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佛陀品 Buddhavaggo (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 佛陀品 Buddhavaggo 目錄
|
|
|
|
|
|
|
|
|
1. 魔女的故事
māradhītaravatthu
“彼之勝利……”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菩提樹下時,就魔女而說的。開示發生在舍衛城,後來又為俱盧國(Kururaṭṭha)的摩犍提(Māgaṇḍiya)婆羅門複述了。據說在俱盧國,婆羅門摩犍提他的女兒也叫摩犍提(Māgaṇḍiyā),有著極好的容貌。許多富有的婆羅門以及刹帝利想要得到她,紛紛給摩犍提送去消息:“把女兒給我們。”他則用“你們配不上我女兒”將所有人拒絕了。
後來,有一天,導師在清晨觀察世間時,看到婆羅門摩犍提進入了自己的智網,“會發生什麼呢?”探求時看到婆羅門夫婦有證得三果的潛質。婆羅門固定在村外事火。導師一早就帶著衣缽去到了那個地方。婆羅門看著導師光輝的樣貌,心想:“在此世間無人可與此人匹敵,他與我女兒相配,我們要將女兒給此人。”然後對導師說:“沙門,我有一個女兒,由於我沒看到配得上她的人,因此我沒把她[許配]給任何人,然而你與她相配,我想把女兒給你做妻子。你就在這裡待著,直到我把她帶來。”導師聽了他的話,既沒有同意,也沒有反對。
婆羅門則回到家中對婆羅門女說:“夫人,今天看到一個和我女兒相配的人了,我們把她[嫁]給他吧。”將女兒打扮一番後,和婆羅門女一起帶著她來到[之前]那個地方。大眾也出於好奇心[跟著他們]出了[村子]。導師沒有站在和婆羅門說話之處,在那裡留下腳印後,站在了另一個地方。據說諸佛的腳印只有在他們決意了“讓某某看到這個”以後,才會出現在他走過的地方,在其他地方則看不到那[足跡]。
和婆羅門一起來的婆羅門女就問婆羅門:“他在哪裡?” “跟他說了‘你留在這裡’啊”,正在尋找時,看到了足跡,就指給[婆羅門女]:“這是他的足跡。”她善長於看相,說:“婆羅門,這不是受欲者的足跡。”婆羅門說:“夫人,你看見水杯中的鱷魚,我看見了那沙門,說了‘我要把女兒給你’,他也認可了。”[婆羅門女]說:“婆羅門,即便你這麼說,這也是無煩惱者的足跡。”說完,誦出此偈:
然後婆羅門對她說:“夫人,莫吵,安靜地過來。”他走著就看到了導師,然後指給她看:“這就是那個人。”他走近導師,說:“沙門,我要把女兒給你。”導師沒有說“我不需要你的女兒”,[而是]說:“婆羅門,我要告訴你一個真相,聽好了。”
“說吧,沙門,我聽著。”他回答。[導師]講述從大出離開始的過往之事。簡要言之就是:大士放棄了王位,登上犍陟(kanthaka,菩薩出離時乘坐的馬),在車匿的陪同下行大出離,在城門口站著的魔羅說:“悉達多,回去,七天后你的輪寶將出現。”
[菩薩]說:“魔羅,我知道這個,我不需要它。” “那你出家是為了什麼?”
“為了一切知智。”
[魔羅]說:“這樣的話,從今日起,如果你哪怕動一個欲尋等的念頭,我都知道該怎麼對付你。”他從此開始跟隨大士七年以尋找機會。導師則行了六年苦行,然後以個人的力量在菩提樹下洞悉了一切知智,在第五個星期坐在牧羊人的孟加拉榕樹下體會解脫之樂。
此時魔羅[想到:]“我跟隨了這麼長時間尋找機會,也沒有看到此人的任何過失,此人今後脫離我的領域了。”便憂愁地坐在大路上。這時,他的這三個女兒愛欲、不樂、貪正在尋找:“我們的父親不見了,現在他在哪裡?”看到他如此坐著,便靠近他,問:“父親,您為何痛苦、悲傷?”他將那原委告訴了她們。她們便對他說:“父親,勿多慮,我們將其置於自己的掌控下,然後把他帶來。”
“不可能的,閨女,任何人都無法掌控此人。”
“父親,我們是女人,現在我們就用欲望的陷阱等將其束縛住,然後帶過來,您別擔心。”她們靠近導師,說:“沙門,我們供您足下驅使。”世尊既沒有在意她們的言語,也沒有睜眼看。
魔女又[想到:]“人們的喜好各種各樣,有的喜歡少 女,有的喜歡青年的,有的喜歡中年的,有的喜歡老年的,我們要用各式各樣的[形態]來誘惑他。”每人以少女等的形象依次變化出少女、未生育的[女性]、生育了一次的女性、生育了兩次的女性、中年女性、老年女性各一百個,六次來到導師面前,說:“沙門,我們供您足下驅使。”世尊對此也沒有在意,只是住於無上離欲解脫。然後導師對如此般造作的她們說:“去,你們見到了什麼,如此努力?在離欲者面前做如此之事不相宜。如來貪等[諸漏]已除。你們能以何方法將其帶到自己的掌控下?”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彼之勝利不敗”(Yassa jitaṃ nāvajīyati)是說彼佛陀以諸[聖]道對貪等煩惱所取得的勝利,[那些煩惱]不會再發生,不需要再次取勝,不會成為惡勝。
“不隨往”(noyāti)即不會前往,他所戰勝的貪等所有煩惱,不會有任何一個煩惱會在以後的世界中再發生,“不跟隨”之義。
“無邊行境”(anantagocaraṃ)對於有著無邊所緣一切知智的[佛陀],無邊行境者,“以何種行道”(kena padena),即對於那在貪等行跡中有任何一種行跡者,你們可以通過那種行跡而引誘去。然而佛陀連一種行跡都無,對於那無行跡的佛陀,你們要以何行跡而引誘呢?
在第二首偈頌裡,“貪愛”因其“已編織、全覆蓋”之義,它有“網”之名,以及“制網者”、“網喻”之名,[稱為]“羅網”(jālinī)。由於[貪愛]在色等感官所緣上強烈執取,心意糾纏於其上,因其懷毒、毒花、毒果、服毒之故, [稱為]“黏著、渴望”(visattikā)。
意思是,無行跡的佛陀,“他”(Yassa)已沒有此等可將其“帶往”(netuṃ)“任何處”(kuhiñci)的貪愛,你們要以何行跡將其誘惑?
開示結束時,諸多天神領悟了法。眾魔女則於彼處消失。
導師說出此開示後,說:“摩犍提,我過去看到這沒有痰等[不淨],具備黃金般軀體的三魔女,那時我都沒有淫欲。你女兒的身體就像是三十二個部分所充斥的屍體,外表經裝飾的糞桶。假設我的腳沾了糞便,而她站在門口,即便如此我也不會用我的腳去觸碰她的身體[來擦拭我的腳]。”說完,誦出此偈:
開示結束時,兩夫婦都證得了不來果。
第一、魔女的故事[終]。
2. 從天而降的故事
Devorohaṇavatthu
“樂禪修賢者……”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僧伽施
(Saṅkassa)城門時,就眾多天與人而說的。開示始於王舍城。
有一次,王舍城的財主在恒河裡戲水,為了避免危險以及保護由於失念而掉落的首飾等,他命人用網將周圍圍起 來。有一棵紅檀木生長在恒河上游,根部被恒河水沖刷給沖倒了,沿途被岩石撞成了碎片。從中有一塊水壺大小的木塊,被岩石打磨,被水浪拍打得很光滑了,一路漂流中被水草覆蓋,來到了財主的網中。
財主說:“這是什麼?”聽到“是木塊”後,命人帶上 它。考慮到“這是名叫什麼[的木頭]?”便讓人用斧刃削 切。這時出現了裡面紅檀木的顏色。財主既不是正見者,也不是邪見者,是中間派。他心想:“我家裡紅檀木多的是,我
要拿它做什麼呢?”然後他有了此想法:“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說‘我們是阿羅漢,我們是阿羅漢’,我連一個阿羅漢也沒發現。[我要命人將它]安在家裡車工軲轆上,讓人做成一個缽,再放進網袋中,然後用串接的竹子掛在六十肘[高]的空中,然後我宣佈‘如果有阿羅漢,請從空中去拿取此[缽]。’誰若拿到它,我就偕同妻兒皈依他。”
他就依他計畫的方式做成了一個缽,用串接的竹子掛起來,說:“誰是這個世間的阿羅漢,就請他從空中去拿取此缽吧。”六師[外道]他們說:“這適合我們,就把它給我們吧。”他回答:“你們從空中去取吧。”
第六天尼乾陀若提子(Nigaṇṭho nāṭaputto)派弟子們 [前去]:“你們去,這樣和財主說:‘我們老師正適合,不要為了一點小事就騰空而行,你就把那缽給我吧。’”他們去了就跟財主這樣說了。財主回答:“能夠從空中去取得就去拿吧。”
