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12. 自己品 Attavaggo (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1. 自己品 Attavaggo 目錄
文喜尊者、法護尊者譯
12. 自己品
  1. 菩提王子的故事( dhp_157 )
  1. 釋迦子跋難陀長老的故事( dhp_158 )
  1. [假]精勤的底沙長老的故事( dhp_159 )
  1. 王子迦葉母長老尼的故事( dhp_160 )
  1. 大黑優婆塞的故事( dhp_161 )
  1. 提婆達多的故事( dhp_162 )
  1. 致力分裂僧團的故事( dhp_163 )
  1. 咖那長老的故事( dhp_164 )
  1. 小黑優婆塞的故事( dhp_165 )
  1. 自利長老的故事( dhp_166 )
   

1. 菩提王子的故事

Bodhirājakumāravatthu

“若人知自愛……”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倍奢羯羅(Bhesakaḷā)林時,就菩提王子而說的。

據說,他命人在地面上建造了一座如同要飛上天空一般的與眾不同的宮殿,命名為果咖弩達(kokanuda,紅蓮),然後他詢問工匠:“你是否有在其他地方建造過如此般的宮殿,又或者這是你的初創工藝?”

“就是初創工藝,殿下。”

[王子]心想:“假如此人給其他人也建造一棟這樣的宮殿的話,這宮殿就不足為奇了。我應將此人殺死或砍斷其手足或挖出其雙眼,這樣他就不會給其他人[建造]宮殿了。”

他將此事告訴了自己的好友——名叫複生子的青年。該 [好友]心想:“毫無疑問他將毀了這工匠。既然讓我看到了這無價的技藝,就不能讓它毀了。我要向他示意。”他來到那 [工匠]面前,詢問:“宮殿中你的工作完成了嗎?”

“完成了。”

“王子想要殺死你,你保護好自己吧。”

工匠則說:“大人,你做的太好了,告訴了我。對此我會知道該怎麼做的。”

“朋友,我的宮殿中的工作完成了嗎?”王子詢問。 “還沒有完成,殿下,剩餘很多。” “是什麼工作沒有完成?” “殿下,我遲些會告訴您。您先命人運些木材來吧。” “什麼樣的木材?”

“沒有心材的幹木材,殿下。”

他命人運來後給了[工匠]。這時[工匠]對他說:“殿下,您從現在開始不要來我這裡了。”

“為什麼?”

“做精細工作時和其他人聊天會對我的工作造成影響。而用餐時我妻子會送來食物。”

“好的。”王子便同意了。

工匠便坐在一個房間裡削砍那些木頭,製作了一隻內部足夠坐下自己和妻兒的金翅鳥。然後在用餐時對妻子說:“你把家中所有東西都賣掉,換成黃金和金幣吧。”王子則為了讓工匠無法離開,安置了守衛將房子包圍了。工匠則在鳥完工時對妻子說:“今天你帶著所有孩子過來吧。”早餐過後他讓妻兒坐在鳥腹中,通過窗戶出逃了。

“殿下,工匠跑了!”他在[守衛]他們的哭喊聲中走了,落在喜馬拉雅山,建造了一座城市,然後得名為木載(Kaṭṭhavāhana)王。

王子[決定]“我要舉辦宮殿落成典禮”,邀請了導師,然後用四種香塗抹宮殿,並從第一道門開始鋪上布地毯。據說他沒有子嗣,因此懷著這想法鋪設了[地毯]:倘若我能獲得兒子或女兒,導師就將踏上這[地毯]。

在導師來到時,他五體投地地禮敬了導師,接過缽後,說:“請進,尊者。”導師沒有進入。他第二遍、第三遍又邀請。導師就是沒有進入,並看著阿難長老。長老通過眼神示意就明白了[導師]不要踏上地毯,便讓他移除那些布匹:“王子,把布匹收起來吧,世尊不會踏上布地毯,如來查看了後人。”

他將布匹收起,請導師進入住所,供養了粥、副食,然後坐在一旁禮敬後說道:“尊者,我作為您的護持者,曾三次皈依,據說來到母胎後皈依了一次,第二次是小時候,第三次是到了懂事時。為何您不踏上我的那布毯呢?”

“王子,那你是思維了什麼才鋪設的布毯?” “‘假如我會獲得兒子或女兒,導師就將踏上我的布毯。’思維了這個,尊者。” “正因此我沒有踏上它。”

“尊者,難道我既得不到兒子也得不到女兒嗎?” “是的,王子。”

“為什麼?” “過去世你曾和妻子一起陷入放逸。” “什麼時候,尊者?”

