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15. 樂品 Sukhavaggo (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1. 樂品 Sukhavaggo 目錄
文喜尊者、法護尊者譯
15. 佛陀品
  1. 平息親族爭鬥的故事( dhp_197_199 )
  1. 魔羅的故事( dhp_200 )
  1. 憍薩羅國王戰敗的故事( dhp_201 )
  1. 某位良家女的故事( dhp_202 )
  1. 一位優婆塞的故事( dhp_203 )
  1. 憍薩羅波斯匿的故事( dhp_204 )
  1. 底沙長老的故事( dhp_205 )
  1. 帝釋的故事( dhp_206_208 )
 

1. 平息親族爭鬥的故事

Ñāātikalahavūpasamanavatthu

“[我等]實樂[活]……”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釋迦族中時,為平息親族間的爭鬥而說的。

據說釋迦族與拘利族在羅希尼(Rohiṇī)河——位於迦毗羅衛城(迦毗羅衛城)與拘利城之間——設立了一個大壩,種植莊稼。

然後,在逝毖吒月 [221] (jeṭṭha),當莊稼枯萎時,兩城中居住的農夫聚集在一起。在那裡,拘利城居民說:“這水流向兩邊的話,既不夠你們用,也不夠我們用。但我們的莊稼只要澆一次水就要成熟了。這水,你們給我們吧!”

另一方則說:“我們不能在你們倉庫裝滿[糧食]的情況下,拿著赤金、藍寶石、黑色錢幣,手拿籃子、麻袋等到你們家門口走訪。我們的莊稼也只要澆一次水就成熟了。這 水,你們給我們吧!”

“我們不給!”

“我們也不給!”

這樣越吵越凶後,一人起來打了另一人一下,他也[打 了]另一人,就這樣互毆,侮辱了[對方]王族的起源後,令爭論擴大。

拘利族的農夫們說:“你們去把迦毗羅衛的居民抓走 [222] ,那些像狗、豺等一樣和自己的姊妹同居者,他們的象、馬、盾牌和武器能把我們怎麼樣?”

釋迦族的農夫也說:“你們現在去把麻風病的孩子抓走,那些無庇護、無居所,像動物一樣住在棗樹下者,他們的象、馬、盾牌和武器能把我們怎麼樣?”

他們前去告訴了負責安排此事的大臣,大臣告訴了王族。於是釋迦族[說]:“我們將讓[他們]看看與姊妹同居者的堅定與力量。”他們做好戰鬥準備出發了。

拘利族也[說]:“我們將讓[他們]看看住棗樹下者的堅定與力量。”他們做好戰鬥準備出發了。

導師則在清晨觀察世間時看到了親族,心想:“我不去 的話,這些人將滅亡,我應當前去。”便獨自一人從空中前去盤腿坐在羅希尼河中央的上空中。親族們看到導師後,丟掉武器行禮敬。於是導師對他們說:“這是爭吵什麼,大王?”

“我們不知道,尊者。” “現在誰會知道?”

“副王會知道……將軍會知道”他們以這種方式直到詢問了農奴,他們說:“尊者,由水引發的爭鬥。”

“水有什麼價值,大王?” “價值甚微,尊者。”

“刹帝利有什麼價值,大王?” “刹帝利無價,尊者。”

“不適宜,你們因微不足道的水而令無價的刹帝利滅亡。”

他們沉默了。於是,導師招呼他們:“大王,為何如此做?我不出現的話,今天將血流成河,你們所行不當。你們懷五種敵意 [223] 而住,我無敵意而住,你們苦於煩惱而住,我離苦而住。你們努力追求五欲而住,我無欲無求而住。”說完,誦出這些偈頌:

197.
susukhaṃ vata jīvāma, verinesu averino,
verinesu manussesu, viharāma averino.

我等實樂活,怨恨中無怨;
怨恨之人中,我等無怨住。

198.
susukhaṃ vata jīvāma, āturesu anāturā,
āturesu manussesu, viharāma anāturā.

我等實樂活,苦痛中無痛;
苦痛之人中,我等無痛住。

199.
susukhaṃ vata jīvāma, ussukesu anussukā,
ussukesu manussesu, viharāma anussukaṃ.

