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喜愛品 Piyavaggo (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 喜愛品 Piyavaggo 目錄
|
|
|
|
|
|
|
|
|
1. 三出家人的故事
Tayojanapabbajitavatthu
“不應行……”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三位出家人而說的。
據說在舍衛城的一個家庭裡,父母有一個喜愛、悅意的兒子。一天家裡邀請了一些比丘,在他們做隨喜回向時,他(孩子)聽了他們的佛法開示,然後就想要出家了。他向父母請求出家,他們不同意。他有了這個想法:“我要在父母不留意的時候出去出家。”然後在他父親外出的時候就交代[孩子的]母親:“你把這[孩子]看好。”母親出去時就交代父親 [看管好孩子]。後來有一天,父親外出時,母親[心想:] “我要把兒子看好。”她[身體]靠在一個門柱上,雙腳踏在[另]一個[門柱上],坐在地上紡線。兒子心想:“我要騙過這 [媽媽]然後離去。”他說:“媽媽,你挪開一點點,我要方便一下。”說完,在她縮回雙腳時,他出去了,迅速去到寺院,來到比丘們面前請求:“請剃度我,尊者們。”在他們面前出家了。
然後他父親回來後詢問母親:“我兒子在哪裡?”
“夫君,他本來在這裡的。”
“我兒子在哪裡呢?”他尋找時沒有看到,[然後心想:]“一定是去了寺院。”他到了寺院看到兒子出家了便哭泣流淚說:“兒子,你要毀了我麼?”然後[想到:]“我兒子出家了,我如今在家裡做什麼?”他自己也向比丘們請求出家了。然後他母親也[尋思:]“怎麼我兒子和丈夫[去了]這麼久?難道去寺院出家了?”尋找他們之時到了寺院,看到兩人都出家了[心想:]“他們出家了,我在家有什麼意義?”她自己也去到比丘尼住處出家了。
他們出家後卻還不能分開,不論是在[比丘]寺院還是比丘尼住處都在一起坐著聊天度日。因此不論比丘還是比丘尼們都被打擾到了。後來,有一天比丘們將他們的行為報告給了導師。導師命人把他們叫來問道:“聽說你們這麼做,屬實嗎?”
“屬實。”他們回答。
“你們為什麼這麼做?這與出家人不相應。” “尊者,我們沒法分開。”
“自從出家開始這樣做就不合適了。不見喜愛者和見到不喜者都是苦。因此對於有情或諸行都不應有任何的喜愛或不喜。”[導師]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不應行”(Ayoge),意思是不應從事的,不如理作意的。往來於妓女等六種不應行處是為這裡的不如理作意,因此[這句話]的意思是自身致力於不如理作意之事。
“於應行……”(yogasmiṃ),意思是沒有致力於與之相反的如理作意[之事]。
“捨棄義利”(Atthaṃ hitvā),意思是捨棄了那從出家開始的增上戒等三學。
“抓取喜愛的”(piyaggāhī),抓取名為五欲的喜愛之事物的人。
“羡慕自努力者”(pihetattānuyoginaṃ),意思是他們這樣做,離開教法,成為在家人,然後他們羡慕那些自己努力修行的人,[對方]圓滿了戒等,獲得人天的恭敬,他們嚮往:“啊,我也應該像他這樣。”
“莫與喜愛者”(Mā piyehi),任何時候乃至片刻,也不要和喜愛的有情或諸行相結交,不喜愛的也如此。為什麼呢?和喜愛者分離而見不到,以及因不喜愛者出現而見到[他們]都名為苦。
“故而”(Tasmā),由於這兩者都是苦,因此對任何有情或行不要生喜愛。
“愛別離”(piyāpāyo hi),與喜愛的分開、別離。 “不好”(pāpako),壞。
“彼等無繫縛者”(Ganthā tesaṃ na vijjanti),他們沒有喜愛者,他們捨離了貪身系。他們沒有不喜愛者,[也捨離了]瞋身系。當這兩者的捨離了,其他的繫縛也捨離了。因此 [偈頌的]意思是不要生喜愛和憎惡。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然而那三人[由於]“我們不能分開”就還俗回家了。
第一、三出家人的故事[終]。
2. 某家主的故事