於是導師為他揭示了過去之事:

過去,數百人乘坐一條大船渡海。船在大海中破了。一對夫妻抓住一塊木板,然後進入一個島中。其餘人則都死在了那[大海]裡。在那個島上住著一大群鳥。他們沒看到其他能吃的,因饑餓就把鳥蛋放到火炭上烤了吃。當那些[鳥蛋]不夠[吃]時就抓雛鳥來吃。他們在人生的青年、中年和晚年都這樣吃。他們都沒有在[任何]一個[人生]時期處於不放 逸,並且他們中連一個也都沒有處於不放逸。

導師揭示了他的這過去之業後,說:“王子,倘若你那 時,哪怕在一個生命階段和妻子處於不放逸,你也會在一個人生階段有兒子或女兒。甚至是,倘若你們中有哪怕一人不放逸,緣於他也會有兒子或女兒。王子,自認為愛惜自己的人確實應在三個人生階段都不放逸地保護自己。這樣做不到的話,就應在一個人生階段保護[自己]。”說完,誦出此偈:

157.
Attānañce piyaṃ jaññā, rakkheyya naṃ surakkhitaṃ;
Tiṇṇaṃ aññataraṃ yāmaṃ, paṭijaggeyya paṇḍito.

若人知自愛,其應善保護;
三時中一時,智者應自護。

在此[偈頌中],“時”(yāmaṃ),導師以自己對法的自在和說法的善巧,將[人生]三時(人生的三個階段)中的一個比作是[夜間]時分 [189] 來開示,因此這裡的含義要這樣理 解:

倘若知“自愛”(Attānañce piyaṃ),“其應善保護”(rakkheyya naṃ surakkhitaṃ),他怎樣算保護好了,就應那樣保護他[自己]。對此,倘若是在家人,[想著]“我要保住自己”,即便是住進上層殿樓中善守護的房間裡,有了保護而住,[也不算善保護],作為出家人,即便是住在善防護、門窗緊閉的山洞中,也並非保護自己。

然而,作為在家人盡力行布施、持戒等福行,或者[身 為]出家人努力履行大小義務、作意教理,則名為護己者。不能在三時中這樣[做]的話,智者會在某一時中照顧好自己。倘若作為在家人,在[生命]第一階段因追求玩樂而不能行善,就應在中年時不放逸地行善。倘若在中年時,他因養育妻兒不能行善,就應在老年時行[善]。通過這樣做也算是護己者。而不能這樣做的人,不名為自愛者,他只是以惡趣作為歸宿。

倘若出家人,他在早年從事念誦、憶持、教導[教理],履行大小義務而陷於放逸,在中年時就應不放逸地修習沙門法。倘若他在中年時因詢問早年所學習教理的義注抉擇以及因與非因而陷於放逸,他就應在晚年時不放逸地修習沙門 法。通過這樣做也名為護己者。而不能這樣做的人,不名為自愛者,他只會苦於追悔。

開示結束時,菩提王子證得了入流果,開示也給在場大眾帶來了利益。

第一、菩提王子的故事[終]。


2. 釋迦子跋難陀長老的故事

Upanandasakyaputtattheravatthu

“首先應令己……”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釋迦子跋難陀(Upananda)而說的。

據說,這位長老擅長於講法。許多比丘在聽聞他關於少欲等的開示後,用三衣供養他,然後他們受持了頭陀支。他們舍出的資具他就拿走了。在一次臨近雨季時,他去到一個地方。當時,那個寺院裡的一些小沙彌因喜歡佛法開示就對他說:“尊者,您在這裡入雨安居吧。”

他詢問:“這裡能獲得多少件安居衣?”他們說:“一人一件衣料。”

他把鞋子放在那裡,然後去了另一間寺院。到了第二間寺院後,他詢問:“這裡能獲得多少[安居衣]?”

“兩件衣料。”

當他們這麼說,他就將拐杖放在[那裡]。他去到第三間寺院,詢問:“這裡能獲得多少[安居衣]?”當[他們]說“三件衣料”時,他將水壺放在了那裡。去到第四間寺院後,詢問:“這裡能獲得多少[安居衣]?” 當[他們]說“四件衣料”時,他[說]:“好的,我將住在這裡。”他就在那裡入了雨安居,然後給居士和比丘們講法。他們用許多布料和衣供養了他。

出了安居後他給其他寺院也送去資訊:“我放了資具[在你們那],因此應獲得安居物(衣料),請將我的那[份]送 來。”讓人把所有的[資具]都帶來後,裝滿一車出發了。

這時,在一個寺院裡有兩位年輕的比丘,他們獲得了兩件衣料和一塊羊毛毯子,“衣歸你,毯子是我的”他們因無法分配而坐在路邊爭吵。他們看到那位長老前來,便說:“尊 者,請您給我們做分配吧。”

“你們自己分配。”

“我們無法[分配],尊者,就請您為我們分配吧。” “那你們會遵從我的話嗎?” “當然,我們會遵從。”

“那就好”將兩件衣料給了他們,然後[說]“這[毛毯]適合我們說法者蓋”,便帶著昂貴的毛毯離開了。年輕比丘們懊悔地來到導師跟前,告知了此事。導師說:“諸比丘,他不光現在拿走你們的物品,讓你們懊悔,過去也做過。”說完,引述了過去之事:

曾經,有“沿岸行”和“深水行”兩隻水獺,它們獲得了一條大鮭魚,“頭是我的,尾巴歸你”它們落入爭執,無法進行分配時,看到一頭豺,它們說:“舅父,請為我們分配這個吧。”