若提子想自己去,就向弟子們示意:“當我抬起一隻手和一隻腳就好像要起飛一樣,你們就對我說:‘老師,您做什 麼?不要為了一隻木缽向大眾展示隱秘的阿羅漢之德。’說完抓住我的手和腳,拽落在地上。”他去到那裡向財主說:“大財主,那個缽適合[給]我,其他人不適合,請不要以[這樣]微不足道的理由就想我飛到空中,把缽給我吧。”
[財主回答:]“尊者,請飛到空中拿取吧。”
然後若提子[就說:]“那你們讓開,讓開!”把弟子們都弄到一旁,然後[說:]“我要騰空了。”抬起一隻手和一隻 腳。然後弟子們就對他說:“老師,你在做什麼?因一隻卑賤、低劣木缽的緣故向大眾展示隱秘之德有什麼意義?”他們抓住他的手腳,拽落在地上。他對財主說:“大財主,這些人不允許[我]飛,把缽給我吧。”
[財主回答:]“請飛到空中拿取吧,尊者。”
如此般,外道們努力了六天,依舊沒有得到那個缽。在第七天,尊者摩訶目犍連(Mahāmoggallāna)和尊者賓頭盧(Piṇḍolabhāradvāja)[決定]“我們去王舍城托缽吧”而出發了,當他們站在一塊岩石上披覆袈裟時,[聽 到]一些醉漢談論著:“嘿,之前六師在世上到處遊走[宣稱] ‘我們是阿羅漢’,而當王舍城財主如今第七天命人將缽掛起來,宣佈‘如果有阿羅漢,請從空中拿取’時,連一個[敢說]‘我是阿羅漢’騰空而起的也沒有。如今我們知道世上沒有阿羅漢了。”
聽了該談論後尊者摩訶目犍連對尊者賓頭盧說:“賢友跋拉奪迦,你聽到了這些人的話吧?這說得像是在考證佛陀的教法一樣。你有大神通,有大威力。你去,從空中去拿取那缽。”
“賢友摩訶目犍連,你是大神通第一者,你去拿取它,若你不拿,我就去拿。”
“你拿吧,賢友。”當[摩訶目犍連]這麼說時,尊者賓頭盧進入神足第四禪,然後[從禪定中]出起,用腳尖切割出三牛呼大小的石板,像棉花一樣把它升上空中,然後在王舍城上方繞行七回。它就像是三牛呼大小的城市的一個蓋子一樣出現[在人們視線中]。城市的居民們驚恐於“岩石罩住我們,然後逮住我們”,紛紛用簸箕等蓋在頭上,然後到處藏匿。[繞行]第七回時,長老將石板弄碎了,然後自己現身。大眾看到長老後,說:“尊者賓頭盧,您將岩石穩住然後抓住,沒讓我們全部死去。”長老用腳趾將岩石踢走,它回到了原來所在的位置。長老站在了財主的屋子上面。財主看到這一幕,匍匐在地,說“請下來吧,大師。”然後請從空中降下的長老坐下,命人取下缽,裝滿四甜品,給了長老。長老拿了缽後,朝寺院方向去了。然後那些去了森林裡的人和在空屋裡面的人,沒有看到那神通。他們聚集起來跟在長老後面[請求:]“尊者,請也向我們展示神通。”長老就為他們一波又一波人展示神通後,到了寺院。
導師聽到跟隨他一道的大眾吵吵鬧鬧的聲音後問:“阿難,那是什麼聲音?”
“尊者,賓頭盧飛到空中拿了旃檀木缽,那是他那裡的聲音。”[導師]聽了過後,命人把跋拉奪迦喚來,問:“據說你這樣做了,是真的嗎?”
“是真的,尊者。”他回答。
“跋拉奪迦,你為什麼這樣做?”把長老責備一番後,命人把那缽打碎,做成眼藥粉給眾比丘,並為眾弟子制定了不可[於在家人面前]施展神通的學處(《律藏·小品》.252)。
外道門聽說了“據說沙門喬答摩命人打碎了那缽,然後為眾弟子制定了不可施展神通的學處”,[便商量:]“沙門喬答摩的弟子即便是性命之因也不會違犯制定的學處,沙門喬答摩也將守護它。現在我們得到機會了。”他們便在城市街道間行走發佈公告:“我們為了守護自己之德,之前沒有為了木缽向大眾展示自己之德。沙門喬答摩的弟子為了一個缽就向大眾展示自己之德。沙門喬答摩以自己之智命人打碎了缽,制定了學處,現在我們就要與他一起施展神通。”
頻婆娑羅王聽了該言論後,去到導師處[問:]“尊者,據說您為眾弟子制定了不可施展神通的學處?” “是的,大王。”
“如今外道們說要與您一起施展神通,現在您怎麼辦?”
“他們施展的話,我也將施展,大王。” “您不是制定了學處嗎?”
“大王,我並非為自己制定的學處,那只是為我的弟子們制定的。”
“[您]所制定的戒律是給除您以外的其他人的,尊者?”
“那麼,大王,在此我反問你:‘大王,那你國內是否有花園?’”
“有的,尊者。”
“大王,假如大眾在你花園裡吃芒果等,該怎麼對他們?”
“懲罰,尊者。” “那你能吃嗎?”
“是,尊者,對我沒有懲罰,我可以享用自己的財產。” “大王,正如你的[王]令在三百由旬的國土內行使,自己的花園裡吃芒果等沒有懲罰,其他人則有,如此般,我的 [威]令也在萬億輪圍世界中行使,所制定的學處對自己沒有違犯一說,對其他人則有。我將施展神通。”
外道們聽說這話以後商討道:“現在我們完了,據說沙門喬答摩只是為弟子們制定的學處,不是給自己。據說他自己想要施展神通,我們該怎麼辦呢?”國王詢問導師:“尊者,您什麼時候施展神通?”
“四個月後的阿沙荼月(āsāḷhi [202] )的滿月日(陰曆 6 月月圓日),大王。”
“您將在哪裡施展呢,尊者?” “舍衛城附近,大王。”
“為何導師要指定如此遙遠的地方呢?” “因為那裡是一切諸佛施展大神通之處,以及也為了召集大眾才指定遠處。”外道們聽了這些話後說:“據說四個月後,沙門喬答摩會在舍衛城施展神通,現在我們不能讓他跑了,我們要一路跟隨,大眾看到我們後會問‘這是怎麼回事?’然後我們就對他說:‘我們曾說要和沙門喬答摩一起施展神通。他在逃跑,我們不讓他逃跑,我們緊隨其後。’”
導師在王舍城托缽後出來,外道們就在他後面出來,住在他出來後用餐之處。第二天在他住的地方用早餐。當人們問他們“這是怎麼回事?”時,他們就用之前想好的方式回答。大眾也[想著]“我們要看神通”而緊緊跟隨。導師次第而行到達了舍衛城。外道們也和他一起到了,唆使信眾後獲得了十萬[錢],然後命人建造了一座稀有的大廳,用藍蓮花覆蓋,“我們將在這裡施展神通”[說完]坐下來。
憍薩羅波斯匿王來到導師面前[說:]“尊者,外道們建造了一座大廳,我也要為您建造一座大廳。”
“夠了,大王,我有建造大廳的人。” “尊者,除了我還有誰能建造?” “帝釋天帝。”
“那麼尊者,您將在哪裡施展神通呢?” “甘達芒果樹下,大王。”
外道們聽說“據說他將在芒果樹下施展神通”後,通知自己的護持者,將一由旬範圍之內的芒果樹拔除扔到森林 裡,哪怕是當天才長出來的芒果苗。導師在阿沙荼月的滿月日進入到城裡。國王的一個名叫甘達(Kaṇḍa)守園人看到一個帶酸味的籃子裡有一個很大的熟芒果,他將被它的氣味、味道[所吸引]而圍繞它到處飛的烏鴉趕走,為了給國王吃將其帶著出發時,半路上看到了導師,他心想:“國王吃了這個芒果後可能會給我八個或十六個咖哈巴那(錢幣),那不夠我一生的生計。然而如果我將這個給導師的話,它必定將是我長久的利益。”
他就將這個成熟的芒果獻給導師。導師看著阿難長老,長老便把四天王供養導師的缽拿出來,放在他手上。導師將缽送上前接過那成熟的芒果,然後示意他想坐在那裡。長老敷展好袈裟給[導師]。當導師坐在那的時候,長老過濾了 水,將芒果壓榨,做成果汁給了[導師]。
導師喝完芒果汁便對甘達說:“就在這裡刨土把這個芒果種子種下吧。”他如此照做了。導師在它上面洗了手。就當[導師]洗完手時,一棵樹幹有犁頭大小,高五十肘的芒果樹長起來了,它有五個五十肘長的大枝,四個方向各一個,往上一個。它當即就被花果所覆蓋,處處都是一簇簇成熟的芒果。後來的比丘們吃了熟芒果,然後就離開了。
國王聽說了“據說長了一棵這樣的芒果樹”,便設置了看守:“不要讓任何人砍伐它。”由於它是甘達所種下的因此就得名為“甘達芒果樹”。一些醉漢也吃了芒果,然後 說:“嘿,邪惡的外道們[聽說]‘據說沙門喬答摩要在甘達芒果樹下施展神通’你們就把一由旬內,連當天長出來的芒果苗也[不例外]都拔除了。這才是甘達芒果樹。”說完用吃剩的芒果種子打他們。
帝釋[天帝]命令風雲天子:“將外道們的大廳用風拔起丟在糞地裡。”他如此照做了。太陽天子也接受到命令: “降下太陽曼陀羅,燒著[它]。”他照做了。再次命令風雲天子:“起旋風!”當他這麼做時,外道們汗流浹背的身上撒上了一層塵垢。他們就像紅土塊一般。雨[天子]也收到命令:“降下大[雨]滴!”他如此照做了。然後他們的身體猶如有斑點的母牛一般。尼乾陀他們感到羞愧,面面相覷都跑了。在他們這樣逃跑時,富蘭那迦葉(Purāṇakassapa) [203] 的一個農夫護持者[心想:]“現在是我的聖尊們顯示神通的時候了,我要去看神通[表演]。”他將牛放了,拿著早上帶來裝粥的壺和繩子前往時,看到了那樣逃跑的富蘭那,[他問 道:]“尊者,現在我[懷著想法]‘我要看聖尊們的神通[表演]’而來,你們去哪裡呢?”
