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世品 Lokavaggo (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 世品 Lokavaggo 目錄
|
|
|
|
|
|
|
|
|
|
|
1. 年輕比丘的故事
Daharabhikkhuvatthu
“[勿行]卑劣法……”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某位年輕比丘而說的。
據說某位長老和一位年輕比丘一起在清晨時去到毘舍佉家。毘舍佉家裡恒常準備了五百比丘的粥。長老在那裡喝完粥後,讓年輕比丘坐下,然後自己去了另一家。
那個時候,毘舍佉的孫女在替祖母服務比丘們。她在給那位比丘過濾水時,看到水罐中自己的面容後笑了,年輕比丘看到她也笑了。她看到他發笑後,說:“斷頭在笑。”於是年輕比丘對她罵道:“你才斷頭,你爸媽也都是斷頭。”她哭著來到廚房祖母跟前,問及“這是怎麼了,姑娘”時,她告知了此事。
[毘舍佉]她來到年輕比丘跟前,說:“尊者,別生氣。這並非不尊重剔除頭髮指甲、穿割截衣、拿著從中切開的缽托缽而行的聖尊。” [196]
年輕[比丘說:]“是的,優婆夷,你知道我們是剔除頭髮等的。這[姑娘]把我比作‘斷頭’進行辱駡合適嗎?”
毘舍佉既不能說服年輕[比丘],也不能說服女孩兒。這時長老回來了,詢問:“這是怎麼了,優婆夷?”聽聞此事後,對年輕[比丘]教誡道:“走開!賢友!這不是辱駡剔除頭髮指甲、[穿]割截衣、拿著從中切開的缽托缽而行的[比丘],你閉嘴吧。”
“是,尊者,您為何不斥責自己的女施主,卻斥責我呢?用‘斷頭’辱駡我就合適?”
這時,導師前來詢問:“這是怎麼了?”
毘舍佉告知了此事的來龍去脈。導師看到該青年有證得入流果的因緣後,心想:“我應順從這青年。”便對毘舍佉說:“毘舍佉,難道你的女孩只因剔除頭髮等[的原因]而用斷頭來辱駡我的弟子就合適嗎?”
年輕人頓時起身抬手合掌,說:“尊者,這個問題只有您善了知,我的戒師和優婆夷都不善理解。”導師知道年輕人符合自己的家族傳統(與解脫者傳統相應)後,說:“對欲樂目標發笑是低劣之法,不應從事低劣法,不應與放逸共住。”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卑劣法”(hīnaṃ dhammaṃ),五欲之法。甚至是駱駝、公牛都不應從事該卑劣法。它導致投生低劣的地獄等處,故名卑劣,“不應從事”(na seveyya)它。 “勿住於放逸”(pamādena na saṃvase),也[不要]與以失去正念為特徵的放逸[共住]。
“勿執持”(na seveyya),也不應執取邪見。
“增長世俗”(lokavaḍḍhano),這樣做的人,他是增長世俗者。因此通過不這樣做就是不增長世俗。
開示結束時,那位年輕人證得了入流果,開示也給在場大眾帶來了利益。
第一、年輕比丘的故事[終]。
2. 淨飯王的故事
Suddhodanavatthu
“奮起[勿放逸]……”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榕樹園時,就父親而說的。
在某個時候,導師初次回到迦毗羅衛城(Kapilapura)在親族們的歡迎下到達了榕樹園。然後為了破除親族的傲慢,在空中變化出寶石經行道後,在那裡一邊經行一邊說法。親族們有了淨信心,以淨飯王為首禮敬了[佛陀]。在那個親族集會中還降下了花雨。隨著大家對此生起談論,[導師說]:“諸比丘,不止如今,過去在我親族的集會中也曾降下花雨。”說完,講述了《維山塔拉本生》(Vessantarajātaka)(《本生》2.22.1655)。
聽完開示離開的親族中,竟無一人邀請導師。國王則[想著]“我兒子不來我家,能去哪裡呢?”便沒有邀請就走了。然而他回去後,命人在宮中備好了兩萬比丘的粥,並佈置了座位。
第二天,導師入城托缽時,考慮“過去諸佛到了父親的城市後是直接進入親人家中還是次第托缽遊行呢?”發現 “他們是次第托缽遊行”,於是他就從第一個家庭開始托缽遊行。
羅睺羅(Rāhula)的母親坐在宮殿上層見到這一幕後,將所發生的事情稟告了國王。國王一邊整理衣服一邊迅速出去,然後禮敬了導師,[說:]“兒子,你為何要毀了我,你托缽遊行令我感到極為羞恥。你在這座城市中應乘金轎托缽遊行。你為何要令我感到羞恥呢?”