Aññatarakuṭumbikavatthu
“從喜愛生……”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某位家主而說的。
據說他在兒子過世時,被喪子之痛所擊垮,去到墳場哭泣,無法克制住對兒子的憂傷。導師在早晨觀察世界時看到他有證得入流道的潛質,便在托缽後帶上一位隨行沙門去到他家門口。他聽說導師來了[便心想:]“一定是想和我互致問候。”他命人請導師進來,並在家中佈置好座位,在導師坐下時他前來坐在一旁。導師便問他:“優婆塞,你為何傷心?”他將喪子之痛告訴了[導師]。
[導師]說:“優婆塞,勿念,這所謂死亡並非只限於某一處、某一人,凡是生命都有,一切眾生都是[要死的]。甚至無一行法是永恆的。因此如理省思‘死法死去了,壞法壞滅了’吧,勿悲傷。過去的智者們也在兒子死去時[省思]‘死法死去了,壞法壞滅了’沒有憂傷,只是培育死隨念。”
“尊者,是誰這麼做,什麼時候做的,請告訴我。”在他的請求下[導師]為了闡述該義說出了往事:
廣開講解了這第五篇中的《蛇本生》 [227] (Uragajātaka)後[導師]說:“如是過去的智者們在心愛的兒子死去時,沒有像你現在這樣放棄工作,茶飯不思地哭泣而行,他們以死隨念的力量沒有悲傷,受用飲食,專心於工作。因此你不要想 ‘我的愛兒死了’。凡憂傷或恐懼生起皆因喜愛而起。”說 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從喜愛……”(Piyato)意思是痛苦的根源、憂愁或恐懼的生起皆因對有情或行的喜愛而生,而那從其中解脫的人就沒有這兩者。
開示結束時,家主證得了入流果,開示也給到場的人帶來了利益。
第二、某家主的故事[終]。
3. 毘舍佉的故事
Visākhāvatthu
“從親愛生……”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毘舍佉優婆夷而說的。
據說她將一個名為善施(Sudatta)的孫女置於自己的位置,在家中服務比丘僧團。她後來死了。毘舍佉命人為她舉行了葬禮,然後無法克制住悲傷,難過傷心地來到導師面 前,禮敬過後坐於一旁。導師便對她說:“毘舍佉,你為什麼
難過傷心,臉上掛著淚痕坐著哭泣?”她將那原委告訴了[導師]:“尊者,因為我那喜愛的女孩,她盡職盡責,現在我再也看不到如此般的人了。”
“但是,毘舍佉,在舍衛城有多少人呢?” “尊者,您曾告訴我有七千萬人。” “那麼如果這麼多的人都成為你孫女一般,你想嗎?” “想,尊者。”
“那舍衛城每天死多少人?” “很多,尊者。”
“這樣的話,你豈不是沒有不悲傷的時候了?你豈不要日夜哭泣而行了?”
“是的,尊者,我懂了。”
導師便對她說:“因此不要悲傷,憂悲或恐懼都源於愛。”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從親愛……”(Pemato)意思是在兒女等上產生了愛,依此而有憂愁生起。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三、毘舍佉的故事[終]。
4. 諸離車子的故事
Licchavīvatthu
“從欲愛……”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毘舍離(Vesālī)附近的重閣講堂(Kūṭāgārasālā)時,就諸離車子而說的。
據說他們在一個節日裡,以互不相同的裝飾裝扮過後,為了去一個園林而從城市出來。導師為了托缽而入[城]時看到了他們,便對比丘們說:“諸比丘,你們看離車子們,誰沒有見過忉利天諸天的,看這些[離車子]。”說完進入了城 市。他們(離車子)則在去往園林時帶著一個城市美女(妓女)去了,由於她,[他們]生起嫉妒,互相毆打,導致血流成河一般。然後[其他人]把他們用床抬著而行。
導師則在用完餐後從城裡出來。比丘們看到離車子們這樣被抬著便對導師說:“尊者,離車諸王早上還裝扮得像天子一般從城裡出去了,現在因一個女人達此不幸。”導師說: “諸比丘,憂愁或怖畏的生起都是源於貪愛。”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從欲愛……”(Ratiyā)意思是喜愛五欲,由於此……。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第四、離車子的故事[終]。