我等實樂活,欲求中無求;
欲求之人中,我等無求住。

在此[偈頌中],“善快樂”(susukhaṃ),很快樂。這是說:那些以打家劫舍等方式維生的在家人,或者以行醫等[邪命] [224] 方式謀生的出家人,他們說“我們快樂地生活”,與他們相比,我們才是真的善快樂而生活。

我們在懷五種敵意的人們中無敵意,在苦於煩惱的人們當中因無煩惱而離苦,在努力追求五欲的[人們]當中,因無彼等追求而無欲無求。[偈頌的]其餘內容顯而易見。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一、平息親族爭鬥的故事[終]。


2. 魔羅的故事

Māravatthu

“我等實樂活……”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五堂(Pañcasālā)婆羅門村時,就魔羅而說的。

一天,導師見到五百童女有證得入流道的因緣後,便依止那個村莊而住。那些女孩在一個節日裡前往河邊沐浴,梳妝打扮一番後,開始往村裡走。導師則進入那個村莊托缽。這時,魔王控制了整個村莊的居民的身體,讓導師連一勺飯也沒有獲得,然後站在村口對拿著如洗淨的缽離開的導師說:“沙門,獲得缽食了嗎?”

“惡魔,是你讓我得不到缽食的?” “尊者,那你就再入進入[村莊托缽]吧。”

據說他是這樣[打算的]:“倘若他再進去,我將控制所有人的身體,在他前面拍掌嬉笑。”

這時,那些女孩們到達了村口,見到導師,禮敬後,站在一旁。魔羅則對導師說:“尊者,您沒獲得缽食也會受饑餓之苦吧。”導師說:“惡魔!今天,即便我什麼也沒得到,也會像流光天(光音天)偉大的梵天神一般以喜樂度日。”說 完,誦出此偈:

200.
susukhaṃ vata jīvāma, yesaṃ no natthi kiñcanaṃ,
pītibhakkhā bhavissāma, devā ābhassarā yathā.

我等實樂活,任何障礙無;
我等喜為食,恰似流光天。

在此[偈頌中],“對我們[而言]那些”(yesaṃ no),對於我們而言,那些作為障礙義的貪愛等任何[煩惱],我們一種也沒有。

“喜為食”(pītibhakkhā),如同流光天的[梵]天神以喜悅為食,他們只以喜樂度日,我們亦如是。惡魔!意思是,我們什麼也沒得到後,會以喜悅為食。

開示結束時,五百童女都證得了入流果。

第二、魔羅的故事[終]。


3. 憍薩羅國王戰敗的故事

Kosalarañño parājayavatthu

“勝利[召]怨敵……”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憍薩羅國王戰敗而說的。

據說他在迦尸(Kāsi)國的村莊附近與外甥未生怨[王]交戰,三次被對方擊敗,第三次[落敗]時,他心想: “我連乳臭未乾的孩子都打不贏,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他絕食臥於床榻。

於是,他的事蹟在整個城內傳開。比丘們稟告導師:“尊者,據說國王在迦尸國的村莊附近,三次被打敗,他如今敗北而歸,[想到]‘我連乳臭未乾的孩子都打不贏,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就絕食臥於床榻。”

導師聽了他們的話後,說:“諸比丘,即便獲得勝利也會召來憎恨,而敗北者則會痛苦而臥。”說完,誦出此偈:

201.
jayaṃ veraṃ pasavati, dukkhaṃ seti parājito,
upasanto sukhaṃ seti, hitvā jayaparājayaṃ.

勝利召憎恨,敗者住苦惱;
勝敗兩俱舍,寂靜住安樂。

在此[偈頌中],“勝利”(jayaṃ),戰勝他人者會召來憎恨。

“敗北者”(parājito),被他人擊敗後,[想著]“何時我才能見敵人之後背?(看到敵人敗北而逃的背影)”痛苦地躺著。意思是,在一切威儀中都痛苦而住。

“寂靜者”(upasanto),平息了內在一切貪等煩惱的漏盡者,捨棄勝敗後安樂而臥。意思是,在一切威儀中都快樂而住。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