“大王,我並非要羞辱你,我只是遵循自己家族的傳統。”
“兒子,難道我的種姓是托缽維生的種姓?” “大王,那並非你的種姓,而是我的種姓。數千位佛陀
他們都是托缽維生。”說完,[導師]開示佛法,誦出這些偈頌:
在此[偈頌中],“奮起”(uttiṭṭhe),應在起來(起床)後,站在他人家門口,接受缽食。
“勿放逸”(nappamajjeyya),捨棄托缽義務後,尋求殊妙飲食是名為起來放逸,而次第乞食則名為不放逸。這樣做 [就是]“奮起不放逸”。
“法”(dhammaṃ),捨棄不當的尋求後,次第而行,是對乞食法的“善行而行”(sucaritaṃ care)。
“樂臥”(sukhaṃ seti),只是在開示裡這麼說,意思是,這位如此行乞食法的“法行者”(dhammacārī)在此世間以四種威儀快樂而住。(開示裡雖然說的是“樂臥”,但實際含義是“樂住”。)
“不[行]彼惡行”(na naṃ duccaritaṃ),行於妓女[處]等非行處 [197] 是行惡行的乞食法(即實行錯誤的乞食法)。不如此行後“應行善行法,不行彼惡行”(dhammaṃ care sucaritaṃ, na naṃ duccaritaṃ care)。其餘部分的含義已經說過了。
開示結束時,國王證得 入流果,開示也給在場大眾帶來了利益。
第二、淨飯[王]的故事[終]。
3. 五百位修觀比丘的故事
Pañcasatavipassakabhikkhuvatthu
“[視]如水上浮漚……”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五百位修觀的比丘而說的。
據說,他們在導師面前習得業處後,進入森林,經過一番努力沒有什麼成就,[決定]“[請導師]辨別後,我們將學習[新的]業處”,在回導師身邊的路上,他們一邊修習海市蜃樓業處一邊往回走。就在他們進入寺院的刹那,天下起了 雨。他們在各處站著,看到面前因雨水沖刷出現又破滅的水泡後,獲取了[禪修]所緣:“這自身在生起、滅去之義上也如同水泡。”
導師坐在香室,看到那些比丘後,如同與他們[當面]交談一般,放出光芒,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海市蜃樓”(marīcikaṃ),光線[的折射所產生]。它們從遠處[看]雖然出現房子的影像等,對走近的人而言則是不可觸及、空無的。因此,如同“水上浮漚(水泡)”(pubbuḷakaṃ)因生起後破滅,只應以空無等性質來視之,對蘊等世間也如此“看待者,死王見不到他”(avekkhantaṃ, maccurājā na passatī),是[這偈頌]的含義。
開示結束時,那些比丘就站在原地證得了阿羅漢。
第三、五百位修觀比丘的故事[終]。
4. 無畏王子的故事
Abhayarājakumāravatthu
“請來觀此世間……”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竹林時,就無畏王子(Abhayarājakumāra)而說的。
據說,他平定完邊疆回來,他父親頻婆娑羅(Bimbisāra)對他很滿意,賜給他一個能歌善舞的舞女,並給他七天的王權。他七天都待在家中享受王權沒有外出。第八天,他去到河邊,洗完澡,進入一個公園,就像山達帝大臣 [198] 一樣坐著觀看那位女子歌舞。她也在那一刻如同山達帝大臣的舞女一般因[心]絞痛而死去。
王子因她的過世而生起悲傷,[想到]“除了導師,沒人能為我消除此悲傷”,他便去到導師跟前,說:“尊者,請您為我消除悲傷。”
導師安慰他過後,說道:“王子,在無始輪迴中,當此女子就如此般死去時,你為她哭泣所流眼淚不可計量。”知道他的悲傷被開示減輕了後,[導師]說:“王子,莫悲傷,這是愚人沉沒之處。”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來看”(passathimaṃ),就王子而說。 “此世間”(imaṃ lokaṃ),這所謂蘊世間等的自身。 “盛飾”(cittaṃ),[此自身]猶如用七寶等裝飾的王車一般,用衣服、飾物等進行裝飾。
“愚人[沉淪]其中”(yattha bālā),愚人如此沉淪在那自身之中。
“智者”(vijānataṃ),意思是,明智者在這[自身]上,貪等的執著裡,他一種執著也沒有。
開示結束時,王子證得了入流果,開示也給在場大眾帶來了利益。
第四、無畏王子的故事[終]。
5. 清掃長老的故事
Sammajjanattheravatthu
“若人先[放逸]……”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清掃(Sammajjana)長老而說的。
據說,他不論清晨傍晚,沒有時間限制,總是在打掃。一天,他拿著掃帚去到在日間住處打坐的離婆多(Revata)長老跟前,說:“這個大懶漢,吃完人家的信施,來坐著,為何他不拿個掃帚打掃某個地方呢?”長老心想“我要給他教誡”,[就說:]“過來,賢友。”
“怎麼了,尊者?” “你去洗個澡,然後過來。”
他照做了。於是長老讓他坐在一旁,對他教誡道:“賢 友,比丘不應一切時都清掃。只在清晨清掃完,然後托缽,托缽回來後,坐在夜間住處或日間住處誦習三十二行相(三十二身分),著手於自身的壞滅,然後傍晚起身做清掃。不要總是清掃,也要給自己留出機會[禪修]。”
他遵照長老的教誨,不久就證得了阿羅漢。[後來]各處變得骯髒。於是比丘們對他說:“賢友,清掃長老,到處都是垃圾,你怎麼不打掃了?”
