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17. 忿怒品 Kodhavaggo (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1. 忿怒品 Kodhavaggo 目錄
文喜尊者、法護尊者譯
17. 忿怒品
  1. 刹帝利少女羅希尼的故事( dhp_221 )
  1. 某位比丘的故事( dhp_222 )
  1. 鬱多羅優婆夷的故事( dhp_223 )
  1. 摩訶目犍連長老提問的故事( dhp_224 )
  1. 佛父婆羅門的故事( dhp_225 )
  1. 婢女本娜的故事( dhp_226 )
  1. 阿杜拉優婆塞的故事( dhp_227_230 )
  1. 六群比丘的故事( dhp_231_234 )
 

1. 刹帝利少女羅希尼的故事

Rohinīkhattiyakaññāvatthu

“當捨怒與慢……”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榕樹園時,就名叫羅希尼(Rohinī)的刹帝利少女而說的。

據說,有一次,尊者阿那律(Anuruddha)和五百比丘一起去到迦毗羅衛。當時,他的親族聽說“長老來了”後都去到長老面前,除了他的妹妹羅希尼。長老向親族詢問:“羅希尼在哪裡?”

“在家裡,尊者。” “她為何不來這裡?”

“她的身體生了皮膚病,因羞恥而沒有來,尊者。”

長老[說:]“你們叫她[來]吧。”命人召喚了[她],在她穿著罩衫到來時,[長老]這麼對她說:“羅希尼,你為何不 來?”

“尊者,我的身體得了皮膚病,因此[感到]羞恥而沒來。”

“那你不應該做功德嗎?”

“我要做什麼,尊者?” “你建一棟休憩堂吧。” “拿什麼建?” “你沒有首飾嗎?” “有的,尊者。”

“[值]多少錢?” “會有一萬錢。” “那你就用它建造休憩堂吧。” “尊者,我要請誰來建呢?”

長老看了看附近站著的親族,說:“是你們任務了。” “但是,尊者,你幹什麼呢?” “我也會在這裡。那你們給她運來建材吧。” “好的,尊者。”他們就運來了。

長老在設計休憩堂時對羅希尼說:“建造好兩層的休憩堂後,從給樓上安裝地板時開始你就不停地打掃樓下,並佈置座位,不停地給飲用水罐提供[水]。”

她[說:]“好的。”就用首飾請人建造了一棟兩層的休憩堂,然後從給樓上安裝地板時開始就做打掃樓下等事。不停有比丘來坐。於是,在她打掃休憩堂期間,她的皮膚病消退了。休憩堂完工後,她邀請了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向以佛陀為首並坐滿了整個休憩堂的僧團供養了殊妙的副食和主食。導師用餐結束後,詢問:“這是誰布施的?”

“尊者,是我妹妹羅希尼。” “那她在哪呢?” “在家裡,尊者。” “叫她來吧。”

她不想來。雖然她不想,但導師還是讓人叫她。在她前來禮敬後坐著時,[導師]對她說:“羅希尼,你為何不來?”

“尊者,我的身上有皮膚病,因此羞恥而沒來。” “那你知道這[病]是因什麼而出現的嗎?” “我不知道,尊者。”

“因你的嗔恨出現的這[病]。” “尊者,我做過什麼?” “那你聽好了。”

於是,導師為她講述了過去之事。曾經,波羅奈國王的王后對國王的一個舞女產生了嗔恨,她心想:“我要讓她嘗嘗苦頭。”讓人帶來大瘙癢果,然後讓人把她叫到自己跟前,以便瞞著她,讓人在她的床上以及披風與地毯等裡面放上瘙癢粉。像是在嬉戲一般在她身上也撒上。就在那一刻,她的身體到處是腫起來的包包。她抓撓著前去床上躺著,在那裡她被瘙癢粉所吞沒,生起了更強烈的感受。那時的王后就是羅希尼。

導師引述此過去之事後,說:“羅希尼,那時你造了這個業。確實,即便是少許的嗔恨或嫉妒也不應該有。”說完,誦出此偈:

221.
kodhaṃ jahe vippajaheyya mānaṃ, saṃyojanaṃ sabbamatikkameyya,
taṃ nāmarūpasmimasajjamānaṃ, akiñcanaṃ nānupatanti dukkha.

當捨怒與慢,超越一切結;
彼不執名色,無礙苦不臨。

在此[偈頌中],“怒”(kodhaṃ),所有的憤怒和九種慢 [230] 都應捨棄。

“結”(saṃyojanaṃ),應超越欲貪結等的所有十種結 [231]

“不執”(asajjamānaṃ),不執取。若人以“我的色、我的受”等方式執取名色,當它破滅時則悲傷、難過,這就是執取名色。如此無執取者不難過,就是不執取。意思是,那個如此般不執取的人,因貪等的不存在、沒有,苦不會降臨在他[身上]。

開始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羅希尼也證得了入流果。就在那一刻,她的身體變為金色。

她從那裡死後,投生在了忉利天四位天子的境地之間 [232] ,美麗動人、容貌靚麗。四位天子看到她後都生起了愛意,“投生在我的境界裡,投生在我的境界裡”他們爭吵著來到帝釋天帝面前,說:“陛下,我們因此[天女]出現了訴訟,請您仲裁。”

帝釋也在見到她後就生起了愛意,便這麼說道:“你們從見到此[天女]開始生起了什麼樣的心?”