5. 拒女童子的故事
Anitthigandhakumāravatthu
“從欲樂……”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拒女童子(Anitthigandhakumāra,他受不了女人的氣味)而說的。
據說他是從梵天界死後投生在舍衛城一大富之家,從他出生之日起他就不想靠近女人,當被女人抱住時,他就哭泣。用布把他包住後[才能]餵奶。他長大後,當父母說:“孩子,我們要給你成家。”
“我不需要女人。”他拒絕了。在[父母]一再請求下,他命人叫來五百位金匠,然後命人給了一千個大赤金幣,讓他們建造一個極其漂亮的實心女人雕像。“孩子,你不結婚的話家族將不能延續,我們要給你帶來一位女孩。”當父母再次說時,他把那金雕像展示給[他們]:“那如果你們給我帶來這樣一位女孩的話,我就照你們的話做。”
他父母便命人召來一些知名的婆羅門,派遣他們:“我們兒子有大福報,一定是曾和這樣一位女孩做了福德,你們去,拿著這金像,帶一個這樣的女孩回來。”他們[說:]“好的。”他們行走著來到了摩達國(Madda)的奢羯羅城(Sāgala)。在這個城市裡有一個非常漂亮的十六歲女孩。父母讓她單獨住在一棟七層樓的頂樓。那些婆羅門則[計畫著]:“如果這裡有這樣一個女孩,看到這[雕像]的人們就會說‘這[雕像]和某某家的女兒一樣漂亮。’”他們將雕像放在去往渡口(洗澡處)的路上,然後坐在一旁。
後來那女孩的保姆給那女孩洗完澡後,她自己也想洗 澡,來到渡口看到那雕像以為“[是]我女兒”,[便說著:] “你這沒教養的,我剛給你洗完澡出來,你比我還先到這裡。”她用手打了過後就知道是固體、堅硬的,她說:“我還以為是我女兒,這是誰呢?”
婆羅門們便問她:“女士,你女兒這個樣子?” “這個哪能和我女兒相比?” “那麼請把你女兒給我們看看。”
她和他們一起回到家中,告訴了主人。他們(兩位主 人)和婆羅門們互相問候,然後叫女兒下來,讓她站在樓下金雕像旁。女兒光彩奪目,金雕像頓時失色了。婆羅門們將那[雕像]給了他們(女兒父母),然後接受了女孩,前去通知拒女童子的父母。他們高興地說:“你們去,迅速把她接來。”送去了很多禮物。
[拒女]童子也聽到了她的消息:“據說有一個比金雕像還要漂亮的女孩。”他一聽到這消息就產生了愛意,說:“迅速帶來。”她則在登上車運送的途中,由於極其嬌嫩,在車輛的顛簸下生起了風病,死於途中。童子則不停地問:“到了嗎?”在他充滿愛意的詢問下,他們沒有馬上告訴他,拖延了幾天才將那實情告知。“我沒能和如此般的女人相會!”他生起的憂愁猶如一座山,憂愁之苦將其淹沒了。
導師看到了他有[證悟]的潛質,便在托缽時來到他家門口。他父母便將導師請入家中,恭敬地招待以飲食。導師用餐過後問道:“拒女童子在哪裡?”
“那邊,尊者,他絕食了,坐在內室。” “叫他吧。”
他前來禮敬了導師,然後坐在一旁。導師說:“童子,你為何生起了如此強烈的憂傷?”
“是的,尊者,聽到‘如此般的女子死在了途中’後生起了強烈的憂傷,我連飯都不想了。”導師於是對他說:“童子,那你可知道你的憂傷是因何而起的?”
“我不知道,尊者。”
“童子,由於欲望強烈的憂傷生起,憂愁或怖畏都源於欲望。”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從欲樂”(Kāmato)意思是由於事欲、煩惱欲,源於這兩種欲樂[生憂愁怖畏]。
開示結束時,拒女童子證得了入流果。
第五、拒女童子的故事[終]。
6. 某婆羅門的故事
Aññatarabrāhmaṇavatthu
“從渴愛生……”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某婆羅門而說的。
據說他是持邪見者,一天他去到河邊清理田地。導師看到他有[證悟]的潛質後,來到了他面前。他即便看到了導師也沒有表示禮敬,而是保持沉默。導師首先開口,對他說: “婆羅門,你在做什麼?”