“尊者,我放逸時曾那樣做,現在我不放逸了。” 比丘們稟告導師:“這位長老[自]稱究竟智(阿羅漢果)。”
導師說:“是的,諸比丘,我兒去過去放逸時清掃度日,而如今以道果之樂度日,不清掃了。”說完,誦出此偈:
這[首偈頌]的含義是:“若人先前”(yo ca pubbe)因履行大小義務或誦習[經典]等而“放逸”(pamajjitvā),“而 後”(pacchā)以道果之樂度日而“不放逸”(nappamajjati)。
如同從雲等“出來”(mutto)的月亮照耀空間世間, “他”(so)以道智照耀“此”(imaṃ)蘊等世間,令一片光明。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五、清掃長老的故事[終]。
6. 指鬘長老的故事
Aṅgulimālattheravatthu
“若[作]惡業已……”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指鬘(Aṅgulimāla,鴦掘摩羅)長老而說的。
故事應從《指鬘經》(aṅgulimālasutta,《中部》2.347等)中瞭解。長老在導師面前出家後證得了阿羅漢。於是尊者指鬘去到僻靜處獨處享受解脫之樂。他在那時,發此感慨(《感興》偈):
以[此]等方式發出感慨後,以無餘依涅槃界而般涅槃。比丘們在法堂中生起談論:“賢友們,長老投生到哪裡了?”導師前來詢問:“諸比丘,你們坐在一起談論何事?”
“尊者,談論關於指鬘長老的投生之處。”[他們]說。 “諸比丘,我兒已般涅槃。” “尊者,他殺了這麼多人後般涅槃了?”
“是的,諸比丘,他之前未獲得一位善友,因此造了這麼多惡行。而後因獲得了善友的支持變得不放逸。因此他的那不善業已被善業所覆蓋。”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以善”(kusalena),針對阿羅漢道而說。其餘部分顯而易見。
開示結束時,許多比丘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六、指鬘長老的故事[終]。
7. 織工女兒的故事
Pesakāradhītāvatthu
“[世人多]盲目……”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至上阿羅毘(Aggāḷavi)神廟(Cetiya,塔、神廟)時,就一位織工之女而說的。
有一天,阿羅毘(Āḷavī)的人們在導師抵達阿羅毘時進行了邀請,並舉行布施。導師用餐結束時做隨喜道:“請如此修習死隨念:‘我的生命非永恆,我的死亡是確定的,我不免一死,我的生命以死亡為終點,生命確實是不確定的,死亡是必然的。’那些不修習死隨念者,他們在[生命的]最後時 刻,猶如見到毒蛇後[手裡]無杖的人一般,會因恐懼而驚叫而亡。而那些修習了死隨念的人,他們猶如遠遠看到蛇後,拿著棍子[將其]挑開的人一般,他們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不驚慌。因此請修習死隨念。”
聽聞這個開示後,其他人依舊忙於自己的事情。然而有一位十六歲的織工女兒[想著]“佛陀的話不可思議,我應修習死隨念。”她晝夜都修習著死隨念。導師則在離開那裡後去了祇陀林。那個女孩則修習了三年的死隨念。
後來,有一天,導師在黎明觀察世間時看到那女孩進入到自己的智網,探尋“會發生什麼”時,得知“這個女孩從聽了我的開示那天起,修了三年死隨念,現在我前去那裡,詢問這女孩四個問題後,在她回答時,在四個點上[對她]給與讚歎後,我將誦出這個偈頌。她會在偈頌結束時證得入流果。緣於她開示也會對大眾有益。”於是[導師]便和五百隨行比丘離開祇陀林,次第前往至上阿羅毘寺。
阿羅毘居民聽說導師來了,就前往該寺院做了邀請。那時,那位少女也聽說了導師的到來,“據說我的父親、大師、老師、面如滿月的大喬答摩佛陀來了”她滿心歡喜地想到: “上次見到金色的導師是三年前了,現在我將能[再次]見到他的金身和聽聞他甜蜜殊勝之法。”
然而,父親在前往[紡織]廳時對她說:“女兒,我給別人紡了一塊布,還有一張手沒完成,今天我將要完成它。你快點給我繞個紡錘帶來。”
她心想:“我想聽導師的法,而父親這麼對我說。我是去聽導師的法還是繞好紡錘給父親帶去呢?”於是她想到:“不帶去紡錘的話父親會打我、揍我。因此繞好紡錘給他後我再去聽法。”便坐在小凳子上繞紡錘。
阿羅毘居民則在以飲食招待了導師過後,拿著缽,為了 [聽聞]隨喜開示而站著。導師[則因]“我因那良家女走了三十由旬的路而來,然而她現在沒有空。我將在她得空時做隨喜開示。”便保持沉默。當導師如此保持沉默時,在有著諸天的世間,沒有任何人敢對他說什麼。
那個女孩則在繞完紡錘放在籃子中去往父親那時,站在人群週邊看著導師。導師也抬頭見到了她。她僅因[導師的]注視就明白了:“導師在如此的人群中坐著看向我是希望我過去,希望我來到自己身邊。”她放下紡錘籃子,去到導師面 前。
那為什麼導師要看向她呢?據說他是這樣想的:“她就從這裡走了的話,以凡夫身死去,未來將不確定。來到我這裡再走的話,證得入流果後,未來是確定的,將投生兜率天宮。”據說她那天難逃一死。
她就在[導師]以注視示意下,走近導師,進入六色[佛]光中,禮敬後站在一旁。就在她禮敬了——在如此般的人群中沉默坐著的——導師後,在她站著的那一刻,[導師]對她說:“姑娘,你從哪來?”