於是,一個[天子]說:“我所生起的心如同戰鼓一般無法平靜。”

第二個[說:]“我的心如同山洪暴發一般迅速轉起。”第三個[說:]“我從見到此[天女]開始,我的[心]如同螃蟹的雙眼一般[從身體]離去。”

第四個[說:]“我的心如同塔上撐起的旌旗一般無法住立不動。”

於是帝釋對他們說:“愛卿們,你們的心只是樣貌強猛。而我要是得到她就能活下去,得不到的話我就會死。”

天子們[說:]“大王,您不要死。”把她讓給帝釋後,他們就離開了。她成了帝釋喜愛、合意的[妃子]。當她說“我們去某處玩吧”時,帝釋無法拒絕她的話。

第一、刹帝利少女羅希尼的故事[終]。


2. 某位比丘的故事

Aññatarabhikkhuvatthu

“能[制]已生[怒]……”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至上阿羅毘神廟時,就某位比丘而說的。

當導師許可了比丘僧團的住所,王舍城的財主等[人]在 [為僧團]建造住所,一位阿羅毘比丘在建造自己的住所時,看到了一棵中意的樹,就開始砍伐。然而,投生在那裡一位天女(樹神)有一個幼子,她把兒子抱在腰間站著乞求道: “大德,請不要砍倒我的宮殿,我帶著兒子,不能沒有住的地方而到處流浪。”

他[說:]“我得不到其他像這樣[好]的樹了。”便沒有聽從她的話。她[心想]“此人在看到孩子後將停止”就把兒子放在樹枝上。那位比丘沒能停住舉起的斧子,砍在了孩子的手臂上。天女勃然大怒,“我要擊殺他”,舉起雙手後首先想到:“這是位具戒的比丘。倘若我殺了他,我將墮入地獄。其他天神在看到比丘們砍伐自己的樹後,‘某天女如此殺了比丘’會以我為榜樣殺死比丘們。這是位有主的比丘,我要將他[的行為]告訴[他的]主人。”

她放下雙手後,哭著去到導師面前,禮敬後站在一旁。這時,導師對她說:“怎麼了,天女?”

“尊者,您的一位弟子對我做了這個,我本想殺死他, [但是]想到這個後,就沒殺[他],來到了這裡。”她將整個事情經過詳細告知了。

導師聽聞此後,說:“善哉,善哉,天女,你做得好,如此抑制住如同失控馬車般生起的怒火。”說完,誦出此偈:

222.
yo ve uppatitaṃ kodhaṃ, rathaṃ bhantaṃva vāraye,
tamahaṃ sārathiṃ brūmi, rasmiggāho itaro jano.

能制已生怒,如止疾馳車;
我稱彼禦者,餘為執韁人。

在此[偈頌中],“所生”(uppatitaṃ),已生起的。

“猶如[制止]失控馬車”(rathaṃ bhantaṃva),如同熟練的車夫制止住高速賓士的馬車後,隨其意願停放。如此 般,若人能夠抑制、制止已生起的憤怒。

“我[說]彼[為禦]”(tamahaṃ),我說他為禦者。

“餘人”(itaro jano),而其他為國王、副王等駕車之人只是執韁繩者,不是最好的禦者。

開始結束時,天女證得了入流果,開示也給在場大眾帶來了利益。雖然天女成為了入流者,但她還是站著哭泣。於是,導師問她:“怎麼了,天女?”

“尊者,我沒有宮殿,現在我要怎麼辦?”她說。 “好了,天女,勿慮。我給你指示一個宮殿。”在祇陀林香室附近,有一棵樹上的天神前些天死去了,[導師]指著它說:“某某地方有棵樹離了[主人],你去那裡[住]吧。”

她去了那裡。從那以後,由於這個[天女]的宮殿是佛陀給的,即便是大威力的天神前來也驚動不了她。導師以此事為起因,為比丘們制定了[禁止砍伐]草木的學處。

第二、某位比丘的故事[終]。


3. 鬱多羅優婆夷的故事

Uttarāupāsikāvatthu

“以不怒勝怒……”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竹林時,在鬱多羅家用完餐時針對鬱多羅(Uttarā)優婆夷而說的。

此事依次說來是:據說在王舍城有一位名叫富樓那(Puṇṇa)的窮人,他靠給善意財主打工維生。他只有妻子和名叫鬱多羅的女兒兩位家人。後來的一天,[人們]在王舍城高呼:“請歡慶七日過節。”聽聞此後,清晨,善意財主對前來的富樓那說:“夥計,我們的僕從們想要玩樂七日過節。你是要放假玩樂還是要工作呢?” “老爺,節日是給有錢人的。而我家裡連明天煮粥的米都沒有,節日對我有什麼意義呢?我要牽頭牛去耕地。” “那你去牽牛吧。”

他牽了一頭強壯的牛,取了犁,對妻子說:“夫人,市民們在歡度節日。我因貧窮要去賺錢。今天你也為我煮兩份飯帶來吧。”然後去了田間。

舍利弗長老則入了七天的滅盡定,在那天出定後觀察: “今天我應攝受誰呢?”看到了富樓那進入到自己的智網當中,“此人有信心嗎?或者他能攝益(布施)我嗎?”經觀察得知他有信心並且能行攝益,而且緣於此他會獲得大財富。然後便拿著衣缽去到他耕作的地方,站在一個井邊看向一叢灌木。

富樓那看到長老後,就放下犁,五體投地禮敬長老過後, [心想]“想必是需要齒木(牙刷)”,就作淨齒木後供養了。這時,長老將缽和濾水器拿出來給了他。他[心想]“想必是需要乾淨的水”,用它過濾了水過後,供養了。