“我被國王安排在審判員的位置上,在那裡坐了很久,是來散步的,現在我沒有空。”

“舅父,別這樣,就為我們分配吧。” “你們會遵從我的話嗎?” “我們會遵從,舅父。”

“那就好。”他將[魚]頭切下來放在一邊,尾巴放在一 邊。做完後,說:“孩子們,你們當中沿岸行的就拿尾巴,深水行的,頭歸它。而者中間部分就是我裁決者的。”它們被告知:

“尾歸沿岸行,頭歸深水行;
而此中間塊,將屬於法官。”(《本生》1.7.33)

說完這首偈頌後,帶著中間部分走了。它們則懊悔地站著望著它。導師揭示了這段往事後,讓那些比丘知道:“此人過去也如此讓你們懊悔。”然後斥責跋難陀:“比丘,教誡他人者,首先要讓自己立於[與教導相應的]適宜處。”說完,誦出此偈:

158.
Attānameva paṭhamaṃ, patirūpe nivesaye;
Athaññamanusāseyya, na kilisseyya paṇḍito.

首先應令己,確立於適當;
而後教他人,智者方無詬。

在此[偈頌中],“確立於適當”(patirūpe nivesaye),應具備相應的德行。這是說:想要以少欲等德行或聖種行道等教導他人者,他應“首先應令己”(Attānameva paṭhamaṃ)具備那德行。如此具備後,他才以那些德行

“教導他人”(Athaññamanusāseyya)。自己都沒有在那上面確立,只是教導他人,就會從他人那裡獲得詬病從而玷污[自己]。讓自己在那[德行]上面確立後再教導,就會從他人那裡獲得讚歎,因此沒有污點。這樣做的“智者方無詬”(na kilisseyya paṇḍito)。

開示結束時,那些比丘證得了入流果,開示也給大眾帶來了利益。

第二、釋迦子跋難陀長老的故事[終]。


3. [假]精勤的底沙長老的故事

Padhānikatissattheravatthu

“自應……”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假]精勤的底沙(Padhānikatissa)長老而說的。

據說,他在導師面前獲得業處後,帶著五百比丘在森林裡入了雨安居。他教誡[他們]道:“賢友們,你們在活著的佛陀面前獲得了業處,請不放逸地修習沙門法吧。”然後自己去躺下睡覺。

那些比丘初夜經行,中夜進入住所。他在一覺醒來時,去到他們面前,說:“你們怎麼[想著]‘我們要躺下睡覺’進來了?快出去修習沙門法。”然後自己又那樣去睡覺了。其他人中夜在外面經行完,後夜時進入住所。他又一次醒來後去到他們面前,把他們攆出住所後,自己又那樣去睡覺了。

當他總是這樣做時,那些比丘既不能作意誦[經]也不能作意業處,心開始變異了。“我們的老師極度地發勤精進,讓我們檢查他一下”在他們檢查時看到了他的行為,於是他們說:“我們完蛋了,賢友們!我們的老師空喊口號!”

他們非常地困倦,連一位比丘都沒能生起殊勝的成就。他們出了安居後,去到導師面前,導師[向他們]寒暄道:“諸比丘,你們是否有不放逸地修習沙門法?”他們告知了此事。導師說:“諸比丘,不光如今,過去此人也曾妨礙你們。”說完,在他們的祈請下,廣開講解了這《非時鳴叫公雞本生》 [190] (Akālarāvikukkuṭajātaka)。

“成長無父母,住無師之家;
此公雞不知,適時與非時。”(《本生》1.1.119)

“那個時候的那隻公雞就是這位[假]精勤的底沙長老,這五百比丘就是那些年輕人,舉世聞名的老師就是我。”導師講解完此本生後,說:“諸比丘,教誡他人者應善調禦自己。如此的教誡才是善調禦的調伏。”說完,誦出此偈:

159.
Attānañce tathā kayirā, yathāññamanusāsati;
Sudanto vata dametha, attā hi kira duddamo.

如何教他人,自應如是行;
自調方調人,自身實難調。

這[首偈頌的]含義是:凡是比丘說“應在初夜等[時分]經行”[進行]教誡他人者,當自己對經行等嚴格遵守了—— “如何教他人,自應如是行”(Attānañce tathā kayirā, yathāññamanusāsati),這樣的話“自調方調人”(Sudanto vata dametha),凡是要用什麼德行教導他人,先用其將自己善調伏後才調禦他人。

“自調伏實難”(attā hi kira duddamo),這自身是真難調伏,因此他如何調伏好自己,才那樣調禦[他人]。

開示結束時,那五百位比丘也證得了阿羅漢。

第三、精勤的底沙長老的故事[終]。


4. 王子迦葉母長老尼的故事

Kumārakassapamātutherīvatthu

“自為自依怙……”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王子迦葉(Kumārakassapa)長老的母親而說的。