“友,喬答摩,我在清理田地。”
導師這麼說完就走了。第二天在他前來犁地時[導師]又來到他面前,問:“婆羅門,你在做什麼?”
“我在犁田,友,喬答摩。”
[導師]聽完就走了。一天后以及隨後[導師]又這樣前去詢問。
“友,喬答摩,我在播種……在澆水……在防護。”[導師]聽完就走了。後來有一天,婆羅門對導師說:“友,喬答摩,您自從我清理田地之日起就來了。如果我的稻穀豐收,我也將與您分享,沒有給您我自己就不吃,現在,從此以後您就是我的朋友了。”後來過了一些時候,他的稻穀長勢很 好,[他心想:]“我的稻穀豐收了,明天我就要收割了。”在他要收割的那一晚,下起來大雨,把所有稻穀都沖走了,田地像被削了一番一般。然而導師在第一天就知道了“那稻穀將不會豐收”。
“我要去看看田地。”婆羅門一大早就去看到了空空如也的田地,生起了強烈的憂愁,心想:“沙門喬答摩在我清理田地第第一天開始就來了,我也曾對他說‘這稻穀收穫時我也將與您分享,沒有給您我自己就不吃,現在,從此以後您就是我的朋友了’,然而我那心願沒有達成。”他拒絕進食躺在床上。然後導師來到他家門口。他聽說導師來了後,說:“把我朋友請進來,請他坐這裡。”[他的]隨從照辦了。
導師坐下來問道:“婆羅門在哪裡?” “躺在內室裡。”[隨從]回答道。
“叫他[過來]。”[導師]命人叫他,他前來坐在一旁, [導師]對他說:“怎麼了,婆羅門?”
“友,喬答摩,您從我清理田地之日起就來了。我也曾對您說‘稻穀豐收時,我將與您分享’。我的那心願沒有實現,因此我生起了憂愁,連飯我都不感興趣了。”
導師問道:“婆羅門,那你可否知道源於什麼你的憂愁生起?”
“我不知道,友,喬答摩,那你知道嗎?”他回答。 “是的,婆羅門,憂愁或恐怖源於貪愛而生起。”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從貪愛”指源於六門的貪愛,源於那貪愛生起[憂愁恐怖]的意思。
開示結束時,婆羅門證得了入流果。
第六、某婆羅門的故事。
7. 五百童子的故事
Pañcasatadārakavatthu
“具足戒與見……”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竹林時,就路上[遇到的]五百童子而說的。
有一天,在一個節慶日,導師和八十大長老一起,在五百比丘的陪同下進入王舍城托缽,看到有五百童子舉著裝有餅的籃子從城裡出來,前往園林。他們禮敬了導師就離開 了,乃至沒有對一個比丘說:“您拿點餅吧。”在他們離去時導師對比丘們說:“諸比丘,你們想吃餅嗎?”
“尊者,餅在哪裡呢?” “難道你們沒看到那些童子舉著裝餅的籃子過去了?” “尊者,這樣的童子不會給任何[比丘]餅。” “諸比丘,雖然他們沒有用餅邀請你我,但是作為餅主人的比丘正從後面來了,[我們]會吃了餅然後上路。”諸佛對任何人都沒有嫉妒或瞋恨,因此說完這以後就帶著比丘僧團坐在一棵樹的樹蔭下。
童子們看到大迦葉長老從後面走來後,[對他]生起了喜愛,歡喜[之情]迅速充滿了身體。他們將籃子放下,然後五體投地禮敬了長老,連同餅和籃子一起舉著對長老說: “請拿吧,尊者。”這時長老對他們說:“那是導師帶著比丘僧團坐在樹下,你們帶著禮物去分享給比丘僧團吧。”
“好的,尊者。”他們轉頭和長老一起前去供養了餅,站在一旁看著,在[比丘們]用餐過後供養了水。比丘們嘟囔道:“童子們看臉給缽食,沒有用餅詢問佛陀和一眾大長老,看到大迦葉長老後連同籃子一起帶來了。”
導師聽到他們的談話後說:“諸比丘,像我兒大迦葉這樣的比丘受天人喜愛,他們也用四資具供養他。”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具足戒與見”(Sīladassanasampannaṃ)是具足四種遍淨戒以及伴隨道果的正見。
“住法”(dhammaṭṭhaṃ),住於九種出世間法,意思是體證出世間法。
“知真諦”(saccavedinaṃ),以十六行相體 [229] 證四諦,因此依諦智而知真諦。
“履踐於己業”(Attano kamma kubbānaṃ),所謂己業是[戒定慧]三學,[這句話的]意思是圓滿它們。
“世人[愛]彼”(taṃ jano),意思是世間大眾喜愛這樣的人,想要見,想要禮敬,想要以資具供養[這樣的人]。
開示結束時,所有的那些童子都證得了入流果。
第六、五百童子的故事[終]。
8. 一不來者長老的故事
Ekaanāgāmittheravatthu
“欲求……”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一位不來者長老而說的。
一天同住者們問該長老:“尊者,您有什麼特別的成就嗎?”長老羞愧於“不來果在家人都有證得,我要在證得阿羅漢時再和他們說”,他什麼也沒有說就死了,投生在了淨居天。然後他的同住者們哭泣哀悼完,來到導師面前,禮敬導師,哭著坐在一旁。導師便對他們說:“諸比丘,你們為何哭泣?”