長老心想:“此人住在別人家後面。倘若我前去他家門 口,他妻子將看不到我。我要在這裡[等著],直到她帶著食物上路。”他就在那裡過了一會,得知她上路了後,就朝城裡走去。

她在路上看到長老後,心想:“有時,我有施物,卻沒看見聖尊;有時,我看見聖尊,卻沒有施物。而今天我看到了聖尊,也有施物。他會攝受我嗎?”她放下餐盒,五體投地地禮敬了長老,說:“尊者,請您別在意這[飯菜]是粗或是 精,請攝受您的僕人吧。”

長老將缽遞近後,她用一手持餐盒,一手從中[取出]食物供養,給完一半時,“夠了”[長老]用手將缽蓋住。她說: “尊者,只有一份,不能分成兩份。請您不要攝受您僕人的今生,攝受來世吧。我想毫無保留地供養了。”她全部都放到長老缽裡後,發願道:“願得獲您所見之法分。”

長老說“願如是”,接著站著做完隨喜後,在一個有水的舒適之處,坐下用餐。她也回去尋找米做飯。富樓那則在犁了半咖利沙 [233] 大小的土地後,饑餓難耐,將牛解開,進入一棵樹的樹蔭下坐著,望向道路。

當他妻子帶著食物前去,看到他後,她心想:“他餓壞 了,在坐著盼我。倘若他斥責我‘你遲到了很久!’並用[趕牛用的]刺棒打我的話,我所做的[善]業就沒有意義了。我要提前告訴他。”然後,她這麼說:“夫君,今天請你歡喜吧,不要讓我所做的[善]業變得無意義。我今天早上給你送飯的路上看到了法將,把你的食物供養了他,然後又去煮了飯才來的,請你保持內心喜悅吧,夫君。”

他詢問:“你說什麼,夫人?”再次聽聞此事後,他[說:]“夫人,你把我的飯給聖尊真是做得太好了!我也在今天早上供養了他齒木和洗臉水。”他懷著明淨之心對[她說的]那話趕到非常歡喜。由於日上三竿才得到食物,他[吃完飯]疲勞得將頭枕在她腿上就睡著了。

然後,他早上所犁的土地上[被犁]帶起來的泥土全都變成了赤金色,像翅子樹花團一樣閃閃發亮。他醒來看到後,對妻子說:“夫人,這犁過的地方我看上去都變成了金色。難道是我太晚得到食物眼花了?”

“夫君,我也發現是這樣的。”

他起來去到那裡,拿一塊,在犁頭上一敲,知道是金子後,[說:]“啊!我因向聖尊法將做的供養,今天就出現了果報。然而沒法把這麼多財富藏起來享用。”就用黃金裝滿妻子帶來的餐盒,然後去到皇宮,經國王許可後進入[皇宮],禮敬了國王。當被問及“怎麼了,愛卿?”

[他說:]“陛下,今天我犁的地全都變成了黃金,到處都是,應命人運來這些黃金。”

“你是誰?” “我叫富樓那。” “那你今天做了什麼?”

“我今天早上供養了法將齒木和洗臉水,我妻子也將我的飯供養了他。”

聽聞此後,國王說:“朋友,是你向法將做的供養今天就出現了果報。”然後詢問:“愛卿,我要做什麼?”

“派數千輛車,讓人把黃金運來。”

國王派了車過去。當國王的人[說]“國王的財產”而拿取時,拿到的就都是土塊。他們前去告訴國王。[國王] 問: “你們說了什麼拿的?”

他們回答:“[我們說]是您的財產。” “不是我的財產,愛卿們,你們去說‘富樓那的財產’然後拿取吧。”

他們那樣做了,拿到的就都是黃金。他們全都拿來後,堆在王宮庭院裡,有八十肘高。國王命人召集市民,[詢問:]“這個城裡有誰有這麼多黃金?” “沒有,陛下。” “那應該給他什麼?”

“財主傘蓋(財主身份地位的象徵),陛下。”

國王[說:]“就叫多財財主吧。”賜給了他財主傘蓋連同許多財富。這時,他對國王說:“陛下,我這麼長時間都住在別人家裡,請您賜我住的地方吧。”

[國王]將之前一位財主的宅址告訴了他:“那你看,那有片明顯的灌木,讓人把它清理掉,然後[在那]建棟住宅吧。”

他花了幾天就在那裡請人建造了一棟房子。一併舉行喬遷慶典和就職慶典時,向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做了七天的供養。導師為他做隨喜時,講述了次第論。開示結束時,富樓那財主和妻子以及女兒鬱多羅三人都成為了入流者。

後來,王舍城財主為自己的兒子向富樓那財主女兒求婚。富樓那財主說:“我不同意。”

[王舍城財主]說:“你別這樣。這麼長時間你都是依止我們居住才獲得的成就。把女兒嫁給我兒子吧。”

“[你兒子]他是邪見者,我女兒不能離開三寶而住。我絕不會把女兒嫁給他的。”

於是,許多財主階層等的良家子向他求情:“不要壞了和他的親密關係,把女兒給他吧。”他同意了他們的話,在阿沙荼月圓[日](陰曆 6 月月圓日)嫁出了女兒。

她從嫁到夫家時起,就沒能獲得[機會]親近比丘、比丘尼,或做布施,或聽法。這樣過了兩個半月時,她詢問附近站著的女僕:“現在雨季還剩多久?”