第三、憍薩羅國王戰敗的故事[終]。


4. 某位良家女的故事

Aññatarakuladārikāvatthu

“無[火]如貪愛……”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某位良家女而說的。

據說她父母給她安排了婚事,在新婚之日邀請了導師。導師在比丘僧團的圍繞下去到那裡坐下。這位新娘則為比丘僧團做過濾水等[服務],挨個前行。她的丈夫則站著盯著她看。當他在貪欲驅使下觀看時,內心生起了煩惱。被無知所征服的他,既不服務佛陀,也不服務八十大長老。而是伸出手,生起心念:“我要抓住這新娘。”

導師發現他的意圖後,就讓他看不到那女子。他沒看到[新娘]就站著望向導師。導師在他站著看向[自己]後,對他說:“少年,無火如貪欲之火,無罪如嗔恨之罪,無苦如負擔五蘊之苦,無樂如涅槃之樂。”說完,誦出此偈:

202.
natthi rāgasamo aggi, natthi dosasamo kali,
natthi khandhasamā dukkhā, natthi santiparaṃ sukhaṃ.

無火如貪愛,無罪如嗔恚;
無苦如諸蘊,無樂勝寂靜。

在此[偈頌中],“無[火]如貪愛”(natthi rāgasamo),沒有其他的火能夠像貪欲一樣,看不出煙、焰、火炭,只在內在燃燒,就能[把人]化為一把灰。

“罪”(kali),也沒有其他罪等同於嗔恨。 “如諸蘊”(khandhasamā),[這個複合詞拆分為:]

“khandhehi”(與諸蘊)+“samā”(等同)。沒有其他的苦像負擔[五]蘊之苦[這麼苦]。

“勝寂靜”(santiparaṃ),也沒有其他快樂超過涅槃。意思是,其他的快樂只是快樂,涅槃則超越了快樂(是最上的快樂)。

開示結束時,新娘與新郎都證得了入流果。這個時候,世尊讓他們互相見到了對方。

第四、某位良家女的故事[終]。


5. 一位優婆塞的故事

Ekaupāsakavatthu

“饑餓[最大病]……”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阿羅毘(Āḷavī)時,就一位優婆塞而說的。

一天,導師坐在祇陀林香室,清晨時觀察世間,看到了阿羅毘的一個窮人,得知他有[證悟]的因緣後,就和五百比丘一起前往阿羅毘。

阿羅毘的居民邀請了導師。那位窮人在聽說了“據說導師來了”後,也作意“我要到導師面前聽法。”就在那一天,他的一頭牛跑丟了。他心想:“我是去找牛還是聽法呢?”然後[決定]“我找完牛再聽法”,一大早就離開了家裡。

阿羅毘的居民則請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坐下,招待飲食後,為了[聽聞]隨喜開示,而[幫導師]拿著缽。導師[心 想:]“我因那位[窮人]走了三十由旬的路而來,他為了找牛進入了森林,我要在他到來時才開示法。”便保持沉默。

那個人在白天找到牛後,趕進牛群中,然後[想著]“即便沒有其他事(沒有講法)了,我也要去禮敬導師。”雖然饑腸轆轆,他也沒有想要回家,迅速來到導師面前,禮敬導師後,站在一旁。

在他站立之時,導師對負責供養的人說:“還有給比丘僧團剩餘的任何食物嗎?”

“尊者,都還有。” “那就給這個人食物吧。”

那[負責人]就讓他坐在導師所吩咐的地方,然後用粥、副食、主食恭敬地招待了他。他用完餐,漱了口。據說,除了此處外,在三藏裡,沒有其他地方[記載佛陀]為來往的人安排飲食的。他消除苦惱後,心變得安定了。於是導師為他講述了次第論並講解了[四]聖諦。他在開示結束時證得了入流果。導師也在做完隨喜後,從座位起身離開了。大眾護送導師走一段後返回了。

比丘們就在和導師一起前進時抱怨道:“你們看,賢友們,導師的行為,平日裡沒有這樣的事。而今天,看到一個 [在家]人後,安排並讓人拿粥等[食物]給他。”

導師轉身站著問道:“你們說什麼,諸比丘?”聽說此事後,[導師]說:“是的,諸比丘,我[途經]三十由旬荒野而 來,是看到那位優婆塞的[聖道]因緣後才來的。他十分饑餓,從清晨起,他就在森林裡找牛。[我]思維了‘他遭受著饑餓之苦,即便是[向他]講法,他也不能通達’才這麼做 的。無病如同饑餓之病。”說完,誦出此偈:

203.
jighacchāparamā rogā, saṅkhāraparamā dukhā,
etaṃ ñatvā yathābhūtaṃ, nibbānaṃ paramaṃ sukhaṃ.