“尊者,我們的戒師去世了。” “好了,諸比丘,勿多慮,這是常法。”
“是的,尊者,我們也知道。然而我們問戒師[有沒有]特別的成就,他什麼也沒有說就死了,我們為此而痛苦。” 導師說:“諸比丘,勿多慮,你們的戒師證得了不來果,他是羞於‘在家人都證得這個,我要在證得阿羅漢後再和他們說’,因此什麼也沒對你們說就死了,投生在了淨居天。寬心吧,諸比丘,你們的戒師已達心離諸欲。”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志於”(Chandajāto)是以欲達成之[意志]力而生起欲,付諸努力。
“離言說”(anakkhāte)就是涅槃。它不可說“是什麼做的或是青[黃赤白]此等樣貌”,是故名為離言說。
“心應充滿”(manasā ca phuṭo siyā),應以下三道與果之心遍佈、充滿。
“心離縛”(appaṭibaddhacitto),以不來道之力,心於諸欲已離縛。
“上流者”(uddhaṃsoto),意思是,如是般的比丘投生在無煩天后,從那起以結生之力[次第]去往色究竟天是名上流者,你們的戒師是如此般的。
開示結束時,那些比丘證得了阿羅漢果,開示也給大眾帶來了利益。
第八、一不來者長老的故事。
9. 難提的故事
Nandiyavatthu
“久住異鄉……”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仙人降處(Isipatana)時,就難提(Nandiya)而說的。
據說在波羅奈一個具信的家庭裡有一個名叫難提的兒子。他隨順父母,[也]具足信、侍奉僧團。後來當他成年時,他父母想要把對面舅舅家名叫雷瓦蒂(revatī)的女兒帶來[給他做妻子]。然而她沒有信,沒有布施的習慣,難提不想要她。後來他母親就對雷瓦蒂說:“閨女,你在此家中將比丘僧團坐的地方塗抹[清潔],設置好座位,擺好凳子,在比丘們到來時接過缽,請[他們]坐下,用濾水器將水過濾,然後在[他們]用餐過後[幫他們]洗缽,這樣將[獲得]我兒子的喜愛。”她照做了。
然後[他母親]告訴兒子:“她已經易受教了。”當他[說] “好的”同意了時,[父母]選定日子然後[給他]舉行了婚 禮。難提便對她說:“如果你侍奉僧團、父母和我的話,這樣你就可以在這家裡住,不要放逸。”“好的。”她同意了。幾天時間她就變得具備信了一般。她侍奉著丈夫,生下了兩個兒子。當難提的父母去世了,她就掌管了家中的一切。
難提也從父母去世開始成為了大施主,設立了對比丘僧團的[固定]供養,也在家門口設立給窮人和旅客的施食。後來他聽了導師講法,考慮到供養住所的功德,便在仙人降處的大寺中建造了一棟有四個房間的四室大廳。再命人佈置上床椅等,在該住所完成後,向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做了供養,然後給如來施水。伴隨著施水落在導師手中,在忉利天出現了一棟四面八方都有十二由旬,垂直高一百由旬,七寶所成,帶有成群天女的天宮。
後來有一天,摩訶目犍連長老去天界遊覽,站在那天宮附近,向朝他走來的天子們問道:“那棟有成群天女圍繞的天宮是為誰而出現?”然後天子們告訴他那宮殿的主人,說:“尊者,那名為難提的居士子命人在仙人降處建造了一個住所,給了導師,那宮殿為他而出現。”天女們也看到了摩訶目犍連長老,她們從宮殿下來,然後說:“尊者,我們將是難提的侍女,而投生到這裡。然而沒有看到他,我們很煩躁。為了[讓他]來這裡,請您跟他說,就猶如打破一個瓦缽後獲取一金缽,捨棄人間的成就後獲取天界的成就。”
長老從那裡回來,來到導師面前詢問:“尊者,是否[某人]尚在人間,[他]所做的善[業]的天界成就就產生了呢?”