據說她是王舍城財主的女兒,從懂事開始就[向父母]請求出家。然而,即便她反復乞求,也不得從父母面前出家。長大後嫁到夫家,成為了一名賢慧的妻子 [191] 住在家中。不久後她就懷上了。她不知道[自己]懷上了,取悅丈夫後請求出家。於是他隆重地將她帶到比丘尼住處,因不知情,讓她在提婆達多(Devadatta)派系的比丘尼中出了家。

後來比丘尼們得知她懷孕後,問:“這是怎麼回事?” “尊姊們,我也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但]我的戒確實沒有問題。”

比丘尼們將她帶到提婆達多面前,詢問:“這位比丘尼以信而出家,我們知道此人懷孕了,我們不知道[懷孕的]時間,現在我們該怎麼辦?” “不要讓我所教導的比丘尼生起惡名。”提婆達多只考慮了這麼多就說:“你們[把她]逐出僧團吧。”

聽聞此後,那年輕的[比丘尼說:]“尊姊們,別趕走 我,我並非認定提婆達多出的家,來,請你們把我帶到祇陀林導師面前吧。”

她們帶著她去到祇陀林,稟告了導師。導師雖然知道 “她在俗家時懷上的”,但為了避免非議,就命人召來憍薩羅國王波斯匿、大給孤獨、小給孤獨、毘舍佉優婆夷和其他大家族後,吩咐優婆離(Upāli)長老:“你去,在四眾中澄清此年輕比丘尼的事。”

長老在國王面前喚來毘舍佉,將此諍事移交給她。她用屏風圍起來後,在屏風裡面檢查了她的手、足、肚臍,最後是腹部,然後計算了月份日期過後,得知“此人是在家時懷上的”後,將此事告知了長老。於是長老在集會中認定了她的[戒]清淨。後來她誕下一名在蓮華上佛足下發過願的大威力的兒子 [192]

一天,國王從比丘尼住處附近經過時聽到孩子的啼哭聲,便詢問:“這是什麼[聲音]?”

“陛下,一位比丘尼生了一個兒子,這是他的聲音。”國王便將那孩子帶到自己宮中,給了一位奶媽。在命名

那天,給他起名為迦葉,由於是當王子養大的,因此就以 “王子迦葉”而為人知。他在遊樂場將[其他]孩子打了,當他們說“我們被沒爹沒媽的人打了”時,他來到國王面前,詢問:“陛下,他們說我是‘沒爹沒媽的人’,請告知[誰是]我母親?”

國王指著奶媽說:“這是你母親。” “這不是我母親,我母親另有其人,請把她告訴我。” 國王心想“騙不了這[孩子]了”,[就說:]“兒子,你母親是位比丘尼,你是我從比丘尼住處帶回來的。”

他聽到這麼多後就生起了悚懼感,說:“父親,請讓我出家吧。”國王[說:]“好的,孩子。”隆重地讓他在導師面前出家了。他獲得了受具足戒,以“王子迦葉長老”而為人知。他在導師面前獲得業處後,進入森林,經過一番努力後沒能生起殊勝的成就,[心想]“我將[請導師]再次辨別[適合的]業處後,習得[它]。”他去到導師面前,住在盲林(Andhavana)。

這時,有位在迦葉佛時期和他一起修習過沙門法的比丘,證得不來果後投生在了梵天界,他從梵天界而來,問了十五個問題,然後派遣[他]:“這些問題除了導師無人能解。你去導師面前學習它們的含義吧。”他照做了,在[導師]回答完問題時,他證得了阿羅漢。

然而,從他離開之日起,他比丘尼母親就流著眼淚過了十二年。當她因苦於與兒子分別而淚流滿面地托缽時,在一條街道中看到了長老,她為了抓住他,一邊大聲喊著“兒 子!兒子!”,一邊奔跑的時候跌倒了。她的乳房流著奶水,爬起來,濕著衣服上前抓住長老。他心想:“倘若此人在我面前獲得甜言蜜語的話就完了。我要硬生生地和她交談。”於是對她說:“你[出家]遊行在做什麼?連愛執都斷除不了!”

她心想:“長老的話真硬啊。”便說道:“你說什麼,兒 子?”當他又那樣說了過後,她心想:“我因此人十二年間止不住眼淚,而他竟然如此鐵石心腸,他對我有什麼用呢?”她斬斷對兒子的愛,當天就證得了阿羅漢。

後來,[比丘們]在法堂中生起談論:“賢友們,提婆達多將如此般具備親依止(潛質)的王子迦葉和長老尼逐出後,導師卻成了他們的支助,佛陀真是悲憫世間啊。”導師前來詢問:“諸比丘,坐在一起談論何事?”