“半個月,夫人。”

她給父親送去資訊:“你們為何把我投進如此般的監獄 中?還不如給我打上烙印,宣佈成他人的婢女。也不應該把我嫁給這樣的邪見家庭。從到來時起,見比丘僧團等福德[之事]我一件都沒能做過。”

“我女兒真是受苦了。”於是[她]父親表達了不快後,請人送去一萬五千錢,[告訴她:]“在這城市裡有一個名叫西蕊瑪(Sirimā)的妓女。她每天收一千錢。你用這些錢把她請來服侍丈夫,然後你自己做諸功德吧。”

她讓人請來西蕊瑪,說:“朋友,你拿了這些錢後,在這半個月裡照顧你的朋友吧。”

“好的。”西蕊瑪同意了。

她就帶著西蕊瑪去到丈夫跟前。她丈夫看到西蕊瑪後,問:“這是怎麼了?”

“夫君,這半個月讓我朋友服侍你吧。而我在這半個月想做供養和聽法。”

他看到那漂亮的女子後,生起了愛意,[說]“好的”,同意了。鬱多羅便邀請了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尊者,這半個月,請不要去其他地方,就在這裡接受缽食吧。”獲得導師的同意後,她[心想]“從現在起,直到大自恣日,我都將能服務導師及聽聞佛法了。”她心滿意足地在廚房裡安排著所有事務:“你們這樣煮粥,你們這樣做糕餅。”

後來,她丈夫[心想]“明天是自恣日”,便站在朝向廚房的窗戶邊觀望,[心想]“那傻瓜在做什麼?”他看到那財主女兒大汗淋漓,灰頭土臉地在做著安排。“真是個傻瓜,在如此般的地方,不享受這幸福,[想著]‘我要服侍禿頭沙門’滿心歡喜地走動。”他笑完就離開了。

在他離開時,他旁邊站著的西蕊瑪[心想:]“他看到什麼了發笑?”就通過那窗戶看去,看到了鬱多羅,她心想: “此人看到這[女人]後笑了,他一定是和她親熱了。”據說她雖然作為外人住在那家裡半個月,享受著那財富,卻沒意識到自己是個外人了,以為“我是女主人”了。

她對鬱多羅懷恨在心,[想著]“我要讓她生起痛苦。”就從樓上下來,進入廚房,在煎糕餅的地方舀起一勺煮沸的酥油朝鬱多羅潑去。鬱多羅看到她走來後,[想著]“我的朋友幫了我的忙,輪圍界很狹窄,梵天界很低矮,而我朋友之德廣大。我多虧了她才獲得[機會]做布施和聽法。倘若我對她有嗔怒,就讓這油燙到我,倘若沒有,就不要燙到我。”便對她散播慈愛。

西蕊瑪潑在她頭上的沸騰酥油彷彿變成了冷水一般。於是,西蕊瑪[以為]“這一定是涼了”,[又]盛滿一勺拿來。鬱多羅的侍女們看到後,恐嚇道:“走開!頑劣之人!你不應用煮沸的酥油潑我們的夫人。”她們從各處起身,用拳腳暴打一頓後,[把她]丟在地上。即便鬱多羅阻止也無濟於事。

隨後,鬱多羅阻止了所有站在她身上的侍女,“你怎麼做如此重的[惡業]呢?”教誡完,用溫水給西蕊瑪沐浴,並塗上精煉的油。此刻,她意識到自己是個外人,心想:“我造了重業。我僅因丈夫對她笑,就將煮沸的油潑她身上。此人沒有命令侍女‘把她抓住’。還在[她們]傷害我時,阻止了所有的侍女,然後給我做了應做的[照顧]。倘若我不請求此人的原諒,我的頭會裂成七片。”

她匍匐在她腳下,說:“夫人,請您原諒我。” “我是有父之女。父親原諒[你]我就原諒。” “好的,夫人。我會向你父親富樓那財主請求原諒。” “富樓那是我輪迴的生父,而我出離輪迴的生父原諒你的話,我就會原諒你。”

“然而,誰是您出離輪迴的生父呢?” “佛陀。”

“我跟他不熟。”

“我將做[安排],導師明天會帶著比丘僧團來這裡。你有什麼供養品就拿來這裡,向他請求原諒吧。”

她[說:]“好的,夫人。”起身回到自己家中。吩咐五百女眷準備好種種副食和菜肴。次日,帶著那供養品來到鬱多羅家中,站著不敢[將食物]放入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缽 中。鬱多羅就將其全部接手安排了。用餐結束時,西蕊瑪和隨從一起拜倒在導師足下。

於是,導師向她詢問:“你有什麼罪過?” “尊者,我昨天做了此事。然後我朋友阻止了傷害我的

侍女們,幫助了我。我知道她的德行後,向她請求原諒,然後她對我說[佛陀]您原諒的話她就原諒。”

“是這樣嗎,鬱多羅?” “是的,尊者。我朋友在我頭上潑了煮沸的酥油。” “當時你是怎麼想的?” “‘輪圍界很狹窄,梵天界很低矮,而我朋友之德廣大。

我多虧了此人才獲得[機會]做布施和聽法。倘若我對她有嗔怒,就讓這[油]燙到我,倘若沒有,就不要燙到我。’我這樣思維後就向此人散播慈愛,尊者。”

導師說:“善哉,善哉。鬱多羅,如此戰勝憤怒是合適的。應以不憤怒戰勝憤怒,應以不辱駡、不惡口戰勝辱駡和惡口,應以布施自己的財產戰勝強烈的慳吝,應以真實語戰勝妄語。”說完,誦出此偈:

223.
akkodhena jine kodhaṃ, asādhuṃ sādhunā jine,
jine kadariyaṃ dānena, saccenālikavādinaṃ.