“目犍連,你不是親自在天界看到了難提出現在天界的成就嗎?你怎麼問我呢?”
“如是,尊者,產生了。”
於是導師對他說:“目犍連,你為什麼這麼說呢?正如長久離家的兒子或兄弟從外地回來,站在了村口。誰看到後,迅速回到家裡告知‘誰回來了’,於是他的親人們興高采烈地迅速出來,歡迎他[說]:‘你回來啦,親愛的!身體健康吧,親愛的?’同樣的,男子或女子在此[世]為善,離開此世間去往來世,‘我在前面,我在前面’,天神們會帶著十種天界禮物來歡迎他。”[導師]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久住異鄉”(Cirappavāsiṃ),即長久沒有住在一起。
“從遠方平安歸”(dūrato sotthimāgataṃ),完成貿易或王差後獲得收益,創造了財富,平安地從遠處歸來。
“親朋與友人”(Ñātimittā suhajjā ca),有親屬關係的親人和互相聯繫的朋友以及懷有善意的友人。
“歡喜其歸來”(abhinandanti āgataṃ),看到他回來了,僅僅用語言或進行合掌,或通過贈送種種禮物來歡迎歸家者。
“亦如此”(Tatheva),同樣地,造福者“從此世去到來世”(asmā lokā paraṃ gataṃ),福德充當父母的角色,帶著天界的長壽、美麗、快樂、名望、主權,天界的色、聲、香、味、觸,這十種禮物來歡喜迎接[他]。
“如親[迎接]喜愛者”(piyaṃ ñātīva),意思是,如同此世中其他親人對待喜愛的親人歸來一般。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九、難提的故事[終]。
第十六品喜愛品釋義終。
- 偈頌部份可另參 多版本對讀
- 目錄 (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備註:
[227] | 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354 篇),菩薩是一名依靠務農為生的婆羅門,有一位妻子,一對兒女,一個兒媳和一個女僕,六人融洽地生活在一起,在菩薩的教誡下他們都修習布施、持戒、遵守布薩,並晝夜不放逸地修習死隨念。一 天,菩薩和兒子一起去田間勞作,一條毒蛇將他兒子咬死了。當他發現後,並沒有哭泣,只是將他的屍體放在一棵樹下,思維無常。然後請人給妻子送去資訊,告訴她不用像往常那樣送兩個人的飯,送一個人的飯即可,並且讓家裡四人都穿上乾淨衣服手持香、花而來。他妻子聽聞消息後便知道兒子死了,平靜地叫上其餘家人一起手持香、花來到菩薩勞作之處。菩薩用餐過後,他們便用木柴將其屍體火化,期間無一人落淚,他們只是作意死隨念。他們的德行驚動了帝釋天帝,帝釋天帝便前來發問,令他們作獅子吼,然後以七寶充滿他們的家。 |
[228] | Pts 版巴利是 dhammaṭṭhaṃ saccavādinaṃ:住法說真諦。 |
[229] | 根據《清淨道論》:(1)逼 迫義,(2)有為義,(3)熱惱義,(4)變易義,這是苦的如實之義;(5)增益義,(6)因 緣義,(7)結縛義,(8)障礙義,這是集的如實之義;(9)出離義,(10)遠離義,(11)無為義,(1 2)不死義,這是滅的如實之義;(13)出義,(14)因義,(15)見義,(16)增上義,這是道的如實之義。 |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