“關於此事。”他們說。

“諸比丘,不光如今我成為這些人的支助,過去我也曾是他們的支助。”說完,詳細講解了這《榕樹[鹿]本生》 [193] (Nigrodhajātaka [194] ):

“應依止榕[鹿],不應依枝[鹿];
榕[鹿]足下死,勝依枝[鹿]活。”(《本生》1.1.12;1.10.81)

“那時的枝鹿是提婆達多,它的隨從就是提婆達多的黨羽,所輪到的雌鹿是長老尼,兒子是王子迦葉,而為懷孕的雌鹿放棄生命前去[赴死]的榕樹鹿王即是我。” 聯繫完本生後,揭示長老尼斬斷對兒子的愛後,以自己作為自己的支助:“諸比丘,由於他人不能成為自己投生天界或獲證[聖]道的支助,因此自己才是自己的庇護者,其他人又能做什麼呢?”說完,誦出此偈:

160.
Attā hi attano nātho, ko hi nātho paro siyā;
Attanā hi sudantena, nāthaṃ labhati dullabhaṃ.

自為自依怙,他人何可依?
唯自善調伏,獲難得所依。

在此[偈頌中],“依怙”(nātho),依靠。

這是說:由於當自己依靠自己行善後,可以去到天界,可以培育[聖]道,可以作證[聖]果。因此自己才是“自己的”(attano)依靠。“他人誰是”(paro ko siyā)誰人的依靠呢?

只有“自己善調伏” (Attanā hi sudantena)遠離惡行才能“獲難得依怙”(dullabhaṃ nāthaṃ)——所謂阿羅漢果。這裡的“獲難得依怙”是說的[證得]阿羅漢。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四、王子迦葉母長老尼的故事[終]。


5. 大黑優婆塞的故事

Mahākālaupāsakavatthu

“惡實由己造……”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名叫大黑(Mahākāla)的入流者優婆塞而說的。

據說他在每個月八天裡持守布薩,然後在寺院裡徹夜聽法。然後,一天夜裡,一些盜賊闖入一個家宅,拿取了財物。主人因銅碗的聲音吵醒,追趕著他們。他們就把拿取的財物丟棄後逃跑。主人還是追趕他們,他們就四散而逃。而一個[盜賊]選擇了往寺院的道路。大黑在夜裡聽完佛法後,清晨在池邊洗臉。[盜賊]將財物扔在他前面就跑了。緊跟盜賊前來的人們看到財物後,“你闖入我家拿走財物後,表現得像聽法者一樣”把他抓住打死,然後丟下[屍體]走 了。

隨後,清晨帶著飲用水罐前來的小沙彌看到他後,說:“在寺院中聽完開示躺著的優婆塞獲得了不相稱的死亡。”他們告訴了導師。導師說:“是的,諸比丘,大黑在今生獲得了不相稱的死亡,但他獲得了和過去所做之業相稱[的死亡]。”在他們的祈請下,[導師]講述了他的宿業:

過去,在波羅奈國王的領地裡有一個遙遠的村莊,在它通往森林的入口處有強盜出沒。國王在那森林入口處安排了一名軍士。他收取費用後將人們從這邊帶到另一邊,[再]從另一邊帶回這邊。

後來,有一個人讓自己美貌的妻子登上一輛小車後去到那個地方。軍士一看到那女士就生起了愛意。雖然[那男子]說:“大人,帶我們穿過森林吧。”

[軍士]說:“現在不是時候,[明天]清晨我會帶[你們]過去。”

男子說:“還有時間,大人,就現在帶我們[過去]吧!” “掉頭吧,朋友,在我們家裡將會有吃的和住的。”

他不想回去。對方給手下們示意,讓[他的]車掉頭後,即便他不願意,還是在門房裡給他住下,並命人準備了食 物。然而,在軍士家裡有顆寶珠。他讓人將其放入那[男子]的車中,然後黎明前讓人發出盜賊闖入的聲音。然後下人們向軍士報告:“主人,寶珠被盜賊拿走了。”

軍士在村口設置了守衛,吩咐道:“你們搜查從村裡出來的人。”另外那位[男子]則在清晨裝配好車出發了。隨後,守衛在檢查他的車時看到了自己放的寶珠,便恐嚇他:“你拿了寶珠逃跑!”把他打一頓後,“大人,我們抓到了盜賊”帶給村長看。村長[說:]“我的屬下在家裡[給他]提供了住處和食物,他還拿走寶珠,你們抓住這個惡人!”讓人把他打死後丟棄了。

這是[大黑]他的宿業。他從那裡死去後,投生到了無間地獄,在那裡長夜受煎熬後,因餘報,百生中都這樣被打死。導師如此指出大黑的宿業後,說:“諸比丘,如此般,正是[他們]自己所造之惡業,在四惡趣中摧殘著此諸有情。”說完,誦出此偈:

161.
Attanā hi kataṃ pāpaṃ, attajaṃ attasambhavaṃ;
Abhimatthati dummedhaṃ, vajiraṃvasmamayaṃ maṇi.

惡實由己造,自生自為源;
複摧殘愚人,如金剛摧寶。

在此[偈頌中],“如金剛石[摧]寶”(vajiraṃvasmamayaṃ maṇi),就如同鑽石對寶石。這是 說:就像石質的、源於石頭的鑽石雕刻那石質的寶石——[鑽石]自己所出現之處的——寶石,弄成一片一片、一塊一塊,做成廢品。