“我不知道,尊者。” “你要到哪去?” “我不知道,尊者。” “你不知道?” “我知道,尊者。” “你知道?” “我不知道,尊者。”
導師詢問了她這四個問題。大眾譏嫌道:“喂!你們看!這織工之女不經思考地(字面為‘隨心所欲’)跟佛陀交談。當被此[導師]問及‘你從哪裡來’時,她不應該說‘從織工家來’嗎?當被問到‘你到哪裡去’時,她應該說‘紡織廳’。”
導師讓大眾安靜下來後,詢問:“姑娘,當[我]說‘你從哪裡來’時,你為什麼說‘我不知道’?”
“尊者,您知道我從織工家裡來。當您問我‘你從哪裡來’時您是在問‘你從哪裡投生來到這裡的’,然而我不知道 ‘我從哪裡投生到這裡的’。”
於是導師[說]“善哉,善哉!姑娘,我所問的問題正是你所回答的”,給與[她] 第一次讚歎後,進一步又問道: “[我]再問‘你到哪裡去’後,你為什麼說‘我不知道’?”
“尊者,你知道我是拿著紡錘籃子去紡織廳。您是問 ‘從此[世]離開後,你將投生哪裡’,而我不知道從此[世]死後‘我將投生去哪裡?’”
“我所問的問題正是你所解答的。”於是導師第二次給與她讚歎,又進一步詢問:“那為什麼問‘你不知道?’後你說 ‘我知道’?”
“尊者,我知道死亡[是必然的],因此我那樣說。” “我所問的問題正是你所解答的。”於是導師第三次給與她讚歎,又進一步詢問:“那為什麼詢問‘你知道?’後,你說‘我不知道’?”
“尊者,我知道我的死亡[是必然的],但我不知道‘我將在夜裡、白天、上午等的某個時間死去’,因此我那樣說。”
“我所問的問題正是你所解答的。”於是導師第四次給與她讚歎,然後對會眾說:“你們不知道此人所說的這麼些[含義],你們就只是譏嫌。沒有慧眼者,就是愚盲之人。有慧眼者,就是具眼者。”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世人多盲目”(andhabhūto ayaṃ loko),此世間的大眾因無慧眼而盲目。
“此[世間]少有”(tanukettha),[這是複合詞,拆分為:]“此[世間]”+(ettha)“少有”(tanuko),通過無常等“修觀”(vipassati)的人不多。
“出羅網”(jālamuttova),如同熟練的捕鳥者撒下網 後,捕捉鵪鶉時只有一些從網中逃脫,其餘的則都進入網中。同樣的,被死網覆蓋的有情,很多去往惡趣,只有“少數”(appo)一些有情“去到天界”(saggāya gacchatī),到達善趣或涅槃,是[這偈頌]的含義。
開示結束時,少女證得了入流果,開示也給大眾帶來了利益。
她拿著紡錘籃子來到父親那裡,他則坐著在打盹。她沒注意到,在她遞上紡錘籃子時,籃子撞到梭子尖上,發出聲音掉落了。他[被吵]醒後,就憑藉保有的印象拉動梭尖。梭尖向前撞在那女孩胸口。她就在當場死去,投生到了兜率天。他父親查看她時,發現她全身是血,倒下死了。於是他生起了巨大的悲傷。
他[想到]“其他人不能平息我的悲傷”,哭著去到導師面前,告知此事後,說:“尊者,請您為我平息悲傷。”導師安慰他過後,說:“勿悲傷,優婆塞,在無始輪迴中,你就在女兒這樣死去時,所流的眼淚遠超四大海的海水。”說完,講述了無始[輪迴]論。他的悲傷減輕了,向導師請求出家,獲得受具足戒不久就證得了阿羅漢。
第七、織工女兒的故事[終]。
8. 三十位比丘的故事
Tiṃsabhikkhuvatthu
“天鵝[飛]日道……”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三十位比丘而說的。
一天,三十位隨處住的比丘來拜訪導師。阿難長老在前來為導師履行義務時看到了那些比丘,[他心想]“我要在這些[比丘]和導師問候完時[才進去]履行義務。”他便站在門口。導師則和他們一起寒暄完,為他們講述了應銘記之法。聽聞此後,他們所有人都證得了阿羅漢,然後飛起來從空中走了。
當他們遲遲[未出],阿難長老走近導師,詢問:“尊者,剛剛進來了三十位比丘,他們在哪?”