“神通對你有什麼意義?把這水壺和繩子給[我]。”他帶上農夫給的水壺和繩子去了河邊,用繩子將壺綁在自己的脖子上,羞愧得什麼也沒說就沉入了河中,冒出水泡,死了,投生到了無間地獄 [204] 。
帝釋[天帝]在空中建造了寶石經行道,它的一端在輪圍界的東方邊緣,一端在輪圍界的西方邊緣。當[站滿]三十六由旬的人群聚集起來,日影變長時(午後),導師[尋思]“現在是施展神通之時了”,便從香室出來,站在前面。這時一位具備神通名為“主婦”的三果優婆夷,她走近導師說:“尊 者,有像我這樣的女兒在,就不用勞煩您了,我將施展神通。”
“你將如何施展呢,主婦?”
“尊者,我將某處輪圍界內部大地變為水,猶如水鳥一般潛入,然後在輪圍界東方邊界處現身,如此在輪圍界的西方、北方、南方[現身],如此在[輪圍界]中間[現身]。當大眾看到我後說‘那是誰?’時,[其他人]將會說‘她名叫主婦,那只是一個女[弟子]的威力,那佛陀的威力將會是什麼樣子呢?’這樣外道們將會連看都沒看您就逃跑掉。”
這時導師對她說:“主婦,我知道你能夠施展這樣的神通,然而這聚會不是針對你而起的。”然後拒絕了。
“導師沒有准許我,一定是還有其他人能施展比我更勝一籌的神通。”她[這樣想],然後站在一旁。導師則心想: “像這樣,[眾弟子]他們的德行也將眾所周知。像這樣他將在三十六由旬的大眾中做獅子吼。”便也問其他人:“你們將施展什麼樣的神通呢?”他們就站在導師面前做獅子吼:“將施展如此般與如此般的[神通],尊者。”
據說他們當中的小給孤獨(Cūḷa anāthapiṇḍika)心想 “有像我這樣的不來優婆塞兒子在,不勞煩導師”,便說: “尊者,我將施展神通。”[導師]問道:“你將怎麼施展?”
“尊者,我先化身為十二由旬大的梵天身,然後在這集會中以下大雨時打雷般的聲音,以所謂梵天擊掌 [205] 而擊掌。大眾問:‘那是什麼聲音?’[會有人]說:‘據說是小給孤獨的梵天擊掌之聲。’外道們[會說:]‘小給孤獨有如此的威力,那佛陀的威力會是什麼樣子?’他們將會連看都沒看您就逃跑掉。”
“我知道你的威力。”導師也對他這樣說,沒有同意[他]施展神通。
然後一位證得無礙解的七歲沙彌尼,據說名叫吉拉(Cīrā),她禮敬導師後,說:“尊者,我將施展神通。” “你將怎麼施展呢,吉拉?”
“尊者,我將把須彌山(Sineru)、輪圍山(Cakkavāḷapabbata)以及喜馬拉雅山(Himavanta)運來,依次放在這個地方,然後我將像天鵝一般從這些地方離去,無執著而行。大眾看到我後問:‘這是誰?’[有人會]說: ‘是吉拉沙彌尼。’外道們[會認為:]‘七歲的沙彌尼有如此的威力,那佛陀的威力會是什麼樣子?’他們將會連看都沒看您就逃跑掉。”應知道從她開始其他人也以[上面]已經提到的這樣的話[向佛陀進行了請求]。世尊也對他們說 “我知道你的威力”,沒有准許[他們]施展神通。
然後一個證得無礙解的阿羅漢,名叫純陀(Cunda)的七歲沙彌,他禮敬了導師,說:“世尊,我將施展神通。”然後[導師]問:“你要怎麼施展?”他回答:“尊者,我將抓住象徵瞻部洲的大瞻部(蓮霧)樹的樹幹,晃動它,獲取蓮霧果,給這裡的會眾吃,並帶來晝度樹 [206] 花禮敬您。”導師[說:]“我知道你的威力。”拒絕了他施展神通。
這時蓮花色長老尼禮敬了導師,說:“尊者,我將施展神通。”當被問及“你將怎麼施展?”時,她說:“尊者,我先顯示四周十二由旬的隨從,其周圍被[這裡]三十六由旬的會眾所圍繞,然後[我]將化作輪圍界之王前來禮敬您。”導師[說:]“我知道你的威力了。”也拒絕了她來施展神通。
然後摩訶目犍連長老禮敬世尊後說:“尊者,我將施展神通。”[導師]問:“你將怎麼施展?”他說:“尊者,我將把須彌山王置於牙間,然後像豆子、芥菜籽一樣咀嚼。”
“你還施展其他的嗎?” “我將把這大地像墊子一樣捲起來,然後放在指間。” “你還將施展其他的嗎?”
“我會像陶工的輪子一樣轉動大地,然後給大眾吃地味(大地中的營養素)。” “你還將施展其他的嗎?”
“我將把大地放在左手,然後用右手把這些眾生放到另一個洲。”
“你還將施展其他的嗎?” “我將把須彌山做成傘柄一樣,然後把大地舉起來放在它上面,就像手持傘的比丘一樣,一隻手拿著它在空中經行。”導師說:“我知道你的威力。”也拒絕了他來施展神通。他[尋思著:]“我想導師知道誰能施展比我更勝一籌的神通。”然後站在一旁。
這時導師對他說:“目犍連,這聚會不是針對你起的。我的責任與眾不同,沒有其他人可以背負我的重擔。現在我有能力承擔這個負擔,這並非不可思議。在我投生為畜生時,也沒有別人能夠替我承擔我的負擔。” “什麼時候呢,尊者?”在長老的詢問下,[導師]說出了過去之事:
講解了這《黑公牛本生》 [207] (Kaṇhajātaka [208] 《本生》1.1.29)後,又就該事講述了:
廣開講述了這《歡喜滿本生》 [209] (Nandivisālajātaka,《本生》1.1.28)。說完後導師登上寶石經行道,東方有十二由旬 [210] 的會眾,同樣地,西方、北方和南方[也都有十二由旬的會眾]。
世尊就在二十四由旬的會眾中間施展了雙神變。根據巴利這[雙神變]應如此被了知(《無礙解道》1.116):什麼是如來的雙神變智?在此如來施展不與弟子共的雙神變,從上身生火焰,從下身生流水;從下身生火焰,從上身生流水;從身體前面[生火焰],從身體後面[生流水];從身體後面……,從身體前面……;從右眼[生火焰],從左眼[生流 水];從左眼……,從右眼……;從右耳……,從左耳……;從左耳……,從右耳……;從右鼻孔……,從左鼻孔……;從左鼻孔……,從右鼻孔……;從右肩……,從左肩……;從左肩……,從右肩……;從右手……,從左手……;從左手……,從右手……;從右肋……,從左肋……;從左肋……,從右肋……;從右腳……,從左腳……;從左腳……,從右腳……;從每根手指……,從指間……;從指間……,從每根手指……;從每個毛孔生火焰,從每根汗毛生流水;從每根汗毛生火焰,從每個毛孔生流水;有六種色彩:青色、黃色、紅色、白色、深紅、極光亮。世尊經行時,化佛在站立、坐著、躺臥……化佛躺臥,世尊經行、站立、坐著。這就是如來的雙神變智。世尊在那經行道上經行後施展了此神通。
他通過火遍等至(定)的力量從上身生火焰,通過水遍等至的力量從下身生流水。然而所說的“從上身、從下身”是為了顯示“非從生流水之處生火焰,非從生火焰之處生流水”,[其餘]所有的句子都是這樣的方式。火焰與那流水不相混雜,同樣流水不與火焰[混雜]。據說這兩者都上升至梵天界然後再跌落至輪圍界的邊緣。所說“六種顏色”是他的六色光芒猶如從壺中傾瀉出金水一般,如同從機器中排出的金溶液一般,從一個輪圍界內部上升,觸達梵天界,然後掉轉,被輪圍界的邊緣接住。一個輪圍界內部就如同一棟椽木彎曲的菩提屋,全然光亮。
這一天導師經行完,施展神通期間還時不時向大眾宣說佛法。宣說[佛法]時沒有讓大眾無法休息,給與了他們休息的機會。那時大眾都鼓掌歡呼,在那鼓掌歡呼興起之時,導師觀察那麼多會眾的心,一個個以十六種行相 [211] 而了知[他 們]心的狀態。諸佛的心是如此迅速地運轉。凡信悅於什麼法和什麼樣的神通者,[導師]就根據他們的志趣而說法,及施展神通。在如此宣說佛法和施展神通時,大眾領會了佛法。
導師在該會眾中沒看到有其他人能夠領會自己的心意並提出問題的,於是便創造了一個化佛。他提問導師解答,導師提問他解答。
在世尊經行時,化佛就做站立等其他事,在化佛經行時,世尊則做站立等其他事。為了顯示此義,說了“化[佛]經行”等語。看到導師如此施展神通,聽了講法後,那會眾中有兩億生命領悟了法。
當導師施展神通時,他思索:“過去諸佛施展完此神通後在哪裡度過雨安居呢?”然後看到了“前往忉利天[過]雨安居,然後為母親講解阿毗達摩藏。”然後他抬起一隻腳踏在持雙山頂(Yugandhara),再抬起另一隻腳踏在須彌山頂。如此六百八十萬由旬[遠]的地方,三腳兩步就到了。不要認為導師是延長了他的腳而後行走。實則是在他腳抬起來時,那些山來到他的腳下接住[他的腳],在導師踏在[那些山上]時,諸山升起並住立在它們各自[原來]的位置。
帝釋[天帝]看到導師後心想:“導師想在橙毯石座上度過這雨安居,眾多天神將護持。然而若導師在那裡入雨安居,其他諸天都沒法用手指出[他所在之處]。這橙毯石座有六十由旬長,五十由旬寬,十五由旬高,導師即便坐上去也將空空如也。”導師得知了他的心意,便拋出自己的僧伽梨覆蓋住石座。帝釋尋思:“袈裟拋出後覆蓋住了[座位],但[導師]自身將只坐一點點地方。”導師得知了他的心意,就像一個身穿巨大塵堆衣者坐在矮凳上一般,將袈裟罩住橙毯石座而坐下。
大眾則在此時尋找導師,但沒有看到他,就如月亮落山了,太陽落山了一般。大眾悲歎地說出此偈:彼至心峰給拉薩 [212] ,亦或已達持雙山? 我等不見正覺佛,世間長者人中牛。
其他人則[認為]:“導師樂遠離,他一定是羞於‘我對如此的會眾施展了如此般的神通’去了其他國度或地區,我們現在肯定是看不到他了。”他們悲歎地誦出此偈:
他們問摩訶目犍連:“尊者,導師在哪裡?”雖然他自己知道,但懷著“願其他人之德也為人所知”的意圖說道: “你們問阿那律吧。”他們便如此向長老詢問:“尊者,導師在哪裡?”