以不怒勝怒,以善勝不善;
以施勝慳吝,以實勝妄語。

在此[偈頌中],“以不怒”(akkodhena),憤怒之人應通過變得不憤怒而獲勝。

“不善”(asādhuṃ),惡人應通過變得良善而獲勝。 “慳吝”(kadariyaṃ),應以捨離自己財產之心戰勝強烈的慳吝。應以真實語戰勝妄語。

因此這麼說:“以不怒勝怒……真實[勝]妄語”

開示結束時,西蕊瑪與五百個[侍]女一起證得了入流果。 [234]

第三、鬱多羅優婆夷的故事[終]。


4. 摩訶目犍連長老提問的故事

Mahāmoggallānattherapañhavatthu

“實語[不發怒]……”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摩訶目犍連長老的提問而說的。

有一次,長老去天界遊歷,站在一位大威力天女的宮殿門口。當對方來到自己面前,禮敬後站著時,長老這麼對她說:“天女,你有大成就。你是造了什麼業獲得此[成就] 的?”

“尊者,請不要問我。”

據說天女羞恥於自己的微小的[善]業,故而這麼說。但當長老說“你就說吧”時,她說道:“尊者,我既沒有布施,也沒有做供奉,也沒有聽法,只是守護了真實[語]。”

長老去到其他天宮門口,詢問其他前來的天女。她們也是那樣隱瞞,當無法拒絕長老時,其中一個首先說:“尊者,我並未曾造布施等[善業]。但是,在迦葉佛時期,我是他人的婢女,我的那位主人極其野蠻、粗暴。總是拿木棍或木板打破[我的]頭。當我生起憤怒時,我就責備自己‘這是你的主人,他有權利[給你]打上烙印或切掉[你的]鼻子等,你不要生氣。’便不生氣了。因此我獲得了這個[天界的]成就。”

另一位說:“尊者,我是在守護一片甘蔗地時,供養了一位比丘一根甘蔗。”

另一位供養了一個柿子。 另一位供養了一根黃瓜。另一位供養了一顆雷蒙子。另一位[供養了]一根蓮藕。

另一位[供養了]一把楝樹葉……她們以這樣的方式告知了各自所做的微小布施後,說:“我們通過這樣、這樣的原因獲得了這成就。”

長老聽聞她們所造之業後,走近導師,詢問:“尊者,是否僅通過說真實語、消除憤怒、供養一顆柿子等很微小的布施就能獲得天界的成就呢?”

“目犍連,你為何問我呢,天女們不是和你說了此事嗎?”

“是的,尊者,我覺得通過這麼多[的善業]就能獲得天界的成就。”

於是,導師對他說:“目犍連,即便只是守護真實,即便只是捨棄發怒,即便是做微小的布施也能去往天界。”說 完,誦出此偈:

224.
saccaṃ bhaṇe na kujjheyya, dajjā appampi yācito,
etehi tīhi ṭhānehi, gacche devāna santike.

實語不發怒,遇乞少亦施;
憑藉此三因,能至諸天界。

在此[偈頌中],“實語”(saccaṃ bhaṇe),應真實描述,應真實而說,意思是應住立於真實。

“不發怒”(na kujjheyya),不應對他人動怒。

“乞求者”(yācito),[這裡的]乞求者是指具戒的出家人。他們即使沒有乞求[說]“請給吧”,只是站在門口,然而意思就是在乞求。具戒者們如此乞求後,即便是只有少量施物時,也應該布施[那]少許[施物]。

“憑藉此三[因]”(etehi tīhi),意思是,在這三個[因]當中,憑藉一個因就可以去往天界。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四、摩訶目犍連長老提問的故事[終]。


5. 佛父婆羅門的故事

5. 佛父婆羅門的故事 Buddhapitubrāhmaṇavatthu

“無害之[牟尼]……”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沙祇(Sāketa)附近的安闍那林(Añjanavana)時,就比丘們所問的問題而說的。

據說,世尊在比丘僧團的圍繞下進入沙祇托缽時,一位住在沙祇的年老婆羅門正從城中出來,他在城門口看到十力後,匍匐在[導師]足下,緊緊抓住[導師]的足踝,[說:]“兒啊,兒子在父母年老時不應該照顧嗎?為什麼這麼長時間不讓我們看到[你]自己?你已看到了我,也來看看 [你]母親吧。”他拉著導師去到自己家裡。

導師去到那裡後,和比丘僧團一起坐在備好的座位上。婆羅門女前來後,也匍匐在導師足下,說:“兒啊,這麼長時間你去哪裡了?不應該在父母年老時照顧[他們]嗎?”然後讓兒女都禮敬[導師]:“你們來,禮敬兄長。”

他們兩人滿心歡喜地用飲食款待了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後,說:“尊者,您就固定在這裡接受缽食[供養]吧。”

“諸佛不會固定在一個地方接受缽食。”

他們說:“這樣的話,尊者,當有人邀請您時,請派他們來我們這裡[告知]吧。”

導師從那以後,當[人們]前來邀請時,他就派他們“你們去通知婆羅門。”他們前去告訴婆羅門[夫婦]:“我們邀請了導師明天[應供]。”

婆羅門第二天就從自己家中帶上飯盒和菜盒,去到導師坐的地方。而當沒有其他人邀請時,導師就在婆羅門家裡用餐。他們倆用自己的施物恒常供養如來,並聽法,[在此期間]他們證得了不來果。

比丘們在法堂生起談論:“賢友們,婆羅門知道如來的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是摩訶摩耶(Mahāmāyā)。他明知還和婆羅門女一起稱如來為‘我們的兒子’。導師也那樣承認了。到底是什麼原因?”