“走了,阿難。” “通過哪條路[走的],尊者?” “從空中,阿難。” “尊者,難道他們漏盡了?”
“是的,阿難,他們在我面前聽完法後證得了阿羅漢。”那一刻,一群天鵝從空中飛來。導師說:“阿難,誰若善
修習四神足 [199] ,他就能像天鵝一樣乘空而行。”說完,誦出此偈:
這[首偈頌]的含義是,這些“天鵝在太陽道之虛空”(haṃsādiccapathe ākāse)飛行。那些善修習神足者,他們也能“以神通行於”(yanti iddhiyā)虛空中。
“賢者”(dhīrā)智者“戰勝伴有魔軍的魔”(savāhiniṃ māraṃ jetvā)從此輪迴世間“出離”(nīyanti),到達涅槃, [以上]是[偈頌的]含義。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八、三十位比丘的故事[終]。
9. 少女旃遮的故事
Ciñcamāṇavikāvatthu
“[超越]一法……”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少女旃遮(Ciñcā)而說的。
在[佛陀]覺悟早期,隨著弟子廣布,無數的諸天與人獲證聖位,十力之德廣宣流布,生起了大量的利養、恭敬。外道則如日出時的螢火蟲一般明聞利養損減。
“只有沙門喬答摩是佛陀(覺者)嗎?我們也是佛陀。只有供養他有大果報嗎?供養我們也有大果報。請你們也供養我們,恭敬我們。”即便他們站在街道上如此向人們宣講,卻依舊得不到利養、恭敬。於是他們私下聚集在一起思索:
“我們要用什麼方法讓沙門喬答摩的群體裡生起惡名,從而破壞其利養恭敬。”
這時,舍衛城一位名叫少女旃遮的遊方女有著最上等的姿色、光彩照人、宛如天女。她的身體散發著光芒。於是[外道中]一個有壞點子的人這麼說:“我們憑藉少女旃遮讓沙門喬答摩生起惡名後破壞他的利養恭敬。”
“這是個辦法!”他們同意了。於是當她去到外道僧園,禮敬後站著時,外道們不跟她交談。她[心想]“我有什麼過錯嗎?”直到第三次說完“我禮敬聖尊們”,她說道:“聖尊們,我到底有什麼過錯,為什麼你們不與我交談?”
“姐妹,你不知道沙門喬答摩在惱害我們,損害我們的利養恭敬嗎?”
“我不知道,聖尊們,那在此有什麼是我該做的呢?” “姐妹,倘若你希望我們安樂,就憑藉自己讓沙門喬答摩生起惡名,破壞他的利養恭敬吧。” “好的,聖尊。這是我的責任,請你們放心。”說完,她就離開了。
憑藉女性所善於的偽裝,從那時起,在舍衛城居民聽完佛法開示從祇陀林出來時,她就穿著胭脂蟲色(紅色)的衣服,手持香、花鬘等朝祇陀林走去。當被問及“你這個時候去哪裡?”她就說:“我去哪關你們什麼事?”然後她住在祇陀林附近的外道僧園裡。
[第二天]清晨,當居士們[想著]“我們要去做[清晨的]首次禮敬”從城裡出來時,她表現得好像在祇陀林裡住了[一晚]一般進入城市。當被問及“你[昨晚]住哪裡?”她說: “我住哪裡關你們什麼事?”被問了一個半月後,[她回答:]“我在祇陀林和沙門喬答摩同住一間香室。” “這是不是真的?”她令凡夫們生起了疑惑。三四個月後,她用舊衣服纏住腹部,看起來像懷孕了,上面穿上紅色衣服,[說]“因沙門喬答摩懷有了身孕。”令愚人們相信了。八九個月後,她在腹部綁上一個木盤,上面穿上紅色衣服,並用牛下顎骨將手背、腳背打腫,顯得諸根疲勞。然後在傍晚時分,當如來坐在裝飾好的法座上講法時,她去到法堂,站在如來前面[說:]
“大沙門,你還在給大眾講法,你聲音悅耳,兩唇相 觸。而我因你有了身孕,腹部隆起,你既不知道為我[安排]產房,也不親自為我製作酥油、油等[補品],也不告訴護持者中的憍薩羅國王、給孤獨或毘舍佉優婆夷的任何一位‘你
對這位少女旃遮做應做的[照顧]吧。’你只知道享受,不知道[為我做]孕期護理。”
她如同拿著糞塊努力要污染月亮一般,在大眾中辱駡如來。如來停下開示,如獅子吼一般,說:“姐妹,你所說的如實或不如實只有我和你知道。”
“是的,大沙門,此事你和我知道。”