同樣地,“實為自己所造”(Attanā hi kataṃ)自身所生 “源於自己的”(attasambhavaṃ)惡在四惡趣中“摧殘”(Abhimatthati)切削、摧毀“愚人”(dummedhaṃ)——缺乏智慧之人。

開示結束時,在場的比丘們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五、大黑優婆塞的故事[終]。


6. 提婆達多的故事

Devadattavatthu

“彼之極無德……”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竹林時,就提婆達多(提婆達多)而說的。

有一天,比丘們在法堂裡生起談論:“賢友們,提婆達多惡戒、本性邪惡,因惡戒之因的貪愛增長故,籠絡了未生怨 [王],產生了大量的名聞利養,然後唆使未生怨弑父,還和他一起努力以種種方式謀害如來。”導師前來詢問:“諸比丘,坐在一起談論何事?” “關於此事。”[他們]說。

“諸比丘,他不止如今,過去提婆達多也努力以種種方式謀害我。”說完,講述了《羚鹿本生》 [195] (Kuruṅgamigajātaka)等(《本生》1.2.111-2)。[接著] 說:“諸比丘,極其惡戒之人因惡戒的緣故生起的貪愛[將其]投入地獄等[惡趣]中,如同藤蔓包裹娑羅樹後[令其]毀滅。”說完,誦出此偈:

162.
Yassa accantadussīlyaṃ, māluvā sālamivotthataṃ;
Karoti so tathattānaṃ, yathā naṃ icchatī diso.

彼之極無德,如藤覆娑羅;
彼對己所為,如敵之所欲。

在此[偈頌中],“極其惡戒”(accantadussīlyaṃ),完全無戒德。

在家眾從出生起就做著十不善業道,出家人從受具足戒之日起就犯著重罪,名為極其惡戒。而這裡說的是那兩三生中的惡戒者,隨著他[在輪迴中]前往時帶來的惡戒性而言的。“惡戒性”應知在此是惡戒者依六門所生的渴愛。

“如藤覆娑羅”(māluvā sālamivotthataṃ),如同藤蔓覆蓋娑羅樹時,當天下雨時,[它的]葉子接受到水份後,以毀壞力將整個[樹]包裹,如此般,那[惡戒之]人所謂渴愛的惡戒如此將自身覆蓋、包裹而住。如同被藤蔓摧毀的樹倒在地上,被那所謂惡戒之渴愛所摧毀之人墮入諸惡趣。意思 是,他對自己做著那想要對其不利的敵人所想做的。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第六、提婆達多的故事[終]。


7. 致力分裂僧團的故事

Saṅghabhedaparisakkanavatthu

“[不善事]易做……”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竹林時,就[提婆達多]致力分裂僧團而說的。

一天,提婆達多正在致力於分裂僧團,看到了尊者阿難在托缽,便告知了自己的意圖。聽聞此後,長老去到導師面前,如此對世尊說:“尊者,今天午前我穿好衣,帶著衣缽進入王舍城托缽。尊者,提婆達多看到我在王舍城托缽。看到後,他就走近我,走近後這麼對我說‘賢友阿難,從今往後,現在,我要別於世尊,別於比丘僧團另行布薩和僧團羯磨。’世尊,今天提婆達多將破僧,將舉行布薩和僧團羯磨。”當[長老]這麼說時,導師:

“善士行善易,惡人行善難;
惡人作惡易,聖人作惡難。”(《自說》第 48 偈)

發出這首感慨後,[導師說:]“阿難,對自己不利之事易做,有益之事則難為。”說完,誦出此偈:

163.
Sukarāni asādhūni, attano ahitāni ca;
Yaṃ ve hitañca sādhuñca, taṃ ve paramadukkaraṃ.

不善事易作,而於己無益;
善及有益事,彼實最難行。

這[首偈頌]的含義是:那些“不善的”(asādhūni)、有過的、只會導向惡趣“對自己無益”(attano ahitāni ca)的事,它們“容易做”(Sukarāni)。

而“那”(Yaṃ)導向善趣、對自己“有益”(hitañca)、因無過之義而“良善的”(sādhuñca)、只會導向善趣和導向涅槃的事,如同要將向東流去的恒河倒轉向西一般極其難做。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

第七、致力分裂僧團的故事[終]。


8. 咖那長老的故事

Kālattheravatthu

“愚人[依惡見]……”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咖那(Kāla)長老而說的。

據說在舍衛城有一位女士如母親般護持著這位長老。她的鄰居家們在導師那裡聽聞佛法後回來,讚歎道:“佛陀真是不可思議,佛法開示真是美妙。”該女士聽了他們的談論後,告訴長老:“尊者,我也想聽導師的佛法開示。”

他阻止了她:“別去那裡。”

第二天,又一天,直到第三次被他阻止,她還是想聽。為什麼他要阻止她呢?據說他是這樣想的:“在導師那聽完法後將破壞對我[的信心]。”