導師聽到他們的談話後,說:“諸比丘,他們倆都是在稱自己的兒子為‘兒子’。”說完,引述了過去之事:

“諸比丘,過去,這婆羅門連續五百生是我的父親,五百生是我的叔父,五百生是我的伯父。那婆羅門女也連續五百生是我的母親,五百生是我的叔母,五百生是我的伯母。如此,我一千五百生在婆羅門手裡長大,一千五百生在婆羅門女手裡長大。”[向比丘們]指出了[自己]三千生是他們的兒子後,說出這些偈頌:

“於彼意止住,心亦生歡喜;
曾所未見人,亦欲信於彼。” [235] (《本生》1.1.68)

“或以往昔緣,或因當下利,
如是愛意現,如蓮浮水面。”(《本生》1.2.174)

導師依止那個家庭住了三個月。他們兩人都作證阿羅漢,然後般涅槃了。然後,人們向他們表達了大恭敬,將兩人都放入一個尖頂靈柩台中,運往[火葬場]。導師也在五百比丘僧團的圍繞下和他們一起去了火葬場。

“據說是佛陀的父母”,[聽說此後]大眾也出來了。 導師進入到火葬場旁的一個大廳裡,站著。人們禮敬導師後站在一旁,和導師寒暄:“尊者,您不要憂慮於您的父母過世了。”

導師沒有否認他們[說]:“你們別這麼說。”[而是]觀察了會眾的傾向後,宣說與此刻相應的法:

“此命實微少,百歲內即死;
即便過百歲,彼亦老而死。”(《經集》810;《大義釋》39)

講述了此《老經》(Jarāsutta)。開示結束時,八萬四千有情領悟了法。比丘們不知道婆羅門和婆羅門女般涅槃了,詢問道:“尊者,他們來世是什麼?”

導師說:“諸比丘,這樣的無學牟尼沒有來世。這樣的人到達永恆、不死的大涅槃。”說完,誦出此偈:

225.
ahiṃsakā ye munayo, niccaṃ kāyena saṃvutā,
te yanti accutaṃ ṭhānaṃ, yattha gantvā na socare.

無害之牟尼,常防護於身;
彼往不死處,去已無憂惱。

在此[偈頌中],“牟尼”(munayo),依照牟尼之行道證得了道果的無學牟尼。

“以身”(kāyena),這只是開示這麼說,[實際]意思是,通過[身口意]三門善防護。

“不死”(accutaṃ),永恆的。

“處”(ṭhānaṃ),不動之處,長久之處。

“[至]該處”(yattha),去到涅槃後,沒有傷心、沒有憂愁、沒有苦難,意思是,他們去了那樣的地方。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五、佛父婆羅門的故事[終]。


6. 婢女本娜的故事

  1. 婢女本娜的故事

Puṇṇadāsīvatthu

“恒常醒覺者……”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鷲峰山時,就王舍城財主名叫本娜(Puṇṇā)的婢女而說的。

據說,有一天,[主人]給了她很多稻子[讓她]舂米。她晚上還在點著燈舂米,為了休息就汗流浹背地站在外面風 中。那個時候,沓婆摩羅子(Dabbamallaputta)是給比丘們分配住處的執事。當比丘們聽完法去往各自住處時,他為給他們指路就[用神通]點亮手指走在他們前面照明。

本娜通過那光明看到比丘們在山上行走,她心想:“我是被自己的苦所迫,這個時候都還不能睡覺,大德們是什麼原因不睡覺呢?”然後認為:“一定是某位比丘生病了,或因蛇出現了意外。”

[次日]清晨,她拿著碎米用水蘸濕,在手掌上做成餅,然後在火炭上煎好,放到腰包(用下衣在腰間卷成的包)裡,[打算]“我要在[去]渡口[打水]的路上吃”,便拿著水罐朝渡口出發了。

導師也為了入村托缽走上了那條道路。她看到導師後心想:“平日裡即便看到導師我也沒有施物,有施物時沒看到導師。現在我既有施物,導師也在面前。倘若他不計較[食物 的]粗或精而接受的話,我要供養這餅。”她就把水罐放在一旁,禮敬了導師,說:“尊者,請您接受此粗劣的布施,攝受我吧。”

導師看了看阿難長老,他就拿出[四大]天王供養的缽,遞上去接受餅。本娜將其放在導師缽裡,然後五體投地禮敬後說:“尊者,願我得見您所見之法。”

“願如是。”導師就站著做了隨喜。

本娜又思維:“雖然導師攝受我,接受了餅,但他不會吃這[粗劣的餅]。肯定會在前面給烏鴉或狗,然後去國王或王子家中吃殊妙的飲食。”

導師也[思維]:“她在想什麼?”知道她的心思後,看了看阿難長老,示意要坐下。長老就鋪設好袈裟[作為座位]給了[導師]。導師就坐在城外用餐。整個輪圍界的天神如同擠蜂巢一般,將有益於天與人的營養素注入那[餅]上。本娜也站著觀看。吃完後,長老提供了水。導師吃完對本娜說:“本娜,為何你蔑視我的弟子?”

“我沒有蔑視,尊者。” “那你看到我弟子後,說了什麼?” “‘我受此苦所迫沒有睡覺,大德們為何沒有睡覺呢?一定是誰生病了,或因蛇出現了意外。’我思維了這麼多,尊者。”

導師聽了她的話後,說:“本娜,你是因受苦所迫沒有睡覺,而我的弟子們因恒常保持醒覺而不睡。”說完,誦出此偈:

226.
sadā jāgaramānānaṃ, ahorattānusikkhinaṃ,
nibbānaṃ adhimuttānaṃ, atthaṃ gacchanti āsavā.