此刻,帝釋的座位熱了。他思維得知“少女旃遮在以不實之事辱駡如來。”“我要去澄清此事。”他和四位天子一起前來。天子們變作小老鼠,同時咬斷綁木盤的細繩,風將[她的]外衣吹起,木盤掉落在她腳背上,切掉了兩腳腳尖。
人們[罵道:]“呸!賤人!你辱駡佛陀!”將唾沫吐在她頭上,然後手拿土塊、棍棒等將她趕出了祇陀林。在她離開導師視線時,大地裂開一條縫,火焰從無間地獄升起。她如同裹著良家所施的毛毯一般[被火焰包裹]前往投生在了無間地獄。[於是]外道們的利養恭敬[進一步]衰減了,十力的則極大增長了。
第二天,在法堂中生起談論:“賢友們,少女旃遮在以不實之事辱駡了如此德行卓越、最上應供的佛陀後,到達了大破滅。”導師前來詢問道:“諸比丘,你們坐在一起談論何事?”
“[談論]此事。”他們回答。
“諸比丘,不止如今,過去此女也以不實之事辱駡我後到達破滅。”說完,展開講解此[本生]十二集中的《大紅蓮本生》(Mahāpadumajātaka)(《本生》1.12.106):
那時,她和菩薩大紅蓮王子的母親同事一夫,是國王的王后。她以非法引誘大士(菩薩)後沒有遂意,於是自己把自己弄得形態異常,表現出生病的樣子,然後告訴國王:“你兒子令不願意[行非法]的我變得如此失態。”生氣的國王令人將大士拋下盜賊崖。
這時,住在山中的天神接住了他,然後把他放在龍王的頭冠上。龍王把他帶到龍宮,分他一半王權。他在那裡住了一年後,想要出家,到喜馬拉雅地區出家後成就了禪那、神通。後來一位在森林中行走的人見到他後,告訴了國王。國王去到他跟前,寒暄過後得知了整個事情的經過,便以王權邀請大士。大士教誡說:“王權於我無用,但請您不要破壞十種王法,捨棄不應行[之法]後,依法治國吧。”
國王從座位起來,哭泣一番,回城的路上詢問大臣:“因為誰令我和具備如此正行的兒子分離了?”
“因為王后,陛下。”
國王便讓人把她腳朝上抓住丟下盜賊崖,然後進入城 中,依法治國。那時的大紅蓮王子是[現在的]導師,母親的
同夫者(菩薩後媽)是少女旃遮。導師闡明此事後,說:“諸比丘,捨棄一法——真實語——後,住於虛妄語,不顧來世者,他無惡不作。”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一法”(ekaṃ dhammaṃ),真實。
“對於虛妄語者”(musāvādissa),他的十句話裡,一句真的都沒有,對於如此般的虛妄語者。
“對於放棄後世者”(vitiṇṇaparalokassa),對於捨棄後世者。這樣的人,人間的成就、天界的成就和最後涅槃的成就,這三種成就他都見不到。
“無惡[不作]”(natthi pāpaṃ),對像他這樣的人而言,不存在說這種惡業是他不做的。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九、少女旃遮的故事[終]。
10. 無比施的故事
Asadisadānavatthu
“慳吝不[生天]……”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無比施而說的。
有一次,導師遊行完,在五百比丘的陪同下進入祇陀林。國王去到寺院邀請了導師,第二天準備好客至施後,號召市民們:“請你們[來]觀看我的布施。”市民們前來觀看了國王的布施後,次日[他們也]邀請了導師,準備好供養品後,送信給國王:“陛下,也請您來觀看我們的布施。”
國王觀看了他們的布施後,[心想]“這些人做了比我更殊勝的布施,我將再做布施。”次日,他又準備了供養品。市民們在看了那[新的布施]後,次日又準備了。就這樣,國王贏不了市民,市民也贏不了國王。
於是,在第六輪[比賽]時,市民成百上千倍地增加[供 養],他們所準備的供養,無人能說“在這些供養品中這個沒有。”國王見此,“倘若我不能做超過這些人的供養,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便躺著思維對策。
這時,茉莉王后走近他,詢問:“大王,為何如此躺著?為何你貌似諸根疲勞?”