饑為最大病,諸行最大苦;
如實知此已,涅槃最上樂。

在此[偈頌中],“饑為最大病”(jighacchāparamā rogā),由於其他病治療一次就痊癒或部分消除,然而饑餓永遠需要治療,因此這[饑餓]相比其他病最為[嚴重]。

“諸行”(saṅkhāra),五蘊。

“知此後”(etaṃ ñatvā),“無病如饑餓,無苦如負擔諸蘊”如實了知此事後,智者作證涅槃。

“涅槃最上樂”(nibbānaṃ paramaṃ sukhaṃ),意思是,它(涅槃)是所有快樂中最好、最高的快樂。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五、一位優婆塞的故事[終]。


6. 憍薩羅波斯匿的故事

Pasenadikosalavatthu

“無病最上利……”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憍薩羅國王波斯匿而說的。

在某段時間裡,國王[每天]吃一陀那(Doṇa,近 4 升)米[煮]的米飯,並配以相匹配的菜肴。一天,他用過早餐,沒有消除飯後的睡意就去到導師跟前,形色疲憊,左右挪動著[身體]。雖然困得不行,但不能直接躺下,就坐在一旁。

這時,導師對他說:“大王,沒休息就來了?” “是的,尊者,吃完飯我就很苦。”

於是,導師對他說:“大王,吃太多就會有這樣的苦。”然後,誦出此偈:

“困倦暴食者,嗜睡輾轉臥;
如飼養大豬,鈍者屢入胎。”(《法句》第 325 偈)

用這首偈頌教誡過後,[導師]進一步教誡:“大王,應適量而食。適量而食者才安樂。”誦出此偈:

“恒具正念人,取食知其量,
彼苦受微少,緩衰護壽元。”(《相應部》1.124)

國王記不住偈頌,就對站在附近的外甥——善見(Sudassana)青年說:“你記住這首偈頌吧,孩子。”他記住那首偈頌後,向導師詢問:“我要做什麼,尊者?”

於是,導師對他說:“你在國王吃最後一個飯團時說這個偈頌吧。國王考慮其含義後就會捨棄那個飯團。你就按那個飯團中米的數量,在[下次]給國王煮飯時減少那麼多米。”

他[說:]“好的,尊者。”

不論晚上還是早上,當國王吃最後一個飯團時,他就誦出那首偈頌,然後按照他捨棄的那個飯團中米的數量減少[下一餐的]米。國王也在聽了他的偈頌後,每次讓人給他一千[錢]。後來,國王保持最多一吶礪(Nāḷi,管:約四分之一升)的飯量,變得舒服和苗條了。

後來,有一天,他去到導師面前,頂禮導師後,說道: “尊者,現在我舒服了,不論是追趕鹿或者馬,我都能抓住了。過去我和外甥交戰,現在我把女兒金剛公主(Vajirakumārī)嫁給了外甥,[和他交戰的]那個村莊也作為浴粉金送給她了。和他之間的爭鬥平息了,因這個原因我也變得快樂了。前些天,我家祖傳的國王摩尼寶沒了,他現在又回到了[我]手裡, 因這個原因我也變得快樂了。由於想和您弟子們[建立]信任,將您親族的女兒娶到了我家,因這個原因我也變得快樂了。”

導師說:“大王,無病是最上的利益,也沒有像[知足]這樣的財富——滿足於所得到的,沒有像信任這樣最好的親人,沒有等同涅槃的快樂。”說完,誦出此偈:

204.
ārogyaparamā lābhā, santuṭṭhiparamaṃ dhanaṃ,
vissāsaparamā ñāti, nibbānaparamaṃ sukhaṃ.