“為了給母親說阿毗達摩藏,去忉利天橙毯石座上入了雨安居。”
“他什麼時候回來呢,尊者?” “三個月講完阿毗達摩藏後的大邀請日。” “沒看到導師我們就不走。”他們便在那裡安營寨在了。
據說他們就[住於]露天。他們這麼多人,[但]看不到身體排泄物,[因為]大地裂開吞沒了,整個地面都很乾淨。導師一開始就交代了目犍連長老:“目犍連,你要給這些會眾講法,小給孤獨將提供食物。”
因此在那三個月裡小給孤獨就給那些會眾提供了滋身的粥飯、副食、檳榔、油、香、花和裝飾品,目犍連給他們講法,回答了前來觀看神通者的提問。導師則為了給母親講解阿毗達摩,在一萬個輪圍界的諸天的圍繞下,在橙毯石座上入了雨安居。因此說:
[導師]如此坐著,以自己身體的榮光超越了諸天,他的母親從兜率天天宮前來坐在了他的右側。天子因達咖(Indaka)也前來坐在了右側。安估若(Aṅkura)坐在左側,當有大威力的諸天聚集起來時,他[不得不]離開,然後在十二由旬遠的地方獲得了位置,因達咖則坐在原處。
導師看了兩者後,想讓[大家]知道在他自己的教法中供養應受供養者的大果報,他這麼說:“安估若,你在長達一萬年的時間裡,建造了十二由旬的灶台做了大布施。如今[你]來到我的集會,在十二由旬處獲得了位置,這是什麼原因呢?”說完,又說了此[偈頌]:
“正覺之佛陀,顧視安估若,以及因達咖,為贊應供者,講述如下語:”
該聲音傳到了地面,全部的會眾都聽到了。所說如: “經覺者鼓勵,安估若說此:
在這裡,“施”(dajjā) [213] [意思]是“布施了”(datvā)。這樣說完後,導師對因達咖說:“因達咖,你坐在我的右側,為什麼你沒有離去而[能一直]坐著?”
“尊者,猶如在肥沃的土地上播下少量種子的農人一般,我獲得了具應供[之德]者。”為說明應供[一事],他說:
那他(因達咖)過去曾做了什麼呢?據說他在阿那律長老入村托缽時,給了他一勺自己所帶的缽食。那時他[所 做]的福德產生了比安估若一萬年間建造延綿十二由旬的灶台做布施更大的果報。因此他如是說。他這樣說完,導師[說]:“安估若,布施應審視而施,如此猶如在那肥沃的土地上播種有大果報。而你沒有這樣做,因此你的布施沒有產生大果報。”為彰顯此義[又說了]:
說完後,繼續說法,誦出此偈:
開示結束時,安估若和因達咖都證得了入流果,開示也給大眾帶來了利益。
然後導師在諸天的集會中坐著,開始為母親講述關於 “善法、不善法、無記法”的阿毗達摩藏。如此在三個月中沒有間斷地說了阿毗達摩藏。在講解過程中,到了托缽時候便創造一尊化佛[令其]“到我回來時講這麼多法”,然後前往喜馬拉雅,嚼了檳榔樹齒木並在阿耨達湖中洗了臉,從北俱盧[洲]持來缽食坐在大娑羅樹旁用餐。舍利弗長老去到那 裡,履行對導師的義務。導師用餐過後,[對舍利弗長老說]:“舍利弗,今天我講解了這麼多的法,你跟你自己的弟子比丘們講吧。”為長老講解了[那些法]。
據說有五百個良家子因雙神變而生起信心,在長老面前出家了。[導師]是針對他們,而對長老這麼說的。說完就去了天界,從化佛講完之處開始親自說法。長老也去給那些比丘們講法。在導師還住在天界期間他們就成為了持七論者。據說他們在迦葉佛時期是小蝙蝠,他們掛在一個山洞時,有兩個長老經行完在背誦阿毗達摩,它們聽了那聲音便取了那聲音之相。它們不知道“這些是蘊,這些是界”,僅僅是抓取那聲音之相,在那裡死去投生到了天界,在兩尊佛之間的時間裡它們享受著天界的成就,從那裡死去後投生在了舍衛城的諸家之中。因雙神變生起淨信而在長老面前出 家,成為了最先誦持七論者。導師也這樣講了三個月的阿毗達摩。講法結束時有八千億天神領悟了法,摩訶摩耶(Mahāmāya,摩耶夫人)證得了入流果。
那三十六由旬的會眾[意識到]“距今七天后是大邀請 日”,他們走近摩訶目犍連長老,說:“尊者,應知道導師下來的日子,我們不見到導師是不會走的。”尊者摩訶目犍連聽了這話後說:“好的,賢友。”就在該處他潛入地中去到須彌山山腳,然後決意“讓人們看到我上去”,他就像點綴著摩尼寶珠的紅色毛毯一般,外表引人注目,在須彌山中上升。人們則看著他“上升了一由旬,上升了兩由旬”。長老則上去後以頭頂禮導師之足,這樣說:“尊者,會眾想看了您才走,您將在什麼時候下去?”