國王說:“王后,你現在不知道?” “我不知道,陛下。”
他向她告知了此事。於是,茉莉對他說:“陛下,勿慮,您何曾見過或聽說過,大地的統治者——國王被市民打敗的呢?我將為您安排供養。”她想為他安排無比施,就這樣說: “大王,請讓人用優質的娑羅樹木板為五百比丘在內圈建一個坐的天篷,其餘人則坐在外圈。命人建造五百把白傘蓋,五百頭大象站著拿著它們舉在五百比丘頭頂。請人建造八條或十條赤金船,把它們放在天蓬中間。每兩位比丘之間坐一個研磨香的公主(刹帝利少女)。每兩位比丘之間,站一個拿扇子的給他們扇風。其餘的公主將研磨的香拿去丟進金船裡。她們當中的一些公主拿一束青蓮花攪拌丟進金船的香,令香氣能被聞到。市民們既沒有公主,也沒有白傘蓋和大 象。通過這些因素,將打敗市民,您這樣做吧,大王。”
國王[說:]“善哉,王后。你所說甚好。”他就按照她所說的全部照辦了。然而,缺一位比丘的大象。於是,國王對茉莉說:“夫人,缺一位比丘的大象,我們怎麼辦?”
“陛下,沒有五百頭大象?”
“有的,王后,剩下的是粗野的象。看到那些比丘後它們會像飆風一樣兇猛。”
“陛下,我知道一個地方,粗野小象拿著傘蓋[可以]站在那裡。”
“我們要把它安置在哪裡呢?” “聖尊指鬘身邊。”
國王照做了。小象把尾巴夾在兩腿之間,耷拉著雙耳,閉著眼睛站著。大眾都看著大象[說:]“如此兇猛的象表現成這樣!”
國王用飲食招待了以佛陀為首的僧團後,禮敬導師,說:“尊者,在此次供養中,許可之物或不許可之物 [200] ,一切我都供養您。”在那此供養中,一天就花費了一億四千萬[財富]。而且,給導師的白傘蓋、座椅、[缽]台、洗足台,這四件物品價值不可估量。沒有人能夠再像這樣對佛陀做供養,因此它以“無比施”而為人知。據說這[無比施]所有佛陀都只有一次,而且全都是女人安排的。
國王有黑暗(Kāḷa)與明亮(Juṇha)兩位大臣。他們當中的黑暗尋思到:“真是王室的損失,一天就浪費了一億四千萬。這些人吃了這供養後,會回去躺著睡覺。真是王室的損失!”
明亮則想:“國王的布施真是善施!不身為國王是做不了這樣的布施的。[國王]沒有[說]功德不給一切有情,我要隨喜這布施。”
導師在用餐結束時,國王為了[聽聞]隨喜而拿著缽。導師心想:“國王如發動洪水一般做了大布施。大眾能否生起淨信心呢?”他看到那些大臣的心思後,得知:“倘若我做與國王的布施相匹配的隨喜,黑暗的頭顱將破成七片,明亮將證得入流果。”知道後,出於對黑暗的悲憫,只對——做了如此般布施站著的——國王說了一個四句話的偈頌,就從座位起來,回去了寺院。
比丘們詢問指鬘:“賢友,你看到粗野的大象拿著傘蓋站著不害怕嗎?”
“我不怕,賢友。”
他們走近導師,說:“尊者,指鬘聲稱究竟智(得阿羅漢)。”
導師說:“諸比丘,指鬘確實不害怕。漏盡牛王中的頭牛——像我兒這般的比丘不會害怕。”說完,誦出婆羅門品中的這首偈頌:
國王則憂愁了:“我給如此般的會眾做了布施後,導師沒有給站著的我做相應的隨喜,只是說了個偈頌就從座位起身走了。一定是我沒有對導師做適當的布施,而是做了不適當的布施。一定是沒有布施許可的物品,或者布施了不許可的物品。導師應該對我生氣了。這確實是無比施,應該做與布施相匹配的隨喜。”
他去到寺院禮敬導師後,這麼說:“尊者,到底是我沒有做與應施之物相應的布施,還是沒有布施與布施相應的許可之物,只布施了不許可之物呢?”
“這是怎麼了,大王?” “您沒有給我做與布施相應的隨喜。”
“大王,你所做的布施是適當的。這名為無比施,對於一尊佛,只能做一次,難以再做這樣的布施。”
“但是,尊者,為什麼您沒有為我做與布施相應的隨喜呢?”
“因為會眾不清淨,大王。”
“尊者,會眾到底有什麼過失呢?”
於是導師向他講述了兩位大臣的心思,並告知是出於對黑暗的悲憫,才沒有做[相應的]隨喜。國王詢問[黑暗]:“黑暗,據說你有這樣思維,屬實?”
“屬實。”
“我沒拿你的東西,我是和我的妻兒一起用我自己的東西供養,對你有什麼惱害呢?走開吧,朋友,我已經賞賜你的東西,給了就給了,但請你離開我的國土。”把他逐出國土後,命人召來明亮,詢問:“據說你有這樣思維,屬實?”