一天清晨,她用過早餐,持守了布薩(受持八戒)並囑咐女兒:“閨女,好好招待聖尊。”然後去了寺院。她女兒則在那比丘前來時招待了他,當他問及“大優婆夷在哪裡”,她說:“去寺院聽法了。”他一聽到這個,腹中生熱,熱惱[於]“現在她壞了對我的[信心]”。他迅速前去,看到她正在導師跟前聽法後,對導師說:“尊者,這女子遲鈍,不懂微妙的開示,不要給她講關於蘊等的微妙開示,應給她講施論或戒論。”

導師明白他的用意後,說:“你這愚人,因惡見而阻礙佛陀的教法!你是在努力害自己!”說完,誦出此偈:

164.
Yo sāsanaṃ arahataṃ, ariyānaṃ dhammajīvinaṃ;
Paṭikkosati dummedho, diṭṭhiṃ nissāya pāpikaṃ;
Phalāni kaṭṭhakasseva, attaghātāya phallatī.

愚人依惡見,妨礙阿羅漢;
如法活命者,聖者之教法;
實如竹結籽,結果致自毀。

這[首偈頌]的含義是:“那愚昧”(Yo dummedho)之人因害怕自己的恭敬會減少,“依於惡見”(pāpikaṃ diṭṭhiṃ nissāya),當[他人]說“我們要去聽法,我們要去布施”時 阻止[他們],從而“妨礙了”(Paṭikkosati)“阿羅漢、聖者、如法活命者的”(arahataṃ ariyānaṃ dhammajīvinaṃ)——佛陀的——“教法”(sāsanaṃ)。

對他而言那妨礙[的行為]和那些惡見,如同“竹之籽”(kaṭṭhakassa Phalāni)之於竹子一樣。因此,如同竹子結了籽,“結果致自毀”(attaghātāya phallatī),結籽只是毀了自己,如此般,他也是結果毀了自己。[導師]說完又[說了]這[偈頌]:

“結果毀芭蕉,竹子及蘆葦;
恭敬毀惡人,如騾之懷胎。”(《律藏·小品》335;《增支部》4.68)

開示結束時,優婆夷證得了入流果,開示也給在場大眾帶來了利益。

第八、咖拉長老的故事[終]。


9. 小黑優婆塞的故事

Cūḷakālaupāsakavatthu

“自己作[惡]……”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小黑(Cūḷakāla)優婆塞而說的。

一天,和大黑故事裡所說的一樣,一群挖地道的盜賊被主人追趕。那優婆塞(小黑)夜裡在寺院聽完法,清晨從寺院出來,正回去舍衛城。盜賊們將財物丟在他前面後逃跑 了。人們看到他後,[說:]“此人夜間行完竊,然後表現得像聽法者一樣,抓住他!”然後他們暴打他。

汲水的婢女們正前往渡口,看到他後[說:]“你們走開,老爺們,此人不會做這樣的事!”他們把他放了。他去到寺院,告訴比丘們:“尊者,我[差點]被人們殺死了,多虧了汲水的婢女們才撿回一命。”眾比丘將此事告訴了如來。導師聽聞他們的話後,說:“諸比丘,小黑優婆塞既因汲水婢女,也因自己未作[惡]而撿回一條命。此諸有情自己造作惡業後,[投生]地獄等[惡趣]中,他們只因自己而染汙,而行善後去往善趣和涅槃,他們只因自己而淨化。”說完,誦出此偈:

165.
attanā hi kataṃ pāpaṃ, attanā saṃkilissati,
attanā akataṃ pāpaṃ, attanāva visujjhati,
suddhī asuddhi paccattaṃ, nāñño aññaṃ visodhaye.

自己作惡矣,將染汙自己;
自己不作惡,淨化於自己;
淨不淨由己,孰能淨他人?

這[首偈頌]的含義是:任何人“自己造作了”(attanā kataṃ)不善業,他將在四惡趣中遭受痛苦而“污染自己”(attanā saṃkilissati)。

而“自己不作惡”(attanā akataṃ pāpaṃ),他則去往天界乃至涅槃而“淨化自己”(attanāva visujjhati)。

名為善業的“清淨”(suddhī)和名為惡業的“不淨”(asuddhi)只對造作[該業]的“個人”(paccattaṃ)自身產生果報。

“他人不能淨化其他人”(nāñño aññaṃ visodhaye),是說既不能淨化,也不能染汙[他人]。

開示結束時,小黑證得了入流果,開示也給在場大眾帶來了利益。

第九、小黑優婆塞的故事[終]。


10. 自利長老的故事

Attadatthattheravatthu

“[亦莫忽]自利……”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祇陀林時,就自利(Attadattha)長老而說的。

導師在[即將]入般涅槃時,說:“諸比丘,我將在四個月後般涅槃。”生起悚懼的七百凡夫比丘不離導師左右,共相商討:“賢友們,我們該怎麼辦呢?”而自利長老則思維:“導師說四個月後將般涅槃,我尚未離染,我要在導師還在世時為證得阿羅漢而努力。”

