我們的生命之苦只有一點點了’。只要尚未證得漏盡就不要生起‘我已快樂了’的心。”說完,誦出此偈:

271.
Na sīlabbatamattena, bāhusaccena vā pana;
Atha vā samādhilābhena, vivittasayanena vā.

272.
Phusāmi nekkhammasukhaṃ, aputhujjanasevitaṃ;
Bhikkhu vissāsamāpādi, appatto āsavakkhaya.

不僅以持戒,又或以多聞;
亦或以得定,或住邊遠處;
我證出離樂,非凡夫所及;
未達於漏盡,比丘莫自滿。

在此[偈頌中],“以具足戒之量”(īlabbatamattena),即以[具足]四種遍淨戒或十三頭陀支的程度。

“或以多聞”(bāhusaccena),以學會了三藏的程度。

“以得定”(samādhilābhena),以證得八定。 “出離之樂”(nekkhammasukhaṃ),不來者之樂。或以“我觸證了那不來之樂”這樣的程度。

“非凡夫所及”(aputhujjanasevitaṃ),凡夫們不能體驗,唯有聖者可體驗。

“比丘啊”(Bhikkhu),稱呼他們當中的某一位。 “莫自滿”(vissāsamāpādi),莫陷入自滿。這就是說,比丘只是具足此戒等[功德],尚未證得名為諸漏已盡的阿羅漢之比丘不要陷入自滿:“我們的[生命之]‘有’只有微小的一點點了。”正如一點點糞便也是臭的,如此般一點點生命存在也都是苦的。

開示結束時,那些比丘證得了阿羅漢,開示也給在場者帶來了利益。

第十、眾具足戒等的比丘的故事[終]。

第十九品法住品釋義終。



  • 目錄 (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備註:

[248]通過四道分別以遍知(苦)、捨斷(集)、作證(滅)、修習(道)而徹知四聖諦。
[249]Muni,牟尼,源於 mona(默然、有智慧),常用來指出家人。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