“目犍連,你的長兄舍利弗在哪裡?” “尊者,他在僧伽施城(Saṅkassa)入了雨安居。” “摩訶目犍連,我將在七天后大邀請日下降在僧伽施城的城門口,想見我的就去那裡。從舍衛城到僧伽施城門有三十由旬,這麼遠的路途中沒有食物,你告訴他們‘持守布薩,你們就像去旁邊寺院聽法一樣來吧’。”
長老[說]:“好的,尊者。”前去如此告知了。導師出了雨安居,自恣過後對帝釋說:“大王,我將踏上去往人間的旅途。”帝釋建造了黃金的、寶石的、白銀的三個階梯。它們的末端建在僧伽施城的城門口,頂端則在須彌山頂。它們當中右邊的金制階梯上是給諸天的,左邊銀制階梯上是給大梵諸天的,中間的寶石階梯上是給如來的。
在天神降臨時,導師也站在須彌山頂,施展了雙神變,然後往上看,直到諸梵天界都一覽無遺,他往下看,直到無間地獄都一覽無遺,他往四方、四隨方看,數十萬的輪圍界一覽無遺。諸天看見人類,人類也看見諸天,所有一切都面對面看見。世尊放出六色光芒。那一天,看到佛陀榮光的三十六由旬的會眾無一不發願成佛。諸天從金階梯下來,大梵天從銀階梯下來,佛陀從寶石階梯下來。乾闥婆天子五髻(Pañcasikha)拿著一把淡黃色的琵琶站在右側,以乾闥婆悅耳的天界琴音向導師致敬著下來。車夫摩頭羅(Mātali)站在左邊,拿著天界的香、花環、花向導師致敬後下來。大梵天舉著傘,須夜摩天(Suyāma,夜摩天主)拿著[犛牛]尾扇。導師和這些隨從一起下來,站在了僧伽施城門口。舍利弗長老也來了,禮敬了導師。由於舍利弗長老之前沒有見過導師以如此的佛陀之榮光降臨,因此他:
說了這些[偈頌]表達了自己的喜悅,然後說:“尊者,現在所有的人天都渴望[成為]您,發願[成為]您。”這時導師對他說:“舍利弗,具足如此之德的佛陀自受人天喜愛。”然後講法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彼樂於禪修者”(Ye jhānapasutā),即在禪思於相(觀)與禪思於所緣(止)這兩種禪上通過轉向、入[禪]、住[於禪]、出[禪]、省察而實踐、從事[禪修]的人。
“喜出離寂止”(nekkhammūpasame ratā)不要認為這裡是指出家的出離,而是說喜煩惱寂止的涅槃。
“天神也”(Devāpi)即天人和人都喜愛他們,想要[成為]他們。
“具念者”(satīmataṃ)即對具備如此之德的那些具念的正自覺者,他們(其他見之者)渴望、想要成佛“啊,我們要成佛!”。[以上]是[此偈]的含義。
開示結束時,多達三億的[生命]瞭解了法,與長老同住的五百比丘證得了阿羅漢。
據說所有的佛陀都是在施展完雙神變後在天界度過雨安居,然後下降在僧伽施城門口。在該處[佛陀]右腳站立之處是名為不動佛塔的地方。導師站在該處,詢問了關於凡夫境界的問題,凡夫們回答了自己境界內的提問,然後對於入流者境界的提問無法回答。像這樣從入流者開始對一來者等境界[內的提問]不能作答,其他的大弟子對摩訶目犍連境界 [內的提問]不能作答,摩訶目犍連對舍利弗境界[內的提 問]不能作答,舍利弗對佛陀境界[內的提問]不能作答。他從東方開始看向所有的方向,所有的地方都一覽無遺了。往上直至梵天界,下至地面的八方的天與人,以及夜叉、龍、金翅鳥,合掌說道:“尊者,此問題無人能答,請就此探究吧。”佛陀令舍利弗困惑[的提問]:什麼是此
[導師知道]:聽了此佛陀領域之提問,他對於問題無疑是[關於]“導師問我到達有學、無學的行道”,然而對於要從蘊等哪一個作為入手處來講解此行道‘我不能把握住導師的意圖’他對我的意圖有疑惑,我不給出[講解的]方式的話他是不能講解的,我將告訴他[講解的]方式。為了告知[講解 的]方式,[導師]說:“舍利弗,你理解‘此眾生’了嗎?”據說他[導師]是這樣想的:“舍利弗把握住我的意圖後,將根據蘊而講解。”當告知了[講解的]方式,長老便理解了該問題的一百種、一千種、十萬種[講解的]方式。他立足於導師給的[講解]方式,解答了該問題。
據說除了佛陀外其他沒有誰能達到舍利弗長老的智慧。因此長老站在導師前,然後做獅子吼:“尊者,即便是全世界都下著雨,我也能計算並寫出‘這麼多滴落在大海裡,這麼多滴落在地上,這麼多滴落在山上’。”導師也對他說: “舍利弗,我知道[你]能計算出。”沒有誰與尊者同等智慧 者,因此他說:
這說的是:尊者,具足智慧的世界之怙主,如果我每回答一個問題就投出一粒沙或一滴水或一粒塵,對於諸提問以百[種]、千[種]、十萬[種方式]回答,將恒河裡的沙子等在每個[回答]時投出,恒河之沙等迅速將盡,而我答問無盡。
如此大智慧的比丘對於佛陀境界內的提問也不見其首尾,立足於導師給出的[解答]方式後才解答提問。
聽聞此後,比丘們生起了談論:“那所提之問,一切人都不能作答,唯有法將舍利弗一人作答。”導師聽到該談論後,說:“並非僅如今舍利弗回答了大眾都答不上來的問題,過去他也解答了[這樣的問題]。”然後為了說出過去之事 [215] :
廣開講解了此本生。
第二、從天而降的故事[終]。
3. 香蒲葉龍王的故事
Erakapattanāgarājavatthu
“得獲人身難……”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波羅奈附近的七師利沙樹下時,就香蒲葉龍王(Erakapattanāgarāja)而說的。
據說他過去在迦葉佛教法中是一位年輕的比丘,[一 天]在恒河中登上一條船,然後在[船]行駛時他抓住了一叢香蒲中的一片葉子,在船快速行駛時也沒有鬆手,弄斷了一香蒲葉子走了。他[認為]“這是一小事”沒有懺罪便住在森林裡修行了兩萬年。臨終時彷彿有一香蒲葉子纏住了他的脖子,他想要懺罪但沒有看到其他的比丘,便生起追悔“我的戒不清淨”,從那裡死後投生成為了一[軀幹有]獨木舟那麼大的龍王,就名為香蒲葉[龍王]。
它一投生就看到自身,然後[想到]“我修了這麼長時間的沙門法,投生成了吃青蛙的畜生”,充滿了憂傷。後來它有了一個女兒,然後在恒河中的一片水域抬起它巨大的頭冠,將女兒放在上面,讓她唱歌跳舞。據說它是這樣想的:“通過這樣的方式,如今當有佛出世的話,我將得聞他出現[的消 息]。若有誰[正確]與我對歌(用歌聲回應歌的內容),我將把許多龍界的財寶連同女兒給他。”它每半個月的布薩日就將它女兒放在頭冠上。她就站在那裡跳舞,唱這首歌:
整個瞻部洲的居民[想著]“我們要獲取龍女”紛紛前去依據各自的智力進行對歌。他們都被它拒絕了。她這樣每半個月站在[父親]頭冠上歌唱,一直度過了兩尊佛[出世]的間隔。後來我們的導師出現於世,一天早晨在他觀察世界時一開始看到香蒲葉[龍王]然後是名為鬱多羅(Uttara)的一年輕人進入了他的智網,他思維“將會發生什麼呢?”,然後看到“今天是香蒲葉[龍王]將女兒放在頭冠上跳舞的日子,那位鬱多羅年輕人在獲得我教給他回應的歌後將成為入流者,然後將帶著歌去到龍王處。它聽了那[歌]後知道‘佛陀出世了’就將來我這裡,我將在它到來時向廣大會眾誦說偈頌,偈頌結束時將有八萬四千生命領悟了法。”
他便去到了那裡,在離波羅奈不遠有七棵師利沙樹,他在其中一棵的樹下坐下。
瞻部洲的居民帶著回應的歌聚集在一起,導師看到了不遠處走著的年輕人鬱多羅,便說:“你過來,鬱多羅。”
“什麼事,尊者?” “你先過來這裡。”
他便前往禮敬了[導師],然後坐下,[導師]問道:“你要去哪裡?”
“香蒲葉[龍王]女兒唱歌的地方。” “那你知道回應的歌嗎?” “我知道,尊者。”
“那你說說看。”
然後他將其以自己理解的方式說出來時,[導師對他說:]“鬱多羅,那不是對答的歌,我將告訴你對答的歌,你記住它去吧。”
“好的,尊者。”
導師便對他說:鬱多羅,當龍女唱時,你就用這歌進行回應:
龍女的歌曲含義是:
“於何統攝稱為王?”:統攝了什麼名為王? “王於何行統治?”:國王如何行使統治權? “如何為清淨?”:該王如何才名為清淨者?對答的歌的含義是:
“統攝六門名為王”:誰統攝了六門,一個門也不被色等所打敗,是人名為王。
“求欲者為王所統治”:誰對那些感官目標喜愛,他就是為王所統治的求欲者。
“無欲者……”:不喜欲望者則名為清淨者。 “喜欲者……”:喜欲望者稱為愚人。
導師教給他這對答的歌後,[又對他說:]鬱多羅,當你唱這首歌時,她將用下麵這首歌來回應[你的]這首歌:
然後你唱這個歌回復她:
它的意思是:愚人被欲流等四種洪流沖走,智者結合正精進而將彼洪流擯棄。他將所有欲軛等卸下稱為離軛。
鬱多羅一記下這回應之歌就證得了入流果。他成為了入流者,帶著那偈頌前去了,說:“嘿,我帶來了對答的歌,請給我讓路。”然後踩過密密麻麻站著的人群的膝蓋而前行。龍女正站在父親的頭冠上跳舞,唱歌:“於何統攝稱為王?”鬱多羅便唱出了回應的歌:“統攝六門名為王。”龍女又對他的歌回唱:“[愚人]被何而沖走?”在她唱歌回應時鬱多羅便說了這首偈頌:“[愚人]被洪流沖走。”
龍王一聽到這個就知道佛陀出世了,[它心想:]“我在兩尊佛的期間都沒有聽到過這樣的語句,世間一定是有佛出世了。”它滿心歡喜地用龍尾拍打著水,興起了大浪,沖跨了兩岸。這邊和那邊烏薩巴(Usabha) [216] 這麼大地方的人掉進了水裡。它將這麼多的人放置在它的頭冠上,舉起放到陸地上。它走近鬱多羅問道:“先生,導師在哪裡?”