“屬實。”
“善哉,舅父,我很高興。請你接受我的侍從,並以我布施的方式做七天布施吧。”將七天的王權移交過後,他對導師說:“尊者,您看,愚人的所作所為,在我做如此的布施 時,給與打擊。”
導師說:“是的,大王。愚人在別人布施時不隨喜,註定以惡趣為歸宿。而賢者隨喜他人的布施後,註定會投生天界。”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慳吝”(kadariyā),強力的慳吝。 “愚人”(bālā),不知今生與來世者。
“賢者”(dhīro),智者。
“後世樂”(sukhī paratthā),“他藉由那”(teneva so)隨喜布施的功德在來世享受天界成就時是快樂的。
開示結束時,明亮證得了入流果。開示也給在場大眾帶來了利益。明亮成為入流者後,就以國王布施的方式做了七天供養。
第十、無比施的故事[終]。
11. 給孤獨子咖拉的故事
Anāthapiṇḍakaputtakālavatthu
“較一統大地……”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名叫咖拉(Kāla)的給孤獨之子而說的。
據說,財主具備如此般的信心,他作為其兒子,既不想去導師那裡,也不想在[導師]前來家中時見[導師],也不想聽法,還不想為僧團服務。即便父親說“兒子,不要這樣 做”,他也不聽他的話。於是,他父親心想:“此人抓取這樣的見解過下去,將會以無間地獄為歸宿。然而我兒子在我眼皮底下去往地獄是不合適的。在此世間,沒有以施與財物打不動的有情,我要用財物打動他。”
於是,[財主]對他說:“兒子,你持守布薩後前往寺院,聽完佛法回來,我將給你一百錢。”
“您會給嗎,父親?”
“我會給,兒子。”
他直到獲得了三次確認後,持守了布薩,然後去到寺院。然而他沒有聽聞佛法,在一個舒適的地方睡一覺後, [第二天]清晨就回家了。於是財主說“我兒子持守了布薩,你們快拿粥等給他”,讓人拿了[食物]給他。
“沒拿到錢我就不吃。”他拒絕了拿來的食物。於是他父親不忍他受苦,就讓人給了錢。他用手拿到那[錢]後就吃飯了。
第二天,財主派遣他:“兒子,你站在導師面前,學會一句法回來的話,我將給你一千錢。”
他去到寺院後,站在導師前面,才學了一句就想跑了。於是,導師令他記不住。他沒記住那一句就[想著]“我要再學一句”而站著聽。據說只有[懷著]“我要學會”[的心]聆聽才是恭敬地聆聽,也只有對於這樣的聆聽者,法才會帶來入流道等[成就]。他也[懷著]“我要學會”[的心]聆聽。導師則又讓他沒能記住。他就[想著]“我要再學一句”而站著聽,證得了入流果。
他次日和以佛陀為首的僧團一起進入舍衛城。大財主看到他,心想:“今天我兒子的表現令人歡喜。”他則想著: “啊!但願我父親今天不要在導師面前給我錢,願他隱瞞我為了錢持守布薩的事。”導師已經知道了昨天他為了錢持守的布薩。
大財主讓人供養了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粥,然後也讓人給兒子提供了。他坐下後,只是默默地喝粥,咀嚼副食,吃飯。大財主在導師用餐結束時,令人將一千錢財放在兒子面前,說:“兒子,我跟你說過‘我會給一千[錢]’,然後讓你持守了布薩,[把你]送去了寺院。這是你的一千[錢]。”他看到在導師面前給錢便羞愧地說:“我不用錢。”即便[父親]說“拿著吧,兒子”,他也不拿。
於是,他父親禮敬導師後,說:“尊者,今天我兒子的表現令人歡喜。”
“為什麼呢,大財主?”[導師]說。
“我前些天對他說‘我會給你一百錢’然後把他派去寺院。第二天沒拿到錢就不想吃飯。而今天,即便給錢都不想要了。”
導師說:“是的,大財主。今天你兒子的入流果[成就]比轉輪王的成就、天界梵天界的成就都更殊勝。”說完,誦出此偈:
在此[偈頌中],“較一統大地”(pathabyā ekarajjena),相比於轉輪王的統治。
“或得生天上”(saggassa gamanena vā),相比去到二十六層天界 [201] 。
“主宰全世界”(sabbalokādhipaccena),不是在這麼樣的一個世界,[而是]統治有著龍、金翅鳥、天宮鬼的全世界。
“入流果更勝”(sotāpattiphalaṃ varaṃ),意思是,由於在這麼多地方行統治後也不能脫離地獄等[惡趣之苦],而入流者關閉了惡趣之門,即便是最弱者也不有第八有的投 生,因此入流果是更殊勝、最上的。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十一、給孤獨子咖拉的故事[終]。
十三品世間品釋義終。
- 偈頌部份可另參 多版本對讀
- 目錄 (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