他沒有去比丘們那裡。於是眾比丘對他說:“賢友,為何你既不來我們這,也不做任何商討?”然後把他帶到導師面前,稟告:“尊者,此人這樣做。”

“為什麼你這樣做呢?”當導師也[這麼]問他時,[他 說:]“尊者,您說四個月後將般涅槃,我要在您尚在世時為了證得阿羅漢而努力。”導師給與他讚揚後,說:“諸比丘,誰若敬愛我,就應像這自利長老一般。香[花]等不是對我的恭敬,法隨法行才是恭敬我。因此其他人也應像自利[比丘]那樣。”說完,誦出此偈:

166.
attadatthaṃ paratthena, bahunāpi na hāpaye,
attadatthamabhiññāya, sadatthapasuto siyā.

利他事雖多,亦莫忽自利;
明瞭自利者,當勤求自利。

這[首偈頌]的含義是:在家人即便是為了他人上千[錢]的利益也不會拋棄自己一枚硬幣的利益。他自己的利益,即便是一枚硬幣也可以給他帶來副食或主食,而非他人的利益。

然而在此,並不是說的這個,而是將業處作為首要而說的。因此[決定]“我不要疏忽了自己的利益”的比丘不應捨棄僧團修繕佛塔等事務或對戒師等的義務。只有圓滿了勝正行者才能作證聖果等。因此這也是自利。

然而,十分精進的修觀者,當他發願今天或明天就要通達,他應連對戒師等的義務都捨棄,只做自己的事。如此般 “了知自利後”(attadatthamabhiññāya),考慮到“這是我自己的利益”後,“當勤求自利”(sadatthapasuto siyā),應在那自己的利益上努力用功。

開示結束時,那位長老證得了阿羅漢,開示也給在場大眾帶來了利益。

第十、自利長老的故事[終]。

第十二品自己品釋義終。



  • 目錄 (巴利《法句義注》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


備註:

[189]這裡的“時”(yāmaṃ)一般指夜晚三個時分(初夜、中夜、後夜)中的一個時分,佛陀在此指的是人生三個階段中的一個。
[190]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119 篇),菩薩為波羅奈一著名的老師,教授五百弟子。他們養了一隻報曉的公雞,每天大家聞雞起床,學習技藝。後來雞死了,他們從墳場又找來一隻。但這只雞在墳場長大,不知道該何時打鳴,有時半夜鳴叫,有時天亮了才鳴叫,使得這些弟子無法正常學習技藝,於是他們便將其宰殺了。
[191]Patidevatā:字面為像對待天神一樣對待丈夫的女子。
[192]他曾在蓮華上佛足下發願成為妙說(cittakathika)第一的大弟子。
[193]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12 篇),菩薩和提婆達多同為金色鹿王,各有五百隻鹿為眷屬,菩薩名為榕樹鹿王,提婆達多名為枝鹿。當時國王好食鹿肉,時常令人們放下工作去獵殺鹿,於是人們將這兩群鹿趕入國王御花園,每日由國王的廚師持弓箭獵殺一頭給國王。國王看到兩頭黃金色的鹿王,命令不要獵殺這兩頭。鹿群每當看到弓箭由於害怕而四處奔逃,每天有兩三頭鹿因受傷而死。於是菩薩和枝鹿商量決定兩個鹿群中輪流每日派一頭鹿主動赴死,提前排好順序,以免更多鹿受傷。一天輪到枝鹿群的一頭懷孕母鹿赴死,它向枝鹿請求等它生產過後它們母子會分兩次去赴死,當前換其他鹿去,枝鹿沒有同意。於是它又向菩薩請 求,菩薩便親自代它赴死。國王得知後大為感動,不但沒有殺它還答應從此不再殺鹿,不光不殺鹿,一切有情都不再獵殺。母鹿產子後用以上這首偈頌告訴兒子不要去枝鹿那裡,要依止榕樹鹿王而生活。
[194]實際是 Nigrodhamigajāta。
[195]在此本生中(本生第 206 篇),菩薩是一頭鹿,它有一隻啄木鳥和一隻龜兩位好友。一天菩薩落入獵人(後來的提婆達多)設計的圈套中,在啄木鳥和龜的幫助下得以脫險。

巴利文經典最突出的特點,同時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讀者最感厭倦的特點,就是單字、語句和整段文節的重複。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體所產生的結果。 …,…,…,

…,…,…, 這種文句冗長的特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長時期中三藏經典只以口授相傳。 …,…,…,

…,…,…, 巴利文經典令人生厭的機械性的重覆敘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於僧伽羅人(Sinhalese)不願遺失外國傳教師傳授給他們的聖語 …,…,…,

…,…,…, 重覆敘述不僅是說教記錄的特點,而且也是說教本身的特點。我們持有的版本,無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說教壓縮成為編有號碼的段落和重覆敘述的產品。佛陀所說的話一定比這些生硬的表格更為活潑柔軟得多。

(節錄自: 巴利系佛教史綱 第六章 聖典 二 摘錄 )