恒常醒覺者,晝與夜修學;
志取於涅槃,諸漏趨滅沒。

在此[偈頌中],“晝與夜修學”(ahorattānusikkhinaṃ),對於晝夜都在修習[戒定慧]三學的[人]。

“志取於涅槃”(nibbānaṃ adhimuttānaṃ),對於志向於涅槃者。

“[諸漏]趨滅沒”(atthaṃ gacchanti),意思是,對於像這樣的人,一切漏都走向滅沒、消失、不存在。

開示結束時,本娜站著證得了入流果,開示也給在場大眾帶來了利益。導師以炭烤的碎米餅用完餐,就回了寺院。

比丘們在法堂中生起議論:“賢友們,[真是]難能之事,佛陀以本娜所供養的炭烤碎米餅用餐。”導師前來,詢問道:“諸比丘,你們坐在一起談論何事?”

“關於這個。”他們說。

[佛陀]說:“諸比丘,不只是現在,過去我也曾吃她所給的碎米。” [236] 說完,引述過去之事:

“曾食殘草食,米湯並碎米;此曾為汝食,何故今不食。”
“當出身馴服,不為人所知;大梵志彼時,我食碎米湯。”
“汝於我確知,此等最上馬;知者遇知者,不食汝碎米。”
(《本生》1.3.10-12)

[導師]詳細講解了這篇《碎米信度馬駒本生》 [237] (Kuṇḍakasindhavapotakajātaka)。

第六、婢女本娜的故事[終]。


7. 阿杜拉優婆塞的故事

Atulaupāsakavatthu

“古來即如此……”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名叫阿杜拉(Atula,無比)的優婆塞而說的。

他是舍衛城的一位優婆塞,有五百優婆塞隨從。一天,為了聽法,他帶著那些優婆塞去到寺院。他們想在離婆多長老面前聽法,就禮敬了長老,然後坐下。然而這位尊者如喜好獨行的獅子般獨處。因此他沒有跟他說任何話。

他憤怒於“這長老什麼也不說”,起身去到舍利弗長老面前,站在一旁。長老說:“你們為何而來?”

“尊者,我帶著這些優婆塞為了聽法走近離婆多長老,該長老什麼也沒對我說。因此我對他生氣後,來了這裡,請您為我說法吧。”

於是長老說:“那就請坐吧,優婆塞們。”然後講了很多阿毗達摩。

優婆塞也生氣:“阿毗達摩過於精細,長老講了許多阿毗達摩,這些對我們有何意義?”

然後帶著隨從去到阿難長老跟前。當長老也問“什麼 事,優婆塞?”時,他[說:]“尊者,我們為了聽法走近離婆多長老,在他跟前連聲打招呼的話都沒得到,我們就生氣了,去到舍利弗長老跟前,他則為我們講了許多過於精細的阿毗達摩。‘這些對我們我們有何意義?’也對他生氣後來到了這裡。尊者,請您為我們說法吧。”

“那你們就坐下聽好了。”長老只為他們淺顯易懂地講了少許佛法。他們也對長老生氣,然後去到導師跟前,禮敬後,坐在一旁。於是,導師對他們說:“優婆塞們,你們為何而來?”

“為了聽法,尊者。” “那你們已經聽到法了?”

“尊者,我們首先走近離婆多長老,他什麼也沒和我們說,對他生氣後,我們走近舍利弗長老,他為我們講了許多阿毗達摩,沒能記住,生氣後走近阿難長老,他只給我們講了一點點法,也對他生氣,然後來了這裡。”

導師聽了他的話後,說:“阿杜拉,自古以來這就是慣常之事,不論是沉默者,或者話多者,還是話少者都受批評。沒有完全只應被批評或完全只應受讚揚的人。即便是國王也被一些人批評,被一些人讚揚。即便是大地、日月、虛空等,以及坐在四眾中宣說佛法的佛陀,也受一些人批 評,受一些人讚揚。盲愚者的批評或讚揚無關緊要,而被有學識的智者批評是[真的]批評,讚揚是[真的]讚揚。”說完,誦出這些偈頌:

227.
porāṇametaṃ atula, netaṃ ajjatanāmiva, nindanti tuṇhimāsīnaṃ,
nindanti bahubhāṇinaṃ,mitabhāṇimpi nindanti, natthi loke anindito.

阿杜拉,
此非今日事,古來即如此;
默然坐遭責,多言者遭責;
適言亦遭責,世無離責者。

228.
na cāhu na ca bhavissati, na cetarahi vijjati,
ekantaṃ nindito poso, ekantaṃ vā pasaṃsito.

過去將來無,現在亦沒有;
只遭責備人,唯受讚揚者。

229.
yaṃ ce viññū pasaṃsanti, anuvicca suve suve,
acchiddavuttiṃ medhāviṃ, paññāsīlasamāhitaṃ.

日日考查已,智者若贊彼;
行為無瑕疵,有慧具智戒。

230.
nikkhaṃ jambonadasseva, ko taṃ ninditumarahati,
devāpi naṃ pasaṃsanti, brahmunāpi pasaṃsito.