“坐在一棵樹下,大王。”
它[說:]“來吧,先生,我們去吧。”它和鬱多羅一起前往了。大眾也和它一起去了。龍王前去後,進入到六色光芒中,禮敬了導師,然後站在一旁哭泣。導師便對它說:“這是怎麼了,大王?”
“尊者,我曾是一位如您般的佛陀的弟子,修習了兩萬年的沙門法,那沙門法也沒有能夠令我出離於[結生],由於弄斷了一小小的香蒲葉,獲得了惡趣結生,投生在了以腹爬行者(龍、蛇)之所,在一個兩佛之間隔中一次人身也沒有得到,未曾聽聞正法,未見如您般的佛陀。”導師聽了它的講述後說:“大王,人身難得,同樣的得聞正法[難],同樣的佛世[難遇],這是要通過辛勞才獲得的。”然後講說佛法,誦出此偈:
該[偈頌的]含義是,由於是通過巨大的努力、大量的善業獲得的,因此說得人身困難、稀有。
要不停地做耕種等事才能維持生計,故而短暫且必死無疑的生命的生活也是困難的。即便許多劫也難遇到一個說法者,因此得聞正法也難。經過大量的努力成功發願且圓滿了願的[佛陀]是數百億劫也難出現的,所以諸佛出世也難,極其的難。
開示結束時,八萬四千生命領悟了法。龍王也本應在那天獲得入流果,然而它是畜生便沒有獲得。它在投生、換 皮、深度睡眠、與同類交配、死亡這五種情形下會作為龍身而疲勞,當它沒有這些疲勞時才能[化作]人形而行走。
第三、香蒲葉龍王的故事[終]。
4. 阿難長老提問的故事
Ānandattherapañhavatthu
“諸惡莫做……”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阿難長老的提問而說的。
據說長老在日間[禪修]住處坐著時思維:“導師對於七佛的父母、壽長、菩提[樹]、弟子集會、上首弟子集會、首要的護持弟子,這一切都有講過,然而沒有說過布薩。他們也如此[行]布薩呢,還是不同?”他走近導師就此詢問。
由於那些佛陀[舉行布薩]的時間不同,[但]教導沒有差別。毘婆尸佛每七年舉行一次布薩,一天裡給的教誡就足夠[接下來的]七年了。尸棄[佛]與毘舍婆[佛]每六年舉行一次布薩,拘留孫[佛]與拘那含牟尼[佛]每年[舉行],迦葉十力[佛]每六個月舉行一次布薩,一天給予的教誡就足夠[接下來的]六個月了。因此導師講解了他們這時間上的差異後,“他們的教誡偈就是這個”,說完為了顯示他們所有[佛]都是同樣的布薩,宣說了此偈:
在此[偈頌中],“一切惡”(Sabbapāpassa)是一切的不善業。“具足[諸善]”(upasampadā)是指對於從出家開始到阿羅漢道的諸善業,培育令生起以及圓滿已經生起的。
“淨化自心”(Sacittapariyodapanaṃ),淨化自心的五蓋。
“此諸佛教”(etaṃ buddhāna sāsanaṃ),一切的佛陀都如此告誡。
“忍耐……”(Khantī),那安忍即名為忍耐,這在此教法中是最高的苦行。
“諸佛稱涅槃最上”(Nibbānaṃ paramaṃ vadanti buddhā),佛、辟支佛、隨佛[覺悟者],此三覺者都稱涅槃是最上的。
“非出家人”(Na hi pabbajito),用手等加害、惱害其他人的“傷人者”不名為出家人。
“非沙門”(Na samaṇo),同樣地,惱害其他人者也不是沙門。
“不責備”(Anūpavādo),不責備也不指使其他人責備[他人]。
“不傷害”(anūpaghāto),不傷害也不指使其他人傷害[他人]。
“於波羅提木叉”(pātimokkhe),最上首的戒。 “克制”(saṃvaro),禁制。
“知適量”(Mattaññutā),知量的情形就是知道限度。 “邊遠的”(panta),單獨的。 “增上心”(Adhicitte),八定名為增上心。 “致力於”(āyogo),努力。
“此”(etaṃ),這是一切佛陀的教導。
這裡的不責備是指語上的戒,不傷害是身的戒,“護波羅提木叉”說的是戒,是指[護]波羅提木叉戒和根律儀。“知適量”說的是活命清淨以及資具依止戒,“邊遠的坐臥處”指有益的坐臥處。“增上心”是指八定。如此這首偈頌談及了三學。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四、阿難長老提問的故事[終]。
5. 煩心比丘的故事
Anabhiratabhikkhuvatthu
“雨金錢……”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一個煩心比丘而說的。
據說他在教法中出家獲得了受具足戒,“去某某地方學習[經文的]念誦”便被戒師派到那裡去了。後來他父親生病了。他 [父親]想見兒子了,沒有找到能去叫他的人,由於擔心兒 子,他悲傷念叨著到了臨終時刻,“你將這個作為我兒子的衣缽金”,把一百個咖哈巴那[錢幣]放到小兒子手裡後就死了。小兒子在年輕[比丘]回來時伏倒在他足下,邊滾邊哭:
“尊者,父親悲傷地念叨著你離世了,他把一百咖哈巴那[錢幣]給到了我手裡,我怎麼處理它?”年輕[比丘]拒絕了: “我不需要咖哈巴那[錢幣]。”後來他尋思:“我為何在其他人家裡托缽過活呢,靠那一百咖哈巴那[錢幣]就足夠生活了,我要還俗。”他被不樂所折磨,放棄了誦習[經典]和[修習]禪修業處,[外貌]像得了黃疸一般。
年輕的沙彌便問他:“如今怎麼了?”當他說“我煩躁”時,他們[將此事]告訴了老師和戒師。他們便把他帶到導師處,告訴了導師[所發生的的事情]。導師問:“你確實煩躁嗎?”
“是的,尊者。”他回答。 “為什麼如此呢,你是有什麼生活依靠嗎?” “是的,尊者。”
“你有什麼?”
“一百個咖哈巴那[錢幣],尊者。” “那你先從那里弄點礫石來,計算過後我們將知道‘這麼多[錢]夠不夠過生活’。”他拿來了礫石。然後導師對他說:“飲食要留出五十[錢],兩頭牛要四十[錢],這麼多用於種子、軛、犁、鋤頭、刀、斧。”這樣計算[發現]那一百咖哈巴那不夠。導師便對他說:“比丘,你的錢很少,你如何依靠它們滿足貪欲呢?過去[我]做轉輪王,拍拍手就能在十二由旬的地方下齊腰深(本生中記載是齊膝深)的寶石雨,直到三十六位帝釋[天帝]過世,做了這麼長時間的天王,死時都沒有滿足貪欲就死去了。”在他的請求下[導師]說出了過去之事,詳述了《真言王本生》 [217] (Mandhātujātaka,《本生》 1.3.22):
在此[偈頌中],“雨金錢(咖哈巴那)”(kahāpaṇavassena),他(真言王)擊掌後,就會下七寶 雨,就是這裡所謂的“雨金錢”。即便如此[他的]事欲、煩惱欲也不存在滿足一說。貪欲是如此的難滿足。
“少量”(Appassādā),如夢一般的少許快樂。
“苦”(dukkhā) [218] ,在“苦蘊”等[經]中[提到],以即將到來的苦的力量,痛苦實甚多。
“了知此”(iti viññāya),了知了如此般的諸欲。
“即便於天界[諸欲]”(Api dibbesu),即便如尊者薩密諦(Samiddhi)一般被邀請以天界的欲樂,[正覺者弟子]也不會對彼等欲樂生歡喜。
“樂於滅貪欲”(Taṇhakkhayarato),他只對阿羅漢境界與涅槃生喜樂,希求彼而住。
“正覺者弟子”(sammāsambuddhasāvako),通過聽聞正覺佛所說法而“出生”的禪修比丘。
開示結束時,該比丘證得了入流果,開示也給在場的人們帶來了利益。
第五、煩心比丘的故事[終]。
6. 施火婆羅門的故事
Aggidattabrāhmaṇavatthu
“眾人皈依……”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坐在沙堆上名為施火(Aggidatta)的憍薩羅國王的國師而說的。
據說他本是大憍薩羅[國王]的國師(波斯匿父親的國師)。當[國王的]父親過世時,憍薩羅波斯匿王[覺得] “[他是]我父親的國師”,於是便恭敬地將他任命為該職位,在他前來侍奉自己時前往迎接,“老師,請坐這裡”命人給他 [與自己]同樣的座位。國師心想:“這國王對我非常恭敬,然而諸王不會一直都有恭敬心。與相同年紀的[人]一起的王樂實為快樂,而我年老了,我應出家。”他請求國王同意他出家後,命人在城內鳴鼓而行,在七天內做布施將自己的一切財產散盡,然後他在外道中出家了。有一萬人追隨他而出家了。他和他們一起在鴦伽國(Aṅga)、摩揭陀國(Magadha)、俱盧國(Kururaṭṭha)境內住下了,並給予此教誡:“夥伴們,當你們誰生起欲尋等時,就每人從河裡運一袋沙倒在這裡。”
“好的”他們同意了。在生起欲尋等時,他們就那樣做。一段時間以後就有了一個大沙丘,一條名叫蛇傘(Ahichatto)的龍王佔據了它。鴦伽和摩揭陀居民以及俱盧國的居民每個月都用大量供養品供養他們。然後施火給他們這個教誡:“你們皈依山,皈依森林,皈依園林,皈依樹,如此你們將解脫一切苦。”他也用這個教誡教他自己的弟子。
菩薩也已經出家證得了正覺,這時正住在舍衛城附近的祇陀林。清晨他觀察世間時,發現施火婆羅門和他的弟子們進入到自己的智網當中,知道“所有這些人都具備了證得阿羅漢的潛質”。傍晚時分[佛陀]對摩訶目犍連說:“目犍連,你有看到施火婆羅門讓大眾生不當之信嗎?你去給他們教誡。”
“尊者,那有很多人,我一個人不能的。如果您也去的話將可行。”
“目犍連,我也會去。你先去。”
長老先行之時思維到:“他們人多勢眾,如果我在他們所有人聚集之處說任何話,所有人都會群起[而攻之]。”他便用自己的[神通]力下起了傾盆大雨。他們在大雨下紛紛起來進入各自的草屋當中。長老站在施火婆羅門的草屋門口,喊: “施火。”他聽到長老的聲音後[心想:]“在這個世界上沒人能直呼我的名字的,是誰在喊我名字呢?”他便以頑固的慢心說:“是誰?”