無病最上利,知足最上財;
信任最上親,涅槃最上樂。

在此[偈頌中],“無病最上利”(ārogyaparamā lābhā),無病的狀態是最好的利得。對於病人而言,即便是存在的利得也是無得,因此對於無病者,他的一切利得都已到來。因此這麼說:“無病最上利。”

“知足最上財”(santuṭṭhiparamaṃ dhanaṃ),對於在家人或出家人,滿足於自己所獲得的、屬於自己的財產,名為知足,相比其他財產,[它]是最好的財產。

“信任最上親”(vissāsaparamā ñāti),不論父親或母親,沒有信任,他就不是親人。而那些有信任的非親屬,即便他是沒有[親緣]關係的人,也是最好、最上的親人。因此說:“信任最上親。”

沒有快樂等同於涅槃,因此說:“涅槃最上樂”(nibbānaparamaṃ sukhaṃ)。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六、憍薩羅[國王]波斯匿的故事[終]。


7. 底沙長老的故事

Tissattheravatthu

“已飲遠離味……”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毘舍離(毘舍離)時,就某位比丘而說的。

當導師說“諸比丘,四個月後我將般涅槃”時,導師身邊有七百位比丘陷入恐慌,漏盡者生起法悚懼,凡夫們忍不住流淚。比丘們組成成群結隊進行商討:“我們該怎麼辦?”

這時,有位比丘名叫底沙長老,[他心想:]“導師說四個月後將般涅槃,我尚未離染,我應在導師還在世時獲證阿羅漢。”便在四威儀中獨自而住。他不去親近諸比丘,也不和任何人一起商討。於是比丘們對他說:“賢友底沙,為什麼你這樣做?”他對他們的話充耳不聞。

他們將他的行為稟告導師後,說:“尊者,底沙長老對您無敬愛。”導師讓人召喚他,詢問道:“底沙,你為何這樣做?”當他告知了自己的意圖時,[導師]予以讚歎:“善哉,底沙。”然後說:“諸比丘,底沙這樣的人才是對我有敬愛。用香、花鬘等做供養其實不是在恭敬我,只有法隨法行才是在恭敬我。”說完,誦出此偈:

205.
pavivekarasaṃ pitvā, rasaṃ upasamassa ca,
niddaro hoti nippāpo, dhammapītirasaṃ pivaṃ.

已飲遠離味,以及寂靜味;
飲法喜味者,離焦躁無惡。

在此[偈頌中],“遠離味”(pavivekarasaṃ),從遠離所生之味,意思是,獨處之樂。

“已飲”(Pitvā),在做苦遍知等的時候,通過親證所緣而得飲了[遠離味]。

“以及寂靜味”(Upasamassa cā),得飲煩惱止息的涅槃之味後。

“離焦躁”(Niddaro hoti),通過得飲這兩種味而[得 證]漏盡的比丘,因內在沒有了貪愛的焦躁等,從而既無焦躁也無惡。

“飲法喜味”(Rasaṃ pivaṃ),飲用因九種出世間法而出現的喜悅之味者,也無焦躁且無惡。

開始結束時,底沙長老證得了阿羅漢,開示也給大眾帶來了利益。

第七、底沙長老的故事[終]。


8. 帝釋的故事

Sakkavatthu

“善哉見[聖者]……”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維盧瓦(Veḷuva)村時,就帝釋[天帝]而說的。

在導師捨棄壽行後,生起血痢之病。帝釋天帝得知後,心想:“我應去導師那裡做照顧病患[的服務]。”便捨去三牛呼大的身體,走近導師,用雙手按摩[導師之]足。導師便對他說:“這是誰?”

“是我,尊者,帝釋。”

“你為何而來?” “為照顧您的病,尊者。”

“帝釋,對諸天而言,人類的氣味百由旬之外就猶如脖子上掛著的死屍一般。你去吧,我有照顧病患的比丘。”

“尊者,我在八萬四千由旬開外就聞到您的戒香而來,我就要服侍[您]。”

給導師裝排泄物的便盆他連別人用手碰觸都不讓,放在頭上運出去時,連面色都不改,好像在運送一個香盆一樣。如此照顧導師,在導師安穩時才離開。

比丘們生起談論:“帝釋對導師真是愛敬啊!捨棄如此般的天界成就,連面色都不改,像運送一個香盆一樣,用頭[頂著]運送導師的便盆,而做服侍。”導師聽聞他們的談話後, [說:]“諸比丘,這帝釋天帝對我的愛敬並非不可思議。這帝釋天帝因為我而在捨棄衰老帝釋的形態後成為了入流者,成為了年輕的帝釋。當他被死亡的怖畏所威脅,以五髻乾闥婆(Gandhabba、樂神)天子為先遣人員而來時,我對坐在因達娑羅樹洞窟天眾中的他說:

“‘凡你所欲問,儘管向我提,為汝施住者 [225] ,我將一一答。’(長部》2.356) “說完,宣說佛法,除遣他的疑惑。開示結束時,一億四千萬生命領悟了法。帝釋也在座上就證得了入流果,變成了年輕的帝釋。我如此對他助益良多。他對我的愛敬並非不可思議。諸比丘,得見聖者即是快樂,與他們同住一處也快樂。而與愚人一起,這一切皆苦。”說完,誦出這些偈頌:

206.
sāhu dassanamariyānaṃ, sannivāso sadā sukho,
adassanena bālānaṃ, niccameva sukhī siyā.

善哉見聖者,共住常快樂;
不見愚者故,彼即恒快樂。

207.
bālasaṅgatacārī hi, dīghamaddhāna socati,
dukkho bālehi saṃvāso, amitteneva sabbadā,
dhīro ca sukhasaṃvāso, ñātīnaṃva samāgamo.

結交於愚人,長久處憂悲;
與愚如與敵,共住時時苦;
結交賢者樂,如同會親族。

208.
tasmā hi dhīrañca paññañca bahussutañca, dhorayhasīlaṃ vatavantamariyaṃ,
taṃ tādisaṃ sappurisaṃ sumedhaṃ, bhajetha nakkhattapathaṃ va candimaṃ.

是故應結交,賢智多聞者,
慣於擔重荷,苦修之聖人,
此等善智士,如月順星道。

在此[偈頌中],“善”(sāhu),好,妙。

“共住”(sannivāso),不僅僅只是見到他們,和他們一起在一個地方[行住]坐[臥]等,獲得[機會]為他們履行大小義務,也都是好的。

“結交於愚人”(bālasaṅgatacārī hi),誰若與愚人結 交。“長久”(dīghamaddhāna),“來,我們去做打家劫舍等 [事]”他在愚昧友人的號召下,和其同一志向,做那些[惡行],而遭受砍手等[災禍],從而長久悲傷。

“常”(sabbadā),意思是,如同和手持劍的敵人或毒蛇等一起共住恒常是痛苦的,和愚人一起[共住]也是一樣。

“結交賢者樂”(dhīro ca sukhasaṃvāso),在此[複合詞拆分為],“sukho”(快樂)+“saṃvāso”(共住),因此是 “快樂住”(sukhasaṃvāso),意思是,和智者一起共住一處是快樂的。為什麼?

“如同會親族”(ñātīnaṃva samāgamo),就如同親族相聚是快樂的,如此[與智者共住]也快樂。

“是故”(tasmā hi),由於與愚人共住苦,與智者共住樂,因此對於具足堅定智慧的賢者、具足世間出世間智慧的智者、具足教理與實證的多聞者、習慣於負荷導向阿羅漢的重擔的慣於負重者、具足戒以及具足頭陀支的具足苦修者、遠離諸煩惱的聖者,對於如此般的善士、耀眼的智者 [226] ,應如月亮行於無垢星道之虛空一般,應如此與之結交、恭敬往來。[這是這個偈頌]的含義。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八、帝釋的故事[終]。

第十五品快樂品釋義終。



  • 目錄 (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備註:

[221]印度熱季的第三個月。
[222]這裡緬甸版巴利原文為“tumhe kapilavatthuvāsike gahetvā gajjatha”其中的 “gajjatha”是打雷的意思,含義上講不通,對應 pts 版是“gacchatha”(走),比較合理,因此根據此意翻譯。
[223]根據《相應部》(37.14)中的五憎經,五種憎怨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
[224]出家人通過給在家人治病而謀生屬於邪命,但可以給出家同修治病,乃至是出於悲憫給自己的淨人或在寺院裡生病的旅客提供一定的醫藥也是可以的。
[225]Vāsava,帝釋天帝過去做人時曾布施住所,因此被稱為施住者
[226]“耀眼的智者”(sobhanapaññaṃ)根據 pts 版翻譯。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