如同瞻部金,誰能責備之?
彼為諸天贊,亦為梵天贊。

在此[偈頌中],“古來即如此”(porāṇametaṃ),這是古來之事。

“阿杜拉”(atula),以名字稱呼那位優婆塞。

“此非今日事”(netaṃ ajjatanāmiva),這批評或讚歎不是今日才有,並非是現在才出現一樣。

“默然坐[遭責]”(tuṇhimāsīnaṃ),他們批評[沉默坐著的人]:“為什麼他像個啞巴一樣,像個聾子一樣,像個一無所知者一樣,沉默不語地坐著?”

“多言者[遭責]”(bahubhāṇinaṃ),他們批評[話多的人]:“為什麼他像被風吹打的棕櫚葉一樣,噠噠噠噠[個沒 完],他的話沒有休止。”

“適言[亦遭責]”(mitabhāṇimpi),他們批評[說話適量的人]:“為什麼他惜字如金,說一兩句就默不作聲了?”意思是,如此,在這世間沒有人在所有方面都無可指責。“過去[將來]無”(na cāhu),過去沒有,未來也不會有。

“智者若”(yaṃ ce viññū),意思是,愚人的批評或讚揚無關緊要,而那智者日復一日進行考查,得知批評的原因或讚揚的原因後,他們才讚揚。他們讚揚具備無瑕之[戒]學與無瑕之活命方式的行為無瑕疵者,以及具備法味智的智 者,具備世間、出世間智慧與四種遍淨戒的慧與戒具足者。他如同金無雜質,堪受捶打和打磨的瞻部金幣 [238] ,誰又有資格批評他呢?

“諸天”(devāpi),不論諸天或有智慧的人類都會通過護持來稱讚、讚揚該比丘。

“梵天亦[贊]”(brahmunāpi),意思是,不僅諸天與人,一萬個輪圍世界裡的大梵天也都稱讚他。

開示結束時,五百位優婆塞也都證得了入流果。

第七、阿杜拉優婆塞的故事[終]。


8. 六群比丘的故事

  1. 六群比丘的故事

Chabbaggiyavatthu

“[當護]身惡行……”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竹林時,就六群比丘而說的。

一天,導師住在竹林,那些六群比丘雙手拿杖,穿著木屐在石板上經行,發出哢噠哢噠的聲音。導師聽到後,詢 問:“阿難,這是什麼聲音?”

“六群比丘穿著鞋子經行時的哢噠哢噠聲。”

[導師]聽說後,就制定了學處:“比丘應防護身等。”說完,開示佛法,誦出這些偈頌:

231.
kāyappakopaṃ rakkheyya, kāyena saṃvuto siyā,
kāyaduccaritaṃ hitvā, kāyena sucaritaṃ care.

當護身惡行,應以身防護;
捨斷身惡行,以身行善行。

232.
vacīpakopaṃ rakkheyya, vācāya saṃvuto siyā,
vacīduccaritaṃ hitvā, vācāya sucaritaṃ care.

當護語惡行,應以語防護;
捨斷語惡行,以語行善行。

233.
manopakopaṃ rakkheyya, manasā saṃvuto siyā,
manoduccaritaṃ hitvā, manasā sucaritaṃ care.

當護意惡行,應以意防護;
捨斷意惡行,以意行善行。

234.
kāyena saṃvutā dhīrā, atho vācāya saṃvutā,
manasā saṃvutā dhīrā, te ve suparisaṃvutā.

賢者以身護,複以語防護;
賢者以意護,彼實善防護。

在此[偈頌中],“[當護]身惡行”(kāyappakopaṃ),應防護三種身惡行。

“[應]以身防護”(kāyena saṃvuto),防止惡行進入身門後,就是已防護、已關閉[身]門了。由於在捨斷身惡行後應行身善行,要做這兩者,因此說:“捨斷身惡行,以身行善行”(kāyaduccaritaṃ hitvā, kāyena sucaritaṃ care)。

在接下來的偈頌中也是以這個方式[理解]。

“賢者以身護”(kāyena saṃvutā dhīrā),意思是,智者不以身體做殺生等事,不以語說妄語等,不以意生起貪婪等而防護。他們在此世界中,是善防護者、善守護者、善保護者、善閉[根]門者。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八、六群比丘的故事[終]。

十七品忿怒品釋義終。



  • 目錄 (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備註:

[230]“九種慢”的定義,見第五品的註腳 136。
[231]“十種結”見第二品的註腳 91。
[232]一般來說,天女會投生在某位天子的境界中,她投生在哪位天子的境界裡,她就屬於那位天子。
[233]Karīsa,咖利沙,約一英畝。
[234]西蕊瑪隨後的故事請見第十一品中“西蕊瑪的故事”。
[235]只是看他一眼,心意就住立在他身上,也生起歡喜心,他[現在]的身體雖然未曾見過,但因過去的愛意,而對他完全信任。——根據本生義注的解釋。
[236]根據這裡的引用,菩薩往昔也曾食用該女士所給的碎米,但根據本生記載當時食用她碎米的信度馬是舍利弗尊者的過去生,或許是有不同的版本流傳。
[237]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254 篇,Kuṇḍakakucchisindhavajātaka),菩薩是一馬商。當時有一貧窮的老嫗養了一匹信度馬(舍利弗尊者的過去生),她像對待兒子一樣養育它,喂它碎米、米湯、剩飯、草料。後來被菩薩看到,以高價收購了。菩薩為了測驗它是否知道自己的能力,一開始也喂它碎米等,它知道自己的能力,也知道菩薩知道它的能力,於是拒絕食用,菩薩便給它上等飲食待遇,後向國王展示它的驚人速度。
[238]Jambonadanikkha,舊譯閻浮金,據說是生自 eugenia 樹,掉落到瞻部河的一種黃金。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