“是我,婆羅門。” “你說什麼?”
“請你告訴我一個今晚我可以在這住的地方。” “這裡沒有住處了,一人一個草屋。”
“施火,人去往人處,牛去往牛處,出家人去往出家人處,別這樣,給我一個住處。”
“那你是出家人?” “是的,我是出家人。”
“如果是出家人,你的佉梨用具(khāribhaṇḍa) [219] 在哪裡?你有什麼出家用具?”“我有[出家]用具,然而分別拿著它們到處走不方便,我就讓好友拿著,然後我四處行腳,婆羅門。”
“你要拿著它再行腳。”他對長老生氣了。
然後長老對他說:“施火,不要生我們的氣,請告訴我一個住處。”
“這裡沒有[空餘]住處。” “那麼誰住在那沙丘上?” “一龍王。” “你把那裡給我吧。”
“不能給,這對它而言非同小可。” “沒關係,你就給我吧。” “那你好自為之。”
長老朝沙丘走去。龍王看到他走來了[便尋思著:]“這沙門過來了,他不知道我的存在,我要噴煙殺死他。”它噴出煙。
“這龍王以為‘只有我能噴煙,其他人不能’”長老自己也噴煙。從兩者身體生的煙都上升直到梵天界。兩者的煙都沒有惱害到長老,只惱害到了龍王。龍王無法忍受煙的衝擊便[噴出]火。長老也入了火界定,和它一起[噴]火。火[也]上升直達梵天界。兩者[的火]都沒有惱害到長老,只惱害到了龍王。然後它的整個身體像用火把點著了一般。
隱士們看了後心想:“龍王把沙門燒了,實在是個好沙 門,不聽我們的話毀了。”長老降服了龍王,令其溫順無毒,然後便坐在沙丘上。龍王盤繞在沙丘上,將頭冠變成尖頂屋內部大小,罩在長老的上方。早上,隱士們[尋思著]“讓我們看看沙門是死了還是沒死”,去到長老處,看到他坐在沙丘頂上,他們便合掌讚美道:“沙門,是否有受到龍王的侵擾呢?”
“你們沒看到它站著舉著頭冠罩在在我上面?”
他們圍著長老站著[說:]“實在是不可思議啊,朋友,沙門將如此般的龍王降服了。”這時導師來了。長老看到導師便起來禮敬。隱士們便問他:“此人比你還要偉大?”
“這是世尊導師,我是他的弟子。”
導師坐在沙丘頂上,隱士們[談論著:]“弟子的威力都如此,那他的威力該如何?”他們抬手合掌稱讚導師。導師呼喚施火[婆羅門],說:“施火,說一說你是怎麼給弟子眾和信眾做教誡的。”
“‘你們皈依這山,你們皈依森林、園林、樹,皈依此等後解脫一切苦。’我這樣給他們教誡。”
“施火,非皈依此等解脫一切苦,而是皈依佛法僧後解脫整個輪迴之苦。”導師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眾”(Bahuṃ)就是許多。“諸山……”(pabbatāni)意思是人們由於各自懷有的恐懼,想要從恐懼中解脫,以及想要獲得兒子等而去皈依四處的山,如吞仙山(isigili)、廣山(vepulla)、毘婆羅山(vebhārā)等諸山,以及大林(mahāvana)、牛角娑羅林(gosiṅgasālavana)等諸森林,以及竹園(veḷuvana)、耆婆芒果園(jīvakambavana)等諸園林,以及優填那支提(udenacetiya)、喬答摩神樹(gotamacetiya)等神樹。
“彼非[安穩]依”(Netaṃ saraṇaṃ),意思是所有這些皈依處都既非安穩也非最上,依靠此[皈依]那些[受制於]生[老病死]等諸法的眾生一個也不能解脫於生[老病死]等一切苦。
“若人”(Yo ca),指出此非安穩、非至上的皈依處後, [接下來]為了顯示安穩、至上的皈依處而談。它的意思是:若家主或出家人通過以“彼世尊亦即是阿羅漢、正自覺者……”為開頭的佛、法、僧隨念業處的最勝力,皈依佛法 僧,他的這皈依也因禮敬其他外道等[行為]而失去、動搖。為了顯示唯有通過聖道而獲得的皈依是不動搖的,故說:“依於正智慧,得見四聖諦”(Cattāri ariyasaccāni, sammappaññāya passati)。若有誰通過得見彼諸聖諦之力量獲得了皈依,該皈依為安穩及至上的,此人依靠此皈依會脫離乃至整個輪迴之苦,因此說“此為安穩依”(Etaṃ kho saraṇaṃ khemaṃ)。
開示結束時,所有的那些隱士都證得了連同無礙解的阿羅漢,他們禮敬導師後請求出家。導師則從袈裟中伸出手來說: “來吧,諸比丘,修行梵行吧。”就在這一刻他們成為了持八種[出家]用具有六十個僧臘的長老一般。
這一天是所有鴦伽和摩揭陀居民以及俱盧國居民拿著供品前來[供養]的日子。他們帶著供品前來,看到所有隱士都出家了,他們心想:“是我們的施火婆羅門更偉大還是沙門喬答摩更偉大呢?”然後他們認為:“沙門喬答摩前來[拜訪施火]了,[所以]施火更偉大。”導師察覺到了他們的心思便 說:“施火,斷除大眾之疑。”他[回答:]“這正是我所想做的。”他以神通力來回七回飛上空中然後落下禮敬導師,然後說:“尊者是我導師,我是世尊的弟子。”表示[自己]是弟子。
第六、施火婆羅門的故事[終]。
7. 阿難長老提問的故事
Ānandattherapañhavatthu
“……難得……”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阿難長老的提問而說的。
據說有一天,長老在日間[禪修]住處坐著時思維:“導師說‘良種象生於六牙族或布薩族,良種馬生於信度族或雨雲王族,良種公牛生於南路’,講述了良種象等的產地等,那麼人傑(良種人)生於何處呢?”他來到導師面前,禮敬後坐於一旁,就此發問。
導師說:“阿難,人傑非隨處而生,唯生於直線長三百由旬,寬二百五十[由旬],周長九百由旬的中部區域(佛經中的中土)。他們即便出生,也非隨處家庭而出生,而是生於某富貴的刹帝利與婆羅門家族中。”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難得”(Dullabho)指人傑實難得,不像良種象等那樣容易有,他不出生於所有的邊地或低賤之 家。在中部區域也只出生於大眾都恭敬、文明之處的某個刹帝利或婆羅門家庭中。
如此出生時,“賢人生何處”(Yattha so jāyatī dhīro)指至上智慧的佛陀,“家族即蒙幸”(taṃ kulaṃ sukhamedhatī),[家族]即獲得快樂之義。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七、阿難長老提問的故事[終]。
8. 眾比丘談話的故事
Sambahulabhikkhuvatthu
“諸佛[出世]樂……”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眾比丘的談話而說的。
一天,五百比丘坐在集會堂,生起談論:“賢友們,在這世上何為快樂?”
其中有人說“無有等同王樂者”,有人說[無有]等同欲樂者,有人說“無有[其他快樂]等同吃良米、肉等食物的快樂”。導師去到他們的坐處,問道:“諸比丘,你們坐在一起談論何事?”
“[談論]此事。”他們回答。
“諸比丘,說什麼呢?所有這些快樂都隸屬於輪迴之苦。在此世間,佛陀出世、聽聞佛法、僧團和合愉悅,此方為快樂。”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諸佛出世”(buddhānamuppādo)[意思是]當諸佛出世時,大眾跨越貪等之荒漠,因此諸佛出世是至上之樂。由於宣說正法後,具備生[老病死]等之法的眾生解脫於生等,因此“宣說正法樂”(saddhammadesanā sukhā)。
“和合”(sāmaggī),[僧眾]同心,此即為快樂。志同道合者可以學習佛語,可以持守頭陀支,可以行沙門法,因此說“和合修行樂”(samaggānaṃ tapo sukho)。因此[佛陀]說:“諸比丘,只要比丘們和合地聚會,和合地出罪,和合地行僧團事務,諸比丘,則可期待比丘們的增長而非衰敗。”(《長部》2.136)
開示結束時,那些比丘證得了阿羅漢,開示也對大眾有益。
第八、眾比丘談話的故事[終]。
9. 迦葉十力金塔的故事
Kassapadasabalassa suvaṇṇacetiyavatthu
“……應禮者……”這佛法開示是導師在遊方時,就迦葉十力[佛]的金塔而說的。
如來出了舍衛城,一路前往波羅奈的途中,在大比丘僧團的圍繞下到了都題(Todeyya)村附近的某個神廟。善至坐在該處,命佛法司庫(阿難尊者)前去不遠處叫喚正在幹農活的一個婆羅門。那婆羅門來到後,沒有禮敬如來,只是禮敬了神廟然後站著。善至問道:“你怎麼看待此處的,婆羅門?”
“我禮敬我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塔廟所在處,友,喬答摩。”
“你禮敬此處做得好,婆羅門。”善至讓他感到歡喜。比丘們聽了後生起了疑惑:“什麼原因世尊如此稱讚他呢?”為了除遣他們的疑,如來說了《中部》的《陶工經》(《中 部》2.282),然後用神通在空中創造了一個一由旬高的迦葉十力金塔和另一個金塔,展示給大眾,然後說:“婆羅門,更應禮敬像這樣的應禮敬者。”然後以《大般涅槃經》(《長部》2.206)中所述方式解釋了佛陀等四種值得為之建塔者,然後分別講述了舍利塔、指定塔、受用物塔三種塔。並誦出此偈:
這裡的值得禮敬的“應禮者”(Pūjārahā)是應該禮敬的意思。
“禮敬應禮者”(Pūjārahe pūjayato),通過頂禮等[方式]以及用四資具敬奉彼。
“諸佛”(buddhe)等是顯示[誰是]應禮敬者。“諸佛”,諸正自覺者。
“以及”(yadi)是“yadi vā”以及的意思,這裡指的是諸辟支佛與[佛]弟子。
“已離於諸蓋”(Papañcasamatikkante),超越了貪、見、慢之諸蓋。
“超越憂悲者”(tiṇṇasokapariddave),超越了憂愁與悲傷,意思是其人已超越憂悲此兩者。這些是顯示應禮敬者[的特徵]。
“彼”(Te),佛陀等。
“如此等”(tādise),具備[以上]所說[之德]者。
“寂滅”(nibbute),平息了貪等。他們不會對任何地方的存在或目標產生恐懼,無處有怖畏,他們是“無畏者”(akutobhaye)。
“功德不可測度”(Na sakkā puññaṃ saṅkhātuṃ),要測度[這禮敬的]功德是做不到的。若有人[問]“怎麼說呢?”
“任何人[不可測度]此為這麼多”(imettamapi kenacī),任何人來[測度]“這是這麼多,這是這麼多”,“api”在語法上應結合在此,[意思是]任何人來測度[都是不可能的]。在此,“人”指婆羅門等。“測度”:通過三種測度方式:判定(估算)、稱量、填注。“判定”:是通過“這是這麼多”這樣的方式判斷。“稱量”:托在秤上[稱量]。“填 注”:是通過注入阿達(aḍḍha)、巴薩達(pasata)、粑鉈(pattha)、吶礪(nāḷi) [220] 等[量具進行度量]。
任何都不能通過這三種測度方式計算禮敬佛陀等的功德果報,[該功德]無邊。在[以下]兩處行禮敬如何區分[其差 異]?首先對健在的佛陀等供養禮敬之功德不可度量,其次對像他們一般因煩惱的滅盡而蘊滅盡的寂滅者禮敬[功德]也不可度量。因此《天宮故事》(Vimānavatthu)[中說]:
開示結束時,該婆羅門成為了入流者。一由旬的金塔在空中住立了七天,一大群人在七天中以種種方式禮敬了佛 塔。然後不同見解者們產生了見解的分歧。以佛陀的威力該佛塔回到了它原來的位置,此時該處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石塔。在那[禮敬佛塔的]人群中有八萬四千生命領悟了法。
第九、迦葉十力金塔的故事[終]。
第十四品佛陀品釋義終。
第一日誦[經文]終。
- 偈頌部份可另參 多版本對讀
- 目錄 (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備註:
[202] | 有的地方作 āsāḷha。 |
[203] | 六師外道之一。 |
[204] | 他是持無作業論的邪見者,因此死後投生在了無間地獄。 |
[205] | 梵天一隻手橫在胸前用手掌拍打另一隻手的肘部。 |
[206] | 忉利天的一棵樹。 |
[207] | 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29 篇),菩薩投生為一頭黑牛,被一老嫗(後來的蓮花色)視如兒子般養大,然而老嫗貧困,菩薩便尋找機緣欲做工賺取費用報答老嫗。一天一商隊首領子帶著五百輛牛車來到一不平之地,他的牛群不能拉車通 過,所有車連接到一起也不能通過。商隊首領子為一識牛之人,見到菩薩知道它可以牽引眾車通過。於是與菩薩商議以一千金為酬幫其車乘通過此地。菩薩以一己之力一次令五百車全都通過,帶著一千金回到家中給了老嫗。 |
[208] | 法句義注裡是 kaṇhausabhajātaka,但本生裡是 Kaṇhajātaka。 |
[209] | 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28 篇),菩薩是一頭名為歡喜滿的牛,被一婆羅門視如兒子般養大,身有大力。於是它想要用自己的身力報答婆羅門,它便告訴婆羅門,讓他和一位財主打賭,說自己的牛可以拉動一百輛車,賭一千金。那天婆羅門用砂石裝滿一百車,排成一列綁在一起,然後讓牛站在最前面套上車軛,然後婆羅門舉起刺棒喊道:“走!欺瞞者!運!欺瞞者!”菩薩聽到他如此稱呼自己,心中不樂,於是駐足不前。婆羅門便輸掉了一千金,回家憂愁而臥。於是菩薩告訴他自己不動的原因,讓他再次和財主打賭,賭注兩千金,不要再以“欺瞞者”稱呼自己。於是第二次婆羅門對它說:“走!賢者!運!賢者!”菩薩便一次拉動一百輛車為婆羅門贏得了兩千金。 |
[210] | 應該是十八由旬才對,前面有提到整個會眾有三十六由旬。 |
[211] | 有貪心、離貪心、有嗔心、離嗔心、有癡心、離癡心、昏沉心、散亂心、廣大心、不廣大心、有上心、無上心、有定心、無定心、解脫心、不解脫心。 |
[212] | 心峰(Cittakūṭa)、給拉薩(Kelāsa)都是喜馬拉雅山中的山名。 |
[213] | 所施為少許(dajjā dānaṃ parittakaṃ),這句裡面的“dajjā”不常見,因此義注在這裡專門解釋這個詞其實就是“datvā”。 |
[214] | 佛陀此時是從忉利天下來,根據《大義釋》這裡的“從兜率天而來”指的是導師此生是從兜率天投生到人間的。 |
[215] | 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99 篇,Parosahassajātaka,《超千本生》),菩薩是一名成就禪定、神通的出家仙人,有五百弟子。在一個雨季裡他的大弟子(後來的舍利弗尊者)帶著一半弟子外出了。這時菩薩壽命終盡,臨終時,身邊弟子們問他有何成就,他回答“什麼也沒有”,然後便投生到了流光天(光音天)。據說菩薩即便成就了無色界定也不會投生無色界天。於是弟子們便以為他們的老師什麼成就也沒有,在火葬場未對他作敬奉。當大弟子回來得知老師已逝,便問其他人有沒有問老師的成就,當大家告知後,他告訴大家老師並非什麼成就也沒有,而是成就了無所有處定。大家對此並不相信,於是菩薩從梵天界下來站在空中用以下這首偈頌讚歎他的大弟子之智。 |
[216] | 140 肘的長度。 |
[217] | 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258 篇),菩薩是劫初一名叫真言王的轉輪王,擁有七寶和四神通,一拍手就能令天降七寶齊膝深。他做童子遊戲了八萬四千年,又做了八萬四千年的王儲,接著做了八萬四千年轉輪王,壽命不可限量。然而這依舊不能令他的欲貪滿足,於是他登上輪寶和隨從前往四天王天,四天王以香、花迎接,讓出統治權。他長久統治四天王天亦不能滿足欲貪,於是去到忉利天。帝釋天帝讓出一半統治權,與他一同統治天界。帝釋天帝三千六百萬年的壽命終盡之後另一帝釋天帝出現,如此經過三十六位帝釋天帝,真言王依舊以人身在忉利天行統治。然而他的欲貪依舊不滿足,生心欲殺帝釋天帝獨自行統治。然而貪愛為衰敗之源,他因此顯現出衰老,從天界墮落人間,不久即死去,留下遺 言:真言王做轉輪王統治了兩千島嶼圍繞的四大洲,又長久統治四天王天,又於三十六位帝釋天帝的壽命期間統治了天界,貪欲未能滿足。 |
[218] | 另一種解釋是:在諸苦蘊等中,以即將到來的苦的力量,痛苦實甚多。 |
[219] | 隱士的用具。 |
[220] | 這些都是容積度量單位/工具。 |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